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制花露水的小学三年级作文

2024-08-10

特制花露水的小学三年级作文(10篇)

1.特制花露水的小学三年级作文 篇一

一、激发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学生喜欢写作, 就要让学生对写作有兴趣, 有话可说。要引导学生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身边的真人真事, 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例如, 课间一个精彩的场面, 体育课上精彩的活动, 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场景, 都要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在讲读课文中补写一个情节, 续写一个结尾等。学生写起来感兴趣, “难”字就会不翼而飞。

二、提高观察能力

敏锐的观察能力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世界不缺少美, 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因此, 生活要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观察事物时不仅要用眼睛看, 还要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 更要用心去感受。如写水果时, 可以让学生把水果带到课堂亲自看、闻、摸、尝, 让学生在真切的感受中, 懂得观察要调动所有的感觉器官;写某个地方时, 有条件的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 要求学生要按一定的顺序 (从远到近、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等) 抓住最有特色的地方观察。只有平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 写作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有话可说。

三、积累写作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出一篇好作文, 学生必须积累丰富的素材。只有字、词、句子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学生写起作文来才会胸有成竹, 游刃有余。三年级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有限, 应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的行为、举止、神态、外貌、倾听他们的语言;观察生活中各种动物、植物、生活用具、玩具等;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等, 并试着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为以后写作积累丰富材料。

四、培养阅读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写好文章离不开广泛的阅读。学生若不注重大量阅读和背诵积累, 胸无点墨, 写出的文章就没有思路可言, 只能是淡如白水。要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记忆力强, 模仿力强的特点, 通过大量阅读来积累语言, 让学生在大量语言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因此, 教师要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 博览群书, 开阔视野, 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从而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成长, 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五、充分运用多媒体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 硬件上有较大差距, 也不像城市小学生那样每年都去旅游。因此, 农村小学生在实物观察时视域相对小些, 为弥补这一不足, 必须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即开阔小学生的眼界, 又能提高学生观察、写作兴趣。

1. 利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写作兴趣, 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学生往往是应付了事, 很少能写出好文章。利用多媒体技术, 能够突破实地限制, 通过音乐、图片、动画手段强化感知, 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 加深学生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 使学生感觉如同身临其境的实践机会, 弥补了学生生活中经验的缺陷。使学生对写作过程和写作结果产生成功的心理体验, 会产生写作兴趣。

2. 巧借展示, 指导观察

通过播放视频, 展示学生喜爱的直观形象, 从而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 进行有效指导, 使学生有意识观察, 培养观察能力, 从而让学生有序、细致的观察引起积极、活跃的思维, 积极活跃的思维带动具体、生动的表达。学生观察时有目的、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 思维时有凭借、有条理;写作时必然有序、有物、有理、有文、有情。

3. 利用直观, 精修细改

一篇好的文章是要经过反复修改的, 以往老师进行作文讲评时, 采取教师或学生在台上读, 其他学生在台下听, 往往是听了前言忘了后语, 效果很不明显。而通过运用多媒体, 教师可以将学生作文投影到大屏幕上, 指导学生根据写作要求逐字、逐句、逐段地进行修改。既方便学生修改, 还可能修改符号教给学生。对精彩之处和欠缺之处都可通过变换字体颜色或加入下划线形式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修改过程的同进, 掌握了修改作文的方法,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作文评价和修改的能力, 让他们体验到习作成功的欢乐, 从而培养写作技能, 成就佳作。

六、利用日记练笔

小学三年级学生处于阅读和作文的起步阶段, 从日记入手教学生作文, 是帮助学生作文起步的有效途径之一。日记, 是用自己的笔写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是自己写给自己看的, 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 就可以写下来。通过写日记, 有效地达到作文起步的目的要讲究方法, 不能记流水帐。首先, 要求要明确。小学三年级的日记要求不可过高, 以培养兴趣、养成习惯为主, 要持之以恒, 积累词语素材。其次, 注意循序渐进。要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 分为几个阶段, 确定一定时间、提出一定的训练目的要求, 进行有序列训练。

一篇好的日记不仅要能够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轨迹及成长足印;还要帮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乐于思考的习惯;此外, 还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认识能力及作文能力的提高, 是帮助学生作文起步的有效途径。

2.农村小学的三年级作文实践研究 篇二

关键词:农村小学;三年级作文;作文实践教育;问题研究

作文教学一直是三年级学生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制约作文教学发展的因素很多,在我看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作文批改。我们发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几乎感受不到学生的灵性与活力,体会不到少年特有的稚气与眼光,觉察不到敏感的情思和丰富的想象力,读不到鲜活灵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作文中没有孩子,没有灵魂,没有个性,有的是千人一面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要改变这种状况,改革现有的学生作文教学模式是必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学习的现状制订三年级学生作文教学的思路,通过作文实践练习提升学生作文的质量。

一、素质化作文实践课堂的构建

在三年级小学生的作文实践教学过程当中,小学生要体验什么、探究什么,“课程目标”中都有具体的体现。实践性的作文教学过程,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批判性、创造性的过程。小学作文实践性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增强协调能力。同时,作文实践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重要的作用,加强课堂的素质感受体验,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作文实践性的感官体验作为学生兴趣培养的第一要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作文不但是学生写作能力的体现,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不但要在写作方法上进行指导,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为人处世等诸多方面进行引导。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之分,其中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教师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改变以往作文引导教育中说教者的形象,与学生进行平等的、耐心的心灵交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二、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

教师应把学生写作时注意力的培养与基本功训练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排除外来干扰,维持长时间的、集中的注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力越强,注意力越高。所以,在作文实践教学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细心观察、时刻注意老师的示范和讲解,并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兴趣与需要对学生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的注意力,它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和需要,学生的学习才能愉快,才能有乐趣,而人只有在愉快和兴奋的状态下,才会具备创造力。因此,在教学中,用一些变换并且有趣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老师需要依据学生的梦想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通过对每个学生成长过程中价值观念的总结和优化,找出各个学生梦想取向的具体方面,对学生自我梦想的树立加以深化指导,给出具体的发展前景,充分激发学生为梦想奋斗的动力。“做人—作文”教学理念告诉我们,作文批语必须改革,朝着“以做人为作文之本,用作文促进做人”的方向改革,并以此为契机教育学生边作文边做人。也就是说,作文实践教育不仅要指导学生写作,更重要的是能够与作者实现心灵交流和沟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综合写作素质。

三、学生人性化作文教育实践

学生的作文代表学生的内心世界,代表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想。老师把一份真诚、一份情谊借助文字注入学生情感的小溪中,让它永远流淌。教师通过作文指导与学生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让他们感觉在他们高兴的时候,老师在鼓掌,在他们伤心的时候,老师在为他们流泪。激发学生潜在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热情。做人讲究一个“情”字,作文也讲究一个“情”字。学生既富于情感又难免不成熟,作文指导理应影响他们做人的尺度,引导他们遵循正确的做人原则,把学生带入一个有芳草、有绿叶、有溪水的美好境界。学生作文犹如一架钢琴,当你触动它的琴键时,总会发出叮咚的声响。但愿我们语文老师都能深谙乐理,真情投入,指导好学生的作文写作,奏出和谐美妙的旋律,使学生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生动评语中提高写作能力,发展人格修养,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心理世界用笔完美地描述出来,释放自己的梦想。

农村三年级小学生的作文实践教育是一个立体工程,要想做好此项工作不仅需要结合学生的作文实践构建学生的作文梦想,更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人性化关怀,满足学生作文学习的需要,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云生.儿童个体作文的源与流[J].语文教学通讯,2007(33).

