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11-19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精选16篇)

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一

浅谈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新的世纪里,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应坚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放在第一位的指导思想,而科技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的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还应有长远的眼光,为培养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打好良好的基础。因此,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教育的当务之急。

所谓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中的最高级别,其本质就是进取。这种进取能使人在学习工作时,在相同的时间内产生出更高的价值。然而,这种能力的源泉却来自人的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人在思考问题时有别于传统和与众不同的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具有批判性?p求异性以及突破性的特征。一个人只要具备了创新思维并把它运用到学习工作中去就能创造出常人无法想象的价值。这种思维能力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培养出来。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除了教会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以外,更重要的就是教会学生用创新思维的方式去认识并思考这个世界。从而?p培养出具有新世纪特征的能增强我国竞争能力的新型人才。

数学教学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要求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有创新意识作指导的基础上使用现代教学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具有前瞻性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标。若要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入手。

一、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在从事数学教学过程中,面对众多的求知者。他们的学习基础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以及接收问题的能力肯定千差万别。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千万别着急、应冷静的观察、深入的了解、细心的指导。也就是:先深入到学生中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以及反应能力。然后作为第一手资料,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再结合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案。最后运用循序渐进、因势利导的教学原则去挖掘出学生内心中的巨大潜力。使每位学生都意识到自己是可塑之材,自己有创新之能。一旦培养出这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意识。教师就应乘胜追击,在课堂上设置一些有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动手、去讨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积极发言。然后从众多的发言中总结出一种最简洁、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不管是谁,只要勤动手、勤动脑、勇于探索、积极进取都会有创新的火花绽放出来。

二、兴趣是创新的最大动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追求高大全的教学目标,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征,没有激发出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教师花了很大的力气在课堂上声嘶力竭,学生却没精打采毫无反应。教学双方还有可能相互埋怨,甚至互有敌意。因此,要想避免这种消极局面的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其实,有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明白: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养。有时是一堂精彩的讲演,有时却是一句鼓励的话语,有时甚至却是一个无意的肯定。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时,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它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还要求在课堂上做到语言清晰流畅条理清楚,更要求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而且还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在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营造一种轻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引导学生说出他们心中最真实的想法;再用发现的眼光去捕捉学生思想中的闪光点,并给以鼓励。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相信:学生只要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去寻找、去探索未知的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再在教师的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就会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创新的种子,并燃烧起创新的激情。

三、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创兴思维

学习数学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从生活中剥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中的每一个定理和公式都是来自于生活实践之中,学生学好数学的目的,就是要回到生活实践中去再为生活实践服务。事实上,生活和数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开拓者,要想使自己在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用科学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疑难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最简洁、最高效的办法。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老师教会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并从生活中感悟数学的哲理是燃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的助燃剂。由此看来,数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认识书本知识的内在本质,更要教会学生明白:走出课堂,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难题,以及在实践中获得创新的手段是何等的重要。

我们相信:一旦学生明白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并能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即使是一次很小的成功。他们自然就会从内心中产生学习的兴趣,从思想上激起创新的欲望。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创新的激情,那么他们扬起人生的风帆,去开创美好的人生的局面也就为期不远了。作为数学教师的心血也就没有白费。

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二

一、创新教育的实质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所谓创新意识即根据客观需要产生的强烈的不安于现状,执意于创造、创新的愿望和激情。然而目前一部分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学习成绩就处于中下水平,平时较贪玩,学习上满足于一知半解,对学习缺乏信心;有的对读高中就并非自己所愿,进入高中后,原来的学习方法和心理不能适应新的环境,随着高中学习内容的深入,分化已十分明显。他们对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既想又怕,缺乏自信和勇气。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当帮助他们不仅去做有趣的事,而且更要引导他们要做没有趣的事,即为了完成自己的责任而去做。这是因为高中生已具有成人意识,有独立思维能力和一定的理智感,可以通过教育,引导他们自觉地、理智地对待学习。问题在于怎样引导,用什么方法去引导。基于此,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且站在历史的高度去耐心地关心、爱护他们;分析他们所面临的学习困难,以及家庭因素,分析社会的需要,个人的现状和自己将来的前途,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心理疏导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其克服心理上和学习上的障碍。从而使学生重新认识自己,树立信心,点燃希望之火,使其产生新的追求,激发出新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步地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必须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创新素质决定了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在教学中,要倡导学生去创新,教师就必须要创新,要打破“唯本”的思想观念,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如果只是做“搬运”的重复工作,那课堂中就不会有创新的精神,学生也就不会有创新的思维。教师要善于汲取新的知识,用现代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要求教师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才能从容地面对课堂、面对学生。要学会研究,走向研究。现代教育是以思维教育代替记忆教育,它不仅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过硬的基本功,还要求教师要具有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必须具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要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特点、要求,联系学生在中学阶段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采用创新和改革教法,优化教学情境,启发、激励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体意识与参与意识,充分肯定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

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一个让学生乐学的氛围,以体现教材寓教于乐的特点。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在教学方法上,片面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行“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育思想和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实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变沉闷、乏味的课堂教学,以提高课堂效率,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俗话说得好“教学有方,教无定法”,在课堂教学中,一是要精心创设轻松乐学的课堂气氛。气氛过于严肃,结果只会一潭死水,缺乏生气,枯燥乏味,使学生总是处在紧张的状态之中,又回到应试教育的“高压政策”。教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活跃课堂气氛,授课要富于激情而不是冷漠无情,表情丰富而不是板着面孔,伴有恰到好处的体态语言,尊重学生而不是高高在上,所举事例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

要多角度教学,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要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思考,寻求不止一个正确答案;对学生的答案评价时,也要有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的鼓励与评价,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想象力和灵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的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也可以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科内部的不同层次和侧面,也有思想政治课内部的不同层次和侧面,即从经济、哲学、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与思考,还有政治和其他学科之间的不同侧面和角度,对于一个问题的观察、思考、解决,既可以从思想政治(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也可以从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的角度寻求答案。

3.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努力启发和发展学生积极思维。

常言说得好:学始于思,思始于疑,无疑不惑。要让学生大脑在45分钟之内高效工作,就必须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能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各种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知识,开发智力,养成对问题和新知识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良好品质,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独立地处理问题的实践中发展起来。教学中,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有教材内容本身的问题,有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学生认识局限性存在的问题,有理解和实践结合上存在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都可以用来设计提问,启发学生思考。

4. 加强现代教育手段的研究和应用。

教师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更新,不仅体现在对教法的改革中,还体现在课堂上对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上。大家都知道,“时间加汗水,粉笔加黑板”的年代已经被现代教育所淘汰了,学生喜欢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充分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与生动的教学艺术相结合,可以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5.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勤于积累资料,采用多种多样的课题导入,善于驾驭语言,灵活运用技巧,把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富有情趣的俗语、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强化教学艺术,使学生在每节课堂教学中都有新的收获、新的感受、新的启迪。从而使学生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

6.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巧妙地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和冲动,不压抑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提出各种改进或补充意见;鼓励学生有多种想法、多种见解,使学生养成一问多思、一问多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摆脱别人的影响,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独特的、富有新意的观点,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使学生从被赏识中看到自己的价值,获得创新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并由此树立创新的自信和勇气,在自信中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

7. 加强学法指导。

应该说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但是最终的结果并非大家都能如愿以偿,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学习方法不得当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包括学习过程中的预习、听课、笔记,巩固环节的复习、练习、思考、总结,应试的技能技巧,不同题型的思维方法、答题模式等等。在教师的不断训练、反复强调下,学生的成绩得到提高,信心增强,推动教学互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三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大学生个人发展角度讲,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在一些创新或技能大赛中获奖,对于保研、就业及今后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总的来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还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本文对当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归纳,提出了加强开展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措施。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从理念上各高校已经认识到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很重要的一点写入到培养目标中。但是实际上,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考核与管理模式。大多数高校仍采用统一的培养方案和单一的教学模式,基本没有实现分类培养,更不用说个性化培养了。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重共性培养,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适应不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多数高校没有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到培养计划之中,大学生培养计划中缺乏对大学阶段课外科研活动能力的培养计划,学生要么无暇顾及课外科研活动,要么由于课外活动的开展耽误了基础知识的学习。

