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社会工作调研报告

2024-10-11

残疾人社会工作调研报告(共13篇)(共13篇)

1.残疾人社会工作调研报告 篇一

为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保障法和党中央、国务院相关文件,努力促进残疾人就业,推动残疾人事业科学、和谐、跨越发展,结合**县实际,我认为搞好残疾人就业工作重点在技能培训,着力点在帮助残疾人转变就业观念,推动残疾人就业工作不断发展。

一、正确引导残疾人的就业观念

**县有各类残疾人3.8万多人,在具备一定生产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当中,他们对就业的认识和选择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对就业缺乏正确理解。认为就业就是到机关工作,去工厂上班,而自主择业、自主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谈不上就业,只是挣钱混饭吃;二是部分残疾人好高骛远,尤其是年轻残疾人由于听力语言和身体方面缺陷,他们生活的空间小,吸收外界信息少,对社会了解不够,在看待人生问题和选择就业方面往往脱离现实;三是依赖思想严重,缺乏主动择业意识,在他们看来,国家有法律和政策,安置残疾人就业是政府和社会应尽的职责和义务,因此等待政府来安排,缺乏主动性;四是广大农村残疾人文化素质过低,就业空间狭小,对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不理解,缺乏自主创业意识。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要正确处理好残疾人就业问题,必须让残疾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残疾人工作者采取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和引导,使残疾人能够充分认清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自觉树立只要依法从事有一定报酬的劳动,对社会发展做贡献,都属于就业的就业观,努力实现就业思路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就业追求由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就业心理由自卑型向自信型转变的三个转变。通过就业观念的转变,促进残疾人大胆创业。

二、抓好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素质

为进一步增强残疾人的生活自信心,使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能够发挥一技之长。近年来,**县残联根据各类残疾人的不同需求,采取多种形式对不同类别的残疾人进行了盲人按摩等职业技能、种植和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发展还很不平衡,培训方式方法还不够灵活,联系当地实际与残疾人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不够紧密,培训工作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部分宣传工作没有到位,残疾人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不深,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效果还不很明显等等。要解决好上述问题,应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搞好调查分析,对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明确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向和目标,并在劳动适龄人口中,对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开展问卷调查,掌握他们的就业意向;组织他们进行个人素质和特点的测试,对其职业能力进行评估;通过深入残疾人当中,面对面地帮助残疾人了解其职业状况,掌握求职方法,确定择业方向,真诚地向他们提出培训建议,并负责向就业训练机构推荐。对从事个体就业和自愿组织起来联合创业的残疾人,政府及残疾人工作部门要积极地向他们提供开展和生产经营方面的咨询服务,并给以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帮助他们开好头,起好步。

第二,政府各有关部门所办的职业培训机构,要将残疾人纳入培训计划随班培训,还可根据市场需要和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单独开设培训班,残联要积极做好协调工作,对在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中学习且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应酌情给予补贴。

第三,区分层次因人施训。政府各有关部门及企事业组织和社会团体,要切实抓好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在岗与转岗残疾职工的职业培训,并为其在培训或进修期间的学习、生活提供保证。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应以乡镇为单位,在县残联和县劳动和人社部门的指导下,依托当地各种形式的实用技术培训和科技扶贫活动,对残疾人进行随班培训或单独设班培训。

第四,积极组织开展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要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检验培训质量,展示残疾人实际工作成果,并以此调动广大残疾人的积极性。

三、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搭建残疾人就业平台

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关键是把对残疾人从传统意义上的生活救助性安置中解脱出来,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市场的轨道。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在认真做好集中和分散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同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积极探索具有地区特点的多元化市场就业模式。在城区方面,要积极挖潜,多形式、多渠道推进残疾人就业。一是要通过建设庇护工场,集中安置轻度智力、精神残疾或中度以下肢体残疾人从事劳动,实现就业;二是鼓励兴办、依法监管福利企业,稳定发展残疾人集中就业;三是建立落实政府购买岗位、对个体经营资金支持、税费减免政策,推动就业;四是鼓励和扶持残疾人个体从业经营,实现自主就业;五是依法征收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推动高校毕业残疾学生到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就业;六是依托街道、社区开发,购买公益性岗位,帮助残疾人实现多种形式的就业,千方百计扩大就业面。在乡、镇、村方面,要因地制宜,逐步形成集中安置与个别扶持相结合的就业格局。在有企业、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乡村,全力做好残疾人农民向工人、市民转型工作。一方面由劳动服机构组织他们进企业或就近劳务输出,使他们通过劳动实现自食其力,另一方面要在项目和资金上扶持他们个体就业,通过实施小种植、小养殖、小商店、小加工厂、小个体等工程,促进和鼓励残疾人个体从业,并从政策上给予优惠,从技术给予指导,在经营销售上给予帮助。另外,还应通过建设残疾人扶贫就业基地,帮扶或带动贫困残疾人就业或从业,实现残疾人脱贫致富。

做好残疾人各项工作,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就目前我县情况看,做好以上工作,对于残疾人就业将会起到促进和提高的作用,对于整个残疾人事业的发展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残疾人社会工作调研报告 篇二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历史发展

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了残疾人, 残疾人是伴随着人类的不幸。长期以来人们对残疾人并没有给予人道主义的待遇。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落后, 实际上残疾人处于被怜悯、被漠视乃至被歧视的状况。在西方社会也是如此。直到文艺复兴时代, 人道主义才使残疾人得到一点救助。

1780年瑞士人奥比创立了第一家为残疾人服务机构。1820年第一个残疾人之家在德国慕尼黑成立。之后, 欧美各地招收残疾儿童的学校。这是最初的残疾人社会工作。1922年, 第一个为残疾人服务的组织机构“国际康复会”成立, 对推动各国政府开展残疾人康复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残疾人社会工作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48年公布的《世界人权宣言》规定:“残疾人有接受社会保障的权利。”此后各国纷纷立法保障残疾人的权益。20世纪80年代, 残疾人工作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981年残疾人的世界性组织——残疾人国际 (DPI) 成立并得到联合国的承认与支持, 其宗旨是呼吁各国政府采取切实措施, 并动员帮助残疾人以平等权利和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平等、参与、共享”成为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新理念。

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 中国残疾人的生活几乎完全落在家庭之上。解放前, 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和奴役, 由于经济文化落后, 残疾人处于社会最底层, 过着沿街乞讨、朝不保夕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关注残疾人的生活, 建立残疾人组织, 开展生产自救, 残疾人工作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1953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盲人福利会、1960年成立了中国盲聋哑协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残疾人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1988年全国各地残疾人的统一组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成立。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中国的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二、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

由于残疾人问题涉及政府机构的民政、卫生、教育、法律、公安、交通、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主要部门承担的残疾人工作:

1、民政部门承担的残疾人工作:

政府机构改革之前, 民政部社会福利司的职能包括研究制定全国残疾人福利工作方针、政策;主管民政系统的孤残儿童、精神卫生等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和其他残疾人福利机构;指导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指导残疾人就业工作;调查残疾人就业状况, 研究就业途径, 制定残疾人就业和福利生产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研究制定残疾人就业的扶持保护政策等等。由此可见, 政府对残疾人的特别扶助、救济和其他福利措施的贯彻执行, 主要是民政部门承担。

2、卫生部门的残疾人工作:

卫生部门与残疾人所在单位或社区协商, 在公费医疗、医疗保险、工伤处理和后期康复待遇等问题上发挥作用, 参与了针对小儿麻痹后遗症、白内障、聋哑儿童三种残疾人的矫治与康复训练活动, 开展社区康复试点工作。这些工作中相当大部分属于社会工作。

3、教育部门的残疾人工作:

教育部门所做的残疾人工作主要是针对残疾儿童、少年的特殊教育工作。中国法律, 特别是1994年发布的《残疾人教育条例》强调要保障残疾儿童、少年的受教育权利。在残疾人教育和教育康复方面, 教育部门制定政策和发展计划, 并布置、检查、验收残疾人教育的落实情况。这对我国年轻一代残疾人基本素质的恢复和提高, 对他们的发展和获得更多好的经济与社会地位, 都有重要的作用。

三、残疾人组织的社会工作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是残疾人的组织, 其职能是代表残疾人利益, 为残疾人服务和对残疾人实行自我管理, 具体工作有:

1、宣传普及预防残疾的知识, 针对遗传、疾病、药物中毒、事故、灾害、环境污染和其他致残因素, 参与制定法律、采取措施, 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减少致残因素的发生。

2、采取各种康复措施, 对残疾人进行治疗、训练, 帮助残疾人恢复或补偿功能, 改善自身条件, 增强其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这一工作内容的重点应放在以职业训练为中心, 通过就业咨询、职业评估、教育培养、安置就业等工作, 协助残疾人士具有适当职业适应能力, 从而能够进行劳动就业。

3、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对残疾儿童, 少年实施义务教育, 积极推动发展学前教育,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发展中等、高等和其他成人教育。

4、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各种文化、体育活动, 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要。

5、采取扶助、救济、供养等方式, 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

6、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改善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包括推进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 鼓励和帮助残疾人与其他公民进行交流。

四、上海社工的探索值得借鉴

近年来, 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病院在应用传统慢性精神康复手段的基础上, 积极探索慢性精神康复护理新模式, 同时结合人文精神的慢性精神康复方法, 创新管理理念, 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服务与管理之中, 围绕社会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

以团体康复为目的, 设计本土化小组活动, 于该院以收治慢性精神病人为主, 服务对象住院周期较长。在这种环境下, 团体康复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作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之一的小组工作给传统的团体康复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社工“助人自助”的理念支持下, 该院将传统的兴趣小组与社工理念有效结合, 开展了“自助兴趣小组”。在小组工作初期, 社工和组员们共同讨论一起制定小组契约, 通过丰富有趣的互动游戏, 增进组员间的相互认识了解, 帮助组员融入群体。在小组工作的中期, 社工通过互助游戏, 经验的分享、平等沟通以及小组讨论的形式, 发掘组员潜在的优势, 培养组员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组员的信心。在小组工作的后期, 随着组员能力的提高, 社工逐渐淡出小组, 患者成为了真正的主人。比如, 该院在专业社工的指导下创办了由休养员担任编辑的《康复苑》;开设了由休养员担任图书管理员的“阳光书屋”;成立了由休养员为主要成员的民乐队等。社工通过赋权给予了患者最大的精神鼓励, 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丰富了患者的精神生活。

规范义工管理, 积极借用“外脑”:由于社会上存在对精神疾病的歧视, 长期以来精神病院内的义工资源相对缺乏。为此, 该院提出了社工和义工联动发展的工作思路, 义工在社工的带领下, 围绕住院对象开展志愿服务。同时, 通过互联网、专业杂志、相关高校等平台, 向社会各界广泛招募义工, 并不断规范义工的招募、登记、评估、录用等环节, 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义工队伍。此外, 他们还积极组织义工开展相关的培训, 使工作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对精神疾病康复社会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在此基础上, 还结合义工的服务意愿及专长进行特色分组, 成立了舞蹈、益智、纸艺、运动等特色小组,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 他们还聘请了社会工作方面的专家担任督导, 负责具体指导该院的社工开展工作。社会工作方法的引入, 为上海市民政第二精神病院的康复护理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3.聋哑盲残疾人社会融入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融入;对策

