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2024-10-13

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12篇)

1.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篇一

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1.自主音乐需要

自主音乐需要是学生自觉进行音乐学习和音乐活动的基本动力,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素养在音乐学科的具体体现。发展学生自主音乐需要有情感、认知和意志等不同层次,其一是对音乐产生兴趣爱好,将参加学习音乐和音乐活动作为获得快乐生活、满足审美需求的一种途径;其二是在有实际体验的情况下,主动将音乐作为保持心理健康和谐的工具;其三是把学习音乐作为提高文化修养、促进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自觉追求,将参加音乐活动作为一种文明生活的方式。对于经过十余年学校音乐教育的高中生来说,自主音乐需要主要表现在:能积极参加各类音乐活动;对音乐具有一定的兴趣爱好;能经常用音乐给自己带来快乐情绪;能主动选择合适的音乐活动调节情绪、平和心理;参加音乐活动时具有较主动的审美意识。

2.音乐实践能力

音乐实践能力是学生音乐素养的重点。普通高中学生应具备的音乐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音乐交流与合作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是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学生掌握音乐实践能力应以用为本,围绕学生在校时和毕业后经常进行的音乐活动,重点培养选择合适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感受和表现优秀作品的能力,即兴表演和创作的能力等。音乐能力的基础源于音乐实践经验,因此,学生应具有较丰富的歌唱和聆听经验积累,应熟悉经典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应熟悉各类常用的音乐活动形式。作为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技能,学生应能够较准确地歌唱若干首中外著名歌曲和公共活动常用歌曲,能视谱歌唱或演奏简单作品,能较好地融入集体歌唱或演奏等表演活动,以便在需要音乐的场合选用合适的形式与作品参与音乐活动。

3.音乐情感体验

音乐情感体验是指学生在听、唱、奏、动等音乐活动中,通过直接体验(音乐感知觉直接产生的情绪体验)和间接体验(音乐表象及联想产生的情感体验),用音乐表达与抒发情感,或从音乐感悟与激发情感,这是音乐从音响形式转化为情感本质的关键过程。音乐情感体验能力是重要的音乐素养。高中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有三种主要实践形式:一是在音乐实践中体验美感;二是用音乐作品抒情咏志;三是通过音乐活动怡情养性。培养学生音乐情感体验能力应侧重高中阶段音乐课的实际育人功能:学生在兴致所至时能选唱昂扬、欢乐、抒情的音乐作品抒发自己向上向善爱美的志向与感情;在心理失衡时能选听励志、和谐、优美的音乐作品调节情绪和修养性情;在参加集体音乐活动时能有意识地从优秀音乐作品中感悟美德、陶冶情操;能对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网络、演出和影视中的音乐做出正确的价值评判。

4.音乐文化理解

音乐文化理解是重要的社会人文素养。高中学生对音乐作必要的文化理解,有助于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音乐,也有助于学生从音乐发展的角度认识社会。音乐文化理解应包括认知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考虑到学生高中毕业后参加音乐实践活动的实际需要,学生对音乐的文化理解应以四方面为重点:识别中国与世界音乐的主要种类与特征;认知音乐的主要形式、艺术特征与文化价值;了解音乐在舞蹈、戏剧、影视中的应用及它们的相互关系;知晓音乐发展的时代背景与社会意义。

附:高中艺术学科核心素养

1.艺术感知能力

艺术感知是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对生活、文化和科学等情境中艺术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学生在各类艺术的节奏、力度、色彩、结构等艺术语言的联觉中,形成艺术通感,探究各类艺术的独特性和关联性。

2.艺术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学生艺术修养的精神追求,是美感愉悦、优雅气质、生命关怀的心灵建构。学生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的情境中,感受艺术魅力,体现生活情趣,追求诗意人生。

3.艺术创意表达 创意表达侧重于理解想象、表现创造、反思评价等艺术活动。通过艺术与生活、文化、科学紧密相关的个性化艺术创作实践,学生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并将艺术课程中获得的创意表达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和生活领域。

2.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篇二

素养指的是平日的修养。它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知识和能力等。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事实上,“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二、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代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将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挑战。

经过几年的素质教育,虽然我们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在的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学校过分注重升学率,忽视学生德育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一个道德情感缺乏、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懂得关心他人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当代社会要求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道德情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的追求,要求学生具备学习能力,为学生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也要一定的创新精神。

三、从以下几方面培养高中英语学科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1. 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就是做人做事的品德,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从社会角度讲,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个人角度讲,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在个人意志、礼仪、正义感等方面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观,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 文化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比如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了解各国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不同文化和国家的人具有交际能力。对不同文化有包容,懂得尊重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也就是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看问题。对国际交流活动要主动参与。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2 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一课讲的是非洲冒险。旅游是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旅游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一些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深入了解这篇文章。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在非洲旅行所经历的事情,了解非洲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渴望,培养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3. 语言能力。

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策略,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学习每一部分的方法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可能不同。要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

其次要教授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的学习。对英文单词掌握正确的读音,扩大词汇的识记和运用,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场景,使学生客观形象的学习语法。运用不同的方法教授学生语篇的阅读和理解。从而可以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英语这门科目实践性很强,我们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只有自己去感知、分析、理解、体会,不断地去练习,最后才能去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给学生营造一定的英语氛围,教室的布置多使用英语。课后可以设置英语角,鼓励学生参与,多说多交流。在课堂上,要建立很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既能轻松愉快地学英语,又能积极主动地学英语。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最后要培养学生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比如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整个语篇分析,让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内容,并且总结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 思维素养。

