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国防发展的感想

2024-06-21

浅谈我对国防发展的感想(精选8篇)

1.浅谈我对国防发展的感想 篇一

浅谈我对翻译的认识

翻译是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一种语言的文字是语言符号,而附着于这种语言文字之上的非语言符号便是文化。翻译便是将一种文字符号转换为另外一种文字符号的过程,但是翻译不仅仅是要替读者解读原文的语言符号,而且还必须破解原文的非语言符号也就是文化内涵,所以只有深刻细致的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以至生活细节,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讲语言的文化底蕴表达出来。

翻译的分类论述的内容杂而多,包括口译和笔译,口译又包括交替口译、同声传译、耳语传译等等。

翻译按方式来分,有汉语译成外语和外语译成汉语两种。翻译按翻译客体性质或文体分,可分为: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强调文学作品文本的艺术审美与文学欣赏,风格、价值观和思想,再显的是原文作者的精神活动和语言艺术美,这些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故事、叙事文学、散文等;非文学翻译涉及的内容和学科知识十分广泛,强调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知识、事实、事件和信息,再显的是实用性事实、信息的交际性和功能功利。翻译按翻译工具形式来分,可分为:口译和听译、手语翻译、视译和笔译;口译是一种促成分属不同语言的人们有声言语交际活动,口译与笔译相对,按传送方式分为同声传译、交替传译、耳语传译;按场合和内容可分为外交口译、技术口译、学术口译、工程谈判口译、会议口译、陪同口译、法庭口译、媒体口译、商务口译、社区口译;按就工作性质而

言,口译可以划分为外事翻译、军事翻译、商贸翻译、医学翻译、联络翻译、会议翻译、法庭翻译、技术翻译、展览翻译、导游翻译、生活翻译等;听译主要针对在听力理解的基础上,利用短时记忆和简要的笔录进行即时翻译;手语翻译可分为手译、口译和手语手译三种类型。手译是把健听人的口语翻译成聋人手语传达给听力障碍的人。手译一般用在谈话、开会、讲课、新闻联播等场合。口译是把聋人的手语翻译成健听人的口语和书面语。口译一般用在聋人作报告、聋人企业家的业务洽谈、座谈会等场合。手语手译在使用两种不同手语的聋人之间把一种翻译成另一种,如将中国手语翻译成美国手语等;视译是指同传译员拿着讲话人的发言稿,边听发言、边看原稿、边进行同声传译。需要注意的是口译、听译、手语翻译和视译均不属于本书探讨的范围。翻译按翻译主体来分,可分为:人工翻译、机器翻译、机器辅助翻译、人机交互翻译,以及网络辅助翻译 等;人工翻译主要是指译者借助工具书,利用一定的翻译知识和技巧完成翻译的整个过程;机器翻译,又称自动翻译,就是利用机械(主要是计算机)按一定程序自动进行自然语言之间的翻译过程,它主要是建立在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技术、自动化技术和数学等多门学科基础上,可以分为:语料库辅助翻译、读者型机器翻译、作者型机器翻译;机器辅助翻译,或称计算机辅助翻译,是指“译者运用计算机程序部分参与翻译过程度一种翻译策略” 它利用计算机软件和翻译记忆技术来实现翻译过程,计算机辅助翻译根据辅助工具还可以分为:电子词典翻译和软件辅助翻译等;网络辅助翻译,也称在线翻译,主要是指

利用互联网资源、在线词典和编程、协议完成翻译的一个实时查询、浏览、翻译系统;等等,还有很多分类。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翻译也越来越重要,但是翻译的目的是什么?翻译不仅仅依靠语言学,因为第一翻译不单单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的过程,第二,语言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因此,翻译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应该按照目的的指引,考虑一切与翻译有关的因素,从而选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使得译文达到预期目的,也就是说,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强,中西方的交往与联系日益密切,因此翻译者本人对文化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这对推动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就词汇翻译、短语翻译、句子翻译等方面分析了文化知识对其的影响,旨在说明英语翻译与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进一步强调翻译者的文化常识在翻译工作中的重要性。

翻译的过程绝不是简单地把一种文字直接转换成另一种文字,它是一个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首先要反复研读原文内容,弄清原文题材、文体、作者写作态度和作品主旨,并借助词典弄清楚那些不太熟悉的诸如人名、地名、历史事件名称。科技术语的翻译方式等。不能一拿到原文就下笔翻译,因为准确的翻译必须基于对原文的正确理解基础之上。不研读原文便下笔翻译必将会产生以偏概全、译文不自然、欠通顺、前后不统一的错误。接着根据原文作者的思想,揣摩译文中

