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听说课的课例研究(共9篇)
1.高中英语听说课的课例研究 篇一
阅读课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课例研究
桥下初中
朱彩霞
摘 要:初中英语阅读课因词汇量大、生词多,使学生感觉困难重重;而教师也普遍感到课时紧、任务重,难教;有效性体现不足。通过连续三次的课堂实践、分析反思、改进,试图找出影响有效的因素及寻找促进有效课堂的策略。关键词: 阅读课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选题的缘由与目标
(一)选题的缘由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就是“采取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和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践目标。在这种改革理念的趋势下,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方法必须加以改变,然而,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所谓传统教学就是以教师为中心,完全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New Standard》教材中的英语阅读课文,因词汇量大、生词多,篇章长,使学生感觉困难重重;而教师也普遍感到课时紧、任务重,难教。因此有教师就采用传统的“满堂灌”法——以教师讲授和学生听讲为主;或采用翻译法——逐句翻译一遍了事。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枯燥和单一,既降低了学生主动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也降低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理解。于是本人选择了“阅读课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性的课例研究”作为研究的主题。执教内容为外研版八年级下Moudle 5 Unit2中的阅读文章。希望通过三堂课的实践、分析和反思,能从中真正体验课例研究的整个过程,达到自己的预设目标。
(二)预期达成的目标
通过三次课堂教学的实践和反思,想达成的目标是:
1、观察影响课堂教学有效的因素
2、寻找促进有效课堂的策略
3、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研究的过程与改进
三堂课的教学设计均由三个部分组成:教师问问题导入部分;呈现新课部分;进行讨论部分。
(一)第一次课试教
【观察发现】
课堂上师生互动形式单一,内容贫乏,生成质量不高;课文教学重点偏向了阅读策略教学,主题不突出。
【问题诊断】
(1)教师问问题导入部分
教师问问题,虽然内容上与前面的旧知联系在一起,以Do you have any problems in life ? 为题,并且自己设问,让学生回答,产生一定的生-生互动,但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指导,内容单调,导致生-生互动时形式呆板,生成质量不高。
(2)呈现新课部分
以问题为引导,教授新知。但课堂提问重点不突出,且形式过于单一,一问一答多,开放性问题少。提问有效性体现不足。A)来信
T: Who is Steve’s friend ? S: Da Wei is.T: How does Steve feel about playing computer games? S: He feels terrible.T: What do his friends /classmates think of it? S: His friends think of he is dishonest after it.……
学生的答案都是唯一的,被教师牵着走,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更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
例阅读一开始,教师让学生找事件的起因,结果。T: As we read, we need to find “Why doesn’t the computer work?.指令发出后,学生开始找,但效果跟预设差不多。B)回信
例如教师设计了两个讨论题,让学生进行讨论:
Discussion 1.How many mistakes has he made ? What is your opinion? Discussion 2.What should we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Why ? 这两个讨论题对学生来说是从书中找出来进行归纳一下,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讨论部分没有体现内容。所以体现不出这堂课的有效性。(3)进行讨论部分
Problems: 1.I have no friends, so I feel lonely.S1: You should often speak to someone friendly.S2: You should join some clubs.S3: ……
2.I get pimples when I am sixteen.S1: You eat lots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S2: You drink enough water.S3: You should wash face with toilet soap or washmilk.S4: ……
由于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到了要讨论这个环节时,只剩3分钟时间了。因此,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讨论。其实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是很有趣的。
【解决策略】
(1)加强对学生的课前指导,提高生-生互动的质量。
(2)加强问题的设计,无论是呈现部分,还是阅读理解部分,都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好说的开放性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师生互动的机会。
(3)注意教师的教学用语,力求指令清晰、易懂,并加强情境创设,提高生成质量。
(4)突出重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重新设计和落实讨论部分的教学。
(二)第二次课改进
针对第一次课出现的问题和同行教师提出的解决策略,我对这节课的有关内容进行了一些调整:加强对学生的课前指导;增设一些开放性问题和讨论题;压缩阅读策略的教学时间,增设一些情境设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检测。
【观察发现】
课堂互动的机会大大增加,互动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但对课文的整体理解不够透彻,讨论部分依旧没有很好体现,学生的讨论浅浅尝辄止。
【问题诊断】
(2)呈现新课部分
这一部分,教师的问题设计已由已知答案的呈现性问题向不知答案的真实性问题跨越。
例第二次课呈现问题是:
T: Has Steve told his father the truth? S: No, he hasn’t.T: Why does Steve feel terrible? S: Because he knows he has done something wrong.T: Does Steve want to mend the computer himself? S: No, he doesn’t.T: As we read, we need to find “How can Steve prove he’s honest?” S: ……
T: Are you have similar to Steve ? What are they ? What will you do if you have… ?
最后又设计了一个更开放的问题:
If I have…., I will…
这样学生就不是一步步地由教师牵着走,而是通过观察去发现身边的一些问题。因此,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回答时也由第一堂课的提名答改为one by one式的回答:
S1: If I have a problem, I will ask the teachers or the friends for help.S2: If I don’t tell the truth, I will be a dog.S3: If I copy other’s homework, I will let the teacher punish me.Why?
……
(3)增加的讨论部分
这一环节中,教师似乎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虽然教师增加了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讨论,但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由于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环节、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对学生的深层次思维挖掘不足,一些讨论浅尝辄止,其实这个同学刚讲到If I have…, I will…时,眼里充满着泪水,他肯定有苦衷,所以这个环节再延续。让这个同学再讲:
Problem:My family isn’t rich.My father often gambles.What shall I do ?
学生们 one by one 讨论开了,同学们对他父亲的赌博非常憎恨,恨不得马上使他父亲改邪归正,洗手不干。影响孩子和家庭是罪魁祸首。为此父母亲经常争吵不休。这些不良风气和行为应该予以大家谴责。然后I have an idea with a smile and ask “Will you gamble when you grow up ? 教师看同学们讨论激烈,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同样如此,讨论重于形式而轻于内容。
【解决策略】
1.教师的语言示范力求多样化,用多种输入形式激活学生的动脑欲望。
2.学生的活动时间力求到位,用多种互动形式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3.创设情境、利用文本,让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理解、运用知识。
4.挖掘文本,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加深和丰富内外知识。
(三)第三次课改进
【观察发现】
课堂教学流畅多了,师生互动的质量明显提高,问题的设计更多偏向真实,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明显活跃起来,检测效果良好。
1.讨论充分,出乎老师的意料:: S1: I think if I don’t tell the truth, I will be a dog.S2: In my opinion,if I listen to music in class, I will get a bad mark in study.S3: In my opinion,if an Internet friend wants to meet me, I will tellmy parents or teachers about it.S4: I think if I sometimes quarrel with my classmates, I will not tell some old brothers to fight them.Now I will tell the teachers about it at once.S5: …….2.学生的是非观念得到了引导。
3.学生在对文本整体感知有很大提高。
4.讨论部分得到体现,检测效果良好
这堂课通过学生导入、新知呈现、问题讨论三个环节的学习,讨论部分效果良好。为了检测学生对整个语篇的理解程度和课堂讨论的效果良好。例: S1: When your friends or classmates copy other’s homework, you should say to him or her “You learn nothing.”If you have difficulties in study, I will help you with your lessons and teach you the ways of study.Make sure we are really good friends.S2: If your father often gambles, you should persuade him not to.Because gambling is very bad for the family and it can affect your study.We know if someone loses a lot of money, he wants to make money back all the time.Instead, he lost more money.So keep away from gambling.S3: My family isn’t rich,but I want to buy a new mobile phone.but now I know I am wrong I should understand making money for my parents is not easy and I don’t afford it,too.I should save money in daily life.After I can make money, I may buy a new one for myself.S4: ……
当然第三次课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
1.师生互动质量有明显提高,但生-生互动体现不足,小组讨论的有效性还有待于提高。
2.最后语篇的运用,由于前面的时间过多而略显紧张,课堂上没有充分体现,从课后反馈的效果看,还存在不少问题。
3.关注阅读策略和对文本整体感知的同时,对文本中的疑难句没有进行必要的解释。
三、形成的结论及反思
通过三次课的实践、观察和反思,我认为英语阅读课教学中应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有效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
2、有效的课堂要关注质量和机会;
3、有效的课堂要以任务为驱动;
4、有效的课堂要以课程文本为基础。另外,我认为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关键原因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师的行为。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态度以及提问和活动都是影响课堂有效性的因素。