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分析、推断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英语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同样的重要。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能够通过基本的概念对所学东西进行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具备逻辑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例如,在单词教学中,每个单元的word power部分的单词都是同一类型的,记忆这类单词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降低记忆难度,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整体认知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模块而unit1 Boy missing,police puzzled这篇文章时,这篇文章是一篇新闻报道,是一个男孩神秘失踪的事件,其失踪的原因可能是与外星人有关。这个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悬念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这篇文章结构,从而发现新闻报道类文章的特点。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锻炼,把思维能力培养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英语和掌握英语进而合理正确地使用英语。教师要教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英语学习的词汇、语法和文化差异,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加有效地学习,进而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5. 交际能力。

学生学完英语能够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清楚有效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完成,共同承担责任。要具有灵活性,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愿意作出必要的妥协。有团队合作精神,对团队活动积极参与。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环节让学生练习。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学生的培养既要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2011.12.28.

3.浅论高中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三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有效教学

新形式下的国际竞争愈演愈烈,对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21世纪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肩负着向学生传播更多历史知识的重任,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历史发展进程和发展规律,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有所培养,以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高中学生需要具备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1.历史知识与历史思维

对于一般高中学生来讲,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一项工具就是历史教材,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掌握基础性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适量阅读历史书籍,观看与历史有关的电视节目,拓宽历史视野。但是只是知道历史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对历史的理解,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因此教师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2.跨学科知识储备与运用能力

历史包罗万象,要想学好历史学科,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更要具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比如文学、地理、科技、艺术等学科都要有所涉及。例如我们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就需要借助《论语》等著作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我们了解文学艺术的发展史,就需要一定的文学知识储备和艺术鉴赏能力。“腹有诗书气自华”,而不能“书到用时方恨少”。历史的考查已不再是知识为本,也越来越注重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3.情感态度与历史价值观

我们为什么学习历史?这是每位国民,尤其是历史老师一直在思考和追问的难题。“人之初,性本善。”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讲,追溯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过程,我们能够从这个过程当中汲取智慧,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历史情怀和国家认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课改背景下,落实以德树人、形成合格公民应具备的核心素养是历史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

1.丰富历史知识,奠定核心素养培养的基础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历史最直接的方式,不仅是学生直接接触到历史资源的途径,同时由于历史教材掌握着丰富的历史史料,也能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基本需求。因此在这种前提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将教学内容和教材中知识相连接,进行有效地整合,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并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并且运用。比如在讲述1937年抗日战争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等教学方式,向学生展示一些真实的历史照片,引导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抗日战争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带来的重要影响。

2.转变学习方式,提升核心素养培养的效率

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点制定出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同历史的发展过程一样有规律可循,需要在学习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国热情,也有助于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效率。

3.完善教学方式,确保核心素养培养的落实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推进,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水平在不断提升,但是在新课改的道路上,“我们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教师更应该努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和理念进行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历史作为一门丰富学生视野、培育学生情感的重要学科,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历史知识,并适当地进行补充和完善,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叙述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影响。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一项长期工程。历史素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提升,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历史思维品质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更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对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引起重视,全面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提升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内部资料)[S].2015.

[2]李小锋.高中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策略研究述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22):60-62.

4.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篇四

据了解,教育部发布《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表示将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互相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推动跨学科综合育人。据田慧生院长介绍,此次高中教材全面修订,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宗旨,包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

“此次高中教材全面修订,广泛征求意见,基本达成共识。”田慧生院长说,修订的高中教材加强了基础性和选择性,体现了高中阶段教育的定位和兴趣。修订中的高中教材,为高中阶段的学生提供必要空间,加大学生的选择性。在新高考的背景下,修订的高中教材和新高考全面对接,这是相互适应的。

田慧生院长透露,修订的高中教材,首次把学科核心素养纳入教材中,增加了学业质量标准,为每个学科的考试评价提供详实、科学的依据。

5.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篇五

核心素养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思想政治培育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共同标识和魂魄;‘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主体性)要求; ‘法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和行为”。

政治认同

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应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展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确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 导;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树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想信念。

理性精神

注重培养有思辨理性的智性公民。理性精神要求我们思考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避免单纯自我思考的片面性、狭隘性,要在考虑全面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想,还要求我们思考问题做到深刻而不感性,要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彰显理性特质。经过这样的过程所形成的自己思想也一定是思辨的、理性的,而拥有这种思辨理性素养的公民才是一个真正具备理性精神的智性公民。

《生活与哲学》课程的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这一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学习哲学与培养理性是一致的,或者说学哲学就是一个培养理性意识、理性精神的过程。如在哲学的方法论教学中,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重系统优化的方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等,无不是在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的培育与熏陶,也是在致力培养有思辨理智的智性公民。

法治意识

注重培养有规则制约的守法公民。“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主要内容,一是要对学生加强规则意识的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凡事要按规则行事,不能为了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所谓的自由,而忘却规则的约束去任性处事;二是要对学生加强权利义务意识教育。要让学生知道,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

