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2024-10-21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精选15篇)

1.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

生物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心得体会

白塔中学 赵建霞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的课程理念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需要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下进行,研究目标的一致性、研究内容的兴趣性、研究方法策略的互补性,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研究环境,学生之间互相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活动,易产生学习之间的情感沟通,从而在互敬、互爱、互帮、互动下学习。但同时我们又注意到,合作学习绝不能完全依赖于帮助学习,那样,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仍然是被动的,不仅收效不大,还会导致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培养了部分学生的惰性。

如何组织学生展开有效的合作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们可以尝试运用以下几点:

一、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首先要组织合作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基础。好的合作小组应保证每位成员都有参与的可能,这样各成员才能促进高级思维技能,实现知识上互补,形成合作的社会行为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精心选择巧妙设计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出发,紧扣课程标准,目的明确,选好讨论题目。问题设计内容要科学,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因为讨论不能代替独立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太容易,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问题设计苍白、难度很低或难度过高都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合作学习,要在学生个体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参加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小组讨论交流时要采用轮流发言的方式,即小组群体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讨论,不要只听少数人发言,要让组内每一个成员都有发言的机会,共享小组合作学习的收获与快乐。

四、反馈及时激励评价

保证小组讨论学习取得理想效果的关键,是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活动中不仅个人努力上进,而且乐于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小组合作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①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关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比关注结果更能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②注重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尽可能多地去发现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讨论中的情感态度以及交流的能力,尽力去捕捉每个成员的潜在优势,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中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帮助学生寻找更高的发展目标。③注重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教师既要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又要重视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做到个体与集体的有机统一。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这种学习形式更完整、更合理、更有效。

2.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二

一、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老师应当给孩子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他们在学习时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 否则他们会不知道学什么, 也就更谈不上合作学习了。由于孩子们的年龄尚小, 认知能力低, 小组成员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还很差, 老师如果不给他们明确的学习目标, 只靠他们自己体会, 他们就会漫无目的, 不知该干什么。例如, 在教学《詹天佑》时, 我让他们紧紧抓住本节课的阅读目标, 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读了一遍后, 由衷地赞叹道:“詹天佑是多么聪明啊!”我趁机启发他们:“再认真读一遍课文, 看看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 完成修建京张铁路的?大家积极讨论, 一会儿各组派一代表回答。”孩子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他们结合文段中相关的句子, 理解了詹天佑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修建铁路的, 而且了解了詹天佑强烈的爱国情感。这一目标的指出, 使孩子们牢牢把握要解决的问题, 合理分配任务, 积极发散思维, 各抒己见, 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明确了学习目标之后, 我们还应当考虑合作学习的重难点, 以及哪些内容需要开展小组讨论, 哪些内容需要成员独立思考。要想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引导孩子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使他们通过主动探讨, 掌握所学知识的重难点。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做到以幼儿为主体、老师为主导

1. 老师要为孩子创造轻松、愉快的合作环境。

心理专家告诉我们:在情绪高涨的情况下学习, 思路豁达, 思维敏捷;而在情绪消沉时, 思路闭塞, 思维迟缓。所以, 孩子也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才能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尝试。为孩子创造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可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老师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 并为寻求答案共同合作探讨。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当做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老师通过引导孩子提出问题, 让他们学会共同合作、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案, 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

在幼儿语文教学中, 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及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 例如一些较简单的、只要一看就能明白的内容, 就没有必要开展合作学习。又如一些复杂的知识点是必须由老师讲解才能理解的, 也不需要合作学习。

一个根本不需合作的问题, 硬是拿来进行合作学习实际上是在浪费时间, 会使孩子感到厌烦。应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 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所选内容既要来源于教材, 又要稍高于教材;既要适合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 又要适合孩子们之间的互相合作;既能激发孩子的兴趣, 又能引导他们主动学习与探索。同时为了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合作, 合作的内容应为课文中的某一段, 如我讲《乌鸦找水喝》这一故事时, 让学生小组探讨“假设不用石子, 你还能想出别的方法能让乌鸦喝到水吗?”等。只有让孩子思考这样有合作价值的问题, 才会让合作学习更加有意义。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要以发展幼儿的潜能为目的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老师要激励孩子从多个方面去考虑问题, 要合理地创设情境, 调动他们探讨的积极性, 提出的问题要有讨论的意义。例如在讲《美丽的小路》时, 我通过创设恰当的情境, 让孩子大胆质疑, 开展合作学习。在学完本课后, 我问孩子还有什么问题?他们纷纷举起手来, 其中一个孩子问:“老师, 小路又不是鸭先生弄脏的, 它为什么要怪自己呢?”我立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 让每个学习小组仔细研究讨论:鸭先生为什么要怪自己。孩子立刻行动, 一会儿读课文, 一会儿大声讨论。几分钟后, 交流完毕, 他们在小组的帮助下, 共同解决了问题, 明白了鸭先生的话。

五、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 要及时给予幼儿合理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鼓励孩子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提高教学实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以老师的评价一定要及时、合理。通过评价激励小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老师除对小组学习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外, 更要重视对学习过程中孩子们的合作态度、方法与参与度的评价, 要多方位地关注孩子的倾听、交流、表达情况, 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及个人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

总之, 幼儿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有机整体,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正处于逐步完善与提高阶段。我们只有科学掌握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 更新教学观念, 才能使小组合作教学更有实效, 才能进一步提高幼儿语文教学的教学实效。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幼儿课程改革的重要要求, 是新课标提倡的新的教学方式。要想培养幼儿的小组合作意识, 就必须引导幼儿按以下要求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要确立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做到以幼儿为主体, 老师为主导;老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合作学习内容;小组合作学习的材料要以发展幼儿的潜能为目的;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要及时给予幼儿合理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幼儿的自主合作意识, 进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三

关键词:小组合作;必要性;弊端;具体实施

小学数学是一门理科学习的重要基础学科,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精心设计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由于数学学科的逻辑思维性比起其他学科较强,使得大部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很多困惑,感到乏味,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甚至产生抵触的心理。学习效率能否提高,兴趣是关键。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合作、共同探讨,是现在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必要性

1.在教育的理念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被动强迫地接受知识是教育的一大失策,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现如今好多学生都缺乏应有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新课改的要求就是要做到让学生不仅仅只局限于书本的学习,还更应该注重学生成长过程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为小学生在意识形态上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学生以后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2.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气氛低沉,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缺失学习的兴趣,降低学习的有效性,甚至会出现厌学的心理情绪

不但如此,还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接受新知识,加强对新问题的理解和领悟。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合作的过程中能更清楚地思考和领悟,在脑海中形成一种深刻的记忆。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遇到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耽搁很多的时间也弄不清楚

这样一来,不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反而会浪费很多的学习时间。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就可以高效省时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和速度。

二、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存在的弊端

1.部分学生在合作中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会对学生进行单个的检查和督促。这样,有少部分学生不会积极参与到小组的讨论和探讨中来,知道老师不提问,即使提问到也会有组员回答。这是小组合作应注意到的一个问题。为避免小学生依赖思想的产生,可进行小组内部随机抽查学生对问题探讨的回答。

2.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

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所下降,不能有效地对独立思考进行训练,这也是小组合作中会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们共同探究、相互交流。应在开展小组合作之前给每个同学2~3分钟自己进行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达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使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同步进行,不但能对学生独立思考有了一定的訓练,还能在合作中有更好的信息交流来源,使学生在增强合作意识和培养独立能力上有全面的发展。

三、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的具体实施

1.教师对教案的精心准备和设计

教师应认真对教材进行研究和规化,制定出课堂的教学流程,有明确的教育规划策略,使学生学习思路清晰化。老师在学生互动合作中应提出开放性较强具有探讨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学习,不具有开放性的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比如,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就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教师对教材的认真研读和精心设计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路线指南,这就需要教师对教案有创新的设计和准备。

