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的形象对应与翻译

2024-06-27

英汉习语的形象对应与翻译(精选5篇)

1.英汉习语的形象对应与翻译 篇一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是语言中的精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习语上表现为因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历史背景而产生的明显差异.英汉习语所反映的多种文化差异,为跨文化翻译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只有在了解和掌握中英各不相同的文化渊源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英汉习语的翻译.

作 者:刘铁成 作者单位: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南,漯河,46刊 名:中州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年,卷(期):“”(6)分类号:H034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

2.英汉习语的形象对应与翻译 篇二

习语包括成语 (set phrases) 、俗语 (common sayings) 、谚语 (proverbs) 、惯用语 (idiomatic phrases) 、俚语 (slang) 、歇后语 (a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和典故 (allusion) 等。英汉习语是英汉两种民族语言中的瑰宝, 也是两种民族文化的结晶。习语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习语, 是指由基数词和序数词构成的习语。对于英汉两个民族而言, 数字习语有其特别的民族文化根源和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准确运用数字习语, 可以表现出它的文化内涵, 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 本文从英汉数字习语入手探讨其中蕴含的数字文化及其恰当的数字习语的翻译方法。

一、英汉数字习语与数字文化内涵

数字除了表示事物的数量或次序外, 还广泛应用于习语或词组中, 作为夸张或比喻的修辞手段, 使语言生辉添色, 达到言简意赅, 渲染气氛的效果。下面就几个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对比分析, 进一步探讨其背后的不同文化内涵。

1、“三”与“七”

1.1“三”

“三”这个数字在东西方国家都受到偏爱。被视为神圣、尊贵和吉祥的象征。古西方文化将世界看到是大地、海洋、天空三者合成的一体;在哲学上认为, 人体有三重性:肉体、心灵与精神;在基督教中有三大美德:忠诚、希望、仁爱等。所有这些都赋予“三”这个数字以崇高和美好的感情色彩, 使其得以在文化中处于被宠爱的地位。

在中国, “三”的位置则更为突出。与“三”联系在一起的语言与文化随处可见, 难以尽数。“三生有幸”反映出佛教对数字文化的影响, “三生”指的是佛教里的前生、今生和后世。孔子曾有过“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以形容时间之长久。《论语》中更有我们所熟悉的语句, 如“三人行, 必有我师”, “吾日三省吾身”。在民间俗语中, 也有语如“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的说法。可见, 在这一点上, 中西方是相似的。

1.2“七”

“七”是一个最具神秘色彩的数字, 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西方人讲究七种美德, 七种文理学问, 七次圣餐, 人生有七个时期, 七种天罪。这是因为它与神圣有关。《圣经》故事和神话传说中也体现了“七”的神秘与普遍, 如上帝在六天中创造了天地万物及人, 到第七天, 上帝休息;圣母玛丽亚有七件快乐的事, 七件悲哀的事。英语中带“s e v e n”的习语也很多。如K e e 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 (东西保存时间长, 终会派上好用场) 、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 (极其快乐) 。“七”被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们信奉为幸运的数字。

不过, “七”在汉语中却是被人们常常忌讳的数字。其原因一是与中国人崇尚偶数的心理有关, 二是与中国祭奠死者的传统有关。在我国某些地区, 农历的七月七日为凶日, 绝对禁止嫁聚。汉语以“七”组成的习语大多数带有贬义。如:七嘴八舌、七拼八凑、乱七八糟、七零八落等。

2、“六”与“九”

2.1“六”

“六”是一个时空谐和数, 我们常说“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六路又称六合, 即前、后、左、右、上、下, 亦即三维空间的六个方向。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 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或“六艺”, 古代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六”在中国人看来是个最吉祥不过的数字, 俗语“六六大顺”即是最好的印证。农历初六、十六、二十六被视为举行婚礼的吉日。在选择电话号码或汽车牌号时人们尤其钟爱尾数为“66”、“666”这样的数字, 因为它们象征着顺顺利利、万事如意。

在英语中“six”却不是一个受欢迎的数字, 人们视“六”为大凶数。这从以下习语中也可见。如:at sixes and sevens (乱七八糟) 、hit/knock for six (彻底打败, 完全挫败) 、six of the best (一顿痛打——以藤鞭击六下, 学校对顽童的一种惩罚手段) 等等。

2.2“九”

“九”是在1~10的数字里最大的阳数, 九重天是天的最高处, 由此演化出神圣之意, 享有独特的尊贵位置。汉语中与“九”有关的习语也较多, 如“九霄云外、九牛一毛、一言九鼎”等。在汉语中, “九”与“久”同音, 因而“九”又受到封建帝王的青睐, 他们竭力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 表示自己神圣的权力为天赐神赋, 常借用“九”来象征他们的统治地久天长, 万世不变。这一点在中国帝王的宫殿建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甚至版图分九州, 以形容疆土之辽阔无垠。在民间, 人们也有选择含有两个“九”的日期作为喜日的习俗, “九”和“九”连在一起在读音上与“久久”谐音, 寓含“天长地久”之意。