3.小学三年级作文入门之我见 篇三

一、多开展活动, 提高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 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 树立自信。 花草树木、瓜果蔬菜经常是学生描写的对象, 教师要事先布置学生观察或直接组织学生到现场边观察边写, 要求学生仔细看、尝、闻。 如学习了《家乡的红橘》一课, 文中对成熟的红橘的颜色、形状、味道做了详细描述。 课后安排一个写作小练笔, 要求写一写自己喜欢的水果, 让同学们每个人带一种水果到校,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有顺序地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颜色、味道和吃法等,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 他们一边观察, 一边写作, 一节课下来, 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够写出近两百个字的作文。 为写好一次有意义的活动作文, 我平时经常让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到操场做游戏、拔杂草、上街搞卫生。 在活动课上, 活动开展之前, 我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别人的动作、神态、语言, 体会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 活动后, 让学生以《记一次开心的比赛》为题写一篇作文, 由于情景历历在目, 落笔就比较快, 让学生感觉有内容可写, 积极性提高了。

二、注重语言多积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可见积累材料对写作的重要性。 应从基础知识入手, 认识更多的字, 积累更多的词汇, 熟记更多的名言警句:格言谚语, 多读课外书, 不但要读作文方面的书而且要多读课外书, 把书中那些优秀的词句摘录下来, 这样日积月累, 集腋成裘, 说话就能出口成章, 作文时就可以随心所欲, 妙笔生花, 写出的文章自然就不会东拼西凑, 干瘪无味。

三、引导学生多说

为消除学生作文畏难情绪, 从心理上使学生不再怕写作, 我常常对学生说, 作文并不难, 只是把你所见、所闻、所想有顺序的写下来就得了。 另外, 我发现平时不善说的学生, 他们的作文往往不能把要叙的事、要说的理, 有条理、有中心地诉诸文字, 究其原因, 则是缺乏说话的能力。 针对这一现象, 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我让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人和事、自然景物或亲自参加的各种活动等, 在训练过程中列出简单的提纲引导学生先说什么后说什么, 然后按说的顺序有条理地写下来。 有一次作文课上, 我先对一名爱说话的小男生提问:“你给同学们讲讲你的爸爸或者妈妈吧。 ”这位同学先奇怪, 但还是回答了:“我妈妈三十多岁, 个子不算高, 披着长头发。 ”我点了点头, 他接着补充说:“我妈妈对我很好, 对奶奶也很好, 还特别关心我的学习。 ”我满意地笑了。 接着提问了其他几个同学, 效果都不错。 我走到黑板前板书了作文题目《我的妈妈》, 然后鼓励学生把刚才讲的写下来。 这样做, 学生感到胸有成竹, 写起来较顺手。

四、在评改作文中多鼓励、多指导

首先, 学生有了写作欲望, 教师要给予鼓励, 即使是三言两语的流水账作文, 教师也应引导他们把某些方面写得更具体些, 这样才使文章中心更突出, 而不是一味地责备他们, 毕竟他们只有十来岁, 胆子小的同学甚至不能够把自己做的一件事完整地叙述出来, 何况让他用笔表达, 还要用上好词、好句, 更增加了他写作的难度。 对写作差, 不合要求的, 切忌讽刺挖苦, 应单独谈话指出存在的问题, 多说鼓励性的语言, 对写作有进步的学生要加以表扬, 使他们对写作有自信心。 其次, 抓住大部分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在讲评过程中通过设置灵活多样的欣赏环节, 如“榜上有名”、“佳作亮相”、“片段欣赏”等, 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 畅谈自己的写作思路, 同时还注意肯定学生的相对进步, 从而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进步和成绩的机会。 在欣赏过程中要注意“赏中有评”, 先用启迪性的语言点拨,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 各抒己见, 并用自己的眼光评评好在哪里, 欠缺在哪里, 唤起学生“我要修改, 我要写得更好”的心理需求, 主动修改习作, 使他们认识到修改作文的重要性, 而养成自觉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4.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探析 篇四

【关键词】三年级作文 教学实践 参考

【中图分类号】G6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24-02

小学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如何打好学生作文起步阶段的基础,让学生赢在作文起跑线上,我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了下面几点做法。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孩子乘兴而上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儿童学习任何事物,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前提条件,没有兴趣,正如“无水之源”,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决不会提高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精神状态下,饶有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因此,每次提示习作题目,我总是变样地以实物、谜语、故事、图画、情境出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描写秋天的作文中,把同学们领到田野里、树林里、校园里等地方,让他们亲眼去看,亲耳去听,用心去体会。同学们沉浸在大自然的绚丽多姿中,沉迷于迷人的秋色中,他们就会在内心深处萌发表达的欲望,选取最美好的语言来描述,从而写出自己心中、眼中的秋天。

可见,兴趣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学生集中精力去获取对某种事物的认识,是习作的强大动力。

二、精心点拨,解决思路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老师必须在平时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如一篇文章如何确立题目,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思想,如何选材,如何分段,如何前后呼应、开头和结尾相衔接,如何画龙点睛、耐人寻味,如何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引起读者共鸣,如何详写,如何略写等等,老师不要指望三五次作文就能使学生样样精通,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范文为例,认真分析基本的写作套路,改变学生提笔无话可说、无话乱说的状况。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六单元的一组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写作方法,在教学时,教师应该讲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文章的写作方法:《富饶的西沙群岛》按照海面——海底——海滩的方位顺序构段;《美丽的大兴安岭》按照春夏秋冬季节的顺序构段,《香港——璀璨的明珠》是按它的地位和作用构段。三篇课文都用了先总后分的构篇模式。在教学中,教师给出这些文章的行文思路,让学生对自己的文章也建立一种立体的思维模式,然后通过多次练笔,做到活学活用,手到擒来。

三、培养学生有效仿写作文

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经过实践,仿写能减缓学生的难度,使他们由读到写,由不会写到会写,把自己身边活生生的画面转化成个性鲜明的语言文字,帮助他们在阅读与写作之间成功地搭起一座桥,顺利完成了从书到生活的过渡。

三年级学生初学作文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苦思冥想却难以下笔。因此,我就借助课文,通过分析课文结构,教学生构思文章;通过阅读优美片段,有特色的片段,教学生模仿其写作方法;通过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模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如在教学中,我觉得《风筝》、《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等课文,其语言亲切自然,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典范之作。在学完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仿照课文进行习作。学生成功仿写了《打沙包》、《秋天的校园》、《走近秋》等文章。

四、坚持练笔,让孩子盘旋而上

(一)说后写

《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说(口语交际)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的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说是写的基础,写是说的丰富。实验教师把教材中的每一次的口语交际的内容,都让学生写出来。而且还利用晨会、班会,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汇报会”、小演讲等说的活动。然后启发学生把所讲的故事、新闻、有趣的事写下来。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玩后写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除了自己做游戏之外,学校也经常组织活动,这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写话的素材。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做的游戏或者参加活动的经过或感受写下来。如:我们学校三年级同学的课间锻炼项目是踢毽子。老师就引导学生把毽子的外形写出来,也可以让学生把毽子的玩法写出来。学生喜欢踢毽子,喜欢做这项活动,而且是自己亲身参与的,他们既熟悉又感兴趣。这样,一篇很好的写小物品的小短文就跃然于纸上了。

