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2025-01-08

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精选8篇)

1.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篇一

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分类和处理

一、职业伤害事故的分类

职业健康安全事故分两大类型,即职业伤害事故与职业病。职业伤害事故是指因生产过程及工作原因或与其相关的其他原因造成的伤亡事故。

(一)按照事故发生的原因分类

按照我国《企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规定,职业伤害事故分为20类,其中与建筑业有关的有以下12类。(电打火(的)重机车 坠塌、烫爆 毒伤)

1.物体打击:指落物、滚石、锤击、碎裂、崩块、砸伤等造成的人身伤害,不包括因爆炸而引起的物体打击。

2.车辆伤害:指被车辆挤、压、撞和车辆倾覆等造成的人身伤害。

3.机械伤害:指被机械设备或工具绞、碾、碰、割、戳等造成的人身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设备引起的伤害。

4.起重伤害:指从事各种起重作业时发生的机械伤害事故,不包括上下驾驶室时发生的坠落伤害,起重设备引起的触电及检修时制动失灵造成的伤害。

5.触电:由于电流经过人体导致的生理伤害,包括雷击伤害。

6.灼烫:指火焰引起的烧伤、高温物体引起的烫伤、强酸或强碱引起的灼伤、放射线引起的皮肤损伤,不包括电烧伤及火灾事故引起的烧伤。

7.火灾:在火灾时造成的人体烧伤、窒息、中毒等。

8.高处坠落:由于危险势能差引起的伤害,包括从架子、屋架上坠落以及平地坠入坑内等。

9.坍塌:指建筑物、堆置物倒塌以及土石塌方等引起的事故伤害。

10.火药爆炸:指在火药的生产、运输、储藏过程中发生的爆炸事故。

11.中毒和窒息:指煤气、油气、沥青、化学、一氧化碳中毒等。

12.其他伤害:包括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等。

以上l2类职业伤害事故中,在建设工程领域中最常见的是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坍塌、中毒、火灾7类。

(二)按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类

我国《企业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 6441--1986)规定,按事故后果严重程度分类,事故分为:

1.轻伤事故,是指造成职工肢体或某些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轻度损伤,能引起劳动能力轻度或暂时丧失的伤害的事故,一般每个受伤人员休息l个工作日以上,105个工作日以下;

2.重伤事故,一般指受伤人员股体残缺或视觉、听觉等器官受到严重损伤,能引起人体长期存在功能障碍或劳动能力有重大损失的伤害,或者造成每个受伤人损失105工作日以上的失能伤害的事故;

3.死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职工1~2人的事故;

4.重大伤亡事故,一次事故中死亡3人以上(含3人)的事故;

5.特大伤亡事故,一次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的事故。

(三)按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分类(同182页质量事故四个等级相对应)

依据2007年6月1日起实施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规定,按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分为: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l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l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l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l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l0人以下重伤,或者l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建设工程安全事故的处理

一旦事故发生,通过应急预案的实施,尽可能防止事态的扩大和减少事故的损失。

(一)事故处理的原则(“四不放过”原则)

国家对发生事故后的“四不放过”处理原则,其具体内容如下。

1.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

2.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3.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4.事故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不放过

(二)建设工程安全事故处理

1.迅速抢救伤员并保护事故现场

各个行业的建设施工中出现了安全事故,都应当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专业工程出现安全事故,还需要向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报告。

1)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2)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3)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2.组织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

特别重大事故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有关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级人民政府、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

3.现场勘查

4.分析事故原因

通过直接和间接地分析,确定事故的直接责任者、间接责任者和主要责任者。

5.制定预防措施

6.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组应当自事故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特殊情况下,经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提交事故调查报告的期限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期限最长不超过60日。事故调查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

(3)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4)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

(5)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6)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7.事故的审理和结案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应当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作出批复;特别重大事故,30日内作出批复,特殊情况下,批复时间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的时间最长不超过30日。

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的标准是不一样:

质量事故分为一般质量事故5000-5万,严重质量事故(5万-10万,2人重伤),重大质量事故(10万以上,死亡、重伤3人)

重大质量事故又分为四个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

在看建筑实务,发现质量事故4类等级与安全事故4类等级划分标准一样,都是死亡(30,10,3),重伤(100,50,10),损失(1亿,5000W,1000W)彻底糊涂了。

P231页:建设部的文件:<<关于做好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质量问题和调查处理工作的通知>>2010年111号,指的质量问题,是指参建单位违反工程质量有关法律法规标准,使工程产生结构安全,使用功能方面的质量缺陷,造成人身伤亡或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工程质量问题分为四个等级: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事故。成因,分为8点。由质量问题造成。

P288页:伤亡事故: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的调查处理条例>>1991年3月1日第三条伤亡事故分四类:(基本同上,就一般事故无下限,特重大事故多了个工业中毒。)P287页,安全生产事故分类:生产事故,质量问题,技术事故,环境事故。显然是包括质量问题了。

P387页:掌握工程建设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后的报告的调查处理程序,事故报告里,又把伤亡事故=生产安全事故了。

安全生产(责任)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按照国务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2007 年 6 月 1 日起施行,建设部原有部 规《工程建设重大事故报告和调查程序规定》.《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2007 年 9 月 18 日已经废止!因此,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执行!第三条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以下简称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 分为以下等级: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30 人以上死亡,或者 100 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 中毒,下同),或者 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死亡,或者 50 人以上 100 人以下重伤,或者 5000 万元以上 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上 5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 万元以上 5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 3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下重伤,或者 1000 万元以下直 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工程质量事故

一、工程质量事故概念

1.质量不合格 根据我国 GB/T19000-2000 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规定,凡工程产品没有 满足某个规定的要求,就称之为质量不合格; 而没有满足某个预期使用要求或合理的期望(包 括安全性方面)要求,称为质量缺陷。

2.质量问题 凡工程质量不合格,必须进行返修、加固或报废处理,由此造成直接经济 损失低于 5000 元的称为质量问题。

3.质量事故 凡工程质量不合格,必须进行返修、加固或报废处理,由此造成的直接经 济损失在 5000 元以上(含 5000 元)的称为质量事故。

二、工程质量事故的分类(按照财产损失分,也有人)