2.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落后。目前国内高等工科院校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现象,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课堂、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过于强调教材和教师课堂讲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未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长期如此,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上的被动性和依赖性,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根本无从谈起。绝大多数高校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只满足于完成教学内容,教学不出问题,缺乏对教师的先进性教学理念、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创新的评价。基于这样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评价模式,教师只要保证很好完成教学计划,不出现教学事故即可完成任务,不会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上花费很多精力。

3.考核模式单一,不利于创新能力培养。对学生的考试评价长期以来都是采用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考核评价体系,而对涉及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环节考查较少。模式基本是以打分为主的形式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考核内容单调,方式单一。这种考核模式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采用标准化考试题型,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但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由于缺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的评价,导致学生学习方式死板,不愿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问题意识、质疑精神和研究能力难以得到有效开发和培养,非常不利于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国内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中,更为侧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性环节明显弱于理论教学。在工科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教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三重三轻”现象。由于实验室面积、实验仪器设备条件等方面限制,开设的课程实验中常规的验证性实验和模仿性实验较多,真正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少,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少。利用最新科研成果开设的教学实验往往需要采用先进的科研设备,由于设备价格昂贵且台套数少,这类实验多设计成演示验证性实验,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利用先进的设备进行实验。课程设计中,往往是很多同学做相同或相近的课题,同学之间相互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在实习环节上,生产企业对接待学生实习缺乏热情,在实习安排上存在许多生产、管理及安全方面的制约,学生在各类实习中参观多、参与少,难以真正直接接触实际生产过程。毕业设计方面,许多学校由于经费紧张,教师科研项目或与生产实际联系得少,再加上扩招等原因,缺少合适的毕业设计题目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甚至存在多名学生做同一题目的现象,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实验量很少,更不用说按照自己的兴趣深入开展研究了,缺乏实验方案设计、动手实验、实验结果整理及数据分析等系统的实验研究过程训练。

5.课外创新训练活动少。部分学校设立了大学生课外创新研究基金,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大多数高校,能够开放的实验项目和提供的经费还是非常有限的,大学生课外创新训练活动很少,有的甚至没有。

6.学生本身缺乏创新能力培养的意识。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家庭的影响,“应试教育”使家长们从学生很小的时候更注重学生的分数,使学生原有的兴趣、爱好被压制,一直在被动地追求着高分数。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大学学习当中,大部分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课程的学习上,忽视了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今年来虽有改善,但是做得还是不尽如人意,总体上是具有创新意识,但自身缺乏创造和充分利用学校条件的积极性;有创新的热情,但缺乏创新的毅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是虎头蛇尾。

7.缺少良好的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既需要学校多部门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参与,也需要有效调动大学生创新兴趣与实践能力的创新激励机制。但目前许多工科院校都存在创新机制不健全的问题。绝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的学术机构去指导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有效的管理,导致一些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处于无序、自发的状态。近几年教师教学压力越来越大,科研负担越来越重,几乎没有余力指导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对于科研项目较少的一般院校,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普遍存在缺乏资金和物质支持的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1.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个性化培养。制定多元化的培养模式,实施分类培养,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大个性化培养模式的比例,将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敢于表现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针对学校的具体条件,逐步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让学生能尽早地进入到导师的课题组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专题研究以及开展各类科技活动来提高创新能力。

2.构建可操作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并纳入到培养方案当中;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活动激励机制。如在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创新学分的要求,设立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为大学生提供培养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平台等,引导和督促大学生开展创新实验研究。

3.改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将教学重心由知识传授转到能力培养上。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立重在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加强对教师的先进性教学理念、探究式教学法等教学创新的评价。

4.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条件建设,提高实践教学及课外创新训练活动效果。利用国家经费投入、学校的科研项目及企业支持等,加强实验条件建设。购置先进的实验设备,用于开设先进的教学实验;增加实验仪器设备的台套数,为学生动手实验提供条件,保证实验教学计划和课外创新实验的实施。充分发挥科研对本科教学的支持,鼓励大学生利用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开展课外创新实验研究。

5.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本科培养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验现象或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研究型大学尤其是工科大学可以采用毕业设计一年制的模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在指导教师的课题组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开展实验研究、参加学术讨论等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与创新意识。在毕业设计开题、中期检查及答辩等环节,对学生提出高要求,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实验研究的考核。鼓励学生根据研究目标,按照自己的思路确定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自主开展实验研究。

参考文献:

[1]杨鲁宁,刘中合,尹磊昌,朱婷婷.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平台建设[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22(3):117-120.

[2]孙俊伟,张清.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途径的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8):110-112.

[3]成彩莲,张同存,王震宇,等.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8(2):53-55.

[4]郭建平,李治平.大学生课外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9,(3):117-119.

[5]汪芝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131-132.

[6]赵琴霞.论工科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11(1):70-71.

[7]潘云霞.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1):17-18.

[8]杨治华,王翚.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问题探析[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7-11.

[9]刘光复.加强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青年科技,2005,(3):18-19.

4.如何加强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篇四

说话能力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说话训练常在教学中被忽视,导致多数小学生说话能力不强。在当今社会人们交往中,说话能力已成为认定个人整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培养小学生的说话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应具备的。为此,在教育教学中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多种方法,逐步加强对小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一、强化朗读训练

古人提倡“涵咏”;把读作为学习的重要手段,确有一定道理,在朗读训练中,教师在让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优美段落外,更应推荐一些引起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或学生自己的作文习作。进行朗读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组织内容能力,遣词造句能力,发音能力等。坚持朗读训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语感,情感感知能力和说话能力。

二、强化复述训练

复述是进行说话训练的一种好形式。促进理解,锻炼思维,在机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放下书本,进行理解和记忆性复述。选择生动的童话故事、成语典故,生活常识为其主要内容,采取简单复述、创造性复述、内容提要简述、听取别人复述后复述、多人接力复述等,既能促进学生记忆和理解能力,又可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想象能力,说话有条理,用词正确,提高逻辑思维的敏性。

三、强化自述训练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语文从实践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来得容易。”在教学中,经常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自述和简要评说,由于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相互交流,依据这一点,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的自述内容——各种童话图画、我的家,我的小伙伴、买物品、迎客人、向教师请假、上学路上的新鲜事等等,自述形式采取大家互相交流、对话、自由插话。在训练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连贯、完整、有主题、有条理、有层次、语词丰富、描述具体的语言表现力,自述训练能培养锻炼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和深刻性等品质。

四、强化语感训练。

5.加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篇五

加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和思维、创新素质及能力成为时代对人才的绝对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阵地,应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的培养.

作 者:邹茜  作者单位: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工处,湖北,武汉,430077 刊 名: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年,卷(期): 16(5)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培养  

6.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六

作者:徐莉

栾城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徐莉

栾城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摘要: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本文浅显探讨了有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四点体会。

一、教育思想创新,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环境;

二、保护“问题意识”,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个性空间;

三、诱发求知欲望,点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火花;

四、开展实践活动,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面对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而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神圣使命,为国家、为民族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谈几点我的认识和体会。

一、教育思想创新,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学习环境。

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痕迹比较深,现在学校教育大部分是“满堂灌”和“填鸭式”的,培养的学生就是看书机器,缺乏创造性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需要从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观念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加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观念上来。

有很多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好的人,在毕业后独立工作以后,往往工作创新能力比预期的差,反而有一些在学校大家都觉得学习成绩不太好的人,在以后工作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性。所以,在现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再用这种灌输方式教学生,学生的负担就过重了,就会像爱因斯坦形容的“好的食物强迫吃下去也会把肚子搞坏的”。

事实上“每个正常的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关键在于开发和教育”。华罗庚小时候因为数学不及格而没能上初中,张广厚也由于数学成绩不好而被降级重读,然而他们后来都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变“灌输式”教学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求“新”求“变”,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实现教学方法创新,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环境条件,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保护“问题意识”,发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个性空间。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是人们产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虽然有问题不一定会有创造,但是没问题就一定不会创造。

在教学中,教师应破除教学上的“师道尊严观”,克服“循规蹈矩”的习惯和歧视“思

维怪异”学生的倾向,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质疑,哪怕是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我们都应给以肯定,而不要将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学生,从而浇灭那些同学刚刚燃起来的“创新的火花”。因为每个学生对每个问题都有他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先听听他的理由,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不轻易否定,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个性得到发展。

