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的读后感1000字学生

2024-06-09

书的读后感1000字学生(10篇)

1.书的读后感1000字学生 篇一

居里夫人,相信大家对这个名字都不陌生,但不知道你们又是否曾经了解过她的一生呢?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科洛多斯卡,于1867年11月7日诞生于波澜首都华沙,父亲是中学物理老师,母亲是女子寄宿学校校长,可以说居里夫人出生于一个充满学习气氛的家庭。

读完《居里夫人自传》,我认为她之所以闻名于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出生。由于她父母身份的原因,使得她从出生开始就注定离不开学习,离不开充满学习氛围的家。她的父亲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严肃认真,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而她的母亲温柔敦厚,心慈面善,同时又是知识渊博的人。所以,居里夫人自小便受到这样的积极影响,对自己的兴趣与习惯起了重要的作用。

第二,同伴。众所周知,居里夫人的丈夫是皮埃尔•居里。皮埃尔•居里在科学方面是居里夫人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同伴,在情感上有时居里夫人心灵依托的伴侣。而他们俩都是不愿为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而浪费可以用来做科学实验的时间的人,在这点上,他们达到惊人的一致。而他们结婚以后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大多源自于这些时间。除此之外,他们共同的兴趣对他们所做的贡献野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居里夫人的父亲是物理老师,使得居里夫人从小就对物理及各种实验充满兴趣,而皮埃尔•居里自小便在乡村长大,以致到长大后,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充满热情。而自然科学与物理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也正因此,他们间的工作与研究可以说达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第三,高尚的情操。从《居里夫人自传》这本书中了解到,皮埃尔•居里是一个极为淡泊名利的人。在名誉、奖赏方面,他的态度尤为坚决,他不仅不相信它们有任何用处,还认为它们百害而无一利,谁要一门心思追求荣誉,必将自寻烦恼,而且还会把人的最崇高的目标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例如当舒赞贝格尔想提议皮埃尔•居里授予共和国一级教育勋章,尽管这项荣誉能使皮埃尔•居里获得不少的帮助与方便,但他仍婉言拒绝,而居里夫人在她的丈夫的影响下,也变为一名淡泊名利的人,从而更专注于科学的研究。也正因此,到后来在居里夫妇的努力下,发现并成功提炼出镭时,对镭的提炼方法公诸于世,毫不保留,并没有因此申请专利,帮助自己发财。而正因为他们将方法公开,使得医学界对治疗癌症的方法得到了飞跃发展,造福于千万人民。

或许,许多人都认为居里夫人如此出名是因为她的智商高,但我更认为她的出名,离不开她的自身努力、兴趣与机遇,更离不开她那高尚的情操。

 

2.我和书的故事作文1000字 篇二

回想起过去的3000个多个日子里,从幼儿时期到快要步入中学的少年时期,从《格林童话》《儿童画报》到《梅格时空大冒险》《中华上下五千年》……时间流逝在书里,书柜留下了我心灵成长的足迹,同时也见证着我曾经的内向害羞蜕变为自信开朗的过程。有些书带给了我更多的自信,如《孩子,要要急着吃棉花糖》;有些书坚定了我的理想,如《纳尼亚传奇》;有些书让我带着勇气面对生活……书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见证着我的成长!

听妈妈说,在我2岁左右时,只要一路过街边的“新华书店”,我就会用特别渴望的眼神看着妈妈,嘴里一边嚷嚷着“就看几分钟,就看几分钟”,一边强拉着妈妈的手跨进书店大门。如果妈妈不同意,我就会使出我的制胜宝剑——大哭来达到看书的目的。但妈妈通常会说:“我们回家看。”(妈妈因为觉得在书店里站着看书很累,所以平时就买了特别多的孩子书放在家里供我看)。但是妈妈怎么能够禁得起我的软磨硬泡呢?只好被我的哭声“吸引”到了新华书店。其实在书店里我也没看什么,就东翻翻西看看,只要看到书中的图画就心满意足了,然后蹦着跳着高兴地离开书店。

