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教师观论文

2024-09-08

新课改下的教师观论文(精选8篇)

1.新课改下的教师观论文 篇一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观

摘要: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师观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从“教师是服务者”“教师是导航者”“教师是研究者”三个方面阐述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观的时代特征与内涵。

关键词:新课程 教师观 角色

前言

韩愈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说教师的教书育人的功能。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教书育人的功能,还要有广阔的视野,高度的学科专业水平,更要求教师不仅是学者而且要成为教育家,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还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变中,教师无疑是变革中的核心因素,而变化的重心则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变。在过去,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给教师冠以诸多美名,如春蚕、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对教育观的提升,这些美名逐渐退色。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将成为树立新教师观,当好新时期新教师的首要任务。

一、教师是服务者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体现了新形势下的教学理念,充分诠释了教师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所以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对待学生不能“俯视”,应该“平视”,把自己放在服务者的位置上,真诚、公平地对待学生。如果说教育是事业,而事业的价值在于奉献。那么为学生服务就是教师的奉献所在,倾囊相授即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雷锋如是说。而我想说,如果你是一名教师,你是否永远投入到为学生服务之中„„

二、教师是导航者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扶着小孩走路,目的是要他学会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引导学生学习和发展,是新课程赋予教师的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有时代精神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变化的核心。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导航者”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培养者。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几方面原因:首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覆盖面广且更新迅速,教师要在短短几年的学校教育时间里把学科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统治地位早已被动摇。其次,教师作为学生惟一学科知识来源的地位也己经动摇,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施,网络教育的开展,使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其次,教师在传授知识方面的职能也变得复杂化了,不再是只传授现成的教科书上的知识,而是要指导学生使其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使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学会如何根据认知的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教 1

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和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远远不再是过去的“知识传授者”这一单角色,而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第二,教师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这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学习潜能。利用自己已拥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学生在更加灵活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把握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不断地在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学生向更高远的目标奋斗。另一方面要求教师通过自身经验和榜样的作用,成为学生健康心理、良好品德的促进者与催化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试,自我选择,鼓励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动机,并能使其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三、教师是研究者

新课程标准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的实施,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棘手的问题,这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不能解释和应付的。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别人现成的研究成果,或是不假思索地把一些陈旧、牵强的理论硬塞给学生,而是要在实施行动中自己去研究与探索,以研究者的眼光和思维去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定期地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探究,对不断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只有把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才有希望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才能使自己持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中发展自己。同时,这也是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例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这样的教学要求:使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社会所必需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未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高度创造性的、个性化的人,需要的是一种能迅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的人。那么,未来的教育就需要增加对人们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的培养,建立终身的教育体系。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旧有的知识,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学习运用新的教学手段;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分析、研究、反思、改善,不断地吸取别人的教学经验,不断地把所学到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合理地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地根据环境、对象、内容等的变化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等等。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断地完善自我的知识结构,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

总之,新课程为教师的角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在新课程的实践中,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努力营造轻松愉悦、和谐自主的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新课程下的教师观与角色转变》

2.《新课程与教学研究》 吕世虎,刘玉莲主编

2.新课改下的教师观论文 篇二

(一) 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

“学习语文有什么用?”有学生用这种怀疑的口吻问这个问题。论考试得分, 语文远不如数理化那样来得直接。论学习热情, 母语赶不上外语已是不争的事实——会外语已经成为某些招聘中必须跨越的门槛。论学习效率, 语文学习永远不可能速成——它如细雨润物般的耐心已经让快节奏的现代人不能适应。有人说, 人必须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如果为了满足生活和知识两个世界, 语文的确是有很多不合时宜的地方。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境界, 语文学习的确也只能是味同嚼蜡。熟记再多的作家的名字而不去读书知人, 记忆在大脑里的概念除了能在考试时换来可怜的几分和装点一下自己的谈吐外, 确是没有什么用处。在探求未知世界上, 语文总是被多次质问:“有什么用?”但是, 人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心灵世界。只有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 语文学习才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学习语文会给人一个丰富的世界, 一个关乎心灵的世界。

(二) 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敢质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但现在语文课教师口若悬河的讲授, 已不是最重要的。好的语文课, 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 创设学习情境, 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 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 即所谓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实话实说》正是因为主持人创设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平民化环境, 才让观众感到愉悦。而教师大多还是传统的教法, 拿起书在讲台上讲, 类似一种打针注射式的教学, 学生不喜欢, 只有消极抵抗, 这个责任不在学生。比方说开演唱会, 观众不愿听, 难道能怪观众吗?上《宋定伯捉鬼》时, 让同学们评论, 大胆质疑。有同学说:“尽管这篇文章的课前提示中说表达的是人的智能怎样战胜鬼, 但我认为课文反映的这个鬼是个很老实很善良的鬼, 既没有伤害人的动机, 也没有伤害人的行为, 却被人所骗, 将人背了一路, 没想到却遭人暗算, 被变成羊卖掉, 我觉得人的所作所为还不如这个鬼诚实磊落。”气氛宽松了, 同学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价值的问题接连提出。

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 学生才会质疑。形成目前课堂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等陈旧教法的原因, 一是学生长期受传统语文教法的束缚, 没有养成课堂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习惯, 只习惯于老师讲的单向活动;二是有的老师本想引导学生思考质疑, 但做起来效果并不理想, 对此方法失去了信心。笔者觉得, 解决这一问题关键的做法是要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 学生才会质疑。语文阅读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 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 也确立了自己的位置。

(三) 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 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方法

