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小论文选题

2024-08-07

自然辩证法小论文选题(精选12篇)

1.自然辩证法小论文选题 篇一

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的选题(陈越)

选题是申请者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社会需求,在前人和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定范围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它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明确研究方向,二是界定研究范围。选题合适,则研究者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从事最适合自己的、对自己也最有意义的工作,并取得令自己和社会满意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另一方面,由于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逐步扩大和深入及国家对基础研究资助力度的限制,选题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申请者能否获得资助。

通过对畜牧、兽医和水产学科及动物学科2002以来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但未获资助的2046项面上项目的12030份评议函进行阅读和分析,发现专家不同意资助项目的理由虽然有多种多样,但由于选题原因而未获资助的占到了30%。存在的问题主要为:选题缺乏创新(29.6%),选题过大(16.7%),选题意义不大(15.0%),等等。由此可见,很多申请者在项目选题中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以至造成专家的不认可而导致申请失败。

由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定位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因此,该类基金申请项目选题的原创性和基本价值显得非常重要,在选题过程中对科学问题的凝练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即:申请人应时刻注意自己研究工作中或读文献时感觉到的“不寻常”,这可能是一个重大突破的引信,抓住它,并用非常规的思维方式琢磨它,同时提升、凝练其中可能蕴涵的科学问题,建立假说,才会有真正新颖的选题。

基础研究主要是为了取得对根本原理的新知识而开展的实验工作或理论工作,不考虑其特别的或具体的应用。基础研究的特征有国际化、不确定性、整合性、黑马特征等。在基础研究中,重要的是源头创新,这种创新也是一种开拓性的活动。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看一个科研项目,它由研究对象和方法两个要素组成,因而,创新要体现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之中。源头创新具有“第一”的属性,其成果应在世界范围内比较。因此,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选题必须建立在对选题领域的国际研究状况有绝对了解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要不间断地阅读文献,阅读原始研究论文的“观察、假说、实验和结论”,阅读综述性文献对这些过程的评论,包括否定性评论或肯定性评论,要能用批评的眼光研读任何一篇文章,培养自己“建立假设”以解疑原有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的能力,同时又可通过进一步研读文献,否定原有假说,建立起新的、更合理的假说。

应用基础研究系指围绕重大或广泛的应用目的,探索新原理、开拓新领域的定向性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取得成功是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需要,一是对有关领域的科学知识充分的占有,二是对有关领域的现有技术充分的了解,尤其是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应有深刻的认识。能导致技术创新或技术突破的新认识的获取及新观念的形成,是应用基础研究的核心。例如,青霉素的发现对医学的推动是因为青霉菌培养和青霉素提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因此,应用基础研究选题时要寻找实验技术发展和突破的新观念,也就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要求同行评阅人裁断的申请是否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基金申请书选题的创新包含初级创新(即源头创新或原始创新)以及次级创新(即跟踪或改良性创新)两个层次。原始创新是基本概念、理论体系上的建立或突破,新方法的建立或在新领域内的拓展等(新的交叉学科生长点等)。所以,它包含全新的研究选题、全新的研究思想和全新的研究方法。次级创新是对现有概念、理论体系、方法等的改良和深化,为充实和完善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依据,为源头创新增添积累。

选题有新意,是每一位申请者都十分渴望且朝思暮想的,但由于研究背景和基础等原因,近三分之一的申请者因选题缺乏创新被否定。对申请人而言,应冷静思考,扩充信息量,提炼科学问题,瞄准目标,获得选题。但有些申请者,对此理解有偏差,表现在选题上以世界最新科学技术为依托,再结合自己研究背景和目前的研究工作,确立选题。例如,RNA干扰技术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它是一项干扰基因片断表达的技术。申请者利用这一技术开展研究工作,无可厚非。但在2002-2004年的基金申请中,共有475项申请把这一技术与题目结合,很有牵强之嫌。他们反而忽视了基础研究重视的是“科学问题的研究”,其所用的研究手段应屈居次要位置,因为技术是人家发明的,其再先进也不反映你自己的“新”。这些项目中仅有11.16%得资助,远低于生命科学部面上项目平均资助率。

选题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经过较长时间思考的过程,即使有一天你突发灵感或创意,找到了一个极佳的选题,那也是因为你经历了较长时间读文献、听报告、讨论等“洗礼”的回报”。选题是一种投入,它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选题是一种衡量,衡量你背景知识是否丰厚,衡量你对申请领域的认识程度。选题也是一种宣泄,宣泄你的才华,宣泄你的储备,宣泄你对科学的执著和对研究的挚爱。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基础科学》发表的同名论文(2005, 7: 46-51)修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书中研究内容的遴选与撰写(陈越)精选

通过对生命科学部畜牧兽医学科1997-2008年间不予资助的8634项面上项目的评议函进行阅读和比较分析,发现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开创性的源头创新思想或思路,在选题上多因申请者沿袭自己熟悉的领域而使立意偏于保守,缺乏新意;二是对提出的拟解决科学问题凝练不到位,缺乏严谨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三是提出的研究内容“大”而“空”:“大”到在一项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根本不可能完成,“空”到项目技术路线科学性和可行性差。表明申请人对申请书的研究内容及其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写作上还存在不足,提炼和写作不到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规定“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部分为重点阐述内容,可见这部分在申请书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如果把项目申请书比作一架三套马车,立项依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则是拉动其奔腾向前的三匹马,而研究内容应是那匹辕马¾¾研究内容将立项依据和研究方案统一在科学问题的轴线上。例如,在一份研究禽类粘膜免疫应答机制的申请书中,申请人旨在探讨禽类粘膜免疫是否具有双重特性¾¾既存在局部免疫应答,又存在共同免疫应答。因此,申请人拟解决的第一个重要科学问题是共同粘膜免疫系统是否确实进化很早,也就是说在鸟类与哺乳动物分支之前是否已有共同粘膜免疫系统?第二个则是禽的特异性IgA B细胞归巢机制与哺乳动物是相似的,还是有很大区别?因为回答了这两个科学问题对新型禽病粘膜疫苗的研究极为重要。

研究内容应回答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的写作上,常见到的错误是申请者将其认为是拟解决了什么关键技术问题才能完成这份申请书,即完成其拟要研究的内容。实际上,申请书里的“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指的是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而不是要攻克的技术难题。例如,某份申请书“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部分写的是,运用某毒素免疫动物制得抗血清,用制得的抗血清对该毒素作用后的血吸虫进行组化染色。这其实是项目实施的技术路线,没有体现出此项研究的重要价值,无疑会降低同行评议人对该申请项目的认可度。申请者应提炼出有关本选题的1-2个科学假说,将其作为研究内容的灵魂,完成申请书研究内容的写作。

在研究内容的写作上,申请者最常犯的错误是将研究内容的写作混同于研究方案的写作,将研究内容的前几项写成技术路线。常常看到研究方案中技术路线部分的某条是研究内容的完全拷贝,这反映出一些申请者没有把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这两个相似的概念区分开来。在面上项目申请书撰写提纲的规定中,“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写作必须包括5个方面,一是项目的立项依据,系凝练出选题的部分;二是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系阐述本项研究要探讨的与选题相关的科学假说;三是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系申请人利用已有的或拟建立的方法、技术来实现研究内容部分的科学使命;四是本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系阐述本项研究手段上的特色和学术上的创新;五是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可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的写作角度是不同的:前者突出科学假说,后者突出技术手段。

