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几点原则(精选16篇)
1.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几点原则 篇一
促进民营外贸企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摘要]民营企业经营外贸,不仅向全世界展示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完善性,而且能够促进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民营外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其运作方式必须规范,经营策略和要求也必须认真研究。与此同时,政府必须重视民营外贸企业发展,要在政策、制度、资源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促进其成长壮大,以便在应对国际金融风暴中从整体上创造我国的贸易优势,迎接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民营外贸企业;发展特点;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12-0026-04
随着国家外贸经营权的逐步放开,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进入了对外贸易领域,并且在经营进出口业务中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有人担心这可能危及国有企业利益,给同类产品带来无序的竞争;也有人对此持积极态度,认为民营企业经营外贸,既可以通过合理竞争来激励国有企业发展,为中国外贸发展注入活力,也可以发挥其应变能力强的特点,扩大出口优势。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对外贸易低迷,民营外贸企业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但是,从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与要求来看,民营外贸企业的作用不只是创造直接的贸易利益,更主要的是能够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共同创造贸易优势,迎接机遇和挑战。因此,认真研究民营外贸企业的发展特点和经营策略,并积极加以引导,将有利于推动我国中小企业全面地进入国际市场。
一、民营外贸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几年来,民营外贸企业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强劲增长点。据统计,2004年我国民营企业出口额已经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010.4亿美元,高于整体出口增幅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17%。2005年,民营企业占我国进口和出口总值的比重分别上升到11.4%和19.6%。在一些民营经济发达的省份,如浙江民营企业,出口已占到全省出口的40%左右,超过国有及外商投资企业∞。
当前,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在困难形势下外贸企业的现状和发展最受关注,但在民营外贸企业占主体地位的浙江省,并未出现企业大规模倒闭的现象。由于政府的服务性作用突出,外贸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先进,对经济形势的判断非常敏锐。在全球外贸出口衰退的情况下,一些浙江的民营外贸企业却逆势上扬,达到最好水平。总体上,我国民营外贸企业发展迅速,并且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其发展大致有如下一些特点。借“船”出海,各显神通。我国现行政策允许一些生产性的民营企业获得自营出口权,并逐步放开非生产性企业直接在流通领域内经营外贸。因此,一些所谓的民营外贸企业,实际上是采取借“船”出海的方式经营外贸业务。这种“船”或是打着“国有”的旗号,或是挂着“中外合资”的招牌,民营企业主则以挂靠、承包、租赁、合资等方式借得外贸经营权,直接操作对外贸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所谓“挂靠”,就是在形式上请一家国有外贸企业作为代理,民营企业借“权”行事。这类民营企业主要是由国有外贸企业分离出来的人员组成的,他们原来在国有外贸企业中工作过,熟悉外贸业务,掌握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自立门户、独立经营。由于这类外贸公司得不到政府核准,他们只好以挂靠的方式经营外贸。
有一些没有核准注册的民营企业则采取“租赁”方式获得外贸经营权。他们向国有外贸公司定期交纳一定的资金,承包某个部门,再利用该公司的有关条件,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经过如此“租船定舱”而扬帆出海,一个企业往往每年也有三、五百万美元的进出口额。
还有一种公开的方式叫做“中外合资经营外贸”。因为国家提倡成立中外合资企业,“少数民营外贸企业利用这一政策,与国外客户或者朋友成立名义上的中外合资企业,以合资企业获准的进出口权出口自己经营的商品。”这类企业的特点是,把产地生产的半成品或初加工产品运到企业所在地的口岸,经过深加工和包装再出口。与前两种方式的不同之处足:前者所借之“船”是“国有”字号,后者则是地地道道的“民营”字号;前者采取隐蔽的方式运作,后者则采取公开的方式经营,两者的实质都是民营企业在经营外贸,两者形式上的差异便反映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民营企业必将名正言顺地经营外贸业务。经营机制灵活,应变能力强,具有不可替代性。由于民营企业不曾受国家计划经济的约束,他们一直采取自负盈亏、自主经营方式进行贸易活动,因而市场化程度高。在民营企业内部,一般不像国有企业那样具有完整的专业分工体系,从事外贸业务的人员往往一专多能,从贸易洽谈、产品生产或收购,到运输、报关、收汇等等业务都要熟悉,有时还需要独立完成任务。这样一来,不仅使从业人员较快地熟悉国际业务,而且增强了企业追随国际市场变化而发展业务的应变能力。
有关研究资料指出:有些风险大而且只有微利的业务,国有企业觉得不宜操作,民营企业却愿意尝试经营。例如,有些工艺品和鞋类的出口业务,外商要求以T/T方式付款,按照国有企业的制度则不允许,只好放弃。但是,民营企业的外贸人员经过研究,认为这种小批量的商品可以接受,还可以借此来开拓国际市场,一些人甚至愿意通过集资来共同承担风险。此举果然产生积极效果。厦门市经营此类商品的民营企业,年进出口额已达三、五百万美元。又如,某年,国家有关方面发出通知说日本某公司可能倒闭,国有外贸公司闻讯后,立即停止与该公司的业务往来,虽然有人觉得要经过认真分析后再作决定,但是,谁也不愿为此承担风险和责任。有家民营企业经过认真分析,则认为该日方公司一贯重承诺,守信用,便决定独自向日商发货,使得客户大为感动。该日商渡过难关后,便一直与我国这家企业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
也许有人觉得这些小小的民营企业只不过借“壳”成神,没有多大作为,国有企业一旦机制活起来,很快就会运用巨大的资产将他们取而代之。应该看到,这类小企业的优势就在于机制灵活,即使在跨国公司林立的发达国家,他们仍能获得发展。正是拥有灵活的经营机制,才使民营企业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抓住商机,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企业规模小,经营问题多,但发展前景美好。中国大陆的民营企业是从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他们利用国家的“富民政策”,积极寻找市场,逐渐积累资金而发展起来。由于投资不足,缺少成熟的管理经验,内涵比较简单,制约着外延的扩展,除了极少数在开放特区兴起的较大型的民营企业之外,大多数民营企业仍未形成规模。那些借“船”出海的民营外贸企业,其经营规模更是小得很。
长期以来,民营企业一直被排除在外贸经营计划之外,不能获得许可证和配额限制内的商品进出口权,只能主营一些非国家限制的商品,所以,这类企业的出口商品结构相当单一,基本上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例如,服装、鞋帽、箱包、农副产品和工艺品等等。由于经营机制灵活,产品价格相对低廉,并且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这类企业的 经济效益良好,发展也比较快,有的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经济的支柱型企业。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民营企业中电出现了一些经营高新技术产品的外向型企业,他们已经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了基地,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虽然他们在经营外贸上还没有骄人的成绩,但是一旦让他们在流通领域获得外贸经营权,那么,高科技与灵活的机制相结合,就会使他们展示出蓬勃发展竞争力。
二、民营企业经营外贸的作用与意义
民营经济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对国有经济是一种补充,既有其自身的特点,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在经营外贸方面,民营企业主要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能够促进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和产业结构升级。民营企业经营外贸,能够比较平等地与国有企业展开市场竞争。首先,会触动国有企业机制的改革。众所周知,民营企业曾经长期委托国有企业代理他们从事进出口业务。现在,民营企业自己要从事进出口业务了,这不仅使国有企业损失一笔可观的代理费收入,而且还要与国有企业争夺市场。这种合理的竞争将迫使国有企业作出思考:民营企业经营外贸的优势在于机制灵活,国有企业的优势在于有多年开拓国际市场的经验。两相比较,国有企业要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扬长避短,下决心进行改革,转换机制。现在,对民营企业经营外贸所采取的限制性措施正逐步放宽,这方面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此外,人才的合理流动也会冲击国有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优势。国有外贸企业只有改善经营机制和管理机制,调整人才结构,才能增强竞争力。
外贸企业要改变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首先必须改变产业结构。具体地说,就是要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生产出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产品,以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一部分国有企业在这方面已经率先作出典范,纺织行业曾经历的限产压锭就是一个很好例证。但由于眼前利益的驱动,一些拥有较强技术力量的国有企业,仍然不愿放弃一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他们觉得自己生产的传统产品目前在国外还有市场,而且,技术改造要伤筋动骨,必然会影响近期效益,只能慢慢来。现在,让民营企业来经营此类产品的进出口业务,挤占这部分产品的国际市场,就可能迫使这些企业痛下决心,迅速作出发展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的战略选择。
当然,民营企业本身也要进行技术改造,这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转移又是一种促进,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互竞争,积极利用科技作动力抢占制高点,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各展所长,竞相发挥优势。民营企业可以将技术进步与我国劳动力优势结合起来,使某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资本品发生要素密集度逆转,转化为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例如,美国的名牌产品“耐克”鞋,如果按它的生产线在我国进行生产,就需要一定规模的设备和厂房,相对来说成了一定的资本品。但是,民营企业却可以将它化整为零地利用劳动力资源进行分散生产,在我国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就分布着这类生产和加工企业。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在这方面的应变能力就不及民营企业,他们除了集中力量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之外,别无其他选择。能够有效地发挥竞争优势,突破国外的贸易壁垒。现在,发达国家一方面强调各国削减关税,提倡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另一方面却高筑非关税壁垒,利用其贸易优势单边设限,并且推行“管理贸易”来处理贸易摩擦问题。其中有两个冠冕堂皇但却是最为严厉的措施:一个是反倾销,一个是技术贸易壁垒。
在国外对华商品反倾销中,有一种极不合理的现象:一个企业的产品出现了问题,往往会对我国同行业的所有产品都实施反倾销制裁。西方国家所亮出的一个“莫须有”理由是: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一些出口产品享受了政府补贴。如果我们用直接判断的方式来分析,就会觉得那些发达国家是在专找我们的“岔子”;如果我们在反驳对方的同时进行逆向思考,从问题的对立面上找原因,那就会问:我们的产品价格为什么会被别国认作存在政府补贴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的所有制形式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但是,我国的外贸经营主体比较单一。除了“三资”企业外,有一段时间几乎是清一色的国有外贸公司,这就很容易成为某些外国人进行贸易歧视的借口。让一定数量的民营企业经营外贸,国外反倾销中关于“政府补贴”的指控就难以成立了。至少,也不会发生“一人患病,全体吃药”的现象了。相反,我们还可以理直气壮地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来揭露所谓反倾销中的贸易保护和歧视的本质,维护我们的贸易权益。
除了反倾销之外,现行的非关税壁垒还有卫生检疫规定、商品包装和标签、产品质量认证、以及环保标准等苛刻复杂的技术标准。我国的产品不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都将受到同样的对待。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一些国有企业处之泰然,寄希望于国家提出相应的对策。而民营企业则不然。因为,这些技术贸易壁垒时刻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他们如履薄冰地严格按照有关要求从自身做起。有人曾经作过这样的调查:国有外贸企业收购农副产品是一车一车地验货,大致看看就行了;民营外贸企业的经营者则是一筐一筐地验货,就怕质量出问题,而人们所担心民营企业抬价收购、压价竞销的情况却没有发生。