1.按事故造成损失的严重程度划分

(1)一般质量事故 指经济损失在 5000 元(含 5000 元)以上,不满 5 万元的;或影响 使用功能或工程结构安全,造成永久质量缺陷的。

(2)严重质量事故 指直接经济损失在 5 万元(含 5 万元)以上,不满 10 万元的;或 严重影响使用功能或工程结构安全,存在重大质量隐患的; 或事故性质恶劣或造咸 2 人以下 重伤的。

(3)重大质量事故 指工程倒塌或报废; 或由于质量事故造成人员死亡或重伤 3 人以上; 或直接经济损失 10 万元以上的。

(4)特别重大事故 凡具备国务院发布的《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所所列发生一次死亡 30 人及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达 500 万元及以上,或其他性质特别严重的情况之一均属特别重大事故。

2.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篇二

关键词:员工职业健康,企业,管理

在氯化钾企业产品生产作业中, 从业人员健康、安全问题受到了同行关注, 即指出, 在企业管理工作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做好完整的职业健康、安全计划编制、工作环境整洁、防护设施完好、有效佩戴个体防护、人员资格培训、健康监护档案的建立等工作事项, 同时, 以“健康”、“安全”指标为导向, 不断完善氯化钾企业产品生产作业条件, 从根本上规避安全、职业病事故问题的发生。以下就是对高原氯化钾企业安全管理等相关问题的详细阐述, 望其能为现代氯化钾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参考。

1 高原氯化钾企业危险评估

氯化钾作为一种化合物, 属于化工产品和原料, 分子量为74.55, 同时, 呈现白色结晶性状, 且当生产氯化钾过程中主要有粉尘危害、噪声危害、化学灼伤、腐蚀危害、机械伤害、电气伤害、中毒危害等等, 将对人体健康、安全有一定的危险性, 如引起肺部疾病、呼吸系统其他疾病、化学灼伤、职业性高原病等等问题, 因而, 在高原氯化钾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 应做好氯化钾生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避免职业卫生及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 由于在高原氯化钾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涉及到了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 因而, 在仪器设备操控过程中, 人员很可能接触各种危险、有害因素, 造成人员人身安全、健康危害[1]。另外, 从工作环境危害角度来看, 由于高原氯化钾产品生产需长期处在高原高海拔环境中, 并大量接触氯化钾粉尘, 因而, 若在生产工作环境中未做好个体防护、人员安全卫生知识普及, 将影响自身健康, 为此, 在高原氯化钾企业实践管理中, 应践行“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计划”。

2“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计划”使用必要性的表现

2.1 个体防护

在高原氯化钾产品生产过程中, 部分工作人员需长期处在高浓度的粉尘环境、高噪声工作环境中, 因而, 为了有效预防有害物质和职业健康问题, 需践行“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计划”, 即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积极佩戴个体防护用品, 同时, 遵守产品生产流程。例如, 青海盐湖股份有限公司在氯化钾生产工艺开展过程中, 为了打造安全、健康的工艺生产空间, 在实践管理作业中, 编制了冷分解浮选法工艺生产流程, 即在氯化钾工艺生产中, 首先利用采船获取光卤石, 然后, 由大型脱卤机进行脱卤处理, 得到湿光卤后进入到冷分解工序中, 同时, 向原料加入700kg淡水, 保持KCl-Mg Cl2-H2O处在10-20℃实验环境中, 最后经水洗塔环节, 获取氯化钾。在此工艺操作环节中, 要求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把控各个操作阶段, 避免操作流程混乱现象的凸显威胁人体健康[2]。此外, 在高原氯化钾企业生产作业中, 应明确要求工作人员佩戴面罩、防尘衣、头套、手套等防护措施, 对员工健康和安全形成有效的保护。

2.2 培训

在“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计划”执行过程中, 做好培训工作, 亦可保障员工身体健康和安全。而在培训期间, 为了提高员工综合素养, 应注重将个人保护设备的使用、高原氯化钾危害知识、职业卫生健康、仪器和设备可能存在的物理危害等作为培训重点, 然后, 基于“岗前培训”的基础上,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 并促使员工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 做到岗前、岗后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身体不适, 做到有效治疗, 最终避免鼻塞、打喷嚏、流泪、哮喘、过敏性结膜炎等症状的产生。

2.3 医学评估

在高原氯化钾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生产工作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而在此基础上, 贯彻“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计划”, 可引导员工在生产环境中, 遵守规范、程序、方法, 有效保障生产监测、记录、控制结果。如, 在温度、湿度、振动、冲击、职业危害、污水等控制中, 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计划的执行, 将引导工作人员提高安全意识, 并在工作现场, 利用制冷、采暖设备调整环境温度, 同时, 通过远离振动源、减振等方法, 缓解噪声危害问题, 且实时做好密闭环境的除尘工作, 避免人体健康遭到侵害[3]。此外, 基于“员工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导向下, 高原氯化钾企业需从医学评估角度出发, 完善定期健康评估、入职前健康评估、呼吸保护计划、过敏症保护计划等医学评估体系, 并在员工进入到高原氯化钾生产前, 全面了解员工是否存在过敏症状, 确保员工人身安全。

3 结语

综上可知, 高原氯化钾企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职业健康风险元素, 威胁员工呼吸道、胃肠道等组织的正常运行。为此, 为了打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保障员工机体健康, 减少职业危害带来的各项健康问题, 应落实“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计划”, 并在管理计划使用和践行过程中, 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 同时, 做好医学评估、风险评估、个人清洁习惯、职业健康防护评估等工作事项, 有效保证员工的健康与安全, 并发挥“员工职业健康和安全计划”作用, 为企业生产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武.提高企业员工安全健康意识, 建立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J].中国城市经济, 2011, 21 (18) :118+120.

[2]王晓明, 周鹏飞.浅谈烟草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与安全生产标准化一体化建设[J].科技风, 2011, 30 (20) :261-262.