2.小组成员的合理分配

一个团队之所以能够取胜,在于人员上的优化配置。人员的配置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构成部分。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最佳应为4~6人,人数太少不具有更好的意见探讨和思想交流,为学习的探知提供不了完整的信息来源,使学习效率不能更大的发挥。在展开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人数太多显得相对嘈杂,为探讨和思索带来负面性的影响,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充分集中精力高度投入到探究中来。4~6人为一个小组是合作学习小组人员的合理区间,人员的合理分配能保证高效快速地对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3.小组合作学习要常常对扮演的角色进行转换

不调换角色的转变,那么也就失去了团结合作的意义。互换角色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进行思考,能让同一个问题得到不同的认识。与此同时,这样的互换方式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对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达到对学习质量的保证。

4.小组合作学习应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评比

通过合作交流后,采取比赛的方式对每个小组讨论得出的结果做评比。可以每个组员都作出回答,也可从小组中派选代表,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体会到经过思考又复述的过程,这是一个相对重要的环节。组与组的评比不但能加深学习的印象,还可以充分地调动课堂气氛。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合作的途径增强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尤为重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为以后理科方面的知识奠定坚固牢实的基础。不仅如此,也可以对小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养成有个好的开始,小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合作的思想意识对以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作用。合作已成为一种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不管在学习、工作、社会,都需要合作的精神。

4.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篇四

—— 以教授《琵琶行》为例 在我校推行“目标引领,四步导学”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成效成为落实“以学生为主体”这一个主题的衡量标准。因此,如何做到小组合作探究的高效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在积极推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

1、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只是花架子,给人看的;

2、小组合作学习的讨论不充分,没有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3、小组划分的不合理、组内分工的不明确等,都是在合作学习中出现的也是亟待解决的。

针对于此,在学习《琵琶行》一课时,我做了如下安排:第一节课熟读课文,知人论世,理解文意;第二节课精读课文,明确目标,自主完成;第三节课小组合作,交流展示,完成目标。

在小组展示时,目标有三:

一、把握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他们的“同”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结合第三、四段加以分析);

二、声音无形,摹声最难。认真品读第二段,说说诗人是通过哪些手法描写音乐的,体会其表达效果。(提示:可结合以前学过的内容“修辞无所不在”);

三、找出关于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在表达内容方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提示:如文章中对于月色的描写)

1、明晰任务: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明晰小组学习任务,落实到小组,再下发到个人,力争做到个个参与、人人发言。这一阶段需要他们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表现在学案上,或是书上。为防止有的学生偷懒,就需要抽查或全面检查,以达到人人有思考,个个都参与的目的。我任教的两个班,每个班有九个小组,一共三个问题,由于第三个问题容易回答,故而把一、二题作为重点,第一题分三个小组,第二题四个小组,第三题两个小组完成。在每个小组中设立组织者,记录者,汇报者等角色,使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主动探究知识和解决问题,让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小组交流中学会分享他人的思考成果。

2、尊重成果:代表发言必须是在小组完成基础上达成统一意见,代表小组的学习成果,而不是个人成果;这就需要他们在个人成果的基础上,与小组间成员交流,并达成一致意见,书写规范,完成展示。展示时,需注意小组代表要发挥代表作用,在时间的把握和答题的规范以及纪律的维持上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分析段落时,要让每个学生参与课堂,可以分层次由小组内学生依次作主讲,其余学生听并做评价。有疑难问题,组内成员讨论解决,如若解读不了,则需要老师点拨。老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需要教师在小组活动中进行巡视,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了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这时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学会 2 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在形成大家一致认可的答案后小组代表展示。

3、分工合理:每个小组的学习任务有分工,但又有交叉,以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补充前组学生考虑不足的地方;展示过程中,完成交叉任务的小组,由一小组先完成,后一小组作补充与展示自己与其思考有不同的地方(两个小组一致认可的地方不需重复写,那样会费时间),同时,代表发言时,要言简意赅,思路明确,有重点。(以防学生不知其所以然,效果不好),其余学生对比不同小组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读,进行思考,分析,并作出评价。对于共性问题和学生思考欠缺处,教师要作出及时评价。对于是非问题要明确,不能模棱两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4、规范格式:展示时,小组要在各自展示区域内完成,以便于解读的清晰、条理;同时,由代表展示自己小组成果,并作小结发言。

在完成后,给学生时间补充、更正自己的答案。

5.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五

课题研究第一阶段读书笔记

在本次课题研究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我们分工合作。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意义。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内涵丰富,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使小组成员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因此,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课标的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我在教学中,常常是这样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

1.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年级的学生才8、9岁左右,天真、爱幻想、是他们的天性。创设情境,可以将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

2.明确学习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

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的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3.合作、探究。

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后,教师就应立即引导学生开始合作、探究,这是小组合作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并且学生每个人都必须有一定的责任分工,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说,学习任务已经落实到个人,小组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 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既是实际操作问题,也是理论问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讨、去研究。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几条比较重要的策略。

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此外,在合作中,小组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激励者、检查者、记录者、报告者、操作者等等,而且小组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以小组集体的学习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

传统的教学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比较强弱胜负,这种竞争性的评价是有局限性的,不利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我在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注重把学生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这样会让大多数孩子都受到老师或同伴的鼓励,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并由此一步步迈向成功。象这样以小组集体成绩为评价依据来评价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更有利于我们走出竞争教育的怪圈,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3.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并作出指导。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学生的合作是否有效,同教师的参与与指导是分不开的。因此,在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去,在组间巡视,对各个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和介入,对各小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教师还应针对学生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比如:对不清楚任务的小组说明操作程序;对开展得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的表扬;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对小组成员的各司其职进行监督等等。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教师的参与与指导,就能避免“短暂繁荣”和“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场面的出现,学生的合作才更得法,交流才更有效!

4.小组合作学习应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

小组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但并不是万能的,它还应与其它学习方式有机结合,特别是与自主探索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出更好的合作效应。因为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离开了自主探索这个前提,就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既要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又要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在与人合作交流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6.谈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 篇六

摘 要:作为一名新课改形势下的英语教师,应该积极落实新课改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课改形势下怎样搞好初中英语教学: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认真落实新课改精神,争取使课堂教学越来越完美。新的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而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大班教学等的影响,课堂教学模式单一,最常见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的单向灌输为课堂活动的中心,学生获得的信息量少,英语实践的量少面窄,且学习和操练的节凑缓慢,智力活动松弛。以“个体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全班统一交流”为主要课堂结构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通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培养其自主意识、自主能力和自主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学习,并有充分发言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得以强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参与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初中英语 ;具体实践

课堂运用合作学习是否能有效地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是否能体现价值,关键还是在于执教者是否能正确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如何让合作学习最大限度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教无定法,只有符合学生实际的方法才能发挥出它的价值。但是,笔者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英语有一定的兴趣,但信心不是很足,课外花的时间也显然不够,对学习成效也不太满意,认为语法、阅读较难。在被问及如何提高学习英语能力时,大多数同学认为应自我改进学习方法,喜欢角色活动、编演剧本等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一期多的教学尝试中,笔者将小组合作学习引进课堂,以期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更新讲课模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能力,尽可能地创造“生生合作”和“师生合作”的机会,营造“交谈、讨论、互助、切磋”的学习氛围,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1.合理地组建小组

教学实际一开始,笔者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其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个性、性别等因素,四人一组,让每一个组尽量均衡,尽可能处于同一水平,具有相当的竞争力。在每个小组内设立组长、记录员、资料员和发言人各一名,采用轮班制,确定每个成员的任务,如组长负责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发言人负责代表小组汇报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等。

2.明确要求和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备课时,明确分组活动的目的和要求,精心策划分组活动的形式、内容、时间等,对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在学生讨论的过程当中给予恰当的引导及启发式的帮助。