将要采用的句型,选定译文与原文句子类型相近的句子结构,确定句子基本框架后,初步完成译文,还要运用翻译过程中常用的增删词汇、转换成分等技巧和手段,并使其与原文的韵味基本相同,最后检查译文是否有错误。

其实外国对于翻译型人才的需求还很大,面对这样激烈的就业压力,翻译型人才有很好的就业市场,当然,对于一些非专业的人同样有了解的必要性。

2.浅谈我对国防发展的感想 篇二

在书法史上,我们把隶变的过程指为书法艺术自觉的前奏。是中国文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的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更为定型的阶段,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识。可以说,这是书法史上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 王宁先生在《汉字学概要》一书中说:“从篆书到隶书的转变, 是汉字史上的一大飞跃,从此,汉字完全失去了古文字阶段的相形意味,摆脱了古文字婉曲线条的束缚,开始进入今文字阶段。正因为这次转变给汉字带来如此剧烈的变化,文字学上便专门为它取了个名称,叫‘隶变’。”

要研究隶变的过程,我认为简牍帛书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物资料。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简牍帛书上字体的分析来体会隶变的过程。当然,不是所有的资料都能为我们的研究指引一条大道,可能因为资料本身的作用不同或书写者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但这并不影响我们认识隶变。

简牍崛起于殷商时期,“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册”就是竹简。这说明在殷商时期就开始有竹简书了。

隶变初期的书写面貌以战国时期的青川木牍最为典型。 青川木牍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古隶书迹。木牍上的书体是由大篆直接变化而来的,但已对篆书的笔画做了大胆的省略和合并。有与篆书笔法形体完全相同的字形,有与汉隶相当接近的字形,这两者都是少数,大多数字形出现了隶书的笔势、 笔顺、笔画连结方式。与篆书相比,它化繁为简,圆者使方, 变字形的狭长形为正方形或扁形,是一件极其重要的由篆向隶演变的过渡性字体的书法作品。还有与之同时期的,出土于长沙子弹库的帛书以及天水放马滩秦简等,他们或许风格各异,但不可掩盖其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他们在篆书的基础上有所省草简化,字形也多取横势。古隶的基本特征已基本呈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其快速书写横画时自然形成的起笔重驻、收笔轻提,当是汉隶的典型笔画“蚕头燕尾” 的雏形。

2002年在湘西里耶古城出土的里耶秦简给我们展现的就是青川木牍更成熟一点的古隶的面貌。在同一简中,同一个字有的用篆书,有的用隶书,也有篆隶的杂揉。

隶书的产生标志着隶变的完成,这时的隶书已经成熟, 与秦简上的古隶不同。我们可以从马王堆出土的《老子乙本》 上看到成熟的隶书。此时的隶书已经具有非常鲜明的装饰性,横画形态上已经具备蚕头燕尾的特征,正如《艺舟双楫》 中说:“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

经过这几个阶段,由篆到隶大致从这几个方面有所改变:

一、隶书不再顾及象形原则,为了书写方便,把古字“随体诘诎”的线条分解或改成平直的笔画,同时在成熟的隶书中笔画的装饰性大大增强,出现了蚕头燕尾的笔画形态,左下、右下的笔画也伸展自如,在整体严谨的格局中融入活泼生动,舒卷自如的视觉特征。

二、在隶书里,独立成字和用作偏旁的写法明显不同。 另外,为求简便,把某些生僻的或笔画较多的偏旁,改成形状相近,笔画较少,又比较常见的偏旁。还经常把篆文的两笔并为一笔,或是把两个以上的偏旁或偏旁所包含的部分合并起来,改成较简单的笔画结构。从而达到简化字形的效果。

三、圆转的线条变为转折的笔画从而提高书写速度,在圆笔的基础上产生了方笔,形成点、横、竖、捺、钩、折等笔画。并创造性的加入提按,造成 “一波三折”笔画形态。

由此可见,隶变就是不断的去除篆书的痕迹,重新为隶书确立体势,从而形成这样一种相对易识易写,实用性更强的字体。

关于隶变产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首先,这适应了汉字由繁到简发展的内在要求。汉字在书写过程中有两个目标,一是辨认方便,而是书写快捷。文字作为社会交往的工具,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才能方便大家辨认,同时也要满足快速书写的需求,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交流的需要。

