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的安全与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精选8篇)
1.核能的安全与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 篇一
新中国60年核能发展大事记
(1949年10月——2009年9月)
(注:刊登于《中国核能》杂志2009年第五期,资料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编 汪
兆富执笔)
1949年
11月1日
中国科学院成立。根据物理学家关于开展原子核科学研究工作的建议,决定将原南京中央研究院物理所的一部分与北平研究院原子学研究所合并。
1950年
5月19日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成立,政务院任命吴有训为所长,钱三强为副所长。
该所后于1953年更名为物理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由二机部和中国科学院实行双重领导;1984年更名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10月17日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决定将理论物理、原子核物理、宇宙线、放射化学等作为初期研究方向。重点是原子核物理方面的研究。
1952年
10月8日
近代物理所制订第一个发展核科学技术的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提出“在核科学技术研究上打下基础,为进一步开展核物理实验和建造反应堆创造条件”的目标。
1954年
1954年
我国建成了位于云南落雪山的第一座高山宇宙线实验室,利用多板云室和磁云室开展了奇异粒子和高能核作用的研究,先后搜集到700多个奇异粒子事例。
10月
我国铀地质工作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富钟县黄羌坪采集到新中国第一块铀矿石标本。
1955年
1955年
我国开始了首台原子束装置的建造和核磁共振的研究。
1月15日
在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毛**东]主席听取了李四光、刘杰、钱三强关于铀矿资源和原子能科学研究基本情况的汇报后,作出了重大战略决策——发展中国原子能工业。
9月
中南309地质大队在湖南郴州发现金银寨异常,这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后于1957年7月,在广东翁源首次在花岗岩体内发现大型铀矿床,1958年3月探明了江西上饶境内的我国第一个铀矿床——坑口铀矿床。
9月14日 决定在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各设立一个物理研究室,并决定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设置相关专业。清华大学于1956年正式成立工程物理系。
1956年
3月
我国研制的卤素和盖革计数管、核乳胶达到当时国际同类型号的水平。
8月17日
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关于苏联援助中国建设原子能工业的协定。从1955年到1958年,在核科学技术和核工业领域,中苏两国政府前后共签订了6个协定。
10月
新疆519地质大队在新疆的白杨河首次发现中国火山岩型铀矿床。后于1959年6月在新疆察布查尔县提交了我国最早的含铀煤型铀矿床。
11月
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成立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的前身)负责核工业建设。宋任穷同志担任首任部长。
1957年
1957年
在赵忠尧的指导下,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能量为2.5MeV的质子静电加速器,开始了我国粒子加速器的技术研究工作。
1958年
6月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制的高压型静电加速器建成,加速质子能量达2.5兆电子伏。
7月13日
核武器研究所(北京第九研究所)成立。后称二机部第九研究院。
9月
北京第六研究所首次从铀矿石中提取出二氧化铀产品。
9月27日
我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建成。
10月1日
我国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生产出33种放射性同位素。
1959年
2月24日
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设计、制造和安装的我国第一座轻水零功率装置建成并达到临界。
1960年
1月19日
游泳池式研究性反应堆工程(49-2)开工。该堆于1964年6月建成,次年4月反应堆提升至额定功率。
2月12日
铀同位素分离气体扩散实验室工程建成并正式移交使用。
2月29日
用于爆轰试验的北京郊区17号场地炸药研制实验室及爆轰试验场第一期工程破土动工,揭开了核武器爆轰试验的序幕。
60年代初
我国研制成功第一台能量为30兆电子伏的电子直线加速器。
3月
王淦昌领导的研究小组,在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发现了超子的反粒子即反西格马负超子。
3月
中国第一座生产钚-239的石墨轻水反应堆动工兴建,后于1966年10月建成。
4月1日
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为潜艇核动力堆进行物理模拟研究的零功率装置达到临界并开始运行。
10月13日
我国第一个六氟化铀简法生产装置(615乙)正式试车,获得3.4千克六氟化铀。12月,获得首批合格产品。
11月18日
湖南铀水冶厂生产出第一批符合纯度要求的二氧化铀产品。
12月
在原子能研究所成立由黄祖洽、于敏负责的“轻核理论组”,先行探索氢弹基础理论研究。后于1963年9月,由北京第九研究所组织力量探索氢弹理论问题。
1961年
1961年
原子能所组建了502和503实验室,在肖伦的领导下,开展了从靶材料的选择、氚靶元件的制备、反应堆照射和氚气的提取、纯化、浓缩,直到分析测量的研究,于1965年为生产厂的设计提供了氚生产工艺的图纸资料和必要的数据。
1962年
11月30日
原子能所建立了电解重氢至合成氘化铀的系统,达到0.1克/周的氘化铀生产能力。
1963年
3月
我国完成并提出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5月 我国设计研制成功电磁分离器的核心部件——第一台离子源。
12月5日
原子能所615乙、丙简法生产出18.5吨合格的六氟化铀产品。
12月24日 1∶2核装置全球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成功。
12月28日
我国研制完成的原子弹点火中子源氘化铀铜壳包装小球通过最后鉴定。
1964年
1月14日
兰州铀浓缩厂一次投产成功,取得合格高浓铀产品。
1964年
我国核物理学家王淦昌与前苏联科学家几乎同时独立地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热核聚变的科学设想,成为世界上首创惯性约束受控热核聚变实验方法的奠基人之一。
5月1日
我国加工完成第一套合格的铀-235核部件。
5月
我国后处理两期工程工艺相继由沉淀法改为萃取法。
6月6日
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进行1∶1全球聚合爆轰出中子试验,达到预期目的。
7月
在钱三强的领导下,甲种、乙种分离膜分别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和冶金部北京钢铁研究院完成实验室研究,并于同年9月进行了扩大试验。
8月22日
第一颗原子弹产品次临界安全试验完成。
9月17日
某核燃料元件厂生产出合格的锂-6产品。
10月16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这是我国核武器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个重大的里程碑,表明中国掌握了核武器技术。这次试验采取塔爆方式,以高浓铀为主要核材料、采用“内爆法”实现核爆炸,试验威力为2.2万吨TNT当量。
10月
冶金部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研制出核燃料元件用锆-2合金管。
1964年
原子能所理论物理研究室副主任金星南等,通过建立求解锂同位素分离级联方程的“迭代追赶法”,经过1年多的努力,完成了计算,攻克了理论计算的难关。
1965年
4月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工程性试验反应堆——游泳池式反应堆,在原子能研究所建成并提升至额定功率。
1965年
在张文裕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在云南落雪山建成了大型云雾室。
5月14日
我国成功实施了第一颗用飞机空投的原子弹试验,标志着中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
7月
某核燃料元件厂开始生产金属锂-6,9月开始生产氘化锂-6。
9月
于敏带领计算人员到上海对氢弹做进一步研究和计算机探索,找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新原理模型。
11月中旬 某核燃料元件厂08元件生产线全线建成投产。
11月20日
湖南衡阳铀水冶厂全部建成投产。
1966年
4月
我国第一座后处理厂建成投产。
5月9日
我国进行了一次含有热核材料的核试验。
10月20日
我国成功建成第一座石墨慢化轻水冷却的生产钚的反应堆,达到临界。
10月27日
我国成功地在本国领土上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这是一次用我国自制的中近程DF-2导弹进行的“两弹相结合”的实弹试验,标志着已经具有可用于实战的核导弹,武器化进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2月28日
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获得成功。本次实验采用塔爆方式,爆炸威力为122ktTNT当量,实际测到了聚变中子和裂变聚变反应的时间间隔等其它参数,说明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制造氢弹的理论设计和关键技术。
12月
某核燃料元件厂四氟化铀生产首次达到设计能力。
12月
某核燃料元件厂试制出第一批氚靶件。
1967年
5月30日 西南金属制品厂与北京钢铁研究院联合攻关,完成丁种膜研制。
6月17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氢弹由飞机携带,在预定高度投弹爆炸,试验威力为330万吨TNT当量。这次核试验的成功是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1968年
6月18日-29日
我国氚生产线热试车,生产出了氚和氘氚化锂-6。
9月4日
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717工程投热料试车成功,获得二氧化钚产品。
12月27日
我国成功进行了带有钚材料的热核试验。
1969年
4月
改建的524厂、262厂和265厂,在年底,分别将制造专用化工设备和配件,研制射线仪器和元件,热工和自动化仪表的生产建成投产。
9月23日
我国进行了首次地下平洞核试验。
1970年
2月8日
我国首座核电站(代号为“728”)的自主设计工作启动。2月初,[周**来]就我国核电建设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同年11月,[周**来]针对二机部企事业单位管理体制问题说:“二机部不光是爆炸部,而且要搞核电站。”同年12月15日,在主持中央专委会听取建设核电站方案汇报时指出,中国建设核电站要采取“安全、适用、经济、自力更生”的方针。
6月25日 814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取得合格产品。
1970年
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重离子加速器改建成功,开始了超钚元素合成的研究。
8月30日
我国自行研究设计的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运行达到设计满功率。
1971年
1月19日
包头核燃料元件厂生产出丰度99.995%的高纯锂-7产品。
9月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核潜艇的研制成功,为推进海军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973年
6月27日
东风3号导弹核弹头定型核试验获得成功。
1974年
7月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建成我国第一台小型托卡马克核聚变试验装置(CT-6)。
8月1日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交付部队服役。
1975年
8月3日 09-1型反潜鱼雷核潜艇设计、生产定型。
8月 我国中程地地导弹核武器定型。
10月
中国核数据中心正式成立,并组成全国数据协作网,开展了第一期16个重点核素全套核数据编评和理论计算工作,以及钚-239γ值测量工作。
1976年
1月3日 712矿酸法水冶厂一期工程正式投产。
11月17日
中国进行了与洲际导弹配合用的有突防中子能力的弹头核装置全当量试验。
1977年
12月
原子能所生产出放射性同位素产品100多种,总活度超过0.15拍贝可(4000居里),为上千家使用单位提供服务。
1978年
3月18日
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核工业共计有344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0月14日
我国成功进行第一次地下竖井核试验,基本上完成了地下核试验技术的探索攻关,为我国核试验完全转入地下奠定了基础。
1978年
在核物理学家王淦昌的倡议下,原子能研究所研制成功一台强流电子脉冲加速器,开始进行粒子束核聚变研究。
1979年
4月5日
成功地进行了“506-34”两弹结合测中子飞行试验。
12月
生产浓缩铀的4号扩散机研制成功。
1980年
2月
中国核学会成立。
6月27日
原子能研究所研究性重水反应堆,在大修改建后试运行首次达到临界。
1981年
2月9日
我国第一座大型高通量工程试验反应堆建成。该堆热功率为125MW,最大热中子通量为6.2╳1014/厘米2·秒。同年12月17日,该项目通过国家正式验收。
1982年
10月12日
我国潜艇水下发射潜地核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983年
6月29日
东风4号导弹核武器定型并投入批生产。
1984年
1月1日
我国正式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
3月10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首座微型反应堆物理启动达到临界并顺利通过鉴定。
9月21日
西南物理研究所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一号顺利启动,12月23日调试结束。1985年11月16日通过国家验收。
10月30日
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核安全局。
12月19日
中国进行的初级中子弹原理试验成功。
12月30日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研究所建成并启动了中型托卡马克型装置(HT-6M)。
1985年
3月20日
我国大陆第一个核电项目——浙江秦山30万千瓦核电工程开工建设。
1986年
5月11日
新华社宣布,我国第一个大型(HI-13)串列式静电加速器核物理实验室,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建成。
1987年
8月7日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主体工程正式开工。
11月 719矿研究万吨级铀矿石堆浸工业试验成功。
1988年
1988年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重离子加速器在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建成并出束。
1988年
我国建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功地实现了电子正负对撞,并精确测定了τ轻子质量。同年10月24日,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邓小平同志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1988年
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设计的5MW低温核供热堆建成并投入运行。
8月6日 512A地地核导弹定型。
