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共15篇)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篇一
在情景中探究,在探究中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设计
一、《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设计背景
由于高一学生的生源相对落后,他们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大多数局限于死记公式,在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而且根据高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要求,高中物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物理核心概念,掌握物理技能;更强调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如果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帮助其归纳整理和指导应用,不可能造就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之才。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尽可能运用物理学的方法组织教学活动。
二、《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设计思想
《自由落体运动》在学生学习了运动学知识后编排的,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通过对自由落体这种特殊运动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前面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同时也加强了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在授课过程中讲授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为以后研究比较复杂的运动规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节课可以说是本章知识的复习课,培养学生思维的研究课,联系生活的应用课,也是为后面课程的知识准备的垫底课。所以本节课在本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研究自由落体的运动规律,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学习了用打点计器来测量匀变速运动的加速度后,学生具备了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自由落体运动情景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是教学的关键。
三、教学过程设计
㈠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其规律可由三个公式体现出来(投影)。这节课我们将要用以前所学的规律来研究一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自由落体运动。
㈡新课教学
1、自由落体运动。
教师活动:演示纸片与硬币的下落过程,提出问题⑴重的物体一定下落的快吗?⑵你能否证明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并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明论证据自己观点实验方案。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加以分析,结合物理史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让学生讨论。金属片与纸片不同时落地,为什么?再演示相同质量的纸片与纸团的下落过程。纸片与纸团不同时落地,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得出结论,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使的物体下落的快慢不同。设计意图:从实验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的习惯;让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推理方法,初步养成置疑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活动:用牛顿管演示物体在空气中和真空的下落情况。引导学生得出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落的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对自由落体运动的认识,并给出一个定性的说法(学生的总结可能不够准确,注意引导)。
设计意图:培养了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
2、自由落体加速度。
教师活动:多媒体演示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引导学生自已计算其加速度;换用不同质量的重物看纸带上点子间隔有什么不同,总结得出结论。
教师点评:将两条纸带对比,只要两条纸带上的点子间隔相同就说明它们的加速度是相同的。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实验;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计算重力加速度,通过比较得出结论。教师总结: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符号:g;方向:竖直向下(与重力方向一致)。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⑴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在各个地方相同吗?⑵它的方向如何?最终总结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与地点有关。一般计算中g=9.8m/s2,粗略计算中可以取g=10m/s2。
学生活动:学生看书中列表,尝试从表中寻找规律,不宜过多解释。
设计意图:让学生做教材的重物自由下落的实验、并分析纸带的实验数椐。使学生在实践中有成就感并培养了探索精神。通过计算g值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是一个定值(在同一地点),同时也利用了这个计算过程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很好的复习与巩固。
3、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与规律。
21hgtvgt学生活动:学生推导得出:与。2教师点评: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所以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其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这些公式中的初速度a取g就可以了。自由落体运动遵从的规律:vv00,2xv0t1at 推出:h2v0at 推出: vgt
12gt2。
设计意图: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性质与规律的归纳与总结,使前面所学的直线运动的规律得到巩固,也为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与探究能力作出的努力。
4、学生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教师活动:教师提出问题:⑴如果给你一把尺子能否运用本节所学知识测定一下你的反应时间?⑵你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建议学生课后测出自己的反应时间,将自己的尺子改造成“反应时间尺”。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解决办法,比较各种不同方法,并讨论其合理性及可行性。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合理可行的方法并以例题巩固:你如果想测量你的同桌的反应时间,你握住尺子的上端,同桌的手放在尺的下端零刻度处待命,当同桌看到你的手松开时,迅速握住尺子,他的手握在20cm处,同桌的反应时间为多长?若招飞时对飞行员的反应时间要求达到 0.16s,同桌能当飞行员吗?(g取10m/s2)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学以至用,可以让学生感到知识的力量,培养作为人类的自豪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沟通合作能力,并激发出学生用一种探索与研究的眼光去分析实验问题的意识。
