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2024-10-20

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共11篇)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篇一

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对策思考

http:/// 2008-1-4 18:51:36 来源:福州社科网

[提要]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讲文明新型农民的基本保证。本文从福清市目前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出发,剖析其存在问题和形成原因,就如何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构建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文化资源整合、创新村镇文化、培养文化队伍等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强调要努力把握“四个切入点”,紧紧抓住“四个着力点”。

[关键词]农村新文化建设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基础。繁荣农村文化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我市正在全力推进文化大市战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之际,如何把农村文化建设抓实、抓好、抓出特色,已成为我市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亟待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目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胡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的活动范围、方位、节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他们在求富的同时,积极求知、求美、求乐。在改革开放这个时代大趋势的推动下,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较为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人才队伍不对扩大,文化大市建设迈出了矫健的步伐。总的来说,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文化阵地重在建设,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市各级纷纷加大对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加快各类文化设施建设,使文化阵地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繁荣农村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一是公益性文化阵地日趋完善。“十五”期间,仅政府投入资金就达8000多万元,陆续建成了龙江文化公园、体育文化公园、街心公园、解放广场、虎溪公园以及老干部活动中心、职工文化中心、青少年宫等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就近、经常和有选择地参加文化活动的需要。据统计,全市有文化馆、镇街文教卫生服务中心、村居文化分站和各种俱乐部、村居文化室236个,其中市级文化馆1个,镇街文教中心21个,村居文化分站(文化室)214个,文化馆舍总面积为13万平方米;有图书馆(室)476个,其中市级图书馆1个,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图书馆235个,镇街、村居图书室240个,馆室总面积2万平方米,总藏书116万册,年均接待读者约400万人次。农村体育场地篮球场703个,排球场93个;100—300米跑道、运动场99个,400米跑道、田径场13个,体育馆4座、各类体育训练房6座、游泳池9个、门球场88个、气排球场65个、地掷球场33个、网球场10个。城乡建有健身公园广场21个,活动面积10万多平方米,安装体育健身路径91条,实现每个乡镇和15%村居建有一条健身路径。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镇街文教卫生服务中心、镇街老年人体育协会为枢纽,以社区、村居文化室和老年人体育分会为基点的三级文化体育网络,成为一个广覆盖、多层次、具有张力和活力的组织体系。二是新型文化载体不断拓展、延伸。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农民购买力的逐步提高,广播电视的进村入户以及农技110终端的不断延伸,特别是“市、镇街、村、户”四级文化网络的基本形成,农村接收社会信息的渠道多了,参与社会活动的渠道顺了,了解社会市场的渠道通了,接受社会教育的面更广了,广大农民基本改变了过去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有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开始转变观念,从原先的充实“钱袋”到今天的充实“脑袋”,涌现出了许多农村“科技带头人”、“科学种田户”,同时开始追求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各乡镇以文明村创建为载体,广泛开展了“星级文明户”、“好媳妇、好青年、好党员”等评选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海口镇岑兜村多方筹资377万元,建起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拆除原破旧的露天戏院,建成可容纳1100位观众的大戏院,中心内设有一个篮球场、一个门球场以及棋牌室、健身室、阅览室等设施。该村还建立“五社四榜”(晚霞社、文明社、学习社、科技社、合作社;成才榜、功德榜、好样榜、能人榜),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提倡农村文明新风。2005年10月,该村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创建全国文明村镇先进工作村”,为我市唯一获得殊荣的村庄。三是新型文化阵地日渐成熟。为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近几年,我市各级政府全力抓好文化阵地建设,以文化站和农村基层党校为依托,通过“文化中心户”和各种有效载体,从满足农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需求出发,把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向广大农户辐射。这些“文化中心户”成为知识传播的“大学校”,信息交流的“交换台”,技术推广的“农技校”,民情收集的“前哨所”,文化活动的“新载体”。经济相对强劲的乡镇,则充分利用村经济收入比较高的优势,各村都设立了录像室、棋牌室、活动室和阅报栏,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辐射功能,并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2.文化队伍重在培养,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农村基层文化社团蓬勃发展,全市有民间职业剧团近90个,演职人员3870个,年演出场次在2万场以上,占福州市闽剧市场三分之二。各类健身、管乐队、十番队、木偶剧团、车鼓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等群众文体队伍近200支,还有不少的诗社、画社、文学社等民间文艺社团;农村业余文艺人员近万名,形成了一支较为庞大的农村文化队伍。

3.文化活动重在实践,活动品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侨乡文化的优势,运用多种载体,丰富文化内涵,吸引群众积极参与,陶冶情操、充实生活。一是抓住各种节日契机,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群文活动。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民族节日的文艺踩街、闽剧表演、社戏庙会等系列纪念活动,不仅成为一道道民间文化艺术展演的窗口,而且成为了联络海外炎黄子孙感情的纽带。二是创新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基层文化活动。基层文化活动的载体需要不断创新,要始终以载体和形式的多样性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多样性。各级部门不断寻求、创设新的活动载体,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在福清,各镇街每年都举办数十场以上广场文化系列活动,参与演出的群众文艺骨干约2.3万人次,现场观众15万多人次。一年一度的广场文化周活动已成为福清文化的品牌。一年一度的全民健身节,年年有特色,至今已经举办了第十届,充分展示了“为美好生活而锻炼”的新风貌;坚持年年举办中小学生综合性运动会,推动学校体育活动活跃开展,已办第44届;同时利用社会力量,广泛开展群众文化体育工作。仅去年全市各镇(街道)、各企业、学校共开展大型文体活动近百场,单项活动73场次,参加演出的演员达5000多人次。三是贴近群众,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长期以来,我们定期组织文化下乡、文化扶贫活动,通过不同形式、不同风格,自编自导,经常深入社区、乡村开展各具特色的表演,把“讲文明、树新风”活动深入宣传到千家万户,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普遍欢迎,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助推器”。2001年,中央电视台以“福清文化掠影”为主题,对福清主题鲜明、载体活跃的民间文艺活动作了长达半小时的专题播出。4.文化改革重在创新,改革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结合本市实际,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我市在文化改革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一是探索多元投入机制。在政府投入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大力吸引民资、外资投资基层文化建设。多元的投入既增强了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后劲,又开辟了市场经济下多渠道筹措文化建设经费的改革新路。与此同时,企业赞助文化活动的氛围也日趋浓厚。每年市里都有企业、部门举办或赞助各类文艺活动。社会各界的参与为基层文化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二是探索文化发展机制。坚持人文和自然并举,挖掘景点文化内涵,做好名人文章,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打响福清文化旅游品牌。发扬企业文化,实施名牌战略,促进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文化经济产业。坚持繁荣与管理并重,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倡导适合广大群众消费水平的文化休闲活动,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三是探索内部管理机制。出台干部职工绩效考评、竞争激励机制和廉政勤政等,强化改革意识、责任意识、风险意识,形成不断催生新人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二、存在的问题与形成原因

对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对照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要求,对照建设文化大市的战略目标,我市的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问题。

1.基层文化建设尚未适应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群众收入逐年增加。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群众对高尚的、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迫切。同时,随着人民群众知识结构的改变,目前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已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美、求乐、求新”的多元化需求。广大群众想通过文化活动来提高生活水平、加快增收致富步伐;想通过文化活动来学习文化知识、掌握使用技术、提高自身素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提高,由原先被动的适应变为现在主动的选择,逐渐成为基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体。然而,目前我市基层文化总体上与这种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还没有抓住群众的文化兴奋点、跳出小文化的圈子;部分地方的基层文化工作形式还比较单一,文化活动内容和方法缺乏新意,群众文化生活匮乏;文化活动层次也不够高,有组织的知识型、科普型、高雅的文化活动开展普遍较少,群众参与面窄、关心支持率低;大部分群众的闲暇时间被打牌、搓麻将、看电视占据,文化活动仅为单纯的娱乐活动,文化真正的教化功能弱化。

2.农村文化建设尚未适应服务对象多层次的特点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农民收入来源从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二、三产业,而城镇化的发展,又使大量农村人口不断流动,向城镇积聚,这些新情况,促进农村人口涌现了多层次的特性。面对多层次的文化服务对象,目前基层有针对性的文化活动非常欠缺。尤其在农村,特别需要重视和关怀三方面群体的文化需求:一是青少年尤其是未成年人。目前,我们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活动场所还不能满足未成年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社会上还存在着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消极因素。二是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妇女。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群的比例逐渐升高。相对而言,农村老年人越来越成为文化生活的边缘群体。他们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生活比较孤独,既有信仰寄托的需求,也有交流倾诉的需求,而目前相应的文化服务和活动场所十分缺乏。三是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民工。目前,外来务工人员仍处在社会的边缘状态,也处在文化建设的半盲区,一些乡镇和企业虽已关注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活动,但总体上仍然匮乏。