9月29日
我国中子弹试验成功。
1989年
4月
我国完成“中国核工业30年环境质量评价报告”。
5月24日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四川绵阳建成1.5兆电子伏直线感应加速器并通过鉴定。
6月17日
我国品位最高的连山关中型铀矿床正式提交工业储量。
1990年
7月22日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自行设计、研究与建造的我国第一台1兆瓦铀氢锆脉冲反应堆达到临界。1991年1月21日首次达到1兆瓦额定功率。6月20日建成投入运行。
11月-12月 在王淦昌、于敏等指导下,我国在上海激光实验室神光Ⅰ激光装置上进行黑洞靶间接辐射驱动出中子实验和高增益类氖锗X光激光实验,取得达到国际同类实验较高水平的实验研究结果。
12月
低本底实验室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建成。
1991年
4月中旬
由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与东北241大队协作完成的“以航空放射性测量为主的多源地学信息数字图像综合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91年
中国科技大学同步辐射加速器在安徽合肥建成,并通过鉴定和验收。
1991年
北京大学重离子物理研究所自行设计、建造的4.5MV静电加速器建成并投入运行。
1991年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首次合成新核素钌-90,并定出其半衰期为13秒。次年,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所利用重离子加速器和高压倍加器,在重质量丰中子区合成、鉴别了汞-208(半衰期为42分)和铪-185(半衰期为3.5分),并于1993年首次合成新核素钍-237。
12月15日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浙江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成功并网发电,从而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1992年
1992年
中国科学院合肥等离子体研究所在引进俄罗斯T-7装置的主机和低温系统的基础上,建成了我国第一台超导托卡马克型核聚变实验装置。
5月6-9日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宣布,我国利用辐射诱变或辐射和其他方法相结合,培育出35种植物383个优良品种,年推广面积867公顷,在育成品种、数量和种植面积等方面均居世界首位。
1993年
10月30日
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大型核电站燃料元件生产线改造工程顺利完成,为我国核电站燃料元件国产化奠定了基础。1994年4月6日生产线投产。
11月21日
由中国、阿尔及利亚两国合作建设的研究性重水反应堆通过最终验收。
1994年
2月1日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5月6日该核电站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4月6日
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大型核电站燃料组件生产线投产,其产品于1995年1月20日正式启运大亚湾核电站。
4月
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首次利用航测技术,为秦山核电站和上海市进行了放射性监测和环境综合调查,其结论是秦山核电站对周围环境没有影响。
9月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12月6日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成功一台专门生产放射性同位素的加速器。
1995年
1月
国内首条采用国际先进流程,即AUC流程制备UO2粉末,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化工试验生产线,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建成并投入运行。
5月15日
新华社宣布:“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全面退役。”该基地环境的治理符合国家有关环境法规的要求,并通过国家验收。
7月28日
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研制的我国第一台核电站仿真分析机通过部级鉴定验收,填补我国这一领域的空白,达到二十世纪9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
1995年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援助项目——激光吹气注入金属杂质研究在中国环流器新一号装置(HL-1M)上顺利完成。
11月
由秦山核电公司和亚洲仿真控制系统工程公司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整体核电站全范围、全过程、高逼真度的实时仿真系统——秦山30万千瓦核电站仿真机问世。1996年1月17日通过验收。
1996年
3月16日
世界上最大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条凝胶型锝―99M发生器生产线,在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投入运行。
7月17日
由第一重型集团公司试制的我国首台核电站压力容器鉴定合格。
7月29日,我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当天,我国政府向世界郑重声明,从1996年7月30日起暂停核试验。
1997年
2月22日
核工业四〇五厂铀同位素分离一期工程建成投产。随后,1999年1月5日二期工程建成投产。2001年7月10日,核工业五〇四厂铀同位素分离工程建成投产。
10月17日
我国自行研制的核电站乏燃料贮存格架镉套管样机通过验收。
1998年
2月6日
由沈阳水泵厂、哈尔滨电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和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上海核电器材公司联合研制的两台核电站用主泵通过国家级验收。
3月12日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有关科技人员,在进行自由电子激光的L波段高亮度注入器组合实验过程中,发现了束腔共振场聚束现象。
9月12日
原七三一矿所属737原地浸出采铀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工程在新疆伊宁通过验收。
10月30日
我国对污染物在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及生态环境中的迁移进行物理模拟的核辐射环境模拟技术综合实验室通过验收。
11月6日
我国第一台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检查机在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研制成功。
11月10日
浙江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号反应堆安全壳,由国内首次采用整体吊装穹顶技术封顶。
1999年
5月12日
采用直线加速器作辐射源的清华大学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在北京问世。
7月1日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等十大军工集团公司正式组建。
9月18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京举行大会,隆重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吴自良、陈能宽、周光召、钱三强、郭永怀、程开甲、彭桓武等11位为研制原子弹、氢弹做出突出贡献的核科技专家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0月20日
江苏田湾核电工程正式开工。
2000年
3月-5月
我国在上海神光Ⅱ装置上进行首轮激光打靶实验,获得高产额热核中子,取得激光核聚变研究标志性的物理成果。
5月30日
我国热功率为6.5万千瓦的中国实验快堆核岛厂房浇灌第一罐混凝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6月13日
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承建的30万千瓦恰希玛核电站投入运行,实现首次并网发电。
2000年
从1996年开始,北京大学的核科技专家利用测年技术,与历史学、考古学、天文学方面的科学家一起,共同参加了我国夏、商、周断代史的研究。通过4年多的研究,使我国有准确结论年代历史的纪年时间从2800年前向前推进到4000多年前。
12月21日
清华大学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顺利建成。
2001年
12月21日
我国第一条重水堆核燃料元件生产线在包头二〇二厂建成,每年可生产200吨燃料元件,实现了重水堆核燃料元件国产化。
2002年
4月
浙江秦山核电二期工程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2004年5月3日,该核电站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首座自主设计建造的大型商用核电站全面建成。
2月2日
国家重点科学工程——中国环流器二号A装置(HL—2A)开机成功,并于12月4日通过由国防科工委主持的工程竣工验收。
5月28日,广东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12月底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成立。
12月31日
浙江秦山三核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2003年7月24日,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比中加主合同规定的工期提前了112天。
2003年
1月8日
广东岭澳核电站一期工程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2004年
8月27日
由国防科工委主办的“中国核事业50年成就展”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8月30日和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 锦 涛,中央军委主席江 泽 民分别参观了展览。参观时,胡 锦 涛强调指出:“无论是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看,还是从保障国家安全看,我们都必须切实把我国核事业发展好。”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温 家 宝、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也分别参观了展览。
8月29日
中央军委主席江 泽 民在新华社《参考清样》上,对我国核科技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发展核技术,要“凭我们的财力急起直追地往前赶”。
2005年
12月15日
广东岭澳核电站二期工程1号机组开工。
12月28日
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二期工程开工。
2006年
3月22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规划》拟定了我国核电的发展方针、战略和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
3月28日
浙江秦山二核扩建工程3号机组开工。
同年6月15日广东岭澳核电二期工程2号机组开工。
12月28日
中国国核海外鈾资源开发公司揭牌成立,标志着我国在海外鈾资源开发上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2007年
1月28日
浙江秦山二核扩建工程4号机组开工。
8月18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开工。
4月18日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成立。
5月17日
江苏田湾核电站1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随后于8月16日,2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
5月22日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成立。
6月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制的EDF-M邮件爆炸物检测装置通过2008年北京奥运防爆安检装备专家组验收,成为[敏感词语]反邮件爆炸恐怖的关键装备。
9月26日
国防军工集团2007年惟一承担的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原子能院《嬗变核废料的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准立项。
2008年
1月8日
中核集团二一六大队等承担的《新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勘查研究及资源评价》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2月18日
广东宁德核电工程1号机组开工。
3月15日
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经表决批准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决定新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能源行业管理有关职责和原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的核电管理职责划入该局。新组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承担核工业的行业管理职能。从下半年开始,我国新的核能行业政府管理机构进入正常运转。
3月20日
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工程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举行负挖仪式,标志该项目进入正式建设阶段。
3月28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6月6日
中核(天津)机械有限公司在天津揭牌成立,标志着我国核燃料生产设备国产化实现了重大跨越。
2008年下半年 3000吨铀转化生产线在西北核工业基地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生产。
10月7日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与法国阿海珐集团公司签署铀资源和核电工程国际合作协议。
11月12日
广东宁德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11月21日
福建福清核电工程开工建设。
12月16日
广东阳江核电工程1号机组开工。
12月26日
浙江方家山核电工程1号机组开工。
2009年
3月7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工程3号机组开工。
3月21日
四〇四中试工程冷试车通过中核集团组织的专家组验收。
4月19日
作为我国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之一的、世界首座采用三代技术的浙江三门核电一期工程开工建设。
4月20-22日
国际原子能机构“面向21世纪核能部长级国际大会”在京召开。
为配合核能部长级国际大会,4月19日,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国际核电工业展览会”在京开幕。
6月5日
广东阳江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6月17日
福建福清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6月29日
全球首个AP1000模块一次吊装成功,重达700多吨的模块顺利就位。
7月17日
浙江方家山核电工程2号机组开工。
8月15日
辽宁红沿河核电工程4号机组开工。
10月13日