妈妈看出了我对书似乎有特别的热爱和痴迷,于是,根据我的年龄特点给我买了很多适合我看的书和动手动脑的书。我家书橱里的书渐渐地丰富了起来,在我5岁时就开始看杨红樱的校园小说和童话,并且还不是看注音版的。遇到不认识的字我就认半边字或者用我的“秘籍”猜这个字。当然,好多字都被我张冠李戴了,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书的热爱和对书中故事情节的喜欢。

现在,我慢慢爱上了名著和小说。如《魔法树》《长青藤国际大奖小说》《沈石溪动物小说大全》《海底两万里》《汤姆索亚历险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在这些书里,我和作家同呼吸,跟着他们的心跳一起律动、一起思考、一起哭、一起笑。《沈石溪动物小说大全》让我看到了动物界中的动物也有爱、也有“人性温柔”的一面,通过曲折多变的故事情节,营造了一个个荡气回肠的动物世界的故事;《梅格时空大冒险》让我理解了爱的深刻内涵,学会在遇到困难里勇敢面对、坚持不懈;《海底两万里》让我了解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科学的力量;《天蓝色的彼岸》通过以神奇的法术、奇妙的想象来启迪人们对人生、对生命的热爱;《再见了,拖拉》《妈妈不是我的佣人》让我明白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做事情要有计划性……

我不仅从书籍中感悟了人性的真善美,还从书中找到了解决成长烦恼的妙招。

看到同学们都在追星,我也肯定不能落后啊!我担心妈妈怕我的学习受到影响,而不理解我的追星举动,于是,我开始了秘密的“地下工作”。通过大脑记忆式搜索迅速瞄准了我的追星目标,然后悄悄地搜集她的图片、资料,看她的娱乐节目和她的电影。有一天,我在一本书中意外看到了一篇《追星有什么错》的文章,我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看后我恍然大悟。明白了追星行为并没什么错,但是在挑选偶像时不是看谁的脸蛋漂亮,而是看谁的品行更好。我决定去跟妈妈交流这件事情,妈妈听了我的解说之后也理解了我,相信我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有这个能力正确看待追星行为。

3.我与书的故事1000字征文 篇三

我可是一只小书虫,最喜欢看书了。自打我识字以来,就不停地肯起书来,仿佛这些滔滔不绝的知识正牵引着我,让我怎么也放不下。

在众多的书籍当中,唯有《三国演义》,受我独爱,百看不厌。在别的小朋友眼里,这些什么“之乎者也”就是天书。而在我眼里,他们仿佛是有趣的符号,一边跳动着,一边把我领向知识的海洋。刘备的求贤若渴,关羽的忠义之气,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奸诈多疑,让我明白很多道理。

记得在我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天,爸爸拎着一个大袋子回到家里,把它放在了书房里。看样子还沉甸甸的呢!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好奇的我放下手中的工作,蹑手蹑脚地走进书房。“还好,没人。”我轻声呼道。像小偷一样,我悄悄地把门关上,轻轻地打开书——哇!是一本包着绿色书皮的厚书,真漂亮!上面还有四个深黑的大字:“三国演义”真当我在欣赏时,爸爸进来了,“你在干什么?”“我在看书。”心虚的我理直气壮地说。“这本书你还看不懂……”没等爸爸说完,我就大声嚷嚷:“别说了,还有什么事我办不到,我能把这本书全看完。说着,捧着书,大步向客厅走去。

本以为和其他课外书一样,一眼就能读懂它。可刚一翻开书便傻了眼,哇!这是什么书,那么多字不认识,意思就更别想知道了。每次拿起那本书,我就头晕,好几次都想放弃了,但一看那深黑的大字,我又不由自主地拿起来,认真地考着仿佛它们在暗暗鼓励我:“洋洋,加油!相信自己行,努力求成功。”