其次,书写材料和书写手法的改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从篆书艺术化为主导的纵长体势到隶书以横画为主导的横宽的体势,这与书写材料的形状大小密切相关。给文字一个确定的空间,文字就要与这种材料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要在这个空间里寻求妥帖的存在。竹木简片是非常窄的,如果要快速的把文字写在竹木片上,就要尽可能地在一条竹木简片上写下更多的字,这样就使得排叠的横线越来越居于主导地位。字形也就逐渐由纵长向方扁的形态发展了。

另外,汉字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交流的工具,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也能推动汉字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 我国社会发生剧烈的变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先后完成向封建制的过度。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原来“学在官府”的社会现状被打破,教育的发展让更更广阔的人群拥有学习的权利。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又导致信息交流更加频繁,文字使用的频率也更高了。 这就要求字体更加易识易写,从而提高书写和辨认的速度。

“隶变”的产生是文字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文字自身的由繁到简的发展方向是“隶变”产生的内在原因和根本动力,外部各个因素也对它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隶变是书法史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隶变的原因及过程更是大家着重研究的两个方面。出土的简牍帛书都是研究隶变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本文拟通过对出土的简牍文字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论述隶变的原因及过程。

3.浅谈我对幼儿游戏的思考 篇三

在幼儿时期,孩子最喜欢的就是游戏。在游戏中学,在玩中学。什么都可以成为幼儿玩的东西:废旧报纸,废旧纸盒、奶瓶,瓶盖,废旧布料等稍经老师加工,就是孩子们的玩物了。有实物的游戏幼儿会更喜欢参加。

在教育教学中,我一直以幼儿支持者,活动者,引导者的身份,去开启幼儿自己的智慧,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玩什么,探索物品可以怎样玩,探索都有几种玩法,探索自己玩还是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几个人玩等等。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我们教师要多帮助能力弱的孩子,也可以让能力强的孩子多带带能力弱的孩子。

此外,在体育游戏中,我常创设游戏情境。一个活动以情境贯穿,这个情境就会引导幼儿一步步的去感知去理解游戏,增加孩子们的游戏兴趣。在自然趣味的情境下,参与游戏,可以更好的发挥幼儿的主动性。

根据《纲要》,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的,各幼儿园在实施课程时可以将其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各领域内容应相互渗透,有机结合,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到各领域的贯穿。不要单纯的健康领域体育游戏,除了健康领域内涉及的目标外,其他什么都没有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多学科渗透,根据本节体育游戏的特点,适当渗透其他领域教学,会极大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探索欲和情感培养等,同时还能丰富整个游戏,增强幼儿游戏的兴趣。

如果每节课我们设置的各个环节,都能使幼儿参与活动是主动的,快乐的,那么幼儿自始至终都会表现的很积极。所以,当我们层层递进,逐渐增加游戏难度时,幼儿也能很好的积极参与。

在进行游戏时,我们会有一些游戏规则,这些规则首先教师要讲清楚,让幼儿明白规则是什么,理解规则。在游戏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使他们快乐的参与进游戏,就会自主的去遵守规则。如果某些幼儿出现不遵守规则情况,教师要及时正确引导规则意识,避免出现问题。

在我的一节体育游戏活动《风婆婆和小树叶》中,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情境《大树妈妈和叶宝宝》,整个游戏以这个故事情境贯穿,增强了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参与性。游戏中,我引导幼儿探索树叶被风吹的各种动作,探索风婆婆和小树叶游戏的多种玩法,让幼儿成为游戏的主导者。我还关注全体幼儿的同时,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当调整活动时间和活动密度。在这节体育游戏课中,我还渗透了科学领域,如问幼儿秋天到了,小树叶变成了什么颜色;渗透了艺术领域,在感受《小树叶》歌曲中,做放松动作;渗透了社会领域,叶宝宝对大树妈妈的爱,以及飘落的叶宝宝待来年时,再次回到妈妈的环抱里的情感体会;渗透了语言,在一问一答的交流中提升了语言表达力。重点是训练幼儿走、跑交替,能够听指令做动作。难点是小班幼儿自我探索与发现。在游戏各个环节的设置中,我把握着游戏活动的特点,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对体育游戏课的理解,设置了本节课,基本上完成了目标。类似的游戏活动还有很多,更多是教师要不断总结不断积累。