对“法治”思想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的分析,这样也就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方面的素养。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从纵向角度通过历史的回顾,挖掘法治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的变迁与发展,也可以从横向的角度对比目前我国在法治方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所呈现出的长处与不足,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法治与民主、平等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运用哲学矛盾观分析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还可以运用发展观以及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分析我们当前提倡的法治与我国古代法家提出的法治、我国当前提倡的德治与我国古代儒家提出的德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等。

公共参与

注重培养有责任担当的负责公民。公众参与,主要指的是政府之外的个人或社会组织通过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直接参与到政府公共决策中,它包括公众在公共政策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直接施加影响的各种行为的总和。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作一个整体来阐述,其中就包括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的完整建设格局。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里的公众参与就是广大公民的社会参与,是指公众在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拥有知情权、话语权、行动权等参与性权利,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意见和建议,能够合法地采取旨在维护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而具体参与的形式包括政治参与、立法参与、行政参与、司法参与等多种参与形式。

公民公共参与的素养现状显然将直接关系到公民社会参与的效果以及整个社会的社会建设的能级水平。把公共参与作为核心素养尤其是作为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是由不断推进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推进相对滞后的社会建设的紧迫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由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以及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所决定的。与其他学科相比,对学生进行公共参与素养培育,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显然更为丰富。

6.各学科核心素养 篇六

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到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

1.语言建构与运用

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指出:“语言是一种关系。”语言的产生是因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关系,有交往的需要,而语言文字恰好实现了这种关系与需要,这才显示出语言的价值。语言的建构可以理解为构造一个合乎语法的句子,说出一句在一个语言集团中能被理解的句子,这是一个具有语言资质的主体所必须具有的能力。具备语言的建构并不意味着就能恰当实现运用。语言的运用实际上是以相互理解为目标的。语言必须满足一些语用学、商谈伦理等规范才能实现交往的意义。

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语言建构与运用”这项核心素养,可理解为“出于真诚对话的愿望,准确理解对方的话语形式与话语意图;精确妥贴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以进行最有效的交流。”

2.思维发展与品质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童年期思维的发展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比较稳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形成,青少年期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占优势,辩证逻辑思维得到发展。思维品质,实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系统性六个方面。优秀的思维品质来源于优秀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为什么要以思维发展与品质为核心素养?因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的实践能力。而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身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汉语的内部结构、包含的各种信息都很复杂,这项工作的进行离不开思维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来改进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抓住初中阶段是从初级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时期,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 好学生的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汉语中的字词很多都带有传统文化基因,有的明显有象征意义,比如“长江”“黄河”“月”“红梅”等,有的会自然引发某种联想,如“柳”与“留”、“青”与“情”等等,只有解读、理解并传承这些文化密码,我们才能读懂汉语的丰富意蕴。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文化史是多民族发展的共生体,中国古代经历了数次民族之间的战争,汉语无形之中经历了多民族的激变、融合,这些因素影响了汉语文化的传承积淀。如在苏武牧羊、昭君出塞、岳飞抗金等史实中留下了很多精神文化,千百年来为人传颂不已,很多词语的背后都蕴含着一段历史典故。再如,满汉两民族之间利益的争夺对文化的影响更具典型,遵循“农耕”文明的汉文化与“游牧”满文化发生尖锐冲突,继而又互相吸引、融合。汉语中有很多满语迹象就是证明。有些汉语方言来源于满语的词汇,它们仍然存在于北方汉语特别是东北方言和北京方言中。在口语中,末字常改为轻声。例如:埋汰(脏)、饽饽(糕点)、个应(使反感)、萨其马(一种小吃)、的瑟(东北方言,意思是轻佻,卖弄)、磨即(即磨蹭)等等,这些文化信息需要在学习汉语之后才能理解。中国地域广大,历史悠久,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密码,就是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信息造就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鲁迅先生曾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理解并传承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思想文化修养,就成了关键的一项核心素养。

4.审美鉴赏与创造

什么是审美鉴赏?美,是人类的正常需求。人之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等生理需求之外还有更高尚的需求,美就是其中之一。美,就是对形式的观照。当我们看待生活中的事物时,抛却了它的实用价值而专注于事物本身的形象,发现其中有一种超越现实的内涵,一种内在的精神,你感觉它触动、感染了你,丰盈、滋润了你的内心,令你愉快,这便是在以一种审美态度去欣赏外界。当我们深入其中,反复玩味美的道理时,我们就进入了审美鉴赏的层次。每一个人在这世界上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心灵的敏感是与众不同的,因而每个人在审美鉴赏过程中都有创造性的独特发现,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文学科是汉语与文学的复合体,打开语文课本,我们就会阅读到一个个文学文本,文学作品就是艺术化地组织语言的一种作品,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六个方面

1、数学抽象

2、逻辑推理

3、数学建模

4、数学运算

5、直观想象

6、数据分析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

1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

2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

3文化品格: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比较异同,汲取精华,尊重差异等方面。

4学习能力: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物理学科,其核心素养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形成物理基本观念。

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在学校所学的大量学科知识都将逐渐淡化甚至遗忘,真正伴随我们一生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的不是具体的学科知识,而是知识升华后留存在我们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当学生将具体的物理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在他的头脑中“剩下的东西”是什么呢?应该是学生通过物理知识的学习,所形成的从物理的视角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观点,即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的物理基本观念。物理基本观念包括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物理价值观。

