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2024-09-30

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共13篇)(共13篇)

1.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篇一

浅议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阜阳电大2011届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朱洪静

不言而喻,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当的动作轻则伤害到幼儿的身体,重则伤害到幼儿的身心。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你可以不“传道、授业、解惑”,但一定不能口无遮拦的指责谩骂;你可以做一名袖手旁观的看客,但决不能动粗打孩子,他的父母都无权利打骂孩子,何况作为教育者的我们?

综观国内外关于儿童身心发展的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心理的发展,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儿童是否接受教育的关键,他直接影响到儿童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外部动机,甚至影响到孩子一生的成长。因为儿童身心发展并不完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强,所以强化外界的刺激,对激起他的求知欲望尤为重要。而外界的强化刺激,一方面来自家庭和社区,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一方面来自于学校,来自与教师的影响。因为教师是维护儿童身体健康的保健师,是开启儿童智力之窗的建筑师,是塑造儿童美好心灵的工程师,是提高儿童审美能力的美容师,是儿童的第二位家长,是儿童的第二依靠人,保护者。所以幼儿教师一定的职业素养是担负起教育幼儿的神圣使命的前提,幼儿教师的健全人格是教育幼儿的关键。【3】 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即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方面来谈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

(一)、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儿童有认知发展的需要,许多心理学的研究都表明,童年期是幼儿智力发展的关键期,教师是开启幼儿智力之窗的建筑师,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4-7岁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时期的直觉思维阶段,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食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这就决定了他们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强,积极性、主动性不高,创造性、独立性不强,要满足和强化这种认知需要,必须通过各种活动方式和途径来完成、实现,幼儿教师必须给予帮助和指导,促使幼儿勤于思考,积极反应,主动学习。

而入园儿童都已经能感性或理性地分辨出哪个是“好”老师,哪个是“坏”老师。对其喜欢的教师,儿童愿意听从他的教导,能够以轻松的心情接受知识,进而无形中建构知识体系,对教师给予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反之,儿童很难集中心思,愉快接受,甚至害怕、讨厌去那个幼儿园上学。我的大学老师讲过这样一件事:她把她的聪明可爱的孩子送到一所私立幼儿园,可是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孩子无论如何都不愿去那所幼儿园,没办法只好把他转入另一所幼儿园,进入这所幼儿园,他每天都是高高兴兴地去上学。但是,每次经过那所私立幼儿园时,他总会愤愤地说:“坏学校,坏老师!坏学校,坏老师!”不要说童言无忌,孩子已能分辨出好与坏了!好的老师,他会“亲其师,信其道”不好的老师,他会尽力排斥,更别说要他“信其道”了!

夸美纽斯就非常重视教师的作用,他认为学校工作的成功有赖于教师,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学习的潜力,只要教师肯尽力,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造就。“教育人类是艺术中的艺术”所以他要求教师掌握这种教育人类的艺术。

(二)、幼儿园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影响 情感教育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引起广大专家学者的重视。当代情感教育理论指出:“情感是个体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的适应机制,认识发生的动力机制,行为选择的评价机制,生命的享用机制。”【4】可见情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有着其他心理素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心理学研究证明:情绪、情感是早期儿童社会性行为反映的一种原始动机系统,具有一定的自然先天性,“它的先天预成的性质决定了它比语言出现的更早,并更早地起作用。”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基本的信任感产生在乳儿期,自主感产生在婴儿期,自动感产生在学前期,如果失去在特定时期对某种情感的培养,孩子的情感就不易得到良好发展。另外,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对未来一代来讲,即将面临更为激烈,更需合作,更具挑战性的竞争社会,因而从早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就更显其重要。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要萌发幼儿健康情感,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目前众多幼儿园已把情感教育列入课程之中,落实于活动之中。但是情感是个体的内心体验,情感的形成和发展除了要发挥认知的作用外,更重要的是情绪体验的积累,尤其是幼小年龄的儿童,更应该重视情感的引发和体验的积累。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引导,潜移默化中促进幼儿健康情感的形成。

儿童的情绪世界丰富多彩,有着广泛的反应范围,从只会哭和笑到种种高级社会情感的产生经历了很长的发展历程,每一发展阶段都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长期情绪低落或者受到情绪障碍会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环境。我们应培养儿童良好的情绪,使之健康成长,顺利适应社会的要求,因为良好的情绪还是“个体适应现代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社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5】优秀幼儿教师的形象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往往会激起儿童情感上强烈的共鸣,儿童会从自己的情绪低谷中走出来,观察模仿他们喜爱的教师的情绪情感。为了和榜样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儿童会主动培养自己较高级的社会情感如道德感、审美感等,会按照吸引他们的教师(榜样)身上的品质或行为来要求自己,激励自己。见到老师伤心,他们会很悲伤;见到老师微笑,他们会很开心;见到老师生气,他们会为自己做的错事感到愧疚;见到老师高兴,他们会为自己助人为乐的行为感到自豪。

优秀的教师会把儿童当成一个平等的人来对待,来尊重。她会蹲下来与孩子交流!不要小看这个“蹲”的动作,它折射出一种平等的教育理念(这是教育的一大成功,良好的开端);反映了一个教师的素质;体现了一种丰富的情感世界;传递给幼儿一个积极的信息;老师是喜欢我的,是想知道我的想法的,从而愿意倾诉,渴望表达,这是一种良性暗示,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幼儿爱的情感的形成。

(三)、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意志品质培养的影响

幼儿可塑性很大,童年期是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的奠基时期,应从小培养儿童的意志品质,良好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儿童成人后适应社会。由于遗传因素、所处环境各不相同,有的儿童胆怯懦弱,有的儿童胆大妄为。这就需要教师悉心引导,帮助儿童向好的方面发展。

具有良好人格素养的幼儿教师,容易在孩子心目中树立威信,“一般来说,教师的威信高,师幼关系融洽,幼儿就容易接受教师的期望的正面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期望一般容易取得预期的效果”【6】说服力较强,他(她)的言行举止、处事态度、意志品质会潜移默化影响儿童,容易塑造健全的人格。

儿童喜欢听他喜欢的教师的教导,为了让他喜欢的老师高兴,他会极力表现出坚强、勇敢的一面。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点头,都会让儿童高兴不已,甚至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给儿童无穷的力量,坚定儿童的决心。

(四)、幼儿教师的人格素养对儿童行为举止的影响

根据皮亚杰思维发展阶段的理论,入园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时期的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与时期思维有个特点是:自我中心。儿童“往往只注意主观的观点,不能向客观事物离中,只能考虑自己的观点,无法接受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与别人的观点协调。”【7】加之现代大部分儿童出生在独生子女家庭,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非社会行为,进入幼儿园,这些儿童往往会受到挫折,感到困惑,幼儿园不再是自己为所欲为的场所,不再是自己的天下了!

于是“幼儿把教师的态度、信仰、特征、价值观作为他们自己的参照系。”【8】模仿、辨认教师的行为,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这样教师的自觉不自觉地影响着学生,成为他们模仿和学习的榜样。这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所起的作用非常大。儿童喜欢模仿他们喜爱的人物,倾向于模仿有能力的、热情的、亲切的教师!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里教师的热情与教养是受实验控制而变化的。在一个儿童游戏集团里,教师是会教育的,友好的;而在另一个游戏集团里,教师是沉默寡言、干巴巴的。两组教师都担任事前设计好的教育儿童同情和助人的课程。课程结束后,观察在自然情景下儿童的助人行为。那些由热情的教师教过的儿童,比那些由冷漠的教师教过的儿童更加乐于助人。教师的热情显然使教师成为更有效的教师,成为同情和助人的榜样。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讯而在于实行,因而在儿童面前为他们提供一个永久的,优良的范例是极为必要的。

教师就像儿童的一面镜子,为儿童树立了榜样。

一方面,优秀的教师懂得如何为儿童提供大量交往的机会,使幼儿逐步学会认识自己和同伴,能正确处理自己和同伴之间的关系,使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高,行为举止逐渐适应社会化的要求。

另一方面,儿童从教师身上学习怎样做人,怎样待人,怎样处事,“身教重于言教”,具有较高人格素养的教师,他的教育更容易达到目的,教育效果更明显。

2.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篇二

1. 1 体罚的概念。《教育大词典》[1]与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2]中的见解是: 对学生身体的一种惩罚方法。《新世纪教师素养》认为体罚是一种暴力的教育方式, 它采用肢体或工具直接殴打未成年学生和儿童, 以达到消除学生错误行为的目的[3]。

结合当前学界的理论成果及社会实践, 将体罚界定为: 教师或其他教育工作人员在履行教育、保护和管理职责过程中, 损害学生身心健康, 或侵犯学生其他合法权益的一种违法行为。[4]总之, 体罚是一种对学生身体、心理等方面的伤害, 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的错误的教育方法。

1. 2 国内外体罚行为的现状。美国教育对惩戒规定不一, 在50 个州中, 有21 个州是允许公立学生保留体罚的权力, 有21 个州是禁止体罚的, 其它州没有明文规定[5]。

韩国早在1998 年的法律明文规定中禁止体罚, 但现实教育中还是存在。2002 年 《学校生活规定预示案》规定教师具有对违规现实的体罚权力, 但是保证以不触碰法律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必须严格按照实施体罚的相关程序。[6]

日本 《学校教育法》和英国1986 年法律均表明, 教师不可施加体罚, 但英国并未排除教师有惩戒学生的权利[7]《2006 教育与督学法》新增了教师惩戒权部分, 这使教师在惩罚学生的时候有更多的教育管理权。

针对我国制定的 《未成年人保护法》、 《义务教育法》、 《教师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中都明文规定: 禁止教师体罚学生。但是教师体罚行为屡见不鲜, 偶发性强, 花样百出。比如, 直接伤害学生身体的体罚, 就像视频新闻上经常可以看到的, 教师揪耳朵、掐皮肤、脚踹、脚踢、戳头、捏脸、扇耳光等恶性行为; 伤害学生自尊心、人格的体罚, 如讥讽、蔑视、斥责、侮辱、罚站、改作业、留校等行为。

2 教师体罚行为的危害

2. 1 造成学生身体伤害。在学校, 教师对学生施加暴力行为时, 学生的身体直接受到严重的创伤, 轻则无关紧要, 像很多媒体都报道过得, 幼儿园教师直接把学生丢进垃圾桶, 推倒在地等, 有的甚至因为考试不理想, 做题不会等不是语言的谆谆教诲而是拳脚相加等等的行为可能会引起学生长期的身体不适, 造成严重的后果等。

2. 2 造成学生心理阴影。在学校,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接受教师知识的传授, 当教师表现恶劣的行为态度伤害到学生的时候, 学生就开始抵触讨厌教师, 慢慢的表现强烈的厌学状态, 也许产生自闭。教师严厉的讽刺充斥着整个教室, 蔓延在每个人身边, 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 也许会引起学生的叛逆与怨恨。但是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 无疑会造成更严重的心理创伤。随着学生愈来愈强的自尊心, 教师的一些劣迹有时会是学生终身的隐痛, 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造成严重的心理阴影。

2. 3 造成学生性格缺陷。教师通过过于偏激的批评、指责, 在众人面前毫无保留的批评夸大事实, 贬低学生的能力, 无疑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当学生感到被羞辱、内疚与自责时, 为了赢回“面子”的途径与方式不恰当, 也许走上了旁门左道、不求上进的道路, 严重影响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关系, 从而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2. 4 造成学生个性发展。当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学生的天性是朝向各个方向发展的, 如果教师给予不恰当的管教束缚, 学生的棱角会被摧残掉, 变成光滑的 “圆球”。

有关研究显示, 体罚给学生带来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会严重导致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反应迟缓、记忆力下降, 严重阻碍学生的健康发展。

3 改善体罚行为的措施

3. 1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关系着教师队伍的素质, 影响着教育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培养教师良好品质的重要环节, 是建设优质师资队伍培训的关键, 是纠正不良教风与校风的有力手段, 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3. 2 完善教育机构组织。增加社会教育组织机构的重视程度, 强化教师师资队伍。通过合理的教育制度, 恰当地分配教育资源, 是教育者先受教育, 在教育中依法执教, 逐步培养教师的良好的道德人格、严格的监管意识与法制意识。

3. 3 加强学校与家庭一体化发展。学校教师及家长要多沟通交流, 更多的关注、了解学生。师生与家长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 长期督促、检查学生基本情况, 携手共同管理教育学生, 营造良好的家校一体化教育发展模式。

3. 4 加强学生自身管理能力。学生要严格要求约束自己, 在校遵纪守法, 不做触及教师底线的事, 努力使自己做的更好。

4 总结

教师在教育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有研究者表明: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成正相关, 并且相关程度较高”。[8]也就是说教师在教育事业上能够给予学生正确的引领与指导, 如果教师的言传身教 ( 诸如控制情绪、处理冲突、化解矛盾、调节人际关系等) 行为不恰当, 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所以良好的教育方式、较高的教师素养对建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词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1535.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24.