(一)教师对学生的语言应规范
教师语言要规范、地道,指令要清晰、易懂、可执行、可操作。语言的数量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变成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少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输入信息量。教师的语速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要根据学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和学生对英语教材的熟悉程度来确定。
(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应和蔼可亲
当课堂上学生回答了一个问题或完成了一项任务,教师都要对其结果进行评价或者提供反馈意见,这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部分。首先,教师应该容忍学生犯错误,因为这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其次,教师不应该遇错必纠,过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这往往会使学生失去信心,不敢开口;最后,教师在指出错误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带批评指责的语气,更不能有不耐烦的表情,另外,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鼓励的语言,对学生的思维也有促进作用,师生和谐、愉快的课堂,是课堂有效的保障。
(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设计应适中
课堂提问,是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回答,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一种方法。设计问题时,若问题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设计问题时要考虑:
一、问题要贴近学生实际,使学生能够说;
二、问题要使学生有兴趣,使学生愿意说;
三、问题要有层次性,使不同层面的学生抢着说;
四、问题要有情趣性,使学生喜欢说。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他们的思路,启发他们的思维,在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总之,要提高英语阅读课教学中课堂的有效性,必须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程的文本为基础,以任务为驱动,关注师生互动的质量和机会,并在活动和互动中注意教师对学生的语言、教师对学生的提问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通过建立和谐、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真正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2〕胡庆芳等.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马晓梅 邓小玲.课例研究〔M〕.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7.〔4〕刘润清,戴曼纯.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2.高中英语听说课的课例研究 篇二
用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 是当前英语教学比较流行的一种方法。教会学生设疑和质疑的方法, 对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采用问题导向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开发提升学生设疑和质疑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爱问、善问的学生, 也能很好体现“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PBL”的教学理论
PBL (Problem-based learning) 是“基于问题式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 是近年来广泛运用而且评价良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 他倡导把学习设置于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能力。PBL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不是把所有的知识向学生全盘托出, 而是要求学生根据教学情况研究问题, 并提出恰当的问题, 最后通过讨论解决问题。PBL的过程可以归纳为 (如下图) :
三、“PBL”教学应遵循的教学原则
“PBL”教学法所创设的问题要遵循以下原则:预测问题、阅读, 检验和重新认识。在“PBL”教学阅读活动中, 教师通常向学生提出类似如下问题: (1) What do you think this article is about? (2)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next? (3) What makes you think so?“PBL”教学法认为, 阅读就是一个对文章进行预测问题、设立问题框架、初探问题、再探问题的过程。学生最初的论断会随着阅读的进展而被证实、否定、再证实、再否定、再调整, 这种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的方式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并让学生进行主动愉快地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事先让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预测, 当然这种预测不是随意的, 它是建立在文本材料、学生的实际水平上而做出的。接着,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文本材料中的知识来证实他们之前的预测,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 彼此分享从阅读中获得的全面信息, 重新思考以证实、修改之前的假设, 在问与答, 答与问之间得出正确答案。随着阅读中问题的增多, 随着一轮又一轮的证实、否定、再证实、再否定、再调整,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预测会更准确, 更接近原文意思, 最终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四、“PBL”教学应遵循的教学策略
“PBL”教学法经常把阅读课划分为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
(一) 读前阶段
教师根据文章内容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预测文章问题, 带着问题进行思考, 为正式阅读做好充分准备。
(二) 读中阶段
学生通过对文章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并且检验他们先前的预测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 他们需要调整预先的答案, 这时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帮助。第二阶段的读中预测可以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英语阅读教学整个活动中。
(三) 读后阶段
学生分析问题、阐述问题和对问题进行评价, 通过对文章的深层次理解, 重新构思关于事物、生活和世界的意义, 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从文章中获取的新知识进行问题的解答, 从而达到新观点的产生。
五、“PBL”教学法的课堂实例
笔者曾经做过牛津英语9A unit 6中的阅读部分《22-year-old Computer Programmer Muedered》市级公开展示课。这篇文章是一个谋杀案的新闻报道。这类文章可以经常在报纸或杂志上看到, 与谋杀案有关的主题也经常在电影中出现。对于读者的挑战是在侦探揭示真相之前猜出谁是犯罪分子, 而结局通常出人意料, 充满悬念, 非常适合运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
(一) 读前活动 (Pre-reading)
1. 歌曲导入。
笔者先让学生听一段《名侦探柯南》的片尾曲,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之后, 根据影片提问:“If you are a detective, 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for cases?”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此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指向了本文的主题:谋杀案 (murder) ,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What do you think this article is about?”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本文特定情景中, 为正式阅读做好准备。
2. 读图预测。
笔者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标题和三张谋杀案图片, 并思考以下问题:
(1) What do you think will happen in this story?
(2) What makes you think so?
(3) Do you think the policemen will catch the murderer?
这个环节是为了迅速激活学生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图示, 鼓励他们通过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大胆的预测。笔者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 在交流讨论问题时, 允许学生有错误的预测, 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后面的阅读进行更正。这个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因为他们很想通过接下来的阅读来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二) 读中活动 (While-reading)
在作出预测后, 学生可以带着问题对文章进行阅读。
1.根据本文叙事性文体特征, 笔者让学生先略读文章开头两段, 迅速捕捉出故事中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重要信息, 并把此信息与先前预测的内容进行比较, 以确定预测是否正确;同时学生通过阅读, 了解了故事设定的情景和背景, 为进一步理解文章做好铺垫。在这个环节中, 教师同时也指导学生发展和实践了略读技能 (Skimming) 。
2. 笔者根据作者的叙事线索, 分段让学生进行阅读, 并设计了一张表格和一些问题, 要求学生在每次分段阅读活动后进行正确信息的填写。 (如下图。)
笔者先让学生通过表格问题对文章进行稍深层次的理解, 并对填写内容进行预测, 互相交流, 讨论所给出的问题: (1) Did the man try to fight off his attckter?How do you know this? (2) What does the suspect look like? (3) Did the suspect kill the young man?最后进行第二次结果预测。接着, 学生为了确认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便进行相关段落的阅读, 然后从阅读的文章中找出可以证实预测的句子并大声读出来进行确认、完善, 更改起初的推测和假设。处理好前一段的内容后, 教师会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信息来对下一段的文章内容进行同样过程的预测问题、阅读、核对问题, 判断正误, 再次得出结论。按照这样的方式处理文章的每个段落, 直至读完全文。随着对原文阅读内容的逐渐增多,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预测会更准确, 更接近原文, 而根据线索的深入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对阅读材料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在这个环节中, 通过图表式的提问方式让学生捕捉文中具体信息和重要信息, 训练了学生对文本材料的查读能力 (scanning) 。
(三) 读后活动 (Post-reading)
1. 研读文章 (Detailed reading) , 培养学生分析评价文章的能力。
在这一环节中, 笔者又提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再次深读阅读材料, 研究文章的内涵。Do you think the suspect isguilty?Why?
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以小组为单位, 先让组员独立进行研读活动, 接着进行小组合作讨论, 彼此分享各自的成果。成员通过文中支持性的事实或细节分析作者的意图, 从理解文章事实到深层次理解文章内涵。此研读活动能让学生彼此分享从阅读中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从而体验阅读的快乐。
2. 小组合作, 完成模拟真实任务, 实现情感价值目标的达成。
情景设计:On a Friday afternoon, one student called Xi-aoming went back home after school.It was 7 o’clock in the evening, his parents didn’t find him when they finished their business.What happened to Xiaoming?He was kidnapped.