研究内容要在科学研究的国际大环境下来写。看一两篇重要文章,从国外“克隆”一点东西回来,然后改头换面,强调中国特色,这样写出来的研究内容很容易被识破,这样的“创新”要尽量避免。写好项目申请书的研究内容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写出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和重要性,申请者不仅需要有较好的阅读积累和科研积累,而且需要有科学思维的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创新性强的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科学问题,因此研究内容如何围绕1-2个重要科学问题来写则构成了对申请人科学思维方法的要求。

一般来说,写好研究内容有四个基本原则:一是研究内容要紧扣科学问题。科学问题是基础研究的核心,研究项目实施的过程就是对科学问题做出解答的过程,因此研究内容要围绕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来写。二是研究内容要与研究方案一致。如果说研究内容完成过程是对科学问题做出解答的过程,那么研究方案实施过程就是研究内容完成过程,因此要注意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的一致性。三是研究内容要能够实施。申请书中比较常见的缺陷是研究内容太多、太散、深度不够,这主要反映出申请者平时阅读积累和科研积累不够以及欠缺高度凝练研究内容的能力。四是研究内容要呼应选题。写作成功的研究内容应该是评阅人读完研究内容后,能充分了解选题的深层次内涵,看出申请项目的题目和研究目标是由研究内容中提炼出来的。

(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科学基金》发表的同名论文(2009, 23(3): 183-186)修改)文字来源:陈越, 温明章, 于振良, 陈领, 胡景杰, 杜生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申请书中研究内容的遴选与撰写.科技导报,

2.自然辩证法小论文选题 篇二

网易新媒体实验室的操作体会是,做移动端适配的数据新闻,更需要从小角度去窥探大事件,当小视角遇到新包装,能碰撞出很多巧妙的新闻产品。今年9月份的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报道,网易新媒体实验室的系列专题正是可视化新闻策划中小角度解读大新闻的典型案例。

一、找好带动新闻专题逻辑的小角度,让新闻干货一目了然

在可预见的大型新闻报道中,当相关事件还未发生但即将到来时,报道初期多为回顾过往相关题材的内容,达到事件预热效果。如何让这个阶段的新闻回顾不至于沦为简单的盘点甚至信息堆砌,需要思考已有素材的干货是什么、这个节点用户可能会关注什么。阅兵报道更是如此,在仪式开始前两周,各家已经展开专题报道比拼,而这时候各个新闻机构手上并没有多少关于今年情况的干货。

8月21日下午,阅兵领导小组举行首场新闻发布会,公布了阅兵的总体安排。 会中透露的方队数量和分布、受阅军备的类别和总数等信息,成为我们窥探此次阅兵的入口。考虑到掌握的信息相对单薄, 在这个节点相关内容也不适合去解读,我们准备还是增加历年回顾的部分,通过阅兵的变化,结合今年已知数据给用户提供 “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前瞻”。

我们把历年阅兵已有的数据按维度区分好,放在一个巨大的excel,发现庞杂的信息里一个串起来主线的主干新闻尤为重要。阅兵年份、检阅首长、阅兵人数、受阅军备、 游行人数等数据中,最有阅兵看点且能传达发展变迁感受的,是军备的变化。

所以网易新媒体实验室以这个小角度作为观察这些数据的主视角,将标题定为 《中国阅兵66年:军备不断升级》,提出新闻干货,让用户在看每一年份时有意识去找军备变化的数据。整个专题运用大量的数据,展现了包括阅兵方阵、受阅军备和人数、游行人数在内的多维度数据,进行可视化。通过数据,简洁扼要地展示了历年阅兵概况。表达出从1949年到2015年共和国历年阅兵的变迁,见证中国军备的逐年升级的主题。

图1:装备变化是主视角,同时还包括历年其他维度的阅兵数据

图2:阅兵车是串起专题的小角度,同时还有历史录音等丰富内容

二、通过小角度去解构大背景, 避免相近的选题呈现同质化

历年的回顾题材做了,新的内容干货还没获得,但专题报道各家媒体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这时候怎么做?放眼多家竞品机构,能够操作的新闻素材还是历年回顾、或者带有一定分析解读的回顾和前瞻。因为大家能获取的新闻素材接近, 同行报道的内容也大同小异,选一个新颖的角度,成了我们做另一个选题的主要思考点。同时,我们发现各类偏沉重视角的 “分析解读”中,若非专门关注这块的从业者或军事爱好者,大部分用户难以看懂,更谈不上对内容提起兴趣。

除了每年阅兵见证军备的升级,还有没有什么看点?时代变了,检阅的首长变了, 天安门没变,长安街没变,不同年代的阅兵首长检阅路线相近。这是一个能唤起不同年龄层用户记忆和引发思考的新闻点,而能够串起来这些变与不变的,是检阅车。

于是我们把主题定为 《 那些年, 开过天安门的阅兵车》,阅兵车是首长检阅军队的用车,但网易新媒体实验室的这个选题不是简单的盘点,我们选择了这么一个小视角,窥视这个阅兵期间重要元素透露的信息,力图还原一个历史变迁的大轨迹。针对每次阅兵,以车为载体,侧重介绍了时代背景、受阅人数和游行人数等数据。同时这个Html5新闻产品中的图片色彩变化,以及搭配的历史实况录音,带给用户穿越即视感。

三、跳出常规的新闻解读思路, 提供角度引导用户自己思考

几个前期预热的可视化策划下来,离阅兵当天9月3日也越来越近了。阅兵前能看回顾,阅兵后能看什么?我们的选题判断是,阅兵时大量用户会选择看直播,视频是最震撼也是最直观的阅兵看点,而阅兵结束后,大家关注热度会迅速下降,重新看可能还是关注视频本身。能做到从精彩的视频里抢占用户视角的,一定是非常快速的解读,即这个阅兵该怎么看,背后有什么信息。

这时候常规的新闻解读是通过权威专家去分析,或者引用权威机构的话语。然而这并不是一个有必要进行可视化包装的题材,也不是网易新媒体实验室关注的切口。另一方面,这种所谓的解读带有强烈的个人想象色彩,所有的分析不一定是对的。有没有一种方式,是我们这个呈现是中立客观的,但是用户又能够结合自己的知识和阅历,从一个平实的新闻中见仁见智,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的?我们想到了词频分析。

图3:讲话的词频是中立的可验证的数据,也能引发用户自己思考

网易新媒体实验室做的选题是通过阅兵讲话的词频变迁,去发现当年阅兵想传达哪些信号。我们认为,当年阅兵有什么时代背景,是否透露某些政治信号,或许可以从当年阅兵讲话中找到一些答案。我们提取并分析了1949年以来中国大阅兵领导人讲话用词。通过发言措辞的变迁,窥视中国政治的发展。从制作上,不同年代词频采用了不同可视化表现,配以具有当年氛围的讲话短音频,让内容直观之余有思考空间。

另一个考虑是专题的时效性,我们提前做好了历年阅兵讲话的词频分析,预留一个框架,等到今年领导人讲话结束后, 迅速提取词频,丰富完这块内容后马上就可以推荐传播。果然,在习近平阅兵讲话结束1小时内,我们就推出了《阅兵讲话词频分析:习近平提18次和平》的可视化专题,在社交媒体获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3.小自然,大视野 篇三

——编者

拍摄

自然教会我如何用光

拍摄时,我不会使用双头灯和环形灯,我喜欢用自然光和当时的环境氛围来拍摄,有效利用前景和背景来表现自然中的和谐。大自然已经教会了我用光的艺术:我熟悉天之中光线是如何变幻,影调的层次又是如何变化,光让景物染上不同的色彩甚至形成艺术般的剪影是什么样……