㈢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概念和规律及其应用。自由落体运动是物体从静止开始的只受重力作用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g。要突破此重点内容,一定要把握住一点,即自由落体运动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v0=0,a=g。我们在以前章节中所掌握的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在自由落体运动中均可使用。
㈣作业布置
复习所学内容,完成自编讲义后的练习。
四、教学案例反思
这是我依据课改精神,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在动手实验中学习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一堂课。从课堂上来看:
一、学生喜欢观察物理情景,也喜欢表达自己的看法,多数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
二、自主实验探究过程中,我叫同学们进行猜想和设计实验,他们很活跃,想法也不少。在这个过程当中不仅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个探究过程中亲自体验到了物理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科学方法。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了重知识传授、轻学习过程的传统教学方法,利用物理情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让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探究,真正让课堂“动”起来了。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
⑴学生处理数据能力不够,所以在实验当中有些学生未能完成实验处理。
⑵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特别是平行班,所以还要从基础上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包括猜想能力、设计实验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实验分析能力。
⑶正是因为以上两点原因,授课过程中感到时间比较紧。
2.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篇二
1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备课时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注重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能力转化;注重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备课时, 要密切将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 尽量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点, 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绪定向、思维定向逐步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学生能不能通过自学独立的解决问题,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在课堂上短短几十分钟内由学生自主的通过自学活动来完成任务, 有一定困难 (特别是一些学有困难的学生) 。因此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前自学活动, 充分利用课本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这一编排特点, 提前将学习内容告诉学生, 并提出相应的自学要求, 将每天“复习性作业”变为“预习性作业”。预习时, 我不仅要求学生弄懂课本知识“怎么样”, 更主要的是要研究“为什么这样”的道理, 尤其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不同的想法, 记入到《自学成长记录本》中。为激发学生开展预习的兴趣, 养成质疑的习惯, 我坚持及时为学生的预习写评语, 鼓励自觉预习的习惯和善于质疑的精神, 经常在学情调查的同时, 在记录本上写上充满激励性的评语。如:“你已经掌握了获取科学知识的钥匙”, “学会提出怀疑的问题, 是科学家必备的素质之一”, “你的想法真了不起, 你能在课堂上讲给同学们听吗?”等等, 这些评语, 成了我与学生们进行心灵交流沟通的窗口, 透过这个窗口, 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勤奋好学、聪明可爱的小小探索者的未来。在数学教学中, 联系实际生活, 布置开放性、实践性的练习, 让学生做一做、量一量、验一验、用一用, 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进而培养儿童的应用多种数学知识、技能技巧及创新精神。充分展示在同一生活实际中的应用。如植树节进行植树实践活动, 可让学生编出或计算出直线、环形、方形等不同植树方法所能植树的棵数问题;可以编出和解答造林绿化的面积问题, 还可以编出和解答有关人均植树棵数或完成植树所需时间等问题。同时可以展示数学知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如教学百分数应用时, 在学校可用于计算学生的出勤率;在工厂可用于统计产品合格率, 完成任务的百分之几等。另外还可以展示在不同的生活实际中同一知识运用的不同侧面。如学“圆”后, 计算圆桌面的面积最快的方法是用刻度尺直接量出直径再计算;可计算大树干的横截面积;可计算工程中的土石方量;可测量计算土地面积等等。这样既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 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应用的技能技巧,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 加强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 促使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 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 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的心理特征,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唤醒其参与学习的热情。然而, 总会有的教师认为, 高年级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似乎已进入“休眠”状态, “导”也无用。其实不然, 试想,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其见识愈广、思维也愈成熟, “自主”的意识也就更强, 他们怎会甘心做学习的傀儡?他们有他们的思想, 他们有他们的见解, 他们有交流自己想法的愿望与热情。只要教师能善加引导, 相信星星之火, 也可燎原。对于这一点, 我在平时教学中深有体会。例如, 教学“比例尺”一课, 我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课堂旅游”的情境, 激励学生量地图算旅程。这时, 我并没有向学生介绍比例尺的有关知识, 而故意让学生自己敞开思路, 寻求计算旅程的方法。过了一会儿, 学生纷纷举手质疑问难。此时再顺水推舟, 让学生自己理一理:要算出旅程, 必须知道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有哪些能自己看书解决;还有哪些问题, 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 就使学生在高度兴奋的状态下, 既紧张又轻松地认识和掌握了比例尺以及运用比例尺计算路程的方法。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 以便促进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 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如复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时, 考虑到知识点较多且难点集中,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疏导、理解知识要点, 复习结束前,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作业: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 课后请你运用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些问题, 下节课中由你来考考大家, 比一比谁是“最佳小老师”。这样的提议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共鸣, 并在课后引起不小的参与热潮。