教学任务:Now,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Xiaoming’sparents?
以小组为单位, 合作讨论, 写一篇关于此案件的文章。
学生在之前的研读活动中已获得了这篇文章的线索及知识脉络。在这个环节中, 学生就要利用从文章中获取的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以及原有的信息知识, 进行资源整合, 合作完成教师提出的真实性模拟问题, 并在此过程中运用、体验和掌握语言。
六、结束语
在这节PBL阅读教学课中, 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深化课文的内涵、掌握阅读技巧和学习策略, 并能够拓展文章的外延, 结合生活中的相关情景, 提升学生认知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阅读方式, 构思关于事物、生活和世界的意义, 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全面提高了人文素养。
3.高中英语听说课的课例研究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六何”提问链
一、倾斜角概念形成片段实录与分析
(1)第一次教学实录。师:坐标法是在坐标系的基础上,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的一种方法。本课时我们将研究最基础的知识——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师:平面几何中,确定直线的条件是什么?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l,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呢?
众生: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能否利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
众生:……
师:在直角坐标系内任给一个点,过这个点的直线有无数条。再给一个什么条件就可以唯一确定一条直线呢?请动手操作一下。
生1:再给另一个点。
生2:与x轴的交角。
师:好!(借助于信息技术演示,得出倾斜角的概念)
(2)第二次教学实录。师问1:在几何问题研究中,我们常常直接依据几何图形中点、线、面的关系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那么能不能通过代数运算来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呢?
生:可以!
师问2:我们如何把形转化成数得以进行运算呢?
师:17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直到有一天躺在床上观察虫子在天花板上爬行位置,激发了灵感,产生了坐标的概念,创立了解析几何。从而以坐标系为桥梁,把几何问题代数化,即把图形放入坐标系进行研究。
师问3:平面几何中,确定直线的条件是什么?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一条直线,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决定?
生: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师问4:有两个点确定的,一个点行不行?
生:不行
师问5:如果给一个点,再增加一个什么条件,能够确定直线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位置呢?即如果给你P点定点,还需要什么条件?
生:角!
师问6:好,谭喆同学,您可否上来指出来给同学们看看呢?是哪个角?
生:(学生上讲台示范指出)
师:好!我们给这个角一个名字吧,叫直线的倾斜角。一般地,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我们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
(3)片段实录分析。第一次授课时,引言部分通过教师介绍,使学生了解学习新内容的特点及意义,接着针对初中学过的相关知识,设计了提问1与提问2,意在立足旧知识,寻找新知识的增长点,最后教师成为主角,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定义直线的倾斜角。在第二次教学中,把坐标法产生的背景及过程,结合即将学习的直线的倾斜角概念,设计“如何”提问链,即提问1—6,且提问与提问之间互相联系、环环相扣。这样在提问链驱动下,经过一系列的数学思考与交流,直线倾斜角的定义自然生成,也让学生体悟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直线斜率的坐标计算法公式推导片段实录与分析
(1)第一次教学实录。探究问题:已知P1(x1,y1)、P2(x2,y2)是直线l上任意两个不同的点(其中x1≠x2),求直线l的斜率k。
师:要求斜率k,你会想到我们刚刚学习的什么知识呢?
生:k=tanα。
师:要用到k=tanα,根据正切函数的定义,我们可以构造什么图形呢?
生: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
师:那么如何通过P1、P2构造包含有倾斜角α的三角形呢?
生: ……
师:很好,这里的α为锐角,当α为钝角时,情况又如何呢?
生:当α为钝角时
α=180°-∠QP1P2,x1>x2,y1?y2,tanα=tan(180°-θ)=-tanθ,
在直角∠QP1P2中:
师:好!两点P1(x1,y1)、P2(x2,y2),x1≠x2过P1P2的直线的斜率为。
(2)第二次教学实录。师:请大家完成这个问题:已知两点P1(x1,y1)、P2(x2,y2),x1≠x2,求直线P1P2的斜率k。看谁能做出来!哪位同学上来在黑板做一做?好!肖峻友同学。
(两分钟左右,在黑板写的肖同学作出了如下图4-5图形及结果)
图1
师:大家看看,很有意思,他把点P1很聪明地放在了坐标原点上,但是点P1一定在原点吗?
众生:不一定!
师:谁来帮他改改!好,甘雨果同学,你上去改改!
(两分钟左右,作出了如下图2、3图形及结果)
图2 图3
师:请给同学作一下解释。
生:(略)
师:很好,给甘雨果同学点掌声!但我们更想知道你是如何想到的?
生:构造直角三角形,用三角函数的定义。
师:为什么想到要构造直角三角形呢?
生:……
师:想想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因为所要求的直线的斜率与倾斜角的正切值有关,而要求倾斜角角α的正切值,就要构造直角三角形来求解。
师:非常好,说出了这样做的理由,我代表同学们还有一个小疑问,你的两个图形中的直线P1P2中的点P2都是在P1的上方,可不可以把它们交换位置,那么有何不同?
生:一样的。
师:怎么个一样法呢?
生: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或是,只是直线P1P2方向不同。
师:经过探究与讨论,我们得到了过两点P1(x1,y1)、P2(x2,y2),x1≠x2的直线P1P2的斜率为,我们也发现这个公式分子分母中的P1(x1,y1)、P2(x2,y2)对应坐标点的是对应的,体现了数学符号化的对称美,也有促于我们记忆。在此,我们还会有一个小疑问,这里为什么x1≠x2呢?
生:分母不能为零。
师:如果从直线的角度去理解,还可以如何解释呢?
生:倾斜角为90°的直线的斜率不存在!
师:除了以上我们同学介绍的方法,是否还有别的更简洁的方法吗?
生:老师,我有一种方法,不知道对不对!
师:请说。
生:P1、P2两点满足一次函数的解析式y=kx+b,代入消去b得,我发现得到的结果跟课本一样的,但我不确定这里的k就是所求的直线的斜率。
师:同学们,觉得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师:实际上,这位同学已经把直线的斜率用一次函数的角度作了对比研究,换句话说,一次函数解析式中y=kx+b的k可看作直线的斜率,事实上,这就是我们以后将会学习的直线的方程。我建议给这位同学鼓鼓掌!
(3)片段实录分析。两次授课模式不同,第一次是教师主导学生参与,最终演变成了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授受,即只给学生介绍了教材中提供的推导两点求直线斜率公式的方法,并向学生说明了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
4.高中英语听说课的课例研究 篇四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英语第二册Unit 18,阅读课“What Will You Think of Next”。
说大纲
根据现行的教学大纲,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提高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是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通过深入钻研《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新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以《考纲》中以考察英语的交际能力,侧重考察阅读理解能力为依据,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说教材
“What Will You Think of Next?”是一篇阅读文章,体裁属于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创造性的来源--源自一些思维策略。然后逐一说明了四种思维方式:框外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建立联系和不断尝试。本课承担了语言教学的重头戏--阅读能力的培养及训练,是“Warming up, Listening, Speaking”三个部分导入的一个延伸性阅读,对后面说明文的写作也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认识到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阅读和语言运用能力,引导他们善于思考以及培养多角度、多方面去看待事物,不怕失败,不断尝试的精神。
因此,根据《大纲》和《新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的具体指导,教材的特点和高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Aim 1. To master the usage of some words and phrases
Aim 2.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
Aim 3.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grasping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Aim 4. To establish the students` spirit of looking at things in many sides and keeping trying
Important Points: Aim 1, Aim 2, Aim 3
Difficult Points: Aim 2, Aim 4
其中,Aim 1为语言知识目标,Aim 2和Aim 3是能力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Aim 4为德育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侧面看待问题以及不怕失败、不断尝试的精神。
教学重点的理由如下:学生每学一课,首先要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和固定用法,通过阅读课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且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符合新大纲的要求。根据目前高考发展的新趋势,即重点考察交际能力,突出语篇,难度加大,信息量增加,学生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难以适应高考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的。
Aim 2, Aim 4为本课的教学难点。高中英语教学仍要坚持组织听、说、读、写各项活动,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以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获得一定的词汇量和信息量,通过讨论并且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归纳总结。这根据高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是有一定难度的。
说教法
根据《高中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进行教学,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的作用。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任务型教学方式,每一部分都设有一定的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并且在教学中运用录音,幻灯等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富有实践意义的环境让学生进行阅读,讨论,积极主动的开口,以培养其语言实践能力。
说学法
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该跟老师学学习方法,培养交际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捕捉文章中的信息。所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充分调动其各个感官进行听、说、读、写,在情景中运用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学习方法,积极主动的学习。
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共有以下几个步骤:
Step 1. Lead in. 通过利用类似汉语中的脑筋急转弯这样的问题引出,如果换一种思维方式的话,那么,这些问题就会得到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这样就会充分调动起学生对于这一课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是这一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快乐的氛围。
Step 2. Fast Reading. 这一步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快速阅读,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找出其四种思维方式,以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
Step 3. Intensive Reading. 对于这一步精读,分部分让学生单独阅读,或者分组阅读,并且每个部分都设置相应的任务,深入理解文章内涵,掌握每种思维方式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并且学习一些新的语言知识,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整体感。
Step 4. Listening and Reading. 在前面快速阅读和精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听课文录音,并且小声跟读,以纠正起某些词汇的发音,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然后根据阅读,完成判断正误练习。
Step 5. Discussion. 利用幻灯打出几个实例,根据文章中提到的几种思维方式,让学生来讨论所给实例属于哪种思维方式。
Step 6. Homework.