笔者看过很多的观摩课, 其中不乏组织有序、形式新颖、内容充实的好课。但也有许多课, 教师为了“创新”, 整堂课花样百出, 看起来形式新颖, 也很热闹, 但细细地探究一下, 也许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创新”的是老师, 而不是学生。教师的创新, 并不等于学生创新, 相信这个道理谁都明白。教师的花样再多, 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起作用, 因为这些花样只是为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其实很多教师也许本来就是这么理解的:创新不就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吗?所以, 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 运用新的教学手段, 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 新的学习方法, 这当然是有好处的从知识传授的角度上讲, 它当然好过“满堂灌”。但是, 笔者认为首先应该阐明的是, 创新是目的, 而不是手段。一切教学活动、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现在有些教师所做的则是恰好相反,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习, 为了提高成绩,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学习是很重要的, 是学生成长所必需的, 但学习是为了学生能力的发展, 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 为了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是为了创新!学生没有主动意识, 学生的能力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创新就是空谈, 素质教育就会成为一种形式。

创新是个体主动的行为,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 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只有学生主动了, 才能在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过程中, 不断发展自己, 素质教育才会不断前进。

(四) 语文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应重视点滴的积累

语文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应重视点滴的积累, 一节课就只能解决一个问题。对于要几节课才能完成的课文, 可定出不同的目标分别在解决。如《祝福》第一课时理清情节,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 第三课时分析环境的作用。《荷塘月色》中能让学生体会到景中饱含的情, 《我与地坛》中能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米洛斯的维纳斯》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灯》让学生会用象征手法, 《雷雨》教学生理解戏剧冲突……

(五) 大胆尝试, 勇于探索, 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革命

3.新课改理念下的科学探究教学观 篇三

关键词:科学探究;探究学习的实质;探究宗旨;探究核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36-01

新教材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活动过程。教材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构建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改变单纯接受学习方式,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在探究的过程中相互交流让学生的探究过程得到充分的发挥,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

一、探究学习的实质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波普乐曾经指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愈来愈深化的问题,愈来愈启发新问题的问题。”探究学习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启动教学,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就当前问题觖决活动获取信息,同时,又要不断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来对当前的问题做出分析和推论,综合和概括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直到问题解决。在整个探究学习活动中,学习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学习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而不断深化,问题贯穿于整个探究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通过问题解决能促进新、旧知识的整合,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应的知识、概念,从而促进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以问题为中心,围绕科学的并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展开学习是科学探究学习最重要的特征,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质在于问题情境而且经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因此,问题解决学习。首先从创设情境开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实验、观察、阅读教材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当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能否转化为问题境,关键要看学生的学习任务是否能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相适应。通俗一点讲,只有对学生似懂非懂的东西,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学习活动中问题解决大致经历经经下几个基本阶段:创设情境——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途经——概括结论——提出问。

二、探究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

长期以来,在逻辑实证主义科学本质观的影响下,我国传统的中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一直定位于单一的认知领域,科学过程的设计者们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容器”,认为掌握的知识越多越好,课程目标设计服务知识的线性积累。

建构主义科学本质观下的探究式科学目标,指的是经科学探究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多方面的科学素养。具体地说,科学素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探究教学就是以学生能动的方式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而不是别人做给他们看。建构主义科学知识客观性的启示我们单纯和科学知识(科学事实、科学概念和原理)是一种不完美的知识,这种不完美表现在知识是不断发展知识的,知识是暂时性的,没有一劳永逸的知识.科学知识的这种不完美性告诉我们比起科学知识来,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具有更高的价值,科学教学与其说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探究过程与科学方法,正如:古人云:“授之经兔,何以教之以猎”。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探究式教学”和课堂中经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为主要目标。这里的研究意识大经历以下几个阶段:求知和意识——寻求解决途径的意识——概括结论意识。

三、探究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传统的教学只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参把教科书分解成知识和技能要点,并将这些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倾听、练习、背诵予以再现,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客体地位,对老师产生强烈的依赖性,其自主性、能动性、怀疑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尊重和发展,更谈不上科学素養的提高。作为课堂教学这个教育教学的阵地,教师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把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观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人性化的课堂教学环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4.新课改下的教师观论文 篇四

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角色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与实施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新舞台,并为教师提供广阔发展的空间,促进教师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当务之急是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尽快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一大批教师成长起来。

1.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变化

教师角色的特征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历史上,教师这一社会角色的特征经历了从长者为师到有文化知识者为师,再到教师即文化科学知识传递者的演变历程。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在新的世纪里,教师这一角色的特征正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当今在教师角色的重塑过程,需要我们站在时代的前列,将历史的和现代的价值意义重新审视,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具体来说,教师的角色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教师的职业观:要从做“教书匠”式的教师,向承担“作为一个教育家所应负的使命”转变。教师的教育主体现:要从以教师为本,或以教材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

教师的价值观:要从主要是学科知识的拥有者,转向知识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教师的师生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师生是互动的合作关系、朋友关系。教师的责任观:要从为学生升学负责,转变为“为学生的一生作规划。”教师的教学观:要从“为教而教”转变为“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教师的功能观: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是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正向探究式学习转变所决定的。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能己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的管理观:角色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教师的成才观、发展观:要从一次性拿到资格证书可以一辈子当教师,转变到必须*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学习而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的课程观:由课程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转化为以教材为知识载体的师生课程文化的共建者。2.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常规教学行为的改变

教师将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将演出一个新的剧本,教师将进入课程规定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可以预言,新世纪中国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上具有明显变化的职业。新课程对课堂常规教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 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