引言:残疾人,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群体,由于其特殊性,往往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人类生存中都以弱势群体的身份出现,想要获得和正常人一样的成果往往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付出,甚至有些残疾人生活无法自理,只能靠家人的帮助才能生活下去。这样的现象举不胜举,可能一辈子都无法摆脱世俗眼光的歧视。怎样才能让他们融入社会,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

一.聋哑盲残疾人融入社会的现实困境

1.报酬少收入低

聋哑盲残疾人由于其身体或者缺陷,使其无法或者只能从事部分简单的劳动,工作报酬较低。大部分残疾人主要靠享受政府的低保度日,无其他的经济来源,造就了一般聋哑盲残疾人都是属于社会底层人的现状,有些聋哑盲残疾人甚至生活无法自理,必须靠家人的照顾才能生存下去。经济方面收入已经限制了聋哑盲残疾人在购买力方面的局限。

2.社会配套设施不足

在农村基本上没有专门供聋哑盲聋哑盲残疾人活动的设施,他们往往选择闭门不出,生活在主流社会之外。在城市,复杂的路网设计和交通基础设施严重的影响了残疾人的日常出行,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步伐相对缓慢。同时家庭的照顾往往并不系统、恰当,使得聋哑盲残疾人被隔离在社会之外。

3.聋哑盲残疾人受融合教育困难

我国针对聋哑盲这三类残疾的儿童已经建立了家长跟读制度,但这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聋哑盲儿童入学率不高、教育水平低,出现了很多“进班就坐”“进班就混”等问题,虽然有良好的初衷,但并没有真正的实现融合。

4.聋哑盲残疾人就业困难

实现个人价值是融入社会、参与社会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残疾人群在就业时往往受到歧视,存在就业岗位差,工资低,失业率高等问题。聋哑盲残疾人就业的企事业单位大部分也是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不同与普通的企业。在这些特殊的企业中,他们仍然是被隔离在主流社会之外的,没有充分融入社会、参与社会。

5.聋哑盲残疾人心理方面

聋哑盲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方面的问题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他们自身情况的特殊性,导致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都区别于普通人。比较易出现缺乏自信心、生活空间狭窄、性格暴躁、疑心比较重、抱怨心理较强等问题。

二.聋哑盲残疾人融入社会分析

1.社会歧视严重影响聋哑盲人融入社会

聋哑盲人融入社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受到社会的不平等待遇,经常被人看做是“二等公民”,其生活必须要靠社会的恩赐,是社会发展的累赘等等[18]。经常受到不公平待遇,使他们边缘化,与主流社会脱节,如果不及时解决好残疾人的生活和就业问题,就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

2.不公平的教育资源阻碍了聋哑盲人融入社会

根据调查,绝大多数聋哑盲残疾人的文化水平比较低。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导致他们缺乏一定的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在与人交流和寻找工作的过程中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有很多中小学因为聋哑盲孩子的性格孤僻很少有愿意收留他们的,这在一定成都上就体现了对残疾人的不公平待遇。

3.不平等的就业机会阻碍了聋哑盲人融入社会

聋哑盲人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和歧视,导致他们在就业上受到的了很大的限制,不仅工作不好找而且待遇也不平等。根据调查显示,在同等条件下,企业或者公司都要先聘用健康的人参与工作。即使有一部分聋哑盲残疾人允许参与工作,但是他们的工资水平要比健康人低很多。这些都会给聋哑盲人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严重阻碍了他们融入社会的自信心。

三.聋哑盲残疾人社会融入的对策

1.建立健全聋哑盲残疾人保障制度

中国现阶段最需要做的是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聋哑盲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过渡阶段的制度,为实现理想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奠定基础。同时,由于我国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城乡差距比较大,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保障制度的改革目标下一阶段就是要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可以采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先富带动后富”,可以先将城市聋哑盲残疾人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先作为试点,将城市聋哑盲残疾人的生活水平予以提高,之后再通过模式的借鉴以及经验的总结,把这种模式推广到我国广大的农村聋哑盲残疾人社会主义保障中,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公平。

2.鼓励资金进入聋哑盲残疾人公益组织

我们不仅要通过政府的支持还要靠非政府的支持,通过建立民间的助残志愿者服务组织,为残疾人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力。建立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扩大公益性服务组织的发展。加强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合作,提高解决聋哑盲人面临困境的能力。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家庭引导。

3.建立公平的教育制度

提升聋哑盲残疾人综合素质和劳动能力,是指掌握必要的知识和生存技巧,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政府应该加大对受教育聋哑盲残疾人家庭的财政补贴,他们的教育是康复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如果政府没有相应的补贴,很多家庭是难以承受这样的开销的;完善聋哑盲残疾人教育体系,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可以多建立一些政府性质的聋哑盲残疾人学校,同时,聘请一些专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聋哑盲残疾人的学习予以指导。

4.聋哑盲残疾人公平就业

政府对聋哑盲残疾人的支持占主导作用,让受残群体感受到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怀和支持,建立他们自强自立的生活信心;企业和政府都应该给与他们平等的就业机会;应该提供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就业岗位,比如公益性、服务性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岗位,同时加强对聋哑盲人就业技能的培训;最重要的是相关的保障政策可以落到实位。

5.提供聋哑盲残疾人的咨询服务

政府在面对聋哑盲残疾人心理压力过大,可以建立一些针对聋哑盲残疾人的心理减压机构,通过同时协助、家庭成员支持、社区辅助等方式来改善残疾的精神状况,以便聋哑盲残疾人能更好的将内心的不安、焦虑、不满、和愤怒等情绪发泄出来,使得他们减压。同时作为社会的健康成员,更多的去关心聋哑盲人,而不是排斥他们。

结语:综上所述,聋哑盲残疾人问题是社会问题,一定的社会补偿条件是人权实现的必要前提,对于聋哑盲残疾人来说一定的社会补偿是异常重要的。聋哑盲残疾人是否真正参与到了社会活动中来,主要取决于外界环境因素。保护聋哑盲人的相关政策法规其实质是为了给予残疾人平等公平的生活环境,消除或者减少社会的歧视和误解,彰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主义文明的早日实现。(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陈成文.社会弱者论.时事出版社,2000.

[2]孙光德,董克用.社会保障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盘山县残疾人就业工作调研报告 篇四

就业是残疾人改善其社会地位、生活状况和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加大残疾人就业工作的力度,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针,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地为残疾人创造就业机会,对促进我县残疾人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状况

几年来,我县残疾人就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重视和市残联的精心指导下,残疾人就业环境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面达100%,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县共有各类残疾人16200人,残疾人就从业人数为9720人,占有劳动能力残疾人86.7%,但仍有1405名达到就业年龄而没有就业的残疾人,所以我县残疾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当前,我们要借助全县上下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契机,积极探索切合盘山实际的残疾人就业的新路子。

二、调研结果

1、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残疾人培训工作。要以关心、方便残疾人为切入点,就地就近组织培训,采取自办(县残劳所直接办)、联办(与市服务中心或乡镇政府联合办)、委托办(委托乡镇残联组织办班)等形式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应注重做到:一要适合当地残疾人的需求,根据文化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由浅入深的辅导;二要引导残疾人发展“短、平、快”项目;三要实行培训后的跟踪走访,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四要在培训资金上予以保证、及时拨付、实报实销,这是搞好定向培训、订单式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

2、对残疾人的扶持、补助,资金是关键。⑴对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如何补助问题,可按超比例残疾人数超出部分总工资50%的额度补助;⑵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盲按等,以及养老保险等情况,可按3000—5000元的额度组织扶持;⑶对无就业能力又无家庭其他成员供养的残疾人,协调有关部门予以供养。我们认为,加大对残疾人的资金投入,用在残疾人身上再多也不为过,关键在于资金。各区县(市)经济状况不平衡,差距极大,补助、扶持“尺寸”就不一样,盘山财政困难,所以需要上级部门在拔款方面给以倾斜支持。

3、应当切实落实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制定对残疾人的优惠政策,从方方面面上照顾残疾人,这是提高残疾人生活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是,有的政策条款不适应广大农村残疾人,残疾人说“我们用不上”,所以要多制订些与残疾人切身利益的规定,如:坐车、住院看病、学杂费、工商管理费、税收等等,减免多少,要做出具体规定。残疾人是社会中最困难的弱势群体,因身体原因,就业后仍有还贫可能,所以再就业后不应当过早取消已享受的低保。

4、要高度重视工疗机构和庇护工厂的建立。建立精神残疾人工疗机构和智障残疾人的庇护工厂,是全省残疾人事业向新的更高层次发展的一项内容,体现全方位为弱势群体服务。成立这一机构,符合中国国情,适应残疾人事业持续发展的需要。一要各级政府大力支持,批准一定的编制,归口各级残联领导,为当地全民事业编制性质;二要资金上的配套;三要进行分期分批的业务培训。

三、加强残疾人就业安置工作的建议意见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全社会扶残助残的良好氛围。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形式,认真开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辽宁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残疾人就业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报道活动,努力使政府各部门、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企业法人都熟知法规和政策的基本精神,依法安置残疾人就业,引导残疾人依法维权。弘扬残疾人自强不息精神,倡导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风尚。要组织开展各类扶残助残活动,为残疾人排忧解难,努力在全社会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氛围。

2、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市政府要进一步重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切实贯彻《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辽宁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等残疾人就业法律法规,特别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的意见》。把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及其计划,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综合协调,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支持、整体联动的残疾人工作机制。

3、规范工作程序,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市政府相关部门要认真编制就业保障金征收计划,不断加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各级各单位要严格依照《残疾人保障法》和省实施办法的规定,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县残联要密切与财政、地税部门的沟通,依法在每年6月底前将用人单位应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额度进行核定并抄送至财政、地税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教育、卫生等事业单位征收力度。县财政、地税局要早日实行“按月征收”的征收方法,确保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工作全面有效地展开。

同时,要加强监督,认真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管理和使用,真正把资金用到残疾人事业发展上。

4、拓展就业渠道,促进残疾人劳动就业。要进一步重视残疾人就业培训,改变培训的方式方法,为残疾人提供适合自身特点及市场需求的各种技能培训。要完善有关就业优惠政策,鼓励残疾人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实现自强、自立。对从事个体经营和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的同时,要积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减少经营风险。要适当发展中小型劳动密集型福利企业,安排残疾人集中就业。要进一步重视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督促单位和企业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为残疾人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加大公益性助残岗位的购置力度,积极取得相关部门支持,拓展残疾人社会就业渠道。