二、掌握科学探究方法。

学生的能力与过程方法是不可分离的,能力必须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训练才能得到。科学探究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在物理学科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与科学工作者相似的探究过程,从而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能够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并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求证、得出结论,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三、形成良好科学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理性认识的过程。科学思维是形成并运用于科学认识活动、对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方式与途径的理论体系。物理学科教学要通过对学生科学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

四、培养正确科学态度。

何谓科学态度就是合乎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并据此在言行中有相应的表现,即包括正确的认识、健康的情感和科学的行为方式.物理教学不能“为知识而知识”,而应将知识作为育人的载体,充分挖掘知识建构过程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和内在价值,通过相应活动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事实求是的科学精神。

随着物理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考查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考查。作为一线的物理老师为了适应这一转变,必须更加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传授所需科学知识及其技能为基础;以培育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为主导;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养成应用科学方法的行为和习惯为重点;以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背景,渗透科技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能根据物质的微观结构预测物质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具有的性质和可能发生的变化。

2、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能认识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物质的变化是有条件的;能从内因和外因、量变与质变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物质的化学变化,关注化学变化中的能量转化;能从不同视角对纷繁复杂的化学变化进行分类研究,逐步揭示各类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能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观点考察、分析化学反应,预测在一定条件某种物质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

3、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能初步学会收集各种证据,对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能认识化学现象与模型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多种模型来描述和解释化学现象,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能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

4、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能和同学交流实验探究的成果,提出进一步探究或改进实验的设想;能尊重事实和证据,不迷信权威,具有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批判的创新精神。

5、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崇尚真理,形成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认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深刻理解化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对自然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权衡利弊,勇于承担责任,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命观念

生命是源于自然随机事件且能在与环境互作中保留下来的具有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特征的物质形态,生命是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无贵贱之分。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经过实证后的想法或观点,有助于理解或解释较大范围的相关事件和现象。2.理性思维

崇尚并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等方法探讨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3.科学探究

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在开展不同的工作中,都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4.社会责任

生物学科的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尝试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的担当和能力。学生应能够关注涉及生物学的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主动向他人宣传健康生活、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中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坚决贯彻落实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通过有效提问等教学手段帮助锻炼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等,让学生不仅仅是得分数,而更重要的是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和祖国有用的人才。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所持的正确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最为核心的研究主题和基本的思维视角。面对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人类社会要更好的协调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2)地理实践力

指人们在考察、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野外考察与室内试验、模拟相结合,是现代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特有的学习方式。

具备地理实践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以及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3)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对人类活动的评判必须借助综合思维。

将地理的综合思维确认为地理核心素养是基于对地理学科内容和学习思维综合性的考虑。

思想品德学科的核心素养

1.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2.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具体包括: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基本的公民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1音乐的实践能力:音乐实践能力主要包括音乐表达与表现能力、音乐欣赏与审美能力、音乐创造与想象能力、音乐交流与合作能力,其中最核心的是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学生掌握音乐实践能力应以用为本,围绕学生在校时和毕业后经常进行的音乐活动,重点培养选择合适作品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感受和表现优秀作品的能力,即兴表演和创作的能力等。

2、音乐的情感体验:指学生在听、唱、奏、动等音乐活动中,通过直接体验(音乐感知觉直接产生的情绪体验)和间接体验(音乐表象及联想产生的情感体验),用音乐表达与抒发情感,或从音乐感悟与激发情感,这是音乐从音响形式转化为情感本质的关键过程。音乐情感体验能力是重要的音乐素养。

3音乐文化理解:应包括认知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征;了解音乐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理解音乐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其是重要的社会人文素养。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1、运动能力: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

2、健康行为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关键。:

7.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篇七

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就是从三个方面进行体现的:最基础的就是双基指向,主要就是将基础知识以及基础技能作为主要的内容;中间的就是问题解决指向,也就是在进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基本的方法进行获得为主要的目的;最上层的就是科学思维指向,也就是说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体验、认识等过程形成较为稳定的对问题进行思考与解决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 在对中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尽量提高核心素养教学的相关内容.

二、数学教学与核心素养思想进行融合

为了使得素质教育在我国得到较快的发展,我国的教育部门进行了相关政策的制定,也就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 在这个文件中最为核心的词语就是核心素养.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核心素养被称为是DNA, 可见其发挥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与教学系统之外的社会需求进行综合的分析,与国际教育所进行的改革相互适应,使得我国的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这也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主要方式之一.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将数学思想与核心素养进行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过程中, 主要就是产生了抽象、推理以及模型思想,这三种不同的思想分别对应不同的三种能力,也就是抽象能力、推理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这三种能力对于人的成长与提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不仅仅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应用,其他的学科也有着不同程度的抽象,也都是通过不同的形式从个别到一般,或者是从一般到个别进行不同类型的推理. 同时对于数学模型也是, 不同的学科也是都有自己本学科的模型的,例如物理模型、化学模型等,所以也可以说,抽象、推理以及模型是不同的学科都可能具有的共同素养特征. 但是这些特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下面就将对这三个特征在数学学科中的应用与体现进行阐述.