就在身边的小题材

我拍摄的题材都是武汉城市里的些小昆虫,我不在乎拍摄对象是否珍奇、价值多少,我只把它们当作平凡的小人物去拍摄,表现它们的尊严与美丽。能够通过影像传达种形式美,从而让人们关注我们的环境——我们其实生活在个个生态的孤岛,这种生态是很脆弱的,一旦破坏就不存在。

其实,生态摄影就是为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生物和生物之司的关系而进行的摄影。拍摄野生动物、濒危动物、水下生物等,比如《动物世界》的摄制组和美国国家地理的摄影师们,通常是团队合作并有强大的人力、资金支持,作为普通摄影爱好者是很难做到的。我也曾想过拍鸟,但我发现在中国的鸟都太怕人了,很难近距离接触。在静心思考后,我选择了自然摄影中的生态微距作为专攻方向,因为我对昆虫比较了解,而且家附近的树材和荒草地就有很多昆虫。

如何发现拍摄对象

自然生态摄影师需要多读些博物方面的书,会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拍摄对象的习性。这样我可以在对昆虫习性熟、懂的基础上围绕自然环境中艺术的构成充分表现生命的灵动和情感。例如,如果在第一年我发现了野外的某个区域有七星瓢虫,接下来的几年我都会到同一地点观察七星瓢虫数量是否有增加。我知道叶蜂的幼虫最喜欢月季和玫瑰的枝叶,我就会去适合它们生长的植物上寻找它们的身影。

我喜欢沿看水塘和湖岸边走,从岸边水草上可以发现很多昆虫。水岸边的视野更开阔,拍摄时光线也会好得多。

我习惯在早晨和日落时去寻找昆虫,因为早上的低气温和露水会让昆虫不太爱动,而且早晨和日落时的光线更柔和,更能增添环境的氛围。

如何选择拍摄器材

摄影师最重要的是头脑。对我来说一部入门级别单反加个中焦微距镜头足够胜任了。我拍摄时没有什么配件,我不想拿太多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全心去思考和观察。

目前我的帽机机身是尼康D7000和尼康D3s,佳能EOS70D。镜头有尼克尔PC-E45mm1:2.8移轴微距,尼克尔AF85ram1:3.5微距,腾龙AF90ram1:2.8微距,腾龙AF180mm1:3.5微距,尼克尔AF200mm1:4微距,佳能MP-E65mm1:2.81-5X微距,梅耶Gorlitz Trloplan100mm1:2.8和国产的老蛙15mm1:4广角微距。

很多少会惊讶我的微距镜头怎么有这么多!其实每款镜头的焦外和解像力是不一样的,我会根据光和景深、不同的昆虫、植物的大小来使用不同的镜头。

我通常使用光圈优先,这样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条件决定拍摄的光圈大小和景深。

参赛

我第一次参加的国际赛事就是2011年初的英国BBC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虽然最终并没有得奖,但我看到了希望。以后我一直在研究这些大赛的参赛规则。现在我熟悉了很多国际自然摄影赛事应该如何准备。也知道什么样的作品容易胜出。在三年后,当我成为在英国BBC野生生物摄影年赛获奖的第四位中国人时,我知道那些失败都是我的财富。当然,外出拍摄寻找自然中的题材时,我不会有目的性,不会要求自己一定要拍出什么样的获奖作品。

什么样的作品易获奖?

1.参赛作品必须有独特的视角和创意,而不是模仿某些摄影大师的作品。模仿他人拍摄的作品也许会进入评选的第一轮和第二轮,但在最后决赛阶段,似曾相识或是经常得奖的作品往往会被淘汰。最终出现在获奖名单里的都是富有创意和思想、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2.国际评委更看好那些没有过分后期的、自然状态的摄影作品,因为这不仅说明你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还显示出了你摄影的理念和功力。所以我拍摄的作品都没有经过Photoshop处理,也没有剪裁。拍摄时我要求自己的构图一次到位。

3.首先要把近几年的获奖作品好好研究几遍,包括参赛组别中的物种,作品的艺术风格,作品的趣味性等。从中判断自己应该选择哪些作品参赛,在研究他人作品的过程中,自己的审美和以后拍摄的技巧也会提高。由于国外摄影师的专业性很强,上传的作品可以反映出一个摄影师的整体实力,所以建议国内摄影师参赛时应该以作品质量为前提,不要上传一些凑数的作品,国际评委们因会为这些凑数的作品而对你的印象大打折扣。

4.这些国际专业赛事一般都不接受宠物和饲养的野生动物的作品,鸟儿在自己的巢穴和哺乳期间以及栽培的植物或人为景观的作品,也不会被这些大赛接受。2009年英国BBC野生生物摄影年赛取消了《伊比利亚狼》的总冠军资格就是一个例子,因为画面中的狼是经过驯养的。此外,拍摄野生动物时如果用了诱饵,也必须在图说中注明。

5.自然生态摄影的理念一定要体现一种人文关怀。我喜欢表现梦想、希望与爱的主题。这是一种正能量的主题,也是评委们青睐的主题、永远不会过时的主题。

参赛流程—二三

1.登录这些大赛的官方网站,在网页上找到有参赛规则的链接。在参赛规则栏下载英文版的参赛规则。

2.翻译英文版的参赛规则后,找出重要的注意事项,例如:图片长边长的要求、分辨率的要求以及一些特殊注意事项等。色彩模式通常为SRGB。

3.找出自己最满意的符合大赛各组别主题的作品,建一个文件夹便于集中处理和调整。

图解生态微距摄影

包志军

昂贵的器材不一定能拍出大片儿,了解自己的器材,用熟自己的器材,简单的装备也能创造惊喜。摄影师包志军用国产的微距镜头,拍家门口草丛里的小精灵,也创造出不同寻常的精彩画面。

——编者

微距摄影成本很低,在家门口就可以拍,夜里拍摄的话可以带强光手电和对焦灯辅助拍摄。

快门1/160秒左右,双灯的情况下ISO100即可,光圈F8到F16之间,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景深效果,使主体和背景环境司形成一定的虚实关系。

夏天拍摄微距被蚊虫叮咬是很常见的事,尤其在野外,要穿长衣、长裤,把长裤扎在长袜里。甚至要做好工作以防止受到有毒动植物侵害。

拍昆虫微距最佳时间为清晨和夜里,那个时间段的昆虫很乖,出片概率高。还要掌握—些昆虫的生活习性,慢慢观察、慢慢靠近。

1相机:宾得、尼康

2镜头:老蛙60mm微距镜头(不用接圈可以2:1放大,这个焦段的镜头容易布光并能突出很多细节);老蛙15mm广角微距镜头;105mm微距镜头(可以拍自然光环境微距)。

3微距夹:可以固定物体,还可以拍摄时防风。

4柔光板(柔光罩):拍出来的效果更加柔和、细节更丰富。

对焦灯:辅助对焦从而获得更精准对焦。

目镜放大器:对焦不会太累双眼。

三脚架:拍摄时更稳定,推荐新手使用。

通常作品中的主体很重要,但一幅优秀的作品对背景的要求也同样严格,背景里的一个光斑都会影响作品的氛围和视觉语言的表达。一些微距作品中常见的黑色背景,不用背景布,通过利用暗色的背景也可以实现,例如逆光下深绿色的树林在欠曝一挡半的情况下往往会呈现黑色。

关于摄影师

袁明辉

当过工人、推销员、物流公司经理、公司党支部书记。后通过成人高考学习摄影。之后,“扫过街、拍过风光、烧过器材”,2001年,奚志农获得英国BBC野生生物摄影年赛濒危动物组冠军,故而受启发开始拍摄自然题材并专攻生态微距。2011年起,在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摄影大赛、英国BBC野生生物摄影年赛、美国NBP最佳自然摄影奖、英国GPOTY国际园艺摄影年赛等12个世界级赛事中斩获各类奖项。现为武汉长江地理摄影俱乐部艺术总监。

包志军

2013年开始接触生态微距摄影。后来朋友介绍了老蛙2:1超微距头,让我开始了微距摄影之旅。我个人做餐饮行业,业余时司在附近的草丛早拍微距。再小的生命都有灵生,微距摄影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平时不经意的那些小生命放大后是如此美丽!