4.浅谈我对中医的认识 篇四

在中医类院校里学习,虽然我不是中医类专业的学生,但是因为我对中医十分的感兴趣,所以我有意识地多接触了一些关于中医的知识和课程,并且又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中医的作用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于中医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许每个人对于中医的看法都不尽相同,但是对于它的基本思想都大体是一致的,我想分享一下我对中医的认识,以及要如何学习好中医。

要想学习好中医,就要对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和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中医是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法,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

首先,通过中医与西医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特点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中医主要是以人的整体观为主导思想,认为人体是一个整体,就如同自然界的万物运行一样,只有每个部分每个环节都相互协调,相互统一才能维持自然界的正常有序的运行,而对于我们人体亦是如此,只有我们各个脏腑各个器官的共同配合才能保证人体的生理活动和谐的进行下去,我们的身体才不会出现异常。所以我觉得中医最重要的是把一种自然的思想融入到我们平时的诊治中来。其次,中医的发展史和我国古代的文化发展是分不开的。古代的医学是人们在不断尝试和探索而总结出来的,从我们针灸最初使用的砭石,人们在通过对一些身体部位的刺激而产生出来的治疗效果,然后把它们记载下来,最后有后来的医家把他们不断地总结补充,就形成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比较权威的针灸学。与此同时,各种学说的形成也要归功于我们的不断探索。例如阴阳学说,我们认为阴阳是宇宙中互相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源于我们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又比如说五行学说,它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并不仅仅是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五行在中医中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互相关系,通过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而是身体达到和谐和平衡。

我觉得仅仅的对于中医知识的理解对于我们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医方面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学习中医的目的是治病救人,也是作为一个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觉得在学习中医的时候,还要对自己有许多的要求。

首先,作为一个医生,神圣而义不容辞的责任便是治病救人,并且,作为医生,我们的每一步诊治和用药都可能关乎病人的生命,所以我们要怀着对于生命负责,对于职业尽责,对于自己无愧的心态和信念去学习中医。因为只有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由多重,只有当你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有多重,你才会发自内心的想要去学好中医,你才会发自内心的去对于生命负责,才能本着严谨的治学和工作态度去做每一件事。另外,但就学科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门学科,只有当我们对于它感到十分的渴求知识,我们才能对他产生极大的热情,这样对于我们掌握知识的速度和效率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就比如说,一个学生的偏科问题,也许是因为本人的天赋不是太好,也有可能是其他的什么外界原因的作用,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偏科的同学来说,兴趣爱好才是最大的原因,很多同学不喜欢这门学科于是学习不努力,然后成绩一直都上不去。所以既然要学习中医就要建立在喜爱在他的基础上,否则,你的学习没有兴致,特别对于医学类的学科记忆的东西特别多,如果你对其根本不喜欢,那么上课是痛苦的,学习上痛

苦的,反之,如果你喜欢这门学科,那么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的时候也会事半功倍。最后,我想谈一下学习中医的方法,虽然我不是学习医学类专业的,但是我们也在上一学期学习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等等和医学有关的学科,所以我想分享一下我的方法。学习的时候最主要的是笔记,理解和复习。笔记是很好的复习依据,它不仅可以帮助记忆学过的知识避免你由于记忆不清晰而出现问题,同时又可以帮助你记下你的课堂上的疑问,有助于你对某一知识块的学习,但是只有笔记并不能帮你学习好中医,我们还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不能对于知识一知半解的掌握。但是有的同学是喜欢考前突击的,觉得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及格,但是他们忽略了一点就是,即使他们在最后考试前复习,他们对于好多的知识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根本不能做到融会贯通,只能选择死记硬背,这样做的结果时不仅学习效率不高,还会造成知识链的断节,也给以后的临床事件带来不少的麻烦。与此同时,复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步骤,有句话叫做温故而知新,我们复习以前的笔记一方面是在巩固知识,另一方面随着你的知识积累的越来越多,你会对以前的知识有更加全新和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而且由于中医是古人在不断对自然认识和实践探索的总结,所以其中包含了许多文化常识,如果我们仅仅是通过学习知识而记忆,显然对于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是不完整的,所以只有当我们对于知识不断地复习不断地理解不断的总结,我们才能把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运用起来才会更加的得心应手。