1. 抽象

在数学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 抽象是最为基础的特征,而抽象主要就是为推理提供一定的依据,只有进行了抽象才能够进行广泛的应用.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数学虽然不是对事物的本质进行研究,但是认识事物都是具备量与形的, 所以在生活中数学也是无处不在的. 所以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数学中的抽象学习,不仅仅体现数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也具有更加普遍的意义,也就是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在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从形与量的角度进行出发,这也是对客观的世界进行认识的主要方式之一, 对于从事任何职业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必要的. 数学中的抽象是具有层次性、理想化和符号化特征的,这对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都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能够帮助学生从丰富多彩的事物中进行形或者是量的提取,并且对其的本质意义进行分析, 将非本质属性中的干扰信息进行排除.综上所述,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的抽象能力进行提高,对于学习研究领域内的问题,同时对于社会中的各种场合以及在面对多种不同的因素时,能够将次要的因素进行舍去,通过主要的信息对活动进行分析,这在其他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都是无法达到的.

2. 推理

在进行教学的理科设置的过程中,实验学科是最为重要的,而这些学科都是通过事实进行说明,主要就是通过实验对事实进行判断. 而数学主要就是通过推理对其的真伪进行判断,并通过结论进行证实,这也是其他的学科所无法实现的. 这也就是指推理,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对数学中的推理进行感知,进而能够对无法通过实验所得到的新知识以及新结论进行体验. 但是进行数学推理不是要求所有的人都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而是希望能通过数学教学使得学生不仅仅是相信眼见为实,而是通过推理对感官、经验以及常识中的局限性进行有效的突破,这是对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之一.

3. 模型

模型所对应的就是应用能力,而应用能力对于一个人来说,在生活或者在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而通过模型进行学习也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方式. 模型思想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已经进行了明确的注明,指出模型思想是学生对数学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进行体会与理解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模型思想的有效应用, 能够使得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效提高,也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方式.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论述, 对核心素养的内容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将核心素养与数学教学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得到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最为主要的思想. 希望本文能够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参考,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核心素养进行充分利用,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裴新宁.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中国教育,2013(12).

[2]刘新阳.欧盟“核心素养”的实施与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4(4).

[3]辛涛.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8.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篇八

【关键词】 高中学生 政治学科 核心素养 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11-115-01

0

目前很多专家以及学者持有以下观点: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二十一世纪我们需要面对的第一个挑战,而不是所谓的经济发展跟新技术革命,如果一个人其道德情感是缺乏,同时还是缺乏责任感,那么这个人关心他人是不可能的,同时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五育之统帅之思想政治课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德育课程。本次研究主要立足于政治课教学引领功能这一个角度,对目前高中学生开展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工作提供相应的实现途径,促使其培养效果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

一、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几点有效实现途径

大家都知道教师在角色难以直接的完成物质财富的创造,但是其可以顺利地完成创造物质财富人的有效培养,在上述的基础上促使这一部分人发展成为财富产生最为重要的原动力。所以,我们需要在实施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促使引领策略得到进一步深化,促使其在学生政治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发挥非常显著的作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每一节课上课的过程中,在某一引领环节促使每一个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在原有的基础上促使学生情实现进一步深化。详细的实现途径如下:

(一)引领思维

美国教育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提到,人实质上具有八种智能,不是单一的智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人际交往智能、自然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等。八种智能中的各种智能其所发挥的重要性是非常显著的,同时也是紧密联系的,不仅如此还具有非常显著的独立性,所以上述理论就需要我们严格按照实际情况,从根本上关注培养学生的实际情感情况、心理情况以及适应能力跟生存能力等各个方面,这样一来才可以促使学生实现终身的发展,进而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想要满足短期以及长期的目标,所以我认为,首要的工作就是在开展课堂导入的过程中,可以使用“脑袋急转弯”的题目以及讲述一定的笑话的形式来促使学生实现思维上的碰撞,同时在笑声中逐渐实现知识的领悟以及获取相应的人生道理。

(二)引领问题对话以及情感素材

实施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课堂具备足够的深度,同时还要具备足够的温度,其中“有深度”是针对知识方面来说的,所以需要教师实现知识的深化,坚持使用“由浅入深”的方法完成有效的深化,在上述的基础上促使知识问题实现进一步挑战化,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挑战,同时促使学生智慧也可以得到挑战。上述提到的“有温度”实质上是指情感方面,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由境入情的原则促使知识问题跟学生生活实现进一步的亲近,促使学生心灵得到深入的触动。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促使教师完成分析问题对话,同时进一步分析其情感素材,在上述的基础上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得到引领,促使其实现探索引领,促使自己所思、所想以及所悟的充分表达,可以实现知识的掌握,同时还可以从根本上学会怎样有效的做人,在实际工作中,在情感体验的同时需要促使其思想品质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进而提升政治核心素养。

二、总结

思想政治课最为重要的精髓就是“思想”所在。目前来说,素质教育跟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是因为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目前在实施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还没有按照实际情况有效的纠正围绕“升学指挥棒”转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其中政治知识传授才是目前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这样一来就直接导致学生分析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知识机械地培养,导致不够重视思想培养、情感培养以及政治素养培养等内容。在上述的基础上导致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受到直接的影响,同时还导致政治教学存在的科学性以及实效性受到直接的有效,在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会效果不佳。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引领思维、引领问题对话以及情感素材等。促使思想政治课实现有效开展,促使学生相关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2013,No.51305:85-87.

[2]金程遠.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及其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102-103

[3]李宁.高中生政治素养问题与对策研究[D].鲁东大学,2014.225-226

[4]周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2016,No.25301:52-53.

