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2024-08-24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共9篇)

1.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篇一

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研究开题报告

内容提要:当前本园幼儿的行为习惯状况如何?我们应采取哪些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的针对性措施?幼儿家庭应怎样配合?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了“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研究”这一课题。

关键词:交往能力

解决问题

目标与措施

进度安排 绪论:一个人要生活在世上,时时处处都要与人交往,离开了交往的人群,一个人就很难生存下去。要交往,就必须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和技能。然而,我们发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表现出不愿与人交往,怕生,不懂得礼貌,会撒谎,没有与人合作的意识,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会嫉妒别人,过分地显示自己等行为,这些都说明他们的社会性发展不完善。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能力,然而今天我们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倍受亲人的宠爱和呵护,他们是家庭王国的“小皇帝”,他们什么都不缺,惟独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幼儿园又是幼儿接受教育的基础教育机构,研究发现习惯的养成和个性的发展在幼儿阶段是一个重要阶段,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掌握和遵守一定的行为准则及控制自身行为,能否是自己的行为更好的被周围人接受,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都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的状况。因此,我们认为幼儿阶段的社会性交往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传播知识更为重要。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幼儿发展良好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我们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为幼儿入学,步入社会,做一个合格公民打好基础。

本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通过研究,寻求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能力培养的策略、途径和方法。2、通过研究,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适应性发展。3、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培养意识,转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提高组织幼儿社会性实践活动的能力。

4、通过研究,提高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发展能力培养的重视,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共同为祖国的未来作出努力。

二、研究措施:

1、经费保障,制度推进。根据我园教科研条例规定,每年有一定的经费用于本课题的研究,为教师学习培训、幼儿外出实践活动提供方便,使该课题高质量的推进。另外,以教科研为保障,每月一次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定期开展课题组活动等,促使教师更好地开展研究。

2、健全组织,分工明确。成立由园长任组长,教师为组员的课题组,并根据教师的个人研究专长明确分工、有分有合,研究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3、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开展多种形式的小型沙龙和专题讲座,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对课题的进展情况进行引导,进行参与式培训和教学现场观摩,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4、注重过程,结合实践。鼓励课题组成员结合本园特点、幼儿发展状况、家长特点等,充分利用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建立幼儿追踪档案,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把课题做强做活。

三、研究的进度安排

(一)、讨论分析,寻找切入口。

我们通过分析当前本园幼儿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而提出“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研究”。

(二)、学习理论,组织实施。

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大量理论资料,通过调查研究所获事实依据,进一步证实了我们课题研究的必要性,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三)、分析幼儿发展情况,反思总结经验。

研究中,我们会对幼儿在活动和的表现及时记录和分析,边实验边总结,做到有记录,有分析,有对策。

四、培养幼儿社会性交往习惯的目标和策略。

(一)、培养目标:

幼儿的社会性交往是幼儿生长发育与个性发育的基本需要,是实现个体社会化发展过程所必须的,通过交往,使幼儿了解和认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关系,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和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帮助幼儿克服任性、自我中心等不利交往的行为。主要包括:

1、学习用礼貌用语会向他人问早、问好。2、激发幼儿主动和同伴交往的良好愿望,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合作并能妥善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养成接纳、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在与成人交往中,能积极主动问候,尊敬长辈,尊重成人的劳动,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二)、培养幼儿良好社会交往习惯的基本途径:

1、进行会议,座谈,咨询等活动,明确研究方向。

(1)、针对幼儿在园与同伴的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教 师们进行交流和探讨,明确研究内容和方向。

(2)、建立“幼儿追踪档案”,呈现幼儿成长轨迹,为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家园协作,积极发展。

要做好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工作,单靠幼儿园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

(1)、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家长有机会来园观摩活动,参与活动,参与决策。例如,定期开展亲子活动,家长接待日等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和成人交往。

(2)、借助各种方式方法和家长互通信息,了解幼儿发展状况。如:向家长发放有关资料,让家长掌握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知识和方法。定制家园联系册,使家长即使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做到与幼儿园同步教育,积极配合教师对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的培养。

3、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邀请不同职业人员来园对幼儿进行辅助教育,还有让幼儿走出去,参观,参与社会活动,调动幼儿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交往能力。

(三)、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养成的具体培养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人要完成一件事,靠个人的力量已很难胜任,必须要与他人合作,要合作就要与人交往,要交往就要掌握正确的交往方法和技能,要有正确的方法就要养成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就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要鼓励幼儿积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学会交往。1、利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学习使用礼貌用语。

礼貌用语的运用是与环境密不可分的,在什么情景下要使用什么礼貌用语,成人应明确向幼儿提出要求。如早晨幼儿入园时,教师应主动与幼儿及其家长打招呼,问早问好,并指导幼儿与家长告别,说“再见”;进餐时,为幼儿盛饭菜,教师应鼓励幼儿说“谢谢”,幼儿之间出现碰撞妨碍别人活动时,要说“对不起”,另一方要“没关系”;下午离园时,要向老师说“再见”等等。

2、利用游戏,培养幼儿的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的交往习惯。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乔治赫华斯博士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认为:事业的成败在于人品的优劣,他把“与同事真诚合作”列为成功的九大要素之一。合作对儿童的发展有明显的积极作用。合作学习是鼓励幼儿积极交换意见,和其他幼儿一起进行的主动学习。幼儿最喜欢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乐于接受一些建议和批评。通过游戏这一幼儿喜爱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幼儿去了解其他孩子的观点、协商新的观点和增进彼此的感情,激发学习中的共同兴趣,建立友谊。在游戏中,不同能力的孩子相互商讨、发表自己的看法,取长补短,用自己的行动达到目标。如表演游戏中,不同角色要相互配合,才能完整地将游戏表演下去,缺少一个角色都不能进行,这就需要幼儿彼此照顾,共同表演,共同提高。

还要大胆地把孩子放出去,或者热心地把小伙伴请进来,鼓励幼儿 集体这去交往、游戏,帮助幼儿学会自己处理同伴关系。

3、创造条件,让幼儿主动与人交往。

幼儿生活的范围比较狭窄,且大部分的活动是在成人的监护下,孩子一旦遇到什么困难成人会不由分说地去排除,着不利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其实,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开“成人”这个保护伞,而要自己立足于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如果从小没有交往的经验,会让孩子产生畏惧情绪,社会适应性相对较差。因此,作为幼儿的教师要多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条件与机会,使幼儿习得社会性交往的经验,为将来顺利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在幼儿园,开展“大带小”活动,打破大、中、小年龄班的界限。在家中,家长也可以让幼儿替自己去取东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中学习与人交往的基本技能和技巧。教师和家长都要不失时机的带孩子走人社会、走进社区,在社会的大熔炉中锻炼幼儿,发展他们的交往能力。4、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社会性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主题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是全面的、启蒙的,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对幼儿社会性能力的培养也有具体的目标。我们把目标分解到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去,在生动、有趣的教学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适应能力。教师认真贯彻教育目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认识,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树立自信心,乐于助人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总之,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是幼儿由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幼儿适应将来社会的重要环节,幼儿良好上性交往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成人要善于为幼儿创造条件、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使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为幼儿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参考文献:

1]杨冰主编《成就一生好习惯》 2]《早期教育》 《幼儿教育》杂志

3]山东临沂张同梅在〈山东教育〉的〈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4]山东临沂杜嫦娥在〈现代教育导报〉的〈幼儿良好社会性交往习惯的养成方法〉。

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篇二

一、养成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

我们通常认为阅读是文科的事情, 理科的学习没有阅读的必要, 而忽略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真阅读和领会。导致现实中学习存在的问题有:学生学习死记硬背, 不求甚解, 概念、定理似懂非懂, 不知所用。这种阅读是肤浅的, 只停留在知识的表面, 没有被学生所内化。知识的阅读, 不是蜻蜓点水那样粗略地看过去, 没有经过大脑, 就是无效的阅读, 要反复咀嚼, 咬文嚼字, 直至完全理解为止。阅读是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领会成为自变成自己的东西, 进而熟练加以运用。比如, 对一些概念的理解。学生看到课本中对长方体的解释“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完全相同”, 抓住完全相同这个关键词理解;数学教材文字材料不多, 尤其是低年级的教材, 多是题图形式, 取代了文字, 教师也会感到没什么可以读的。其实, 文字少就显示信息更重要, 不细细研读, 就很难发现有效信息。如在一幅图上有6只母鸡, 4只小鸡。旁边有个鸡笼, 标明大的只能放3只, 小的鸡笼能放4只。以及一只母鸡10元, 一只小鸡5元。问题是:如果买6支母鸡要用几只鸡笼;买4只小鸡要花费多少钱?当然, 原题不全是这样的文字呈现出来的, 对于学生来说, 要从图画中去搜集信息。让学生看都有哪些种类的鸡, 分别有几只, 分辨大小鸡笼, 这样, 学生通过阅读得知3+3=6, 要用两个鸡笼买6只母鸡, 这样就解决了第一道问题。学生们通过整理和分类信息, 从中选择有效信息解决问题, 阅读的效率也提高了。

二、养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 经常事后后悔, 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 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 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 在平时的作业中, 应对一些字迹潦草的学生先进行提醒, 如果不改的话, 只能进行适当的惩罚。不要过于相信学生的检验能力, 每个问题的检验方法往往有多种。解方程、脱式计算、填空等的检验都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回顾, 针对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