县残联:石宝刚

5.镇委残疾人工作报告 篇五

(一)概况:文昌镇是由原来的文昌、潭头两乡和原光昌乡的富山、光昌边、杨岸三村合并而成。地处千岛湖的东北湖区,距县城25公里,05省道贯穿全境,杭黄高铁在文昌村设有站点。辖区地域面积约221平方公里,辖16个行政村,12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万人。全镇有残疾人900余人,其中持证残疾人501人。按残疾类型划分,持证残疾人中肢体残疾有292人,占58%;视力残疾有75人,占15%;智力残疾有50人,占10%;精神残疾有30人,占6%;多重残疾有32人,占6.4%;听力言语残疾有22人,占4.4%。按残疾等级划分,全镇二级以上持证重度残疾人有239人,三级以下残疾人有262人。有村级残疾人协会16个,村级康复服务站1个,敬老院1所,托养院1个。

(二)围绕“六个全覆盖”目标,落实好共享小康工程。

文昌镇残联紧紧围绕残疾人生活保障、康复救助、文化教育、助残服务、无障碍环境、组织网络“六个全覆盖”的目标,认真抓好实施残疾人共享小康工程。

1、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工程全面落实。

(1)对低保户中的二级以上的重度残疾人实行“单独施保”。全镇低保户共有322户。其中重度残疾人有106人。全部实行了“单独施保”,全额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金。

(2)对家庭人均收入在我县农村低保标准200%以下的二级以上重度残疾人,参照我县低保标准,全额发放重度残疾人补助金(每月216元)。全镇共发放补助金人数为122人。同时,享受医疗救助及其它社会救助政策。

(3)对一户多残残疾人家庭和重度残疾人全面实行“定补”。全镇有生活不能自理的一级重度残疾人(听力言语除外)84人,一户多残残疾人家庭的有20户,共计104人(户),实行每月80元的生活定补。

(4)去年以来,全镇有7户残疾人家庭享受了危房改造补助政策,发放补助金10.08万元,改善了贫困残疾人的居住条件。

(5)近几年来,乡财政在资金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每年为残疾人缴纳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费。2009年,除县财政承担140名残疾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外,其余还有持一、二代残疾人证350余名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10500元全部由镇财政负担。今年,县残联出台了新的政策,对持证残疾人参加农保实行了全覆盖,镇财政不再负担。同时,还为112名残疾人缴纳了养老保险。

(6)近两年,对6名从事经营个体工商户的残疾人和12名残疾人家庭子女就学的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

2.残疾人康复工程常抓不懈。

认真实施“光明工程”,主要是对家庭人均年收入在低保标准200%以内,有适应指征并有康复需求的残疾人,实行“助明、助视、助听、助行”等四大康复工程。近两年来,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的5例,验配助视器12付,助听器15付,安装假肢3付,赠送轮椅35辆,拐杖15付。各村都建立了残疾人协会,文昌村建起了康复服务示范站。今年,免费为32名残疾人进行身体全面体检。

3.重度残疾人托(安)养工程重点突出。

2009年已经纳入居家安养的残疾人有16人,2010年增加到38人。已经集中托养重度残疾人13人,其中镇敬老院2人,栅源托养院11人。栅源托养院是一个民办托养机构,是一个试点性的,新建的标准化托养院正在筹建之中,估计这个月底前,基建项目要全部完工,下个月有望投入使用。

4.就业创业工程力求创新。

以县残联开展的“双带”活动为契机,积极鼓励残疾人创业就业。利用文昌镇独特的交通、地域优势,通过培育扶持,全镇涌现出一大批残疾人创业能手:有发展来料加工业的西河村残疾人余有顺、浪洞村林关金,有从事商业经销业的潭头村残疾人胡顺斌,有养猪养鸡上规模的王家源村残疾人郭乔英、栅源村残疾人何喜平、潘年友,有库湾养鱼达500亩面积的栅源村残疾人叶茶女,有种植毛竹面积上百亩的王家源村残疾人王小伍,有种植山核桃大户文昌村残疾人郑上成,还有今年新发展的小酉坞村养兔专业户张竹亮等等,我们积极向县残联申报争取政策,使残疾人创业能手获得一定数额的资金扶持。同时对自主创业的残疾人实行小额贷款贴息政策,去年年底共贴息贷款额32.9万元,贴息金额16450元,今年贴息还没有下来。

二、主要措施和做法

文昌镇党委政府非常关心和支持残疾人工作,尤其是民生工作。残疾人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生活水平逐渐得到提高,残疾人的创业价值得到社会的公认。

一是镇村组织健全,班子有人管事。成立镇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由人大副主席任主席,残联干部任副主席。同时,建立村级残疾人协会组织,各村都确定了主管残疾人工作的村委干部,镇村两级组织网络健全,有人管事,有人办事,战斗力强。

二是宣传不拘形式,政策深入人心。采取多种形式对残疾人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各项政策进行宣传,每位残疾人人手发放一本《残疾人政策汇编》,可以说残疾人的各项政策在文昌镇是做到了深入人心。加大了残疾人创业就业先进典型宣传力度,起到“典型引路”作用,鼓励残疾人积极创业,镇成人学校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班都有部份残疾人参加,在文昌镇关于残疾人创业可谓热火朝天。

三是工作狠抓重点,托养点亮希望。针对文昌镇的工作实际,镇残联思路清晰,主要抓住了两个工作重点,即残疾人托(安)养和残疾人创业就业。残疾人托养工作是以栅源托养院的创办为着力点,镇党委政府派出了分管领导和残联干部协助栅源村残疾人何喜平创建民办托养院。今年,为栅源托养院的扩建审批,镇政府是“一路绿灯”。占地面积2000余平方,有80个床位的标准托养院即将完工,目的是要让全镇的重度残疾人“残有所养”,同时,争创省级标准的“阳光庇护中心”。残疾人创业就业工作也是文昌镇的“重头戏”,文昌有很好的交通基础、环境基础和资源基础,也培育了一批残疾人创业能手,行业涉及到种植、养殖、来料加工、商业服务业等等。

四是工作扎实有效,服务进村到户。自从残疾人共享小康政策实施以来,镇残联转变工作作风,送服务上门。特别是有关于残疾人基本生活保障方面的政策落实,充分发挥了村级残疾人协会的作用,做到一户一户上门收集申报资料,残疾证、身份证、户口薄等复印资料费用从不向残疾人收取。残疾人有什么难事、纠纷事,村协负责人总是主动上门帮助解决。所以,现在残疾人上访的人没有了,到镇里来咨询政策的人也少了。

三、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建议

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残助残的政策措施,这不仅是对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的真切关爱,更充分体现了执政党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诚意和坚强决心。残疾人在享受这些优惠政策的同时,自身和家庭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在政策的落实上和具体工作中多少还是遇到一些困难,在此提一些探讨性的想法和建议:

一是资金压力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现在的残联工作量与以前相比大大增加了,工作中的用车支出、办公支出也是翻倍增加,给镇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第二是村级残疾人工作者的报酬难以落实。全部靠村里解决,给村级经济造成一定的压力。第三是栅源托养院,这虽然是私人财产,但同时也是一个社会行为。今年的扩建项目,总投资达到100余万。何喜平也不是什么大老板,他只是凭一颗爱心在办事,作为政府应该全力以赴支持,可是镇财政财力相当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建议市县残联及相关部门伸出友爱之手,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建议上级残联部门给予镇村两级安排一定的办公经费。

二是关于提高残疾人政治地位,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方面。残疾人是社会的一份子,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占总人口的6.38%,在共享社会改革开放成果、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提高政治地位,前几年,县乡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中,文昌镇是没有一个残疾人代表,这对为残疾人说话、为残疾人维权方面有些欠缺。建议在“十二五”期间,县、乡两级人民代表或县政协代表中,残疾人或残联干部要占一定的比例。

三是继续扩大实施定补的覆盖面,使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都能在生活上得到保障。现在,重度一级残疾人(不包括言语和听力)和所有的一户多残家庭,都已享受每月80元的生活定补。但还有听力言语一级残疾人没有享受到定补政策。建议:所有重度一级包括听力语言一级的残疾人也能享受每月80元的生活定补。

6.残疾人社会工作调研报告 篇六

一、城中区残疾人保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区残联的残疾人事业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残疾人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进步。强化部门联动。组织领导到位,成立由27个部门组成的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完成区、镇(街道)两级残联组织换届任务,残联组织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残联干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部门配合到位,残联与卫生健康、民政、教育等部门共同确定各类别残疾儿童救助项目诊断、评估、康复服务定点机构;

财政投入到位,每年投入残助资金100万元以上,用于残疾人康复、保障、解困、培训、就业等,使广大残疾人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加强统筹规划。完善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集康复服务、就业指导、权益维护、文体

娱乐、日间照料服务等5大功能为一体的“残疾人之家”10家;

完善残疾人康复体系,根据《西宁市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办法》要求,积极协调各康复机构做好儿童康复工作。促进精准帮扶。既重“输血”,又重“造血”,努力构建贫困残疾人帮扶长效机制。制度帮扶,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全部纳入城乡低保、重度残疾人救助范围;

就业帮扶,通过组织残疾人参加就业援助月、主动与企业联系等方式,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切实提高残疾人自食其力的能力;

教育帮扶,印发《西宁市城中区残疾人大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大学生子女资助管理办法》,保障残疾人及残疾人子女受教育水平。

二、城中区残疾人事业发展现状和救助扶持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全区残疾人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一些需要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目前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是以落实城镇居民医保、城乡医保、纳入农村“五保”和实行社会救济为主,很大程度上停留在扶持层面。有些康复历程长甚至终身,但医保报销范围内没有康复所需费用的报销项目,很多残疾人无法真正意义上得到康复方面的训练、治疗等。

(二)残疾人就业服务较为滞后

全区4000余名残疾人中,就业人数仅占总人数的20%,就业率低。群众关心残疾人的意识普遍缺失,歧视残疾人的观念和行为还普遍存在,部分个人、企业、单位有帮助残疾人的主观愿望却又不知道从何做起。此外,通过就业市场安置残疾人就业也是微乎其乎,加之残疾人自身条件和岗位适应能力差,残疾人的就业情况严峻。

(三)残疾人专干工资待遇低

残联专干在做好残联业务的同时,还要承担部分民政、计生、扶贫等其他部门的业务工作,工作量与在编人员相当,但待遇只有在编人员三分之一。目前扣除缴纳养老、失业保障等费用后,残联专干实际到手的月薪最少仅为1600多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社区残联专干的积极性。

三、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事关残疾人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切身利益,帮扶残疾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关系着社会的稳定、文明和进步。为此,针对目前残疾人事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把好残疾人生活的保障关