9.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篇九

1、化学的核心知识体系构建:包括高中化学的基本概念、反应规律的宏观把握,化学反应原理的认识与掌握,无机知识体系、有机知识体系、物质结构知识体系等。

2、化学学科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思维方法。例如守恒思想、平衡思想等。

3、化学实验能力。包括基本操作的动手能力,设计实验检验或验证某一猜想是否成立的能力等。

4、规范表述某一现象、某一性质的表达能力。

5、利用数学学科构建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等。

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与方法

1、重视新课教学中的“第一印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简单、从容的,也不能指望做成半生不熟后再回炉。唯有在学生第一次学习这些内容时,通过形象化的辅助手段、一定难度的思考与辨析,才能让学生对它们的第一印象是对的、清晰的,所以高一高二的新课教学,是高三能否提高学科素养、学生应试能力的前提。

2、从化学学科特点看,课堂上教师通过有意识的培养以下几个核心思想,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建设有化学味的课堂的目的:

(1)“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无论是无机化学元素化合物的学习、还是有机化学不同类别物质的认识,应紧紧抓住“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科思想。客观世界物质缤彩纷呈,特别是有机物价键、官能团等的差异搭配,不可能让我们把所有物质都认识一遍、学习一遍,掌握了结构相似性与性质相似性的关系、掌握了有机化学学习就是官能团性质的学习,就能让学生初步具备预测物质性质、模拟书写反应的能力。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强调结构的分析,如原子结构、周期表的位置,官能团的类别,以及相似性质的相似结构分析等等;复习有机化学,更可以改变教材编排体系,以烷烃—卤代烃—醇类—醛类—羧酸类—酯类的主线去编写导学案。

(2)守恒的核心思想。物理告诉我们,自然界存在质量守恒,化学学科中同样存在着守恒,如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守恒”“元素守恒”、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得失电子守恒”、离子方程式书写中的“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荷守恒”“物料守恒”“质子守恒”等。具备守恒的思想,能帮助我们更方便的认识和处理化学问题。守恒思想的形成,应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来逐步开发,高一新课教学中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学习,形成“得失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同时为高二电化学中的得失电子守恒奠定基础;高二新课学习电解质溶液时,重点形成电荷守恒、物料守恒思想,“质子守恒”留待高三复习时视班型考虑是否拓展。平常在习题讲评中,遇到守恒法可用可不用情况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优先考虑守恒法,并帮助学生厘清思路。

(3)把握反应规律的核心思想。化学反应很多,既有普遍的反应通式,也有特殊的反应,学生要准备把握,难度较大。如果走“背化学”的路子,效率低下且不科学。教师应该做的,是帮助学生认识普遍规律和特殊性,认清出现规律的原因和反常的原因。例如,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八字”规律,化学平衡标志的判断,电化学中离子放点顺序所体现的氧化性、还原性规律,有机化学中的官能团性质学习与基团对官能团的影响的规律等等。教学中,不能把学习变为“背书”,贪图教学简单而不去总结规律,总结规律而不去分析原因。

(4)分类与对比的核心思想。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把书由厚读薄、把要记忆的内容由繁杂变得简单,需要化学教师和学生在分类对比中寻找突破。例如有机化学官能团相似、性质相似的分类记忆,无机化学同族性质相似的记忆,基本概念中的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物质分类理解,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的对比理解,将极大减轻学生在记忆中的痛感。

3、重视实验,坚信“所做有所得”。化学的有机、无机物质多,性质多,现象描述类的考察多。纵观近几年高考题,基本操作、基本仪器的使用、物质的分离提纯依然是题设的得分点。这些内容的教学,如果让学生动动手、“开开眼”,再通过记忆辨析,相信效果会比教师说实验、学生看视频要好的多。提升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实验应试能力,只有从起始年级开始接触实验,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在实验方面的全局思考能力,不能到了高三再去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高一就应该掌握的基本操作。

10.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之我见 篇十

陕西省西安中学

余欢

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我见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发布会上,详细阐释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揭晓了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包含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点的完整构架,具体内容如表1:

表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个六大核十八个基本

具体内涵

方面 心素养 要点 人文积淀

人 文 底

础 科

理性思维 学

神 批判质疑 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等,多角度的分析问题,然后做出选择。勇于探究

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惧困难,坚持不懈的尝试和人探索,寻找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能够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能够积极的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学

勤于反思自

展 健

健全人格

活 自我管理 珍爱生命习

信息意识 乐学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的学习方式,主动学习,具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

力。

有对自己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并且还能不断的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的策略等。

能够自觉的获取和评估和借鉴有效的信息,主动的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有网络伦理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有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有着积极的心理品质,有自制力,恩能够很好的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等。

能够很好的认识和评估自己,按照自身的个性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的分配时间,具备一定的持续行动力。

崇尚科学,能够理解和掌握基础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拥有严谨的科学态度。逻辑清晰,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事物。蕴

拥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成果的积累,此外还能理解并且掌握人文思想中蕴含着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

人文情怀 有以人为本的意识,能够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等。

拥有艺术知识和技能,能够尊重和理解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同时还具审美情趣 备发现和感知以及欣赏美的意识能能力。有健康的审美价值,有艺术

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等。

能够做到自尊自律文明礼貌、有感恩之心,并且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责

任 担

新 问题解决 当

国家认同 社会责任

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够主动的作为,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够明辨是非,具有较强的规则和法制意识,积极的履行公民义务,理性的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够维护公平正义等。自觉的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理解并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有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努力的信念和行动。

