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感想

2024-09-01

辛亥百年感想(共16篇)

1.辛亥百年感想 篇一

辛亥革命一百年感想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在这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此外,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并对近代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要记住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要以中国封建时期的清末封建统治为鉴,要大力发展本国的科学技术,注重教育的发展与改进,提高国民的教育程度和素质,要注重于外国的友好往来于经济文化的交流,要注重培养新生代的创新思维与逻辑思考能力,要大力加强与巩固中国的军事力量,不可落于人后。

2.辛亥百年感想 篇二

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欣闻多个城市隆重开展纪念活动,“这表达了大家对这段历史的尊重,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弘扬中山先生振兴中华、天下为公的精神。”

[武汉]

武汉政协十年鼓与呼:把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主会场设在武汉。把“辛亥革命百年”作为国家重要纪念活动,已在全国两会上成为各界共识。据了解,武汉市政协作为最早倡导单位之一,为此已呼吁了整整十年。

早在辛亥革命90周年之际,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协提出了开发利用武汉独有的“首义”文化和旅游资源的建议;2001年举行的武汉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通过《关于加快开发建设辛亥首义文化区的建议案》;2006年9位武汉全国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提交集体提案《关于全面启动辛亥革命100周年庆典纪念活动的建议》。200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政协主席叶金生撰写《关于把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主会场定在武汉的提案》。

经过十年的努力和完善,武汉市政协把“首义之城作为‘辛亥革命百年’国家重要纪念活动主会场”的强烈愿望,广开渠道积极向公众表达,并得到了海峡两岸众多有识之士的支持和呼应。而《关于整合辛亥首义历史文化资源,彰显武汉独有文化品牌的建议案》也成为2009年武汉市的一号建议案。

投资200亿筹备相关庆典

在2010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时任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就表示,武汉作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地,将投资200多亿元人民币筹备相关庆典。

阮成发说,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中国乃至亚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迎接明年的百年庆典,武汉市正在进行系列准备。一是加强辛亥革命文物的开发利用。斥资对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辛亥红楼广场、起义门、辛亥首义烈士祠等大批辛亥革命历史遗迹进行全面修缮。二是打造辛亥革命百年标志性纪念景区,首义文化区、辛亥革命博物馆等工程相继开建或建成,整个投入超过了100亿元。三是建设相关城市基础设施,如从天河机场到首义文化区的相关道路全面改造和提升,总投资也将超100亿元。四是正在准备召开纪念辛亥革命国际学术研讨会,举办系列辛亥革命文物展、书画展。五是组织实施辛亥革命相关文艺产品。

据了解,目前,辛亥革命博物馆及首义南轴线和标志性构筑物设计方案正在完善和敲定中,按计划,2011年6月将完成辛亥革命博物馆、标志性纪念构筑物、辛亥大道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项目建设。

[南京]

南京领衔武广沪举办联展

作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武汉早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便公开表示要为筹备“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庆典投资200多亿元。而此后在广州和南京的两会上也有代表委员提出主办百年庆典的提议。虽然庆典的具体承办地仍没有落定,但三地之间是否也会有合作呢?

南京一位文化艺术界别的政协委员透漏,目前南京、广州、武汉、上海、北京五地的“孙中山博物馆”举办联展已经敲定,南京孙中山纪念馆已举行过多次专家论证会。根据方案安排,由南京孙中山纪念馆牵头,广州中山纪念堂、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上海孙中山故居将在今年9~10月间进行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的联展。

孙中山先生婚书或展出

据介绍,本次联展到时候可能会有一系列关于辛亥革命的珍贵文物展出,这四家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博物馆将展出一系列“镇馆之宝”实物和图片。

据了解,从目前情况来看,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的文物最为丰富,今年起武汉将通过采购、捐赠、调拨、借展等方式,面向全球征集辛亥革命文物,他们已购买了第一批革命文物40件,接受捐赠的实物、资料共有70余件,初步确定可征集的文物还有不少。据了解,武汉辛亥革命纪念馆中藏着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誓约书。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的夫人为孙中山和宋庆龄“巧搭鹊桥”,促成了两人的婚姻。这份珍贵的文物也有望展出。

而南京孙中山纪念馆也有不少珍贵的文物,中山陵孙中山纪念馆也有“镇馆之宝”——一批珍贵的影像资料,该卷珍贵的影像资料是当时的中国新闻电影厂一位新闻摄像记者所摄,全面展示了当年孙中山先生灵柩移灵过程中,奉安地选址、灵柩运送、建陵设计海外招标以及奉安大典全程等重要时刻,这些资料只在香港和台湾举行的“孙中山奉安80周年特别展”中展出过其中部分。

中山陵将建孙中山奉安纪念馆

去年,当时的南京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王鹏善表示,为了纪念辛亥百年,南京中山陵将筹建孙中山奉安纪念馆,将突出南京中山陵作为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地的特点,首次系统地展示所有孙中山灵柩奉安南京紫金山的史料,预计馆址将选定于中山陵博爱广场。

将维修出新100幢民国建筑

3.百年辛亥与百年商埠 篇三

拂去历史的尘埃,回首百年前的广西东大门——商埠梧州城的激荡风云,追寻那一个个远去的历史背影,便不难发现,广西的辛亥义举首先在梧州发起,绝非偶然,其中有着深刻的经济、历史、文化成因。

桂商在梧州发源、发育的历史,梧州的工商业文化氛围,对民主革命活动在梧州活跃开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与联系,“百年商埠”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对于梧州辛亥革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桂商孕育于梧州,

是广西辛亥革命的重要力量

梧州自古以来便是广西的商业重镇。梧州人经商的历史有2000年以上,梧州城从诞生之日,便有商品贸易,孕育了广西最早的商人阶层。

秦汉时期,当岭南许多地区仍是蛮荒之地时,梧州已成为岭南的水运枢纽,建成广西最早的城池。秦始皇开凿灵渠之后,当时苍梧郡(今梧州)的人民便通过桂江、灵渠、湘江一线的水上通道,吸收中原的先进文化与生产技术,促进了梧州以及西江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汉代的300多年间,汉王朝设交趾刺史部于梧州,辖岭南九郡,梧州遂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汉武帝派出船队从合浦出航,满载丝绸等到东南亚、中亚各国交易,购回明珠、琉璃、奇石、异物等,这些由合浦进口的商品,循南流江、北流河至梧州,然后经桂江、灵渠通道远销中原。同时中原的物资也经此路径运销海外。作为珠江流域内河水路交通枢纽的梧州,属于我国最古老的贸易港口之一,各地乃至国内外商贾云集、货物汇聚之地,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之城。自唐至宋,梧州一直为繁荣的岭南商埠。

入宋以后,由于商品贸易活动频繁,商品销售量增加,需要支付的钱币也大增。宋朝政府在梧州设监铸钱,梧州的钱监称“元丰监”,是北宋时“六大钱监”之一。

明清两代,通过市场贸易,梧州这一内河港埠城市起到了桂东南地区经济和商品流通中心的作用,为近代梧州发展成为广西主要的对外经济贸易港口奠定了基础。

1897年2月,英国迫使清政府订立有关英国在南方几省利益的协约,其中《续议缅甸条约附款》规定:将梧州府辟为通商口岸。

梧州开埠通商后,广东商人与外国商人纷纷来梧州投资,开商行、办工厂。1902年后,梧州先后兴建了缫丝厂、机器厂、炼锑厂、纺织厂、工艺厂和制造厂,这是广西最早的工业。同时开办了广西最早的电讯局,开设电话、电报业务。

梧州开埠通商,商贸业、经纪业、金融业、航运业、近代工业同时崛起,出现了广西最大的、最为集中的商人阶层。清末民初的梧州出现了梁颂唐、吕辑堂、黄泰初、陈泰记四大富商。其中梁颂唐身家约300万银圆,属广西首富、最大的资本家。

桂商真正成为了一个社会阶层,一股社会势力,广西的资产阶级首先在梧州产生并登上历史舞台。

桂商之文化特质,

在梧州辛亥革命中得以体现

桂商主要在西江水系做生意,与粤商、粤人打交道,或其祖辈本来便是粤人,有着水上文化的特质,他们视野开阔,放眼海外,善于把握机遇,敢于冒险,精明精细,工于贸易,勇于参与市场竞争,使广西在近代能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迅速改变广西延续千年的落后面貌。

