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原文翻译

2024-09-08

《桃花源记》原文翻译(共11篇)

1.《桃花源记》原文翻译 篇一

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20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年最新桃花源记原文及翻译

2.《桃花源记》原文翻译 篇二

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文本意义的哲学理论。阐释学是当代最具生命力的哲学思潮之一, 阐释学与翻译研究又有着天然联系。译本是对原文的一种解释, 一种阐述或阐发, 一种注解诠释, 而这些又都可以归结为“释义”———对原作品意义的解释。阐释学派的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 明显地体现了阐释学派的一个基本理念:真正的理解是对语篇作出“创造性的重新阐释”并提出了以作者为中心和以译本读者为中心的两种翻译途径, 乔治·斯坦纳继承并发扬了施莱尔马赫的观点, 他明确指出“翻译即理解”, 认为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 实际上乃是翻译过程。

2.阐释学关照下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 没有剥削, 自食其力, 自给自足, 和平恬静, 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 成为后世向往中的理想圣地。该文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不论在其思想深度和文学意境的塑造方面均体现了作者非比寻常的文学造诣, 堪称文质兼美, 情境俱佳的典范之作。时至今日, 《桃花源记》被多次翻译, 林语堂、HerbertA·Giles、杨宪益、黄俊雄、毛荣贵、罗经国等人都曾翻译过该文, 其中属杨宪益先生的翻译最为使人印象深刻, 下面用阐释学派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对杨的译文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2.1信任

首先, 译者进入的是“信任”的层面, “一项信念的投入”, 读者相信原文是严肃的作品, 言之有物, 有翻译的价值。杨宪益先生一生致力于把中国文学翻译成英文, 让中国文化走出国门, 他毕生的愿望, 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全世界。因此, 杨先生及其夫人一起翻译了大量中国古典小说如《红楼梦》、《离骚》、《屈原》等。

《桃花源记》作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自然也被列入其中。杨宪益先生将翻译《桃花源记》作为向西方介绍中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窗口, 认为该文是能够被翻译且有意义有价值的。这样就完成了翻译的第一步骤——信任, 一切翻译活动都从信赖开始。

2.2侵入

所谓的侵入, 就是侵占与发掘。指牵涉到的两种语言之间, 两种思维形式之间造成的冲突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侵入”一词常使人联想起侵犯、占领等具有掠夺性色彩的词。而实际上, 侵入是对原文的理解, 这正好反应了阐释学派中的重要思想———翻译即理解。作为翻译的第二个阶段在斯坦纳看来都是有偏见的, 是对原作者意图和视阙无法避免的攻击, 因为译者无法不对他的时代和背景妥协 (George·Steiner 2001:87)

例如:

原文:晋太原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译文:Inthereignof TaiyuanoftheJinDynasty, there was a man of Wuling whowasafishermanby trade.

该句中, 译者在译文中添加使用了“reign”、“JinDynasty”两个词语, 展现了中国古代王朝更替这一历史, 保留了中国古文化中的一些特有的质素, 使西方读者能更多的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明的变迁。

2.3.吸收

在对原文的入侵以后便进入输入吸收的过程, 即原文意义向目的语言中的移植, 这是前一个步骤所取得的成果, 包括原文的意思和形式必须移植规划到译语之中, 用译语完整的体现原作的所有信息。阐释学认为, 文本中含有原作者的视界, 理解者则是有其所处具体时代氛围形成的视界。两种视界间存在着由时间间距和历史情景变化引起的差距。因此, 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尽量向作者靠拢, 以达到“视界融合”。

原文:黄发垂髫, 并依然自乐。

译文:And all of them, whether old people with white hair or children with their hair tied in a knot, were happy and content with themselves.

2.4.补偿

所谓补偿, 是指对原作进行重组, 采用一定策略对之前阶段中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发生的信息丧失进行补偿, 即对翻译过程中的丢失、偏差、过失进行补偿、修改, 把原有的东西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译作之所以能对原作进行补偿, 是因为它能使原作在新的地区和新的文化领域里继续生存下去。西方读者对中国某一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知之甚少, 杨宪益先生对《桃花源记》的翻译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西方读者从中了解了东晋时期人们的特殊心态、社会状况等, 即通过翻译显示出了它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 原作就得到了补偿。

3.小结

本文在阐释学的基础上, 运用其代表人物斯坦纳的翻译观点, 从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分析了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 系统地论证了阐释学派的观点———“翻译即理解”, 其中,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时间的差距, 历史背景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等因素都会成为翻译的障碍, 给翻译带来困难。译者需要充分发挥主体性意识, 在翻译过程中准确的理解原文所要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努力使自身的视域与作者所处时代的视域相靠近, 做到视域融合。以期重现作品精髓, 同时彰显作者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George steiner, 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2001.