3 教师故意示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或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处, 故意弄出错误, 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去探究, 让学生来纠正。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很有好处。如在小学教材中有这样的问题:比较猴子桃子数量的多少, 得出:右边小猴的桃子比左边小猴的桃子多, 有的同学看了书以后马上反对, 教师则“坚持错误”, 要求学生拿出事实依据来, 学生兴趣很高, 通过小组讨论, 跟老师据理力争, 教师终于“认输”并得出结论“不能确定右边小猴桃的个数肯定比左边小猴多”, 还向学生“道谢”。学生通过讨论, 经过跟老师的智力进行一番“搏斗”, 最后战胜老师, “夺取”知识。这样的活动, 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 更多的是自信和自主学习的探究精神。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当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数学来源于现实, 并且广泛应用于现实。由现实生活抽象概括出数学知识, 再把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 必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展示数学丰富的美育因素, 如形式美、概括美、简洁美、对称美、辩证美等, 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教师适时的表扬、鼓励, 对学生学习给予肯定的评价,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
总之,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 是在一定条件下培养起来的。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自主意识才会不断增强, 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的知识。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当评价一节课是否成功时, 并不是看教师是如何精心的“讲”、巧妙的“教”, 而在于教师是否能结合教学内容大胆的引导、放手让学生充分的“学”, 充分的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想等自主探究的机会与体验过程。
关键词:学生,自学,自主探究,兴趣
参考文献
3.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篇三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1A-0023-0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新课标要求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自主探究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呢?
一、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探究”材料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由外到内的活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
1.创设情境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儿童的思维常常是从好奇开始的。数学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对事物好奇的心理特征,创设一些富有趣味性、故事性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他们自主探索的兴趣。如在教学加减混合时,教师出示一个课件演示的画面:湖中有10只天鹅,飞走了4个,又飞来3个。请学生提出问题再解答。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动有趣的画面立即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观察和思考,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经过观察和思考,不难得出结果:飞走了就比原来少,要用减法;又飞来,那就增加了,要用加法。算式就是:10-4+3=9。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
2.善于利用资源,提供丰厚的探究材料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要善于抓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生活经历,提供贴近学生生活的探究材料,激发学生去探究,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欲望。如在教学进一法取近似值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妈妈今天要去打12斤花生油,但是家里只有10斤装的桶。请想一想妈妈要拿几只桶去打油?”通过这样一个生活实例,学生不难理解:妈妈要拿2个桶去打油。在这里要用进一法取近似值。这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3.善于利用现代设备,给学生准备生动的探究材料
科学的发展,设备越来越先进。学生接触到的科技产品也越来越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准备更丰富、更生动的学习材料;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电视、电脑网络了解更多的学习材料。
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不是凭空设想,搞单干,更不是机械地被动学习。而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进行有目的、积极地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引发探究兴趣,激发探究欲望,积极地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经验,调动积极的思维,促进自主探究意识的形成,从而肯思维、敢思维,进而养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习惯。
二、给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空间
大量研究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在于缺少一把打开天才之门的钥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地信任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动手的机会,学生就会有多一些创造性的发现、创造性的思维、多一份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和快乐。
学习不是机械地接受,而是知识的再创造。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无论是问题的设计还是材料的准备都要考虑学生能否在自主探究中有充分思考的空间,有展现自己独特才能、见解的时间。为了让学生学会独立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力求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时候,就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探究的过程:
1.出示梯形,提出问题:“怎样求梯形的面积?”