从辛亥年间的表现看,桂商具有擅长外向型贸易,富于冒险精神、团体精神等文化特点。

一、从事跨省与跨国贸易,具有鲜明的外向型特征。

广西的地理位置独特,处于西南腹地和粤港澳沿海地区的结合部,上接云贵川,下联粤港澳,得天独厚地扮演了东承西联、上引下联的角色,桂商的贸易活动自然具有跨省的流动性。桂商的生意是“大进大出”的大宗交易,他们依托跨省、跨国的地域市场,建立起广西的工商经济体系。

桂商从事进出口贸易的通道:一是沿西江水道,直通粤港澳,再转运海外;二是从合浦、钦州、北海出海,往穗港与东南亚各国。

这样一个商路,体现了桂商接受粤港经济辐射的历史进程与历史连贯性。这样的经济格局,至今仍在延续和衔接,并富有启迪意义。

二、桂商富有冒险精神,无畏于市场竞争。

桂商崛起的年代,正是战乱的中国。清末民初的战乱、“改朝换代”的风波、列强入侵的炮火硝烟,竟为桂商提供了难得的商机,这是一个奇特之现象。

桂商的血统本来就有涉险精神,早在汉代,先辈们就已开辟海上“丝绸之路”,远涉重洋,把生意做到印度、阿拉伯地区,在南亚、东亚、非洲,都有桂商的足迹。合浦在汉代便是对外的港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俗话说:“宁欺山,莫欺水。”而桂商则敢于“欺水”,更善于“亲水”,他们是龙母的子孙,信奉“水为财”;他们敢于驾驭风浪,涉大江,渡重洋,具有世界眼光与胸襟,敢于拥抱海外文化、海外文明。如此文化性格,使桂商敢于参与市场竞争,敢于与列强竞争,敢于与外商竞争,在与外商的商战中建立了广西最早的工商业、现代航运业。

1897年梧州开埠后,外国取得梧州的海关权与西江航运权,大批的外国商船随即闯入梧州。外国轮船垄断了梧州的航运业。

1908年,梧州的华商集资成立梧州第一家华资轮船企业——梧州航业有限公司(又名西江航业有限公司),喊出了“中国人乘中国船,中国货搭中国船”的口号,公司分别经营梧港线、梧穗线之客货运输。此举打破了外国垄断梧州航运业之局面,受到客商的欢迎。之后,公司又扩大经营范围,经营梧邕线。

通过商战,梧州商人从市场惯例、交易方式和竞争意识等方面,开始突破传统市场经营理念,参与洋行煤油、烟草等商品的推销,各地土特产收购网络的建立、轮船的招投标、商品拍卖和金融市场的国际汇兑业务等,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

尽管从清末以来广西会党起义与军阀战争接连不断,但梧州的埠际贸易额数量依然相当可观,形成了经纪业、银钱业、百货业、鸦片业、花纱业、轮渡业、盐业、饮食业、运销滇黔杂货业、华洋匹头业、西江电船业、染布业、油米业、土制煤油业、药业等几十个行业,反映出梧州商业分工的细密和市场经营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

三、桂商富有群体性、组织性,形成社团、会馆、会党、商团等组织,从事经营与社会活动。

桂商中没有出现胡雪岩、伍秉鉴式的商业巨人,盖因广西的社会经济与江浙、广东相比,仍属于后发展地区,社会生产力落后,仍需长期接受粤港、穗港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然桂商以中小商人众多,善于“抱团取暖”,组成商会、会馆,以维护自身权益,以适应市场竞争。建立会馆、商会,主要是为了保证商人的贸易活动能正常有序地进行,防止无序竞争而扰乱市场。

苍梧县龙圩镇早在清康熙以前便建有粤东会馆,保存至今。近代以来,梧州及西江流域各地的商业贸易日益频繁活跃,商人的会馆也在不断增多,不断扩展。广西沿江、沿海以及内陆山区的各城镇,几乎都有会馆。

商人们按各自所经营的行业建立商会,各商会基本上由同业人员所构成,商人可通过商会来解决商务活动中的问题。

梧州商人在1906年倡议建立商会,并制定商会章程。1907年正式成立商务总会。这是广西最早成立的新式社会经济组织。

这些商会、会馆组织,体现了明清时期以长途贩运为主导的传统商业经济发展的格局,形成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并发展成为文化传播的据点,政治力量角逐的支点。于辛亥年间,成为了同盟会活动的联络点,传播革命进步思想的阵地。

nlc202309030646

桂商的合法斗争,

推动梧州辛亥革命

百年前的梧州,政治上开明、经济上开放的文化环境,为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地理上又毗邻粤港澳,信息畅通,联系便利,革命党人在梧州活动活跃;梧州工商业文化环境,为当时梧州首先响应辛亥革命起义提供了可能。

随着梧州工商业的发展,广西的资产阶级在梧州率先产生。梧州资本家的人数、资本均为广西之冠。梧州的资产阶级以中小业主最多,迫切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希望改变封建帝制与外商倾销、丧权辱国的局面,与清廷的封建统治不断产生冲突,进行斗争。

1904年,梧州商人举行罢市,反对统捐,要求减少捐税,撤换知府程道源。

1908年,梧州商界创办西江航业股份有限公司,与英商争夺西江航运权,呼吁“中国人乘中国船!”

1911年7月,梧州商界发出通电,反对清廷以铁路国有为名,收回民办粤汉、川汉铁路,转资外国。是为“护路运动”。

这些斗争行为,标志着梧州的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成为广西辛亥革命的先声,为梧州在两广率先独立奠定了社会基础。

武昌起义前夕,孙中山派遣大批同盟会会员进入广西。1911年4月初,孙中山在日本派遣刘崛(广西容县人)潜回梧州,设同盟会广西分会,刘崛任会长兼主盟人,徐志翔任秘书,主要成员有区笠翁、甘日三、蒙经等30多人。梧州一度成为广西革命的中心。

10月30日,在梧州的同盟会广西分会接到香港同盟会发来“京陷帝崩”的电报,立即在梧州的进步报纸《广西日报》、《梧江日报》上同时刊出号外。梧州全城为之震动,市民奔走相告,欣喜若狂,鸣放鞭炮,以示庆贺。

10月31日上午,区笠翁、甘日三等人以同盟会广西分会名义,果断地召开群众大会,号召独立。当天下午,他们又召开各界代表大会,一致通过梧州在广西首先独立,成立梧州军政分府。会后,全城商铺遍插白旗,上书“梧州反清独立”,街上张灯结彩,燃放鞭炮达2小时之久。市民纷纷剪辫,以庆贺新生。梧州成为广西第一个宣布响应辛亥革命起义、反清独立的城市。

随后,梧州商会又出面反复与广东胡汉民的督军府沟通,妥善处理好广东民军在梧州遭受伏击的事件,取得谅解,达成抚恤协议,使梧州避免一场兵火之灾。在梧州独立后这一段时期,基本是梧州的商会及其民团武装维护着全市地方治安,保一方平安。

百年商埠之百年风云、百年沧桑,给予我们许多感悟,许多启迪。桂商的成长历史、梧州百年商埠的兴衰史,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仍有着启迪意义。历史的脉络会昭示我们未来发展的思路与前行的轨迹,坚定我们发展的信心,明确今后奋斗的方向。文

4.辛亥百年演讲稿 篇四

孙中山先生十三岁就赴海外读书和做工。孙中山先生在海外接受了现代教育,接触到先进思想。孙中山先生在海外的经历,一方面为从事革命工作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另一方面团结和发动广大华侨投身民主革命,巩固和发展了海外革命组织。很多华侨捐款捐物支持革命,甚至倾其所有。许多华侨还舍生忘死地亲身投入到推翻清朝的起义斗争之中。在黄花岗72烈士中,有近40位是华侨和归国留学生。孙中山先生曾以“华侨是革命之母”这句话,高度评价海外华人对辛亥革命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从辛亥革命到抗日战争,海外华人出钱出力,甚至牺牲生命。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侨居海外的优秀科学家和学者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为中国的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改革开发后,开始时外资多数来自华商,海外华人给中国的经济建设带来了急需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在新的世纪里,我们又迎来新的海外人士和留学人员回国浪潮。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为美国华人提供了更多的创业和发展机会,中国各地积极建设优良的创业环境和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通过吸引海外人才加快经济的转型升级。海外人才是中华民族人才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硅谷到华尔街,一大批华人精英回中国创新创业,再创人生辉煌。