在俄罗斯总理普京访华并与温 家 宝总理举行定期会晤之际,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与俄罗斯原子能工业公司签署了关于田湾二期项目合作的相关文件,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与俄罗斯核电出口公司签署了有关中国示范快堆项目合作的相关文件。
2.核能的可持续发展性 篇二
核能(nuclear energy)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现,这离不开早期西方科学家的探索发现,他们为核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
1938年 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在1945年之前,人类在能源利用领域只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二战时,原子弹诞生了。人类开始将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相继展开对核能应用前景的研究。
大自然的奉献与人类的聪明才智的结合缔造了核能,一个世纪的时间,核能已经成为了世界能源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员了。在今天,核能主要有四个作用:
第一也是最主要的用途即用于电力生产。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能源短缺。像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些化石燃料不但是污染源,而且终将耗尽。此外,从石油中可以提炼石油化工产品或更有价值的产品,所以应该节约使用石油。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国家几乎都用核能发电,世界16%的电也是通过核能保障的。世界上六分之一的电是由核电站生产的。现在许多国家还在继续建造核电站。
第二个用途即发展医学技术。现在核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使医学技术受益,许多病症需要用放射性物质来治疗和预防。如:核放射和核药物对确诊和治疗癌症就有很大的功效。科学家们制造了各种核放射仪器,用其确诊脑癌、肠癌、前列腺癌和乳癌。这些机器对医生对症下药提供了很大帮助。此外,核放射物还能确诊甲状腺、传染病、关节炎、贫血等症状,这使医学越来越依赖于核技术。现今可以用核能而发明的“CT”和核磁共振来确诊每个人身体上不适的地方,并且其误诊率非常低。
第三个用途即用于处理食物。核技术对食品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如有些容易腐坏的食品,现今可以通过核放射物处理就不易腐坏。与此同时,专家们利用核技术消灭食物和植物中的病毒,从而延长事食物的有效期。核技术对食品的另一益处是改变事物食物基因,提高植物质量。伊朗北部古尔冈市农业与自然资源学院的副校长拉希米扬博士说:‘核技术还能用于改变植物基因,以增加植物的种类,从而挑选优质品种。科学家还能利用核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且使农作物抵御各种灾害。”
第四个用途为用于其他事物。如,在和技术的帮助下,可以勘探地下水源,或发现水坝受损或渗水。此外核技术还能淡化水,能扫雷。也还可以帮助兽医,对畜牧业产品的质量有一定的提高作用。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目前人们开发核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重元素的裂变,如铀的裂变;二是轻元素的聚变,如氘、氚、锂等。重元素的裂变技术,己得到实际性的应用;而轻元素聚变技术,也正在积极研制之中。目前核能的原料开采除了传统的陆地资源开采,还包括两种新来源:海洋核能与月球核能。
海洋核能:不论是重元素铀,还是轻元素氘、氚,在海洋中都有相当巨大的储藏量。铀是高能量的核燃料,1千克铀可供利用的能量相当于燃烧2050吨优质煤。然而陆地上铀的储藏量并不丰富,且分布极不均匀。只有少数国家拥有有限的铀矿,全世界较适于开采的只有100万吨,加上低品位铀矿及其副产铀化物,总量也不超过500万吨,按目前的消耗量,只够开采几十年。而在巨大的海水水体中,却含有丰富的铀矿资源。据估计,海水中溶解的铀的数量可达45亿吨,相当于陆地总储量的几千倍。如果能将海水中的铀全部提取出来,所含的裂变能可保证人类几万年的能源需要。不过,海水中含铀的浓度很低,1000吨海水只含有3克铀。只有先把铀从海水中提取出来,才能应用。而要从海水中提取铀,从技术上讲是件十分困难的事情,需要处理大量海水,技术工艺十分复杂。但是,人们已经试验了很多种海水提铀的办法,如吸附法、共沉法、气泡分离法以及藻类生物浓缩法等
月球核能: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时,6次带回368.194千克的月球岩石和尘埃。科学家将月球尘埃加热到3000华氏度时,发现有氦等物质。经进一步分析鉴定,月球上存在大量的氦-3。科学家在进行了大量研究后认为,采用氦-3的聚变来发电,会更加安全。有关专家认为,氦-3在地球上特别少,但是月球上很多,光是氦-3就可以为地球开发1万-5万年用的核电。地球上的氦-3总量仅有10-15吨,可谓奇缺。但是,科学家在分析了从月球上带回来的月壤样品后估算,在上亿年的时间里,月球保存着大约5亿吨氦-3,如果供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足以使用上千年
在当今世界,核能已经被许多国家利用起来,主要用于发电。但是在人类利用核能的一个世纪的时间内,核电站出现过严重的问题,历史上出现过最严重的问题应当就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与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事件。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于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乌克兰苏维埃共和国境内的普里皮亚季市该电站第4发电机组爆炸,核反应堆全部炸毁,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成为核电时代以来最大的事故。辐射危害严重,导致事故后前3个月内有31人死亡,之后15年内有6-8万人死亡,13.4万人遭受各种程度的辐射疾病折磨,方圆30公里地区的11.5万多民众被迫疏散。为消除事故后果,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在1945年8月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市与长崎市投下原子弹,这也是原子弹唯一一次在战争中使用。美国计划使用曼哈顿计划中成功制造的核武器,并分别在8月6日及9日在广岛与长崎投下小男孩原子弹及胖子原子弹。广岛约有90,000-166,000人因核爆而死亡,长崎则有60,000–80,000人死亡。这两起事故因为其核物质的强放射性,是几十万人死去,并且还直接影响着后代,在切尔诺贝利发生的27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谈其色变,据专家估计,消除这场浩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需要800年,而持续的核辐射则会延续10万年。在人类灾难史上,这是何其严重的一笔。总的来说,核电的缺点可以概括为:
1.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且需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
2.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3.核能电厂投资成本太大,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4.核能电厂较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5.兴建核电厂较易引发政治歧见纷争。6.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
观察到核能的缺点,同时我们也正视核能的优点。据了解,全世界已有30个国家拥有核电站。在这些国家中,有26个国家有建造更多其他核电站的计划,而有4个国家决定不再建造核电站。另外,有15个暂未拥有核电站的国家正在准备建造属于这些国家的核电站。法国是核电利用很高的国家,其现有59座核电站,供应全国87.5%的电量,可以说,核电是法国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因为有了核能,我们对传统能源不在那么担心,面对现今世界的能源短缺,污染环境等问题,核能发电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总的来说,核能的优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2.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3.核能发电所使用的铀燃料,除了发电外,暂时没有其他的用途。4.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5.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故发电成本较其他发电方法为稳定。
3.辩论赛___核能发展弊端 篇三
第一:核能是绿色能源吗?
也许你会认为核能不会像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那样产生大气污染,也不会排放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但是你错了!其实事实完全相反。用于核电的原料之一是铀,铀浓缩设施需要依靠煤炭提供电力的工厂。这些工厂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的二氧化碳。此外铀浓缩过程还会排放大量氯氟烃,氯氟烃除了导致臭氧层变得稀薄以外,还是比二氧化碳强度高一万到两万倍的温室气体。此外由于核能发电热效率较低,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中,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而且,在核发电过程中,每年又要向空气和水中持续排放超过上千万居里的放射性同位素。尽管核工业坚持说,某些放射性物质从生物角度不会引起严重后果。但事实远非如此。
第二:核能是高效能源吗?
核工业的真正经济价值从来就没有被认真地分析过,这其中包括铀浓缩的成本,发生核事故后的巨大经济索赔,拆卸到期反应堆成本,现有核反应堆的维护,核原料和废料的运输和将放射性核废料储存25万年的所需费用。这些总和比获得的商业价值高10倍乃至百倍千倍!核电的真实成本,是其燃料成本的上百倍。人类目前只是被核电站其燃料成本的低廉所迷惑!
第三:核能的利用安全吗?
1988 年联合国发表了一项报告,警告说,如果打起核大战,地球上的50 亿人将有40 亿人在当时死伤或在战后饿死。我们都知道 由于发电的核原料在制造过程中设计敏感技术---铀浓缩,不排除有些国家打着和平利用铀浓缩的幌子来发展自己的用于战争的核技术,因为每一座1000兆瓦的核反应堆每年就可产生200公斤的钚。钚是核武器所需的燃料。5公斤钚就可以制造一枚原子弹。而一个反应堆每年可以产生200公斤的钚。因此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拥有一个核电站的国家每年可以制造40颗原子弹。“ 进入20世纪90年代末,地区性的核危机开始频频爆发,先是南亚地区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相继进行多次核试验,之后不久在中东地区,伊朗核问题也被正式捅上了台面,西方国家纷纷指责伊朗以和平研究为幌子研制核武器。就在国际社会为伊朗核问题一筹莫展的同时,原本就已经让人头大的朝鲜核问题再次出现反复,全球防扩散机制出现了最严重的危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核技术不仅是用于军事上才会威胁到人类安全,核技术本身就是极度危险的。
其实历史上,核泄漏事件曾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
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受污染面积达390万平方公里。在过去20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00多万人,完全消除这场浩劫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至少需要800年,而持续的核辐射危险将持续10万年。1979年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三哩岛核电站的一次严重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1977年,斯洛伐克境内的核电站反应堆因温度过高导致事故,几乎酿成一场大规模环境灾难。1957年前苏联核事故造成70-80吨核废料发生爆炸并散播至800平方公里的
地上····
除了可怕的核泄漏之外,在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核废料,极少有人知道它处理的难度,这也是造成公众对核电站抱无所谓态度的主要原因。核废料不同于废电池,统一收集密闭封存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核废料中不能被完全用尽的核物质仍具有极强的放射性,且具有残留时间长、毒性剧烈的特点。即使贮存过百万年,其残留物质中的核辐射剂量仍能超过允许剂量的一千万倍以上。然而不幸的是,当今处理核废料主流方式任然为封存填埋,要寻找一处安全、永久存放核废料的地点。这个地点要求物理环境特别稳定,长久地不受水和空气的侵蚀,并能经受住地震、火山、爆炸的冲击。但数百年后,这些存放地点会不会发生破坏是无法预料的。如果不能妥善处置将会给当地环境带来毁灭性影响。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核电站在运行时不能出半点差池。问题是” 人有失手,马有乱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诸多努力将这种情况的出现尽可能地减少或推迟,但是做到绝对杜绝人为失误是不可能的。我们对所有安全措施的严守都只能是为我们提供一种近似的而非彻底的安全。为了人类的未来,应该严格限制人类使用核能。
第四:发展核电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德国正在考虑永久放弃核能源转而制定了一个新的风电发展长远规划,到2050年占总用电量的50%。法国是世界上核电发电比例最高的国家,但是其政府早在几年前就已决定淘汰核电,并制订了一个时间表逐步实现能源无核化!美国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目标是要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
奥巴马在就职演说中表达出对于发展新能源的热情:“我们将利用太阳、风和土壤来为我们的汽车和工厂提供能源”
第五:我们还有更好的选择!
人类现如今核能利用的主要方向是核能发电。但在我方看来,全球“禁核”照样能实现完整的能源供应。
风电一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能源,装机容量每年增长超过30%。
全球可再生的风能资源是整个世界预期电力需求的2倍。而且目前国际上已经能做到,风能度电成本低于核能,第六:这不仅仅是个能源问题,中国的能源开发重点不应该是核能!
中国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处于重工业发展的中期,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源消耗处于快速上升上时期。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不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这是无可非议的。美国新任能源部长 朱棣文上台第一个讲话就讲了,说是我们美国的很多产品之所以价格高,是因为我们在节能减排上做了大量的投入,你中国之所以低,你是因为没有投,因此我要代表美国人民收你能源税。
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写过一本书《无畏的希望》,其中有两句话很深刻:“ 一个控制不了能源的国家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未来”、“增加美国竞争力最后一个关键的投资是能源基础设施” 其一,拉起低碳经济大旗,可以有效的打击政治对手。在美国看来,其主要政治竞争对手一是俄罗斯,二是中国,三是潜在的印度。其二,拉起低碳经济大旗,可以在“世界金融中心”失去作用的情况下,以能源排
污许可费和新能源技术作为向发展中国家的提款机!
总之种种迹象都表明,核能开发弊大于利!现如今对核能的开发也是一种赌博!就以核电站为例,我们赌的是在现有设计方案完全正确,施工队伍完全按照标准施工,核电站寿命40年内电站工作人员无丝毫马虎,无大的自然灾害,无恐怖袭击,无军事打击!而我们的赌注是我们子孙后代的幸福啊。更何况大家都知道这小概率事件几乎不会发生!