[3]张行涛, 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3.

3.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篇三

一、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基础——教师人格示范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与学生朝夕相处、教书育人的老师自然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光明磊落、纯洁高尚的道德人格对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来说无疑有着显著的示范作用。教师人格魅力能形成无形而强大的“校园教育场”,从而促使学生自觉按照教师的要求,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倘若教师“常有戚戚”,心怀叵测,却以那些枯燥乏味、空洞无力的说教来“教育”学生,那就毫无人格感召力可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在进行心理活动的时候,将不会向积极的方向去思考与行为,教师无形中,传递的则是一种负能量。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力量对于心理教育的重大意义。

二、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策略——教师人格的激励作用

尊重和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无一不是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的。我们要学会赏识学生,用欣赏的眼光来对待每一个学生,少一点求全责备,多一些欣赏赞美。教师出于真心实意的赞美,应该是欣赏式的赞美,是描述性的语言,赞扬的是学生努力、学习和成果。学生在这种真实的被欣赏中获得积极性的自我认定,可以提升自尊和自我形象,从而对自我认知可以达到一个科学合理的水平,提高自信心。

三、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方法——教师人格的熏陶作用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和谐的育人环境,构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自身的人格力量去积极影响和作用于学生。具有健康人格的教师,必定具有健康稳定的情绪。

要使教师的人格魅力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习惯中充分发挥其教育功效,作为教师来讲,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塑造自身完美人格,以素质提高素质,以人格塑造人格。

第一,真挚的爱。陶行知老先生说的:“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会温暖学生的心灵,影响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总览现代伟大的教育家们,无论是陶行知,还是魏书生、李镇西,在他们的讲座或经验介绍无不谈到对学生一片真挚的爱心。教师的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以成为打开学生心灵大门的钥匙,成为学生良好心理习惯的引航灯。

第二,内修素养。作为教师,作为播撒阳光、传递正能量的人首先自己心中就要充满阳光。儿童具有一种先天的模仿别人行为的倾向,尤其是具有较高声望和地位的人。而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教师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了解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突出事迹来指导学生,研究自己成功的心理特征。学生通过收集、分析资料,研究讨论,交流汇报,逐渐认识到良好的认知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行为品质是老师成功的关键要素,并且从自己身边老师的身上分别提炼出自信、控制情绪、做事用心、乐于求知、善于记忆、敢于创新作为自己要自觉培养的重要的心理习惯。

第三,外强师能。渊博的知识可以让教师的人格更具魅力。教师渊博的知识犹如源头活水,滋养学生的成长;教师渊博的知识犹如巨大推力,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教师渊博的知识犹如指路明灯,为学生指明前进的道路。因此,教师要不断进行业务素质的培训,加强自身学科能力建设,勇于创新,主动探索并跟上时代潮流,富有时代气息,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也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

第四,尊重为先。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应当摒弃陈旧的教育观,不应以教育权威自居,动辄就以命令、强迫的方式要求学生服从,而应当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尊重他们的申辩和解释的权利,增进师生之间的心理相容。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工作热情,乐观向上的教师,也是能够尊重、理解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的教师,这样更容易建立宽松的心理氛和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学生在教师这种尊重、平等的理念熏陶下,也必然可以学会合作、学会交往的技巧与方法,从而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培养健全的人格。

第五,读书怡情。读书学习、反思教育实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成长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读书,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新经验、新技术、新理论,用最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努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能增添教师的风采神韵,清澈教师的心灵,丰富教师的智慧。读书可以使教师始终伴随信心、诚实和爱心,怀着积极的心态,沉浸在书香飘逸的书桌前,静静地阅读,细细地品味,充实自己的头脑,宽阔自己的胸怀,丢弃前进的障碍物烦恼、失忆、悲伤甚至是失落,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修养。同时,爱读书的教师无疑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榜样,通过自己读书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的习惯,并懂得宽容,懂得爱,提升生命价值。

总之,教师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它具有深入性、持久性、潜渗性的特点,是一种深刻的非权力性影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习惯,教师除了运用心理健康教育课、谈心辅导等管理措施外,更应当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深入到學生的灵魂深处,塑造他们的美好心灵,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4.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篇四

皂河二小王拥军

我认为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魅力最主要的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的呈现是异彩纷呈的。教师除了要有比较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创新精神。教师要自觉的不断更新知识、教育观念、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表现出来的魅力。我就从以下几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1.幽默是一种魅力。一个教师能娴熟地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叙事更加具体、生动;说理更加深刻、透明;抒情更加真切、动人。可以随机应变地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达到寓教于乐的境界。

2.微笑真的很重要。我们对学生微笑,生活就会对学生微笑,学生也会微笑着面对生活。对于教师来说,微笑就是一种欣赏、一种简单、一种坦荡、一种宽容、一种幸福的体验、一种诗意的享受……微笑就是一种激励、鼓励和关爱。微笑真的很重要,它能使我们教师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你的“最爱”。师爱是一种力量、一种品质、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如果没有爱,教师的工作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当然,教育之爱未必非得那样轰烈。如果教师善于在日常教育中去播种这份爱,你就会发现,最伟大的爱其实往往产生在最平凡之处,最深的感动其实就在每一个平淡而平凡的教育细节中。

4.做一名“阳光”教师。教师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以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健康心态对待教学工作,对待学生。只要教师的言行、底蕴、心灵都像阳光一样纯洁、公正、热情了,我们的学生就会时时处处感受温暖。

5.教师要有一种奉献精神。我常常告诫自己:我是一位教师,我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作为教师,就应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精力、热情、才能和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受到教育,在知识上、精神上和品德上取得做好的结果。

6.教师应该成为一名演说家。如果一位教师具备优秀的讲演能力,他必定是一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他会用他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他的热情去追求教育,用他的思想去实践探索。

7.要有自己的精神空间。我边教边学,因为我感到,一个勤学者是最好的教师。我希望我的学生认识到,一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与同时代发生的历史、文化事件有着紧密的联系。

8.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作为一名教师,只要他走上了专业研究的道路,他就会自觉地关注自己的课堂、自己的学生,他就会对自己和教育教学工作有更深刻的认识。他体验到工作的乐趣,不会把教学看成一种单调的、乏味的、没有创造力的机械劳动。

9.教师,请注意你的仪表美。为人之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一个好的老师,不但要有渊博的知识,还应该有正确的审美观,注意自己的仪表美,学生除了向老师学习知识外,教师的仪表也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观的形成。

10.切记,教师要信守承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重在身教。因此,我们教师必须言行一致。信守承诺、言而有信是一种品格,承诺一旦做出就必须兑现。

11.管理好你的时间。能否科学地管理好自己的时间,有效地利用时间是衡量每个管理者工作成效的基本标志之一。时间管理对于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具有非凡意义。

12.请记住学生的名字。如果我力图显示出自己对学生真正的爱,我就必须以最完美的形式去显示它。而这“最完美的形式”不一定要指多没激动人心的方式,更多的恰恰体现在一些似乎不经意的细节中,其中就包括新学年第一天,就能够叫出学生的名字。

13.别把孩子的特点当缺点。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个性,教育的真正的意义就是要发展人的个性。因此,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发展其个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其巨大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闪烁着个性的光芒。

14.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师生友好相处的快乐。教师学会了倾听,就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更好地帮助学生。

15.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教师不光是在教学生阅读和算术,教师还能给予学生知识以外的更多的东西。如果我们怀揣着一种爱走近每一个学生,去关心、了解学生的并不遗余力地尊重他们,懂得维护他们的自尊,相信他们一定会成为一个自信而有用的人!

16.学会真诚地赞美。赞美永远都不是多余的,尤其是对于那些从未有人赞美过的学生来说,一次真诚的赞美,可以胜过一万次严厉的责备。有时,老师的鼓励与赞美虽然只是短短几个字,正是那几个字却能够给学生带来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17.与学生一起阅读。阅读对教育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官方的阅读课程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熟练程度和速度,他们给学生提供的读物缺乏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并不喜欢。而我的目标是让学生们从阅读中获得一种快乐和激情。

18.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好奇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它往往是发明创造的萌芽,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是教师的职责。只要我们用宽容之心去呵护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进步的快乐,那么,他们就会接受和理解,并且获得健康的身心。

19.尽量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无论在哪些方面,教师都要尽量去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并给以肯定。“优点单”记录着每一位学生的优点,使每个学生看到了老师与身边同学的评价,自己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本事没有发挥出来,我一定能行。

5.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篇五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楷模,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校园生活的陪伴者,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师生实际并不平等,教师的言行在学生心目中又具有象征或符号意义。那么,学生们当然会“在乎”教师的态度,教师的态度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凡是事业有成的人经常会说:“态度决定一切”。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学生的态度(如语言、口气、眼神、手势、面部表情等)是否有同情心、正直、诚实、有礼貌,还是生硬、虚伪、粗暴等,都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其作用直接反应在实际教学效果中。学生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体察到教师的态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地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当过教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畅、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教师的态度怎样影响学生?