课程授受知识的变化,决定了教师课堂控制方式的变化。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往往倾向于“结构化”、“封闭式”权力型控制方式,非常强调学生对教科书内容的记亿与内化,因而,这种控制方式是维持的,教科书知识占绝对优势,很少有教师个人知识的发挥,几乎没有师生互动知识的产生。教师在新课程的授受时,将更多地采取“非结构”、“开放式”的控制方式,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品质的培养,因而,教科书知识的比例相对较少,教师个人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的比例较大。这样一种“控制方式”是对传统“权力型社会控制方式”的挑战,是生成式、可持续发展的。⑵ 课堂常规经验的变化

当教师以知识传递为重点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将知识、技能分解,并从部分到整体地、有组织地加以呈现,学生通过倾听、练习和记忆,再现由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记课堂笔记。当教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时候,他的经验做法是: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反思。教师引发并适应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

3.教师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方式

教师需要一些新的工作方式: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要学会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职业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单兵作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内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将引发教师集体行为的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师的专业分工。

5.新课改下的教师观论文 篇五

摘要:随着中学各科新的课程改革先后出台,作为我们的中学美术课也不例外,进行了新课程改革。那么,在面对今天新时代的中学生,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审美观念,可以说,在这种多元化的今天,作为我们中学一线的美术教师,要怎样在新课改的基础上去教好我们的美术课,让孩子们能更多的学到知识,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所以,本课题从新课改的背景出发,来探究教师应该怎样去教好中学美术课。

关键词:新课改、教师、中学美术、教学。

1背景

2001年和2003年我国颁布了适应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新课程、新理念、新目标对中学美术课堂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规范和要求。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美术课堂教学策略,对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推动美术课程改革持续、健康、和谐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1]。

那么,美术课在中学是一门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中,美术教学中的美术欣赏,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获得审美经验、传承美术文化、提高鉴赏能力。同时又有助于丰富美术课的内涵,加强美术课堂的直观性、启发性、艺术性,使学生对于一些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而且通过欣赏相关美术作品,对学生动手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随着素质教育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审美能力作为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美育的地位也随之上升。但是处在心智发展特殊期的中学生对美术课缺乏兴趣,一小部分学生甚至有厌烦情绪,致使教育的预期目的难以实现。面对中学阶段美育的两难境地,如何做到既适应当前素质教育新要求又符合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规律,发挥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2对教师应该如何去进行新课改下的中学美术课的教学的几点思考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 的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2]。并且美术本身就是一门展示个性特色、体现自我的学科, 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像文化课那样一板一眼、中规中矩的学和教,只有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自身价值、展示自我, 发现自己的优点, 从而在学习中取得学习知识和认识自我的双收获。那么,我们教师又应该怎样去进行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呢,我总结作为中学美术教师,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去教学。

2.1进行合理教学设计,进行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熟悉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兴趣与爱好,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根据他们的基础,分出层次、分阶段、有目标、有计划地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教学课堂中,我们可以采取

2.1.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艺术来源于生活,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生活与所学内容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增强其情感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美的形式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2.1.2运用直观物品演示情境

直观性物品在各种教学中都需运用,但美术运用得更广泛,它包括范画及过程范画、模型、投影片、CD、录像带等其他辅助教具。通过这些直观性教具的运用,学生将会使一些抽象又难懂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和简单化。在美术教学中,有许多问题,如以语言表达显得十分复杂,但通过直观性的图表或工具来反映十分简单与清晰。

2.1.3借助文学作品展示情境

文学作品与美术之间有着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美的,它们都借助不同的形式表达、抒发各自的情感。利用它们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1.4利用音乐效果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它激荡心灵、抚慰情绪,对渲染情境有很好的效果。如果说美术是形象的艺术,音乐则是抽象的艺术,如能把音乐语言与美术语言很好地沟通起来,教学就能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美术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具体的方法丰富而复杂,目的都是为了优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其创造性思维,陶冶情操,使他们都能快乐和谐地发展。

2.2更新美术教学观念

过去, 有不少美术教师把美术课上成单纯培养美术人才的技术课, 忽略了对学生审美情

趣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的提高, 削弱了美术课的育人功能, 降低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因此, 目前美术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改变过去那种片面的教学旧观念, 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美的心灵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为了达到这种目标,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 根据教材内容, 用美术作品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去感化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3]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中学美术教师知识结构的构建中学美术教师应具备一个由美术基础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知识、与美术教学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美术理论知识与能力的应用以及美术教学设计技术与能力等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知识系统。[4]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观念已经不能适应,今天的中学美术教师就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师自身方面,要第一、加深专业学习, 保证美术学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第二、.加大教育理论学习的力度, 提升支持性知识的质量。第三、.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不断丰富实践性知识

2.3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5]美术新课程强调构建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平等和尊重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自我的真实感受、描绘自我的内心世界、展示自我的独特作品;有利于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真诚沟通、共同探究。因此,教师应树立平等师生观,尊重、信任和热爱学生,呵护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每位学生获得最优化发展.2.4美术也应该布置作业,教师应该认真的批改作业。

教学离不开作业的批改,美术亦如此。美术作业同样也是反馈教学效果的一面镜子,提高作业质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内容。那么,对于作业的批改,我有如下几种方法。

2.4.1面批法。就是在美术课堂上批改美术作业。老师指出作业中存在的优点,并给予适当肯定。然后指出作业中存在的不足,同时提供给学生解决的方案。这种当学生面批改美术作业的方法,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当堂反馈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在老师指出问题后及时更正,并能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

2.4.2 评语法。就是在美术作业里,写上简短的评语,表示老师对美术作业的看法。老师的评语要在实事求是的原则下,肯定学生作业中优点所在。

2.4.3修改法。就是在学生的美术作业中出现错误的地方,老师直接动手给予修改,使学生在对比中一眼就知道错误所在。在美术作业中,有些问题用文字很难讲清,若采用教师直接修改的方法,会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作业中的错误,在比较中了解正确的方法。当然,教师还可以采取更多更适合教学的方法,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和方式完成作业,最后推选优秀作品在班内、校内作专题展出。这样的课,既可很好地利用教材范例知识,又可使整个学习活动连贯,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获得拓展,不但学生兴趣足,而且作业效果好.[6] 3小结