稳定和发展残疾人事业是一项重要的“民心工程”,政府及残联要落实有关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政策,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要求,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残疾人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在完善帮扶救助措施上,要放宽残疾人进保条件,适当提高残疾人的保障水平,建立残疾人社会救助长效机制,为残疾人基本生活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在提升残疾人自身素养上,要全面实施残疾人义务教育,普及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基本满足视力、听力、智力残疾青年高中段教育需求,尽量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需求。在扩大社保覆盖面上,加大参加社会保险的优惠,为残疾人养老、就医构筑稳定可靠的“安全网”。

(二)拓宽就业渠道,把好残疾人的就业关

大力支持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创业就业。政府要在信贷支持、政策优惠等方面予以扶持,鼓励他们自食其力。要进一步重视残疾人就业培训,改变培训的方式方法,为残疾人提供适合自身特点及市场需求的各种技能培训。要鼓励企业,招用有一定劳动能力、适合一定岗位的残疾人就业,切实增加残疾人就业机会。

(三)部门联动提福利,把好残疾专干的待遇关

多年来,残联专干工资待遇低,成为制约队伍稳定,提升服务水平的瓶颈问题。区残联应与民政等相关部门横向协调,通过提高残联专干的工资待遇和福利,确保残联专干安心本职、有条件干事,充分发挥自身作用,踏踏实实为残疾人解决实际困难用真心搭起政府和残疾人之间的桥梁,把党和政府的关心及时送到残疾人身边,为进一步发展残联工作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清查核发残疾证,把好证件管控的监督关

区残联及其相关部门要自查自纠,加强对残疾证核发的管控力度,完善残疾人证核发管理措施,坚决杜绝“人情证”、“金钱证”、“假证”在社会流转的现象,真正做到清得出、理得实,切实维护好残疾人的合法权利,进一步构建科学规范的残疾证管理长效机制。

(五)建立专业化服务体系,把好残疾之家的质量关

7.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篇七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法律基础

残疾人的社会保障是中国《残疾人保障法》的明确规定和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六章分别从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如在社会保险方面, 规定政府和社会采取措施, 完善对残疾人的社会保障, 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的生活;残疾人及其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残疾人所在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残疾人家庭, 应当鼓励、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保险等[1]。

二、残疾人社会保障的现实状况

1. 社会保险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

一是大龄城镇残疾居民参保困难。由于现行养老保险政策规定最高只能推迟五年退休, 且不能补缴过去保费, 大龄城镇残疾居民即使推迟退休仍不能达到十五年的最低缴费年限, 导致无法参保。二是党政机关残疾干部参保困难。由于国家一直没有出台公务员参加养老保险的操作办法, 导致部分地区残疾公务员养老保险统筹工作推进缓慢。三是乡镇集体企业残疾职工参保困难。由于国家对乡镇集体企业参保没有出台相关政策, 尽管部分地区参照城镇企业职工参保缴费办法, 解决了乡镇集体企业残疾正式职工养老保险遗留问题。但由于缺乏上级政策支持, 也为以后业务操作带来了一些隐患。

2. 社会保险参保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企业新招残疾职工参保不够及时。企业将参保缴费作为对工作时间较长员工的一种奖励性福利, 待残疾员工在企业工作一至两年才为其办理参保缴费。二是城镇残疾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不够高。部分地区存在农村残疾人新农合与城镇残疾居民医保参保对象重复与交叉的现象, 影响城镇残疾居民医保参保率。三是服务业个体残疾工商户雇工参加工伤保险不够理想。由于部分个体工商业主对社会保险认识不高和行业特点, 这些人不愿残疾员工参加工伤保险, 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伤保险参保率。

3. 社会保险筹资渠道有待进一步通畅。

一是部分参保单位拖欠保费。由于用工单位负担职工保费的75%, 客观上造成了困难企业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二是部分残疾人群推迟参保缴费。部分青壮年灵活从业残疾人员不愿及时参保缴费, 从而影响社会保险基金当期收入。三是政策性补贴难以及时足额到位。部分地区由于财政基础比较薄弱, 这项补贴一直难以到位。

4. 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由于工作经费缺乏财政保障, 乡镇社区社会化管理服务阵地建设较为滞后。同时, 由于社区退管服务站与劳动保障服务站属两块牌子, 一套班子, 残疾人员管理与服务工作人力匮乏, 难以兼顾, 导致社会化管理服务的范围还不够广泛。

三、残疾人社会保障的构建完善

1. 加强制度创新,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一是稳妥做好党政机关残疾人员养老保险统筹工作。重点做好2009年5月底以前党政机关残疾工作人员个人欠缴保费的征收工作, 力争将党政机关残疾退休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险发放养老金。二是稳步推进乡镇集体企业残疾职工养老保险工作, 争取出台乡镇集体企业残疾人员养老保险办法, 从根本上解决乡镇集体企业残疾职工参保难的问题。三是积极做好农村残疾村委干部和被征地残疾农民养老保险工作。落实资金渠道, 争取将村委干部纳入养老保险范围, 并按照“先保后征、分类处理”的原则, 建立预存一定的征地补偿款制度, 用于被征地残疾农民养老保险缴费, 确保将被征地残疾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险体系。

2. 突出重点人群, 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

一是快速推进农村养老保险。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参保低门槛、缴费多档次、待遇适度化的新农保制度。二是加快推进城镇残疾居民医保。积极探索完善城镇居民医保报销办法, 妥善解决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参保对象交叉重复的问题, 消除在城镇就业、就学和长期居住的农村户籍人员的参保障碍。三是全面推进残疾农民工工伤保险。继续做好建筑、矿山等高危行业残疾农民工工伤保险, 重点推动餐饮、商贸、旅游等服务行业残疾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 确保各类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残疾农民工全部参加工伤保险。四是稳步推进灵活从业人员养老保险。以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和以灵活形式就业的城镇居民为主, 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 不断提高灵活从业人员参保率。

3. 完善工作机制, 增强社会保险支撑力。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 灵活宣传形式, 普及社会保险法规, 进一步增强社会群体参保缴费意识, 为社会保险扩面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强监察执法。进一步完善执法机制, 强化源头监察, 扎实做好劳动合同管理, 加强执法监督, 依法采取行政、经济、司法等多种执法手段, 督促用工单位依法为劳动者参保缴费。三是加强业务调控。坚持统一登记、统一申报、统一缴费基数、统一参保人数、统一核定的原则, 规范参保缴费行为, 提高社会保险征缴率, 促进各险种平衡征收。四是加强基金监管。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 坚持专款专用, 封闭运行, 确保社会保险基金安全。

摘要:残疾人是社会特殊群体,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能否加强和完善这个社会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建设, 直接关系着社会和谐稳定与发展。因此, 有必要加强和完善这个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

关键词: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

参考文献

8.残疾人社会工作调研报告 篇八

一、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

1.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满足群体的社会需求

加大残疾人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提高保障水平低,扩大残疾人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渐渐地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消除残疾人在基本生活、就业、康复、教育、参与社会生活方面遭遇的障碍,更多的满足残疾人的需求。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不单单要满足残疾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为其构建抵御各种社会风险的安全网,而且还要有利于残疾人回归社会,缩小残疾人群体与健全人群之间的差距。要建立以残疾人社会物质保障、残疾人社会安全保障和残疾人的发展保障主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残疾人社会物质保障用以确保残疾人在生、老、病、死、伤、丧失劳动能力或遭遇突发灾难造成生活困难时获得物质帮助。残疾人安全保障用以保证残疾人失业、工伤、患病、生育、年老等情况时的基本生活需要,以保证社会安定。残疾人的发展保障主要包括普及残疾人的义务教育、残疾人的劳动技能教育等残疾人基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残疾人由于要在经济上比普通人多支出医疗、康复、特殊教育、照顾和辅助器具等费用。因此,要更多的满足残疾人对经济保障的需求。此外,政府和社会在就业、教育培训、康复、基本生活保障等各方面给予残疾人群体特殊的帮助,满足残疾人对社会保障需求。残疾人群体是社会保障的一个特殊对象,政府和社会应该针对他们的特殊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特殊的帮助。

2.加大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力度

农村残疾人口占我国残疾人口的大多数,农村残疾人的生存状况长期得不到改观的话,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的滞后,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我国残疾人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国家应当把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做为重中之重,缩小城乡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差距,在相关政策上给以适当的倾斜,在各地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同时应优先考虑贫困残疾人,他们生活在一种无助、无奈的生活环境中,因此,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更为迫切,优先保障也更能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3.强化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的作用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群体支持、个体支持为辅的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在这几个层次中,政府是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主体,主要任务是以政府统一管理和政府规章的方式给残疾人及其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有关福利,政府负责制定与其相关的规章、政策。政府必须在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中承担主导力量的角色,更多地为残疾人在基本生存条件方面提供制度供给,加强政府的扶持和投入,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包括教育、康复和扶贫在内的扶残助残工作。其次,在群体支持中,慈善组织、残疾人组织、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和志愿服务机构要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领域发挥其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作用,落实有关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各项优惠政策,这也是搞好残疾人社会保障的重要一方面。再次是个体支持,要发挥血缘、亲缘、业缘、地缘和友情缘对残疾人的社会支持作用。只有这样,三者才能形成了一个综合性和互补性的残疾人社会支持体系,提高了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扩大了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稳定的解决残疾人的社会保障需求。

二、探索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障模式

1.要以侧重发展的劳动福利型模式为主

所谓劳动福利型模式,是指保障残疾人在受到国家一定的保护同时,又能从事力所能及的社会劳动,而不是使其片面的享受国家的救济。这种模式把保障残疾人劳动就业放在首位,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劳动福利性模式注重要把残疾人的劳动创造精神放在首位,这样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将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益统一起来。

2.要以救济性福利型模式为辅

鉴于我国残疾人口众多,情况十分复杂的客观实际,社会保障的模式也应该多元化。因此救济的福利型模式在残疾人社会保障方面也有其应有的作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的条款规定中可以看出。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和社会对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扶养人、无生活来源的残疾人,按照规定予以供养救济。”第四十三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社会举办福利院和其他安置收养机构,按照规定安置收养残疾人,并逐步改善其生活。”救济性的福利模式可以给予残疾人物质帮助或精神救助,可以维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他们的最低生活水平。这对调整资源配置,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有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只能作为辅助性的模式,更多的要以侧重发展的劳动福利型模式为主,才能更好的维护残疾人的权益,激发他们的潜能。

9.残疾人社会工作调研报告 篇九

调研报告

(2009年4月10日)中国残联“两建办”调研组

2009年3月15日-19日,中国残联副理事长、中国残联“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程凯带队对江苏省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调研,调研组考察了苏北、苏中、苏南5个城市两个体系建设情况,听取有关政府部门、残联、残疾人的意见和建议,考察了各种类型的服务设施。中国残联“两个体系”建设办公室全体成员和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领域的知名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姚远教授、杨立雄教授参加了调研。

江苏省政府在2006年批准的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保障”和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的目标。按照2008年中央7号文件关于“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的要求,江苏省进一步探索和推进这项工作。通过几年努力,江苏省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形成。江苏省两个体系建设起步早,注重研究和规划,注重在有利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方面下工夫,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和基本经验。