发展个性是为了创新,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保护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自由,容许学生对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学生敢于创新。

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看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看;凡是学生通过努力自己做到的,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创新,自己去做。正确对待学生在探索中片面的、甚至是有些错误的意见和想法,避免扼杀他们的创新欲望。结果并不重要,重的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学生找到张扬个性的空间,达到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三、诱发求知欲望,点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火花。

好奇心、求知欲是创新的动力,当好奇心转向探求科学知识的时候,好奇心便升华为求知欲,变成一种对知识追求的内在驱动力。好奇是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学生的创新首先来自于对知的渴望和急于去认识周围的世界。牛顿因为对苹果掉在地上而不飞到天上产生了求知欲,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更进了一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诱发学生“学”的欲望和“学”的兴趣。不再主张要求学生“刻苦”了,因为这个词会产生一种误导,让学生去学他不热爱和没兴趣的东西,这样对他来说是苦而不是乐趣。我们要创新,一定要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张海迪看到病人拿着从外国进口的药品,因看不懂说明不知怎么服用时,产生了学习外语来帮助病人的欲望,才有了刻苦自学英语等好几种外语行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教师应时刻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当中一些现象,启发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引起他们对科学的兴趣,由兴趣激发起他们的求

知欲望,当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时,创新能力才可望提高。

四、开展实践活动,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把理论知识与客观世界联系起来的桥梁,人们只有把知识用于实践,才能有所创新。没有实践能力的人,绝不可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实践出真知,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发现问题,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应积极开展实践教育,使学习与生活,学与做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把有经验的工人、农民、工程技术人员请进课堂进行讲座,把学生带到工厂、农场去参观、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考、观察实际问题。学生通过实践,真正学会了生活,将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使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所明白的道理得到印证。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灌输,强调书本本位,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

课堂活动要讲究内容丰富,新颖,形式的多样,方法的灵活,如举办“鸡蛋碰地球”的比赛,用什么方法使鸡蛋从高处扔下不破碎,从而发动学生对知识创新的热情,布置关于“自行车力学知识”的小课堂研究,有的学生在家拆了自行车,了解它的构造,有的学生在修车摊观察修理自行车的过程,在把握知识的同时,又提高了观察能力,增强了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去解决问题,去获取一些知识和方法,创新就在实践中孕育而生。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当然,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几节课就能解决的,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教师只有将创新理念落实在每天每节课,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培养,综合素质才能得以提高。参考文献:

[1] 高锦岳 吴承埙《物理学发展中的创新思维选例》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9年12月

7.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七

(3) 细节掌握题。主要测试学生的掌握文章具体细节的能力, 也就是说, 除了文章大意外, 学生是否掌握文章涉及的原因、结果、特点等细节。 (1)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MENTIONED in p a ra g ra p h? (2) Ac c ord ing to the p a s s a g e, a ll of the following a re true EXCEPT tha t () . (3) Whic h of the following

(4) 推理判断题。主要测试学生能否对作者的态度、写作目的、文章的语气、文章的来源等进行合理推断判断, 透过表面文字, 获得深层的理解。 (1) The author writes this pass a g e ma inly to () . (2) From the p a s s a g e we c a n infe r (d ra w the c onc lus ion) tha t () . (3) The a uthor’s p urp os e in writing this p a s-

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仅了解阅读理解的考试要求和出题的基本形式是不够的, 我们还要了解背景知识。阅读的过程就是与学生的语言水平和结构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 语言水平低, 当然不能理解文章内容, 但是缺乏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识, 也无法迅速理解文章大意。现在有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 而阅读理解文章所涉及的内容和知识包罗万象, 题材极为广泛, 因此我们在平时要多读一些社会和科普方面的说明文和议论文, 天文地理、政治经济, 越是内容生疏的, 越要广泛涉及, 以弥补英语课文题材中留下的空白, 增强自己的背景知识。实践证明:背景知识越丰富, 阅读理解能力越强。我们在了解背景知识的同时, 还要熟悉句子结构, 学生感到考试中的阅读文章难, 不仅仅在于内容比较生疏, 而且还在于对文章的语言, 尤其是句子结构不习惯。因此, 在平时我们要专门找一些比较长的、结构复杂的句子, 细细分析, 找出其规律和特点, 这样, 在考试中碰到这种句子时便不会显得束手无策了。此外, 平时我们还要注重快速阅读的训练, 考试要注意时间的分配, 适当多花点时间做阅读理解, 因为阅读理解题相对分值要大。

一般来说, 做阅读理解题的方法有:通篇读法, 就是对全文通篇略读, 舍弃无关紧要的细节, 全力捕捉全文中心思想的阅读办法。照题阅读法, 就是根据问题去找答案, 也就是说, 不必按顺序从头到尾地通读下去, 而只是读与问题有关的段落或句子。一般来说, 照题阅读法是在通篇略读之后, 在对所问的问题下面几个选择不能做出决定时采用的。当然, 在时间来不及的情况下, 在不能先通篇略读的情况下, 也可应用这种方法。照题阅读法的步骤: (1) 先读问题, 搞清楚问的是什么; (2) 根据问题提供的线索, 回到文章中去, 寻找和问题有关的地方; (3) 找到问题有关的地方后, 仔细阅读前后的句子; (4) 再回到试题, 比较问题下面的四个选择项, 确定哪一个和文章中的信息是一致的。一般来说, 照题阅读法对于细节题型和词汇题型效果最好。综合解题法, 就是采取各种阅读法和解题技巧既快又准确地找到答案。其步骤是: (1) 运用通篇略读法, 快速阅读全文。快速阅读全文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大意, 二是了解文章的信息分布和方位。 (2) 仔细阅读问题, 明确问题是什么, 这一步相当于写作中的审题。题目不看清, 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 (3) 运用照题查阅法, 寻找正确答案的根据。做题最忌讳的是凭空印象, 一般来说都需要根据问题再读文章的过程, 当然, 这个再读, 不是通读, 而是有重点的查读。做题目, 找答案, 在某种意义上就好像办案抓坏人, 要凭证据, 而不是凭印象。 (4) 运用大局观点, 分析选项, 确定正确答案。做题目, 尤其是面对形式和内容极为相似的选择项, 一定要有大局的观点, 保持清醒的头脑。这里有两个建议:A.毛估计。不是所有的题目都是无懈可击的, 因此在做题目前, 先毛估计一下, 估计哪一个最可能是答案, 或就是答案, 这不是不可能的。B.汉语思维。许多老师要求学生在阅读时要养成英语思维的习惯, 这没有错, 但在阅读较难的文章、较复杂的句子时, 遇到四个形式上非常相似, 内容上非常接近, 对英语还是一门学习的语言, 而不是日常生活、思维的学生来说, 要求他们试着用英语思维, 有点强人所难, 他们的思维往往掉进“英语世界”里出不来, 在头脑中没有理解意思, 一片空白, 而这时如用汉语把较难的句子在头脑里翻译出来, 往往一下子就抓住意思了。

当然, 要做好阅读理解, 光是掌握做题技巧是不够的, 还需要平时多读多练, 多读一些英语书刊, 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多做一些相关练习题, 熟练地掌握一些解题技巧。

(遵义县平正民族中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础性环节。它在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物理现象, 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 定量分析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培养其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认真的治学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 为了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必须切实加强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改变对物理实验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很多师生对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实验教学不仅是验证原理,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 物理教师不能因为实验的烦琐复杂而人为削弱了物理实验这个环节, 从而导致“做实验不如讲实验, 讲实验不如背实验, 背实验不如做题”的荒谬做法。更不能因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 过分依赖多媒体的模拟实验, 让学生看一下了事, 不重视让学生看实物, 实际操作。

二、改变实验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 课堂演示实验一般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仅仅是旁观者。由于教师具有较高的实验技能, 再加上课前的充分