孙中山先生走出国门,在海外读书和工作;然后又走入国门,带来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孙中山先生联合国际和国内进步力量,把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推向前进。孙中山先生以国际视野探寻中国的发展道路,是海外华人学习的榜样。海外华人放眼世界,在世界各国与中国的关系上扮演桥梁角色,在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上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美两国的经济规模加起来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中美是世界上最大的利益共同体,美国华侨华人更是肩负着促进中美交流和中美关系的重任。

在海内外华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正在实现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在辛亥革命后的100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华联会将与各社团合作,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同时,也将积极地向美国主流社会宣传和介绍中国。

胡锦涛主席对芝加哥的访问,加强了芝加哥和中国的联系。芝加哥华人社区不仅是中美两国之间的桥梁,在促进芝加哥与中国的联系上,芝加哥华人更是大有作为。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将芝加哥华人社区的两岸三地华人凝聚在一起,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促进祖国的发展和加强芝加哥与中国的联系做出更大的贡献。

——————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全世界华人都在隆重纪念辛亥革命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们大芝加哥的华侨华人今天一起缅怀孙中山先生以及辛亥革命先烈, 学习中山http:///fanwen/先生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和平统一的爱国精神;学习他为振兴中华,自强不息,愈挫愈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神。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表明, 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性中积淀着祖国统一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维护统一、反对分裂,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极为珍视的价值观、民族魂。

孙中山先生一生不遗余力地争取“和平、奋斗、救中国”,他一生致力于国家领土的统一。孙中山将实现中国之统一当作“头等大事”,视为“根本要图”。他体认到,以中国的土地和人民、物产等条件,一旦统一,必将形成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无可比拟的推进力量。他认为:“若能合为一气,一致进行,排除障碍,统一中国,将来定可为世界一等强国”。

辛亥革命100周年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庆祝的重要历史事件。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陆和台湾同属中国.两岸的同胞是同文同种血脉相连的骨肉兄弟.由于历史和内战的原因, 台湾和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六十多年来,海峡两岸间的分离、带给骨肉同胞精神上巨大的痛苦,而相互间的军事对抗耗费了两岸巨额的财力物力。李登辉、陈水扁主政台湾时期,主张 “两国论”, “一边一国” 等去中国化的政策.岛内“台独”势力气焰嚣张,分裂主义恶性膨胀。“台独”的政策不仅给岛内政局带来混乱、也给台湾的经济带来恶化,台独的政策使两岸关系动荡不安, 也给两岸交往带来阻力和干扰。然而实践无不证明, 搞分裂不得人心, 台独将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和不幸,这是所有中华儿女都不愿看到的。

自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领导人以来, 两岸关系开始得到的极大的改善.2008年12月14日,两岸相隔60年后,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大三通,两岸从此迈入大交流的新局面。2010年6月29日, 两岸签署“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两岸开始进入和平发展, 合作双赢的新阶段。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希望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台海和平。两岸和平发展越来越得到两岸同胞的认同和支持,越来越成为两岸民意的主流。

最近, 在国际势力的操纵下, 南海局势复杂化.南沙群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疆域.中国对南沙群岛最先发现、有效管辖的主权地位,历史上得到世界各国的尊重和认可。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大陆和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应该团结联合起来, 共同维护祖国的主权及领土完整,尽快解决南沙群岛和钓鱼岛问题。

5.辛亥百年感想 篇五

主创们拍得很认真,让我有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的感慨;镜头也确有电影感,和一般的电视电影也有所区别,但就是无法打动我。虽然没有快进,但总是走神,努力调动自己的泪腺,可惜就是麻木之极,想来看《辛亥革命》时林觉民这段,都落下泪来。

首先是结构问题。不知是剧本阶段就在开场如此繁复,抑或后期剪辑时想出些花活儿,倒并非能否看懂的问题,而是这刻意的结构没有提供任何积极观影效果。

其次是情感问题。24岁就就义的林觉民与两年后抑郁而终的陈意映,这本应是悲情而浪漫的一个旧时代有热血的青偶戏,可惜我看不到他们的“情”。中国彼时的满目疮痍是我们在学校历史书上学到的,影片也未及真正展现,林觉民到底看到的、体验到的是什么?难道仅仅当年先生一语就使这些青年们赴汤蹈火?这也缺一个“情”字。与其将如此之多的笔墨给予林觉民等人一次次祭拜恩师,倒不如落几笔他们周遭的世情,一点小事件就能凸显当时的国将不国。旧时人端庄守礼,但那是人前的守则,我也期待小夫妻于人后的憨笑嗔骂、耳鬓厮磨,他们未分离前越是甜蜜幸福,不日便人鬼殊途才越是悲情,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一个温和有礼,一个贤良淑德。于国少情,于家薄情。

我实在不想质疑主创的才情,只能质疑是否编剧与导演太过于恪守频道的审美,于是作品便平庸,又或者我也怀疑创作者对待题材的态度,太似被逼的命题作文,因为没有独有的情感与态度,于是结构再反复,也是流水账写就下来。

三是人物塑造问题。不可避免的群像,那些热血青年却如同一个模子刻就出来一般,人与人似无性格差异、背景区别,尤其那在革命中也悄悄情意相许的小恋人,这组人物本应是林觉民与陈意映的最佳关照,却在片中彻底沦为废笔。

四是演员问题。不想就此太过评论,因为这其中也掺杂制片方的发行考虑与导演的要求以及控制能力。

片中,林父言:十年,真的是一晃,一晃,就是十年。

6.辛亥百年感想 篇六

现在离纪念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只有五十多天时间,纪念工程、配套工程建设,环境整治、城市管理任务十分艰巨。区委区政府决定,今天召开动员大会,大战四十天,攻难克艰,以一流的工程设施,崭新的城市面貌迎接辛亥革命武昌首义100周年。

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区围绕纪念辛亥百年,各项工作抓得很紧。首义文化区、东沙连通等重点工程正在按计划推进,一批道路、立面整治相继竣工。城市管理工作二季度以来逐步加强,水平得到提升,七月份考评在全市前列。纪念活动的安全保卫工作也已启动。但是,据最近了解的情况看,制约工程进度“卡脖子”的问题不少。环境整治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如渣土污染,形成“灰带”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公正路、巡司河路、雄楚大道、静安路等重点道路和少数街边脏、乱、差问题仍然不少;违法建设仍没得到有效控制,在一些地方特别是新建小区都出现违法建设,媒体、网络曝光、群众举报居高不下。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是当前全省、全市的大事。纪念活动中的四个重大活动地点都在武昌。届时,全国媒体、全球华人都将关注武昌。武昌展示什么样的城市形象,展现什么样的管理水平?既是机遇,更是重大考验!全区上下尤其是各级领导要把做好纪念活动的各项筹备工作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重要的政治任务。集中领导、集中精力;突出重点、明确责任;坚韧不拔、克难攻艰,确保各项任务的出色完成。下面我讲三个问题,供同志们参考:

一、强化高标准意识,整体提升城管水平

当前,加强城市管理,提高城管水平,相比建设工程,涉及面更广,难度更大。武昌的城市管理工作有条件在全市的前列;武昌的城市管理工作要立志走在全市前列;武昌的城市管理工作必须走在全市前列。要走在全市前列,必须强化高标准意识,逐步解决道路建设标准不高,园林绿化标准不高,城市管理标准不高和清扫保洁标准不高的问题。标准问题,必须“跳出武昌”、“跳出武汉”,以上海、广州、深圳等一流的管理水平为标准,来加强武昌的城管工作。