具备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能够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文化,积极的参与国际理解 跨文化的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

尊重劳动,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习惯,能够自行动手操作的能力,掌劳动意识 握一定的劳动技能,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中,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的意识。

善于发现问题,具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够依据具体情况和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技术运用

能够理解技术和人类文明的联系,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医院,能够将创意和方案转化成有形物品。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满足个人发展需求、适应社会更新进步的,每一个人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

核心素养主要指的是学生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也是每个学生获得幸福生活和适应社会的最基本的素养,这些素养将在每个人的一生之中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提升。

核心素养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的强调与呼应,将个人、社会以及国家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进行了适应历史发展的整合。

六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为了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要素划分成十八个基本要点,且对其进行描述,社会、学校、家庭可以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在结合不同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质,进行针对性的发展和延伸。

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说又为中学教育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清晰的思路。也为一线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有关教学目标的设定时,提供了除“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三维目标”之外的另一个思考和设置的角度,可以说给一线教师打开了思路,明确了方向。

二、各学科核心素养之我见

总体而言,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为指导的,体现各个学科特点的理论成果,其与核心素养的区别与联系自然需要关注。表2所列为各学科所提出的自身学科的核心素养及其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内容上的对应关系:

表2 各学科核心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

学科 语文

各学科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 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

语言能力、文化品格 思维品质、学习能力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 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对应

人文积淀 审美情趣、国际理解

理性思维 问题解决、信息意识 人文积淀、人文情怀 国际理解、乐学善学 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勇于探究、社会责任 理性思维、信息意识 勇于探究、社会责任 珍爱生命、理性思维 勇于探究、社会责任 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理性思维、社会责任

人文积淀 理性思维、国际理解

理性思维 批判质疑、勇于探究

技术运用 信息意识、劳动意识 信息意识、理性思维 乐学善学、社会责任 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人文积淀 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人文情怀 勇于探究、国际理解

健全人格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生物 生命观念、理性思维 科学探究、社会责任 政治认同、理性精神 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

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技术意识、工程思维 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

信息意识、计算思维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

艺术感知能力

艺术审美情趣、艺术创意表达 自主音乐需要、音乐实践能力 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文化理解

图像识读、美术表现 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 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 政治

历史

地理 通用技术 信息技术 艺术

音乐

美术 体育

从表2可以看出,就某个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言,只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容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和进一步细化,而且,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均与核心素养要求的基本点对应的较少。再联系中学教育的现状,有些课程的开设都不全面,比如会看到艺术、音乐、美术只开设其中一个课程的现象,教育中承担的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之责任的落实情况就要打一些折扣。

对比也能发现,即使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累加起来,也并不能完全涵盖核心素养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可以说各个学科的一线教师对本学科的素养要求是比较清楚的,但是对于其他学科的素养要求并不清楚,甚至对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只知其名,不知其内涵。

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之我见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紧接着,各个学科也提出了自身的核心素养,物理学科也不列外,提出了包含四个方面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内容如表3所示:

表3 物理核心素养的含义

学科 素养 物理 观念

具体含义

从物理学视角来审视关于物质和运动等的基本的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在头脑中的升华,物理观念主要是包含着物质观念、运动观念和能量观念及应用等要素。立足于物理学的角度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进行认识和探索,是基于科学 思维 经验事实建构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也是分析综合和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式的内化,也是基于事实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从而提出创造性的见解的能力和品质,科学思维主要是包括模型的建构、科学的推理和科学的论证等要素。

实验 探究 科学 态度 与 责任 在认识科学本质的基础上形成对科学和技术应有的态度和责任感。提出物理问题,进而形成假设,然后获取信息,根据证据和结论作出解释,对实验探究和结果进行交流和反思的能力。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三次重要的变化,第一次的关注点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即“双基”。第二次的教育改革将关注点从“双基”转变为了三维目标,第三次的转变可以说是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可以说核心素养是站在更高的角度上对三维目标进行的理论提炼,其不但囊括了三维目标的内涵,还提出了一些新的内涵。

另外,各学科的核心素养也都是在充分领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主旨含义之后,再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提出的。所以,当进行逆向思考时,也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也是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践行服务的。当然,也能发现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做出的进一步发展与细化,其相较核心素养而言,在操作方面的指导意义更加细致,也更加强大。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宏观总体的认识,也要有细致入微的发展,宏观总体的认识是说教师的心中要有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细致入微的发展是指教师在教学时也要依据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既熟悉本学科的核心素养,也能熟悉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做到两者兼顾。

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关注点也在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着、变化着。从只关注教师教的内容,转变为也关注教师教学的方式方法;从只关注学生的学,转变为也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内容。不仅仅如此,学者们还将教师教给学生的内容和学生学到的知识进行了细致的划分总结。在国家提出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之后,作为一线教师,还要考虑通过课堂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可以说为了让学生成长的更好,学习的更有效果,教育界的学者对教育目标的研究是越来越全面,越来越透彻,当然,这些也对教师的素养,对教师授课时课堂的质量都提出了更高、更细致、更明确的要求。

11.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英语学科 核心素养 能力 培养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的是平日的修养。它并非我们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知识和能力等。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事实上,“素养”一词的含义比“知识”和“技能”更广。“技能”更多地从能力角度讲,我们所提“素养”不仅仅包括能力,更多考虑人的综合素养,特别是品德上的要求。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二、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当代社会是快速发展的社会,也是不断变革的新时代。进入21世纪,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将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挑战。