2.引导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分别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即把一个新的图形转化成已学习过的图形。)
3.想一想:梯形可以转化为什么图形?
4.动手做一做: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习过的图形,并思考怎样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5.小组讨论交流:在小组的探究活动中交流自己的设想,转化、推导的方法,并向全班同学介绍不同的转化和推导的方法。
6.请学生自己总结梯形的面积公式,允许学生用自己推导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让学生有什么空前的发现,而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不断思考、探究发现,学习到新的知识,那就是创新、创造。上述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是学习的“发明创造者”,轻松地学到了知识,活跃了思维,品尝到成功的滋味,增强了探索的信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由地畅想,张扬个性,发挥潜能,实现知识的再创造,体验到知识的生成和应用过程。
三、勇于实践,积极探究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问题。也只有在探究实践活动中才能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给学生准备充足的探究材料,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生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时,我发现,学生除了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向圆柱倒水和沙子之外,还有的学生采用把圆锥浸没在装有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容器里,求水面上升的体积,再把这个体积与和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相比较,从而知道了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地体现了主体地位,调动了自己的思维,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解决了问题,学到了新的知识,更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学生主动探究、开阔思维的重要保证。有些教师怕课堂纪律乱,怕失去自己的“威信”,上课时一本正经,板着面孔,学生想说的不敢说,想做的不敢做,这样会泯灭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失去自主探究的热情,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要从神圣的“领导”位置上走下来,做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做学生主动探究过程中的帮手。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意愿,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从而解放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求知方法。
五、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活动中成功的体验会激起学生想再次探索学习,再次获取成功的欲望。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过自己的观察、思维、探究,终于解决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时,就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一种令人身心愉悦的情感体验,更是一种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推动着学生想再次获得这种快乐情感的体验,从而使学生从“会探究”逐步走向“乐探究”。
学生的探究活动应该是充满乐趣、充满挑战的。要鼓励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敢于实践。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在探究中学会学习,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成功的愉悦。
都说数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我们要赋予它生机和乐趣,就要抓住可以利用的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可探究的数学材料;营造宽松、活泼的探究氛围,给学生再创造的空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有快乐的体验,从而使他们有学习的欲望,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善于学习。
4.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篇四
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结构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这种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杀了学生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听而不闻,学而不思”。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会思路闭塞,视野狭窄,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这种人面对现代化的开放社会的种种复杂变化将会束手无策,难以适应。当今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为此,我校结合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究,摸索出“读、讲、议、练”四段学习策略。它不但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教师尝到了课的甜头。
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分的、强制性的他们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只能引起他们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可见课堂上强制性地对学生“满堂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同时,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虽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有意注意在起作用,但是无意注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在很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起到有意注意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四段“学习策略就是以此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各种媒体最佳搭配方式,灵活运用转换原理,既使学生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化,又使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让学生兴奋不已,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课堂教学,就是“四段”学习策略的核心所在。那么,任何在课堂上进行师生“四段”学习呢?