渐渐地,我的信心越来越足,发誓一定要读通《三国演义》,不会的字、词、句到古语词典里找、查询,再按自己的意思理解;不懂的人物与 篇章上网查询;重要的地方摘记下来,努力背下来!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读通《三国演义》了。课余时,我经常拿《三国演义》来解闷,看到他们精彩的打斗过程,我一点也不闷了,仿佛喝了兴奋剂一样。

有一天我和一位高个子哥哥举行了一场“三国”知识大比拼。我答对了将近全部的题,大家一个劲儿地夸我,爸爸也对我刮目相看。我心里别提有多美。

从那以后,我更加喜欢看《三国演义》了!因为他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坚持就是胜利”!现在,书的封面上那四个深黑的打字“三国演义”依然闪烁着灿烂的光芒,仿佛还在说:“加油,洋洋!”

我与书的故事相关作文:

4.我与书的那些事儿作文1000字 篇四

看一本书的时候,就像走进一个精彩的世界。在书中,各种不同的声音,汇成一曲曲悦耳动听的乐意;绚丽夺目的色彩,绘出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形态各异的事物呈现出许许多多壮观感人的形象。在书里,我们可以看到大自然的奇观,可以听到上下五千年的趣事,可以感受到人间的真情。

有一次,我看了一本书,里面有一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篇《感恩》的作者文玉芳在美国洛杉机的旅馆里的一次偶遇,让她悟出了感恩的另一层意味。

故事是这样的:那是在洛杉机的一家旅馆。早晨,“我”在大堂的餐厅里就餐时,发现自己的`右前方有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什么。在就餐的时间,就餐的地方,这三个小孩子却没有做与吃饭有关的事。“我”难以按捺心中的好奇,试探着走了过去。在这些孩子的应允下,“我”坐在了他们旁边。看到“我”这样一个肤色不同的外国人到来,他们没有一丝扭捏,而是落落大方地和“我”谈了起来。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们和母亲是暂时住在这家酒店里的,因为他们正在搬家,新房还未安顿好。

当问他们在做什么时,老大回答说:“正在写感恩信”。这三个小孩一大早起来写感恩信?“我”摆了摆头又追问道:“写给谁的?”“给妈妈”。“为什么?”我又问道。“我们每天都写,这是我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孩子回答道。哪有每天都写感恩信的?真是不可思议!

我凑过去看了一些他们每人手下的那沓纸,我心头一震。原来他给妈妈的恩信并不是传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存感激。他们感谢母亲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助,感谢兄妹之间的相互理解……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故事讲完了。其实,“感恩”并不是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在这种“不如意”之中,终日惴惴不安,那生活就会索然无趣。相反,如果我们像那三个小孩一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5.书的读后感1000字学生 篇五

我从小就很喜欢听书。妈妈讲,她说她从胎教书上看到怀孕时读书可以开发宝宝的智力,于是喜欢看书的她,从怀上我4个月起,就经常读书给我听了,开始没什么感觉,可过了一段时间就发现,每次她读书给我的听的时候,我都不停地动,似乎也听的很起劲。我出生后一满月,妈妈有时间就一如既往地给我读书,这时的我总是嘴里“哦、哦”个不停,手也不停地比划着,好象可以听懂似得。再后来,我大一些时,每晚都要和爸爸或妈妈亲子共读,听着他们的读书声入睡。

我吃书的样子很好笑。爸爸平时很喜欢看书,每次他照看我的时候,都边哄我边看书。有一次,他把我放在院子里的摇椅内,自己在旁边看一本刚买的新书。到该给我冲奶粉吃的时,便把书放在摇椅旁的椅子上,进屋去冲奶粉。等他回来时,发现我正双手拿着他的新书津津有味地吃着,虽然他急忙从我手里抢过书去,可我已经吃掉了好几页,不仅嘴里都是纸,而且还在呵呵地笑,他只好无可奈何地把我嘴里的纸弄出来。