1、要准确把握坚定不移的推进“城管革命”。要全面理解“城管革命”的内涵,我认为主要有四点:一是提高城管工作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城管水平是城市形象,是城市的竞争力。全区要作为重点之一,街道要摆在第一位,要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二是彻底改变城管标准。不能习惯自己同自己比,看进步,自我满足;要用国内一流的标准来衡量,作为奋斗的目标。三是真正实行“大城管”。建设、水务、园林、城管局、环保、交管、站区办要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高水平建设,高水平的管理,互相配合,整体联动;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包括指挥调度机制、责任分工机制、市场化运作机制、考核奖惩机制。“城管革命”,必须要有革命性的观念、革命性的目标、革命性的思路、革命性的体制、机制,才能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2、着力构建“大城管”格局。大城管是针对过去仅靠城管局系统“单打独斗”提出来的。实践证明,没有建设、水务、园林、环保、交通、交管部门的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水平,不可能有城市管理的高水平。涉及大城管的上述各职能部门要调查研究,提出九月底以前需要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近期区里组织审定后实施,确保为辛亥百年期间有一个良好的城市形象。年底前,要研究确定今后两年的项目和措施,积极争取市政府多投入(明后两年市政府拟投入60亿加强城管工作)。成立由肖哲同志牵头,城管、建设、水务、园林派人参加的大城管调度室,负责日常指挥调度工作。先在城管局办公,区应急指挥中心建成后到应急中心办公。

3、切实加强街道城市管理工作。城管工作要进一步重心下移,街道和社区要成为城管工作的主体。给每条街道增加100万城管经费,主要用于解决城管协管人员、清扫保洁人员人数偏少,工资偏低的问题。设备购置,道路维护资金另行安排。街道成立城管综合执法队后,分管主任,原城管科公务员纳入城管序列,着城管制服,行使城管执法职权,其他不变。街道要注重发挥社区和“门前三包”的作用,发动群众参与城管工作,真正做到“人民城市人民管”。街道主任是街道城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副主任是直接责任人。街道要把敬业精神强,管理能力强,工作有干劲、韧劲的优秀干部安排到城管综合执法队。组织人事部门要注重从城管工作中选拔优秀干部。

4、深入推进“八大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前段八大突出问题的整治已取得初步成效,要继续推进、扩大战果。尤其是渣土清运,工地施工,违法建设要作为重

中之重。新招聘80名协管员,优先安排到工地渣土运输管理,由执法队员带队,交管配合,严管污染源头。运输渣土时间可放宽,路线范围可扩大,但不准超载泼洒,带泥出工地的标准绝不能降低。可要求重点工地成立清扫队,负责运输渣土进出口道路的及时清扫。要着力解决工地围墙整体档次不高的问题,对那些档次偏低的,参照“西安标准”,重新再做。公正路、友谊大道、白鹭街、中山路要作为重点,区里的拆迁工地要带头整改。对每月“第三方考评”的问题道路,违法建设,末位街道要实行“黑名单制”,限期“摘帽”。文明施工管理问题,区建管站的项目由区建管站负责,其他由城管局负责。

5、坚持“以第三方评估”问题为导向,及时整改。区城管局要及时向各街道和有关职能部门通报第三方评估发现的问题,对问题集中的地区和方面要组织整改。街道主任,分管主任要经常分析第三方评估发现的问题,研究评估标准,改进日常管理工作,减少第三方评估的问题发现数量。同时,要通过媒体和社区宣传,公示区域城管投诉电话,减少越级投诉和媒体、网络曝光的数量。

6、加强城市“亮化”建设与管理。为了提高城管亮化水平,市政府列支4000万,重点提升“两江四岸”亮化水平。武昌的建设任务很重,时间很紧。市城管局已作设计,招标工作按市里要求特事特办,尽快启动建设。要对全区的白天广告,夜间亮化进行全面检查,自然损坏的及时修复。

7、交管部门要管好重点地区的停车。车辆乱停乱放已成为影响交通通畅,影响城市形象的突出问题之一。洪山大队要结合正在开展的水果湖地区整治,合理施划允许停车的地段,武昌大队要重点对首义周边、解放路、户部巷、临江大道、都府堤周边合理施划允许停车的地段,并请停车公司加强管理。对违规停车严管重罚,保障重点地区良好的交通秩序。

8、尽快落实聘请城管义务监督员上岗劝导。主要在火车站,水果湖地区等重点路段和问题较多地区上街劝导,促进市民文明习惯的养成。

9、大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是“城管革命”的关键,是推动城市管理工作上水平的内在动力。一是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区城管清洁队要实施公司化运作,将每个队工资、管理费,平均到每条道路,形成每条道路的清扫成本,作为市场竞争的标的。区城管局率先对自己管理不好的道路拿出来,市场竞争。新增道路一律面向市场竞争。街道负责的道路也要大胆引进市场化清扫保洁机制。社区实行家庭承包的,也应拿出来进行家庭承包竞争。二是街道综合执法队要分片包干管理,对所负责区域占道经营、广告招牌、违法建设、乱刻乱画、道路开挖、道路破损、清扫保洁全面管理。要建立分片考核奖惩办法,奖惩先进,处罚落后。三是抓紧制定武昌区城管责任体系。包括部门职责、区街职责分工,联动机制,工作标准,形成《武昌区城管工作手册》,使每个单位知道该做什么,应达到什么标准,一目了然。改变粗放随意管理状况,推进城管工作制度化、高效率。四是严格落实奖惩制度。奖金主要用于奖励那些加班加点,努力工作,成绩突出的一线干部、协管员、环卫工人,也可作为福利性开支。

10、实行区级领导分管街道城管工作的制度。区委办已对区级领导分管城管工作作了安排。主要任务是指导、督促街道加强城管工作,帮助协调解决突出问题。要真正分管,不是联系,每周要抽出时间,与街道同志一起检查督办城管工作。

二、按时优质完成建设、整治工程

首义文化区建设,楚河汉街开街、道路“刷黑”以及立面整治工作,都必须按照9月20日基本建成的时间要求倒排工期,加快进度,确保质量,留10天左右的时间整改完善。

1、加快推进拆迁。首义文化区要尽快完成体育街的拆迁,确保体育街按规划实施。东沙连通工程要按汉街开街时有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的要求,有计划强力推进拆迁工作。确保8月20日完成省直片的拆除交地,确保9月20日三、四街坊及沙湖村的拆除,建筑渣土全部清运出场。武重四街坊拆迁要力争取得重大进展。

2、统筹推进建设工程。首义文化区及周边、楚望台遗址公园及周边的建设要统筹推进,各施工单位要有效衔接。尤其首义地下商业和地面部分要确保完工,保证首义文化竣工的完整性。首义文化区、楚望台遗址公园的亮化工程和道路标识、城市家俱要同步完成。道路整治、立面整治能快则快。首义文化区范围和友谊大道人行道要同步考虑建设,不留暇疵。临江大道四期、百瑞景路及昙华林整治的道路部

分,要力争9月底通车。立面整治要集中力量完成一片,脚手架拆除一片,尽快出形象。

3、对全区主干道、重要连通道全面排查,及时维修。请城管局、园林局组织专班,对全区的主干道、重要连通道路的路面、窨井盖、人行道、绿化进行全面排查,对破损道路及时安排修复,对绿化缺损严重影响形象的及时补栽。各街道对背街小巷道路破损的可以报城管局实施维修,也可自行安排维修。

4、加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由于工程时间紧,赶进度心情迫切,可能出现忽视安全施工,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可能出现忽现文明施工,影响交通通行,影响城市管理。建设局、安监局、城管局、交通大队要加强监督,任何单位,任何工程必须安全施工、文明施工,该整改的要坚决依法督促整改。不服管理的,该停工整改的坚决停工整改。绝不能施工出事故,绝不能施工严重影响交通通行和城市管理。

三、建立街道责任体系,深化“大部制”改革

七月份以来,我区在试点基础上在全区街道推行大部制的工作机制,工作运转效率得到提升,也引起市委、市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上周与水果湖、中南街就建立岗位责任体系进行研究,准备制定一个街道岗位责任制的示范文本,供各街道在制定岗位责任时参考。强调三点:

1、街道责任体系要体现大部室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全区街道推进大部室改革,其目的是解决街道原管理体制机制上存在的分工过细、忙闲不均、运转不灵、执行力不强等问题。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通过大部室的改革,实现街道工作理念、履职方式、工作方法的转变。工作理念的转变,就是要“巴掌”变成“拳头”,让部室形成工作合力,不能成立了大部室,内部还设“小科室”,“穿新鞋走老路”。履职方式的转变,就是要真正形成以部室为工作单位,部室负责人有效组织部室的人员开展工作,干部个人成为多面手。工作方法的转变,就是要干部“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下基层体现综合,再上来体现专业。