一、阅读——创设情景与设疑导学法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组合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二、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解法
精讲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它测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无须再言。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讲解,问:地动仪的准确度怎样呢?公元132年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500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三、议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例如:对“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大部分同学从刘备爱才、求贤这个角度去认识,这属于一般的常规思维。但个别同学提出了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我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这看法也不无道理。假如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岂不要高卧隆中一辈子吗?同学们切莫一味效法古人,因为时代不同了,当今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成才发展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千万不能因等待而错失良机,误了前程!”。通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讨论中从各个层面寻找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在“发散—聚合”以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产生不拘一格的独创性。这就是突破求同定势,开拓创新思维。因此,在学生讨论问题时,要注重发展求异思维,多方面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四、练习——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人都希望别人把自己有能力,并且能某项工作的人。中小学生甚之。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学生这种要求和愿望,及时地创造机会和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和要求,鼓励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靠近个人的“最近发展区”,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由此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会更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媒体组合设计的优势,采用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例如:在做选择题时,通过媒体播放,让学生亲自操作,在尝试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在做填空题时,通过电脑屏幕,师生一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做简答题时,由媒体组合设计后,提供相关的材料,学生思考完成。
总之,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四段”学习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中消除学生的疲劳和厌烦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随着教学情景和方法的变化,使学生的心理由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这种意想不到的学习方法,能打破学生学习的心理平静状态,使学习心理活跃起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升华到新的境界,即向理性的升华。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能在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中,高度集中注意力,拓展思维,增强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从而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能通过各种交互练习,激活思维,满足他们表现能够胜任的欲望,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更高。
5.在工作中学习[模版] 篇五
首先,我们要转变学习理念。学习是提高素质的一种手段,也是素质的重要内容!要改变过去在学习上不正确的认识。不是为了拿文凭而学习,要由重文凭向重能力转变。也不是针对性极强的阶段性学习就可以了,要由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还要将学习视为享受,视为乐趣,学习对于我们来说,不仅仅是出于工作的需要,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我们作为社会的个体,要时刻加强学习,才能更好地适应各种生活环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人生应该是不断学习的过程,好好学习,用学习来武装自己,充实生活,持续学习,与社会共同进步,才能更好的活下去。人的成长和前进的道路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从自己由一个幼童到一个成人,社会的进步都证明了这一点。知识就是财富,有知识才得以在这个社会立足。为了好的工作,好的生活,活到老学到老,提高自身的修养。学习是提升自己,为明天做准备!其次,是如何挤出时间来学习。每天在工作中忙忙碌碌,晚上实在是不愿意再去学习那些新技术,那些理论知识。明明自己知道,不学习就不会进步。但是就是不知道去如何处理其中的矛盾。夜深人静的时候,自己也总是反思。工作到底有多累?每天能有多少剩余时间,当然这里的“累”,我更多的是对比上学的时候。上学没有感觉上完一天课特别累,往往是晚上非常精神。但是,工作就完全不一样了。上了一天班,晚上却是什么都不想干,就是想好好休息一下,早早睡觉。算算每天的业余时间,平均算晚上8点吃饭收拾完成,到睡觉的11点,还有三个小时。其实三个小时,还可以干好多事情。我完全可以很轻松的拿出1-2个小时,去学习一些东西,这样日积月累,很快,一个月就能看到成效。