三、养成课后及时复习的习惯

学了新的知识后, 必须及时复习, 以免遗忘。学生们可以一个人单独学习, 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在回忆学习内容时, 一般要按照教师板书的提纲和要领进行, 也可以按照教材提高进行, 从课题到重点内容, 再到例题的每部分的细节, 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在复习过程中要不失时机整理笔记, 整理笔记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即使是复习过的内容仍然要定期巩固, 但是复习的次数应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少, 可以当天巩固新知识, 每周进行小结, 每月进行阶段性总结, 期中、期末进行全面系统的学期复习, 也可以在各种资料上对每课知识及时回顾, 每单元进行知识的梳理, 每章节进行巩固训练, 必须把相关知识串联在一起, 形成知识网, 达到对知识和方法的整体把握。

四、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应用题是小学数学学习的难点, 学生们读完题后常感到无从下手, 不知道怎样理解。审题是解题的关键, 学生在解题中的失误, 多数情况并不是没有掌握知识, 而是缺乏必要的审题习惯和审题技能造成的。比如, 没有看清题目要求, 马虎造成的。把运算符号看错, 数量关系混淆, 列式错误等。通过审题训练, 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 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 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这就要求学生要认真审题, 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认真审题, 在学新课的同时学会审题方法, 养成审题习惯。比如, 了解题目的要求, 初步理解题意, 知道题目给出了哪些要解决的问题, 想想怎么解决, 用什么方法解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读题目要求时放慢速度, 连读两遍。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 要求在读题时用手指指着所读的部分, 手眼合一;要求学生在读题目要求时用一些划浪线、重点号、画圈等作记号, 标记出其中的一些重点词、字、句, 对题意的理解有所帮助。在这个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进行计算;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 既要看全题, 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 做到方法得当。

五、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在课上往往不能专心致志地听讲, 据调查, 学生每节课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平均约为30分钟。因此,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讲的习惯, 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 (1) 让学生在听课前预习。课前预习是指学生自己先对教师所要教学的知识内容进行学习,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在课上听讲能跟上教师的讲解, 有学习的兴趣, 是听课的基础。在预习过程中, 知道了要讲哪些内容, 试图用已学过的知识去自己探究, 不会的地方等到课上解决。 (2) 掌握正确的记课堂笔记的方法。即课堂上只记梗概、知识点、提示等内容, 对其他内容留出空白, 课后整理和填充, 使学生认识到上课应该听什么, 即学会注意听教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 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的小结。让学生领会抓重点、抓难点的方法, 提高听课效率, 学会自我调节听课注意力。 (3) 教师的教法吸引学生听讲。学生的认知往往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如对学科是否感兴趣, 对教师是否喜欢等, 要培养学生的认真听讲的习惯, 教师也要从自己做起, 只有找到与学生听讲的切合点, 学生自然会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取得学生的认可, 让学生喜欢自己。这样学生就会对自己所讲的内容感兴趣, 有听讲的积极性, 还要用富有趣味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 如让学生动手操作、做游戏、角色表演等。在学习《统计》的内容时, 我设计了各种动物形象, 以动画的形式, 让学生在游戏中记录, 分类整理。

总而言之, 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成绩, 同时学生具备的能力也会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把习惯的培养当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环节来抓, 严格对学生的要求, 长期坚持下去, 反复训练, 久而久之, 必定能让学生的学习状况大有改观, 从而取得优异的学习效果。

3.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篇三

【关键词】数学教学;学习习惯;现状;培养策略

引言

长期的实践证明,良好的习惯能够使人付出最少而获得更多。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够大大提高其行为的有效性,也是教学质量与效率提高的重要途径。在不断的“解决问题”循环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合作能力等得到了极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只要引导恰当,势必会对养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产生积极影响。同时,“解决问题”亦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对提高课堂有效性作用显著。因此,有关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方面的研究备受关注。

一、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研究及著作不胜枚举,为此策略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本节在阐述业界研究成果的同时,分析了当前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现状,其具体表述如下:

(一)研究综述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同时,教育改革研究学家魏书生也表示:“习惯能使事情变得容易,习惯使阻力减到最低点,习惯使体能和心能都节省到最低点。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源泉。”这些观点充分说明了,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十分重要和必要。从非智力的层次上讲,习惯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逐渐养成的一种相对自觉、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惯总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学习行为产生影响,良则有利于学习效率提高,差则妨碍了学习效果提升。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育领域,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引导学生发展,教授他们正确的学习方式方法,从而养成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符合学生成长特性与规律。

(二)存在问题

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学生普遍存在数学学习行为不良的现象,是教育改革与优化的重点。究其根本,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意识不断提高。有条件的家庭大都选择让孩子到名校就读,以期其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一现象本身并无可厚非。但是,对于身处普通家庭的学生而言,他们受迫于生活、经济条件而只能到公立学校就读,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群体。这部分孩子常常由于父母管理不严,逐渐养成了不良生活及学习行为习惯,加之单调的课外生活,并相互影响,普遍表现出了自由散漫、进取心和责任心缺乏问题。此外,有些教师关爱力度不足,一味地强调知识灌输,忽视了心理引导,导致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恶化和传播。

二、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策略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实效的根本途径。作者结合上文的分析,提出了以下几种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策略,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转变思想观念

在由培根著作的《习惯论》中写道:“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因此,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实施,其基础是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这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他们不仅要善于发现和学习,还要具备良好的创新素质,能够结合学生个性特征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兴趣,并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校应该重视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教研等方式宣扬素质教育理念,树立教师良好的职业意识,丰富其理论知识涵养的同时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督导教师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此外,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反思与总结,加强内部互动交流,将有效经验推广开来,并依此制定相对完善的教学规划和机制。为了提高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学校需要奖励有突出贡献或表现优异的教师,既要发展人才,又要留住人才,从而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夯实人才资源基础。

(二)优化教学课堂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并培养其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目标、有计划的开展。具体而言,这一教学策略的实践需要分几个步骤完成:一是,提出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之前,需要认真研习教学教材和了解学生水平,由易到难设置几个不同等级,既要保护学生自信心,又要增加探究趣味。同时,教师还应该创设与问题相符的情景,并制作成教学课件,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简化理解难度,还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二是,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师为引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认真观看教学课件,之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并要求其将自己的解决方案画出来。任务完成后,由学生代表就图案解决方案进行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能力的培养;三是,反思总结。反思总结是“解决问题”必不可少的环节,同时还是“解决问题”的又一次循环。简单来讲,教师应该让学生评述各小组课业完成情况,由其自行发现其中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作综合评价。如此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尝到检查的“甜头”,养成其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三)聚合家庭教育

学习习惯在一定程度上还反映了生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既要关注其学习日常,还要关注其生活日常。只有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联合下,学生行为习惯才能得到全面改善。对此,学校应该加强与每一位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其行为表现,并就其学习情况进行共同探讨,在双方的努力下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就个别学生进行家访,深入到学生生活中,了解其可能遇到的困难或问题,将心比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同时,教师还应该辅导家庭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使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互动。而对于家庭成员,父母应该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在遇到问题时不要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处理,而是了解事情的因由,并帮助孩子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自行解决或改正。只有在良好生活行为习惯的影响下,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才能更加容易。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意义重大、效果明显。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存在不足。因此,作者希望学校从实践的角度审视此项工作,充分发挥教师引导功能,督促其创新教学、改革教学,大力推广有效教学策略,可在本文论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优化,结合实际情况,探究出更多有效实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调娟.以“教”促“学”——浅议如何利用教师角色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J].学周刊,2012.07:39

[2]靳彩兰.谈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2.34:87

[3]童天连.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J].学周刊,2015.13:145

4.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篇四

一、选题缘由

(一)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

小学教育是为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教育,儿童阶段又是一个人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在这个时期注重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会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发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品质。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告诉我们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的。说明儿时养成的良好习惯对人一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二)学生的行为习惯不容乐观

我校学生中具有本市户籍及非京籍务工子弟的学生各占一半,加之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及长辈倍加呵护,有的学生易焦躁、任性,部分学生已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如:缺少起码的文明素养,无团队精神,自制力差,经不住挫折。在生活方面:他们行为散漫、不守规矩、随心所欲,更不懂得如何利用身边的小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是家庭的中心,是爸爸妈妈生活的主宰,他们已经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不必考虑后果,他们缺乏关心、宽容、体谅他人的心„„

因此,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小学生养成教育亟待加强。他们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

二、概念界定

习惯是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行为方式。课题中的习惯是指小学生的行为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练习转化为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行为方式。

课题中的养成教育是指通过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设计好模式,引导小学生去模仿、去实践,从而形成相应的行为举止,最终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研究是指学校按照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全面研究采取科学可行的行为和活动方式,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习惯,使学校教育教学活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新时期小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良好行为”具体讲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按照社会公德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是作为一个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三、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当前,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重智商轻情商,重言教轻身教,重享受轻节俭,家庭教育严重错位;社会领域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诈哄骗活动蔓延,成年人的价值观发

生扭曲,极端个人主义、极端享乐主义等消极腐败思想正侵蚀未成年人的心灵;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而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他们的行为习惯,外在素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命运。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据调查我们发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1)多数学生行为习惯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很大差距,许多独生子女自私、任性、霸道、懒惰,许多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行为习惯教育;(2)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放弃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3)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4)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离,许多学生在校是一套,在家又是另一副“面孔”。