2、街道岗位职责体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要有利于部室形成合力。部室要真正成为街道的基本工作单位。部室正职既是工作的组织者,也是工作的责任人,有的街道在部室副职中指定牵头人,这个做法不符合改革精神。二是要有利于干部

熟悉多岗位的工作。每个干部能够熟悉和担当本部门的工作(或者绝大多数工作),真正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三是要有利于干部互相补位。对于街道职责范围内的任何一件事、任何时候都要有人负责落实,不能因为某一个干部缺位而导致一项工作没人来管。有些直接面对社区和群众的岗位要实行AB角。

3、街道责任体系要把握好三个层次。一是街道部室职责和工作目标,也是部室主任的职责和目标。二是部室副职的岗位职责。应该包括参与本部室组织的重点工作、分管工作的职责、目标两个方面。三是其他干部的岗位职责。包括参与本部室的重点工作,负责的内务工作(如资料的整理,对上沟通对下协调,所负责工作的安排、总结等),熟悉和协助完成本部室的其他工作。副职在目标考核中,本部室目标完成情况占个人的40%,分管工作完成目标占60%;其他干部考核本部室目标完成情况占个人的40%,个人内部业务的目标完成情况占40%,熟悉和协助完成本部室的其他工作占20%。要通过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的建立,真正使部室工作形成合力,成为街道的基本工作单位。

以上是对街道制定岗位责任目标体系的要求,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岗位责任目标时也可以参考。

7.辛亥百年的启示 篇七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世界潮流是什么?1911年尚在美国流亡的孙中山,看到的是一个正在蓬勃向上的国家。这一年,美国铁路里程达到了541,028公里,超过了世界其他所有地区铁路长度之总和。美国开始建立一个从未有过的公用事业网,包括公共设施、自来水、煤气、电力等,这是一个完全不同于古老中国的崭新国度。

英国是当时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每天早晨世人醒来的时候,总是已经有新机器开始运转,每夜世人进晚餐的时候,它还在运转不休。”温斯顿·邱吉尔如此描述彼时的英国。1911年的英国,农业人口只占到8%,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城市化的国度。

德国、法国、意大利,包括东方的日本,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世界贸易总额比任何一个时代都增多了,从1903年到1911的八年间,世界贸易额增加了50%。这就是潮流,世界开始变平,资本开始流动,先进的技术和制度影响着时代与潮流。

辛亥风起,只用了三个月时间就终结了清帝国268年的统治。1911年的报刊杂志中,充斥着“共和”、“革命”、“平等”、“自由”、“建设”的字眼,但是当这些革命者开始建设一个新的国度时,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仍然是一个庞大的旧体系。

回溯历史似乎能给我们提供一些新的发现。当孙中山意在克隆正在上升期的美国制度时,彼时正在迈入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的美国,却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内部危机。“工业文明综合症”,政治腐败、道德失范、贫富悬殊、劳资冲突剧烈、经济秩序混乱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引发不断的冲突。当时“黑幕运动”的揭发者们甚至冲动地批评道:“我们所拥护的伟大政府多次被人利用来牟取私利。”

美国的精英阶层由此发起了一场“进步运动”,从政治上争取妇女选举权,在城市进行市政改革,在经济领域有反托拉斯运动,从救济穷人和改善工人待遇的社会正义运动到自然资源的保护,囊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意在重建社会价值体系和经济秩序。

这是一场上下结合的改革,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是坚定的支持者,他曾冒着种族冲突的风险,邀请著名的黑人领袖华盛顿共进晚餐,商讨问题。他也支持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麦克卢尔、厄普顿·辛克莱等人进行的“扒粪运动”,正是厄普顿·辛克莱的《屠场》一书促成了美国《纯净食品及药物管理法》的通过。

8.辛亥革命感想 篇八

所引发的遐想

“历史,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它镌刻着昨日的奋斗,见证着今日的成就,昭示着明日的辉煌。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石破天惊,扭转乾坤,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民族复兴的洪流,从此在神州大地奔涌向前。”

------新华社10月8日电

辛亥革命已经在历史的大潮中逝去,但它的意义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辛亥革命推倒了皇帝宝座,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代替封建地主阶级的皇权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掀倒皇帝宝座,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千古不变的皇权统治的崇拜。辛亥革命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皇帝,建立全新的体制。新生的共和国并不令人满意,甚而令创造者都为之失望,但从此以后,共和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大众新的根深蒂固的信念。这就是历史的巨大进步。

辛亥革命带来中国政治体制、对外关系、社会经济、教育文化、风俗观念的一系列新变化。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共和民主色彩和鲜明的民权宪法性质,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列强虽然还企图继续控制、欺凌中国,但中国民众的觉醒程度空前提高,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要求汇成巨大的潮流,迫使当政者不能轻易对外妥协,也迫使帝国主义列强不能不顾及中国的民意,中国开始了国家地位缓慢回升的过程。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历时近十年的现代工业发展浪潮,现代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明显提升,从而为其后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更宽广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现代教育制度进一步发展,舆论传播更趋普及和活跃,从而为更大层面的政治经济社会变革准备了人才和舆论条件。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做派、交往礼节在变化,这些看似形式的变化,实际解除了人们思想的种种束缚,有利于进步和发展。

在这10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再为伟大的辛亥革命大声喝采!而对于它的领导者,我也深深被他折服。在那个**的年代,民族在水深火热中打滚,国家在列强的蚕食下慢慢变得病疮满身,孙中山自小便立下大志,他向义和团革命中的英勇人物学习,想要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救国于西夷强敌之下。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随后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

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895年2月,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的组织辅仁文社,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兴中会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896年10月,在英国伦敦曾被清公使馆诱捕,经英国友人营救脱险。此后,孙中山详细考察欧美各国的经济政治状况,研究了多种流派的政治学说,并与欧美各国进步人士接触,产生了具有特色的民生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思想由此初步形成。1897年,孙中山赴日本,结交其朝野人士。1900年10月,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今惠阳)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奋战半月,开始颇为得手,后因饷械不继而失败。

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在日本东京创建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同盟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以上便是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之前孙中山所作出的努力,而后便是著名的南昌起义,三天而席卷天下!虽然,辛亥革命因其历史局限,未能根本改变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但辛亥革命滚滚洪流所挟的风雷之势,至今仍在历史深处发出久远的回响。闸门一经开启,洪流势不可挡。辛亥革命不仅为古老中国发展进步谱写了新的篇章,而且为十年后一个更加先进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辟了道路。惊涛拍岸,谁是中流砥柱?征途漫漫,谁能引领航程?“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从南湖驶出的红船一路劈波斩浪,历经革命战争的烽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洗礼、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考验。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航道。

100年后的今天,辛亥革命对于我们仍旧有新的意义。是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变革的大门,引起了后来一系列的进步。在我的印象中,孙中山一直是国民党的领导,而国民党是如何如何的可恶。但随着我一年一年的长大,阅历也跟着增长,渐渐明白了成王败寇的道理,也有说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单,是由胜利者写就的。那么或许,国民党也没那么可恶。当然,我也不会去否认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不可忽略的作用,我所能理解所能明白的都是外来信息传达过来的,而我被传后的感觉就是:无好坏,只是理念的不同而已。然而,现在要说的是辛亥革命,是不是跑题了呢,没有,绝对没有!事实上,辛亥革命那时,共产党还在襁褓里等待出生的到来,而辛亥革命促使了这一天更快的到来。孙中山的本意绝度不会是反对共产党的,更不用说“剿匪”了。孙先生本就是追求一个人民生活美满,国富民康的世界。他不会歧视共产党,甚至会鼓励以及与其合作,而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便在于此:合作!当年国共便多次合作,虽然都因为国民党某些人被破坏,但合作的威力是无与伦比的,是谁也不能否认的!第一次合作产生了轰轰烈烈的国民运动,第二次合作更是赶跑了气焰嚣张的日本。而在今天这个以和平为主题的年代,人们不希望战争的发生,向往更美好的将来。国共合作,对于两岸人民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纪念辛亥革命的日子里,我真诚的希望,国共能够更友好的合作,共同为祖国的强大,人民富足而努力。

现在,和平共处,共同进步是时代的主流,相信合作将会带领中国走进一个新篇章!