再次,要有重点地学习。在当今时代,知识浩如烟海,没有明确的学习重点就会陷入迷茫,就会在知识的大海前失去前进的方向!因此,要结合自身实际,确定当前需要的、适合自身的学习重点。这是搞好学习的关键所在。
作为从业人员应该重点学习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
一、学哲学。要善于用哲学思维去思考问题,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客观、辩证地认识自我和世界。使自己变得更加清醒、更加睿智,更加理解领导意图,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二、学业务。俗话说“干什么吆喝什么”,从业人员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能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是衡量一个人的基本条件。因此,必须下力气研究业务,不断提升自身业务素质和能力。要成为自己本职业务的行家里手,甚至是专家。绝不能以不熟悉、不擅长为做不好工作去推托。
三、学表达。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较高的思想水平,同时要有较为扎实的文字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任何一个部门都离不开文字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注意学习积累知识,关注现实,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主动向书本学习,将书本知识应用到具体工作中,促进工作进展。主动向实践学习,在具体工作实践中,每一次工作都是很好地学习,要善于总结归纳工作中的得失,不断提高自我。主动向领导学习,学习领导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反思自己的差距,改进自我。
6.在游戏中学习作文 篇六
这其中就有一个“成语玩命猜”的游戏。
点开游戏,第一关第一道题就是一个“炭”字。女儿问我和炭有关的成语有哪些?我当时正在给老母亲洗衣服,就脱口而出,“雪中送炭呗。”女儿说不对。那我实在想不出别的了。
待我洗完衣服,又和女儿一起来猜这题目,“炭字上面是山,下面是灰,那是不是头重脚轻呢?”输入一试,oh yeah!正确。呵,挑战成功,我和女儿兴奋地继续玩。
有一些比较简单、比较直观,而有一些可真得反复思索。比如一个“明”字,我首先的反应是“日月同辉”,不正确,后来反复想,原来是“一朝一夕”。
有一道题目是李白的那首《静夜思》,每句诗中都有一个词用画替代,我左思右想,想不出来是什么成语,女儿无意间一句“这诗中穿插着图画,会不会是诗中有画呢?”输入一试,正确。我兴奋地亲了女儿一下,“你好棒哟。”
这里面有的成语设计得还挺有挑战性,有的设计得也不怎么样,有点牵强附会。
亲们,这个能猜出来是什么吗?“风月无边”呀。
还有一个“吝”字,我猜出的是“出口成章”,女儿说,妈咪,你好棒哟,你去参加电视台的“成语英雄”吧。
有一道是“奏――春”,那肯定是“偷天换日”了。
还有一道是年字上面出头,我猜的是年年有余,结果不正确,想了半天,最后试一下“有生之年”,哇,正确。
有一道题目是这样的“我在山底下,月在半天挂,打柴不见木,王里是一家”。我先从最后一个字猜:王里是一家,那是“理”;再看第一个字:我在山底下,那是“岂”,那这个成语肯定是“岂有此理”了。
7.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 篇七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实验,活动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 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 以获取知识, 发展能力, 培养情感为目的的学习。在探究学习中, 学生不是面对现成的陈述性知识或程式化的练习题, 而是面对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任务, 他们需要通过自主的、多样化的探究活动来回答问题或完成任务, 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
一、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 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奇感, 不仅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 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 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中。初中物理课堂引入可利用演示实验法, 如《电磁感应》教学时, 教师出示了学生已学过的螺线管, 并将它接入电路中, 接通电路, 软铁棒连着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说明了什么?学生都能回答, 通电螺线管周围有磁场。然后教师设问:若将一铁芯插入螺线管内, 指针偏转角度会发生变化吗?此时, 学生虽然是个旁观者, 没有直接参与实验, 但通过教师启发学生大胆猜想。预示现象的发生时, 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主动探究之中, 其注意力就会马上被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 激发起主动参与探究的强烈欲望。学生间相互讨论思考着, 教师再演示实验验证, 学生认真观察现象, 探究问题的结果。发现偏角变大, 表明螺线管磁性增强, 在师生问题对话、演示实验中, 引出了新课。为什么插入铁芯后螺线管磁性会增强呢?学生们又带着探究欲望, 向老师提出了反思的问题, 教师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相互讨论, 共同解答, 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二、设计实验中培养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究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讨论是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如能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 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 则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 开展合作学习, 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电磁铁的磁性跟哪些因素有关时,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学生产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热情, 各小组兴致高涨, 热烈地讨论交流起来。