过去撕过的书都是惨不忍睹。慢慢的我会自己看图画书了,会自己看拼音书了,我的书也就不知不觉多了起来,爸爸妈妈还专门给我了腾出了书柜的一格,给我放书。可我看过之后的书,却总是惨不忍睹,这些书不是没有了书皮,就是缺了书角,有的甚至连书边也不知踪影了。因为,我平时看书的时很不爱惜书本,总是边看边撕,搞的书本面目全非,虽然爸爸妈妈提醒我许多次,但我总是不在意。直到我看了一篇童话故事《小人书你别哭》,我才知道,自己做错了,于是懂得了怎样爱惜书。

现在我成了一个“小书痴”。也许是妈妈胎教的结果,也许是受爸爸的遗传,我现在特别爱看书,每个星期爸爸或妈妈带我到新华书店读书是雷打不动的事情,临走时还要买上一些书。我书柜里的书渐渐地多了起来,从当初的画册、到拼音读物、再到现在的少儿读物,从国外的经典名著,到国内的古典名著,再到现在的.流行经典,都成了我的朋友。读书也成了我乐此不疲的事情,只要有时间或功夫,我都要拿起书来翻翻,既便是有时吃饭,我也是经常端着饭碗,边看边吃,尽管爸妈多次强调:“一心无二用,吃完再看”,但有时我仍是这样,因为他们有时也边吃边看书。现在我看书真正发展成了欧阳公说的读书于“马上”、“枕上”、“厕上”的地步了,外出坐在车上要看书,睡觉前要看书,上厕所要看书,于是我有了“小书痴”的名号。

6.《雷雨》学生读后感1000字 篇六

《雷雨》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人物的性格冲突,曹禺笔下的人物都上具有真实性。他们的每一言每一语都由人物的内心发出,而每一句话中,必然充满着个人的情绪色彩,符合他们的身份,性格特征。

故事的根牢牢地系在30年前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那时的侍萍还是个天真美丽、贤惠的少女,在周公馆当下人,身份是卑微的,地位是下等的,可是周公馆的少爷却偏偏给了这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姑娘希望与幻想,她幼稚地违背道德与贞操为他生了两个儿子,无名无份,默默煎熬,像周朴园这般身份的人是不会把一个下人正式的娶进门的。当时的社会讲究的是门当户对,这也造就了无数桩构筑在金钱与利益之上的的婚姻。

也许侍萍很清楚这一点,但她只有最浅显的要求,哪个当个妾也好,可是周朴园没有这么对她,在大年三十晚上,在侍萍生了第二个儿子才三天,周公馆把她逼进了漫天风雪中。手中抱着的,是危在旦夕的婴儿,这时的侍萍绝望到了极点,她更悔恨自己,恨自己的无知与幼稚。于是,她绝望地跳河自尽。这也正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封建家庭的没落与腐朽,旧社会的冷酷与自私,从她身上,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当时中国家庭的,社会的罪恶。

然而,侍萍的求死却没有如愿,这也注定她仍要在残酷的现实中挣扎,一个女人,带着个重病的孩子,流落他乡,孤苦无依。为了生活,她嫁过两次,干过各种杂活,可在当时她遇人却不如意,是的,有钱有势的,对她不屑一顾,好人家又会嫌她的清白,周朴园带给她的,是三十年无休止的痛苦与恨。

故事在三个年后侍萍与周朴园的重逢中发展到了高潮,面对昔日的爱人与仇人,侍萍终历了痛苦的矛盾斗争,最终勇敢地与他相认。她并不是用这种方式来敲诈他,面对周朴园搪塞打发的5000块钱支票,侍萍不屑一顾地撕个发碎。也许她只是觉得“我三十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可是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她的骨气与自尊,她表明身份,也许是出于一个母亲的爱子之心,想为门外候着的鲁大海争取说话的权利,也是有了见一见三十年来曾谋面的大儿子周萍。周朴园对于侍萍的出现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惊喜,他只有恐惧、担心、害怕,害怕自己一直以来苦苦经营的好名声会毁于一旦。那个时代的封建资产阶级本性就是在这种虚伪的外表掩盖下的冷酷、自私,对于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遭遇是凄惨的,待遇是不公平的,甚至对于亲情的渴求,也很难得到满足。

