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2025-01-17|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4篇)

1.《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篇一

《边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不可亵渎的生命形式

——从精神分析角度浅析《边城》

一代文坛巨擘沈从文先生以其作于 1934 年的小说《边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恬淡优雅的湘西意境,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展现了浑身笼罩人性光芒的翠翠,祖父,天保,傩送等人物形象,其纯净、善良、痴情都给我们这些生存于严酷竞争下的人们留下了一片清澈的海洋。然综观整个文本,《边城》的原始生命力时刻隐现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的影响,这也为笔者提供了精神分析角度浅析该文本的可能。

一、《边城》生命形式: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本我、自我、超我之对应沈从文先生有其自己独到的生命观,他笔下的《边城》人物更是返璞归真,热情地展现人的本性,尤其是“力比多”——性的本能。

(一)自然下纯真的爱情与弗洛伊德“本我”的阐释 在谈到《边城》时,沈从文先生指出。“„„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

纤夫水手的爱,在《边城》集中表现为其与妓女的情感:“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却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别离时互相咬着嘴唇咬着脖颈发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不许胡闹’”。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淳朴的乡下人独有的放荡不羁、无拘无束的爱,更是不免提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关于“本我”精辟见解。

弗洛伊德将生命分解为三重人格:本我、自我与超我。其中“本我”表现为一种动物生命的本能欲望与冲动,即“力比多”,这种“为乐原则”的性能量是是混乱的而无理性的。一定程度上,“乡下人”确以其原生态的自然力量消长于万物之间,这种自然力量绝无现代理性的指导,然而这种敢爱敢恨的自在绝不应仅仅理解为动物的本能,而是优美人性的自然形式。

(二)缺乏力比多主动权,翠翠:自我与超我

⒈《边城》中翠翠正值情窦初开的年华,然而作为自小失去父母的少女,并没有人能够从正面阴道她如何进行“爱”的行为,她缺乏对爱情观念的正确理解,以致其对爱情中一个唯美的因子“性”的排斥。她打心眼儿里瞧不上水边的妓女,认为她们肮脏可耻,这实际上表现了其对爱情中“性可耻”的神秘含蓄而又错误的观念,而这种错误观念使她与现实世界不免有些脱节,沉醉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缺乏清醒的自我意识,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爱情,不了解如何或者说内心抵触“力比多”这种原生欲望。如此看来,在翠翠人格中其实是缺乏一个完整的“本我”观念的。

⒉然而在自主形式中,《边城》又建筑了更高一层的人格,即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自我”。自我,即现实化了的本能,讲求“唯实原则”,它决定自己的行为,在现实面前更倾向于关注自己的命运。因而翠翠和傩送又都具有这种自主选择的唯实性自我。他们憧憬美好的爱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前者拒绝了所谓“父母之命”,而后者反抗了金钱与权威这种拒绝命运安排的反抗正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本我的现实型体现,是沈从文先生着力于展现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⒊当然,在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的理念中,能够实现道德化自我、“为善原则”的超我是生命的最高形式,推广至《边城》,这种“超我”则表现在对爱,对正义,对责任对自由的不息追求,即纵使前方艰难万险,也不会忘记自己内心深处那种缘于生命的内心的坚强,一种在艰险环境中仍不懈奋斗的坚持。

《边城》中,傩送内心爱慕翠翠姑娘,然不得不承认的是哥哥天保为成全弟弟的爱放弃约定驾船出事,二老也在负疚之情中离开湘西。一定范围上讲,这是血浓于水的骨头亲情,更是傩送作为个体化的人内心“道德化自我”的深刻体现——离开,代表勇于承担责任的生命的质量,这种生命质量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超我”的实现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古朴美丽的翠翠也以弗洛伊德超我精神日复一日地在溪边守候着渡船,等待那个端午节龙舟盛会上那个出现的年青人,小说结尾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回来!”词约义丰,与离开相比,这是《边城》自身的守望精神,而这份守望却恰如其分地彰显了翠翠等待真爱的执着,是所谓理想化、道德化的自我形式。