(三)学后写

课文大多是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儿歌等。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人物、事件既熟悉又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些课文是学生练习写话难得的素材和范文,所以我们安排了多种方式的练笔,以达到提高学生写话能力的目的。

1.随文续写

对于想象的空间比较大的课文,像《坐井观天》《小珊迪》《掌声》等实验教师都安排了续写,而且进行适当的引导。例如:《陶罐和铁罐》一课,这是学生喜欢的一篇寓言故事。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续写。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问题:若干年后,当铁罐已经慢慢氧化的时候,他会对陶罐说些什么呢?它们之间还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呢?学生结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以及生活的阅历,就会续写出精彩的故事来。

2.随文改写

改写不同于续写和仿写,它必须在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时它是对文章的一种变式的总结,是文章的另一种形式的再现,而有时它又是作者对文章的再悟。如:《宿新市徐公店》是一篇意境优美的古诗。学生在理解诗的意思之后,实验教师李艳杰就抓住“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这一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5.怎样指导三年级小学生作文 篇五

一、归类指导

要想学得好一些,归类指导是一种好方法,更切合小学生的学习写作的实际。一来可以循序渐进,二来可以举一反三。这样,我们可以把每一个学期的作文题目分为两大类:记事类和状物类,着重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

二、循序渐进,掌握一些写作的规律

第一步:科学地排列训练的作文题目。

1.《小猪学好样》(看图作文)

2.《吹泡泡》

3.《小熊找朋友》

4.《玩--------(玩具)》

5.《看--------烧菜》

6.《护蛋的故事》

7.《我喜爱的卡通明星》

8.《神奇的小屋》

第二步:明确各自训练的目标,分步走。

记事性的作文:

1、用上三个关联词:先……接着……最后……

《吹泡泡》:先准备吹泡泡,接着吹泡泡,最后很高兴。

《小猪学好样》:小猪先把香蕉皮乱扔,接着看到大象拾起香蕉皮丢进了垃圾筒,又看见熊猫踩着了西瓜皮摔跤了,最后小猪也学着大象的样,把西瓜皮扔进了垃圾筒。

2、抓住一系列的动词(15个)

《小熊找朋友》:来到、找、捂着、侧过、走开了、理也不理、感到(奇怪)、跑回了(家)、生气、告诉(妈妈)、叫、照(镜子)、发现、明白了、洗了(澡);

《玩-------(玩具)》:拿来、打开、装进(电池)、放下、朝前开、碰到(障碍物)、转弯、到了、掉头、(灯光)一闪、发出(警报)、开动、遥控、“听话”、前进、后退。

3、不重复已经使用过的动词:

《看--------烧菜》:炒——铲,倒——放,添——加;

《护蛋的故事》:担心——担忧,看着——管着,寸步不离——“坚守岗位”,小心谨慎——小心翼翼。

状物性的作文:

1、从三个层次来写:

《我喜爱的卡通明星》:头部、身体、穿着等;

《神奇的小屋》:神奇一、神奇二、神奇三。

2、从三个方面来描写:

形状、颜色、感觉。

以《一块海绵》来举例,它可以写成这样的四节:

第一节:这是一块人造海绵。

第二节:它的形状是一个长方体,长10厘米,宽5厘米,厚3。5厘米。

第三节:它的颜色为浅黄色,吸入水后,变为土黄色。

第四节:用手摸上去,会感到粗糙、柔软,手一捏,它就会由大变小,只有放松以后,它才恢复原样。(触觉)放在手上,它似乎没有什么重量。但它有一定的弹性,从高处让它掉下来,会弹跳几下,却不会发出声音来。用力摩擦一下,你能听到发出的声音。(听觉)它的身上有无数个小孔,喜欢吸入大量的水。(本身的特点)

一块小小的海绵,就能写下100多个字来。指导与不指导,就是大不一样。当然,指导要得法。

三、 有关三年级小学生作文指导的几个问题:

1、不断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

尤其是作文刚起步的小学生,更需要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我们不妨讲一个小故事给他们听,再让他们把这个小故事的主要内容写下来……这样,他们才会感到作文课很有趣,才能尽早地看到自己的成功,才会不害怕作文,最终在写作中体会到写作的快乐。比如讲一讲《大仲马吃蘑菇》的小故事,看一看有趣的童话,再写下来。

2、重在习作之前的指导

好多教师之所以指导得不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忽视了习作前的指导,或是草草了事,或是随学生自己去观察、自己去实践,或是让他们回家去写作文,以至于造成了“耗时多,收效低”的后果。正是由于教师的“心中无数”,必然导致了学生的“晕头转向”。

记事性作文着重在“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上多指导,多下功夫;状物的作文着重于在“从三方面来写”的引导,着重在“把感觉写具体和展开适当的想象”上多指导。

就拿第一学期的《吹泡泡》作文来说吧。如果只是叫学生回家吹一吹泡泡,他们能写好这篇作文吗?答案肯定是不能。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在重点和难点上有突破。

《吹泡泡》的重点:是指导好学生“把活动的经过一步一步写清楚”。

《吹泡泡》的难点:是“吹泡泡的活动的经过有哪几步”。因为只有知道了吹泡泡的活动的经过有哪几步,才能把经过一步一步写清楚。那么,从写作的要求来看,似乎是两步:看自己吹出的泡泡是怎样的,这些泡泡像什么;看周围的同学吹出的泡泡是怎样的,这些泡泡像什么。

那这次作文教学,就必须让学生们带好吹泡泡的各种材料,开展一次吹泡泡的活动。先要看自己吹出的泡泡是怎样的,像什么,再看周围的同学吹出的泡泡是怎样的,像什么。所以,你只是让他们回家去吹一吹泡泡,也就无法达到这次写作的要求。

看得出,教材里这次作文教学的要求还是高了一些,我们完全可以降低一些要求,把它改题为《我吹泡泡》,让大家写好自己是怎样来吹泡泡的,可以分成这样的三节:

第一节:准备吹泡泡

第二节:怎样吹泡泡,泡泡像什么

第三节:结果吹得怎么样

这时,你叫大家回家去吹泡泡才真的管用了。如果学生连《我吹泡泡》也写不好,怎能写得好我们吹泡泡呢?显然,编者的心太急了一些。

同样,要去写《护蛋的故事》,如果他不乘车、不去管这只蛋的话,那写具体又将是一句空话了。你至少要给他们增加一点难度,让他们随身随时带着鸡蛋!——上体育课怎么办?危险,得让它放在一个保险的地方;下课时,有人会碰到桌子,得给鸡蛋用上一个塑料袋,保证它不会滚下来!怎么样?你得多考虑,学生可不管这些的,你叫他们带个鸡蛋来,他们就带上一个鸡蛋呗,其它的事还得你考虑周到呢。

3、注重经常性的鼓励,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6.特制花露水的小学三年级作文 篇六

生产方式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演进过程。从最初级的手工生产开始, 通过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价值链的重构, 生产方式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和演变。特别是20世纪以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组织管理理念的更新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生产方式也发生重大变革与进步,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次第出现了福特制 (Fordism) 、丰田制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温特制 (Wintelism) 等生产方式, 对产业的转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乃至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从产业哲学的视野研讨全球生产方式演化的特点、条件和动力, 为生产方式的进步提供理论依据。[1]