1、让学生课后找出文章中难以理解的句子加以翻译,一方面练习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查找加深了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2、利用工具书查阅重点词汇和短语的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板书设计
5.高中英语听说课的课例研究 篇五
本学年我参加 了南京市 伯乐中学 的校本教 研活动———关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研究。研究活动中葛雅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题为《水的组成》的 实验探究课。在这节课的准备、上课、研训的过程中, 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学生身上潜藏着巨大的能量和难以预测的智慧, 正等待着我们用知识去唤醒和开发。下面把我对这节实验探究课的一些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二、情景描述
【教学片段1】
课前教师布置了预习学案, 以课前自测题的形式由学生自主完成, 教师在课前对测试题进行了批改。上课时, 教师首先进行了预习反馈, 然后开始介绍氢气的物理性质。现场制取了氢气, 完成了氢气燃烧的演示实验, 并且演示了氢气的验纯实验, 对比了纯净的氢气和不纯氢气验纯时不同的声音。PPT投影验纯的方法, 请学生在黑板上板书氢气燃烧的表达式……
【教学片段2】
上课前, 教师同样先布置了预习作业, 除了课前自测题之外, 教师还提供了预习学案, 学案中明确了学习目标:1.知道氢气的性质, 会写氢气燃烧的表达式, 了解氢气验纯的方法。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探究活动, 认识水的组成, 会写水电解的表达式。3.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 学会从微观角度描述化学变化。要求学生通过看书、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寻找和水的组成相关的化学史以及和氢气的性质有关联的资料。
上课了, 教师介绍说:“今天我要请班上的几位同学一起来当老师, 和大家一起学习今天的这节课。”
首先出场的是一位漂亮的小姑娘, 她带着自己制作的PPT绘声绘色地讲解了“水的组成揭秘”的小故事, 并告诉同学们资料主要来源于书本上的资料小卡片。接下来, 另一位女同学登场, 介绍了氢气的性质, 她通过大量的图片介绍了生活中使用氢气不当而引起的爆炸事故, 震撼了在场的同学。
此时才轮到教师出场, 她展示两瓶气体。提问:“如何鉴别两瓶气体中哪一瓶是氢气, 哪一瓶是氧气?”
班上绝大多数学生立刻回答说:“正放的是氧气, 倒放的是氢气。”
教师接着提问:“哪位同学说明一下原因。”这时还没来得及等老师点名, 大家就在下面集体回答:“氢气的密度小, 倒放;氧气的密度大, 正放。” (看得出来学生预习得还是很充分的)
教师接着又说:“请一个同学上讲台来通过实验向我们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此时有六七位学生举手, 要求试一试。教师请了其中一位男同学。男同学首先用带火星的木条验证了氧气, 然后用点燃的木条验证了氢气。在验证氢气的实验中, 同学们清楚地看见了蓝色的火焰猛地冒出瓶口, 之后瓶中产生大量的水雾。教师请做实验的学生选出台下的一位同学描述看见的实验现象, 并请另一位同学上黑板板书氢气燃烧的表达式。
接着, 教师问靠近讲台的学生为什么点氢气的时候往后退, 那位学生回答说害怕氢气爆炸。 (看得出第二位介绍氢气的女同学准备的图片是很给力的) 这个时候教师及时地介绍有关氢气爆炸极限的知识, 引出了氢气验纯的实验, 并请刚才验证氢气的男同学继续演示氢气验纯的实验。男同学首先向大家介绍了他如何收集一试管纯净的氢气和一试管不纯的氢气, 然后一边做实验一边介绍实验的步骤。检验纯净的气体时, 发出了很小的声音, 该男同学停下了手中实验, 向台下的同学提问: 该如何描述听到的声音?台下不少同学回答“‘噗’的一声”“很小的声音”。台上的男同学接着说:“是的, 当我们听到这种很小的声音的时候, 说明氢气很纯。下面请大家仔细听, 不纯的氢气燃烧时发出了怎样的声音。”点燃不纯的氢气, 其发出了尖锐的爆鸣声, 台下同学一片哗然, 此时台上的男同学神情得意地说:“是的, 当大家听到这种尖锐的爆鸣声时, 就表明氢气不纯。”
……
三、反思与讨论
看到这里, 你可能要说教学片段2太假了, 完全是让学生作秀嘛, 平时上课会这么上吗?开始的时候, 我也有这种想法, 可是在本次的研训活动中, 我越来越觉得自己要转换观念。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多“秀一秀”, 这种“作秀”不仅不假反而很实在。这次“秀”让我意识到: 开展自主学习, 教师首先要转换观念。
在氢气验纯的实验中, 看着台上展示的男同学那份得意自豪的神情, 台下同学那种羡慕和跃跃欲试的表情, 我深刻的意识到:与其让学生佩服老师, 不如让学生佩服学生, 问题就应该留给学生通过讨论来解决, 让学生在讨论中看到自己的不足, 发现别人的闪光点, 激励自己更主动地学习。教师只需适当点拨, 帮助学生冲出迷雾,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欢乐。所以在教学中, 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应该是教练, 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学习, 而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师还应该是导演, 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组织、安排去演奏一曲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生乐章;教师还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和谐统一, 使教育活动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其实, 有关氢气验纯的实验, 教师本打算自己完成, 因为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 也担心学生没有这个胆量, 可是参与活动的学生却主动要求自己完成这个实验。看着他们从第一次的些许胆怯和迟疑到课上的那份从容与自信, 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在课堂上大胆“放一放”的信心。我们要相信学生, 多给他们必要的个性发展空间, 为学生创造自我发现、自我表现、自我调控的机会。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帮助, 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 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 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自己去解决问题。”这堂课的教学活动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这场“秀”的主持人, 节目都留给学生去表演、去出彩。
听着我的描述, 是不是觉得第二次课和第一次课相比教师变得更轻松, 课堂全部交给了学生, 教师几乎无事可做了。其实不然,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学习目标, 安排好学生的活动内容, 并在课前对展示的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这类课的前期准备工作其实并不轻松。正因为这样, 我们才会想着:偶尔公开课弄一弄就好了。其实不然, 因为随着一次次的训练, 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学生的能力也会随之逐步地提高, 许多工作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 完成的质量也会越来越高。只有这样, 我们才真正地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的工作才是真的变得越来越简单轻松。
四、后记
我想作为一名化学教师, 我们就应该这样善于研究教学内容, 挖掘学科特色, 了解学生情况, 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创设良好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通过学生自身的精彩演绎来领悟化学的真谛, 真正做到让学生“活”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这既体现课程改革的精髓, 又达到提高化学自主学习有效性的目的。
6.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 篇六
关键词:翻转课堂;手持技术;课例研究;离子反应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7–0044–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翻转课堂概述
在美国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2014年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Horizon Report 2014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中,翻转课堂被列为令世人最为瞩目的高等教育教育技术的重要发展中三个阶段六项技术之首[1],说明世界教育领域越来越接受和重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基于微课程有效实施的,微课程的呈现形式主要是短小精悍的微型教学视频(micro video),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多媒体微内容(micro content),如文本、音频等[2]。
翻转课堂通过对“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的颠倒安排,由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中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翻转课堂”的典型做法是用视频“再造”教育(见图1、图2)。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翻转”让学生自己掌控学习,“翻转”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翻转”让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更深入。翻转课堂在国外的很多学校受到欢迎,目前我国也已有多所知名高中在尝试这种教学模式。2013年9月,华东师范大学领衔成立了C20慕课联盟,目的是实施翻转课堂,实现学校教学模式的变革,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环境。现以“离子反应”一课为例,分享实施翻转课堂的过程。
2 课堂实施过程
2.1 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03版)对“离子反应”的要求有:知道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发生电离,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3]。学生在学习“离子反应”之前,已经具备以下基础:①了解溶液导电的原因、电解质的概念、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②能正确书写常见的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等知识;③具备从离子的浓度、溶液酸碱性等方面探究的能力,掌握基础的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基于课程标准和学情,本节课确立出具体的、可操作、可观测的教学目标[4]为:①能说出强、弱电解质的概念,正确写出强、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②通过实验手段,借助手持技术,分析离子反应的实质,归纳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③能够正确书写简单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2.2 借助手持技术,录制微视频
