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精选11篇)
1.4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篇一
一天,有个人走到江边,老远就看到一个汉子抱着一个婴儿,正要把他抛到江里去。婴儿大声哭着、叫着,吓得用双手紧抓着汉子的衣襟挣扎着不放。
这时,围上来一群人。有人指着那汉子问他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那汉子说:“我要把他放到水里去让他自己游水。”
那些人都感到十分诧异。其中一个人指着汉子说:“这么小的婴儿怎么会游水呢?把他一丢进水里不就会没命了吗?”那汉子满不在乎地说:“这个孩子的父亲十分擅长游泳,水性很好,因此孩子的水性肯定也好。把他扔到江里去,我们正好可以欣赏小孩子游泳。”
听了那汉子的话,人们都摇头。其中有个人斥责汉子说:“你这人也太混账了!他父亲擅长游泳,这孩子难道也肯定擅长游泳吗?我问,你父亲擅长什么?”
汉子回答说:“木匠。”
那人又问:“你也会木匠吗?”汉子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我也擅长木匠。”那人问:“你生下来就擅长木匠吗?”汉子说:“是长大后跟随父亲学的。”
那人说:“这就是了。你父亲擅长木匠,你不可能生下来就会木匠,而是后来学的。你怎么能要求这个婴儿生下来就像他父亲一样会水呢?像你这样办事情,也真是太荒谬了!”
故事告诉我们,知识与技能是无法遗传的。一个人单纯强调先天智力和体能因素的作用,而忽视后天刻苦学习的重要性,那是幼稚可笑的。
2.与催眠有关的4个故事 篇二
某催眠师家中。
一个患者,光着上身,在床上端坐,他已经被催眠。
催眠师把一个金属片贴在他的胸口,然后,轻声缓语地告诉他,这是一个通了电的熨斗,不停地加热,加热,加热……
过了一会儿,移开那个金属片,催眠师看见,患者的皮肤上出现了被烫伤的斑迹。
这是感觉超敏现象。
更奇怪的是,那个患者说,恍惚中,他看见催眠师拿的就是一个蓝色熨斗,电源线很长,是灰色的。
他是第一次到催眠师的家。
催眠师的熨斗放在柜子里,和这个患者描述的一模一样。
催眠师在暗示这个患者时,想像的正是他家熨斗的样子。
二
有一个画家,他的作品不断获奖。
西方的艺术观猛烈冲击美术界,大家都越画越抽象,他却越画越写实。
不论哪种风格,只要攀上最高峰,就是大师。
在写实的画法上,他走到了极端,也成了大师。
他画的人让人害怕。
那画上的人和真实的人比例一样大,纤毫毕现,眼神咄咄,让人觉得随时都可能从画中伸出一只手,摸摸你的脸。
令人惊叹的是,这个画家没有进过任何美术院校,也没有拜过什么师,因此,媒体认为他是一个难得的天才。
他画画时有一个怪癖,那就是必须闭门造车,不许任何人观看。他的同行、朋友、亲人,没有一个人亲眼见过他画画。
很神秘。
这一天,画家接到电视台一个编导的电话,要请他做一期访谈节目。他答应了。
第二天,一辆采访车把他拉到了电视台。
开始录制之后,他才知道,除了访谈,还有一个环节是现场作画。节目组已经把笔和纸准备好了。编导说,画一幅简单的素描,做做样子就行了。
画家愣了愣,脸色一下就不好看了。
现场观众席上有几百双眼睛,电视机前有成千上万双眼睛。
编导就解释说:“我们请每个画家做节目都有这个环节,作品赠给现场的幸运观众。”
这个画家语无伦次地说:“不,我不画,我今天状态不好……”
编导又说:“您随便勾勒一只鸟都可以。”
“实在对不起,我画不出来……”他一边说一边冒汗。
这件事传出之后,圈里圈外对这个画家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一天深夜,这个画家正在创作的时候,太太闯进了画室。房间里灯光昏暗,画家拿着一支笔,一下下在画布上涂着。他眼神呆滞,竟不像一个活人。
太太试探地说:“这房子多暗呀,再开个灯吧。”
他好像没听见,根本不理她。
太太以为他是因为自己突然闯进画室生气了,又说:“我在跟你说话呢。”
画家还是不理她,继续画,嘴里还叨叨咕咕的。
太太有点儿害怕了。她走过去,看见他画的是个清朝女子,都画完了,就差一张嘴了。她推了推他的肩:“你怎么了?”
他猛地回过头来,看着太太,双眼充满惊恐。突然,他直直地指着太太的嘴,说:“妈呀,嘴在这里啊!”
谁都不知道,这个人其实不会画画。每次,他都是先进行自我催眠,然后再开始画画。他在催眠状态中画出的作品,竟然每一幅都是神来之笔。
而这一天,他在催眠状态中,被太太吓着了,一下就走火入魔了。打那以后,深更半夜,他经常提着红油漆溜出去,到处画嘴。胡同的墙,立交桥,公共汽车站牌……到处都是鲜艳的红唇。
三
一个人叫盛立国。
他出差到一座小城市,给一个多年不联系的老同学打了个电话。那个老同学叫李立,他听说盛立国来了,立即邀请他到家里喝酒。
李立说了他家的住址,盛立国去了。
他一进门,就闻见厨房里有煎炒烹炸的香气,扑鼻而来。
寒暄了一阵,李立对厨房喊道:“黄娟,你出来。”
黄娟就一边擦手一边出来了。李立做介绍:“这是我媳妇黄娟,这是我的老同学盛立国。”
黄娟没有说什么,只是笑着朝盛立国点点头,又走进了厨房。
李立是个倜傥的艺术家,而黄娟像个农村来的保姆。而且,李立快40岁了,那个黄娟一看就是刚刚二十出头。盛立国觉得两个人很不般配。
那天,李立和盛立国喝酒喝到很晚。
黄娟很少说话,她一直坐在沙发上,拿一本厚厚的书,一页一页慢慢地翻,从前到后,再从后到前,好像在找一枚永远也找不到的书签。
这情景深深地刻在盛立国的脑海中。
几天后,盛立国出差回来了。
有一次,他和另一个老同学通电话,偶然说起李立和他的媳妇黄娟。这个老同学说:“你别开玩笑了。他媳妇黄娟出车祸,1年前就死了!”