一、教师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进出校门下车推行,随手捡起地上的杂物,不随地吐痰,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与人交流温和坦诚而不是动辄发脾气,包括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和品格、修养等

二、教师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影响

课堂教学严谨、细致,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它当然会影响教育计划的有效性,会影响教育者的正确决策。从而对整体的教育活动产生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的是,老师的态度会逐渐被当事人觉察。会在教育对象身上产生回应,而回应又会加重负面影响。

教师有两种态度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一是忽视。教师长时间把某些学生放在视线之外,不在意,不关心,不了解。二是轻视。教师一般不会有意为难学生,整他们,但有些教师会对那些与自己闹对立或“屡教不改”、“没有长进”的学生.暗含不屑,认为“不可救药”、“没有希望”,因而把他们“打入另册”,有意地不予理睬。

一般来说,学生会有两种回应:一种是那些迷信教师权威、相信教师言行都有符号意义的学生,他们会在老师放弃自己的同时,自己也放弃了自己,形成所谓的“破罐破摔”,放弃相关学科或全部学科的学习。另一种是年龄较大、自主意识较强的学生,他们会产生对立情绪。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这些学生力求在非主流文化中寻找支持.除了少数人会通过自我奋斗去“证明”自己以外。其他学生常选择同教师“作对”,用所谓的“英雄”行为来证实自己与众不同,最终形成所谓的“双差生”,形成班级中的另类。在非正式场合,这类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恨”老师的情绪,他们会以“气老师”为荣.会把“就不好好学习”视为对教师的反抗或惩罚。他们的意识有相当的扭曲成分,他们对教师的指责也不尽符合事实,他们的问题会发展到或超出学习困难,但是,他们的问题却是由师生关系不良、由学习困难开始的。

三、教师积极的亲和力对师生间情感的影响

热情回应学生的问好,主动与学生交流,闲谈(关心学生的衣着、身体、家庭事件等),美国一位教育家在对9万多名学生进行调查后,归纳出好教师的12种素质:①友善的态度——“她的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我再也不怕上学了。”②尊重课堂上的每一个人——“她不

会在他人面前把你像猴子般戏弄。”③耐性——“她绝对不会放弃要求,直至你能做到为止。”④兴趣广泛——“她带我们到课堂外去,并帮助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于生活。”⑤良好的仪表——“她的语调和笑容使我很舒畅。”⑥公正——“她会给予你应得的,没有丝毫偏差。”⑦幽默感——“她每天会带来欢乐,使课堂不致单调。”⑧良好的品性——“我相信她与其他人一样会发脾气,不过我从未见过。”⑨对个人的关注——“她会帮助我去认识自己,我的进步赖于她使我得到松弛。”⑩伸缩性——“当她发现自己有错,她会说出来,并会尝试其他方法。”

(11)宽容——“她装作不知道我的愚蠢,将来也是这样。”(12)颇有方法——“忽然,我能顺利念完课本,竟然没有察觉到这是因为她的指导。”

显然,学生对好老师与坏老师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的态度为参照标准的。教师对学生的不良态度被认为是对学生的“心灵施暴”或“心理虐待”。施暴和虐待有的是有形的,有的则是无形的。有形的是指教师直接用语言、手势、强烈的脸部表情等,来嘲笑、侮辱学生,使之受到伤害。而无形的则更可怕、更隐蔽,国外有心理学家称之为“看不见的灾难”。

作为教师要清醒认识到学生只是暂时的社会角色,其人格.是平等的。他们是受教育者,是发展中的人,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有赖于教师的教育。

1.语言方式。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态度情感,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

2.动作方式。“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一个人的态度情感往往有意无意地通过外部的表情动作而流露出来。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亲切的抚摸、赞美的手势等,都可使学生产生被重视感和被关怀感。

3.眼神方式。“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讲课时,眼睛应该与学生保持交流,使坐在角落的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看见我了,老师在跟我点头呢!”

“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学生情感激励的实施策略与思考

情感激励是指运用情感手段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教育实践中,通过情感激励,在某种刺激的影响下,使学生始终维持在一个兴奋状态中,从而引起积极的行为。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类本质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班主任作为班级各项工作的“总枢纽”,是全班学生团结协调的“调节器”,必须学会与学生以心交心,注重用真心感化学生,用真情关爱学生,科学实施情感激励。要实现这一目标,最主要的是学会赏识、学会表扬、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关心。

一、学会赏识

最近看到周弘老师的事例,很有感触。他所提倡的赏识教育使女儿周婷婷由一个自卑自怜、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自信自立、处处给别人带来快乐的大学生,原本备受命运嘲弄的父女,反而更多地享受到了生命成长的快乐,同时周弘先生也由一个普通的、曾经羡慕所有父亲 的父亲,成为改变了千千万万家庭孩子命运的教育专家。可见赏识教育会给人的生命历程带来巨大变化。

(一)赏识的本质就是爱。教育实践与日常生活中常看到家长主动或者被动地给孩子买许多漂亮衣服、零食等等,宁愿抠自己也不愿让孩子受委屈,目的只有一个:只要你好好学习,怎么都行。而在学习中却出现了不懂得赏识自己孩子的种种行为:因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待孩子的心态扭曲了,各种拔苗助长的措施出笼了,于是孩子尝到了辱骂,甚至殴打的滋味,尝到了压力和恐惧下学习的苦头。长此以往,学习便成了一种无尽的苦难,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的幼芽正被无情地掐掉。

日本大教育家铃木是这样对待一个让父母感到失望的学小提琴的孩子:当男孩吱吱呀呀拉了一遍,比青蛙叫好不到哪里去,母亲拉长了脸,而铃木却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把搂住孩子说:

“天哪,你拉得太好了,太动听了,你再拉一段给我听听好吗?”孩子激动得脸都红了,接着又拉了一段,比第一遍好一些。母亲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拉完了,铃木又是鼓掌又是表扬,到走的时候,孩子已完全沉浸在了小提琴神童的感觉里。母亲悄悄问铃木先生:“我真搞不懂,你怎么能在孩子面前说假话呢?明明我儿子拉得难听,您还夸奖他?”铃木回答道:“你有没有发现,我第一次表扬他时,他的眼睛一亮,这说明孩子受到了震荡,心灵开始转变了,感觉找到了。”只要施教者充满爱,保持赏识的心态,让孩子的心灵舒展开来,这样就会使教育成为学生与父母、教师健康互动、幸福成长的教育。

(二)赏识是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形成和发展的推进剂。在课堂教学中常发现这样的现象:教师往往对某些学生产生偏爱,并有较高期望,在课堂上对这些学生常有激励之词。结果这些学生期盼上该老师教的课,课堂上情绪饱满,回答问题时很有信心,对老师的指令心领神会。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教师赏识这些学生,从而激发他们形成向上的力量和信心,进而发展为积极向上的乐观性格。

学生都喜欢和教师搞好关系,希望得到教师的喜欢,特别是自己尊敬的教师。他们往往认为教师对自己的情感态度反映着班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一种评价。经常遭受冷落、训斥的学生,往往因此体验到集体乃至社会对他们的否定和排斥,产生一种被遗弃感、压抑感和自卑感,以及嫉妒怨恨的心理,感到别人不理解他,易形成抑郁、冷漠或暴躁的性格,从而影响性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保持谨慎的态度是很有必要的,让每个学生时刻都感到教师在赏识他,并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来体现,这样能使学生体验到愉快、满足的情绪,促使其良好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注重赏识过程,走出赏识教育的误区。一提到赏识,很多人本能地认为赏识就是表扬加鼓励,实际上这完全误解了赏识教育。

首先,赏识并不是不能进行批评,而是可以更大胆地批评,只是要注意策略,要与学生站在同一立场上,特别不要以讽刺、挖苦的方式批评学生,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规则,一种学生乐于接受,并有能力承担其责任的规则,这样学生的行为会得到有效的控

制和改善,一旦犯规,学生会主动接受批评,因为这是他应承担的责任。

其次,赏识并不局限于优等生,否则就是对赏识教育的误解。赏识注重的是过程,它包括一直保持优势的优等生,也包括正在进步的中等生,还包括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勇敢地准备改正的落后生。在赏识过程中,只评价学生的具体行为。比如在课堂上学生表演了自编的歌舞,教师给予评价,不要笼统地说:你真棒!你表扬的原因是因为学生表演得精彩呢?还是因为有勇气上台表演呢?最好给予一个具体的行为评价,比如说“你表演得真棒!”,或是“##同学能有勇气上台表演,让我们为他的勇敢鼓掌!”这样学生就能够清晰地感到自己被赏识的原创动力。与此同时教师再说些期望的话语,学生便可以此为基础,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学会赏识学生,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赏识,拥有一颗开放心,能承认并尊重个体差异,教育者就会走进学生的心灵。

二、学会表扬

一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长处和短处,作为班主任,不能以“医生心理”去对待人,而是要辩证地、客观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优点要善于发现,及时肯定。作为一个教师,你可以不知道学生的短处,却不能不知道学生的长处。

二是要把握分寸。就是表扬要适当,要坚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相反,如果表扬不尊重事实,片面夸大,凭空“拔高”,甚至无中生有,张冠李戴,表扬就站不住脚,说的话就没有人听,在学生中就没有说服力。口头表扬时,起初可以放宽行为范围,然后逐步缩小表扬的范围,并把口头表扬过渡到一个间歇的强化上。这样不但可以使行为得到延长,而且可以避免表扬过多。过多的表扬会引起人家反感,觉得你在捉弄人、讽刺挖苦人。

三是要讲究艺术。在方法上,有的时候,举手投足之间,就完成了一次表扬。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句话语。在时机上,一般来说,在一个好的行为发生后,要立即给予表扬,两者的时间间隔越短,表扬效果就越好。在对象上,注意兼顾层次,不能始终把赞扬集中在那些比较听话、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要避免教育中的“马太效应”。

三、学会尊重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尊重的需要作为人的一种高层次的需要。现在的学生,渴望尊重、追求平等的需要表现得比过去更为强烈,他们喜欢和老师平等交流和沟通,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信任和理解。尊重人、信任人,可以给人以极大的精神鼓舞,激发学生自尊心和责任感,可以创造一种愉悦的心理环境和学习环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学会尊重,首先是要平等待人。在班级内部,学生与学生之间,尽管在学习成绩、家庭贫富、综合能力上有种种差异,但在人格上却是一律平等。作为教师,绝对不能嫌贫爱富,对“后进生”讽刺挖苦,一定要用真心爱生,用真情待生,视学生如儿女,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同一个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学会尊重,要胸襟开阔,也就是要有容人之量,包括容人之短、容人之过、容人冒犯。容人之短,就是允许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

点和不足,作为教师就要努力扬长补短;容人之过,就是对学生出现的失误要区别对待,该究则究,当容则容,人难免有失误和过错,不能抓住学生的“小辫子”不放;容人冒犯,就是容许学生与你的意见不一致,甚至顶撞你。

学会尊重,还要有包容的个性,对学生的个性,有个怎么看的问题:以欣赏的眼光看,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闪光点,越看越可爱;用挑剔的眼光看,就会感到他们浑身都是毛病,越看越不顺眼。可以这么说,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没有个性的班级就没有活力,当然,还要处理好个性与班级集体共性的关系,要把个性融入共性,为共性服务。

四、学会沟通

沟通是人们通过语言、文字、表情、行为、通讯工具等进行的思想和认识的交流。《有效的经理》一书的作者兰斯登认为,沟通就是“在一群人面前,说明一个想法,交换观点,并且赢得别人赞同的能力”。情感上的沟通,能够使人们互相交换彼此的观点和意见,表达喜怒哀乐的情绪,分担挫折,分享快意,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现代学生思维活跃、思想激进,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想到什么、看到什么就会说出来,不会去刻意隐瞒什么。作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用沟通去架起相互信任的桥梁,进而形成良好的内部关系。

实施有效的沟通,一是用目标引导激情。美国心理学家佛隆姆认为,人们有了某种需要,这个需要就会引起人们用行动去实现目标。当这个目标还没有实现时,这种需要就变为一种期望。期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为它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鼓舞人们努力奋斗去实现预定的目标。教师在制定计划时,要设置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话题,大家都围绕这个目标,使全体班级成员的心理定势指向凝聚一致。设置目标时,一定要走群众路线,让大家都来参与,这样目标设置好了,大家的认识也统一了,主人翁意识也强化了,也就完成了第一次有效沟通。

6.论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篇六

大兴区教师进修学校翟万友

内容提要:心理健康的目标即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育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其结构,使该心理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

1、认知功能正常;

2、情绪反应适度;

3、意志品质健全;

4、自我意识客观;

5、个性结构完善;

6、人际关系协调;

7、社会适应良好;

8、人生态度积极;

9、行为表现规范;