据美国国家科学学院所公布的报告指出,绝大多数联邦政府用以制造核子弹的地点将不可能完全清理干净,造成这些土地再也无法为大众使用。报告中说:“在许多地方,无论是具幅射性或不具幅射性的危险废料都将继续存留。遗害人类与环境达数万或数十万年之久。这些对人类与环境所造成难以承受的危 害,将很难彻底地把它们清除,不论是现在或是可预见的未来。
而这样的说法其实并不新鲜。这份由能源部委托所汇整的报告则更进一步强调,政府可以试着宣布部分地区永久禁止入内,但却缺乏科技、金钱和管理技术来防止污染向外蔓延。此外,部分污染物已“移出”核弹工厂的界线,其它地方也将出现同样的现象。
毕竟搭建围墙把这个地方围住是一回事,如何能永远地维持净空则又是另一回事。
事实上,政府对这些土地使用的掌控已出现松动。
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布什政府也曾经提出过“无核世界”的口号。奥巴马再次提出建立“无核世界”的问题。
通过“去核”最终走向“无核世界”并非幻想
4月8日,美俄两国领导人在捷克首都布拉格签署新的《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取代已经到期的美苏第一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两国把部署的战略核弹头分别削减到1550枚,被部署的战略运载手段也相应减少。朱明权指出,如果单纯从数量上进行分析,这自然是一个削减力度颇大的条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有人曾经问过爱因斯坦一个问题,人类如果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各国会使用什么样的武器?爱因斯坦回答:“第三次世界大战具体用什么武器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人类使用的肯定是石块和木棒――因为人类文明已经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核战争当中毁灭掉了。”
这个故事曾广为流传,虽然它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爱因斯坦等这些开启了“核时代”的科学家们的确为核武器“忧心忡忡”。在学界,学者们把爱因斯坦的此种“忧虑”比作“从狂热到理性”的回归。
4.核能的利与弊 篇四
课题组长:XXX(撰写报告,计划统筹)副组长:XXX(资料查询与收集)
组员:XXXX(负责调查访问,资料查询与收集,总结与思考)相关科学:物理
内容摘要:本课题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了解当今社会的核对人类的利与弊得问题。探究核对人类的利与弊得影响。关键词:核对人类的利与弊
核能是20世纪人类的一项伟大发现,并已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果。1942年12月2日,著名科学家费米领导几十位科学家,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启动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核能时代。在这以前人类利用的能源,只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当核能进入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后,一种通过原子核变化而产生的新能源,从而核能对人类的利与弊同时诞生。
核能分为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核聚变是原子核互相聚合作用,生成新的质量更重的原子核,并伴随着巨大的能量释放的一种核反应形式。核聚变能是工业由两个轻原子核结合在一起释放出的能量。迄今达到规模的核能只有核裂变能。核聚变又叫“热核反应”。氢的同位素氘(H,重氢)是主要的核聚变材料。氘以重水的形式存在于海水中。氘的含量占氢的0.015%。1升海水中的氘通过核聚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释放出的能量。全世界海水中所含的氘通过核聚变释放的聚变能,可供人类在很高的消费水平下使用50亿年。放射性元素可以放出三种看不见的射线。一种是α射线,就是氦原子核。一种是β射线,就是高速电子。一种是γ射线,就是高能光线。其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
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分裂成较轻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其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裂变。在一定的条件下,新产生的中子会继续引起更多的铀原子核裂变,这样一代代传下去,像链条一样环环相扣,所以科学家将其命名为链式裂变反应。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核裂变反应。链式裂变反应释放出巨大的核能,1千克铀-235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吨标准煤燃烧产生的能量。只有铀-233、铀-235和钚-239这三种核素可以由能量为0.025电子伏的热中子引起核裂变。它们都是核燃料,其中只有铀-235是天然存在的,而铀-233、钚-239是在反应堆中人工生产出来的。铀-235在天然铀中的含量仅为0.7%。
开启的封印
核对人类发展有不同影响。在军事方面更多关于核如核动力航空母舰,核潜艇,核武器等中国伟大的邓稼先研究原子弹和氢弹,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使中国屹立在世界之巅。核对对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如1945年8月6日和9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前夕,美国空军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接连投掷了两枚原子弹。这场人类有史以来的巨大灾难,造成了10万余日本平民死亡和8万多人受伤。原子弹的空前杀伤和破坏威力,震惊了世界,也使人们对以利用原子核的裂变或聚变的巨大爆炸力而制造的新式武器有了新的认识.核在政治也起重大的作用。好的方面如目前得认可到国际社会的有核国家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和中国,5国的核地位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的。冷战刚结束,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南非等一批国家都主动放弃现有核武器及核武器发展计划,成为无核国家。一些没有核武器的国家千方百计谋求核武器,成为“核门槛”国家。而这些没有核技术的国家,在其他方面受到压迫。坏的方面如目前在观察。朝鲜中央通讯社称,“这次核试验是一个历史性事件,为我们的军队和人民带来了幸福欢乐”。2009年5月25日,朝鲜不顾各国反对,仅在1个小时前通知其他国家自己将进行一次地下核试验,试验目的是增强朝鲜自卫核威慑能力。受到各国强烈反对。
核在经济方面的影响。好处是,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1000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一座100万千瓦的大型烧煤电站,每年需原煤300~400万吨,运这些煤需要2760列火车,相当于每天8列火车,还要运走4000万吨灰渣。同功率的压水堆核电站,一年仅耗铀含量为3%的低浓缩铀燃料28吨;每一磅铀的成本,约为20美元,换算成1千瓦发电经费是0.001美元左右,这和目前的传统发电成本比较,便宜许多;而且,由于核燃料的运输量小,所以核电站就可建在最需要的工业区附近。核电站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同等火电站的一倍半到两倍,不过它的核燃料费用却要比煤便宜得多,运行维修费用也比火电站少。核电比火电“经济”。电厂每度电的成本是由建造折旧费、燃料费和运行费这三部分组成。主要是建造折旧费和燃料费,核电厂由于特别考究安全和质量,建造费高于火电厂,一般要高出30%~50%,但燃料费则比火电厂低得多。据测算,火电厂的燃料费约占发电成本的40%~60%,而核电厂的燃料费则只占20%~30%。经验证明,核电厂的发电成本要比火电厂低15%~50%。坏处核能电厂投资成本太大,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核能电厂较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
核对环境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对我们有利的方面,如:
1.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2核能发电的成本中,燃料费用所占的比例较低,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故发电成本较其他发电方法为稳定。
3是能量密集,功率高,为其它能源所不及。这一特点决定了它的运输量小,可以减缓交通运输压力。
4是在能量储存方面,核能比太阳能、风能等其它新能源容易储存。核燃料的储存占地不大,在核船舶或核潜艇中,通常两年才换料一次。相反,烧重油或烧煤设备需庞大的储存罐或占地很大。
5是核能比较清洁,不会产生二氧化碳。世界上大量有机燃料燃烧后排出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气体,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还导致酸雨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破坏生态平衡。比较起来,核电站就没有这些危害。在全球限制温室气体的大环境下,发展核能几乎被认为兼顾发展经济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唯一途径。从而有效地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改善当地的环境空气质量,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境。
6是核电比火电“经济”。电厂每度电的成本是由建造折旧费、燃料费和运行费这三部分组成。主要是建造折旧费和燃料费,核电厂由于特别考究安全和质量,建造费高于火电厂,一般要高出30%~50%,但燃料费则比火电厂低得多。据测算,火电厂的燃料费约占发电成本的40%~60%,而核电厂的燃料费则只占20%~30%。经验证明,核电厂的发电成本要比火电厂低15%~50%。
对我们不利的方面如:
1.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且需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2.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3.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
致命的回忆
事例 1986年4月26日,世界上最严重的核事故在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乌克兰基辅市以北13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灾难性大火造成的放射性物质泄漏,污染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国际社会广泛批评了苏联对核事故消息的封锁和应急反应的迟缓。在瑞典境内发现放射物质含量过高后,该事故才被曝光于天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前苏联最大的核电站,共有4台机组。4月,在按计划对第4机组进行停机检查时,由于电站人员多次违反操作规程,导致反应堆能量增加。26日凌晨,反应堆熔化燃烧,引起爆炸,冲破保护壳,厂房起火,放射性物质源源泄出。用水和化学剂灭火,瞬间即被蒸发,消防员的靴子陷没在熔化的沥青中。1、2、3号机组暂停运转,电站周围30公里宣布为危险区,撤走居民。事故发生时当场死2人,遭辐射受伤204人。5月8日,反应堆停止燃烧,温度仍达300℃;当地辐射强度最高为每小时15毫伦琴,基辅市为0.2毫伦琴,而正常值允许量是0.01毫伦琴。瑞典检测到放射性尘埃,超过正常数的100倍。西方各国赶忙从基辅地区撤出各自的侨民和游客,拒绝接受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进口食品。原苏联官方4个月后公布,共死亡31人,主要是抢险人员,其中包括一名少将;得放射病的203人;从危险区撤出13.5万人。1992年乌克兰官方公布,已有7000多人死亡于本事故的核污染。
5月9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布利克斯应苏联政府邀请,乘直升飞机从800米高空察看核电站的情况,他认为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事故。灾后两年之中,26万人参加了事故处理,为4号核反应堆浇了一层层混凝土,当成“棺材”埋葬起来。清洗了2100万平方米“脏土”,为核电站职工另建了斯拉乌捷奇新城,为撤离的居民另建2.1万幢住宅。这一切,包括发电减少的损失,共达80亿卢布(约合1白俄罗斯共和国损失了20%的农业用地,220万人居住的土地遭到污染,成百个村镇人去屋空。乌克兰被遗弃的禁区成了盗贼的乐园和野马的天堂,所有珍贵物品均被盗走,也因此将污染扩散到区外。*近核电站7公里内的松树、云杉凋萎,1000公顷森林逐渐死亡。30公里以外的“安全区”也不安全,癌症患者、儿童甲状腺患者和畸型家畜急剧增加;即使80公里外的集体农庄,20%的小猪生下来也发现眼睛不正常。上述怪症都被称为“切尔诺贝利综合症”。土地、水源被严重污染,成千上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园。切尔诺贝利成了荒凉的不毛之地。10年后,放射性仍在继续危胁着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约800万人的生命和健康。
20亿美元)。乌克兰政府已作出永远关闭该电站的决定。
同时,核对人类的危害也很大,如果放射性沉降物进入人体,在体内达到一定剂量时就会产生有害作用,人会出现头晕、头疼、食欲不振等症状。如超剂量的放射性物质长期作用与人体,就能使人患上肿患、白血病及遗传障碍。
5.核能教学反思 篇五
从课堂的反映可以看出,部分同学的知识面还是很宽的,他们对原子弹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有些同学甚至可以说出扔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的名称,他们说来津津有味,兴趣一下就提高起来,在此基础上我适时提出,原子弹为何有那么大的威力呢?促使学生想去了解这样的问题,再引导他们看书,从原子核的结构到原子核的链式反应、热核反应,从而搞清获得核能的途径、核能的利用及防护。从本课所产生的效应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这为教学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必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篇二:核能教学反思
核能教学反思
篇一:核能>教学反思
关于新能源中核能的教学,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尝试,效果然不同。
第一种方式:按照常规方法,看书加讲解结合灯片,整堂课就原子核的结构,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利用核能的优缺点等知识点做了详尽的讲解,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第二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灯片展示原子核的链式反应、热核反应,再阅读课本,说出原子核的结构,了解相关知识。
这样的两堂课令我有两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的是我在导入过程增设“原子弹的研制及爆炸”的效果灯片,原本是要增加一些课堂气氛,没想到课堂气氛会那么热烈。第二个想不到的是原本很枯燥的概念课会上得那么活。
从课堂的反映可以看出,部分同学的知识面还是很宽的,他们对原子弹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有些同学甚至可以说出扔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的名称,他们说来津津有味,兴趣一下就提高起来,在此基础上我适时提出,原子弹为何有那么大的威力呢?促使学生想去了解这样的问题,再引导他们看书,从原子核的结构到原子核的链式反应、热核反应,从而搞清获得核能的途径、核能的利用及防护。
从本课所产生的效应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这为教学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必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
篇二:核能教学反思 1.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活跃。
传统教学大、多是老师讲学和挂图相结合,但是一些现象使在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比如说核能的释放就无法在课堂上演示完成。