郑洋

4.大众文化概论小论文参考选题 篇四

一、参考选题(范围)大众文化的特征

大众媒介与大众文化的关系 电影的大众文化特征 张艺谋电影的文化阐析

运用文本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类型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精神分析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

近期有关“革命”(“谍战”、家庭伦理等)题材的电视剧分析 流行音乐的审美特征

新媒介时代中的流行音乐 通俗文学的文化意义 俗文学与雅文学关系辩

大众文化的社会作用

大众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 当代中国电影现状分析

冯小刚电影与电影商业美学

运用作者批评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运用文化研究方法对某部电影进行评论。

电视文化的特征 网络文化的审美特色 对某档电视栏目的分析

流行音乐媒介浅析 通俗文学的特征

大众文化笼罩下的通俗文学

《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比较

从小说到电视剧——《贫嘴张大民图像文化的审美特征 的幸福生活》不同文类之比较 图像时代的文学 图像时代的电影和文学

论大众图像文化的“视觉凸现性” 论大众图像文化的“情感消费性” 浅析现代广告的视觉表现 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广告与艺术 消费文化中的时尚浅谈 时尚与大众传媒 广告与时尚(广告如何利用时尚文

化达成商业目的)

论时尚的基本特征 时尚杂志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中的青春偶像崇拜 青春亚文化与当代都市文化论

二、具体要求

1.一人一题,相互选题尽量避免重复。

2.立意新颖独特,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论文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不得抄袭资料。

3.查阅参考文献不少于5种,做一篇2000字以上文献综述。

5.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方法 篇五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并非易事,往往一些教师选题不当,选题茫然,导致研究效果不佳。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提倡“小课题,大研究”。选题是课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因为题目直接决定着课题研究的方向,决定着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研究成果。课题的标题也是课题评审的第一重要印象,也影响着课题能否成功立项的重要因素。如何准确确定课题呢,笔者结合申报课题选题具体情况,谈谈看法。

一、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方法

英国科学家J.D贝尔纳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技术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选择课题便成为研究战略的起点。”[3]从这个意义上讲,选题对于一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课题研究与大课题研究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教师的小课题研究应有其自己的选题方法。

(一)小课题研究选题标准

1、立足于自身的教学实际,确立教育教学研究的真问题,要有针对性、实用性

中小学教师在选题时感觉无从入手,不知所措,总是依靠各级科研部门提供的选题范围来确立课题,并非是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脱离实际。如果我们研究的课题与自身教学工作不相符,就会出现研究内容与教学实际脱节,这样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虚伪研究,不会有好的研究效果,更不会有研究成果。比如,有一位农村村小教师确立的课题是“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选题的初衷挺好,但是不符合我们当前当地的教育教学实际。在西方一些国家生涯教育从学前或小学就开始了,而我们当地还没实施新考改,中学生涯规划课程还不完善,面对农村小学生涯教育不具备研究的条件,显然,此课题没有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现阶段无从实施。

广大教师科研课题是解决我们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此,选题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情况,以自我的工作为根本,以自身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着眼点,确立一个自己力所能及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不能盲从,更不能盲目。

2、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范围宜小不宜大,要有可行性、操作性

在选择课题时,我们要树立小课题意识,要明确“小课题,大研究”的科研理念。避免“高、大、上”的课题,课题范围过于宽泛,会造成我们在实际研究中无从下手,不无操作,导致课题研究“假、大、空”。比如,有这样一项申报课题“中小学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课程改革研究”,这个课题看起来很是时尚,很有吸引力,但是作为中小学教师,我们无从切入点去研究,又怎样去落实呢?这个课题适于教育专家研究,不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力所能及的。

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课题的选题范围越具体越好,越清楚明晰越好。如,“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培训的实践研究”,从课题题目中,我们就很清楚的知道了课题的研究范围、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这就是小课题的优势,研究能深入,能有效,真正地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3、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要紧跟当前教育教学的前沿,要有新颖性、创新性

提出的研究问题最好是教育教学中聚焦的前沿问题,要新颖、创新。新颖、创新是教育科研的永恒主题,我们要研究的问题一定要是别人没有经过深入研究的问题,这样才更有研究价值。比如,“初中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的研究”这个课题题目,就欠缺新颖性、创新性,有关初中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已有很多名师、专家研究过了,有许多现在的经验可以借鉴与运用了,如果不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路,采用不同的策略去研究,显然这项研究不具太大的研究价值。“高中英语对分课堂教学改革研究”这项课题,以“对分课堂”这个新视角为切入点,来研究如何培养高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这就是新颖、创新。

4、教育科研课题的选题要依从教育发展的新趋势,要有贴切性、融合性

中小学教师科研课题的选题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另一方面要从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中找到与自己实际教学相吻合的有机切合点。比如,家庭教育和立德树人都是现在的热点问题,有的老师就直接确定课题的题目为“小学教学中有效提升家庭教育策略研究”“初中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践体系及实施机制研究”,看似研究的问题很有价值,实质上无效研究,因为研究的课题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不相吻合,无从着手,无地实施。“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在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这项课题把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和德育中的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有机结合,应该是一项很有实效性,体现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教育发展新趋势的贴切性、融合性。

(二)从值得研究的问题中找出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际的教育教学中,中小学教师一般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选择哪一个作为自己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呢?笔者认为应该筛选出那些影响面大,必须马上解决的问题作为小课题来进行研究。教师可以自己建立一个“问题库”,即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或难题、观察到的其他教师遇到的问题、学生身上出现的新问题等记录下来,当教师想进行小课题研究时,就不必为找什么研究而费脑筋了。这时教师就可从自己的“问题库”当中选择当前自己最想解决同时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教师最想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只有教师本人最清楚。每个教师所处的教育教学环境及其自身的条件都不同,因此各人的需求和关注点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自己的需求慎重选择。例如学生抄作业成为风气和班级卫生区域总打扫不干净,这都是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但哪一个更适合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呢?显然前者更紧迫,影响更大。

(三)从亟待解决的研究问题中找出可行的研究问题

这里面有两层意思,一是就小课题本身而言,选择的小课题应是小而明确的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有研究的实际切入点,在操作上简单易行。二是针对教师自身的研究条件而言,进行小课题研究,必须将教师的经验、能力、时间、精力等因素考虑在内。因为这些往往决定着教师能不能进行研究或能不能将研究进行到底。因此,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充分了解自我的基础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量力而行。比如需进行大范围调研的问题研究,对教师来说往往是个人所完成不了的,因此,不应选取这样的问题进行研究。

三、小课题研究选题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的课题研究意识是前提

教师的研究意识越强烈,就越有可能积极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如果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就会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有价值的问题熟视无睹,错失提升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深度和研究能力的大好时机。当然教师的研究意识并不会凭空而生,这除了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之外,还要使教师真正体验到小课题研究带来的自身专业发展与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可适当鼓励,以激发教师进行研究。