教师将学生的猜想板书在黑板上;与电流大小、匝数多少、铁芯粗细有关。如何验证猜想?这要进行实验验证。那么, 又如何用实验研究电磁铁的磁性跟多个因素关系呢?采用什么方法探究?学生认识、掌握了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实验验证。教师又追问, 怎样控制变量?怎样具体设计方案?实验需要哪儿些器材?观察哪些现象?教师提出相关的中心问题, 引导学生一一讨论, 让学生主动参与研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问到研究铁芯粗细, 而没有粗细材料, 该怎么办时?学生马上反应出:分别插入两根铁钉与一根铁钉, 比较研究铁芯粗细的情况。通过师生、生生对话, 多向互动, 一连串递进的问题都逐一解决。虽然有时学生表达不是那么尽善尽美, 但课堂上学生投入了、思考着, 充分反映了学生主动研究的探究热情。
三、探究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等活动情境, 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参与, 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汽化》一节中“影响蒸发因素”时, 教师不是直接告诉结论, 而是让学生利用老师准备的玻璃片、酒精灯、胶头滴管、水以及身边的器材, 设计出能使在玻璃片上的一滴水蒸发的快些的实验。这时学生兴趣上来了, 动手的欲望非常强烈, 围绕教师提出的任务, 学生们根据平时的生活经历及经验, 展示了一系列的尝试, 有的把水滴在玻璃上后把水摊开, 有的对着滴在玻璃片上的水滴扇, 有的放在电扇下吹, 有的用酒精灯加热……当大多数小组做完实验时, 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了对学生的做法分析上, 学生很自然地从表述中引出影响蒸发的因素:1.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气流速度。然后再列举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加快或减小蒸发的实例, 分别说出用哪种方法。这样在讨论与交流中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另一种是较复杂的实验, 可以大家讨论设计实验, 同学分组合作探究实验。在学生设计实验中, 教师要加以也引导, 让学生自己分析, 动手实验去探索。如初中物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一课时先让学生设计实验, 然后就放手让各小组选择器材动手操作, 教师巡回指点, 帮助困难学生。实验中, 学生动作显得不怎么利索, 但每个学生都在亲自动手、动脑, 实践体验、探究感悟, 对实验发生的故障, 看到的实验现象, 一一清晰地写在报告纸上, 并试着自行小结。当一些学生测出像距与物距有偏差时, 他们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只提出是物体B与物体A的像没有完全重合的原因造成的, 其实原因不止这个, 教师引导学生重换几个厚度不同的玻璃板做实验, 继续寻找原因, 学生通过摸索就会发现像距和物距不同的原因还有玻璃板的厚度。学生能这样提出问题、自己探索和发现问题, 对实验的印象自然就深刻得多, 从而有效地增强了他们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亲自动手——探究一一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组织各组交流, 汇报实验现象, 并围绕实验现象讨论分析, 得出结论。这样学生能较好地完成科学探究的任务, 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
8.在自主活动中学习古诗词 篇八
[关键词] 活动教学 自主学习 主动探究
活动教学认为,活动与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其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思维、智慧的发展,创新精神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实现的,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正是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下面就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教学为例,谈谈我在古诗词活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这节活动教学,意在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由自在、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挑战性的活动中得到发展。
制作FLASH电子作品。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必须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这节课采取小组学习和班级学习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地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便于他们人人参与,相互激励和共享信息。课前小组学习让学生运用多媒体主动去探究,通过制作FLASH电子作品,落实课前预习与自学这一环节,为课堂活动教学作准备。利用同学们都喜欢玩电脑这一特点,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各小组在电脑室根据对词的理解,上网查找有关图片、音乐,制作flash电子作品,并确定朗诵者。学生在制作电子作品过程中,教师可提供相关网站,并设立好相关文件夹(作者、词背景、图片、音乐、朗诵、其它)。学生会在不自觉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主动去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商议着要哪些图片、哪首音乐最合适、该怎么朗诵、谁去朗诵,既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他们通过合作的方式自主学习,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达到了预习的目的。