也许是因为民营企业的经济实力有限,对利益的盈亏很敏感,经营外贸的机会难得,才处事十分谨慎。现在,让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平等地拥有经营外贸的机会和条件,随着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步伐加快,还将有一大批民营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外贸经营者,这迫使国有企业作出思考:如不迅速转变经营作风,深化内部机制改革,企业就会被国外的技术壁垒拒之门外。
’我国的外贸企业要同国际上各种类型的企业打交道,很显然,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也不能只通过单一的国有企业来展示其竞争力,民营企业经营外贸已成不可逆转之势。面对着苛刻的技术贸易壁垒,我国的企业不仅与国内同行竞争,而且要与国外企业竞争。我国的企业不论是“国有”还是“民营”的,都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竞争力,创造优势,整体推进。夜郎自大或者妄自菲薄,都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三、政府必须积极指导和促进民营外贸企业的发展
民营外贸企业的出现是自由市场经济下的产物,然而,民营外贸企业诞生的时间毕竟不长,企业自身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机制不健全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民营外贸企业的发展。例如,规模经营意识淡薄,固守自己的小领域独立经营,不愿与他人合作发展;为了获取企业的私利,不惜违法、违规行事,搅乱了正常的外贸秩序;那些挂靠在国有企业名下的民营外贸企业,对自己所承担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不明确,只知道利用现有的进出口条件,不了解国家有关的政策、法规和信息;打着“合资经营外贸”旗号的民营企业,有的人将所得资金转移到国外,削弱了外贸乘数效应等等。必须从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
采取积极措施,促进民营外贸企业的发展,其中,政府的政策和指导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搞好人员培训,指导市场开拓。民营企业的人员虽然有一定的经营外贸的经验,但他们是乘着“国有企业”或者“合资企业”的“大船”出海的,对于国际上真正的竞争对手并不十分了解,对国际市场行情中的一些风云变幻的实质与对策也比较陌生。因此,要定期地对他们进行市场准人的培训,有目的地讲解有关金融危机、电子商务、贸易摩擦等专题和案例。要采取不同于国有企业的培训方式,对他们进行政策教育和后继管理工作,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自觉提高专业化经营的水平。对于那些准备参与外贸经营的民营企业来说,市场准入业务的培训更是先决条件。
政府要不断建立和健全面向民营外贸企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联、商会、民营企业协会和行业协会对促进民营外贸企业发展的作用,积极支持筹资融资、市场开拓、技术支持、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服务活动,为民营外贸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把有关民营外贸企业的优惠政策和部门服务承诺以及国际贸易领域的相关外贸和法律知识、国际市场形势变化、国内国际展览会和博览会等资讯通过互联网、报纸、专业性期刊杂志等渠道向社会公开,让企业及时了解各种有用信息。
政府有关机构应该在市场开拓、经营方式选择等方面应予以平等对待,并且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参照一些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成立贸易调整支持中心之类的指导机构,帮助有关民营企业研究如何适应市场,分析企业运作方式、提供技术支持,并且在费用平摊的基础上建立网络中心,通过国际互联网络传输有关的信息,尽量减少出口品的交易费用。在政府的指导下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民营企业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出国门的,这些“小舢板”能否经受住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大风浪,首要的条件就是要制定一系列风险防范的措施。根据国外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学会识别风险。政府管理或贸易指导部门应指导民营企业进行市场运作,帮助他们掌握各方面的信息,要根据外部环境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提前做出风险预测,以便随时调整运作方案。尤其要告诫他们,国际上出现的某种相似的“外部环境”,往往有着不同的实质,企业千万不可按国内的经验作出判断,不要被一些虚假的信息所误导。
(2)学会规避风险。通过预测发现可能出现的风险,企业就应事先采取相应的回避措施,尽量减少损失,或者消除风险的侵害。例如,某进口国曾经对中国某种产品采取过反倾销措施,现在,民营企业打算向该国出口类似的商品,就应该认真研究如何防止进口国采取类似的歧视政策,未雨绸缪地准备好相应的对策,而不应该抱有任何幻想,误以为对方会“区别对待”。
(3)善于转移风险。转移风险的方式很多,例如,保险、保值、转让、转租、联营、降价等等,有的在风险出现之前就作好安排,有的可作为风险出现时的应急措施。转移风险一般以获得最低利益或者求得平均利益为前提,其目的是让企业与外部的他方共同分担风险。在这方面,民营企业一定要放弃那种过于看重眼前利益的行为,善于从长远利益考虑来转移风险。
(4)注意分散风险。分散风险就是从企业内部减少风险,常用的方式有:融资方式多样化组合,实行出口产品多样化和结构多样化,实行经营门路多样化等等。例如,在融资方式中,可以利用出口信贷、发行债券,以及通过市场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其目的是将风险在不同领域里进行分散。
(5)及时控制风险。当风险已经发生时,为了尽量减少损失,防止事态扩大,企业经营者应该当机立断,果断采取措施,维护企业形象,以求将来的发展。民营企业的弱点之一是容易忽视无形的财富,不善于正确地对待经营中出现的失误和风险。在这方面,政府应多加指导。
为了帮助民营企业制定风险防范的措施,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经常考察企业的前景目标规划,考察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及其反应能力,要把风险分析列为检查的内容,促使企业在风险中提高经营能力。规范要求,一视同仁。和其他中小企业一样,民营企业经营外贸也存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提高技术含量的问题,而且更为突出。我们不能因为民营企业的所有制不同而对他们放松要求,或者另眼相待,应该把他们当作我国外经贸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规范要求,从整体上推动他们进入国际市场。
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政策信息公开制度,努力创造一种公平的市场环境,使民营外贸企业在市场准入、贷款融资、土地使用、人才招聘、税赋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同时要加大宣传,为民营外贸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政府在海外展销产品时,应该邀请相关的民营企业参加,对于新兴市场上的动态,应及时地通报给民营企业,以便使他们能够迅速而有效地作出反应,积极创造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从中学会如何面对竞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责任编辑:陈齐芳]
2.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几点原则 篇二
一是社会偏见的原因。家政服务业是从传统“保姆”行业发展起来的新行业, 对于那些一线的工作人员来说, 人们仍然把她们的工作视为“侍候人”、“低人一等”的低贱工作, 家政服务的从业人员很难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尊重。这就导致很多人不愿意从事家政这个行业, 特别是在家政一线工作的人员, 她们很多是实在找不到其他谋生手段, 才勉为其难地从事这个行业, 有的虽然从事了这个行业, 但只要一找到别的工作, 立马就会转向, 离开家政行业, 导致从业人员极不稳定。
二是从业人员的原因。从目前从事家政服务人员状况来看, 人员素质普遍低下, 技术水平差。笔者对一家成立于2006年的中型专业家政服务公司的457名员工 (包括13名管理人员) 作了统计, 40岁以下人员占45.7%, 40岁以上人员占54.3%, 初中以下学历人员占90.3%, 高中学历占6.9%, 中专及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2.8%, 从事家政行业4年以上的人员仅占3.1%。
三是家政企业的原因。一方面家政服务业准入门槛低, 很多家政公司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部电话、一个人就开始营业。这种中介式的家政企业占目前家政企业的90%以上, 是家政行业主力军。这类企业管理上无章可循, 管理者水平差, 公司经营极度不规范, 运作混乱, 缺乏后续服务, 在介绍人员质量和保证家庭安全方面均无保证, 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 家政服务公司或机构目前仍然处于利薄风险大的经营状态, 是一个社会效益较好, 经济的效益欠佳的行业。
四是家政服务行业培训的原因。对于现代家政服务中的清洁卫生服务、初级卫生保健、婴幼儿看护、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养老服务、病人看护、护理孕妇和产妇、家务管理等服务种类, 专业技术性强, 从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才能顺利上岗, 满足雇主要求。但目前此类家政培训现状令人担忧。
1.家政教育培训机构不规范
由于缺乏统一标准和相应教材, 加上师资欠缺, 家政服务人员的培训、再次培训、持续培训、分类培训开展不足。
2.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没跟上
许多培训机构的家政技能培训结业考试只是走形式, 甚至是骗取政府培训补贴的一种方式, 致使培训出来的家政服务人员质量良莠不齐, 客户对家政服务人员提出的素质要求难以实现。
3.企业及员工培训意识不强
很多企业不愿投入太多的财力物力在人员培训工作上, 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构, 自我“造血”功能不足, 员工对培训的重要性也缺乏认识, 积极性不高。
要解决家政行业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 关键是家政企业的发展。家政企业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才能破解家政行业僵局, 使家政行业形成“员工愿干、企业敢办、顾主敢用”的良好发展局面, 走上蓬勃发展之路。
一、加强人才培养, 提升企业层次。
一是管理人员培养。管理人员的水平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家政公司从事的是一种较特殊的服务行业, 它以农村劳力、下岗工人为主要劳力来源, 她们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又要把服务输入到千家万户的都市家庭之中, 如何管理好家政服务员, 使她们有良好的服务心态, 为雇主提供优质服务, 这需要十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高超的管理技巧。所以, 家政公司的管理人员既要有企业管理能力, 还要有良好的与低层工作人员沟通的技巧及耐心。家政企业管理人员应视服务人员为姐妹, 在日常管理中,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以关心体谅、理解为主, 以说服教育、引导为本, 充分尊重她们的人格, 维护她们的权誉, 才能为公司也为自己, 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现代家政服务已不再是简单的传统意义上的保姆和佣人, 而是一项复杂的、综合的、高技能的服务工作, 所以对家政服务员的培训已成为家政服务的一个基本要求, 也是家政服务员提高服务质量、服务技能的必由之路。家政服务员的培训, 其实既是对家政服务技能的培训, 又是对从事家政服务意识的宣传, 既是对现代家政服务行业理念的宣传, 又是对家政服务企业品牌的一种宣传。
一个想长远发展的家政企业, 必须有自己的员工培训体系, 建立自己的“造血”系统:
1. 要有实用有效的教材
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 确定一套简单、有效、直接面向家政服务员的专业教材, 并根据人们的需求不断更新其内容。它是家政服务人员的工作手册, 既有理论深度, 更有操作实效。
2. 要有经验丰富的教师
家政培训师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水平, 更要有实践经验, 不仅讲到位, 更要做到位, 要针对自己传授的内容经常和一线服务的人员沟通, 使传授的内容贴近实际。
3. 严格的职业考核
要制定一套真正能检测出学员对技能掌握程度的科学职业技能鉴定体系, 并按规定严格执行, 以保证每个领到职业资格证的学员, 在理论与操作上都能达到一个合格家政服务员的标准。
4. 要建立循环培训机制
企业员工的培训要自觉化、经常化, 保证技能的熟练程度。
二、规范管理制度, 增强工作效率。
1. 建立规章制度
一个优秀的家政公司, 应该做到用规章制度规范各种公司行为, 从服务流程、收费标准、工作人员职责等, 要有完备规范的细则规定、企业与客户书面合同签订制度、人事聘用制度、职工教育培训制度、考评和奖惩制度、财务管理制度、风险防控制度等, 一切都要做到有规可依, 有章可循, 执行顺畅。
2. 建立员工制
员工制公司更规范、更具有发展潜力, 可现实是员工制公司屈指可数, 中介式公司才是家政市场的主流, 症结就在“社保”和“风险”问题上。根据现实情况, 目前, 家政企业可以采取多种制度并行, 高端市场与低端市场区别对待, 即中介式与员工制同时存在, 高端市场员工利润高, 可按员工制管理, 低端市场可按中介式管理, 由中介式逐渐向员工制转化。
三、建立企业文化, 打造服务品牌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和生命, 没有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没有灵魂和生命。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是打造家政服务品牌的重要途径, 我们不少家政企业经营不好、业绩不佳, 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患了企业文化贫乏症。因此家政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要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 要建立一种能被用户欢迎的服务精神和经营理念。打造企业文化, 提升品牌形象, 是增加企业无形资产的捷径。
四、强化服务, 推进网络经营化管理
网络能让客户及时便捷地了解家政企业及其服务内容, 也能为家政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品牌宣传平台, 一个高效率、低成本的市场调研环境。网站内容要从丰富性、趣味性以及知识性入手进行整理丰富, 让网民从网站上就能对公司的企业文化, 公司管理, 员工培训, 服务项目, 服务内容, 项目价格等方面有一个详细的了解, 还要加强网民与公司之间的互动, 给网民顾客塑造一个精神的家园, 培养顾客品牌认知度, 培养更多的潜在顾客。