3.设定合理的评价机制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评价应该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评价,如学生自评、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教师对小组的评价、教师对小组每个成员的评价和小组合作技能的评价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着重强调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并对学生付出的努力加以肯定,以期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的依赖思想。

4.恰当利用竞争机制

“竞争历来被当作激发斗志、争取成绩的手段之一,在竞争过程中学生的成就动机更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的效率有很大的提高”。将竞争机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更能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用。笔者通常利用的小组之间的竞争形式有:单词接龙比赛、问题抢答比赛、role-play表演明星组合、英语墙报刊出比赛等,评选出最佳小组,排出小组名次,并予以一定的奖励。这种以小组为单位的活动参与面广,成就感强,且能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意识,有利于平时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内容的运用

1.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

新教材在词汇方面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掌握3500个单词,学习300个左右的短语。显然,在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此外,我校学生生源较差,学习英语基础不是很扎实,常规的听写检查学生词汇的掌握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既费时也无明显的效果,即使落实到位,没过多久学生仍是容易遗忘。因此,笔者尝试了小组合作的方法。第一阶段:笔者在课堂进行词汇教学;第二阶段: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学生说出一个单词,另外一个同学说出该词的意思、词性及主要用法;第三位用该词造句;第四个同学翻译此句。这样,经过四个人的共同努力完成了对这个词掌握和运用的全过程;第三阶段:课余,组长由笔者听写单词,然后再由组长测试组员,最后,笔者在班上进行整体听写。实践表明,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显然比常规的词汇教学更为有效。

2.在对话课教学中的运用

在新教材的Speaking学习中,要求学生用所给的情景和所给的useful expressions进行对话、辩论等角色表演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以改变过去传统教学中常出现的“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现象。无疑,只有通过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我在课前就把任务布置给各个小组,让学生有时间准备,再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从读音、感情、表情、肢体语言及语言的运用等各方面综合考虑,评出最佳小组。在进行这一教学环节时,笔者尽量留出充裕的时间让多个小组表演,尽量避免“流于形式,走走过场”,最后对较为典型的问题作适当的评析,并帮助表演有欠缺的小组分析原因,引导他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下次演得更好。

3.在阅读课教学中的运用

从调查中,笔者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阅读理解比较难,且高考指挥棒下的阅读理解在高考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阅读课的教学显得很重要,而小组合作学习则贯穿整个阅读课教学的始终。如在SEFC Book 2 Unit 16 Franklin’s Kite Experiment(Reading)这一课时,笔者在课前就布置了以小组为单位,画出风筝模型,写出此实验的步骤,分段找Main idea,Careful reading及“What’r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most inventions?”活动中,学生都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并采用竞赛计分的方式进行。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但更为详细地了解、掌握了课文的知识,而且讨论“优点和缺点”这一话题时,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训练。

实践证明,在英语课堂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促使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成为真正在学习实践中学习的人;通过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并充分开发了学生的情感资源,促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7.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及对策 篇七

第一, 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所选取的时机不当。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 很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不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 盲目的采用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很多教学在设计小组讨论选题时, 会出现选题的过分容易与过分难的问题, 很多教师在适合学生自主探索与动手实践的内容上过多的安排学生进行交流, 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多次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最终由于安排小组讨论的时机不当, 让小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收效甚微。

第二, 课堂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育实践中, 教师更为偏向简单易行的男女生搭配分类方式, 结果出现人员搭配不合理与不能够让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 优势互补与相互促进的现象发生。

第三, 课堂分组规则不明确。在课堂实践中, 经常出现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再进行讨论的现象发生, 在这样的形态下, 虽然教室里会马上出现热闹的讨论场景, 但如果教师稍加注意就会发现, 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表面上很热闹, 但是却并没有出现课堂中应有的秩序。教师在让学生发言的过程中, 也会出现抢话与很多学生坐在角落里一言不发的现象发生, 更有很多学生, 利用小组讨论的时间进行闲聊, 很多班级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规则, 最后无规矩不成方圆。

第四, 小组学习过程中课堂讨论的时间不足。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教师发现问题却未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思考与讨论, 更有不少教师, 虽然给学生预留了讨论的时间, 但是不到两三分钟就叫停, 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同时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 最终让学生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第五, 学生课堂学习的评价体系并不健全。在开展学生小组活动后, 教师经常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 但很多小组所选送的发言人, 往往太过以个人的意见为中心, 并不代表小组的意见, 而在教师进行评价的时候, 也往往过分的偏向于学生的个体评价, 从而忽略了学生所在小组的集体评价。

其次是过分偏重于对小组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忽略小组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习惯, 参与程度, 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绝大多数教师很少关注性格内向与少言寡语的学生, 这种不公正与不全面的评价是极易挫伤学生的合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的。

第六, 课程难易编排不当。一些教师一旦发现问题, 不管其难易与否, 都让学生进行讨论, 由此就产生了简单的问题学生不屑讨论, 较难的问题讨论不出结果的现象发生。问题难易编排不当的问题会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 而于此同时, 学生也会越来越对小组学习的模式产生厌。

二、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策略

第一, 教师要精选合作学习的相关内容, 按难易度进行编排。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 又有利于让小组间的每个成员都相互取长补短, 最终获得共同的提高。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以获得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应该根据所讲授内容的重点, 难点与学生的疑点进行有针对性与有选择性的小组合作学习内容。

教师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设计相关的问题。教师要坚持阶梯型的原则, 让活动的内容应该由易到难, 最终让学生获得逐步的提高。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为学生的发展考虑, 要把握好活动的内容与尺度, 最终留给学生适当的, 可以自由思考的空间, 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 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在活动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最终让学生做学习的主动探索者。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进步是小组合作的目的之一, 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 也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贴近小学生的学习实际, 如此才能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小组学习中。

第二,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学习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要为小组中的其他同学负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教育自我意识较强的学生学会欣赏其他小组成员的优点, 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自己的合作伙伴, 同时也要考虑到其他同学的存在, 最终实现交流的有序进行。

小组的负责人要尽量顾忌到组内的每一个成员, 教师要激发小组成员中相互帮助与相互学习的动机, 鼓励学习优异的学生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帮助, 教育学生拥有分享的精神, 并最终在分享的过程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对于学习水平相对偏低与缺乏合作勇气的学生, 教师要肯定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经常有意识的引导这部分学生认知自我, 为此类学生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 增强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终让这部分学生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

第三, 教师要选择适当的学习时机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但却不是唯一方式, 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与, 学生实际与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有价值的教学内容。有利的时机与适当的次数, 能够让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合作学习。通常情况下, 较为简单的教学内容, 个人学习与开展全班性的教学就可以了, 而相对较难的内容,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并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精心的设置相关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与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让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主动提出问题。

但是, 在一节课中, 教师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次数与时间, 以防止小组学习的随意性与形式化。教师要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 小组中的人数不宜过多, 人数过多将会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个人展示, 同时也要遵循学生间优势互补的原则, 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 学习能力与性格特点进行优势互补, 让学生能够相互促进, 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

小组成员的组成应该是动态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可以相互轮换, 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按照活动的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这样的组合, 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新鲜感, 还可以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最终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

第四, 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以避免小组交流的“人云亦云”与学生的盲目从众现象出现;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踊跃发言的习惯与认真倾听的习惯, 与此同时, 教师还要积极的引导学生遵守课堂纪律与合作规则, 以避免学生之间不必要的争论与讨论。

第四,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裕的合作时间。如果不能保证时间, 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研究与讨论交流的时间, 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与相互补充, 更正与辩论的时间, 最终让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结语

教师要增强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 就必须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为小组学习创设民主, 和谐, 宽松与自由的学习氛围, 同时也要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 与此同时, 教师也要平等的参与到小组合作的学习中去, 对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的鼓励, 引导与帮助, 最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小组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黄文雅.《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 2011.