二、“父亲缺位”所造成的恋父情结

(一)恋父之一——对祖父的眷恋依赖

作为刚出生就父母双亡的孤女,翠翠生长于自然。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健康的体魄,茶侗的青山绿水给了她晶亮的眸子,然而自然所不能给与她的便是深沉的父爱。应该说翠翠自幼与祖父相依为命,祖父成了她唯一的依靠——唯一的异性依靠,成为她尽情呼吸、耍性儿的对象,因而翠翠从内心深处便比任何人都更渴望得到一份切切实实的父爱,然这份需要感却在后天在孤独的生存依赖中形成逐渐形成恋父情结。此处《边城》中翠翠的恋父在程度上又赶超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在《厄勒克特拉》中的恋父情结:自幼在孤独封闭的环境下,爱祖父是出于人依赖的的天性。这种爱,一方面是对祖父作为长辈的敬畏,另一方面则掺杂着某些她自己也说不清的情感,即“恋父情感”。

以《边城》第一章人物对白为例,“祖父同翠翠各把小竹作成竖笛,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当有人过渡来了,祖父便独自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于是锐声喊着:你听我吹,你唱。”在这里听到迎亲的曲子无比愉悦,甚至翠翠要求祖父唱迎亲的曲子,实则是在无意识只能够渴望得到异性的关爱,对面的祖父俨然已成她恋父情结的对象。在往复的吹唱中,翠翠的恋父情感在不自觉中滋生与发展。

(二)恋父之二——无法释怀,傩送 翠翠发自内心地爱着祖父,然而祖父并不能给予她内性即渴望又胆怯的异性情感,于是在得到傩送帮助返回渡口后,翠翠“便平添了一份不能明言也无法明言的心事”。”从此,翠翠情愫的单一性被打破,思念着这个年轻人。当得知傩送父亲——团总顺顺考虑到碾坊一类的商业婚姻时,翠翠不满地嘟囔着 “碾坊陪嫁,稀奇事咧”,这与其说是对金钱的不屑,倒不如说是对对二老傩送爱情的怀疑感,这种怀疑感便造成了恋父情结中的悲剧性:“与悲剧形式相对的决定性的感情模型是什么呢 ? 这模型是由对立性质的两种感情倾向组成的,这两种倾向易于为同一物体、同一情景所激发,并且,这样彼此冲突就产生内在的紧张”。这份紧张感,实则为恋父矛盾情感的升华。

(三)白塔与父亲的必然联系

《边城》中多次提及“白塔”这一意象。“塔”象征伟岸正直,以精神分析学知识鉴定,塔这一坚实的意象完全可视作精神分析象征物:父亲。在《边城》第 20 章中,白塔随着祖父的逝去而坍塌,回首小说结尾处翠翠凝望守候的背影,溪水边等待那个男人的归来,等待重造心中的塔与其归于和谐的一天。从这样的角度看,白塔重建便是女主人公翠翠内心恋父情结的延伸,她渴望重塑父性,而新的生活秩序也有待于傩送去建立。

三、“梦”因愿望而起:弗洛伊德精神分析释梦理论

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释梦理论占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梦因愿望而起,梦的内容即在于表示这个愿望,这就是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翠翠的潜意识里一直存在一个炽烈的愿望,即渴望有人为她送歌,关心她爱她;作为青春期懵懂的少女,翠翠的愿望以另外一种形式体现在其梦境中,倒也合乎情理:“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 摘虎耳草!”虎耳草作为一种象征,往往是青年女子献给心上人的信物。翠翠之所以梦见“摘虎耳草”乃是由于其睡眠中听觉受到了崖上歌声的刺激,而歌声的刺激又激发了这位少女内心深处对爱人的真切盼望。由此看来翠翠的梦境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是完全成立的。

四、结语

早在 1925 年,美国学者金介甫早便指出,沈从文的小说中已出现了“下意识”这一字眼,沈从文先生对这一说法本身也不可置否。因而《边城》中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存在便有其合理性。小说从整体意象把握到人物分析都可运用精神分析的方式进行浅析,而其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构成了生命的坚实内核,展现了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2.《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篇二

关键词:《林兰香》 梦 燕梦卿 精神分析

弗洛伊德于上个世纪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说”,在人类文化史上树起了一块划时代的丰碑。精神分析学说不仅在心理学领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文学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文学也是精神分析的对象。本文试图用精神分析学说来分析中国古代文言小说《林兰香》中的主人公——燕梦卿。