本节课的重点是强、弱电解质的概念,离子反应及其实质,难点是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的实质是参加反应的离子浓度减少,这种微观变化非常抽象,借助手持技术能够有效地突破难点,达到教学目标。手持技术实验更能展现化学反应中“量”的变化和不易观察的“微观实质”。它有效地通过实验“转定性为定量,化抽象为直观”。将手持技术引入微视频制作过程中,以直观的方式解决抽象的问题,有效分散难点。将部分重点内容提前预习,学生通过微视频进行自主预习,可以反复观看学习,有效利用微视频克服课堂上时间有限,教师讲解转瞬即逝等缺陷,有效突破难点,分散重点。
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学生的学情,将有关初中部分知识的回顾,初中和高中内容的衔接部分内容,以及高中部分易于理解的、通过预习多数学生能有效理解并掌握的内容放在微视频中。
2.2.1 微视频1 利用手持技术,认识强弱电解质和电离方程式(5分钟)
实验1 在5只相同的小烧杯中分别加入50mL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L-1的盐酸、醋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氨水和氯化钠溶液,同时放入导电装置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分析原因。
设计意图: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学习了常见强酸、强碱和部分盐的导电性实验,并能正确书写其电离方程式,通过将同等浓度的强酸、弱酸,强碱和弱碱溶液中小灯泡亮度之间的对比,引出全部电离与部分电离的差异,初步体会强弱电解质的不同,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验2 用手持技术,分别测定五种溶液的电导率。通过比较盐酸和醋酸、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电导率不同,引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含义。
设计意图:在实验1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手持技术测定强、弱电解质的电导率,以直观方式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为后续书写电离方程式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该视频围绕强弱电解质的概念以及电离方程式进行设计,既回顾了初中有关内容,又有效进行初中和高中内容的衔接,通过对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为后续学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打下基础。
通过对微视频内容的学习,约85%的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60%~70%的学生能够正确或基本正确书写电离方程式,已达到预习目标。学生的困惑以及错误将成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资源。
2.2.2 微视频2 归纳离子反应条件,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3分钟)
实验1 利用手持技术分别测定Ba(OH)2和H2SO4溶液的电导率,将Ba(OH)2滴入H2SO4溶液中测定电导率的变化。分析电导率变化的原因。
设计意图:初中阶段学生已学习了酸碱中和反应、硫酸盐和钡盐生成硫酸钡的反应等。基于学生已有知识,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选取Ba(OH)2和H2SO4的反应,借助手持技术,具体、直观地揭示离子反应的实质是离子浓度减少。
实验2 用酚酞溶液作指示剂,向Ba(OH)2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达到滴定终点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适量Na2SO4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分析该反应实质。
设计意图:在实验1的基础上,学习内容由溶液中所有离子均参与反应过渡到部分离子参与反应。通过对Ba2+的检验,体会Ba2+与Cl-未参与离子反应。根据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进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总结:(1)实验1、2有离子参加的反应,反应后能使某些离子浓度大大降低,这样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反馈评价:(1)请你分析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举出一些能够发生离子反应的实例,尝试写出有关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3)K2CO3和NaCl之间能否发生离子反应?设计出尽可能多的方案加以证明?
设计意图:实验1和2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通过预习能够掌握有关内容,并初步得出离子反应的概念,能通过实验书写简单的离子反应。依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能够归纳出离子反应的条件。初中阶段已知K2CO3和NaCl之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从离子的角度设计实验,为在课堂上进行实验验证打下基础。
2.3 课堂实施过程
2.3.1 反馈晓学情,翻转有重点
为使学生在家预习更有效,采取以下的保障措施:①将录制视频共享在网络云盘,学生依账号和密码登陆下载观看学习;②形成家校合力,家长适度进行监控和指导;③创建班级QQ群,将学习过程中的困惑放在群里,学生互相解疑答惑;④教师通过QQ群和反馈评价的作业情况收集学生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全面了解学情。
通过微视频学习中的反馈评价部分汇总,知晓学生已经解决的问题有:①初步了解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能书写常见的电离方程式;②归纳出溶液中进行的,能生成沉淀、气体和水的反应是离子反应,能书写初中常见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学生未能透彻了解的内容主要有:①弱电解质体会不深刻,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②初步归纳离子反应的条件,需实验进一步验证;③利用多种检验方法对K2CO3和NaCl间不发生离子反应进行判断与验证;④一些离子方程式的书写需要进一步巩固。
有关形成弱电解质的离子反应,学生通过预习不易掌握,选择放在课堂上进行学习。因此本节课的课堂教学重点是,准确归纳离子反应的条件,充分练习能够正确书写离子反应。
2.3.2 预习知不足,实践出真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从外向内不断被动填入新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利用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不断对新知识进行加工和转化,从而内化的过程。上述的学习过程将初中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的一般规律,对于有效掌握基础层次的知识大有裨益。
通过有效预习,学生能够自主解决本课中的浅层次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与探索。课堂教学时,先帮助学生将所获知识加以梳理,进一步系统化、网络化,从而防止碎片化[5]。这也是学生进一步深度学习,突破难点的基础和保障。利用化学实验尤其是数字化实验,弥补学生在预习中对抽象知识理解的困惑和不足。
2.3.3 问题有导向,合作促深研
皮亚杰认为,“经过学生自由探索和自发努力所获得某种知识,以后将能够保持住。这使学生获得一种毕生受益的方法,将扩大他的好奇心,至少学生学会独立进行推理和自由地形成自己的思想,而不让他的记忆胜过推理,或者让自己的智慧受外界强加的练习的抑制”。
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管理者,教师角色的这种转变对于教师而言既是机遇也是考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把握时机,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与学习。
3 总结与反思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对平行班采取不同模式教学并进行比较,其中,甲班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乙班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两个班级问卷调查分析。问卷结果统计如表3所示。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效果较好。同时也存在着学生的预习过程耗时较长,个别学生由于家长监管不力,预习过程不及时不到位;教师花费的时间也比传统课堂教学多,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
学生在微课程和翻转课堂的引领下进行自主学习,然后通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式学习,通过互教互学、质疑释疑、共同建构、迁移应用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能够有效系统地掌握所学知识。整个教学活动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探究中生成,在互动交流中共享,在教师点拨中明晰困惑与建构知识体系,在迁移应用中巩固知识和发展能力,在选择性学习中发展个性特长,真正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教学培养目标[6]。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中心,课堂的参与度提高,通过学习内容反复地与教师、同学交流,以扩展知识的深度。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能力,产生成就感。
许多学校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的尝试,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高效学习的效率。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家长的进一步密切监督与配合,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要求也更高。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师录制视频的效率,有效监控学生的预习过程,以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同时由于不少学生在预习上花费较多时间,需要适当减少课后作业时间,可考虑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练习巩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采取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这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奕标.中华优课与翻转课堂联盟http://blog.sina. com.cn/u/2428026410.翻转课堂的三大优势.