10、活动效能吻合。后者指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培养高尚美好的品德。塑造完善的个性。使人生价值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下能够完全得到体现。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原因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1、社会因素,2、职业原因,3、个人因素。教师言行的消极影响美国学者普雷斯科特(D.A.P)在检讨美国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之后,指出,教师的不良言行及不科学知识构成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是有害的。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其言行情绪必然是积极的,对学生影响也必然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对学生起着暗示作用。坚定正确的教育观念和积极的教师信念,培养对学生无私的理智的爱与宽容精神对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至关重要,教育工作是一件关系到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极为复杂的职业。教师以科学的真理去教育人,以完美的人格去影响人、塑造人,应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永远恪守的信条。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生活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即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理发挥成最佳状态。在我国,心理健康既指心理健康状态,也指维持心理健康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进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

以上所述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社会适应标准和发展性标准。

1、认知功能正常;

2、情绪反应适度;

3、意志品质健全;

4、自我意识客观;

5、个性结构完善;

6、人际关系协调;

7、社会适应良好;

8、人生态度积极;

9、行为表现规范;

10、活动效能吻合。后者指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培养高尚美好的品德。塑造完善的个性。使人生价值在一定的时代和环境下能够完全得到体现。

(二)教师心理素质与教师心理健康的关系

教师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其中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教师心理素质是一个结构和过程统一的系统,作为一个系统,若其结构完整,在与环境、他人互动过程中各个成分能协调有效的运行,那么,教师的心理就是健康的。如果教师的心理素质系统结构不完整或不够完善,系统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某个环节上存在问题,致使该系统的功能出现失调,教师在教学活动或生活中不能良好地适应或潜能得不到正常发挥,那么教师的心理就不够健康或者存在一定的心理行为问题。因此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心理健康的目标即全面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在教育实践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其结构,使该心理系统的运行达到最佳状态。

(三)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而具有不同的涵义。根据教师织业的特殊性,我们认为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的认同,勤于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全身心的投入教育工作并取得成就,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常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并在交往中得到支持,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客观的评价自己和别人,在师生教学活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领导理解、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3、能够正确的认识、体验、控制自我。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确定适合于自己的工作目标,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能力。

4、具有教育、教学的独创和果断性。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创造。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语言布置作业等。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点理解和使用教材。

5、生活、工作积极乐观。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乐观的情绪健康对工作尢为重要,不将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能够冷静地处理课堂中的不良事件;对学生一视同仁。积极乐观的对待个人生活中的一切。

二、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原因

(一)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师心理行为问题的形成途径,也是各异的,因此,表现也是多样的。

其一是生理、心理症状。(1)抑郁。表现为情绪的衰竭,长期精神不振,对学生漠然,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等。(2)焦虑。主要是忧虑,非特性的焦虑,预期焦虑等,生活当中的这些现象不能忍受占据了主导地位,长期存在就伴随着身体上的症状。如果这些情绪得不到解决,便会产生深层次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成就感降低,把工作上的失败归于学生、家长、领导。

其二是人际关系问题。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身心症状影响到与家人朋友,学生的关系,这是由于沉重的心理压力和失调的情绪状态下会发生认知偏差。没有耐心听取他人劝告和建议,拒绝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学生接受新事物、新信息的能力很强,常常被不良社会因素影响致深,如抄别人作业,用钱雇人写作业等等表现,教师面对现实,无法用一种理智的,没有伤害的,对后果负责的方式表达自己或对他人作出的反应。发脾气,出口伤人,甚至出现违法事件,打伤学生等。

其三是职业行为问题。表现为(1)逐渐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备课不认真,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对教学活动中表现的问题置之不理。(2)对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进步。(3)对教学工作完全失去了热情,开始厌倦、恐惧教学工作,试图离开岗位,就目前,许多学校(特别是农村偏远山区的教师)的教师另觅职业的人大有人在。这种怨职情绪在教师之间互相强化,从而影响整个学校气势。

其四是教师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力让情感和身体的衰竭,导致焦虑、悲伤和自尊心降低。教学工作诸方面经种种努力已经无效,任务永远不会完结,但总得不到成功,进步,他人承认的回报,便失去了信心。长此以往,必然职业倦怠。

(二)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原因

教师心理不健康主要原因是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心理素质的互动下形成的。

1、社会因素。首先,现代信息技术普及飞速发展,知识信息普及大大提高教师,已不是学生唯一信息源,教师权威地位受到挑战,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冲击教师的心理。其次,教师劳动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强,教师应该享受的福利待遇不能保障,农村、山区学校非常明显。再者,《教师法》虽然颁布,但不发教师工资,侮辱、欧打教师事件不断发生。这些都是教师心理压力的来源。

2、职业原因。教师劳动的特殊性造成的角色冲突,角色过度负荷是很多教师感到压力和紧张的根源[3]。社会对教师职责期望值过高,而现实办学的非教学任务过重,教师的社会角色规定与其真实人格及真实情绪体验之间的冲突等。这些不能不造成角色过度负荷。

3、个人因素。有些教师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是人格因素。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和教师或有过于强烈的自我实现和自尊而安的的教师更容易出现问题。另一方面是个人生活的变化,在人的一生中生活诸方面会有很多变化,不管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都要适应新的生活模式调整,如果调整不好,家庭、婚姻关系等方面的关系问题,也会导致心理不健康问题的出现。

三、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一)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影响的意义

1、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教师自己的心理会通过教师的言行表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会在无意当中受到熏陶。有时教师不正常的心理表现和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下的行为表现,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教师在学生的面前保持良好心态,对于处在成长时期的学生来说有特别的重要意义。

2、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会减少宣泄式体罚的机会。

许多教学实践表明:有很多教师也反对体罚学生,也深知体罚并不能解决学生实际的思想问题,但是当自己的情绪特别激动的时候,就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体罚出现。也有的教师体罚学生是由于自己当时处于一种不正常的情绪状态,是将自己对其它方面的情绪反映宣泄到学生的身上。这些由教师的不良情绪状态带来的体罚结果,对学生的伤害更大,这样的体罚不但会比较严重,而且还会使学生对是非的观念糊涂,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极大的伤害。

3、教师保持良好的心态会减少对学生的心理虐待。

调查表明:许多学生恨教师的主要方面不是简单的体罚,而是更痛恨心罚—心理上的处罚或虐待。学生经常受到成人的心理虐待,心理受到的伤害很深,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使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使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光彩。(例子略)

有对别人心理虐待习惯的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有的人总是愿意挖苦,讽刺、打击别人,或是总是设法侮辱比自己强或自己看不上的人,这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如果某个教师在这方面的心理出现了问题,受伤害的当然是学生了。所以学校的领导要关注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因为这也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了素质教育。

(二)教师言行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1、教师言行的消极影响

美国学者普雷斯科特(D.A.P)在检讨美国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消极影响之后,指出,教师的不良言行及不科学知识构成对学生的人格形成是有害的。因此,对教师提出八点批语意见:(1)教师缺乏人类发展的知识;(2)混淆事实与谣传;(3)轻易做出结论;(4)忽视变化了的情境;(5)盲从肯定假设;(6)用情绪代替理智处理事件;(7)主观性的判断;

(8)投射自己的情绪问题。这八条批评意见提出,指的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错误。但是,即使是少数教师的言行以及由此形成的消极的环境足以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

2、教师言行的积极影响

学校教师心理健康,其言行情绪必然是积极的,对学生影响也必然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对学生起着暗示作用。

1、教师以自己对学生爱心和对事业的执着,去营建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学生的心理产生于人际环境,一个充满友善、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将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健康的影响。教师健康稳定的人格,将会使学生保持一个稳定的而愉快的心境,进而增进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2、帮助指导学生建立起自己的适当志趣水平,使学生有一个积极稳定的自我概念。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个体差异”原则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可以实事求是地并总能看到希望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去。

3、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做到合理的情感表现。存在主义学者认为,教师应具有独立的,自由的人格,并以此来影响学生的人格。此外,教师还必须有着广博的知识,教育教学技巧,能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情感传递给学生。在此过程中要尊重学生合理的表现欲望。

4、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完成设置目标的积极动力,是个体在处理某种问题时能做得多好的一种自我判断。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与目标的实现有较大相关。自我将效能感强对目标的承诺也就会提高,它可以产生积极的自我内在激励。这一方法或对策会给教师的实际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5、教师要正确的评价自己。在现代社会里教师只有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认识自己的知识,才能认识到一个人的人格重要,美的重要。把自己的美德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对学生的影响才是理性的。

由此可见,教师的言行以及由此形成的人际环境,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的影响不仅仅是体现在学科知识,更主要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的整体形象。

7.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篇七

人格障碍是一种“明显地偏离了个体所属文化预期的内心体验和行为的持久模式”[3]。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其人格障碍问题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良好的人格关乎个人幸福、社会安定及国家发展。而“大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殊性及其现实处境使这一群体常常处于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高风险状态”[4]。国内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和精神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精神疾病是大学生病休、退学、成瘾、犯罪、自杀的重要原因[5]。大学生人格障碍对其审美心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及审美体验等方面。

一、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其审美认知

大学生“尽管他们十分注重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和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究,但他们对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认识毕竟是不完整的和片面的,甚至是褊狭的”[6]。大学生人格障碍导致大学生在其信息获得和信息选择过程中出现偏差,影响其审美认知。大学生审美认知具有一致性,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之间除了在审美记忆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之外,在审美认知的其他方面差异都不显著。这表明男女大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存在一致性[7]。可以说,大学生对艺术、文化、自然审美主体进行审美活动时,表现出最基本的审美认知一致性,这是因为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因其文化背景、成长经历及社会认识基本相同。大学生最基本的认知水平、认知特点、认知规律及认知风格是相似的,但大学生认知障碍则导致大学生审美认知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一是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其审美对象的选择,即什么是美的事物。大学生由于认知障碍导致其最基本的认知水平降低,对审美对象选择缺乏正确认识,如抑郁型人格,情绪长期低落,心境消沉,生活热情减弱,对生活中许多事情不感兴趣,这样的人将会忽视生活中美的东西。可以说,有些大学生的人格障碍是一种对审美认知丧失的人格表现;大学生由于认知障碍导致其社会感受性降低,影响其审美感受性,如回避型人格障碍表现出典型的对社会冲突的回避,缺乏社会的比较,其审美感受性必然低。可以说生活中许多盲目审美和审美从众的表现都与这一类人格障碍有关。二是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其审美想象。大学生是富有想象和创造的群体,但大学生人格障碍将影响其想象力的发展,如大学生分裂型人格其想象力受到严重破坏,充满幻想和空想。对于审美而言,需要想象和创造,但并不是缺乏规则和不合理的想象。大学生人格障碍会将人的心理想象构建于幻想上,特别是在错误认知的支配下进行的想象,会让人陷入审美幻想中不能自拔,会使审美主体沉溺于脱离现实审美环境的变态审美过程中。

二、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其审美体验

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其情感体验,并影响大学生审美体验。研究表明,健康大学生在审美体验的音乐体验、语言体验和形体体验方面,差异不显著,这表明健康大学生的审美体验水平存在一致性。但大学生人格障碍则会直接影响其审美体验,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其审美情感表现。健康人格的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体验到整个过程带给人的幸福享受,审美过程中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的情感体验。人格障碍的大学生,特别是分裂型人格、边缘型人格和表演型人格,其审美情感无法在审美过程体验和感受美的享受和体验,以一种偏执和游离的状态去体验因内心情感不完整所带来的痛苦体验。生活中刻意破坏公共设施、艺术作品的大学生,他们的内心并不是认为它是美好的事物去破坏,而是因为他们所体验的是非美好事物。二是人格障碍大学生影响其审美态度。健康人格的大学生,其审美态度具有积极的、富有感染性的审美影响力,其内心的体验是统一、和谐和平静的。人格障碍的大学生,态度体验是混乱、无序而又缺乏整合。特别是反社会型人格、偏执型人格在现实社会中,没有能力认知、评价、感受和体验美感时,表现出一种特殊的反应,即“将审丑进行到底”,寻求标新立异的审美风格。社会并不反对审美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但是,美丑判断和选择却是一种美好心灵的反应。

