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

2024-08-27

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10篇)

1.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 篇一

化 学 与 新 能 源

姓名:欧阳世文 专业:包装工程 班级:1402班 14404200230

学号:

化学与新能源

摘要:当今世界开发新能源迫在眉睫,原因是目前所用的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均属不可再生资源,地球上存量有限,而人类生存又时刻离不开能源,所以,必须寻找新的能源。新能源有别于传统化石能源,具有清洁无污染、安全高效率等优点。而化学新能源是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如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电化学电容器等,具有广阔的应用发展前景。本文就化学在氢能源、燃料电池、储氢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材料中的研究和应用进行了述评与总结。

关键字:氢能源可燃冰塑料燃料电池储氢材料

1.引言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本文通过对化学在燃料电池、储氢材料和太阳能电池材料中某些关键问题的应用和研究现状的介绍, 旨在希望理论化学在能源的存储与转换这个领域中得到更深入的应用。2.2.1 氢能源作为现有主要燃料的汽油和柴油,生产它们几乎完全依靠化石燃料。随着化石燃料耗量的日益增加,其储量日益减少,终有一天这些资源将要枯竭,这就迫切需要寻找一种不依赖化石燃料的、储量丰富的新的含能体能源。氢能正是一种在常规能源危机的出现、在开发新的能源的同时人们期待的新的能源。氢位于元素周期表之首,它的原子序数为1,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在超低温高压下又可成为液态。作为能源,氢有以下特点: 2.1.1.所有元素中,氢重量最轻。在标准状态下,它的密度为0.0899g/L;在-252.7℃时,可成为液体,若将压力增大到数百个大气压,液氢就可变为固态氢。2.1.2.所有气体中,氢气的导热性最好,比大多数气体的导热系数高出10倍,2 因此在能源工业中氢是极好的传热载体。2.1.3.氢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据估计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除空气中含有氢气外,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态贮存于水中,而水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物质。据推算,如把海水中的氢全部提取出来,它所产生的总热量比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热量还大90O0倍。2.1.4.除核燃料外氢的发热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为142.351kJ/kg,是汽油发热值的3倍。2.1.5.氢燃烧性能好,点燃快,与空气混合时有广泛的可燃范围,而且燃点高,燃烧速度快。2.1.6.氢本身无毒,与其他燃料相比氢燃烧时最清洁,除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氢外不会产生诸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铅化物和粉尘颗粒等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质,少量的氮化氢经过适当处理也不会污染环境,而且燃烧生成的水还可继续制氢,反复循环使用。2.1.7.氢能利用形式多,既可以通过燃烧产生热能,在热力发动机中产生机械功,又可以作为能源材料用于燃料电池,或转换成固态氢用作结构材料。用氢代替煤和石油,不需对现有的技术装备作重大的改造,现在的内燃机稍加改装即可使用。2.1.8.氢可以以气态、液态或固态的金属氢化物出现,能适应贮运及各种应用环境的不同要求。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氢是一种理想的新的能源。目前液氢已广泛用作航天动力的燃料,但氢能的大规模的商业应用还有待解决以下关键问题:(1).廉价的制氢技术。因为氢是一种二次能源,它的制取不但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且目前制氢效率很低,因此寻求大规模的廉价的制氢技术是各国科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2).安全可靠的贮氢和输氢方法。由于氢易气化、着火、爆炸,因此如何妥善解决氢能的贮存和运输问题也就成为开发氢能的关键。许多科学家认为,氢能在二十一世纪有可能在世界能源舞台上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能源。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因为它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利用其它能源制取的,而不象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可以直接从地下开采。在自然界中,氢已和氧结合成 3 水,必须用热分解或电分解的方法把氢从水中分离出来。如果用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烧所产生的热或所转换成的电分解水制氢,那显然是划不来的。现在看来,高效率的制氢的基本途径,是利用太阳能。如果能用太阳能来制氢,那就等于把无穷无尽的、分散的太阳能转变成了高度集中的干净能源了,其意义十分重大。目前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的方法有太阳能热分解水制氢、太阳能发电电解水制氢、阳光催化光解水制氢、太阳能生物制氢等等。利用太阳能制氢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但这却是一个十分困难的研究课题,有大量的理论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要解决,然而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投入不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并且业已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因此在以后,以太阳能制得的氢能,将成为人类普遍使用的一种优质、干净的燃料。2.2储氢材料氢能作为一种储量丰富、来源广泛、能量密度高的绿色能源及能源载体, 正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氢能应用的关键是氢的储运, 而储氢材料则是研究的焦点。美国能源部(DOE)关于储氢材料的应用标准为氢气储存的质量能量密度和体积能量密度应分别达到617wt%和62kgPm。根据氢与材料作用方式, 储氢材料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氢以化学吸附储存于材料之中, 这类材料储氢量大, 但脱氢较困难;另一类属物理吸附, 虽储氢能力有限, 但氢易于脱附。理想的储氢材料应是氢以分子状态吸附但吸附能应介于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之间。近年来, 关于储氢材料的研究层出不穷,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金属氢化物、合金、金属有机骨架及一些新型储氢材料等。储氢的机理 H2在金属或合金的粉末表面吸附,H-H键断裂,H原子侵入到金属原子之间的间隙,形成固溶体,H由外向内进一步扩散,形成饱和固溶体,与剩余H2形成金属氢化物。化学储氢材料: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典型的例子是MgH2 , 其理论储氢容量高达717wt% , 且镁的价格低廉, 储量丰富。直接应用MgH2 的主要障碍是脱氢温度高、速度慢。稀土金属合金是较有前途的合金储氢材料, 具有单位体积内高的氢储存容量以及在温和条件下吸附氢的能力。这些合金材料中氢的吸附和脱附性质依赖于 4 合金组成和金属与氢的相互作用。一般来说, 这些合金材料结构较为复杂, 容纳氢的能力取决于多种因素, 如合金中空隙的大小和形状、空隙周围原子的化学性质、氢和配位原子的距离等。Li2N2H 化合物是一种新颖且有前途的具有高质量密度的储氢材料, LiNH2 的分解需要较高的温度。实验表明用Mg 部分替代Li 可降低分解温度。Zhang 等用 PBE 泛函比较研究了LiNH2 和部分Li被K 或Mg 取代后的体系。结果分析揭示, Li 被取代后, 改变了金属与氮成键强度, 使得N-H键减弱。Mg 的影响较K 更为显著, 从微观层次上阐明了实验事实。2.3燃料电池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电化学的发电装置,等温地按电化学方式,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不必经过热机过程,不受卡诺循环限制,因而能量转化效率高,且无噪音,无污染,因此正在成为理想的替代能源。燃料电池的演化过程 2.3.1燃料电池的演化过程燃料电池是一种新型的无污染、高效率汽车、游艇动力和发电设备,在本质上是一种能量转化装置。1839年,格罗夫发表了第一篇有关燃料电池研究的报告。1889年,蒙德和朗格尔采用了浸有电解质的多孔非传导材料为电池隔膜,一铂黑为电催化剂,以钻孔的铂或金片为电流收集器组装出燃料电池。但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奥斯卡尔德等人在探索燃料电池发电过程的实验都因为反映速度太慢而使实验没有成功。与此同时,热机研究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成功运用而迅速发展。因此燃料电池技术在数十年内没能取得大的进展。直到1923年,由施密特提出了多孔气体扩散电极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培根提出了双孔结构电池概念,并成功开发出中温度培根型碱性燃料电池。以此为基础,经过一系列发展,这项燃料电池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由普拉特一惠特尼公司研制出的燃料电池系统,并成功应用于宇航飞行,使得燃料电池进入了应用阶段。2.3.2 燃料电池的基本工作原理燃料电池是一种能量转化装置,它就是按电化学原理,即原电池工作原理,等温地把贮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 5 电能,因而实际过程是氧化还原反应。从本质上说是水电解的一个“逆”装置。电解水过程中,通过外加电源将水电解,产生氢和氧;而在燃料电池中,则是氢和氧通过电化学反应生成水,并释放出电能。因此,燃料电池的基本结构与电解水装置是相类似的,它主要由4部分组成,即阳极、阴极、电解质和外部电路。其阳极为氢电极,阴极为氧电极。通常,阳极和阴极上都含有一定量的催化剂,目的是用来加速电极上发生的电化学反应。两极之间是电解质,电解质可分为碱性型、磷酸型、固体氧化物型、熔融碳酸盐型和质子交换膜型等类型。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如下(以磷酸型或质子交换膜型为例):(1)氢气通过管道或导气板到达阳极;(2)在阳极催化剂的作用下,1个氢分子解离为2个氢离子,即质子,并释放出2个电子;(3)在电池的另一端,氧气(或空气)通过管道或导气板到达阴极,同时,氢离子穿过电解质到达阴极,电子通过外电路也到达阴极;(4)在阴极催化剂的作用下,氧与氢离子和电子发生反应生成水;与此同时,电子在外电路的连接下形成电流,通过适当连接可以向负载输出电能。