5.浅谈我对文明月的思考 篇五

--浅谈我对文明月的思考

刘跃旻

“文明月”对于我来说,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因为在大学中,举办文明月的活动俨然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了。每年的四五月份,各个院系各个部门就开始紧锣密鼓的筹划起来,各种宣传的媒介也遍及学校各处。于是大家都知道,文明月来了。我们都经历过文明月的洗礼,我们也曾经都是文明月建设大军中普通一员,回过头来想一想,文明月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恐怕很少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在大家的印象中,文明月无非就是各个团体活动的密集轰炸,和上级部门的频繁检查的时间载体。时间一到,那些换汤不换药的活动就迅速粉墨登场,大家整天活在了预防领导下来检查的战战兢兢之中;一结束,校园里立刻又恢复往日的宁静,同学们也都放下了一直悬着的那颗心,过上了真我本色的生活。这整个一来一去的过程,就如一场戏剧的幕起与幕落,相似的情节一次又一次的上演,年复一年。

然而,理想很难照进现实,即使在建设文明的文明月里的也总存在着些不文明的污点,而且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就拿今年的文明月来说吧,今年的主题是“文明修身,尊师重教”,各个部门宣传的力度着实不小,打着这个主题的海报充斥了校园的各个角落,一个个比赛、晚会也都如火如荼地搞起来了。但是,如果你稍微认真的观察一下,却会发现和这个主题严重背离的现象随处可见:说脏话的仍然肆无忌惮地说着;能够静下心来去读几本好书的同学寥若晨星;见到老师还是一如既往地视若无睹,连最简单的问好都是奢侈的行动;课堂上的景象依旧惨不忍睹,旷课的旷课,迟到的迟到,玩手机的玩手机,睡觉的睡觉,老师的尊严何在?教育的尊严何在?我很难接受,上面的这些现象是出自于文明月的时间国度。同时,我也开始怀疑,这样的文明建设月有何意义?我们的文明难道就体现在可以集合很多人的力量办几场晚会?再者可以在恰当的时刻把宿舍收拾得干干净净?最后可以把这些看似文明的事情写进材料?答案是肯定的:绝不是!

那么这就不得不让我思考了,到底什么才是文明,怎样才算文明呢?我觉得,文明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素质,以及这种素质在人们行为上的外在表现,这种文明不需要通过什么华丽的形式才能将之展示出来,它是人们在最普通最放松的时刻呈现出来的一种可贵的品质。文明不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个月两个月可以建设出来的,而是要靠我们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去培养、去积淀,它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一种气质、一种涵养。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真正的文明最终体现在每个单独的个体身上,只有每个人的素质都提高了,一个学校,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才算在文明的大道上有了进步。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大学对学子们说,我们大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道德、渊博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和完美的人格。我想这是对一个文明的大学生的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当今很多高校的文明月建设模式来说是发人深省的。总理还说,高校应该让懂教育的人来办,我的理解是,因为只有懂教育的人,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文明,才知道如何去建设文明的校园,去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

6.浅谈我对思修课的看法 篇六

摘要:说实话,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思修课对我来说到底重不重要,从这门课程中到底可以学到什么,对思修课意见似乎还挺大的。虽然学校既然开设了这门课,那么我们或多或少可以从中得到一些东西,但是我还是没能做到认真听课,还逃了几次课,并且发现有很多学生都会选择逃课,我想这一方面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毕竟老师还是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另一方面也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怎样才能让老师所讲的被学生接受,让我们学生有所收获呢?这篇文章就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首先以我对思修课的感受表达出许多大学生的感受,进而分析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这种状况的建议。

关键词:枯燥、乏味、空洞,逃课,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性教学

一、思修课给我的感受

转瞬间新学期就要结束了,直到思修课老师要我们写论文的时候,才突然发现自己没有认真听过几节课,去了也只做别的事,要么干脆就不去了,逃课,就是感觉思修课是多余的,对它好像有很多看法,几个月的时间根本什么都没学到