小说题目《林兰香》实际上是三位女主人公名字的合称,“林”指林云屏,“兰”代指燕梦卿,“香”指任香儿。燕梦卿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她是副御史燕玉之女,先与耿朗定亲,可父亲突遭冤狱,燕梦卿上书皇帝代父受罚,于是耿朗另娶林云屏为妻。燕玉冤案得以昭雪后,梦卿坚持仍嫁耿朗,于是屈为侧室。燕梦卿可谓是遵守传统儒家道德的典型形象,她德貌双美,谨遵礼法,对父母侍奉备至,与兄弟姐妹和睦相处,体恤下人。可是她一片心意并不为丈夫理解,遭到疏远,最后郁郁而终。

燕梦卿和“梦”可谓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寄旅散人说:“梦卿之将嫁也,示之以梦;其将死也,又结之以梦,所谓以梦相始终者也。中间第三十一回,梦替死也,而梦卿之节义见此回。第二次梦,梦救生也,而梦卿之才智现。至于现形后之梦,梦助夫也,而梦卿生前之品现。第六十四回之梦,梦训子也,而梦卿死后之灵明现。第三十九回之梦,梦慰亲也,而梦卿生前死后之心思俱现。嗟乎,此其所以名梦卿也欤!”由此可见,梦卿的生前死后都由梦来贯串,通过梦境,由梦卿的婆婆、丈夫、儿子之口来表达她的品德、风格,对她一生作了完整的揭示。在这里,梦的解释有着重要的意义。

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无意义的,并不是荒谬的……它是一种具有充分价值的精神现象,而且确实是一种愿望的满足;它在清醒时我们可以理解的精神动作的长链中占有它的位置,它是通过一种高度错综复杂的理智活动而被建造起来的。”梦与现实有着密切的关系,梦实际上是对现实的反映。分析梦很困难,因为梦的对象不确定,而梦的内容又杂乱无章。小说中有两次提到燕梦卿的梦,一次是在出嫁前:“恍惚间走到一个去处,见乔木参天,林深叶密,地下细草纷纷,围绕着一弯流水。水内浮萍被风吹的忽东忽西。走了半天,走不出道路,抬头仰视,从枝间叶底微微透些蟾光,方始辨出南北。手内拿一支萱草,不知何处一声雷响,萍沉草化,林木皆空,变成一块田地。”她死时所梦与嫁前所梦大略相同,只是描写更加细致,并专门描写了兰花:“……河水暴涨,泛上岸来,那地上柔矛,随水亦长……把石边的兰花淹得东倒西歪……”

这两个梦实际上是燕梦卿在耿家命运的写照和其未来的预示。在不同的境遇下,燕梦卿对自己梦的解释是不同的。在出嫁前,梦卿并不知如何解释自己的梦,后来想到树间叶底突出的蟾光,就想到“……蟾光有妃主之象,莫不由掖庭选入后宫,以沐椒房之德乎?”这种想法与她的潜意识相联系。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中国古代女性从小受到封建礼教的压抑,要恪守三从四德,在言谈举止等细节中有着严格的规范。“女子无才便是德”是女子的最佳标准。可燕梦卿不同,她出身于官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追求时时影响着她,促使她去做一番事业。这种追求与她所处环境对女性的压制是相冲突的,因此她只能将自己的这种理想深深压制在内心深处,在特定的条件刺激下才会反映出来。当她的父亲燕玉遭到冤狱时,她毅然上书皇帝“乞将身没为官奴,以代父远窜之罪”,朝野内外为之震动。如果她没有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没有受到古代众多节孝烈女事迹的影响,是不会想出这个方法并付诸实施的。透过她的咏梅诗,“闻说江南并雪开,萧闺何幸一枝来。却怜柔素与奴似,些子春光占帝台”,可以看到她没有因即将没入掖庭而担忧,反而有希望分沐帝台之春的想法,由此引发出她想母仪天下的凌云之志。在这种潜意识作用下,燕梦卿将自己的梦解释为如此。