(2)1.3 燃料电池的特点由上所述可知,燃料电池在本质上是电化学转化装置,它能够通过电化学过程直接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和热能,因而具有如下优点:1)干净清洁。利于环保,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无噪音,并自给供水;2)高效。由于其转化过程没有经过热机过程,因此效率高。3)适用性。由于污染小,无噪音,可靠,可使用于终端用户,因而可减少各种损失,并节省设备投资。4)可调制性。由于它是组合的结构,因而可以调节,以满足需求。5)燃料多样性。由于燃料可以是氢气、天然气、煤气、沼气的功能碳氢化合物燃料。基于以上特点。燃料电池成为绿色能源技术发展的重点。成为本世纪最有发展前途的技术之一。2 国内外燃料电池的最新进展(3)碱性燃料电池(AFC)AFC技术是第一代燃料电池技术,已经在20世纪60年代就成功地应用于航天飞行领域。它是最早开发的燃料电池技术。目前德国一家公司开发的 AFC 在潜艇动力实验上获得了成功。国内对 AFC 的研究工作是从20 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主要是集中在中科院的下属研究机构。武汉大学和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即开始对AFC 进行基础研究。上世纪70年代,由于 6 航天工业的需求,天津电源研究所研制出lkW AFX2系统。与此同时,A 型号(即以纯氢、纯氧为燃料和氧化剂)、B 型号(即以N2H4分解气、空气氧为燃料和氧化剂)燃料电池系统也在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研制成功。此外,其它的研究机构也都展开了对AFC 的研究。(4)磷酸型燃料电池(PAFC)PAFC也是第一代燃料电池技术,也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应用技术。已经进入了商业化应用和批量生产。目前美国、日本、欧洲各国已有100多台200KW 发电机组投入使用或在安装中,最长的已经运行了37000小时。因此已经证实了 PAFC 是高度可靠的电源。只是由于其成本太高,目前只能作为区域性电站来现场供电、供热。国内对 PAFC 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尽管如此,在对 PAFC 的研究过程中仍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不俗成绩。如国内学者魏子栋等人在对氧化还原发应的电催化剂研究过程中发现了Fe、Co 对Pt 的锚定效应。(5)熔融碳酸型燃料电池(MCF℃)MCFC 是属于第二代燃料电池技术。目前对MCF℃的研究国家有美国、日本和西欧,主要是应用于设备发电,目前还处于试验阶段。美国对MCFC 的研究单位有国际燃料电池公司和能源研究公司及M—C 动力公司。而日本对 MCFC 的主要是 NEIX)公司、电力公司、煤气公司和机电设备厂商组成的 MCFC 研究开发组。大坂工业技术研究所从1991年开始10kW 的 MCFC 单电池的长期运行试验,到1995年 l1月止,累计运行了4万小时,确证了 MCFC 实用化的可能。德国MTU 宣布在MCFC 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由该公司开发出来的世界上最大的280kW 的单电池还在运行。国内对 MCFC 的研究是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从 1993年开始的。现在正处于组合电池的研究阶段。而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与创新突破,上海交通大学科研人员率先在国内成功进行了1~1.5l 的熔融碳酸型燃料电池(M ℃)发电实验,取得了在国外一些国家至少需要6年甚至10年左右时间才能获得的成果。参加项目评审的专家认为,它整体水平达到了当前国内领先水平、国际20世纪90年代初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2.3.4 质子交换膜型燃料电池系统(PEMF℃)PEMFC 是属于第三代燃料电池技术。20 世纪60 年代,美国就已将PEMFC 应用于宇航飞行,但由于技术问题,使得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影响。直到20 世纪80 年代,加拿大Ballad 公司才展开对 PEMFC 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开发出来的电池组合功率达到了 7 1000W/L、700W/kg 的指标,因此这一技术引起了各国的广泛关注。目前Ballad 公司在这一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2.4可燃冰——人类能源的新希望可燃冰的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天然气在0℃和30个大气压的作用下结晶而成的“冰块”。“冰块”里甲烷占80% 99.9% 1立方米可燃冰可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和0.8立方米的水。科学家估计,海底可燃冰分布的范围约4000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10%,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随着研究和勘测调查的深入,世界海洋中发现的可燃冰逐渐增加,1993年海底发现57处,2001年增加到88处。据探查估算,美国东南海岸外的布莱克海岭,可燃冰资源量多达180亿吨,可满足美国105年的天然气消耗;日本海及其周围可燃冰资源可供日本使用100年以上。据专家估计,全世界石油总储量在2700亿吨到6500亿吨之间。按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再有50-60年,全世界的石油资源将消耗殆尽。可燃冰的发现,让陷入能源危机的人类看到新希望。重大战略意义下的联手勘测今年6月2日,26名中德科学家从香港登上德国科学考察船“太阳号”,开始了对南海42天的综合地质考察。通过海底电视观测和海底电视监测抓斗取样,首次发现了面积约430平方公里的巨型碳酸盐岩。中德科学家一致建议,将该自生碳酸盐岩区中最典型的一个构造体命名为“九龙甲烷礁”。其中“龙”字代表了中国,“九”代表了多个研究团体的合作。同位素测年分析表明,“九龙甲烷礁”区域的碳酸盐结壳最早形成于大约4.5万年前,至今仍在释放甲烷气体。中方首席科学家、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黄永样对此极为兴奋,他说,探测证据表明:仅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就已达到我国陆上石油总量的一半左右;此外,在西沙海槽已初步圈出可燃冰分布面积5242平方公里,其资源估算达4.1 万亿立方米。我国从1993年起成为纯石油进口国,预计到2010年,石油净进口量将增至约1亿 8 吨,2020年将增至2亿吨左右。因此,查清可燃冰家底及开发可燃冰资源,对我国的后续能源供应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重大。黄永样介绍,在未来十年,我国将投入8.1亿元对这项新能源的资源量进行勘测,有望到2008年前后摸清可燃冰家底,2015年进行可燃冰试开采。战略性与危险性共同打造的“双刃剑”迄今,世界上至少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进行可燃冰的研究与调查勘探。1960年,前苏联在西伯利亚发现了第一个可燃冰气藏,并于1969年投入开发,采气14年,总采气50.17亿立方米。美国于1969年开始实施可燃冰调查。1998年,把可燃冰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能源列入国家级长远计划,计划到2015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日本关注可燃冰是在1992年,目前,已基本完成周边海域的可燃冰调查与评价,钻探了7口探井,圈定了12块矿集区,并成功取得可燃冰样本。它的目标是在2010 年进行商业性试开采。但人类要开采埋藏于深海的可燃冰,尚面临着许多新问题。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大10 20倍。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另外,陆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灾害。由此可见,可燃冰在作为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3.总结通过以上研究及讨论,化学新能源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是非常深入的,当然也还存在尚未解决的问题。就中国而言,由于中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产业前景还是十分诱人的。我国正在制定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将把新能源放在战略地位,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大力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创新体制、进新能源的发展。按照规划,到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其中,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成为新能源振兴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依此对照,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9 【参考文献】: 1.氢能源研究现状——《化学时刊》22卷10期(2008、10)

2、王艳辉、吴迪镛、迟键:氢能及制氢的应用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3、吴承康、徐建中、金红光:能源的发展战略研究 4、2009/2012年氢能源行业发展前景分析及投资风险预测报告第一章全球氢能源行业发展分析

5、毛宗强:氢能-21世纪的绿色能源,2005[2]科技部:‘973’科技攻关基础研究计划

6、刘江华、方新湘、周华:我国氢能源开发与生物制氢研究现状

7、穆亚玲、王香爱:氢能源研究现状

8、刘江华.氢能源-未来的绿色能源.9、土恒秀,李莉,李晋鲁等.一种新型制氢技术.10、潘健民, 魏运洋, 李永峰, 徐菁利.氢能的重要性和制氢方法浅析

11、《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概论》苏亚新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03

12、《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21 世纪能源与动力》李传统 2005-9-1

13、《新能源概论》王革华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6-08

14、《石油的色彩》(美)迈克尔·埃克诺米迪斯石油工业出版社 2002-01

15、《性能源:后石油时代的必然选择》钱伯章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7-5

16、德国新能源发展对中国的战略启示.黄玲,张映红.资源与产业.2010.6.17、理论化学与新能源.陈兆旭,黄玉成,李哲,康国俊.化学进展.2009.11.18、冯世良.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07.

