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小段

2024-08-10

高考文言文翻译小段(精选10篇)

1.高考文言文翻译小段 篇一

高考文言文翻译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3、利用掌握的方法解决课外的文言语句的翻译中出现的问题。

一、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信:就是准确,即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要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达:就是畅达,即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雅:就是优美,即要求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字字落实,文从句顺。

“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换言之,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原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三.文言文翻译的考点

《考试说明》强调:“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1.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

2、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四.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审

审清采分点即两类考点。切

以词为单位,用“/”切分句子。

按现代汉语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逐一查对草稿纸上的译句后字迹清晰地誊写到答案卷上,不写繁体字、简化字、错别字。

五、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帝号,国号,朝代名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②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师说》)

③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屈原列传》)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过秦论》)

2、替换法(换):即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古代汉语词汇

㈠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㈡古今异义、通假字、今已不用的字。

例题2:

①请略陈固陋:请让我大略的陈述自己固塞鄙陋的意见。

②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名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五人墓碑记》)

予:我。

斯:这。

徒:只。

记:记载

明:使„„明了。

匹夫:百姓。

社稷:国家。③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译文: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

3、删减法(删):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对象:仅起结构作用,没有具体意义的虚词。情况:①句首发语词。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例题3:指出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孟子见梁襄王》)

⑤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⑥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⑦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异常也。

4、增补法(补):把文言文中省略的而现代汉语不能省略的成分补上。包括主语省略、动词后宾语的省略、介宾省略、介词省略等。

例题4:在下列句中准确的位置写出省略的成分,并用括号表示出来:

①(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记》)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③今以钟磬置(于)水中(《石钟山记》)

④尉剑挺,广起,夺(之)而杀尉(《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如何行王道吧。⑥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译文:然而体力足够用来到达那里(却没有到达),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但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悔恨的。

5、调整法(调):将古代汉语句子中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对象是文言文中倒装句,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

例题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语序的变化。

①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②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

③ 牛何之(宾语前置)

④ 王语暴以好乐(介词结构后置)

⑤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威)?(省略句)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比,谁更厉害?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宾语前置)译文:公子能急人之困的美德,表现在哪里呢!

6、另要注意文言修辞的翻译策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的(长见的有比喻、互文、借代、婉说等手法)说法,用典用事的地方,要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

例题6:将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尤其注意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固若金汤的城池)

②项伯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③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做官的人)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自己死去)

⑤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燕、赵、韩、魏、齐、楚六国统治者拥有的金玉珍宝)⑥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杉,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⑦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译文:太阳已经升起来了,(他仍然)直挺挺地躺着,长时间地愁苦不堪。

⑧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文:(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借代

译文: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高洁的品德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六、练习

1、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范乔邑人腊夕盗斫其树,人有告者,乔阳不闻,邑人愧而归之。乔往喻曰:“卿节日取柴,欲与妻子相欢娱耳,何以愧为?”其通物善导,皆此类也。

译文:范乔同乡在腊月除夕偷砍他家的树,有人告诉了范乔,范乔假装没听见,那个同乡惭愧地把偷砍的树归还给他。范乔前去明白的告诉他说:“您在节日里拿点柴,想跟父母一起高高兴兴地过节罢了,为什么惭愧呢!”他通情达理善于开导,都像这样。

2、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太宗令封德彝举贤,德彝视事三年,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唯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夫君子之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之不能知,安可诬今人以无才。

译文:唐太宗命令封德彝举荐有才能的人,他视察了三年,过了好久也没有推荐一个人。太宗责问他,他回答说:“不是我不尽心,只是当今没有杰出的人才啊。”太宗说:“君子用人跟用器物一样,应分别取用它们的长处。古代达到盛世的君王,难道都是向其他时代借用人才的吗?我们正担心自己不能了解人才,怎么可以冤枉现在人没有才能呢呢?”

3、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特别注意加线的词语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资治通鉴》)

①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在朝廷上指出朕的错误,不肯当面顺从。

②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君王厌恶听见自己的错误,那么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王喜欢听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佞之臣就会变为忠诚之臣。

4、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①编之以发,系之苇苕

译文:用毛发来编织它,用苇苕来捆系它。

②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译文:这并不是蒙鸠的巢构造的不完好,而是由于它所系结的东西太脆弱所造成的。

5、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学之,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王大怒,诛之。王不知客之欺几,而诛学者之晚也。夫信不然之物而诛无罪之臣,不察之患也。且人之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①所使学者未及学而客死

译文:派去的人没来得及学,那个客人就死了。

②且人之所急无如其身,不能自使其无死,安能使王长生哉?

译文:何况人们最为重视的没有超过他自身的了,不能使自身免于一死,又怎么能够让燕王长生呢?