3.认识偏差,传统历史文化保护开发不足

目前,对于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不少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影响和制约了基层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的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追求现代文化发展,忽视传统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导致目前部分乡镇、村落一些特有的历史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一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濒临失传。

4.投入不足,基层文化建设发展不够平衡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的投入,使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但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比,与农民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目前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且发展不平衡,高起点、高标准的文化设施不够,市镇两级出于财政紧张,对文化体建设发展资金的安排有一定的难度。21个镇街的文化基础建设,有独立活动阵地,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只有7个,只占33%。城市社区文化体育的日益活跃与农村文化体育的相对贫乏之间反差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5.体制不顺,农村文化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目前,我市仍尚未建立完善的用人机制,从一定程度上导致目前我市基层文化人才流失严重,现存在的文化建设工作队伍人才缺乏、结构老化,知识层次不一,工作队伍也缺乏稳定性。自2003年5月,21个镇街文化站改制为文教卫生服务中心,虽有编制45个,但没有专职专用,一人多兼,大部分文化工作有名无实,只装个门面。还有的乡镇文化管理和专业人员纷纷跳槽,农村文化队伍专业骨干力量大量流失。随之而来的后果是:农村文化队伍人才匮乏,素质较低,后备力量明显不足,文化工作质量下降,无法满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三、构建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以加强文化基本设施、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建设为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的先进文化,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正确方向,确保基层文化建设发展;坚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为促进基层文化事业提供有力支撑;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基层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坚持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坚持依法管理,大力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秩序。要以乡镇和中心村为重点,通过统筹、整合、建设,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建设,基本建成与福清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遍布城乡的基层文化体系,使我市基层文化建设走在前列,为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为此,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必须重视和把握“四个切入点”,紧紧抓住“四个着力点”。

(一)“四个切入点”

1.重发掘,加强乡镇、村落历史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涵盖面广,其中传统文化、乡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所在,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当前,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应当消除一味强调现代文化建设的认识偏差,发掘好、保护好乡镇及村落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福清是千年古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农村,也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如名人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人文景观、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等。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应当在发展现代文化的同时,要抓好农村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开发,提升农村民间民俗文化,并将潜在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的现实优势、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广泛开展乡土历史、乡土的宣传教育与文化娱乐活动,引导科学的乡土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以文化促进农业、工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发展。2.重投入,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必须跟上群众的需求和时代的节拍。针对我市基层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设备落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当前必须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把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作为福清基层文体建设的两个着力点,按照“选好用地、先行规划、多方筹资、分步实施”的总体思路,做好市体育文化中心的筹建工作,融博物馆、图书馆、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室内体育馆、游泳馆和室外田径场等于一体,构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建立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体需求为核心,统筹和辐射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升基层文化工作整体水平。坚持城乡一体,统筹规划,优化文化设施布局;加快构建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加强管理,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的功能和作用。要健全完善市文化馆、镇(街)文化卫生服务中心、村居文化室三级公共文化活动网络,大力改善群众文化设施的内外部环境条件,为市民群众提供就近方便的文化活动场所,初步形成以标志性文化体设施为龙头,群众性文化体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市的文化设施网络。要充分利用各村现有的祠堂、老人会场所,实行资源共享,增添设备和活动内容,吸纳青少年入内活动。并结合农村开展“文化进乡村、文化进祠堂”活动,在继续办好乡村文化活动中心的同时,逐步完善乡镇文化站、图书馆阅览室等现有阵地的自身建设;要加强农村宣传文体阵地建设,以“五个一”(一个活动室,一个阅览室,一个篮、排球场,一条健身路径,一个文化协管员)为重点,逐步提升农村文化品位。

3.重培养,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当前应建设组织好三支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民间文化队伍。积极支持民间文艺团体、文化示范户、文化经营户等的发展,支持他们采取多种方式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引导他们开展健康的文化活动,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尽可能地给予扶持;二是建设一支专业文艺工作者队伍。鼓励专业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文化馆、文联、剧团的创作者、演员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为基层多创作贴近群众、生活气息浓郁的节目;三是建设一支文化协管员队伍。吸引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年纪又比较轻的人员参与到文化协管队伍中来,并对其实行基层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工作岗位规范,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制定基层文化人才中长期培训计划,建立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网络,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努力为基层文化组织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营造一个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关心人才的良好环境。

4.重创新,加强文化达标乡镇和文化特色村建设。“文化达标镇(乡)”创建活动和文化特色村建设是繁荣农村文化的有效载体,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和硬性指标,在农村基层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扎扎实实地开展这项工作,并在创建工作中不断进行创新、完善,要在重视文化达标镇(乡)建设硬件设施标准的同时,更加注重软件方面的建设,改变活动内容单

一、形式落伍的现象,增强农村文化活动的吸引力;镇、村不仅要建文化站、文化中心,更要完善其内部管理,使基层文化设施置有所用,充分发挥其公益性、服务性之功能。

(二)“四个着力点”

1.抓认识,领悟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我们必须克服少数同志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文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繁荣农村文化,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和扩大农村文化阵地,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有利于推广普及科技知识、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因此,我们必须确立“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摆上各地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2.抓机制,保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长效性。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需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运行机制,促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保证基层文化建设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一是领导机制。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形成主管副职具体抓、宣传文化部门重点抓、工青妇等其他部门共同抓的工作格局。二是投入机制。一方面,要把基层文化建设列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单位,财政要在基础建设、日常管理、设备器械更新维护、重大活动等方面给予经费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基层文化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可以采取城乡共建、文化帮扶、社会捐助、村民集资等方式吸收鼓励民间资本对社会公益性文化活动、项目和建设设施的投资或捐赠,形成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各类民办、捐赠以及其他形式为补充的基层文化投入机制。三是考核机制。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基层文化建设切实和单位的其他各项任务一起进行细化、量化,作为考核内容,纳入市、镇(街道)的岗位目标责任制,纳入行政村的“双争”目标管理考核。

3.抓活动,满足农村文化需求的多样性。针对农村文化生活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农村基层文化工作内容要从群众的生产、生活、思想实际出发改变基层文化工作单纯搞文娱活动的观念,注重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道德教育、普及科技和卫生知识、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融入基层文化工作中。坚持在基层文化活动形式上的创新,努力为群众提供参与文化活动的广阔舞台。同时还要针对基层群众生活水平、知识层次、文化需求发生的巨大变化,结合传统民间文艺特色,注入现代生活的新内容,努力满足群众“求美、求乐、求知、求新”的需求。4.抓典型,引导农村文化需求的自觉性。农村文化建设,除要研究如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问题外,还要研究如何才能使文化成为群众自觉需要。基层文化活动具有点面结合的特点,特别是在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好的一个或几个村,往往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带动一个区域文化活动的活跃。要搞好示范,以点带面,集中人力、物力,选择一批基础较好的村庄建立文化示范带,带动了全市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要积极发动广大农民参与文化建设。农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通过政府行为组织和发动群众参与,形成群众的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传播知识、教育农民,提高农民自身对文化的认识,从而变成一种自觉的需求;通过评选“文化达标乡镇”、“文化活动示范户”、“文化庭院”等典型评选,用典型引路,引导农民乐意投入文化活动的自觉性。

2.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篇二

关键词:党员,思想作风,建设

一、当前基层党员干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客观分析当前基层党员干部思想形势, 思想作风建设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少数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思想作风问题不容忽视。

1、表率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个别基层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 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的职工群众, 他们的言行给周围的职工群众带来负面影响, 不仅影响了个人形象, 也影响了党员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

2、学习兴趣不够浓厚。

有的基层党员干部以工作忙为借口, 不重视学习, 即使组织要求学习, 也是满足于一知半解, 敷衍了事,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目的不明, 学习深度不够;有的基层党员干部由于自身基础、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等方面的原因, 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放任自流, 机械应付。学习抓得不紧, 或者学而不用, 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就难以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

3、责任意识不够强。

有的基层党员干部群众观念不强, 缺乏服务意识, 害怕触及困难和矛盾, 图清闲, 怕麻烦, 不能帮助职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基层党员干部工作不够主动, 甚至相互推诿, 影响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有的基层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问题时, 明哲保身, 怕担责任, 遇到棘手问题时, 往往将矛盾上交, 责任上移。

4、创新意识不够强。

有的基层党员干部解放思想表面上讲得多, 实质上观念陈旧, 境界不高, 眼界不宽, 不思进取;面对新形势下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有的基层党员干部不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不愿意深入实际, 办事安于现状, 因循守旧, 满足于不出差错, 缺乏创新的主动性, 缺乏为职工群众服务的责任心, 缺乏为发展服务的热情, 缺乏破解难题的能力, 工作比较平庸和被动。

二、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对策

针对当前少数基层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们必须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党员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 提升党员干部自身修养, 加强理论学习, 增强群众观念, 提升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 以创新的思维做好本职工作。