而且临死前,燕梦卿经历了耿府中的各种事件后,已经不可能再如往日那么乐观,因此她对自己的梦有了新的、也更为实在的理解。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燕梦卿甘心为妾,可是她想不到的是,她的理想被不停的打击,最终破灭。既然嫁人,梦卿的理想由母仪天下变为“齐家”,要好好治理家庭,规劝丈夫,可是她没想到耿朗竟生怕自己的才德高于他,态度由一开始的敬重变为避忌。于是梦卿从开始的苦苦规劝,到怕引起丈夫反感而不敢多说一语,将家里的账目交还林云屏,不敢再过问家事,至此她的“齐家”理想就彻底失败了。耿朗远征寄回家信,竟对燕梦卿只字不提,她一恸而绝。此时对她的梦就可以作一完整的解释,茂密的林子是指林云屏,她是正妻,因而将兰花即燕梦卿遮蔽。石后萱草是宣爱娘,所谓萱草可以解忧,当兰花被水淹没时,因距离太远,无法施加帮助。水中浮萍是平彩云,以显示她无根,常受别人影响。柔矛是指任香儿,因为带有香气,又有媚色,所以也会掩兰之色。平田则隐含了田春畹的名字在里面。大水当是指耿朗,只有他才可将这几个女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推动她们命运的发展——林木如晦,不为水淹,萱草未被水淹,香矛顺水而涨,浮萍顺水漂流,只有兰花被水淹没,但是最后又都化为乌有。

燕梦卿通过思考梦境得到了这样的一个启示:“人生世上,寿夭穷通、终归乌有,又何必苦想争执哉!”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愿望变形的满足。燕梦卿在经历生活中这种种不愉快后,对自己的处境、理想不可能没有一个深层的思考,也在思考怎样才能解决眼前的困境,这一切就通过梦曲折隐晦的表现了出来,并在梦中得到了答案。

燕梦卿一生的描写都与梦交织,她死后,灵魂先后入别人之梦,助夫、慰亲、训子。她的活动与生前性格是一致的,在别人的梦中得以不断的完整升华。通过弗洛伊德的理论恰好可以分析人物深层的精神意蕴,分析出这个人物悲剧的成因。燕梦卿正是因为自身理想与社会环境相矛盾,才华与社会期望相悖,才使她的志向不断被打击,直至理想完全破灭。她的悲剧是社会造成的,也只有这种悲剧才会引发人的思考,揭示社会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思想与社会的矛盾,促使社会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随缘下士.林兰香[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

[2][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3][奥地利]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盛志梅.浅说《林兰香》之“梦”[J].明清小说研究,1997,(3):182-189.

[5]聂春艳.性别角色转换与文本深层内涵:解读《林兰香》[J].南开学报,1998,(5):69-75.

3.《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篇三

[关键词]癔症父亲缺位父亲的律

茨威格在他的自传《昨天的世界》中说“我写作最大的乐趣就是从心理的角度来展现人们的性格和人生”,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茨威格也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女主角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父亲的细心照顾和关爱,表面上这似乎与她的个性形成无甚深关系,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她的心理构成就会发现“父性丧失”的经历已经在她的无意识中形成了极大的创伤。她的害羞,胆怯,自我封闭都体现了心理学上偏执狂和强迫症的症状,这些都与父亲心理上的缺位有着一定的关系。为了更好的阐释这个问题,我将主要讨论以下的两个问题:女性性格发展中父亲的功能以及女主角性格中父亲缺位是如何导致她的人生悲剧。

一、女性性格发展中父亲的功能

父亲在孩子的性格形成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性格构建和欲望引导上。对女孩而言,恋母情结在此处转化为恋父情结——希望自己能代替母亲的角色,而对父亲有一种性的欲望,更确切的说是一种渴求自己所没有的父亲石祖的欲望。根据雅克·拉康,著名的法国精神分析家的理论,随着后来父亲的介入,女孩们发现了性别的不同,并且怀疑是母亲剥夺了她们的石祖而不是事实上的父亲从而使她们进入了恋父情结中最重要的阶段:阉割情结,开始了她们寻求石祖的欲望和过程。通过阉割。女性有了选择正确的对象能力。拉康认为父亲在这里并不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人而是~个能指即一种构建象征界的规则称之为“父亲的律”是进八象征界的必要条件。只有充分意识到“父亲的律”,女性才能认同自我去建立象征界——用语言很好的诠释自身,否则她们就无法战胜阉割的威胁以及恋父阶段的混乱,而这个阶段正好是形成性格的关键时刻。通过父亲的功能,女性能通过父亲的超我获得一种可以打破与母亲乱伦关系的能量从而帮助她们成功渡过恋父阶段,更顺利的去发展一个健全的人格和超我,即弗洛伊德说过的“意识的声音”。