我在课上讲裂变和聚变时,先是运用flash动画形象生动地演示《链式反应》和《热核反应》,另外我还搜集了大量关于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录像,例如《原子弹在试验场的爆炸》、《轰炸广岛》核《氢弹空投》,让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威力,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如果像传统教学法那样纯粹地讲述反应,学生一是费解,二是提不起兴趣。而动画课件和录像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在课堂的实践
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尽管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有控制不好,出现事故的时候。例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资料以外,还大量搜集了关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文字记载,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在灾难的记载面前目瞪口呆,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3.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核能威力巨大,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同一般。二战过后,整个中国满目疮痍,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高。但1964年戈壁滩上的原子弹爆炸以后,世人再也不敢小看中国了。在我给学生放映完《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之后,议论纷纷,大受鼓舞!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利用的课外时间进行学习。
建议学生在课外书、杂志、报刊、电视和互联网上寻找他们感兴趣的有关“核能”的内容。很多学生在课后把只要精力放在课外书、杂志、报刊、电视和互联网上,鼓励他们把课外时间运用到学习上可以使他们的课外时间更加有意义。5.充分搞好“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把新课自习设计成学生作业,让学生们小组互动合作完成。这比单纯老师讲解新课内容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相互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了,而思考过的东西会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另外,我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设计了一个自由问答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大胆地把自己想了解的关于“核能”的问题提了出来。我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放到全班,让知道答案的学生去解答,整节课就在这样的热烈讨论中结束了,不少学生仍然意犹未尽。
由于学生的积极配合,我的整节课上得比较顺畅。学生在互动式的自主探究学习中,了解到了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面性。同时,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令我感觉到不足的是,我给听课者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对学生还不够亲切。这会在和学生交流上产生一些影响,使学生在提问的时候不够放开。今后我将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使自己在学生中更有亲和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篇三:核能教学反思
人们现在还不能像控制裂变那样有效地、随心所欲地控制聚变反应,和平利用聚变
释放的核能,但是由于核聚变可以释放比裂变更大的核能,而且不像裂变那样会产生较大的放射性污染,其原料氘和氚等又比铀丰富得多,因此控制聚变反应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课题。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积极研究聚变的人工控制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国家在这方面也没有落后,自己研制的可控核聚变的实验装置--中国环流器1号已于1984年顺利启动,已经取得不少研究成果,至今仍在继续工作中。同学们将来也许能参与其中,成为我国和平利用聚变释放核能的有功人员,为开发我国的新能源作出重大的贡献,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通过教学发现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要想充分发挥学生对探究问题的自主性、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则时间的矛盾总是存在的,把握不好就会使一个问题的讨论面太大,时间拖得太长,还会远离研究主题,浪费时间等等。所以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使每个环节十分严密,力争排除一些客观干扰因素,也就是要把握好引导的“度”,对于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兴趣,培养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等方面的问题也值得再讨论。篇三:核能教学反思
核能教学反思
学生们通过阅读一些有关的材料,体会到了核能的重要性。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后,我开始新课的教学。整节课学生都是在极其感兴趣的情况下听课的。得到如此较好的效果,我回顾我的课堂得到如下一些感悟。1.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活跃。
传统教学大、多是老师讲学和挂图相结合,但是一些现象使在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比如说核能的释放就无法在课堂上演示完成。
我在课上讲裂变和聚变时,先是运用动画形象生动地演示《链式反应》和《热核反应》,另外我还搜集了大量关于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录像,例如《原子弹在试验场的爆炸》、《轰炸广岛》核《氢弹空投》,让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威力,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如果像传统教学法那样纯粹地讲述反应,学生一是费解,二是提不起兴趣。而动画课件和录像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在课堂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尽管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有控制不好,出现事故的时候。例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资料以外,还大量搜集了关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文字记载,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在灾难的记载面前目瞪口呆,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3.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核能威力巨大,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同一般。二战过后,整个中国满目疮痍,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高。但1964年戈壁滩上的原子弹爆炸以后,世人再也不敢小看中国了。在我给学生放映完《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之后,议论纷纷,大受鼓舞!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利用的课外时间进行学习。
建议学生在课外书、杂志、报刊、电视和互联网上寻找他们感兴趣的有关“核能”的内容。很多学生在课后把只要精力放在课外书、杂志、报刊、电视和互联网上,鼓励他们把课外时间运用到学习上可以使他们的课外时间更加有意义。5.充分搞好“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把新课自习设计成学生作业,让学生们小组互动合作完成。这比单纯老师讲解新课内容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相互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了,而思考过的东西会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核能教学反思二:
关于新能源中核能的教学,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了尝试,效果然不同。第一种方式:按照常规方法,看书加讲解结合灯片,整堂课就原子核的结构,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利用核能的优缺点等知识点做了详尽的讲解,学生也基本掌握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第二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利用灯片展示原子核的链式反应、热核反应,再阅读课本,说出原子核的结构,了解相关知识。
这样的两堂课令我有两个想不到,第一个想不到的是我在导入过程增设“原子弹的研制及爆炸”的效果灯片,原本是要增加一些课堂气氛,没想到课堂气氛会那么热烈。第二个想不到的是原本很枯燥的概念课会上得那么活。
从课堂的反映可以看出,部分同学的知识面还是很宽的,他们对原子弹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有些同学甚至可以说出扔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的名称,他们说来津津有味,兴趣一下就提高起来,在此基础上我适时提出,原子弹为何有那么大的威力呢?促使学生想去了解这样的问题,再引导他们看书,从原子核的结构到原子核的链式反应、热核反应,从而搞清获得核能的途径、核能的利用及防护。
从本课所产生的效应可以看出新课程理念下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这为教学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为了在课堂教学中顺利地实现三维目标,必须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
核能教学反思三:
信是爱因斯坦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的目的是让罗斯福重视核能这种能源。学生们通过阅读信件,体会到了核能的重要性。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后,我开始新课的教学。整节课学生都是在极其感兴趣的情况下听课的。得到如此较好的效果,我回顾我的课堂得到如下一些感悟。1.多媒体辅助教学使课堂更加活跃。
传统教学大、多是老师讲学和挂图相结合,但是一些现象使在课堂上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比如说核能的释放就无法在课堂上演示完成。
我在课上讲裂变和聚变时,先是运用flash动画形象生动地演示《链式反应》和《热核反应》,另外我还搜集了大量关于原子弹、氢弹爆炸的录像,例如《原子弹在试验场的爆炸》、《轰炸广岛》核《氢弹空投》,让学生们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核裂变和核聚变的威力,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如果像传统教学法那样纯粹地讲述反应,学生一是费解,二是提不起兴趣。而动画课件和录像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在课堂的实践中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尽管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能,也有控制不好,出现事故的时候。例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课堂上,我除了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资料以外,还大量搜集了关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文字记载,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们在灾难的记载面前目瞪口呆,同时也深刻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3.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由于核能威力巨大,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非同一般。二战过后,整个中国满目疮痍,在国际上的地位也不高。但1964年戈壁滩上的原子弹爆炸以后,世人再也不敢小看中国了。在我给学生放映完《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之后,议论纷纷,大受鼓舞!4.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充分利用的课外时间进行学习。
建议学生在课外书、杂志、报刊、电视和互联网上寻找他们感兴趣的有关“核能”的内容。很多学生在课后把只要精力放在课外书、杂志、报刊、电视和互联网上,鼓励他们把课外时间运用到学习上可以使他们的课外时间更加有意义。5.充分搞好“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把新课自习设计成学生作业,让学生们小组互动合作完成。这比单纯老师讲解新课内容效果要好得多。学生在相互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认真思考了,而思考过的东西会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另外,我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设计了一个自由问答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大胆地把自己想了解的关于“核能”的问题提了出来。我再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放到全班,让知道答案的学生去解答,整节课就在这样的热烈讨论中结束了,不少学生仍然意犹未尽。
由于学生的积极配合,我的整节课上得比较顺畅。学生在互动式的自主探究学习中,了解到了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面性。同时,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令我感觉到不足的是,我给听课者有点居高临下的感觉,对学生还不够亲切。这会在和学生交流上产生一些影响,使学生在提问的时候不够放开。今后我将努力改变自己的形象,使自己在学生中更有亲和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核能是英雄还是枭雄
——对福岛核电泄漏的反思
武汉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陈浩
2014302540001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多,化石燃料也越来越少,我们需要开发利用环保可再生的新型能源,而核能进入了时代的主流,满足我们的需求,但每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伴随着风险和弊端,因此,我们需从最基本的问题出发,对核能进行深入的了解,高瞻远瞩,找出合理发展核能的方向,制定出合理的方案,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核能开发安全前景 key words: nuclear energy,development,safety,prospects 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的福岛发生里氏9.0级地震,从而引发当地的福岛核电站出现核泄漏,短短几天之内,就有上百人受到辐射,数以万计的人接受核辐射检测,造成中、日、韩等多个国家的恐慌,各个国家对进口产品以及海关一度进入一级警戒状态,纵观核电站的发展史,出现的较大核事故不在少数,197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三里岛核电站事故是美国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此次核泄漏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造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最大一次灾难。日本此次事故相对比较小,但是所带来的危害仍然使日本民众不安,日本政府仍继续着核辐射后的核电站维修及善后的污染物的处理。这几起核事故的巨大灾难引发的后果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人类应该怎样正确、合理、安全地利用核能。