三、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其审美评价

社会发展使得一些人产生了对物质利益的片面追求,引发了物欲膨胀、金钱至上、价值崩溃,一些人处在精神压抑、思想苦闷、关系紧张之中,开始了精神的放纵并娱乐自己,用一种自我快乐与放松的方式来消遣时光。许多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书本知识与理想抱负,开始了急功近利的生活追求;不再倾心苦读与钻研,开始学会了享受生活;不再迷恋经典审美,开始了娱乐化的审美生活[8]。社会发展促使社会审美分化,面对纷繁复杂的让人应接不暇的审美客体,大学生需要以自己的审美评价,进行审美活动。审美评价是影响大学生审美选择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大学生对生活中的审美主体具有健康、积极的评价,能够按照客观的审美标准进行审美评价。大学生人格障碍自身的评价标准受到破坏,评价体系发生紊乱会出现明显的审美评价偏差。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人格障碍导致自我审美评价标准的解构,也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审美评价标准并没有确立。如有些大学生受不良观点的影响,是非善恶观念模糊,价值判断令人疑惑。有些大学生在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时,往往把对自己是否有用或有利作为判断人或事物美与不美的标准,功利心理十分严重。有些大学生在生活上相互攀比,追求高消费和超前消费,在当今的大学校园内,“流行”、“时尚”成了许多大学生审美的标准之一。二是社会审美评价的统一性消失,也就是对社会审美缺乏一贯的统一的评价标准,审美标准变化性大。如有的大学生追求生活的怪异,从服饰到行为都融入不规则的标准。“拜金”、“享乐”、“不劳而获”受到某些大学生“热捧”,以“不守纪律”为个性的象征,以“性道德缺失”作为“传统反抗”表现等,这些都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美,不但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反而只能带给人以轻薄、失礼和幼稚的表现,是大学生审美评价沦落的体现,与社会美的标准、美的观念背道而驰。

四、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其审美人格

审美人格必然以审美品德为基础,也就是说,有“审美人格的人必定是一个有理性的人和有道德修养的人。一个具有审美人格的人,而缺乏理性和道德,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可想象的”[9]。健康人格的审美主体其审美品德是理性的、正义的,“能以恰如其分的地位和功能在审美人格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得存在与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它是一种感性、理性与非理性相协调、相统一的和谐人格”[9]。大学生在其人格形成中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人格障碍是其发展的不可回避的表现。近年来,大学生人格障碍发生率有升高的趋势。大学生人格障碍直接影响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大学生人格障碍直接影响大学生审美人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其审美能力的发展。也就是大学生缺乏自身审美理解和社会审美实践,如大学生明知一些活动并不是美的,但就是无法推挡或无法矫正,这是因为其缺乏审美实践能力,是认知与行为的偏差导致。二是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其审美道德的发展,也就是大学生缺乏审美道德约束,在审美活动中忽视或淡化道德的制约,如大学生学习作弊、替考等“学习行为失范”,生活腐化、性意识淡漠等“生活行为失范”,大学生审美道德意识差,自我道德约束力不强,社会公德行为缺乏规范等,人格障碍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三是大学生人格障碍影响其审美素养的形成。审美素养既包括内在的需要和体验,也包括外在的行为,既是文化的又是心理的。人格障碍导致大学生需要、兴趣和动机的偏离,既缺乏正确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动机,也缺乏正确的审美兴趣;既缺乏丰富的文化素养,也缺乏健康的心理体验,使一些大学生陷入对自身人格问题的焦虑和困惑中,怨天尤人,不能自拔,浪费生命,挥霍时间。

当代社会在物质文化空前繁荣的情况下,人格障碍问题已经是遍及社会各类人群的社会问题,“焦虑型人格、压抑型人格等人格特征正在侵袭着人们的心灵,人们对于生活的理想逐渐淡漠,人们失去了对真善美的赞美和渴求,渐渐失去了追求自由和超越的理想”[10]。大学生人格障碍不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大,而且影响大学生智力发展,甚至影响大学生的品德发展和审美发展。在高校大力提倡“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目标下,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教育缺失较多,不仅无法实现“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还会因某方面的缺失而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大学生群体是健康的、积极的、上进的,但大学生中人格障碍群体的增加势必会影响这些人的健康成长。人格障碍也并不是对所有审美活动都产生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但对于大学生这一群体,人格障碍确实对大学生审美的许多方面产生重要的不良影响,加之大学生群体具有强烈的感染性,从众、模仿、好奇等心理较强,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这就需要高校密切关注大学生人格障碍,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和通过审美教育调适大学生人格障碍,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焦岚,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哈尔滨理工大学学生处讲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80;黄春丽,哈尔滨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讲师,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大学生审美心理是大学生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审美心理及教育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当前的研究以健康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审美心理特点、审美心理偏差及教育等方面进行研究。大学生人格障碍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反应,还对其审美心理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研究者应当重视的问题。通过大学生人格障碍对其审美心理影响的研究,可为深入研究非健康群体审美心理特点、审美心理影响因素和大学生审美教育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障碍,审美心理

参考文献

[1]陈景春,蒋夏宁.论大学生审美心理分析与教育引导[J].江苏高教,2004(06).

[2]杨绍辉,仲崇民.大学生审美心理偏差及其调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

[3][美]美国精神科学会.DSM-IV分类与诊断标准[M].庞天鉴,译.2001:219.

[4]凌辉,黄希庭.中国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现状调查[J].心理科学,2008(02).

[5]陈建文,王涛.大学生自尊、自我统合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02).

[6]秦世家,刘向军.当代大学生成才与心理健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41.

[7]徐祯.审美认知、审美体验与大学生综合幸福感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9.

[8]杨伟才.大学生审美心理问题及其调适[J].龙岩学院学报,2006(02).

[9]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论教育与审美人格的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35-40.

8.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篇八

首先,教师要用自己整洁美好的外形去吸引学生,再现自己的人格魅力。

作为初中学生,他们正处在成长的阶段,模仿老师的能力很强,生活中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因此,老师在学生面前既要注意说话的言辞,还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更要注意自己的着装,甚至是走路的姿势,这样才能为人师表,真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去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俗话说:“身正为师,学高为范。”作为教师,就应该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正如所说的,给学生半桶水,教师就必须有一桶水。这样,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在学生中树立起老师的形象。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初中生,他们年龄小,思想又活跃,常常会提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如果老师没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就很难回答学生的问题,也就不会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再加上新课程的改革,要求实施开放性的、合作式的课堂,允许学生大胆提问,这就需要老师不仅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和本学科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以广博的知识充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有了知识之米,才可以为学生烹饪出香甜的知识大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第三,教师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要有一颗宽容善良的爱心。教师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它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知识,还要有一颗母亲般宽容善良的心。因为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老师一起度过的,老师如果能善解人意,走进学生的心中,学生就会相信你,就会敞开心扉与你交流,甚至会把连父母都不愿告诉的事情告诉你,这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我现在所带的这一届学生马上就要初三毕业了,但他们的成长过程却让我记忆犹心。初一时,由于学生从不同的学校刚走到一起,我对他们的各方面都还不了解,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感觉这一班学生还不错。随后因工作的关系,我脱产参加了几个月的国培学习,班主任就由其他老师来代理。等我再接任的时候,感觉和前面就完全不一样了。学生当中有逃学的、有打架的,还有抽烟等现象。这的确让我头痛了一段时间,但我始终相信:这一班学生根子是好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我用真心去爱他们,用真情去打动他们,他们一定会回到初一时的摸样。事实证明的确是这样,在我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我经常和他们坐在一起,拉拉家常,说说人生,谈谈理想,中午还和不回家的学生坐在一起吃饭,在不知不觉中,竟然再也没有逃学、旷课、打架、抽烟的学生了。连校领导都惊奇地问我:用的是什么灵丹妙药,竟然会有这么大的变化。我只是微微一笑地说,只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他们就够了。这再一次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教师只要拥有了一颗宽容善良的爱心,愿意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为学生点亮一盏心灵的灯,教师的人格魅力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那作为教师也是快乐幸福的。

第四,作为教师还要用自己忠诚执著的精神去激励学生勤奋学习,不断进取,让自己的人格魅力绽放光辉。有人说教师所从事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是对教师最大的肯定和赞扬。那么,作为教师自己,要想对得起这个光荣的称号,就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不记个人得失,不贪图名利和享受,甘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永远做让学生乘凉的那棵大树,教师的人格魅力自然而然就绽放出来了。著名的女教育家于漪老师一生不知获得过多少荣誉,但她本人淡泊名利,始终坚守在教育工作岗位上,不为名利所困挠,教好每一节语文课,很多学生都说:上于老师的课就像听一位慈祥的奶奶在讲娓娓动听的故事,这是对一位语文教师何等崇高的评价啊!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老师忠诚于自己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具体体现。

我深深地感到,教师是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塑造儿童健康心灵的。当一个教师以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人起到榜样作用时,自己的人格魅力才得到了充分地展示。这是教育的成功,也是教师最大的幸福。

9.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篇九

在现代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占有很大的比重,对学生心理教育这个领域之所以能受到如此关注,是由于绝大部分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或多或少,导致学生出现在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原因有种种,除了是由于学生自身的一些性格特质引起或表现出来的,我们不能忽视的就是学校社会,家庭的诸多方面因素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的影响,其中,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这一点是无可否认的,那么学校该如何从实处落实并且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心理沟渠.在人际交往方面,有的学生胆怯, 不敢或不愿意与人沟通,或者由于小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影响,使得学生有自闭症的倾向,还有缺乏自信心也是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所有的这些都要学校努力的去想如何去改观,确实,这些都是老师和家长都不愿意看到又很想马上消除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真正切切的事实,从学生自身的层面讲可以拿本性来”形容”,因为这些是学生自己改变不了的,但是从学校和家庭的角度着想.就肯定有改变的希望存在,而且希望是很大的,说到学校对学生,就自然而然的落到教师对学生.

由于应试教育的实质摆在那边(素质教育对学生和老师来说的一直是空荡荡的),使得我们对后进生这个词特别敏感,对于怎样转变一个后进生,许多教师一直在努力的研究探索着,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教师想转变一位后进生,无庸质疑,我们想改变的是他的成绩,但是首先我们应该先去了解这位后进生的心理,也就是要抓住他的性格,还有要擅于探索出这位后进生有没有别的特别的心理特质,后进生的心理状态比一般的学生更糟糕一步,其实要摸透一个后进生的心理状态,也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拿一个实际一点的,就是后进生他吃不吃老师哄他的那套,有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他的心理年龄比生理年龄更幼稚,所以他吃老师“哄孩子”的那套,那样要在课后补习一下要容易些,可不是所有的后进生都是那么“好骗”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这方面的艺术,“艺术”,多么高层次的词语,要针对的却是一个后进生,确实,越是后进生,越要讲究一下艺术,曾经听某老师说过,怎样评价一位教师是否能称得上一为好老师,其指标之一就是看他怎么对待后进生,爱不爱后进生,一个好老师当然要爱自己的每一位学生,无论成绩的好坏,智商的高低.