作为教师,我们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紧跟时代的步伐,树立全新的教学意识与教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6.新课程下的评价观 篇六

──“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还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重视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等。这种评价作为选拔、区分学生的惟一手段,追求的是对所谓“适合教育的学生”的选择性功能,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怪胎”,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观念,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二、在评价的主体上: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三、在评价的方法上:(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缺乏对于个人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的适当评价,不利于肯定学生个体的成绩。个人内差异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之间成绩与能力差异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出的前后纵向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依据,也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等;(4)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绝对评价是对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或“达标”的程度所作出的评价,也被称为“标准参照评价”。这种评价过于重视统一性,忽视了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我们提倡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促进所有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教育评价必须“三个改变”

全面推行落实素质教育并非易事。首先,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争脱应试教育圈子的束缚。而要想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当务之急就要改变现行的教育评价方式和方法。因此,招生制度改革首先应大力解决教育评价问题。

一、改变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

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来看,基础教育不是选拔人才的升学教育,而是旨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普及教育。既然是普及教育,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评价质量的标准应该是看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合格率。要改革对学校的评价制度,就要坚决摒弃单纯以文化课分数和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的做法,应以包括教育方面、教育管理、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对学校进行全面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才能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改变以学生的考分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准

对教师的评价着重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实际业务能力、教学成绩等方面,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

三、改变以考试分数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对学生素质水平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水平、认知能力水平和个性特长水平等几方面。总之,不论是评价学校,还是评价教师、学生,我们都应重视对全面执行教学计划的考核,重视对学生优秀率、合格率、巩固率及学困生转化等方面的全面考核。具体办法如下: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将评估成绩与高中的招生挂钩。按照各学校的评估成绩,分配招生名额,最后举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新生。这样既保证了原来考试的公正性,又引导了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利用招生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观念,才能把“片面追求升学率”引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评价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评价源远流长,评价的理论和观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人类进入了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无限丰富与急遽增长,人力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对人的能力的培养、潜能的挖掘,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基础教育课程受到极大的挑战。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等,成为新课程的功能,于是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转变。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评价不再是仅仅为了选拔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促进学生发展。评价不仅注重现实表现,而且注重未来发展,要面向未来,面向全体。强调合作和自我完善的、新型的、科学的评价制度,以调动评价对象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结果都为了促进被评价者,使被评价者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主动发展。评价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语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应有的评价观。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对如何评价小学生语文学习,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与思考。

一、评价指标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

学生仅仅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进行综合评价。语文评价应以语文素质教育为目的,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建立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评价指标。三个维度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五个领域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制定“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的评价指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如对学生课外识字的评价。教师不仅关注学生课外识字的数量,还关注课外识字的途径和方法,尤其关注学生识字过程的独特体验及识字的主动性、识字的兴趣等。再如,对六年级学生口语毕业考试的评价,可提前一周布置题目。如:“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采访或社会调查,然后整理一份文字材料,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有重点地进行交流,发言不超过三分钟。”为了这三分钟的成功,学生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这样的口语评价突破了封闭的教室、封闭的时间、封闭的考题,更突破了知识、技能的局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位一体的目的,实现了语文学习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学生在完成这项考查时,不仅要动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补充和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还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其中锻炼与人交往、感受生活、口语交际、搜集整理信息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体验和反思,会在情感、态度、认识等方面产生质的飞跃,这样评价调动学生主体性,真正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还指要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能,只是这九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哪一方面聪明以及聪明程度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能给以积极、热切期望,多角度评价、观察、接纳学生,正确看待评价对象的成功与失败。无论学生语文学习状况何等不理想,离教育教学目标有多远,只要和自身相比有进步,都要加以肯定,激励他们前进。评价要看基础,看进步,看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统一性和一致性。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现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二、评价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应灵活多样,将评价伴随教学过程中,有分项,有综合,有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学生成长记录袋、评定量表、书面测试„„采用评价方法时,首先注意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评价深入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使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真正发挥作用。也只有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如实施“重试制度”对在评价效果中不理想的评价对象,应给他们改进的机会,希望他们尽快赶上。如对分数不满意,给学生复习时间,在一定期限内再重考,教师给予指导,直到学生满意为止。“重试”的过程是学生努力的过程,使其知识不断巩固提升的过程。这样学生对评价有信任感,把评价作为自己发展的需要和动力,真正实现了考试不是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又如建立“成长记录袋”。记录袋中可收集如下资料:每月中最得意的作文,作文上有老师、家长、小组的评语,标明日期。获得的奖励,红花、奖状。写得最漂亮的一页文字。其他得意之作,成功作品。每学期拿到班里展示一番,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还要特别重视即时、即地、即兴的评价。如课堂上老师说:“你说得真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谈感受,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瞧,他观察得多仔细!不仅用眼睛看,还用鼻子闻,用手摸。当然还可以从远处看看,整体感觉它是什么样的。”从这简单的评价不难看出,注意了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看到成绩的一面,同时指出不足,一定会使学生再努力并且有了方向,会获得更大进步。其次,采用评价方法时注意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即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性分析与把握。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作业、面谈、激励性评语„„质性评价从本质上不排斥量化评价,与量化评价整合。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因此,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发展情况。如语文中生字新词的听写,错一个扣一分,哪怕是这字出了一点头。让学生明白,写字严格规范。在听写字词打完分后,应再加些定性的评语。如书写整洁漂亮,可惜有两个字记混了,再看看书,仔细辨认一下,你一定会把这两个字记清楚的。还可在学生卷子得分后,画一个跷起的拇指,形象地告诉学生这次测试很棒。又如和考试失利的学生谈心,分析原因,并告诉失利的学生,他们在老师心中依然是好学生,要接受教训,下次争取好成绩。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只以量化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表面化的特点,学生的努力都被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体现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和丰富性及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推动学生向新的更高的水平持续发展。