1、加强自身修养, 提升党员干部个人形象。

基层党员干部作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工作部署的直接执行者, 首先要有过硬的政治素质, 还要有良好的个人修养。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 他的影响力除了组织和职工群众赋予领导者的职位权力所带来的强制性支配力量之外, 还有重要的一方面是党员干部的人格魅力和个人修养。每一名基层党员干部都要做到忠于事业, 胸襟开阔, 表里如一, 为人清正, 真正树立起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以此影响、带动周围的职工群众, 推动单位的科学和谐发展。

2、增强群众观念, 提升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

基层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 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 政治上代表群众, 感情上贴近群众, 行动上深入群众, 工作上为了群众, 始终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前面。基层党员干部要始终带着对职工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 在群众有了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 在群众对政策和规定不理解的时候, 都要不厌其烦地去讲解, 都要尽心尽力去解决, 要把职工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千方百计, 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 要把职工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满意程度作为我们工作的标准。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听取职工群众的呼声和建议, 全面了解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化解矛盾, 解决问题。

3、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提升工作水平。

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在实践中科学发展。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科学地发展, 是我们创新的前提。要求基层党员干部必须加强学习, 勤于思考, 不断地开阔自己的眼界, 善于从复杂的事物中理出头绪, 从复杂变化的形式中找到关键, 并迅速采取主动, 搞好本职工作, 增强把握全局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要深入实际, 勇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动力, 基层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和提高起来的。因此基层党员干部要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必须深入实际, 勇于实践, 学会在实践中探索, 在实践中创新, 在实践中科学发展, 在实践中自我提高, 打开工作局面, 创出一流业绩、显现能力水平。

4、加强理论学习, 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

在新形势下, 基层党员干部如果放松政治理论学习, 不注重加强个人的思想改造, 就会失去正确的人生坐标和前进的方向。要弘扬优良学风, 坚持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学习与创新相结合, 工作学习化, 学习工作化, 在学习与实践的相互激荡中形成新观点、新认识、新思路、新办法。要推进学习的制度化、机制化, 营造重视学习、继续学习、加强学习的良好氛围。要教育基层党员干部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会议精神, 学习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规章制度, 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增强党员干部的荣辱、法纪和是非观念。教育引导基层党员干部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本着对组织、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把学习变成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3.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篇三

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是提高高校教师道德素养、形成优良师德风尚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教师一生中需要接受多种多样的教育和道德影响,但最主要的是职业道德。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负教书育人、传道授业的双重重任。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师的天职。然而,当前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参差不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亟待得到加强。

一、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文认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应该具有以下几项职业道德:一是积极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的精神;二是广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严谨治学,勤于进取;三是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四是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敬业乐业,勇于创新;五是成熟稳定的教师人格魅力,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六是较强的合作能力,互相尊重,团结协作;七是较强的法律意识,依法执教,德识统一;八是健康的身心素质。

从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应该说,大多数高校教师都能够自觉地按照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要求,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推动了我国的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然而,在当前的现实条件下,也有部分高校教师,为谋求个人私利而逐渐放松了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放松了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具体而言,在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责任心不强。例如,有的教师对教材钻研不深,备课不认真,上课马马虎虎,教学效果不理想,师生评价较差,知识不更新,年年捧着老教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有的教师对本职工作敷衍了事,热衷于第二职业,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主次颠倒;有的教师只要有合适的机会,随时跳槽,甚至连档案都不要。

其次,忽视了教师的“育人”职责。从教育的角度考察,高等教育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教育的社会功能,二是教育的育人功能。这两大功能之间是相互促进的,育人功能是社会功能的基础,社会功能是育人功能的表现。而有些教师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教书”,只要完成了书本知识的讲授,也就算完成了自己应尽的职责,从而忽视了自己更为重要的“育人”职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有些教师不愿意从事学生思想工作,课余时间与学生接触少,不愿花力气去研究和掌握学生心理,不能针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再次,不能做到“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其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然而,有些教师,口头上讲的是共产主义的道德,而实际信奉的却是利己主义思想;在课堂上讲的是集体主义和“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而实际行动中却是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这样,教师就失去了其在学生中应有的表率作用。

第四,服务意识较差,敬业精神欠佳。大多数青年教师都没有系统地、认真地学习过教育科学理论、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的知识,缺乏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学法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再加之学历提升等问题的干扰,服务意识较差,敬业精神令人担忧;中年教师职业道德观念较强,是一批不可多得的中间力量,但负担过重,面临着知识的不断更新、担负着社会和家庭带来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老年教师虽然服务意识较强,有敬业精神,但不乏一些人存有“昔日媳妇熬成婆”的心理,企图坐享其成。

上述问题的存在,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改进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部分教师要因势利导,促进其向积极方面转化。

二、当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缺失的成因分析

一是传统师德尊严的影响。传统教育中教师的“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严厉形象为当前教师种种“违法”执教提供了依据。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具有无上威严的,教师的训导是必须绝对服从的。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在中国流传千年,它深藏在人们的头脑之中,不知不觉地在教师从教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二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它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校这片“净土”,物质利益的诱惑消磨了人们的情感世界,一部分人的暴富也拉大了人们生活之间的差距,教师行业便受到了冲击。教师“跳槽”,课余经商之风盛行,有的教师“人在曹营心在汉”,无心致力于教育和教学,对学生漠不关心,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三是教师的职业角色遇到了新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师角色,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学生需求的多样性上,他们要求教师由“单一角色”向“多重角色”转变。学生要求教师不仅是“经师”,而且是值得信赖的“人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人生的指导者、生活的朋友。目前,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角色转换的重要性,仍然抱着传统的“师道尊严”,因而师生矛盾较大。

四是教师的专业地位遇到了挑战。目前,关于教师这一职业是否为专业的问题,已经基本得到了一致的看法,即教师职业是专业,至少是“正在走向成熟的专业”。可见,教师属于专业技术性职务,没有3~5年时间难以熟悉业务。现在,社会成员急功近利思想严重,价值取向多元化,成才、获利机会更加广泛。于是,部分教师的专业思想发生了动摇,特别是青年教师不安心教育事业,急于转行或获取高学历。这种情况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队伍的稳定和业务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当前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塑造人格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复杂的系统中,既要使教师加强自身修养,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又要使教师在这一基础之上,不断陶冶情操,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自觉不断地从整个社会生活中吸取精神营养,充实自己。因此,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以思想教育为主,辅之以行政措施,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通过有效的途径把教师规范内化为教师的师德意识,进而成为教师的道德行为。那么,如何进行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加强道德建设呢?

第一,从提高高校教师自身素质人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应加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知识。通过有计划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使广大高校教师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辨别真善美、假恶丑,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通过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知识,

提高教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的自觉性,正确处理待遇与工作态度的关系,发扬为教育献身的精神和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其次,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敬业精神,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刻苦磨炼自己,努力提高道德实践能力,把“为自己”与“为他人、为集体、为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再次,应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公民的基本要求,同时应从执法高度,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条例》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法规条款的规定。最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如著名教育家卢梭所言:“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因此,教育部门要把那些热爱教育事业,勇于献身教育事业的有志之士选拔到教育工作中来。

第二,从优化外部环境人手,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首先,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全社会真正做到“尊师重教”。一方面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众传媒应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己任,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伸张正义、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高校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将“教书”与“育人”融为一体,把“教书”与“育人”视为个人道德行为的准则,积极主动地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应有效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教师待遇、职称晋升、出版书籍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支持,鼓励优秀人才去从事高等教育事业,使高校教师真正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形成良好的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其次,国家应加大对教师道德行为的行政约束力度。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应针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有倾向性的问题,以及教师职业道德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不断提出新要求,完善新规范,制定实施考核细则。再次,要加大依法治教力度,依法加强师德建设,建立和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的制约、激励和监督机制。在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的同时,应进一步加强师德标准和规范的制定工作,使教师有法可依,提高教师依法执教、依法育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促使教师践行“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道德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师德管理,定期进行检查、考核和督导评估,建立和完善教师师德档案,并把师德与教师评比先进、职称评定、晋级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最后,要建立促进师德实现的保障体系。要解决好教师的经济待遇,这是教师能够安心从事教育工作的保证;要切实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这是教师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的重要条件;要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教师人才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等,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要,这是教师创造性工作的根本保证。

第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抓好五个关键环节。

一是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克服“两张皮”现象。要在开展教学、科研、培养人才的同时,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二是职业道德教育要与工作作风建设相结合,领导表率示范。要切实加强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道德、讲修养,为教师做好表率。三是行为规范教育要与道德人格培养相结合,自律、他律并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要经过他律到自律再到培养高尚职业道德人格,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教师道德素质的提高,归根到底要靠自律,即依靠内心信念来约束自己,这也是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四是行为引导要与服务教师相结合,做到情理相融。高校教师队伍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如住房、报酬、科研设备等等,通过服务和引导,努力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在小家和大家、个人和集体间架起连心桥,暖人心、得人心、稳人心,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是面上教育要与多层次要求相结合,提高教育实效。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要着眼多数,区分层次,鼓励先进,循序渐进。要从教师切身感受出发,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注重多层次、多侧面地把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切合实际开展教育,提高教育实效。