8.浅谈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 篇八

1.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解决学生不回答問题的现象

学生回答问题说明学生在动脑筋思考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灵活进行教学。有的学生能够回答教师提的问题,有的根本没有思考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多数学生是不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因此教学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解决学生不回答问题的现象。

2.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解决学生不思考问题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使不愿思考的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长安排汇报员汇报本组讨论的意见,按照顺序轮流汇报,使组内的每一个学生都树立起集体中心意识,增强学生为本组荣誉而学习的强烈动机,这种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正是发挥个体积极性的具体体现,不难解决学生不思考问题的坏习惯了。

3.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提供学生交流的空间,有利于发挥学生团体智慧

4.小组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思考问题后进行交流各组意见,这时各组成员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与本组成员讨论的一样,各组形成互补,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

二、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1.合理的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可以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主要安排本组成员有序进行合作、讨论交流及汇报意见。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小组情况设立不同的小组名称,比如,勇敢队、喜洋洋队、向前队等,让小组成员自己确定本组目标,作为今后学习的标杆。

2.科学对小组进行评价

教师每周对小组进行评价,根据各组的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记录评价出本周表现好的小组并给予精神奖励,每周评选出3个小组,分别为4星、3星、2星三个等级,通过评价能促进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以及你追我赶的拼比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重在实质,教师提问是关键

有的教师在进行教研活动或公开课,设计一节课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小组合作学习上,只注重讨论形式,让学生讨论时大声点,这样形式上学生整节课都在思考讨论问题,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合作学习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却成泛滥化、随意化和形式化的趋势。首先,教师提问要提前精心设计,问题力求有科学实用价值,不能随意提问让学生讨论。教师提问时要给学生有合作探究的具体目标,学生有方向性去讨论解决问题。其次,问题要有适度,毕竟学生知识单薄,哪能胜任难的问题。教师提的问题由简单到中度问题,循序渐进,要有针对性提问,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付淑静.浅谈教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科技风,2012(13).

9.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九

合作学习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成功,很大程度是取决于它对生生互动创造性运用。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通常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或是消极的因素。而 “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儿童健康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1]合作学习认为,生生互动是教学系统中尚待进一步开发的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数学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互动只停留在表面形式上,缺乏实质的合作和互动.其中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学生养成合作习惯和意识不够,学生掌握合作方法和技巧少.另一方面是,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生生互动的教学设计存在问题,小组合作目标不够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不具合作性和探索性。下面就第二个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时候组织?如何寻找、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的机缘?谈谈个人的看法。

1.在类比联想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类比就是根据两种事物一部分类似的性质,推测这两种事物其他类似性质的推理方法.联想是由某种事物而想到其他相关事物的思维活动.在数学教学时,经常会运用类比联想来从一个概念推到另一个概念,从一种数学关系、性质推到另一种数学关系、性质。这个推导过程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来完成。例如,讲双曲线时,先师生一起回顾椭圆的定义,后启发学生运用类比联想推导双曲线的定义,具体怎么给出一个精确的定义就让小组合作学习来得出。讲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时,先师生一起回顾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后指导学生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推导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有多种位置关系?和前者又有哪些异同点?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得出一个正确的结果。当我们遇到一个数学问题时,常常想起与它类似的问题、类似的解法,利用类比与联想,常常可以发现新命题和扩展新思路.

2.在比较异同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比较是一种判断性的思维活动,是确定所研究的对象的相同和差异的一种逻辑方法.一般说来,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区分事物开始的,要区分事物,首先要进行比较,有比较才能鉴别。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用比较思维来指导学生怎样认识事物,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运用数学归纳法解题时,由n=k的命题推导n=k+1时的命题,就要运用比较思维来认识n=k的命题和n=k+1时的命题的不同点和相同点,然后由不同点,确定下步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达成这个目标;在化简三角代数式或者证明三角恒等式时,运用比较思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三角式的不同的角、不同的函数名进行辨识,确定化异角为同角,化异名为同名的公式,就很容易找到解题思路。

3.在实验操作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实验是为获得某种数学理论,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类问题,实验者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在特定的实验环境下进行的探索、研究活动。有些数学实验是一个人很难完成的,需要小组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数学实验的准备工作,数学实验的过程观察、记录,数学实验的结果、总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付出辛勤的劳动。这就说明数学实验需要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数学实验教学的较好的方法。例如,讲椭圆的定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和加强学生对椭圆图形的认识,讲完文字语言表述的椭圆定义后,就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椭圆的图形语言进行探讨。用课前准备的画椭圆的工具和材料,在小组人员共同参与下,“你一手我一脚”把椭圆的图形画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更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问题的能力。[2] 4.在归纳推理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归纳推理是指以某类思维对象中个别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为前提,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属性为结论的推理。归纳推理的前提不蕴含结论,是然性推理。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数学的证明和推理很多地方都要用到归纳推理.例如,一般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就是根据数列的前四项,找出规律,并运用这个规律推出数列的一般项.有些数列的通项还不只一个.因此,这里面隐藏了巨大的探索空间, 怎么找规律?从多少个角度来观察数列?等等这些都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得出结论.5.在分类讨论时,组织小组学习

分类讨论法是指在解答某些数学问题时,有时会遇到多种情况,需要对各种情况加以分类,并逐类求解,然后综合得解的方法叫做分类讨论法。在数学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分类讨论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去思考---怎样分,分几类?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分几类才能分得不余不漏。让学生真正参与解题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讲含有两个绝对的不等式:|x-2|+|3x-4|>5解法时,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解这个不等式需要分情况去掉绝对值,但究竞要分多少种情况,怎样来分?就要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出结果,教师在旁边只能加以指导。分类讨论法是一种逻辑方法,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有关分类讨论的数学问题具有明显的逻辑性、综合性、探索性,能训练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和缜密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分类讨论的思想贯穿整个高中数学,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的位置.6.在整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告诉我们,学生知识的习得是学生自主构建的结果,数学学习是意义的构建学习。因此,在数学复习教学中,教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教师整理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整理知识,自主构建知识体系。例如,在讲完高中数学函数这一章后,就可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由学生自己画出函数知识结构图,构建本章的知识体系;在讲完三角函数后,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由学生自己描绘三角函数逻辑联系图,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做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可以更加有效的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水平。

7.在解答“开放型”问题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这里讲“开放型题”不包括一题多解型的开放题。主要是指条件性开放和结论性开放的两种题。教师在教学中,适当安排这样一些开放性的题让学生去解答,可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讲立体几何时,就安排这样一道题: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α及β之外的两条不同直线,给出四个论断:①m⊥n ②α⊥β ③n⊥β ④m⊥α。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99全国高考第18题)。当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可能)时,就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的结论和解题过程展示出来,使每个同学都能从其他同学那里学到更多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多视角看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习惯。

8.在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有些问题依靠学生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就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来讨论求解.例如:讲完互为反函数的图象关系后,教师提出互为反函数的单调关系和奇偶关系是什么呢? 这两个问题都是具有挑战性的,学生要独立解决是比较较困难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势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展开探讨,同时教师也给予适当的指导.使学生亲身经历问题的解决过程,更能有效的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9.在一题多解或多解一题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对一些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或多解一题,当教师带领学生用一种方法解完某一题后,不要马上就用第二种方法求解,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寻找第二方法或其他的更多方法来求解.同时提出组与组来一个竞赛,看哪一组解答的方法多,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高中新教材的一道三角例题:求证 = ,书上介绍了三种解法.那么老师首先要求各组至少会用三种方法解此题,其次看哪一组找到第四种或者说更多种方法解此题就是获胜的小组并给予适当奖励.在一题多解或一解多题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0.在质疑问难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上,要敢于大胆质疑问难。爱因斯坦也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意义更重大”。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上,教师遇到学生提出一些疑难性的问题,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学生。表扬学生敢提问题的勇气,能提问题的认真,会提问题的能力,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索正确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本节课研究的范围,也要给学生一个交代,决不能置之不理。