一 福特制:标准化、流水线、大规模的生产方式

所谓福特制, 是指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建立在流水线作业和高度分工基础上的劳动组织方式和大批量生产方式。福特制也称作福特主义或福特生产方式, 它最早由安东尼奥·葛兰西提出, 被用来描述一种产生于美国的新的工业生活模式。

(一) 福特制的起源与形成

福特制的源头可以回溯到18世纪末期。1794年, 英国机械师莫兹利发明了装有滑动刀架的车床, 开创了机器制造机器的时代, 促进了制造工业的规模化与标准化生产, 开辟了机械制造业的崭新阶段。1850年代, 美国普遍开始标准化部件的机器制造, 通过零件的可互换、标准化以及制造的严格同时化与协作, 形成了高产量、低成本的生产体系, 被称为“美国制造体系”。

1913年, 极富创造才能的美国汽车制造商亨利·福特 (H.Ford ) 首先在汽车生产过程中采用泰勒制管理方法, 1914年装配的流水线正式运作, 生产效率大幅提高, 从1906年的年产100辆, 到1921年的每分钟生产1辆, 再到1925年平均每10秒钟生产1辆, 创造了产业史上的奇迹。同年, 福特提出“每天工作8小时付5美元”的劳工政策, 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 提高其消费能力。[2]福特制高效率、低成本、大规模的生产还导致了产品价格遽降, 到1916年, T型车售价仅为$360, 成为美国普罗大众的消费品。[3]福特方式的巨大成功, 使其很快在汽车制造业推广, 并被推衍到家用电器制造等其他产业, 到20世纪20年代, 已成为广泛盛行的生产方式。

福特制的成功实施和推广, 使美国在二战期间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中的魁首。二战后, 福特制逐步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扩散蔓延, 令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中一蹶不振的世界市场重焕生机。生产、贸易和金融体系日益国际化, 新的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 大规模生产和大规模消费之间的相互促进, 使得西方资本主义经历了一个长达二十多年的繁荣时期, 以致西欧学者通常把1945年至1974年 (核心阶段为1950 年至1967 年) 称作西方资本主义的“福特主义时代”。[4]尽管福特制在各国存在差异, 但仍表现出一种超越民族特点的统一特性。

(二) 福特制生产方式的基本内容和特征

福特制作为统一整体,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 技术上实施机械化、标准化、流水线作业, 大批量地生产标准化的产品, 在技术水平和组织方式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 通过不断的分工与再分工, 将生产任务分割为最小单元, 由通过简单训练很快即可胜任的低技能工人完成。

第三, 产品单一、产量巨大。面对消费需求相对单一的市场, 长期大量地生产相同型号的产品, 从而得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如福特公司长达十多年生产同一式样同一颜色的T型车。

第四, 生产建立在对未来高度计划的基础之上。产品较长的生命周期具有很强的可预测性, 开辟新需求的突破性技术或产品创新的速度缓慢。

第五, 从价值链角度来看, 福特制企业的价值增值过程, 更多体现在由物品构成的实物价值链上。企业对整个实物价值链控制范围, 囊括了从原料采购、产品设计、零部件和组装件生产制造、产成品组装, 直至最终产品销售以及贯穿始终的物流、资金与信息传递的所有相关战略性活动。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整个过程限于一个大型企业集团内, 形成了大而全的相对单一的纵向一体化生产体系, 从而获得规模成本优势和垄断竞争优势。

第六, 通过提高劳工薪酬、降低产品售价促进社会消费, 形成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消费的良性循环。福特制企业还通过广告促销、分期付款和“人为废弃” (planned obsolescence) [5]同时,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与福利国家制度, 不断熨平经济周期和维持有效需求, 调节着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消费的良性循环。

第七, 美国支配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 (Bretton Woods system) 和关贸总协定, 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过程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6]

从以上特征也可以看到, 福特制并非仅仅意味着一种工业模式, 而是容涵于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制度, 是以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和大众化消费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集合。

(三) 福特制的衰微

福特制存在内在缺陷。首先, 通过分工实现的劳动简单化, 使直接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放弃了自主性和决定权, 这种办法虽然有助于管理部门直接监督劳动强度, 却不利于工人技能的提高和能动性的发挥。非技能化、单调和异化导致工人各种形式的抵制。其次, 产品单一化, 不能满足消费层次的差异性和消费需求的多样性。第三, 获取廉价原料和能源的无限可能性, 以及无限制地利用大自然作为生产和再生产“免费生产力”的前提假设不复存在。

随着20 世纪70年代爆发世界石油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大萧条, 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和福利国家制度不断增加的社会开支难以为继,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使各国经济面临更加不稳定的国际环境。这些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 使福特制的内在缺陷突现出来, 导致了“福特制危机”,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此开始了近20 年的经济结构调整过程。

二 丰田制:准时化与精益生产

(一) 丰田制的兴起

以1973-1974年的石油危机为转折点,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从黄金时代转入低速增长时期, 盛行半个多世纪的福特制风光不再。

由于自然资源匮乏以及一系列社会历史因素, 战后以丰田公司为代表的日本主导企业没有完全采用盛行一时的福特制, 而是另辟蹊径, 将福特制与弹性生产方式相结合, 使机器负荷和利用率达到更高水平。日本企业生产的消费性商品, 无论质量还是价格优势, 都令西方国家难以比肩。日本的产业模式经过多年的改善与发展, 形成了一种区别于福特制的管理哲学与方法体系, 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认可, 被称为丰田制或丰田生产方式。还有学者将丰田制的西欧变种称之为后福特主义 (Post-Fordism) , 且有“德国道路”、“第三意大利”、“瑞典模式”等生产组织方式之别。[4]

(二) 丰田制的基本特征

丰田制是以消除浪费、降低成本为目标, 以准时化和自动化为支柱, 以改善作业为基础。其基本特征如下:

1.杜绝浪费、降低成本。丰田公司始终把杜绝一切浪费、彻底降低成本作为企业的基本原则和追求目标;认为凡是超过生产产品所绝对必要的最少量的设备、材料、零件和工作时间的部分, 均属浪费, 可细分为以下几类: (1) 过量生产导致物流失衡和集中所导致的生产过剩浪费, 这通常是浪费的最主要来源。 (2) 操作员、零件或客户的等待造成的浪费。 (3) 不必要或重复的搬运、传送和转移造成的运输浪费。 (4) 因设计不合理、设备保养不当造成的加工浪费。 (5) 不必要的存货浪费。 (6) 不必要的动作造成的浪费。 (7) 生产残次品的浪费。[8]为杜绝浪费, 每个岗位都实行标准化作业和标准化流程。

2.准时生产。这是一种提高总的生产效率和消除浪费的方法, 可使生产发生在最合适的时间、地点, 以最恰当的质量提供最必要的零部件数量。准时制将“终点”变为“起点”, 即以最终客户的需求为起点。企业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和组织创新来详细地追踪消费者的行为并予以及时反应, 从而达到以更短的生产周期、更低的存货水平向消费者提供多品种的产品。

3.作业自动化、标准化与人的自主性有机结合。一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建立自动化生产线, 将作业人数降到最少以节省人工费用;另一方面, 通过各种轮训将车间工人培养成能够自我管理的多技能的劳动者, 以减少劳动岗位, 并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与自主性。多技能的工人将质量控制、机器维护和清理工作在劳动过程中有机结合, 具有发现和纠正技术缺陷和持续改进生产工艺的能力。通过将研发、生产和销售等部门的代表组成工作团队, 在这三个部门之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打破分割设计、生产、营销和管理等职能的等级制障碍, 从而使这些部门中的任何成员, 毋需经过等级制的纵向渠道, 即可获得其他部门的信息, 从而提高了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速度和应用性。[9]