6、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①少却,吾恶紫臭。

译文: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味道。

②于是日郎中莫衣紫,译文:在当日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7、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①一人欲依附,歆则难之。

译文:一个人想跟随他们,华歆就为难他。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译文:我当初犹豫就是因为这一点啊,但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

8、阅读下文,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越无车,有游者得车于晋楚之郊,辐朽而辕毁,无所可用。①然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观者闻其夸而信之,②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③他日,晋楚之人见而笑其拙,越人以为绐己,不顾。④及寇兵侵其境,越率敝车御之。车坏,大败,终不知其车也。学者之患亦然。

①以其乡之未尝有也,舟载以归而夸诸人。

译文:因为他们乡间不曾有过车,就用船载着破车回到家乡并向乡人夸耀他得到的破车。

②以为车固若是,效而为之者相属。

译文:以为车本来就像这样(破烂),一个接一个效仿着制造这种破车。

9、把下面短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范元琰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其菘注,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草窃。(《南史?隐逸下》)

注:菘,古代指白菜一类的蔬菜。

①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3分)

译文:先前我之所以退走,是担心他惭愧羞耻,现在说出他的名字来,希望你不要泄露出去。

②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3分)

译文:有时有人涉过水沟偷他家竹笋,元琰就伐木造桥来使他们(方便的)过沟。

10、读下列文章,翻译加横线的句子。

时大雪,积地丈余。洛阳令身出案行,见人家皆除雪出,有乞食者。至袁安门,无有行路,谓安已死,令人除雪?人户见安僵卧。问:“何以不出?”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①令以为贤,举为孝廉。②《后汉书?袁安传》

①安曰:“大雪,人比饿,不宜干人。”

译文:袁安答到:“天下大雪,人们都在挨饿,不应该再求别人。”

②令以为贤,举为孝廉。

译文:洛阳令认为袁安是一个贤明的人,就推荐他做了孝廉。

1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译文: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

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译文: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

12.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①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文: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②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译文: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13.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注:[1]窃:私下 [2]刖:砍掉双脚的酷刑 [3]矫:假传君命

① 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译文:弥子吃桃感到特别甜,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献给卫君

②忘其口而念我

译文: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译为“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也可以)。

14.将下面文言语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译文: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一天)穿着白衣服出(了门)。天下起了雨,(衣服湿透了,他就)脱掉(那件)白衣服,穿了(一身)黑衣服回来了。他的狗认不出(他了)

2.高考文言文翻译小段 篇二

关键词:文言文,翻译,教学

2002年之前高考文言文翻译一直是设置四选一的选择题,考查考生对句子在文中意思的理解。因此,考生的得分率比较高。但是自2002年以来,文言文翻译的题型发生了变化,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翻译。之后一直沿袭下来,分值竟达到10分。这种题型不仅考查学生对原文的理解能力,而且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既要学生会读,又要学生会写。这种变化明显地提高了要求,加大了难度,基于此,我们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有必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训练。

一、把握关键词的教学

浏览这些年的高考卷,不难发现文言文翻译题总是设置几个采分点,这几个采分点多数是句中的关键词,即重要实词、虚词等。所谓关键的实词,就是指那些在句中起关键意义的、解释通常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其中以动词最多,形容词、名词次之。只要这几个关键词解释准确,整个句子的翻译就迎刃而解了。如: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要求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翻译为现代汉语。而该年的参考答案中规定:“以一人”的“以”、“毁”、“去”三处,译对一处得1分。一句翻译总共5分,三个关键字就3分。因此,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教会学生对关键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并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之能准确捕捉、理解这些词。这些关键字主要有四类:

1. 教学大纲中规定的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教学大纲规定的那些重要的实词和虚词是历年高考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方。例如:

(2004年全国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祉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隐处穷泽,身子耕佣。邻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第(1)句中“比”、“籴”,第(2)句中“穷”、“就”四个实词就是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只有平时让他们掌握了,他们才有可能准确翻译出来。

虚词是句子构成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考试大纲18个文言虚词中经常考的有“而、以、于、因、用、乃、其、为、则、之”等,考前应当注意把它们的用法进行归纳并强化训练以加深印象。如: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2004年全国卷)

句中的“而”是连词,与后面的“则”搭配构成假设关系的复句,所以,在翻译时就要用“如果……就会”这个表示假设复句关系的关联词来体现,否则就要失分。

对于这些关键词,翻译时首先一定要联系全文,特别要结合上下句语境仔细推敲,以防误译。其次要准确地运用“组词法与替换法”完成文言向现代汉语的转录。

2. 古今词义发生变化的词语。

文言和白话有继承和发展的关系,表现在词义上,是那些跟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词汇。如那些表现自然现象,时令、数目、常用工具等的词,它们的古义一直沿用至今,这些词对阅读和翻译不会有妨碍。另外有一小部分词语,文言文里虽常用,但随着那些旧概念、旧事物的消失而消失,白话已不再使用,如“薨”(称诸侯死)、“贲”温(木制的战车)等。这部分词,我们虽然较生疏,但通过查字典就可明了,不会造成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在阅读和翻译文言文中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是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读音也相同或相近,可是含义和用法发生了较大变化的词,包括词义扩大、缩小、转移和感情色彩变化等词语。我们只有弄清楚了这一类词古义和今义的差别,才能比较正确地阅读和翻译文言文。如,《出师表》中的“卑鄙”是两个单音词,“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又如“然谋臣与爪牙之上,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勾践》)中的“爪牙”是“英勇善战的将士”,褒义词;现在则比喻坏人的党羽、帮凶,变成了贬义词。

3. 活用词语。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主要包括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的使动和意动用法等,翻译时务必要突出它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判断词类活用的方法,否则,学生在考试中无处下手。如:

(2003年全国卷)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此题能否得分的关键就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作状语”,“从”是动词,“面”是名词,而“面”和“从”又不构成主谓关系,所以可以判定他们之间是一种修饰关系,所以就应该翻译为“当廷”、“当面”。

4.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古代汉语复音词的一种。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是这样解释的: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语素组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是作为陪衬。判断偏义复词的意义究竟偏在哪个语素上,没有一定的规律,只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来判断。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把课本当中的偏义复词归纳总结出来,强化学生这类词语的意识。例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石钟山记》),等等。

二、强化学生特殊句式意识

特殊句式的翻译,也往往是命题设计的重点之一。特殊句式包括被动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省略句、判断句等。这些句式几乎都有句式标志,在翻译时,要提醒学生注意抓住句式标志作出准确的判断,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加以适当调整。如:

(1) 吾为物所苦(2006浙江卷)

(2)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1) 当中“为……所”就是解开该句翻译的钥匙,它是一种标准的被动结构句式,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被动含义翻译出来。 (2) 中的“之”是宾语前置标志,该句应译为“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吧?”

三、注意加强修辞教学

古人十分重视借助修辞表达意思,有些词语因修辞而使意义有所变化,所以当古文中出现一些修辞格,如比喻、借代、委婉、排比、互文等,在翻译时要力争传达出这种技巧,把原文的意义表现出来,把原文人物的神情气态、事情的细节性状反映出来,做到形象生动。如“金城千里”中的“金城”,就不能译为“用金子(或金属)修筑的长城”。若保留比喻,可直译为“像钢铁般的城墙”;若不保留比喻,可直译为“坚固的城墙”。又如“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赤壁之战》),“会猎”绝非是“会合打猎”,而是“要和对方打一仗”。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并不是“主人下了马,客人在船上”。这是一个互文句,译是要把“主”“客”二人的行为合并起来,“主人和客人一同下了马,上了船”。翻译时一定要把句子的含义揭示出来。

以上几点是本人在教学当中的心得体会,在教学当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希望它能对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法, 2005, (4) .

3.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方法 篇三

高考语文中文言文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局的现象是很多的,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高三网小编表示,高考文言文中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语文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语例。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由此正确理解词义。

2.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

在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中不能只关注必要分宜的句子,要把它放在文言语段中去,只有照顾到上下文,才有可能把文章落实的准确,每次看卷子的时候都会发现许多高中同学的错误根源是,不照顾句子前后语境。高三网小编建议写完答案把它放在原文中,看一下顺不顺。高考语文文言文中考察的是要求倒装句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行必要的以为调整,其他情况就该尊重原句的语言顺序。

3.怎么提升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准确性

4.高考文言文翻译技巧是什么 篇四

“信”,真实,不歪曲,不遗漏;

“达”,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雅”,优美,造句考究,文笔优美。文言翻译的三标准,我们只记于口,未落于心,说起来头头是道,翻译时抛于九霄。请看下面对《庖丁解牛》一段的翻译。

〔原文〕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译文〕一个厨师丁给文惠君杀牛。他用手按着牛头,用肩膀靠住牛脖子,用脚踩着牛肚子,用膝盖顶住牛身子,牛身上发出哗哗的响声,杀牛刀在前进,也发出哗哗的响声,这些声音,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合乎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传说中尧的乐曲的节奏。

这段翻译粗看好象还通顺,但仔细推究,里面存在不少问题。“解”译为“杀”,不准确;“牛头”、“牛脖子”、“牛肚子”、“牛身子”原文没有此义;“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也属无中生有。两个“合乎”缺少宾语,“一个厨师丁”、“杀牛刀在前进”又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可见,“信”、“达”都没做到,就更不用说“雅”了。因此,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用“信、达、雅”来要求并检验文言文翻译。

二、五步骤——审、切、连、验、誊

(1)审。分析译句前后内容,把握译句大概意思;看清译句的长短,停顿,标点,语气;审清译句的语法现象。可先抄出来,圈注。

(2)切。将译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逐字翻译。

(3)连。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

(4)验。将译好的句子代入语境,看语义、语气、对象等是否吻合。

(5)誊。将草稿纸上的译句誊写在答卷上。做到“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三、六方法——留、对、拆、增、删、调

(1)留。古今意义相同、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保留不译。如:“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不译。

(2)对。将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有三种情况。

①原单音节词加前缀或后缀。如:“鼠度其无他技”,“鼠”译“老鼠”;“石之铿然有声者”,译“石”译“石头”。

②.原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同义词。如:“不患贫而患不安”,“贫”译“贫困”,“安”译“安定”。

③.原单音节词换成另一个双音节词。如:“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凶”译“荒年”。

(3)拆。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有时是古汉语中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译时不能以今度古,要拆开。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译“祖辈、父辈”。

(4)增。增补句子省略成分或词语活用后新增内容。

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质而白章”,译时补出省略的主语“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时补出省略的谓语“击鼓”;“则与斗卮酒”,译时补出动词的宾语“他”;“竖子不足与谋”,译时补出介词的宾语“你们”;“今以钟磬置水中”,译时补出省略的介词“在”。

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内容。如:“吾从而师之”,译时加“把„„当作„„”;“吾妻之美我者”,译时加“认为„„”;“项伯杀人,臣活之”,译时加“使„„”。