3.切实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篇三

确立指导思想 明确工作目标

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务实创新,进一步明确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充分认识加强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防范为先”指导思想,增强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加强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普及职业健康和安全知识,提高学生在未来职业环境下的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

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列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计划,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培训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防范知识水平,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将空洞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应对技能,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并注重过程材料的收集整理,做好试点工作的经验总结,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加强组织领导提出总体要求

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是国家教育部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开展的重要活动,建湖职教中心校作为试点学校,各项工作一定要认真对待,马虎不得。各职能处室及全体教育教学人员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学校的相关安排,动员和组织全校师生积极参与,力争使各项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完成。要做到组织活动有保证,落实活动有保证,参与活动有保证。班主任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活动的实效性,扩大学生的参与面,让学生真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技能,以应对未来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有关职业健康和安全事件,避免出现职业场所恶性伤害事故。各职能处室要充分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具体分项负责人要统筹协调,积极做好各项工作,精心准备,科学分工,合理安排,使各项试点工作严格按计划执行,充分保证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明显成效。

狠抓教学了作 丰富实践活动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是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主渠道,学校由教务处和各系部负责安排。第一,迅速征订了教材,根据教育部文件通知要求及我校实际,教材决定选用李洪、汪红泉主编的《职业健康与安全》(人民出版社出版)。确保师生人手一册,使课堂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第二,由学工处和教务处一起,各系部密切配合,根据试点工作总体要求,迅速制定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教学计划,2010年在10月16日前调整全校教学计划,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课程列入学期(年)正常教学计划,每周必须安排一节教学课。第三,在10月份,聘请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安全监察局、特种行业协会有关专家对教学人员(以班主任为主)进行培训指导,特别是对专业教学内容认真讲解,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日常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第四,各个职能系部认真研究本系部各专业未来职业特点,及时剖析学生在实习和工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问题,并研究、制定、解决相关防范策略,及时整理成册,和主教材配合使用。第五,重视职业健康和安全教育的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检查和考核权重,保证教学实效。第六。加强教学”五认真”的检查力度,教务处每月检查一次,密切关注教学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定期(双周星期三)进行教研活动,讨论教学方式、方法,交流学习心得,组织教师相互观摩教学活动,相互促进,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水平。第七,组织教师制作生动直观的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观看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的影视,让他们有个深刻难忘的感受。第八,学期结束时对《职业健康与安全》学科进行测试,成绩记入《学生成长手册》和学生档案。

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主题教育活动、学生社团活动、宣传展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生产实习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造浓注重安全教育的氛围,进一步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意识。建湖职教中心这项工作由学工处和各系部负责实施。第一,学工处和各系部在充分协商讨论釣基础之上,在2010年10月制定好试点工作活动计划,进一步明确活动内容、步骤和时序安排,以保证试点工作有序开展。第二,根据教育部及江苏省试点工作要求,制定本学年(2010-2011学年)教育实践活动安排,具体为:①十月份对在校学生和外实习的学生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情况调查,并针对未来一线工人需要住宿的特点,在十月份组织宿舍安全教育主题班会。②模拟未来职业场所有可能出现的火灾事故,组织学生现场学习灭火器等消防器材的原理及使用常识;十一月份举行消防知识讲座及火灾(地震)等逃生演练,③根据未来职业运输和交通安全的:特点,十二月份上旬组织交通安全知识主题讲座。④十二月份下旬组织机械(电)专业学生到县石油机械厂进行现场参观学生,听取工厂安全员讲解机械行业安全知识及防范技能。⑤(2011年)一月份组织服装专业学生对江苏雷诺制衣公司进行参观学习,调查服装行业职业环境现状,撰写职业健康与安全调查报告。⑥二月份组织电子、计算机专业学生到县电子厂和节能灯厂进行实际调查,就高温、粉尘、电磁辐射等存在形式、危害程度及预防方法以书面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调查视角、见解及防范措施。⑦三月份,根据未来职业场所有可能出现的伤害事故,聘请专业救护人员对学生进行有关急救知识的讲座。⑧当职业场所出现灾害时,自救、互救十分重要,四月份举办模拟事故现场进行触电或溺水时心肺复苏急救技能的学习班。⑧五月份,由各系部负责,组织全校学生对学生实习、实训场所利用所学“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进行大检查,提高学生未来职业健康与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向纵深推进。六月举办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竞赛。

做好评价总结加强交流合作

对于每一项教学及实践活动要有计划,有过程记载,有评价考核,有活动总结。对于做得较好的班级和个人要进行表彰。试点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回顾总结,进一步完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学规范。对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全方位反思,对取得的成绩要充分肯定,对在试点工作中工作认真、成绩显著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奖励,以激励更多的优秀教师自愿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为以后更好地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做好必要的组织保证、制度保证、人力保证和财力保证。

4.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篇四

目的

为了加强集团公司建设项目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防止生产安全事故,保护员工健康,保护环境,特制定本标准。2 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集团公司新、改、扩建项目、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等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3 职责

3.1 技术改造管理部门

3.1.1负责建设项目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的归口管理;

3.1.2 负责建设项目竣工验收资料的归档和保管。3.2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部门

3.2.1 负责组织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3.2.2 负责办理建设项目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审批手续;

3.2.3 负责督促建设项目责任单位落实职业健康安全和环保“三同时”(建设项目中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设施,应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审批、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协助考察设备的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性能;

3.2.4 负责组织建设项目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设施的竣工验收工作。

3.3 项目组负责向承担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安全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单位或部门、承担项目设计、施工的单位提出具体要求,提供必须的资料和条件,确保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符合职业健康安全和环保“三同时”的要求。

3.4 规划发展部门负责建设项目立项、安排资金和报批。4 工作程序 4.1 工艺选型管理

技术改造管理部门、项目组对建设项目进行工艺选型时,要考虑防止工伤事故、职业病及污染预防,必须优先采用目前国内外技术成熟、操作可靠、运行稳定、存在的职业危险、有害因素少、风险低,对环境影响小、资源能源消耗少的清洁生产工艺和合理可行的职业健康安全技术设备,提倡采用无害化的工艺技术,使用无毒无害的材料并减少其用量,以减少污染、危害因素的产生,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和职业健康安全的危害。4.2 可行性研究阶段管理

4.2.1 在进行可行性研究过程中,项目组需对原材料的使用或生产工艺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职业危害进行评审;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委托具有相应评价资格专业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职业病危害和劳动安全预评价,并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劳动安全预评价报告。