五、充分利用政策, 转化企业风险
目前, 各级政府部门都已深刻地认识到发展家庭服务业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中的重要性, 并出台了一系列家政人员劳动保障 (社保资金返还政策) 、培训 (家政从业人员免费培训) 、法律法规等方面资金、资源的优惠政策, 家政企业应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借势、借力, 转化、分解企业发展中的风险, 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摘要:家政服务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产生相应变化, 从最初的“保姆”“佣人”日益发展为专业的家政服务人员, 针对目前国内家政市场的发展前景和行业问题, 笔者通过对家政行业长期观察了解, 从人员培养、企业升级、规范管理、增强效率、打造品牌, 建设文化几个方面入手分析, 并针对这些方面提出建议。
3.企业发展党员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三
关键词:企业;党员发展;思考
一、发展党员工作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忽略政治标准导致要求降低
以往我们在发展党员工作中,通常只注重观察拟发展对象工作上是否踏实肯干、业务上是否成绩突出,但对理想信念、道德品行、政治表现的综合考量出现了空挡,客观上降低了拟发展对象政治觉悟、理论素养、道德表率等方面的考察标准。
(二)名额计划发展导致标准降低
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党员的发展数量,就规定本身而言无可厚非。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名额”成为直接影响发展党员质量的政策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个别党组织为了“不浪费名额”,不得已“突击发展”。因此在突击发展的过程中,发展党员的标准自然而然就有所降低。
(三)程序简化发展导致门槛降低
一些基层党组织在考察、政审、谈话、公示等关键性环节上,往往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规范问题,导致工作局面十分被动。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直接影响到党建工作的基础。
(四)轻视培养考察导致质量降低
主要体现在“四个不管不问”上:一是递交入党申请书后不管不问;二是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期间不管不问;三是接收为党员发展对象继续培养考察期间不管不问;四是预备期不管不问。根本原因是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弱化,入党介绍人、培养考察人、党团组织负责人等在发展党员过程中的应有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二、落实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把好民主推荐关
注重发挥共青团员推优工作制度优势,尊重共青团组织在发展党员环节中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将团组织边缘化。党支部讨论接收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发展对象,必须充分征求同级团支部的意见并征得上级团委的同意,把团组织的民主推荐意见作为发展党员的重要考量标准。同时,要扩大民主,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广泛听取所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把群众的反馈意见和推荐建议纳入预审考察系统,慎重考虑,综合评估,确保党支部作出更为理性、民主、科学的决策。
(二)把好集体评议关
结合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把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纳入民主评议全过程,帮助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不足。同时,要把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是否能够正确面对评议结果、是否虚心接受评议意见、是否按时完成评议结果整改纳入支部考察意见,对于思想不成熟、牢骚怪话多、走不出认识误区的,要暂缓发展,继续培养。
(三)把好基本教育关
开展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党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政治素养,增强政治敏感性和洞察力,教育引导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正确理解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和奋斗目标,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着力解决好“思想入党”的问题,帮助他们解答好“为什么要入党、入党是为什么”这个根本性问题,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明确入党目的。
(四)把好培养考察关
党组织书记、党小组长、入党介绍人、培养联系人要结合工作实际,落实经常性、长期性的教育考察,及时全面掌握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
(五)把好政治审查关
对发展对象,要坚持落实好政治审查函调制度,及时全面掌握发展对象的直系亲属、社会主要关系及其现实政治表现和违法违纪情况。发展对象经培养考察合格,支部党员大会票决接受其为预备党员前,要指派专人进行个别谈话,深入掌握其入党动机,分析其对党组织的感情和对党组织的基本认识,了解其对敏感问题的观点和看法,防止“带病入党”。
(六)把好公示监督关
对符合接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在支部党员大会讨论接收其为预备党员之前,基层党组织应当对其基本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同时落实好“三监督”:一是监督公示对象的思想品质、政治立场、入党动机、工作表现、勤政廉政、遵纪守法、履行义务等情况。二是监督党务工作者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是否搞不正之风,是否有违规违纪行为。三是监督基层党组织是否按标准和程序发展党员。
(七)把好公开票决关
以民主集中制为指导,坚持落实好发展党员票决制。采取支部委员会、支部党员大会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公开票决。讨论接收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对象严格按照比例实行差额票决,讨论接受预备党员严格实行等额票决。在结果运用上,将票决结果作为发展党员的重要依据,凡反对、弃权票较多,必须进行认真调查核实。
(八)把好跟进指导关
4.写求职简历要注意的几点原则 篇四
写
更是是开启事业之门的钥匙。正规的时,要注意精简,突出重点。以下是写
1、以一个工作目标为重点,将个人简历视为一个广告,再就是尽量陈述有利条件以争取面试机会。写作出色个人简历第一原则是要有重点。HR希望看到你对自己的事业采取的是认真负责的态度。不要忘记企业主在寻找的是适合某一特定职位的人,这个人将是数百名应聘者中最合适的`一个。因此如果
2、把
3、陈述有利信息,争取成功机会,也就是说尽量避免在简历阶段就遭到拒绝。为面试阶段所进行的简历筛选的过程就是一个删除不合适人选的过程。如果你把自己置身于招聘者的立场就会明白:招聘时每次面视都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对招聘者来说进入面试阶段的应聘者人数越少越好。招聘者对理想的应聘者有也有要求:相应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技术水平,这会是应聘者在新的职位上取得成功的关键。应聘者应该符合这些关键条件,这样才能打动招聘者并赢得面视机会。同时,
5.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几点原则 篇五
江西省上饶市公共交通公司张广兴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各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城镇化的建设步伐日新月异。我国也不例外,由于人口众多,车辆保有量剧增,城市交通问题尤为突山。目前快速发展和扩张的中小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矛盾也在日益加深。
一、中小城市公交发展的战略高度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先导性、公益性的社会职能,事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城市人民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自然资源量少,这就决定了我国的城市化必须走集约式发展的道路,不可能像欧美国家的城市那样走郊区化之路,更何况欧美国家目前也在对城市郊区化在资源有效集约利用的方方面面进行着反思。因此我国城市化、城镇化必然是人口高密度,居住方式集中,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我国的长三角、珠三角、渤海湾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增长很快,一些中小城市在未来的十几年中很可能发展成大城市,甚至是超大型城市。在这样的城市化态势下,为何确保交通顺畅,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在中小城市膨胀式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交通问题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由于私家车的迅猛发展,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已远远不能与私家车保有量的增长相适应,中小城市的中心城区交通由于基础设施的建设起点低,交通拥堵现象也和大城市一样已越来越严重。去年初,温家宝总理指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适合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交通发展的正确战略选择。概而言之,城市的道路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道路资源,来实行大交通,必须抓住交通中人员流动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机动车化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必须去变换我们的思维视角,考虑如何让人流动起来,而不是一味想着怎样才能最好地让车子动起来。就是说如何更好地让市民出行,而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实行“公交优先”的战略。中小城市相对大城市来说,在公共交通方面发展的
1空间比较大,灵活性也比较大。“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英、法、德、美等老牌发达国家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尚嫌不足,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城市公共交通在城市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做好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真正从城市发展战略高度,建立有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公共交通体系。
二、中小城市公交发展的现状问题
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模式、管理模式、投融资模式,准入程序都有一套完整的方式方法.在体制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大中城市普遍存在资金紧缺,运力严重短缺的情况,在政府财力有限城市发展又对公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的情况下,不少城市对公交融资体制改革进行了探索,形成了一个国有公交(政府投资)为经营主体,融入海内外个私资金,控股公司对行业宏观调控的多重局面。而我国的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情况更加五花八门,有的是国有企业“一统天下”,有的甚至带有事业单位性质,职员工资由财政拨款,有的是“公私混血”,有的是分片承担,有的整体承包,发展到了21世纪初,由于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与乡村交通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政府提出了一个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概念。有的地方又借“国退民进”之风,大量引进个私经济,对国有公交企业实行改制,例如我们华中地区的兰溪、上饶甚至合肥都有此现象。上饶市公交改制由于动作缓慢,等待到2005年底国发办[2005]46号《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意见的通知》的下发,私营的“兴荣城乡公交公司”还没有挂牌,更谈不上经政府行业主管部门的特种许可。于是,一场对公交线路的争夺战至今都还在炮火连天。而当地不但没承认政府又没有果断的处理措施。兰溪公交的三起三落也是公交的公益性与赢利性发生矛盾冲突的结果。合肥公交公司实行个体分线承包,出于利益最大化驱使,承包者作出驾驶员必须几点几分到某站的规定,驾驶员密度绷紧着每一根神经,甚至憋着尿驾驶车辆,使得公交车在四个月中发生25起大事故,导致9位市民死亡,45位市民受伤。公交由于受基础和公益性行业特点的影响,其体制投融资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主要表现在:受公益性行业性质影响,如低票价,营运时间间隔的刚性,线路走向的刚性,造成行业总体投资回报率低,不少城市公交行业还有亏损现象。
我们江西的公交企业除南昌公交经营状况稍好(不能说绝对赢利),其余中小城市的公交由于实载率低、票价低、工资成本高、燃油价格上升、政府补贴不能全部到位等因素,全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亏损。在同一城市内,企业间投资同报率也存在较大差异,部分企业效益长期难于提高,加上政府补贴机制不健全,很难保证公益性投资的收益。公交行业公益性目标比较明确,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社会义务,这与市场经济单纯追求赢利目的有矛盾的地方。如果政府对完全私营的公交企业经营式个体承包的公交企业控制不力式有恻隐之心,或者对市场经济的效益性目标考虑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弥补企业公益性损失的配套性制度,忽视公益性企业带来的损失,就会直接影响公交投资的效益,甚至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以上所举实例就是最好的验证。