“可是,我千真万确看见她了呀!”盛立国急切地说。
“那就是他又娶了一个女人,也叫黄娟。”
盛立国觉得这个解释太牵强。他开始回忆那个黄娟的面孔和神态,越想越觉得这个女人很诡异。
很快,他又一次出差来到那座小城市,当天就给李立打了个电话:“李立,我又来了。我想跟你谈个事,你必须把你媳妇支出去。”
他来到李立家的时候,那个黄娟果然不在。
他坐在李立面前,想了半天才开口:“李立,这个黄娟是谁?”
“我媳妇呀。”
“你跟她结婚多长时间了?”
“3年半了。到底怎么了?”
盛立国不安地朝门口看了看,低声说:“你媳妇1年前不是出车祸了吗?”
李立一下就瞪大了眼。
“李立!”盛立国叫他。
他使劲摇了摇头,似乎一下醒了过来,惊恐地说:“我好像想起那场车祸了。可是,这个跟我过日子的女人是谁呢?”
原来,李立被他家的保姆催眠了。
他把这个保姆当成了黄娟,一心一意和她过日子。
这在催眠上叫“正幻觉”。
催眠师对已经被催眠的人说:“你最爱的人来了。”
被催眠的人接受了这个语言暗示,立即会做出亲吻、拥抱的举动。实际上,他所拥抱、亲吻的很可能是催眠师随手递给他的一个枕头或者一把椅子。
四
有一个催眠师,他是个盲人。
这天,有个中年男人来向盲人求助。他说他恐惧光亮,可能是精神出了什么问题,想接受催眠。
催眠师把他带进一间漆黑的房子里,和他面对面坐下来。
此时,中年男人看不见催眠师,看不见任何东西。他好像回到了母腹中,心理的恐惧渐渐消失了。他听见有滴水的声音,很清晰,很缓慢: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催眠师在黑暗中对他低低地叨咕着什么。他微闭双眼,全身松弛,渐渐进入深度催眠状态。
此时,他只能听到催眠师的声音,并且绝对驯从。
催眠师说:“站起来。”
他就站起来。
催眠师说:“坐下去。”
他就坐下去。
催眠师说:“跟我走一圈。”
他就木木地跟催眠师走一圈……
最后,催眠师说:“我数5个数,你就醒过来。现在我开始倒数——5……4……3……2……1……”
中年男人慢慢睁开了眼睛。他发现,他还在那间黑房子里。
“师傅,完了吗?”他问。
“完了。你可以走了。”
“你把我领出这间黑房子,好吗?”
“催眠的时候,我已经把你领出来了。”
“现在我在什么地方?”
“你在太阳底下啊。”
“可是,我眼前一片漆黑啊。”
“你不是恐惧光亮吗?我让你瞎了。”
3.超短篇成语故事4个 篇三
杨玄感手下的部将李密是个有才能的人,他在分析形势之后,就投奔了瓦岗起义军,游说起义军首领翟让联合全国各地起义军共同反抗隋炀帝。后来李密在起义军的地位一步步上升,并最终取得了全军领导权,被称为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隋炀帝的檄(xí)文,号召全国的有识之士联合起来,共同推翻隋朝的统治。檄文在历数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罄(qìng)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毒难尽。意思是说,把终南山所有的竹子砍来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用尽东海的滔滔大水,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
过了几年,隋炀帝被部下宇文化及所逼,上吊自杀,隋朝灭亡。隋朝大将李渊建立了唐朝,李密也归顺了唐朝。
4.出自《论语》的三十个成语典故 篇四
1.【有教无类】
[出处]子曰:“有教无类。”(《卫灵公》)
<释义>不论什么人都给以教育。
2.【诲人不倦】
[出处]子曰:“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
<释义>教别人时耐心、不厌倦。
3.【学而不厌】
[出处]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释义>学习总感到不满足。形容勤奋好学。
4.【不耻下问】
[出处]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释义>并不认为向学问不如自己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是丢脸的事。
5.【温故知新】
[出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释义>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6.【闻一知十】
[出处]“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公冶长》)
<释义>听到一件事,便可以推知很多。多用来形容聪明而善于推理。
7.【举一反三】
[出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释义>原指教人认识四方形的东西,举出一个角就能类推另外三个角。后比喻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情。指善于推理,能由此知彼,触类旁通。
8.【名正言顺】
[出处]“名不正则言不顺。”(《子路》)
<释义>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指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多形容(做事、说话)理由正当而充分。
9.【祸起萧墙】
[出处]“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季氏》)
<释义>祸乱就发生在内部。
10.【分崩离析】
[出处]“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季氏》)
<释义>四分五裂,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形容家庭、集团、组织或国家分裂瓦解。
11.【待价而沽】
[出处]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子贡》)
<释义>等有了好价钱再卖。比喻怀才待用。
12.【欲速不达】
[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释义>过于性急求快,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13.【一言兴邦】
[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释义>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盛。
14.【见贤思齐】
[出处]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释义>见到好人就想学得跟他一样。
15.【择善而从】
[出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述而》)
<释义>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制度加以实行。
16.【三省吾身】
[出处]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释义>原指每日从多个方面检查自己,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17.【当仁不让】
[出处]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卫灵公》)
<释义>原意是为了仁,不谦让。现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勇敢地承担起来,决不推让。
18.【杀身成仁】
[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释义>原指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以成全仁德。后泛指牺牲自己生命,以维护正义事业。
19.【文质彬彬】
[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释义>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从容。
20.【成人之美】
[出处]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释义>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21.【既往不咎】