一、江苏省两个体系建设的主要成就

(一)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制度化社会保障逐步取代临时的非制度化的救济式保障是江苏省残疾人社会保障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向。在社会救助方面,随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救助模式从单一化的生存救助逐渐发展为多元化救助模式, 在应保尽保的基础上实行“分类施保”。2004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将残疾人低保标准提高10%-20%,2006年省政府下发文件对低保家庭中的残疾人按当地低保标准单独全额发放低保金,2007年省民政厅、财政厅、卫生厅、残联等部门联合出台对全省低保对象以外的无固定收入重残人员按低保标准全额发放生活救助金的政策。近年来,江苏省共有10.1万名贫困残疾人被纳入低保,7.57万人享受低保标准生活救助金。江苏省还加大对残疾人草危房的改造力度,形成了“有一改一”的机制。

在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方面,规定用工单位对新招(录)用的残疾职工必须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办理录用手续, 办理社会保险, 要求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从减免税金中安排一定的比例, 补贴困难残疾职工个人应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帮助个体创业、灵活就业残疾人参加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积极帮助残疾人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部分地区利用“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对城镇贫困残疾人个体户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给予补贴。农村残疾人的新农合参保率已达98%以上。苏南各市还积极推行重度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苏州和无锡部分地区根据重度残疾人的家庭收入状况发放重残护理补贴。从2009年开始江苏省政府向特殊困难残疾人发放社会保险补贴和向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

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将全面建设普惠加特惠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率先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专项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一是全面落实重度残疾人低保救助政策。重点解决无法正常就业、无法组建家庭、依靠父母供养生活的成年残疾人,解决因与父母捆绑计算收入而不能纳入低保的现实问题,协调民政等部门将其单独认定为低保救助对象。

二是全面实施贫困残疾人保险补贴制度。对自谋职业残疾人、低保残疾人、失业残疾人和无业重度残疾人等对象给予社会保险缴费补贴。积极倡导各类商业保险机构增设针对残疾人和其监护人的各种意外伤害、伤残、事故风险的专项险种。

三是加快推行向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制度。目前已争取省财政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对各地的补助,计划选择20个区(县、市)进行居家安养服务工作试点,并针对居家安养和在机构日托、全托的贫困残疾人制定具体补贴标准。

四是积极探索建立对贫困残疾人的福利补贴政策。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逐步制定对贫困残疾人家庭从基本生活到交通、通讯、娱乐、文化消费的减免补助福利制度,让贫困残疾人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二)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

江苏省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就业扶贫、托养、文化体育、信息化等六大服务体系建设,作为改善对残疾人服务、提高为残疾人服务能力的重要抓手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积极推进,切实加强指导和规划,大力加强服务机构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促进各类服务机构健康发展和有序竞争,稳步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1康复服务方面:江苏省提出了2012年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在制度建设方面,全面实施6岁以下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训练,省政府投入专项资金8000多万元,免费为5199名贫困家庭残疾儿童进入康复机构培训。推进 “白内障无障碍省” 创建工作,建立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复明手术长效机制。重点康复工程方面,结合彩票公益金项目任务,大力推进以助视、助行、助听和精神病人免费给药的“三助一给”康复救助工程,取得良好效果。江苏重视加快推进康复设施建设和整合社会康复服务资源,制定了各类机构建设规模、专业人员配比等方面的指导意见,通过创建示范机构加强规范指导,并重点支持县级残疾人服务机构建设。全省现有各类残疾人康复机构328个,2009年底将全面完成县级康复中心建设。采取民办公助、公办民营、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

2教育:江苏在全国率先对残疾儿童少年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苏州、无锡、泰州市则延伸至高中阶段。鼓励各地对残疾幼儿学前康复教育给予补助,对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残疾学生给予奖励和补助学费、生活费等政策。通过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特教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财经大学等院校合作办学,积极推进残疾人中高等教育发展,提升教育层次和质量。目前,全省特殊教育学校达到109所,在校的盲、聋、智障学生4万多人。

3就业、扶贫:江苏省修订出台了《江苏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办法》等法规政策,形成比较完整的地方残疾人就业法规政策体系;就业服务网络更加健全,建立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116个,均有固定场所,专职人员,健全的工作制度,齐全的设备实施。南京等地还将按比例就业管理服务延伸至乡镇、街道、社区。残疾人就业服务工作人员专本科率达100%,持有《职业介绍经理人证书》等相关资格证书。采取开发公益和专营岗位,购买商铺、贷款贴息、建立创业示范基地、设立创业扶助基金等手段,鼓励残疾人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积极推动苏北地区农村残疾人到苏南及沿海省、市转移就业。省政府将每年对1万名残疾人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1万名残疾人实现就业、扶持农村1万名残疾人脱贫致富,全面推进残疾人就业和扶贫工作。3年来,集中安排3.61万名残疾人就业;按比例安排2.03万名残疾人就业,征收就业保障金18.6亿元;扶持1.3万名残疾人自主创业,盲人按摩就业1500余人,培训后就业率达84.4%,有序推动苏北地区农村残疾人到苏南转移就业2.25万人。

4托养服务

江苏省于2006年率先启动托养工作,研究形成了托养服务建设的指导方针、工作思路,逐步明确了服务对象、内容和机构建设等问题,确定了试点地区,制定出台《省级残疾人庇护安养示范机构管理办法》、《省级残疾人庇护安养示范机构考评办法》,将庇护安养机构建设列入就业保障金支出范围,建立公办机构为主导,非公办机构为主体,市场推动,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常州把庇护安养机构建设列入城市社会经济建设必建项目,已实现每个区都建有一所示范机构;南京市推出了建邺区方舟、鼓楼区博爱、爱德慈佑院、玄武区万家帮希望庇护所等一批民办机构;常熟市残疾人庇护所与企业联办,开发庇护性就业岗位,实现残疾人就业、用人单位得到税收优惠的“双赢”局面;苏州、无锡等地推出“善爱之家”等品牌建设模式,推动统一标识、连锁经营。苏州所属沧浪区建立的“居家乐”211服务系统有效的支持残疾人居家服务、日间照料和寄宿托养机构的工作开展。3年来,江苏省已建成多种形式的残疾人托养(含原已建成的工农疗机构)300多个,服务智力、精神和重度残疾人5000多人。经省残联检查验收的省级示范机构达到84家,服务人数占托养总数的1/3强。

今后一个时期,江苏将全力推进以康复和托养机构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整合各类公共资源,逐步实现每个市、县达到有残疾人康复、托养、扶贫基地、就业服务和文体活动等设施等“五有”目标,形成能满足残疾人基本需求的服务体系,使残疾人事业发展水平与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二、主要经验及其启示

江苏省紧紧围绕着残疾人的生存与发展,从残疾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对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经验:

一是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内容和范围的确定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对于江苏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省份,在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并没有面面俱到,无所不包,而是按照残疾人需求,分清轻重缓急,把残疾人的生活保障和就业、康复、教育、托养服务、居家服务等残疾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两个体系”建设的重点,提倡建设小型分散的社区型机构,把有限的资金、人力等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一点,对于在全国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残疾人需求的增长与资金投入不足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经济发达省份是这样,经济欠发达省份更是如此。因此,在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个国情,不能面面俱到,要以保障残疾人的生活保障为重点,随着社会财力的增长,逐步扩大残疾人保障和服务的内容。当然,保障重点不等于没有一个相对明晰的目标。从这次调研的宿迁、扬州、常州等地的情况来看,具体的发展目标还不够明确,应该把建立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近期和中期目标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

二是“两个体系”建设必须紧密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江苏各地区、各县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苏南经济发达,苏中次之、苏北为欠发达地区。因此,江苏各地在探索和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并没有采取统一的模式,比如在残疾人托养机构、聋儿语言训练、残疾人康复、假肢安装等设施建设中,欠发达的苏北地区更注重分类化、专业化、不在同一行政区域内搞大型的综合服务设施建设;而在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则倾向于综合服务设施的建设。省财政在资金的投入上也是区别对待,经济发达的地区由当地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由省给予补贴。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即使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也要在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中,特别是在托养机构、聋儿康复、就业培训等设施的建设中,避免追求大而全、小而全,要充分整合资源,从而使人力、物力的效益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二是建立残疾人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财政资金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区域内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经费保障问题,应该是各省在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如果没有有力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不可能建立起在本省范围内保障水平相当、残疾人普遍受益、人人享有所需要的基本服务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三是建设“两个体系”必须运用两种手段、挖掘两种资源。江苏省在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一方面,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残疾人生活保障、残疾人康复、聋儿语训、残疾人辅助器具配置等服务项目上,坚持政府投入为主;而在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托养机构等残疾人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上,则充分利用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比如,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运用了“公办公管”、“公办民营”、“民办公助”三种方式。这样的运作方式,使广大残疾人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同时,能够节省人力、物力、吸收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服务。但是,在引入市场手段和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其一,产权归属。比如,由个体企业投资兴建的残疾人服务设施,虽然政府在建设之初没有直接的资金投入,但土地是国有的,后期运作中,政府通过残联给予了“公助”。如果产生产权纠纷,怎么界定?江苏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解决办法。其二,是“民办公助”的问题。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起来并投入使用之后,政府通过残联给予这些民办机构补贴,对于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行是完全必要的,但这些钱(或许是就业保障金)补贴到哪里?是残疾人?还是机构?补贴多少?有没有标准和程序?其三,从江苏省来看,“公办公管”遇到的最大的问题是人员编制,建一个机构,就需要增加工作人员,但控制人员编制是硬性要求。江苏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是安排少数有编制的人员为管理人员,其他技术和服务人员采用聘用制。这样,虽然解决了人员紧缺的矛盾,但也存在着对聘用人员重使用轻培养甚至有不交养老、医疗保险等现象。应该建立起一套残疾人服务机构中聘用人员的培养、使用制度、落实待遇,以增强其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提高为残疾人服务的能力。这些问题,不仅仅是江苏省遇到的问题,全国在推进残疾人“两个体系”建设中都会遇到。

四是残疾人社会保障必须坚持普惠基础上的特惠。不论是经济发达的常州、苏州、无锡,还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宿迁、盐城,在把贫困残疾人低保纳入当地低保政策范围的同时,对残疾人的保障标准普遍提高10%至20%,并且对重度残疾人实行了全额保障。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镇廉租房政策等方面,也都体现了对残疾人特殊的照顾。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得到兼顾。但也产生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社会保障政策是针对穷人的政策,保障对象享受待遇的依据是家庭生计,如果家庭的人均平均收入水平低于当地人均收入水平,其差额由社会保障资金补足,而不以身份作为补贴的依据。同时,提高补贴标准的做法与现实的行政法规和社会保险的有关规定不尽符合。一个没有法律法规支撑的优惠政策很难得到完全彻底的贯彻。