父亲缺位极大的影响着女性发展自身性格的过程,有时甚至可能形成潜在的癔症。拉康曾指出在癔症患者的心理机制中,根本没有建立起“父亲的律”。大多数父亲缺位的女性就在心理体系中建立“父亲的律”这一概念上有很大的困难,她们沉溺在想象界中对父亲的欲望,尤其是对父亲石祖的欲望里面,希望以此来弥补打开潜伏期和压制超我形成的阉割焦虑。通常她们的恋父情结中包藏了一种隐忍的欲望,希望生一个父亲的孩子作为自己的礼物来弥补自己阉割不完全的遗憾。因此父亲缺位的女性都有个共同特征:她们易于爱上有成熟感和安全感的男人,这事实上可以看作是对缺少父亲参与早年生活的补偿。弗雷克,弗勒,马琳,米勒等人做的研究表明心理上父亲缺位的女性更容易早孕,在约会中产生焦虑,也有更多的倾向成为同性恋。所有这些都显示了父亲在女性形成健康性格中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

二、父亲缺位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角性格之影响

茨威格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塑造了一个非常成功的女主角,由于父亲缺位的影响,她的性格里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她心甘情愿吞下了命运的苦果,坚信这是唯一的出路:同时她也诅咒并试图去改变命运,虽然最终仍是失败。她的性格在那些在恋父阶段中父亲缺位的女性中极有代表性,显出了妄想和强迫症的综合症状。

1因父亲缺位产生的强迫症如何影响她的命运

强迫症对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角来说是她坎坷命运的催化剂,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强迫症是脑中两种相反欲望的妥协物。强迫症有多种形式,此处主要表现为女主角性格上的强迫封闭。当她搬去因斯布鲁克与母亲和继父同住的两年中,她完全的封闭了自己过着一种囚犯和流放的生活。每个人对她都很好,但她却拒绝了所有的善意而选择关闭自己的心:

“我不愿过幸福的舒适生活,我把自己埋进一个自我折磨、寂寞孤独的阴暗世界。我拒绝参加音乐会或者快乐地结伴郊游。我差不多连门都不出。”

我们发现她的自我封闭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一种欲望的妥协,对父亲替代品的渴求与现实的诱惑之间的妥协。这种强迫症同对父亲缺位的遗憾也有着极深的关系。为了填补这种遗憾,她把所有的爱投射在新邻居身上将其视为父亲的替代品。一旦她离开他,自我封闭就成了维护想象界中爱的对象的唯一武器。强迫性自我封闭让她更深的陷在想象界中,但她的强迫症中混有着妄想症的特品,二者共同决定着她的命运。

2、分析父亲缺位导致的妄想如何影响她的性格而产生的人生选择

妄想症影响了女主角人生选择,是她悲剧命运的开始,并最终导致毁灭。一般妄想分为两种,一是慢性的精神疾病,伴有一定的抑郁但无损智力。患有这种妄想的人在性格上多表现为害羞,紧张,冷漠且沉溺与幻想。另一种是偏执,坚定自己认同的东西尤其是爱的对象。妄想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恋父或恋母情结的衍生物,因为妄想主要多发于想象界阶段。针对父亲缺位的女性,拉康曾指出她们没有建立起“父亲的律”的概念,更不要说借此打破想象界的束缚而进入象征界最终达到实在界的范围。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女主角身上有着这两种妄想的迹象。

沉溺于妄想也许是女主角性格中最基本的特征。正是在这种幻想之中她爱上了邻居作家开始了无尽的等待,在信中,她回忆:

“我在脑海里想象你的形象:你是位戴着眼睛、留着长长白胡子的老人,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就肯定你是漂亮的,应为我把你想象成为一位老人。”

可以看到这时她期待的是一位知识渊博,举止幽雅的老人。但是为什么她不由自主地想象他是位老人呢?其实她对老人的幻想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她试图弥补早年丧父的遗憾。精神分析家现在已经注意到父亲缺位的女性有一种倾向去找一个就像父亲一样成熟肯定的男子做伴侣。在女主角的身上可以清晰的看到恋父情结的影子。因为这种父亲的丧失,她在无意识中有种强烈的欲望去抓住一切可以代替父亲以及他的石祖的东西。这样,从一开始她讲邻居当作了爱的对象,赋予其父亲的角色。尽管最后发现想象锚了——新邻居是位只有25岁的年轻人——但这种幻想可以满足她追寻像父亲那样的爱的对象的欲望,自然地她将爱转移到这个年轻邻居的身上,希望以此找回没有父亲的悲哀。