4.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 篇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05 年11 月7日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 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在2006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要“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党中央对农村文化建设提上了重要的日程, 针对当前城乡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们必须更清醒地认识城乡文化的相互关系, 转变发展观念,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统筹城乡文化, 挖掘城乡文化的潜力, 促进城乡文化的共融, 更快更好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建设,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一、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是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

(一)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独立。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是两个区域文化的概念, 城市文化是指在城市这一区域内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农村文化是指在农村这一区域内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其所产生的区域的不同, 也正是这一点, 使得二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不同的内涵。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集聚性、独特性、综合性、抽象性等特点, 其内涵包括了以社会管理、经济建设、工业化为重心的知识形态文化, 以冒险、创新、利益为核心的观念形态文化, 以大众文化或市民文化为中心的文学、绘画、音乐、电影、建筑等艺术形态文化。而农村文化发展则具有分散性、传统性等特点, 其内涵为以农业生产为中心的知识形态文化, 以继承、守业、血缘为核心的观念形态文化, 以民间民俗文化为中心的曲艺、文学、绘画、建筑等艺术形态文化。

(二)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发展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而不是绝对的。作为区域文化的两个类别, 它们的发展又具有共通性, 具体表现为二者的发展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的发展相互交织, 突出表现为一定地域内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虽然具有不同的特征, 便都具有该地区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 包容或统一于该地域内的民族文化之中。它们相互交织还表现为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的不断调整和不断适应, 这种适应性尤其表现在文化发展较好的城乡结合部(即郊区或一些小城镇), 表现在进城或下乡的一些人对农村或城市文化环境的不同程度的适应。

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互影响, 这种相互影响可以表现为积极影响也可以表现为消极影响。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具有的辐射作用, 通过一定的媒介, 把城市文化的知识、观念和艺术等形态的文化辐射到周边农村, 进而影响整个农村文化, 只要把握好媒体的引导, 这种辐射作用就会表现其积极的一面, 对农村文化起到促进作用, 加速其更新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如果把握不好, 城市文化中的消极一面如低俗化、极端利益化等就会侵蚀到农村文化社会生活中, 对农村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同样, 农村文化通过一定媒介的传播和引导, 也能对城市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包括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可以丰富城市文化的内涵和形式、促进城市文化的民族化、促进城市文化与传统文化的接轨等等。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如果不加限制和管理, 农村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如守旧和迷信,将不断以各种形式对城市文化产生消极影响, 从而制约城市文化的发展。

(三)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这种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关系是相对应而存在的, 是辩证统一的, 作为区域文化的两个类别, 它们独立发展、各具特色、内涵各异, 是独立的, 但是这种独立仅仅只是相对的, 在一定情况下和一定地域内它们又表现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一面。所以说, 城市文化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是既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 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只有在相互独立发展的基础上, 加强联系, 形成互动, 才能实现整个区域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我们进行文化建设, 既要看到它们的区别和独立性, 加以区别对待, 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分类发展;又要看到它们的联系和共通性, 加以充分利用。通过对媒介的管理和引导, 使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促进二者之间积极作用的发挥, 避免消极作用, 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 最终促进整个区域和社会文化事业的协调和统一发展。

二、城乡文化的分隔和倾斜发展, 导致了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文化发展的滞后尽管我国的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尤其是城市文化的发展比较迅速, 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看不到城市与农村之间, 特别是城市文化与

农村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把城市和农村人为地分隔开来进行发展, 并在社会发展上实行城市优先发展的政策, 在资金、人才、技术等投入和引导流向上向城市倾斜, 这种“一边倒”的社会发展政策应用在文化发展上, 从而导致了对自身发展基础本身就很薄弱的农村文化的建设的长期忽视, 最终导致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农村文化发展的滞后。

(一)城乡文化投资的不平衡。我国文化投资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本来就很小, 2001年仅为0.4%, 而在其中投向城市文化建设的资金远远超过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比重,据统计,2002年国家财政对城市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之比接近8:3,投向城市的是农村的2 倍还多。投入的不足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建设, 也使城乡之间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

(二)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据统计, 截止2002 年, 全国县及县以上城市大部分都配齐了“两馆”(即文化馆和图书馆), 大中城市以上的两馆正朝着现代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方向迅速发展, 但是全国38240个农村乡镇中还有3965 个无文化馆, 其中处于西部开发范围的3708 个。而在已建成的乡镇文化馆中, 还有12994 个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薄弱和缺乏,致使广大农民根本无场所开展文化活动, 更谈不上高质量的文化生活了。??

(三)城乡可消费文化资源分布不平衡。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可供人民消费的资源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人们文化消费水平也有了极大提高, 但是总的来说, 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尤其存在城市可消费文化资源与农村可消费文化资源严重失衡。在我国可供城市居民消费的文化资源相对农村来说要丰富得多。可供消费的文化资源如电影、书报、戏剧、网络信息等文化娱乐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 而广大农村极其匮乏, 城乡分布极不均衡。在广大农村仍然存在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的问题, 有些村寨甚至多年没有看上一场电影, 书报几乎没有。电视资源十分有限, 戏剧演出是一个盲区, 让农民的休闲时间无处休闲。

(四)城乡文化消费不平衡。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还集中体现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差距上。近几年来, 城市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也相应提高,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 1998-2002 五年间, 城市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平均每年增加184元。而在农村由于农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文化市场发育滞后、可供农民消费的文化资源的缺乏, 使得广大农民的文化消费始终徘徊不前, 与城市相比, 在1998—2002 年五年间农村居民平均每年仅增加26 元, 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流动的农村劳动力直接消费于城市, 在农村内部实际消费水平则更低。

(五)城乡文化队伍建设不平衡。在政策上, 文化工作队伍建设往往重上不重下, 注重县城以上的文化机构队伍建设, 而县以下乡镇只是形式而已, 文化部门“挂靠”十分严重, 至于村组还是一个空白, 文化队伍建设枢纽就停留在乡镇一级。现实中广大农村乡镇村文化部门现有工作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人数偏少、专业技术水平偏低, 很难适应新时期文化环境和文化工作变化的需要。而对于一些地方的新进人员, 又多为适应政策要求招聘而来, 工资政治待遇低、转正难,存在极大的流动性, 造成农村文化工作队伍极不稳定。而城市的文化工作队伍由于近些年政策要求较高, 而在人数、年龄结构、素质上比农村要强得多, 形成了一批专门司职文化事业的队伍, 文化影视、剧团等也不断改革, 出现了新的文化队伍与新的队伍组成结构, 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兴起, 文化队伍建设日趋规范、完备、合理。这种人才队伍客观差异是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直接原因。

(六)城乡文化体制改革不平衡。在城市, 文化建设为了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文化需求, 为了与国际文化发展接轨, 在所有制形式、文化管理、用人制度、分配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时期“大包大揽”,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让文化走入市场, 在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 使城市文化焕发出新活力。而在农村由于权属不清、管理滞后等因素的影响, 文化体制改革举步维艰, 大部分农村还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文化管理体制, 所有制上是政府的附属物, 管理由政府说了算, 人员由政府任命, 在以经济为中心的观念指导下, 文化完全“虚化”。在市场经济和现代文化发展冲击下, 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和矛盾。传统的农村文化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 被淹没于现代文化洪流之中, 进而使得农村文化自身无法向前发展, 无法起到促进农村整个社会发展的作用。

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 尤其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滞后, 打破了文化发展的协调和统一, 影响了文化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一方面, 使得农村文化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 进而造成落后文化的泛起, 不能发挥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反而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制约力。另一方面, 使得农村文化不能为城市文化生产和市场的扩展提供条件,制约了城市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同时, 随着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农村文化发展差距的拉大, 形成了文化上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乡二元差别”, 暴露出和蕴含着大量的问题和矛盾, 影响了文化的协调发展, 加深了经济和社会的城乡二元差异, 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统筹城乡文化,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

要实现城乡文化的平衡协调发展, 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的建设, 就要求我们在文化工作中切实转变片面的发展观念, 树立全面的科学发展观, 深刻理解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深刻理解城乡文化的片面发展即城市文化的单方面发展并不等于整个区域和社会文化的发展;理解城乡之间文化发展的绝对对立对城市文化发展和文化协调发展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 把城市文化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联系起来, 积极探索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实现城乡文化的良性互动, 充分利用城乡文化之间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 统筹城乡文化发展,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一)调整城乡文化发展政策