对于后进生,我们不能强加要求,要根据比其他同学低了再低的要求去做,如果盲目对后进生要求比其他同学多做多少遍作业,那么他肯定会越来越反感,在我们开始转变一后进生的时候,不能给自己太大的压力,更不能给学生不必要的压力,只有抱着慢慢来的态度,否则真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有的老师“急性子”,比较急于求成,虽然心理明明知道不能高要求的对待后进生,但就是自己的性格造成这样子(这也是教师的的心理障碍),所以等到教师不耐烦的时候,学生就更不愿意听,心里更会觉得难受,这样就变成了恶性循环了,于是就回到原地,或许比原地还不如,所以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动机,要将学生的心看得透明些,学生很单纯,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会就是不会,学生不

可能将明明会的东西在老师面前装不会,每个学生都要荣誉感的,后进生也一样,上课提出的很简单的问题被一个好的学生回答掉,会感到很惋惜,因为他明明会,心想老师为什么不叫他,难道我在老师眼里连这个问题都回答不出吗?这样的话,这位后进生的自信心会大幅度的下降.

对于后进生,教师要耐心等待他们的答案,这一点是增强学生自信心必要通过的途径,教师应把鼓励贯穿于始终,其实后进生比优秀生需要更多的鼓励,不能总给后进生一个落后于别人的感觉,但也得把握一个度,对于后进生要采取宽容的态度,有时确实由于智商的缘故,或者注意力集中的特征,使得接受知识的能力受到严重影响,这就要求教师需要通过艺术来最大程度的紧绷学生的神经把学习氛围调到最热状态,有些教师对后进生的方法就是“软的不来来硬的”,其实教师应以父母般的感情随带学生,冷峻而不冷酷,和蔼而不放纵,平等且友爱的与学生相处.

对后进生的的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城关镇中心小学 嵇正浩

[关键词]:创造性 素质教育 因材施教 持之以恒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摘要]: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缺少科学教育的方法。在我们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难啃的硬骨头之一。以爱心对待差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调查摸底分类,因材施教。端正观念,家校结合,持之以恒。我相信,只要教师在工作中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爱攻其心,差生的转化是可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

一个教师可贵之处不在于她培养出多少个优秀生,而在于他能挽救每一个差生。有句名言说的好“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只有缺少科学教育的方法。”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感到转化差生的工作是最难做的。转化差生,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是教育中的碉堡,是一场持久的攻坚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在我们创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对差生的工作是难啃的硬骨头之一。”那么,怎样攻下这座碉堡,打好这场素质教育的攻坚战呢?

一、爱心对待差生,建立融洽的师生感情。

爱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美德

爱个好学生易,爱一个差生难。因为好学生听话守纪、聪明伶俐、勤奋好学、成绩好,是老师的骄傲,而差生不守纪律、懒惰、笨、不爱学习、成绩差,而且屡教不改,是老师眼中的沙子,是耻辱,是教育的失败。

差生往往比较敏感、自卑,常常以为教师轻视自己,对教师苦口婆心,保持沉默、不理不睬。要消除这种敌对情绪,我们要以爱心,以真挚的情感与关怀,培养师生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何喜爱,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的信任,让他感到自己还是有希望的。可以说,爱是钥匙,开启了锈迹斑斑的心锁;是阳光,拨开了心头的乌云;是春风,吹醒了沉默的心灵,是他们对明天充满希望。

二、调查摸底分类,因材施教。

差生有德差生、智差生、德智双差生。他们之所以差,有很多种原因,有家庭、社会因素,有学生的本身因素或几种因素。这就需要我认真调查、研究摸底、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德差生不守纪律,与缺乏家教或教育不得法有关。有的家长动不动就打骂孩子,使孩子一不顺心就以打闹来泄愤,有的家长娇惯孩子,使其任性顽皮。如我班王朝同学就是一个典型。他的父亲崇尚“棍棒教育”,而他的母亲对他娇溺宠爱,养成他打不怕、骂不怕的性格。我在家访中了解情况后,采取了“‘打一掌’,哄一哄”、“刚柔并济”的方法对其进行教育。并利用课余时间与他谈心,鼓励进步。我相信,他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智差生由于脑子不灵活,常因成绩差受到父母和老师的责骂,同学的耻笑,甚至歧视他们,造成严重的思想负担,产生厌学思想,破罐破摔。这时候,教师要树立他们的信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对他们的一些细微的进步,及时表扬鼓励。同时教育本班学生,不许取笑差生,而是想办法帮助差生,共同进步,让优秀生和差生结成“一帮一对子”。激发差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

三、端正观念,家校结合,持之以恒。

由于商品经济的竟争,刺激着人们的拜金意识。有的家长对学生文化要求不高,只要求会写名字、会算术,将来能去做生意赚钱就行。对学生公开宣扬“只要有钱,就有福享”、“爸爸连小学都没上完,现在还不是大把大把的赚钱”。“现在的大学生都下岗,还不如你爸呢!”使学生听不进教师的教育,不想学习。而一些家长则是“棍棒教育”,一听教师反映情况,马上把学生痛打一顿,而让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厌恶感。这时,需要我们引导家长走出家教的“雷区”,帮助他们分析原因,纠正教育的方法及不良言行。

对差生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奏效的,对他们的教育必须做到反复抓,抓反复。他们进步了,老毛病也常再犯,对他们的教育下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应以极大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持之以恒,以水滴石穿的精神,促进他们转化,引导他们一步一步的向前走。

我相信,只要教师在工作中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爱攻其心,差生的转化是可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

反思对“差生”的教育管理

作者:蔡湛艺

每个人都有他的成长过程,在成长过程中,多数人还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爱护,然而,我们的学生未必都有此经历,也许他们所缺的正是这些,而多年生活在两种极端之中,不是过度的被放任自由就是极端的被限制自由,造成现在的目中无人,过于叛逆的状态。纪律,只是控制学生的一种简易方法。然而,纪律并不能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如果老师只是利用权威作为免除自己的麻烦的手段,学生也只不过是一时受摄于所谓的权威,而不会真正地学会认识自己和学会做人。正确的教育,依赖于对学生的爱。只有真正地爱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我们才能使学生有所转变和学有所得。源于爱的教育,最主要的不是靠条条框框的规范和纪律,而是靠教育的契机和老师的机智。当然,规范和纪律是使整个学校正常运转的有力保证。正如笑容满面的弥勒佛圣像背后供了一尊手拿降魔杵的韦驮将军圣像一样,一面给人予爱的如受,一面却给予力的折服。以下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就学生管理方面的一些反思:

1、针对厌学等现象:学生厌学,是因为他们学无所成,或者毫无学习目的。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因为他们厌学而做出的行为,如上课伏台、听MP3、打手机、讲闲话、不交作业、看报纸和课外书、考试不复习、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等,而大动肝火,扣分制裁批

评学生。也有老师会苦口婆心劝学生,要好好学习,否则一事无成等。但是,我们为什么不就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成就感”呢?稍微的“允许”学生犯以上错误又何妨?既然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缺乏的是爱与理解,我们就不要吝啬我们的爱。本人上机电班的英语课时,课堂一片吵闹。我总是勉强把要讲的知识点讲完和板书在黑板上,让想学的学生做好笔记后,就当场检测大家的学习情况。我通常会先布置练习让学生做,也就是让想学的同学有事干,才去“制” 那些无心学的学生。形式:一个个学生轮流回答问题、读书、口头翻译或写作文等。因为老师的态度亲切和蔼,没有学生与老师对抗,而学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会”。老师的回答通常是“就因为你不会,老师才要教你学会。”于是,我不厌其烦地一个个学生教。尽管有些学生极不情愿开口,我还是让他不好意思不开口,然后,我大加称赞并鼓励他们。一对一辅导时,其他同学当然是吵闹一片的。总体来说,学生还是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领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有一次,我布置学生写作文,当堂批改。有学生拒绝写,而坚持在看他的“老夫子”。我让他拿出笔和纸,一句一句地教他把他最喜欢的一则“老夫子”漫画用英语描述出来,然后给他打分。他显得很兴奋。其他同学也跃跃欲试,争着写作文让老师打分。我想,这样的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2、针对不尊师现象:当学生有意或无意中说或做了一些让老师下不了台的话或事时,我们就把他们这种表现称为“不尊师”。难道老师非跟学生争辩“尊不尊师”这个问题不可?非得让学生向老师赔礼道歉不可?即使学生被揪到办公室、级长室或校长室,写检讨、思过、最终向老师低头认错,学生就真的诚心诚意尊敬该老师了吗?学生低头认错是从心底认识还是迫于权威为了免除麻烦而“委曲求全”呢?我们给学生记过处分,是否就解决了该解决的问题?还是暂时免除了自己的麻烦?“师道尊严”是否那么值得推崇?当我们被学生咒骂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一下为什么他要骂我?我为什么因为他的咒骂而生气?如果那个学生是遇老师就骂的话,我还用得着生他的气吗?要得到学生的尊重,我们该具备什么素质?就凭我们的身份和地位?我的理解是:凭老师对学生的爱和理解;凭老师的真才实学;凭老师的机智和豁达。因为爱,老师会先考虑学生的情绪,而不是执着自己的权威“被侵犯”;因为爱,老师会有耐心去教育学生,而不是急着让学生认错;因为爱,老师会宽容学生,而不是对学生的“不尊师”而感到耿耿于怀。

有一次上课,有个学生迟到了。他没报告就直接走到自己位置上。我走到他跟前,问了一句,“你叫什么名字?”他回敬了一句粗口,然后以很凶狠的眼光瞪着我。我不理睬他,走开了。后来得知他是学校舞龙队的,我又一次走到他跟前,关心地问:“你是舞龙队的啊?你报了英语考证,是吗?你上次没参加考试,怎么办呢?只有明年的机会了。”他一开始感到奇怪,因为他没有报考证,但由于我关切的语言和态度,他不再对我怀有敌意。英语课堂上,他从不听课,要不睡觉,要不看课外书,偶尔没事干的时候,会插嘴说话。但我从来不批评他,我知道无论如何,不能挑动他的敌对情绪和冒犯他,只有耐心和理解才让他有安全感(这从班主任那了解到的)。有一次,我又关心地去问他,“你毕业后,想当什么?”“警察。”“很好,很有正义感。我知道你是学不进英语的,但你起码要学点文化知识,也好使你更好地胜任你将来的工作啊。”“我知道了,老师。”还有一次,整个班很吵闹,我极严厉地批评了全班同学,他在插嘴,我于是狠狠地扫了他一眼,然后不睬他,又接着讲课。他不吭声。第二节课,我让学生做练习的时候,在课室里来回走动,跟不同的学生了解各种情况。走到他跟前的时候,又关切地问他关于舞龙的事情,亚洲艺术节的情况等,他很兴奋地告诉我他所知道的事情。

反思:通过与学生的这种交往,使我感觉到,每个人都有他的追求和人生,再凶狠的人也有他善良的一面,我们何必把所有学生都规范起来,在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间内做同一件事情有同一样的想法呢?当然,学生回到学校和教室主要的还是为了学知识,但如果他们真的学不进去,只是因为被父母逼着坐在教室里,而无所事事,却不甘心,要找茬的话,我们作为老师的,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难道就顾着处理他们一次又一次的犯错,之后就显得无计可施?人类社会就像动物界,有些是乌龟,有些是老虎,有些是猴子,他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生存的领地。不见得曾经的乖学生以后的生活就一帆风顺,曾经的“坏”孩子就非进监狱不可。在学校学到什么?在上一届学生毕业的最后一次讲话中,我跟学生说,老师就好比你们长途跋涉途中遇到的茶亭主人,你们走到茶亭时,需要的是一杯水和暂时的歇脚,遇到好的茶亭主人,他会告诉你们不远的前方路途情况,也许会指点你正确方向。老师给你们的帮助也就这么微不足道的一点而已。你们在这过程中得到什么呢?可能只不过是补充“脑力”的一点知识和人生的一些指点。但是有些赶路人不一定需要你的茶水,但他们既来之,我们就“安”之。为他们提供“歇脚”的同时,解除他们的“戒心”,还要有助人之心,尽我们的力量帮助和指点学生。先进的教育是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方式。既然“天生我才必有用”,我们又何苦强迫学生要成为我们“理想”的学生――自觉,听话,乖巧,学习好,纪律好,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等?这些好学生确实从来不给老师添麻烦,而且总能得到老师的钟爱。但是相对不那么“乖”的学生就没有他们所值得称赞和发扬的地方了吗?总在强调“赏识教育”的多数德育工作者,他们真的在“赏识”学生吗?既然我们跟学生的“缘分”是如此短暂,我们何不把握好机会帮助学生在不断认识自己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提高他们的社会自觉性?