还有一个问题是:对残疾人给予特惠的理论依据是因为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因为这些特殊需求导致了残疾人必要的生存支出增加,所以,必须由“特惠”给予补偿。问题是无法明确界定哪些残疾人有什么样的特殊需求,满足这些特殊需求需要增加多少支出。这就使得在一般低保对象享受低保标准的基础上给残疾人提高10%至20%的幅度的政策显得缺乏令人信服的依据。调研中,有关专家给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对策:在一般的社会保障政策之外建立对特殊人员的补充保障政策,比如建立残疾人的护理补贴制度、养老补贴制度等等。专家给出的建议无疑是解决残疾人“特惠”问题的出路,但是,因为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平衡,中国残疾人群体数量的庞大,使得专家给出的出路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即使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建立起对残疾人的专项补贴制度,那也是针对贫困残疾人的,而不会是针对所有残疾人的,起码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立这样的专项补贴制度尚需时日。在目前情况下,像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应该在现有的适当提高对残疾人的保障标准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残疾人专项补贴制度的路子,为全国提供经验。

五是“两个体系”的政策制定必须以不同类别的残疾人的需求为依据,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如对残疾人的生活服务,江苏省在全力推进残疾人托养机构的建设,完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同时,通过建立服务信息平台、政府购买服务、为残疾人发放服务券等方式,把集中供养和居家服务结合起来,即兼顾了不同类别残疾人的需求,又整合了社会资源,还照顾到了中国人居家养老的习惯。应该说,在中国这么一个残疾人口大国,走残疾人集中供养的路子不是最佳的选择,而应该是集中供养和居家服务相结合的路子。与此相关联的自然是居家服务。从江苏省的情况来看,居家服务和居家养老(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老年残疾人提供的满足残疾人生活需求)只是在城市社区实行,而在残疾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农村,因缺少服务组织和专业机构,这种服务形式还不多,更谈不上制度层面。从长远来说,特别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已成为党和国家的既定政策,在农村建立针对残疾人的居家服务制度,对于增强财政投入效益、满足更多残疾人的生活需求,显得更为迫切和重要。因此,像江苏省这样经济发达地区,应该把服务的重点(包括政策、资金、人力等)向农村倾斜。在其他地区也一样,要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残疾人利益的影响。

六是必须大力培植慈善资源。江苏省是民营企业发达地区,一些有爱心的民营企业家投资残疾人托养、康复、就业培训等机构的建设,江苏省已经开始注重民间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为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用于残疾人服务设施,应该在税收、土地、收益分配上有更明确的规定,同时,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这种慈善义举。

10.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残疾人志愿者 篇十

一、导语

本次社会调查旨在通过采访残疾人联合会的代表,了解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帮扶残疾人方面主要的活动、大学生志愿者的优缺点和服务的具体内容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总结出改进措施,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进行志愿帮扶残疾人的活动。

本次社会调查采用深入访谈的方式,于2013年2月19日,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对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彭冰泉老师进行了采访。调查全过程从2013年2月15日至2013年2月28日(包括后期在网上查阅资料等)。

二、正文

(一)具体情况介绍:

本次采访过程中,我共向彭老师提出了7个问题,主要在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项目、大学生志愿者的长处与不足、中国残疾人联合会需要的志愿服务项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大学生志愿者的比例和他怎样看待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方面展开,对于这些问题,彭老师都给出了非常详尽的答案。

1、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的具体志愿活动

1)与残疾人联合会有关的活动是志愿帮扶残疾人

从残联的角度来说,大学生志愿者最主要的活动是志愿帮扶残疾人。残疾人这个群体应该是志愿服务的主要的受助对象,也是最传统的和最重要的领域,所以说历年来中国残联对大学生志愿者是非常的欢迎。中国残联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说2002年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开展了“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这项活动截止到目前为止一直在持续开展,这是从国家层面来说。从各地来说,各地进行分解,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大学生志愿助残行动,比如说“十万大学生志愿者助残行动”和“三十万大学生志愿者助残行动”。

2)志愿助残活动的分类

1阶段性的志愿活动 ○

阶段性的志愿活动,最普遍的就是各种大型赛会,像北京残奥会、上海特奥会和和广州亚残运会,这里面组织了大量的志愿者来进行志愿助残,这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大学生。

2常规性的志愿活动 ○

有一些常规性的志愿服务,包括对残疾人的日常护理,对残疾人的上门支教活动和对残疾人文化、体育方面的帮助,甚至包括残疾人的医疗康复和其他一些日常性的工作比如就业和扶贫,这些都属于残疾人所需要的志愿服务的需求。像这样的活动,我们通过的渠道在基层来说,是通过社区。以社区为平台,中国残联在社区有残协,残协里有残协主席、残协副主席,也有残协的专职委员,主席和专职委员们征集残疾人基本的需求,记录有什么志愿服务的需求,这样就掌握了所辖社区的残疾人的基本情况,之后就在社区的平台上登记,登记完就在社区的平台上进行信息的发布,发布之后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一些社区居民和各界人士就开展这种长期的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志愿帮扶。这种日常的、常态的助残方式,大学生相对来说介入的不是很多,大学生还是以大型的赛会、活动为主。

3)中国传媒大学参与的志愿活动

中国传媒大学现今建立了中国盲文图书馆,其中设置了志愿者工作部,面向全国大学生招募了很多志愿者于此进行志愿服务,帮助盲人朋友。长期活动包括协助盲人朋友在图书馆阅读以及借还图书,帮助盲人朋友观看有声影像以及一些日常性的工作,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目前是我们图书馆主要的志愿服务参与人员。

2、大型赛会和活动中,残疾人联合会征集志愿者的方式和途径

对于大型赛会来讲,组委会承担了征集志愿者的任务。组委会中,由当地的党委政府牵头,从而协调当地相关部门的介入,当然肯定是以共青团为主。由此,共青团就首先掌握了这些志愿活动的相关信息,并在组委会的官网上进行信息发布,同时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团委通过它的渠道联系各个大学,对各个大学发布征集志愿者的信息,大学生们就会踊跃来报名。

除了大型赛会,还有一些大型的活动。残联开展活动,需要大学生志愿者进行阶段性的志愿服务,如果人数不多,残联就会跟经常来往的大学进行沟通,通过学校进行活动宣传,根据条件筛选招募志愿者。招募志愿者后,残联再对其进行一些简单的前期培训与交流。

3、当代大学生志愿者的优点

当代大学生志愿者最明显的优点是有热情、有这份爱心,特别愿意为社会各界的弱势群体和社会的其他公益事业做出贡献。第二个优点就是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性相对较强,因为大学生是属于学校,通过团委来组织,所以说相对来说组织性比较强。第三个就是大学生志愿者相对来说综合素质比较高,只要稍微经过培训,基本上很快就能上岗。还有就是遵守基本的协议和政策法规的意识较强,在当前来说,大学生志愿者肯定是非常主流的一个志愿服务的人群。

4、当代大学生志愿助残需要提高的方面

不可否认,于今天的中国,志愿服务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不足,这些不是

志愿者本身的问题,而是社会提供平台和渠道的不足。

1)残疾人缺少长期的助残活动

从残联的角度来说,助残需要最提高的方面是,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这种日常性的志愿助残活动相对来说还不是很高,因为大学生当然受学习、时间其他方方面面因素的影响,对志愿助残这种日常性的帮扶,比如说跟某个残疾人进行长期的结对子、帮残疾孩子或残疾家庭的孩子进行学习的辅导,或者帮孤寡老人或残疾老人日常生活的照理,以及像一些学医或学心理学的大学生给一些残疾人长期的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或基本医学知识的帮助,这些领域其实残疾人是非常需要的。但是客观的说,因为从社会的角度来说,这种平台搭建的还不是很充分,给大学生这种信息也不是很多。大学生因为自己的学业、因为时间的问题,相对来说,要进行一对一的或者多对一的长期的帮扶的这种条件和意识还不是很强烈。

2)志愿助残的传递工作尚不成熟

大学生志愿者还有一个需要提高的部分就是“接力棒”的工作。不可否认,部分学校对于志愿活动继承方面的工作做的不错,但大部分学校缺乏这样工作的展开,一届学生建立起的活动,在毕业后无人接替,或者即使接替,继承工作也不成熟,这些都是常见的问题。

3)大学生志愿者助残技能不过关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残疾人共分为六类,分别是:视力残疾人、听力残疾人、肢体残疾人、智力残疾人、精神残疾人、言语残疾人,当然还有一种是多重残疾人。每一类残疾人他还有残疾程度的不同,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每一个级别的残疾人,客观的说,他所需要的志愿帮扶都是不同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受种种因素的影响,残疾人还是比较敏感的。就是说,哪些地方你要去帮助他,哪些地方他可以自我实现的、不需要你帮助的,你好心好意去帮助他的话还可能刺伤他内心深处的某根敏感的神经,还导致最后弄巧成拙。这就涉及到志愿助残的一个技巧性的问题,也算是专业技能的问题,专业技能包括心理辅导、医疗康复,这些就更专业了,对大学生的这种技巧培训、志愿助残的教育培训,当然我们这种社会机构也要提供这种平台。像日常性的帮助,比如说帮盲人朋友过马路,怎么牵?是你搀着他还是他搀着你?你走前面还是他走前面?搀着他进门,他先进门还是你先进门?门把是你帮他拉还是他自己拉?这都是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的,大学生可能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接受的这种培训也不多。

5、残疾人需要的志愿活动内容

从残疾人的角度来说,锦上添花的事需要,但最主要的还是雪中送炭。因为客观的说,残疾人是最最弱势的一个群体,在外面很光鲜的一个平台上,像奥运会争金夺银的很光彩,大家都很乐意帮助他们,当然他们也很需要帮助。但更需要帮助的是那些躺在床上的残疾人、想去图书馆看看书的盲人朋友,或者坐轮椅的残疾人朋友,或者我想去天安门、长城走出去看看的这些残疾人朋友。尤其是后天致残的残疾人,长期陷在心里阴影里解脱不出来,需要这种心理咨询,哪怕

是聊聊天的这种志愿服务,这就需要这种长期的、日常的志愿帮扶,并且这种志愿帮扶对他们来说更加紧迫、更加需要,当然这种短期的、阶段性的也需要。但是从我们机构的角度说,从以后的趋势来看,更希望以后往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方向发展,去推动这个工作。

6、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中大学生志愿者的比例

目前客观的来说,中国残联还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统计,但是大学生志愿者毫无疑问来说肯定是占有一个比较大的比重,尤其是大型的赛会活动和临时性的一些活动,大学生志愿者还是主要的参与人群。

7、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态度和目的1)培养自己的社会公德意识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首先是一种公民意识的培养。大学生从社会上获得了很多,凭借青春、知识和热情,作为大学生,作为日后民族的未来、国家的栋梁,如何来培养自己这种公民的意识、对社会的奉献的意识,这应该是最主要的一个参与的态度。