4.《受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解读 篇四

【关键词】精神科病区 心理护理管理 影响观察

【中图分类号】R562.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588-01

精神科病区在临床各科中具有一定特殊性,患者自制力差,心理障碍严重,极易出现伤人或自伤等安全事件,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护模式下,加强心理护理管理具有十分必要性[1] 。本次研究選取精神科相关病例,就心理护理管理的运用展开探讨,现论著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共选择研究对象80例,男62例,女18例,年龄18-59岁,平均(35.7±12.1)岁。婚姻状况:已婚69例,未婚11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46例,高中及以上34例;职业:学生3例,工人27例,干部13例,农民37例。均与下列纳入标准符合:有一定语言理解和交流能力,无智力障碍,意识清晰;符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均自愿签署本次实验知情同意书,并排除机体其它系统严重障碍者,采用数字表抽取法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组间一般资料具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对照组选取病例采用常规方案护理,包括对症支持,日常照护等,观察组加强心理护理管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 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需加强访视频率及力度,主动与患者沟通,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就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把握,站在患者立场为其考虑,转换交流方式,善于应用沟通技巧,减少患者抵触感,提高医护依从性。

1.2.2 依据病情特点针对性干预。部分精神病重症患者,因缺乏自制力,就治疗及住院均有抵触,需耐心做患者思想工作,让其暂住,完善相关系统检查,就精神卫生的重要意义加以讲解,使患者安心住院,提接受治疗要求。有抑郁症状者,常重复向护理人员诉说躯体不适、内心忧伤,表现为焦虑不安。

1.2.3 不同病程心理护理特点。初入院:此期患者因面对病区陌生环境,易有焦虑、紧张、恐惧情绪,护理人员需积情、主动的就病房环境、作息制定、病史向安静合作的患者介绍,使患者感到被爱护、关心,增加温暖感。不合作的患者,需对其病情特点进行掌握,找寻适当接触方法,思维不愿透露者,可先从患者兴趣、生活、工作受好入好,建立治疗性和谐护患关系,后谈及病情。对被动接触或恐惧者,需耐心细致交流,帮助其排除恐惧心理因素,巧妙转换话题,使患者主动讲出所需了解内容。主动接触情感抑制者,运用积极的语言诱导,使其就内心想法进行倾诉。缓解期:患者此期会回忆疾病过程中事件,常为伤害亲人、丢失钱物等病态行为自责、后悔,悲观,护理人员需理解患者,耐心开导,使患者正确对待过去,珍惜治疗成果,并勇敢面对未来。恢复期:患者此期多有心理负担出现,如升学,婚姻,工作分配,复杂,预后等,心理活动复杂,若未及时疏导,甚至发生自杀事件。护理人员需引导患者正确对待困难,分析病因,就发病规律进行总结,制定预防措施,科学战胜疾病,并取得工作单位和社会、学校配合,给予患者接纳和关爱,消除社会偏见,以达取较好的维持治疗效果,达到身心健康,预防复发的目的[4] 。

2 结果

观察组选取病例护理满意率为97.5%,显著高于对照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护患信任各评分无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显著推动了医学的进步,医学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已向社会、心理、生物模式方向转化,生活方式、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与人的健康密切关联。精神疾病是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的主要疾病之一,与其它综合科室不同,精神科患者多受病症支配,多有严重心理障碍存在,对心理护理管理及护患信任程度有更高的要求,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加强构建和谐护患关系,消除患者陌生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依据病情特点行针对性干预,利于克服心理障碍,避免不良事件率[6] 。针对病程完善各级护理,可加快康复,并获取社会、家庭各级帮助,提高患者重回社会心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护患信任度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

综上,加强精神科病区心理护理管理,可显著提高护患信任度,确保临床安全,保障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邓丽凤,倪小玲.精神科病房护理管理中应用责任分组护理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91-492

[2]范喜英.优质护理服务在精神科病房实施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1):1393-1395

[3]董锋云,刘洪梅.精神科开放病区护理管理对护患信任度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下旬刊.2012(12):30-31

[4]吴晓丽.以人为本在精神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8):984-985

[5]姜春娥.护理质量控制在精神科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5):108-11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解读廉洁自律准则下一篇:500字大学军训感言

付费复制
学术范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