公报的结构——正文

2025-01-24

公报的结构——正文(精选2篇)

1.公报的结构——正文 篇一

科技文章的常见结构,一般可以归纳成四种结构类型:并列式,串式,伞式,混合式。

(一)并列式结构

将所选取的材料加以排列,各材料单元之间并无逻辑制约关系,即使调换材料排列次序,亦不致影响表达效果。

[示例]

谐振腔中间电荷极限电流(iscl)的研究:

1.短形谐振腔中的带状束;

2.圆柱谐振腔中的实心束。

(注:若将第1材料单元与第2材料单元调换论述,并不影响文章表达效果。)

(二)串式结构

将所选取的材料依次排列,各材料单元之间有依次的逻辑关系,不可随意调换。

串式结构的最基本的形式是制约型串式结构,其模式示意如下:

a1→a2→a3……→an(即:无a1,便无a2,余类推。)

[示例]

硅p+i n+ 结正向电流-电压特性的计算分析:

1.i区中的载流子浓度

n(x)=(略)(1)

2.i区上的正向压降

由式(1)可求出i区中的电场分布

e(x)=(略)(2)

从而i区上的压降为

(3)

其中,没有第1节的结论[式(1)],即无后面的延续推导及结果[式(3)]

除制约型串式结构模式以外,还有递增(或递减)型串式结构与时间顺序型串式结构。前者可通过材料单元的有序排列给人以循序渐进的节奏感;后者则可通过对时间、空间的顺

序表达,给人以清晰的层次感。

(三)伞式结构

这种结构是指某一层次的论点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论据支撑着的结构,即只有同一层次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材料单元同时成立时,上一层次的材料单元才能成立。

[示例]

证明明任意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度。

以上所示属于单层伞式结构,除此以外,还有多层伞式结构。

(a1)锐角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o

(a2)钝角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o 任意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o

(a3)直角三角形三内角之和为180o

(四)复式结构

实际上,我们在撰写论文时,并不一定要拘泥于伞式结构一种模式。应根据论文内容的内在逻辑联系,构思有关阐析、推理及反驳等论证的实质部分如何穿插安排、展开,才能全面、准确、简明地说明问题,可以灵活运用“复合型结构”。

学术论文正文的写作,多采用伞式结构,以伞式结构作为论文的主框架,其具体形式常见为图2-10所示。

学术论文常采用标题和序号,因为通过它们可以鲜明地突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使结构脉络清晰,且富有一种整洁有序、循序渐进的节奏美感。

2.公报的结构——正文 篇二

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法定公文*, 其正文结构具有鲜明的模式特征。这种模式特征是由公文的性质功能所决定的。公文是党政机关应公务之需而产生的, 或为了传达贯彻某项方针政策, 或为了安排部署某项工作, 或为了反映情况, 或为了请求支持, 或为了交流经验, 或为了沟通信息等等, 具有权威性、凭证性、时效性的特点。如果公文结构千变万化, 不仅写起来困难, 办理起来也很不便, 而这势必大大影响公文处理的有效性。如果我们掌握了这种模式, 从写作者的角度来看, 则有利于快速构思, 结构文章;从阅读者的角度来看, 则有利于快速理解来文信息, 提高办文效率。虽然说公文种类繁多, 适用的范围涉及公共管理的各个方面, 写法也不尽相同。但作为法定公文, 其结构模式应还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 这种结构模式是什么呢?文章的结构, 通常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内在的隐性的逻辑结构, 一是外在的显性的语篇结构。逻辑结构决定语篇结构。本文即是从这两个方面来探讨法定公文正文的结构模式。

二、法定公文正文的基本结构模式

公文结构有模式, 但也并不意味着公文结构只有一种模式。根据文种、事由的不同, 公文正文的结构模式会略有变化, 我们先探讨其基本的结构模式。

(一) 法定公文内在的基本逻辑结构

法定公文作为信息交流的一种工具, 实用是其鲜明特征。从写作角度来看, 如果说文学写作是主动的“有感而发”, 那么, 公文写作则是被动的“有事而发”, 它是为了处理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而出现的。从阅读角度来看, 公文阅读的目的不在于像文学作品那样更多是为了“赏析”, 提高阅读者的文学修养, 而是为了根据公文要求来处理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 法定公文内在的基本逻辑结构模式是非常简单明了的, 即“凭—事—断”三段式。“凭”是行文的依据或述事的缘由, 其要解决的是“为什么发文或为什么做事”的问题;“事”是公文的核心部分, 是陈述的“事项”或“事实”, 其要解决的是“有什么事或做什么事”的问题;“断”是对“事项”提出的要求、希望、号召等, 其要解决的是“怎么做事”的问题。