三、评价主体多边化,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要改变过去的评价由教师一人定论,学生处于被评地位的评价形式。应构成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的整体多边的众所周知,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愈来愈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因此,新世纪的教育将发挥以往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的基础性作用。教育要完成其肩负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地位与社会所赋予的更多更高的使命显然是不相称的。要提高教师地位,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加强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一、影响教师专业化的因素中小学生所学内容比较浅显,人们往往误认为教师的工作很容易被替代,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元性,忽视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道德水准。!&在市场经济大潮和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敬业精神和师德方面的表现有所滑坡,教师的园丁工程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地位的必由之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马爱民许立新评价体系。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的交流、沟通和协商,获取全面、真实的学生学习信息,从而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由于学生自身也参加了评价过程,对评价的结果是认同和接受的,学生会为自己的成绩而自豪,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内在的向着更高目标前进的动力。如对轮流日记上的习作,自己、家长、老师、同学都可以进行评价,家长不仅可以评价自己孩子的作文水平,还可以评价别的孩子的作文水平。自己的家长给自己写评语,特别是别人的家长要评价自己的习作,这对习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和促进。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孩子有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家长、同学参与评价的方法,顺应了这种心理需要的理论。“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法,以自己收集资料为主,家长也可参与保管,期末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潜能。建立家长联系本。每个孩子具有优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每个孩子又各有缺点也是事实,如何和家长沟通,正视双面,共同管理孩子,使其健康成长,“建立家长联系本”是一种好方法。教师与家长不定期的交流,相互了解学生课内课外表现情况,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有写学生学习情况的评语,可先让学生自己写,再小组交流,征求家长意见后,教师再写出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语,而不是教师一人说了算。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评语的作用,写评语的过程多边参与,有效地发挥评语的教育作用,写评语的过程将成为教育的过程。评价主体的多边化,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同学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学生和家长可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学生还可以就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申诉等。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评价,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互动。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发展的职责。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助中,增进双方的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这将有助于评价者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同时评价要充分发挥被评价者的主体作用,处理自评与他评的关系中,强调以自评为主,强调自我意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评价对象不断积淀优化自我素质结构,调动评价对象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自主发展。“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许多好学生是评价的结果。具有怎样的评价观,怎样评价学生,其实也是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体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自主发展为根本,是我们当代教师应有的评价观。小学数学的几种评价途径

不同的评价途径对学生起着不同的作用。纸笔式的评价可以简捷方便地了解学生对某些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开放式的、综合性的评价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学习过程和进步过程。

1.观察课堂动态作出评价。

教学中,在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如,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怎样进行推理,怎样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习,如何与他人交 数流自己的成果,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分析”对课堂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总结,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在进行课堂观察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教师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在一节课或一个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全程观察,应该有重点地观察几个学生或所有学生的一个项目;二是教师对观察对象要作具体的分析,特别 种要注意激励性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评价。对较好的学生不要轻易给予表扬,而对于领会较慢的学生,只要他答出简单问题或只要敢回答问题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2.根据作业情况做出评价。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把作业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部分,课内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课外作业,我们将数学知识融于活动,融于生活。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口头作业有说算理、说算法、说过程等形式;书面作业有基础性练习、数学日记等形式;操作作业有小设计、小发明、小制作、小调查等。

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对作业的态度、书写及格式的规范程度进行评价;二是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而且要给学生及时订正错误、再次学习的机会。比如某个学生的作业从态度上看非常认真,书写清楚规范,但存在一小部分错误,教师可以在做错的地方打上问号或划上横线,那么对他本次作业的评价是:“整洁:甲,成绩:良”学生通过再次学习,及时订正后,教师应对他的作业进行“二次评价”。此时,对该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是“成绩:优”,且作为本次作业的最后评价结果。对于解题方法独特或进步很快的学生,除得“甲”、“优”外,另加激励性语言,并定期进行作业展览或向家长发表扬信息。

3.利用成长记录袋做出评价。

成长记录袋是有目的地搜集记录学生在一个特定范围、特定阶段内的学习、进步或达到的成就的资料积累。教师可以通过成长记录袋,从细微处及平时的点滴中了解学生,并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等等。成长记录袋可采取两种类型。

过程型成长记录袋:对教师、学生或家长而言,过程型成长记录袋为学生的不断发展“积累”信息与证据;它为学 教师和学生双方提供服务,让他们及时准确地掌握学习进展的实际情况,以便调整下一步的学习。展示型成长记录袋:展示型成长记录袋是一种激励性的终结性评价,用以展示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成就与特长。由于每个学生所收集的都是自己满意或最佳的作品,因此能够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或特长,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4.通过学生数学日记做出评价。

通过记数学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而写数学日记无疑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而且数学日记还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自我报告,评价自己的能力或反思自己问题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日记有助于数学教师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过程。

开始,学生会觉得这种形式的写作有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写他们是如何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记录某一天的问题以及解决活动的过程,或者写一写每节课后的自我反思,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疑惑或建议等。

总之,老师的评价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内容的特征,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