(二)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是基础

对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一个总感到有许多小课题需要研究,并能很好地进行研究的教师,往往是教育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教师。一个缺乏教育理论知识的教师可能每节课一开始就检查作业、批斗学生,然后再讲课,学生没了兴致,学习毫无激情,学习成绩当然就会不佳。而这时教师又不能找不到问题所在,继续迁怒于学生,形成恶性循环。而如果教师有教育理论的指导,则会很快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找到解决的方法。

(三)小课题研究不宜追逐时尚一味跟风

进行小课题研究,切记不要追求时尚。合作学习热就搞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来了又搞探究学习,这样很难达到做小课题研究的目的。一般来说,教师应结合实际的教育教学找到真正困扰教育教学提高的问题所在,寻找解决之策,以促进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总之,对中小学一线教师的小课题研究的选题来说,我们可以简单地将其概括为20个字:根在实践中,重在科学性,难在坚持性,贵在实用性。

四、完成结题鉴定并做好后续整理工作

(一)做好实验研究的个案分析工作

由于个案分析工作能体现出课题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因此在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要将该项工作放在首位。其间,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总结情况,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个体,针对其知识与技能、能力与素养所体现出的现实状况做出分析,进而找到现状产生的原因,同时找到可以切实解决根本问题的方案与方法,作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建议,由此确保本课题研究的完善性与系统性。

(二)根据教学实验完成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实验教学是根据当前教学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的试运行过程,教学实验能反映出教学方案设计是否能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具体解决的成果怎样、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是确立一套极具系统性、行之有效教学方案的重要前提,更是教学成果的具体呈现。正因如此,在中小学教师小课题研究的收尾阶段,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验的具体情况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从中找到课题研究中切实可行的方案,以及教学方案进一步调整的切入点,进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结题鉴定报告,这无疑是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

(三)系统整理并提交课题研究的所有材料

6.自然辩证法小论文选题 篇六

在二战期间,德国试图用轰炸机摧毁列宁格勒的军事基地,一位昆虫学家提出,可以把蝴蝶翅膀上的花纹融入到军事设备中去。这样一来,轰炸过后,列宁格勒的军事基地依然安然无恙。后来,人们还根据蝴蝶的翅膀花纹发明了迷彩服,减少了战争中人员的伤亡。

不仅仅是这样,蝴蝶的翅膀对人造卫星还有很大帮助呢,原来,由于人造卫星在宇宙中的运行,导致温度升高到两三百度,人造卫星上的很多仪器都因此而失控,人们在蝴蝶身上找到了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细小的鳞片,他们可以随着气温的变化来调节温度,科学家把这一奇妙的特点融入到人造卫星上,人造卫星便可以正常的运行。

7.心静自然凉 清心解暑小静功 篇七

因此,夏日宜多练静功。“心静”是抵御热浪的重要方法,民间早有“心静自然凉”的说法。《黄帝内经》中也强调:夏天“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些观点,其实包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

现代研究发现,当人保持安静的心态时,机体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明显减少,因而基础代谢减慢,人们因出汗等现象而产生的“热感”就会减轻。所以,越是天热,越要“心静”。夏练静功,可安神定志,敛心降火,清除炎热,增加食欲,促进睡眠,还能增强人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预防中暑,强身健体。

简单有效的小静功有呵字功、静坐功、咽津功等,这里详细介绍静坐功。

静坐功

静坐功的要点在于调身、调心和调息。

调身:就是端正身体的姿势。采用坐式,可盘膝坐,也可垂腿端坐。盘膝坐时,左手背安放在右手掌上方,然后两手轻搁在两小腿上,贴近小腹。垂腿端坐时,宜将两手放在两大腿上部,掌心向下,自然放平。身体务求平直,背部不能倚靠物件,面朝正前方,两眼微合,两唇轻闭。舌抵上腭,或舌在口中搅动数遍后,微微用口呵出浊气,用鼻微微纳气,如口中津生,应慢慢咽下,可用意念深咽至腹部丹田。

调心:就是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做到进入虚静无思的境界。欲求清静,首先要放松,小到两眼、手指,大到全身,要真正做到毫不紧张,毫无拘束。可分前面、后面、两侧部3个方向,自上而下,用意念逐处放松。同时要摒弃杂念,不回忆往事,勿牵挂眼前事务,全部意念都集中到少腹丹田。如静心的过程中妄念萌生,用意念放下,反复练习,久而久之,杂念就会自然放弃。练功者平时即宜保持心意平和,精神愉快,情绪乐观。

调息:就是调整呼吸,这是静坐功中最重要的一环。呼吸采取鼻吸口呼,用鼻徐徐吸进新鲜空气,使肺部舒张,膈肌下降;呼气的时候,用口呼出,下腹部收缩,使膈肌向上升。呼吸的气息出入,要柔要匀,宜轻宜细,以不使自己的耳朵听到为好。气息要逐步加长,使之深达腹部丹田,以减少腹部血液的滞流,保证全身气血的调畅。

调身、调心和调息三者各有所偏,又互有联系,虽有先后,又互相连贯,共同构成了静坐功法。整个过程可练30~60分钟,而后徐徐松动手足肢体,张目站起,随意活动,切忌忙乱收功。

8.小动物热爱环保大自然 篇八

从前,有一片美丽的大森林,森林中有一座漂亮的小房子,房子里边住着小熊一家人,一条清澈的小溪从小熊家门前缓缓流过。

小熊每天清晨都要从小溪中挑一担水,倒入家中的水缸中,妈妈用小熊挑回的甜甜的溪水烧水、做饭,一家人在这里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可是,有一天清晨小熊挑着水桶来到小溪边,眼前的景象让小熊大吃一惊,往日那清澈的小溪水变成了混浊的黄色,小熊赶忙放下扁担弯腰用手捧起那混浊的溪水尝了一口,哇!好苦呀。望着眼前这又苦又涩的溪水,小熊在想,是什么原因让这条来日清澈甘甜的溪水变成了这样的呀,这时,小兔、小猴和小鹿也来到小溪边喝水,于是他们商量一下,决定到小溪的源头看个究竟,小熊、小兔、小猴和小鹿逆流而上来到了溪水的源头,眼前的一幕把他们惊呆了。只见一只大象和一只大狗熊正在疯狂的拔着小溪边的大树,一棵棵大树被大象用长鼻子卷着连根拔起,大狗熊用力将大树搬倒,泥沙顺着溪水向下流动去,森林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才使得清澈的小溪水变得浑浊。

小熊、小兔和小鹿问大象和大狗熊为什么要破坏森林环境,大象和大狗熊说他们在比看谁的力气大,结果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对不起。大象和大狗熊在小熊、小兔和小鹿教育下内心感到很惭愧,于是他们一起动手从新把被大象和大狗熊拔倒的大树从新摘好,并种上小草。森林从新恢复了原来的平静和生机,小溪水又变得象从前那么的清澈甘甜了。

9.美丽的大自然优秀小作文 篇九

我仰望着上了年岁的苍天老树,浮根在松软的泥土上若隐若现,用手去感受树干这印证这老树经历过多少沧桑风雨的纹痕,不论它跨过了多少个岁月,它的躯干依然是这样有魄力,挺拔,坚韧的矗立在这不曾动摇,就像一个捍卫家园的威猛的士兵,虽落叶枯黄,却仍昂首挺胸,威严不可捍动!真是大自然的一块瑰宝。着实令人陶醉。

