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作文

2024-08-04

不学礼无以立作文(共3篇)

1.不学礼无以立作文 篇一

礼仪的不学礼无以立

不学礼 无以立——浅谈礼仪教育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作为立足社会的根本,礼仪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在学习中广泛开展礼仪教育,是贯彻江泽民总书记以德治国重要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加强学习德育的重要切入口。

礼仪教育实质是培养人的教养,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人是社会的人,这就决定了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单纯的学习知识和智力开发,而是要使人适应社会的需要,推动社会的发展,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学会尊重他人,才能真正自立于社会,才能做到自尊自爱,才能有营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和文明社会。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过多的呵护甚至溺爱。往往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关心、体谅别人,缺乏必要的礼仪修养。或者不擅社交,性格内向、孤僻甚至偏执。在青少年学生中深入开展礼仪教育,重塑中华民族文明礼仪的新形象,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是十分必要和非常重要的。

青少年学习礼仪,首先要以学会尊重他人为起点,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与人接触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其次,学习礼仪,要以提高个人自尊心为基础,正确的自尊心应具有待人谦逊、不骄不躁的品格。青少年学生在学会尊重他人时,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提高的同时,其内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再次,学习礼仪要重在实践,不仅仅是平时知道要讲文明、懂礼貌,而是要敢于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去表现这一点。

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青少年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所以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

首先,学校政教处在德育工作计划中,应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各校各班可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进行演讲朗诵会、座谈会、专题讲话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把礼仪教育融入其中,使全体师生生活在学校礼仪氛围之中,进一步推动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深入开展。其次,要坚持正面教育与引导,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学生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用《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进行礼仪教育、文明礼貌行为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文明礼貌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并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再其次,从常规训练入手,使文明具体化。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规范学习后,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规范的内容提要,并运用规范待人接物。学校还可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训练:比如分班分楼层排队放学;做操动作规范,服装统一;站立行的军事化的训练;每天进校的敬礼、问好姿态的训练;队礼、队歌、国歌、升旗仪式规范性的训练等等。

另外,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长良好的礼仪形象、家庭的文明礼仪气氛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应及时把文明礼仪的情况和要求向学生家长通报,印发一些有关资料给家长们,要求他们配合学校加强子女的教育,提高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效。

还有,社会是一个大德育环境,青少年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影视、报刊等宣传媒介和各种公共秩序的影响作用不能忽视,应该在全社会倡导和营造文明礼仪的氛围。崇尚礼仪,培养文明有礼的新一代,需要全社会各方面的重视,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互相配合、共同努力,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促使青少年学生尽快养成文明礼貌行为。

2.不学礼,无以立 篇二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明是非也。

——《礼记》

【大意】

礼,是用来确定人与人关系的远近,判断事物的疑难,分辨事情的同异,明辨是非的。

孔子尽礼

孔子小时候就十分崇尚礼制,他聪明好学,富于模仿性,年仅五岁就能组织儿童模仿祭祀礼仪。

孔子曾到洛阳,在老子那儿问礼,后来在鲁国做司寇,代理相国的职务。他服侍君王,非常尽礼。上朝时,孔子和上大夫交谈,态度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谈,态度和乐轻松。进入国君的宫门时,低头弯腰,态度恭敬;快到国君面前时,小步快行,态度端谨。走进周公的庙里,每一种事情的礼仪,都要向人询问。

有一次,孔子同鲁国的君主在郊外祭祀后,鲁君违背礼制,没有将祭品分给大夫们共享,孔子觉得他无礼,没等脱下礼帽来,就离开了鲁国,到别的地方去了。路过宋国时,他曾和弟子们在树底下习练礼节。

孔子在平常没有事的时候,他的容貌很舒畅,神色很愉快。外面虽然温和,可是仍旧带着严肃;外面虽然威严,可是不流于刚猛;外面虽然恭谨,可是心里仍是很安泰的。他遇着放得不正当的座位,就不肯坐下;割得不方正的肉,他就不肯吃。可见圣人对于小小的事情,也是不肯苟且的。

【解读】

孔子崇尚“礼”,认为“礼”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孔子时时处处以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尽量符合“礼”的规定。

孔子,我们所说的大圣人,他都如此能遵守“礼”,我们又为什么做不到呢?

彦光易俗

隋朝时,梁彦光在相州当刺史,当时相州的人大多性情是阴险偏颇、变化多端。所以梁彦光就召集了品行端庄的读书人,在每一个乡村里,设立一个学校,不是圣贤人的书不讲。因为这个缘故,人人都很刻苦勤勉,相州地方的风俗有了很大的改变。

有一个姓焦名通的人,对双亲没有礼节,被他的堂兄告发了,梁彦光就叫焦通去看孔子庙里韩伯俞因为母亲打他不痛,悲伤母亲力衰,对着母亲大哭的画像。焦通看后,悲痛惭愧,好像没有容身之地的样子。于是梁彦光就教训他一番,叫他回去反省。不久,焦通改过了,成为了一个品行良善的人。

【拓展内容】

孔子日常之礼,在《乡党第十》中有较为完整的描述。首先是“言行”。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其容貌、神态、言行都不同。其次是衣着。孔子对不同的场合的着装,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孔子以礼待人,还表现在对特殊人群的尊重上。

孔子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种敬畏,也是当时社会礼的基础。想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公交车上,设有老弱病残孕专座,这也是对特殊人群的关爱,我们要尊重他们,帮助他们。

3.不学诗无以言 篇三

不学诗无以言 --论生活世界中的人文关怀

作为概念的“人文精神”虽已不再陌生,对其意义的泛泛而论也耳熟能详.但究竟如何认识其在生活世界中的真正位置?怎样落实对于消费社会的实际意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从中国与西方文化比较视野中,我们能够澄清这些困惑,以推动当代中国人文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 者:徐岱 Xu Dai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社会思想与文化批评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刊 名:东疆学刊英文刊名:DONGJIANG JOURNAL年,卷(期):22(3)分类号:G04关键词:诗 生活世界 人文关怀 消费主义

上一篇:关于爱吃窝边草的兔子的爱情故事下一篇:心灵的窗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