什么。刚开始接触思修课的时候,特别是当我看到书上说学习思修课有助于我们大学生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有助于我们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的时候,有助于我们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候,就对它不怎么感兴趣,我觉得这门课对我来说好像很熟悉,因为我从小学开始学思想品德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都在学啊,我认为学的很多了,大学的这门课程只不过是增加法律基础知识部分,其他的内容不是和高中的大同小异吗?有很多学生都持有这种想法,认为思修课无关紧要。我有时候也觉得或许是我太肤浅了,认识不到问题的本质所在。而且在学这门课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它的枯燥乏味空洞,老师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知道一味的灌输,因此上大学后就不需要那么重视了,时间应该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去,但是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是硬着头皮去听了几次课,果然不出我所料,这门课真的不怎么的在我眼里,感觉很枯燥乏味,有几次都听得想睡觉了,课堂上的人也不多,因为老师从不点名,也许她也觉得这样做没有什么意义吧,有很多都选择逃课了,于是我也就随波逐流,逃了几次课虽然知道大一就逃课不是什么好兆头,但我还是控制不住自己,很有几次只上了一节课就跑到图书馆上网去了,还有几次甚至没去。而且我发现去了的人,大都只是做自己的事,比如做作业上网聊天打游戏,做什么的都有,很少有人认真的听老师讲课。很多学生对思修课都有偏见,根本就不重视,仅仅只是敷衍了事而已。虽然老师也很辛苦,做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找资料也是,每次上课时都讲得口干舌燥,夏天更是大汗淋漓,汗流浃背,但老师没有怨言,任然坚持讲课。有一件事情让我深有感触,一次晚上的思修课,我们的思修课老师提出了上次课讲过的一个问题,问有多少人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没有人知道她就不讲课了,结果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然后老师好像又提了一个问题,也是上次讲过的,令她大跌眼镜的是,这次竟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老师问了很多次还是没人举手,就像老师所说的,当时的她太失望了,真的很失望,她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并且也试图尽可能多的让她的学生学到一点什么,有所收获,但是显然她失败了。这件事让我感受很深,思修课怎么就会到这种地步了呢?难道就那么不受欢迎吗?但是,毋庸置疑想要这门课被取消是不可能的,至少现在是不可能的了,那就只能寻求别的解决办法了,而且学校既然开设了这门课,就一定有他的理由,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应该会有所启发有所收获,对某些方面还是有益处的,不然的话,学校干嘛要既要浪费师资,又要浪费我们的时间呢,既然这样我想可不可找到一种既可以提高学生对思修课的兴趣,改善思修课的现状,又可以相对减轻老师负担的办法呢?因此我想首先要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寻求解决措施。

二、造成思修课上述现状的原因

(1)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对思修课的偏见成见

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是很重要的因素,就像前面所说的,我对这门课根本就不怎么重视,就像老师说的那样,我心里似乎对思修课有一种成见,而且很深,认为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学这么多年,学的应该够多了吧,而且对学习的内容更也很熟悉,无非就是讲爱国道德方面的东西,这些东西都是陈词滥调,根本就不值得在花时间去学什么,很多大学生抱有这种心态,因此这就一方面的大致了对思修课的不重视,于是就不去上课,不认真听课,很多人即使去听课也有不同的目的。曾经看到过一次对大学生出勤情况,上课认真情况,学习态度以及对思修的看法等一些有关问题的问卷调查,虽然调查人人数有限,是学生个人组织的,而且问题也不全面,但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得出一些有用的东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思修课出勤情况:占调查总人数的50%没有缺勤,占总数的20%缺勤1~5节课,剩下的缺勤6节可以上。2:上课的认真情况:占总数40%的人认真听过课,占总数的20%偶尔听过,剩下的基本上没听过。3:大学开设此门课程的必要性:占总人数的50%认为开设此门课程有必要,占总数的30%认为该课程可开可不开,剩下的人持消极态度,认为学习此门课程根本没必要,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4:学习该课程的目的:有37.5%的同学是为了提高修养完善人格,有62.5%的同学是以拿学分为目的,从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分析出:当代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这方面出现了认识性不强,意识淡薄,这将导致大学生对开设此门课程持消极态度,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实现。

(2)教师方面的因素:教学方式方法有些不当,教学手段单一

在分析对思修课不感兴趣,认为思修课枯燥乏味的原因时,教师这方面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是教学手段的单一,目前老师授课主要是采取课堂灌输形式,每周只有两到三课时,因此也就只有空谈理论,教学类容枯燥乏味,没有现实感,学生感觉这些东西离自己很远,其他丰富多彩的形式:如演讲、辩论、讨论、社会实践以及其他教学手段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很少能够付诸实施。另一方面是教学方式 的问题,有的思修课老手把这门学科与其他自然社会学科一样对待,上课就是一个劲的灌输,让学生接受纯理论的说教,举例也不是很多,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小学中学是应试教育,大多是填鸭式教学,很多学生对这种方式本来就很反感,情况也就变得不容乐观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了维持上课的出勤率,老师不得不点名或提问,面对这个现实,老师不是想着如何提自己的授课水平以吸引学生,而是靠点名来维系自己的的尊严,这样的课是不会受欢迎的,在这一点上我认为我的思修课老师还是很开明的,上课从不点名,因为他知道这样做的意义应该不大。(3)学校方面的因素