准备, 实验结果一般能达到预期目标, 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迷信权威”的思想, 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 教师只在旁边作一些必要的指导,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由于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水平及实验技能, 实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与结论不相符合的结果, 极易引起学生对教材结论的“怀疑”。在进取心的驱使下, 为了确信自己的实验结果, 他们必定会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 只有当自己经过反复多次地进行实验验证后, 才会消除怀疑心理。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进行各种自主探索实验。因此,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 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的安排, 也不要局限于现成结论, 进行一些创新设计, 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设计型的探索性实验。这样既可以增加实验的创造成分, 又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探索性”。物理教学常用的演示实验有实验归纳法和实验验证法。在教学中, 应有意识地安排这两种方法加强探索训练。例如, 在总电阻教学中, 就可进行这两种方法的训练。 (1) 应用实验归纳法探索电阻串联。首先,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欧姆定律设计一个电路, 测定各个

一项活动, 如果不把人的思想引向一个新境界, 无论它是多么令人惬意, 也没有教育价值。体育教学主要环节是操作与实践, 在操作与实践中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 对于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开发提高, 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创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有知识开动创新思维活动, 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灵活、有机的智力品质, 它是竞争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一种能力。皮亚杰在论述认知发展过程时, 特别强调智慧建之于身体发展与身体运动, 而智慧的核心是思维。因此, 体育运动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 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中十分明显地包含着智力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体育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体育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的人, 只有自身具有创新精神, 才有创新能力。让课堂活起来, 在“学中玩、玩中学”形式中教学, 既激活学生的思维, 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把培养健康的、有用的人才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会学生能动优化身心的技能是其主要任务。“能动优化身心”本身就包含着创造和创造性思维品质———这就规定了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责任和义务。为此, 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初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方法。

(1) 保持自由、民主、安全、相互尊重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课堂氛围, 是学生身体、知识发展、个性成长的需要。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 教师和学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体现出民主,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发展和个性成长。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第一位的是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教师设置的教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体素质。例如技巧课, 让初中女学生创编叠罗汉造型。这对于她们的身体素质要求很高, 而对于身体素质差的学生来说就勉为其难了。所以教师在上课制订教学目标和设置的教材时, 一定要注重个体的差异, 强调层次性, 教学目标上不能以偏概全, 要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优发展,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自信、进取、胆魄等优良个性素质。

电阻的阻值, 然后由学生进行实验, 并从实验中归纳出R串=R1+R2的结论。接着, 教师根据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 从理论上加以推导, 也得出同样的结果。这样, 在获得关于串联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知识的同时, 学生学习到自己设计电路、总结规律、从理论上论证的初步方法, 即实验归纳法, 同时也培养了探索精神。 (2) 应用实验验证法探索电阻并联。在并联电路的探索中, 先由教师从理论上推导出1/R并=1/R1+1/R2的关系, 接着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操作实验, 然后验证这一关系。最后, 由教师进行总结, 联系电阻与导体截面积的关系对并联作出解释。这样, 在获得关于并联电阻知识的同时, 学生学习了实验验证法。这样一来, 把演示实验改为验证性和探索性实验, 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所起的作用, 是演示实验无法取代的。

三、加强学生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分组实验多以测量性、验证性实验为主。在学生分组实验中, 要尽量采用探究式的实验方式, 应改变一切由教师准备好、设计好, 机械式的操作化实验。要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使学生真正进入角色, 手、眼、脑并用地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活动。首先, 布置实验预习题, 让学生在预习时明确实验目的, 操作步骤, 做到有的放矢。其次严肃实验纪律, 在实验前强调操作的关键和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规范操作, 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 在实验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最后, 培养学生对所做实验成败的分析和根据所掌握知识的情况, 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创新分析, 利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

(2) 经常采用开放式或发散性思维来形成问题, 引导学生思索。例如:我们在进行投掷实心球的过程, 首先向学生讲明投掷的原理———投掷的远度取决于投掷的角度与出手速度。为此只要我们学生掌握了这两点, 那么就可以以任何一种方法来进行投掷练习。如:双手抛、单手抛、助跑抛、前抛、后抛等。通过以上方法的练习, 学生就可以通过投掷的原理来比较哪种方法好坏。这样的体育课既锻炼了身体, 又培养学生的思维。

(3)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思维, 想出大量的不同的方法或答案。例如:在进行负重练习时, 规定三人为一组两人去抬一个人, 教师教会学生一到两种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这一两种方法来自己联想一些其他的方法进行负重练习。要求有所变化, 不得重复已知的一两种方法。另外, 我们还可以再加大难度, 由四人一组来进行练习等

(4) 允许差异存在, 不排斥错误与失败, 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 从失败中学习。例如:我们进行技巧性练习———头手倒立, 要想获得练习的成功, 必须要有良好的支撑面积, 如何获得良好的支撑面积?支撑面是底边长?还是底边短?头和手的位置应该如何?另外在倒立时, 腿部动作是直腿上去还是屈腿上去, 这都是在练习中值得思考的。学习通过练习不断地总结失败、成功的经验得出答案:支撑面三角形底边长的, 容易获得有力而稳定的支撑, 屈腿上去, 有利于获得较快的速度和稳定性。

(5) 保护学生创造力, 不批评与嘲笑学生, 尊重每一位学生。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天才的思维与方法刚问世时, 是那么地被人不理解, 若干年后又是那么伟大和正确。现代奥运会刚开始时, 短跑的起跑姿势, 千奇百怪, 最让人值得好笑的是一种四肢着地, 屁股朝天的姿势。实践证明:这种姿势它在最短的时间内, 使人获得最大的加速度。它的名字叫蹲距式起跑, 人们至今还在使用。

(6) 为学生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对于一个体育教师来说, 教学的重要保证就是管理水平。要树立起“教服并对各方案进行评价, 以此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这样, 让学生去设计问题, 去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仅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 更重要的是,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开展课外小实验, 训练学生动手的能力

在物理教材中, 有许多小实验或家庭实验, 它有更大的自主性、开放性、创造性。教师要更多地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器材、家用电器和同学、家长共同开展多种形式小实验和小制作。可是, 有不少教师认为教材中的“小实验”是课外知识, 与考试无关, 因此常被弃之不理。然而, 这些小实验却往往具有取材容易、贴近生活、直观明了、便于操作的特点, 不仅能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也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和独立操作能力, 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例如:小实验自制弹簧秤、纸锅烧水等;学习热机后, 到摩托车修理店, 请师傅讲述各部件结构、作用, 亲自观察汽油机的启动、工作过程。这增加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动手动脑的机会, 拓展和巩固了课堂教学内容。

8.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八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化学教学中发挥着独特的认知功能,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源泉之一。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自己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化学实验这个基础,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实验教学实践,就如何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谈一些想法。

一、通过学生创新实验设计或进行探究性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设计或探究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创新实验设计或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不能替代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设计探究性实验课,在实验室中利用生活常见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引导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的应用。化学知识中能够实施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很多,只要我们时时留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己任,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长期坚持下去,必定会使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劳动者。

二、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如有一道练习题:在实验室里做硫酸铝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时,采用不同的操作顺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①把少量硫酸铝溶液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里,出现白色沉淀,又很快消失。②把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硫酸铝溶液里, 得到白色沉淀。这道题涉及了铝的两性和过量问题,学生一般都能较快得出答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在①中如果连续把硫酸铝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里,会出现什么现象? 最终能得到白色沉淀吗?在②中继续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到硫酸铝溶液里,又有什么现象?白色沉淀会消失吗? 事实胜于雄辩,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准确,对实验现象的认识更加深刻,思维的灵活性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外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和创造实践能力

化学实验特别强调个人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勇于创新,大胆改革,采取各种措施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操作的时间机会,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在实验技能、知识应用、观察现象、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诸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创新。我采取了以下做法:

1.适当增加实验内容,通过實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如乙醛与 Cu(OH)2 的反应,除按课本完成实验外,又增加了一个对比实验,即CuSO4溶液过量,NaOH溶液不足时生成的Cu(OH)2 悬浊液再与乙醛反应。

2.开展课外实验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活动提供方便条件

比如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可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亲自做一做,检验创造的成果。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无疑是有利的。

四、开发实验的深层次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实验:向体积为10mL,物质的量浓度为2mol/L的氯化铜溶液中投入10g铝片。