(5)删。一些无法译出的虚词(语气助词、表停顿、凑足音节)可删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之”、“也”不译。

(6)调。古汉语中的倒装句子(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译时要调整到它应在的位置。

“甚矣,汝之不惠”,译时谓语应回到主语后面,“你太不聪明了”;

“沛公安在?”,译时宾语应回到谓语的后面,“沛公在哪里?”;

“村中少年好事者”,译时定语应回到中心词的前面,“村里有个喜欢闹事的少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时状语应回到谓语的前面,“靛青,它从蓼蓝草中提取出来,但比蓼蓝更青”。

四、十注意

(1)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2)注意词类活用的翻译方法。

(3)注意句子的主谓关系。

(4)注意固定结构和固定句式的翻译方法。

(5)注意古代汉语修辞格及翻译。

(6)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及翻译

判断句——译出“是”;

被动句——译出“被”

疑问句——译出疑问语气

省略句——补出省略成分

变式句——还原位置

(7)注意文言句内、句间对称的特点,学会推断词义。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根据“用”推断“以”的意思是“任用”

②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根据“择”推断“简”的意思是“选拔”

(8)注意翻译字字落实,句句对应的特点

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译: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②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译:现在形势危急求你帮助,是我的过错了。

以上两句翻译都未做到字字落实,①句的“以”字未翻译,②句的“是”字未翻译。

(9)注意专用名词不译的原则。(见六方法“留”)

(10)注意译时句不离篇的原则。(见五步骤“审”)

总之,文言文翻译是对文言文能力的综合考查,在平时学习中就应不断地训练这种能力。在高考备考时,在应对文言句子翻译时,必须有明确的目标、严格的步骤、科学的方法。

为了便于记忆,可牢记如下翻译口诀。

熟读全文,领会文意;扣住词语,进行翻译。 字字落实,准确第一;

单音词语,双音换替。 国年官地,保留不译;遇有省略,补充词语。

调整词序,删去无义;修辞用典,辅助意译。 推断词义,前后联系;

5.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及方法 篇五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将它保留下来,但有些同学却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

例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比境,常通商贩。

【误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不要在翻译时出现个别词语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例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

【误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例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误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纠错】例3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例4中的后半句也没作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了文白掺杂,不伦不类的错误。

三、该拆不拆,古今混淆

古代汉语中有某些复合词在形式上跟现代汉语的某些双音节词一样,但它们是两个词,表达两个意思,翻译时应当拆开,可有些同学把它当成一个词来处理。

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误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四、该换不换,简单组词

一些同学在翻译词语时只会简单组词,把一个单节的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不会结合语境,换用另一个词语来翻译。在文言翻译中应该结合语境适当增加内容,不要简单组词。

例7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误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这些词语在翻译时不作意译,而应省去。还有一些偏义复词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素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啰嗦赘余。

例婴之亡,岂不宜哉?

【误译成】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代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还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能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

例范氏富,盍已乎?

【误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七、该调不调,语序混乱

古代汉语中存在倒装句,倒装句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一致,翻译时应先调整语序,再作翻译;除此之外的一些句子,虽不是倒装句,但由于古代的表达习惯和现代汉语不一样,因此语序也不符合现代语法的规则,所以翻译时也应加以调整。

例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6.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复习方法 篇六

现行全国卷高考语文试卷上的翻译题只有1道,就是文言文阅读题中的最后那道题。这道题给出的要求翻译的句子通常是两句。这两句话一般有4个显著特点:

1.句中出现的考生必须掌握的常见常用的实词较多、较典型;

2.句中出现的考生必须掌握的常见常用的虚词较多、较典型;

3.句中出现的不同于现代汉语句式的文言特殊句式较多、较典型;

4.句中出现的考生必须掌握的常见常用的文化常识较多。

二、复习策略

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必须遵循的复习策略是:

1.复习阶段必须将文言文阅读中常见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熟记于心,并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辨认出来、翻译出来。

2.复习阶段必须尽可能多地做些训练题。考生必须明白:翻译能力只能从翻译中得来,因此,做题少,甚或不做题,翻译能力无从形成。

3.要明确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原则。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原则是直译,即考生在翻译命题人给定的翻译句子时,必须一词一句的来硬译, 没有太难的句子,一般不允许意译,意译很难得分。

4.要明确翻译的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信”信实,就是指翻译出来的句子必须忠实、准确地传达出原句的意义、语气,不能改变原句的意义和语气。“达”即翻译出来的句子必须通顺、畅达,不结结巴巴、不磕磕绊绊。“雅”即翻译出来的句子要雅致、古雅,要简明、得体,不能粗俗,不能牛头不对马嘴。

5.要熟练运用翻译的基本技巧:增、删、调、换、留。“增”即翻译时根据语境必须增补相关成分;“删”即翻译时,原句中的有些虚词译不出来,要删去,句子才能通顺;“调”即翻译时,对原句中出现的特殊的文言句式,先调整句序,再做翻译;“换”即翻译时原句中的有些成分或词语,需要换一种说法,句子表意才能明白通畅;“留”即翻译时,原句中的地名、人名、官名、年号等这些内容须留下来,既不必翻,更不能改、不能删!