另一方面,政府在90年代初期鼓励社会参与公交投资的政策,造就了公交低水平粗放型发展,公交实体一哄而起,鱼龙混杂,公交客运的市场的分割比较严重。随着中小城市的城市建设迅速发展,线路效益状况差距逐步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企业间公平竞争。另外,城市公共交通线路是一个动态的网络系统,各条线路之间都可能由于城市的发展和扩张而进行调整,中小城市的中央区域的路段,实载率稍高,各线路在此重复行驶,各公交线路只有沾了中心区域的边,才有生命力、生存力。中央区域路段复杂,高密度行驶,造成了不同经营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为了避免一条线路经营权的重复交叉授予,造成混乱无序的状态,一般中小城市公交企业不宜过多,最好是一家经营。从中央到地方,现行公交政策是国有企业为经营主体,也就是说,中小城市的公交最好由一家国有公司或者是国有性质进行了改制的企业来经营。此外,政府终将建立弥补企业的公益性损失的配套性制度。如果中小城市公交行业独家经营者是个私企业,那么这种弥补,很容易出现官商勾结,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中央对公交的组建原则是“国有主导、多方参与、规模经营、有序竞争”,中小城市组建一家国有为主体,公私合营,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公交企业,也符合“多方参与"的原则。如果中小城市的人民政府在体制改革和公交投资中造成公交粗放型发展,形成多家经营的混乱局面,必须勇于承担失误的责任,补偿受损的经营者,再慎重利用公交特种许可的权柄,将请来之神顺利的送出去。
三、中小城市公交发展中的管理地位
6.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几点原则 篇六
1、控制信贷规模需要对科技型小微企业信贷实施区别对待。由于信贷紧缩客观上对小微企业影响最大,因此,在坚持信贷规模控制的前提下,可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信贷实施区别对待,给予信贷政策倾斜。比如,允许商业银行对符合一定标准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不受信贷规模的限制,同时相应调整这部分贷款的监管规则。
2、发挥综合化经营优势,采用“直投+贷款”方式平衡收益与风险。目前主要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工、农、中、建、交、招等商业银行在香港都有自己的投资银行,并已纷纷在内地设立直投平台、直投基金、PE基金等。这些商业银行已经有条件通过采用“直投+贷款”的方式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提供一套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更有效地平衡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收益和风险。在操作层面,首先可以通过银行集团内的投资银行建立一个科技直投基金,专门用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直投项目;其次需要在银行集团内部建立一个投资银行与科技支行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让科技支行能够从投行项目的高回报中获取相应收益,从而在整体上平衡科技型小微企业的高风险。
7.关于石油企业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七
解放思想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法宝
回顾党的奋斗历程, 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 在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 在工作上的每一个重大进步, 都离不开解放思想。中原油田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从弱到强, 逐步发展成为我国东部重要的石油天然气能源生产基地和享誉国内外的对外工程承包商, 无不是解放思想、顽强拼搏的结果, 无不是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结果。
新形势新阶段, 各方面的发展都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从国家层面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进入了关键阶段;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层面看, 明确提出了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能源化工公司的奋斗目标, 迈出了加快发展的新步伐;从中原油田层面看, 整体上已进入了一个推进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新时期。要在当前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 关键在解放思想, 出路在解放思想, 动力也在解放思想。只有继续解放思想, 积极克服影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 才能进一步开辟科学发展的新途径, 才能进一步推进和谐油田建设的新征程, 才能以思想的新解放推动油田的大发展。
以人为本是推动科学发展的核心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油田企业推进科学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职工群众, 紧紧依靠职工群众, 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群众, 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做到一切为了职工群众。这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之源。
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做到紧紧依靠职工群众。这是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人, 是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主力军。油田发展的事业, 只有得到职工群众的真正拥护才能取得成功;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 只有得到职工群众的真心支持才能贯彻执行。推动油田发展离不开职工群众。通过组织开展劳动竞赛、创新创效等活动, 充分发挥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使油田发展事业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科学管理企业离不开职工群众。坚持和完善职代会制度, 推进厂务公开工作, 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使厂务公开民主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法定内容和程序, 真正让职工群众说主人话、办主人事、尽主人责。共建和谐油田离不开职工群众。教育和引导职工群众正确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关系调整, 正确认识“稳定是福、不稳定是祸”的道理, 共同维护油田来之不易的和谐安定局面。同时, 紧紧依靠职工群众, 深入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必须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充分发挥报纸、电视等舆论阵地的作用, 及时向职工群众宣传油田的决策和部署, 教育引导职工群众凝心聚力, 共同推进油田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做到发展成果由职工群众共享。这是科学发展的最终目标。多年来, 油田坚持把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 体现在提升职工群众生活质量上, 体现在提高职工群众综合素质上, 体现在保障职工群众合法权益上, 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到了广大职工群众。坚持发展成果由职工群众共享, 是坚持发展为了职工群众、发展依靠职工群众的具体体现和最终目的。随着油田发展的不断推进, 广大职工群众应该得到的、看得见的物质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等各种合法权益, 都会不断增加。
作风建设是推动科学发展的保障
进一步改进作风建设, 关键是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没有群众立场和群众观点, 就不可能有转变作风、联系群众的实际行动。树立群众观点, 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重点学习和把握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牢固树立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 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观点, 进一步增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进一步改进作风建设, 核心是保持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深入群众, 不调查研究, 开展工作就没有基础, 就没有办法联系群众。保持同职工群众的血肉联系, 就要善于到群众中去, “先当学生, 后做先生”, 主动拜职工群众为师, 与职工群众打成一片;就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 就没有发言权”, 切实把情况摸清, 把问题找准, 把措施落实, 汲取实践经验, 凝聚群众智慧, 有效推动发展;就要力戒形式主义, 力戒走马观花, 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 扎扎实实为职工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进一步改进作风建设, 关键是干部树立良好形象。“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形象反映品质, 形象决定威信。干部的一言一行都被职工群众关注, 干部形象问题至关重要。要着力树立艰苦奋斗的形象, 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要着力树立民主团结的形象, 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 大力营造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合力共进的良好氛围。要着力树立清正廉洁的形象, 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 严格落实“八个坚持、八个反对”要求, 牢记“两个务必”, 自觉抵制不正之风, 切实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
进一步改进作风建设, 其根本是加强党的领导。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二次全会上强调指出, 坚持党的领导, 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的政治保证。油田历来高度重视党风建设, 先后建立完善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党风建设制度体系, 为全面推进油田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目前, 重点是学习好、贯彻好《中共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 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 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 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 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 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 切实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成效。
(作者单位:中原油田天然气产销厂)
8.对企业文化发展趋势的几点看法 篇八
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对于我们来说有有很多并不陌生的企业—华为、阿里巴巴等,近年来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这些企业在国内外的激烈市场竟争中,主要依靠自身的努力,追求经济效益的最佳化,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竟争能力,走出了一条依靠内涵发展为主,推动企业全面进步的新路,成为现代企业的一个先进典型。他们认识到,企业的管理,光靠规章制度、行政手段是不够的,人的价值观、道德观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的行为,并能长久地、牢固地发挥作用,这些企业现在成了行业的排头兵。他们认为: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笔巨额的无形资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增强与消费者长久不衰的亲和力。
下面是我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考察调研后,对企业文化发展趋势的几点看法。
一、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显著、越来越大
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约翰·科特推出了一本很有名的《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的著作,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就是:企业文化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有着重大的作用,在下一个十年内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这个论断能否成立,我看值得重视。企业兴衰、企业发展当然是由多种因素形成的。但企业文化肯定对企业兴衰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所谓企业文化,主要指企业的价值观体现在企业的行为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一个企业的动力及凝聚力都来自于企业的文化,技术只是一个平台。没有一套较成功的文化的企业,生命力是有限的。
二、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的口号,需要企业中每个员工的学习、认同