10.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篇十

高职思政课教学对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作用

思政理论课教学是高职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它对高职学生良好个性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培养高职学生健康的人格,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的基本途径.

作 者:刘幼群 Liu Youqun 作者单位: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1401刊 名: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ILI PREFECTURE COMMUNIST PARTY INSTITUTE年,卷(期):”"(4)分类号:G41关键词:高职 思政课 课堂教学 健康人格

11.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篇十一

[摘要]“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理念的提出。给我国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有效率、有质量地进行德育,这是教育界都在思考的问题。本文试图探讨教师人格魅力的养成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以期对提高德育质量和实效方面有所裨益。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养成影响

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摆在所有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合格人才、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任,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道德、心理素质等结合而成的人格魅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德育的效果。邓小平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可见,为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提高德育的成效,必须重视教师人格魅力的养成。

一、教师人格魅力的养成

(一)准确把握自身定位

教师在向学生传播文化科学知识方面起桥梁作用,在促进学生身心道德发展过程中也起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养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具体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明确认识自身所应充当的角色。终身教育的发展趋势与学习化社会要求教师从过去的单一道德传授者向人生指导者转变。尽管学生拥有多方面的需要与发展可能,却未必懂得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因而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和春风化雨般的指导,将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其次,教师应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教师与学在学校生活和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都应该是朋友,是一种“如切如磋”的互学共进的关系。教师对来自学生思想上的疑问、疑虑以及困惑都应以一种协商对话的方式来讨论,以求得道德问题的逐步解决。最后,教师应以双向交往的合作观来指导德育的全过程。合作不仅仅是一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的指导过程相互发生作用的形式,更是一个师生情感、意志、人格、心灵整个精神互动的过程。

(二)充分发挥个性渗透

教育要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主要还是要从教师本身着手,要求教师养成良好的人格魅力,因此,教师应善于进行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发挥个性渗透的作用。师生间情感交流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尊重、关心、理解以及信任学生。教师只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学生才会有被尊重、被关心、被理解和被信任的触动,从而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对道德的追求,进而展现教育的全部潜力。而学生的进步与反馈又会进一步激起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使师生间形成一种情感交流的良性循环。在个性渗透的过程中,教师热忱的工作态度、强烈的道德观、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与乐于奉献的精神都会给学生以无声无息的影响和感染。

(三)牢固树立个人权威

权威是权力与威信的有机结合。教师“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自我献身精神以及为人师表的榜样作用,常常会使学生为之动容。教师的优秀品格会使学生产生信服感,成为凝聚学生的一股巨大的力量。教师了解学生、独立公正、关怀备至等多种品质结合在一起形成特有威信,从这个意义出发,教师的权威存在于学生之间,是学生对教师的内心认同。教师权威的实质是学生对教师的一种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对教师的举止言谈极为崇拜,对教师的德行品质备加推崇,并乐于在各方面信任教师、效仿教师。俗语有云:“三令五申,不如身体力行;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一个善于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的教师是一股于无声处的教育力量。教师牢固树立自己的人格魅力,将有利于德育的长足发展。

二、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养成后,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能力、志向、才干的培养问题,没有教师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实际解决的。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指出,没有教师给学生以个人的直接影响,深入到学生品格中,真正的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青年学生世界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这会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正面影响,使一心向上的学生增添动力。此外,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起着修正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学生会通过这种影响对自己的不良行为加以反思,进行修正。由此可见,在德育中,教师人格魅力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前提和保证,教师应以自身健康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和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根据他自己和别人的宝贵经验,他知道,通过你是什么样的人要比你知道什么,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效。教师的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而且这种影响往往是及时见效的。德育过程中教师总是把自己的知识与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等联系在一起,以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从教师那里不仅得到知识信息,而且得到情感信息、道德信息、性格信息等多种综合信息。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能够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激起学生向善的内部动力,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对德育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三)有助于学生意志力的强化

学生意志力是指学生在履行道德义务时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内在阻碍和外在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标的毅力。教师在诱发学生潜力、倾心将其培养成德才兼备人才的教育进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意志力,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其将这种对意志力的心灵体验内化为自己谋求自主和自动发展的不可摧折的意志,从而在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进程中表现出为达成既定奋斗目标锲而不舍、永不气馁的意志信念。教师的人格素质并不只是教师个人的修养问题,更是教育因素、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不是一种暂时性的教育因素,而是会对学生一生意志力的培养产生恒久而深刻的影响。

12.教师的素养人格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篇十二

有人说“学生的心灵, 就如长长的胶片, 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都会在上面‘感光’, 留下永久的印迹”, 我在充分认识到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深刻影响之后, 在工作中就有意识地塑造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并用其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打造学生的心灵底蕴。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着努力:

1 以身作则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因此,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得做到, 通过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去潜移默化感染和影响每一位学生。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身体力行, 言传身教, 做学生的楷模。乌申斯基说过:“教师个人的范例, 对学生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一身正气、一尘不染、品格高尚, 可以感染学生, 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 进而自塑完美人格;教师勤奋工作, 专业精深, 可以激发学生发奋进取、自强不息、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师襟怀坦白、雍容大度、个性鲜明, 可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班级工作中我时刻注重身教, 为人师表, 以良好的形象率先示范, 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素质的提高, 以期达到用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教育境界。日常学习生活中, 我要求学生做到的, 我也一定做到, 例如早上要求7:50到班晨读, 我则一定在7:50之前进班, 陪着学生一起晨读;要求学生离开座位必须把椅子推进桌子里, 我在办公室里也一定做到;要求学生上下楼梯时右侧通行, 我也和他们一样;要求学生桌面整齐, 我也会时刻注意把自己的办公桌收拾地干干净净……虽然每一件都是小事, 但是我一直坚信:凡事从点滴做起, 我对学生的教育也一样, 这些小事最终将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而这些小事更是无法用制度来约束学生的, 所以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的影响更深刻, 也更直接。学生在看到老师也和他们一样遵循这些规则, 做到这些小事的时候, 他们就不再认为这些事是很难做到的, 是他们不爱去做的了, 他们会认为做这些是理所应当的, 于是就会自觉地执行、去行动。这些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带给学生的无穷的力量和巨大影响。

2 倾注师爱

师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情感和行为的总称, 它包括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关怀、理解、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等等。一般来说, 教师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和引导学生的过程, 就是师爱付出和流露的过程。可以说, 师爱是一种高尚的、伟大的爱。师爱是师德的灵魂, 是师德的核心和精髓, 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师爱对于学生, 就像是春雨之于大地, 虽然无声, 却在点滴滋润着, 春雨滋润了花草树木, 师爱滋润了学生的心灵甚至是人生。师爱是教师工作的情感基础, 没有师爱, 如何有耐心去管理班级日常事务?没有师爱, 如何能细心地关注每名学生的思想状况?没有师爱, 如何有信心去纠正每名学生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师爱是没有等级层次的, 对所有的学生是没有区别的。在班级管理中, 我努力将自己的爱倾注给全体学生, 而不去给他们贴上“好学生”或“差学生”的标签。在班集体中, 我总精心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 让他们体验集体的温暖和同学之间的友谊, 让每一名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 努力展现自己, 在班级中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席位。我不会因为学生犯了错而就剥夺他展现自我的权利, 我会给他改正的机会, 鼓励他进步向上;我也不会因为学生日常表现良好就忽视他的一些小错误, 我会帮助他修正前进的方向, 给他积极前进的动力。

对于学生最大的爱莫过于一点一滴地纠正他们的坏毛病, 鼓励他们的好习惯, 肯定他们的好成绩!我在这些细微的琐事中默默付出着我对学生们最深的爱, 而学生也在一步一步地成长中回报着我, 这就是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最直接的影响。

3 平等尊重

作为教师, 每天都在与一个个独立自主的灵魂对话, 其中有乖巧懂事的, 有顽劣不堪的;有聪明伶俐的, 也有反应较慢的, 那么我们是否对他们一视同仁了呢?对于一些日常表现不好的孩子, 我们是不是经常对他们批评斥责, 甚至放弃教育呢?

其实我们每一名教师都应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可教的, 我们应用广博的生命之爱、民主思想去尊重每一个孩子, 浇灌他们的心田, 帮助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和健全的人格。不要因为他们犯了错、不要因为他们比别的孩子犯的错误而歧视他们、贬低他们, 这样不仅会伤害到学生的自尊, 更会导致学生性格偏差, 进而影响学生的一生。

作为教师, 我们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犯错误的学生。当我们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 应首先考虑对他们尊严的爱护, 多给一点尊重与理解。切不可动辄穷追猛打, 将他们逼上没有退路的绝境。我在班级里有学生犯错误时, 我都是把学生单独叫出来, 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自己哪里做的不好, 然后自己分析一下为什么自己这么做是不对的, 将来应该怎么做或是应该怎样改正。我都是在学生说完之后进行补充和总结的, 而且很少疾风骤雨地斥骂学生, 我的目的是在思想上改造学生。通过一年多的工作实践, 我发现这种批评教育的方式, 学生易于接受, 不会伤害到他们的自尊, 同时学生也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以后很少再犯。

用尊重学生的态度进行教育, 虽然比较费时费力, 不像以命令的方式进行教育那样简捷便当, 但对学生的进步乃至一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

4 提升素质

21世纪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社会发展已经证明:现代化的社会将是信息社会、知识社会, 是科学不断发展, 知识不断创新的社会。时代特点与教师的职业特点都要求着教师的不断进步, 在这个方面, 希冀有着清醒的认识, 因此, 自己注意加强自身修养, 除搞好专业教学外, 还要积极参加业务培训, 坚持自学吗, 不断给自己“充电”, 在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摸索和积累适应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功夫, 在理论知识和教学活动的结合中进一步提高能力。越来越清醒的感受到, 教师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精深的专业技能, 课堂教学过程中才能游刃有余, 变传统教育的重教、重知、重灌为素质教育的重学、重思、重乐, 才能在管理班级的过程中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教育, 并非简单的知识传递, 而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延续。因此, 教师要在每个学生心中撒下爱并播下诚实、正直、善良的种子, 将师爱均匀地撒向每一个学生, 让这份爱感染他们、激励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教师要用睿智的学识去点亮学生智慧的火花, 用良好的品格去鼓动学生前进的船帆,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走向幸福成功的人生。

摘要:教师是学校教育责任的直接承担者, 教师的言教与身教同时对被教育者发挥着作用。所以,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被教育者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的举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应注重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 以身作则, 对学生倾注更多的师爱, 平等对待和尊重学生, 以言教与身教的良性示范作用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教师,人格魅力,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教育的艺术[M].北京:开明出版社, 1999.