三、作答策略

作答文言文翻译题的策略是:

1.翻译时必须养成的两个习惯

第一个习惯,通读全句,先从全句出发翻译的习惯。从全句出发来翻译,目的是弄清整个句子是怎样的一个句子:是普通句式,还是特殊句式。普通句式翻译时只要按照所给句子的顺序一词一句来译即可;特殊句式必须先调整句序,然后再一词一句来译。

第二个习惯,注意寻找得分点。文言文翻译题一般都设有得分点,得分点是依据高考试卷给每个要求翻译的句子的赋分来确定的。高考试卷给每个句子的赋分是5分,阅卷时,这5分是这样分配的:译出大意得2分,译出一个知识点得1分,共设3个得分点3分。

2.考场作答的步骤一般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尝试翻译。即先尝试在草稿纸上翻译。

第二步,检查纠误。即将在草稿纸上翻译出来的句子同原句再做比对,译错的重译,漏译的补译,译的不准确的斟酌再译。

第三步,誊写。即将二次纠误后的答案誊到答题卡上。

7.高考文言文翻译小段 篇七

第二节

准确翻译虚词

题组一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解析 C项为代词,你;A、B、D项均为连词,表目的,来。答案 C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操?大王来何.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C.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能及君也?徐公何.D. 何以战?.

解析 C.均为代词,什么原因。A.动词,呵问;代词,什么原因。B.代词,什么;副词,多么。D.副词,怎么;代词,什么。答案 C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B.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

如遗世独立。飘飘乎.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欲食乎?儿寒乎.D. 技盍至此乎?.

解析 A.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 B.均为助词,反问语气,吗、呢。C.形容词词尾,助词,„„的样子;相当于介词“于”。D项均为助词,表疑问语气,吗。答案 C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入。度我至军中,公乃.A.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反不能及。今其智乃.B.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C.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出。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D.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解析 A.均为副词,表顺承,就、才。B.表出乎意料,竟然;副词,确认判断,是、就是。C.副词,是、就是;第二人称代词。D.表顺承,就、才;副词,确认判断,是。答案 A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D.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解析 C.均为副词,分别表婉商、期望语气。A.指示代词,其中;第三人称代词,作定语。B.人称代词,他;活用为第一人称。D.指示代词,那;音节助词,不译。答案 C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示赵弱且怯也。.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B.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若属皆且为所虏。

.D.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解析 A项为连词,表并列,又。B.副词,暂且,姑且;副词,将。C.连词,表让步,尚且,还;副词,将。D.连词,表并列,又;副词,将。答案 A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若毒之乎?„„更若役,复若赋。.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解析 C.动词,像,如;表假设,如果。A.均为代词,你、你们。B.均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均为代词,你。答案 C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C.某所,而母立于兹。.若属且皆为所虏。.D.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解析 C.名词,处所;介词,与“为”一起表被动。其余为助词,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答案 C 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C.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解析 A.表凭借,用来„„的方法;其余表原因,„„的原因。答案 A 10.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C.公为我献之。.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D.我为鱼肉,何辞为?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解析 D.均为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A.表被动,被;介词,为了。B.动词,形成;介词,给;C.介词,替;动词,作为。答案 D

题组二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B.且焉置土石? .万钟于我何加焉!.C.犹且从师而问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或师焉,或不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解析 A.均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B.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反诘语气,呢。C.代词,之;句末语气词,表肯定。D.句中语气助词,表提顿;助词,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地。答案 A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汤之问棘也是已。

.C.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 D.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助词,表肯定和感叹语气。A.均为助词,表判断。B.均为句中助词,用在主谓之间,表停顿。C.均为助词,用于句末,表感叹、肯定。答案 D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而吾以捕蛇独存。.不赂者以赂者丧。.B.皆以美于徐公。.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樊哙侧其盾以撞。.D.以八月十三斩于市。.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解析 B项为动词,认为;介词,把。A.项均为介词,因。C.均为连词,表修饰。D.项均

为介词,表时间,在。答案 B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变法者因时而化。.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因利乘便。.于今无会因。.C.蒙故业,因遗策。.因拔所佩刀断一指。.D.不如因而厚遇之。.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解析 D项为介词,趁此、趁机。A.介词,依据;介词,因。B.介词,表凭借,依据;名词,机会。C.动词,继承;连词,于是。答案 D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燕王欲结于君。.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良曰:“长于臣。”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D.君幸于赵王。.不求闻达于诸侯。.解析 D.介词,表被动;介词,在。A.均为介词,跟、同。B.均为介词,表比较,比。C.均为介词,对于。

答案 D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B.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则与一生彘肩。.无乃尔是过与?

.解析 C.介词,跟、同,有比较义。A.介词,跟、同;连词,和。B.介词,替;动词,给。D.动词,给;助词,同“欤”,表疑问或反诘语气。答案 C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D.非死则徙尔。.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解析 C项前者为连词,表转折,却;后者为副词,表判断。A均为连词,表承接;B均为连词,表假设; D项均为连词,表选择。答案 C

8.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A.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B.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C.言之,貌若甚戚者。.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D.客有吹洞箫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 D.均为助词,前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后者是判断的标志,用在主语后,表提顿;A.均为助词,„„的(人、东西、事情);B.均为助词,前者表提顿,后者置于数词后面,无义;C.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答案 D 9.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8.高考文言文翻译小段 篇八

三、(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9题。

王筠,字元礼,一字德柔,琅邪临沂人。筠幼警寤,七岁能属文。年十六,为《芍药赋》,甚美。及长,清静好学,与从兄泰齐名。陈郡谢览,览弟举,亦有重誉,时人为之.语曰:“谢有览、举,王有养、炬。”炬是泰,养即筠,并小字也。

起家中军临川王行参军,迁太子舍人,除尚书殿中郎。王氏过江以来,未有居郎署者,.