文化最初是一个理念,然后通过种种机制,正式变为每一个员工的行为。对于一个5、6个人的公司,很容易形成默契,产生文化就较容易,但一个具有几千名员工的企业,沟通与形成默契只有靠一套制度将每个人联系起来。在成功的因素中,技术是很重要的一点,但是技术不能成为企业的主宰,这样不易看到市场的变化,容易偏离市场。成功的关键是客户,客户决定一切。客户随时变化的要求就是一种市场信息,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必须适应这种情况而相应变化。
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个“学习团体”,学习越来越成为企业生命的源泉。“比你的竞争者学得快的能力也许是惟一能保持的企业竞争优势”,这正在成为共识。所以要克服“学习智障”,企业每个人要学习,而且要变个人学习为企业团队学习,使企业成为学习型组织。这是一个新的管理理念和手法,企业的生存需要吸收信息,消化信息,反过来指导行动。
学习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善于开发智力、开发智慧。因为智力、智慧以知识为基础。有知识并不等于有智力。有了知识还需开发智力。
三、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更加富有个性特色和独具的文化底蕴
以往,许多企业的企业精神常常用求实、创新、开拓、进取或加上拼搏这些词语加以概括,这也包括我们的企业。应当说这些词语都是好字眼,都很重要,但大家都用这些词语表达,就失去了企业精神的鲜明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也就使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 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在表达上,将会越来越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
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将更加注重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和“人企合一”的境界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而“英雄人物”则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人格化。在“英雄人物”中有“共生英雄”的提法,值得重视。何为“共生英雄”?“他的心在企业,企业在他心中”。这就是企业“共生英雄”的概括。这样的人,与企业同呼吸、同成长、同发展、共命运。从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来看,还不就是培养越来越多的“共生英雄”,实现“人企合一”的境界吗?创造、构建这样的文化氛围,对于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极为重要。这个问题也会越来越引起重视。
企业文化建设分为构建企业文化体系、实施和监控三步。这里只是简单说说构建企业文化体系的具体步骤:第一,先点(奠基)-明确经营理念,拟定精神层。综合调查企业生产经营的大环境、小环境、产品和(或)服务的情况,如客户层及其消费习惯、消费水平。第二,后线(支撑骨架)-精神层物化成制度并规范员工的行为。调查员工与客户的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这是市场调查的延伸与深入,内容主要包括满意度调查,胜任特征测查,员工的选、留与开发标准及流程体系的建立等。第三,最后才是面的建设,包括企业的营销、企业形象和品牌战略的建设,其宗旨是要尽可能的强化感觉效果、特别是视觉效果,有关企业的各种认证设计也要尽可能的一致。
五、企业文化的独特性将越来越表现为企业差别化战略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企业形象都是企业的差别化战略。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模仿性。
一个别离开一个企业,可以带走他所掌握的技术、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但企业文化不可能轻易照搬过去。有一个比喻是说,用照相机可以给机器设备拍照,但企业文化就像空气一样永远拍照不下来。在未来,企业文化的这个特质将会表现得更为明显。
六、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形象设计将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常常有人提这样的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形象谁大谁小,是什么关系?其实二者具有兼容性和交叉性,要看从什么意义上讲。
未来的趋势是二者更紧密地结合,二者都必须追求个性,不断创新。
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和CI设计还要有五个结合,即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与管理创新有机结合,与市场开拓有机结合,与实现优质服务有机结合,与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
9.中小企业网站外包应该注意的几点 篇九
1. 外包前首先要确立自己建网站的核心目的。是仅仅做做个摆设,或者是要推广公司的产品,还是要推广公司在受众群的品牌形象。不同的目的,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在找外包之前确定自己建站的目标,可以帮助非常高效地让外包方确立大概的成本预算,同时也可以节省不少与外包方沟通的时间。
2. 外包方的寻找方式也很简单。可以和本地的网络公司联系这样做的好处是沟通效率比较高,确定可能是可供选择的不多。另一种方式是可以借助网络的力量来找,去一些相关网络建站的行业论坛区寻找,
比如去一些比较成熟的论坛网站,比如ChinaZ 这些地方免费发布详细的任务要求,以及大概预算。这样的好处是,这里有大量的网络人才聚集,而且对于预算不多的企业来说可能可以在达到同样目标的基础上,节省不少的开支。但是这种方式的沟通效率可能就没面对面那么好了。
3. 外包方的考察,根据自己建站的目标来考核,比如网站的美观度,优化效果等等。不管找的是本地的网络公司还是线上寻找的第三方,最好对方有足够多的相关成功案例。通过不同要素的考核来对其进行评分,寻找到你认为最合适的外包方。
4. 不要以为外包后啥事也没有了,还应该随时和承接方保持联系沟通,有的外包方可能不仅仅是你一家客户。只有与外包团队建立良好的关系充分沟通,才能确定比如:网站功能,应用程序,关键词定位,布局,首页布局,内容页布局,站位推广,内容更新策略等等一系列事项。并充分保障网站建设,推广的进度。
5. 最后一点,也是比较容易忽视的一条,后续的维护合作。企业本身的人员可能对网站的一些突发事情比较难处理。简单的比如域名的续费,网站无法打开灯问题,或者后续想要进一步推广。 网站后期维护事宜在最开始合作前就说清楚,甚至列明在合同里面可以为企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省掉不少麻烦。
10.关于道教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十
2009年11月18日
齐晓飞
2009年11月18日,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陕西省道教协会、北京白云观、香港青松观、户县重阳宫承办,陕西社会科学院道学研究中心、香港全真道研究中心、西安市道教协会协办的重阳祖师灵柩安奉典礼在户县重阳宫举行。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齐晓飞、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张伟、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陕西省宗教局副局长张宁岗,以及来自内地和香港地区,韩国、新加坡、法国的道教界代表、学者和信众数百人出席了大典。齐晓飞副局长在致辞中,缅怀圣人、忆古思今、体悟启示,对中国道教的弘扬和发展提出思考,寄予希望。致辞全文如下:
尊敬的任法融会长、尊敬的各位高道大德、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今天重阳宫阴阳相应、天人合一,道教界在这里为全真祖师王重阳灵骨举行隆重的安奉仪式,此时此刻我也有一份特别的感动。大家都知道,为先贤伟烈从事葬埋祭祀的活动,中国古代早就有之,是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这样的活动有其深刻的文化意义。我记得唐代思想家韩愈早就说过这样的话:“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其中韩愈还特别提到了古代先贤圣人教授百姓从事葬埋祭祀,并揭示其文化意义是“以长其恩爱”。这样的活动会给百姓带来恩爱,知道感恩,知道爱。正因为有了感恩,有了爱,所以孔子才会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焉”。我们都知道上个世纪,我们的社会遭受了一次大的灾难——文革的灾难,全真王重阳祖师的陵墓也未能幸免于毁。对比今天,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道教界把王重阳祖师的灵骨重新举行隆重的安奉仪式,这表明了三十年间中国的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回归了传统,回归了天常,也昭示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大有希望。今天除了感动之外,还有些思考。昨天晚上看了主办方送来的很多资料,一夜都在思考。我觉得从事这样的活动,特别是道教界,在祖师面前,应该有见贤思齐,应该有承前启后的作为。八百年前,王重阳实际上是在古老的道教内推动了一场改革,这场改革昭示出来的那种精神,那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今天意义犹存。我想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道教的发展,大道何在?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道教要可持续发展,根本的动力何在?我觉得王重阳当年在推动那场改革的时候,就已经做出了选择,也做出了回答,那就是要本持彰显道主老子深刻的、丰富的思想内涵,来推动道教的建设发展。我们都知道,道教在汉代产生以来几百年间,虽然其教义主干没有脱离黄老或老庄的思想,但是也没有使这样的思想真正地体制化、制度化、系统化。在统治者的扶持下,在具有草根性的信众的需求下,实际情况是神仙学说盛行,可谓“神仙有术,黄老不彰”。昨天我在资料上看到《郝宗师道行碑》有一段话指出了这个现象:“道家者流,其源出于老庄,后之人失其本旨,派而为方术,为符箓,为烧炼,为章醮,派愈分而迷愈远,其来久矣”。所以,到了八百年前重阳祖师的年代,一方面是社会民族矛盾激烈,金人南侵,打到北宋灭亡;而一方面是占据当时道教主流地位的符箓派,也同时遭到了灭顶之灾。道教怎么办?古老的道教怎么发展?这是摆在道教界乃至中国社会面前的一个大问题。重阳祖师因时因势,放弃了金丹符箓之流,而坚持了老庄的思想,以思想立教,把老庄的思想贯彻到教义中去,并且系统化、制度化。当然他这是在吕岩、陈抟、刘操、张伯端等以老庄清净无为学说为认识的前提,注重个人生命的修持,从而去实现道教长生久世目标的思想,并且把它系统化、制度化,成就了道教的这场改革,创立了全真道,给古老的道教带来了活力。我认为在当今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我们也不同程度地面临这样的问题。记得2007年我们和在座的张伟同志一起,支持道教界在西安举办的首届国际道德经论坛上,就提出了这样的口号:道教不能“神仙有术,黄老不彰”。道教一定要挖掘彰显其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提升文化品位和形象,才能有大的和积极的社会意义。王
重阳的改革在这方面给我们有很深刻的启示。
第二点,道教在中华文化建设发展大局中,应置身于什么样的位置才能有影响有积极贡献?我这是用今天的语言来说一个古老的话题。当年王重阳在创建全真道的时候也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他积极地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我们都知道,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在先秦的时候有诸子百家;秦统一中国的时候,是以法家为重;汉初文景之治是老子的思想为主导;汉武帝时董仲舒独尊儒术;魏晋梁隋之间是佛教盛行。千百年下来,到现在我们可以说传统文化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儒释道相通、互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应该有一个主体的观念,应该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认为王重阳就是这么做的,这一点对今天的我们也是非常有启示的。王重阳是道教,但他没有一教独居、一教独大,他采取的是包容、是开放、是相同相融,他把三教比作一个鼎的三足,“鼎如三足,身同归一”,他又把三教比作一树生三枝。我认为这是非常精彩的思想,他在八百年前就看到这一点。当然在六朝的时候,特别是到了宋明理学以后,三教的思想汇流,已是一个潮流了,这是中国的历史事实。所以,在当前中国大发展,大踏步走向世界的时候,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在哪里?我们要从这里面去找,单独哪一家都不行。所以今天中国人在世界上建孔子学院,建少林会馆,我觉得还要建老子学院,要整体发展才有话语权,才能真正提高我们的软实力,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
第三点,道教这一古老的宗教,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时候,在服务大众的时候,可以有什么特别的方式走向社会,贴近人群?我觉得王重阳当年在创全真道的时候也作出了选择,作出了很好的实践,这就是他的养生思想。他的内丹养生体系,非常有特色,影响很大,我觉得今天来做这件事情,弘扬道教的养生思想,而且积极地推动它的实践,既符合道教基本的长生久世的信条,同时也符合道教自身以及信众的思想和日常起居的需求,也必定造福于社会大众。王重阳的内丹养生体系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不孤立地看待人的养生修炼,而是把它和社会的实践结合在一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现在人类身体健康提出的标准是身心健康,实际上这是两者的结合,我们的道教有解决这个问题的“灵丹妙药”。所以我认为弘扬道教养生的传统,能够对构建和谐社会,对老百姓产生积极的作用。
第四点,王重阳创建全真道,不仅在于思想和理论建设,还在于组织建设的特色,在于道风建设的着力。他提出“出家者,先须投庵,庵即是家”。从此开始,道教的出家人就以庙为家,成为定制。后来为了方便道士的云游、参访,逐渐又发展成了丛林制。这个体制一直保持到今天,全国有很多的宫观洞天都采取这样的制度。今天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些宫观洞天怎么建设?怎么管理?道风怎么秉持?这也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今天的安奉仪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在先贤的思想中找到源头,得到启示,去思考加强道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这也是很有意义的。
今天的安奉仪式确实是意义殊胜,除了一份感动之外,还有很多的思考。我希望道教界的朋友也能在感动之余,都来思考,都来为先贤精神的继承作一份努力。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谢谢!