不是吗?周萍面对眼前的亲生母亲是冷漠的,无情的,虽然没有相认,但丝毫的血脉相连都感觉不到。还亲手打自己的弟弟。侍萍的心在滴血,兄弟反目,父子成仇,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摧残着她的身心,阶级地位的悬殊都使她不能认回亲生儿子,鲜明的阶级对立,有着天壤之别的等级待遇,这是侍萍的不愿意看到的,然而社会毕竟是现实的,残酷的。

7.红岩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 篇七

江姐,一个柔弱的女子,一个不屈不挠的共产党员。当她被叛徒出卖时,她表现出的是镇定,当叛徒拿枪抵着她的胸口时,她没有丝毫畏惧。她被抓进牢房,敌人对她威逼利诱,但她没有动摇。审讯室里,敌人想尽一切办法折磨她,一根根竹签对准她的指尖,血水飞溅,痛彻心扉……

她没有求饶、没有呻吟,她那紧咬着的嘴唇鲜血直流。她深知,她的嘴巴就是无数战士的“安全线”。她用一个共产党人的意志平静地在敌人面前宣布:胜利永远是属于我们的。“用刺刀来切剖胸腹吧,挖出来的——也只有又热又红的心肝。”“当我们被提出去审问的时候,当我们咀嚼着两餐霉米饭的时候,当我们……我们想起了你,亲爱的江姐!”“暴风雨中海燕,迎接着黎明前的黑暗。”

读着狱中战友们给江姐的信,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朦胧中我看到了江姐,她的头微微昂着,齐耳的短发理得一丝不乱,她那宁静而坚贞的目光里流露出对党的忠诚、对新中国的热爱。为了新中国,她忍受再多的痛苦也不会吭一声;为了下一代的幸福,她愿把这牢底坐穿!

龙光华,一个勇敢无畏的军人。凶残的敌人为了得到口供,疯狂地折磨政治犯,使出了许多包括限制供水、供食等阴险手段。为了粉碎敌人的阴谋,狱中难友乘放风时在墙角挖出一眼泉水。

在保护泉水的过程中,龙光华挺身而出与敌人斗争。他惨遭敌人的严刑拷打,高烧中,他被不远处兵工厂试炮的声音惊醒,“我们的……山炮……”“我们……解放军……”他用微弱的声音一次又一次固执地说着。高烧中,他看到了自己的部队,看到了昔日的班长、指导员,他又手握钢枪冲向了战场……

他崛立再牢门口,“一只手紧抓住牢门,一只手伸向前方,口微微张开,像没有焊完心里要说的话,一双永不瞑目的眼睛,凝望着远方……”

一汪热泪,从余新江的眼眶,也从我的眼眶簌簌滚下,泪眼中那崛立在牢门口的是一座不朽的丰碑!

余新江、孙明霞、华子良、陈松林……一张张鲜活而坚毅的面孔在我的眼前划过,一座座不朽的丰碑在我的心中定格。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国旗,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与幸福。

8.围城1000字读后感大学生 篇八

《围城》文风轻快而机敏,用揶揄和戏谑刻画普通的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揭示深刻的哲理。主人公方鸿渐、女二号苏文纨,在我看来,是形象最丰满的两个人物。方鸿渐出身之地以“打铁、磨豆腐、抬轿”而闻名,这三个词已经把中原小镇的生活背景勾勒了出来。“铁的硬、豆腐的淡而无味、轿子的容量狭小,还加上泥土气,这算他们的民风”这一长句,完全奠定了方鸿渐的身世背景:来自一个小康的中国小镇,士绅之气免不了长久伴随着他;更重要的,是这一看似对民俗的叙写,其实成为了方家的各色人物的形象暗示。这种高效、简洁的文风,正与学者的逻辑严密、论述深入的作风联系紧密。方鸿渐刚到大学任教的时候,他与校长高松年之年的接触也值得玩味:首先,他并不清楚对方的打算,因而在接受副教授之职时,还觉得幸运。他的偷安、懦弱那么彻底,使得他完全牺牲最基本的利益。在整个冲突的过程中,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针锋相对;表面上有攻有守,其实方鸿渐一路败北。他就是这么一个随和、糊涂、胸无大志之人。这与他乡绅的家庭环境有关,这也由他云游欧洲却一无建树的经历决定,这更与他的天性密不可分。故说他不是“野兽”,“顶多是一只家畜。”刻画入骨如此,也只有鲁迅可以媲美。