(二)养成教育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有不少成功的做法可供借鉴。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我国的学者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儿童道德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方面的参考。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决心通过本次课题研究,有助于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净化育人环境,提高学校德育水平,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为学生的成才奠定良好基础,达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的目的。

(三)班主任在养成教育中的作用。班主任要包容,要设身处地地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学生着想,把一种信任和责任教给学生,与学生保持平等,遇事互相探讨、共同商量,在浓浓的师生情、亲切的目光和友好的微笑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势利导,让学生感受到班主任老师的关心与爱护,帮助其恢复自尊。

1、幽默引导,乐意接受宽容是一种更高尚、更诚挚的爱,是一种蕴藏在心灵深处被升华的爱。它点燃了学生心中的火种,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班主任的幽默感是师生关系的“粘合剂”,融洽了师生关系,增加了学生的向师力及对集体的归属感。学生在善意的引导中得到信任,乐于接受,并积极思考该怎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改正自己的缺点,并切合自己的实际和特点,希望经过努力能逐步达到一个目标,在新的起点上,又提出高一点的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从而渐渐养成好习惯。

2、同学宽容,温暖心灵同学间的宽容能温暖学生的心灵。伙伴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在彼此的友谊中,他们认识到责任心应该和热情关心结合起来。在集体中,他们会宽容、提醒、督促伙伴遵守纪律,专心听课,课余当“小老师”来辅导学习,帮助改进学习方法。在大家的宽容帮助下,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到班集体大家庭的温暖,逐渐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并 渐渐地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自我安排时间、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交往的习惯,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

3、激励学生以情导行激励学生,对学生取得的每一点微小的成绩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增强成就感,能调动其积极性,使其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激励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4评价激励,尊重主体地位

学生是能动发展的主体,班主任必须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积极激励,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学生,只要看到学生有进步,就要热情鼓励;课堂上能够举手发言就加以鼓励;学习上有所

5、主动实践,实现自我激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积极心理需求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因此,实现学生的自我激励是关键,是目标。鼓励学生到生活中主动实践,如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 好习惯伴我成长”活动,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积极主动,取得进步。还要鼓励他们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成功与体验,并写下自己下一步的决心。同时鼓励家长在家中发现孩子点点滴滴的进步,对孩子充满信心。由于主动实践,学生体验到了成就感,就会不断地提醒自己与好习惯同行。从学生情感出发,以情明理,以情促思,以情促行,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行为习惯的认识,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关爱、宽容、激励必将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四)对已有文献的评价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目前还不是很全面,大多数只研究出了养成教育包括那些习惯,以及说明什么方式适合学生好的习惯的养成,而对小学阶段最适合培养学生的哪些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有哪些?如何做到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系统化教育?这些方面研究还特别少,所以这将是研究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从以上几个问题进行研究,在实践上为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目标、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途径提供依据,为一线教师总结一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有效解决目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育目标层次混乱、教育内容选择随意、方法途径单

一、教育实效性不高等问题,为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奠定基础。

四、选题意义

(一)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一条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加大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促进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举止,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品质。培养学生具有纪律意识,规范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毅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博览群书、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从而培养起一支教育思想端正、科研素养良好、业务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有利于增强养成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推进素质教育,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改进。

(三)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来探讨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与健康人格的培育,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少年儿童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也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形势。这一研究,从现实和长远看,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本课题过程中,从多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磨练,对照评比等培养学生自觉守纪、自觉学习、自觉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讲究文明礼貌等良好习惯,对农村学生的知、情、意、行加以规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同时,此项课题的研究,也对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独特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同时必将对培养科研型的教师有着深远的意义。

(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

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少年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过程。在习惯的养成中,应该提高少年儿童道德认知,丰富少年儿童道德情感,坚定少年儿童意志和毅力。一个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最终必然落实到优良的外在行为上,道德行为的改善是德育追求的最终效果。品德的发展,是一个有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因此,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应成为研究“知行脱节”现象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本课题拟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尤其要研究“认识行为——习惯”是如何转化的,为我校德育以及家庭教育提供新观念和新思想。具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梳理、筛选、确定小学阶段最适合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明确1-6年级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2、明确小学生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和“知行脱节”的原因及矫正策略。

3、探索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4、探索如何指导家庭与学校配合,共同做好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工作。

5、边实践边总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并将成果固化,形成论文资料。

6、建议开设德育校本课程,不断验证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策略的可行性。通过以上研究,在实践上为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目标、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途径提供依据,为一线教师总结一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有效解决目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育目标层次混乱、教育内容选择随意、方法途径单

一、教育实效性不高等问题,为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和可操作化打下基础。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现代教育理论也为本次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这些都为研究工作的展开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分析法:个案分析、观察分析、数据分析在课题研究中是必须要用的方法。在由点到面的实践过程中,分析法的作用将是很大的。

3、调查法:要通过全面或个案调查方式,对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师生心态要求,及本地农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等作全面了解:然后制订具体研究方案,力求科学、可行。

五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难点

“养成教育” 是一个教育过程,这个教育过程是借助训练活动完成的。它必须具备“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训练活动。”即教育者将养成教育的目标具体化,借助语言、行动、教育媒体“外化”,通过训练活动传递出教育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后,“内化”成自己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为“规范化的日常行为”。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局限,加上训练的内容广泛、细致,而这种训练活动,又是大量而多样的,同时,又不能一次训练就可达标。因此,这个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不断反复、循序渐进、十分漫长,必须渗透到方方面面、遍及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岁月,直至“终生”。这是研究的重点,也是研究难点所在。

(二)研究的创新点

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层次性、系统化教育应该包括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目标系统化,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层次化,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科学化,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上为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师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教育目标、组织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途径提供依据,为一线教师总结一套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有效解决目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教育目标层次混乱、教育内容选择随意、方法途径单

一、教育实效性不高等问题,是之前研究者都未涉及的问题而且对教育实践者的指导意义重大。

三、论文提纲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进行教师、学生问卷调查;

(2)文献研究、概念界定、明确研究问题;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梳理、筛选、确定小学阶段最适合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

(2)明确1-6年级小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内容;

(3)编写德育校本教材初稿;

(4)开设德育校本课程,进行德育校本教材实践;

(5)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策略。

(6)修改完善形成学校德育校本教材,将研究成果固化。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把整个研究过程以及结果系统化,整理成文。

参考文献

[1]孙云晓主编.《成功父母必读》[M].华艺出版社

[2]孙云晓著.《孙云晓少年儿童教育报告》[M].接力出版社

[3]周南照、孙云晓著.《21世界教师和父母必读》[M].新华出版社

[4]孙云晓 , 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2004.1

[5]孙学策.《三说.德育》,2004.6

[6]李文娟主编.《培养学生好习惯的有效途径》[M].九州出版社,2006.1

[7]孙云晓,邹泓主编.《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M].北京出版社,2006.5

[8]孙云晓,孙宏艳主编.《好习惯是怎样培养出来的》[M],北京出版社,2006.5

[9]孙云晓 邹泓主编.《好习惯,好人生》[M].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 2005.7

[10] 陈桂生.关于试行“课堂学习行为设计”的建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年05期

[11] 王雄,陈先枝.注重养成教育 培养合格人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03期

[12]马书坤.怎样开展养成教育[J].快乐阅读,2011年09期

[13]平度 ,綦振辉;养成教育,从“小”做起[J];现代家教;2003年08期

[14]黎淦.现实呼唤养成教育[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1995年02期

[15]任纯洁,张为琳.形成教育合力狠抓养成教育[J].教育科研论坛,2007年09期

[16]李兴廉.抓养成夯实做人的基础[J].教育导刊,2005年06期

[17] 左文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责任意识 [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01)

[18] 农保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1(01)

[19] 颜志强.你倒霉喽——对一名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再思考 [J].江苏教育研究.2011(02)

[20] 吴炳阳.浅谈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小学德育工作 [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1)

[21] 刘玉娟,孟万金.小学生积极道德品质测评量表的编制研究 [J].中国特殊教育.2011(01)

[22] 韦凤利.承传“天人合一”思想培养环境道德价值观 [J].基础教育研究.2006(01)

[23] 王玉梅.谈小学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技能 [J].现代交际.2011(01)

[24] 王守华.德育教育的基石——习惯养成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5]开原高中副校长 孟庆勇;对学生养成教育的几点看法[N];铁岭日报;2007年

5.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篇五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我校地处方城县广阳镇佟庄村,有在校生500多人,有教师22人。大部分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孩子由年长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管理,与孩子的隔代教育,与学校管理的脱节,造成了家庭教育环境差,家长缺乏教育方法,子女无人管住的现象相当严重。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非打则骂;有的家长则对孩子过分溺爱,听之任之,认为长大能挣大钱即可;有的家长不遵循子女身心发展规律,放松品德教育,导致其子女在思想行为习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我校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常规不规范;吃零食现象尤其严重,校园垃圾随处可见;学生脏话频出、打人骂人司空见惯;自私自利,漠不关心„„因此,如何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训练,尽快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关系到我校的健康的良性发展,关系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当地的整个精神文明建设。所以,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是当前小学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课题的提出和论证。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追求和丰富的社会信息来源,也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与此同时,在主流文化下出现了一些灰色文化,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导致在少年儿童中存在着“行为霸道、不 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依赖性强”等不良习惯。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良好品行的重要前提。小学生行为规范训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对小学生的行为规范训练和养成是提高一代人思想、行为素质的重要途径。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行为的不断重复与不断训练,就形成动力定型,它能促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按照一定方式行事。因此,实施《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于我们这样一所农村学校而言,这个问题尤其重要。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注重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养成。