实验现象观察:①铝片表面立刻有紫红色铜沉淀,同时产生较多的气泡;②溶液绿色变淡,继而产生蓝色沉淀;③混合液温度升高,试管壁发烫,产生气泡速度明显加快,铝片上下翻滚;④混合液变黑,铝片周围有少量白色沉淀物产生;⑤一定时间后,试管底部有较多红色粉状铜沉积,溶液变成无色透明;⑥铝片上继续产生无色气泡。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既丰富又复杂,大大超越了学生实验前的预测结果,因而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心理。

现象解释与思维创新:①产生气泡加快的主要原因?反应放热,温度升高,铝铜原电池的形成;正三价铝离子浓度增大,溶液酸性增强,反应速度加快。②混合溶液变黑的原因?生成的氢氧化铜分解成黑色的氧化铜。③最后溶液变成无色透明的原因?正二价铜离子浓度减小,促使溶液溶解平衡朝正方向移动,导致氢氧化铜和氧化铜溶解,溶液变成无色透明。限于知识基础,学生无法解释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有部分学生认为白色沉淀是氢氧化铝,也有学生认为不可能,且都提出了一些理由。这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推测,鼓励开展思维创新,最终由学生得出在温度较高时,铜和氯化铜可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氯化亚铜沉淀。

通过对该实验的探索,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盐类水解、原电池、化学平衡等化学原理的能力,大大开阔了学生的思维境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9.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九

开展创造教育,关系到我国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关系到把一个什么样的基教育带入21世纪,尤其是关系到以什么样的教育来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问题,所以,开展创造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教育一方面要继承、借鉴百年来教育改革中有益的经验,又要摒弃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东西,汲取当代科技尤其是电脑科学研究的新成就,全面深入地改革传统教育。如何通过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成效,首先取决于思想觉悟的高低。所 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首先是要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青少年学生如果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懂得自己的学习是为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就会时刻鼓舞着自己奋发图强、锲而不舍。

明确学习目的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充分重视解决学生对待分数的认识问题。分数这个东西,过去搞得太神秘。所谓“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学习不是为了应用,而是为了得分。为了分,学生变成了书本的奴隶;而不能发挥创新的精神。是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还是让学生当分数的奴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思想。要想真正培养出有作为、具有真才实学的人,就得把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因

激发学习动因,就是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强烈求 知欲,就会积极主动,甚至不可遏制的进行顽强拼搏,乐此而不疲。

此外,教学形式多样化,可以减少过分单调而带来的厌烦情绪;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第一切入点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教师精神语言生动活泼,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活”起来;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要形成民主、平等的氛围,在学生回答问题、解决练习、实验操作过程中,采用和提倡一问多答、一题多解,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方法、新方案;要培养学生有独立的见解,训练他们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要注意保护他们的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让他们时刻感受到随时都会有“成功”的机会。

四、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手段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未来的人不仅能动脑,还得 能动手;不仅善于研究探索,还得勇于实践。

所谓动手能力就是操作能力。动脑和动手是紧密联系的,人要用形象思维在头脑中形成模型,再动手操作才能转化为“产品”。如低年级的教学,可让学生动口,用口说一说,再动笔写一写。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运用,充分体现出脑和手的活动,从而使学生

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来认识。又如物理课中的实验教学,说明只有勇于实践,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经过多次反馈、校正,才能形成认识和技能。

五、改进教学方法是训练创新思维的途径

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教育者的任务不再是单纯是向人脑的仓库里“装”知识,而是要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此,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具有主人的意识,加之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获得新知,进而才有可能进行创新思维。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各门课程的教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发展个性特长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条件

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全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等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因此,营造一个使个性得以发展的宽松的氛围,是保证和开发一个人的创造力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在和谐民主的环境里发展特长。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愉悦的,不要一味的讲求整齐划一,不要刻意的追求有板有眼,要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空间和自由。压抑个性自由,就是抑制创造欲望,同时也是埋没创造性人才。

七、培养心理素质是锻练创新品质的关键

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一个人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不能面对困难和挫折,摔倒了自己不能重新站起来,自我封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久而久之,变得心胸狭窄。这样的人是无法找到自己生活的空间的。为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意志和性格、兴趣和情感等因素对人心理所具有的启动、定白、引导、维持、强化、调节、补偿等重要作用,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自强、自立,学会做一个有坚强意志的人。只有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创新。要帮助学生与人相处,培养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团结协作精神;要帮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态度、顽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对待困难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锻练他们的创新品质。

八、“模仿”也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从模仿到创新是学习道路上的必经之路。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没有这种本能,学习就无法开始。从婴儿呀呀学语到学写字、学唱歌、学打球 „„无一不是从模仿开始。不仅初入学的孩子爱模仿,連中学生、大学生以及成年人,在学习新东西时,也都需要模仿。要想掌握基本技能是不可能的。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模仿──会──熟──创新的过程。因而,没有模仿,就没有创新。没有生而会者,更没有天生的创新家。不凭一定的基础,不掌握一定的技能,就想凭空去创新,非碰壁不可。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开始学习新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模仿,并尽可能缩短这种模仿的过程,而在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又要培养与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九、养学生学习兴趣也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许多学生有他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在他们最感兴趣的事物上,最容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激发其创新意识。

在学校有些学生会很喜欢物理,凡是有关物理方面的活动,他都积极参加,为什么?因为他们这门功课有着强烈的兴趣。

人们一但对某门学科、某种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兴趣浓厚,积极性就越高。这是由于兴趣使人感到兴奋和愉快,从而使他们投入高度的注意。并在此同时,发挥自身能力去勇于创新,使知识学以至用。

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可使其自觉产生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重要方面之一,就是要培养起来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自然地、毫不勉强热衷于学习;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自觉,并能同时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创新。

学生在学校学习,从一生来说毕竟是短暂的;而不在学校,要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自学,则是终生需要从事的事情。学生不能跟教师一辈子,教师也不能教学生一辈子。路,终归是要由自己去走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就将终生受用无穷。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的关键是要启发学生的自觉性,加强学习的计划性。

(一)培养自觉性

要使学生具有持久的主动性,必须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所谓自觉性,就是对所从 事的任务有足够的认识,有很大的干劲,能够毫不勉强地、积极愉快地完成。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必须树立永不自满的思想。学习是一个永无休止、无限发展的过程。如果有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认为“差不多”了,马上就会倒退。所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说的就是这样一条道理。总之,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进而起到培养自身创新能力的作用。

(二)加强计划性

制定合理的计划,一切行动都按照计划行事,学生就容易做到主动与自觉。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这样经常以计划为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从而增强了自觉性,成绩也是在直线的上升,效果极其显著。

当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不是脱离学生实际的空口白话。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马列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也必须坚持结合学生实际的原则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师来培养。因此,教师首先需要具有创新的精神。只有我们的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的个性才能得以弘扬。

10.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文 篇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世纪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具体体现在各科教学之中,作文教学也是如此。目前,作文教学处于低迷状态,学生写作兴趣不高,作文水平低。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写作指导因循守旧,按部就班:人云变云,众口一词,不重视教法上的创新,更未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套教法传了几代人,数十年不变,才导致作文教学死水一潭,毫无生气。如果再不在教法上寻求突破,再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就作文教学本身而言,更就新世纪教育工作的任务而言,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都是当务之急。那么,在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见解,希望借以引起语文界同仁的重视。

一、意上的创新

古人云: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胆。立意新颖的文章才能力挫“群雄”,脱颖而出,才能吸引读者,充满魅力。中学生作文往往喜欢模仿范文,观点陈旧,落入窠臼无新颖感而言,因而学生腔十足,考试时肯定难拿高分。久而久之,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健康形式,创新思维的火花渐渐趋泯来灭。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给文章立意的方式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上提出不同的观点,如对成语“班门弄斧”的理解本足贬义的,可引导学生得出“弄斧”还需到“班门”的结论,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可以用对同一事例从不同角立意的方式进行训练。比如对寓言“滥竽充数”的分析,可从齐宣王的角度写,可从南郭先生的角度写,也可以从吹竽者的角度写,还可从齐缗王的角度写,立意是不同的,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立意上的创新,是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高考拿高分的决窍,切不可忽视,要加强之方面的指导和训练。

二、选材上的创新

有了好的立意,只是作文成功的开始,选择什么样的材料,怎样选择材料才是问题的关刍。学生作文往往在这方面缺乏创新意识,选择的材料都是一些“陈谷子、烂芝麻”。雷锋的事例用了几代人,讲崇高品质似乎除了雷锋再也举不出其他例子,同时代联系不紧。我们的学生也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老古董、老学究,可是又缺乏老学究的文学功底,笔下写出的东西当然无人愿看,更谈何拿高分。

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选材上的创新,让他们关心现实,深入生活,从现实中获得时代气息浓、活生生的材料,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样既使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又能提高写作水平,在高考拿部分,何乐而不为呢?