而鲁迅之激烈强硬虽胜钱钟书一筹,却也有不如钱之处。其一,便是讽刺太甚以致人物类型化。在钱老作品中,苏文纨算是偏反面的角色了,才学出众却古板而势利,但并没有被刻画成一个呆板的木雕。从头至尾,处处有对苏文纨言行的戏谑,甚至诸如因吃醋而破坏唐方之恋的叙写,但也有单纯、善良的情节——如苏小姐攻击赵辛楣以保护嘴笨胆小的方鸿渐。这类手法没有把任何一个人物写死,而是留出了足够的空间让读者做出判断、酝酿情感——所谓艺术的再创造大抵如此吧,读者的体验和思想本身成为了作品的价值。

从主旨上讲,钱老的《围城》没有涉及太宏大的主题——与雨果写命运、托尔斯泰写战争、鲁迅写国民性相比,钱老只是写了20世纪30年代青年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与职业生涯。但因为焦点小,表现得自然细腻周全了。

书中涉及的有专业精深、事业成功的苏文纨、赵辛楣;有食古不化的几位古体诗人;有工于心计的韩学愈、高松年;有不学无术的曹元朗与方鸿渐……扩展到老一辈文人官商,还有顺应时代的方父等等。唯有全面,才能深刻。

在那个年代,知识分子是幸运的——人民需要启蒙、科学文化落后、大学生尤其是洋博士的头衔是金字招牌;但知识分子又是痛苦的——恋爱自由是泡沫、学术创新是口号、政治清明是幻想——当然,这是与发达的西欧、北美等相比而言的。

知识阶层的不幸,在中国是长期的,而非短暂的。

老一辈的方老爷子是前清读书人,学而优则仕未成;中间的三闾大学各位教授,佯攻学问而实攻心计;苏文纨、孙柔嘉竭力冲破女子的不平等,其实是在争取施展女性权谋的高层平台。知识分子很难真正凭知识立锥于世。学问从一开始就得染上铜臭,“教授”、“博士”、“主编”这些头衔几乎是对“局长”、“大人”的模仿。进一步讲,时至今日,无论欧美或是东亚,一半以上的高等教育还是为了追求利益服务——财经、政法、企管、商贸等等。知识分子永远依附于他们蔑视的事物。

在更深层次上,现代知识经济下的竞争增加了知识分子的磨难,才华与毅力缺一不可,家世与计谋也力量巨大。教育体系存在的阶层垄断型、自然淘汰法,在一切国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参与者多了,而花环只有一个,失败率必然增长。方鸿渐只是失业、失恋、失败大军中的一员。