2、注重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养成。

3、注重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养成。

4、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从我做起,树立自信心”的活动。

5、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6、机会留给每个孩子。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近期目标

(1)通过课题探讨实验,掌握小学生在学习、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行为习惯的现状,确立学生个体和整体提高的发展目标,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2)在校内外探索培养小学生为改变家乡面貌而刻苦学习的情感,使他们在学习中养成积极、主动、向上的良好习惯。

2、远期目标

(1)构建“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行为能力和素养,为孩子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继续探索提高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之路,使各班级得以整体优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调查了解分析:在课题研究各个阶段中深入家庭、班级,进行座谈,掌握了解各班实施情况。

2、分段指导:根据低、中、高段的实际情况,提出各段实施方案,结合各段学生实际,进行研究实施。

3、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成绩、品德行为、个体差异情况,分三个等次指导,逐步达到整体提高。

4、加强强化训练,以培养学习兴趣,良好行为习惯为重,对个别差生进行强化训练。

5、耐心引导:针对少数学生学习基础差,自卑心理强,在实施过程中,要耐心引导,以多赞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讥讽为着眼点,增强他们克服心理自卑的能力。

6、相互探讨交流:在教学研究实践中,各科教师要认真总结探讨经验,形成书面论文,相互交流,用典型对学生进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养成教育。

7、开展竞赛活动:根据各段实际,分段开展诗歌朗诵、演讲、作文和各类主题队会、文体活动,增进交流,增强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意识。

8、搞好阶段总结:实施过程中,要进行阶段总结,及时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方法。

9、抓好培训:抓住典型经验,举办各种专题讲座,从典型经验着手,在教师中相互交流学习,相互促进。

10、抓教师业务提高:加强教师业务技能的提高,要求教师在研究实践中积极倡导主动、自觉、向上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不断增强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意识。

11、家长联系制:在研究中,要与家长取得联系,采取家访、家长会、个别访谈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行为习惯情况,并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共同搞好课题研究实验。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2月)

1、确立研究课题,制定方案,撰写报告。

2、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3、向教师通报研究课题意图、方案及报告。

4、确立课题研究对象。第二阶段:(2014年3月—2014年6月)

1、组织学习有关经验、理论,深入班级开展调研。

2、分段深入讨论,制定出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研究途径,形成有效的,可操作性的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14年7月—2008年10月)

1、全面进入提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

2、指导、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可行性、实践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第四阶段:(2014年11月—2014年12月)

1、总结完善小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明确培养途径,形成书面课题研究实验获得成果、经验。

2、撰写研究及成果报告,收集整理、汇编、经验文章。

3、申请结题。

七、课题实施策略

我校全体实验教师紧紧围绕“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实验的实施方案展开了研究与实验,积极探索了新形势下农村学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途径和方法,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了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构筑网络,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1、学校教育领导小组。

学校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成员由党支部、学校行政、工会、大队部等成员组成。三年来,共召开了各类专题研讨会10余次,同时形 5 立了例会制度,定时分阶段、有目的地指导,及时交流总结,改进训练方法,分析学生思想状况,布置各月训练内容。

2、年级行为规范训练指导小组。

行为规范训练指导由教研组长负责,全体教师对所任班级学生全面进行指导训练。

3、班级行为规范训练小组。

班主任任组长,科任教师任成员,组成班级训练小组,小组成员参加班级训练活动,共同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训练。

4、红领巾行为规范监督小组。

少先队大队辅导员任组长,学校值周生、监督岗同学为成员,对全校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日日监督检查。

此外,学校还深入社会调查监督,包括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全面了解学生在社会的表现,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对策,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健全制度,完善规范训练体系。

我校除了将《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行动准绳,在校园最醒目的地方用瓷砖贴上永久性条文,努力营造学习规范的浓厚氛围外,还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基本精神,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制订并实施了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方面的一系列合理、可行的规章制度,如《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值周值日制度》、《优秀学生系列评比制度》、《先进班集体评比制度》、《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施细则》、《学生健康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制度》、《学生奖励制度》、《学生在校内外活动行为的安 全规定》、《学生文明行为规范要求》、《公物保护制度》等,从校内到校外规定了学生言行所必须遵守的内容,并把它们作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具体要求,去引导和规范着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研究实践证明,制度的健全,使自律与他律有机结合,是实现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有效手段。

(三)活动实践,培养良好行为品质。

让道德认识实践化,具体化,是实施主体性德育,提高学生道德素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方法。为此,我们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个性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自身的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以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与行为习惯的形成。

1、班级管理体现自主性。

班级管理不仅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更要突出学生在管理过程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努力使之成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施行大队委干部竞争上岗制、班级干部民主选举制和值日班长制,使学生们早日适应社会,学会主动学习,主动竞争,主动进行自我选择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实行值日班长制,能让每位学生得到自我锻炼的机会,全班同学每人轮流值日一天,每天放学前都要对值日情况进行小结,这些活动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方式,而且学生能干得主动、干得开心、干得有激情,充分体现了教育的自主性。

2、兴趣活动突出主动性。

素质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认为“个性的多样性、自主性和首创精神,甚至是爱好挑战,这一切都是进行创新和革新的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特别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要求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我们学校重视艺体学科,专职老师组织校乒乓球、合唱、绘画、舞蹈、英语等各种兴趣小组,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潜能得到充分地发展,发掘和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艺术天赋,培养了学生的各种素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实践活动展示了学生的自主教育潜能。

学校本着一切从学生发展的需求出发,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体验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激发自己的道德情感,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专门设置了“小手牵大手”、“我是清洁小能手”等少先队服务岗位,最大限度地为队员提供参与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从小不怕累、不怕脏的良好品质。

4、以各种节日为契机,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能力。利用节日为契机,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是我校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良好方式。如每年三•八节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洗头、洗脚)让母亲开心;六•一节做一件令自己最满意的事;九•十教师节给老师一声祝福;十•一国庆节向祖**亲道一声祝福;元旦节向亲人表示新年祝福等等。

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开展各类有益的主题班队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高尚的思想品质。多年来开展了六•一“歌唱祖国”歌曲竞赛、舞蹈比赛、“百年校庆”活动等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教育;以“环保”为主题开展“中所是我家,卫生靠大家”自主打扫活动;以“我为学校添光彩”、“我用小手扮亮母校”为内容进行画画、作文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达到了预期目的。

(四)加强配合,促进学生习惯养成。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训练,仅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我们强调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学校要求和家庭经常联系,建立联系网。共同做好了对学生的教育规范工作,同时认真听取他们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建立了实践基地。主要是学校的法制校长,定期给学生讲相关法律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法律法纪教育。

三是开展了小学生行为规范衔接座谈会。不定期举行例会,相互交流了解,包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三个方面的形式。让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达成了共识。

(五)把握标准,建立科学评价机制。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进步,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与收获。为了使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明确自身的不足和努力方向,学校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增强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三年多来,我们在不断探索有 我校特色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系列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学生评价机制和具体做法:

1、评价内容多元。

根据学生实际,我们把习惯分成了礼仪、学习、劳动卫生、安全四大类,每期定时进行评价。除了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外,我们每周进行了“文明班集体”评价,每周一在升旗仪式上进行隆重表彰。每学期末,我们还进行全校的评优,评优种类多样,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文明队员、体育尖子等。目的就是让每一位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成功的愉悦。

2、评价方式多样。

对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情况的评价,每周一班队课各班进行上周情况回顾,并提出本周要求和整改意见;每月最后一周进行一次全方位深入的阶段性评价,由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每学期末,进行一次总结性评价,除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以处,还请同学们的家长进行评价。

八、成效分析与问题思考。

(一)摸清了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找出了学生在礼仪、学习、劳动卫生、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大量不良行为习惯。

(二)找到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及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方法。

1、强化学校教育

10(1)班主任工作:重视班主任工作,加强对班主任的培养和培训,发挥他们在养成教育中的主力军作用。

(2)中队活动:围绕养成教育,贯彻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开展主题教育和系列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

(3)思品课教学:在坚持对学生灌输正确思想、观点的同时,强化社会实践这一环节,做到知行统一。

(4)主渠道渗透:要紧跟新课程实验改革的步伐,加强教学研究,实现德育目标和知识目标相统一,能力培养与习惯养成相并重。

(5)校园文化:学校注重发挥隐性教育因素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真正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一草一木都能育人。

(6)活动育人:学校根据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自主实践、自主体验中得以全方面培养、矫正。

(7)学校管理:学校加大方方面面的管理力度,做到管理育人,特别是重视教师师德建设,让教师成为学生文明行为养成的楷模。

2、协调家庭教育

学校成立家长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完善教师家访制度,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他们认识到学校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3、重视社会教育

加强与校外教育机构的联系,拓宽教育的途径,加强法制、网络文明等相关教育,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与配合,调动一切有利于学校的积极因素,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1、礼仪方面:绝大多数同学礼貌待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能使用礼貌用语,在家能礼貌待人,孝敬父母,能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基本做到公共场合不拥挤、不喧哗。

