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核算范围

2024-09-15

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精选12篇)

1.预算会计核算范围 篇一

浅析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

作者:任元红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预算会计一直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仅在事业单位的部分领域和部分交易事项中采用权责发生制。21世纪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引起政府及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收付实现制预算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因此,会计确认基础也应予以改进和完善。关键词: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会计核算基础

21世纪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引起政府及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改革已成为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在政府预算会计中运用了权责发生制,其中世界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一半以上的成员国在政府财务报告中采用了权责发生制。本文重点介绍西方国家预算会计改革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一、当前国际上通用的会计核算基础

现金制基础。现金制基础也称为收付实现制基础,这是最古老的会计基础。它要求会计的一切记录,无论是收入、支出,还是资产、负债,都应当以现金的流入和流出的时间为准。现金基础会计核算是最简化的,它避免了那些本月应收未收、应付未付款项的核算,因而不需要通过应收和应付款项来进行时间调节。修正的现金制基础。修正的现金制基础是指原则上采用现金制基础,对某些特定业务则偏向于采用应计制基础。如对某些有明确期间的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按应计制基础加以确认。

应计制基础。应计制基础即权责发生制基础,是指在判定收入和支出上,以会计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发生的时间为基础,来确定本期收益和费用的一种方法。

修正的应计制基础。修正的应计制基础是一种现金基础与应计基础的混合物或者改进基础。是指原则上采用应计制基础,对某些特定业务则偏向于采用现金制基础。在收入上采用谨慎原则,而在支出上采用应计基础加上契约责任基础。这样可以较好地避免高估收入或少算当期支出所造成的虚假结余问题。

由此可见,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仅是确认时间基础的两个极端,而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则是混合会计确认基础,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的融合将成为未来会计确认基础的发展趋势。

二、世界各国改革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通行做法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普遍采用收付实现制。随着各国政府会计环境不断变化、政府在社会经济中角色重新定位、政府管理职能发生重大改变以及会计国

际化,政府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所生成的会计信息局限性日益暴露,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优势不断被各国所认同。

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各国面临不同的经济、政治和财政环境,改革的具体方式、实施的范围和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新西兰、澳大利亚最早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实行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之后芬兰、希腊、瑞典、美国、意大利、冰岛、英国和加拿大等多数国家在改革中根据本国的国情和财政管理的需要,部分地采用一些权责发生制方法来弥补传统的收付实现制的缺陷,或者在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同时,保留了一定程度和范围的收付实现制做法,从而形成了多种“修正的收付实现制”和“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模式。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1996年成立了专门的国际公立单位委员会,着手研究制定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编制财务报表的国际公立会计准则,还专门制定了从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转轨的工作指南。在国际组织的推动下,引入权责发生制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会计改革的新趋势。综观各国的改革实践,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方式: 以新西兰、澳大利亚和英国为代表的“一步到位”式。政府会计基础由收付实现制直接改为权责发生制。这些国家对政府的活动采用了与企业相同的核算方法,在政府部门管理中实行成本、固定资产折旧等一系列会计核算方法,同时,政府的预算编制、财政报告也采用权责发生制方式记录、编报。

以加拿大为代表的“分步到位”式。部门会计和预算管理采用权责发生制,政府预算编制、财务报告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模式。这些国家政府会计基础的改革沿着“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的轨道运行,一步步实施改革。

以美国为代表的“逐步扩展”式。政府财务报告、部门管理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编制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先对部分收支、资产、负债科目实行权责发生制,然后再逐步扩展到其他的政府会计科目。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财政报告虽然采用权责发生制,但报告所反映的政府控制、运用资源等内容,建立在完整的统计、分析系统上,并不完全通过预算编制取得,部门管理上引进企业的管理模式。而预算编制采用收付实现制,以反映本财政内资金来源及政府运用资金的情况。

国外改革的经验表明,许多政府会计已实行权责发生制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完全抛弃收付实现制,在实际应用上,没有一个国家采用的是纯粹的某一种会计基础,而是以某一种会计基础为主,应用其他会计基础进行某些修正。如各国的政府会计报告体系中均有一张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重要报表———《现金流量表》,弥补了权责发生制基础在揭示现金信息方面的不足。

三、我国预算会计权责发生制基础应用探讨

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优点。1.可以提供政府资产的全面信息,有利于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权责发生制基础应用于预算会计上,可以较好地区分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有效避免资产一旦购置或建造完成就脱离公众的监督视野,提供关于政府资产的全面信息,有利于加强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同时,可以解决长期存在的政府不计算成本,以及即使计算,也因不计提折旧等费用而造成成本不真实问题,能全面、准确地反映政府所拥有的经济资源价值及其使用状况和使用效果,有利于对所拥有资产的持续管理。有助于有效控制财务和经营成本,可以对提供的产品、服务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使政府业绩更加透明,有利于广大纳税人及社会公众评价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状况以及它们的工作效率。

2.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预算会计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能够为政府编制预算提供有用信息,因此预算会计与政府预算管理的协调是推行会计核算基础改革应考虑的重要方面。我国预算编制正用“零基法”取代过去的“基数法”。基数预算使得公共预算很难进行资源的再分配,从而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在部门预算改革中,零基预算被视为一种最佳的预算编制模式,它主要根据各部门职责、占用的经济资源、人员配备等客观因素来确定资金使用额度,预算基数不再理所当然地成为下一个预算进行预算决策的基础,这一变化要求预算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样才能保证预算信息和会计信息的一致性,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比较和控制,促进政府的绩效管理。

3.全面反映政府债务。自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财政风险日益加剧。权责发生制可以提供收入支出方面更全面、准确的信息,能够对政府的资产、负债进行全面地反映,还可以使管理者清楚地了解财政成本以及其在时空上的变化。例如可以对目前已发生的负债,将来才产生支出的项目,如直接贷款、贷款担保等进行成本核算。能揭示社会保险、雇员养老金等政府长期承诺形成的负债,避免了收付实现制下“隐性负债”藏而不露的问题,便于政府加强负债管理,有利于政府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提高其防范财务风险的能力。

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设想。通过对世界各国改革模式的了解,以及借鉴各国改革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经验,结合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时期,还没有统一的预算会计准则的特殊情况,我认为我国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应采用“分步到位”的渐进式方式。

1.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会计基础。初级阶段原则上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对某些特定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如预算支出中的退休养老金、政府采购中跨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核算、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等。

2.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随着政府会计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规范,不断扩大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基础范围。如事业单位会计可以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即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对某些特定业务,例如政府拨款、捐赠收入和奖励支出、赞助支出等采用收付实现制基础,预算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即预算文件中按收付实现制基础编制现金流量表,这样有利于信息处理的简化和预算制度的稳定。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的实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会计结果,以现金基础为主的预算表面平衡将会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那些预估的、尚未发生的债务,例如政府未拨付的转移支付款、未退库的税收、未弥补的企业亏损补贴等。这就是说,现金基础下的表面平衡将被实际赤字所打破。随之而来的是,预算赤字加大而产生的政治风险。因此在我国的法制不太完善,个人诚信的征询体系尚未建立,企业或个人拖欠国家税款的现象较为普遍的情况下,预算会计基础的改革可以分别按照两种会计基础报告政府会计结果,先小规模、小范围试点,然后再扩大和推广。参考文献: [1]马国贤.预算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2]刘玉廷.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若干问题[J].会计研究, 2004,(2).[3]王淑芳.浅析会计信息失真及预防对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108-109.