[2]符爱琴,马宏佳.微课程教学的设计与应用:以初中化学为例[J].化学教学,2014,(11):14~18.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09~118.
[5]邱激扬.翻转课堂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实践与思考:“探究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为例[J].化学教学,2014,(10):44~46.
7.高中英语听说课的课例研究 篇七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课例研究;晶体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9–004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继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之后,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就成为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如今,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反思、总结与提升阶段,教师专业化成长关系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质量与成败。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合理内核,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1]。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是教育教学理论在具体学科中的迁移与转化,同时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升华、发展。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因课异质,因人而异,具有较强的潜隐性与情境性[2]。虽然格罗斯曼、科克伦、盖斯以及特纳等人对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诠释各异,但其基本架构与内涵已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同。研究发现,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不仅包含课程、教学、管理与评价等表象知识,同时还是这些知识在具体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在此过程中教师自我获得的效能感、信念等个性心理倾向性。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化学课堂教学课例,分析新手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架构与特质,积极探索提升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途径,为化学教师教育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托。
2 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内涵
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在化学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中不断形成与发展。化学教师一生都在不断追求:用更简洁、有效的方式把化学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能够接受、易于理解的知识,并内化于学生之心,潜移默化中促使学生科学素养得到提升。研究发现,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可以分成四板块[3]:对化学主题的认知;对学生学习风格与准备的认知;对教学策略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认知等[4]。对化学主题的认知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之树的根,能够为教师有效教学提供丰富的无机养料。它主要包括:主题内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主题内容在教材中的表达;主题内容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主题内容所反映的化学学科本质及大观念;主题内容的教学目标等。对学生学习风格与准备的认知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之树的叶,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实现化学知识从“学”到“教”的合理、有效转化。它主要包括: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动机;学习风格;学生的学习起点、前备知识以及存在的迷思概念;将要遇到的学习困难等。教学策略的选择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之树的茎,能够为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输送与贮藏各种营养物质。它主要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的教学策略,也包含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策略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使用等。教学评价的认知是教师对评价主体、内容、方法、过程与作用的认知,它是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之树成长所需要的阳光与雨露。教师通过教学评价不断反思教与学的效果,从而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之树茁壮成长,提升化学教育教学质量。
3 研究对象
研究者在深入实践调查的基础上,选取辽宁锦州普通高中的一名新手女化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该教师具有化学教育专业学士学位,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工作三年了。这是她第一次讲授人教版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从她众多的常态课中选取一节“晶体的常识”作为课例分析对象。
4 课例分析
4.1 教师对化学主题的认知不完整
4.1.1 导入的浮华,忽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性
上课伊始教师通过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蓝宝石—海洋之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晶体的常识。虽然学生非常感兴趣,但晶体与非晶体的分类仅限于固体范围内,从蓝宝石到晶体常识介绍,这种导入有些牵强。当问及教师为什么不通过丰富的固体实例来走进晶体的世界时,教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想让课堂生动一些,因为晶体这节内容比较枯燥,而且需要学生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就采用了《泰坦尼克号》导入。
教师为了制造课堂气氛,选择了看似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但忽视了晶体、固体知识间的内在逻辑性。选修3教材中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理论及初中所学金刚石与石墨物理性质的区别等都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认知基础。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联系生活,展开“晶体常识”的主题介绍,学生在理解晶体与非晶体区别的同时,掌握化学学科“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大观念。
4.1.2 宏观与微观的剥离
教师在总结晶体的特点时,多次提到宝石、钻石与水晶等晶体,但此时她并没有给出其微观结构,而是凭借语言描述,直到讲到晶胞时,才给出金刚石的微观结构。当研究者问及为什么在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特点时,没有从微观结构上更深入剖析宏观物理性质的不同,被试教师认为此处不必浪费时间细究,学生只要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特点就可以了,至于微观结构的展示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晶胞,并能计算晶胞中的原子个数。
为了引出“晶胞”,教师拿金刚石被无限敲碎做比喻,同样不利于学生理解“晶胞是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晶胞是人类研究晶体微观领域的一种界定,原子或分子间的线条是人为划分的。因为教师不恰当的比喻,给学生造成了更大的学习障碍。可见,教师头脑中并没有完全建立微观本质与宏观性质的必然联系,她传授给学生的化学知识亦是支离破碎的。
4.1.3 核心概念模糊不清
教师在讲到玛瑙与水晶的区别时,引导学生发现这是熔融态SiO2在不同冷却速度下形成的,接着介绍得到晶体的一般途径。在此种背景下,学生自然想到教师刚刚讲到的一种途径:冷却。教师给予了肯定答复,但没有过多强调此种冷却的实质-熔融态到固态的转变。教师随后通过PPT总结呈现三种得到晶体的方法,致使学生认为水晶与玛瑙的冷却和气态物质冷却没有本质区别,对凝华得到晶体的方法也认识不够深刻。可见,教师对于本课例的核心概念与关键词把握不准确,致使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迷思概念。
4.2 蜻蜓点水:对学生学习风格与准备的认知
研究发现,被试教师对于学生学习风格与特点并没有清晰、准确的认知。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多次引用了宝石、钻石与水晶等晶体,她并不知道一些学生认为“宝石就是钻石,钻石就是宝石”。教师没有把微观结构、化学式与宏观特点三者有机结合在“晶体的特点”中,使学生能够清晰把握宝石、钻石与水晶等晶体的物理性质,进而总结出晶体的一般特点。例如,有的学生认为“石墨的原子排列是无序的,因此金刚石是晶体,而石墨是非晶体”,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访谈发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往往较多参考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注重教材中学科知识的逻辑有序表达,片面增加教材难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4.3 水中望月:教学策略的选择
观课发现,教师虽然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启发讲授、学生自学及小组讨论等,但这些策略与方法并没有给课堂教学带来实质性转变。究其原因,看似热闹的课堂,教师仍然是主角。例如,在学习晶体自范性特征时,教师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法,但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并没有明确给出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而且自学时间较短,仅有1分钟。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对“玛瑙没有晶体的多面体外形,它还是晶体吗”这个问题一直混沌不清,没有掌握晶体自范性产生条件的精髓。
推算晶胞中原子的个数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问题。教师为了解决这个难点,运用大量习题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技巧与方法。但教师过于重视数学运算,把化学问题完全等同于数学公式的推导与计算。例如,教师给出CO2晶胞结构示意图后,直接让学生推算原子个数。由于教师没有帮助学生厘清该晶体中只存在CO2分子,学生计算的结果是8×1/8+6×1/2=4,没有得出正确结论。学生认知的偏差为后续原子晶体、分子晶体与离子晶体等的学习增加了难度。
4.4 教学评价的认知浅尝辄止
研究发现,教师对教学评价的认知仅限于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被试教师认为反复练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最好办法。课后访谈摘录如下:
研究者:课堂最后剩了4分钟,为什么选择做练习册了?
教师:重点内容都讲完了,习题也都练了,没有什么事了。
研究者:为什么不让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或让学生谈一下收获呢?