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分组学习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习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在不经意中,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同学们的一名合作伙伴,师生分享交流研究的成果,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认识渐趋全面,对知识的理解也渐趋深刻。“交往的对象”包含学习上的交往对象和情感上的交往对象。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互助互爱、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过程。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对峙的交往,而是一种和谐的交往,教师已经是学生中的一个重要对象。对学生来说,研究之初,他们需要得到指导。研究之中,他们需要得到帮助,遇到阻碍或困难时,他们需要倾诉和鼓励,获得成功时,他们需要肯定和欣赏。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沟通,已不限于认知领域,早已扩展到情感、态度、技能的范围。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示欣赏,用纸质的小星星、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10.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

谷城县庙滩镇黄畈中心小学:卢桂莉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合作学习已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要求。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各种能力及建立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教育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使语文阅读教学实现高效,语文教师必须废弃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这种学习活动中解脱出来,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变“要我学”为“我会学”、“我乐学”,真正意义上的做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这种学习形式与传统班级授课制相比,在增加学生的交往,促进学生社会技能、社会情感的发展,以及在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上具有较为显著的优势。现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实现高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善于精选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一个没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合作是一种重复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导致阅读效果事倍功半。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前提。在阅读教学中,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实效,首先教师要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了解学生,选择有讨论价值的问题。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来。

1、选择可具体分解的内容。合作学习是以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提高,培养合作精神为目标的。因此,那些可分解的内容,可让每个合作成员有明确任务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如在教《坐井观天》一文时,在帮助学生分清小鸟和青蛙的对话内容后,我采用让学生在小组内分角色品读对话内容,然后指生佩戴青蛙和小鸟的头饰再进行课本剧表演,使学生在合作阅读课文中感悟出青蛙是一个目光短浅,自以为是,不听劝告的人。小鸟是一个目光远大、视野开阔、敢于批评错误、善于观察的人。理解课文后布臵了一次说话训练:假如你是青蛙,如果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我首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各小组再推选一名学生在班上交流,最后评出最佳小组和个人。由于说话交流已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它还关系到小组的荣誉,因此,同学们在说话交流的过程中都显得格外地专心。

2、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如在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时,紧紧抓住课文结尾:“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让学生在小组内反复朗读感悟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果不保护环境,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疑问:“小村庄为什么变成什么都没有了”?我把该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先让每位学生自行读书、理解、感悟,在此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这样的学习内容由于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参加讨论有兴趣,几乎每位学生都能谈到一两点,学困生不至于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大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被我调动起来了。

3、选择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教学内容有主次之分,课堂教学必须集中主要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围绕重点内容展开合作交流,往往能使学生对知识产生“刻骨铭心”的记忆。如在学完《掌声》全文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文中第一次掌声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第二次掌声是在什么时候响起的?你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从而感受英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后得出结论,从而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要善于营造开展阅读合作学习的氛围。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相互之间展开合作研讨的活动情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产生与同伴合作交流的心理需要。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使学生在教师的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探索。如在教《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合作朗读中感悟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以激发学生的喜爱之情,于是我设计了分小组“开火车”朗读小兴安岭春、夏、秋、冬这一环节。在小组合作阅读中品读文中“抽”、“浸”等词用法好在哪里?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做到用词准确。同学们的齐声感情朗读使老师感受到小兴安岭优美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小兴安岭那里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丰富,谁愿意来做一名小导游,把我们美丽又物产丰富的小兴安岭介绍给大家?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小兴安岭旅游的话,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去?为什么?同学们在我的鼓励下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后来我就点了几名学生介绍了自己喜欢的季节,引导学生学习文中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来描写景物使自己的文章语句更优美生动。

三、教师正确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开展阅读合作学习的关键。

小组合作学习将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力量加以整合,教师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发挥其主体的能动性,以此达到教和学的统一和教为学服务的目的。这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促使传统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是放弃教师的责任,更不是让学生“自由地”任意活动,而是力图破除“教师满堂灌、学生静静听”的陈规陋习,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合理有效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的思路共享,而且学生更多的拥有了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了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以及空间和时间。它要求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靠。但是,如果小组合作学习把握得不好,仅流于形式,这种合作将会收效甚微。

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这样,阅读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语文老师所左右,学生受益大,新课改成功的希望就大,高效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效果也就会更显著。

11.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初探 篇十一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230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62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纲要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合作学习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本人从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课改开展初期就积极投身课改大潮当中,从中有些体悟与大家分享。

一、合理分组、有效评价,成员相互促进

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按座位组成的小组,是常见的组织形式,往往能起到优等生对学困生的良好带动作用,激活参与热情,能产生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知识共享的增值效应。

但这样的合作小组,容易形成优秀生主宰,学困生被动接受,养成依赖的思维定势的不能主动参与情况。我是这样做的:首先给小组四个成员分别编号1号大组长(优等生)2号小组长(中等生)3、4号(学困生)。然后分工:1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领头羊和组织者,能组织组内成员围绕目标共同学习,鼓励畅所欲言,与他们交流自己的观点;同时教会学有困难的学生先倾听他人发言,然后提出自己的理解。

评价机制采用小组捆绑式评价,成员差异性赋分激励后进共同提升的原则。我们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认知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在布置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力争让每一位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学习成果,获得成功的体验。

分工汇报是学生学习进程中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还使学生学会了倾听、分析,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

二、加强引导,提高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1.对组长、成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合作交流的过程、分工原则、评价机制。使每个成员明确在小组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在小组合作学习前给出小组的学习目标,要使小组全体成员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合作,共同地进步,同时尽力帮助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取得成功。

2.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还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空间。因此,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重视生生互动,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相互切磋、共同提高。

3.要充分发挥小组中核心人物——大组长的作用。这个核心人物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组织组内的成员有序地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让每个组员都有表达的机会。在展示汇报时是学习小组在全班交流中的“发言人”。

三、恰当地应用语言激励和小组捆绑式成绩评价

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课堂合作学习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个方面。学生评价在组内是小组成员互相评价。例如,交流结果的对错、合作的积极性等(只作为激励手段不计入小组得分);组间评价一般是知识检测、课文背诵、课堂巩固练习的订正(学生汇报结果计入小组得分)。这些做法有利于小组成绩的公信力,体现公平公正。不仅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还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

教师评价也可分为两种:语言性评价和对小组整体计分评价。这两种评价要保证它的时效性原则。小组汇报展示、学生质疑、解决问题等教师要及时地给出合理适宜的评价,同时杜绝“乱评价”和不分对错、正误的“瞎鼓励”。

四、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定位

小组合作学习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将课堂教给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要营造氛围激励学生主动多讲多思考多探索,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没有教师的组织、引导、参与和促进,就很难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同时,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研究活动时遇到的困难以及他们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12.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二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现状

(一) 合作探究之前缺乏数学教师的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 有一些小学数学教师过高地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之前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讲解, 只是简单提出要求后就让小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种做法无法使小学生快速进入到最佳学习状态, 也无法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还有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数学教师不给小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匆忙展开讨论, 最终造成许多小学生盲目地听取别人的答案, 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不敢举手提出。

(二) 小组成员随意拼凑现象严重, 缺乏科学规划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在分组时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实际水平, 通常是让就近的学生把桌子凑在一起就结成小组, 然后抛出问题让他们讨论, 造成小组内学生数学能力相差大, 合作探究学习效果不明显, 最终使下等生的学习水平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 小学数学教师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缺乏科学规划也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教师不进行指导和巡视, 即使巡视也是走马观花地看一遍, 忽视了师生互动, 缺乏必要的调控技能。