2、学习方面:上课能做到专心听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能主动做好笔记,遇到困难能主动克服,会使用各种工具查找资料并敢于实践。

3、劳动卫生方面:在家能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校基本能成为老师的劳动好帮手,卫生习惯较好,基本做到了勤换衣、勤洗澡,能够自觉做好个人卫生。

4、安全方面:通过实验,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能认识生活中的不安全隐患,做到了不安全的事不做,各种行为准则得以有效落实。

总之,三年来,通过对《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实验课题的研究,我校制度更加完善,学习风气更浓、校貌大为改观,良好的班风已初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本规范,校园随时随地干净整洁,教学秩序井然,环境优雅舒适,家长反响良好,多次得到兄弟学校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同时,良好的学习习惯促使了我校特色教育的有效实施,取得了较大进步,涌现了一批书法、唱歌、舞蹈、绘画、体育小能手,学校获得了县“读书活动先进集体”的称号。

(四)、参加实验的相关人员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逐步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

6.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篇六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

成果

我校于2016年9月开始实施“九义学校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模式”研究,该课题于2006年141月被批准为阳平镇普教科项目。经过半年的实践研究,本课题已经完成方案中提出的研究任务,现报告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较差。留守儿童较多,学生行为习惯较差。现象一:校园卫生保持差。

每天下午放学后,学生打扫卫生应该说比较彻底,但是到了第二天,学生一上学,果皮纸屑,小吃口袋,随处乱扔。超过40%的学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讲公共卫生。到上午课间操过后,校园便是垃圾随处可见。教师会,学生朝会,几乎次次讲校园卫生,但收效甚微。

现象二:课间疯打严重。

学生课间你追我打的现象严重,尤其在做操和集会时,在楼道中,学生上下逆向运动,造成拥挤、碰撞、碰伤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

现象三:部分学生有抽烟,打牌赌博的恶习。

在学校隐蔽的角落,在学生寝室,偶有学生抽烟,甚至打牌赌博。现象四:学生见了老师不问好,同学之间经常讲粗话甚至脏话。

学生见了老师尤其是没有教自己的老师不主动问好,部分男生常讲粗话甚至脏话。看到以上现象,作为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我们感到十分忧虑。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如何改革现行教育的不力呢?

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了我们的养成教育工作不到位,教育措施不得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形成。

针对学生们存在的问题,我们确立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工作思路:订制度,重落实;明责任,重监督;看过程,重实效。标本兼治,从根本上转变学风校风,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经过以上的观察与分析,我们提出了本课题加以研究,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能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模式出来,并通过研究,制定一套适合本校的学生管理制度来。

二、主导思想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是思想品德培养的最重要目的,它在学校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只有认识而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不完全的教育,正如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行为教育虽然不是学校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学校教育中最“实”的部分。正如有的教育专家说:看一个学校教育如何,只要看看学生的行为习惯就基本知道学校的情况。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1~9年级的学生,研究内容是各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要达到的标准什么,通过怎样的措施加以落实,达到的效果如何。通过三年的研究,达到下列的目标:

1.制定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段学生的学习习惯、文明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目标。

2.建立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监督、检查与反馈机制。3.建立一套适合我校的可操作性强的学生行为习惯管理制度。

三、主要成果 ※认识性成果

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们作了以下几点思考:在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内容,是形成良好校风、学风的关键。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中小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基本原则 1.注重实践的原则

养成教育是非常注重实践的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基本道德,不仅是要让他们明理,而且要重在导行,引导学生从尊师爱幼、乐于助人、刻苦学习、不怕困难、勤俭节约等做起,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做人,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边学边做,达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2.因人制宜的原则

养成教育是非常复杂的教育,不尽涉及到每个学生各个体,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各个方面,由于社会情况非常复杂,客观环境千变万化,学生的心理、生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家庭状况等千差万别,而国家和社会对下一代道德品质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所以,养成教育的方法也因人而异,要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求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3.正面教育为主的原则

伦理道德的核心是讲是非、辨正恶。正面教育就是从提高道德认识入手,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以理服人。特别是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要注意引导疏通、正面说明。青少年可塑性强,要善于抓住教育的有力时机,奠定良好的道德基础,让真、善、美在他们的心中牢牢扎根。

4.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针对这一现实,道德教育必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因为社会经济形态的不同,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水准,人们的道德水准不可能超越现阶段社会经济水平和人们的思想实际;另一方面,道德教育也不能停留在一般人的思想觉悟水平上,应该本着从实际出发,面向未来,逐步提高。

(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经 1.加强实践锻炼

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最简要的方法就是将道德教育与现实教育结合起来。如要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可以开展“今天我当家”、“记住父母的生日”等实践教育活动,让学生跟着父母做家务,既体验了生活,又体会到做父母的艰辛,培养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使他们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达到道德品质上追求高尚,让父母放心;在生活上,学会自主,让父母少操心;在学习上刻苦努力,让父母称心。这样将孝敬父母教育落实到具体活动之中,既加强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又增强了道德教育的针对性,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通过榜样感召

中小学生具有善于模仿,可朔性强,富于幻想,主动活泼,追求高尚道德的特点。我们应充分运用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用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科学家、革命领袖、英雄模范人物事迹能有效地激励青少年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祖国的昌盛、人民的富裕贡献自己的一切。五六十年代作为传统思想教育重要标志的“榜样教育”曾经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保尔、刘胡兰等英雄人物曾影响了整代人的精神风貌。教育榜样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其重要的理论原因就是榜样与偶像的完整结合与和协统一。通过评选校园文明之星学习之星的评选活动,让学生感知榜样就在身边,同时也促进了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3.加强教师以身作则教育

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便被无形的夸大,以为教师讲的、做的都是对的。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理去激励学生,而且要 用自身人格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全体教师要以身作则,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首先做到。如要求学生爱护校园卫生不乱扔垃圾,作为教师自己就应该首先做到。这无声的语言,事实最有说服力的,他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4.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

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的力量使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诸方面的配合,才能奏效。学校定期召开了家长会,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逐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如社区、派出所等建立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同步性。

5.加强检查评比工作

学校建立健全值周检查和班级评比考核制度,对学生的日常行为监督、检查、记载,对全校学生日常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定期通报、讲评,增大学生参与管理的机会,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

6.充分发挥班级集体的教育功能

一个班级班风的好坏,集体意识的强弱,道德水准的高低,对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影响极大。班级集体如果形成一种高尚的道德风貌,较高的思想境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学生在这个集体中就会受到强烈的感染,无形的鞭策和制约,必然会培养出团结互助、关心他人、严肃认真、奋发向上、品格高尚的学生。所以,班主任要把培养良好的班风作为班级工作的重点,认真实施。7.不断加强班主任工作的力度

学校的基本教学单位是班级,学生很多良好的日常行为都是通过班主任的教学和班级集体的影响而形成。因此,学校必须抓好班主任这一环节,培养建立一支过硬的班主任队伍。为此,我校德育处定期开展了班队会展示和班主任培训及经验交流活动,提高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水平。在评优选先等方面优先考虑班主任,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三)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注重过程,确保落实

1.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一是每班制作宣传标语,将学校校训、培养目标等内容书写其上,时时警示学生;二是每周将学校工作重点写在教学楼下;三是更新文化阅览橱窗,同时展出多种报纸;四是我校组建校园广播站,开辟校园新闻、学生生活、好人好事、英语角等专栏播音,使学生道德品质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和熏陶,从而使学生达到对自身行为进行自我抑制和约束。

2.加大自我教育力度,利用团队活动、班会、主题班会等活动形式,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专题演讲会、讨论会、辩论会,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矫正其不良习惯。

3.利用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的演讲和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说理教育,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始终不脱离学校要求。

4.以课间操为突破口,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

5.以活动为载体,如江北学校校园科技艺术节,12.9爱国主义歌咏比赛,演讲赛等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操作性成果

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参加讨论,善于自主、合作、交流学习;认真预习,复习,主动学习;考试不作弊;阅读有益的课外书籍;按时认真完成作业,不照抄作业,书写工整。

文明习惯:使用礼貌用语,不讲脏话,不骂人,不打架,不赌博;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尊重教职工,见面行礼或主动问好;不以大欺小,不欺侮同学,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抵制不良诱惑,不做有损人格的事;爱护公共设施,不损坏公物。

生活习惯: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情趣健康,不看色情、凶杀、暴力、封建迷信的书刊,音像制品等;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珍爱生命,不吸烟,不喝酒,不吸毒;不进电子游戏室,不进营业性网吧;穿戴整洁,朴素大方。

四、主要效果

(一)学生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得到发展。

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自于学生对行为的正确认识。我们要让学生知道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作为他们行为的准则。为此,我们编写了《江北学校学生文明习惯倡导誓词》,班级规范《三字经》等,让学生在每周一的朝会上学习,在班会课上学习。将行为规范改编成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让行为规范深入学生心中,落实于行动。

(二)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了教师教育方式的改变 1.促使教师提高自身在文明习惯上的要求。

教师要求学生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身更要以身作则,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对自己的要求,正所谓教学相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进我校某些教师改变以往乱烟头,随地吐痰的习惯,说话时注意自己的用语要文明。