2)丰富自身经历,提升自我修养

另外一个就是在服务的过程中,帮助了别人,同时也自己受益,用志愿服务的一句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叫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别人的同时,第一,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第二,你服务的对象都是残疾人,其实有很多残疾人,他们经历了很多很多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最终绝大部分的残疾人挺过来了,并且非常乐观的勇敢的面对生活。在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对于大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触动和教育,让自己会更加客观的、理性的去看待生活、看待社会,也看待一些挫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生应该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情况下更加的积极、主动,尽可能多去参加一些社会志愿活动,对于提高自己、锻炼自己都有好处。

(二)简要分析:

通过采访可以了解到,大学生作为志愿帮扶残疾人的主体,在志愿帮助大型活动、比赛的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效果也相当不错。但大型比赛和活动只是帮扶残疾人活动中很小的一部分,毕竟有很多残疾人不能成为运动员,而且这些不能参加比赛的残疾人占残疾人人群的很大一部分,他们才是最需要志愿帮扶的对象,然而对他们进行长期帮助的大学生少而又少。

这个问题的产生有大学生的原因,也有社会志愿服务体制的原因。

第一,中国大学生课业压力大,课余时间较少。中国大学生普遍课程较多,课余时间较少,再加上大学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自由可支配的时间就更少了。据了解,美国大学生一周之中至少有4个半天是完全没有课的,而中国的大学生

根本不会有如此多的空闲时间,更不用提帮助残疾人料理生活琐事。

第二,缺乏一个有效的联系平台。大学生归大学所管,残疾人归社区居委会、残协所管,大学和残协之间没有联系和互动,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想去帮助残疾人但没有头绪,社区中很缺乏帮助残疾人的志愿者但也得不到大学生资源,两方没有沟通也是这个问题产生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第三,社会上缺少帮扶残疾人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以我所在的中国传媒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为例,青协会不定期组织会员作为志愿者帮助带领盲人朋友去中国盲人图书馆看书,但由于青协规模较大人数较多,经常是谁有空谁就参加,从来没有组织过志愿者的基本技能培训。如此一来,像帮助盲人过马路这种日常性但需要一定基本技能的帮助,志愿者都不能很好的掌握,在其余的照理方面必然也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第四,大多数大学生缺少长期一对一帮助残疾人的意识。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志愿帮助残疾人”的活动,但这些活动的时间都是“国际残疾人日”,而且持续的时间都很短,往往是日子过了活动也就结束了,大学生也回到了日常的生活、学习之中,并没有把帮助残疾人当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第五,帮扶类型多样,分类困难。由于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残疾程度不同,所需志愿者的专业要求也就有所不同,比如基本生活可以自理但心里有创伤的残疾人就需要学心理方面的大学生来进行心理咨询,而内心阳光但肢体有缺陷的残疾人就会对志愿者的性别有要求,不同类型的残疾人需要不同类型的志愿者,这就在招募志愿者和给残疾人分配志愿者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困难。

第六,有关部门的宣传力度有所欠缺。由于志愿服务都是公益活动,而且会出现很多按区域划分的情况,所以一片区域内传播信息的渠道受到限制,没有良好的传播渠道和宣传方法也是当前志愿服务的一个重大漏洞。

(三)提出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解决方法如下:

一,建立一个负责全部区域内志愿帮扶活动的基本平台,由中央到地方,每级都设立一位负责人,有他和负责区域内的大学负责人和社区残协负责人进行沟通,及时发布相关信息,辅助两位负责人之间的沟通协调。各个大学的负责人和社区残协负责人定期向总负责人汇报活动情况,反映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经常性的进行反思、总结。

二,邀请社会上相关组织,如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负责人到学校开展宣传大会,让有意帮助残疾人的大学生充分体会到自己的使命感,并让他们理解长期定期帮助残疾人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更多的同学参加到长期开展志愿帮扶的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基本生活技能,更加可以激励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的热情,为志愿者们带来正能量。

三,大学中选出一位负责人专门负责大学生志愿服务,由他和社区居委会的残协负责人进行沟通商讨,完善大学生对附近社区志愿服务的体制和相关信息,做到落实到每一位志愿者和残疾人,形成“一对一”的帮扶形式。

四,以各个协会为单位,集中组织志愿者技能培养并进行一定的筛选和分配,确保每名志愿者都能够对自己将要完成的帮扶工作做到心里有数,准备到位。

三、结语

11.残疾人社会工作调研报告 篇十一

盲文图书馆的落成,成了中国残疾人文化事业发展的地标。开馆三年来,接待盲人及其他残疾读者已经超过10万人次。

也许有读者好奇了,盲文图书馆难道还接待其他残疾类型的朋友么?答案是肯定的。这么做,也是为了搞活盲文图书馆,让更多残疾朋友受益。今年年初的一次国家领导人的指导视察,让该馆负责人“灵感迸现”。

盲人朋友的家

在新馆落成以前,老馆受到面积、人工和交通环境的限制,只能以免费对外邮寄的方式服务着全国4000多名盲人读者。

由于新馆周边交通较为便利,且活动空间更为宽阔,无障碍设施也很齐全,从而大受盲人读者的欢迎。慕名前来阅读、借书的盲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是老顾客带来的新朋友。为了让盲人的阅读更加便捷,盲文图书馆使用了“阳光读屏软件”,只要输入网址,盲人朋友就可以在该软件帮助下浏览网页、淘宝购物,甚至炒股聊天。目前,全国使用阳光系列软件的用户有近3万人,盲文图书馆每年都会办60次以上的盲人电脑培训班,免费培训盲人学员上万人。

盲人手风琴师陈国月,多年前在八大处公园附近弹唱卖艺时,被79岁的任士荣看上,免费收徒。一曲琴声落下,陈国月感受到师傅的深厚功力,随后还带着其他视障朋友跟着任老先生学琴。他一开始并不知道,任士荣是空政文工团一级手风琴演奏家。

起初,学琴无定所,有时占着居委会一点儿角落,有时在学员家中。盲文图书馆新馆落成后,经过协商,任士荣和他的视障学生每周都可以在馆内宽敞的教育培训室里练琴、排节目。盲人手风琴培训班多次参加演出和比赛,曾获得一等奖。让任老先生最欣慰的是,他用这笔奖金为学员们购买了11把琴,学员们上课再也不用“自带设备”了。

面向其他残疾人

今年年初,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到中国盲文图书馆视察时,与馆方管理人员谈到如何“搞活”盲文图书馆,服务更多的残障朋友,并根据实际提出了“三面向”服务,即“面向盲人、面向其他残疾人、面向社会”。

盲人是该馆必须服务的读者对象,这就不必说了,但如何面向其他残疾人呢?盲文图书馆馆长张伟想了半天,得出的结论是:新馆建筑面积很大,可以对其他残疾人团体提供文化交流时的场地,盲人手风琴培训班就是个好例子;还可以借助广泛的人脉资源给予其他残疾朋友一些帮助;同时,馆内设施稍加改造,也可以服务不同需求的残疾人。

盲文图书馆负责人随即找到了盲人作家张骥良,表示愿免费腾出一些场地,供其他热爱文学的残疾朋友学习交流,让他帮着发动成员。3月16日,“北京圆梦文学联谊会”成立,会员30多人,是在会长张玉刚的奔走下,由各个区县肢残协会推荐热爱文学的残疾人。

联谊会会长张玉刚今年55岁,这名因患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的爷们儿出行只能靠拄拐。在被推选为石景山区肢残协会委员后,他利用所学专业,设计多项解决残疾人生活不便的小发明。去年张玉刚与热爱文学创作的马仲春一起编辑了《春江水暖》和《花开有声》两本残疾人文学作品集。

这支队伍实力不可小觑:张骥良,这个身高1.5米、视力0.01的北京爷们儿,前后采访了600多位社会名流和演艺界明星,发表500多万字作品,包括人物传记、访谈、调查报告、纪实文学等,被称为“中国采访名人最多的残疾记者”;举办了全国首个盲人书法家作品展,还是北京市作协会员。刘建民,几十年来潜心画虎,是画家姚少华的弟子,同时也是一名“爬格子”爱好者,作品多次在《北京晚报》《北京纪事》《人生》等报刊上发表。密云县鼓楼地区残协专职委员马萍,业余时间埋头创作,在《渔阳文艺》上发表多篇诗歌散文作品,并加入密云县作协。和张玉刚同龄的“老北漂”李茹是沈阳人,在沈阳干了一辈子残疾人的工作,由于热爱写作,当选为沈阳残疾人写作协会首届会长,上任第二个月就创办了内刊《蓝星湖》,担任主编。何东明,一个航天工作者,回京后,在海淀清河地区做基层工作,每天晚上他都要用钢笔将每日所思记录下,目前已经记录了200多本笔记,摞起来比人还高……

张骥良说,联谊会每周五下午准时在盲文图书馆举办文学讲座,雷打不动。盲文图书馆对此也很支持,邀请周国平、林非、邹静之这样的大家,都是在盲文图书馆的协助下进行的,一些必要开支也是由盲文图书馆提供。

所有参与讲课的文学家们都提出,文学创作离不开生活的积累,很多残疾朋友都没有走出家门看世界,又如何提高创作水平呢?于是,张骥良组织大家去京郊云蒙山秋游。让一群平时拄着拐杖行走的残疾朋友们登山,难度确实不小,一路上,他们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更加深了友谊。而自从加入联谊会一直未有作品出来的马京梅,在大家的鼓励下,写出了她的处女作游记《游京都第一瀑》。

志愿服务,残疾人和健全人的交流平台

“我以前在纺织联合会,一个单位2000多人,就我一个残疾人,从来都是被别人帮助的,但其实我也是可以帮助别人的。”杨婧,这名毕业于北师大的硕士研究生,主修俄国现当代文学,有翻译功底。在大家看来,她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志愿者。

而前来讲课的老师们,都被大家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精神所感染,纷纷提出免费讲课,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周国平、著名散文家林非和著名编剧邹静之等大家。这些作家由于身份特殊,一般出席一场商业报告收入都不菲,但在残疾人朋友面前,他们都甘心当一名无偿的志愿者。让张骥良印象最深刻的是邹静之,在授课结束后,张骥良按照惯例要给他讲课费,但邹静之说什么也不肯收,装着钱的信封被装进口袋,又被他拿出来还给张骥良,如此折腾了几次。张骥良无奈佯装收下,回头将钱交给馆负责人,让其想办法转交出去。

而在今年7月,张骥良邀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班吉明(笔名班朕)前来讲课时,小声告诉对方,这次讲课没有讲课费,问对方愿意不愿意来。本以为会有个尴尬的回答,哪知班吉明毫不犹豫就答应了,“没问题!”当天,班吉明还现场签名赠书。事后班吉明说,能为残疾朋友们做点事,我感到很自豪,付出的时间和书籍都值了!