浅谈课堂评价学生的艺术

伴随着新一论课程改革的开展,课堂评价学生再度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的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和关爱、关注,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而笔者近段时间在随堂听课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评价学生时走入误区,评价是滥用表扬,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无原则地赞美和鼓励,使学生分不清回答正确与否,并没有达到教育教学目标。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和积极性,而又能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呢?我认为,表扬与批评仍然是教育的一对法宝,关键是教师如何艺术性地使用好它们,使课堂评价学生能恰如其分,有的放矢,推动教学达到高潮。下面我从表扬与批评两方面简单谈谈评价学生应注意的几点:

(一)鼓励与赞美

1、赞美要动情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古人也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此可知,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

当学生字迹工整时,教师除给他“优”外,再加上一句“老师真爱看你的字呀!”;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站起来大声发言时,老师除了给他灿烂的笑脸外,还应鼓励他说:“老师真为你高兴。”这样,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2、鼓励要及时,针对性要强。

教师给学生及时、恰如其分的赞美、评价能对学生产生及时强化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随机应变的语言机智。如在听三年级的语文独立阅读课文《神笔马良》一课时,有位学生在自学后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马良为什么只给穷苦人画画,满足穷苦人的愿望,而不给大官画金山呢?”这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有见地的问题。遗憾的是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例行公事似地、像表扬其他提普通问题的孩子一样说“你真棒”。这样的赞美显然没有把这个孩子学习时动了脑筋的优点挖掘出来,表扬的针对性明显不强,如果教师此时赞美得具体一点,如:“你看书时动了脑筋,提的问题真精彩。”这样不仅可激发他本人对高质量学习的持续追求,同时也可激励其他同学养成读书爱动脑筋、爱钻研的好习惯。

3、赞美要以事实为依据,忌扩大其词。

小学生在接受赞美时,极希望得到自身所在群体的认可,由此强化赞美的情绪体验,提高自身的群体地位和群体影响力。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之点,点滴进步予以赞美,而不能无原则地盲目表扬。记得前不久听了一堂语文课“续说故事《小摄影师》”,老师简要复习课文内容后提出要求:想象小男孩上车回去后发生什么事。有些同学在后来反馈汇报时没有根据原文合理想象,没有说出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也没有认识到高尔基淡薄名利的高尚品德,只是流水帐似地把小男孩回去后做的一些无关紧要的繁琐事叙述了一遍,而教师在评价时不管学生的想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原文主旨,不分是非对错一律给予“棒棒棒,你真棒”的评价。这样没有事实依据的表扬给学生以模模糊糊的感觉,分不清谁对谁错,谁的好谁的坏,被表扬的同学本人也得不到其他同学的认同,领略不到自身群体地位的提高,因此,表扬后教育效果甚微。这种事实不清的表扬要不得。

(二)批评

古语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在教育教学中,批评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评价形式,并且也是常用的教育方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批评时讲究艺术,让那些挖苦、告状、预言、比较、体罚等粗暴的批评方式避之又避,教师批评时要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让学生们心悦诚服,让“忠言”不再“逆耳”,下面列几种批评方式:

1、批评要灌注情感。如:一位学生将送上来的写字作业的字写错了两个。教师惋惜的说:“老师很想奖给你小红旗,可你写字时不小心,写错了两个字,你能自己检查出错在哪里吗?”这种满含期待、充满爱心的批评,学生是乐意接受的。

2、寓贬于褒的批评。如果批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通过表扬好的学生使精力不集中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改正错误。

3、点拨性的批评。对小学生来说,很多错误是由于想的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课堂声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教师不能简单以“错了!请坐。”“不对!谁再来?”这些语言来否定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热心提出一些建议性意见,在他们面临失败时,给孩子适时点拔,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有个学生给“姆”组词时说:“养母”的“母”。学生哗然。可贾教师微笑着示意学生安静下来:“你们别急,他没说错,只是没说完!”接着又转向那位学生,“你说的对,是„养母‟的„母‟……”学生在贾老师的点拔下顿悟了,连忙说:“是„养母‟的„母‟加上一个女字旁,就是„保姆‟的„姆‟了。”在贾老师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下,避免了学生出洋相,这样的批语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打心眼里接受的。有时,学生重复了前几个同学的回答,贾老师也不会指责学生没认真听课,笑笑说:“噢!你认为这很重要,再强调了一下,对吗?”这一系列充满智慧的话一一化解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小心翼翼地保护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在老师和风细雨地帮助下纠正学习中的错误,自然会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学习了,自然会争先恐后地发言了。

4、要批评先表扬。人总是喜欢听好话的,小学生更不例外。在批评前先表扬他,让学生明白,老师不但看到了他的缺点,也看到了他的成绩。这样学生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改正自己的缺点,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拿贾志敏为例,他正是以精湛的语言艺术,准确而又得体地表扬后批评,提醒或纠正学生的缺点或错误。“你读得很正确,若声音再响一点点就更好了。”“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

5、暗示性的批评。课堂上教育学生,一个眼神、一个暗示、一个点拔,或者走过去摸摸他的头,照样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评价语言不应拘于一种形式,它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教师应全身心投入,技巧性、艺术性的评价学生,使学生犹如坐春风、沐春雨,在一次次的惊喜中,全身心投入学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教学达到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境界,形成一个个教学的高潮。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创新

一、评价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

提高课堂学生参与程度,发挥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多元、动态、活泼的课堂中激发学习兴趣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指标。古人云:“教人未见意趣,必不可学”,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是学生求知的起点,是创造精神的原动力,在有兴趣的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最为集中,最容易接受新知识,思维最敏捷,创新能力最强,教学效果也最好。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衡量学生参与程度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参与的态度。课堂上学生是否激情饱满,充满自信,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能不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发现问题,对问题产生联想或奇想,发表多种见解。、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等。自主学习看学生能否运用课本知识、课外知识,包括网络环境下获得的知识,并联系实际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表现出独立的思考力和判断力。合作学习看学生是否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想法,丰富见解,解决问题或产生新的联想。、学生参与的程度。是否全体学生都参与课堂学习,能否自始至终,参与学习的问题是否有一定的深度。