[出处]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八佾》)
<释义>对以往的错误、罪行不再责备、处分。
22.【过犹不及】
[出处]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
<释义>做过了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
23.【三思而行】
[出处]“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公冶长》)
<释义>反复考虑后再做。
24.【无所用心】
[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释义>没有开动脑筋。比喻对什么事都不关心。
25.【察言观色】
[出处]“察言而观色。”(《颜渊》)
<释义>琢磨、观察别人言语、脸色来揣测其心思(以便相机行事)。
26.【后生可畏】
[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释义>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
27.【富贵浮云】
[出处]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释义>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像浮云那样轻飘。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
28.【乐以忘忧】
[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释义>快乐得忘了忧愁。
29.【不亦乐乎】
[出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
<释义>不也是很快乐吗?原指心里很高兴。现形容状态、动作等达到极端、非常的程度。
30.【望而生畏】
[出处]“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尧曰》)
5.出自历史典故的成语 篇五
一画 一字千金(吕不韦 * 战国)一字之师(郑谷 * 唐代)一箭双雕(长孙晟shèng * 北朝)一饭千金(韩信 * 汉代)一鸣惊人(齐威王 * 战国)一目十行(萧纲 * 南朝)一马当先(黄忠 * 三国)一诺千金(季布 * 汉代)一言九鼎(毛遂 * 汉代)一去不返(荆轲kē * 战国)二画: 入木三分(王羲之 * 晋代)入幕之宾(谢安 * 晋代)人中之龙(宋纤 * 晋代)七步之才(曹植 * 三国)七擒七纵(诸葛亮 * 三国)力不从心(班超 * 汉代)人面桃花(崔护 * 唐代)九世之仇(齐襄xiāng公 * 春秋)三画: 三顾茅庐(刘备 * 三国)三过其门而不入(大禹 *)大器晚成(崔林 * 汉代)才高八斗(曹植 * 三国)大事不糊涂(吕端 * 宋代)口若悬河(郭象 * 晋代)千金买笑(周幽王 * 西周)四画: 毛遂自荐(毛遂 * 战国)木入石心(夏统 * 晋代)风声鹤唳lì(苻fú坚 * 晋代)韦编三绝(孔丘 * 春秋)匹夫有责(顾炎武 * 明代)开诚布公(诸葛亮 * 三国)犬马之诚(曹植 * 三国)天作之合(周文王 * 西周)不耻下问(孔圉 yǔ * 春秋)手不释卷(吕蒙 * 三国)斗酒学士(王绩 * 唐代)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吕尚 * 西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 * 汉代)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晋代)五画: 四面楚歌(项羽 * 秦末)乐不思蜀shǔ(刘禅chán * 三国)对牛弹琴(公明仪 * 战国)用兵如神(诸葛亮 * 三国)东山再起(谢安 * 晋代)对症下药(华佗 * 三国)出将入相(李靖 * 唐代)东窗事发(秦桧huì* 宋代)目不窥园(董仲舒 * 汉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元景安 *北朝)出奇制胜(田单 * 战国)半途而废(乐羊子 * 汉代)
六画: 负荆请罪(廉颇 * 战国)老马识途(管仲 * 春秋)讳疾忌医(蔡桓公 * 战国)老妪yǔ能解(白居易 * 唐代)老当益壮(马援yuán * 汉代)多多益善(韩信 * 汉代)
因势利导(孙膑bìn * 战国)如坐针毡(杜锡 * 晋代)百步穿杨(养由基 * 春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 * 汉代)多行不义必自毙(共叔段 * 春秋)七画: 完璧归赵(蔺lìn相如 * 战国)鸡鸣狗盗(孟尝君 * 战国)围魏救赵(孙膑 * 战国)纸上谈兵(赵括 * 战国)投笔从戎(班超 * 汉代)运筹帷幄(张良 * 汉代)弄假成真(孙权 * 三国)赤膊上阵(许褚chǔ *三国)初出茅庐(诸葛亮 * 三国)抛砖引玉(常建 * 唐代)两袖清风(于谦qiān *明代)
八画: 图穷匕见(荆轲 * 战国)卧薪尝胆(勾践 * 春秋)单刀赴会(关羽 * 三国)刮目相看(吕蒙 * 三国)拔山扛鼎(项羽 * 秦末)金屋藏娇(刘彻 * 汉代)画龙点睛(张僧繇yáo * 南朝)枕戈待旦(刘琨 * 晋代)瓮中捉鳖(李逵kuí * 宋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刘邦 * 汉代)其貌不扬(然明 * 春秋)
九画: 退避三舍(重耳 * 春秋)怒发冲冠(蔺相如 * 战国)指鹿为马(赵高 * 秦代)背水一战(韩信 * 汉代)将功折罪(凌统 * 三国)草船借箭(诸葛亮 * 三国)将计就计(曹操 * 三国)洛阳纸贵(左思 * 晋代)草木皆兵(苻坚 * 晋代)闻鸡起舞(祖逖tì * 晋代)赴汤蹈火(晁cháo错 * 汉代)南柯一梦(淳于棼 * 唐代)前度刘郎(刘禹锡 * 唐代)按图索骥(孙阳 * 春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 * 汉代)
十画: 高山流水(俞伯牙 * 春秋)起死回生(扁鹊 * 战国)破釜沉舟(晋景公 * 春秋)胯下之辱(韩信 * 汉代)破镜重圆(徐德言 * 南朝)病入膏盲(晋景公 * 春 1 秋)请君入瓮(来俊臣 * 唐代)胸有成竹(文与可 * 宋代)十一画以上: 孺子可教(张良 * 汉代)悬梁刺股(孙敬/汉代 * 苏秦/战国)焚书坑儒(嬴政yíng * 秦代)梁上君子(陈寔shí * 汉代)得陇望蜀(刘秀 * 汉代)望梅止渴(曹
7、虎落平阳--------被犬欺
8、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9、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10、井底青蛙--------目光短浅
11、大海捞针--------没处寻
12、竹篮打水--------一场空
13、打开天窗--------说亮话
14、船到桥头--------自会直 操 * 三国)凿壁偷光(匡衡 * 汉代)数典忘祖(籍谈 * 春秋)梦笔生花(李
15、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白 * 唐代)磨杵chǔ成针(李白 * 唐代)程门立雪(杨时 * 宋代)精忠报国(岳
17、拔苗助长--------急于求成飞 * 宋代)赔了夫人又折兵(周瑜 * 三国)
19、芝麻开花--------节节高
中国古代朝代顺序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
21、瞎子点灯--------白费蜡
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23、偷鸡不成--------蚀把米
成语归类
25、老虎屁股--------摸不得
(1)出自神话故事的成语
27、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女娲补天 夸父追日 鹏程万里 开天辟地 精卫填海 八仙过海 天衣无缝
29、墙上茅草--------随风两边倒
火眼金睛 牛郎织女 补天浴日 后羿射日 鸡犬升天 点石成金 含沙射影
31、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2)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33、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坐井观天 拔苗助长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纪昌学射 班门弄斧 刻舟求剑