2.预算会计核算范围 篇二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纷纷开始进行财政管理方面的改革, 其中最为热门的领域之一就是政府会计, 目前英国等国家已经相继完成了政府会计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各项预算管理改革措施相继推出并逐步施行, 对现有的预算会计提出了一些新要求 (刘玉廷, 2004) , 客观上要求对我国现行的政府预算会计进行改革。

二、基于预算执行周期进行预算会计改革的原因

只有明晰了在预算会计核算中引入预算执行周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具备了充足的理由, 所有对预算执行周期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和研究才是有意义的。

(一) 符合预算会计目标的客观要求

政府预算会计的目标是核算、反映和监督政府预算和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以实施对预算执行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预算执行的合规合法性、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会计为了达成反映预算及其执行情况这一目标, 应当对预算执行周期的各个阶段的信息进行确认和记录;即, 基于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符合预算会计目标的客观要求。

(二) 更好的评价和控制预算执行的合规性

相较于目前的预算会计核算方法, 出于政府审计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单位内部的需要, 依据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能够更好的评价和控制预算执行的合规性。

(三) 保证预算执行和管理的顺利进行

1. 督促收入支出执行过程的完成

基于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 能够提供核实阶段的信息以及它与实际收支数之间的差额信息。通过分析核实阶段和实际收支阶段的差额信息, 可以督促相关部门尽快完成项目收入和支出的执行。

2. 便于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

预算执行周期会计能够反映预算执行全过程的信息, 由于支出承诺、核实及付款阶段对应于签订合同、履行合同的预算执行环节, 所以通过预算会计的记录能为合同管理和项目管理提供所必需的信息。

3. 利于评估和管理财政风险

政府部门可能存在的财政风险包括支付风险和贷款担保风险等。当前的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 不能提供对于风险管理至关紧要的前瞻性信息 (IFAC-PSC, 2001) 。基于预算执行周期进行会计核算, 能够对承诺、核实阶段的信息进行记录, 使会计确认和记录的时间大为提前, 能够更好的提供危机预警信息, 以便于评估和管理财政风险。

4. 提供预算编制和调整所需的可靠信息

预算编制中, 对于预算年度与以前年度相同或相似的项目, 其预算计划一般需要参考以前年度的支出信息 (Richard Allen和Daniel Tommasi, 2001) 。通过预算执行周期会计, 能够记录项目的全部支出, 并反映真实的结余信息, 从而为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信息。

三、基于预算执行周期构建预算会计核算体系

(一) 会计基础选择

基于预算执行周期构建政府预算会计的核算体系, 应当选择适当的会计基础进行核算。预算执行周期的核实和收款 (付款) 阶段, 可以套用现有的关于会计基础的研究结论, 采用“修正的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基础。进行这样的选择和设计, 可以保证预算会计目标的实现。

(二) 会计要素设置

1. 在政府会计中设置“二元结构”会计要素

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包括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完整的政府财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

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对象最基本的分类;而会计账户实质上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进一步细分。

2. 我国预算会计要素的设置

会计要素的设置应满足一定的标准:

(1) 应能够作为会计主表的主体结构;

(2) 会计要素之间应满足一定的等式关系;

(3) 应能够进一步细分为具体的会计要素项目, 并据以设置会计账户, 进行会计记录。

基于上述三个标准, 在预算执行周期会计中, 应当设置预算收入、预算支出、预算结余三大会计要素, 同时按照预算收入周期和支出周期的各个阶段设置会计要素项目或者会计账户。

(三) 会计账户设置及账务处理

1. 预算账户与财务账户的协调使用

在我国政府会计中确定采用“二元结构”会计要素后, 应当进一步细分预算会计要素和财务会计要素, 分别设置相应的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在政府会计中, 预算会计账户与财务会计账户的关系处理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设置两套相互独立的会计账户体系, 分别进行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核算;另一种是设置一套同时包含预算账户和财务账户的会计账户体系。因为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会计主体和数据来源相同, 应当采用设置一套会计账户体系的做法。

采用一套会计账户的做法时, 需要区分三种情况:

(1) 对只涉及预算收支的业务, 仅进行预算收支核算, 在预算收支账户中进行记录;

(2) 对只涉及资产负债变动、不涉及预算收支的业务, 只进行资产负债的核算, 在财务会计账户中反映;

(3) 对于同时涉及预算收支和资产负债变化的业务, 需进行“双分录”核算, 同时在预算会计账户和财务会计账户中进行核算。

2. 预算会计账户设置

(1) 总分类账户

依据预算执行周期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体系设计时, 应当按照预算执行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总分类账户的设置。

(1) 在预算批准时, 设置“计划收入”、“核定支出”和“计划结余”账户, 以分别核算批准的收入预算数、支出预算数以及两者的余额;

(2) 在承诺阶段, 设置“承诺支出”和“承诺支出准备”这一对相互抵减账户, 用以记录商品或服务的订购业务, 便于进行借贷记账处理;

(3) 在核实阶段, 设置“应计收入”和“应计支出”账户, 分别核算经过核实的未来收入和未来支出;

(4) 在收款和付款阶段, 设置“实际收入”实际支出”和“实际结余”账户, 用于记录实际收到和支付的现金以及收支相抵后的余额。

(2) 明细分类账户

借鉴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 预算收入可以按照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区分为几类, 进一步细分为款、项、目等, 并据此设置明细分类账户。按照收入的来源和性质, 财政部门的预算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非税收入等;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收入可以分为财政拨款、其他收入等。

预算支出有两种分类方式: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分为类、款、项三级, 按类级分为一般公共服务、外交、国防等;支出的经济分类分为类、款两级, 按类级分为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支出划分基本相同, 可以根据具体分类设置明细账户。

在预算执行周期会计核算体系中, 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的明细账可以按照表三和表四的格式进行设计:

3. 预算会计账务处理

(1) 日常会计处理

(1) 预算得到批准时, 即在收入计划和拨 (用) 款计划阶段, 借记“计划收入”账户, 贷记“核定支出”账户, 将其差额记入“计划结余”账户;

(2) 行政事业单位在签订合同或订单时, 即在预算支出周期的承诺阶段, 应借记“承诺支出”账户, 贷记“承诺支出准备”账户;

(3) 当行政事业单位购进商品或服务、收到付款凭单时, 即在预算支出周期的核实阶段, 承诺支出转化成为应计支出;

(4) 在预算收入周期的核实阶段, 应借记“应收账款”, 贷记“应计收入”;

(5) 在实际付款时, 应计支出转化为实际支出。借记“应付账款”, 贷记“应计支出”;同时登记实际支出, 借记“实际支出”账户, 贷记“现金”类账户。

以上的会计处理均需要在相关明细账中进行登记。

(2) 期末结转处理

进行期末结转处理的目的是结清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等账户的余额, 从而使下一年度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相应账户从零开始。

(四) 会计报告设计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报表体系至少应当包括预算收支总表、预算收入执行情况表、预算支出执行情况表和跨期项目预算支出执行情况表, 财政部门的预算会计报表体系应当包括上述除预算支出执行情况表以外的所有报表。预算收入 (支出) 执行情况表可以参考美国的政府预算会计报表来进行设计 (赵建勇和戚艳霞, 2005) 。

参考文献

[1]景宏军, 王蕴波.论我国预算会计的定位[J].财会月刊, 2008, (02) :6-8.