9.活着读后感1000字左右大学生 篇九

我又要长吁一口气,这是我第一次用两个晚上看完一本书,合上手边的这本余华的《活着》,感觉很沉闷,闷的喘不过期来,感动在这个个环境中,这片土地上生存的这些生命,而我所感动的是家珍。在其他的文学作品中,也读过一些这样的女性角色,但是我还是忍不住为之感动,这是在中国这片厚实的土地上生活的女人,他承受着比一个女人所应承的更多的东西,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他的力量不来至于喊叫,不来至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苦难、无聊和平庸,《活着》讲述了一个人他的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相互感激,同时有相互仇恨,他们谁也没有抛弃对方,同时也美誉哦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一起走过尘土飞扬的道路。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贵,这个风光一时的高富帅,因为年轻时候无所顾忌的胡闹和为所欲为毁掉了自己家人一生的幸福,但他最后终于还是在贫困中觉悟,也是那并不算迟,可厄运的阴影一直追随着他的脚步。残暴的夺走了每一个与他有缘的人的生命,毫不同情,他的父母在家境落败后相继挂掉,伤痛还未平复,与自己同甘共苦的白富美妻子家珍,最后连他唯一的子孙也逃不出死神的魔掌。只剩下他一个人孤独的活着。记得有这样一句话,生活就是人生的田地,每一个被播种的苦难都会长成希望,他们就是我们的双手,不管身上承受着什么。不管脖子上套着什么,不管肩上负载着什么……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起伏一样。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在合上书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有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能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直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而所有的情绪就是这种娓娓叙道的过程中悄悄的侵入读者的CPU,《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

他就像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的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缓慢的方式,将读者的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有意思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这里。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内容,活着在一般的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个静止的状态,

余华的《活着》告诉我们,生命中其实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的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活着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10.书的读后感1000字学生 篇十

我爱看书,可是视力下降了。爸爸妈妈发现后,很着急,爸爸说:“除了教科书外,不要再看任何课外书了,”妈妈生气地说:“特别是晚上要按时睡觉,不能躺在床上看书。”妈妈把床头上的书都没收了。

哎呀!他们把我的“精神食粮”都拿走了,这不是要把我“饿”死吗?真是“焚书坑儒”。

我马上想到一个成功率极高的办法:把家里的香蕉都吃完,一会儿,家里要来人,他们会发现家里没香蕉了,我“自告奋勇”去买香蕉就可以了,再趁机拿出书看……我高兴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两只眼睛滴溜溜地转着,然后自言自语地说:“我宁可牺牲身材,也要看书!‘饿’死我啦!”那表情活像一个偷着油的耗子,撒欢儿地美。其实心里恨不得把书打开来看。我轻轻地推开了门,踮起脚尖,跑到厨房,看到四个“果香四溢”的、“又肥又大”的黄香蕉,我吃、我吃……在我都要被噎死的情况下,我把四根儿香蕉“塞”进嘴里,咯,要噎死我啦!我连忙用手捋了捋肚子。我怕妈妈发现强有力的证据,连忙把香蕉皮“埋”进垃圾箱里,再在上面扔一些碎纸。然后,我悄悄地靠近厨房门,虽然,我有些吃撑了,但蹑手蹑脚的走路我还能做到的。我提着气,保持猫儿一样的轻盈,偷偷地跑到书柜旁,拿出一本新书,又匆匆忙忙地跑回屋了,把书藏在被子里,马上装睡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妈妈准备拿香蕉待客的时候,妈妈好奇地问我:“咱们家的香蕉失踪了!”我自告奋勇地说:“我去买!”妈妈非常感动,给我二十元钱去买,我顺便也小心地把那一本“藏书”藏在购物袋里带了出去。

我以每秒钟三百步的速度跑到了超市,买了一些香蕉。然后,我跑步去了附近的一个公园,我找到了一个又有椅子、又阴凉、又安静、又不会被大人发现的地方坐下了,我看得出神入化,仿佛走进了书里面:主人公的安危让我牵肠挂肚;当他被坏人欺骗的时候,我焦急万分;当主人公逃脱困境的时候,我眉头舒展……“叮铃铃!叮铃铃!”原来是妈妈来电话啦!这时我才如梦初醒,原来我是来买香蕉的呀!妈妈在电话中生气地问我:“你跑到哪里去了?再这样我会吓出心脏病的!快点回家,客人已经来了!”我马上赶回了家,而且,被妈妈骂了一顿。

这就是我和书的一段故事,虽然我被妈妈骂了一顿,但,读书的快乐,使我很幸福。

上一篇:水厂技术员工作职责下一篇:大酒店开业庆典致辞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