4.快速反应客户消费需求。面对消费需求变化加快且趋于多样化的形势, 有效地组织多品种、中小批量和高质量、低消耗的生产。生产的产品丰富多样, 更新周期短, 积极迎合差异性需求, 对客户消费需求做出快速反应。

5.减少所有不能增加产品最终价值的中间环节。注意力集中在与其核心竞争力相适应的最具价值的战略环节, 其他环节则通过各种转包合同外包给其他企业, 通过与这些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构建自己的零部件与原材料供应体系, 并保持在整个产品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 从而在产品生产的社会化、产业化过程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丰田制并不是对福特制的彻底否定, 而是汲取福特制标准化、流水线作业等合理内核, 结合外部环境和条件, 对整个产业价值链做出了创新性的调适和变革。

三 温特制:模块外包与大规模定制

(一) 温特制的缘起

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 计算机产业的市场竞争游戏规则发生了改变, 整个计算机产业迅速从福特制、丰田制的垂直型结构走向水平型结构。产业价值链被拆分为单个独立的节点, 从上游半导体的设计、晶圆制造、测试、封装, 到软件开发、硬件生产、个人电脑组装, 以及鼠标、键盘、打印机、扫描仪等配套产品的生产与售后服务, 都成为独立完整的产业部门, 涌现出微软、英特尔、康柏、戴尔等全新的专业化企业, 专攻产业链上的某个节点, 业务范围极为单一, 与传统多元化经营的垂直一体化公司迥然不同。这种新模式以拥有视窗操作系统的微软公司与拥有中心处理芯片技术的英特尔公司联盟推出温特平台为典型标志, 故被称为温特制 (Wintelism) 。Wintelism一词就是由Windows (视窗) 与Intel (芯片) 组合而成, 在被译为温特制的同时, 也被称为温特生产方式、温特主义、视窗英特尔主义等等。

温特制以高科技和强大的信息网络为基础, 以产品标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游戏规则为核心, 通过控制、整合全球资源, 使产品在最能被有效生产的地方, 以模块方式进行组合。这种生产方式已不限于现代计算机和电子信息产业, 还延伸到汽车等其他制造业。

温特制在美国率先兴起, 使美国公司一举打破日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并创造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长时间繁荣的奇迹。温特制也成为当今引导产业发展潮流的先进生产方式。

温特制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反过来又极大地推进了基于生产阶段分工的产业内贸易体系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度与广度。在这一生产方式下, 标准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掌握在极少数国家或企业中, 它能够确保标准制定者获取较大利润。而大多数生产者则以模块生产的形式, 实现和落实着这些标准, 并从中获得相应利益, 形成双赢。

(二) 温特制的主要特征

1.以高科技和强大的信息网络为基础, 以制定产品标准和游戏规则为核心。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分别控制着计算机内部两个关键技术的公司, 通过强化技术创新能力, 不断提升新产品标准, 维持其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温特制企业还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基础上, 通过产品标准不断提升和推陈出新, 维持其在本行业中技术标准和游戏规则制定者和垄断者的地位, 并应用控制产业标准的战略来影响一个产业的水平分工, 控制整个产业的运行, 整合全球资源, 确保其利益的实现。

2.模块化、外包与水平型跨国生产体系。温特制将产业链按一定的“模块”加以分割、生产和组合。模块化包含产品设计、生产、企业组织形式三个方面的模块化, 是一种基于某个产品体系的流程再造。在这种产品体系中, 一种产品的功能通过相对独立的、不同的零部件来加以实现, 这些部件之间的嵌合是根据一套接口标准进行设计的, 从而确保零部件的可替代性。随着模块化的进展, 出现了外包现象, 即把一项现有的企业活动转移到企业外部的过程, 该过程通常伴随着将相应的资产转移到第三方 (企业外部) 。通过外包, 企业使用外部更加专业化的资源或服务, 企业原有的一些职能部门转移出去成为独立经营单位。

由于温特制实施的是跨国性专业化设计、分包、代工、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等模式, 于是便形成了以美国企业为核心的包含研发、产品设计、采购、加工、分销及各种服务性活动的新型跨国生产体系。在新型跨国生产体系中, 不同国家和地方的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占据价值链中的某一个节点, 从而使同一价值链的不同企业之间可以结成战略联盟, 实现优势互补和协调配合。

3.大规模定制 (Mass Customization) 与客户群的锁定。大规模定制是大规模、高效率生产与针对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生产的组合, 即企业接到客户定单后, 通过对现有的标准化零部件和模块进行组合装配, 规模化地向顾客提供定制产品。大规模定制还通过提供给客户的特殊服务 (比如某种特定的形象或者高质量的交货服务) 实现产品的差别化。大规模定制是温特制在营销环节上的新发展, 并由Dell等公司成功使用。

4.产品生命周期缩短, 产业升级速度加快。模块化与外包使企业可以集中资源专注于产品价值链的某个环节, 主导企业专注于核心技术研发和标准的快速升级, 下一层级或更低层级的企业为了适应主导企业的技术标准, 在产品不同模块和不同层级节点上实施快速的技术创新和标准升级, 从而提高最终产品的性能和引导、响应消费需求的速度, 由此导致整个产业各个节点的研发能力快速提升, 以多样化、高性能、低成本的产品模块、零部件、产品组装形式和产品组合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提升产业竞争优势。

(三) 温特制的价值链结构分析

在温特制生产方式中, 产业价值链的不断分解, 使市场上出现了许多相对独立的、且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增值环节。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不可能体现在商品生产的每个环节, 而是取决于充分发挥和确保自身竞争优势的环节。竞争的重点不是投资, 亦非降低成本, 而是标准的提升和客户群体的锁定, 依靠强大的信息网络, 控制、传递核心技术标准和商业游戏规则, 整合全球资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有效配置, 构建全球价值链。微软、英特尔正是通过分别制定视窗操作系统、中心处理芯片的标准和游戏规则, 控制销售渠道, 以关键技术形成的中间产品的国际品牌, 藉此主宰着整个产业链, 成为市场垄断者。这一特点通过“微笑曲线”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来。所谓“微笑曲线”, 是一条描述PC各生产工序附加价值的抛物线, 最早由Acer的施振荣提出, 因形似笑口, 而被称为“微笑曲线” (见图1) 。

在微笑曲线中, 处在产业链前端从事核心技术研发和核心部件生产的企业, 以及处在产业链后段从事品牌创新和营销管理的企业, 都能获得很高利

润, 而处在产业链中段的劳动密集型制造、装配企业由于技术含量低, 市场竞争激烈, 利润空间狭小。微笑曲线揭示了高新技术产业中知识产权、品牌和服务等要素对产品附加值提升的重要作用。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 美国企业正是利用其雄厚的科研力量, 将资源集中在开发新产品、控制销售渠道、维护品牌、维持市场标准、资金流动、加强服务市场等最能够创造利润的微笑曲线之两端, 而把耗费大量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本、市场风险大、设备折旧快的生产领域逐渐转移到其他地区, 从而获得了最大利益,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则通过模块生产落实着这些标准, 集中在微笑曲线利润最少的中段。[10]