再次为辛亥革命中的英雄们致敬,向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敬礼!

9.关于辛亥革命的感想 篇九

当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失败之后,当转瞬即逝的戊戌变法落幕之时。资产阶级这一场救国图强的立宪运动,在当时外寇横行、内政腐朽的历史背景下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废帝制促共和为民族民权民生 担起天者大任;兴同盟倡博爱号联俄联共联心创生国之新元。一大批知识分子和有识之士满怀着一腔热血,用生命谱写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那一腔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热忱,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敬畏。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辛亥革命在结束2000年封建专制制度,开创新的民族自立自省,自强不息的,民主主义革命新时期的影响作用是功不可没的。那么,在我认为,以孙中山为领导核心的辛亥革命,其中最具有突出现实意义的有三项:一是民族平等思想;第二,国家统一思想;三是关注民生幸福、实现国家富强的理念。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历史,留给我们丰富的思想遗产,也带给我们深刻的现代启示。她告诉我们,辛亥革命的历史,就是海峡两岸同胞为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统一而共同奋斗的历史,是联系两岸同胞之间的一条重要精神纽带。今天,在祖国统一大业还没有完成之际,我们更应该珍惜历史,铭记历史,以共同的历史记忆来增进民族认同感,以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为交流平台,增进两岸之间的互信,共谋祖国统一大业。

10.我的辛亥百年祭 篇十

从这张浑厚残损的照片中,看不出觉民公年轻的颜色。那时的他,是福州同盟会中出了名的美男子。目下正在拍摄的电影《辛亥革命》,以胡歌饰觉民,在英俊气上当有几分神似。然而,觉民公的那番风骨,却是饰演者难及的。辛亥年旧历,春天刚刚冒出头来不久,几阵枪响划破了广州午后的寂静。骚乱之后是公堂的怒吼。被俘的觉民公慷慨陈词至激昂处,猛地扯开衣襟,捶胸长叹,其悲愤、其怒目、其壯气、其豪情,连堂上端坐着的刚刚闻风逃窜归来的两广总督张鸣岐也不禁脱口而言:“惜哉。此人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如雪,真奇男子也。”中山先生诗云:“顶天立地奇男子,要把乾坤扭转来。”在历史上进步与保守、光明与腐朽的截然对立的声音中,“奇男子”名至实归地落在觉民公的身上。

那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恶战?玉树临风的铮铮铁骨究竟面临怎样的血拼?是腥雨连天、黄沙蔽空,还是战马嘶鸣、轮刀劈面?我特意查阅了壬子年的《民立报》,当年七月连载的《革党林觉民小史》据说是觉民公最早的成形传记。在尘封已久的图书馆地下室里,我泪眼模糊地读到这样的话:“巷战既久,飞矢洞腰,(觉民)翻然身扑于地,纵声一呼,忍痛跃起,复杀多人,又被数创,鲜血暴注,遍体淋漓,力竭始见擒。”好一个“力竭始见擒”。在觉民公《秉父》和《与妻》两封遗嘱书写罢的三天后,残血的夕阳挂在天边,羊城东辕门外的巷战里,革命党竟是中了埋伏,短暂而激烈的几声枪后,起义草草以失败收场。几番磨枪,沙场未酣;凌云大志,折戟旗断。历史的偶然,往往将书生柔弱的铁肩担当抛入激流与漩涡之中,用近乎嘲弄的方式轻易涂写一个人的命运。还是中山先生的话,见于《黄花岗烈士事略》中:“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之变色……不半载而武昌大革命以成。”

百年风云激荡,历史又转入了新的世纪。华夏国土曦曦安定,惟世风倾颓,知识人少有,侠义客亦稀。于此浮嚣戾气中,读我先祖之文,想我先祖之人,小子尤甚惶悚愧姓林。觉民公族下有侄女徽因,名声渐起而掩其叔父。今向往徽因情事的少男少女们,又有多少晓得她的诗情和坚毅,乃至她对民主的追求,竟都与素未谋面的叔父有着遥相的呼应。滚滚红尘中,祭奠觉民公的人里,多半是出于写尽了柔肠与相思的“意映卿卿如晤”,童安格、齐豫、许乃胜……唱不尽的是绵绵儿女雎鸠深情,而缺少的却是家国情怀铁肩道义。

11.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观后感想 篇十一

当神州大地处于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末期,一批接受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的进步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民主,成立了“中国同盟会”,是他们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主张,它的领导人就是受人敬仰孙x。1910月10日,在孙x和同盟会领导下的辛亥革命打响了反帝反封建的第一枪,斗士们众志成城,经过鏖战,武昌起义以胜利告终,随之产生连锁反应:x、x、x、x、x五省宣布独立。不久,清政府彻底土崩瓦解。孙x先生的智慧、大度和谦逊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推崇,191月1日,孙x先生在x宣布就职,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辛亥革命是一场人民的革命,是一场光荣的革命,他推翻了清王朝,同时也结束了多年的封建统治,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变革,为重振中华铺平了一条崭新的路。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去,但是看着电影,我的耳边又响起那轰轰烈烈的枪炮声、呐喊声,眼前又清晰地浮现出一副副英雄的面孔……如果没有他们为真理、民主和自由抛头颅、洒热血,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没有今天屹立于世界的中国!革命先辈们抛妻别子、心怀大爱、舍身赴死的精神,将永远铭记在我的心里!

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世界,则国以屹立世界。”辛亥革命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勇往直前!

12.辛亥百年感想 篇十二

近代中国社会经过新民启蒙思想的传播,从严复的《天演论》到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逐渐开始深入人心。严复是中国近代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他于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后赴水师“建威”舰实习。光绪二年(1876年)被派往英国海军学校学习,同期赴英的同学中,包括后来在甲午海战中的将领刘步蟾、林永升、方伯谦、萨镇冰等十数人。严复学成归国第二年(1880年),被李鸿章任命为北洋水师总教习(教务长),后升任总办(校长),后来还曾一度出任北京大学校长。1894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这对严复产生了很深的刺激。当时他在自己写的一篇题为《救亡决论》一文中疾呼:“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要‘变法’必须取西方知识的精华,拿来促我。”于是他着力翻译西方新思想、新知识的著作,其中英国学者赫胥黎所著的《天演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本书籍。赫胥黎的《天演论》原书共计五篇论文,而严复所译仅仅是其中两篇,但就是这短短的两篇文章,给当时以及后来数十年间的中国知识分子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和世界观。梁启超读后称之曰:“革也者,天演界中不可逃避之公例也”,后来鲁迅的许多文章中也闪烁着《天演论》的思想。早年的毛泽东在一段时间里,也对严复的翻译著作花过很大一番苦读功夫,后来毛泽东曾经说过人们很熟悉的名言:“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以及“人定胜天”的思想,我们在《天演论》里,都能找到相近的言辞,如:“今者欲治道之有功,非与天争胜焉,固不可也……百年来欧洲所以富强称最者,其故非他,其所胜天行,而控制万物前民用者,方之五洲,与夫前古各国,最多故耳。以已事测将来,吾胜天为治之说,殆无以易也。”在中国新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1949年之际,毛泽东发表了他撰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著名文章,他在文章中指出:“自从一八四Ο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尤其是自严复和孙中山对中国走向开明共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严复自18译出赫胥黎《天演论》之后,至19又译出耶方斯的《名学浅说》、亚当·斯密的《原富》(今译为《国富论》)、斯宾塞的《群学肄言》(今译为《社会学原理》)、约翰·穆勒的《群已权界论》(今译为《论自由》)、甄克斯的《社会通诠》、孟德斯鸠的《法意》(今译为《论法的精神》)、约翰·穆勒的《穆勒名学》、密克的《支那教案论》和卫西琴的《中国教育议》等十部名著。正是通过这些著作的翻译出版,使得当时许多中国旧知识分子感悟到严复所译《论自由》“民主与科学”的新思想和新氛围,知晓了“社会之好恶,抑社会强有力者之好恶”,“夫弱肉强食,一群之内,民之所患无穷,不得已奉一最强者,以压无穷之猛鸷。不幸是最强者,时乃自啄其群,为虐无异所驱之残贼,则长嘴锯牙,为其民所大畏者,固其所耳。故古者爱国之民,常以限制君权,使施于其群者,不得恣所欲为为祈向。其君所守之权限,其民所享之自由也。”严复通过约翰·穆勒的《论自由》如此精辟的论述,启蒙教育了古老帝国四万万“留辫臣民”,让臣民摆脱其精神束缚,自觉走“革”封建帝国之命,从而让自己获得“新民再生”的光明前途。