盲文图书馆的资源信息都是共享的。联谊会培训的现场录音,会有工作人员经过剪辑处理后,制作成声音文件,供盲人读者听。

短短两年,在中国盲文图书馆聚集了1200多名志愿者。播音艺术家方明,央视主持人李瑞英、康辉、李修平加入了志愿者队伍,用声音作盲人的眼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精选了1万个小时的录音,给盲文图书馆无偿使用;规模不大的广东大音音像社,一次就为盲文图书馆捐出580箱录音录像产品……

今年1月27日,北京市“读书的艺术”百姓摄影展在中国盲文图书馆举办。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获奖作品及优秀作品上百幅。为了使有视觉障碍的残疾人能够顺利观看摄影展,许多志愿者伸出温暖的手,一对一牵着残疾朋友的手担当义务讲解员,如此贴心的服务令他们感动不已。

中国盲文图书馆馆长张伟说,随着我国残疾事业的发展,许多残疾人从基本的生活需求逐步转向对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他们想用知识来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渴望能从提供文化服务的公共机构方便地获取知识,从而走上社会。盲文图书馆的“三面向”服务,给盲人、其他残疾朋友和社会大众搭建了一个沟通学习的平台。

(编辑·王文娜)

wangwenna@yeah.net

12.残疾人社会工作调研报告 篇十二

目前, 主要影响残疾人正常就业的障碍有以下三大困难:

一、最直接的困难是来自于用人单位对残疾人的歧视心理。

被媒体称为“当代张海迪”的北大残疾女博士, 掌握四门外语, 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学金, 但是毕业前投出的上百份求职简历, 不是遭遇“婉拒”, 就是“石沉大海”, 连最起码的“临时工”的活也找不到。北大残疾女博士求职遭拒, 折射出一些用人单位对残疾人还存在着歧视心理。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 主管人员就直接说了心里话:“现在人才供大于求, 不要说残疾人, 健康人都安排不过来。我们企业也要讲形象呀!”现实中, 安排残疾人就业势必影响单位的“形象”的观念不仅存在于企事业单位, 在政府机关招聘公务员时也有体现, 而诸如此类歧视残疾人的现象的发生, 是阻碍和影响残疾人就业工作落到实处的根源之一。

二、在现实中缺乏支持残疾人就业的强有力政策和有效落实。

不可否认, 近年来, 国家和各级政府也十分重视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 在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解决就业及实施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 都做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工作, 并努力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良好环境。如国务院令第488号公布的《残疾人就业条例》规定:“单位残疾人职工比例不得低于1.5%;不得在晋职、晋级等方面歧视残疾人;残疾人从事个体经营免交管理、登记、证照费等措施。”刚刚结束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这部残疾人保障法中也明确要求各级政府为残疾人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并规定在职工的招用、聘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劳动保险等方面, 不得歧视残疾人。这些政策虽然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 以及地方保护性政策影响, 一些法律法规还不能全部得到落实。在现实生活中, 残疾人就业受歧视的事还是不断地发生, 有些部门招工和招生时人为设立歧视性标准, 把许多有学习能力和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排除在外;有的单位不按规定安置残疾人就业, 拖欠、赖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就业时遇到劳资纠纷时, 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 对于违法用人单位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款能予以制裁。这些现象都说明, 我国残疾人就业保障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 促进和保障残疾人就业政策还需深入贯彻和落实, 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违法必究。

三、残疾人就业后同工不同酬等现象普遍存在。

对残疾人而言, 工作除了是获取收入的必要手段之外, 更是象征自身做为“有用的人”的重要体现。虽然残疾人就业的行业范围很广, 但由于残疾人文化水平、综合素质、身体原因及整个社会就业形势的严峻, 普遍分布在比较低层次的行业, 这些行业技术含量低、工作时间长、福利待遇水平低, 就业层次格局不平衡, 就业稳定性不高, 不少残疾人难免会出现就业退缩, 宁可拿低保而不去做工的残疾人也就日益增多。因此残疾人实现平等就业还面临很多障碍, 致使残疾人不断地在就业、失业、再就业、再失业中徘徊, 给社会的安定稳定留下潜在隐患。

综合以上几个原因, 为解决残疾人就业难、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 笔者认为要高度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最根本的就是要在“自立”上下功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劳动越来越精细化、科学化, 身体健康低于健全人、整体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偏低等诸多因素, 都会给残疾人就业提出严峻的挑战。因此解决残疾人就业的根本就必须先从残疾人自身入手, 一方面政府要必须健全培训网络, 为残疾人的技术文化水平教育投入更多的教育资源, 比如依托当地职业技术培训机构, 开展形式多样、适合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残疾人职业技术培训;大力加强残疾人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严格按“双证”制度, 将职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 确保通过培训的残疾人能按《劳动法》规定持证上岗;为残疾人免费提供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等, 让残疾人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从而提高残疾人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 也培养残疾人的自立能力, 使其能掌握一技之长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劳动技能, 另一方面通过思想引导, 改变观念, 多开展些丰富多彩的残疾人文化体育活动, 树立和倡扬自强自立、身残志不残的奋斗精神。只有具备了自立的信心和自立的能力, 就敢于面对一切挑战, 也才能把握外界所给予的一切机会。同时提倡健全人对残疾人理解、尊重、关心、帮助, 把残疾人的培养教育工作引向深入。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拓残疾人就业门路, 扩大就业范围, 提供就业机会, 保障残疾人的工作权利和自我实现的权利。

其次, 政府机构作为国家管理部门, 应该考虑多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 并保障有效落实。

这样才能真正对有能力、自强不息的弱势群体给予就业上的支持和鼓励, 使残疾人获得更加平等的工作权利和竞争机会。第一, 在弱势突显, 竞争明显不利的情况下, 应该在国家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制度上, 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应该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除了加大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力度外, 还应出台相应的残疾人参加招录公务员考试享有优先报名权和录用权等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 让那些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高学历、残疾程度较轻的残疾人不再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尴尬就业局面, 不再对工作的渴望使他们甚至只能“低就业”, 从事一些基础性、文化程度要求较低的工作, 让他们能够以自信的姿态和健全人一样走上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岗位成为可能。第二, 积极探讨和引进残疾人劳务派遣机制, 创新残疾人就业服务方式。在全市按照“派遣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依法维权”为一体和“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的运作方式, 逐步推进残疾人劳动派遣工作。第三, 进一步规范就业服务体系。在规范运作, 履行职责方面, 各级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要为残疾人积极开展多层次、多项目、多方位的就业服务。

再者, 政府应牵头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 多创办以残疾人为主的福利企业。

13.残疾人社会工作调研报告 篇十三

残疾人生活在基层,残疾人工作的基础在基层,基层组织建设是开展残疾人工作的关键,基层残疾人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残疾人工作的关键环节,是开展残疾人工作的根基。因此,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14个乡镇,均成立了残联组织,其中有1个乡镇配备了专职残联理事长,其余13个乡镇均为民政助理兼职。全县拥有各类残疾人16200人,其中肢残人6400人,聋哑人2800人,视力残疾人1900人,智力残疾人1400人,精神残疾人1500人,多重残疾人2200人。依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章程》规定,结合我县各类残疾人数量、分布状况等实际,设立了盲人协会、聋人协会、肢残人协会、智力残疾人亲友会、精神残疾人亲友会五个专门协会。县残联设立了专门协会办公室,羊圈子镇残联设立了盲人协会办公室,每位协会工作人员所居住的村委会均设立了残疾人协会办公室。各专门协会共有工作人员20人,其中盲人协会5人,聋人协会3人,肢残人协会6人,智力残疾人亲友会3人,精神残疾人亲友会3人。选拔文化素质较高、热心残疾人工作、有奉献精神、有一定声望的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担任专门协会的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及委员职务。县残联每年从年度工作经费中提取一部份资金,做为专门协会的活动经费及协会工作人员的补助费。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强化参政议政意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让残疾人专门协会积极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有利于强化和提高残疾人参政议政意识,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工作实践中,我们认真听取各协会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各协会围绕残联的中心工作、重大活动积极出谋献策,充分发挥参政议政、参谋助手的作用,成为残联不可缺少的助手。

(二)、组织开展活动,唤起社会关注与支持

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使残疾人总想以自己的才艺为社会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各类专门协会经常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广大残疾人,不拘一格地开展各种活动。在县残联的指导下,我县各专门协会重视在重大节日里组织残疾人活动,在活动中扩大社会影响,从不同的角度去宣传残疾人事业,去体现残疾人自身的价值。每年的3月3日,聋人协会都会在我县的不同地方开展各种宣传活动,掀起社会关注语言康复的热潮;由县盲人协会组建的羊圈子镇残疾人文艺宣传队,每年都会在残疾人的各重大节日间开展文艺宣传活动,他们自编自演的节目,总能得到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2006年,肢残人协会组织了我县第一届残疾人象棋比赛,并邀请了其他四个协会的残疾人朋友们前来观看比赛,等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励了残疾人树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信心。

(三)加强培训,提高残疾人自身素质

盘山县残联非常重视指导协会组织残疾人开展适合他们自身特点的培训。为提高残疾人就业能力与社会竞争能力,县盲我协会于今年9月1日,开办了我县的第一期残疾人按摩培训班;肢残人协会于0月0日,开办了针对肢残人的计算机培训班。使部分残疾人通过技能培训后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四)了解基层情况,帮助残疾人实现价值

各专门协会作为与残疾人密切联系的直接组织,深入基层了解残疾人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放在首位,帮助残疾人实现其人生价值。一是走访残疾人家庭,解决残疾人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二是寻求多种途径,帮助残疾人就业。三是丰富文化生活,挖掘个人文体才能。让残疾人自立展能,体现和认识自身的价值。举例:徐祥、霍颖、冯亮等

三、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县残联对乡镇残联指导少,乡镇残联对村残疾人协会帮助少。

2、缺少具体政策支持。导致五个协会及村残疾人协会找不到开展工作的依据,影响了协会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五个协会、村残疾人协会没有必要的经费保证,有的连固定的办公场所也没有。

4、各乡镇政府对残疾人工作不够重视,缺少必要的支持,有些乡镇残联没有发挥职能作用。

四、对基层残疾人组织发展的措施

1、继续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全面促进残

疾人工作的发展。

2、制订政策,提出发展规划和目标。

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制订系统规范的指导性文件,以政策的形式保障基层残疾人工作的运转。要把残疾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提为工作议事日程,积极争取政府重视,将其纳入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并且制订出中长期有效地工作计划,出台加强残疾人工作的文件,特别是对基层残疾人组织的工作经费、办公场所等资源配置问题要作出规定,为基层残疾人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

3、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保障专门协会科学健康的发展。专门协会工作运行机制的科学与否关系到专门协会功能的发挥。残联必须以专门协会章程为依据,按照“有利于联系残疾人,增强内在活力,整合工作力量”的原则,建立健全专门协会工作运行机制,增强自我运转的自我完善能力。

4、加强培训,努力提高残疾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

上一篇:小学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下一篇:二十年后回母校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