教师:让学生说也就那几个同学,不如做练习册,也好检查一下学生的学习情况。
研究者:您知道概念图等学习评价方法吗?
教师:不太清楚。考试、测验是我经常用到的方法。
虽然该教师接受过市级、校级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培训,但其对教学评价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学生学习的结果性评价层面,对于过程性评价知之甚少,更不会在教学中灵活应用。
总之,新手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各组分的架构趋于传统倾向,其偏重于化学学科知识的逻辑层次,而忽视对学生的认知,教学策略的选择比较单一。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效整合与应用学科教学知识,是建构高效课堂、促进化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5 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提升的有效途径
影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整合与发展的因素多、且混沌迷离,只有在课堂教学实践与反思中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才能得到丰富与发展。教师职后培训模式的改革与教师自身发展需求相结合,是促使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合理架构的现实路径。培训模式改革的外在驱动与教师内在需求的提升,促使教师“思”于课堂教学实践,“行”于“思”后,“行”“思”并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真正实现从“教育教学理论性知识”到“实践性知识”再到“理论性实践”的升华。
5.1 搭建支架式“行动教育”平台
“行动教育”是教师职后培训的一种有效范式[5]。在“行动教育”中,以课堂教学实践问题为依托,将复杂的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加以分解,以单元主题式向培训教师呈现所要学习领域。单元主题可以是观察名师授课、优秀教师视频案例分析、网络学习等,也可以是微课、同质异构课等教学实践以及反思[6]。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教师学会了合理整合教学资源,依据学生特质设置不同梯度的化学学习情境,并能准确预知学生的各种学习困难等,教师学科教学知识趋于进步取向。教学案例应凸显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特质,使教师深刻体悟化学教育教学理念、掌握化学核心概念,引发教师对自身学科教学知识的本体思考,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践行。
5.2 “学习化学教学”到“研究化学教学”的提升
化学教师与教育教学专家共筑线上、线下学习共同体。教师以教学实践问题为切入点,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梳理教育教学理念,反思集体教学经验,开展项目研究工作,有利于教育智慧的生成。在项目驱动下,实现教师从“学习化学教学”到“研究化学教学”的转变,进而在“问题、项目、研究、实践、反思”的共同实践中发展教师学科教学知识。
5.3 “以校为本”促使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发展
不同地域、学校的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具有不同特质。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对于提升本校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校本教研”可以包括每周一次的研修活动、每月一次的“交流-反思-提升”活动,每学期一次的“汇报—展示”活动等。只有自我醒悟与自我修正[7]的“校本学习”才能真正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例如,在“晶体的常识”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提出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让学生用橡皮泥自己制作晶胞,然后拼凑晶体。学生在“动手-动脑”科学探究过程中,深刻领悟物质微观世界的奇妙,不但理解了晶胞的微观结构,而且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增强。通过教学问题的研讨,微课设计与实施,互动评议与反思等,教师反思意识增强,学科教学知识的架构更趋于合理化,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化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架构过程复杂、显现形式多样、检验标准不统一,这些都为教师职后培训工作带来难度。教师职后培训模式改革应在教育教学理念的引领下,以教学实践问题为抓手,以“行动教育”与“教学反思”为突破口,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从而促进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有效架构。当然,本研究由于样本有限,只是对一名年轻化学教师的常态课进行分析,个别观点可能有些偏颇,诚与各位同仁商榷。
参考文献:
[1]张莉娜.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PCK发展的教师培训方式和策略研究[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38~39.
[2]梁永平.职前教师学科教学知识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3,(1):113~114.
[3]沈睿.复杂理论视角下对化学教师PCK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3~6.
[4] Smith D C,Neal D C.The Construction of Subject Matter Knowledge in Primary Science Teaching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1989,5(1):1~20.
[5]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1~53.
[6]解书.小学数学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结构与特征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高中英语听说课的课例研究 篇八
“生本教育”是一种为了学生好学而进行设计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探究、突出合作。“生本教育”理念强调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从方法上,它强调做到“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如何应用“生本教育”理论提升生物课复习效率是一个值得进行实践探究的问题。
课例研究是兴盛于日本和美国等国家的一种校本教研方式,它是一种在日常教学基础上持续地对教学实践进行改进直到问题解决的研究活动。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进行规范深入的教学研究,教师彼此之间的对话强调聚焦主题,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提升教研活动品质和课堂教学效率有较好的效果。将课例研究用于研究提升生物复习课的效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如何开展高中生物复习课的课例研究呢?本文拟结合实例加以详细阐释。
一、确定研究主题和教学内容
课例研究首先必须明确研究的主题,在此基础上设计和开设与主题相一致的研究课,围绕主题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如上文所述,高中生物复习课存在着各种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有些学校以“生本教育”理论为指导实施了教学改革,强调突出先学后教(强调前置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合作学习任务的布置和生成)、遵循“自学—组内讨论—组间展示讨论”学习程序等手段的应用为特征。本次课例研究选择了一所正在开展这项教学改革的学校,该校学生已初步养成了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但对于如何应用“生本教育”理论来提升高中生物复习课的效率仍存在一些迷思。为此,课例研究小组确立以“应用生本教育理论提升高中生物复习课的策略研究”为主题展开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要求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内容单元,这样将有助于搭建一个对话交流的平台。为此,课例研究小组选择了浙科版必修3中的《体液调节》一课进行复习,体液调节涉及的常见激素有: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等。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理解激素分级调节的机制和过程;二是了解常见激素的主要作用,理解体液调节的主要特点。
二、带着目的观察 集思广益改进
课例研究的一般程序是“教学实践—交流改进—教学实践—再交流改进”, 参与人员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课堂教学观察,提出修改意见,然后共同完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
旨在改进课堂教学的研究都是在教学中进行的,所有参与人员都需要进入课堂集中关注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从而对主题进行思考和判断。为使各位成员的观察更有针对性,课例研究小组围绕本次主题提出了如下一些任务:1分析预学任务的布置和完成情况;2观察小组合作任务的布置、展示及完成情况,并评价其实施效果;3在执教教师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中,哪些对突破复习课教学效率方面有效果?哪些对复习课效率提升不明显甚或没有效果?请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陈述;4除了本次执教教师所尝试的教学策略外,你认为还有哪些策略可以尝试?请结合具体的教学情景陈述;等等。
课堂教学改进的研究特别需要发挥群体的实践智慧来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研讨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将一个个问题分析透彻,把自己的思考与判断说个明白。这样,每位教师才能将自己从不同侧面看到的问题和从不同角度进行的思考汇聚在一起,进而形成比较全面和立体的透视。当然,这些问题和思考都必须围绕事先确定的主题而展开。
此次课例研究的流程为:一位教师先上课,大家围绕主题进行问题探讨,提出改进建议;再由另一位教师根据大家的建议,第二天跟进再上,然后组织大家讨论,最后形成相关结论。具体过程如下。
(一)第一次上课
值得肯定的方面:执教教师采用列表比较回顾8种激素的分泌部位、作用部位、化学本质和生理作用等内容;采用模型构建(学生自主构建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模型和血糖调节模型)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并且在每个任务布置前均通过创建的情境引出,如“山居多瘿、海藻治瘿”、“寒冷环境下的人体御寒方式”和“运动员长跑过程体内血糖的变化曲线”等,努力体现“学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注重与学生的对话交流,重视通过量化的方式对班内各小组进行评价激励。