35、猫哭耗子--------假慈悲
邯郸学步 自相矛盾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 画龙点睛 郑人买履 惊弓之鸟 鹬蚌相争
37、扁担挑水--------一心挂了两头
狐假虎威 黔驴技穷 杞人忧天 买椟还珠 塞翁失马 愚公移山 朝三暮四 叶公好龙
39、八仙聚会--------神聊
歇后语
41、板上订钉--------跑不了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43、草把做灯--------粗心(芯)
3、蚕豆开花--------黑心
4、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
45、菜刀切豆腐--------两面光
5、打破砂锅--------问到底
6、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47、高山上敲鼓------四面闻名(鸣)
16、百米赛跑--------分秒必争
18、仇人相见--------分外眼红 20、新官上任--------三把火
22、兔子尾巴--------长不了
24、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26、老虎拉车--------谁敢
28、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30、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32、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34、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36、饺子破皮--------露了馅
38、对牛弹琴--------白费劲 40、霸王敬酒--------不干也得干
42、背鼓上门--------讨打
44、竹笋出土--------节节高
46、钉头碰钉子--------硬碰硬
48、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49、关公走麦城--------骄必败
50、铁打的公鸡--------一毛不拔
51、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
52、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53、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
54、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5、老鼠钻风箱--------两头受气
56、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91、顶风顶水划船--------硬撑
92、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93、东洋人戴高帽--------假充大个
94、到火神庙求雨--------找错了门 95、鲁班门前耍斧--------有眼无珠
96、老太太吃汤圆--------囫囵吞 97、出太阳下暴雨--------假情(晴)
98、挂羊头卖狗肉--------虚情假意
57、门缝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59、泼出去的水--------收不回
61、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63、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65、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67、歪嘴讲故事--斜(邪)说
69、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1、赶鸭子上架--------吃力不讨好
73、瞎子戴眼镜--------装饰
75、秀才遇到兵--------有理讲不清
77、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79、过年娶媳妇--------双喜临门
81、铜钣上钉铆钉---一是一,二是二 83、苦水里泡黄连--------苦上加苦
85、猪鼻子里插葱--------装象
87、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89、池塘里的**--------大不了
58、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60、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62、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64、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66、王八吃秤砣--------铁了心
68、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70、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72、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74、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 76、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78、和尚训道士--------管得宽 80、聋子见哑巴--------不闻不问
82、里弄里扛竹竿--------直来直去 84、我解缆,你推船--顺水人情 86、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88、放风筝断了线--------没指望了 90、谈心不点灯--说黑话
99、担着胡子过河--------谦虚过度
101、泰山顶上观日出——高瞻远瞩
103、提着马灯下矿井——步步深入
105、推小车上台阶——一步一个坎
107、借了一角还十分——分文不差
109、窗户边吹喇叭——名声在外
111、上鞋不用锥子——针(真)行
113、聋子耳朵——摆设
115、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117、大水淹了龙王庙——不认自家人119、半夜三更放大炮——一鸣惊人
100、唱歌不看曲本--------离谱
102、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104、跳上舞台凑热闹——逢场作戏
106、大姑娘坐轿——头一回
108、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110、螃蟹过街——横行霸道
112、程咬金的斧头——就这三下子
114、二十一天不出鸡——坏蛋
116、八级工拜师傅——精益求精
118、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6.出自寓言故事的四字成语故事 篇六
商朝末年,商纣王暴虐无道,激起老百姓极大的愤慨,就连诸侯们也看不过,认为他不像一个治国之君。当时有一个诸侯叫姬昌,他主张实施仁政,反对纣王的暴政,纣王便把他抓了起来。
后来他的儿子姬发即位,便联合诸侯起兵讨伐商纣,大军渡过黄河,向商都进发,在牧野这个地方与纣王的军队交战,打了一场大仗。由于姬发所率的是仁义之师,深得老百姓的欢迎,百姓因而给予了很大的支持,而老百姓对纣王的军队却是深恶痛绝的,结果纣王打了大败仗,最后自焚而死,商朝也灭亡了。
姬发领兵进攻纣王之前,曾对全军发表誓言,列举了商纣的种种罪行,说商纣所做的坏事巳经到头了,他罪大恶极,应该受到惩罚。号召大家齐心协力,为民除害。
7.出自寓言故事成语 篇七
这一天,刘渊材家又来了几位客人,他把客人请进屋,一坐下便夸起他那两只“胎生”的仙鹤来。刘渊材话还未说完,一仆人从后园跑来报告说:“先生,咱家的鹤昨夜生了一个蛋,好大的蛋呀,跟大鸭梨一般大小呢。”
刘渊材的脸色立刻羞得通红,他觉得十分难堪。他斜着眼偷偷瞟了客人一下,对着仆人大声喝斥道:“奴才胡说,你竟敢诽谤我的仙鹤呀!仙鹤怎么会生蛋呢?休要在此胡说八道!”