[2]蒋侠, 2010, 阐释翻译“祥林嫂”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J]《, 绥化学院学报》第30卷第五期, 132-133页。

[3]朱瑞君, 2009, 从斯坦纳翻译四步骤理论看译者主体性—以翟理斯《聊斋志异》译本为例[J],

[4]《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第23卷第6期, 92-96页。

[5]陶渊明, 1988, 桃花源:诗并记[M].中国文学史勘考资料选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3.全庵桃花原文翻译赏析 篇三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庆全庵桃花字词解释:

① 庆全庵:谢枋得避居建阳(今属福建)时给自己居所取的名称。

②桃源:“ 桃花源 ”的省称。晋陶潜作《桃花源记》,谓有渔人从桃花源入一山洞,见秦时避乱者的后裔居其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渔人出洞归,后再往寻找,遂迷不复得路。后遂用以指避世隐居的地方,亦指理想的境地。

③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用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无人问津”意,指寻访。

庆全庵桃花翻译:

我寻到了块像桃花源那样理想的地方,正可以同躲避秦朝的暴政一样躲避新朝;在这里,我早已忘记了节令,只是见了桃花又一次盛开,才知道又一年的春天来到。桃花纷纷飘落,切莫让它飘进溪水;恐怕有多事的渔郎见了,顺着漂浮的花瓣找到这里,把我骚扰。

庆全庵桃花创作背景:

南宋灭亡后,谢枋得在浙赣交界一带抗击元兵,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不久,信州失守,他变易姓名,躲藏在武夷山区,卖卜论学于建阳市中,一住十二年。这首小诗借自己门前桃花开放,结合自己逃难现状,抒发避世怕人知晓的心理,表示与新朝的决绝。

庆全庵桃花赏析:

诗题的是自己门前的桃花,但诗直接由题宕开,从桃花联想到桃花源。桃花源是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世界,文中说武陵有个渔夫,见到一条小溪,溪边长满桃花,落英缤纷,他顺溪水找到了一个地方,人民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自称是避秦乱而迁移至此,遂与世隔绝,不知外面的世界已几经变更。渔夫回家后,告诉了当地太守,再去找那地方,却再也找不到了。诗首句就是借桃花源,说自己找了块与世隔绝的地方隐居,目的是为了躲避新朝。诗人在感情上已经把自己等同于桃花源中躲避秦末暴政的人物,万事不关心,因此第二句说自己自从避世后,连时间概念都没有了,只是见到眼前桃花盛开,方才知道,又是一年春天到来。这两句虽然读来觉得平易自然,实际上隐含着诗人无数的伤心血泪在内;他的避居,完全是不得已,他何尝不是天天在祈祷有人起来推翻元蒙统治,恢复宋朝河山呢?

三、四句,把基调更降下一层。桃花源中的人,因为桃花随着流水而出,被渔夫所追逐而发现了隐避之所。诗人当时变姓埋名,更怕被人知道,因此他担心地提出,门前的桃花凋谢时千万不要随流水淌出,怕有人见到,跟寻而至,发现自己隐居的地方。诗人这样说,不仅仅是表示不愿让人知,更多地是宣言自己绝不与新朝合作。全诗随手设譬,既符合自己身世与当时社会现实,又明白地表明了自己的志向,自然熨帖。

不过,诗人最终还是被人发现了,程文海、留梦炎等人交相荐举他出仕,他都严词拒绝,最后元世祖也下令他到京城大都去,在福建参政魏天祐的强逼下,他到了大都,不肯做官,绝食而死,实现了自己与新朝不两立的誓言。

个人资料:

4.桃花源记 原文 篇四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间隔 一作:隔绝)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

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

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

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

缘:沿着,顺着。

行:前行,走。

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

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

夹岸:溪流两岸。

杂:别的,其他的。

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甚:很,非常。

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复:继续。

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

欲:想要。

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

林:代指桃花林。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

便:于是,就。

得:发现。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好像……似的。

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

初:起初,刚开始。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

复:又,再。

行:行走。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

平:平坦。

旷:开阔;宽阔。

屋舍:房屋。

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之:这。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

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

衣着:穿着打扮。

悉:全,都。

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并:都。

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从来:从……地方来。

具:全都。

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

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咸:副词,都,全。

问讯:打听消息。

云:说。

先世:祖先。

率:率领。

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

邑人:同县的人

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

复:再,又。

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

遂:于是。

间隔:隔断,隔绝。

今:现在。

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

为:给。

具言:详细地说。

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

叹惋:感叹,惋惜。

余:其余,剩余。

延至:邀请到。延,邀请。

至:到。

停:停留。

辞:辞别。

去:离开。

语:告诉。

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

为:介词,向、对。

既:已经。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

及:到达。

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

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

即:立即。

遣:派遣。

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

遂:终于。

复:再。

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

高尚:品德高尚。

士:隐士。

也:表判断。

欣然:高兴的样子。

规: 计划,打算。(词类活用)