4.2.2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部门将编好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劳动安全预评价报告及时上报行业主管部门,组织预审、审查、修改后,报政府环保、卫生和安全主管部门审批。技术改造管理部门将已审批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劳动安全预评价报告提交给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4.2.3 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建设地点发生较大改变时,建设项目责任单位应适时修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和劳动安全预评价报告,重新报批。4.3 设计阶段的管理

4.3.1 坚持防止污染及其它公害的设施、职业健康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的原则。4.3.2 技术改造管理部门将编好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安全预评价报告和政府环保、卫生、安全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提供给设计单位,督促设计单位在项目设计过程中编制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篇章,并严格按照环境评价报告书(表)及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安全预评价报告的要求进行设计。

4.3.3项目初步设计完成后,技术改造管理部门应将设计文件报政府环保、卫生和安全行政主管部门。

4.3.4在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时,应不断完善初步设计中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措施,从设计上落实在初步设计会审中提出的有关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意见。

4.3.5经审查同意的涉及到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保护的设计方案发生变动,应征得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部门的同意。

4.3.6 设计审查通过后,技术改造管理部门应落实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设施资金投资预算,由规划发展部门统一平衡后列入建设项目计划,以保证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设施资金落实到位。

4.4 环保设备和职业健康安全设施采购

4.4.1 购买环保设备和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必须由环保、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参与选定具有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相应制造资格的厂家,要求采购满足国家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标准要求的设施,同时必须满足设计参数,参数变化时须经设计部门同意方可实施。

4.4.2 与项目配套的环保设备和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应按施工进度要求采购进厂并进行验收。4.5 施工阶段的管理

4.5.1 坚持防止污染及其它公害的设施、职业健康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施工原则。4.5.2 技术改造管理部门应检查施工单位是否将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纳入施工计划; 4.5.3 在施工过程中,技术改造管理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应对项目配套的环保设施和职业健康安全设施施工进度、施工质量进行检查,督促施工方严格按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施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纠正措施,加以整改,保证环保设施和职业健康安全设施的施工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4.5.4 施工过程中,对相关方的管理按《相关方管理程序》执行。技术改造管理部门对施工单位应提出明确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责任要求,以促进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护施工现场周围的环境,防止和减轻粉尘、噪声、震动对周围生活区的污染和危害;

4.5.5 技术改造管理部门协助项目组对技改项目中建构筑物按4.5.4要求进行施工过程的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

4.5.6 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完工后,技术改造管理部门应会同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部门、项目组、施工单位对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的施工建设情况、资金使用及有关的技术资料进行整理归档。

4.6 试生产和竣工验收阶段的管理

4.6.1 项目竣工后,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应和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试运行,使用单位做好试运行记录;

4.6.2 试运行中,由环境保护管理部门负责联系请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监测机构对环保设施的运行情况、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产生、排放情况及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情况进行监测,获得监测报告后,作为验收依据,向政府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申请报告》,申请验收;

4.6.3 试运行中,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联系有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安全验收评价,提出《安全验收评价报告》,作为验收依据,向政府安全行政主管部门申请验收; 4.6.4 试运行中,由职病防治管理部门选择具有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对该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的评价,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报告》,申请验收;

4.6.5 根据建设项目的规模,由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安全预评价报告的环保、卫生和安全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验收;

4.6.6 在验收现场检查中提出的意见,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应迅速组织整改,整改完成后形成整改报告,由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部门向政府环保、卫生和安全行政主管部门办理竣工验收手续。

4.6.7 通过正式验收并取得政府环保、卫生和安全行政主管部门的验收合格批复后,建设项目方可投入正式运行。

4.6.8 技术改造管理部门负责建设项目环保、职业健康安全竣工验收资料的临时保管和移交。4.7 环保、职业健康安全设施的交接和运行管理。

4.7.1 项目建设责任单位应向项目使用单位说明环保和职业健康安全设施情况及使用注意事项。

4.7.2 项目使用单位应指定专人负责并配备相应的力量承担对环保、职业健康和劳动安全设备、设施运行管理和维护,确保环保、职业健康和劳动安全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转,发挥其作用。4.7.3 使用单位应制订环保、职业健康和劳动安全设备设施的工艺规程,设备操作和维护保养规程、安全操作规程,对员工进行相应的职业健康安全、环境知识培训,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熟练掌握设备安全操作技能。

4.7.4 职业病防治管理部门应按《员工健康管理标准》的要求,对新上岗员工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建立健全职工健康档案。

4.7.5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部门应定期对建设项目的环保设备、设施按《环保设施管理标准》、安全防护设施按《安全防护设施管理标准》进行监督、检查。

4.8 建设项目带来新的危害因素时,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策划控制程序》执行。5.相关文件

a)《环保设施管理标准》

b)《安全防护设施管理标准》

c)《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策划控制程序》 6 记录

a)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立项审批表 b)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及批复 c)安全预评价报告书(表)及批复 d)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及批复 e)安全验收评价报告及批复

5.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篇五

生产部贯彻公司的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方针政策,切实遵守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及各类标准,在公司领导的正确决策和指引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员工的积极努力下,围绕公司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方针要求,积极采取措施,确保了2012年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工作得到顺利实施。主要工作完成如下:

-、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完成情况

2012年,生产部依据公司年度管理目标,并结合本部门的重要环境因素及重大危险源情况制定了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并实现。

年度无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噪声排放符合三类级标准,污水、废气排放符合二级标准,固体废弃物分类管理达标排放,水、电、纸年度节能降耗比率大于1%为1.1334%,无重大机械、火灾、爆炸、触电伤亡事故,因工负伤频率0.6%以内,职业病事故(喷漆、浸漆中毒)发生率零人,每季一次组织安全检查不少于12次,安全检查管理人员到位率100%,各种安全隐患整改率100% 生产部主要5个直属车间,拥有200多台的机械加工、焊接、浸烘及起吊设备,作业人员主要从事机械加工及焊接工作,因此车间内部的安全及环境管理尤为重要,针对公司年度管理目标而言,正是安全与环境管理的重要部门。为了有效的配合开展体系工作,生产部在公司《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内部的安全责任,同时加强了对一线车间和班组及操作员工的培训,讲安全,抓安全,通过积极开展日常职工合理化建议,完善车间安全看板,提出安全口号、召开座谈会分析安全不良行为,发动全员参与安全隐患的整治和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和方案的实施,使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得到充分贯彻落实,目标、指标得以实现。