同时,还要善于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对一些老材料(包括教材中的材料),要引导学生发现其创新价值,想人之所想,用人之所未用,使老材料能证明新观点,解决新问题。同充满时代气息、切合社会现实的新颖材料相比,这也是一种新颖,是化腐朽为神奇的新颖,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篇章结构上的创新

11.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一

关键词 物理实验教学;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物理教师总在感叹:物理教来有趣,学来困难。教学效果总摆脱不了“老师一讲就会,课下一做就难”的困扰。俗话说“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如果认识不到物理学科的特点,不加以利用而盲目教学,必然走弯路。实验对于物理来说,极其重要。因此,必须加强物理实验教学。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一、认识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物理学是以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人类的物理知识主要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特别是来源于物理实验。观察和实验作为一种手段,特别是作为一种物理学的基础思想或基本观点,在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物理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分析对比,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能力等,能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得到综合培养和发展,在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二、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实验基本技能的培养

新大纲要求要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培养,规定了实验能力的要求。提出“明确实验目的,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分析测量,会控制实验条件和排除实验故障,会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到正确结论,了解误差和有效数字的概念,会独立的写出简要的实验报告”。对高中使用的基本儀器,提出了两种要求:一种要求能独立正确使用,例如游标卡尺;一种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使用,例如示波器。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将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那些方面的能力。在学生做此实验的基础上,应使他们理解控制实验条件探索物理规律的思想方法,指导学生手脑并用进行实验操作,强化图像处理的技能训练,并学习排除简单的实验故障。在实验教学中,既要考虑给学生以更多的锻炼机会,又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基本操作能力

(1)悉心教导,注重养成性阶段的培养。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因势利导,利用兴趣启动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程序,并赋予实质内容。如实验的要求,实验室规则,实验的基本操作等,教师应向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规范,认真的操作程序。

(2)及时引导,培养实验观察,分析能力。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室实验能力的重要体现。学生良好的观察心里品质和观察分析能力是在实验过程中,通过针对性的培养逐步形成的。教师在演示实验或指导示范性学生实验时,就要利用规范的操作,简洁恰当地语言,文字,和图示,准确的展示实验现象,使学生在观察时达到心明(目的明确),眼亮(主要步骤和现象)。

(3)精心指导,促进实验技能熟练化。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实验技能的形成和提高。新教材在实验内容的编选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重点的学生实验分布更为合理,基本操作和典型实验,技能实验和知识巩固性实验,课后家庭小实验互为补充。对每一个实验,教师要不怕麻烦,细心准备,给学生创造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在学生“大显身手”的时候,教师要密切关注,做的防微果断,纠误及时,指导具体。

(4)当好编导,启迪创新意识形成。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实验的设计能力,教材重编选了大量的实验习题,让学生在已有的实验知识基础上,通过实验技能的升华——创新,自我完成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和实验评价。教师对此应高度重视,且不可当一般习题简单了事。我们的做法是备课组对本学年的实验习题教学安排做出具体实施指导,或分散穿插到相应的章节的复习中,或集中时间搞专题活动。

四、正确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当今的许多实验室中,学生所作的工作是很少的:题目是由教材定的,结论多是已知的,方案是教材或教师决定的,甚至步骤也被那些实验册陈述的一清二楚。学生只是按部就班的操作,读数和记录。这和真正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模式有很大的差距,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学实验和科学实验应有一定的区别,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实验都改为科学发现的模式。但是,应当在指导思想上确立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可选择一些“开口式”的题目,即方案和答案不是唯一的题目。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动态处理,通过变换问题的结构,已知条件,变换提问角度和论证形式,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仅此全方位的思考和提示,使学生有被动做实验变为主动作实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一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12.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二

21世纪是教育与科技深入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应尽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更高的层面上考虑人才培养模式,将教育创新作为一种理念渗透到整个教学与管理的全过程。国外许多著名高校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设置相关的课程,建立创新实验室。麻省理工学院在教学计划中明确规定大学生必须从低年级开始参加科研创新活动。德国高等工程院校也十分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学完有关课程外,还要完成创新设计和创新实践教学任务。毫无疑问,解放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高分低能”的现象。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实践性应用环节薄弱,学校实验设备陈旧,动手场景不足。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题目有的几十年一贯制,学生缺少工程意识。因此,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多种措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例如,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把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把实验室建设、管理以及实践教学改革作为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的重要建设目标等。本文结合山东科技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若干思考和实践,对加强实践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进行了初步探讨。

1 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实践、设计实践、工程训练环节、科研实践以及配套师资等模块组成。充分认识各实践教学环节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优化设计实践教学模块,探索和加强实践教学的实施办法,完善实践教学理论体系,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下面从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三个实践环节探讨我校在实施实践教学方面的经验。

(1)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和理解方面有着理论课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由于受到实验设备、测试手段的限制,试验室只能开设一些验证性的传统实验,实验报告抄袭严重,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本科教育的特点,我校对内容单一的传统实验,进行改造,将其变为提高性、综合性实验。如将流体力学中的“管路沿程水头损失测定”改造为“流体阻力及流量动态测定综合实验”。另外,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最新科研成果等作为实验专题,开发一批创新型实验项目。如针对矿山机械专业特色,设计的“水煤浆输送管道沿程阻力的确定实验”等。这些实验由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搭建实验装置,通过实验,完成报告。通过实验,学生动手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一般是在课程结束后完成的一次大型的综合性的设计工作。课程设计可以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和查阅有关国家标准的基本能力,让学生初步掌握从事工程技术设计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在大学里所学到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原理、计算机绘图软件等知识,来解决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是一个较系统全面的实践锻炼环节。为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其创造力,应鼓励教师结合我校在煤炭行业中的优势和特色,改革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增添学科前沿的新理论、新技术,拓宽学生视野,做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与时俱进,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的主要教学环节,也是对大学生培养的阶段性教学质量综合检验,是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重要过渡环节。因此为确保毕业设计质量,我校制订了严格的毕业设计规范。例如在毕业设计题目方面,要求在满足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所选与生产、科研、实验室建设等紧密结合的实际题目一般应占设计(论文)题目总数的80%以上。且要求设计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知识覆盖面较宽,能使学生受到比较全面的训练。而且原则上每人一题。在指导教师的配备方面,要求指导教师应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中高级职称比例应≥50%。同时为充分调动师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采用自选和分配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研究兴趣选择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这种方式解决了长期存在的毕业设计题目陈旧、虚构、相互抄袭等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2 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创新实践活动

高校的实践教育活动除了包括常规的实践教学环节外,还包括各种课外科技创新活动。课外科技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近年来,我校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每年由团委组织引导学生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对于较好的选题进行科研立项,并给予一定经费资助,用于购置科研物品、开展调研和资料印刷等。各立项项目作者要按照预定时间完成研究工作,提交研究成果。例如,我指导学生完成的《足球机器人设计》科研立项,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机器人的整体设计与制作,如图所示。足球机器人的设计,包含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控制系统和三维造型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设计,学生掌握了产品的设计技巧,同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结束语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应局限于某个教学环节,应全面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创新实践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和欲望。我校在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中虽然获得了一些初步经验,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例如,应逐步将创新实践环节纳入各专业培养计划,加强和完善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体制和机制建设等。

参考文献

[1]祝林.培养创新能力为主线开展机械系列课程教学.机械管理开发,2005(5),121-122.

[2]胡成武等.构建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101-103.