3.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企业管理

自20世纪20年代提出以来,全面预算管理内容不断充实、体系不断完善、方法不断健全,现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大型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环节,有利于协调各方关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企业精益生产,提高经济效益。而在整个预算管理过程中,必须依托于精准的数据反馈,也就需要会计核算的支持。两者虽不属于同一体系,却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会计核算是预算管理的重要数据来源,预算管理的有效实行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在实际企业管理中应科学看待两者的关系,综合运用,促进企业发展。

一、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特点及关系

1.企业预算管理的特点

在战略目标指导下,企业预算管理常包含编制、执行、考核三个阶段,贯穿项目始终,其具有属于自身的显著特性:(1)及时性与准确性,每一次重大企业活动决策前都应进行预算管理,在一定时间内对所需投入的各种人力、财力、物力资源加以核算,得出成本,若在此过程中发生较大偏差,则会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故预算管理中从数据收集到核算不仅要及时有效,还应具备高度的准确性。(2)信息可比性,企业预算管理体系在内部应具有易理解性和可比性,有利于核算的规范化进行,也有利于企业内部沟通协作。

2.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会计核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核算与监督的功能,其特点如下:(1)信息真实性,会计核算通过对企业各种经营活动进行连续地记录与分析得出一系列经济指标,是许多管理工作的基石,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此,核算过程中所利用的各项数据信息文件等,都必须是绝对真实的,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的实效。(2)信息的相关性与层次性,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甚多,产生了大量的数据资料,在会计核算中需要对此加以甄别,对重要信息进行严格处理,对次要信息进行简化处理,以提高核算效率。

3.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

(1)预算管理的有效实行是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只有预算管理得以切实有效地贯彻落实,企业的各项数据资料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才能得到全面保证,否则,会计核算容易失去参照性而变得不甚准确。(2)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需要会计核算的参与,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可作为预算管理的资料来源,核算结果越准确,制定的预算计划越科学合理。正因为此,会计核算是否公正也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公正性,会计核算流程需要严格遵守新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管理的公允性。

二、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运用策略探讨

1.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独立

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隶属于不同的管理体系,可将各自所得结果分别呈现,在这种模式下,两者之间并未形成联系接口,当需要运用对方数据时,需要辅以额外的人工调整。例如,预算考核时若采用预算编制表数据,则需要将会计核算结果导出后依据预算编制表形式加以整合。该模式没有改变原来体系的运行状况,前期工作量较小,但在后期数据整合过程中容易造成重复劳动现象,且并不能保证预算管理所需数据与会计核算数据的全部对应,从企业战略发展角度来看,应予以改善。

2.以会计核算为主导

以会计核算结果作为预算管理的评价依据,实现接口功能,预算编制表依照会计核算结果进行适当修编,在这种情形下,某一个预算项目可对应多个会计科目,而一个考核部门亦可以对应多个会计科目,但预算项目与考核部门之间呈现一一对应关系,为此需要将考核部门与预算项目进行合理编制。该模式解决了预算数据与会计科目的多口径对应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有利于企业全成本掌控的细化,但来自于各个职能部门的预算编制数据可能会影响到会计核算的合理性,而对每个核算科目入账处理原则与性质的重申也具有一定难度。

3.以预算管理为主导

预算管理自身具有灵活性,会计核算则需要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按部就班地执行,以预算管理为主导,需要会计核算科目围绕预算管理进行部分重置,与此同时,会计核算多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管理多采用收付实现制,以预算管理为主导容易影响会计核算的真实性,进而导致财务风险。

4.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相互结合

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通过信息化手段可方便地在预算管理系统内实现预算科目的整合,寻求预算科目与会计科目之间的关联并形成系统之间的对接,会计核算系统中相应科目如合同支付增设预算管理类别,设置为必选项,形成两者的关联性。该模式以预算科目数据作为考核数据,可减少工作量,而会计科目的相对独立,也便于会计核算遵守会计准则,依规而行,可称之为预算管理基础上的会计核算形式。

无论是预算管理还是会计核算,都是为了企业发展而服务,都应着眼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以此为指导,以企业自身实际人力、物力、财力为出发点,不断修正内容,不断完善体系,促进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有机结合,使其共同为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做出贡献,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乘风破浪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甘红莲,孙荔姝.浅析如何实现企业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有机结合[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4.预算会计核算范围 篇四

全额预算事业单位一般不从事物质资料生产,使用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盈利,因而对其核算相对也比较简单。如: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标准偏低、固定资产报废没有规定年限,不确认固定资产的减值损失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及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进行,目前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特别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也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影响了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准确性。因此,要加强全额预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以充分发挥全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5.探究企业预算管理的会计核算体系 篇五

预算管理是指通过预算对企业的各种财务和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掌控、考察和管理, 从而有效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服务, 使企业完成既定目标的手段。

预算管理需要在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的指导下, 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与之向配合的财务结果进行具体充分预判和策划。并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做好监督管控, 通过对实际情况和预算结果的不断分析对比, 及时调整、指导实际的经营活动, 以此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企业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战略目标[1]。

二、企业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关系

会计核算是企业内部一种信息收集获取和处理的的系统, 它所获得的一系列数据是企业预算管理进行资源配置和项目规划的基础。而作为预算管理的基础, 会计核算所得数据的真实性, 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质量。而随着企业预算管理工作的深化, 对于会计核算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这两者在企业的发展中, 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共同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2]。

三、完善企业预算管理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意义

一是企业只有在对会计预测、分析、决策和控制等方面的不断完善和健全中, 对企业的各项信息进行及时的、科学的分析和预测, 才能在企业管理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才能把握好企业前进的方向, 才能使企业更加稳步的发展。

二是一套科学化、规范化的会计核算体系, 不仅能够帮助企业节省资源, 还能合理地运用规范的会计核算方法和检查方方法, 使得各种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更加简便高效。而通过这些信息, 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更快的做出更合理、更科学的决策, 能够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促进企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三是会计核算体系能够更好地发挥会计信息的功效, 能够促进企业的资源配置趋向合理化, 能够让企业的决策更加正确, 以此来推进企业的进步发展。

四、企业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结合

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国内很多企业会计核算也开始向国际化转变, 这样对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 提高会计工作的工作质量都有着很好的帮助。

二是在进行会计核算时, 必须充分考虑预算管理的要求。企业进行预算管理工作, 都是根据项目不同时段、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进行监控和管理的。在进行预算管理明细账建立时, 需要考虑核算责任的分类, 并将预算和核算相统一。而企业之间如果有交易行为, 交易之前, 应该要先报告其预算, 来为实施管理和核算提供便利。