二、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的变化及合规性评价情况

生产部对现场环境因素、危险源重新进行了全面的识别与评价,并经公司相关人员讨论,最终确定了生产部2012年的环境因素清单、危险源清单。经识别、评价,生产部存在环境因素(污染物类)9项、环境因素(资源、能源类)8项、危险源9项。根据体系运行要求,已分别对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和应急处理程序。

为了防止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事故的发生,生产部将《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重大危险源清单》及时对有关人员进行了培训,并张帖到车间安全管理看板,做到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管理。

同时,按照公司的统一要求,对生产部适用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重新进行了识别、评价,未出现偏差。

三、安全培训及会议情况

为了使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按时完成内外审核工作任务,生产部继续深入开展了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体系整体运行水平。一是树立长期教育、长期培训的思想。每月一次的安全生产知识学习,以管理体系外审认证为契机,深入学习国家局、省、市安全法规以及公司关于安全生产以及管理体系的一系列《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规章制度。二是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宣传工具,大力宣传安全和环保常识。对不同的工作岗位等易发生的安全隐患,有针对性地宣传预防事故的方法和自我保护的相关知识。三是教育培训注重“质”的提高。在公司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举办了一期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开展了一次消防实战演练。四是开展警示教育。组织员工观看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宣传教育音像片,以反面教材为例,增强全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将安全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

四、生产现场定置管理情况

现场严格按5S管理规定实施,通过日常检查结果显示,现场产品放置及产品混乱情况进行了专项改善,设备工具摆放也较整齐,整个车间给人整洁、清爽的感觉,针对“5S”判定的管理规定措施,有效给予肯定,跟进效果满意。

一是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早会对员工进行安全培训为基准,对新进员工实行操作实习一周再进行考核决定是否能胜任,让每一位员工养成了良好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二是公司现有生产关键设备,已全部通过验收,并建立了相关设备管理卡、保养计划、保养记录和日常点检表等,工装、设备的检修、保养工作实行责任制,车间主任对整个车间设备负责,各工段段长对本组工作所使用的设备负责。通过这些措施,公司的所有设备基本未出现重大问题。

三是对车间进行了区域划分,细化各个车间、各个工位的卫生区域,细化到每个人员,各个责任区域安排了人员值日清扫,车间主任每天巡查两次,卫生和安全管理有了很大地提升。

四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类废品进行合规范性的回收、利用,降低污染的同时节约了成本。

五、应急预案与响应执行情况

为提高员工处理突发火灾等事故能力,确保事故对人员、财产和环境造成的损失最小化。针对生产部生产车间的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情况,本年度开展了一次消防安全培训和事故应急演练,让员工具备了扑救初起火灾的能力,掌握正疏散逃生的基本技能。加强对浸烘房、油品库的管理,坚持每月组织一次对车间现场安全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对检查中 发现的问题当即要求改正或制定整改计划,时间落实到天,责任落实到人,除此之外,还通过制作安全警示和温馨提示,提示员工检查门窗、水电是否关好,设备状态是否完好,有效地避免了泄露、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生产部在公司体系文件的相关要求下,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有效,但在运行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思想认识还有差距。个别部门还没真正把体系文件作为必须执行的文件,在实际工作中没有按程序规定的去做,对体系工作有应付心理、敷衍行为。二是对体系文件理解不深,在程序文件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对标准规范掌握不牢。

新的一年,生产部将进一步加强对“体系”工作的再教育、再学习、再认识。继续加强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内审工作质量,重点是对内审员的培训,进一步增进对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文件的理解,准确掌握各岗位环境因素、危险源及其控制措施,在采取安全控制措施时更加有效、更加及时。经常性地检查体系运行的质量情况,总结经验,认真开展日常安全检查排查工作,在防范上下功夫,不断消除不符合事项,使体系的科学性更加凸现。

生产部

6.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篇六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的概

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是依据有关标准(如国家经贸委颁布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和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经认证机构确认,并通过颁发认证证书或认证标准来证明某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符合相应标准或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实现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的目的和意义

(1)全面规范、改进企业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保障企业员工的职业健康与生命安全,保障企业的财产安全,提高工作效率。

(2)改善与政府、员工、摄取的公共关系,提供企业声誉。

(3)提供持续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即指,降低企业风险,预防事故发生。

(4)克服产品及服务在国内外贸易活动中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5)提高金融信贷信用等级,降低保险成本。

7.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篇七

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

由于65岁及以上的人口增加, 德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在过去10年内增长了5岁, 比欧盟其余27国的平均值高出3岁。预计老龄人口将继续增长, 到2040年, 老龄人口将占总人口的31%。这意味着, 2040年每位老人 (65岁及以上) 对应的工作人口不到2名 (15~64岁) 。

法定退休年龄

2014年, 德国官方规定的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 实际退休年龄为61~62岁, 与欧盟平均水平一致。相比于1996年, 男性工人实际退休年龄增长了2岁, 女性增长了3岁。另外, 2003年以来, 德国55~64岁人口的就业率增长了24个百分点, 2013年到达了63.5%, 比欧盟平均值高出13个百分点。

工作条件

绝大多数老龄工人的工作条件与欧盟平均水平一致, 但工作持续性、在岗培训和情感诉求比欧盟平均水平要高。

健康状况

2011年, 德国50岁男性的预期寿命是30.3年, 比2005年增长了1.8年;女性的为34.5年。65岁男性的预期寿命为18.2年, 比2005年增长了1.4年;女性的为21.2年。

2011年, 50岁男性德国人的预计健康时间约15年, 女性为16年, 稍低于欧盟平均值 (男性17, 女性18) 。65岁德国人的预期健康时间男女均为7年, 稍低于欧盟平均水平 (9年) 。相比于2005年, 2011年德国男性50岁与60岁的预期健康时间增长了0.3年, 女性增长了2.2年。很明显, 预期寿命的增速大于预期健康时间增速, 这意味着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 而健康状况却并非如此。