潺潺的溪流越过重重阻碍着它的硬石,环抱过山腰,它走过的地方处处留下好事,它经过葱郁的小树林,迸溅出飞珠滚玉一般的水花滋润了岸边片片芬芳,经过村庄为干渴的人们奉上优良的水源。它奔跑着,要为找到自己的归属不停前进着,不停下步伐,它踏上它的征途乐此不疲,细水长流,挥洒出属于它的精彩!这真让人有所领悟,让我有所陶醉。

它是一朵默默无闻的小野花,长在美丽的牡丹丛里,细小瘦弱的花瓣何曾受过我们的关注?但阳光依然沐浴着它,露珠依然滋润着它,他积极向上,像老树一样挺直腰板,虽没有多么光彩照人,但总有一丝淡淡的清香缭绕。它微笑示人,坦然面对明天依旧会升起的太阳!散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芒。蓦然回首,在大自然这一方净土,我被这小小的野花所陶醉

10.自然教育从业者大时代小舞者 篇十

时代潮流滚滚而来,自然会有顺应潮流、站立前端的引领者,也有追逐潮流、跟在后端的追随者,还有不顾浪潮、依然按照自己节奏前行的实践者。从大的维度观察,他们都是自然教育大潮下的参与者;从小的层面思考,他们又都独立而分散。这些自然教育的参与者都是如何行动与思考的?他们有怎样的动机和目的?如何让他们的思想理念在更多人心中常驻?记者将带您进入自然教育者的世界,与他们一同呼吸,一同思考。

盛江华 愿做溪流润心田

2015年12月的一个周末,北京气温骤降,风很大。石景山区一所打工子弟小学的操场上,却充满了欢快的叽喳声。十几个小孩玩着彼此追逐的游戏,乐此不疲。不远处的教室内,几位老师正检查和熟悉道具,为即将开始的课程做准备。

十几分钟后,这些孩子进了教室,散乱随意地坐下。一位老师在前面招呼着,“大家往前坐一坐”,没有人理她,大家依旧叽叽喳喳,间或夹杂着一些粗话。不得已,几位老师走向课堂中间,近距离劝说孩子们往前坐,有几个人动了,大多数人还是坐在原地。

上课已经好几分钟了。台下依旧乱糟糟,说话声、打闹声,甚至粗话不绝于耳。在旁人看来,这群从小缺少关爱的孩子表现实在令人头疼。可是,站在前面的那位老师依然面色如常,没有发怒地大声训斥,孩子们说话停不下来时,她微笑地停下来等待他们自己安静下来,孩子们说话声音高了,她就再高一点,不时回答着孩子脱口而出的问题。

说话的人叫盛江华,是这群孩子授课团队的负责人,自然名是薄荷。大家爱称为:魔法猫。她是一个遇到环境教育、自然教育就着迷的人。盛江华是自然之友亲子团团长。

盛江华从事多年环境教育及自然体验、环保手工等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曾在知名教育机构和民间环保组织自然之友任教。喜爱大自然、孩子、手工、种植花草、收集“破烂”(回收物/自然物)。她的著作有《孩子,我们一起爱自然》。

自从一年前开始给这群打工子弟的孩子上课以来,这已经是她的第14堂课了。发起这个项目的香港郭氏基金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个项目要坚持开一年,目的是给这些城市边缘的孩子一个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的机会与窗口,让他们从小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家园有更多的关心与爱护。

这对老师的要求很高。他们找了很久,才找到了盛江华。他们看中她,源于她在自然教育、自然手工领域的长期积累,以及对待孩子的耐心、爱心和责任感。上课没多久,盛江华和老师带着这些孩子到操场上玩起了各种有关松塔的游戏。不一会儿,孩子们课前那难管教、不听话的样子全消失了,每个人都投入到了游戏中,先是一个人运松塔,再是两个人、三个人,最后四个人。随着人数的增加,运松塔的难度和团队配合的默契也越来越高。

接下来的绘本讲述环节,这些孩子更乖了,趴在小课桌上,听着圣诞节的故事,都入了神,情不自禁地跟着绘本里的松鼠笑,跟着小老鼠发愁。当再次和老师来到操场玩和松塔有关的游戏时,孩子们再也不敢小觑手里的松塔了,认真观察仔细琢磨,最后一起惊喜地盼望到了圣诞树的手工制作环节。

短短几个小时的课程,让原本充满敌意的孩子慢慢卸下了心防,也在喜悦中观察和亲近了大自然。团队教师成员兔子说,不是每个完美的活动设计,都会被完美实施,因为面对的是不可控的人。但是,盛江华总是用一种温和友善的态度包容孩子身上的不完美,用耐心去对待他们每一个人。

“这些孩子原本就比城里的孩子缺失很多关爱,我不希望我们的活动给他们再带来压力,而是给他们一些一起开心玩游戏、开心听故事的机会。”盛江华说,在潜移默化的游戏、手工制作过程中,在观察中培养起孩子对自然、对他人、对自己的认知和情感。

“自然教育也是一个全人的教育”。自从2010年创办自然教育机构——魔法猫ECO手工坊以来,魔法猫一直致力于坚持这一理念,希望通过生态游戏、自然观察、自然手工的方式,传达的不只是自然教育,而是更尊重生命、更综合、更完整的人的教育。

浓重的危机感

创办一家以自然手工、环保手工为主的自然教育机构,对盛江华来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2006年,当了7年幼儿园老师的她加入自然之友,进入环境教育这个领域。工作之余,她会利用废弃物料做一些手工艺品,没想到这些创意很受欢迎,供不应求。恰在那时,自然之友期刊改版,编辑跟盛江华说,能不能把点子贡献出来,让更多人受益。于是,在自然之友的期刊上,多了一个专栏“魔法猫手工坊”。

可否把自然手工作为自然教育的切入点?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人发现自然之美,体验废物改造带来的心灵触动,用双手去打造生活之美。在大家的鼓励下,盛江华开启了“魔法猫ECO手工坊”的环保创业之旅。

创办之初,盛江华遭遇了很多困难。比如没有场地和资金,再比如花费了很多时间精心准备的活动,只有一两个人参与。还好盛江华没有放弃,仍然坚持用心设计活动、认真准备,将自然手工的理念用耐心传授、分享给每一个来参加活动的人。慢慢地,在她的影响和带动下,身边开始有不少人接受她的理念和想法,越来越频繁地参与魔法猫的活动。

有一位学员,坚持参加活动近3年,几乎每次活动都参加,她不仅在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环保实践和行动,而且现在还在一所私立学校中教授课程,把从魔法猫学到的很多环保理念、绿色生活理念都带给了学生,推动了学校的生态教育。

盛江华能把魔法猫ECO手工坊坚持下来,除了因为她喜欢自然、喜欢孩子,更多还在于她对国内自然教育有着很浓重的危机意识。她曾经在国外考察学习,看到别的国家国民素质、自然环境所呈现出的状态,盛江华内心有极大的担忧。“我们的自然教育已经比韩国、日本晚了近20年,比德国晚了将近50年,如果我们再不做出努力,我们的孩子会耽误得更多。”

北京西直门附近的一家咖啡馆一直向魔法猫免费提供场地。几年来,盛江华几乎每个月都会开设两次面向公众开放的亲子类型自然体验活动。活动设计不只针对孩子,还针对成人。有时,她会让孩子和家长做同样的事情;有时,又会让家长和孩子分开来做。盛江华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家长站在孩子的立场重新思考与孩子的关系,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