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成为了新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个大同世界就是“民有、民治、民享”的和谐社会,孙中山先生曾经把大同社会称之为“新共产时代”,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有共用”,到了这种地步,一切都以“天下为公”了,对此列宁称赞孙中山是“充满着崇高精神和英雄气概的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毛泽东同志也说:“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时,李大钊先生也特地为他撰写了一幅212字的长句挽联,上联为:“广东是现代史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孵育萌兴于斯。先生挺生其间,砥立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陶新涤旧,揭民族大义,屹然再造乾坤。四十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红血红旌,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诚为人间留正气”。下联为:“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而来。吾党适丁其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振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秉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厥成大业慰英灵”。这幅长联歌颂了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丰功伟绩,表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向前的继续革命的英勇精神。

13.辛亥革命百年回眸(上) 篇十三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在过去的100年,中国从帝制时代走向民主共和,历经清朝、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3个大的时代。至于其间的小阶段,诸如袁世凯时代、北洋时代、国民政府时期、中日战争时期、国内战争时期等还有很多,不过总体而言,过去的100年可以大致分为前38年和后62年。辛亥革命的情形恍若昨日,但历史确确实实走过了100年,至少消逝了3代人,因而我们今天对辛亥革命的感觉与认识肯定与100年前、与62年前、甚至与30年前有着很大不同。这不是因为我们比前人聪明,而是时代不同了,我们对辛亥革命的感觉也就与前人不同了,有了新的认识了。

中国革命起源

当然,无论我们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当我们谈论辛亥革命的时候,我们都由衷敬佩孙中山和他那一代革命者。在辛亥革命传统话语体系中,孙中山被誉为近代中国民主、民族革命先行者,这个评价是对的。因为是孙中山第一个认识到清廷自1860年起所选择的变革道路不可能成功,中国的未来只有在推翻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统治之后才能踏上一条坦途。这就是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先知先觉,因为没有谁比他更早产生这种认识,这就是孙中山的伟大之处。

在孙中山萌发这种认识的时候,整个中国正因为甲午战败而充满着悲情。这场战争彻底摧毁了中国举30年国力创建的北洋海军,关键还在于这支海军当时被誉为亚洲第一;这场战争还摧毁了中国人的自信与面子,战前的中国几乎没有人相信中国会败给这样一个小国,因为中国过去的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在全球经济中已占有相当比重,谁能想到一开战,那些洋务企业一个也指望不上,结果还是中央政府出面向西方借贷应付危机。30年经济发展毁于一旦,中国人的自信一霎那间几乎被彻底摧毁。

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清廷确实有所警醒,确实开始了某种程度的变革,开始了维新运动,国内知识界差不多都转向支持清廷变法维新,重新起步。可是就在这种历史情景下,孙中山认为清廷主导的改革不能够成功,中国的未来必须是在排除了满洲贵族的政治统治之后重新起步从头来过。孙中山不相信满洲贵族,认为一个整体腐败的特殊利益集团不可能真正割舍自己的特殊利益,不可能从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改革。孙中山的伟大还在于他不仅是这样认识的,而且他按照这种认识去行动,终于将“一个人的革命”演化为全民族的觉醒。这就是先知先觉者的价值和意义。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还有谁能够做出这样的预见和判断?这就是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必须由衷敬佩孙中山的理由。

一个有着200多年历史合法性的清廷为什么没有满足中国人的期待、没有完成“自改革”的历史使命呢?这个问题说起来非常复杂,但主要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惰性以及被各种特殊利益集团所绑架。实事求是地说,清廷在最后几十年不是不想改革,他们确实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做了不少努力,但是到了关键时刻就状况百出。这都是特殊利益集团利益阶层约束了清廷的行动,使清廷的政治执行力已经远不能像入主中原初期那样有效。清廷最后几十年的所作所为不仅为革命提供了合法性,而且在事实上证明了孙中山的预言,证明一个代表着特殊利益集团利益的满洲贵族阶层不可能将中国引向一个现代化轨道。清廷的不作为成就了孙中山,使孙中山成为近代中国的圣人和先知先觉。

甲午战后,清廷对过去30年中体西用治国路线有所检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过去30年只知道埋头军事经济和富国强兵可能是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有很大偏差的,中国未来可能取决于能否像日本那样实行维新,构建一个正常的国家形态。从1895年开始的“维新时代”确实是向这个方向迈进的,也确实收到了很大成效。至1898年秋,中国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军队建制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都是事实。中国人的言论空间扩大了,新的生活形式也由通商口岸向内地扩展了,外国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近代意义上的企业开始组建了,中国虽然还在实行着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新教育的基础已在全国范围扎根了,京师大学堂和各省府州县新式学堂相继建立了。至于军队,变革更早,还在甲午战争并未完全结束时,就开始了新式军队的组建,就开始按照西方国家的方式进行训练了。

这一切都是事实。可是清廷在关键时刻和关键问题上裹足不前了,退缩了,于是引发1898年秋天的政治大变动。血腥镇压使大批士大夫寒心了,士大夫不再谈风云,只谈风月。不是他们不想谈,也不是不能谈,而是他们对政治产生了怀疑。

清廷为什么会在政治改革高潮时发生惊天逆转?这里面的原因当然还可探究。但是毫无疑问的是,清廷没有对这些事情给出合乎情理的解释,而在紧接着的政治变动中,又肆意操控舆论,煽动民粹,为了王朝私利,清廷统治者肆意鼓动手无寸铁的义和拳勇与列强真刀真枪相见。这不是一般的不厚道,是太不负责任了。到了1900年,孙中山“一个人的革命”开始转变,像章炳麟、梁启超、刘师培等许多原先对清廷抱有幻想的人,都纷纷放弃改良主义立场而改从革命。清廷用自己的手启动了推翻自己的一场革命。

将清廷视为异族政权当然是不对的,也是不准确的,但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革命理论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形下获得了中国人的认同和支持。孙中山后来反复解释,他的民族主义目标并不是以满洲全体为敌,而是对准满洲人中的那些当权者,也就是满洲贵族集团。这个统治集团出于私欲,置天下国家于不顾,置世界潮流于不顾,因而必在反对推翻之列。

革命与改良赛跑

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事情就不再是单纯的国内事务,全球化潮流已将中国深深卷了进去。义和团运动兴起,特别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列强。所谓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就是说中国的发展再也不能关起门来凭着自己的想象,中国已经踏上世界发展一体化这条道路。1901年清廷主导开启的新政,其实就是为了适应这种全球化,就是要与世界逐步接轨的政治改革。

清廷主导的政治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是对革命的有效遏制。新政的发展使孙中山和他的革命事业面临非常严重的威胁,革命由此几度进入低谷。中国人原本就不具有极端激进的性格,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去造反送死。所以当清廷主导的政治改革开启后,许多原本就动摇不定的革命者转向改良,回归主流社会,以善良心情期待清廷能够用不流血的手段推动国家进步。然而,随着国内局势的稳定,清廷改革的动力日趋减弱。到了1904年,许多改革实际上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动力,不知所措。

恰当此时,日俄战争爆发了。这场发生在中国土地上的“奇怪战争”引起了国人高度关切,因为日俄两国都是中国友好邻邦,因为这场战争发生在中国的土地上,更重要的还在于,日俄战争说到底是两种制度的决战,是日本立宪政体与俄国君主专制政体进行决战。中国官方押宝俄国,希望俄国的胜利为中国继续采纳举国动员体制提供成功范例;然而民间甚至还有许多开明官僚士大夫押宝日本,相信维新后的日本具有不一样的体制优势,一定能够以体制优势战胜沙皇俄国。