(三) 数学教师滥用讨论, 不考虑题目难易程度

有些小学数学教师过分追求小组合作, 无论在何种教学环境下都组织小组合作探究, 甚至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 不考虑数学内容的难易程度, 也不考虑有没有必要采用小组合作, 都一概套用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似乎认为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 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这种滥用讨论的行为, 不仅使小学生的学习效率下降, 也浪费了课堂教学时间。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效率的策略

(一) 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提高探究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需要得到数学教师的帮助和指导, 尤其是对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指导, 促进小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提高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对于合作前的准备、合作中的配合、合作后的总结等环节都要求数学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为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技巧。当学生分工不清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分工, 指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讨论。例如, 讲“平均数”时, 因为这部分知识是教学的重点, 为了让小学生知道平均数能够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以及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 我会组织小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让小组成员先统计小组内学生的身高, 然后进行数据分析, 找到身高的最高值和最低值, 并求出小组内身高的平均值。

(二) 优化合作学习小组构建, 学生合理搭配、分工协作

数学教师需要认真了解小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和基础水平, 对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做出详细的判断, 然后在数学课堂上进行合理搭配、分工协作、优化组合。小组人数一般以4-6人为宜, 组建的原则应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 做到每组的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的比例相当。小组成员间的座位应该是面对面或者相邻, 这样更有利于小学生互相学习、讨论, 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同时, 数学教师要让每个小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做到分工明确。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细心观察小学生的动态和综合表现, 适时进行小组成员调整, 以保证小组学生竞争力。

(三) 精心设计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 建立评价机制

小学数学中的合作学习, 需要小学生学会表达和倾听,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做到科学合理, 符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小组合作学习中要避免不作任何启示和引导就让小学生合作学习和讨论。在一堂小学数学课上, 教师要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 激发小学生探究与合作的欲望。例如, 在教“常见的数量关系”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橘子每斤2元, 香蕉每斤3元。现在给你20元, 并且要全部用完, 可以怎样买?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探究, 得到了以下四种方案。方案一:20元全买橘子, 买10斤;方案二:买2斤香蕉和7斤橘子;方案三:买4斤香蕉和4斤橘子;方案四:买6斤香蕉和1斤橘子。开放性数学题解法多样, 对于爱思考的小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 也给小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 使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 对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将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小组合作现状进行分析, 进而提出提高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效率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参考文献

[1]张瑞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2 (23) .

13.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三

笔者所在的首批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实施课改已近五年,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们从陌生到好奇、认同、尝试,又从熟悉到困惑、研究、再实践。一些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课题里已“破茧而出”,飞向“自由王国”。然而,还有些教师仍处于“量”的积累之中,未生成“质”的飞跃。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把握不准确、理解不深刻,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技巧运用不到位、掌控不自如,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改进的问题。为此,作为教研员,笔者近来听课后都要与老师们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进行合作研究和共同反思。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表现”

1.任教低年级数学的刘老师的诉说:

“小组合作学习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难了,多次尝试都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首先,学生间的合作不够和谐。我将全班分成15个4人一组的合作小组,每组都有推选的或指定的组长。我要求组长督促组员轮流发言,针对问题一起思考想法解决,细心倾听和热心帮助别人发言,使小组学习在互帮共学、和谐发展中进行。但是孩子们做起来就不一样了,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全班有5个小组出现这种情况,合作学习就不能顺利开展了。”

“其次,班级人数过多指导困难。我班共有60名学生,编为15个学习小组,一节课合作学习的时间少则5分钟,最多12分钟。在我深入到一个组指导时,其他没几个组在继续进行,每次指导3组就得‘收兵’了。从学生的课桌上慢慢直起腰,我已满头大汗、口干舌燥,无奈地望望班里的学生,除了刚被指导的那个小组的学生在看着我外,其他小组学生都各忙各的,好不尽兴。”

2.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张老师的诉说:

“知道合作学习很重要,想多尝试,让学生从中受益,使师生双方都喜欢它,可往往事与愿违,当我提出针对一个问题进行合作学习后,教室里便一片嗡嗡声。”

“一是爱说的使劲说,不说的始终不说。有的组只有一人在发言,其他人默默地听,产生不了碰撞交流的效果。”

“二是各说各的,不听他人说。有的组乱哄哄的你一言我一语,不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三是说着说着就跑题。有的组围绕主题说不了一会儿就跑到题外,借机扯闲话,到小组代表汇报发言时,吱吱唔唔、结结巴巴,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

“四是听着听着就霸权。当一位同学说出自己的观点后,语言霸权者马上予以反驳,直到那位同学无话可说为止,甚至当别人的意见与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恶语相加,不会协调,于是告状声四起,破坏了课堂的学习氛围。”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表现”

笔者多次听课时的观察:

1.准备不充分,流于形式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准备不充分,表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思想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很好地理解《课标》精神、分析教学内容,没有合理地预设合作的契机、安排合作的环节;另一方面是操作上准备不充分,没有异质分组,没有为讨论类合作学习设计合适的讨论题,没有为操作类合作学习提供充分的足够数量和品种的学具,包括记录合作学习过程和成果的报告单、记录表等。似乎两三张课桌拼靠在一起、学生4-6人围而坐之、教师一声令下“小组合作一下”“小组讨论讨论”便是小组合作学习了,似乎两三次这样的合作学习就是一堂“课改课”了。表面上看热热闹闹、熙熙攘攘,实际上学生或茫然无收获,或争吵偏主题,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要求不到位,作而不合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不到位,表现有两种。一种没明确宣布要求,一种没及时宣布要求。学生对“合作些什么?”“怎样进行合作?”“我在合作时做些什么?”以及时间限制、竞争条件、展示准备、汇报要求等不明不白、不问不听,加上独生子女普遍缺乏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各“作”各的,你不想与我“合”,我不愿与你“合”,使小组合作学习作而不合。

3.时间不充足,合而无质

时间不充足,是指教师给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值达不到合适的长度。很多教师在宣布小组合作学习开始后,只过十几秒就宣布停止,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发言,更不要说“几个来回,相互启促”或“几经碰撞,生成共识”了,造成小组合作学习的合而无质。一般来说,小组进行较复杂数学问题的讨论交流或操作探究至少需要5-8分钟,即使是较简单的数学问题也不能少于2-3分钟,再少,不是给小组合作学习釜底抽薪、煮成夹生饭,就是给教师一个警醒,这样合而无质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必要安排吗?

4.指导不及时,合作无果

指导不及时,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指点和引导。表现有二,一是有的教师在讲台上等待或做自己的事,好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己无关,看上去学生主体地位突出了,但教师成了失去主导作用的旁观者;二是有的教师下组察看似隔岸观火,盲目巡视如蜻蜓点水、不能及时介入调控,任凭活动放任自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和质量心中无数,使合作无果、学生无获,难道主体突出就势必要主导淡出吗?

5.评价不到位,合作低效

评价不到位,是指教师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和小组代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时,不能给予积极有效的褒奖和激励。有的教师在各小组汇报时一味说“很好”或单纯说“这一组最快”,不能敏锐地判别、及时地引领。误导学生的浮躁求速,扼杀学生的不同意见。只关注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忽略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反映,只注重合作学习的结果,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只奖励合作学习的汇报者,忘却小组学习的合作者。评价主体单

一、形式单一,评价无形中变成了一种甄别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能高效吗?

二、解决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老师们的思考和对策

1.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张老师的思考:

“小组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合作’也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之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作为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实施,要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教学过程展开、科学评价运用等全程把握。合作过程既提倡小组的‘共学’,又鼓励学生的独立见解,教师既不能干预过多,又要提供有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的职责。”

2.任教低年级数学的刘老师的对策:

“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真要动一番脑子,他们本身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要慢慢来,要从头教。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看表演,我就以表演的形式做了示范。”

“我邀请3位学生走上讲台,4人围坐讲桌四周。我说:我们4个人就是一个合作学习小组,老师来当组长,我们一起学习,请其他组的同学认真看,一会儿评一评我们学习得好不好,开始!”