2012年, 41%的德国55~64岁员工患有长期疾病 (并非全部与工作相关) , 欧盟平均值为33%, 然而与工作相关的疾病却比欧盟平均值低。肌肉骨骼损伤是德国老龄工人面临的最严重职业伤病 (71%) , 心理疾病次之。它们已成为阻碍工人工作持续性的主要原因。

提前退休

50~69岁员工离岗的主要原因是健康问题或残疾, 仅13%因满足领取退休金条件而退休。63岁及以上年龄的工人中, 59%属于被迫提前退休。2012年, 提前退休的人中, 42%因心理疾病或肌肉骨骼损伤提前退休。

延迟退休

55~65岁的独立劳动者中, 约47%想要延迟退休, 这种现象多见于小型企业。收入较低 (500~1 000欧元) 者, 在工作压力小、对体力要求不高的情况下, 更愿意延迟退休, 其中72%的人希望只是兼职工作。对于他们来说, 灵活的工作时间非常重要。

德国职业安全健康体系

德国的职业安全健康体系是双系统的。一方面是联邦政府管理下的国家职业安全健康部门和16个地方职业安全健康部门, 前者负责多数职业安全健康事务, 后者负责劳动监察。联邦政府和地方州政府在部长会议上讨论问题, 协商各自职责。另一方面是具有自主权的工业及公共部门的社会保障机构, 它们制定有自己的劳动监察法规。这些机构的任务是预防职业事故和职业伤病, 在联邦政府和地方州政府的批准下, 也可出台自己的事故预防法规。

德国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建立在各利益相关方相互合作与磋商的基础上。他们通过“德国职业安全健康联合战略” (Joint German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Strategy) 这一活动, 相互协调沟通。在这个框架下, 政府层面的德国联邦劳工及社会事务部 (BMAS) 、16个地方部门及事故保险机构共同制定国家层面的方案, 评估职业安全健康策略, 促进信息交流。

BMAS是管理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的主要部门, 它负责制定职业安全健康领域的法案和法规, 同时按照既定职责, 支持员工健康安全项目、劳动力老龄化项目、生产力与工作能力项目等。此外, BMAS还负责监督社会意外保险机构与德国联邦职业安全与健康协会 (BAu A) 的工作。

州政府负责职业安全健康的监察工作, 监督雇主法律法规遵守情况, 为雇主献计献策。州政府会雇佣劳动监察员完成其工作。各州政府通过职业安全健康技术国务委员会 (State Committee on Occupational Safety, Health and Technology, LASI) 相互合作、沟通。

BAu A主要负责职业安全健康领域的研发, 促进相关知识的传播, 为政策制定提出建议。它可在危险物相关法的规定下, 自主建立生产安全与健康数据档案。

德国的保险系统是强制性的、属不追究责任保险。该系统通过独立的法定意外保险机构发挥作用, 管理部门有德国法定意外伤害保险协会 (DGUV) 的管理委员会、成员大会等, 成员分为雇主代表和员工代表。除开展预防性活动外, 意外保险组织还提供医疗和职业康复服务, 以及工伤和职业病的赔付。

政策与项目

德国的社会保障系统涵盖广泛, 从俾斯麦时代开始, 社会保障标准就比较高, 此后, 又进一步得到发展。如今, 保险系统包含了健康保险、事故保险、养老保险、事业保险、长期医疗保险等。这些保险在职业伤病预防与恢复中, 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根据欧盟法规, 德国在综合性职业安全与健康相关法中包含了对弱势工人群体的保护。此外, 没有针对老龄工人的专门立法。《同等待遇综合法案》 (General Act on Equal Treatment) 是为了预防年龄歧视, 而《社会保障法》 (Social Security Code) 则要求雇主保证工作场所满足员工的需求。

在不同层面上 (如在国家层面、地区层面和公司层面) , 德国有一套广泛的职业安全健康政策、方法、项目和活动。大多数活动是针对所有员工的, 而非专门面向老龄员工。德国把保证员工健康、安全、工作持续性作为预防的最佳方法, 并且认为预防需要在职业生涯初期开展。

政策

近些年来, 由于人们对人口变化、劳动力老龄化, 特别是技能熟练工人短缺问题的讨论增多, 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出台。德国生产模式的特点是生产高质量、高科技产品严重依赖技能熟练的工人, 因此技工缺乏将对德国产生很大影响。所以, 德国一方面将原来退休年龄65岁, 正逐渐过渡至67岁, 另一方面广泛开展活动, 保证工作持续性。保险公司在养老保险费增长及利益的驱使下, 成了应对此问题最活跃组织之一。一些社会人士也参与了对老龄工人问题的讨论, 他们的视点主要集中于技能熟练工人的短缺、技能的传授和技能的价值增值3个方面。为将老龄工人留在工作岗位上, 许多部门合作协议已于近年达成。

倡议活动

在国家层面, 德国有3个主要的政策性活动与人口变化和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有关, 它们分别为“联邦政府人口战略”“工作质量新倡议”和“德国职业安全健康联合战略”。尽管“德国职业安全健康联合战略”并不专门针对老龄工人, 但在该战略指导的活动中, 绝大多数都涉及了人口变化和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工作质量新倡议”下的部分活动, 涉及工作能力、年龄管理等概念。这都有利于工作条件的发展。

在地区层面,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在2002年发起了“职业健康” (Health at work) 倡议活动。巴伐利亚自由州建立了职业健康风险管理系统, 中小型企业可通过该系统寻求经济支持。另外, 许多雇主也会参与到德国的职业安全与健康体系中。一般来讲, 在德国, 不同行业、部门之间的对话质量非常高, 并且这些对话一般均涉及工作条件。

现存问题

多数活动倡议都遵循了整体分析的方法, 其中涉及了人力资源问题、工作场所健康问题、信息交流问题、预防工具问题以及宣传方法问题等。但是, 除少数活动外, 多数活动并没有得到评估。