课堂教学组织不力,由于缺乏教师或者为了减少教育成本或者是长期以来公共课形成的上课模式,思修课只能采取上大班的办法,一个课堂 往往有很多人,老师不能和学生实现充分的交流,也无法了解我们学生的思想情况,与我们学生的思想不能融合在一起,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再有就是学校没有给于足够的重视,各方面的保障不力。

三、改善思修课现状的建议

1、前面讲原因时,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虽然是很重要的,但如果要改善思修课状况的话,还得从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入手,要想在比较少的课时内扩大教学的涵盖范围,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一方面老师要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交流,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另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及其特点,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教学的有效性,特别是可以尝试增加实践性教学方法,因为总是待在教室听老师讲课实在是很枯燥的,而且思修课讲得又比较抽象,比较难懂,那么我想实践性的教学方法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具体实在的东西,而不是课堂上空洞虚无的理论,通过接触一些实在在的东西,再通过课堂上的理论来解释它,这样我们就会容易懂,深化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把现实生活和课本理论结合起来,让我们学到真正的东西,从而可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激发我们的兴趣和激情,因此我认为可以尝试开展诸如英模事迹感观、参观、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教学,以弥补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的缺陷,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我在网上看到有的高校也提倡这种实践教学方法,有的高校还有实践教学方案,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是否付诸实施了,以及实施后有什么效果也不得而知了,在这里只是作为一个小小的建议提出来,我们或许也可以效仿别的高校。

2、我们学生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老师,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多与老师同学交流看法和观点,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结合书本理论加以分析,从中得到教训,加深对书本理论的认识。

7.浅谈我对素质教育之见解 篇七

首先, 我觉得有必要正确理解“素质”一词的含义。按照以往对“素质”一词的解释, 素质即被视为是“先天的”, “与生俱来的”生理解剖特点。很显然这种解释是不够完全的。如果它仅仅是指天生具有, 那么也就不存在素质教育这一说了。早在1993年, 国家就提出教育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实质上这种“教育”亦是对素质教育的一种要求。在这一点上, 我也非常赞同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先生对于“素质”一词的解释:“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 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显而易见, 素质不是天生的, 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

其实素质教育的提出, 主要是针对“应试教育”来的。它所追求的不再是高分和升学率, 而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重在育人。虽然素质教育已提出了十多年了, 但还是有些学校, 特别是农村和偏远的学校, 口头上说是搞“素质教育”, 而实际上行的还是“应试教育”, 老师上课还是老一套, 只知道让学生死记硬背, 做大量的习题, 而忽视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得学生不善于联想和想象, 更别说什么创新。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素质发展极不平衡的严重局面。这些现象, 其实也一直发生在我们身边。那么对于素质教育, 目前学术界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意见和看法。他们也从各个不同的侧面, 多角度地阐述了素质教育的含义, 综合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 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要求和体现。

第二, 素质教育应该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大众化教育。

第三,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 重视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的教育。

第四, 素质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内化教育。

那么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如何使我们的教育水平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水平呢?那就必须遵循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基本原则。只有从这两方面出发, 我们才能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项综合素质。

第一, 素质教育首先要加强和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俗话说“为人师表”。教师自身的素质应当包括文化专业素质和品德修养。很明显, 教师具备怎样的文化专业素质和品德修养, 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知识的传播者, 教师首先应该拥有广博的文化知识素质, 而且还必须不断地努力更新自身的文化和专业知识, 保持与时俱进, 这也才能适应新时代对教育者的新要求。身为一名文化教师, 如果每次讲课都是照本宣科, 都是老一套, 那教出来的学生肯定也是没有思想, 没有内涵的。教师也应当具有高深的专业素质。如果作为一名音乐老师, 不会弹钢琴, 唱一首歌都跑调, 那么就算文化素质再高, 品德素质再好, 也是不称职的。再者, 教师的言行举止, 思想意识、人格魅力等, 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正如中国有句古话所讲, “正人先正已”。要想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那么教师本身就应当具备良好的品质和修养。