仆人只好没趣地走开了。几个客人站起身说:“刘兄,难得您家养着仙鹤,让我们去看看,开开眼界吧。”
8.出自论衡的成语 篇八
百不失一
读音: bǎi bù shī yī
释义: 一百次中无一次失误。表示射箭或打枪命中率高,或做事有充分把握。
出自: 汉·王充《论衡·须颂》:“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
造句: 他把算子一动,便晓得这人姓名,穷通寿夭,百不失一。(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七)百无一失
读音: bǎi wú yī shī
释义: 形容有充分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出自: 汉·王充《论衡·须颂》:“从门应庭,听堂室之言,什而失九,如升堂窥室,百不失一。”
造句: 这项任务很重要,不仅要完成,还要做到百无一失。闭目塞听
读音: bì mù sâ tīng
释义: 闭上眼睛不看,堵住耳朵不听。形容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出自: 汉·王充《论衡·自纪》:“闭目塞聪,爱精自保。”
造句: 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毛泽东《实践论》)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与外界隔绝,对事情脱离实际近义词: 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反义词: 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不可多得
读音: bù kě duō dã
释义: 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多指人才或稀有物品)。
出自: 汉·王充《论衡·超奇篇》:“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出自论衡的成语:http://
造句: 这颗钻石真可以说是不可多得的稀世珍宝。不名一钱
读音: bù míng yī qián
释义: 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其贫穷。
出自: 《史记·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汉·王充《论衡·骨相》:“通有盗铸钱之罪,景帝考验,通亡,寄死人家,不名一钱。”
造句: 他自己是不名一钱的,如何去得,惟有向亲朋借贷。(清·黄小配《大马扁》第一回)才高行厚
读音: cái gāo xíng hîu
释义: 厚:不可轻薄,端谨。指才能高,品德端谨。
出自: 汉·王充《论衡·命禄》:“或时才高行厚,命恶,废而不进;知寡德薄,命善兴而超迈。” 才高行洁
读音: cái gāo xíng jiã 释义: 才智高超,操行纯洁。
出自: 汉·王充《论衡·逢遇》“才高行洁,不可保必尊贵,能薄操浊,不可保必卑贱。”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形容人德才兼备的良好素质近义词: 才高行厚 德才兼备 反义词: 缺德少才 才疏学浅 材高知深
读音: cái gāo zhì shēn
释义: 材:通“才”。知:通“智”。才能出众,智慧高超。
出自: 汉·王充《论衡·程材》:“今世之将,材高知深,通达众凡,举纲持领,事无不定。” 出自论衡的成语:http://
穿井得人
读音: chuān jǐng dã rãn 释义: 比喻话传来传去而失真。
出自: 汉·王充《论衡·书虚》:“丁氏穿家井,井中得一人。” 丁公凿井
读音: dīng gōng záo jǐng 释义: 比喻传来传去而失真。
出自: 汉·王充《论衡·书虚》:“俗传言曰,丁公凿井,得一人于井中。夫人生于人,非生于土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比喻语言传来传去而失真 冬扇夏炉
读音: dōng shàn xià lú
释义: 冬天的扇子,夏天的火炉。比喻不合时宜。也比喻毫无用处的东西。
出自: 汉·王充《论衡·逢遇》:“作无益之能,纳无补之说,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何福祐之有乎。” 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比喻无用的东西 二心两意
读音: âr xīn liǎng yì
释义: 形容意志不专
一、不坚定。
出自: 汉·王充《论衡·时》:“夫地之神,用心等也。人民无状,加罪行罚,非有二心两意,前后相反也。”
用法: 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不专一近义词: 三心二意 反义词: 专心致志 奋发有为 出自论衡的成语:http://
读音: fân fā yǒu wãi
释义: 奋发:精神振作。精神振作,有所作为。
出自: 汉·王充《论衡·初禀篇》:“勇气奋发,性自然也。”
造句: 能够如此奋发有为,将来甚么事不好做呢!(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五回)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 发愤图强 奋发图强 反义词: 自暴自弃 风不鸣条
读音: fēng bù míng tiáo
释义: 和风轻拂,树枝不发出声响。比喻社会安定。
出自: 汉·桓宽《盐铁论·水旱》:“周公载纪而天下太平,国无夭伤,岁无荒年。当此之时,雨不破塊,风不鸣条。”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造句: 却道数十年,真是五日一风,十日一雨,风不鸣条,雨不破块,夜湿昼晴,信是太平有象。(《醒世姻缘》第二十四回)用法: 偏正式;作定语、补语;比喻社会安定 风云际会
读音: fēng yún jì huì
释义: 风云:比喻难得的机会;际会:遇合。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
出自: 《周易·乾·文言》:“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万物睹。”汉·王充《论衡·偶会》:“良辅超拔于际会。”
造句: 盖圣上既奉天运承了大统,天下闺中自应广育英才,以为辅弼,亦如古之八元、八恺,风云际会。(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比喻能人遇到机会近义词: 高朋满座 胜友如云 出自论衡的成语:http://
反义词: 狭路相逢 冤家路窄 高瞻远瞩
读音: gāo zhān yuǎn zhǔ
释义: 瞻:视,望;瞩:注视。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出自: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造句: 他们的切身的问题,也使他们无暇去高瞻远瞩的去关心与分析世界问题。(老舍《四世同堂》七十三)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定语;含褒义,比喻目光远大近义词: 登高望远
反义词: 鼠目寸光 目光如豆 虎珀拾芥
读音: hǔ pî shí jiâ
释义: 琥珀摩擦后生电,能吸引细小的东西。比喻互相感应。出自: 汉·王充《论衡·乱龙》:“顿牟拾芥,磁石引针。” 淮南鸡犬
读音: huái nán jī quǎn
释义: 淮南王的鸡和狗。比喻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
出自: 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用法: 逐臭吞膻事可怜,~早成仙。◎柳亚子《题〈饮冰室集〉》 鸡犬皆仙
读音: jī quǎn jiē xiān
释义: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出自论衡的成语:http://
出自: 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鸡犬升天
读音: jī quǎn shēng tiān
释义: 传说汉朝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后,把剩下的药撒在院子里,鸡和狗吃了,也都升天了。后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出自: 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刘安坐反而死,天下并闻,当时并见,儒书尚有言其得道仙去,鸡犬升天者。” 酒囊饭袋