13.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三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隐性任务。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注重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

一、换词、质疑,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刻性。

1、换词理解,就是把甲词换成乙词,然后进行比较理解。教学中,通过换词比较理解,是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的好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准确性的一个途径。例如《可爱的草塘》一文中的“草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一句,要准确理解关键词“赶”的含义,可以进行换词比较:如果把“赶”字换成“盖”、“追”、“接”字,行不行?为什么?这样换词比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大家都积极思考,寻找准确的答案。经过比较分析,认识到:如果把“赶”字换成“盖”字,就失去了草浪翻腾涌动的气势;把“赶”字换成“追”字草浪又失去了连天接地的辽阔;把“赶”字换成“接”字,草浪也失去了一浪赶一浪的起伏状态。这里用“赶”字正好表现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赶”字的含义的理解就准确了,也训练了思维的准确性。

2、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课堂上,教师如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既能对词句深刻理解,又能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如教学《丰碑》一文时,我抓住其中“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句,引导学生质疑:“读了此句,你有什么疑问?”很快,几个学生发现了问题:“老师,军需处长为什么会成为丰碑呢?”我连忙因势利导:“问题提得好,肯动脑筋。”继而向全体学生:“身体怎么会变成丰碑呢?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下,同学们都紧锁眉头,陷入沉思。几分钟后,我又让学生自由讨论,气氛更活跃了。有的说是由于大雪覆盖;有的说是军需处长坐在那里,很像一座丰碑-----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又相机引导:“作者是不是只写军需处长的身体呢?如果不是,又写了军需处长的什么呢?”经过点拨,学生很自然地将军需处长的“精神”和“丰碑”联系在一起:原来作者表面上是写身体成丰碑,实质上是写军需处长那种一心为公、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中的一座丰碑!这就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中心,思想认识也就深刻了。

二、联想、求异,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联想能力,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他的思维也就具有创造性。如《会摇尾巴的狼》一课的最后一句是“老山羊轻蔑地看了狼一眼:‘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说完就走了。”这种嘎然而止的结尾,余意未尽,给我们留下想象的余地。我就启发学生想象:狼可能会有几种结果?学生展开想象,有的说:狼被猎人打死了;有的说:狼饿死了;有一个学生却说:后来狼骗得了另一只山羊的信任而得救了,结果那只山羊被狼吃掉了。这个学生的想象具有独创性。想象的这个结尾既合情理,又突出了狼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这个中心思想。又如教学《司马光》一课,讲到司马光“使劲砸那口缸”时,可让学生求异:“使劲砸”是什么意思?不砸缸行不行?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孩子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想出了各种不同的办法。有的说:用手去拉;有的说:用竹竿捞;有的说:跳下去救;有的说:把缸推倒等等。我肯定了这些都是救人的好办法,但都不是最好的办法。并引导学生领会砸缸之所以是最好的办法的原因。这样能使学生主动理解、接受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又充分发挥了想象力,丰富了课文内容,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

三、演示、看图,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全面性。

1、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进入儿童意识的时候带着鲜

明的情绪色彩。”使用演示手段来品词析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词句的理解,又能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如《一个降落伞包》一课中“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一句里的“掠”字,就是机翼贴近山峰很快地飞过去的意思。但用文字这样解释,学生还感到抽象。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掠”字的意思,我先做示范演示,然后要学生将书本立起来做山峰,以手掌做飞机,做一做“掠”的动作。这样学生对“掠”字的意思就有了具体形象的感受,就会很快地领悟。又如《两只小狮子》一课中“一只小狮子整天练习滚、扑、撕、咬,非常刻苦。”一句里的“滚、扑、撕、咬”这四个字,学生不易理解,感到抽象。为了学生更形象地体会这几个字的意思,我先让学生上台演示,然后让其他学生也模仿做这几个字的动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不仅对词句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

2、经常指导学生看图理解词句,能使学生对词句的理解

全面深刻。如“看图学文”《放风筝》,图画上不仅完整地反映了课文的内容,而且具有直观形象性。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从整体看图入手,从图悟文,整体感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获得全面的理解:图上画的是谁放风筝?哪些风筝已经飞上了天?哪些风筝将要飞上天?它是怎样飞上天的?当西边的天空飞来一架飞机时,放风筝的孩子会说些什么?当学生一一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再引导他们看图上各种风筝的形状、颜色;然后引导他们仔细看图上表现“举、拽、收”等动作的细微部分。通过看图,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加全面深刻。不仅扎实了语言文字训练,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14.活化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十四

——常德市鼎城区许家桥中学

廖学杰

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来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我们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对现行教材进行改革、活化,能打破传统封闭的学科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

一、适当调整教材,培养创新思维

现行的教材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法,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因此,在吃透教材和大纲的前提下,可适当对教材进行重组或增删来活化教材。

⒈对教材进行重组,过去我们在进行单元复习、分块复习、专题复习等实际上对教材就进行了重组,而新授中只是偶然进行一些在倡导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既要把握好重组的原则,有助于学生主动探求化学知识,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又要加大对教材重组的力度,使我们每位教师变教好教材为用好教材。如《酸的通性》与学生实验《酸的性质》原本需3课时,通过重组变为2课时,即每1课时讲酸的通性,第2课时讲酸的分类,命名为PH值,而且酸的通性这一课时在重点讲清盐酸、硫酸的性质基础上由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保证了质量,空出时间让学生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⒉对教材上的练习题进行选增删。教材上的练习题,绝大多数.是针对知识的巩固来设计的,而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方面的题很少,因此为学生提供养成创新思维的空间就有必要对部分练习题进行增删,适当增加变式题和开放题等。利用变式题和开放题型的灵活性,思维空间的开放性和答案的不定性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加强学科渗透,培养创新思维

现代科学在分化的基础上又在进行着高度综合,各学科音质界限日益模糊,形成了一个大科学网络结构,基础教育各学科之间要适应这一要求进行渗透和交叉就必须将活化教材,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做法有:①翻阅教材和相关资料,全面分析,看哪些地方存在交叉,哪些地方可以渗透;②将交叉的内容列成问题交学生讨论;③教师总结归纳。通过认真研究教材,把握好各学科间知识交叉的最佳结合点,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不仅可以使课生动有趣,而且使学生的各科知识逐渐形成一个活的大网络,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三、引导“内化领悟”,培养创新思维

“内化领悟”是来自思维者的一种即时觉悟,是靠自己的努力从事物或现象中悟出的一些发现,是对人类已有知识进行“再发现、再创造”。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这种思维创造,以活化书本知识,从而培养思维创造能力。如倾倒液体试剂时,要“标签对手心”,其原因是万一瓶口残液流下会腐蚀标签。假设未流下残液标签不受损是不是可以呢?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操作领悟,结果发现在取药后放回原处时,标签向里,还要转一下标签才能朝外,使下回找药方便。这样,使学生不但掌握了这个操作,而且还将道理拓展了。

四、重视“过程”教学,培养创新思维

知识不仅仅是认识活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认识活动的过程,它反映出来的知识是认知结构,往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因此,加强“过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是让学生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仅将现成的定律、定理、公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去证明。要让学生进行新知识的探索,其教学程序为:教师可设计一些疑问,让学生去观察材料或实验,然后提出猜想,最后再去证明或验证。

二是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现过程,理解知识的应用过程。我们在教学中不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而是要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发生与应用过程,这就要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转换拓展知识、验证和批判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学既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下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又展示了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倡导学以致用,培养实践能力

在教学中倡导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能使书本上的化学知识更加鲜活起来,教学质量也必定有相应的提高,从以上两个方面加强应用领域的教育教学。

⒈加强化学教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鼓励和引导学生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中的一些小问题。如除水壶中的水垢、冰箱中的异味,怎样用排水法收集因煤气泄漏可能达到爆炸极限的室内空气等。对开展应用领域的化学教育很有好处。

⒉加强化学教学与现代科技社会的联系,使化学知识尽可能地去结合科学技术与社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培养,学生学得生动活泼。

要将有关科技成果灵活地融入教学中,教师要从多渠道充实自己,以获取大量的科技成果信息,并将其融于相应的教学内容之中。

15.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五

1 大创项目开展情况

我校大创项目从2008年开始首届立项, 至今历年8年, 从单一校级项目层次到如今国家级、省级和校级项目三个层次, 从仅有的30项校级专项资金资助到近百项省财政厅资金支持, 我校大创项目在层次、数量与质量上完成了质的飞跃, 成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平台。