第二, 素质教育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就是要有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实践就是让学生多动手, 多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等。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要做到以下四点:

1、要彻底抛弃与“应试教育”相配套的那些腐朽的教学方法。

2、鼓励学生积极发问, 要他们找问题和发现问题, 激发他们创新的火花。

3、指导学生开动脑筋,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他们广泛的兴趣, 为他们的发明创造提供充足的条件。

4、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 使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 繁琐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有时间, 有条件地去接触自然, 参加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多动手的好习惯, 比如鼓励学生进行小创造, 小发明等活动, 逐步提高他们创造能力。

一直以来,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而这一问题却正是在“应试教育”的大棒下, 片面追求高分和升学率而带来的直接后果。只有从繁重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中解放出来后, 学生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兴趣和个性。其实, 教育工作本身也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教师要注意多培养自己全新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 要对育人这方面不断地研究、探索和创新。教学形式应当是多样化的, 应该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8.浅谈我对音乐课程改革的思考 篇八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而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学校音乐课则是最直接的传授形式之一。我们知道,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音乐教学大纲在教育观念、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及方法、手段、工具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这种状况已随着新的修订大纲和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而发生着改变。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足对旧的音乐教育观念的挑战,而教师在其中的地位之重要性、角色之多变、观念之新颖与否决定了改革的成功与否。

一、要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不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教育观念一变,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就拿国内外音乐课程作比较:由于课程价值与课程观、课程内容与教材、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国内学习音乐的人数及学习音乐的热情始终不及国外一些国家。而对学生在音乐课上的“严格要求”也使他们对音乐课不再盼望和期待它为“每周最幸福的一节课”了。高尔基说过:“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所以,来一次教育观念的“启蒙运动”,把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统一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来,统一到转变课程的观念方向上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将会真正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二、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教与学中,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相辅相成的。

1.在教材安排方面可加大弹性。如:歌曲可以“精教”、可以“泛教”、还可以“扩展教”,以使教学空间收缩自如;欣赏曲目可选其一、可选其二、也可增加,让学生感受“美的聆听”,释放内心的丰富感受,而非简单地听一、两曲,走个过场;欣赏音乐的同时,抱相关理论知识切合实际的与之相结合,使之服务于欣赏,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用心灵去辨别音乐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

2.注意音乐与文化的结合,注意与横向学科的联系,注意寓思想教育于音乐教学之中。如:《长江之歌》与地理知识联系;《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与电影联系;《红军不怕远征难》、《东方之珠》与红军长征、香港回归的事件相联系;《你是这样的人》与伟大的人物相联系等。这样,加深了音乐的人文内涵,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的知识面拓宽。

3.多种方式导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如:给每一课都起个响亮、好记的课题,可以“先声夺人”,如:《欢乐颂》课题可以定为《乐圣“贝多芬”与“欢乐颂”》,表现作者释放人类平等、博爱的豪放之情;《美丽的梦神》以了解美国的歌曲之王的生平和作品导入;《微笑》由学生各自表现多种笑容:大笑、傻笑、狂笑……不同笑容表现了学生对待人生、前途、未来的不同态度。

4.多种角度感受、多种形式的参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如:以歌曲《爱我中华》的学习和舞曲的欣赏为例,节奏(模仿、念)、创作参与(接唱)、视听参与(录相、画)、演唱参与(唱谱、唱词、领齐唱)、语言参与(内容、特点、处理方法)、舞蹈参与(师生共同编创各民族动作)……这样,既注意了趣味性又未忽视音乐性。

5.开展有关课外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如:组织歌颂周总理的朗诵《你是这样的人》演唱会;各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校、班晚会;有条件地组织学生观看各类音乐会;加强与社区联系,包括参加文艺活动、采风、办讲座等等。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决定着学校的面貌,即师生间伦理、情感关系的建立

教师必须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及纯化师生关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不伤害学生自尊心: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语学生;学会欣赏和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及其所取得的极其微小的成绩。

四、注重学生个性、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得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要把全体学垒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村施教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人性的可能和空间。教学过程中内容、形式、情景设计的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想像力的发展,丰富学生的形象,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质、增强学生创造意识。

上一篇:农业技术员论文下一篇:教育部协同公安部门网上调查兜售考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