调整文化发展政策, 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平衡城乡文化发展, 实施全面协调的文化发展政策, 在短时期内, 针对农村文化发展明显滞后的现实情况, 加大农村文化扶持力度, 在发展政策上尽量向农村倾斜, 并制定相关优惠措施, 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向农村流动。

(二)制定城乡统一的文化发展规划

在制定文化发展规划时, 要跳出人为地把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隔离开来、绝对对立起来的观念, 以地域文化和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为着眼点, 把某一地域内的城乡文化统一起来进行规划。要看到城乡文化是交织在一起的, 只有把它们统一起来, 才能充分利用到城乡文化之间相互促进的作用, 形成城乡文化的良性互动。围绕地域文化发展目标, 对该地区内的文化设施和文化生产力进行科学布局、统一规划, 改城乡分隔规划为地域统一规划, 给予农村文化以规划上的“平等权”。

(三)促进城乡文化体制和市场的接轨, 积极培育农村特色文化产业

促进城乡文化体制的接轨, 加快农村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把农村文化中的事业性文化(如文化市场管理、业务指导、文化设施建设等)和经营性文化(如文化活动的开展、已有文化设施的利用等)分隔开来,进行区别对待、分类发展, 加大对农村事业性文化的扶持力度, 同时促进农村经营性文化与市场经济的逐步接轨。由于农村文化基础薄弱、发展不充分, 对农村经营性文化只能实施扶持上路、逐步脱手的办法,在其发展初期, 给予必要的扶持, 制定各种优惠措施,使其逐步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发展之路, 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促进城乡文化市场的接轨。通过建立连锁店、文化演出基地、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等方式, 加强城市文化产品在农村的经销, 打开农村文化的消费市场。同时, 注意培育具有农村文化特色的民间戏曲演出、民间文化产品生产、“农家乐”和民族民间旅游等特色文化产业, 把农村的文化资源与广大的城市文化市场联系起来, 促进农村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和农村文化生产的产业化。

(四)借助城市文化的各种载体发展农村文化

促进城乡文化的发展,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 光靠政府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 只有调动广大社会力量的参与, 形成文化建设的合力, 才能开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在城市文化的内部结构中, 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载体, 如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 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载体特别是企业文化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调动它们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只要引导得当, 可以实现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的“双赢”。企业或校园或社区以冠名等方式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资助, 或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或开展文化活动、或直接进行投资、或设立发展基金等, 不仅可以推广自己的文化、丰富自身文化的内涵, 还可以提升自身文化的品质。尤其对企业来说, 还可以以此为契机, 宣传自己的产品, 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在文化界就有企业通过冠名并在电影放映前加播产品广告, 资助农村电影放映。

(五)加强城乡文化人才的交流和培养

充分利用城市文化的设施和人才优势, 加大对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 特别要注意培养农村的“民间艺术家”和农村文化营销人才。对农村文化人才进行培养, 重点并不是要在农村培养出城市文化的精英, 而是要培养民间艺术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关于把农村生活和艺术结合起来的艺术家, 对他们进行业务上的指导和培训, 提升其艺术产品的审美性。培养农村文化营销人才, 只有当农村文化具有了自己的营销人才,才能更好地把农村的文化资源与市

场结合起来, 开拓农村文化市场, 培育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城市文化的各类人才也应注意深入农村生活, 创造出各种以农村为背景的文化产品, 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丰富内容, 还可以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文化消费资源, 在更广阔的市场上, 实现艺术家的价值。推动农村文化用人制度改革, 改变农村文化队伍的不合理结构, 引入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 使得真正有能力和有水平的文化工作者能在农村文化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同时, 鼓励文化管理人才下乡挂职, 大力推动农村文化体制改革,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六)创新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和活动方式, 促进城乡文化的互动

5.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篇五

【摘 要】高校是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则对高校学生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对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进行概述,说明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接着分析了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环境;然后分析了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并对如何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些方法;最后分析了在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希望本文能够为高校青年教师个人素质的发展以及高校教师整体思想道德水平的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青年教师 方法 思想道德建设

在我国高校中大多数高校青年教师从事的都是基层工作,他们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有些从事辅导员和学生教育工作,还有些从事简单的教学工作。但是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不断上升,高校和社会对青年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青年教师也必须在自身的职业水平、个人素养和科研水平发展方面有所进展,最终,青年教师会成为我国高校发展的主力,并为我国教育事业贡献自身的力量。因此,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培养和再教育,成为我国各高校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概述

(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很多同类研究中都被独立成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建设或者师德建设。但实际上,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的构成要素是比较复杂的,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在学生教育工作中应以自身的德行修养去影响学生;在进行科研工作时应时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和自然科学观去完成科研项目。因此,仅在政治素养或师德素养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不够的,不足以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个人素质,也会使青年教师的集体素质发展参差不齐,甚至产生短板。本研究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应该至少包含三方面内容,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积极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德行修养、符合现代价值观和现代教育要求的职业道德。

(二)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普及,对高校教师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很多高校都开始从青年才俊中选拔教师。据悉,目前我国各等级高校中担任辅导员的教师有80%以上都是年龄在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常年和学生打交道,他们在学生教育工作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素质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的成长。另外,在高校中担负着重要教学责任的青年教师也越来越多,他们虽然还不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但是他们大多数人都准备着继承老教师和老科研工作者的“衣钵”。并且,这些青年教师凭借着出色的教学技能和科研素养已经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了较好的教师形象,他们对新事物接受程度高、思维灵活、创造力强。这些教师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将影响到我国高校未来创造出的精神财富的质量。由此可见,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对高校的教务工作发展以及科研工作发展都是极其必要的。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新环境

(一)文化意识冲击下的政治观念变化

高校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并不是最近几年高校青年教师人数激增之后才被关注的,在我国传统教育中,高校教育与国家各项事业的进程直接相关。因此,对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都集中在教师政治素养建设上。我国高校大部分老教师都是十分忠诚的共产党员,他们的政治素养可以说是过硬的,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逐渐开放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接收到许多其他意识形态下的文化及观点,因此,他们对待政治和社会的观念也与老教师截然不同。有许多高校青年教师并不是党员,对党政工作和党政教育也并不十分关心,他们将精力用在教育和科研上,然而,高校作为我国重要的教育机构,其发展理念和中心的政治精神始终是要与我国主流的意识形态相符合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也必须面对这种政治观念的变化,并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中心进行思想教育。

(二)市场经济冲击下的价值观变化

教育实际上是对人类灵魂的建设,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在于教会学生知识,还包括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行为处事的准则。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发展以生命的终结为尽头,因此,个体的精神发展也绝不止于成年。这就意味着,作为与学生频繁接触的高校青年教师还肩负着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责任。人类传统的价值观是纯洁的、高尚的,是对真、善、美的完全解释和对假、恶、丑的彻底摒弃。但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与美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精神直接相关的那些不可见的素质逐渐被可见的物质文明所取代。从一个人的衣着和附属物品评价个人的社会地位、从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去评价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价值观的一部分。在这种环境下,高校青年教师自身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就更大,高校有必要对青年教师的价值观进行重塑和建设。

(三)职业角色变化引发的职业道德新思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人类社会对教师这一伟大职业的最高评价。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职业角色是上位的,教师对学生的发展负有全部的责任,学校则必须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但是,现代心理学与教育学研究的结果显示,个体成长是具有一定自然规律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具有主动意识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职业角色从上位的“教导者”转成了与学生平等的“辅助者”,这引发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新思考。现代教育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一个新的标准,就是教师是否能够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并且协助学生完成其成长目标,而这正是我国大多数教师在职业道德中的缺失之处,也是高校对青年教师进行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一)个人素质修养建设

6.关于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 篇六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这精辟的论述对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奋斗目标。随着农村形势的不断发展,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显著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效益观念、商品意识”增强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得到了重视,文化活动日趋活跃。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一些地方社会治安秩序不够稳定,偷盗、纵火、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一部分人的思想道德滑坡、封建迷信、赌博、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等现象日益突出,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进步的重要因素。

那么,在当前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呢?我认为在思想观念、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工作方式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重点应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一、健全工作机制,提高村级组织和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

村级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否落实,关键看村级组织发挥作用如何。一要注重提高村级

1组织及领导,特别是村支书对精神文明建设地位、作用的认识,使之真正认识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二要注重建立有利于激励基层狠抓落实的有效机制。通过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像抓经济工作那样,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考核、奖惩机制。乡镇一级应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考核和评价村级班子和主要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将指标层层分解,明确目标责任,实行量化考核,把任务落实到村、部门和每个干部,严格岗位责任制,强化动态管理。如:创建文明生态村、农村破旧俗树新风、赡养老人、爱护公共财物、遵守公共秩序等情况,都可以确定量化标准。这样创建工作才能有目标、有压力、有动力,有积极性。并与工资、奖金持钩,以此促进村级组织和领导自觉抓落实。