核能最大的用途就是生产电力,当今世界面临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能源短缺,石油、天然气与煤炭不仅仅是不可再生能源,而且是巨大的污染源,有机燃料燃烧后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亚氮等气体,不仅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农作物生长,还导致酸雨和大气层的“温室效应”,破坏生态平衡。煤和石油都是化学工业和纺织工业的宝贵原料,能以它们制造出多种产品,作为原料,它们要比仅作为燃料的价值高得多。因此,石油等这些能源需节约使用。
据数据显示,一吨金属铀裂变所产生的能量,相当于270万吨标
准煤。地球上已探明的核裂变燃料,即铀矿和钍矿资源,按其所含能量计算,相当于有机燃料的20倍,只要及早开发利用,即有能力替代和后继有机燃料。地球上还存在大量的聚变核燃料氘,能通过聚变反应产生核能。1吨氘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100万吨标准煤。自然界每吨海水或河水中均含有3克氘,所以,有朝一日聚变反应堆成功后,那将是人类核能发电史上一次重大飞跃。
在发电方面,对比与水利发电、火力发电,核能发电的危害就比较小了。核电站严格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安全规范和卫生规范设计,对放射性三废,按照尽力回收储存,不往环境排放的原则,进行严格的回收处理。往环境排放的只是处理回收后残余的一点尾水尾气,数量甚微。从放射性排放角度看,核电也比火电小。电厂每度电的成本是由建造折旧费、燃料费和运行费这三部分组成。主要是建造折旧费和燃料费,核电厂由于特别考究安全和质量,建造费高于火电厂。但核电的经济性优于火电。
这是核能的天然优势,但是同时核能也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或者说是无法忽视的缺点,一旦这些缺点无法得到妥善的解决,核能还不能算是一个得以信赖的能源。
核能发电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最让人恐惧的是核辐射污染,核废料处理需要严谨,使用过的核燃料虽然体积小,但其具有强烈的放射性,一旦处理不当,就有可能对环境生命产生致命的影响,而核废料的放射性不能用一般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消除,只能依靠放射性元素自身的衰变而减少,核废料放出的射线通过物质时,发生电
离和激发作用,会对生物体产生辐射损伤。从日本福岛核电站危机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看,是核电设计、建设、设备供应、安装调试、生产运行等等相关过程的管理是确保核电安全的第一要素,而确保管理上的万无一失,比在技术上的解决要困难得多,风险要大得多,这必须引起管理者、建设者、生产者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每种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伴随着风险和弊端。例如,石油钻探过程中可能出现油井爆炸和原油泄漏;煤炭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矿难;利用太阳能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开发风能除占用土地之外,也产生噪音。在核能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公众最大的担忧在于,人为或极端环境因素有可能导致放射性核物质外泄,危害环境和人类健康。而日本核泄漏事件是人类的又一次大灾难,但目前为止核污染的范围仅仅控制在福岛附近海域,并未对其他地区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从整体上看,核能的地位是无法取代的,发展核能对世界是有利的,既能节约能源,又能控制污染,在日后,核能的发展与使用需更加小心、谨慎,核能终究为一个长期的庞大工程,必须高瞻远瞩,全面考虑,保障核电站是绝对稳固的,前进的道路是艰辛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参考文献:
1.马栩泉,核能开发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01-01 2.陈国云,范杜平,核能发电的特点及前景预测,电力科技与环保,2011-05 3.臧亚琴,柯惟力,全球的核能发电现状,硅谷,2009年 4.王乃仙,核能发电安全吗,光明日报,2004年 5.曹天元,人类的终极能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6.冯晓,核能与技术经济,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 7.世界能源资源发展现状,能源百科,2014-09-24 8.世界核能发电的现状与展望,环球能源,2008-11-11篇五:核能教案
核能教案
教案背景:在学校电脑室上课,每学生一台电脑(配有宽带)。
教学课题:核能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二节。介绍能源家族中的新型能源——核能。主要内容有原子核、核能、裂变、聚变,以及核能的优点与可能带来的问题。重点内容是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难点是裂变、聚变的概念。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核能是21世纪的主要能源之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核能、裂变、聚变,知道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收集信息、阅读资料、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与自学能力。
⑵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技能与探究技能。
⑶通过利用网络来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的意识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技术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有两面性。
⑵引导学生开发新能源的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关注能源与环保的关系。
⑶增强学生热爱和平的意识与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心。
⑷通过用网络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的意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网络。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探究法
教学思路:
本节课教学内容不多,比较直观。用传统的讲授法教学半节课便可以完成。教材中有关裂变、链式反应、聚变等概念学生头脑里一片空白。为了充分利用好一节课时间,很有必要在电脑室(配有宽带)开展教学。第一、可以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进行整合。第二、可以通过图片、动画等将抽象内容形象化、直观化。第三、可以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正确对待网络。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1.利用“我国主要能源产区分布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能源主要产区。2.引导:煤、石油、天然气的产量是极为有限的,同学们知道有哪些新能源吗? 3.通过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恐惧引入课题:“核能”。
二、进行新课 1.原子、原子核
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宇宙→()→()→()→)(带正电))(带正电))(带负电))(不带电)2.核能
质子、中子依靠强大的核力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一旦使原子核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这就是核能.核能是能源家族的新成员,它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 3.裂变
科学家发现用中子轰击铀235(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很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1 kg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500 t标准煤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
用中子轰击铀核,铀核才能发生裂变,放出能量.铀核裂变时,还同时放出2~3个中子,放出的中
子又可以轰击其他铀核,使它们也发生裂变.这样,裂变将不断地自行继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
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如果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核能慢慢地平稳地释放出来,就便于和平利用了.能够缓慢、平稳地释放核能的装置,叫做核反应堆.1945年美国在日本的广岛与长崎各投放一
③颗原子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请同学们在百度视频中搜索观看“广岛原爆纪录片”。中国人民热爱
和平,但为了抵制核大国的威胁,于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4.聚变
科学家们发现,较轻的核结合成较重的核,也能释放能量,这种现象叫做聚变.例如一个氘核(质量数为2的氢核)和一个氚核(质量数为3的氢核)结合时,就释放出核能.氢弹就是利用轻核聚变制成的.氢弹是一种比原子弹威力更为巨大的核武器.太阳内部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释放的核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我国科学家用不到三年的时间研制,于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验爆炸。氢弹的威力大于原子弹。请同学们在百度视频搜索中输入“氢弹爆炸视频”进行搜索,打开“中国氢弹爆炸视频”⑤。
核能的优点与可能带来的问题。
请同学们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核能的优点”,然后小组讨论,总结出核能的优点。请同学们在百度网页搜索中搜索“核能可能带来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总结出核能可能带来的问题。
如何实现聚变,如何利用聚变释放的核能,科学家正在积极地探索着.科学家预言,通过可控制聚变来利用核能,有望彻底解决人类能源问题.愿同学们今后对此做出贡献. 5.反馈;练习:
1.原子是有()和()组成的,原子核带()电,电子带()电。2.核裂变是有()在()下()3.可控的链式反应的应用是()其核心设备是()不可控的链式反应制成的武器是()
4.核聚变的发生是()和()在()下结合成一个新的原子核
三、板书设计
核能
1、原子和原子核
2、核能
3、裂变:中子轰击质量较大原子核
可控链式反应——核电站
不可控链式反应——原子弹
4、聚变:质量较小原子核在高温下结合不可控链式反应:氢弹和太阳能
四、教学反思
6.团队核能读后感 篇六
“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只怕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完美的说出了团队作战的重要性,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只靠自我一人是无法在社会中取得重大的成绩的,只有越来越多的好的队友才能够和自我一齐,战胜困难,迎来成功。
学习《团队核能》一书后感触最深的是一句话“规则是给别人定的,更是给自我定的”在我们天天喊“团队精神”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领导人本身没有重视到这个问题:团队精神不只是向员工讲的,也不只是要求员工做的,更是要求领导人身先士卒的,而最基础的就是遵守规则。
君不见,此刻很多领导享有特权,对下属的要求严对自我的要求松,对别人的要求严对自我的要求松,制定了很多的规章制度,但是真正的进行执行的时候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根本原因在哪里?就是领导人本身就没有从内心准备去遵守。很多规章制度制定以后首先被限制的不是下属而是领导人本身,因此最早去破坏制度的常常也是领导本人。制度的执行监督者碍于是领导就没有办法去执行监督,既然监督的人员没有去监督,也默认领导这种破坏制度的行为,那么别人也就随着去破坏这项制度,最终导致的就是制度形同虚设!
所以,所有的领导人在制定制度并准备让制度起到足够作用的时候请三思:我是否能够是否能够不破坏这项制度?我是否能够模范的遵守并执行这项制度?假如能,那么我们就去起草制定、认真完善细化,然后颁布并坚决的执行!假如不能那么我们还是不要去“光打雷不下雨”,因为假如你不执行那个东西就是假的,就是摆设,这样这项制度就可能降低你的威信!
从那里我们能够看出制定制度是很重要的,这一点在《团队核能》这本书中作者也提到了。对于大多数的企业和企业部门来说,制度的制定都是很简单的,仅仅就是出现了一件事情然后去寻找一下其他企业的类似或者相关制度,进行一下修改就变成了自我的制度。其实,(范文.先生网)借鉴是很好的方法,但是没有目的性没有区别性的去借鉴,构成不了自我的特色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
我们制定制度以前必须要以构成我们自我的特色,透过这种特色来塑造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不要仅仅的借鉴或者照搬。在制度制定和借鉴之前要首先去调研一下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自实际状况掌握翔实的基础上再思考进行借鉴,根据我们自身实际状况制定出来的制度才能真正顺利解决我们企业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的适应企业。
另外,在《团队核能》这本书中看到了“曹操用将,优势互补”的说法,感觉很有借鉴:企业用人和古代的曹操用将其实是一样的道理。
企业中的员工是每人有每人的特点,每人有每人的性格,能够说千差万别,军队中的将领当然也是一样,但是曹操的用人是独具匠心的,注意了各个将领的性格互补,我们在企业的运营过程中对人员的安排也就应象曹丞相一样,进行差异化的安排,保证发挥出每个人的优势,又避免人员存在的劣势,实现优势互补,无论是年龄互补、个性互补、潜力互补等等都要围绕不出现问题,组建高效团队为核心,避免使企业运作过程中在用人上出现软肋,假如真正的出现了这种软肋就就应尽快去弥补,透过辅助人员的优势来弥补“主官”的缺陷。毕竟世界上每个人完美的都只是某些方面不可能处处完美,但是我们能够用大家的完美来塑造一个完美的团队。
置之死地而后生,在现有的企业中经常出现老好人,他们不愿意去落实未完成工作的原因,不愿意去考察到底是谁没有绩效,不愿意去损害任何人既得的但是不合理的利益,不愿意去得罪任何人,其实我觉得老好人有的时候也是被逼的,被自我的思想逼得,他们想多边讨好,避免因为自我得罪了别人而遭殃,很多老好人就是契可夫笔下“装在套子里的人”,他们谨遵的原则就是“不要出现问题”,不会去思考突破。
7.核能发电调研报告 篇七
一、研究背景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我国能源工业已得到巨大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但当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以燃煤为主,致使大气污染严重,且由于大量煤炭运输导致交通运输紧张。同时,我国中长期的能源供需平衡中也存在着值得关注的缺口,特别是对于东南沿海经济发达、能源资源匮乏地区,这种缺口尤为突出。因此,优化能源结构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核电在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缓解交通运输紧张、填补能源供需矛盾等方面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从环保角度讲,核能无疑是应对地球温室效应的最佳手段。对比各种能源发电,核电基本实现了温室气体的零排放。据统计,每22吨铀发电所节约的CO2量相对于100万吨煤所产生的量。全球每年产生的CO2中38%来自于煤炭、43%来自于石油,一台10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每年产生的CO2差不多有700万吨,照此测算,当前所运行的910万千瓦核电机组一年可节约6370万吨的CO2排放,另外,核燃料运输的绝对量较小,相比较煤炭的运输又大大节约了CO2的间接排放。