四 生产方式进步的条件与相对性

(一) 生产方式进步的条件

生产方式的进步, 是一种系统整体演进的过程, 是技术发展水平、劳动力素质、管理理念、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等诸多变量相互作用的产物。技术水平与劳动力素质是生产方式系统演化中的核心要素, 价值链构造方式反映了生产系统的内在结构, 政治经济形势以及自然资源条件则是系统的外部环境。根据系统论原理, 生产方式的进步, 首先表现在科技含量的增加与劳动力知识与技能的提升;其次表现为根据系统要素水平而实施的价值链构造的治理;第三表现为适应市场环境和自然资源条件的恰当应对;第四, 表现为其演化过程沿循适当的路径。只有这样, 才可能实现功能上的跃迁。 (见表1)

(二) 生产方式进步的相对性

需要指出的是, 生产方式的进步是符合自组织演化规律的过程, 与演化的路径选择关系至巨。具体来说, 生产方式的进步具有相对性, 它对于不同的产业以及同一产业内不同的部门, 由于科技能力、人力素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源环境存在着差异性, 生产方式并不存在绝对的先进与落后, 有时会在某一区域出现几种生产方式并存的局面。对于某些产业来说, 原初形态的手工生产方式依然有效, 比如饮食服务等行业, 目前还无法以机械性、自动化的作业来完全替代;对于追求独创性的艺术品、工艺品制作, 手工生产甚至是需要坚守而不容摒弃的。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高瞻远瞩, 紧紧跟踪当今先进的生产方式,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部分产业和部门力争走到产业价值链的前端, 占据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地;另一方面, 生产方式的选择也应因地制宜、因行业制宜、因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制宜, 不要盲目追求形式的更新和功能的突变。整体的渐进发展与局部快速超越相结合, 应作为全球生产方式演化下的产业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曾国屏.唯物史观视野中的产业哲学[J].哲学研究, 2006 (8) :3-7.

[2]刘晓君.福特制 (Fordism) 的百年[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1 (3) :62-66.

[3]王蒲生.轿车交通批判[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3.

[4][7]张辅群.福特主义、丰田方式和温特主义之比较研究[J].现代财经, 2006 (9) :51, 52.

[5]Clay McShane, Down the Asphalt Path:The Automobile andthe American City[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4.134.

[6]谢富胜, 黄蕾.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兼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的演变[J].教学与研究, 2005 (8) :37.

[8]王宏亮, 方志刚, 李曼曼.丰田生产方式的特点及其应用分析[J].物流技术与应用, 2007 (2) :92.

[9]万长松.丰田生产方式的产业哲学基础[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6 (12) :16-17.

7.小学三年级英语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七

一、课堂提问应当适时

在合适的时间提出合适的问题, 这是小学三年级英语教师应当把握的首要原则。三年级的小学生还不具备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当让问题形式与问题目标直接联系, 分别置于导入、过渡等教学环节。在进行新课导入时, 教师可以采取设问的办法, 造成知识的悬念, 这会让课堂显得浑然天成, 更加符合学生口味。比如在接触My friends这一单元时, 教师可以呈现一幅朋友聚会的图片, 指着图片中的人物形象要求学生回答:“Who is he?/ Who is she?”等, 并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句子:“He’s.../She’s...”这种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 符合从浅到深的认知规律, 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不至在新语言面前受到阻碍。在进行教学过渡时, 教师应当注意知识点的衔接, 从不同方位、不同角度提出问题, 借以锻炼学生的类比、联想等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创新能力与课堂接受能力。在进行基于突出重点目的的提问时, 课堂提问起到的是串联知识主线的作用, 当问题的答案被锁定以后, 学生也就基本解决了课堂的重点学习内容。对于教师来说, 从学生的回答中, 完全可以了解学生对于重点内容的领会与理解程度, 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与补充课堂教学内容, 达到让学生反复演练、重点演练的目的。在进行基于化解难点目的的提问时, 适时提问可以有效解决语音、语调等小学三年级学生易于犯错的问题, 减少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般性障碍。比如在My friends这一单元中, 教学的难点之一是能熟练地听懂、会说、会读并会写he、she、my friend和goodbye, 并能够准确发音, 教师可以以难点训练为出发点, 逐一向同学们询问准确发音, 以便加深学生印象。在导入、过渡、重点、难点几个方面的提问上, 适时性原则始终是适用的, 教师要打有准备之仗, 在课前就应明确什么时间节点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应当艺术

课堂提问应当艺术的一个基本前提是, 所有的问题都应该言之有物, 而不能出于凑时间的目的提出一些价值不大的问题。比如一些教师为了图方便, 会提出一些以Yes或者No来回答的极简单问题。从表面上看来, 这种提问方式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教师可以一直发问, 学生能够顺利作答, 然而实际上, 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打开, 也不会因为这种表面的活跃氛围真正融入到课堂中来。仍以My friends一文为例, 教师在大屏幕上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画面:在写字台边上, 有一名女孩背对大家而坐。教师要借助这个背景和同学进行交流, 可以用这种方式提问“Who is she? Is she Lucy?”虽然学生可能热烈地给出答案, 但是教师满耳充斥的无非是Yes或者No的声音, 除此以外, 再难听到其他的回答。在这种问题模式下, 学生并非不想做出更多的思考, 而是无需做更多思考, 只能被动地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全部的回答都如同条件反射一般, 极不利于锻炼学生思维。当然教师也可以采取下述方式和学生交流:“Who is she?”虽然较上面的方式少了一句话, 但是学生的发挥空间更大了, 同学之间可以就此问题进行更大幅度的交流, 同时给出回答:“She is Lucy.”或者“Thisis Lucy.”等。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 可以用英文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 这些主动思索后的答案, 远胜于教师的讲解说教, 当然也远胜于“Is she Lucy?”那种画蛇添足般的问句。

三、课堂提问应当有序

课堂提问应当注意循序渐进, 给学生提供精心设计的问题。维果斯基指出:最好的教学, 是应当走在学生前面的教学。提问教学模式同样如此, 只有教师把提问的内容置于学生既有经验之上, 学生才不会有疏离感;而只有教师在提问的内容中融入新知识, 提问才会为课堂增效带来帮助, 也就是说, 新旧知识的两相融合, 才是有序提问的课堂。对于教师来说, 需要把设置的问题看成一座联系新旧知识的桥梁, 让学生从此岸走到彼岸。比如若想使学生了解friend这个词汇的复数含义, 教师不必过多强调英语的语法知识, 仅在提问中渗透friend代表一个朋友, 而friends代表两个或者多个朋友即可。

8.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之我见 篇八

三年级片断作文教学是在低年级词,句训练的基础上向高年级篇训练过度的“桥梁”。因此,三年级片断训练是十分重要的,是学好作文的关键。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如何教他们写作的基本功,实现从段到篇的过渡,教给他们写作的方法,是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为此,笔者通过各种途径,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积极钻研教材,探索作文教学,吸取老教师的经验,循序渐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谈一点肤浅的认识。

一.以读带写,发挥范文的引路作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例子。”我认为,作文教学也应该抓住这个例子不放。教学时,充分应用教材自身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本单元课文的训练重点提示,明白本单元听,说,读,写任务。以课文为案例重点精讲。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理解内容,精读佳词丽句的基础上,让学生模仿一些典型文章,特别是模仿一些优美段落的写法来进行训练。例如,在教完《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文章后,要求学生以《美丽的校园》为题,以该课文第二段为例,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细心的观察校园,学会按方位顺序组织材料,抓住校园中不同事物的特点,确定写作重点,有祥有略,并选取适当的词语,将学校美丽之处有条理的写下来。这样做,增加练习写作的次数,扩大练习写作范围,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以说促写,培养学生片断写作的兴趣。