为了推动中国自然教育行业的发展,这几年,魔法猫还和韩国生态和平亚洲组织合作,自2013年起开展“自然的礼物——中韩生态教育工作坊”,致力于通过中韩自然教育同行的交流与相互学习,促进彼此经验与理念的分享,推动中国自然教育的发展。曾参加过生态教育培训的自然之友无痕山林小组负责人赵铁柱说,生态游戏培训是他参加过的含金量最高的培训之一,“有内容,不浮夸”。

淡定从容有姿态

这几年,自然教育备受家长和孩子追捧。很多人开始觉得,这是个可以赚钱的事情。许多自然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不少人建议盛江华将生态游戏的培训涨钱,或是提高针对亲子的课程活动费用,但盛江华拒绝了。

“自然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得到或接受的教育,不应该只是有钱人才可以参加的奢侈消费。”盛江华说。对于自己和机构,她一直以来的愿望不是做烟花,而是做基石。这些年来,魔法猫一直坚持平民化收费标准,就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和家庭都能上得起、参加得了,能够平稳地、持续地像溪流那样滋润孩子心灵,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亲近自然,回到自然中,从而去珍惜、热爱大自然,形成他们的生活习惯。

盛江华对待名利的态度,让合作几年的韩国同行朴祥镐深有感触。他们每次做生态教育培训,项目的资金再有限,盛江华总是把培训的质量和服务排在第一,再省不会省培训,再穷不会穷服务。在他印象里,盛江华从来没想过让自己的机构爆红,也没想过突然间得到一大笔钱,而是“踏实认真地以服务多少个孩子为目标”。

“在逐渐起步的中国自然教育圈子里,我们很少做宣传、做事也很低调。看似半死不活,但是我们一直在顽强地活着,坚持着自己的特色和品质。我们希望,在未来中国自然教育热的大潮当中,魔法猫能够理智地、健康地活下去。”盛江华说。

朋友王薇说,盛江华很像中国的“塔沙奶奶”,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坚持自己的信念,淡定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长期检查自己的环保生活,并享受其中。

盛江华的确享受其中,享受自然教育带给她的快乐。多年来,环保人的高度自律以及强大的韧性让她在自然教育的道路上始终如一。她没有很高的物质需求,只会真心实意、身体力行地在自然教育一线默默耕耘。就像她自己的自然名“薄荷”一样,顽强地活着,用强大的生命力感染着周围人,并始终如一地带给大家阵阵芬芳与清新。

殷荭 传递建筑背后的环境观

她是一名职业建筑设计师,做过数年大学老师,却毅然从都市建筑实践进入乡村教育和社区服务为主的公益事业,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推动乡村公益阅读、自然教育、乡土建筑及社区文化发展。

在当今自然教育跨界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她的专业背景、大学建筑学教师的从业经历,让她在日前召开的第二届自然教育论坛上受到同行们的关注。她的观察与思考、实践与探索也给当下的自然教育事业带来一个来自建筑界的声音和实践案例。

她叫殷荭,在跨入公益乡村领域后,她给自己化名英菲。

殷荭有20多年建筑行业的从业经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后,她在深圳创业并成立了工作室。之后,她前往英国、加拿大留学。几年的海外经历让她丰富了行业从业经验,同时也强烈感受到了文化多样性和原生态性的重要。2006年回国时,她的一大目标是去高校做建筑教育,然而体制内教育的局限让她无法自由地发挥,都市的快速发展也让她在各种建筑项目的忙碌中感到迷茫。

之前做建筑设计和规划时,殷荭曾到过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知性印象深刻,而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保留的农耕生活生产传统,让她感受到了和大自然、和天地更真切的连接。她渴望放眼于更广阔的乡村田野,向往着建筑教育在一个没有围墙、融于自然之中、和着日常生活节拍的学习。

2011年,在大学建筑学院任教的殷荭因设计规划的原因来到云南普洱地区的哈尼族聚居区,创办了驻地乡村社区的“碧溪绘本图书馆”。三年后,她和两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创建了云南原筑文化发展团队,希望在云南这样一个少数民族的乡土环境中构建一个可以承载乡村公益阅读、自然教育、乡土建筑以及蕴含社区文化复兴和发展的乡村社区种子。

在乡村图书馆和原筑文化的运作中,乡土游学式的建筑教育与自然教育慢慢结合起来。殷荭和伙伴团队设计的建筑游学活动,如云田种子乡村建造实践、生土建造学习营、田间乡里图书馆,围绕地方自然材料的使用和传统手工建造以及对村落的体验认知和田野调查,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上千名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完成了一系列临时和永久的乡村建筑和构筑物。

2013年夏天,“云田种子乡村建造实践”第一期中学生学员,在殷荭的带领下在哈尼族小山寨实地建造了一座竹桥。实地勘察、设计图纸、制作沙盘,殷荭将大学的教育和建造经验转化为适合中学生的方式,和同学们一起建造实施,大家吃住在老乡家,在体验中了解乡村的生活,在实地感受中学习建造,所有材料都取自自然,全部建造都由同学们自己动手,包括有些工具也是自己制作的。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学习了当地乡土文化、建筑文化,还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理解乡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传统理念,以及乡村传统中如何友好利用自然资源等民间智慧。

殷荭和伙伴们希望,在这样的过程中,鼓励同学们发现问题并动手解决问题,比如环境的不适应、团队合作的缺乏、遇到困难挫折时的沮丧甚至放弃等。而在共同的目标,比如一座竹桥、一个书亭的任务面前,他们可以学习如何分工合作、如何相互鼓励、支持、坚持和忍耐,这样的学习不同于课堂上知识性的学习,更加关乎一个孩子身心成长的教育。

这就是殷荭和她的伙伴所理解的建筑与自然教育的结合。它不同于将建筑作为课程主题的自然教育活动,也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动手环节的体验或者游戏,而是有责任和义务传递建筑背后的历史观、文化观和环境观,尤其针对当今面临的环境和文化危机的挑战,激发参与到自然教育里来的儿童、青少年和家长们对人与自然、对民族文化、对社会社区的思考。

殷荭说,自然教育是比她作为一个建筑师更具挑战的工作,希望自己的跨界对大家有些借鉴意义,吸引更多的职业建筑师、设计师和艺术家们融入到自然教育中来,为自然教育这个广阔领域带来更多可能性。

黄膺 体味自然教育的乐趣

做了四五年自然教育,黄膺还是会时常思考,什么是自然教育?一开始,黄膺有些困惑,从字面上看,这个词并不难理解,但仔细思考后,好像也没有权威的标准答案。有一次,她看到一个云南同行写的博文给了她很大启示,“自然教育对你意味着什么,它就是什么”。对她而言,自然教育就是由那只蜻蜓开启的一场自我觉醒的过程。

几年前的一个夏日,她和女儿在小区庭院里发现了几只蜻蜓,观察片刻后,女儿满怀期待地对黄膺说:“妈妈,下次你给我买一只蜻蜓嘛!”黄膺说:“没有卖蜻蜓的地方呀。”女儿很笃定,问:“宜家没有吗?”“没有。”“伊势丹没有吗?”“也没有。”“那伊藤(洋华堂)呢?”“还是没有。”女儿疑惑了:“那在哪里可以买到呢?”