2.促使教师更加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由于我校加强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在教师广泛宣传,达成共识。促 使教师改变以往只关注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各年级的教师明白各年级学生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将要求融入教学中。

(三)校园面貌得以改善 1.校园卫生状况得以改观。

乱扔垃圾的现象在校园中很少看到,校园清洁保持较好,人人讲卫生。《江北学校德育处关于加强清洁卫生监管的办法》较好地解决了如乱扔、乱倒垃圾现象,形成学校的师生人人是监督者,人人是被监督者的局面,促使各班班主任加强了对学生的教育和监管。

2.全校集会及课间操、打饭做到秩序井然。

在全校集会和课间操时由于各楼道口有值周老师的指挥,学生能做到有序地集会和做操,中午学生养成了排队打饭的习惯。

3.学生的文明习惯逐渐养成。

很多同学通过文明习惯养成教育,见到老师开始主动问好,能与同学和睦相处。不说脏话粗话。在每周大朝会都要求全校学生背诵江北学校文明誓词:我一定要遵守校规校纪,做一名文明守纪的中小学生。为此,我要做到三别:向粗鲁 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做到四带: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心带给长辈;把谦让带给社会。做到五无:地面无痰迹;校园无纸片;课桌 无刻划;墙壁无脚印;出口无脏话。让我们一起为构建文明和谐的江北学校而努力!学生在背诵誓词的过程中,逐渐将规范进行内化,并落实于行动。

五、认识与探讨

1.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校师生的长期坚持,并为之而作出巨大努力。

2.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教育的主体,但也要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参与。

4.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一件易事,需要反复抓,抓反复。5.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没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更好的模式。

7.要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 篇七

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对学生提出明确、严格的学习要求

都说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我对教师的爱心是这样理解的:就如学生在家里需要母爱和父爱一样, 在学校, 学生也需要两种爱。一种爱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体贴, 是和颜悦色、温柔的爱;一种爱却是说到做到, 不可违背的严爱。如果一个教师只会给学生一种爱, 那这个教师就会走入误区, 让爱没了原则, 偏离了教育的方向。当然, 教师应该给学生的严爱不是在少数老师中常用的打和骂, 而是一个“严”字。教师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后, 必须说到做到, 而且从与学生见面的第一天起就进行严格要求, 学生才不至于养成恶习而影响学习, 教师的努力才不会打折扣。这样的严爱非常重要, 必不可少。

二、学习要求必须明确、具体

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就是学生学习行动的指挥棒。如果这些要求模棱两可, 学生就无所适从, 不知道如何执行。所以要求不仅要明确, 还要具体。“明确”就是要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 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 有些不仅要口头告诉, 还可以写在纸上张贴在墙壁上。“具体”就是老师应该有预见性, 应事先考虑关于哪方面应该有哪些要求, 尽量要求得详细一点。如一个小学教师与学生第一天见面时, 如果学生是一年级学生, 就需要反复告诉学生上课的要求:如何坐在小椅子上, 上什么课时桌面上应该摆什么, 不应该摆什么, 要认真听老师讲课, 不东张西望, 怎样举手, 怎样写作业……如果是中途接班, 学生在前任老师的引领下, 已经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 教师就应该先了解前任老师对学生有哪些要求, 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风格取长补短, 对学生提出可行的要求。我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 这学期刚接了一个班, 五年级。与学生见面后, 我没有急着上新课, 而是先向学生了解前任老师对学生的要求。经过了解后, 我发现前任老师在组长如何收作业、如何检查预习方面的要求有可取之处, 是每个组设三个组长, 一个负责检查和收作业本, 一个负责检查和收《同步训练》, 一个负责检查预习情况, 分工明确, 专人专职。于是我便继续沿用一个组三个组长制。但同时我也发现在如何检查补做情况这一点上要求模糊, 于是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加入了新的要求, 那就是每个组长每天在收作业时先检查上一次作业的补做情况, 包括补做的质量、数量, 以及如果发现组员没有按要求完成补做该怎么办。同时也加上了如果发现组员没有完成新的作业该怎么办, 收起的作业在哪个时间段交给科代表, 每个组员的作业本必须翻到要批改的那一页以方便老师批改等。这样在组长如何收作业这一点上的要求就比较具体了。在其他方面, 我也逐项提出了具体要求。如科代表如何收作业, 何时将作业交给老师, 何时去办公室取回作业, 如何在收作业情况记录本上做好记录, 如何跟踪监督没按要求完成作业的同学, 学生上课时如何听课, 如何写作业, 如何补错, 如何预习, 课前两分钟由哪个科代表负责, 课前两分钟进行什么训练, 怎样训练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 还会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或者提出一些其他方面的要求。

三、学习要求符合学生实情, 执行时一视同仁

教师对学生的各项学习要求如果脱离了学生实际, 过高或过低, 都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从而不利于教学。教师只有对学生一视同仁, 学生才会心服口服, 遵守各项要求, 教学才会更正常、高效, 老师也更轻松, 不必为处理那些教学中的琐事分心。

8.小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篇八

关键词 小学生 学习习惯 策略

【分类号】G621

小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这个年龄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是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从小养成好习惯,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

习惯的养成需要坚持。习惯的培养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反复抓、抓反复,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稍有懈怠,便会走样;经常中断,就会前功尽弃。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的方式,是在重复出现而又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这种方式长期积累,反复强化就会形成习惯。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不做不行的“自然”,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成自然”。

培養习惯是个长期的过程,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由于人们往往具有惰性,在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如果稍加放松,孩子就会出现反复。所以只有在学科老师、班主任、心理老师和家长的共同监督及督促下,孩子才更容易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于孩子反复出现的不良现象,要反复抓,不能放松,想抓住孩子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就要从现在、从小事开始训练孩子的行为,相信会有可喜的收获。

俄罗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高利贷,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主化的持久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重要手段,它广泛存在于学习的所有内容中,体现在学习过程里。那么,如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培养学生仔细听课的好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载体,学生养成仔细听课的习惯是获取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这就要求:铃声一响,学生就要端正地坐在位子上等待老师上课。坐端正了才会精神振作,眼睛要正视黑板或老师,两手自然地放在桌子上,思维始终要与老师的上课思路保持一致,积极思考,踊跃举手发言。发言不要畏惧错误,误以为回答错了会被人嘲笑,这会导致学习消极被动,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所以,我在课上要求学生眼睛看着我,跟着我转。对于发言而且声音响亮的学生,我都说:“老师喜欢你的声音。”这样不但鼓励了发言的学生,也让没发言的学生知道老师课上喜欢什么样的学生。

二、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好习惯

有人说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思考的过程。应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敢于开口求教,提问不要有顾忌,不要因问题简单而想到会不会被老师批评或别人讥笑,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学起于思”,想要学好知识,必须具有强烈求知欲,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的探索精神,顽强的意志品质。为此,在教学上,我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集中精力,专心听讲,大胆发言,并逐步养成习惯。为达到上述目的,我在教学中首先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其次,还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根据新授知识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欲望和信心,提高他们进一步探索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农村的孩子,见得少,课件教学学生是很喜欢的,乐于上这样的课,积极思考,勤于发言,教学效果也不错。

三、要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是听课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做得充分了,带着问题听课,学生上课时才会处于一种主动、自觉、紧张的状态。刚开始学生预习,可能会无从着手,应针对新课内容让学生有针对地预习,课前检查。

四、培养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是小学生要阅读145万字。阅读可以让学生学会做人;增长知识、活跃思维;学会写作、培养创新能力;有助于课内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教学中,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阅读书目,指导学生阅读,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班级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会,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我做了课外阅读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点成绩,我的孩子们特别爱阅读,这对于教学是很有帮助的。

五、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反映学生认真的态度,所以应要求学生书面整洁,不潦草,不涂抹。要培养学生作业书写工整的好习惯,首先,教学时板书设计要合理,书写规范整齐,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时时处处都要用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影响、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潜移默化,就容易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是靠偶尔的敲敲打打形成的,在本学期指导生字书写时,强调学生自己观察字形结构,提醒学生注意个别笔画的写法。范写时则着重强调每一笔在什么位置,尤其是主笔写得位置。批改写字练习时则按照指导时的要求,不合格的就重写。书写规范必须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逐步形成。现在的小学生很多读书姿势不正确,眼睛离书本太近,近视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就更为重要了。

9.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研究 课题开题报告 篇九

二龙小学课题组

一、开展这项研究的意义

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在新世纪里,阅读是儿童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的教育要赶超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去开辟阅读的广阔天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学生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出现“如饥似渴”的状态,教师必须谆谆善诱,尽可能的给学生创造读书的机会,给学生提供读书的方便,让他们沐浴在书香里,浸润在文化中,逐渐让读书成为习惯和生命的需要。犹太人有句俗语:书本是甜的。对孩子们而言,能够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从而终生享受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也许就是社会、学校与家长所共同给予他们的最好的童年礼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主动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阅读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成为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的航灯。“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阅读习惯的培养会使孩子终身受益。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

(1)阅读习惯培养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密切

人格是一个人各种稳定的行为特征的总和。习惯是自动化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健康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因此,习惯的培养和人格的形成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人格教育就是在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同时,重视修养学生的情操和情趣,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心理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教材和其他书籍是学生形成人格、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依据和来源之一。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后,就会自觉把书籍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流入自己的心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形成健康的人格。