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看,风电和光伏发电由于其能量的存在形式,在电网接入上具有较高的技术瓶颈,而核电则具有容量大、运行小时数高、发电波动性小,经济成本低等诸多优点,能满足工业化大规模使用,可有效取代煤电,具备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国内外核工业发展的实践说明,在和平时期,能够保持核科技竞争力和稳定核科技队伍的主要出路就是发展核电。核电作为战略产业的价值体现在这两个命题之中,它既关系着以国防为主导的传统安全,也关系着以经济为中心的非传统安全。因此,与信息、航空、船舶等产业一起,核电作为战略产业的地位,在高层决策中已经明确下来。大力发展“以我为主”的核电产业,绝不仅是满足能源 1
需求和追求经济效益等问题,它还是提高我国核科技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也是保持与核大国地位相适应的一支高科技核力量所在。
二、核能发电原理
核能发电通常有核聚变能发电和核裂变能发电,目前用于发电的核能主要是核裂变能。
(一)核聚变能发电
研究表明,核聚变反应中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比核裂变反应中每个核子放出的能量大约要高4倍,因此核聚变能是比核裂变更为巨大的一种能量。太阳能就是氢发生核聚变反应所产生的。核聚变反应也称为热核反应。
核聚变反应所用的燃料是氘和氚,既无毒性,又无放射性,不会产生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气体,是最具开发应用前景的清洁能源。
核聚变燃料氘在海水中大量存在,海水中大约每600个氢原子就有一个氘原子,因此地球上海水中氘的总量约为40万亿t 海水中所含的氘为30mg/L,这些氘完全聚变所释放的聚变能则相当于300L汽油燃烧的能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实现了核聚变能的利用,则1L海水就相当于300L汽油。因此海水中提取氘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核聚变反应所需的另一种原料氚可以由锂制造,地球上锂的存储量约为两千多亿吨,足以满足人类开发利用核聚变能的需要。
此外,据资料介绍,月球上储有丰富的氦-3,氘与氦-3的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比氘-氚核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还要大,而且氘与氦-3的核聚变反应基本上不产生中子,因此可以大大减轻设备材料的辐射损伤,降低感生放射性的水平。人们探测月球开发月球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实现受控核聚变一直是困扰核聚变能利用的难题,为国内外研究机构所关注2006年11月,欧盟印度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七方正式达成协议,选择在法国的卡达拉奇建造世界上第一个受控核聚变实验反应堆,预计用10年时间完成,如果成功,全世界未来的电力供应将不再受各种复杂条件的制约。
(二)核裂变能发电
核能发电的能量来自核反应堆中可裂变材料(核燃料)进行裂变反应所释放 的裂变能。裂变反应指铀-235、钚-239、铀-233等重元素在中子作用下分裂为两个碎片,同时放出中子和大量能量的过程。反应中,可裂变物的原子核吸收一个中子后发生裂变并放出两三个中子。若这些中子除去消耗,至少有一个中子能引起另一个原子核裂变,使裂变自持地进行,则这种反应称为链式裂变反应。实现链式反应是核能发电的前提。
核能→水和水蒸气的内能→发电机转子的机械能→电能。
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的方式。它与火力发电极其相似。只是以核反应堆及核能发电站蒸汽发生器来代替火力发电的锅炉,以核裂变能代替矿物燃料的化学能。除沸水堆外(见轻水堆),其他类型的动力堆都是一回路的冷却剂通过堆心加热,在蒸汽发生器中将热量传给二回路或三回路的水,然后形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沸水堆则是一回路的冷却剂通过堆心加热变成70个大气压左右的饱和蒸汽,经汽水分离并干燥后直接推动汽轮发电机。
核能发电利用铀燃料进行核分裂连锁反应所产生的热,将水加热成高温高压,利用产生的水蒸气推动蒸汽轮机并带动发电机。核反应所放出的热量较燃烧化石燃料所放出的能量要高很多(相差约百万倍),比较起来所以需要的燃料体积比火力电厂少相当多。核能发电所使用的的铀235纯度只约占3%-4%,其馀皆为无法产生核分裂的铀238。
核能发电原理图(压水堆)
三、研究发展现状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第一座商业核电站投产以来,核电发展已历经50年。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2005年10月发表的数据,全世界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有
442台,其中:压水堆占60%,沸水堆占21%,重水堆占9%,石墨堆等其它堆型占10%。这些核电机组已累计运行超过1万堆•年。全世界核电总装机容量为3.69亿千瓦,分布在31个国家和地区;核电年发电量占世界发电总量的17%。
核电发电量超过20%的国家和地区共16个,其中包括美、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各国核电装机容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各国经济、工业和科技的综合实力和水平。核电与水电、火电一起构成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在世界能源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中国核电研究现状
1、核能研究阶段
在70年代末,我国已经有了核动力应用的想法,但是由于十年**的影响,1969年,原二机部各类学校有的停办,有的撤销,有的交给地方。研究所被精简缩编,名存实亡,研究工作虽然一直没有停顿,但“清查”、批斗使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遭到极大的压抑,影响了工作的进行。一些基础科研项目基本停止,核电的科研工作未能展开。
2、核电技术起步阶段
这一阶段我国的核电技术开始起步,但是由于我国核电政策的徘徊不定,使得我国的核动力研究主要应用于核动力舰艇上,1971年9月,我国自己建造的第一艘核动力舰艇安全下水,试航成功,其后20年,我国核电仍为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此期间进行了核电站的概念设计,但是进度缓慢,秦山核电站的设计即从此时开始,但后来停止了,如同整个世界核电的大潮流一样。
1984年我国第一座自己研究、设计和建造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破土动工,表明中国核电事业的开始。
3、黄金复苏阶段
中国核电从秦山核电开始,大亚湾核电为转折,历经十年,终于迎来了核电春天,各个项目如同雨后春笋,不断开工。
进入新世纪,国家对核电的发展做出新的战略调整。国务院已颁布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1800万千瓦的目标,这个目标有可能更高。(据新华网2010年3月22日消息称:国 4
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于2010年3月22日说,目前我国正在对2020年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调整。根据目前的工作部署,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目标保守看为7000万千瓦至8000万千瓦。)
中国核电厂分布图
(二)世界核电发展现状
世界核电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实验示范阶段(1954-1965年)、高速发展阶段(1966-1980年)、滞缓发展阶段(1981-2000年)、开始复苏阶段(21世纪以来)。
1、实验示范阶段(1954-1965年)1954-1965年间世界共有38个机组投入运行,属于早期原型反应堆,即“第一代”核电站。
期间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5MW实验性石墨沸水堆;1956年英国建成45MW原型天然铀石墨气冷堆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60MW原型压水堆核电站;1962年法国建成60MW天然铀石墨气冷堆;1962年加拿大建成25MW天然铀重水堆核电站。
2、高速发展阶段(1966-1980年)1966-1980年间世界共有242个机组投入运行,属于“第二代”核电站。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被看好的核电经济性,核电得以高速发展。
期间美国成批建造了500-1100MW的压水堆、沸水堆,并出口其他国家;苏联建造了1000MW石墨堆和440MW、1000MW VVER型压水堆;日本、法国引进、消 5
化了美国的的压水堆、沸水堆技术;法国核电发电量增加了20.4倍,比例从3.7%增加到40%以上;日本核电发电量增加了21.8倍,比例从1.3%增加到20%。
3、滞缓发展阶段(1981-2000年)1981-2000年间由于石油危机导致经济发展减缓电力需求下降,加上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西方发达国家核电发展缓慢,原因有:担心核武器扩散;担心核电厂发生严重事故;担心高放射性废物污染环境,影响后代。但是90年代,印度、韩国和中国等国仍继续大规模建造核电。
4、开始复苏阶段(21世纪以来)21世纪以来世界核电发展开始复苏。主要原因有:世界能源紧张要求发展核电;全球减少CO2排放的要求为核电的发展提供机会;核电运行业绩的持续改善改变了对安全性的顾虑;世界各国积极的核电发展规划。
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开发的先进轻水堆核电站,即“第三代”核电站(ABWR、System80+、AP600、AP1000、EPR、ACR)取得重大进展,有的已投入商运或即将立项。
全球核电站分布图
四、中国核能发展的趋势
核电站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产生大量的电能,干净、无污染,对于发展迅速环境压力较大的中国来说,再合适不过。中国正在加大能源结构调整
力度。积极发展核电、风电、水电等清洁优质能源已刻不容缓。中国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体,清洁优质能源的比重偏低。
中国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核电站总装机容量为870万千瓦,预计到2020年约为4000万千瓦。到2050年,根据不同部门的估算,中国核电装机容量可以分为高中低三种方案:高方案为3.6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30%),中方案为2.4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20%),低方案为1.2亿千瓦(约占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的10%)。
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制定中国核电发展民用工业规划,准备到2020年中国电力总装机容量预计为9亿千瓦时,核电的比重将占电力总容量的4%,即是中国核电在2020年时将为3600-4000万千瓦。
从核电发展总趋势来看,中国核电发展的技术路线和战略路线早已明确并正在执行,当前发展压水堆,中期发展快中子堆,远期发展聚变堆。具体地说就是,近期发展热中子反应堆核电站;为了充分利用铀资源,采用铀钚循环的技术路线,中期发展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站;远期发展聚变堆核电站,从而基本上“永远”解决能源需求的矛盾。
五、发展核能存在的问题及缺点
1.需要为核裂变链式反应提供必要的条件,使之得以进行。
2.核能电厂会产生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虽然所占体积不大,但因具有放射线,故必须慎重处理,且需面对相当大的政治困扰。
3.链式反应必须能由人通过一定装置进行控制。失去控制的裂变能不仅不能用于发电,还会酿成灾害(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和福岛核电站等等)。
4.核能发电厂热效率较低,因而比一般化石燃料电厂排放更多废热到环境裏,故核能电厂的热污染较严重。
5.裂变反应产生的能量要能从反应堆中安全取出。
6.裂变反应中产生的中子和放射性物质对人体危害很大,必须设法避免它们对核电站工作人员和附近居民的伤害。
7.核能电厂投资成本太大,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较高。
8.核能电厂较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9.兴建核电厂较易引起政治歧见纷争。
10.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目前,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宽度小于人的头发的微型装置,用于从生化传感器到医学植入体的各种用途。但这方面存在着一个障碍:目前还没人能拿出一种与这么小的微型机械装置相匹配的能源。
六、结论及展望
核裂变发电已在核电站中占了重要地位,并彰显出核电站的巨大优越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核电规模会越来越大,技术也会更成熟,核聚变能发电虽然道路曲折,但前景光明,最具发展潜力。可以预见,核能终将可以替代传统的化石类能源,可满足人类长期对能源的需求,从而使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发更为先进的能源,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世界的能源结构将是先后以核裂变能核聚变能为主角,辅以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水能和氢能等多元并存的洁净能源新格局。
七、参考文献
8.新能源演讲稿-核能 篇八
—— Dismark
在做讲解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团队叫Dismark,成员有:拓、黄、刘、杨、韩、杨团队
这次课题的任务分工是:
资料收集:刘、杨
PPT的制作:拓、韩
演讲稿的整理:黄、杨
PPT的讲解:黄、韩、杨、刘
对于核能的知识学习,我们组打算从四个方面介绍。首先是核能的基础知识介绍,第二部分是核能的发展和利用,其次是核能的危害,最后是核能的前景。
第一部分:核能的介绍(主讲人:黄)
看到核能,我们首先能想到的是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些图片,初步认识一下什么是核能。(第6、7页ppt展示)看完这几幅图片,大家是不是感觉蘑菇云真的太漂亮了?但是漂亮的背后也有很惨痛的历史。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又与德国、意大利结成法西斯轴心国同盟,发动太平洋战争,入侵东南亚,妄图实现其独霸东亚、称霸世界的野心。为促使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尽快投降,美军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当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在核弹爆炸以后,广岛市80%的建筑物化为灰烬,6.8万人当场丧生,这结果一点也不亚于汶川地震,甚至比汶川地震的后遗症还要严重。大家看,5年后因原子弹死亡人数达到24.7万人;长崎市60%的建筑物被摧毁,当场伤亡8.6万人,5年后共死亡14万人。该地区核爆炸的幸存者也不同程度受到放射性污染,患了各种怪异的后遗症,在随后几年中,又有大批人痛苦地死去。
大家看,这是爆炸后的日本长崎市,这都是多年后拍的照片了,这里任然一片荒芜。
下面这张是广岛废墟中的工商业区建筑残骸:1945年8月6日原子弹爆炸,广岛市的工商业建筑区离爆心投影点相对较远,但也变成一片废墟,这些建筑废墟被有意保存下来作为历史的见证。
看到这张图,大家都被吓到了吧?这是一位核弹战争后的幸存者。
看到这儿,核能既能爆发出那么漂亮的蘑菇云,又有那么大威力!那究竟什么是核能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核能是什么!
原子能又称“核能”。原子核发生变化时释放的能量。如重核裂变和轻核聚变时所释放的巨大能量。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在医疗卫生、食品保鲜等方面的应用也是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方面。在发现原子能以前,人类只知道世界上有机械能,如汽车运动的动能;有化学能,如燃烧酒精转变为二氧化碳气体和水放出热能;有电能,当电流通过电炉丝以后,会发出热和光等。
补充:我们知道化学能是在分子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但是这些能量的释放,都不会改变物质的质量,只会改变能量的形式。而核能是在原子核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所以两者都是会改变的!