[2]张万兴, 郭玉成.全面提升教师素养[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

[3][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13.说课对师范生教师素养的影响探析 篇十三

摘要

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创建网络自主学习的平台,建立各种以学为主的英语学习专题网站,将各种英语资源有机地组织起来,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供学习方法指导、知识和学习交流工具,以帮助学生对英语专题知识的掌握和意义建构,为学生提供一个含有丰富的英语资源的自主学习的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基于英语专题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本文探索网络环境下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的方式,实现师生对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共建与共享,改变传统的“以教代学”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与运作空间,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利用英语专题学习网站提供的各种学习、指导、创作和评价工具,开展一系列的对英语专题知识的协作和探究的学习,激发学生参与学习进程的热情,全面提升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专题网站;学习模式;学习的平台

一、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英语专题网站的构建

英语学习专题网站是在互联网环境下,围绕英语的某一专题进行较为广泛深入研究的资源学习型网站。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由专题知识、专题资源库、专题学习应用工具和专题学习评价四部分组成。它作为英语教学资源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正日益显示出蓬勃发展的生机。如何发挥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作用,并应用其进行教学改革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也顺应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大趋势。大学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由专题知识、专题资源库、专题学习应用工具和专题学习评价4部分组成。专题知识模块包括:课程学习、听说专题、阅读专题、写作专题、文学、西方文化专题以及教学管理等6部分。专题知识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收集整理与英语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教学媒体,然后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教学策略把包含不同媒体信息的各种教学资料以问题为中心,以专题为组织进行呈现、分类、整理,制作出以网页为形式、具有交互性的专题网络教学课件,专题内容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建立英语专题网站的目的是:网站的资源建设以英语专题为导向;为教师备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学习工具,师生共同参与,对专题网站资源建设进行共建共享,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学管理模块包括学习记录、电子作品上传和作业提交系统等;专题资源库包括英语多媒体素材库、课件库、教学案例库、试题库、VOD视频点播系统和资源管理平台。专题学习应用工具模块设计有在线字典、书签、读音模仿、“资源检索”功能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等学习工具以及交互性很强的BBS、学习论坛、留言本、E-mail、在线答疑、电子作品展示区等网络交流工具。专题学习评价由专题自主学习评价系统组成。包括在线自测系统和形成性测评系统。学生利用英语专题学习网站访问在线自测系统,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测试、自我评价。教师利用“形成性测评系统”组织测评试题,让学生在形成性测评系统上进行自我测评;测评结果由教师通过网上进行评价;同时系统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实行监控,把学生的学习统计数据反馈给教师,从而指导教师教学。

二、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英语专题网站的硬件支撑环境

我们利用数字化多媒体语言系统作为构建基于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自主学习中心。该数字语言学习系统包括课堂教学系统、自主学习系统、无纸化考试系统、教学资源库及教学管理系统等五大模块组成。学生终端采用先进的嵌入式软硬件技术,系统全面支持多种格式的数字音频文件和接入多路实时模拟音频信号,并可无缝接入校园网络,共享教学资源,全面支持传统多媒体语言授课的所有功能和习惯,构建了新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语言学习环境;同时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互动氛围,教师可以在丰富教学资源支持下进行生动活泼的教学,学生可以在交互式的语言学习环境中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三、教学程序设计

网络环境下以“教师课堂导学+学生网络自主”为形式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有效构建主要依赖于对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教师依据教学内容传授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策略,实施任务型教学,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该模式中,学生每周4学时的时间被分为两个部分,2学时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心自主学习,2学时由教师在传统教室进行面授导学。另外,安排每周2学时的课外上机时间,由学生自主学习《大学英语》网络教程中综合、听说教程以外的扩展内容,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1.学生网络自主

学生网络自主要求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使用指定的网络多媒体课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并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进行学习。在教师课堂导学前,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心的主要任务为:

(1)结合网络,学习每课的单词、词组和文化背景知识;

(2)借助网络,仔细阅读课文,掌握文中的重点和疑难语言点,自主完成每课听力和口语学习任务;

(3)准备教师提出的与课文主题有关的思考题。

在教师课堂导学后,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应完成以下内容:

(1)结合网络多媒体课件进一步巩固学习内容,核对每课练习答案;

(2)学习课外的相关教学资源和与四六级考试相关的材料、技巧和策略;

(3)进行在线单元测试和阶段测试,了解学习效果。

教师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心应进行有效的教学壤 管理,进行自主学习网络监控,为学生提供支架性簟服务,包括:

(1)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跟踪统计分析,建立学习日志,了解不足,进行合理指导;

(2)通过E—mail和BBS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答疑讨论,诊断、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3)进行网络学习策略和网络技术指导,制作专门的各类外语学习链接站点,提供相关的学习软件、专题学习网站、专业资源嵩传统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通过网络监督学习过程,能及时评价学习结果,给学生提供有利的反馈,方便学生调整、改进学习方法,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高效的个性化学习方式,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2.教师课堂导学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并不是一个盲目、自由散漫的学习过程,而是由教师精心策划、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教师的课堂导学是学生网络自主学习能够顺利、有效开展的前提,是联结自主学习和内部动机的纽带。由于语言知识点的学习已由学生在网络自主学习中心自行完成,教师在课堂上主要以课文内容为信息交际平台,从篇章结构人手,展示课文内涵,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围绕课文主题开展以培养学生交际能力为中心的各种活动。该部分可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前的情景导人与任务分配和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后的分析总结与复习检查。在教师课堂导学的第一个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合适的语言输入,教给学生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和策略,指导学生选用适当的学习方法,包括:

(1)设计与课文主题有关的引导性问题,设置教学情景;

(2)针对网络课件,补充介绍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就本课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向学生提出限时、限量的要求;

(4)结合本课题材,讲解阅读技巧,进行阅读和写作策略训练。教师课堂导学的第二个阶段以消化和巩固网络自主学习中心的学习内容为主,强调语言输出。教师的任务为:

(1)分析文章的篇章脉络、题材修辞和写作技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交流;

(2)结合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情况,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先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解答,再由教师进行深入的讲解、补充总结;

(3)围绕课文主题展开讨论和辩论,让学生进行各种口语交际活动,如复述、辩论、简短评论、角色扮演等,锻炼表达能力,活跃学习气氛;

(4)通过提问、布置作业等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传授有效的复习方法;

(5)提示下一单元的预习要点。

3.教学评价

对于教学评价的原则,我国闫寒冰博士(2001)提出:(1)应在教学进行前提出预期,使学生对自己要达到的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2)评价要基于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的表现,如:提问能力、寻求答案的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评价的重点应放在如何使学生的这些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而不仅仅是判断学生的实际能力上;(3)评价应嵌入教学过程,随时而频繁进行依据评价对教学模式进行修改和调整;(4)学生对评价进程和质量承担责任,学生要有机会指定和使用评价标准,使他们在思索和反思中发展技能。根据闫寒冰博士的观点,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的评价设计应注意:(1)从语言要素的评价转向学生各项言语技能综合应用能力的评价;(2)从总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通过各种课内外活动、学生学习档案、教师日志、网上自主学习记录等形式对学生整个英语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3)从教师评价转向以自主评价为主,辅以教师及同伴的评价,使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得到促进;(4)从单一的闭卷书面考试转向开、闭卷相结合,书面、口头测试相结合;(5)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通过描述性评价促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得失及英语语言能力的变化情况有客观的认识,为学生取长补短进行后续学习指明方向。这种评价体系使得学习过程和评价过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摆脱了被动的角色,积极地参与到评价当中,能够在学习与自我评价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完善自己。

四、基于专题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流程

基于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强化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围绕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以学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师生共同参与,确定学习专题,对英语专题性内容进行较广泛、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同时,通过对专题学习网站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师生共同完成对网站资源的建设,并利用学习成果丰富和完善原有的专题网站内容。其自主学习模式的流程如图1所示。

3.1利用资源,创设情景

教师利用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源,根据学生的特征和他们所具有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们创设与英语学习专题相关的情境。教师通过对学习目标的分析,将学习目标转化为相应的专题,运用专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习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并按照课程教学要求、教学进展来设计任务、布置任务,提供相关的英语专题材料及网站链接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2围绕专题、自主建构

学生在开放的数字化语言实验室里,根据教师提出的任务要求,围绕英语专题内容,借助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源和学习工具,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加工和处理自主地完成探究学习任务并进行网上自我评价。如从专题学习网站中可调出英语专题学习材料进行学习;既可以进行仿音、听音和口语练习,可以自由选择视听材料,进行泛听泛看练习,也可以做专题练习。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做个别辅导,促进学习进程。

3.3互动交流,优化建构

教师按照学生对探究专题的兴趣进行分组,让他们按照教学目标要求,选择并确定学习专题,制订学习计划,教师负责提供与学习专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收集方法和途径,指导各组学生收集、筛选、整合与专题相关的资源,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把与专题学习内容相关的文本、视频、音频、图像等动态资料进行知识结构化重组,然后上传资源,丰富专题学习网站内容。可根据需要组织有关协作学习活动,如通过专题学习网站的在线答疑、BBS、E-mail、学习论坛和电子作品展示区等网络联络工具,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竞争的3.4作品展示,总结提高

英语专题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作品展示、交流和评价的空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利用网络资源,以问题为导引,围绕专题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把主题探究活动的成果形成电子作品。然后,把自己的或小组共同制作的文档作品或多媒体作品上传到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电子作品展示区,向老师和同学们展示。师生利用网络交流工具,对其中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优点,并提出修改建议;学生本人也可以对照其他同学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加以改进,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专题网站的框架结构,把电子作品分类上传到所属的专题知识点中,以实现专题学习网站资源的共建与共享。老师在师生和生生的互评中,适时地引导学生从自行研讨转向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自行研讨、自行分析及广泛交流,不仅使学生从交流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而且使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四、结语

基于专题学习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内容是围绕英语听、说、读、写学习专题进行的,这些学习专题根据英语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各专题的特点,分为不同的项目,每项目由不同的知识单元组成,每一单元又由相应的知识点构成,形成学习内容专题化。在基于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自主学习活动的主体。自主学习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是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评估者,学生是自主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专题网站提供的各种学习工具对不同的知识单元进行自主学习和协作探究,教师则通过网站平台所提供的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控制和评价,形成学习模式的双主化。基于专题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模式突出以学为中心、以情境创设为前提、以“问题驱动”为导向。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学习专题、设计专题知识的框架、分配专题网站建设的任务、收集和集成专题资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网站平台上的学习指导工具,围绕专题进行自主学习或协作探究,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师生通过对基于英语专题网站的资源的共建和学生进行基于英语专题网站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从英语专题网站中获取网络资源素材进

行自我改造、重组和创造新的学习内容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的目的,形成学习过程的探究化。英语专题网站的设计强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专题学习资源,这些资源的交互性及整体性强,注意各知识点的横向联系,具有可扩展性的特点。在整个自主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随意调用各种英语学习资源进行层次化、阶段化和个性化学习,形成一个自主的学习过程和环境;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利用英语专题学习网站进行自主学习时,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与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和建设,把相关的专题资源不断地整合到网站中,使网站的资源不断地扩充,形成一个动态的英语专题资源库。形成学习资源的动态化。英语专题学习网站拥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集成化的学习环境,强化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搭建自主学习多元评价体系提供了硬件平台。基于英语专题学习网站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活动可分为专题知识学习活动和专题研究活动两部分。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考试系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实时的评价,利用网络答疑和交互系统对学生专题学习过程进行动态的评价,利用电子作品展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的评价。同时,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三者有机的结合,使评价更科学、更合理、更客观,形成学习评价多元化。参考文献:

[1]谢幼如,尹睿,等.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谢幼如,等.网络课程的内容分析与评价研究[J].电化教育研

究,2003,(11).[3]徐美仙.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案例分析[J].广东教育,2004,(8).[4]张艳红.专题学习网站的结构设计及相关案例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03,(3).[5]施慧英;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上一篇:读《没有任何借口》有感下一篇:维修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