英语中的“nine”没有神圣、尊贵的涵义, 但同样也可表示“多”, “深”。如:be dressed up to the nines (打扮得绝顶漂亮) , 其中“t o t h e nines”意为“完美的, 十全十美的”;a cat has nine lives (猫有九条命) ;on cloud nine (非常高兴, 得意洋洋) 等。

3、“四”与“十三”

数字文化的重要内容是数字禁忌。对某些数字或日期的崇信和禁忌是世界各民族共有的现象。

3.1“四”

数字“四”在中国被视为一个不吉祥的数字, 究其原因是它与不吉利的“死”字谐音。由于这个禁忌习俗, 车牌号码、电话号码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在汉语习语中, 数字“四”常与“三”在一起, 常有贬义。如“不三不四”, “横三竖四”。然而,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 人们基本没有关于“四”字的忌讳。

3.2“十三”

在欧美等西方国家里, “十三”是令人恐惧不安的数字。相传与基督 (Jasus Christ) 蒙难有关。人们在很多场合都避讳这一数字。如就餐时一桌不坐1 3人;不能上1 3道菜;门牌、楼层, 影院座椅等编号均无13;13日是许多西方人所憎恶的日子。人们对数字“十三”的忌讳甚至达到了恐惧和非理性的程度。

然而中国的老百姓却对“十三”情有独钟。北方的戏曲和曲艺的押韵都定为“十三辙”;儒家的经典有《十三经》;明朝皇帝的陵墓有十三座, 统称“十三陵”。

三、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方法

张培基先生认为, 汉语习语翻译有十三种方法, 其中主要的有三种:直译法, 同义习语借用法和意译法。本人认为, 这三种方法也适用于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

1、直译法

首先, 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表层和引申含义, 在不影响译语读者理解的前提下, 翻译时完全可以保留原语数字直译。例如:

A stitch in time saves nines.

及时一针省得过后九针。

A bird in hand is worth two in the bush.

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

2、同义习语借用法

在深入理解英汉数词习语的喻指含义和对应关系;在无损原文含义并与原文的语境不发生矛盾的条件下, 翻译时需要变动数字, 以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例如:

He apologized because his wife was away and the house was at sixes and sevens.

他道歉说, 因妻子不在, 家里乱七八糟的。

Jurgis was a young giant, broad of back, full of vigor, a workingman in a thousand.

尤格斯, 身材魁伟, 肩宽背阔, 年轻力壮, 干起活来, 真是百里挑一的能人。

3、意译法

由于英汉文化背景的不同和表达习惯的差异, 如照搬直译, 会使译语读者难于理解或译文语句不顺, 语义不明, 此时, 要采用意译来翻译。例如:

Where was I yesterday?I think I’d better take the Fifth.

你问我昨天在哪里吗?我认为根据宪法修正案第五条, 没有解释的必要。

“plead/take the Fifth”的含义是指美国宪法第五条修正案所规定的拒绝申辩和解释的权利。

When the patient’s condition was critical, the doctor stayed with her for days and had only forty winks in the daytime.

她病情危急时, 那位大夫好几天一直守护着她, 只是在白天打个盹儿。“forty winks”字面含义为“眨四十下眼皮”, 引申为“b r i e f n a p”即“打个盹儿, 小睡片刻”之意。

Dont worry, we have a thousand and one way to do it.

不必发愁, 我们有许多方法可以做的。

英语习语“a thousand and one w a y”, 其字面含义为“一千零一个办法”, 但这里并非是实指, 而是虚指, 意为“许许多多”。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只有浸透在文化语境中才能存在。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不单是个语言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 它与文化因素, 背景知识有着重大关系, 受着它们的影响和制约。王佐良先生说:“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四、结束语

在英汉习语中, 数字的应用极为普遍, 它们内含丰富的社会和文化知识, 不能被视为一般的数目词, 不能简单地按字面对等进行英汉互译。在中西文化中, 各有自己喜爱和禁忌的数字, 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 但也有差异。尤其是汉语习语中许多数字的内涵远非英语文化所能表达的。究其原因, 有各自文化中宗教、神话传说的影响, 也有各民族所处的地域、发展历史、民族性格不同而导致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因此, 我们有必要去探讨英汉数字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和共性, 它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英汉数字习语的翻译, 发挥其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有益作用。

参考文献

[1]包惠南, 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贾德江.英汉语对比研究与翻译[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

[3]吴平.英汉修辞手段比较[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4]张安德, 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 篇三

关键词:习语 文化差异 翻译方法

习语是“idiom”一词的汉译,是指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世界上凡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习语,汉、英两种语言即是如此。由于汉、英两国在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及思想方法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反映在习语的形象、含义及用法上也大不相同。习语中的文化因素给翻译带来了困难,只有通过适当的翻译技巧和方法,才能使译文既能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能清楚地表达意思。

一、习语与其他词语的不同特征

(1)习语的组成词不能随意更换。例如:在英语中我们不能把“leave no stone unturned”改为“leave no brick unturned”;而在汉语中也不能把“七上八下”说成“六上七下”。