三是预算管理时, 必须要对核算的适应性做好评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预算与核算是可以相互转化、互为利用的, 这两者之间的结构、内容、方式等等都有一定的相似性, 所以预算报表中常常能够体现出会计核算的存在。也正是由于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在编制信息、传递上都没有太大的分别, 所以预算在制定时, 可以参考核算的承受和适应范围再予以确定[3]。

五、规范企业预算管理的会计核算体系的措施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也在不断的进行市场化和商业化, 来适应整个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能否在这一环境中生存并壮大自己, 就要看其制度、体系以及理念能否跟上时代的潮流变化。所以科学规范合理的会计核算体系作用在企业预算管理中的作用, 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甚至影响企业在竞争中的得失成败。

(一) 规范会计制度

完善的制度是现代化管理的标志之一, 只有制定出完善的制度, 才能保障现代化管理得以实行。在会计制度的完善上, 必须做到每一个环节、每一条细则都细致修正。要从会计的选拔、会计工作的交接、会计档案的管理、人员的检查等等方面全面入手, 高速重视会计制度的完善工作, 要以实现现代化管理为目标, 做到对会计制度的充分完善。

(二) 制定会计政策

在企业日常工作中, 重视会计科目而忽视会计政策的问题, 常常是阻碍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依靠违背科学规范的会计政策来施行会计管理, 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所以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工作时, 必须在遵守行业规则的同时, 还要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处理方式。只有科学规范、可行性强、合情合理的会计政策, 才能符合会计人员工作的需求和会计行业的发展, 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

(三) 定期培训会计核算人员

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科技发展现状, 会计核算系统也在进行着不断的更新和进化。企业想要适应这些变化, 就必须在不断地吸收新鲜血液的同时, 对拥有丰富经验的老员工进行定期培训, 帮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这样不仅能够充盈企业文化内涵, 还能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 有助于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 也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算效率。

(四) 统一会计科目

在很多企业里, 由于各部门都有编制自己的预算, 预算的科目和核算的科目又不尽相同, 导致数据汇总难度极大, 考核难以实施。所以必须对预算管理予以规范化。作为企业预算管理的最高部门来说, 需要对下级各个部门的会计科目进行细致规定, 不允许随意增加或删减会计科目的现象出现。要保证自下到上, 都能使数据自动汇集。而各部门的会计科目以保证数据质量的情况下, 以项目最少为原则。

另外, 还要杜绝原有的会计制度对一些会计科目的不合理规定。在企业中不只有很多有形资产, 同时还包括着很多无形资产, 尤其在广电行业, 这些资产都是直接用于生产的, 比如企业的营帐系统、业务财务一体化管理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和高清业务相关管理软件等, 也都属于无形资产。现行的会计制度, 将这些无形资产在2购0入15时借年记第入“9管期理中费旬用—刊——无形资产摊销”科目, 贷记“无形时资产代”科 (目总。第这种60制0度期将) 无形资产划归到了只能用于管理的范畴T上im, 忽e略s了有些无形资产是直接用于生产的本质。这样一来, 无形资产摊销全部计入了管理费用, 在财务上来说, 并不是公平公允的。而在管理会计上, 也会造成很多问题[4]。

(五) 规范会计报告制度

会计报告是对企业一定时间段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汇报性文件。这些文件在对内和对外的称呼上不尽相同。对外会计报告叫做“财务会计报告”, 对内则称为“管理会计报告”。企业在施行预算管理中, 只有做好对各个项目的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的定期分析, 才能对导致实际与预算偏差的原因进行分析, 做出及时的调整。所以建立固定的会计报告制度, 对预算分析指引、管理会计报告表格体系等等都要囊括进去。分级别交付到不同的管理阶层手中去。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对预算管理的概念、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关系、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的结合等方面的叙述, 我们可以看出, 这两金者的高融度融合能够帮助企业不断地前进、发展。而预N算O管.9理, 则20为1企5Fi业n投an资c发e展、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引 (着C方u向m, u促la使ti企ve业ty更N好O地.完60善0会) 计核算体系和自身管理体系。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 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指正建议, 为完善企业预算管理制度、健全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做出努力, 为促进我国广电网络公司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在物质生活方面的提高已经显而易见, 而也有许多的人们对精神生活方面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广播电视行业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 也获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在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预算管理对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企业预算管理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探讨。

关键词:企业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体系,广电行业

参考文献

[1]关勇, 刘菁立.论预算管理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J].会计之友, 2008, (19) :44-45.

[2]杨向涛, 金颖.如何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18) :97.

[3]孙金耒, 刘丽莉.谈对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21) :85.

6.预算会计核算范围 篇六

关键词:地方政府债券 预算管理 会计核算

地方政府债务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15年地方政府债券全面启动自发自还工作,拉开了规范地方债务的大幕,也带来了地方政府债券核算等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地方政府债券一方面承载着地方政府预算管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面对资金市场的诸多要求,地方债券管理政策的设计既要解决多年不规范举债的顽疾,达到由乱到治,又要在债务规范、财税体制改革、政府会计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处理好地方债规范的举债,逐步分类纳入预算管理,进入政府会计核算体系,满足社会公众对债务管理信息披露的需求。

地方政府债券的近期发展情况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直备受关注,为摸清家底,2014年财政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审计署、银监会等部门开展了2014年末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清理甄别核实工作。根据公布结果,2013年6月底,全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规模为10.9万亿元。2014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15.4万亿元,地方政府或有债务8.6万亿元。2015年8月,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批准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的议案》的决议,在2014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和2015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6000亿元的基础上,批准了2015年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限额为16万亿元。其中,一般债务余额限额9.6万亿元,专项债务余额限额6.4万亿元。

从法律制度上看,新预算法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奠定了法律基础。对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而言,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是看家之法。此意见从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完善配套措施等方面,提出了规范和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政策措施。

为规范地方政府举债,中央政府自2009年开始代理地方发债,至2014年累计代理地方发债1.6万亿元。2011年至2013年,国务院在上海、浙江、广东、深圳等部分地区开展了地方政府债券自发代还试点,2014年在10个地区开展自发自还试点。2015年除西藏和深圳暂不发行债券外,其余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发行地方政府债券,总额达到3.83万亿元,是2014年的9.6倍,超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规模。截至2016年5月底,共有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发行了地方政府债券25368亿元。

仅从规模来讲,地方政府债券已成为中国债券市场的第三大券种,一方面给债券发行市场带来一定的压力,另一方面地方债的特性也给财政预算管理和核算带来新挑战。地方政府债券既承载着地方政府预算管理的要求,也要面对债券市场化的诸多要求,同时地方债时间跨度大,从早期各种不规范的举债,到现在甄别后以政府债券形式纳入政府核算,再到多年后债券到期兑付,都需要综合全面考虑。

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目前相对于债务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债券发行制度,地方债券的会计核算制度设计时间紧张,对于未来发展的定位考虑较少,更多是解决眼前的问题。2015年主要在“借”和“还”的环节把初步的核算科目建立起来,“用”的环节基本上属于空白。由于债务管理的特点,建立制度的着眼点多在规范预算管理,以防范债务风险为首要目标。相对而言,对各级财政总预算和债券资金使用部门的会计目标定位不清,各目标主体的管理出发点未明确。