未:没有。

果:实现。

未果:没有实现。

寻:不久。

终:死亡。

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

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

5.桃花源记原文繁体字 篇五

导语:“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 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大家认为世外桃源真的存在吗?如果世外桃源真的存在的话,那同学们想不想生活在那个没有作业困扰,没有尘世打扰的与世隔绝的地方呢?课文中作者所描述的.那个世外桃源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简体字版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jiā)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zhòng)作,男女衣着(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xián)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繁体字版

夹(jia)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shě)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huò)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shè)俨(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qiān)陌(mò)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yì)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suì)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 (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wǎn)。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jùn)下,诣(yì)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jì),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後遂无问津者。

6.桃花源记翻译 篇六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又往前走,想要走到这片桃林的尽头。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光。(渔人)就离开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明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宽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可以互相听到。桃花源中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都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看见渔人,竟然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细的回答他们。于是邀请他到自己家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当做食物。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和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渔人一件一件的向他们诉说了所听到的事情,他们都感叹惊讶。其余的人又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向外边的人说起啊。”渔人已经出来(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翻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南阳刘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桃花源)的人

7.桃花源记文言文翻译 篇七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8.满井游记原文翻译和重点词语翻译 篇八

燕地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严寒的余威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来,就会沙土飞扬,碎石子乱滚。(我)(被)拘束在一间屋子里,想出去(却)不行。每次顶着风急速行走,没(走到)一百步就(被迫)返回了。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我)和几个朋友一起从东直门出去,到了满井。高高的柳树长在河堤的两旁,肥沃的土地微微湿润,一眼看过去空阔无际,(我)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在这时水面的一层冰开始融化了,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似的浪纹层层推动,清澈透明,可以看到底,(水面)亮晶晶的好像镜子新打开,清冷的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好的样子像擦拭过一样,鲜艳悦目,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未舒展,柔软的柳梢,在风中飘拂分开,麦田里短短马鬃般的小苗,只有一寸之长。游人虽然不是很多,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常有。风力虽然依然猛烈,但是步行却会汗水湿透背。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安适愉快,自得其乐,一切动物之中都有喜悦的气氛。(我)才知道郊田的外面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这一点。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心中没有牵挂在山石草木之间的人,只有(我)这个闲官儿了。而这个地方正好和我很近,我将从这里开始游玩,怎能没有记游的文章呢?己亥年的.二月。

[1]编辑本段注释

1选自《袁中郎集笺校》。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的一个游览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2、燕(yān):指北京地区。3、朝节(zhāo):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生日。

4、冻风时作(zuò):冷风时常刮起来。冻风:冷风。作:起。5、局促:拘束。

5、辄:就6、廿(niàn)二日:二十二日,承花朝节说,所以没有写月份。

7、稍和:略微暖和。8、东直:北京东直门,在旧城东北角。满井在东直门北三四里。

9、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10、若脱笼之鹄(hú):好像是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11、于时:在这时。12、波色乍明:水波开始发出亮光。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13、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14、新开:新打开。15、匣(xiá):指镜匣。16、山峦为晴雪所洗: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

17、娟然:美好的样子。18、 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髻鬟一样。倩女:美丽的女子。靧:洗脸。掠:梳掠。19、梢:柳梢。

20、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开、分散。21、麦田浅鬣(liè)寸许:意思是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

22、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茗:茶。罍:酒杯。蹇:这里指驴。泉、茗、罍、蹇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23、劲:猛,强有力。24、浃(jiā):湿透。25、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呷,吸,这里用其引申义。鳞,代鱼。

26、毛羽鳞鬣:泛指一切动物。毛,指虎狼兽类;羽,指鸟类;鳞,指鱼类和爬行动物;鬣,指马一类动物。合起来,泛指一切动物。27、未始无春:未尝没有春天。这是对第一段“燕地寒”等语说的。

9.《奕喻》原文及翻译 篇九

《奕喻》原文及翻译

原文:

予观奕于友人所,一客数败,嗤其失算,辄欲易置之,以为不逮己也。顷之,客请与予对局,予颇易之。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局将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馀。竟局数之,客胜予十三子,予赧甚,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观奕者,终日默坐而已。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辰人失。人固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奕之优劣有定也,一著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奕者之不若己。

翻译:

我在朋友家里看一棋。一位客人屡次输掉,我讥笑他计算失误,总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认为他赶不上自己。过一会儿,客人请求和我下棋,我颇为轻视他。刚刚下了几个棋子,客人已经取得主动的形势。棋局快到中盘的时候,我思考得更加艰苦,而客人却轻松余。终局计算双方棋子,客人赢我十三子。我很渐愧,不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有人邀请我观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着看而已。

现在求学的人读古人的书,常常非议古人的错误;和现在的人相处,也喜欢说别人的错误。人本来就不可能没有错误,但是试试彼此交换位置来相处,心平气和地估计一下,自己真的没有一点失误吗?自己能够认识别人的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误,自己能够指出别人的小失误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误,自己检查自己的失误尚且没有时间,哪里有时间议论别人呢!