多数利益相关方认为, 活动应面向所有年龄的工人, 而非专门针对老龄员工, 如果专门针对老龄员工的措施不当的话, 他们很难去反抗。同样, 他们也认为, 这些措施不能只针对老员工, 而应面向所有员工, 因为今天的青年员工会成为今后的老龄员工, 所以对他们采取措施同样重要。另外, 企业规模对该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预防计划有很大影响, 尤其是微型企业, 最为棘手。由于微型企业的资源有限, 在职业安全健康预防活动和员工身体恢复返岗活动中可发挥的作业微乎其微, 而地区间的企业联合和社会保障机构联合, 是帮助这些企业实现目标的最有效途径。有企业代表认为, 年龄管理对管理者来说是项新任务, 因此有必要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 寻求外界支持。

康复返岗

在健康、安全和可持续性的工作条件下, 延长工作年限意味着必须保证曾受疾病困扰或因事故长期休假的员工, 得到返回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支持。通过促进员工返岗, 让那些本会选择提前退休或需要残疾补助的员工重新就业。

在德国, 保险机构在让受疾病困扰人员和事故受伤人员康复返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产生健康问题的原因不同, 负责机构也会有所不同。

国家层面

《社会保障法》是所有康复相关法的基础, 其中“残疾人士的整合与康复” (Integr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of Disabled People) 部分于2001年引进, 主要是为了减少不同康复法律间的差异, 降低复杂性。根据《社会保障法》, 德国员工的康复过程包含以下3个步骤:医疗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而康复返岗可分为2个层面:工作单位内和工作单位外。工作单位内, 鼓励雇主对出现慢性疾病或有长期离岗表象的员工做出积极响应。单位外, 保险公司要监督康复服务以及完成康复过程中的协调工作。“《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国家行动计划”是另一个重要文件。德国正根据该文件积极地建立相关程序, 它们将会在今后10年内对所有德国人产生深远影响。

“康复而非养老”, 是德国康复体系形成的主要依据原则。它清楚地表明了返回工作岗位是第一选择。该原则的形成不仅是因为整体政策的要求, 还源自于保险公司的推动, 因为保险公司要对因病离岗超过6周的工人进行赔偿, 为了减少对暂时或永久性伤残人员的赔偿, 保险公司自然支持这一原则。

为了克服伤病和残疾, 德国的康复体系包含了广泛的措施, 包括医疗、职业和社会康复措施, 这些措施主要是由保险公司提供。康复, 不仅要消灭当前的疾病, 还要预防今后的新发疾病。有专家指出, 德国最近收紧了对残疾赔偿金的发放条件, 这使得整合劳动力市场的推力加大。

公司层面

《社会保障法》要求, 若员工在连续6周或1年期间周期性因病离岗, 雇主就要为他们进行工作场所整改管理。然而, 似乎没有任何具体措施来帮助雇主落实此要求。其实, 雇主可以从法定意外保险机构获得工作场所整改所需的部分资金与技术支持。

倡议活动

融合活动 (Initiative inclusion) 是落实《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而发起的国家行动计划。该活动有1亿欧元的资金, 其目的是帮助严重残疾学员的进行职业定位;支持企业为严重残疾人士创建新式学徒培训等, 鼓励更多严重残疾人进入劳动市场。

无障碍就业倡议活动 (Jobs without barriers) 始于2004年, 由BMAS与雇主、工会组织、残联等共同发起, 主要目标是为严重残疾的青年提供培训;增加他们在中小型企业的就业机会;加强对他们的职业防护。人们应该明白, 德国对残疾人的定义非常开放, 因此它涉及大量存在健康问题的人群。

建筑行业康复计划 (Reha Bau-Rehabilitation in the building sector) 由雇主责任保险协会 (The Employer's Liability Insurance Association) 于2000年在建筑行业发起。经医师同意后, 住院员工可参加3周的康复返岗项目, 它包含了提拉重物训练和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工作场所培训。

现存问题

德国的康复体系非常全面, 且运行良好, 但将来的活动还要遵循如下建议:促进康复信息沟通, 公司一体化管理的落实, 不同利益相关方间的交流和社会保障机构的良好合作。

参加康复计划的人中, 约80%返回到了工作岗位, 另一方面, 几乎半数申请工作能力下降保险的人并未参加国康复返岗计划, 这表明康复计划还有提升空间。证据表明, 在德国参加康复计划的机会是不平等的, 比如与社会地位和教育有关。考虑到社会公平, 这个问题需要解决。

德国的康复体系非常复杂, 比如, 康复机构各异, 康复服务范围繁多。涉及到的个人或企业经常为此感到困惑。另外, 雇主没有动机去落实公司的整改计划。当员工患病时间较长时, 员工会从健康保险中得到补助, 因此不会对雇主造成直接经济负担。所以, 雇主应该多了解信息, 学习落实康复返岗政策的益处。工作场所一体化管理是执行康复返岗活动的具体内容之一, 然而, 在专家看来, 目前德国企业的执行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

总结

由于德国55~64岁的工人比例远远超过欧盟平均水平, 许多工人患有长期疾病, 其中多数人因为这些健康问题提前退休。这些现象表明, 提升工作持续性尤为重要。由于人口老龄化高于欧盟平均水平, 德国近些年已持续专注于社会人口年龄变化问题和工作人口年龄变化问题。

德国的职业安全健康预防方法和提升工作持续性的方法比较全面, 平等考虑到了所有工人, 并且人们也一直关注着劳动力老龄化项目的成效。这些项目主要解决人口年龄变化、工作能力评估、年龄管理、提升工作场所健康、患病工人康复返岗等问题。除政府之外, 最近10年, 社会人士、保险公司也都广泛致力于高水平活动项目的开展。

8.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 篇八

关键词: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更新观念;树立信念;培养习惯;拓宽渠道

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近2200万,他们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将进入生产第一线。面对目前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学生只重视实践操作能力。而往往把职业健康与安全这一问题给忽视。所以很容易成为职场受害的“主力军”。近年来一系列职业健康与安全案件频繁发生,如前年8月27日,福建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名学生在某药业有限公司实习时,被货物砸下来造成左脚拇趾粉碎性骨折;2010年8月13日,在北京某企业实习的河北省石家庄市某职业学校学生小相,由于电梯故障导致意外身亡。这些健康安全事故,都与严重忽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有关。现在很多职校把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放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紧起来不要”的位置上。在这种思维下培养出来的各种专业的学生业务技能精,职业健康与安全意识薄落。将来他们走上各种工作岗位后,是很容易发生各种职业健康安全事故,不仅会给自己带来身体的伤害,也会给自己的家庭和企业带来一定危害。因此,加强职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就摆在我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而重大的任务。笔者在长期职业教育教学中作了一些研究探索现总结如下:

职业健康

与安全教育现状形成的原因

造成职教忽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思想认识造成

在职校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掌握了专业知识技能,将来就能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学习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而大多数专业教师对学生们只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教学,就认为自己的教育教学任务完成了。同时,职校师生们普遍认为职业是一门专业、一门学科,学生们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工作,只是跟各种职业技能打交道的,而没有认识到职业健康与安全的问题。由于广大师生中存在着上述错误的思想认识,所以师生们普遍认为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是可有可无的,是可以忽视的教育。

2.专业课程设置造成

从职校现行的各种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上看,各种专业课程设置教材版本很多。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却一直没有作为单独一门课程纳入专业学科教育教学体系中,直到2010年年底才进行初步试点工作,还没有进行全面推广应用。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长期被师生们所遗忘,其根本原因就是各种专业课程设置没有把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放在应有的地位上。

3.教育教学过于单一呆板造成

由于职校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所以教师一般都采用说教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很难保证其教育教学质量。同时,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概念、原则、图标等知识大都是抽象枯燥的,教师不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措施,学生只能是被动的接受学习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内心深处很难形成丝毫的学习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兴趣,这样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效果,只能是事倍功半。

4.学校疏于教育、管理造成

学校只着重考虑如何解决毕业学生的就业问题,忽视了实习、就业过程中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再加上学生缺乏实践经验,根本不知道实习、就业过程中潜在风险。这样,学校疏于教育、管理,导致学生在实习、就业过程中遭遇伤害事故时有发生并呈上升态势。

职业健康

与安全教育的措施与途径

1.更新教育观念,促使重视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教育

作为职教教育工作者,各专业教师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从传统的专业教育观念中走出来,不能只重视传授专业知识技能教育,而忽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而要充分认识到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时代也呼吁我们教师积极更新教育观念,只有在教育观念发生更新后,才能真正的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教学过程中贯穿职业健康教育、渗透职业安全教育。同时,职校的各种专业课程设置也要更新观念,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放到足够高的地位上,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设置应该坚持现代教育理念,体现时代性、针对性。只有注重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与专业业务技能教育齐头并进,相互结合,才能培养出各种专业的合格的技术人才。

2.抓住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健康与安全的信念

课堂是学生接受各种知识、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老师抓住主阵地,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技能时,也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们讲授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帮助学生们树立职业健康与安全信念,使学生们理解消化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不断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如:职业健康的概念、原则、要求等知识是抽象枯燥的,这时教师让学生观看有关职业健康与安全方面的幻灯片、多媒体课件和案例VCD等教具,激发学生们学习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水平,从而使学生们逐步树立职业健康与安全的信念。为学生们毕业进入专业工作岗位时,在他们脑子里打下坚实的职业健康信念与安全意识。

3.结合职校实习,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健康与安全的习惯

各专业实习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加深专业认识的重要活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良好机会。教师在设计实习计划时,应尽可能考虑、渗透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在实习中,让学生们仿真模拟实习,从中理解、体会、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解决将来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职业健康与安全问题。通过结合各专业实习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将抽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转化为具体的;将枯燥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转化为生动的;将学生们被动接受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转化为主动理解、灵活的运用。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思想意识,不断升华自己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水平。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职业健康与职业安全良好习惯。

4.周密组织课外活动,拓宽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渠道

课堂上的知识无论用什么方式渠道传授,学生都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教学效果事倍功半;而通过课堂之外的各种渠道途径加以补充巩固(即第二课堂课外活动),就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兴趣和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学校要周密组织课外活动,充分发挥社会环境育人的功能,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从而拓宽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渠道。

(1)开展知识讲座。学校可以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举办有关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讲座。通过对学生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即坚持宣传正面典型与剖析反面典型并重。一方面运用反面典型如:重大职业安全事故案件,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警示教育,这样使学生对违反职业健康与安全和相关法规的法律后果产生了直观、深刻的认识,从而在内心逐步形成自我约束和防范的能力。另一方面运用正面典型的专业领域良好的职业健康习惯为榜样进行教育,可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得到生动的启发和教育,并从中找出自身的差距,从而达到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教育目的。

(2)举办专题辩论会。通过专题辩论会,会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学习职业健康与安全,转化为主动积极思考职业健康与安全。学生们往往为了一个专题,不遗余力地主动地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力争以充足的论据,鲜明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见解以说服对方。通过激励的辩论,将其平时所学到职业健康与安全知识转化为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身的职业素质。

(3)进行互联网络交流。在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教育方面,传媒的披露和报道带来的震撼和影响有时候比理论灌输和说教更为深刻。尤其是互联网络的普及,学生们面对扑面而来的大量的信息,很难辩别是非,这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职业健康与安全过程中担负着非同一般作用。当今的学生不愿与家长和老师面对面进行交流,喜欢在虚拟互联网络中进行交流。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一新的特点,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如公开自己的QQ号或电子邮箱,学生可以在网络中匿名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及时解答。同时老师也可以将各种网站上所报道各种职业健康与安全的最新资讯和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及时地推荐给学生。增强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时代感,学生浏览之后可以在“群聊”中与老师、同学相互交流。这样学生乐于接受,教学效果显然比让他们死记硬背职业安全条例要好的多。这种交流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从而达到对学生们潜移默化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5.强化学校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学校应将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纳入学校常规教育教学过程中,各职校应通过宣传橱窗、印刷宣传册,开展职业健康与安全相关的讲座、开设职业健康与安全相关的课程,多方面、全方位的让学生掌握职业健康与安全相关知识,提升学生自我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学会如何防止安全事故或在安全事故发生以后如何采取紧急避险措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同时学校还应该大力宣传职业健康与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让其懂得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怎样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上一篇:加拿大签证的具体流程下一篇: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