(2)由于语言、心理、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习语的真实含义同字面意义之间往往有不同的差异。例如:英语习语“to bring the house down”不能按字面理解为“把房子拉倒”,而是“博得全场喝彩”;汉语中“瓜田李下”也不是两处地方,而是指行为让人有所怀疑。

(3)习语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的反映本民族的风俗习惯,有的包含有趣的历史故事。例如,习语“face the music” 与古代的演员有关。当时,只要音乐响起,准备出场的演员就要立即走到台前,在观众面前进行表演,不管他是否已准备好。因此,“face the music”后来指不得不去面对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

(4)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因而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在表达方式上就是往往采用与该文化紧密相关的事物作喻体,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理。例如,英语中的“as thin as a shadow”与汉语中的“瘦得像猴”;“fishing in the air”与“水底捞月”。

二、英汉习语中文化差异的表现

关于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而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的涵盖面十分广泛。在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差异

习语的形成与人们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上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同一词汇的理解、联想也有所不同。例如,在形容一个人非常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中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因此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成语,如 “开门见山”等。而在英语中则有许多有关于船和海的习语,如“all at sea(不知所措)”“in deep water(陷入严重困境)”等。

2.传统习俗差异

在英语和汉语习语中所反映的风俗习惯差异是多方面的。“狗”在汉、英两个民族文化传统中的价值观念是截然不同的,汉语中与狗有关的成语几乎都带有贬义,如“狗仗人势”等。而英美民族却把狗看成忠诚的伙伴,常用狗来比喻人,如“a lucky dog(幸运儿)”等。

3.宗教信仰差异

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因此在汉语中有许多关于这两种宗教的习语。与佛教有关的有“借花献佛”等;与道教有关的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而在英美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因此有许多源于基督教的习语,如 “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 (傻人有傻福)”等。

4.历史典故差异

大量英汉习语源于历史典故,这些习语结构简单,意义深远,往往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如汉语中有“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许多英语习语源于《圣经》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的弱点)”“swan song(绝唱)”等。

三、习语的翻译方法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要想译文很好地再现原语,则翻译要按照一定的翻译标准。按张培峰先生的话说,“翻译工作者的任务就是由两种语言中最富于民族个性成分而形成差异的这种表面上不可译中择出可译的方法来。”翻译习语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法、套用法、意译法和注释法等,在翻译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

只要符合语法规则并且为读者所接受,习语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刘重德教授认为,“翻译作为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要求译者必须实事求是,不能带有任何主观色彩。”因此他提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翻译观点。有些习语的译文已经进入了目标语,甚至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它们源于国外。例如:一帆风顺smooth sailing、三三两两in twos and threes、黑马dark horse等。

2.套用法

在不同语言中能找到类似的习语,它们有着类似的内容与表达方式,如果把它们用在习语互译中,看起来就像是直译一样。例如:隔墙有耳Walls have ears、头发长,见识短Long hair and short wit、 血浓于水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等。

3.意译法

有些习语不能直译,这时只能舍弃其形式和修辞手法,采用意译的方法。例如:“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译为“A word once let go cannot be recalled”,比译为“One word lets slip and four horses will fail to catchit”要好;“keep one's nose clean”译为“明哲保身”比译为“保持鼻子干净”要好。

4.注释法

在英汉习语中,有一些源于历史典故,如果直译,则很难理解;如果意译,则不能保持原文的特色。为了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给译文加注释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可以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译为“Sima Zhao's ill intent is known to all- the villain's design is obvious”。

综上所述,习语是语言中独特而固定的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它们简洁生动,在日常生活中被频繁使用。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使英汉习语体现出很大的文化差异,因此也给翻译带来了困难。习语的翻译既要有科学的精神,又要有艺术的风格,将二者融为一体,才能使译文再现原文之美。此外,好的习语译文还可达到促进英汉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Rears,Judy.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M].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2]WESTER.Webster’sNewWorld College Dictionary[M].HarborHouse, 1996.

[3]夏征农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4]王同忆.语言大典[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0.

[5]何善芬.英汉习语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6]张宁.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中国翻译,1999,(3).

[7]张若兰.英汉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4.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篇四

浅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语言与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英汉习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对英汉习语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要想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师就必须让学生从英汉习语中来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 者:何春晓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北,廊坊,065000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14)分类号:H3关键词:英汉习语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5.从语义角度论英语习语的翻译 篇五

从语义角度论英语习语的翻译

文章主要从语义角度论英语习语的翻译.首先,以蒙太古理论的核心“模型”为基础,从形式结构来看英语习语的.汉译;其次,按照Gibbs对习语的分类,结合实例,对英语习语类别进行了分析,以期正确把握习语语义.通过以上两方面理论与实例分析的结合,旨在使人们更好地理解、翻译和运用英语习语.

作 者:赵瑛瑛 ZHAO Ying-ying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言学院,合肥,230009刊 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2(2)分类号:H315.9关键词:英语习语 形式结构 语义学 隐喻 习语类别

上一篇:耗材医院管理规章制度下一篇:我变成了科学家作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