2.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 篇二

1 目前我国能源开发利用的现状

不可再生能源, 多数指的是矿物能源, 包括是由天然气、煤炭等组成, 属于我国主要的消费能源, 在我国的工业化产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是同时也是我国当前需要面对的能源约束的主要部分。根据相关数据表明, 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是逐年增长的, 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逐年上涨。2014 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8.1%, 目前仍然在逐渐的提升, 预测2015 年将达到62%。由于不可再生能源在燃烧后会释放出很多的二氧化碳, 所以随着能源消费总量的提升,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导致气候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2 中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情况

太阳能是是目前应用范围最广的可再生能源, 同时也是资源最为丰富的可在生能源。但是如何能够减少转化能源成本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新能源开发问题。

水能是利用水的位置创造了势能, 然后将这种势能转化为电能、热能或机械能等能源。因为小型的水电站投资小, 运营成本低, 风险小, 所以深受世界各国的青睐。

风能是将风力产生的风能转化为电能、热能或是机械能等能量, 通常用于发电、制冷等工作中。因为风能属于自然能源, 所以具有非常广的应用及开发未来。

3 在进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问题

3.1 对可在生能源的认识程度不够

目前, 我国还没有制定出合理的开发可在生能源的相关政策, 也没有规范相应的开发目标与系统的开发计划。所以导致很多地方政府及群众对于可再生能源的认识程度的认识程度不够, 对于保护环境、节能减排等政策的认知不够明确。从而限制了可再生能源的政策与方针的发展与落实。

3.2 我国可再生能源缺乏相关经验与人才

目前, 我国除了对太阳能、朝气、风能以及水能进行开发与利用外, 在其他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中, 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以及专业的人才。同时, 因为我国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起步较发达国家要晚很多, 对于相关技术的开发能力与设备的制造能力也相对较弱, 所以有很多的核心技术与设备还依赖于进口, 从而增加了可再生能源产品的成本, 使得市场竞争能力减弱。另外, 我国虽然有很多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企业, 但是由于这些企业过于分散, 生产规模都不大, 技术落后, 生产质量较低, 所以导致生产效益不高。

4 增加可再生能源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4.1 创建国家可再生能源开发战略

为加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我国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 严格规范了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利用的标注, 明确的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 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监督与管理力度,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广大群众对于可再生能源的认识, 支持可再生能源代替化石能源, 并坚持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利用的发展战略。

4.2 增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及利用创新发展

根据相关资料表明, 想要彻底解决可再生能源成本较高的问题, 关键在于进行科技的创新发展, 这样才能是我国逐渐的成为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强国。现如今, 我国主要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有太阳能、水能与风能, 但是在核心技术与设备开发上还缺乏自主权。所以国家可以安排相关的工程项目, 扶持可再生能源专业项目, 培养专业化人才, 努力进行自主科技研发, 从而培养出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的创新能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对于能源的消耗情况已经达到了不容乐观的局面,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的能源市场。所以世界上有很多国家与机构都开始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 太阳能、水能与风能已经逐渐的取代了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地位, 成为了世界能源的主要“供应商”, 并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 因为可再生能源属于取之不尽的能源, 所以担心能源的枯竭。另外, 由于可再生能源属于自然能源, 在使用时不会产生粉尘、烟雾, 所以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摘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是可以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发展与能源约束之间矛盾的重要方法。其中, 可再生能源指的是可以在自然界循环再生的能源。通常包括潮汐能、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因此说可再生能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而我国在开发可再生能源时遵循的是以人为本,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能够从根本上减少环境与资源的压力, 改善能源约束局面。

关键词:能源约束,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刘清志, 陈思羽.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J].价值工程, 2010, 26:122-123.

[2]周建发.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制约性因素与对策[J].企业导报, 2012, 07:281-282.

3.能源危机与水电开发 篇三

其实何止黄河,长江上游的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沱江、乌江都从四川发源或流过,四川省是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据四川林业部门提供的数据,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近1/3,占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的56%,全省每年土壤侵蚀量占长江上游土壤侵蚀总量的42%。水土流失引发局部区域水质污染、水源枯竭、水利工程淤塞垮塌和地质灾害频繁等系列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四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大面积的水土流失直接威胁着三峡水库,而三峡下面就是江汉平原,顺江而下就是中国的经济重心长三角。

然而,人们对长江上游的目光集中在水电上,自2004年电荒后,全国大小财团纷纷到长江上游跑马圈水。“十五”期间,四川林业部门批准的林地占用构成中,电力项目建设成了破坏四川林地的最大因素。注意,这还只是政府批准的,大量未批先建的工程尚不计算在内。

中国的水能高度集中于藏东川西高山峡谷地区,致使水电成了四川炙手可热的开发项目。

在紫坪铺看到的岷江上游河段水资源简图上显示:已建和在(待)建工程布满整个流域,岷江已经被水电“榨干吃尽”。

大渡河的开发规划则是首尾衔接的梯级开发,若此规划实现,大渡河将成为水库“项链”,原有的生态环境势将彻底被改变。

川西地区的地质条件形成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西藏高原的隆起。横断山脉的急剧挤压、隆升、切割,高山与大江交替展布,汇集了雪山冰川、峡谷急流、草甸、丹霞及高山喀斯特等多种地形地貌,形成世界上独有的三江并行奔流170公里的自然奇观,成为世界上蕴藏最丰富的地质地貌博物馆。

独特的地质环境使这里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集中了北半球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寒带的多种气候和生物群落,集中了6000种植物种类和超过全中国一半的动物物种,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库”。

这里还生活着纳西、傈僳、藏、白、彝、普米、怒、独龙等众多少数民族,是世界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多种宗教信仰、多种生产生活方式和多种风俗习惯并存的汇聚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多样性最为富集、历史文化积淀极为深厚的地区之一。

如果我们将规划的电站全都建起来,这举世唯一的地质财富、生态财富和民族文化财富是否会毁于一旦?大渡河干流首尾相连的梯级开发态势将使大渡河变为一条高坝水库项链,这种变化到底是福是祸?汶川地震提醒我们,这里地质活动强烈,地震、泥石流、滑坡、塌方、雪崩、飞石和洪水频繁。

推动四川跑马圈水的动力是能源危机,“西电东送”战略是站在长三角的立场上向四川索取资源。站在全局的立场,为此牺牲藏东川西地区的地质资源、生态资源、民族文化资源,承受地质灾变可能带来的风险,毁灭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值得吗?