“当我发现1个学生一直没说话,她平时就不爱说话,我就对她说:于娜,你是不是有更好的想法?怎么想就怎么说,说得好我们听你的,说得不好我们帮你,来!试试吧!于娜抬头看了看大家,终于开口了。”

“小组合作学习模拟快结束了,我对全班同学说:现在请大家评一评我们4个人学习得好不好?各小组都动起来了,有的还在交头接耳,有的已经发表评论了。”

“二组组长说:刚才你们一起学习得很愉快!”

“五组组长说:伍维松遇到了困难,大家都帮他想办法,这点很好。”

“一听组长这么说,我赶紧因势利导:是啊,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大,以后在学习上还会遇到很多困难,等待我们用集体的力量去想办法、去解决。看来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很重要,大家想想对不对?请继续评一评。”

“三组组长说:老师,我还发现你们小组四个人都说过话了,不像我们组,李玫不敢说话,我们要她说她就是不说,王硕要抢学具,我们劝也劝不好。”

“我又深入引导:看来你很想让李玫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很想把合作学习搞好,对李玫和王硕,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就像我们三个人帮助于娜一样,尤其是组长更应该带头这样做,相信他们会和你们一起好好学习的。其实,老师刚才要大家看一看、评一评我和3位同学合作学习,就是要大家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互相信任、互相帮助、不能争抢、不能吵闹,有什么想法尽管说出来,大家一起讨论。今后的小组学习我们就这样做,能做到吗?”

“能!声音洪亮极了。”

“对于那些与众不同的孩子,像伍维松啊于娜啊,当他们有了一个可以归属可以信赖的学习与合作的小组,学习的需求可以及时在组内得到满足,减少了班级群体的压力,也间接解决了课堂上时间不够用的问题。而那些较为出色的孩子则在学习活动中懂得了帮助别人,更明白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道理,孩子们的学习心理更趋健康。”

3.任教中年级数学的叶老师的心声:

“听了她俩说的,反思平时做的,我想到了小组评价的重要性。其实,我们一直在讲要重视孩子们的发展性评价、全程评价,而小组评价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那些希望能在全体同学面前发言而展现自己的孩子,便会将眼光内投,提高自己在组内的学习质量,以期得到小组的良好评价。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教学效率也好,因材施教也罢,在大班额的集体中,都将得到良好的发展与体现。”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是从形式上改变了以往教师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真正体现了教学活动中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思想,将孩子们置身于一个新的、自主的学习天地中,同时又给了他们一个可以合作与探究的单位,学习与评价掌握在了他们自己手中,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在这一刻生动起来,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笔者与老师们的反思和共识

1.分组,应该合理

教师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即异质分组。由于每个组都是异质的,所以就产生了全班各组间的同质性,这就是合作学习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组内异质为小组内部成员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

实践证明,同质分组弊多利少,它容易养成学生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的心理,而异质分组可以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合作小组的人数,我们建议4-6人,根据大班教学的实际,7-8人也未尝不可。一般来说,2人配对、4人相邻合作学习,对学习场地的变化要求不是很高,较容易实现。

2.分工,为了合作

教师在启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根据内容合理分工、明确分工。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合作学习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合作难以见效,教师难以驾驭,活动难以正常进行。有的小组中的学生,对合作只有浅层次的理解,在他们印象中,“一起干”就是“合作”,“小组学习等于合作学习”,因而,在小组活动中,合理分工、明确分工尤为重要。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色、不同的任务,每个成员、每个角色都不可或缺,不能替代,相互依赖、相辅相成,才能促进合作,分中有合、合中有分才是有效合作。

当各小组在汇报阶段,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不同的学习成果、相互评价和相互欣赏时,也体现了组间的一种有序分工、一种合作依赖。

3.交往,需要互动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各个阶段,要针对学生只“交”不“往”或“不互”“不动”、只有合作学习的“形”而没有合作学习的“神”的现象,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主动交往,掌控了小组活动的进程。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主动交往,增加了合作学习成功的概率。学生在教师留给的合适的学习时间与开放的研究空间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充分发挥主体性和积极性,必然达到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互相影响,互相启迪。小组在合作学习、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必然形成互相谦让、互相学习、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等良好的研究氛围。

合作学习可以是多边互动的,合作学习的互动方式可以是多向的,交往对象也可以是多维的。

4.教师,明确角色

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合作的伙伴”、“交往的对象”。从以前的“大包大揽”到把舞台留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事事,相反,教师要担负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因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这些问题要得到及时的解决,才能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因为教师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方面,某些时候比起学生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有效,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就越充分。

“学习的导师”包含“知识的引领”和“活动的组织”两个方面。前者即给小组分好工或指导小组分好工,协调好各小组之间的关系,维持和促进小组研究活动能够持续进行。后者即启发和点拨每个小组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一个研究课题或研究方式,指导和帮助每个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寻找解决的途径。合理的活动时间安排、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参考价值的合作程序,都是保证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质量的基础。

“合作的伙伴”包含老师也以学习一员的身份进行研究或参与研究,并向学生展示研究结果。学生见此定会惊讶,惊讶于老师的介入,那样悄然无声、水波不惊,惊讶于老师的技能,那样超凡脱俗、炉火纯青。在不经意中,老师很自然地成为同学们的一名合作伙伴,师生分享交流研究的成果,不知不觉中对问题的认识渐趋全面,对知识的理解也渐趋深刻。学生惊讶和奇怪的是心目中居高临下的老师怎么也会像一名学生那样去完成一项研究任务?他们随之而来的肯定是兴奋是激动。学习路上多了老师这名特殊伙伴的陪同,他们不再寂寞,不再无助,也不再灰心。这时的老师与其说是一名伙伴,不如说是一股力量,给了他们不竭的研究动力,伴随着他们走向成功。

“交往的对象”包含学习上的交往对象和情感上的交往对象。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小组合作是学生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互助互爱、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更把小组合作推向广域的学习情境,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开阔的时空中进行,人际交往就更具多维性和互动性。学生与教师之间不再是一种对峙的交往,而是一种和谐的交往,教师已经是学生中的一个重要对象。而且对学生来说,研究之初,他们需要得到指导。研究之中,他们需要得到帮助,遇到阻碍或困难时,他们需要倾诉和鼓励,获得成功时,他们需要肯定和欣赏。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沟通,已不限于认知领域,早已扩展到情感、态度、技能的范围。

5.评价,指向过程

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结束时,要根据自己对合作学习的监控和学习小组对合作学习的反馈情况,采取一定的评价措施和多样的评价形式,包括用语言、眼神、体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表示欣赏,用纸质的小星星、小红花等物品进行奖励、表示肯定。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适时适度的评价,突破了课堂教学中只关注结果的单一评价模式,呈现出多维交叉、有机融合的特点。从评价方式看,有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在每一小组汇报后,既有学生“评委”发表意见,又有教师即兴点评。从评价内容看,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在肯定、欣赏、激励、引导中,学生自然生成合作意识和合作技巧,悄然获得精神的支持和情感的滋润,从而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潜能和合作欲望,不仅出色完成眼前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也将产生深刻的影响。

综上可见,实验区的不少教师已经学会从理论的高度、理性的角度重新认识合作学习的涵义,已经学会从合作学习的内在规律来反思合作学习的现状,来寻找解决问题的良策。

在课改实验深化的进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成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策略。经过教师们的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合作学习将变得更加有效、更加成熟,数学课堂也将变得更加鲜活、更加生动。

参考文献:

1.杨九俊主编《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2.张行涛、李玉平著《走进校本教研》,开明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作者简介:

14.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四

谷城县盛康镇甘坪何吉林

我在新课改教学实践和听课活动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但也存在一些误区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谈谈自己的认识。

误区一:缺乏独立思考,对学困生关注不够

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后没有让全体学生独立思考便匆忙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其深入展开,此时为了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于是优等生很快就能发言解答问题,而中等生和学困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优等生还常因学困生太慢或帮不上忙,将他们排除在小组学习之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的全班交流时,教师怕影响课的进度和教学效果,不愿意让学困生代表小组发言。这些因素使得学困生在合作中变得无所事事,干脆自己玩。

[思考]学生的合作学习如果没有一定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保证,就成为空中楼阁。这个教学环节有助于拓展学生思维。但由于时间不足,学生的思维还未充分打开就往往被别人的观点同化,造成人云亦云或学困生干脆自己玩的现象。要真正实现小组有效合作,确实使学生人人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收获,有所得,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尤其是涉及思维发散训练更需要让学生进行个体的独立观察、思考,否则这样的合作也只是空白,作为教师不必担心由于过多的讨论时间而影响了后面的教学进度。事实上,学生在小组讨论中锻炼的空间更大,发言的积极性更高,能让学生实在地多获得一些知识,这点“浪费”的时间是值得的。

[建议]教师在小组合作之前应该让全体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每位学生都有了初步想法后再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教师要特别关注学困生的参与,适时鼓励指导,促使优等生在小组合作中对他们施与更多的帮助,在进行全班交流时应有意识地请他们代表全组发言,给他们参与的机会。

误区二:缺乏及时指导,教师角色转变不倒位

当布置好学习任务后,小组成员展开讨论,有位教师有时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待着评判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有时在学生之间茫无目的的巡视„„小组活动表面热闹,气氛高涨。

[思考]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时刻变换自己的身份,时而是一个促进者,时而是一个帮助者,时而是一个激励者,一方面,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合作学习材料既要“新,活,趣”,又要具有知识的价值和思维含量;另一方面,此时的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要深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了解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的解法,及时给出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意见。

[建议]教师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提供有效的帮助与指导。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要进行应走下讲台,以一名合作者、指导者的角色巡视并参与,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

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这时教师就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

误区三:缺乏有效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不全面

大部分情况下对学生满意的答复,教师总是这样的鼓励语:如“你回答的真好”、“你真聪明”,而且大家的评语都差不多;再者就是对小组进行奖加分,时间长了,就成了机械动作,以至于导致某些学生根本不在乎。

[思考]执教中表扬、鼓励不等于要一味地迁就学生,表扬、鼓励仍要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另外,对学生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是团体合作的结果,实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建议]有时对学生,来自同学的鼓励,比来自教师的更有效果,一方面加强组内成员之间的评价,如对问题的分析是否正确,是否有条理,是否表达简练等等,另一方面把学生个人的竞争引向小组团体的竞争,我们不仅要表扬合作有成果的小组团体,而且要表扬分工合理,协作成功的小组团体,要多肯定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同时教师还要调整好教学过程,实现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肯定。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如画红旗、画红花,让学生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以往课堂评价教师是权威,而且多是评价单一,负面评价较多,多数学生难以找到自信。高效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主要看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合作的效度和探究的深度。评价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内的评价和小组间的评价。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学生的评价从某种程度上更贴近学生,学生更看重能得到同龄人的评价和认可。这种多元评价正在成为学生自主成长的催化剂。高效课堂上,既有课堂即时性、激励性评价,三言两语即可,亦可专题评论,针对某一点点评,长短不拘,从学案预习、黑板板书、展示质量、对抗质疑、学习检测等方面及时给予过程性评价。还可对日常行为进行评价,综合评价评选出优秀小组集体和个人。

误区四:缺乏对合作时机的把握,对教材的钻研、对学生的了解不深

有的教师为迎合新课程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对不需要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强加小组合作学习环节,怕一节课缺少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就不是一节好课,就是不符合新课程理念,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所要解决的问题很简单,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学生无需小组合作学习直接就能得出答案。

[思考]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方法的全部,是否采用要根据学习内容而定,关键是要看实施的效果,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合作交流,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

[建议]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哪些问题应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解决,做到了然于胸。很简单的问题,绝不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只适于在班级内讨论交流的问题,也没有必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当然,班级内的讨论交流也是一种合作学习,应该比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更为广泛。

15.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心得体会 篇十五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 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 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 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 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它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 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 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 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 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 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 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二、如何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呢?笔者结合自身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 认为应该解决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 学生如何分组

语文教师可将全班学生按语文成绩排序,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打乱好、中、差学生, 再综合考虑学生的身高、视力、性别、守纪情况、性格爱好等进行微调。“师徒对”是最小的语文学习细胞, 主要负责上课讨论、督促、帮教、考查, 课后订正过关。前后4人组成“合作小组”, 任命1名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小组长, 负责上课组织讨论、安排分工, 课后检查作业。每班任命5个左右大组长, 每人负责1~2个“合作小组”, 主要负责预习作业, 课堂练习的检查、批阅, 课后作业的收发, 对小组长的督促、检查。同时, 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大组长、小组长的培训、指导, 保证“合作小组”的正常运转;加强小组合作的文化建设;为促进小组的活跃度, 还要积极探索建立小组评价、评比的方式。

2. 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要求和基本框架

语文课堂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 学习目标明确, 任务和板块清晰, 训练到位, 达成度高。在教学中不统一使用“教学案”, 但增设“课前预习作业”;在完成每一个教学任务时, 明确教与学的方式;摒弃以教师讲为主的方式, 改变成以学生自学、合作、探究、展示为主的方式, 训练学生的思考、表达能力;每一篇课文的学习中, 尽量安排一定的书面表达训练。

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流程

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流程是怎样的呢?它又有哪些要求呢?

1. 课前预习、作业完成情况

每个小组组长对组内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教师抽查或小组互查) , 迅速打等第 (A~D) 。组内成员全部完成的, 加1分;完成特别好的, 加2分;组内有学生没有完成的, 减1分;特别不理想的组, 减2分。

2. 小组讨论情况

小组分工合理, 能积极开展讨论, 讨论有序的, 加1分;表现特别好的组, 加2分;小组长不能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讨论的, 减1分;不进行讨论的组, 减2分。

3. 课堂展示情况

组内学生勇于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表本组观点的, 加1分;勇于展示并分析透彻的组, 加2分;组内同学不善于发表观点的, 减1分;整个组在其他组展示后还是无法发言的, 减2分。

4. 课堂巩固情况

当堂训练及时完成, 且小组长完成批阅的小组, 加1分;组内成员能及时订正好的组, 加2分;小组长不能及时批阅的, 减1分;组内还有学生不能完成, 且师傅不教徒弟的, 减2分。

5. 活动组织和纪律情况

小组合作过程中, 比较认真, 纪律较好的, 加1分;组织不好, 效率低下, 甚至违反纪律的, 减1~2分。

6.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能及时完成作业的组, 加1分;若组内有学生完成作业有困难, 其他成员能及时辅导帮助的, 加2分;作业不能及时完成的组, 减1分;有师傅不愿意指导徒弟的, 减2分。

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1) 合作学习前, 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自主是合作的前提, 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在学生个体解决某个问题遇到障碍, 苦思而不得其解时, 合作学习才有价值。

(2) 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人人参与学习过程, 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 如果处理不好学生之间的关系, 可能会加剧两极分化, 优生更优, 差生更差。为此, 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 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其次, 小组成员的分工必须明确, 要求人人有事做, 且分工要根据组内学生的差异进行适当的角色分配, 努力实现组内的差异互补;第三, 教师在指导时, 应重点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操作活动, 帮助他们解决操作困难。

(3) 合作学习中,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 主动探究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 促进合作学习。

上一篇:少年宫档案管理制度下一篇:大学协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