二、开展教育活动,增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只有抓住重点,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前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一是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活动,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民素质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注重引导农民坚持共同致富的发展方向,激励农民为发展集体经济,实现共同富裕,改变村容村貌做贡献。

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作。为此,各级组织应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倡导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文明和谐的农村新风尚。大力倡导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男女平等、见义勇为、勤俭持家、移风易俗、友爱互助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弘扬良好的社会道德、家庭美德新风尚。

三是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培训,增强农民的科学意识,自觉摒弃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这是实现小康目标的有效措施,也是广大农民的强烈愿望。通过兴办农村图书室、农民技术学校、家庭读书角、组织科技示范观摩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宣传科技知识、科学方法和科技思想,对农民进行科技、文化和卫生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

四是强化法制教育,弘扬法制精神。应在农民中深入持久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农民的守法观念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使广大农民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努力培养有文化、学技术、懂法制、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三、抓好设施建设,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保障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首先是搞好阵地建设,包括教育阵地、文化阵地、科技阵地、体育活动场所等。要与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相结合,积极有序地推进省市县三级村民活动中心建设,让广大

农民群众活动有场所、有器材,使之成为村民学习知识、掌握技术信息、开展活动、参政议政、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的综合性场所。同时搞好规范化管理,以管理促利用,以利用促建设,使之充分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阵地作用。其次是抓好配套设施建设,在进一步完善黑板报、广播站、有线电视、村民大会、党员大会的基础上,逐步建全宣传队、电影放映队、文艺小分队、锣鼓队、报刊栏、制度栏、科普知识宣传栏等,为村民提供开展各项活动的阵地和载体。同时,积极拓宽精神文明创建的渠道,提高创造效果,充分发挥好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信访、法律、信息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功能。

四、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涵

长期以来,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创造了许多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并成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有效载体。如:创建省市县三级文明创建示范村、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活动等等。那么,在开展各项活动中,应该注重家庭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因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所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优化家庭这个社会细胞做起,使之成为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如:有针对性地在农村广泛开展“十大孝子”、“百对好婆媳”、“千户和谐家庭”、“万户文明生态庭院”评选活动。通过开展评选活动,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文明意识、道德意识进一步增强,群众参与家庭文化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高涨,男女平等、夫

7.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篇七

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现状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纵然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没有道德,也无甚用处。”可见,德育应是整个教育的灵魂。

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因此,对广大未成年人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更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然而,根据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的调查表明,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其中包括情绪因素及人际关系因素。同时,16%的青少年表现为焦虑、强迫、抑郁等。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至25.4%。这些数据以及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趋向低龄化、智能化等事实表明,我国当前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状况令人担忧。

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不力的原因分析

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本人认为原因很很多,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德育教育存在误区

1. 德育目标定位失当。

尽管我们总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但是在学校德育的实际进程中明显对学生的总体要求偏高,其结果当然是学校德育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我曾经看到这样一则“笑话”:一所小学组织了两次主题班会,一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题班会,一次是邓小平理论主题班会。有意思的是,同一个城市的一所大学开展了两个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一个是“借东西要还教育活动”,一个是“禁止随地吐痰教育活动”。这两个学校的活动正好弄反了,小学生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肯定有难度,而那所大学里的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与学生的年龄结构又不太符合。

2. 德育课程安排欠妥。

由于在目标定位不明确,“加强德育”的结果往往是弱化了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成分,比如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往往没有直接道德教育的内容。有人认为道德教育已经在小学的品德教育中有了足够的强调,但事实上小学生和中学生道德认知处于不同的水平。这一点美国等国的道德教育课程可作借鉴,其品德教育课程中从幼儿园、小学直到高中阶段的道德教育课程分别称之为“幸福生活”“你与我”“公民的品德”和“自我决定”。所以,道德教育也应当采用螺旋式逐步提升的课程模式,在不同学段都有适当的安排。

3. 德育方法运用简单。

德育实效不高一直是教育界一直关心的重要问题。“灌输”德育模式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我们不顾学生发展的实际,将成人社会想当然认为“重要”和“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强加于学校德育。另一方面,许多不同学段青少年儿童关心且急需解决的道德问题,例如青春期的道德课题、毒品问题、网络道德问题等等,往往没有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了现实与理论的错位。

(二)家庭德育教育的不足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的关键问题。但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一想到培养孩子成才,就很自然地联系到智力开发,一讲到家庭教育,认为就是盯住孩子的学习,而对于孩子如何做人的起步教育则忽略不管。这种反差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见。

(三)社会不良环境的冲击

校园环境是社会环境的缩影,和家庭、社会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校园周边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良好校园环境的建设,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不可阻挡的影响和渗透力。现在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这些不良环境给未成年人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未成年人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未成年人的心灵,成为“电子海洛因”。在各种消极因素影响下,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三、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措施

(一)提高认识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

提高认识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能否落实的前提。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现在的未成年人将是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三支人才(党政干部人才、科技人才、企业管理人才)队伍的预备队。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是一件大事,必须切实抓紧抓好。从未成年人的特点来看,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未成年人最大特点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里看起来是小字辈,其实是家庭中的核心,父母、爷爷、奶奶都在围着他转,他要什么,尽量满足。特别是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孩子,处在优越的环境里,有一种优越感,吃、穿、用追求高档、名牌,而且攀比,用于小孩的开支大大超过大人的费用。他们不知什么是艰苦,不知什么是勤俭。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历史和现时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必须一代一代传下去。总之,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指示精神上来,切实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二)进一步强化学校思想道德教育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加快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德育资源,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特点,把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有机统一于教材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分量,努力构建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形式,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学,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三)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

家庭是育人的摇篮,家庭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有着天然的优势,所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的重点应将思想品德和良好的个性培养放在首位,先教育孩子如何做人。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各级妇联组织、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要与社区密切合作,办好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积极运用新闻媒体和互联网,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充分发挥各类家庭教育学术团体的作用,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为指导家庭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四)积极创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必须积极治理社会上的文化娱乐环境,加大社会不良因素的治理与监管,深入开展“打黄扫非”活动,加强对网吧的日常监管,严格落实不准在学校200米内设网吧、不准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等措施,发动社会多种力量营造良好的校园周边环境及学生的生活环境。要增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感,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实施精品战略,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加大综合治理的力度,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切实加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方面的立法和执法工作,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要形成尊重未成年人、关心未成年人、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展成才。

21世纪的今天,机遇和挑战共存。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神圣使命,也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坚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将会硕果累累。

摘要: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是一项民心工程、希望工程、基础工程。文章分析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现状以及思想道德教育不力的原因, 从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提出了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未成年人,思想教育,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周显菁.浅谈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学校教育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 (8)

[2].张礼顺.关于中等专业学校德育教育的思考[J].班主任之友.2006 (9)

8.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篇八

“百育德为先”,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是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希望工程,是关系亿万家庭实际利益的民心工程,是关系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学校作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应当担负起应有的职责,把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到关系到民族发展的高度。下面结合自己的调查研究,谈几点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做法。

一、深刻分析当前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各种新潮思想的涌现,广大农村青少年在相对狭窄的认知空间中,不良思想、不良行为更容易影响广大农村青少年。我们要认真分析当前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开展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

1、家庭教育缺位。首先是家庭教育管理存在误区。大多数父母忙于个体经营或双双外出打工,有的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带,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孩子干什么,家长不清楚,孩子处于失控状态。一些家庭因婚姻变故或家庭不和谐,孩子无人管理,导致未成年人逃学辍学,为所欲为,甚至走向犯罪。其次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一方面,部分家长不会管教孩子,过分溺爱娇惯孩子,养成了孩子好逸恶劳、自私自利、专横霸道和缺乏责任感、不讲社会公德等不良品质。有的不能根据孩子的现实条件,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值,一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急于求成给孩子施加太多的压力,甚至棍棒相加,形成未成年人自卑、逆反、压抑、焦虑的病态心理。另一方面,部分家长自身综合素质不高,甚至有不良嗜好和习惯,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有的家长拉孩子凑数打麻将、打扑克,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津津乐道地宣扬金钱的魅力,抒发对权力的崇拜,在家长的潜移默化之下,孩子形成了贪图享乐的恶习。三是责任缺乏。主要是一些家长过分依赖学校对孩子的教育,缺乏与学校的沟通,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缺乏了解,对孩子课余生活缺少监控和管教,形成了课余德育管理的盲点。

2、社会教育缺位。市场上文化产品良莠不齐,高质量的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匮乏,粗制滥造的、成人化的甚至不健康的读物进入未成年人阅读领域,极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受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封建迷信、愚昧落后观念的影响,一些未成年人形成了消极的人生观、扭曲的价值观、颠倒的荣辱观、错误的婚恋观,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差,对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娱乐场所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查处不力,未成年人涉足不健康场所的现象屡见不鲜。