我校大创项目受益面广, 成果丰硕。大创项目开展6年来, 辐射影响学生参与创新科研项目人数达5000多人, 科学研究氛围逐步形成, 学生公开发表论文篇数逐年增加。刚结项的2012年省级大创项目, 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5篇、应用成果4项和创业实战5项。大创项目培育了省级以上挑战杯等竞赛奖项多项, 2012年培养的省级大创项目《新生代农民工心理融合状况调查》获得了第十三届“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广东毕业季文艺策划》获第十二届“挑战杯”省级铜奖;2013年培养的省级大创项目《印先生图文快印有限责任公司创业计划》、《向阳花开网络花店》分别获首届“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级金奖、省级铜奖等。同时大创项目培育了多篇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2 存在的问题

从取得的成绩来看, 大创项目已然成为我校大学生提高科研水平、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发挥潜能、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 但大创项目开展过程与结项情况中反映出的问题不容忽视。

2.1 项目结项率低

调查数据难获取、数据分析结果没达到预期效果、团队凝聚力不够等困难让少数项目组产生畏难心理, 项目开展动力与信心不足, 导致中期检查与结项均有少数项目自动撤项或项目质量太差无法通过结项评审的情况出现。2012年大创项目的结项率仅为62.3%。

2.2 项目质量不够高

虽然有评审专家根据项目评分标准对项目质量严格把关, 但从学生提交的结项成果与答辩表现来看, 项目质量还是存在各种问题, 比如问卷设计不够合理, 数据分析工具使用不当, 论文格式不规范, 文章逻辑不够清晰等。

2.3 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大创项目作为学术含量比较高的项目, 涉及的专业知识跨学科跨专业, 如果没有老师引导指明方向, 传授专业知识, 学生即使有一腔热情, 项目的开展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实际的项目开展中, 由于学生没有积极主动与指导老师联系或指导老师因科研、教学事务繁忙等原因指导不够充分, 以致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3 对策与建议

上述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可以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提出相关的建议与措施, 通过加强项目管理, 完善激励措施, 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3.1 加强项目过程管理, 突出项目育人过程

不断完善大创项目管理模式, 注重过程管理, 监控项目质量。大创项目实行专家评审与指导相结合的评审制度、开展教务处跟踪管理的过程管理模式。项目由“立项———中期检查———结项评审”三环节构成, 各个环节均有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项目突出过程育人, 实施过程评价强调选题前期研究基础、实地调研、统计分析、实践性结论, 发表论文等过程;项目结项重点关注研究数据来源于实地调查、生产实践第一手资料, 研究结论有一定的实践价值;项目成果要求公开发表论文, 突出小论文撰写的过程规范化训练, 培养严谨的学术规范。项目在立项申报、中期检查、结项论坛过程中均采用公开答辩形式过程指导, 评委专家对项目选题、研究方法选择、研究方案设计等每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根据项目特点, 提出修改意见。专家指导过程相当于一堂“社会调研+数据分析+论文写作”综合性的课堂教学。

3.2 关注项目质量, 实施项目动态管理

3.2.1 项目晋级、降级机制的动态管理

由于存在国家级、省级、校级三层次的项目级别, 项目经费资助金额上也有很大差异, 低级别的项目有强烈的意愿晋升更高级别项目。鉴于此, 项目实施过程中实行项目晋级、降级动态管理, 既可以激励项目组向更高的目标冲刺, 也让高级别项目组为了保持原位不被降级, 更加认真对待项目开展。动态管理也让项目组明白成功立项仅仅是项目组迈出的第一步, 接下来的项目开展工作才是重点, 不能怀侥幸心理、用敷衍态度对待。项目动态管理在中期检查时实施, 由评审专家团根据项目开展情况做出优秀项目晋升和不及格项目进行降级或撤项等决定。

3.2.2 项目团队的动态管理

为了保证项目团队的构成的科学合理性, 充分发挥成员的才能, 保持项目团队的活力, 允许项目成员变更, 理由充分的条件下可以更换项目负责人与指导教师, 鼓励跨年级、跨学科、跨专业的团队组合。

3.3 配套激励政策

学校制定了《广东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评选办法》的有关激励措施, 鼓励校内教师担任大创项目的导师, 积极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指导大创项目完成结项的教师, 学校按规定分项目级别进行奖励, 并由学校颁发大创项目指导教师证书。

学校将育人成果纳入申报上一级职称申报考核评价体系。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博士以及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指导, 增强指导教师队伍的质量。

搭建学生科研和创业平台, 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 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不定期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研究方法培训班、创业培训班、创业专题讲座,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师之间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郭莉, 王菡, 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 2012 (06) .

[2]刘大军, 罗一帆, 周合兵.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08) .

[3]廖蓉.谈实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对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03) .

16.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十六

摘要:结合高校动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介绍动画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优化与拓展应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构建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并在教学中组织实施。

关键词:实践;课程体系;创新

动画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中国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随着中国动漫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在市场的作用下也发生了转变,应用型人才在市场中也越来越受到欢迎。优化课程设置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课程安排上更加突出专业特色,加大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优化課程设置是高等教育在改革中的核心问题,实践、创新则是课程设置改革的重要前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尤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进程中,我们国家又提出了教育要创新的明确要求。作为高等院校要体现出教育的创新,首先就是在教育观念上有所改变,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添加创新的教育理念;其次是在教学计划上大胆突破,以市场需求为参照,围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积极探索制定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计划;第三是在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合理制定课程设置,加强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的教学。因此,搞好课程设置优化与创新是当前各高等院校教育创新的关键环节。

1 优化课程设置体现创新思想

优化课程设置应与实际相结合,围绕各高校具体情况加以制定。体现时代的创新性要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发创造能力。创新思想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它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品德、实践能力及创新素质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动画专业要求学生动手能力较高,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应该尽早让学生接触绘画类、软件类课程,锻炼学生的手绘能力和上机能力。并积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把公司机制引入课堂,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使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更加紧密。因此,课程在设置上不应单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课堂上,更应结合实际,注重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在课程设置上应坚持在部分公共课程统一的基础上,在按照专业方向的不同,加强课程上的个性化建设,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课程,使学生能够运用灵活的学习方式自主选择课程,选择自己喜欢并感兴趣的课程。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的创新。

2 教学方式多样化带动教学创新

坚持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在教学方式上改革创新。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往往成为课程传播与创新的惟一场所。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方式往往只能局限于课堂,通过教师传授。而现阶段,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式也开始发生一定的变化,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开始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获取的需要。多样的教学方式开始引入课堂,利用传统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公司中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结合自身想法加以创新完成项目。真正达到实践与创新相结合。

作为高校的专业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引入公司工作机制到课堂中指导学生学习专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传统授课的基础上将多媒体引入课堂,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理解能力,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图例、视频相结合,方便学生消化吸收知识内容。而公司工作机制的引用,有利于学生参与实践,了解社会需求。结合自身找到不足,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回归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3 优化课程设置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每学年根据新学期人才培养的需要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并合理按照课程设置进行教学安排。力求保证课程安排合理化,优化知识结构。使专业课和选修课程能够得到合理分配,让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还能掌握并了解专业选修课程。

(1)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高校自身教学特点来进行课程设置。合理安排课程大纲,使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使课程内容合理化。

(2)坚持发展性眼光合理规划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优化设置必须主动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时刻关注经济发展所带动的市场需求。让学生能够用发展的眼光了解、思考所学课程,将具有较高价值的创新思想引入必修课或选修课之中。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努力培养动画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充分体现出创新的要求,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引入相关的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 优化课程设置将实践与创新相结合

(1)建立与动画专业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动画专业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应与理论课程同样重要,必须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从教学安排上打破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观念。实践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引入公司实训,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鼓励学生将创新思想引入到实践中去。切实达到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目的。

(2)毕业创作要求突出创新性,加强动画专业学生毕业作品、毕业设计的要求。鼓励学生提高毕业创作的创新性。避免学生采用同一课题,增加创作的多样性。毕业创作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制定毕业创作规划表,并明确毕业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动画专业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和重视。现阶段,我国的动画制作水平相对较为落后。为培养优秀的动画人才,就要求我们要不断重视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合理的规划教学方案,优化教学设置,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改革,为动画产业培养出更多具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忠成,刘执一.浅谈“大动画”背景下动画专业人才的培养[J].教育探索,2009(11).

上一篇:浅谈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下一篇:人事局年度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