棋艺的高低,是有标准的,一着的失误,人们都看到见,即使想回护以前的错误也是隐瞒不了的。事理方面的问题,人人都赞成自己认为正确的,人人反对自己认为不正确的现在世间没有孔子那样圣人,谁能断定真正的正确与错误?那么别人的失误未必不是有所得,自己没有失误未必不是大失误,但是人们彼此互相讥笑,没有停止的时候,简直连看棋的人都不如了。

10.彤弓原文翻译 篇十

我有嘉宾,中心贶之。

钟鼓既设,一朝飨之。

彤弓弨兮,受言载之。

我有嘉宾,中心喜之。

钟鼓既设,一朝右之。

彤弓弨兮,受言櫜之。

我有嘉宾,中心好之。

钟鼓既设,一朝酬之。

注释:

彤弓:漆成红色的弓,天子用来赏赐有功诸侯。弨:弓弦松弛貌。

译文:

红漆雕弓弦松弛,赐予功臣庙中藏。

我有这些好宾客,赞美他们在心上。

钟鼓乐器陈列好,终朝敬酒情意长。

红漆雕弓弦松弛,赐予功臣家中收。

我有这些好宾客,喜欢他们在心头。

钟鼓乐器陈列好,终朝劝酒情意厚。

红漆雕弓弦松弛,赐予功臣插袋里。

我有这些好宾客,赏爱他们在心底。

钟鼓乐器陈列好,终朝酬酒情意密。

赏析:

据古代的铜器铭文及《左传》等书的记载,周天子用弓矢等物赏赐有功的诸侯,是西周到春秋时代的一种礼仪制度。《彤弓》这首诗就是对这种礼仪制度的形象反映。《毛诗序》说:“《彤弓》,天子赐有功诸侯也。”可见《彤弓》一诗的主旨是歌颂周天子举行宴会,将彤弓赐予有功诸侯之事。

诗一开头没有从热烈而欢乐的宴会场面人手,而是直接切入有功诸侯接受赏赐的隆重仪式,将读者的注意力一下就集中在诗人所要突出描写的环节上。“彤弓弨兮,受言藏之。”短短两句既写出所赐彤弓的形状和受赏者对弓矢的珍惜,又间接表达了受赏者的无限感激之情。这样开头看起来有些突兀,然而正显示了诗人突出重点的匠心。“我有嘉宾,中心贶之”的“我”代指周天子。按照叙说逻辑,这两句本应居于开头两句之前,诗人安排在开头两句之后,补充说明事情的原委,不仅没有产生句子错位的混乱感觉。而且使全诗显得曲折有致。周天子把自己的臣下称为“嘉宾”,对有功诸侯的宠爱之情溢于言表。“中心”二字含有真心诚意的意思,赏赐诸侯出于真心,可见天子的情真意切。“钟鼓既设,一朝飨之”,从字面就可以看出宴会场面充满了热烈欢乐的气氛,表面看是周天子为有功诸侯庆功,实际上是歌颂周天子的文治武功。

三章与第一章意思基本相同,只是在个别字词上作了一下调整,反复吟唱,个别字句的调整一方面避免了简单的重复,给读者造成一种一唱三叹的感觉,不断加强对读者情绪的感染,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细节的变化。如周天子对有功诸侯开始是“中心贶之”,继而“中心喜之”,最后发展到“中心好之”,主人的心理变化仅仅用个别不同的字的调整就衬托了出来。再如宴会场面从“一朝飨之”到“一朝右之”再到“一朝酬之”,个别字词的变化既说明了文武百官循守礼法的秩序,又可以看出热烈的气氛不断升级。

11.三月桃花水课文原文 篇十一

那碰着岸边石块的叮当声,像是大路上车轮滚过的铃声。

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它看见燕子飞上天空,翅膀上裹着白云;

它看见垂柳披上了长发,如雾如烟;

它看见一群姑娘来到河边,水底立刻浮起一朵朵红莲,她们捧起了水,像抖落一片片花瓣……

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赏析:

上一篇:感遇张九龄拼音版下一篇:国庆档励志动画片《新大头儿子小头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