或劝逡巡不就,筠曰:“陆平原东南之秀,王文度独步江东,吾得比踪昔人,何所多恨。”乃欣然就职。尚书令沈约,当世辞宗,每见筠文,咨嗟吟咏,以为不逮也。筠为文能压强.韵,每公宴并作,辞必妍美。约常从容启高祖曰:“晚来名家,唯见王筠独步。”

昭明太子爱文学士,常与筠及刘孝绰、陆倕、到洽、殷芸等游宴玄圃,太子独执筠袖抚孝绰肩而言曰:“所谓左把浮丘袖,右拍洪崖肩。”其见重如此。.

普通元年,以母忧去职。筠有孝性,毁瘠过礼,服阕后,疾废久之。中大通二年,迁.

司徒左长史。三年,昭明太子薨,敕为哀策文,复见嗟赏。筠性弘厚,不以艺能高人,而少擅才名,与刘孝绰见重当世。其自序曰:“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自年十.

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大同六年,四十载矣。幼年读《五经》,皆七八十遍。爱《左氏春秋》,吟讽常为口实,广略去取,凡三过五抄。余经及《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并再抄。子史诸集皆一遍。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不足传之好事,盖以备遗忘而已。”又与诸儿书论家世集云:“史传称安平崔氏及汝.

南应氏,并累世有文才,所以范蔚宗云崔氏„世擅雕龙‟。然不过父子两三世耳;非有七叶之中,名德重光,爵位相继,人人有集,如吾门世者也。沈少傅约语人云:„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汝等仰观.

堂构,思各努力。”(节选自《梁书•王筠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居郎署者居:任职 .

B.以母忧去职忧:忧虑 .

C.老而弥笃笃:执着 .

D.身为四代之史身:亲自 .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实词理解能力。“忧”在文中的意思是“丁忧”,即遭遇直系亲属去世(包括父母和祖父母)。如果考生了解一定的文化常识,这个词就容易理解正确。乃至后面理解主人公因守丧自我毁伤的内容也就自然不成问题。这是四川文言文考查注重人文性的一个侧面,也可以说是高考改3-

绰的肩膀跟他们说:“这正所谓左手拉着浮丘的袖子,右手拍着洪崖(与浮丘、安期生并举为仙人的代称)的肩膀啊”。他被(太子)看重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普通元年(梁武帝萧衍年号,值520年),(王筠)因为母亲去世要守丧而离职。王筠很有孝顺的天性,为守丧自我毁伤超过了礼制规定的程度,服丧期满后,还因为就此患上的疾病在家休养了很久。中大通二年(梁武帝年号,值530年),调任司徒左长史,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去世,皇帝命令(王筠)写一篇哀策文(祭文),(这篇文章)又再次令(皇帝或大家)叹服点赞欣赏。

王筠天性宽弘敦厚,不因有技艺才能而自视高人一等,而且年轻时就有才华名望,在当时和刘孝绰一起被(世人)看重。他在自己的序文中说:“我小时候就喜好书,老来越加执着。即使是偶然看见的或暂时翻看的,都会马上做好标注笔记,后面重新认真思考阅读,欢欣的兴致会越加深浓,渐渐地形成习惯并且性格养成,写文章也就不会觉得笔力不够。从十三四岁起,即前朝齐建武二年(齐明帝萧鸾年号,值495年)乙亥年,到梁大同六年(武帝年号,值541年),已四十六年了。儿时读《五经》,都是七八十遍。喜欢《左氏春秋》,吟咏背诵常常用来充实口头表达,„广略去取‟(魏晋时期流行的“手抄口诵”读书方法,边读边诵,专拣需记诵的部分,遇虚词及不当处还时有改易)隔三岔五地抄写。”其馀读过的经典比如《周官》《仪礼》《国语》《尔雅》《山海经》《本草》(《神农本草经》)等都会抄上两遍。诸子、史籍等各种文集都抄一遍。从未请人或借用他人之手,一律亲身自行抄录,大大小小一百多卷。不足以让它流传出去于世有益,只不过用来防备遗忘罢了。”又在写给各个儿辈述论家道世系的书信集中说:“史书上称道安平(今河北安平)崔氏家族和汝南(今属河南驻马店)应氏家族,说他们都世世代代出有才华的文士,所以范蔚宗称汝南崔氏是„世擅雕龙‟(世世代代擅长写文章辞赋,可联想《文心雕龙》)。然而延续不过父子两三代罢了;不是能在七代之中,名望盛德光辉相承,家族爵位世代相继,人人作文成集传于后世,像我们王氏家门这样的。沈少傅沈约给人们说:„我小时候就喜好诸子及百家的言论,亲自担任过四代皇帝的史官,自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来没有爵位世世继承,文章才华代代相传,能像王氏家族这么繁盛的。‟你们好好恭敬地考察人家的家道门风,想想-4-