(一)总会计核算目标定位需更清晰

省级政府财政部门受省级政府委托举借债务、管理债务、偿还债务,各项预算管理政策从基本是空白到呈爆发式状态出台,但是各项制度之间衔接还不够,在会计核算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有所影响,进而也可能对政府会计改革的推进有所影响。

1.会计核算内容有待完整

地方政府债券会计核算政策是在2015年推进地方债券自发自还的过程中逐步出台的,相关内容散落于2015年发布的预算管理办法、库款垫付办法、关于专项债券会计核算问题通知等文件中。这对于应有完整年度核算的会计核算是有难度的,操作中只考虑了当年发行债券遇到的问题及当年纳入核算的收支内容,对债务的核算也只涉及当年置换债务纳入债券管理的部分,原有债务没有纳入负债核算。

2.会计核算认定原则有待明确

2016年1月施行的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对科目和核算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增设了与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转贷业务相关的会计科目。作为新增内容,应当分别明确并完善资产核算内容和政府财政负债核算内容时的认定原则,这关乎今后若干年度资产负债情况的认定,是推进整个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方向的基础步骤。但是债务预算管理的政策是在近一两年集中出台的,而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根据情况也在不断修正中,这种不稳定性使得会计核算认定的原则不断变化,难以明确。比如以何种标准认定负债的范围,对于已在清理甄别范围内,但实际已经偿还或不需偿还的债务要不要纳入负债的范围,确认的时间点如何确定,是以发行债券为准还是以甄别确认的时间为准等等,都只能依赖于债务预算管理的进一步细化,而总会计制度只明确了根据债务管理部门确认的结果记录,造成实践中面临一定的操作困难。

3.各级财政之间核算关系有待清晰

地方政府债券的管理模式简单可以概括为中央定政策、省级统一发行、涉及县市级由省级代发后转贷给下级使用。政策制定从上至下,而债务实际责任是各级政府,这就需要注意各级债务主体之间的关系。省级代发、县市级转贷,在具体预算管理时存在时间错配,核算确认的方式和时点也待商榷。《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增设用于核算反映政府财政持有的债权(应收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和反映政府财政负债的会计科目(如应付长期政府债券、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应付政策性负债)认定的时间点和方式原则不仅与债务管理、资金流动有关,还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有关,因此明确财政各级之间的关系如何核算,是下一步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会计核算设计的重点。

nlc202309090501

(二)政府会计核算方法改进重点待明确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参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做法,广泛采用“双分录”会计核算方法,在核算预算收支的同时,也核算反映与预算收支变动密切相关的资产负债情况。按照政府会计基本准则,预算收支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不核算成本,但债券资金是有利息费用的,其与原有的管理有哪些区别,目前尚定位不够清晰。如何定位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职责,影响到财政部门和资金使用部门的核算重点。预算收支核算的范围决定于预算管理的范围,也进一步决定了会计核算原则的选择,所以十分重要。限额管理是余额管理,而年度发行的限额是包含期间概念的。预算管理的年度和项目跨年度管理之间也需要进一步统一。预算安排更偏重年度内各财力来源的平衡,而项目更突出整个项目的收入和费用核算。随着财政中期规划改革明确提出分年度预算编制和周期性预算管理,未来将会适当拉长平衡的期间,但是以年度核算为基础的财政预算会计核算,难以反映债务的完整情况。资产和负债是在全面确认的基础上核算的。而债务收入逐步纳入预算,而且新增债券和存量债务纳入的形式不同,特别是置换债券特殊性决定了其确认方式存在矛盾性,从而造成了核算方式选择上的不确定,深层次原因是存在债务预算的年度安排与债务管理完整性的冲突。

(三)会计信息难以满足投资需求

地方债务规范管理后,除上级机关和社会公众外,又增加了债权人即投资人这个特定的主体,目前债券发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尽量与市场接轨,公布了评级报告,并有定期的跟踪披露报告。但现有的发行制度和披露制度,尚未全面满足投资人关心重点。完善的发行和披露制度能够正确引导投资人对地方政府债券资金运行成本核算、政府财政财务状况可持续发展的判断,进而会影响到投资主体多元化,对吸引保险资金、券商以及海外投资资金以及地方债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现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信息质量也有待改进。会计报表汇总填报,在认定原则明确的基础上,已发生各地分别填报、汇总数据不实,新认定的资产负债等缺乏核实的依据。没有详细的认定要求,就无法认定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作为新纳入预算的内容,目前地方政府债纳入预算和会计核算方式的表述有待进一步完善。

对改进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建议

(一)明确各级财政之间的责任认定

按照目前政府会计的设计方向,财政总预算会计着重对整体资产负债和收支情况进行核算。明确债务管理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前提下,着眼今后设定、设计时更看重新增债券的规范,对存量债务可以本着尽量还原债务关系、逐步纳入、在纳入过程中根据新政策要求修正的原则进行处理,允许过渡期的存在。但对原未纳入核算的资产和负债纳入时的原则应尽快明确。本着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债务管理的修订政策应及时更正,如政府债务和非政府债务划分中应考虑以实际纳入债券核算的债务为基础,调整后纳入。省级财政部门与市县财政部门对相应资产负债应有核对确认的机制。

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是以反映预算执行过程为前提的,因此,会计核算制度要与预算管理制度相衔接,特别是对于两级政府间核算时间、付息和发行手续费的计算、清算方式等应当明确,建议以现有两级政府间体制资金调度和体制结算的方式安排,以便今后合并会计报表及两级政府间对账处理。

(二)会计核算以年度核算为基础

财政总预算会计在收支核算时以年度核算为基础,但考虑到债权债务的长期性,应当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资产负债中核算相应的债券及转贷,并且完善与债券登记机构和地方各级财政债券间的对账制度,必要时应建立辅助账簿,登记相关要素。同时,结合财政中长期规划的预算改革要求,及时修订资产负债的相关认定标准,主要反映预算收支和资产负债的总体情况。对于直接使用债券资金的行政事业单位,按照新的政府会计准则,明确其为项目核算的会计核算主体,主要考虑将财务核算内容作为会计设计的重点。着重完善相应的具体准则,明确各类债券资金使用的收入费用结余情况,以及相关项目成本收益情况。

(三)会计信息披露的重点

对新增债务从规范入手,对会计核算尽量从信息使用人和投资人的角度考虑,尽量满足市场披露的要求,这也是之前工作的薄弱环节,应纳入议事日程并重新定位。首先要解决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市场化与行政调控的矛盾,更加重视投资人需求,提供其关心的数据、情况,并主动披露。会计报表附注应以提供的完整性为主,提供相对完整的债务全貌。