读音: jiǔ náng fàn dài
释义: 只会吃喝,不会做事。讥讽无能的人。
出自: 汉·王充《论衡·别通》:“饱食快饮,虑深求卧,腹为饭坑,肠为酒囊。” 造句: 唐末马殷据湖南,称楚王,奢侈僭傲,诸院王子仆从烜赫,文武之道,未尝留意,时谓之~。(宋·陶岳《荆湘近事》)千里同风
读音: qiān lǐ tïng fēng 释义: 比喻天下太平。
出自: 汉·王充《论衡·雷虚》:“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共雷。” 青蝇点素
读音: qīng yíng diǎn sù
释义: 青蝇:苍蝇,比喻进谗言的人;素:白色的生绢。苍蝇玷污素练。指小人用谗言诬害好人。
出自: 《诗·小雅·青蝇》:“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汉·王充《论衡·累害》:“清受尘,白取垢;青蝇所汙,常在练素。” 造句: 而青蝇点素,同兹在藩。(《后汉书·杨震传》)用法: 主谓式;作宾语;含贬义 出自论衡的成语:http://
任贤使能
读音: rân xián shǐ nãng 释义: 任用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出自: 《荀子·王制》:“欲立功名,则莫若尚贤使能矣。”汉·王充《论衡·自然》:“舜、禹承安继治,任贤使能,恭己无为而天下治。”
造句: 吴主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
用法: 吴主浮江万艘,带甲百万,~,志存经略。◎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 三纲五常
读音: sān gāng wǔ cháng
释义: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出自: 《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汉·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智、信也。”
造句: 先生九经皆通,无书不读,岂不晓三纲五常之理?(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二折)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指封建的道德规范近义词: 清规戒律 三从四德 反义词: 大逆不道 离经叛道 十风五雨
读音: shí fēng wǔ yǔ
释义: 十天一刮风,五天一下雨。形容风调雨顺,气候适宜。
出自: 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造句: 斗酒只鸡人笑乐,十风五雨岁丰穰。(宋·陆游《村居初夏》诗)用法: 联合式;作定语、宾语;形容风调雨顺近义词: 风调雨顺 出自论衡的成语:http://
世扰俗乱
读音: shì rǎo sú luàn 释义: 社会骚乱,风气败坏。
出自: 汉·王充《论衡·治期》:“世扰俗乱,灾害不绝,遂以破国亡身灭嗣。” 太岁头上动土
读音: tài suì tïu shàng dîng tǔ 释义: 比喻触犯强暴有力的人。
出自: 汉·王充《论衡·难岁篇》:“移徒法日:‘徒抵太岁凶,伏太岁亦凶’。” 五风十雨
读音: wǔ fēng shí yǔ
释义: 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场雨。形容风调雨顺。
出自: 汉·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造句: 五风十雨天时好,又见西郊稻秫肥。(宋·王炎《双溪诗钞·丰年谣
(一)》)用法: 联合式;作补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 风调雨顺 夏炉冬扇
读音: xià lú dōng shàn
释义: 比喻做事不符合当时的需要,费了力气而得不到好处。
出自: 汉·王充《论衡·逢遇》:“以夏进炉,以冬奏扇,为所不欲得之事,献所不欲闻之语,其不遇祸,幸矣。”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读音: yī rãn dã dào,jī quǎn shēng tiān
释义: 一个人得道面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出自论衡的成语:http://
出自: 汉·王充《论衡·道虚》:“淮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淮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
用法: 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贬义近义词: 一人飞升,鸡犬升天 郁郁葱葱
读音: yù yù cōng cōng
释义: 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
出自: 汉·王充《论衡·吉验》:“城郭郁郁葱葱。”《后汉书·光武纪》:“望气者至南阳,曰:‘气佳哉,郁郁葱葱!”
造句: 远处是几个农村,丛树和屋舍密集重叠,大有郁郁葱葱的气象。(叶圣陶《游泳》)用法: 远处是几个农村,丛树和屋舍密集重叠,大有~的气象。◎叶圣陶《游泳》 陨雹飞霜
读音: yǔn báo fēi shuāng 释义: 指遭受冤枉和诬陷。
出自: 汉·王充《论衡·感虚》:“邹衍无罪,见拘于燕,当夏五月,仰天而叹,天为陨霜。”《太平御览》卷八七八引《晋书》:“武帝时五月雹,伤禾麦坏屋,时王濬有大功被陷,帝不断。”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凿饮耕食
读音: záo yǐn gēng shí 释义: 指百姓乐业,天下太平。
出自: 汉·王充《论衡·感虚》:“尧时五十之民击壤于涂,观者曰:‘大哉尧之德也!’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闭目塞聪 出自论衡的成语:http://
读音: bì mù sāi cōng
释义: 聪:听觉敏锐,这里指听觉。闭着眼睛,堵住耳朵。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出自: 汉·王充《论衡·自纪》:“闭目塞聪,爱精自保。” 白屋之士
读音: bái wū zhī shì 释义: 指贫寒的士人。
出自: 汉·王充《论衡·语增》:“周公执贽下白屋之士。”
用法: 是所工也多,故传书甚少;其转徙也艰,故受毁甚易;其为费也不资,故~不能得书者甚众。◎严复《论八股存亡之关系》 闭明塞聪
读音: bì míng sâ cōng
释义: 堵塞视听。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或不了解。
出自: 汉·王充《论衡·自纪》:“闭明塞聪,爱精自保。” 辩口利舌
读音: biàn kǒu lì cí
释义: 指能言善辩,伶牙利嘴。
出自: 汉·王充《论衡·物势》:“亦或辩口利舌,辞喻横出为胜。” 调墨弄笔
读音: tiáo mî nîng bǐ 释义: 指玩弄文字技巧。
出自: 汉·王充《论衡·佚文》:“天文人文,文岂徒调墨弄笔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 扼臂啮指
读音: â bì niâ zhǐ
释义: 扼:用力掐;啮:咬。掐胳膊,咬手指。形容母子心灵相互感应 出自论衡的成语:http://
出自: 东汉·王充《论衡·感虚》:“曾子左臂立痛,即驰至问母:‘臂何故痛?’母曰:‘今者客来欲去,吾扼臂以呼汝耳。’”
造句: 清·钱谦益《故福建建宁府„„嘉县柯君墓志铭》:“人以是知扼臂啮指,古孝子非虚语也。”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母子心灵感应 高枕安卧
读音: gāo zhěn ān wî
释义: 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
出自: 汉·王充《论衡·顺鼓》:“止久至于太旱,试使人君高枕安卧,旱犹自雨。”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读音: jīng chãng suǒ zhì,jīn shí wâi kāi
释义: 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出自: 《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汉·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禁情割欲