那水电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我们的能源问题? 2003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为170943万吨标准煤,其中水电占7.4%,即相当于12417.20万吨标准煤。同年水电总量为2836.81亿千瓦小时,故每亿千瓦小时电力相当于4.38万吨标准煤。

据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网站提供的信息,我国经济可开发水电站年发电量为17534亿千瓦小时,即使全部开发出来,仅相当于76749.57万吨标准煤,为2006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246270万吨标准煤)的31.16%。

从1954年到2006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8.39%。从2002年到2006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年均增长率为12.82%。在这样的增速面前,相当于2006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31.16%的总潜力,对全局而言根本是杯水车薪,而付出的代价则是几十年后,长江中下游势将面临无法应对的局面,而长江的未来从根本上决定了长三角的未来。

四川是长江、黄河的生态屏障,而江、河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脉,保护江河的生态,无疑是四川对全局最大的责任。长江、黄河的生态改善,受益者是整个中华民族;反之,受害者亦是整个中华民族。生态保护势必限制GDP竞争,因而不应让四川加入GDP赛场上的所谓“区域间竞争”,相反在四川生态保护方面,应得到中央财政的大力挹注,包括对川西、川西南、川北百姓生存、发展的支持,这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所需。

四川的稳定对全局的安定至关重要,而四川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于人口严重匮乏。因而从全局安危的视角看,不能将四川定位为资源输出地。以四川现有的资源,能做到安定社会,已属不易。当年川粮外运、川猪外运,20世纪60年代大饥荒时有十个省靠川粮度荒,而四川则付出巨大的人口牺牲。而今四川已经没有多少余粮可供外运。数据统计显示,从宏观上看四川省产的粮食仅够自给而已。

4.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 篇四

石油价格飙升,市民用电紧张,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人们现有的资源越来越紧张了。于是新能源再次被人们关注。然而,新能源在缓解能源危机这个大舞台上,到底能发挥多大的作用?哪些新能源又值得消费者期待呢?

面对高油价和潜在的石油供应危机,各国政府都把解决能源问题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中来。中国工程院博士冀星说,摆在各国政府面前的有两条道路:一是开源节流,寻求更多的石油供应渠道,并提高石油的使用效率;二是开发新能源。

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提高各种资源的使用效率很快能够实现,但是资源总有用完的一天,所以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应该寻找并且开发新能源。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说的,有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地热能和潮汐能等许多种。新能源的共同特点是比较干净,除核裂变燃料外,几乎是永远用不完的。由于煤、油、气常规能源具有污染环境和不可再生的缺点,因此,人类越来越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目前较为普遍的是太阳能,甚至在一些乡下的城镇,能够看到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总而言之太阳能热利用技术比较成熟,有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锅炉烧蒸汽发电、太阳能制冷、太阳能聚焦高温加工、太阳灶等,在工业和民用中应用较多。我想说到太阳能,你一定还会想到太阳能汽车,那书本中千奇百怪的太阳能车,的确引人注意。这就是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通过太阳能光电池把光能转换成电能(直流电),主要是光电池制造技术,太阳能电池有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硫化镉和砷化锌电池许多种。这种发电技术利用最方便,但大功率发电成本太高,这也是需要人们攻克的领域。

再来说说核能,世界最大的核电站是日本福岛核电站,容量为909.6万千瓦。当前世界上已有450多座核反应堆电站并网发电,核电总装机容量已达3.5亿kw以上,约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尽管迄今核电站主要分布在工业化国家,但是目前正在建设的32个核电站中有31座分布在亚洲、中欧和东欧地区。此外,现有核电站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了发电成本并提高了安全性。其中,阿根廷、巴西、捷克、德国、印度、韩国、西班牙、俄罗斯、瑞士、乌克兰和美国都增加了各自的核电发电量并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到目前,中国有4座核电站11台机组运行。可我们想想,如果核电站的核原料泄露,那么所造成的破坏,不仅仅是直接破坏,更主要的是所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这是无法估量的,就像这几天的俄罗斯莫斯科州的大火,甚至会威胁到附近的核电站。再如果不把核能用在好的方面,那么各种各样的核武器就是在敲着人们的警钟,仅美国的核武器就足够毁灭地球10次。核武器爆炸后,首先是强光、巨响,然后是冲击波,冲击波可以把方圆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东西摧毁。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此后漫长的核辐射,最强的地方,土壤十年不长草,更别提动物、别的植物。

我国也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来控制能源利用,合理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为了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2006年1月1日,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该法将可再生能源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即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旨在推动以秸秆、甘蔗、玉米等农林产品以及畜牧业生产废弃物等为代表的生物能源发展。并且,在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描绘出一幅未来5年我国能发展的蓝图。

在中国的南方,水路交错,水资源较为丰富。据估算,全国可开发利用潮汐发电装机容量为2800万千瓦,年发电700亿千瓦时,所以人们大力开发水能,用以发电。然而,中国人引以为豪的三峡工程,虽然看起来一箭数雕,但若是把目光放长远了,你会发现其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可忽略。三峡一带已经被证实,埋藏着数量非常巨大的文物,很多都是极

其珍贵而且是现在为止没有发现过的文物。但三峡工程动工以来到蓄水这段时间,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把这些珍贵的文物挖掘出来。据报道,真正挖掘出来的文物只占全部总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有百分之九十的珍贵文物被埋江底了。这是很令人痛心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在三峡沿江的名胜古迹如张飞庙等都不得不淹没江水当中。这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大破坏。在生态方面,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将会对当地大范围的生态造成影响,像当地植被的破坏,气候的变化,对各种动植物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距有关报道,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附近的气候发生了异常,应该转暖的时间却还是很寒冷。也有一些地方山体滑坡增加了很多,估计跟三峡工程有关。一些生物像鱼类因为蓄水等一些原因改变了生活的环境,使得繁殖等出现影响。还有大规模的移民。原来生活在三峡一带的人都不得不放弃了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到新的环境去,移民带来的社会问题如怎样安置移民、安置到哪里合适等并不能忽视。

目前,很多国家都只是证明其在某一地区内含有“可燃冰”这种资源,但却很难说出具体的可采储量。由于“可燃冰”分布于海底,因此勘探起来有很大难度,至少现阶段世界各国都不能像探测石油、天然气一样,通过分析地质构造和进一步勘探确认“可燃冰”的探明可采储量。“采集实物样本还具有一定的难度,„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更是难上加难。”专业人士指出,开发“可燃冰”非常危险,由于水化物是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且开采时还有可能导致海床崩塌使甲烷大量释放,释放过程中一旦失控,难免酿成灾难。因此业界认为“可燃冰”成为新能源只是人类的一个希望。

无论是现在已经开发利用的新能源,还是人们正研究着的新能源,人们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对于事物的探索精神,会让人类继续繁衍下去,但若是野心大于了善良,把那些新能源用于某些恶性方面,那么,人们只能自食其果。并且,在开发能源的过程中,人们该学会如何减少对于环境的破坏,破坏了生态平衡,只会让人们得不偿失。

5.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 篇五

摘要:高中进入新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被提升到历史的高度。通过对师生的化学课程资源的调查显示,在传统课程目标下,广大师生在化学课程资源的观念方面有严重缺失,学校在化学课程资源构建方面仍有诸多问题。

课程资源是传统教育实践中严重缺失的一个理念。面对高中新课程,化学教师要树立新课程资源观,并积极投身到高中新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上来,要成为新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努力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管理者和共享者。为了进一步了解传统课程目标下的教师有一种怎样的课程资源观,学生有何种学习资源观,广大师生在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方面,处于一种怎样的状况,存在怎样的问题?笔者对已经进入高中新课程的安徽省各级各类有代表性学校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别来自位于省会城市、市政府所在地、县城及农村集镇省境内的各级示范高中和普通高中校。这次调查,共印发高中生化学学习资源调查表400份,回收202份,有效问卷200份,印发化学教师教学资源调查表100份,回收51份,有效问卷43份。

1、师生对化学教学资源的认识

对教师和学生关于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的调查问卷,都分别设置了6个多项选择问答题,通过对选择题的回答,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不同类型学校师生的化学教学资源观和学习资源观。