还款资金来源的核算方式应当区别对待。改变对项目的重点关注,对一般债券尽量以财力为基础。按照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统筹的方向,除了加大政府性基金支出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统筹安排使用外,还可通过盘活存量资金以及调入其他来源的收入等手段,来平衡一般公共预算。今后对专项债券可考虑更侧重项目,进而改变目前大批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从发行开始即可发单一项目,根据市场能认可的标准对项目自身情况及资金收入平衡等作为披露的重点。项目前期的资金平衡测算及项目执行中的成本核算等,都需要在核算环节早做谋划,多回应关切,提高政府资信水平,开拓海外市场,为今后筹资降低成本做好制度设计。

作者单位:北京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鹿宁宁 刘颖

7.第三章 预算收支范围 篇七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照其功能分类,包括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外交、公共安全、国防支出,农业、环境保护支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支出,社会保障及就业支出和其他支出。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照其经济性质分类,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其他支出。

第二十八条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收支范围,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有关收入和支出项目的划分、地方向中央上解收入、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或者转移支付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8.预算会计核算范围 篇八

一、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现有问题及其与会计核算工作的不适应现象

(一)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现存问题

第一,部门预算实务过程中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财权冲突现象。现有行政单位普遍未将预算外资金纳入到部门预算工作的实务体系之中,而且在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制定执行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很多单位在向上级主管部门进行预算呈报的过程中,在数据规模的建设层次存在着极其明显的保留倾向,通过将大量的预算外资金排除在预算编制计划之外,严重降低预算编制方案实际具备的约束性。与此同时,在实际进行预算编制状况汇总的过程中,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分支部门往往同时具备预算控制权和预算分配权,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职能部门的工作整体性,以及对特定部门预算整体支出规模的掌握和控制都造成了比较明显的阻碍。

第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相对落后。目前发展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部门预算的编制实务工作过程中,依然沿袭传统而原始的“基数加因素法”,在技术、人力等现实因子以及利益驱动等主观约制力量的直接影响下,并未实质运用“零基预算”以及和“绩效预算”;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编写和审批部门预算方案的过程中往往面对较为短暂的工作周期,直接导致相关人员在实际测算具体资金收支指标的过程中难以掌握完整有效的信息资料,致使实际确定的资金收支指标数据具备比较明显的草率性和盲目性;行政事业单位实际编制的部门预算计划尚不具备充分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且在实际编制的过程中往往不会特别注重对未来一段时期之内发展预算方案的考量,在实际的关照考量视野层次具备一定的狭隘性。

第三,行政事业单位在现有阶段对预算方案的编制和执行状态尚且缺乏充分有效的实践约束。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在编制预算计划时,往往只会片面地关注本部门的发展利益,并且往往都会参照前一年业务运行过程中获取到的实测数据进行有针对性的微小调整;部分预算编制与执行监督单位存在明显的资金支出使用控制行为不甚严格的问题,甚至有部分预算控制单位存在资金支出规模管理制度不甚严格的问题;在项目性资金支出管理过程中,部分预算管理实务单位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两大概念界定层次的模糊性,给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工作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阻碍。

(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与会计核算工作的不适应性简析

第一,以收付实现制为实施基础的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在其实际提供的会计核算成果信息中往往具备较低的准确性,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工作的主要中心工作点在于对财政运作资金收支状况的核算,这种工作重点的安排方式直接导致预算单位难以对行政事业单位长期资产的持有和变动状况形成准确的认识,使得预算单位经常会出现实际资产存有量,与账目记载不对应,或者是现实价值虚增现象,直接引致预算单位实际获取和输出的行政事业单位运行信息,无法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个部门实际占有的经济资源的真实而完整地记载和反应。直接降低了我国行者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实务工作的运行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二,我国现有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科目的设置层次存在过于明显的简单性,应当依照我国政府财政主管部门的统一性安排重新开展会计核算科目体系的设置工作。原有会计核算制度之下的科目设计方案已经远远无法适应预算管理工作实务体制改革工作的现实要求,而新式预算管理工作实务体制引致的政府财政资金流运动状态的变化,也直接导致现行会计科目设置体系逐步暴露出其在工作实务层次的明显不足,有鉴于此,针对现行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之下的会计核算科目设置体系展开有针对性的调整,对于助力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核算工作开展水平的有效提升具备着极其充分的现实助力意义。

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相互协调的实现路径分析

(一)实现部门预算分类划分标准与具体会计核算工作实现方法之间的相互协调

第一,促使部门预算的基本性支出项目的分类标准与目级科目的设置行为实现协调一致。这里建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实务人员,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过程中涉及到的基本性支出分类明细科目,以及“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中的“一般预算支出目级科目”之明细科目开展适当程度的调整操作行为,并通过调整行为使得部门预算编制体系中支出明细科目分类标准与行政事业单位“事业支出”以及“经费支出”明细科目具备相同的设置标准。

第二,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性资金支出的会计核算实施方法展开调整。根据相关领域的实务工作开展状况,《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的“拨出专款”以及“专款支出”科目,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中的“经费支出”以及“拨出经费”科目下的“专项支出”明细核算科目能够切实满足行政事业单位项目性资金支出行为的核算需要,因此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开展过程中不需要在“事业支出”以及“经费支出”总科目之下设置具体的“项目支出”明细核算科目。

(二)其他相关问题及其与具体会计核算办法的相互协调

第一,针对经常性转项业务资金支出项目应当依照实际运作状况展开归类操作,在原则性角度应当将其划归到项目支出的核算范围之中,但是在具体的业务运作情境中,也可以将其划归入基本支出的核算范围之中。

第二,.对于已经解除的被引入到会计账户内实施核算行为的债务项目,应当依照原有的核算标准是实施具体的核算操作,并在针对部门预算执行状况开展分析时,通过提取相关数据开展具体化的统计实务行为。

第三,由于现行预算会计的基本实务制度是收付实现制,预算单位在报销之前会计年度的日常公用经费时,依然可以将其具体记入相应年度的预算基本支出之内。

三、结束语

针对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相互协调的实现问题,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为论述切入点,具体选取两个角度对相关工作建设实践过程中的现存问题以及改善出路展开了分析,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丽莉.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商业经济,2007,02:40-41

[2]董涵.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N].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2:72-73

[3]李建兵.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会月刊,2006,04:13-14

[4]郭秋芳.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中外企业家,2014,35:68-69

9.预算主管工作职责范围 篇九

2. 负责审核公司投标项目的标前成本测算(安装)和投标项目的标前利润(安装)是否符合相关规定,并对标前利润过低会同财务部项目投资测算,提出专业建议;

3. 审核项目安装分包工程进度款、结算造价;

4. 编制安装工程算量、计价等工作;

5. 收集、整理、分析造价方面的相关信息;

6. 全面负责公司商务标安装部分的编制、洽谈等投标工作;

7. 协助项目部完成安装工程的开标及清标工作;

10.预算会计核算范围 篇十

(一) 部门预算中财权冲突严重

部门预算中存在严重的财权冲突, 例如在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 普遍存在部门预算没有全部包含所有的预算外资金。在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 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部门在申报预算时会有一定的保留, 导致部门预算中没有包含预算外资金, 规避了部门预算的约束性。汇总目前的部门预算, 可以发现各个部门不仅拥有控制预算的权利, 还有一定分配预算的权利。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不再是一个部门对应一个预算, 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分配预算的整体性, 也不便掌握和控制一个部门的预算。