战争的结果使朝廷大失所望,清廷由此陷入空前被动,战胜后的日本不愿与清政府就东北主权进行交涉。为了改变这种被动,清廷接受向东西洋各国派遣宪政考察大臣的建议,以期获得这些国家的同情。这是清末最后几年政治变革的重要节点,使清廷发现君主立宪虽说制约了君主权力,但可以使君主少担责,君主不再处于权力要冲,虽说放弃了一些处理日常事务的权力,但由此可以保证皇权永固,万世一系。

中国人是一个知耻而后勇的族群,一旦意识到问题所在,就会义无反顾抛弃旧的,拥抱新的,于是科举制废了,新教育普及了,自由经济可以获得充分发展了,追慕西方的现代法律体系也开始构建了。更重要的是,清廷宣布预备立宪了,发誓用不太长的时间直追日本,像东西洋立宪各国一样,尽快构建一个常态国家。

清廷的觉醒和大规模推动立宪和改革,极大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生态,使孙中山倡导的民族主义革命陷入空前困境。我们过去说革命党在1905年革命与改良的论战中占了上风、取得胜利,那不过是一家之言,是胜利者后来的看法。看看吴樾、徐锡麟、秋瑾等从1905年开始前赴后继进行暴力攻击,就知道革命已经陷入毫无希望的困境,革命党人其实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在无法回归主流社会之后的困兽斗。

因政治改革的开启,先前在政治上一直被动的清廷拥有了政治发展的主导权,此后数年,在革命与改良的赛跑中,革命屡屡落后。经过几年的民主训练和发展,清廷主导的预备立宪运动赢得了民众的拥护,民众的政治热情被激活了,各省谘议局相继建立,地方上三权分立的政治架构初步形成并开始运作,行政主导的一权独大局面开始改变,这一切改变不仅没有影响清廷的威望和行政力,反而使清廷获得很多年来所未有过的权威。1908年,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稍后宣布争取在9年时间达成完全意义上的君主立宪。

9年立宪是一种有计划的政治,清廷专门成立宪政编查馆制定9年规划,哪一年做什么怎样做,在这个规划中都逐条开列,非常详细。应该说清廷对预备立宪是严肃和谨慎的,因为这毕竟是涉及国家根本体制的大变革,绝对不是儿戏。预备立宪激励了中国人的情绪,大家普遍相信,中国在未来一定会成为一个常态国家。

立宪运动的顺利进展几乎封杀了革命党人的生存空间,革命党人面对此情此景不能不发生严重的分裂。1905年成立于东京的同盟会,经过短暂辉煌,到了1908年实际上陷入四分五裂之中。章炳麟大骂孙中山或许有点过了,但这是否意味着章炳麟此时对革命事业的前景不太看好呢?如果仅仅与孙中山决裂或许还只是革命队伍内部的分歧,问题是章炳麟此时也开始与不共戴天的清廷有了一些秘密往来,他通过一些非常机密的渠道接受两江总督端方的资助,不管他接受这些资助去干什么,这对于革命来说,其结果都一样,就是对革命前景失去了信心。

对革命失去信心的不止章炳麟一个人,而是当时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章炳麟的老朋友刘师培夫妇等都在这个时候发生过类似问题。刘师培由先前“光汉”的极端反满主义者转而脚踏两只船,与清廷中一些要员暗送秋波,眉来眼去,实际上都是因为革命前景不容乐观。

革命虽然没有陷入绝望,但革命在清廷生机勃勃的立宪运动面前已经陷入困境,清廷如果不是发生后来几次不该发生的政策性失误,革命或许真的没有再度发生的机会。当然,历史无法假设,清廷在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政治变革时期,却发生了最不该发生的几件大事,从而使几乎陷入绝境的革命成功复活。(未完待续)

14.辛亥百年感想 篇十四

辛亥革命,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写下了人类社会民主主义的新篇章;辛亥革命,更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开拓了道路,是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通过观看《辛亥革命》,我深深体会到了我们的先驱是在怎样的一个风雨飘荡、血雨腥风的社会中为我们争取到现在的和平、安详而幸福的生活的。我们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向先驱们学习,努力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进步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15.感想 辛亥革命 篇十五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为中国的进步潮流打开了闸门。此后,中国人民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辛亥革命以来的百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波澜壮阔的百年,是中华民族为祖国统一和伟大复兴艰苦奋斗、不断进取的百年。100年后的今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规模跃居世界第二,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人民生活总体实现小康。香港、澳门回到祖国怀抱,海峡两岸关系实现和平发展。再经过几十年奋斗,中山先生的遗愿“振兴中华、民族复兴”必将完全实现。

百年前那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旧中国早已一去不复返。但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思想以及辛亥革命传承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团结奋进的伟大精神却永远伴随我们前行。百年纪念,是为了百年的超越。重拾那段历史,是为了牢记漫长而艰辛的探索,更是为了继往开来、开拓前进。

16.辛亥百年:出版人责任的出席 篇十六

在近代中国,没有哪一个年份像1911年辛亥革命那样跌宕起伏、风云聚会。如今,发生在100年前那一场变革已然尘封,但经过时间的发酵,历史散发出更加迷人的味道。以100年为一个时间节点,辛亥革命就这样生猛而鲜活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围绕辛亥革命,从民国始迄于今,中国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这场变革的纪念、解读、反思和沉潜。

曾记得,一个国家的国家博物馆大门上醒目地镌刻着:“只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才活着。”把辛亥革命从尘封的岁月中清晰地推在我们面前的,有思想者,也有出版人的责任。1912年,一部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首次使用了辛亥革命的提法。此后,梁启超、毛泽东、陈独秀在其探寻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宏文中,“辛亥革命”一词均有表述。

从观察者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认为,辛亥革命100年来,出版人责任的担当从未缺席。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等,如挟风带火,雷雹俱下;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黄汉兴的《回天手段》,卢信的《救苦救难》等,革命不易,建设更难。只不过,经过100年时间的淬火,思想的打磨,我们的视角更多元,理解更深刻。100年后,关于辛亥革命的图书已然蔚为壮观,有全景式叙述历史的,如《天变:辛亥革命纪实》《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辛亥革命史》等;有口述历史的,如《孙逸仙传记》《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等;也有反思历史的,如《辛亥:摇晃的中国》等。这是当代出版人责任和担当的出席。

历史是用来叙述的。往事越百年,今天,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历史故事包括浸润鲜血的历史桥段,出现了传说、演绎、戏说,甚至误读。历史传着传着就走样了。

这不是历史的过错。正如英国文学史家圣茨伯里指出的:“历史学家可以说谎,但历史不行。”研究历史就是在与过去对话,在这种对话中,保持主动并掌握话语权的是现在。遗憾的是,世俗的喧嚣,击穿了历史的围墙,当历史被现在的人们轻松地演绎甚或成为一种谈资,展现给我们的历史就似是而非,它附丽在名和利的屋檐下,淋了个透湿;它成了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丧失了本真;甚至成了思维的口香糖,可以咀嚼、品味,却难以下咽。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最后说:历史终是客观事实,历史没有不对的,不对的是在我们不注重历史,不把历史作参考。钱穆先生这句话烛照出中国近现代文化人书写历史、传播历史的一个缩影,值得当代学人和出版人警醒。

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历史题材出版物,在纲举目张中叙述历史,有三种典型的话语方式:

还原历史。历史学研究者有个形象的说法:“空着双手进入历史。”就是接近历史,不带特定的意图,不限定特定的对象和主题等。学者易中天说得好:“把历史从冰箱里取出来慢慢化冻。”

妙说历史。易中天在谈论自己“历史其里、文学其表”的讲座方式时,坦言: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在快节奏的今天,历史不能板着脸,不能无视对象就如同财务报表一般罗列历史事件条目,它要以更让读者接受的方式呈现。

批判历史。学者余秋雨讲过一个观点:批判像一块粗粝的抹布,往往使擦拭的对象越加清晰亮堂。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张鸣推出的《辛亥:摇晃的中国》被称为“辛亥百年反思第一书”。张鸣说:“如果有人看了此书,不再像过去那样, 把这场革命符号化,从历史书的雷池里爬到了边上,我就心满意足了。”

上一篇:设备维护保养项目总结下一篇:桃林社内控和案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