(二) 法定公文外在的基本语篇结构

文章内在的逻辑结构决定了文章外在的语篇结构。公文内在的基本逻辑结构, 即“凭—事—断”这种三段式结构模式反映到公文外在的篇章结构上, 则通常体现为公文的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公文这种三段式的逻辑结构与公文语篇结构的三部分互相呼应, 并为里表, 化为一体, 形成公文正文基本的结构模式。

由于公文开头、主体、结尾三部分内容在语言表述上具有明显的模块化特点, 下面我们以一种通知为例来分析一下, 公文语篇结构的模块化内容与公文内在逻辑结构之间的关系。

例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1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1) 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 (2) 为便于各地区、各部门及早合理安排节假日旅游、交通运输、生产经营等有关工作, 经国务院批准, (3) 现将2013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元旦:1月1日至3日放假调休, 共3天。1月5日 (星期六) 、1月6日 (星期日) 上班。

二、春节 (略)

三、清明节 (略)

四、劳动节 (略)

五、端午节 (略)

六、中秋节 (略)

七、国庆节 (略)

节假日期间, 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 遇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 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 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国务院办公厅

2012年12月8日

这篇通知, 第1自然段是开头部分, 第2~8自然段是主体部分, 第9自然段是结尾部分。第1自然段有三层意思, 体现为三个模块:文中 (1) 所标的内容是“发文的依据”模块, 这一模块常用“根据” (或“依据”) 这样的介词短语来表述。如此例中即为“根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文中 (2) 所标的内容是“发文的目的”模块, 这一模块常用“为”或者“为了”这样的介词短语来表述, 如此例中“为便于各地区、各部门等有关工作”。文中 (3) 所标的内容, 是“文种启事语”模块, 是启事“事项”并提示公文文种的句子, 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通常用“现将 (或现就) …… (文种) 如下”或“特…… (文种) 如下”这样的句子来表述, 如此例中提示的文种即是“通知”。第2~8自然段是“事项”模块, 是公文的主体, 本例即是对“201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这一事项的具体说明, 各节日的说明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第9自然段是“要求”模块, 本例中连用2个“要……”的句式明确提出了对各地区、各部门在节假日期间的工作要求。

从全文来看, “依据”“目的”“文种启事语”“事项”“要求”这五个内容模块即构成了这篇《通知》的开头、主体、结尾。开头, 包括“依据”模块与“目的”模块, 主体即“事项”模块, 在开头与主体之间用“文种启事语”模块来衔接, 结尾即“要求”模块。这五个模块内容, 其实是依循“为什么发文—发文事项是什么—有何要求”, 即“凭—事—断”的逻辑关系来分别安排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部分。

因此, 我们把“凭—事—断”三段式的逻辑结构和“依据”“目的”“文种启事语”“事项”“要求”五个内容模块结构组成的文章结构模式称之为法定公文正文的基本结构模式。

三、法定公文正文基本结构模式的变化规律

当然, 在法定公文的拟写中, 即使内在逻辑结构都是“凭—事—断”三段完全式, 其反映到外在的语篇结构上也不是前述五模块内容均具备。这主要体现在公文的开头部分或只有“依据”模块或只有“目的”模块, 或“文种启事语”也省略。比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通知》一文, 正文部分三个内容模块, 即依据模块———“《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 事项模块———“现印发给你们”, 要求模块———“请遵照执行”, 而且这三个内容模块组成的一句话, 即是全文, 语言精练, 表意明确。这种结构模式主要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而定。

当然, 还有不少公文, 其内在逻辑结构本来就不是“凭—事—断”三段完全式, 其反映到外在的语篇结构上就当然不是前述五模块内容均具备了。行文时, 有的可能不需要特意交代“凭”, 即说明发文的依据或目的, 比如纪要这一文种通常就没有, 纪要通常开头即交代会议的基本情况, 它与其后的会议主要精神或议定事项一起共同构成文章的“事项”部分;有的可能在陈述“事项”之后, 行文即结束, 不再提“要求”, 也就是说没有“断”, 比如报告。也有的可能既没有“凭”, 也没有“断”, 但无论哪种结构, “事项”模块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是公文的核心。当然, 这种单一内容结构模式的公文比较少, 主要见于周知性的公告。

实际写作中, 我们要根据主旨表达的需要和文种的特点在基本结构模式的基础上加以变化, 选择最合适的结构模式。

摘要: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法定公文, 其正文结构具有鲜明的模式特征。掌握这种模式特征, 既有利于快速构思, 结构文章;又有利于快速阅读来文, 提高办文效率。结合实例从内在的逻辑结构与外在的语篇结构两方面探析了公文正文的基本结构模式及其变化规律。

关键词:法定公文,正文,结构模式

参考文献

[1]杨文丰.现代应用文书写作[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新生入学辅导员讲话下一篇: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