3、学校教育缺位。学校存在着重考试成绩,轻德育工作的现象,教师和学校无法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真正解脱出来。一些教师对后进生的教育缺乏耐心,方法往往简单粗暴。绝大部分农村学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实验室等硬件建设管理跟不上,在教育中不能较好地发挥阵地作用,未成年人教育缺乏必要载体。部分教师工作责任感不强。有的教师只尽教书的义务,缺乏育人的责任,不注意学生思想行为变化动态;有的教师抱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对学生中存在的违纪现象,过问少、管教不力甚至放任自流。有的教师无视规定,忙于做家教补课,只注重自己的经济利益,不注意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几点想法

1、加大家庭教育力度,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家庭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打造人文基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都应从构建和谐家庭入手,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庭美德。首先,家长自身要具备应有的家庭美德,不能将社会上的恶习带回家,避免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更何况是日夕生活的家庭环境呢?其次,父母要教育好孩子,自身还需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用自身的公德意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来潜移默化熏陶孩子;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深植在孩子心中。只有这样,父母——孩子与家庭——社会才能在和谐温馨状态中实现良性互动,获得健康发展。公民良好道德素质是社会和谐的关键主体,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关系着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和未来。家庭教育力度越大,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就夯得越瓷实。

2、强化社会教育的正面影响力,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及良性发展空间。加强农村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全社会认真贯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和良性发展空间,团结引导人们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只要每个公民都能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做到知荣而为、明耻而止,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形成良好社会风气,就能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3、完善学校德育教育,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方面要全面贯彻“育人为本”教育方针,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需要,为学生人生发展奠基。改变过去单纯以考分、升学率评估办学好坏的“重智轻德”做法,严格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加强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优化教师队伍。要面對全体学生,特别关注“特困生”和“差生”,尊重学生的权力和人格,不歧视、不侮辱“差生”。要根据农村青少年的实际,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征文比赛、小发明、小制作、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让学生远离恶习、远离网吧、远离“黄、赌、毒”。

9.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篇九

——记金塔县中东镇上三分村

中东镇上三分村位于县城西8公里处,金梧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走进上三分村,整洁时尚的小康住宅、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鳞次栉比的日光温室、郁郁葱葱的绿化林带、纵贯交错的水利设施、穿梭往来的私人轿车、淳朴和谐的村风民风一一呈现在世人面前。近年来,上三分村在和谐农村建设中,始终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生命线”,围绕打造“经济和谐”、促进“党群和谐”、营造“文化和谐”、创造“环境和谐”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方法,既在思想认识上引导村民,又通过发展的成果取信于民,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渗透到新农村建设的各个层面,有力地促进了和谐农村建设。

一、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打造“经济和谐”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工作这一中心来开展,而经济发展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村“两委”一班人认真分析和研究了全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关键环节,科学制定了“变观念、引项目、建基地、兴产业、三产拉动促增收”的工作思路,通过拓渠道、找门路,引进制种公司入住,大力发展制种产业,建成了瓜菜制种连片示范点,成立了制种专业协会。到目前,全村90%的农户都搞制种,目前已发展到2700多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年均亩收入3500元左右。在做大做强制种产业的同时,积极鼓励群众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草畜产业、特色林果产业和第三产业,拓宽致富渠道。全村新建日光温室小区1个,带动全村发展拱棚蔬菜、商品辣椒、洋葱、西红柿等高效经济作物800多亩,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示范发展葡萄、灰枣、红梨等特色林果示范基地250亩。全村以肉羊、肉猪为主的大场大户达到15户,建成高标准设施养羊示范点小区一个,全村肉羊饲养量达到1.2万只。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全村私营企业、个体户从业人员达到250人以上,每年输出劳务人员580人,实现劳务收入68万元。

二、以发挥党员示范作用为根本,促进“党群和谐”“党群和谐”是和谐农村建设的关键。“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党员看干部”。在努力建设和谐党群关系的过程中,村“两委”班子经过反复思考,反复对比,发现有两大问题需要尽快加以解决:一是井灌不配套,利用率不高;二是水渠破旧,渗漏大,群众浇水负担重。面对这种情况,村上积极申请,争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日元贷款项目,党员干部率先带头修渠打井,经过两期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建设,现已改造中低产田8000亩,新打机井

1眼,修复旧井12眼,衬砌了各队斗渠3.8公里,农渠16.68公里,配套渠系建筑物43座;新修田间机耕路7.3公里,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惠民实事的实施,村上逐步建立完善了“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如今的上三分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十年前的2200元增加到现在的6750元,50%的居民住房得到了改造,6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清洁能源,人畜安全饮水入户率达到了100%。

三、以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营造“文化和谐”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和谐农村的重点,也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上三分村以创建学习型支部、培育知识型农民为抓手,着力构建全方位的育人机制,积极探索“以德治村”的有效途径,使农民素质和村风民风得到了有效提高。2010年,在县委组织部的大力支持,投资27万元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了扩建,建成了集办公室与党员活动室为一体,占地147㎡的活动场所,并添置了办公设备,布置了党建专栏,建成占地2000多平米的群众健身文化广场1个,配套健身器材六套,进一步优化了村级办公场所和党员活动阵地的设施条件。同时,组建了社火队,群众自乐班,积极开展农民篮球赛,不断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建立了农家书屋、征订各类适合农村的报刊杂志供村民借阅,并利用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开展农民培训,每年

举办各类培训30多场次,参加培训者超过2000人次,为村民学文化、学科技、学法律搭建了平台。

四、以改善农村面貌为抓手,创造“环境和谐”

10.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思考 篇十

人类与各种疫病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要在这些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赢得胜利,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疫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维护公共安全,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就必须不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XX年一场突出其来的SARS疫情考验我们的卫生防疫体系,使得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加强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反思公共卫生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农村公共卫生体系还存在诸多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大意义

——有利于经济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我们现在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阶段。农民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水平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对顺利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国民整体素质。人口素质、反映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程度。投资健康,就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低,多数农民得不到良好的卫生服务和及时的医疗救助,无法享受充足的医疗保障。当前有许多农户有病了只能是“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还非常突出,人民的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经济发展了,公民的健康水平却没有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也就难以提高。

——有利于促进使用公共产品的公平性,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公共卫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享受高质量的医疗保障应当作为一种全体国民可以获得的权利,从世界范围看,医疗保障已经成为了生存权的一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有关政策的不协调等原因,使得我国的公共产品在供给上一直实行城乡分割的“双轨”制,许多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基本的公共产品。在现阶段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对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视,维护农民的基本权利。

二、目前我国农村医疗保障状况分析

——公共卫生投入严重不足,城乡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据统计,我国农村卫生费用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城市医疗投入比例也不平衡,1998年政府在卫生事业上投入587.2亿元,其中只有92.5亿元投向农村,仅占政府投入的16%。同年,全国卫生总费用为3776.5亿元,占总人口80%的农村人口使用的份额不到25%。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占有的卫生资源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80%的农村人口只占用了20%的医疗资源和设施。这样造成了城市医疗设施、医疗技术人员的大量闲置和浪费,而农村很多乡镇卫生院基础医疗设施很差,缺少高水平的医务人员,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医疗要求,从而形成了城乡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平衡。

——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卫生机构医疗基础设施差。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是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是为农民提供基本预防和医疗保障的,用基层的话说就是“县是龙头,乡是枢纽,村是网底”。但做为“枢纽”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却是生存困难,导致了“枢纽不灵,网底不牢”的严重现象,整个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近乎瘫痪。由于重医轻防的现象突出,卫生院缺少运营需要的基本经费,为了生存只能走以药养医的路,而村卫生所的状况就更加糟糕,无基础医疗设施,要么承包给了个人,要么名存实亡。相当一部分村卫生所无房屋,靠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这“老三样”来诊病,这对常见疾病、多发疾病的诊断都很困难,更何况要应付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农村卫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缺少专业卫生人才,医疗服务质量差。大多数乡镇卫生院里,中专毕业生占多数,无学历的卫生人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是人才不愿意来。由于没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机制,外面有学历、有技术的不愿来,内部技术成熟的又要走,现在不少乡镇卫生院,存在后继乏人的现象。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很低,其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卫生人才。对于素质不高的农村卫生人员来说,诊断常见病、多发病都成问题,难以开展日常的预防保健工作,更何况要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医疗费用的增长高于农民收入的增长,农民缺乏最基本的医疗保障。由于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和缺乏必要的监督管理,造成了我国医药市场一直处于混乱状态,表现为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药品价格居高不下,有的医生为捞取回扣乱开处方,医疗用品质量令人担忧。而最严重的问题是医疗费用的大幅提高,这令多数农民望而却步,不少卫生院走的是以药养医的道路。以致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非常严重[4]

。医疗费用的迅速攀升,超过了农民实际平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涨,给原本贫困的农民造成了更加沉重的经济负担。农民陷入了不敢生病、不能生病但又往往多病的困境。他们迫切需要一个完善的医疗保障,以保证最基本的卫生健康。