1.1学生的学习资源观

问卷中,设计了什么是化学学习资源、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与教师的哪些因素有关、化学学习资源有什么作用等选项,让学生选择回答,同时给出了22个常见的化学学习资源和17个可能影响学生获取知识或提高学习成绩的因素,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学习资源的认识做出选择。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资源观念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根据对200份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来看,选择“化学学习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资源”的有123人,选择“化学学习资源就是化学课本、学习参考书、学习辅导资料及习题集等”仍然有43人,特别令人深思的是选择“化学学习资源是指有助于化学学习的一切人的和物的资源等”只有63人。在对影响化学学习兴趣的因素调查中,对教师的教学水平(159)、师德水平(143)、教学态度(142)、敬业精神(139)、人格魅力(108)选择排在前5位,对“教学艺术”的选择率相对较低,排在第6位。学生对化学参考书的选择,主要集中在知识辅导类(126),排在第2位的是试题类(87),较少同学选择科普类(34)和学科综合类(52)。在对“化学学习资源有什么作用”的选择中,排在前5位的选项分别是提高化学学习成绩(140)、提高化学学科素养(121)、帮助理解化学学科知识(121)、更容易接受化学知识(103)、辅导化学学习(100),“直接获取化学知识”的选择率最低。学生在对22个常见的化学学习资源进行选择时,化学课本(169)、化学教师(154)、化学实验室(131)、化学刊物(130)、教辅资料(129)分别排在前5位,但令人吃惊的是家庭生活用品(59)、工农业生产(55)、科研院所(51)、教学大纲(45)、课程标准(37)的选择率相当低。学生在对给出的17个获得化学知识的有效渠道选择中,选择率较高的为课堂教学(171)、同伴的帮助(114)、做实验(106)、题海战术(78)、阅读图书(75),有趣的是17个选项中除“课堂教学”为广大被调查者所公认以外,其他选项的选择率都很低。

通过调查,我们不难发现以下一些问题:

(1)受调查的中学生对学习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不够全面,也很狭隘,甚至有些观念相当落后,如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题海战术”能提高学习成绩;

(2)中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渠道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从除“课堂教学”以外的选项选择率都不高说明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是千差万别的,同时反映出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不平衡;

(3)中学生更关注是校内的学习资源,对校外的学习资源认识不够,了解不多,关注更多的是知识学习类的资源,而忽视学科素养类的资源,这是应试教育的典型特征,从一定程度上讲,这些年的素质教育仍然没有落到实处;

(4)学生的选择更多地是在传统的“三中心(课本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观念下做出的,因此,中学生不仅存在学习资源观问题,还存在着学习观念问题、学习方法论问题。

1.2教师的教学资源观

在给教师的问卷中,设计了什么是化学教学资源、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化学教学资源的作用等选项,同时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了23个常见的教学资源和对教师专业成长或化学教学有一定帮助的15个选项让教师们选择,从回收的43份调查表选择的统计结果来看,教师的.教学资源观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对“化学教学资源是什么”做出选择时,“化学教学资源是一切有利于化学教学的资源”(18)、“有助于化学教学的一切人的、物的资源”(19)、“有助于化学教学的硬件资源、软件资源”(14)等排在前列。在对“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的选择中,分别排在前5位的选项为教学水平(40)、教学艺术(37)、人格魅力(34)、敬业精神(34)、教学态度(32)。在对“化学教学资源有什么作用”的选择中,排在前5位的分别是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33)、提高学生化学学习兴趣(32)、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知识(26)、培养学生实验与探究能力(26)、有助于学生接受化学知识(21)。在请教师对自用教学参考书的类型进行选择时,较多的教师选择了知识辅导类、试题类,科普类、竞赛类参考书的选择率较低。在让教师对23个常见的化学教学资源做出多项选择时,选择率相对较高的选项分别为化学课本(33)、化学实验室(33)、化学刊物(33)、教辅资料(31)、化学教学网站(30)、化学教师(29)、科普读物(24)、化学教学光盘(23)、化学试题(23)等,而班级同学(14)、工农业生产(11)、科研院所(11)、科学家(11)、教师专业经历(8)的选择率如此之低,令人吃惊。在对教师专业成长或化学教学有帮助的可供选择的15个选项中,选择率处于前5位的分别是公开课教学(35)、优质课观摩(34)、集体备课(31)、教学反思(30)、订阅化学刊物(27),排在后5位的分别是理论培训(13)、观看投影或光碟(10)、参观工农业生产(10)、提高学历层次(8)、题海战术(7)。

通过以上调查我们不难发现:

(1)教师的化学教学资源观远比学生的学习资源观新,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突出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成熟与理性,特别是对“教学艺术”地位与价值的认识与学生相比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非常值得欣慰的事;

(2)不少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教学资源的含义,主要表现为对教学资源观的片面理解,如,在对几个有关化学教学资源的不同说法的多项选择中,每一项的选择率都不到50%;

(3)教师对化学教学资源观的认识相当不平衡,新课程关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引领”、“同伴互助”、“教学反思”3个方面,理论培训与同伴帮助居然没有排上位次,竟然有7位教师认为“题海战术”有助于专业成长或化学教学,在已经进入高中新课程的学校有教师做出这样的选择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4)少数教师对化学教学资源的价值认识不到位,有一定片面性,特别表现为不同学校教师对教学资源作用的认识有很大的差异,在根据新课程理念设计的9个多项选择中,没有1个选项能获得普遍的共识。

教师不仅是学生行为上、知识上的老师,更是学生观念上、思想上的老师,新课程的推进,不仅取决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同时更取决于教师课程观念的转变。因此,高中课程改革,观念必须先行。

2、化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在问卷中,围绕当前最为常见的资源,按照资源类型不同分别设计问题。对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调查,设计了7道填空题,对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调查,设计了7道填空题和1道简答题。通过师生的回答,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目前中学化学教与学中各类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

2.1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

绝大多数的学生获得化学知识的渠道都集中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伴的帮助和做实验上。在学习参考书的选择上,不同的学校有所不同,但主要集中在《重难点手册》、《优化设计》、《千锤百炼》、《教材完全解读》和《学习的艺术》等。问卷中反映出学生经常浏览的网站主要有飞翔化学网、百度、新浪、中华等,学生们经常订阅的化学学习刊物主要为《中学生数理化》、《化学学习方法报》、《考试报》、《数理报》等,这些网站及刊物的选择,可能会受到教师的推荐或引导。在对化学类教学片或幻灯片的选择中,出现了高度统一的答案――化学实验操作。学生在列举影响或决定化学学习进步的因素时,比较集中的回答为学习兴趣、个人学习态度和教师教学水平。

通过对问卷结果的分析不难看出,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资源的选择上,表现出类型的广泛性,说明各个学校的学生在学习资源利用方面还是比较全面的,学生对学习资源的利用也是非常重视的。但仍然反映出当前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1)学生对学习资源与学习进步的关系认识不够,在学生给出的影响学习进步的最主要因素中,几乎没有学生列举到学习资源,这里主要是观念上的问题,也是学生在学习资源利用方面的价值取向问题;

(2)各个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严重滞后,学生在学校能够接触到的化学视频资源方面仅限“化学实验操作”,可见各校的化学教学信息软件资源的严重缺乏,开发与建设程度远远不够;

(3)学生资源的利用有偏差,对学习资源的需求主要限于知识辅导类,特别是对学习参考书和化学学习刊物的选择,更突出学科知识的辅导,而没有关注到对学习方法资源、学科素养资源的需求,仍然表现出应试教育的典型特征。

2.2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状况

众多的教师都认为教学资源的利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实验与探究能力。在对教学参考书和教学刊物的选择上,给出了配套教学参考书、《重难点手册》、《志鸿优化》、《化学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化学教学》、《中学生数理化》等。化学教师所浏览过的化学网站主要有中国化学网、、、海安化学资源网、K12网等,所看过的化学类教学片主要也是化学实验操作,有少数教师观看过《环境保护》、《硫化氢》、《晶体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等幻灯片,帮助学生订阅或指导学生购买的参考书或刊物主要有《重难点手册》、《中学生数理化》、《名师伴你行》、《志鸿优化》等。很多教师都认为影响或制约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主要是教学负担太重。在回答最缺少的教学资源和最需要开发的教学资源时,不同类型学校的老师有不同的看法,但较为集中的意见认为最缺少的资源为:实验教学资源、实用的网络资源、真正配套的辅导丛书、成熟的教学经验等;最需要开发的资源主要为:多媒体资源、可供交流共享的网络资源、真正配套的学科教学参考书、电子信息资源、教学案一体化的教学设计和课件等。

通过对教师的自主给出的答案分析可以看出,各位教师在教学中也非常重视教学资源的利用,特别是在教学资源利用上的观念远比学生新,这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我们也发现各校或各位教师在资源利用和开发上存在一些问题:

(1)资源利用尚未达到多样化、立体化和综合化,资源利用的形式单一,仅限于教学参考书、杂志和有限的网络,基本上还是突出“三中心”;

(2)各个学校的资源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资源匮乏是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

6.开发新能源 篇六

(一)班 1

一、世界能源的现状

1、目前世界能源主要取自于化石能源(石油、天然气与煤炭)

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日益增长。预计,2010年全球能源需求量达到105.99亿吨油当量,2020年达到128.89亿吨当量,2025年则达到136.50亿吨当量,平均年增率为2%;

3、目前世界的化石能源岌岌可危: 截止到2003年底,全球剩余的石 油已探明的可开采量为1565.8亿 吨,如果,以后没有发现新的蕴藏量可观的油田的话,估计到2040年,最多到2050年就要用完;而天然气估计可以用到2050年,加上可能再发现的天然气田,最 多用到2090年;煤炭的情况好一 些,估计可以再用200年甚至300年。综上所述,到本世纪末,除煤炭外, 其它的化石能源就要开采殆尽!“能源危机” 之说绝不是危言耸听!