经过几年的素质教育,虽然我们在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与社会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现在的教育,过分注重学生的分数,学校过分注重升学率,忽视学生德育和能力方面的培养。一个道德情感缺乏、没有责任感的人是不会懂得关心他人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当代社会要求学生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道德情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的追求,要求学生具备学习能力,为学生全面学习和终身学习做好准备,也要一定的创新精神。

三、从以下几方面培养高中英语学科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

1.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个人道德意识的构成因素,就是做人做事的品德,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从社会角度讲,要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社会公德,以及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从个人角度讲,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以及在个人意志、礼仪、正义感等方面的培养。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观,辨别真善美的能力。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2.文化素养。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理解,比如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了解各国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与不同文化和国家的人具有交际能力。对不同文化有包容,懂得尊重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也就是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能够站在全球或更广阔的角度上看问题。对国际交流活动要主动参与。

牛津高中英语模块二unit2 An adventure in Africa这一课讲的是非洲冒险。旅游是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话题。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旅游有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话题的兴趣。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一些阅读方式和阅读策略,深入了解这篇文章。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作者在非洲旅行所经历的事情,了解非洲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大自然的渴望,培养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精神。

3.语言能力。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策略,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学习每一部分的方法不一样,不同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可能不同。要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策略。

其次要教授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的学习。对英文单词掌握正确的读音,扩大词汇的识记和运用,教师可以设计一定的场景,使学生客观形象的学习语法。运用不同的方法教授学生语篇的阅读和理解。从而可以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英语这门科目实践性很强,我们要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只有自己去感知、分析、理解、体会,不断地去练习,最后才能去掌握和运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情景,给学生营造一定的英语氛围,教室的布置多使用英语。课后可以设置英语角,鼓励学生参与,多说多交流。在课堂上,要建立很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多鼓励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既能轻松愉快地学英语,又能积极主动地学英语。对于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多鼓励,多表扬,以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最后要培养学生英语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的主体作用,教师启发、引导,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比如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整个语篇分析,让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掌握课文内容,并且总结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4.思维素养。在平时的英语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思考、分析、推断和解决问题。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不仅对英语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同样的重要。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能够通过基本的概念对所学东西进行思考的能力,学生在具备逻辑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联想就是指在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问题的时候,寻求多种途径探究问题,例如,在单词教学中,每个单元的word power 部分的单词都是同一类型的,记忆这类单词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联想记忆法,既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又能降低记忆难度,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学习的整体认知意识。

在英语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模块而unit1 Boy missing ,police puzzled 这篇文章时,这篇文章是一篇新闻报道,是一个男孩神秘失踪的事件,其失踪的原因可能是与外星人有关。这个话题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定悬念引导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这篇文章结构,从而发现新闻报道类文章的特点。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英语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讲授知识的同时要重视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锻炼,把思维能力培养与语言知识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英语和掌握英语进而合理正确地使用英语。教师要教导学生有意识地了解英语学习的词汇、语法和文化差异,进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更加有效地学习,进而提高英语语言的运用能力。

5.交际能力。学生学完英语能够以口头和书面方式清楚有效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明确自己在团队中所承担的任务,并努力完成,共同承担责任。要具有灵活性,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愿意作出必要的妥协。有团队合作精神,对团队活动积极参与。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相关环节让学生练习。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对学生的培养既要符合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2011.12.28.

12.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篇十二

一、应用多样化的史料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 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 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对历史形成正确、客观的认识, 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这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比如, 对于刚刚接触历史学科的七年级学生来说, 学习新版北师大版七上教材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就要接触大量的考古材料和神话传说,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材料的多样性。史料体量巨大, 按其呈现方式可分为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史前时代的了解主要依据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 如遗迹、遗址、文物等, 而神话、传说等口述史料则是其重要补充。考古发现的实物史料乃原始史料, 属于第一手资料, 最接近历史原貌, 教材中多以图片形式呈现。教师需要说明其来源, 并与学生一起根据这些实物进行合理的历史推断, 从而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至于神话传说等口述史料, 则可以极大地激发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但由于其口口相传, 真实性有待甄别, 而考古发现恰恰能印证口述史料包含的历史真相。

通过这样的历史学习, 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 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 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 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 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 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因此,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 教师要智慧地搜集、甄别与选择多种形式的史料, 在丰富历史课堂韵味的同时, 帮助学生对历史问题做出科学的判断和结论。

二、多角度选择史料丰富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 以历史理解为基础, 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 区别只是在于解释的正误及深浅。人们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过去, 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 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 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 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 不断接近历史真实。而教科书选择的史料大多基于史学界某一个主流的历史解释, 角度较为单一。如在初中阶段, 对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大多归因于清廷武器装备的落后及政府的腐败无能, 但教师可从文明形态、政治体制和思想认识等多角度来补充史料, 使学生从全新的多维视角来认识封建腐朽的农业国不可能战胜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

通过多角度的史料教学, 学生能够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 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 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能够认识历史解释的重要性, 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 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面对现实社会与生活中的问题, 能够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参考文献

[1]贲新文.基于学科素养的史料教学意义重构[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5 (8) .

上一篇:商标申请补发变更转让续展证明下一篇:大学语文网上作业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