(即席讲话,根据录音整理)
11.对农村中小学学校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学校发展
近年来,农村中小学学校发展中存在的管理水平较低、教学质量不高、生源急剧减少、办学没有特色等教育问题越来越突出。面对问题和教育实际,笔者认为,农村中小学校必须在改革中求变,在学校发展中解决教育问题。
一、校长是灵魂,校长的发展有多远学校的发展就有多远,校长的品位决定学校的品位
很多名校都是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发挥学校的优势,不断总结、概括、提炼出正确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的形成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农村中小学校校长必须对当前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具体要求有深刻的理解,并结合学校的历史沿革和现状,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认识学校的优势资源,从而逐步形成符合校情的文化核心理念和独特的办学理念。
二、教师是关键,一流的团队创造一流的业绩
首先要做好教师管理工作,引导教师积极向上,珍惜岗位,释放正能量。其次,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培养精湛的教学能力。要做足校本培训,定期开展专题讲座、读书心得交流和“同课异构”活动,积极参加外校的听课活动,开展“手拉手”和“传、帮、带”的活动等。继续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让教师去外地先进学校进行“影子”培训,跟着“师傅”学,然后也上课,让“师傅”点评,找出差距,寻求策略,实现成长。教师回来以后,做好交流,与所挂职的学校建立联系,分享到先进学校的优势资源。再次,用好的机制激励教师工作积极性,向上多争取职称指标,多关心和关注偏远地区教师的生活情况,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
三、教研是学校发展和确保质量的不竭动力
从管理层面来看,一是教研部门找准定位,明晰职能。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学校、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二是完善制度,规范运行,做好自身建设。专职教研员必须角色定位,按照学科定位,设置如语文、数学、英语、综合、艺术、学前教育等专职教研员,以便专业指导,让每个教研员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都能独当一面。特别是要聘请特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市县名师、学科带头人为兼职教研员,发挥他们的辐射作用。建立完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等评价体系,完善县、校两级教研网络,形成合力。学校要成立教研室,统筹学校教育教学科研工作,组织、引导教师开展教研工作。三是以活动为载体,逐步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定期组织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师素养大赛,开展县级骨干教师的评选活动,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特别是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评选办法,按照先公布评选办法和条件,然后初审材料定人选,再进入面试(讲微型课或说课、回答评委问题、当场评分),最后对评选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加强对学校开展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教研活动的业务指导,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研工作水平。四是抓培训项目,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积极争取各类教师培训项目,积极组织教研员、学校教研员的培训工作。
从学校层面看,学校要释放正能量,让教研工作常态化。一是理顺教学与教研的关系。从认识上要明确教研是教学创新不竭的动力,是教学活动的有效保障。二是从程序上规范教研活动,打好基础。譬如听课,可以做同一学科的教学开放日活动,同一学科的教师可以上同一类型的课如活动课、复习课、综合实践课等,先讲课,再说课,最后评课。特别是评课阶段,邀请专职教研员点评,或请其他学校教师点评,甚至学生家长点评,归纳出特点,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即便言辞犀利,但看的准确,击中要害,参与其中者都会受益匪浅,达到听课的目的。课题研究可以从个人的小课题做起,从解决教学实践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做起,祛除教师搞课题研究的畏难情绪,逐步放大教师科研能力,学校也就有做好规划课题的基础和条件,进而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三是从课堂教学入手,打造高效课堂。笔者理解,高效课堂不局限于一种模式。教无定法,教师可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也可以“一师一模”,目的就是通过不同的教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应用知识,锻炼能力,在课堂上进行适度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45分钟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对于构建高效课堂,学校应大力尝试,积极引导。不论采取“杜郎口”模式,还是自创模式,我们是在一节合格课、规范课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先进的教育装备和技术,授课者精心设计,将各种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和成长创设良好的情境,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继而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四、挖掘本土资源、校本资源,打造学校文化,走特色发展之路
目前,很多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较低、教学质量不高、办学没有特色,导致不少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长纷纷转入城镇上学,农村生源急剧减少,使得原本缺乏优质教育资源的农村学校雪上加霜。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学校必须办出自己的个性特点,走特色发展的道路。农村中小学要打造独特的学校文化,就要追根溯源,传承学校历史积淀,找准学校文化定位。如可以邀请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对学校的历史沿革和现状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认识学校的优势资源,梳理、提炼出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然后用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统领学校总体工作,让文化因子渗透到工作的每个细节中,遍布校园的每个角落。同时,要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载体,渗透、展示学校文化核心理念。
总之,农村学校的发展必须要有先进办学理念的引领,紧紧依靠教师团队,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发挥好教研和学校文化的作用,就一定会走出农村中小学学校发展的新路子。
12.有关谨慎性原则的几点思考 篇十二
谨慎原则又称稳健原则,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应持有的谨慎态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虚增利润的方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面临一些不可预计的风险和损失,如因物价下跌而造成商品存货的售价和成本倒挂;因科学技术,进步而使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因债务人破产或死亡而造成应收账款的无法收回,等等。按照谨慎原则,应充分考虑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损失,合理加以估计,使之在发生之前予以化解。许多会计政策如计提坏账准备、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就是依据谨慎原则而设计的。
二、谨慎性原则必要性
谨慎性原则的思想历史悠久,它是科学的。第一,它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适应了商品经济的要求,反映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竞争十分激烈,经济危机频繁发生,企业破产、倒闭司空见惯。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企业为了自我保护,躲避风险,就把稳健的观念引入经济管理之中。由于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产生了稳健性会计原则。我国于1993年7月1日实施会计基本准则,现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谨慎原则正适应了竞争日趋激烈,经营体制转换的市场,使企业避免了各种风险和可能发生的损失、费用,进而使企业能预先估计入账,增强了企业后劲,提高了应付风险的能力。第二,它具有技术上的先进性,在处理经济事项时,当有几种会计方法可供选择时,在不影响会计合理反映的前提之下,选用较不乐观的方法,以避免呆账的长期挂账,从坏处着眼,向最好目标努力。
三、新准则下对谨慎性原则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越来越高。企业会计准则将谨慎性原则作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必须遵循的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特别是2006年2月15日,中国颁布了38个会计准则和48个注会条例,如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在会计政策选择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收入确认上、费用确认和或有事项中的运用上有了新的规定,因此我们对谨慎性原则有了新的理解和思考。
(一)同其他会计原则的矛盾问题
谨慎性原则强调预计可能的损失和完全不确认,它违背真实性和可靠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相冲突。谨慎性原则将现在尚未发生的、外来发生的琐事和费用提前计入损益,先是违反了“不是本期发生的费用均不得计入本期”的权责发生制原则。谨慎性原则体现的是尽可能在当期确认可能的损失、费用,滞后确认或不确认可能的收益,这种核算方式必然会削减企业的正常利润,又与配比原则相冲突。在谨慎性原则下,成本与市价孰低法的应用,又是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背离。另外,应用谨慎性原则还会与可比性原则和一致性原则发生冲突。虽然有矛盾,但我们要做到对谨慎原则的运用予以必要的约束,合理确定各项原则的优先使用顺序,进行充分披露与其他会计原则的矛盾,同时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内在约束机制。以此来规范及优化会计行为,从而实现谨慎原则的合理运用。
(二)审计职业谨慎与会计谨慎原则
要使这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区别。为了使审计的职业谨慎能够落到实处,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尽快熟悉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加深理解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内容和实质。同时,在企业审计中,要认真审核企业是否正确运用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的一些具体规定是否认真遵守;审查各项资产是否有良好的内控制度,有无随意计提减值准备的问题。如果发现企业不恰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即秘密准备的,应作为重大会计差错要求企业对其进行更正。
(三)中外比较
谨慎原则向来被西方会计界奉为金科玉律。我国使用的谨慎原则是在借鉴西方的基础上适合我国国情的。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同,如会计方法应用,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我们应该有节制、有管理地应用谨慎的会计方法是必要的。在当前,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前景已经趋于明朗,它的协调与统一也在逐步进入到一个实质性的发展阶段,如对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有所放松。面对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目前我们的选择职能是既要尽量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一致,又不能照搬国际会计准则,而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坚持本国特色,维护本国利益。中国会计的环境特征主要在于:转型经济环境;市场经济发育尚未完善;会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自律性较差;法制化程度不高等。因此,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强调和突出精神性原则具有很强的现实性,我们的会计准则也应该考虑在强调谨慎性方面突出本国特色。
谨慎性的开端源于中世纪受托责任的解脱,直到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过后才引起重视。今天,它作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写进准则,广泛地渗透于会计基本理论结构中,贯穿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全过程,并成为会计人员长期以来的行为规范,其重要性不可小觑。总之,企业财务核算在运用谨慎性原则时,并不意味着保守和消极,而是在保持其均衡和稳定的同时,使财务核算更具有弹性,从而有效地规避各种风险,促进企业利润最大化。
摘要:谨慎性原则是指在处理不确定性经济业务时应持有的谨慎态度。如果一项经济业务有多种处理方法可供选择时, 应选择不导致夸大资产, 虚增利润的方法。它作为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会计准则的一条基本原则, 在具体的会计实践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如在会计政策选择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上、收入确认上、费用确认和或有事项中的运用。
关键词:谨慎性原则,会计基本准则,必要性
参考文献
[1]胡世强.新编会计学原理.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6-1.