问题发现:学生机械识记、照本宣科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对创设情境的应用仅限于教材知识的回顾,缺乏对知识点的深入分析,综合应用能力不强;课堂活动呈现表面繁荣现象;学生的思维密度不够;教学时间浪费现象明显,完整性的知识、能力目标没有达成。
原因诊断:(1)预学任务检查环节存在的问题。教师课前布置了8种激素的相关知识回顾,要求学生完成后上交,本堂课教师只抽看了部分学生的完成情况,执教时针对每种激素仅从每个学习小组中随机叫一名组员回答,根据该组员的回答情况给该小组评分,随后在PPT中出示准备内容,用时约10分钟。这个环节时间浪费过多,8位学生的回答停留在自己预学时抄写的内容上,教师缺乏讲解的针对性,未暴露学生的主要问题,导致知识回顾的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知识的综合和生成。
(2)小组合作展示环节存在的问题。该环节教师布置的任务是“写出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要求先阅读教材,3个小组完成血糖来源的整理和展示,3个小组完成血糖去路的整理和展示,教师组织了组间评价修正,最后用PPT展示相应的模式图作为总结,用时10分30秒。这个环节任务难度低,新课教学时学生就有相应内容的笔记,也可通过直接查阅教材得出,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这个展示活动偏离了本节复习课的重难点。
(3)缺乏典型例题的训练。教师在构建完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模型和血糖调节模型之后,没有结合典型的高考题或模拟试题进行课内训练,不能起到很好的巩固知识和应用的作用。
改进建议:(1)预学任务的布置和检查。预学任务要求学生在针对8种激素完成表格的基础上,找出一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的规律。课堂上先展示学生预学中的典型问题,请同学予以评价,然后进行各激素间的共性问题如化学本质、作用部位及激素的作用方式、体液调节概念和特点等的概括。
(2)小组合作任务要围绕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展开,可创设一定的情境(如生活中的场景或例题等)引导学生深刻领会激素反馈调节原理。
(3)重视高考题或习题的选择和课内练习,发挥练习的训练巩固作用。
(4)部分超纲内容应避免。如体温调节中肾上腺素的作用,血糖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对胰岛分泌相应激素的调控,均已超出考纲要求,应删去,以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二)第二次跟进课
课堂发生的积极变化:教学组织变得全面,学习的针对性明显加强,学生在体液调节方式的识记和深化理解方面有了明显提升。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改变预学任务的布置和检查。按建议布置了延伸思考题,课堂上教师出示了学生填写中的典型问题,如错填、漏填现象,并一一评价,然后将学生想到的好问题作了归纳呈现。过渡到动物激素的化学本质(多为蛋白质或多肽)、一般作用方式(经体液运送与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而引起靶细胞的响应)和体液调节概念。用时8分钟。
(2)创设情境有效突破重难点。本节课创设了二个情境。第一,让学生分析在寒冷环境中人体会发生哪些反应,引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再分析哪些激素会增加、哪种激素会迅速增加、这些激素是否会一直增加?引导学生构建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模型。第二,通过一个实验设计题(探究促甲状腺激素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还是甲状腺来调节的)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和展示,内化反馈调节的机理,同时针对高考的实验设计和分析能力作了演练。复习的针对性明显增强。用时30分钟。
(3)将血糖调节过程统一到反馈调节体系中。低血糖环境可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升高,高血糖环境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从而使血糖降低,这种机制也属于负反馈调节。将体液调节中的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和血糖调节很好地整合入反馈调节体系,便于学生理解应用。
问题发现:课堂内学生的活跃度明显下降,教学要求特别是实验设计题存在偏难现象,全班只有少数学生能顺利完成解题,超出了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师生互动及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不够充分,也不够顺利。
原因诊断:(1)教师提的一些问题过大或过难。问题或习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水平,以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最佳。如“人进入寒冷环境会有哪些反应”这种问题就过于宽泛,学生不易马上回答。又比如实验设计题,题干文字多,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目的和器材直接作开放性的实验设计、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难度太大。此外,有些问题提出后就立即请学生回答,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导致师生交流不顺畅。
(2)小组合作的组织不够合理。问题出示后即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缺乏独立学习的基础,导致小组合作效率低下。小组展示环节只请了一位学生上台展示,有较大偶然性,不一定能代表多数学生的普遍问题,导致问题的生成和分析不够到位,应加大典型问题的展示和评价。生成性的学习成果较少,复习课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就会下降。
改进建议:(1)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和调控。合理控制好问题的难度,比较合适的问题是指班内多数学生独立解决会有些遗漏或困难,但经小组讨论能基本解决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应按“自学—组内交流—组间展示讨论”的程序组织比较好,有助于问题的充分解决和生成。
(2)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有效激励,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质性和量化评价相结合,重视通过有效设问和适当追问等形式,挖掘分析课堂中生成的疑点、亮点和残缺点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率。
三、梳理改进脉络 提炼结论观点
课例研究是一种比较规范的研究,不仅要求对研究的过程进行记录和整理,同时还要对课堂教学改进的脉络进行清晰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成果文本,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或观点,从而保证后续研究更加深入。
通过上述专题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清晰的脉络:第一次课试教———运用了列表比较、模型建构和师生对话等多种教学方法,但铺垫不够,预学情况分析和展示不够,小组学习任务的针对性不强,致使整体的知识目标没有达成,复习课效率较低;第二次课改进———通过加强对预学情况的展示、加强对相关知识的总结提升、加强典型例题的巩固分析等方法,增加了复习的难度,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学习难度偏大,小组合作调控不够得法,影响了复习课的效率最大化。
根据课例研究小组对两次教学的持续研讨与改进,我们认为应用“生本教育”理论提高生物复习课效率,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有以下几点。
(1)预学的有效设计和展开是提升生物复习课效率之基础。预学问题的设计要紧扣复习课目标,要体现“简单、根本、开放”的原则。“简单”指预学问题的数量少、便于完成;“根本”指预学问题要直指课堂教学的核心知识或核心能力;“开放”指预学问题要有一定的发散性。教师及时分析检查学生的预学情况,抽取典型问题并进行展示作为复习课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及课堂教学的展开点,这样能提高复习课的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更符合学情,也就更易于取得实效。
(2)合作学习任务的有效设计和组织是提升生物复习课效率之关键。合作学习任务的布置要直指本节课的重难点,要能达到多数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效果,合理控制好问题的难度和角度。合作学习的组织程序一定要按“自学—组内学—组间展示学”的程序实施,教师的作用是发现学生学习中生成的典型性问题或答案,并及时组织评价和点拨提升,这是复习课中难点突破和升华的关键环节。
9.高中英语听说课的课例研究 篇九
第一次合作出现在学生独立操作之后, 同桌交流剪开后的图形和圆柱侧面积之间有什么联系, 这是学生在独立剪一剪和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的, 任务比较简单, 用时3分钟, 学生能直入主题, 两人相互交流达到了96%, 仅2人没有表达, 讨论自然结束, 效果较好。我想这与老师的细化要求, 启发性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能够实现相互交流的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特点, 要么都思维敏捷, 善于表达;要么两者学习能力间有一定的差距, 学困生能在优秀学生的帮助下完成, 可见两人间的互动更需要考虑互动对象的能力搭配。
第二次小组学习是在孩子们独立探索, 完成导学单的基础上开展的, 以4人小组合作方式探索“需要哪些条件, 才能解决侧面积这一问题”, 说明小组学习是建立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用时12分钟, 符合题目的难易度。我们具体观察了6个小组, 有效表达的22人, 2人仅仅倾听, 6人提出质疑, 12人深入讨论, 3人反思调整, 5人帮助他人。由组内互动过渡到组群间的互动, 通过多变互动教学环境的营造, 激发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通过这次小组学习, 基本解决了质疑的问题, 对突破本课的难点有积极的作用。
第三次小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建立了解决圆柱侧面积的一般方法的背景下开展的以4人小组为单位的活动, 分工明确, 要求细化, 用时4分, 100%参与。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孩子们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是本课的亮点, 达成巩固本课重难点的目的。综上, 3次合作, 时机恰当, 时间分配合理。培养了学生学会学习和大胆参与及自我责任的品格和能力, 促进了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高中英语听说课的课例研究】推荐阅读:
高中英语听说公开课09-04
高中英语听说教学方法06-16
高中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11-03
小学英语老师课例研究09-30
研究生英语听说教学大纲09-03
高中英语课如何做有效的课前预习?08-04
英语听说练习方法07-05
高中生英语课堂焦虑的研究10-24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教学结题报告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