(二) 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滞后

目前, 一般运用基数和因素的方法进行编制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对于编制部门预算, 绩效预算和零基预算编制的方法相对比较先进, 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受到人力资源因素、技术因素等客观因素和利益因素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没有采用这些先进的编制预算的方法。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的时间和审批预算的时间较短, 这样会导致收集资料的时间不充足, 收集的资料不全面、不准确, 最终导致在对收支指标进行预算时准确性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收支指标的制定比较盲目和草率。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够。目前, 大部分的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的过程中, 没有考虑未来年度部门预算的情况, 仅仅考虑以往年度部门预算的情况, 存在一定的狭隘性。

(三) 部门预算中对预算本身和预算的执行都缺乏约束

其具体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首先,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在编制的过程中, 各个部门都会考虑自身的利益, 往往会在以往年度的基础上实现一定的增长。其次,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存在没有严格控制资金支出或者超支浪费的现象。再次, 在管理项目支出资金的过程中, 行政事业单位往往没有严格的区分项目支出和日常支出, 常常将项目支出运作日常支出, 进而弥补日常支出的不足。最后, 在使用专项资金的过程中,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重视拨款、注重对预算进行审核, 但是忽略预算管理、轻实际运作的现象, 没有有效的对项目资金进行监督和考核。

二、部门预算与现行会计核算的不适应

(一) 会计核算办法不明确

为了配合部门预算的推行, 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修改事业单位事业支出核算内容的通知》 (简称《通知》) 要求事业单位修改支出核算内容, 在“事业支出”科目下设置“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二级明细科目。这里存在的问题有:一是《通知》仅针对事业单位发布。但事实上行政单位执行部门预算同样需要进行明细科目的重新划分;二是基本支出的明细科目划分口径不一致。将“一般预算支出目级科目”中“人员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并人部门预算“人员经费”范围。而对“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明细科目进行了部分归并和调整, 这样导致部门预算口径与会计核算口径不一致, 从而增加了会计核算工作量。

(二)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现行预算会计制度提供会计信息的准确性相对较低

我国的预算会计主要侧重点在于对财政资金的收支核算, 长期以往, 导致对各预算单位中大量长期资产关注不够, 使得预算单位中存在资产账目不实和价值虚增等问题。使财务信息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各部门实际的经济资源占有和使用情况。另外, 预算单位的收支确认有新的基础。例如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 (用于发放工资、购置固定资产、购买材料及服务等需要的) , 财政部门按照现行规定程序, 都通过国库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给供应商或收款人, 而不再由主管部门拨入用款单位。体现在会计核算处理中, 就是当预算单位收到财政资金时, 一方面会表现为收入的增加;而另一方面也会表现为费用增加或非货币性资产增加。

(三)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科目设置过于简单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科目设置过于简单, 应按财政部门统一安排预算的要求重新设置会计科目体系。原有的预算科目体系已经不能适应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要求, 预算改革中提出的新举措、新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财政资金流的变动, 现行会计科目已经无法逐渐暴露出不足。随着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 增设相应的会计科目也应逐渐提上日程, 如明细科目再细化, 像财政补助收入、拨人经费科目应按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中的一般预算支出科目设置二级明细科目等。

三、部门预算改革步调与会计核算协调进行部门预算改革

(一) 主要内容

一是对预算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中应该包括全面、完整各个部门的综合财力、各个项目的支出, 使得部门预算中包含全部财务收支项目, 并且得以清晰的反映, 最终实现各个部门有自身的预算。二是应该改善部门预算的编制方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的编制, 应该运用零基预算或绩效预算的编制方法, 即职员的编制按照标准、公用经费的编制按照定额、专项经费的编制按照项目编制。三是对部门预算的编制进行细化。

(二) 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的几点办法

为了建立健全与预算相关的法律法规, 应该实施权责发生制。为了适应政府相关部门预算会计进行改革,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也应进行改革, 例如应该出台与预算相关的新的法律法, 加快修订《预算法》和《预算法实施条例》, 制定《财政资金支付管理条例》等。对目前的会计制度进行一定的调整。认真研究目前的与政府预算会计相关的会计准则, 分析在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中应该如何运用权责发生制, 使得会计制度更加合理、科学。

根据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编制、国库实施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进行改革采购制度的需求, 应该对目前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 相应的对会计核算的过程、会计核算的方法进行调整, 保证可以对与会计预算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及时的修改。例如及时的对与行政事业单位编制预算会计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及时的完善适应国库实施集中支付制度以及政府进行改革采购制度的会计账务处理方法等等。另外可以扩大预算会计的范围, 将预算外资金、基本建设拨款都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中。

对于预算会计的管理, 应该注重对部门资金和支出进行管理, 重新设置预算会计的管理重点。例如实施国库的集中支付, 国库的集中支付是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监管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 结束了预算单位的各个银行账户, 使得行政事业单位的每项资金的变动都能财政以及相关部门的直接管理和监督。在行政事业单位中, 单位一般都具有服务性、非营利性的特点, 其目标是为了在运用目前资源的基础上, 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而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管理注重对部门资金的运作进行管理。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管理的过程中, 不仅应该加强对资产进行管理和监督, 还应该尽可能地避免赤字, 以保证政府各项服务事业的正常健康发展。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部门预算进行顺利的改革, 不仅应该增加硬件的相关设施外, 还应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从实际情况和理论两个方面出发, 不断的促进财政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注重加强预算编制的学习和培训。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加强预算编制人员的专业操作水平, 不断的培养专业水平高的编制预算的财务人员, 最终实现会计核算与部门预算编制的改革一起协调。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文章首先探讨了目前我国现行的部门预算本身存在的问题, 接着分析部门预算与现行会计核算的不适应, 最后探讨了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步调与会计核算协调进行部门预算改革。在现实生活中, 相信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的健全, 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协调也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张玲.浅谈部门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科技博览, 2010, (20) .

[2]郝彦霞.试论部门预算的改革[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0) .

11.会计人员职责范围 篇十一

一、出纳岗位职责:

(一)现金岗位职责

1、严格执行国家《现金管理条例》,严禁大额现金留库,不得以“白条”抵库。

2、根据原始凭证编制的记帐凭证,认真核对并做好现金收付工作。

3、每日将报销单据与库存现金核对,核对无误后清点现金库存余额,做到日

清日结。发现差错及时向单位负责人汇报,加强防范意识,保证资金安全。

4、严格保守保险柜密码秘密,妥善保管好保险柜钥匙,对现金和有价证券的保管做到万无一失。

5、逐月打印现金日记帐,按年装订成册,及时归档。

6、会同劳资部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工资、奖金、午餐补助的发放。

(二)银行岗位职责

1、按规定设置银行存款日记账,做好银行存款、取款和结算工作,及时逐笔登记。

2、熟悉银行各种付款方式和凭证填制,严格按照银行存款管理规定办理银行结算业务。

3、按月核对银行帐户及存款余额,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使银行存款帐面余额与银行对帐单调节相符。

4、严格按规定妥善保管财务印章。

5、严格执行《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妥善保管银行存款日记帐簿、现金日记帐簿等会计档案资料,并在工作调动、岗位调整时按规定办理交接手续。