[2]刘云海, 杨蔚, 王庆秀等.谨慎性原则在或有事项确认与披露中的应用.财会通讯, 2006, (2) .
13.工业富县战略的几点思考 篇十三
今年县委、县政府在大讨论中提出为实施“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工业富县为目标,着力实施对外开放,资源转换,小城镇带动和科技兴县战略,加快形成农业基础稳,工业实力强,三产大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真抓实干,克服一切困难,使全县的工业有个较快的发展。
**县工业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起步比较晚、基础弱、层次低、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二是产业产品资金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开发更新换代迟缓,难以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三是总体效益水平不高,资源浪费严重;四是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县里吃饭财政无力为企业的发展放“活水”,使企业的开发、改造、更新和上新项目很难得到支持,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阻碍我县工业经济发展,阻碍着“工业富县”目标全面实现,针对这些情况,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符合实际的政策,提出了工业富县战略,这一战略是从县情出发,加快工业化进程的一项长期的发展战略,实现这一战略,应采取“高起点”的战略对策,即以高效益为方向,以高产量为基础,以产品的高质量,高档次,高市场占有为依托,以适应型高技术为手段,依靠**县当地资源为优势,推进全县工业结构的高级化来不断推进工业经济发展的产业化进程,这是由“工业富县”的特点及**县实际情况决定的必然走向。
“工业富县”应立足我县现有的工业,以农牧业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战略产业,走出一条农牧业产业化,城乡工业化的路子,**县地处相对偏远,依靠工业振兴县域经济,要特别依靠畜产品加工的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舍饲养畜之路,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是实现“工业富县”目标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人民的生活由温饱向小康提高,经济由国内小循环向国际大循环的过渡时期,低素质的企业低质量的产品迟早被淘汰,我县要通过依托农畜产品资源的加工来实现经济发展就必须打破加工品是初级产品的做法,采取高起点的对策,对优势的羊绒和羊毛,牛羊肉等资源通过一段时间努力,可开发一系列高档次,高质量的加工品,并形成加工业的规模化,以独特的风格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以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占据盟、区内外乃至国际市场,为此就“工业富县”目标的实现,我提出几点思考:
一、产量的高速度。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管理固然重要,但没有速度就没有效益。首先是做通农民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转变观念,在畜牧业、农副业等方面加大种植量,今年我县农副产品种植占种植面积的比重是11.8%,比去年同期增加了4个百分点,应再进一步加大种植量来提高农牧民的收入,从而拉动城乡经济的发展,二是制酒、脱水蔬菜、食用油及肉制品加工方面做文章,粮油加工厂今年5月份新上项目五脱色拉油,9月份能够正式生产,精品大豆油每月用1000吨左右大豆生产163吨食用油,现正在生产。由粗型加工转向细型加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现有的剩[找文章到文秘资源-/-一站在手,写作无忧!]余劳动力,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三是在年销售上作文章,实现资金的盘活,从而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生产的工业化,由高速度的发展带动了高就业,带来了高效益。
二、产品的高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抓一批高档次的产品,是实施“工业富县”战略的核心,要围绕精深加工,配套生产,在产品开发,优化升级换代方面有新突破,以产品的高竞争力,高市场占有率,获得经济发展的高速度,高效益,以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抓好豆类油料作物、甜菜、蔬菜、牛羊肉等原料基地的建设,形成基地支持工业,工业与基地相结合的新型产品体系,真正实现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生产,天泉公司生产农田泵及农业机械产品,已形成规模,每月产值达60万元左右,如果同长城汽车厂横向联合成功,还能生产60吨水箱铸件,年实现产值1300万元左右。开发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优势的精、名、特、优、新的产品,把发展的着力点逐步转移到产品的开发与生产上,生产出有**特点的中高档产品,以其他地区无法替代的优势,实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三、抓好技术高起点。资源优势向产品优势转化,有赖于高起点,而技术方面薄弱。正是困绕我县企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因此,能否培育起工业生产技术优势实现技术新起点,是实现我县“工业富县”的根本保证,在技术上应树立宁可不技改,也不在原来的低技术水平低科技含量的层次上重复建设重复投入,应使新上的项目和技改项目在技术水平上有个高起点,莲花山铜矿生产的铜含量,技改前月生产产量50吨左右,技改后月生产产量达75吨,创产值达200万元左右。主导产业的基地建设上必须花大力气,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搞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解决好资源基地建设中的技术难点,使科技兴企有良好的发展起点,在引进人才、资金、技术、装备、特别是对一些发展有潜力有市场有效益的重点企业,应舍得下功夫,花本钱,出台优惠政策扶持,建立具有同行业先进水平的技术优势。
四、市场占有率的高份额。市场是企业的命脉,企业要树立“盯着市场,围绕市场”的思想,要开发市场,占有市场,首先是要确定正确的市场开发目标,为自己的产品定位。其次,建立可靠的营销体系。建立起销售网络,使市场细化,责任细化,企业职工与企业效益企业发展命运结合起来。其次是加大市场开发的资金投入,通过挂靠有名、有实力的企业来壮大自己,也可内引外联发展自己。加快市场的开发,要宣传自己的产品,让产品有市场,有消费者。
总之,要实现“工业富县”目标,要靠每个企业经济的发展,而企业的发展要依靠市场,因此我们要
14.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几点认识 篇十四
文章论述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作用,障碍因素和基本原则,探讨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具体对策.
作 者:李永寿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科技情报所,山西,阳泉,045000 刊 名:企业技术开发 英文刊名: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 年,卷(期):2003 “”(2) 分类号:F276.3 关键词: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论文
★ 技术创新成果范文
★ 中小企业管理制度
★ 技术创新项目建议书
★ 技术创新申报书范文
★ 普通中小企业通用规章制度
★ 中小企业年会主持词范本
★ 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制度
★ 中小企业融资调查报告
15.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几点原则 篇十五
企业管理是现代企业保持良好运营状态的重要条件, 良好的企业管理模式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而且可以使企业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逐步壮大自身。企业的管理模式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主要表现是泰勒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在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下, 人被当做挣钱的机器, 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 现代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人的作用, 生产经营能力的提高、技术的革新都是靠人才推动的, 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取决于技术、人才的竞争。所以, 企业要想实现持续的发展, 就必须立足于包括科技创新、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创新体制。下面我就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战略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当今是竞争的时代, 在艰苦的创业路途中, 只有冲动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在宏观决策的基础上, 以正确的经营理念和系统的方式方法作为行为的指导。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我们做事不能仅顾及眼前利益, 忽视长远的、潜在的收益, 否则会和成功失之交臂。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攻心为上, 攻城为下”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的理论千年依然。不管何时, 都要保持以人为本的观念, 如果我们真的想有所成就的话就行。
领导本无需样样精通, 但他必定要能够运用系统的经营理念, 团结组织统一领导好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 让他们各负其责、各司其职, 并能够取长补短, 发挥每个人的专长, 才能达到最大的收益。
然而想收服士子之心并不是很容易的。中国自古就有“良鸟择木而栖, 良臣择主而伺”的说法, 更何况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双向选择的时代, 身边总是存在诸多的机会。可以说, 每个人都独具慧眼, 在精挑细选之后, 希望做出最有利的抉择。
《康熙王朝》中孝庄太后谈起如何对待吴六一时说:“有些人可以用钱买, 有些人可以用官买, 而有些人只能用恩义去结。”正所谓投其所好, 各取所需。也许这样的提法略有“唯有用才是真理”之嫌, 但无可否认, 那一份知遇的感动要远胜于诸多凭空轻许和物质诱惑。
如同于丹一样, 我把人心中的执业标准分为三个层次:中等、中等偏上和中等偏下。现实中确有人把工作作为一种乐趣, 全身心投入其中, 与其同荣辱、共进退, 不太计较物质利益, 但能心怀此念并能一贯坚持的人微乎其微;也确有人没有太高的职业道德水准, 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关心的都只是一己私利, 很少考虑企业的利益, 但如此无明辨是非能力的人也并不多;大多数人是现实的、中庸的, 有“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的想法, 以正在砌一堵墙的原则工作, 懂得投桃报李。
所以说要求每个人都能无条件、无代价地爱岗敬业是不现实也是不公平的。谁都不可能超越于他的生存空间而独立存在, 责任心和工作态度取决于其环境条件及所受的待遇。现实中没有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 人都要衣食住行、养家糊口, 需承担一份社会的义务和家庭的责任。如果企业期望职员能够以一种职业主义者的工作态度 (这应该是用人的道德底线) 投入, 就要在保证职工既得利益的前提下, 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取信于人。
有朝一日, 公司内聚集了一批优秀员工, 管理层深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古训, 能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使每个人都能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共鸣, 以公司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在, 谋求未来长期收益和可持续发展, 真心诚意地为企业筹划, 设身处地地为公司着想, 我想彼时距成功也就为期不远了。
2. 建立企业管理制度
2.1 借鉴学习。
在借鉴学习其他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时, 要巧学活用, 但绝不能生搬硬套。要结合自身的实际, 学习同行业先进企业的管理新理念, 大胆解放思想, 追求管理创新, 彻底摒弃陈旧的管理观念, 将学到的、借到的科学管理理念、方法统一企业员工的认识, 使全体员工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合乎自身企业发展的要求, 主动参与管理、配合支持管理。
2.2 结合企业实际不断总结。
任何事物的先进与落后与否都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管理者应当清晰地认识到, 其他企业管理中最好的东西, 放在自己所在的企业中并不一定是最好的, 要树立管理中的自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 建立企业管理制度时, 一定要结合自身实际和需要, 在管理工作实践中认真审视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和问题, 并不断总结、完善、修正, 提高管理工作水平, 以建立健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2.3 循序渐进, 忌急于求成。