这个简单的问题让黄膺突然意识到,作为典型的城市儿童,自己的女儿并不知道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乡村,她现在的知识来自于她有限的经历,那些经历远离自然,远离乡村,她只知道宜家、伊势丹、星巴克、甚至“网上”。

2013年年初,黄膺离开了就职已久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几位朋友一起组建了“艺能自然艺术工作室”,希望创建一个带领孩子和家长在“玩儿”中快乐学习、体验艺术和自然的机构,坚持在生活和自然中寻求美的启发和创意灵感。

之所以将自然教育与艺术结合起来,不乏合作伙伴有艺术领域专业背景的原因。同时,还有一部分原因在于自然教育整体来看还处在向外看,不断学习外来经验的阶段。自然和艺术相结合,是更容易被大众接受的切入点,带领大家感受自然,体验自然之美带来的共鸣,帮助自然教育落地,实现本土化。

他们曾把声音、绘画、手工、印染等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加入课程,设计了土地的孩子、森林之子等四季自然体验课程,其中,森林之子、土地的孩子都是长达一年的体验课程,在森林里,他们带领孩子体验森林的四季变化,发现自我在森林中的成长,从而建立和森林的情感连接;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带领孩子来到田野中,实践农耕体验,了解粮食和蔬菜,扎稻草人,体验丰收,拉近孩子与土地的关系。

黄膺说,艺术不一定是高大上,它可以以一种更加亲近生活和大众的形式出现,它可以就在人们身边,它可以由人们创造。他们自己的公共展示空间,是DIY改造的,用最自然、最简单的材料,如大地色系的粗麻布、麻绳,在野外捡到的野果、枯枝等,把原本色彩斑斓的涂鸦墙面,改造成更加能让人沉静下来的所在。她总是鼓励孩子“不要怕犯错,不要怕弄脏,不要怕打湿衣服”,尽情体验各种各样来自生活和自然的材料,在游戏中进行创作,勇敢自信地表达自己。

从事自然艺术教育的探索,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存在着资金、人员以及未来各种各样的烦恼和困惑。但是,黄膺还记得她在日本访问时遇到的一位务农青年说的4个字“身土不二”。这是来自佛教大乘经的一个词,在现代生态农业理念中,它被用来倡导种植和食用本土农作物,本土环境最适合种植本土的作物,顺应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土地、作物和人本身都会健康。“身土不二”也说明了人和环境相互依托的辩证关系,当环境遭受破坏以后,人类自身也会受到影响。

“人类自身和人类所在的土地是连为一体的,土地健康,人才能健康。”为了守护家园,黄膺愿意创造出更多有意思的行动,不求高大上,惟愿小而美,和孩子一起在自然中学习,了解乡土文化,充分接着地气。

立足本土,认真探索自然教育,黄膺愿成为这样的人。

11.自然辩证法小论文选题 篇十一

大自然很大,人很小,可两者之间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然,有一些大自然中的小事物也与人的性格相似。

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树叶都被晒得卷了起来,我正在花坛旁出了奇地快速吃着冰激凌,忽然我脑子里闪出了一个念头:让蚂蚁出来,观察蚂蚁!于是我找了一个蚂蚁洞,在附近放了一个小冰激凌块,静静地等着。

正当我哈欠连连的时候,蚂蚁终于出来了,是一小波黄蚂蚁,它们一出洞就散开了,不像我们惯常理解的一样,它们是排列着整齐的队伍出来的。虽然散开了,但最终它们“集合”的地方都是那块冰激凌,它们在冰激凌旁转悠了一会儿,有一部分回去了,另外一部分留在原地“驻守”。

幸亏有蚂蚁驻守,才不至于使来之不易的食物被盗。那群黄蚂蚁回去不一会儿,便来了一群黑蚂蚁,虽然黑蚂蚁个子比黄蚂蚁大很多,可黑蚂蚁只有十几个,黄蚂蚁却怎么看也得有百八十个,双方开战,黄蚂蚁把黑蚂蚁团团围住,黑蚂蚁毫无还手之力,不一会儿,黑蚂蚁就全部被歼灭了。此时回去的`黄蚂蚁带来了一大群黄蚂蚁,它们合力把冰激凌抬走了。

12.自然科学小论文 篇十二

我数了数,一共有九只。不知怎地,我的目光被这九只鸟紧紧地牵着,直到它们消失在苍茫天际后,我仍不肯收回目光,面对远去的方向久久地眺望、凝视。

鸟声,离我们渐疏,渐远。

在我的记忆深处,鸟声离我是那么地近,近得甚至伸手可及。可以说,童年的每一天都是在鸟声的伴奏下度过的.。那时在乡下农村。清晨,房前屋后早起的鸟儿把我从睡梦中唤醒。放牛时,我牵着牛在一边晨读,黑色的八哥友好地歇满牛背。就连上学放学的遥远路途也因鸟声陪伴而变得短了,近了。真的,在那个时候,好像到处都是鸟,天上飞的,树上歇的,禾场上走的,满眼都是鸟的身影。我也经常像鲁迅在《故乡》中描述地那样,在冬天雪地上支起竹筛,撒些谷粒,手握长绳,站在远处静侯觅食的小鸟。每次总能罩三两只,系上红毛线,逗它们玩。玩累了,就放生。

那时,鸟的声音曾经是那么地熟悉地绕于耳边。只听声音就能辨别是什么鸟,也能学得惟妙惟肖。鸟的叫声,有时也可以传来农人们耕作的讯息。比如每年四五月间就飞来一种鸟,准确无误而又异常清晰地发出“豌豆拔角——割麦插禾——”的叫声。此时的田野上,满脸挂笑的农人们在豌豆花丛中,割着小麦,插着秧苗。农人们常说,鸟是一种比人更具有灵性的动物,往往是人不知春鸟知春。

后来,我离开农村。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我极少听到鸟的叫声了,取而代之的是汽车的喇叭声和人群的嘈杂声。行走在城市的人们渐渐地习惯了没有鸟声的日子。我时常在城市中绿色较多的地方行走,只为了能听到鸟的歌唱。偶尔听到笼中之鸟的叫声,我也会欣喜不已,定会羡慕主人的闲情逸致。

能经常听到鸟叫的人肯定是个幸福的人。不过,我也算曾经幸福过的,毕竟鸟鸣声伴我度过了整个童年的季节。最苦的也算是城里的孩子们了,他们常在造句中脱口而出:天空飞过一架飞机。他们极少会看到飞过天空的还有一只自由快乐的小鸟。

即便是如今的农村,鸟也越来越少了。或许是人们挥着斧头砍了树,让鸟儿没有栖身之地了。或许是人们举起的xx,把鸟儿都吓得逃走了。鸟儿开始惊恐地注视着地球上的人类,它们再不敢自由地在树枝上跳来跳去了,再不敢快乐地在树枝上叽叽喳喳地叫了,它们不得不时刻提高警惕,躲过人类的自私贪婪的目光。稍有不慎,人类的子弹就有可能射进胸膛,成为人类的盘中餐。

人类和鸟儿,其实都是天空的孩子啊!天空是我们共同的慈祥母亲。人和鸟,都是兄弟,都是姐妹,都喜欢在母亲干净的目光中欢快地歌唱。人和鸟,在辽阔空灵的宇宙里,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安慰,才能战胜孤独,战胜灾害。为什么我们不能和睦相处,却要向我们的同胞举起屠刀呢?

诚然,在人类的智慧面前,鸟儿算是无知的,弱小的,可它也是宇宙中与我们人类一样平等的生命呵。为什么我们只把它当作一个征服的对象,当作我们的美味佳肴?佛总是教人们不要杀生,也就是要我们敬畏生命。真的,我们虽然不能达到佛的境界,但总可以善待生命,善待自然吧。

上一篇:教师节表彰大会主持词下一篇:基坑支护施工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