获得核能有两种途径:裂变和聚变。核能:一旦原子核发生分裂或聚合,就可能释放出惊人的能量。下面我就分别对这两种途径进行讲解。
裂变
链式反应:用中子轰击铀核,使铀核发生裂变,放出能量。铀核分裂时,还同时放出2~3个中子,又可以轰击其它铀核,使它们也发生裂变。这些铀核分裂时,同样放出中子,从而引起更多的铀核发生裂变.于是裂变反应便会链锁式地自行持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时间(约百万分之几秒)会释放出大量核能,发生勐烈爆炸,原子弹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聚变:某些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原子核时,也能释放出核能,这种现象叫做核聚变,简称聚变。聚变是获得大量核能的另一重要途径。前面讲过,原子弹是利用重核裂变现象制成的。而另一种威力更大的核武器——氢弹,则是利用轻核聚变现象制成的。
这是核裂变的示意图。
1964年10月16日14时59分50秒整,在中国新疆罗布泊腾起了蘑菇云,随着这朵蘑菇云高高升起,中国也成为了世界核俱乐部的第五位成员。
PPT聚变:把一个氘(dao)核(质量数为2的氢核)和一个氚核(质量数为3的氢核)在高温、高压的环境下结合成一个氦核时,也会释放出核能,这就是所谓的氢核聚变,氢弹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要大得多。我们最熟悉的太阳其内部就在不断地进行着大规模的核聚变反应,由此释放出的巨大核能以电磁波的形式从太阳辐射出来,地球上的人类自古以来,每天都享用着这种聚变释放出的核能。
这是核聚变示意图。从核裂变示意图和核聚变示意图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一个是分散的过程释放能量,一个是在聚合的过程中释放能量。
以上就是我讲的内容,下面由刘慧文给大家讲解核能的发展和利用。
第二部分:核能的发展与利用(刘)
接下来由我给大家讲核能的发展与利用,首先我们先看一下核能的发展,核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当然这离不开早期西方科学家的探索与发现,在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
1898年居里夫人与居里先生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
1902年居里夫人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
从这些可以看出我们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学习,他们为核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筹建核电站以来,核电事业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核电在提升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工业技术水平,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看一下核能的利用,核能应用的领域很多,除了发电和军事用途,其它常见的如医学治疗、射线探伤、食品消毒杀菌、供汽供热、海水淡化等。我们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讲一下核电站。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大量热量,水变成蒸汽,推动汽轮机运转,再带动发电机发电的。
这四幅图就是我国现在运营中的核电站,第一幅图秦山核电站是中国自行设
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地处浙江省海盐县。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100%控股,秦山核电公司负责运行管理。采用目前世界上技术成熟的压水堆,核岛内采用燃料包壳、压力壳和安全壳3道屏障,能承受极限事故引起的内压、高温和各种自然灾害。一期工程1984年开工,1991年建成投入运行。年发电量为17 亿千瓦时。二期工程将在原址上扩建2台60万千瓦发电机组,1996年已开工。三期工程由中国和加拿大政府合作,采用加拿大提供的重水型反应堆技术,建设两台70万千瓦发电机组,于2003年建成。
第二幅图岭奥核电站,岭澳核电站是1994年2月大亚湾核电站第一台机组胜利投产时,国务院决定兴建的广东第二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岭澳核电站规划建设4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发电机组。首期建设2台,采用大亚湾核电站技术翻版加改进方案。在建设中加大了自主化和国产化力度,实现了建安施工自主化,主承包商全部由中方单位承担。2012年1月30日,大亚湾核电运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网站主动公开岭澳核电站3号机组最近发生的一起0级事件。
第三幅图大亚湾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位于中国广东省深圳市大鹏新区大鹏半岛,是中国大陆建成的第二座核电站,也是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1994年投入商业运行,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此后,在大亚湾核电站之侧又建设了岭澳核电站,两者共同组成一个大型核电基地。
第四幅图田湾核电站,厂址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田湾,厂区按4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规划,并留有再建4台的余地。一期工程建设2台单机容量106万千瓦的俄罗斯AES-91型压水堆核电机组,设计寿命40年,年平均负荷因子不低于80%,年发电量达140亿千瓦时。
了解完这四个核电站后,我们现在进入核电站内部,来看看核电站的工作原理,当然带上这个思考题。思考:在电站工作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核电站以核反应堆来代替火电站的锅炉,以核燃料在核反应堆中发生特殊形式的“燃烧”产生热量,使核能转变成热能来加热水产生蒸汽。利用蒸汽通过管路进入汽轮机,推动汽轮发电机发电,使机械能转变成电能。一般说来,核电站的汽轮发电机及电器设备与普通火电站大同小异,其奥妙主要在于核反应堆。
从这段话中可以总结出能量转化是: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在核能的利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就是放射性污染,这是一个放射性物质的标志。
这是我国核电站的分布图,在图中字体绿色的表示是运营中的,也是前面已经介绍过的,黑色字体的表示建设中的核电站,蓝色字体的表示筹建中的核电站。
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进一步飙升, 2000年以来发达国家正在转变其原有的核电发展态度, 调整原有的核电发展计划。美国2005年通过能源政策法, 联邦政府开始积极鼓励建设新的反应堆。英国政府在2008年2月宣布将投巨资发展核电,在2020年以前, 新建反应堆6个, 使英国的电力供应提高18%。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 到2030年, 全球核电所占份额将增加到27%。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能源需求旺盛, 其核能增长最快, 1999到2020年间将增长417% , 尤其是发展中的亚洲, 据世界原子能机构的统计, 未来65座正在兴建或正在立项的核电站中, 2/3分布在亚洲各国。中国目前运行核电机组11个,核电比例为119 % , 核电装机容量900万千瓦, 计划到2020年提高到4000万千瓦。印度运行核电机组17个, 核电比例为216% , 计划到2020年增加20至30个新核电机组,所以目前核电的扩展以及近期和远期的发展前景仍集中在亚洲,亚洲地区尤
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核电的势头强劲。
以上就是我给大家所讲的核能的发展与利用。接下来就由杨芮给大家讲核能的危害。
第三部分:核能的危害(杨)
下面由我给大家讲核能的危害。
切尔诺贝利的背景
说起核能的危害,想必大家都知道。广岛原子弹的爆炸,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泄漏。而我今天所将介绍的是核辐射比广岛原子弹大100倍的切尔诺贝利
1986年4月26号当地时间1点24分,位于乌克兰北部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的核泄漏及爆炸事故。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5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大约有165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被辐射。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的长期影响而致命或患有终身疾病。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这是魔鬼的居所,一个二十多年前,发生了人类历史上最大核灾难的地方。他的市区是普里比亚季曾经是切尔诺贝利电厂员工的生活区,也是前苏联发展最快,最为繁荣,最现代化的小镇,当时所有搞核工业的人都以能在切诺贝利上班,在普里比亚季居住为荣。可是他离四号反应堆,太近了。只有三公里。爆炸后的三十个小时,一千多辆大巴,排成了二十公里的队伍,把这些人通通转移走。现在的切尔诺贝利如果你真的想去周围看看的话,那里在30公里处有一个检查站还有一个展馆,但是你要进入30公里区以内,是要先签协议,一切后果自己承担。但你作为进入者,你的进入时间,地点,是被严格限制的。整个的核电站都布满着摄像头,那里的警察,全都带着防毒面罩的,然后荷枪实弹。如果进去了,他会开枪。当地是这样规定的,一百公里的区域是禁止生产牛奶的。切尔诺贝利最恐怖的一点是,他会有很多很多神秘的地方,就是树林里会遍布着突然的高辐射点,不能够让皮肤粘到辐射尘埃,所以去了是很热的,因为要包裹的严严实实。切尔诺比利的石棺
“石棺”是厚厚的混凝土和钢筋建造的一个有复杂通风系统的多层大型建筑物,核辐射是重原子核衰变放出伽马射线,伽马射线能穿透一些薄的物质(具体厚度视材料而定),而达到一定厚度的钢筋混凝土伽马射线是无法穿透的。1986年事故发生后,苏联政府为建造现在这座水泥石棺花费了180亿卢布。而在当时卢布和美元的价值相当。
“新安全封闭”计划就是将一个相当于体育馆规模的拱形建筑物平移至“石棺”上,随后将拱形建筑物合拢。英国<泰晤士报>为“新安全封闭”计划取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方舟”计划。该项工程需要以“石棺”为中心安装两个可以合在一起的半拱形建筑物,然后两个半拱形建筑物通过一根铁轨滑到四号反应堆的“石棺”上方合并。它们在24小时以内完成最终拼接后,“方舟”最终高度为108米、宽度为250米长度为150米。拱形建筑物将在距离“石棺”比较远的地方进行组装,旨在最大程度减少工作人员遭遇核辐射的危险。当这两个半拱形建筑物合在一起时,有望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这样最终会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的居民提供最为安全的保障。方舟”不仅可以继续“捂住”放射性物质,防止其“四处逃逸”长达百年时间,还在更大程度上有利于研究人员拆除封存在“石棺”之下的核原料,然后将其转移至更为安全的地带进行可靠性处理,预计这样的转移过程将耗时半个世纪。为便于拆除破损的核反应堆,“方舟”在其拱形结构的上面悬挂了四个起重机,每一个都能够举起百吨重的物体。另外,研究人员还可搭乘隔绝辐射的铁柜小车进入新建筑的心脏地带,进行“善后处理”。
核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你永远不知道哪藏着危险,或者说你永远都在危险里。植物很茂盛,如果幸运的话,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野生动物。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没有人类活动的那种遗迹,自然界的那些东西长得都很好,就是你看到的都是美景,如果不是有报警器,一直传来着中嘀嘀的声音,这有可能就是特别美的一趟森林之旅。郁郁葱葱的植物下面都有着很厚的辐射尘埃。
盖格计数器,是一种可以测量辐射值得计数器。手里的盖格技术器一直会有嘀嘀的响声。如果你不拿着他,你不会感觉到恐怖,但是急促的嘀嘀声,真是让你生畏了。据说,那里已经成了鬼城,空气,河流,土壤到处都藏着致命的辐射,森林中还有着变异的野兽。路两边的核能的环保。
什么是核辐射
核辐射就是放射性元素产生的辐射,是携带很高能量的质子、中子、氦原子核、电子、光子等等。放射性元素会不断地发生衰变反应,变成另外一种物质并放出辐射,辐射的射线有三种:alpha射线(氦核)、beta射线(电子束)和gamma射线(高能光子);原子质量比较大的放射性元素也会发生裂变反应(核电站或原子弹)放出中子或其他射线;较轻的原子核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聚变反应放出中子或者质子射线;而高能宇宙辐射在大气里面也会产生大量的次级辐射。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会遇到聚变反应,裂变反应产生的射线一般也只有在核电站里才有,所以比较常见的是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射线和宇宙辐射。石棺里封存了两百吨核燃料 包括100Kg钚(这100Kg钚够杀几个亿的人了 只要百万分之一公克的钚 你就挂了)半衰期24万7000年 相对于人类发展史 理论上达到永久 一片阿斯匹林大小的钚,足以毒死2亿人,5克的钚足以毒死所有人类。钚的毒性比砒霜大
4.86亿倍,比马钱子碱大约3.2亿倍,(比肉毒梭菌和氰化钾还毒,肉毒梭菌的纯品一粒芝麻大小可以毒死1000万只小白鼠。氰化钾可用于安乐死,该药物经口服或注射后,十秒钟左右即可猝死。触皮肤的伤口或吸入微量粉末即可中毒死亡。如从口腔进入体内,顷刻毙命,无生还可能。)
【核能的安全与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推荐阅读:
核能与人类未来发展07-24
世界核能发展06-27
核能论文01-16
核能导学案09-21
核能发电调研报告10-08
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调查与思考01-14
食品安全形势与发展08-06
朝鲜半岛局势与中国安全07-28
食品安全之现状与发展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