4、与此同时,化石能源的碳排放带来 的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减排任务 相当艰巨!2009年12月18日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

界气候会议的主要议 题是,工业化国家减少温室气体的 排放目标与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气候的变迁。由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消极态度,最后没有达成实质性协议。可见,世界性的减排、低碳之路任重而道远!

解决能源危机的办法: 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开源)与节能(节流)

1、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1)太阳能的开发利用

太阳是一个十分巨大的能源, 它送到地球的光功率就有 12万TW(1TW(太瓦)=1MMW=1000000000000W)。与此相比,现在人类社会的总能耗约13TW,全世界发电装机容量不到4TW,都比太阳送到地球的光功率小得多。地球上的所有石油资源相应的能量.只相当太阳在一天半时间内供应给地球的光能。况且太阳的寿命至少是50亿年,对人类而言,太阳能是取

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太阳能的利用主要有两种: ①光热太阳能

如太阳灶、太阳供热系统。遍 及全国各地的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就是一种常见的太阳供热系统。我国是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与销售量最大 的国家;但从房屋的热水器安装率来说,以色列已达到

80%,日本为11%,台湾也达到2.7%,...,我国仅在千分之几左右,可见,在我国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应用潜力仍很大。屋顶上的太阳能热水器

②光电太阳能

如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电站。

西班牙的太阳能电站

上海鲜花港太阳能电站

利用太阳热能发电目前已成为全球风险投资的一个重点领域,其原理是通过聚光装置把太阳光线聚集在装有某种液体的管道或容器。借助太阳热能,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产生蒸汽然后驱动涡轮机发电,热能转化为电能。这种发电方式被人们称为太阳能热发电。

由于太阳能热发电需要充足的太阳直接辐射才能保持一定的发电能力, 因此沙漠是最理想的建厂选址地区。假若,在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1%的地面上铺设硅太阳能电池,就可以得到比现在全球

所消耗的能源总量还要多得多!

与传统的电厂相比,太阳能热电厂具有两大优势:

(1)整个发电过程清洁,没有任何碳排放;

(2)利用的是太阳能,无需任何燃料成本。

太阳能热发电还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其热能储存成本要比电池储存电能的成本低得多。举例来说,一个普通的保温瓶和一台笔记本电脑的电池所存储的能量相当,但显然电池的成本要高得多。能够将太阳热能储存,就意味着太阳能热电厂可以克服传统电厂发电可能中断的弊端。

从1984到1990年,美国在加州莫哈夫沙漠地区相继建成九个槽式太阳能热电站。其发电功率分别为14MW、6×30MW和2×80MW。这组总

功率354MW的电站建成后,一直向加州电网供电至今,累计供电12TWh,其中新装置的电效率已达30%。

葡萄牙在阿马雷莱雅地区建造的一座太阳能光伏电站近日投入使用,其总装机容量达46兆瓦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发电能力能满足3万多户葡萄牙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中国在太阳能热电厂的建设上起步较晚,中国与澳大利亚合作准备在中国建一座也许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城。

上海的鲜花港太阳能电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电站。

以太阳能为能源引发的光伏研发与生产目前在世界各地正在如火

如荼地开展。其中集热水供应、采暖、制冷、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与建筑融为一体的中国在太阳能热电厂的建设上起步较晚,中国与澳大利亚合作准备在中国建一座也许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城。上海的鲜花港太阳能电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电站。

以太阳能为能源引发的光伏研发与生产目前在世界各地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其中集热水供应、采暖、制冷、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与建筑融为一体的。

(2)核能的开发利用

① 核电站的工作原理

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与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质子与中子统称为核子。一般情况下,原子核为什么如此稳定,就是因为核子之间存在着强大的核力。要使原子核分裂或者重新组合相当困难,但是,一旦原子核分裂成新的原子核与其它粒子了,或者原子核与核子聚合成新的原子核与其它粒子了,都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就称为核能,俗称“原子能”。前者的变化过程称为“裂变”,后者的变化过程称为“聚变”。而且,聚变时产生的能量要比裂变时产生的能量大得多(就像氢弹爆炸时释放的能量要比原子弹爆炸时的能量大得多);

但是,聚变过程也更难控制。目前正常运行的核电站都是属于裂变核电站。

②目前世界核电站的状况

经过50多年的发展,核电已成为30多个国家能源组成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核动力堆已超过440座,总装机容量超 7

过387千兆瓦,其中法国核电占其国内总电力的74.6%,比利时56.8%,韩国44.7%,瑞典39%,日本33.8%,德国30.6%,英国22%,美国20%,俄罗斯16%,而中国仅为1.1%。③目前中国核电站的状况

我国的已经运行的核电站有:

1)秦山核电站(浙江嘉兴的杭州湾 畔)一期工程(30万KW,1994年

商业运行,)、二期工程(2×60万KW,2002年商业运行)、三期工程(2×70万KW)。

2)大亚湾核电站(广东深圳大亚湾)(2×984MW);

3)田湾核电站(江苏连云港田湾)2×106万KW,05年建成投产)

我国的已经运行的核电站有:

1)秦山核电站(浙江嘉兴的杭州湾 畔)一期工程(30万KW,1994年商业运行,)、二期工程(2×60万KW,2002年商业运行)、三期工程(2×70万KW)

2)大亚湾核电站(广东深圳大亚湾)(2×984MW);

3)田湾核电站(江苏连云港田湾)(2×106万KW,05年建成投产跳镇猫头山半岛上南部)(6×100万KW);

3)海阳核电站(山东海阳冷家庄);

4)宁德核电站(福建省宁德市辖福鼎市秦屿镇的备湾村);

5)福清核电站(福建三山镇前薛村)

5)红沿河核电站(辽宁瓦房店市东岗镇)。„„等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正在建设中的电站大多采用的是第三代核技术,含金量高,效率与安全系数也高;

③核电站的优点与不足

1)核电站的优点

a)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

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b)核能发电所使用的是铀燃料,而 全球铀的蕴藏量相当丰富;

c)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 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

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d)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

的比例较低,核能发电的成本较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故发电成本较其他发电方法为稳定。

2)核电站缺点:

a)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

大的政治困扰

b)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 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里,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c)核能电厂投资成本太大,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

d)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设计不合理或操作不当而造成核泄漏事故,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甚至严重伤害。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986年4月的核泄漏事故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影响。

(3)风能的开发利用

风能是利用空气强烈的流动而形成的动能。严格说来,他是间接形式的太阳能,占到达地面太阳能的2%左右。虽然百分比不大,但绝对量可观,相当于10300亿吨煤蕴藏的能量。风能的利用分两种:

① 风能的动力利用

利用风力作为动力,直接带动各

类机械系统。例如,风帆;

②风能的发电利用利用风力带动发电机发电。例如,风力发电机。

风力发电机的优点是明显的:成本低,污染少;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风力不稳定,受季节性影响大,储存与传输难等 目前我国风能开发利用的现状:

我国的风力资源丰富,风力电厂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等地,例如,闻名全球的新疆的达坂城风力发电厂。到2008年底止,我国风电的总装机容量接近1300万千瓦,已经超过核电,为全球第四、亚洲第一。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风电的总装机容量接近1300万千瓦,已经超过核电,为全球第四、亚洲第一。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风电装机总容量将超过一亿千瓦。

江苏省在沿海地区(例如如东、启东与响水等县市)大力发展风电事业,而且在淮安等地有专门生产风力发电机的企业。

(4)海洋能的开发利用

海洋能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和海水温差能。

海洋潮汐能来源于月亮与太阳对地球海水的的吸引力以及地球 的自转引起海水会周期性地作有节奏的垂直涨落的现象。据统计,全 球海洋潮汐能的储藏量在27亿千瓦左右,每年的发电量可达

33480亿千瓦;

目前,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和阿根廷等国度已经建造了潮汐发电站。

海洋波浪能、海流能也可以用来发电,目前相对地说容量不大。

我国也在浙江的江厦与广东的汕尾建立了潮汐电站。

(5)地热能的开发利用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热库,通过火山爆发和温泉等途径将内部的热量——地热能不断地输送到地面。

据估计,每年输送到地面的热能相当 于燃烧370亿吨煤释放的能量,数量相当惊人。

若严格的区分的话,地热能又分为地下热岩地热能与地下热液地热能两种。

目前开发的大多是地下热液地热能。

1、节能的意义

在当前能源日益紧张的态势下,节能是解决能源矛盾的重要措施。对我们这样的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尤为重要。而且,在节能的同时,会减少对环境的污染,15

所以,节能既可以解决能源不足的矛盾,又可以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一举两得”。

2、节能的途径

①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严格限制高能耗、高耗材、高耗水产业发展,加快构建节能型的产业体系;

② 大力推广节能技术;

③ 加快实施节能工程

我国正在实施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我国奥运游泳馆“水立方”是具有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节能膜结构的建筑;

④ 加强节能管理

7.浅谈气象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七

1. 世界能源的现状及趋势

1.1 能源的需求现状

目前能源的总需求仍然以化石燃料为代表的常规能源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 为主, 可再生能源、核能等新能源并存的多样化能源格局。据有关部门统计, 今后10~25年常规能源消耗将保持在总的能源消耗的80%左右。石油依然是重要的能源, 将保证全球能源需求的约40%。其后是天然气 (28%) 、煤炭 (20%) 、可再生能源 (7%) 和核能 (5%) 。2004年世界能源消耗构成中常规能源占87.7%, 具体见表1。

1.2 世界能源问题

1.2.1 能源分布不均引发国际争端

以常规能源中所占比重最大的石油来说, 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均衡。从东西半球看, 主要集中于东半球 (占总量的3/4) ;从南北半球看, 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从纬度上看, 主要集中在两大纬度带。第一个集中纬度带, 北纬20~40度, 拥有世界最大的波斯湾、墨西哥湾和北非产油区, 产油量占全球产油量的51.3%。第二个集中纬度带, 北纬50~70度, 拥有世界著名的北海产油区、伏尔加及西伯利亚产油区和阿拉斯加湾产油区。根据2004年BP世界能源统计, 截止到2003年年底, 全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可采储量为1565.8亿吨。全球七大产油区依次为:中东 (63.3%) 、俄罗斯/独联体、北美 (5.5%) 、亚太、南美 (8.9%) 、非洲 (8.9%) 和欧洲 (9.2%) 。其中, 中东地区以160.8亿吨的储量位居榜首。

全球石油分布不均导致三次石油危机, (1) 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导致第一次危机 (1973年10月) ; (2) 由于伊朗政局变化 (伊朗亲美的温和派国王巴列维下台) 加上两伊战争导致第二次危机 (1978年底) ; (3) 由于伊拉克攻占科威特以后导致第三次危机 (1990年8月初) 。三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在石油危机中都明显放慢。

1.2.2 常规能源日趋枯竭引发经济衰退

由于石油、煤炭等目前大量使用的传统化石能源枯竭, 同时新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又未能建立而在交通运输、金融业、工商业等方面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统称能源危机。根据经济学家和科学家的普遍估计, 到2100年左右, 石油资源将会开采殆尽, 其价格升到很高, 不适于大众化普及应用的时候, 如果新的能源体系尚未建立, 能源危机将席卷全球, 尤以欧美极大依赖于石油资源的发达国家受害为重。最严重的状态, 莫过于工业大幅度萎缩, 或甚至因为抢占剩余的石油资源而引发战争。

1.2.3 大量使用常规能源引发环境问题

大量使用常规能源, 引发严重的大气环境问题, 目前全球三大大气环境问题 (全球变暖、酸雨、臭氧空洞) , 都和大量使用以石油为主的常规能源有关。

2. 气象能源及其特点

2.1 气象能源的概念

人们将气象要素直接产生的能源成为气象能源, 主要包括太阳能和风能。

2.2 气象能源的优越性

2.2.1 它可以作为永久性的能源。

太阳至少还可像现在这样有60亿年, 可以被人类利用。风能伴随太阳能而存在。

2.2.2 储量巨大。

太阳每秒钟要辐射巨大的能量, 虽然只有几十亿分之一的能量到达地球的大气上界, 但这个能量约为180×10^12kW, 是目前全世界能量消耗的几万倍。风能是目前全世界能量消耗的三千倍。

2.2.3 它普遍存在, 无需运输。

地球上任何地方都存在气象能源, 因而利用它可以就地取能, 不必运输。

2.2.4 它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

气象能源是一种清洁的、无污染的能源。这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 使人们越加重视对气象能源的研究和利用。

3. 借助气象学手段研究和开发气象能源

3.1. 根据气象因子对我国太阳能资源进行区划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进行基本的区划研究是1980年进行的, 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能源所、中国农业工程研究院等单位通过对全国700个站点的资料进行计算, 并分析各站多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的年变化曲线, 以年变化曲线中的最大值 (峰值) 出现的月份 (季节) 作为区划划分的一级标准。据此将全国划分为三个带:A带 (主峰值出现在秋季9~10月) ;B带 (主峰值出现在冬季12~2月) ;C带 (主峰值出现在夏季6~8月) 。

1982年王炳忠以太阳能资源的年总量为一级区划指标, 日照时数≥6h的天数出现最多和最少的月份分布为二级区划指标, 日间太阳能利用的有利时段为三级区划指标, 对全国太阳能资源进行区划, 见表2。

3.2 根据气象因子对我国风能资源进行区划

根据研究我国风能潜力可划分为四类区域, 具体见表2及表3。

我国风能丰富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山东、辽宁沿海及其海上岛屿、内蒙古北部及新疆山口风区, 松花江平原;风能较丰富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风能可利用区主要分布在两广及福建沿海, 东部沿海平原, 东北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 三江平原, 华北、西北及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地区;风能贫乏区主要分布在以四川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地区, 雅鲁赞布江河谷, 塔里木盆地。

4. 要使气象能源成为人类利用的主要能源还需很大的努力

4.1. 气象能源利用上困难较大

首先, 气象能源的总能量虽然巨大, 但是集中, 能量往往在一个时间段、在一个地区几种释放, 而且气象能源的分布面很广, 能量密度较低。其次, 气象能源的稳定性差, 很难找到合适的仪器捕捉并储存这些能源。

4.2. 气象能源的研究只停留在调查、统计、区划等初级阶段, 气象能源的研究还需在如下方面继续加强

一是在资源评估方面, 应进一步加强对近海风能资源的调查工作, 目前近海只是设置了少量的观测塔, 尚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加强数值模式与观测塔评估的综合运用, 将是未来风能资源详查方面的重点。二是预报保障方面, 包括高分辨率和高预报准确率的风电功率预报系统, 以及太阳能发电和热利用预报技术方面, 目前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三是灾害风险防御, 包括台风、高温、雷击、低温、高湿等一系列灾害风险对电站选址的影响, 极端天气对风电场、太阳能电站、电网等的相关监测、预警技术等, 以便更好地满足将来非化石能源市场发展的服务需求。