9.高考文言文翻译小段 篇九

苏 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聪明】,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当时年长而有德行的人】。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未几,移凤州司法。王蒙正为凤州,以【凭借】章献太后姻家

【联姻的家族或其成员→亲戚。王蒙正女儿是章献太后的侄媳。章献皇后,宋真宗赵恒皇后刘氏,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摄政期间,去佞臣,用名臣,拒绝称制,完成宋政权从真宗时代到仁宗时代的平稳交接,为宋在仁宗时期的繁荣打下基础。因功绩赫赫,故其谥为四字“章献明肃”,而一般皇后只谥二字。史书常把她与汉吕后、唐武后并称。】,怙【依仗。例:怙恶不悛、失怙】势骄横。知公之贤,屈意【委屈心意;迁就】礼【以礼相待,礼遇】之,以郡委公【把郡中之事都托付伯父办理】。公虽以职【因职务(关系)】事【事奉】之,而鄙其为人。蒙正尝荐公于朝,复以书抵要官,论

【说】公可用。公喻【告诉】郡邸【各郡设在京师的办事处】吏,屏【隐藏】其奏而藏其私书【(让他)压下王蒙正的奏章并把王蒙正写给权要以推荐伯父的私人信件藏起来】。未几,蒙正败【衰败失势】,士以此多【称赞】公。

以太夫人忧【父母丧事】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县里的官吏害怕担罪】,以疾告【以病死的原因上报】。府遣吏治【处理,审理】之【这个案子】,阅【经过】数人不能究【审理了几个人也不能查出真相】。及公往,遂直其冤【就给他伸了冤。直,伸,伸雪,平反】。夏人犯边,府当【抵押,据语境译为“赎买”】市民马以益【增加,扩充。】骑士,尹以(省“之”)诿【委托,交付】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敬畏他而又安于他的治理】。阆人鲜于【复姓】侁【shēn】,少而好学笃行【努力履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把他作为地方向上举荐的人选】,侁以获仕进【因此得以进入仕途。仕进,进入仕途,做官】。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守法循理的官吏】许【期望】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

选知祥符【(后)被选为祥符知县。祥符,战国时为魏都大梁。汉代在此设置浚仪县,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用年号改浚仪为祥符县,治所与开封县同城,不久升为开封府治所。祥符县属京畿路开封府。此县县令地位较高】。乡书手【乡里担任书写工作的吏员。一说负责督催本乡课赋】张宗久为奸利【长期做非法谋利之事。奸利,非法谋取的利益】,畏公,托疾满百日去【以有病为借口,过了一白天就辞职了】,而引【引荐,推荐】其子为代。公曰:“书手法【按照法律。当时规定书手三次被录用者,方可荐子自代】用【任用】三等人,汝等第二【你的等第是第二等】,不可。”宗素【平素,向来】事【事奉→巴结】权贵,诉【申诉】于府。府为符县【府派人到祥符县为他说情】,公杖之。已而中贵人【①帝王宠幸的近臣②专指显贵的侍从宦官。此处是后一意思】至府,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复一中贵人至曰:“必于法外与之【给他这个职

位】。”公谓尹【府尹】李绚曰:“一匹夫能乱法如此,府亦不可为矣

【府尹也就不能做什么事了,意即府尹不能行使自己的权力,无所作为了】,公何不以县不可故争之?【用县里不同意的缘故来争辩呢】”绚愧公言,明日入言之【入朝奏明此事】。上称善,命内侍省

【内廷官署,管理宫闱等事务。因后世称宦官为内侍】推之【审查此事】。盖【因为】宗以赂【财物】请【请求】于温成之族【宋仁宗张贵妃的家族。张贵妃深得仁宗宠爱,死后追册为皇后,谥“温成”】,不复穷治【彻底查办】,杖矫命者,逐之【将张宗流放】,一府皆震。包孝肃公拯见公,叹曰:“君以【凭„„身份】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擢提点利州路刑狱,公至逾年,劾城固县令一人妄【随便,擅自】杀人者,一道震恐,遂以无事。

公没二十七年,不危【苏不危,苏涣第三子】状【记述】公遗事,以授辙曰:“先君既没,惟小子仅存【只剩我在了。其长兄苏不欺、次兄苏不疑早亡,故曰。原文有“二兄不淑”(不幸,此意为早死)】,不时【及时】记录,久益【渐渐】散灭【时间久了就会渐渐散失.《黔之驴》: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则不孝大矣。”辙幼侍伯父,闻其言曰:“予少而读书,少长为文,日有程【事物发展的步骤、阶段、进程】,不中程【达到预定的进程;符合要求】不止。出游【外出求学或求官】于途,行中规矩。入居室【进了住处。有译为回到家,似欠妥】,无惰容【没有懒惰懈怠的神色】。故当是时,不闻有过行【错误的行为】。尔曹才不逮【达到,赶上】人,姑

【姑且】亦师【学习】吾之寡过焉【少犯错误】可也【就可以了】。”辙惧子弟【后辈】之日怠【一天天懈怠】也,故记其【我】所闻以警焉【警戒他们】。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蒙正败,士以此多公多:称赞