(2)阅读习惯培养是学好其它学科,形成全面发展素质和人格的基础

良好阅读习惯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要求,各科教学都要重视阅读。如“数学阅读”是读者通过数学语言符号获得意义的一种心理过程。“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所以,若要切实加强数学自主学习的思维训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为重要的一个基点就是强化“数学阅读”,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地将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相互转化。因此,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是“数学阅读”走进课堂必要的行为。英语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并养成习惯。学生如果要学得好,首先要学得活。而要学得活,就要博览群书,获得丰富的背景知识,建构丰富的图式框架。英语学习与学生的阅读习惯和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样是理解学习内容、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同时,我国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健康人格,因此,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完成其他学科的学习,也就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3)阅读习惯培养使孩子终身受益。新课标明确提出学校要确立大教育观,从小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培养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好读书、读好书,一生与好书相伴。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这就意味着,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与学习棋书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人注意捕捉周围的信息并处理信息。阅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综观古今中外,许多成功人士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法案,超过五十万名孩子从1999会计中拨给的2亿6千万美元中受惠,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从大陆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出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浙江特级教师乐莲珠老师的《快速阅读教学》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上有其独到之处。吉林市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在推荐阅读书目,拓宽阅读范围,语言文字积累,民族文化熏陶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江苏扬州教育学院的徐冬梅老师以“亲近母语”为目标的课外阅读教材研究与实验在儿童阅读教育理论、小学阅读课程的构建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2)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使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3)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4)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并且积极倡导“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丰富的人类文化精品滋养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措施。

三、支撑研究的理论依据

生理学家发现,人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也就是说,是通过阅读获取的。这就意味着,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与学习琴棋书画完全不一样,后者是一种工具性的技能。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使人注意捕捉周围的信息并处理信息。阅读可以大大地丰富人的精神生活,就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阅读是智力发展的指路明灯”。综观古今中外,综观许多成功人士,他们在早期都有很浓厚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因此,如果我们在孩子早期就注意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作出指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要拓宽阅读的范围,不光是学习哪篇课文就阅读与之相关的一些书籍,还要给学生推荐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目前,在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对儿童的阅读日趋重视。近年来,我校积极地开展了各种阅读教学活动,加强了对阅读教学的探索和研究。

1、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由于每个人各种智能的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个体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个性倾向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体在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学习效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而人只有按照自身的适应方式,才能有效地获取、掌握知识技能。

2、建构主义理论

在对待知识这一问题上,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不是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理解、一种假设,知识不是永恒不变的。在对待学习问题上,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是通过个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策略)对新信息加工来实现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理解,即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又包括对自己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意义是个人赋予的。知识如果不经过学习者的重新建构,它只能是一种外在的负担。

3、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

阅读教学的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语言,只有在他的信息贮存中能够找到与文本言语具有相似性的信息组块以后,才能够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因而人应该从自身的基础与需要出发,选择性地学习,才能体现阅读的乐趣和阅读的个性化。

4、学生阅读心理特点

从言语的角度来说,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是从看到的言语向说出的言语(大声的无声的)过渡。在这个过渡中,不是机械地把原文说出来,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句子或段落,从而把原文中的意思变成读者思想。而要完成或提升这个复杂的过渡,需要丰富的阅读实践。因而,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言语的发展。

四、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包括:1.从读好语文书开始。2.读书勤动笔。3.学会“量体裁衣”。4.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5.创设良好环境。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指导、探索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高。让学生在阅读的航船上,体验生活,感悟生命,丰富精神世界。总之,“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我们的课题研究重点放在小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方面。通过两年的研究与实践,把本校学生培养成“好读书、读好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的“知书达理”的文明人。

通过成立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活动,我们要在学校建成读书乐园,营造自觉读书,喜爱读书,争相读书的氛围。让学生养成:

1、养成购书借书的习惯;

2、养成自觉性读书的习惯;

3、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4、养成阅读与欣赏的习惯;

5、养成爱惜书籍的习惯。

我们希望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让阅读的触角与信念散播开来,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成为学生生活的方式,使学生能从阅读中体会充实盈满的阅读乐趣。

六、课题的研究内容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这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从细微处着手的工作。在确立课题后,我们采取多层次、多侧面的系统综合研究,尝试着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从读好语文书开始

语文课,学生的预习是很重要的。教师在布臵预习时切忌"读一下课文"之类的笼统话,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列出预习提纲,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预习提纲可设计文中的字、词、修辞等基础知识,可从课文的整体感知到局部语句的理解进行设计,也可就从课题出发,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就能够有的放矢的阅读课文。例如,学生为完成生字的扩词就要动手查字典、词典,这就培养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再如,要培养学会做预习笔记的习惯,使学生明确做预习笔记的内容:1.我读完课文有了那些问题,老师可能会有哪些问题; 2.书中的难写易错的字有那些。学生明确了预习时记什么,那么在阅读课文时就会有的放矢,久而久之,就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语文书是学生可以统一用来阅读的材料,老师应该把握这一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

2.读书勤动笔

"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阅读时在哪些地方需要圈点勾画呢?⑴关键性字、词;⑵重点句、中心句、妙言警句;⑶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等。比如在读课文时,引导学生作批注,如在句下用"-"标出重点句,用"═"标出关键句,用"﹏"标出精彩句,用"?"标明不明白处或异议处。也可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通过作批注,我们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的好习惯,将阅读引向深入。在平时阅读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将文中写的好的只言片语、优美词句、精彩片段随时摘抄下来,并加以归类。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学会“量体裁衣”

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教师在平时指导阅读时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选择恰当阅读方法的习惯。阅读方法要根据不同文体和阅读需要来选择。有默读、朗读,有序读、跳读,有精读、略读和反复研读,有学习性的阅读和欣赏性的阅读等。4.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学生在阅读时,如果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就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疑难问题,并允许学生提出与作品相反的观点和意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只要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想学生的阅读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5.创设良好环境

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给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就学校而言,班级设立图书角、阅读交流园地等。开展“自主阅读”活动、“向你推荐一本好书”等系列活动。学生在课下自主阅读一些书,然后与同学相互交流,相互推荐。我们认为学生的现身说法更能有助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总之,作为教师应让学生养成喜欢阅读的习惯,阅读时认真思考的习惯,找到读书的动力,以这种动力驱使自己。作为教师,应在班级中、在学校里创设一种优雅的阅读环境,创造出一种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学到各种不同的文化知识;使他们知识面得到很大的扩展,让他们在快乐而充实中度过每一天;使学生自然的形成一种爱好阅读的习惯,让他们的心智得到锻炼。倘若每位教师都这样做,一日复一日,一年复一年的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那么中国的国民文化素质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每一位公民都会成为有文化、明事理的人。这样,中华民族的文化将更加灿烂辉煌。

七、课题实验的基本方法及途径 在开展课题研究实践中,全校师生思想统一,注重开展和落实好课题的要求,注重研究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时代性。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每学期制定适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确实可行的养成方法来开展下的课题研究。我们制定如下措施:

(1)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建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① 先在重点试验班定期举办“读书观摩会”,形成自发的读书看报活动月,还权利给学生,由学生集思广益,策划各项阅读推广活动,举办大型读书节和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

② 成立文学社作为阅读交流的基地,培养一批能干的小编辑、小记者、小画家、小摄影师。

③ 根据各年级特点开展活动,发展所长,形成读书特色点。如在低年级设立讲故事小组、朗诵小组;在中年级设立小品、时事通讯小组;在高年级设立网络快车小组,话剧社。

④设立读书专栏窗口,及时表扬,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和全校性的阅读交流,师生教学相长。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爱书的情感。① 发动家长帮助子女购买感兴趣的课外书,根据不同年龄特征,在家中设立有特色的读书天地,学生自行布臵,相互参观,增强满足感。

② 各班成立图书阁和阅读栏,由学生组织管理,增强归属感。③各班根据学生的爱好成立各类阅读兴趣小组(如:自然风光阅读小组、英雄模范阅读小组、时事追击阅读小组、诗文阅读小组、生活情趣阅读小组等)可兼并参加或自由转换小组,增加阅读的新鲜感。

④培养良好的阅读技巧,如剪报、摘抄、边读边批注、写随笔等。⑤ 保证学生每天有充足的阅读时间(低年级校内15分钟,校外15分钟;中年级校内30分钟,校外30分钟;高年级校内40分钟,校外30分钟),定时定量进行阅读。

(3)利用互联网络优势。

① 利用互联网引导学生进行电子阅读,学会运用城域网网罗资讯,并学会筛选处理各类型信息。

② 大胆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交流活动,乐意在网上发表个人见解,与人分享,虚心听取别人建议,吸取别人的经验。

(4)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检查阅读效果。

① 组织各类型竞赛活动,如“网上大学”问答游戏活动、读书剪报小能手评比活动、速读竞赛。

② 拓展渠道,做好共建,增强阅读广泛性,利用好市区、学校图书馆(室),定期与本地文学团体进行交流学习,请各机关报刊及知名人士进行指导促进。

③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定期采用读书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生在家中的阅读时间和效果进行调查研究。

在本课题研究期间,我校将会调动全体力量,运用问卷调查,社会实践,成果展示等方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培养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和共同分享成果的能力。为更有效实现目标,我们将采用如下方法进行研究:

1、问卷调查法

针对已有的阅读基础,在教师、学生、家长中开展“学生有哪些不良的习惯”“阅读中应培养哪些阅读习惯”专题调查。

2、行为训练法

在调查的基础上,归纳学生阅读好习惯的守则,结合“一粗、二细、三精、四记、五动”目标,在全体学生中进行好习惯行为训练。

3、观察记录法

` 帮助学生设立读书记录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和阅读内容,对学生阅读情况跟踪观察。

4、榜样激励法

利用伟人、科学家、英模、创业先锋等刻苦学习,博古通今,掌握本领报效祖国的事迹激励少年儿童,有助其良好品德的形成。

5、实践操作法

让学生在有趣的阅读游戏和不断的探索中培养敏捷的思维,掌握灵活的处事方式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计划按照下列研究阶段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2月)

1、搜集研究资料,加强理论学习。制订《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课题方案)》

2、成立课题研究组

3、课题酝酿,方案论证,实验开题。我们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向教研室领导递交了教科研课题申报表,听取了有关专家对课题实验方案的评价和指导性意见。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14年3月~2014年9月)

1、实施计划,在学生中,开展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做好前测、收集积累、观察、个案等资料的整理与保存,定期分析对比;

3、总结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途径与方法,提交阶段性研究报告及工作总结;

4、鼓励教师、家长撰写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养成教育科研论文、教育随笔、个案分析,积极参加全国、省、市举办的征文评选活动;

5、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积累经验,既有特色,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经验上升的理论。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1月)

1、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实验开展以来的材料、经验文章,各类阶段报告,课题组负责人根据以上的总结和分析材料,写出综合性的实验报告,完成结题的一系列准备工作。

2、请市上级教科室专家做成果鉴定,展示研究成果,并开展新一轮的实验活动。完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研究的研究报告》。

九、研究措施

(一)推荐优秀读物,教会学生选择好书阅读。

好的书籍沉淀着人类优秀文明的精华,其中蕴含的可贵的人文精神足以使人们的精神得到滋养,好的书籍总能以健康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紧张、惊险、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只有引导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识真、扬善、求美。小学生年龄较小,阅历尚浅,对书籍的真正价值还缺乏认识和辨别能力。因此,在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教师要适当地引导,让学生受到优秀读物的熏陶,而不要陷于低级趣味读物的影响中。

教师可以把热烈讴歌历史的、时代的英雄、伟人、劳动者的美好品质和精神的故事、小说、传记、报告文学,表现真善美的童话、寓言、小品、剧本、诗歌普及科学知识、展现社会美的科幻小说、反映人文历史、自然风情美的游记、特写、及有关深化课文学习的书籍(文章)作为好书向学生推荐。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最好在开学初结合阅读教材就把一学期要向学生推荐的课外书籍确定下来,并列入教学计划。根据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一般说来,向低年级学生推荐的是童话和儿歌;到了中、高年级,推荐给学生的是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历史故事和通俗科学读物。

推荐书目表:(待商榷)

(二)建立阅读场所,营造阅读氛围。

学生要有丰富的书刊可读,这是完成课外阅读量的基本条件。学校应建立两种阅读场所。一是阅读中心。由学校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组成,应当书籍丰富,资料众多,供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自主性阅读。教师也可结合教学,让学生在此进行拓展阅读。如学习老舍作品《猫》《养花》的时候,可让学生读老舍其他的散文、随笔。二是班级图书架。图书可以由学校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带,相互交流阅读。为了广开书源,可以发动师生捐书,班级之间建立换书机制,提倡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互相借书。如此一来,能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前苏联巴布雷什学校除图书馆里有丰富的藏书外,每层楼都设有阅览室,为孩子们建立了在智育、德育、美育诸方面获得发展的基地。他们在阅览室里可以读到不断更新的各类书刊,其中有科普读物《儿童百科全书》,以及世界各国有名的文艺书籍,等等。就是在楼道里,也摆有书籍陈列架,陈列着适合各种年龄学生阅读的图书。在学校语言文字专用室里,则备有每人在校期间都必须读完的200多部文艺书籍。这所学校虽然是一所乡村学校,但由于引进了大量书籍,学生的知识水平完全能与地处文化中心的学校相比。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凡是课外阅读开展得比较出色的学校都把课外阅读列入课表。所以,可以规定:学生在校的集中阅读时间为早晨上课前及上午第一节早读课,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并制定教师伴读值日制,每班学生在学校规定集中阅读时间内,均有一名教师在班内伴读,帮助学生解疑释难,维持阅读秩序。

为了扩展读书空间,学校最好在学期初召开家长会,向学生家长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学校的阅读规划,要求家长为学生创设优良的读书环境,做到“三个一”——每天陪学生读一会儿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安静的读书环境,为学生挑选一批优秀的、可读性强的书籍。通过学校与家庭的一般化的运作,学生有书可读,天天可读,阅读习惯才能逐步得到培养。

(三)开设阅读指导课,提高阅读效率。

为克服学生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帮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可以开设五至十分钟的阅读指导课。阅读指导课可着重在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

1、阅读序文和目录指导

读书先看序文和目录,是一种好习惯。因为“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文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直少对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阅读全书,就不至于茫无头绪。”“目录表示本书的眉目,也具有提要的性质。”(叶圣陶语)②所以,有必要在低年级开设阅读目录指导课,以帮助学生养成这一习惯。

2、用工具书指导

有些学生读书不求甚解,碰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往往“蒙混过关”就算了,这不利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形成。因而,要进行运用工具书的指导,让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3、阅读参考资料指导

阅读有些书籍、文章,如果想对它的内容作更深入的了解,就需要参读有关的资料。如学生读了《石灰吟》,想对于谦作更深入的了解,想对“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含义理解得更深刻,就应指导学生参读有关的历史资料。这项指导应针对高年级学生。

4、阅读方法指导

阅读方法有精读、略读、速读等。阅读的书籍不同,阅读的方法不一样;阅读的目的不同,阅读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应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5、做“读书笔记”指导

在阅读中,学生见到特别欣赏的语言片断,有了临时触发的感想,都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效率。因而,从三年级开始,就应为学生设计适应其年龄特征的读书笔记,并对学生作记读书笔记的指导,以便学生随时记录。

(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

小学生的意志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之中,他们往往缺乏坚持阅读的恒心。开展课外阅读方面的活动,最大的功效就在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坚持阅读。除此以外,课外阅读活动还可以促进学生互相交流阅读心得,进行合作式的阅读。读书交流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是专题性的活动。如“亲情诗歌”朗诵会,安徒生童话故事会;也可以结合校园文化的建设来举行,以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如“校园童话节”“红领巾读书读报活动”等。通过活动,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有个学校每年二月举行“我爱读书月”的传统读书活动,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报告会、读书交流活动、书籍展评会、藏书交流会、阅读竞赛等,还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参加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五)实施阅读评价,完成课外阅读量

为了督促学生自觉阅读课外书籍,在课外活动中要实施阅读评价。首先是评价阅读量是否达标。学生完成“计划性”的读书任务,就已经完成了一定的阅读量。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计划性”阅读量应有所区别,低年级可以多一些,约占三分之二左右;中高年级可以少一些,有二分之一左右就行了。“自主性”的阅读量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抽查的形式来了解。其次,是对阅读效果的评价。对待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用“好读书,不求甚解”的眼光来看,重在情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培养。但也不能对阅读效果一点不关注,可以在各种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来评价学生的阅读效果。如用故事会、片断朗诵会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对阅读内容的记忆情况,采用写读书心得、谈读书体会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采用定期自编读书小报、做读书笔记、专题摘编的形式来考察学生对阅读内容的领会和表达的能力等。总之,课外活动不能让学生觉得是一种负担,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基础和爱好,确定相应的目标和措施。可以在学期初,让学生自己制定本学期阅读目标和计划,数量上不作任何要求,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考核时,只要达到学期初自己制定的目标,人人都可以得优。让他们觉得是“我要读书”,而不是“老师要我读书”。

十、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研究前人在本课题研究的有关成果和理论阐述,全面了解本课题所研究问题的过去和现状,明确研究的基础。

2、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对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进行动态的跟踪,观察,记录,分析,在行动中进行研究。

3、个案研究法:注重个案研究分析,从个案研究中发现有价值的方法和思路,为实验结论积累重要的、生动的素材。

4、调查研究法:对学生和家长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前测与后测,通过数据的对比分析课题实践研究前后的效果。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1、一般性阅读转向特殊性阅读。是指学生不仅能阅读语文教材及配套读物,还能阅读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多学科的相关读物;学生不仅能阅读书面文字读物,还能阅读非文字(诸如美术作品、音乐旋律、形体动作等)类的读物;学生不仅能阅读纸质出版物,也能阅读电子媒体。

2、封闭式阅读转向开放式阅读。是指从原来只关注课内的阅读,拓展到课堂外的阅读;由校内的阅读拓展到家庭、社区的阅读;由教师和家长的教辅类书籍的指定阅读到学生对文学、科技、艺术类书籍自由选择地阅读。

3、知识积累型阅读转向素质发展型阅读。学生阅读不再只注重知识的积累,为“应试教育”服务,而是注重在习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阅读能力并带动其他能力的发展。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注意对学生情感和意志以及良好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上一篇:师德考核方案下一篇:结构化学结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