读音: jìn qíng gē yù 释义: 制约感情和欲望。
出自: 汉王充《论衡·本性》:“一岁婴儿,无推让之心:见食,号欲食之;睹好,啼欲玩之。长大之后,禁情割欲,勉励为善矣。”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尽思极心
释义: 用尽心思。汉 王充 《论衡·对作》:“其本皆起人間有非,故盡思極心,以譏世俗。” 举纲持领
释义: 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都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汉 王充 《论衡·程材》:“舉綱持領,事無不定。”亦省作“ 舉綱 ”。出自论衡的成语:http://
《北史·源怀传》:“ 懷 性寬簡,不好煩碎,恒語人曰:‘爲政貴當舉綱,何必須太子細也。’”参见“ 提綱挈領 ”。救焚拯溺
读音: jiù fãn zhěng nì
释义: 焚:火灾;溺:水灾。救人于水火之中。形容紧急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出自: 汉·王充《论衡·自纪》:“救火拯溺,义不得好,辩论是非,言不得巧。”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近义词: 水深火热 反义词: 水深火热 空言虚语
读音: kōng yán xū yǔ
释义: 谓不实在的话。《史记·高祖本纪》:“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虚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 汉 王充 《论衡·薄葬》:“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空言虚語,雖得道心,人猶不信。” 收成弃败
读音: shōu chãng qì bài
释义: 趋附得势的人,轻视遭贬黜的人。
出自: 汉·王充《论衡·自纪》:“俗性贪进忽退,收成弃败。” 恬淡无欲
读音: tián dàn wú yù
释义: 心境清静淡泊,没有世俗的欲望。
出自: 汉·王充《论衡·道虚》:“世或以老子之道为可以度世,恬淡无欲,养精爱气。” 用法: ~是一药,仁顺谦让是一药。◎《云笈七签》卷四十 万万千千
读音: wàn wàn qiān qiān 释义: 形容数量极多。出自论衡的成语:http://
出自: 汉·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安得万万千千手,并为物万万千千乎?” 用法: 他们预备散到各地去,把~的心团结成一颗心呀。◎叶圣陶《寒假的一天》 一步一鬼
读音: yī bù yī guǐ
释义: 走一步路就好象碰到一个鬼。形容遇事多疑。
出自: 汉·王充《论衡·订鬼》:“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
造句: 俗有一步一鬼之语,却本之《论衡》(清·王应奎《柳南随笔·俗语有本》)用法: 俗有~之语,却本之《论衡》 ◎清·王应奎《柳南随笔·俗语有本》 玉石杂糅
读音: yù shí zá rïu 释义: 比喻好坏混杂。
出自: 汉·王充《论衡·累害》:“公侯已下,玉石杂糅;贤士之行,善恶相苞。” 一弛一张
读音: yī chí yī zhāng
释义: 弛:放松弓弦。张:拉紧弓弦。古时常以比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松有紧,劳逸结合。同“一张一弛”。
出自: 汉·王充《论衡·儒增》:“故张而不弛,文王不为。弛而不张,文王不行。一弛一张,文王以为当。” 引针拾芥
读音: yǐn zhēn shí jiâ 释义: 比喻事物互相感应。
出自: 语出汉·王充《论衡·乱龙》:“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顿牟,琥珀。一说为玳瑁。
用法: 蠲忿忘忧,其感应也何故?~,其情性也何居? ◎明·王廷相《策问》 出自论衡的成语:http://
原始见终
读音: yuán shǐ jiàn zhōng
释义: 考察事物的开端而预见到它的结果。
出自: 汉·王充《论衡˙实知》:“凡圣人见祸福也,亦揆端推类,原始见终。”《三国志·魏书·臧洪传》:“仆虽不敏,又素不能原始见终。” 引过自责
读音: yǐn guî zì zã
释义: 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出自: 汉·王充《论衡·感类篇》:“灾变恶征,何为至乎?引过自责,恐有罪。” 众多非一
读音: zhîng duō fēi yī 释义: 指类别甚多,不止一种。
出自: 汉·王充《论衡·别通》:“孔子道美,故譬以宗庙,众多非一,故喻以百官。” 邂逅不偶
读音: xiâ hîu bù ǒu
释义: 碰巧不遇合;意外不成功。
出自: 汉·王充《论衡·定贤》:“荆柯入秦之计,本欲劫秦王生致于燕,邂逅不偶,为秦所擒。”
用法: 夫亲遇明主,干说悟意,九筵之室可陛而登,屡省之歌可飏而赓也,尚~;况一夫之取舍,何足动心乎!◎宋·叶適《陈秀伯墓志铭》 遭逢会遇
读音: zāo fãng huì yù 释义: 犹言逢遇时机。
9.出自典故的成语 篇九
“患鼠乞猫”用以说明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既有利也有弊。要抓住主要方面,不能因小失大。
此典出自《郁离子》:“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有一个赵国人担忧老鼠为害,便到中山国去要一只猫。中山人给了他一只猫,这只猫善于捉老鼠,但也善于捉鸡。一个多月后,这个赵国人家里的老鼠被猫捉完了,但鸡也被猫吃完了。他儿子很忧愁,就对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除掉呢?”
10.收集出自洛阳的成语典故 篇十
挑肥拣瘦 桃李满天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自惭形秽 呕心沥血 半途而废 老生常谈 投笔从戎 实事求是 请君入瓮 受宠若惊 画虎类犬 狗尾续貂 闻鸡起舞 力不从心 债台高筑 吴牛喘月 玉石俱焚 饮鸩止渴 防微杜渐
一日三秋 桃之夭夭 车水马龙 分道扬镳 口若悬河 运筹帷幄 钟鸣漏尽 鹤立鸡群 鲤鱼跳龙门 绿珠坠楼 偷香窃玉
问鼎中原 乐不思蜀 洛阳纸贵 程门立雪 翩若惊鸿 桑林请雨 以暴易暴 白鱼入舟 一成一旅 乐羊子妻 管鲍分金 深谋远虑 厝火积薪 久安长治 操刀必割 使臂使指 恬而不怪 草菅人命 廉远堂高 投鼠忌器
11.出自开封的成语故事 篇十一
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大意是:公元前三五三年,魏惠王(因其首都在大梁——今开封,亦称梁惠王)派大将庞涓领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王慌忙向齐国求救。齐国大将田忌准备领命去解赵国之围,他的军师——庞涓的同学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剑,要避实就虚,给对方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而动,国内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攻其虚处。敌人必然放开赵国,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
田忌按照孙膑的计谋行事。果然魏军得悉大梁被围,慌忙回师。人马行到桂陵地面,齐军蜂拥杀出,将魏军打得丢盔弃甲,庞涓被擒。
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后人将其收录在“三十六计”中,列为第二计。此计比喻避实就虚,借打击此处而解救另一处的危机。迫使敌人、对手退缩的战术或计策。这种辩证法的灵活运用,多年来不仅在战场上屡试不爽,而且广泛地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不少方面。围魏救赵
“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大意是:公元前三五三年,魏惠王(因其首都在大梁——今开封,亦称梁惠王)派大将庞涓领重兵包围了赵国首都邯郸,赵王慌忙向齐国求救。齐国大将田忌准备领命去解赵国之围,他的军师——庞涓的同学孙膑劝阻说:“要解开杂乱纠纷,不能握拳不放,要解救相斗之人,不可舞刀弄剑,要避实就虚,给对方造成威胁,邯郸之围便可自解。如今魏军全力攻赵,精兵锐卒势必倾巢而动,国内一定只剩下老弱兵丁。将军不如轻装疾奔魏都大梁,占据险要,攻其虚处。敌人必然放开赵国,回兵自救,这样,我们便能一举解开邯郸之围,又可乘魏军疲惫之际,一鼓歼之。”