4、学生参与的效果。即看预定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学生注意力和情感投入程度以及学生语文素养和相关能力的提高程度。

二、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创新程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过程,是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教师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探求知识,自主学习,寻求规律,不断创新,应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畅谈自己的看法,发现并提出新问题,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评价,在交流中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能力,启发学生勤于思考,敢于质疑。评价的重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问题设计是否创新:观察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能否不断设疑生疑,整个课堂充满问题;观察教师对问题的设计是否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能否“一石激起千层浪”,占燃学生的思维火花。、教学环节设计是否创新。课堂教学的创新很多是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的。科学的教学环节设计,能够增强课堂的情境性、多样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是否创新。主要考察课堂上学生能否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是否有新意、独创性;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深刻;表达是否流畅、意义是否丰富、完整。、教学手段的运用是否创新。一是观察教师是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二是观察教师能否做到现代教育手段和语文学科有效整合,能否给学生带来新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三是观察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是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是否走出为使用而使用,用现代教育手段代替一切的误区。

三、评价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内容指标。语文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搭建思维跳板,开拓思维、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并适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点拨,注意相互诱导,因材施导,适时适度,指其迷障,画龙点睛,举一反三。比如,从卷帙纷繁、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中,采撷一些相关佳句,结合实际重点讲述,使学生了解我国的现代文明、悠久历史和美好前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达到以德激趣,以趣启智的目的。评价教师的教学环节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教师能否有效调控课堂,科学地引导学生再次发现知识,重新组合知识,一环紧扣一环,恰到好处地设疑,启迪学生思维;、教师是否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步骤,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3、教学节奏是否张弛适度,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活动;教师在讲课时能不能放开手脚,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动手动脑,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空间。

四、评价教师关注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程度

语文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这是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重要指标。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表现出来的 , 具有创新见解的设想予以表扬鼓励,使学生有成功的感受和喜悦,增强学习语文的自信力 , 从而使创新意识、情感意识、人文意识得到发展和提高。教师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二方面:、教师是否重视培养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考察教师能否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学习语言范例形成具有语言技巧、符合语言规范的说话和写作能力,从而拥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教师是否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主要考察教学活动是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教师能否发挥自己的人格因素,挖掘教材的思想因素、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

教育评价的特性

从教育评价的界定分析,结合教育现象本身的特性,可以认为教育评价这一以价值准则为尺度对教育的社会意义做出判断的复杂活动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1.评价标准的社会性

教育评价必须建立在一定依据和标准之上,这个标准既是教育目标,也是多种教育活动的目标、各科教学的目标,或者是教育方案的实施目标。这些标准以社会需要为基准而建立,必然要受社会经济、政治及意识形态的制约,并反过来为此服务。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过程和结果的价值大小、好坏优劣必须受到社会的检验与评判。

2.评价功能的多样性

一方面,教育评价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重在对儿童学力水平的鉴定和测量,目的在于筛选、甄别、选拔适合于享受高一级教育的儿童,是一种淘汰学历水平较低儿童的一种手段,在方法上偏重于相对评价和常模参照测验,其功能是比较、鉴定、选择;另一方面,教育评价更是“为了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目的则在于力求发现并选择尽可能适合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儿童得到全面的最大限度的充分发展。为此,教育评价还应更加注重改进、形成的功能。

3.评价对象的全面性

教育评价的对象包括各种教育工作、各种教育活动人员和教育活动的起始与结束等。那么,那种集中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计划和课程编制的优劣得失做出判断的教育评价活动,远远落后于现实的要求。现在,教育评价拓展到整个教育领域,教育活动从宏观到微观各方面皆可进行评价。

4.评价过程的系统性

教育评价过程含有许多相互关联的环节,这些环节中,又有许多要素或子系统构成具有反馈环的控制系统。各个要素如目标、对象、评价者及手段之间相互制约,造成多种教育活动状态及其最终绩效。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评价时,要从评价过程的起始、发展到最后结果的各个环节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动态的整体评价,使评价结果与评价对象的实际状态、水平或特征相符,显示具有价值意义的判断。

5.评价程序的多主体性

教育评价的主体不单是教师、教育领导者和管理者,教育影响的高低、教学工作的优劣、管理方式是否得当等,学生及其家长、其它社会人员都有评价权,均为教育评价的主体。他们既可评价别人及其教育活动,也要评价自己,实行自我评价。

6.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7.新课改下的教师工作总结 篇七

在以往传统的应试教育中, 教学成绩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双重“命根”, 是教师与学生头上的“紧箍咒”, 在这种压力下, 学习差的学生经常被老师批评。我也常常有一种紧迫感, 所以对学生就缺少了耐心, 多了些报怨。记得那是我刚上班时, 对于教育教学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 只知道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来严格要求学生进行题海训练。一次自习课上, 我在黑板上出题, 学生们也都在认真的做着。突然, 我发现许同学 (班上有名的调皮捣蛋、行为恶劣的学生) 正在那偷笑, 我瞅了他一眼, 他忙把嘴巴抿成一条线, 但笑声还是从他粗大的鼻孔里发出了“哼哼……”声, 而且还越发不可收拾, 这样的情景, 学生们也被他搞怪的模样逗得哈哈大笑, 看到这里我心里越想越气:就是因为你这样的学生, 自己不学也就算了, 还影响别人!……于是我豁得走过去, 径直走到他面前“你在干什么?为什么笑?为什么不好好学习?……”看到我一脸的怒容, 他竟然怒目以对, 我气急了便叫他站起来, 但他坐在位置上就是不动, 一直保持沉默, 但我分明看到了他紧抿的嘴唇和一双充满挑战的眼神, 时不时的还嚣张的瞅我一眼, 好像在说“我可不是好欺负的!”看他这个样, 我真有点按耐不住愤怒的情绪, 想揍他两拳, 可刚挥出的手又瞬间收了回来, 心想:我不管你总行了吧!……