建立企业的管理制度一般是沿着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的顺序进行的, 所以循序渐进原则也是管理规律的反映。循序渐进要求做到:一是设计者要按照管理的系统工程进行编制, 不能想当然地让制度缺失和出现空档;二是管理者要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 由低向高, 由简到繁, 逐步提高管理制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企业管理制度要落实到企业各项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 如行政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等, 做到现代企业管理中责、权、利的有效结合。
3. 管理者的知识、见识、胆识、创新意识至关重要
16.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几点原则 篇十六
一、市场竞争——企业生存之本
任何企业一涉足市场经营活动,就难以避免竞争,这是由市场经济规律决定的。企业只有在竞争中居于不败之地,才能求得生存。而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则在于其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即取决于企业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质量竞争力和信誉竞争力的大小。首先,从价格竞争的角度看,价格竞争力的强弱直接表现为企业自身产品与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比较优势。企业的产品价格要低廉,这是价格竞争的传统性和基础性的要素。而价格低廉的前提是成本要低,成本不仅包括生产成本、流通成本,而且还包括有些情况下的政策性成本。生产成本是基础,但如果流通环节效率较低,流通成本太高,就会使得生产成本方面的优势最终不能转化为价格优势。而资源比较优势则是价格竞争力的内在决定因素,尤其从长远发展看,只有资源比较优势的产品,才会具备较为稳定的价格竞争力。其次,从质量竞争的角度看,产品质量既是一种客观存在,又带有相当程度的主观性。在多数情况下,绝大多数消费者对同一质量产品的总体评价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不同消费者对同质量产品的评价可能有较大差异。对于最终消费者来说,这是由于消费习惯和偏好不同,对于中间消费者来说,则是使用产品的目的不同。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质量要求会经历从不太注重质量到高度重视质量的变化,从要求的单一性向多样性变化,从关注产品本身的生物特性向关注食品安全变化,从而使得产品需求的“质量弹性”下降。也就是说,一些产品质量差一些,只要价格低廉合适,消费者还可以有一定的容忍度,会购买和使用。而有些产品如果质量达不到一定标准的话,无论价格怎样低,消费者都不会购买。再次,从信誉竞争力的角度看,信誉竞争力既包括供给者在供货方面能否不折不扣地履行承诺,也包括供货者或产品品牌本身的信誉。即使产品的价格和实际质量相同,消费者也倾向于购买名牌产品而不是非名牌产品。同时,信誉力涉及到企业的市场诚信行为。如果缺乏市场诚信,诸如签了合同之后不能供货等,即使产品本身没有问题,同样也会缺乏竞争力。
二、制度安排——企业秩序化之本
产权清晰、人格独立、信用纽带、法制完善、经理阶层、市场环境是现代企业制度构筑的逻辑前提。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制度的实施,提升企业的总体水平。但是,当前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产权不清,导致制度稀缺,从而使企业管理处于无序状态,企业决策个人化、财务约束软化、产品开发乏力、制约机制无效、市场竞争乏力。同时,制度稀缺导致社会制约机制缺乏,一旦经营者道德伦理败坏,机会主义就会恶性膨胀,从而对国有资产恶性经营,造成社会资本和资源浪费。二是仅把企业改革的焦点集中在产权改革上,或侧重于公司治理结构研究,忽视企业相关制度体系建设。因此,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完善企业制度就成为企业竞争力提高的使命。首先,企业必须在界定产权的基础上,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其次,企业内凡属于程序性的管理内容,都要由制度和条例来进行安排,以克服管理中的涣散现象、人治现象;再次,使企业内每个员工都成为制度人,加强对员工的制度学习与教育,把制度约束与员工自我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员工自我管理意识,降低制度约束和监督成本;最后,进行制度创新,使企业同外界环境变化结合起来,适时适地灵活变化,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制度的秩序化作用,使企业在有序中实现跨越。
三、技术创新——企业进步之本
世界工业化,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进程表明,现代企业的活力,在外部依赖于日益扩大的市场空间,在内部则依赖于自身不断进步的技术创新职能。这一职能用创新之父熊彼特的话来说,就是通过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引进,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扩大产品的市场销路,减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获得技术竞争优势。同时,科学、技术、生产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通过这种联系就会使企业成为集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的联合体,综合竞争优势得到提高。
但在现实经济活动中,许多企业还未建立相应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不足,积极性不高。加之大多数企业的自我积累过低,没有能力对技术研究与开发给予足够的投入,企业经营规模还不能承担由于技术投入而带来的风险,从而使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求企业必须建立技术创新体系,保证企业能及时根据市场和生产要素,研究开发新产品,改进工艺流程,以提高生产效率,并减少向社会购买技术专利的不确定性和市场交易费用,使企业内部能实现技术进步和效益增长一体化;其次,强化企业主体创新地位,使科研机构内化于企业体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研究开发与生产结合的机制,推动科研院所入住大型企业集团;再次,结合企业制度建设,进行技术创新机制建设。鼓励企业内员工敢于创新,并在用人、工资等方面形成激励机制。建立人才培训网络,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储备和积累机制、多渠道融资机制。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形成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文化。
四、企业文化构筑——内协外争之本
企业文化是美国学者在比较美日两国企业管理的根本性差异中提出来的,它是对企业管理理论的重大突破和飞跃。目前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众说纷纭:有的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识别系统;是包装企业的方法;是思想系统;是企业的文化活动;是人类的优秀成果;是企业的形象设计;是企业产品的文化品位;是纯粹的文化理念。而我们则倾向于魏杰的定义,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信奉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具体表现为:一是经营性企业文化,即员工在经营活动中应有的价值理念,比如主动性市场理念、能动性创造理念、理性化与双赢理念等;二是管理性企业文化,即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员工所应具有的价值理念,比如内在融合性管理理念、高效性管理理念、共享共担性管理理念等;三是体制性企业文化,即在制度安排中为了维系企业制度的存在、制度的充分作用,员工必须具有的价值理念,包括忠诚理念、契约理念、团体理念等。
企业文化在具体管理实践中,不仅有导向功能、融合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而且具有辐射功能。功能的发挥可以使团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统一起来,构筑了有价值理念、积极进取的“入场”,并最终构筑起企业文化力。也就是说通过文化凝聚而形成企业的向心力、协调力、吸引力、共振力,形成心理认同及组织结构上的内协外调效应,并在经营目标上突现效率本位、服务中心与社会导向;注重对社会贡献,善尽社会责任;增殖无形资产,赋予企业之灵魂和内在生命力;通过优化内部产权制度和治理结构,增强企业竞争力,走向国际舞台。
但是在现实的企业管理活动中,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企业文化个性不足。表现在理念上的雷同化与民族文化特色不够强烈上,比如“求实”、“创新”、“团结”、“奉献”等几乎成为企业标准用语;再如有的受殖民文化的影响,认为洋化就是文化,照搬照抄他人企业文化,从而失去民族文化特色;第二,企业文化政治色彩较浓,以政治文化代替企业文化,从而使企业文化缺乏生机;第三,以社会文化代替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认识不足。这些局限,严重阻碍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而要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竞争的思想保障,成为企业活力的内在源泉和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就必须着力塑造企业文化。首先,应使企业文化制度化。人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在企业现实运行过程中,形成一种制度使企业文化浸透在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之中。并通过制度的方式统领员工的思想。其次,促使企业文化系统化。应结合企业实际状况,从发展的角度完善企业文化,最终形成一个内容完善的系统性的企业文化。再次,在实践过程中,应加强对员工的企业文化培训。通过教育、培养、灌输、奖惩等方式,将企业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渗透到员工的头脑中,并指导员工的行为。
五、战略选择——向外扩张之本
战略型企业是企业发展的最高阶段,企业战略的选择和运用,不仅可以确定企业发展的方向,找到企业明天发展的支撑点,而且可以使企业利用战略扩张之力,在利润和规模扩大的同时,提高市场竟争力。因为这种扩张,是一种战略理念、韬略思想、经营宗旨的扩张,企业在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可以牢牢掌握竞争的主动权。事实上,跨国公司对我国市场的大举进攻,并不简单是对某一市场的占领,而是战略理念和战略价值的扩张。
当前,我国企业在国外企业同台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并表现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五年”的现象。如果从战略的角度看,其产生的原因是:一是企业只有一个战略目标或另一类的东西,但无明确的战略设计;二是有一个明确的战略规划设计,但没有实施的组织与管理措施,因而使企业处于忙乱应付、一盘散沙的状态,战略设计形同虚设;三是非相关多元化战略。根据对100家中国知名失败企业的初步调查显示,中国企业失败的第一因素是非相关多元化。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快速发展的基本战略,相关多元化相对简单,成功率高;而非相关多元化则是一种复杂、危险的多元化。按照多元化理念,企业首先是相关多元化。实施一段以后,有了一定的积累,市场地位完全确立,才能进行非相关多元化。选择非相关多元化,要选准市场经营目标切入点,论证其可行性之后才能精心组织实施,以确保成功。这就是企业成长理论中的“延伸—扩张—延伸—再扩张”的模式。如果无视这一客观规律,则会在非相关多元化的道路上陷入歧途。
综上所述,企业要在强手如林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条件下,必须充分认识到国界内的国际化经营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对于企业走向成功非常重要。企业要靠市场求生存,靠科技求进步,靠制度求稳定,靠文化去开拓,靠战略求扩张,整合好这几个核心要素,并明确它们之间的层递关系,企业才能做大、做强、做久,才能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我们的国家走向文明进步,更加繁荣富强。
【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的几点原则】推荐阅读:
中小医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做法11-13
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看法08-14
企业劳动用工风险规避的几点措施12-02
加强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几点浅见07-15
关于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几点思考09-26
关于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几点思考06-30
浅谈加强企业财务控制管理的几点建议07-18
关于加强供水企业水表计量管理的几点认识09-29
一个企业成功的网站建设不可忽视的几点要素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