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讲,“说”是“写”的前提。教师对学生“说”的点评,使其对自己作文的内容心里有底。“说”,也是教师发现学生写的优缺点的捷径。根据“说”的实况,教师可随时调整角度,在指导写是,做到有的放矢,促进写的能力的提高。如看图作文《知错就改》,先指导学生看清每幅图,用一两句话说说每一幅图的图意,老师及时反馈评价,鼓励说得好的同学,以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再指导学生连起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说一说,说时让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并用上适当的词语,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因此通过先“说”后“写”,学生的作文就不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了。

三.先做后写,培养观察能力。

做,就是直接的参与。做,是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最佳途径。大多数好的文章都是作者亲身实践后写出来的。为了让学生掌握好的第一手资料,我平时很重视对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引导他们留心观察活动的过程,然后布置作文。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活动,每四人一组,大家高兴极了。甩绳的两个同学密切合作,有节奏的甩着小绳 不停的飞转,跳绳的同学抓住绳子上下飞转的空隙,像小猴那样窜去,准确的跳过脚下的绳子,有的同学正数着一,二,三……..让学生人人参与活动,留心观察,有真实感,通过讨论,就写成了一篇十分生动的短文。又如,贴鼻子,猜字谜,丢手绢等游戏活动。丰富了学生做的内容,写作片断也觉得轻松愉快。

四.导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教师只有正确地指导,教给写的方法,学生才会写出好的文章来。比如有个作文的训练重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一段话”。怎样才算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呢?为了讲清问题,我就亲自洗一次手帕,让学生明确目的,认真观察全过程,再让学生回家按这几个步奏亲身体验找感觉,然后要求学生在习作课上说清楚,并提供必要的词语,接着让学生有顺序的记下活动过程。同样,指导学生看圖作文,也要按顺序进行写作。

9.特制花露水的小学三年级作文 篇九

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深入人心。基础教育的普及性需要教育人的目光落到每一个孩子身上。

基层语文教师,经常会看到学生语文学习中出现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诸如:错别字连篇,写字经常多一画或少一笔,哪怕教师经常提醒依然如此;经常搞混形近、音近的字;朗读时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跳句、跳段;说作文可以,但写作文过于简单,内容枯燥乏味……其实,这些都是学生存在阅读困难的表现。调查显示,在小学阶段,阅读困难的发生率在5%~10%之间。[1]

阅读困难的学生学业成绩不尽人意,常会被教师和家长认为是态度不端正或不够聪明。但研究显示,阅读困难与学习态度和智力无明显因果关系。[1]对阅读困难认识的缺乏而导致的错误应对方式往往破坏了学生的自尊、自信心、学习兴趣等,让原有的问题复杂化、严重化。

多年前,在国外对阅读困难学生的矫治常常采取所谓的“医学模式”。但这种观念30年前开始被摒弃,研究者们渐渐地认识到,对阅读困难学生,需要了解其现有的阅读能力和通过教育可以达到的水平,并采取相应的策略帮助他们在该最近发展区内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以此转化阅读困难。[1]

二、概念界定

1.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指独立地完成阅读全过程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尺。语文阅读能力可分为四个层级,从低到高依次是认读、解释、概括和评鉴能力。[2]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阅读困难学生,在最基本的认读或解释能力上存在缺陷,因而在之后的概括和评鉴能力上均会表现出严重不足。

2.阅读困难

多年来国内大量文献直接将阅读困难等同于阅读障碍(Dyslexia),而一些研究者则很鲜明地加以区分。结合查阅的资料,本文对阅读困难作了如下界定,只要在阅读能力上表现出不足的都能称为阅读困难,而阅读能力与个人的内在认知有关,也与其具备的语文知识、阅读方法与策略、阅读兴趣与习惯等密切相关,所以范围要比阅读障碍大一些。阅读困难的定义更注重外在表象,而阅读障碍则更强调内在认知能力的不足。

三、研究过程

1.阅读困难学生的筛选

(1)筛选对象。研究表明,早期的干预有利于提高阅读困难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困难的筛选标准是阅读能力低于所在年级至少一个年级,而这在二年级还不是很明显,所以本文选择了小学三年级学生。[3]

我们采用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本校三年级学生145名参与正式测验,共收到133组有效问卷,受测对象的平均年龄约为8.5周岁。

(2)测量工具。第一,《小学生识字量量表(三年级版)》(前、后测),由王孝玲、陶保平编制的标准化测试题库,信效度很好。[4]第二,《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测评量表》(前、后测),由华南师范大学温鸿博、莫雷等编制。我们对该量表进行了预备测试,做了修订,修订后信效度较好。[5]第三,自编的《小学生阅读动机量表》,在预备测试中分半信度良好,我们选取奇数题做前测,偶数题做后测。第四,自编的《阅读困难教师评价问卷》。

(3)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筛选程序。一是使用《小学生识字量量表(三年级版)》(前测)了解学生的识字量。二是使用《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测评量表》(前测)了解学生阅读能力情况。三是了解学生智力、视力、听力、受教育环境、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等情况,排除无关变量干扰。我们将按照这三步鉴别出在智力、感官功能和受教育情况无明显不足,却在阅读能力上表现出明显落后的阅读困难学生。[3]

在筛选结果出来前,班级语文教师完成了《阅读困难教师评价问卷》,就平时的阅读作业情况,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显示,筛选出的学生与教师评价的吻合程度很高,进一步验证了本次筛选的有效性。

2.实验设计

本文共筛选出10名阅读困难学生,被随机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我们又随机选取了5名无阅读困难的学生作为无困难组,只对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实验设计的框架如图1。

干预前,在识字量、阅读能力、阅读动机上,实验组与控制组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无困难组,见表1和表2。

3.团体辅导的展开

为了提高阅读困难学生与阅读有关的认知能力和阅读兴趣,并形成有积极意义的自我评价,我们对实验组个案进行了团体辅导。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成员间的互动体验,来实现自我成长。

团体中共有8名学生,男生4名,女生4名。研究表明,同伴介入辅导有利于阅读困难学生提高阅读兴趣。[3]所以,团体成员还选取了3名无阅读困难的学生(为排除无关变量,不分配在无困难组),这3名学生的利他性和乐群性很高。本团体属于异质性团体,过程中注意有的放矢。

本次活动利用周五下午的学校社团活动时间,由本校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及一名语文教师组织展开。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团体名称:阅读伴我成长

团体目标:

(1)交流阅读过程中的感受和困惑,形成更有积极意义的阅读体验和自我评价;

(2)通过认知小游戏、注意力和倾听能力的训练,提高影响阅读的有关能力;