4.3. 气象能源的研究和利用应该做到资源共享, 长期气象信息服务

作为一种气象资源, 风能、太阳能资源来源于最基本的气象要素, 同时影响风能、太阳能资源的气象因素众多, 如云量的空间分布、气溶胶的影响、极端温度、特强沙尘暴等都会对太阳能利用产生影响。所以, 开发风能、太阳能资源离不开气象信息服务, 尤其是长期观测得出的气象信息的基础气候信息的支持。只有做好这些前期“勘探”工作, 才能开展后续一系列的开发利用工作。

摘要:本文主要讨论气象能源的特点以及利用气象学手段研究和开发气象能源, 指出开发气象能源的重要性, 说明气象部门在气象能源的研究上须在资源评估、预报保障、灾害风险防御三个方面继续努力并发布相关气象信息服务以实现同其它部门、单位的资源共享。

关键词:世界能源现状,气象能源,气象学研究气象能源的方法,气象信息发布

参考文献

[1]胡毅, 等.应用气象学.气象出版社

[2]王炳忠.太阳辐射能的测量与标准.科学出版社

[3]王炳忠.中国太阳能资源利用区划.太阳能学报.1983年03期

[4]朱瑞兆, 薛桁.中国风能区划.太阳能学报.1983年02期

[5]世界能源供需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中国能源报

[6]黄美元, 徐华英.大气环境学.气象出版社

8.化学与能源开发论文 篇八

【关键词】电力节能;电气新能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电力能源的供应提出了很大挑战。近几年来每到夏天都是用电高峰期,为了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有些地方不得不采取拉闸限电的方式保证生产,然而这却给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电力是国家能源的重要部分,对国民经济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保证企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不受影响,必须采取一定的电力节能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同时还必须大力研发和推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根本上解决供电不足的问题,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动力来源。

1、电力节能措施分析

1.1降低输电线损耗

电力在传输过程中,由于输电线有一定的电阻,所以电流通过输电线时会产生热效应,造成电力的损失。影响输电线损失的因素主要与输电线的长度、截面积以及其采用的材料有关,同时还受输电电流大小影响。为了降低输电线损耗,可以采用的措施主要有:一是在输电线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察沿线的地形地貌情况,根据地形对电力线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布置,在技术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应尽量避免选择较长路径的线路进行输电,这样可以大大缩短输电线的程度,有效降低输电线路损耗,但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减小输电距离可能会给施工造成很大困难,所以在选线设计时也要综合考虑施工技术成本等因素。二是合理增加输电线的导线截面积,在满足输电电流要求的情况下,可以适当采用截面积更大的导线作为输电线,这样可以有效减小输电线电阻,从而提高输电效率。输电线的导线截面积大小要根据输电电路的电流大小要求,以及高压塔架等电力支撑设备的负载能力等因素确定,因为增加导线截面积肯定会增加导线的质量,受重力条件影响电力线会产生下垂现象,对高架产生很大的压力,同时当下垂严重时甚至会击穿地面,对输电安全产生影响。三是根据输电线路要求合理选取输电线导线材料,例如某些大型企业车间生产时需要较大的电流,这样导线的电阻热效应就会很严重,产生的巨大热量一方面会直接造成电能浪费,同时为了冷却降温又会对电能造成进一步的浪费,采用合理的导线材料可以有效降低输电电阻,大大降低输电线损耗。

1.2照明节能措施

居民日常照明用电在电力消耗中占一定的比重,为了在保证照明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电力消耗,就必须采取一定的照明节能措施。照明节能一要充分利用自然光进行照明,因此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室内的照明情况,这样可以有效降低电力消耗。二是要对室内照明设备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尽量采用节能灯。对照明条件要求不高的场所要尽量采用低功耗的节能灯,例如卧室可以采用柔和的壁灯,而书房则可以采用较明亮的荧光灯,对于室外照明则可以选用低功耗的高压钠灯。三是在某些特殊场所安装智能声光控开关,例如公共场所的卫生间或走廊等。

1.3选用合理的配电设备

变压器是配电系统中关键的设备,占电力损耗的一半左右,变压器主要有铜铁材料构成,变压器铁芯的材料和制作工艺与变电损耗有很大关系。在变压器的选择时可以根据具体的输电负荷,对变压器的型号、容量大小和太熟进行合理的调整,尽量降低电力的损耗。

2、电气新能源的开发

随着全球能源资源的紧张,各国都在积极开展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我国在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并且将其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常见的新能源有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以及生物质能,这些都属于可再生能源。

2.1太阳能的利用

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比较缓慢,亟需整个社会的支持。以某个太阳能试点工程为例,如果采用太阳能发电,要收回发电成本,电价必须定在3元每千瓦时,这远远高于普通的火电价格;如果按照现行的居民用电量计算,收回成本需要百年以上。虽然我国现在的光伏产品技术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铸锭切片、晶体硅提纯、逆变控制等核心技术依然被国外企业垄断。中国对光伏产业方面的知识产权掌握度比较低,受制于国外企业代工。我国电气新能源的发展形势良好,但由于起步较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都不完善,其与电网以及其他电力资源的发展很不协调。

2.2风能的利用

风能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也是我国电气新能源开发的重点,在国家电力节能规划中占重要地位。研究表明,地球上可用风力发电的总容量达到100亿千瓦,相当于目前全世界水力发电总量的10倍。2008年我国风电装机总量达到700万千瓦,占中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1%居世界第五。风力发电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我国已经规划或者规划中的风电基地所在区域电网规模普遍较小,并且大多需要大规模远距离输送、高电压等级,由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和负载的电网技术难题。大规模风力发电使得我们必须面对系统调频调峰问题。我国的平均峰谷差为30%左右,部分地区达到40%,未来还可能进一步变大,系统调峰主要依靠的是煤电。随着新能源的大规模使用,系统调频调峰将面临严峻的考验。

2.3核电技术的利用

核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清洁能源,国家应重视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将核能作为新能源的重要研发目标。核能利用是顶尖的技术,在前期必须投入大量的科研和资源,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进行合作研究,积极投入到受困核聚变项目的研究。我国要大力开拓和发展新能源领域,发挥新能源的巨大潜力,应用最先进的工艺水平和前沿技术,争取在核能利用方面取得突出的成就,并将核能转化为电力资源,实现节能降耗、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2.4地热资源

我国的地热资源丰富,其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和东南沿海地区,天然热量是1.1×102J/年。高温地热田集中在云南、西藏和台湾省,地热田是展开地热研究的重点。这些地热能源对于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高温地热资源能开发电能,地热资源的战略意义也非常高。

3、结语

目前,我国的电力能源主要是靠水力和火力发电,消耗的电能较大,并且存在着非常严重的环保问题,电气产业应做好节能减耗方面的工作,这就要求必须考虑到各种主流电能开发的经济效益,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能耗。进行电气节能的同时,要保证能源供应的实际需要。避免单纯地追求降低能耗而损害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我国要不断的发展,必须加强新能源的研究和开发,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核能和地热能,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大国,赵明明.论我国综合布线节能技术的应用及质量控制措施[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7):119.

[2]辜胜阻,王晓杰.援新能源产业的特征与发展思路[J].经济管理,2006(11):31-32.

9.能源化学工程专业考研方向 篇九

能源化学工程专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

1.掌握能源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掌握先进的设计方法及工程技术,具有基本的专业素质;

2.掌握清洁能源的制备、存储及其转化的基本技能;

3. 掌握能源的清洁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技能;

4.掌握通过现代技术获得最新科技信息的手段,了解能源工程发展的最新动态,具有一定调查研究与决策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5.具有熟练使用计算机系统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10.能源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简况 篇十

能源植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简况

由于世界能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成为当务之急.通过介绍可提取碳氢化合物的`能源植物,分析对比其化学成分与石油成分的异同,列举了一批可进行初步筛选的科、属、种,并重点报道数种已在国内外进行不同程度开发的能源植物,探讨今后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为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作 者:傅登祺 黄宏文 FU Deng-Qi HUANG Hong-We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430074刊 名:武汉植物学研究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BOTANICAL RESEARCH年,卷(期):24(2)分类号:Q949.9关键词:能源植物 碳氢化合物 化学成分 开发利用

上一篇:朋友我无言作文下一篇:工作履职检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