田忌按照孙膑的计谋行事。果然魏军得悉大梁被围,慌忙回师。人马行到桂陵地面,齐军蜂拥杀出,将魏军打得丢盔弃甲,庞涓被擒。
围魏救赵的桂陵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战役之一。后人将其收录在“三十六计”中,列为第二计。此计比喻避实就虚,借打击此处而解救另一处的危机。迫使敌人、对手退缩的战术或计策。这种辩证法的灵活运用,2000多年来不仅在战场上屡试不爽,而且广泛地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不少方面。
三人成虎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策·战国策卷二十三魏二》,大意是:战国时,魏、赵两国订立了友好盟约,双方为了显示诚意,互换了人质。魏王的一个儿子将要到邯郸去做人质,魏王决定派大臣庞葱陪同前往。
临行前,一直受魏王信任的庞葱担心此去赵国后,会有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而使魏王不再信任他。于是他便对魏王说:“大王,要是有人跑来向您报告,说大街上跑来一只老虎,您信吗?”魏王摇头说:“我不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庞葱又说:“要是接着第二个人又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葱再问:“如果马上又有第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既然三个人都这么说,那一定不会有假。”
庞葱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了。邯郸离魏国比从王宫离大街要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而这些坏话因为路途遥远又不易辨别真伪,请大王一定要明辨是非。”
果然如庞葱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造庞葱的谣言。开始,魏王不信,后来时间一长,说的人一多,魏王也就相信了。以致当他从邯郸回国后,魏王再也不信任他了。
“谣言说上一千遍,就成了事实。”这是历史上那些野心家、阴谋家、搞阴谋诡计的一个重要信条。他们极尽标榜自己、诬陷好人、蒙蔽上级、欺骗群众之能事。揭露、识破此类诡计的可靠办法,就是不要像这个故事里的魏王那样,明明街上无虎,却因为三个人都说有虎,就轻易相信。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管是谁,立身处世,都要按照毛泽东同志关于调查研究的教导,对情况进行冷静的分析、判断,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使“流言止于智者”。
五十步笑百步
这个典故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为了掠夺别国的财富,常常把百姓驱上战场。一天,他问孟子:“我对于国家总算尽心了吧,河西荒年的时候,我就把河西的灾民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调到河西来,河东荒年的时候也是这样。我看邻国的君王还没有像我这样尽心地爱护百姓。可是,邻国的百姓并未减少,我的百姓也未增多,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来作个比喻吧:打仗的双方,在战鼓一响,兵器相见之后,一方败了,就丢掉兵器逃命。假若有的人逃了一百步不跑了,有的人逃了五十步不跑了。这时候那个逃了五十步的人就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人,说他胆小怕死,你看对不对呢?”
梁惠王说:“当然不对了,那人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但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既然知道这个道理,怎么能希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呢?”
孟子的比喻,很有意思,逃了五十步,和逃了一百步在数量上是有区别的,但在本质上则一样——都是逃跑。梁惠王表面上给了老百姓一点小恩小惠,在本质上却是残害人民的,和邻国的暴君没有什么不同。
看事情不能光看表面,还必须探究事情的本质。
惊弓之鸟
“惊弓之鸟”出自《战国策卷十七·楚四》。大意是:更羸(音“雷”)是一个有名的射手。有一天,他陪魏王在后花园里喝酒,抬头看见天空上有鸟飞过。更羸说:“我不用箭,只须拉响弓弦,就可以让天上的飞鸟跌落下来。”魏王不信,摇摇头说:“开玩笑,射箭技术能高超到这种地步吗?”更羸一本正经地说可以。
不大一会儿,一只大雁从东方飞来。更羸举起弓,不用箭,只拉了下弓弦,就听弓弦“咚”的一声,那只大雁便应声落地。
魏王见此情景,大吃一惊:“想不到你竟有这样高超的本领。但是,这是为什么呢?”
更羸解释说:“这并不是我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而是这只大雁受过伤,他是惊弓之鸟。”
魏王更加迷惑,问他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更羸接着说到:“你没看见它飞得缓慢,叫声悲凄吗?据我多年的`经验知道,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体有伤,鸣声悲,是因为它长久离群。这只大雁旧伤未愈且惊魂未定,一听见凄厉的弦声,以为又有箭向它射来,它为了躲箭,拼命往高处飞,可一使劲便旧伤迸裂,所以就跌落下来了。”
后来,人们常把吃过某种苦头而心有余悸的人形容为“惊弓之鸟”。鸟之“惊弓”属于一种动物本能的条件反射,更羸是巧妙地掌握了它的规律,他善于总结自己丰富的狩猎经验,从大雁的飞翔速度和鸣声高低中去判断它内在体质的强弱。任何现象都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本质的特性。我们解决任何矛盾,只有善于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才能抓住症结所在,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富五车
学富五车常用来形容某人读书多,学问大。这个成语与担任魏国宰相之久的惠施及庄子有关。
惠施(约公元前370-318),即惠子,名施,战国中期宋国(今商丘)人,战国时哲学家,也是先秦思想派别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死后葬于滑县。
惠施生平的主要活动是在大梁任魏相。据《吕氏春秋》记载,他为魏相时曾为魏惠王立新法。在当时诸侯国之间,惠施反对兼并战争,主张“偃兵”。惠施还是当时 “合纵”政策的一位实际组织者。
惠施在政治上的建树不及他的学术地位,他知名于世主要是因为他是当时思想界的一位博学善辩的学者。他的哲学思想十分丰富,他与庄子为友,常相辩论。据说当时有一个叫黄缭的人,曾问他天为什么不会塌,地为什么不会陷等,他便不假思索滔滔不绝地解说起万物的起源。正因为惠施具有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故其辩学能够不循旧说,不受习惯思维方式束缚,善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见解。
如他提出的时间长短、空间大小都是相对的,事物的性质亦是相对的、可变的等观点,即战国时著名的“合同异”理论,非常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秩序。
惠施一生著作不少,学问也很大,所以《庄子·天下》篇称其“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但今已散失,只有一些言行片断,散见于《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书中。
【4个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推荐阅读:
出自庄子寓言故事09-03
出自路遥的名言08-29
我们的一百年出自哪个名人10-31
形象大于思想出自哪里08-11
党支部工作职责出自哪里07-13
成语故事的历史典故10-14
历史成语故事07-13
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07-04
20个历史典故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