事后我了解到他是因为不会做题而觉得非常烦闷、无聊, 于是就自己找乐子———鼓捣钢笔, 可一不小心就弄到了前面同学的脸上……虽然如此, 我却一直不能释怀, 一直在琢磨这件事, 到底问题出在哪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现在想起来都是应试教育惹的祸, 评价一个学生怎么能只凭他一方面的表现呢?这样的问题学生是更需要我们老师去加倍关心和爱护的群体。当面对他们的时候, 我们不仅要蹲下来, 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 还要摒弃“先入为主”的不良看法, 要以亲切的态度, 持之以恒的耐心, 循序渐进的引导, 来慢慢的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 从而使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首先, 要从关心学生的生活开始

上学期有次早自习检查作业, 新转来的女同学陈某因未完成作业而被我批评了几句, 她是个好学生在转来的当天我就了解到了, 可是在未完成作业后, 我不禁有点失望:这是个怎样的“好学生”呢?望着她畏畏缩缩、吞吞吐吐的说出“老师我忘了”“我寻思这个没留呢!”等, 听着这样无力的告白让我觉得这里一定有原因。经过了解得知, 她母亲又一次离婚了, 因而被迫又回到农村姥姥家, 心理上承受到了一定的压力, 对学习也因此而充满了倦怠感, 生活也变得懒散而没有规律。知道了她的烦恼后我耐心地劝导她要正确的对待生活中所给予我们的各种各样的磨难, 并打电话给她妈妈, 与她交换意见, 请她引导孩子坚强地面对生活, 这件事后这个学生的心态也调整了过来, 学习也渐渐走上了正轨, 灿烂、阳光、自信的笑容又一次绽放在她的脸上。

其次, 要从欣赏学生的点滴开始

在我们班上有一个爱说爱笑的小男孩, 样子很惹人喜爱, 可就是不爱完成作业。每次交作业不是没写完, 就是一个字也没写。成绩当然也好不到哪去, 所以这一问题成了家长、老师的心病。在屡教不改的情况下, 我尝试着换一种方法:“夸夸你”, 你还别说这么一夸, 还真夸出了效果。比如说他爱发言, 我就在课堂上经常叫他。当他发言有一定见底的时候, 我会夸奖他说:“你说的真有道理!同学们也一定会从你的发言中得到启发。”“今天, 你思考问题的角度很特别, 很值得大家借鉴一下。”……每当听到这样的话语, 他表现得都很不自在, 以不停的呼气吐气来缓解内心的扭捏和紧张, 脸也因不好意思而涨得绯红, 就连鼻尖还会冒汗呢!不过那眼角眉梢透露的欢喜却是掩藏不住的。在这样的举措下, 他上课越来越有积极性了, 小手举起的次数也越来越勤, 底气呢也越来越足了。为了使他能够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我又与科任老师结合, 要求他们在给他布置作业时, 难度降低一些, 当他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有所进步时, 要及时表扬, 激发他学习的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他的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一些科目也已经能够及格了。

8.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师 篇八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变革势在必行。故从高尚的人格、全新的教育理念、渊博的知识、科研意识和反思五个角度来阐述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师。

关键词 历史教师 人格 教育理念 渊博知识 科研意识 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0033-01

国家的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改革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教师。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呢?

一、历史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可贵的一个品质是人格。只有充满人性、人情,充满爱心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健全人格的学生。历史教师人格的力量来自于学术水平与道德情操的完美统一,不仅要学识渊博、循循善诱,更要通过言传身教,通过榜样、无言的力量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要使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教师自己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是为人师表、垂范师德的基础。只有通过教师“润物细无声”的浇灌与培育,让我们的新一代确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他们牢固树立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增强努力学习、提高能力、奉献社会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二、历史教师必须要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这种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历史教学观。

在课堂教学中,应通过师生的互动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建构,实现人格的塑造和智慧的生成,教学应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根本归宿。

基于现代学习观,人们强调:教师应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启发者、合作者和促进者。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源,教师只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渠道,教会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判断和选择的技能,这要比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重要得多。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历史教学的主题。

三、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

历史学是研究与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身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要有深厚而广博的专业素养。这包括:具

有贯通古今的通史知识结构,具有熟悉中外的全球史知识结构,具有超过史学范围的多学科知识结构,关心国内外史学研究的动态和学科发展前沿。作为一个有教育理想的历史教师,自踏上中学课堂那一天起,就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进行业务进修,广泛进行信息交流,开拓视野,拓宽学习领域,力求使自己的历史教学常教常新、与时俱进。

四、历史教师必须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

教育科研意识是教师对教育活动有意识地追求和探索,也是教师职业理想、知识素质及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现。历史教学活动是复杂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历史教学的许多领域都有待我们去深入地探索,这就构成了历史教育的科学研究。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旧教育观念猛烈碰撞的今天,历史教学改革中的许多问题既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现成的结论,更需要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这是提高历史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完成历史教师由“教书匠”到“教育家”转变的必由之路。

五、历史教师应善于通过反思促进自身的成长与发展

反思,对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教学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的回顾、诊断、自我监控和自我调适,达到对不良行为、方法和策略的优化和改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从而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教育要求。

上一篇:2023公司年会小品剧本《“笑”傲 招聘》下一篇:倡导价格诚信规范价格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