B.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益:有利(增加,扩充)

C.公复以循吏许之许:期望

D.杖矫命者,逐之矫:假传

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苏涣为官公正的一组是(3分)

①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②公虽以职事之,而鄙其为人 ③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④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

⑤传上旨,以宗为书手,公据法不奉诏⑥劾城固县令一人妄杀人者

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涣担任凤州司法时,知州王蒙正很赏识他,曾经把他推荐给朝廷,又给要官写信,认为他可以担当大任。

B.雍丘县有百姓死在狱中,县官报告说是因病而死。开封府多次派人处理而没能查明真相,苏涣去后,便洗雪了冤情。

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D.苏涣去世二十七年后,他儿子苏不危记叙了父亲遗事,交给苏辙;

苏辙又补充了他所听到的伯父言谈,写成这篇墓表。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知公之【取独,助词,不译】贤,屈意礼之,以郡委公。(3分)翻译:(王蒙正)知道苏涣贤能,降低身份以礼相待,把郡里的事务托付给他。(特别提醒:多名同学把“事务”写作“事物”)赋分:补上主语“王蒙正”、屈意礼之、以郡委公各1分。病例:

朱睿智:知道苏涣的贤能,却曲解他的意思礼待他,委屈苏涣当一个郡守。(0分)

(2)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3分)

翻译:你凭一个县令的身份能够做到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赋分:以、状语后置、基本句意各1分。

(3)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3分)

翻译: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赋分:尔曹、逮、姑、师吾之寡过各1分。

朱睿智:你们现在的才能比不上他,大概也是我这个老师的过错。(1分)

10.高考文言文翻译小段 篇十

[ 标签:山东高考, 语文文言文 ] 匿名 2009-12-14 18:02 拜托

满意答案 好评率:75%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六》原文:

晋文公攻原得卫: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 公曰:‘安信?’曰:‘信名。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今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患也。

一曰。李悝与秦人战,谓左和曰:‘速上,右和已上矣。’又驰而至右和曰:‘左和已上矣。’左右和曰:‘上矣。’于是皆争上。其明年与秦人战,秦人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

有相与讼者,子产离之而毋得使通辞,到至其言以告而知也。

惠嗣公使人伪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谴之。’ 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时,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因。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文士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已经粮食枯竭,力量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武士约期十天,还不离开的话,那就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收兵离去。原国人听到后说:“君主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怎好不归顺呢?”就向晋文公投降了。卫国人听到后说:“君主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怎么能不跟从他呢?”随后投降了晋文公。孔子听到后记下来说:“攻打原国而得到卫国,靠的是信用。” 晋文公问箕郑说:“怎样救济饥荒?”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文公说:“怎样守信用呢?”箕郑说:“在名位、政事、道义上都要守信用:名位上守信用,群臣就会尽职尽责,好的坏的不会混杂,各种政事不会懈怠;政事上守信用,就不会错过天时季节,百姓不会三心二意;道义上守信用,亲近的入就会努力工作,疏远的人就会前来归顺了。”

吴起出门,碰到了老朋友,就留人家一起吃饭。老朋友说:“好吧。马上就会回来吃饭的。”吴起说:“我等您来吃饭。”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来,吴起不吃饭等候着他。第二天早上,派人去请老朋友。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魏文侯和守山的人约定了打猎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天刮大风,近侍劝阻文侯不要再去,文侯不听,说:“不可因风大的缘故而失掉信用,我不能那样处身行事。”于是亲自驾车前去,冒风告诉守山人打猎的事作罢。

曾子的妻子上集市去,小儿子跟在后面哭泣。孩子母亲说:“你回去,等我回来给你杀个猪吃。”她去集市回来,曾子打算抓猪来杀。妻子阻止说:“不过是和小孩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可不是开玩笑的对象。小孩没什么才智,要靠父母作出样子才会跟着学,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了他,也就是教儿子学会骗人。做母亲的欺骗孩子,孩子就不相信母亲了,这不是进行教育的方法。”于是就把猪杀掉煮了。楚厉王遇到军情警报,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他喝酒喝醉后,错误地敲响了军鼓,民众都非常惊慌。厉王派人安抗大家说:“我是醉酒后和近侍开玩笑,才错误地击了鼓。”于是民众都松懈了下来。过了几个月,又遇到军情警报,厉王击鼓,民众却不去备战。于是他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这样民众才信从了。

李悝警告左有壁垒的军队说;“小心地警惕敌人,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说了好多次,但敌人却没有来。左右壁垒的军队都松懈了下来,不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人前来袭击他们,打起来后,几乎消灭李埋全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另一种说法:李悝和秦人就要交战。他对左边壁垒的军队说:“快上。右边壁垒的军队已经上阵了。”又骑马到右边壁垒的军队说:“左边壁垒的军队已经上阵了。”两翼军队都说:“上阵吧。”于是都争先恐后地上了阵。过后第二年,和秦人交战。秦人前来偷袭,一交手,差点儿消灭魏军。这是不讲信用的祸害。有两个有争吵,请子产为他们评理。了产把他们隔离在两处,使他们互相不能交谈。然后把他们两人的话都颠倒其词告诉对方,是非曲直很快就知道了。

上一篇:幸福之道散文下一篇:广电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