二、记帐会计岗位职责

1、认真做好会计核算和监督,保证会计帐务处理及时,会计科目运用准确,会计核算信息真实完整。

2、对原始凭证的合法性、金额的正确性和手续的完备性等进行审核,对银行结算票据的印鉴、日期和背书内容是否正确进行审核。

3、录入(编制)记帐凭证,负责会计凭证汇总、帐簿登记,打印输出记帐凭证和帐簿。

4、正确、及时编制单位会计报表,并根据工作需要,适时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5、对会计凭证、帐簿、报表、磁盘和有关文件制度等会计资料,定期分类装

订立卷并进行妥善保管。

三、税务会计岗位职责

1、负责增值税发票、普通发票、服务行业发票等各种发票领购、保管,按规定及时登记发票领购簿。

2、正确及时开具增值税发票、普通发票、服务行业发票。

3、严格对各种发票特别是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审核,及时进行发票认证。

4、负责编制国税、地税需要的各种报表,每月按时进行纳税申报,用好税收政策,规避企业涉税风险,依法纳税。

5、负责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应交税费、所得税科目凭证填制及明细帐登记、核对。

6、负责记帐凭证的及时装订,税务相关资料的装订存档。

7、每月对纳税申报、税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考核岗位职责

做好每月水电费、房租等相关费用的电脑录入、收缴工作。

12.预算会计核算范围 篇十二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会计核算,协调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部门预算改革发展的深入使得其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发生显著提升。在这种背景中, 新会计准则的应用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原本的会计核算科目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种变化使得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

(一) 预算编制的原则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基于预算改革的预算编制原则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预算编制的绩效性原则。

这种原则是指,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将绩效考核制度应用在自身的预算编制工作中。通过对实际预算编制环节、预算执行环节的实际情况的监控和考核保证预算质量[1]。

2. 预算编制的可靠性原则。

这种原则是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基本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充分结合以往的数据资料, 利用适宜的处理方法对收支与预算之间的平衡关系进行合理控制。

3. 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原则。

这种原则是指, 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的过程中, 应该通过对相关财政资金配置的合理性考虑, 促进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4. 预算编制的政策性原则。

这种原则是指, 行政事业单位在编制自身预算的过程中, 应该将相应的政策作为应该遵循的首要内容。政策性原则的遵循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规范性。

(二) 会计核算的概念

会计核算通常被称为会计反映, 它是指针对处于已经完成状态的会计主体的相关经济活动开展事后核算工作。会计核算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企业实际应用的会计核算形式。

(三)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

从整体角度来讲, 会计核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内容方面。

2. 基础方面。

与企业相比, 行政事业单位在会计基础方面的特点是收付实现制度。

3. 等式方面。

等式同样是行政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核算之间的主要区别。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等式为资产负债和净资产这三项。

4. 组成要素方面。

与企业相比,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组成要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其是由收入、支出、资产、净资产以及负债这几种预算会计要素组成的。

二、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问题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一) 会计核算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在该方面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会计核算科目设置问题。

应用新的会计准则之后,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科目设置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片面性、局限性。这种会计核算科目设置方式与行政事业单位实际会计核算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3]。

2. 资产反映问题。

就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而言, 其基础为收付实现制。虽然这种制度更加便于执行, 但其核算数据处理方面的质量相对较差。应用这种制度通常会引发相应的资产数据失真问题, 进而阻碍该单位后续成本核算工作的进行。

3. 会计核算人员问题。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会计核算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相应的工作人员。从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整体情况来看, 其整体业务素质水平相对较低。在实际的会计核算工作中, 其工作效率、问题处理能力对会计核算作用的发挥产生不良影响。

(二) 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不协调方面

该方面的问题主要包含以下几种:

1. 会计制度与部门项目支出的协调问题

在新会计制度中, 其对拨出专款的规定为将拨出专款设置在项目支出科目之下, 而部门项目支出对其要求为将其作为以完成某项特殊任务为目的一种项目支出。二者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对其统一化操作产生了阻碍作用[3]。

2. 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支出的协调问题。

基本建设支出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支出项目之一。该部分预算与会计制度之间的问题会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进行产生影响。从实际情况来看, 会计制度在这方面的要求为保证核算的独立性, 而部门预算则要求按照统一标准完成编制工作。

三、协调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作用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协调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关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实现财政收支预算平衡目的

对于资金来源为国家财政拨款的行政事业单位而言, 协调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有助于其资金分配、应用合理性的提升, 其在保证预算编制实效性的基础上实现了财政收支预算平衡目的。

(二) 提高财务管理质量

财务管理工作是行政事业单位运营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之后, 其财务收支情况能够得到真实可靠的反映, 其预算改革的应用对预算会计核算工作强化目的的实现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财政资金使用率的提高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良性发展[4]。

(三) 提升自身职能履行水平

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重要内容, 会计核算和部门预算改革的协调会对其自身职能履行水平的提升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 调整传统的监督管理机制

在行政事业单位以往的发展过程中, 其财务工作监督管理机制的不合理问题是引发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之间不协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此, 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传统的监督管理机制进行调整和优化。当监督管理机制变得更加实用之后,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利用该机制对部门预算的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进而减少会计核算账务调整的次数[5]。

(二) 加设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

就具有对外披露性质的单位会计报告而言, 可以通过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表的加设实现会计核算与预算改革的统一目的。这种调整对策具有提升会计核算信息、预算执行信息协调程度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监督质量、预算编制中相关要求的执行质量也会发生相应提升。

(三) 促进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的应用

为了促进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 可以重视对人力资源角度的利用。对此,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针对部门预算和会计核算工作应用奖惩制度和考核制度。就奖惩制度而言, 可以将该制度的应用与员工年终奖、日常工作奖励等结合起来。如果相关人员的工作质量相对较高, 则行政事业单位可以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奖励或优先晋升资格等非物质奖励。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发生显著提升。就考核制度而言, 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将该制度在会计核算工作与部门预算之间的应用结合起来。随着部门预算工作的逐步开展, 会计核算工作也会按照这个顺序和节奏逐渐跟随, 这种制度的应用可以显著促进二者之间的协调[6]。

(四) 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核算科目进行恰当调整

协调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在符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实现预算编制的合理化和精细化。因此,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按照统一性原则完成自身预算核算科目的划分。除此之外, 为了实现协调目的, 还应该在会计核算中加设预算外资金, 结合自身资产管理的加强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

五、结论

从发展效果来看, 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协调性问题已经对其发展质量产生了影响。对此,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应用调整监督管理机制、调整预算核算科目等对策, 实现会计核算与部门预算改革之间的协调发展。其协调目的的实现有助于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利用率的提高, 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公共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甄彩.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和会计核算的协调[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03:180-190.

[2]杨洪.浅议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4, 11:89-94.

[3]李守军.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5, 27:67-68.

[4]尧晓华.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性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表现[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21:203-204.

[5]石长青.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预算改革与会计核算的协调发展[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6, 18:62-64.

上一篇:大学生与新农村建设下一篇:个人可以申请多少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