(3)通过体验多种阅读形式、创造性阅读,分享阅读收获等,提高阅读兴趣,提升阅读能力。

团体性质:教育性、异质性团体。

团体对象:阅读困难学生5名,无阅读困难学生3名。

活动时间:每周五下午,每次1小时,共8次。

活动地点:本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室。

活动过程:见表3。

团体辅导中,部分小游戏是根据阅读困难学生在同时加工能力、继时加工能力、视动协调能力、排序能力等认知方面有所不足提出的,主要运用了PREP任务,即“PASS阅读增强方案”(PASS Reading Enhancement Program)。PREP是加拿大心理学家Das等人开发的一个阅读困难矫治方案,目标是提高学生与阅读有关的认知能力,最终增强阅读能力,干预效果十分突出。目前,已有研究者将其应用于汉语阅读困难的干预,该方案的跨文化适应性和实际效果令人满意。[6]PREP包括10项任务,其中以下8项适用于小学生:窗口排序、字母连线、图形连接、矩阵、相关的记忆集合、矩阵转换、路径追踪和形状设计。本文将PREP任务穿插在团体辅导中,以小游戏形式进行。

四、研究结果

整个干预过程,学生能积极地完成团体辅导要求的一系列任务。为了检验干预的有效性,我们对实验组、控制组和无困难组进行了后测,得到以下结果(如表4、表5)。

由表3可知,干预后,实验组的阅读能力、阅读动机都显著高于对照组,识字量无显著差异。即一年以来的应对策略对个案阅读能力和阅读动机的提升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由表4可知,干预后实验组识字量、阅读能力和阅读动机仍然显著落后于无困难组。即实验组虽然进步了,但是仍然和无阅读困难学生存在明显差距,干预对个案的作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总体而言,这样的干预效果是让人满意的。

五、讨论

本文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对5名小学三年级阅读困难学生进行了干预,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注意了以下两点。

1.润物无声,注意干预的隐蔽性

正如其他许多名词的提出,“阅读困难”提出是为了给定一个统一明确的标识,让研究教师可以集中资源去更系统地认识该现象,并采取相应的有效应对策略,但绝不是为了给孩子“贴标签”。如在使用量表进行测量筛选过程中,孩子绝对不会知道有关“阅读困难”的提法,也不会知道这些量表的用意,只会知道要做几个很有趣的题目。

2.家校携手,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认识、理解、接纳阅读困难是取得改善的第一步,也是极重要的一步。为了让家长了解阅读困难现象的存在,笔者耐心地向他们陈述着孩子遇到的困难。家长们开始时会将孩子语文成绩的不理想归因为不努力、不认真,但是在与笔者的交流中,也慢慢地聊起他们观察到的自己孩子的特点以及遇到的困难,如看不完文字、看不懂内容、难以集中注意力等,当将这些困难呈现出来时,家长们自然而然地也愿意理解孩子,希望和我们携手帮助孩子更好地阅读。

本文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不同阅读困难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这就要求干预策略更有针对性。所以在团体辅导展开时,我们还可以进行个案辅导,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干预效率和效果。

摘要:阅读困难学生在学习、心理上常会遭遇困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及时地对其进行干预。本文筛选出10名三年级阅读困难学生,取其中5名作为实验对象进行团体辅导,辅导过程中关注学生认知能力、阅读兴趣等方面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本次团体辅导对个案阅读能力和阅读动机的提升具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阅读困难,团体辅导,小学,三年级学生

参考文献

[1]DAS J P,张厚璨.阅读障碍与阅读困难:给教师的解释[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4.

[2]余琴.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要素与结构[J].教学月刊,2011(4):7-10.

[3]张微.学习障碍的评估与矫正[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3-117,198-200.

[4]王孝玲,陶保平.小学生识字量测试题库及评价量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46-75.

[5]温鸿博.小学语文阅读能力测评量表的编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52-60.

10.特制花露水的小学三年级作文 篇十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扩散思维

小学三年级处于作文的启蒙阶段,从词语、造句、写段落以及看图说话,转变为一篇文章的写作,是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扩散思维在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多感官性这四个特点影响着学生作文写作的质量和速度。同时,扩散思维能够帮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事物,多角度看待事情,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能帮助小学三年级学生写好作文。

一、扩散思维对小学三年级学生写作的重要性

1.扩散思维有利于丰富写作内容

扩散思维是发散式的思维,它使我们从“树”扩散到“森林”,从“森林”扩散到“森林里的动物”,这种形式的扩散是因人而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扩散方式。如《写自己》这个作文题目,学生可以运用扩散思维从自身出发对自己各个方面进行描写,思维扩散得越广阔,写得内容便越多。有的学生从“外貌”扩散到“性格”,进行的是同一层面的扩散;有的从“性格”扩散到“活泼开朗”,这是更深层次的扩散。

扩散思维在进行联想和想象时,由于扩散思维的流畅性,扩散速度非常快,且内容很多。这就保证了三年级小学生在进行写作时,素材的数量得到充分的准备,为后续写作需要运用到的收敛思维提供了原材料,极大地丰富了可选择的内容。

2.扩散思维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式

在小学三年级的作文中,常以叙事文为主,描写一件事、一个假期或者一次游戏等。许多时候,教师都会教导学生以简洁明了的三段式进行写作,分别赋予开头、高潮、结尾三个作用。这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写作的自由性,同时也限制了每一段的写作内容。应用扩散思维进行联想,作文有“三段式”,也应该有“四段式”等其他结构,无论从内容上还是结构上都打破思维定式,使写作的方式更加灵活。很好地解决了小学生因为过多模仿范文而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问题。

以小学三年级作文中常出现的状物文来说,形容词过于单一,比喻太死板,只会运用书本上出现过的形容词和比喻句式,缺乏创新意识。运用扩散思维能够较为容易地发现事物的特性,更容易认清问题的本质。通过发现特性,能更好地使用形容和修辞方式,让文章更加文采飞扬。

二、如何在语文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

1.从模仿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扩散训练

“一个人学习语文是从模仿开始的。”这一点在小学阶段尤为明显。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学习,知识积累不多,技能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这时应充分发挥模仿的作用,模仿是积累新知识和学习运用的捷径,适当的模仿有利于写作上技巧的提高。

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模仿的方向,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比如,在三年级语文作文中常出现的状物文,可以先让学生模仿例文,然后教师添加限制条件来让他们从身边发现素材、创造素材,通过扩散思维的独特性,在教师的引导下,出现一篇篇属于学生自己的作文。

2.一文多写,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在面对同一个作文题目时,时常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去完成作文。如“横看成岭侧成峰”,每一篇作文题目从不同的角度看、不同方面去描写,都会得到截然不同的作文。《写自己》这个题目,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身上看到很多东西,尝试着让他们列出自己各个方面的特点,然后将这个特点扩散开来,联想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各个方向的联想不同,得到的作文也不一样。学生尝试一文多写,写出来表扬自己和反省自我的作文均会出现,这样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

3.结合生活,引导学生进行问题多角度探讨

创作源于生活,在小学三年级语文作文中,多是要求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描写。在描写现实生活时,引导学生对事物进行多角度的观察,从不同角度切入,开阔学生的视野。这对解决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内容单薄的问题有重要作用。同时,在多角度切入生活问题时,比如,从“今天很难过”这个情绪切入,扩散到“为什么”和“怎么办”,这就是一个深入的过程,有利于增加思维扩散的深度和培养学生扩散思维。

综上所述,扩散思维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思维,对于三年级小学生作文写作有着重要作用,能够丰富写作内容、增加作文内容深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文。同时,在语文作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也是必不可少的。希望学生能够运用好扩散思维,为自己的作文增添一份精彩。

参考文献:

[1]秦金风.在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张开发散思维的翅膀[J].新课程:下,2012(10):131.

【特制花露水的小学三年级作文】推荐阅读:

读《吃露水》有感06-21

上一篇:调皮的小乌龟作文800字下一篇:美术教师聘用合同范本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