三、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思考和建议

——政府为主导,多渠道地筹集资金。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农村医疗保障资金可以分为医疗救助资金和大病医疗统筹资金。政府社会救助职能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医疗救济,医疗救助资金应该主要由政府财政予以扶持,并加大资金投入。同时,应实行多渠道的原则,在争取中央财政支持的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包括接受社会捐助来支持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加强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增强防病意识。XX年的政府报告中提出“力争用三年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助体系,提高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农村卫生院和乡卫生所是“防病大堤”的“堤脚”,要加强农村基础卫生设施,提高农民预防保健意识,防止许多地区已被消灭或控制的传染病再度出现,甚至流行;否则,将严重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可以安排部分国债资金专项用于农村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的农村卫生工作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为广大农村居民筑起健康保护的屏障,下决心使农村医疗摆脱举步维艰的恶性循环。

——加强农村卫生人才的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目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医疗卫生整体水平较低,卫生机构服务质量不高,预防保健工作薄弱。由于农村经济的制约,很难吸引高素质的卫生人才。应调整农村医学教育方式,要有为农村专门培养医学人才的学制教育,比如建立相应的本科或专科,要设置农村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班,也可以采取定点培训进修的方法。这样才能培养适合农村的、在农村能留得住的、素质较高的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同时应该完善继续教育机制,将现在在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中专以下学历的人员通过考试进入成人或医学院校进修学习,毕业后再回乡镇卫生院工作。还应建立、健全在岗培训制度,提高卫生人员的业务素质,进而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质量。定期和经常组织医学专家到农村为农民看病。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的乡及乡以下工作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给予工资优惠政策。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职称晋升,要给予适当倾斜。

——降低医疗费用,加强卫生扶贫工作。政府应加强对药品的进货和销售环节的管理,减少药品销售环节,畅通药品销售渠道,尽量避免药品过多的销售环节而导致药价过高的现象发生。对于医疗器械的购买也要加强监管,避免为捞取回扣而使其价格上涨。政府部门要确保农民用药安全和药品价格低廉,可以集中招标采购,统一向医疗机构配送,并免收代理费,逐步形成药品供销的一条龙,净化农村药品市场,使农民吃上放心药。把经济扶贫与卫生扶贫结合起来,首先解决贫困地区的卫生设施建设与缺医少药的问题,并在国家扶贫专款及有关扶持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专门解决贫困地区的医疗扶贫问题。

——开展医疗知识网络服务,推行医疗卫生管理的网络化。要建立医疗知识网络服务系统,针对农民和农村的多发病以及重大传染病,提供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使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不仅增加了医疗卫生知识,而且还增强了预防的意识。使得科学的知识抵制了封建迷信活动的传播,而且对开展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贫困的地区,政府应该出资建立这一网络服务系统。现在微机管理已经进入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中,因而同样可提高乡镇医院的信息化的建设,可以保证给予农民最佳的药物治疗,尽可能减少农民在看病、取药等方面的不便,使农民了解所开药的基本效能以及医疗服务的各项费用,方便了农民看病治病,增强了乡镇医疗卫生工作的透明度。

——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5]

1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篇十一

摘 要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也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出发,剖析了我国会计行业职业道德的现状、提出了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构想和方法。

关键词 职业道德 道德建设 构想方法

会计职业道德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是社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职业道德贯穿于会计工作的始终,引导、制约着会计人员的行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种经济关系日趋复杂,各经济主体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是时常发生冲突。作为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会计人员,其职业道德水平关系到国家财经法规能否贯彻执行,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的大问题。近年来我国发生的腐败案件大都是从经济犯罪开始,这与部分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高、执行财经纪律和规章制度不够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规范会计行为。会计职业道德可以调节会计活动,纠正会计人员的错误行为,并指导会计人员行为的方向。会计职业道德对会计行为的动机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等,引导、规劝、约束会计人员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遵循职业道德要求,从而到达规范会计行为的目的。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会计职业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应该以坚持准则、客观公正、依法办事的态度对待会计工作,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有利于净化会计行为。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各种经济主体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公众利益时常发生冲突,会计职业道德可以配合国家法律制度,调整職业关系中的经济利益关系。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向社会提出了要提高职业道德水平,重视道德修养,从而净化会计行为。

二、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1.各种经济利益的的冲突,造成会计人员被动失去诚信。在目前经济社会中,会计人员是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的,某些单位负责人为了追求小团体利益往往会向会计人员施压,致使会计人员违背会计法规,在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有报道称,在一次对会计人员调查中得到的反馈信息中,当单位负责人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是否能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规范时,有83.13%的会计人员在两难中选择舍弃了职业道德原则。要恪守会计职业道德,不少会计人员是很难做到的。

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自律性较差。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部分会计人员心理失衡,参与到弄虚作假的行列中。少数会计人员因为法制观念差,为了谋取个人的经济利益,追求奢侈生活、享乐主义膨胀,经不起金钱、权力和美色的诱惑,监守自盗,利用职务之便,贪污、挪用公款,做出了一些触犯法律的事情,最终走上犯罪的道路,给国家和单位造成巨大的损失。

3.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会计人员专业技术业务知识缺乏,不熟悉会计法规、制度,缺乏基本的业务素质;有的会计人员业务知识老化,不注重继续教育,对日益更新的会计知识不能及时掌握,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和新情况。

4.会计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缺乏有力的惩治措施。我国的会计制度法规还不够完善,许多会计行为在法规中没有明确的定义,有些规定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确或者责任主体过多,发生责任人之间相互推委的现象,造成无法追究责任,给某些不讲信用、弄虚作假、欺诈欺骗等社会公害不法分子有了可趁之机,扰乱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

三、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构想

1.建立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目前,我国会计法规中关于职业道德规范尚不完善,有待建全和完善会计职业道德的各项法律法规,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创造好的环境。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管理和教育,减少会计人员非职业道德行为和因领导操纵而造假的可能性,优化会计环境,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投资者等的合法权益。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法制监管,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对现有法律法规中责任和处罚不明确的条款加以修改补充。

2.加大职业道德建设力度,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会计行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高低。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采用职业道德教育与典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各种舆论媒体宣传教育,弘扬会计诚信的先进典型,寓枯燥抽象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中,这样可以增加从业人员对职业道德规范的感性认识,增强教育的效果。要加快建立企事业单位、中介机构和会计从业人员的信用档案,鼓励守信守法者,惩罚失信违法者,促进会计职业道德氛围的形成,使全社会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营造崇尚诚实信用的良好社会环境。净化会计行为环境不是光靠会计职业界的努力能做得到的,而要依赖于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与协调。

3.着力提高会计人员的技能水平。会计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会计学是一门内容及其丰富的经济管理科学,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而且要有会计以及其他方面的专业知识。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和信息急剧膨胀的环境下,会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对知识及时更新,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努力提升自身的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会计工作人员还要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良好的组织与协调能力,为单位的发展出谋划策,做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4.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会计职业道德水平。实现以诚信为核心的会计职业道德目标,必须多管齐下,开展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会计职业道德情感,树立会计职业道德信念。会计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会计职业道德观念灌输到会计人员头脑中去,增强每个会计人员履行职责和道德义务的自觉性,树立会计职业道德信念,培养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忠于职守、清正廉洁的道德品质,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和诱惑,增强会计人员的自我修养。

5.加强单位内部监督,建立健全选拔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监督机制,定期对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奖优罚劣。合理配备会计人员,建立会计岗位轮换制度,促使会计人员掌握多种业务技能,形成内部检查和监督机制;不相融职务应分开设立,使各种岗位之间能相互牵制,防止贪污腐化行为的出现。通过严格的考核、评比、竞赛,对尽职尽责、坚持原则、工作责任感强、履行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员要表彰奖励,并作为提升、晋级的重要考核依据,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要批评教育;对不适合会计工作的,要吊销其从业资格证并调离会计工作岗位,从而激励会计人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6.严格财经纪律,加大对违法的惩处力度。从法律规范上加大对造假失信者的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预期成本大于其造假的收益。在对相关会计人员、有关企业领导及会计主体进行惩处的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刑事责任并不排除对当事人民事赔偿等应当承担的其他责任,在相关法律法规里面增加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尤其是要明确和加大单位负责人的赔偿比例。我们要充分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使其不敢做假账,不敢违法乱纪,遏制和减少会计人员经济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会计职业道德的建立并不只是会计人员的事情,更是单位领导等多方面共同的事情。我们要牢记“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要求,培养高尚的会计职业道德情操,以优良的社会公信力,促进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会计职业道德.人民出版社.2003.3.

[2]陈少华.内部会计控制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2005.7.

[3]李翠霞.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及治理对策.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1).

上一篇:让我们手拉手教案下一篇:销售部内部工作自我鉴定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