评最佳信息。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因为课前预习得好,主要是学生在说,这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模式,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学生的参与性强,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高。
评最佳配图、最佳配乐。通过评最佳配图理解课文内容,评最佳配乐把握词人复杂的感情,同时也是语文与美术、音乐的整合。学生评价自己的劳动成果,积极性非常高,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评为主,教师的导为辅。评最佳配图时,选出配图比较好的两组,展示他们的flash电子作品,并各派一个代表上台同步解说他们的配图意图,然后大家评。在评中教师正确引导,上片写词人对月遐思,下片写对月怀人。理解词人的感情是学生的一个难点。首先请配乐比较好的两组各派一名代表讲解他们组在选配乐时对这首词感情的把握。教师适时引导:①“我欲乘风归去”,你认为作者想归到哪里去?是不是真的想归去?你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②如果你是苏轼的弟弟子由,看了哥哥写的《水调歌头》,你最感动哪一句?为什么?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现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④“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作者为什么睡不着?⑤你认为作者从离愁别恨的情绪中走出来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大家评议。Flash电子作品既然是学生的主体行为,就一定带有他们自己的个性体验。对同一问题的不同探究方式表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带有个性特征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在探究活动中要努力促进,多方发现,及时鼓励那些“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行为。只要给学生一个思维活动空间,什么样的创新都有,这比教师牵着他们鼻子走不知要好多少。虽然他们有些想法比较幼稚,但通过制作flash电子作品这一活动,他们有了自己真切体验以后,再通过评这一活动教师再加以正确引导,效果肯定比教师直接传授要好。
评最佳朗读、最佳背诵。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和背诵在诗词的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这节课的重点是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评最佳信息、最佳配图、最佳配乐是对课前学生自主学习的检查,也是为课堂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创设台阶。有一位表演艺术家说:人的喜怒哀乐,连最微妙的情绪,都能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表达得细腻,毫无二致。朗读,就要通过声音表达出文章作者的感情。在理解了词的内容,把握了作者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再指导有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这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也就迎刃而解。通过学生读读评评、评评读读,读中评,评中悟,评出最佳朗读、最佳背诵,把教学推向高潮。
在教学古诗词时,我采用活动教学这种形式,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对象,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加之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完成学习对象与自我的双向建构,最终实现主动发展。
[参考资料]
田慧生 郁 波 杨莉娟《在自主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学校)
9.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篇九
——锦龙小学英语教研活动
为了让我校英语教师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与英语教学质量,我校英语课教研组于4月16日进行了一次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由支教教师林怀琴进行了课堂展示,校领导、全体英语教师参与了听课和课后研讨活动。
林老师秉承了她一贯的认真务实的风格,精心备课。对《I like》中每个知识点都处理得非常细致。在课堂教学中,林老师注重结合生活实际,认真贯彻新课标理念,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话、表演、绘画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整堂课学生被林老师风趣幽默地的教学语言所感染,快乐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课后,在教研组长洪老师的组织下,展开研讨活动。首先由林老师进行了深刻的教学反思,全体英语教师仔细地对林老师的课给予中肯的评价,并提出了宝贵的教学意见。
10.在交流中学习,在反思中成长 篇十
——安庆一中数学组赴野寨中学举行教研活动
10月26日上午6:20分,安庆一中数学组一起乘车出发,赴野寨中学参加数学教研活动.上午8:00到达野寨中学,稍作休整,8:15数学组分高
一、高
二、高三三个年级分别走进野寨中学的对应年级的一个班级开展听课、评课、师生交流等教研活动。
我们高一数学组首先分在了高一(4)班教室听课和师生交流,汪和平老师执教。上课内容《必修1》2.1指数函数图像及性质一节。汪老师从复习引入,到新课讲解,处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步步设疑、适时设陷,让学生从交流、互动与反思中体会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整节课让学生学习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也适时的灌输分类讨论、函数与方程,构造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得学生的数学素养在课堂上不断加以提升。值得一提的是,汪老师课堂采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现场制作与演示,辅助学生很好理解新知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虽然短短一节课,让我们感觉到汪老师驾驭课堂教学有着非常扎实的基本功,也是与汪老师对课堂教学的长期深入研究分不开的。
在评课之后,我们几个高一年级的老师一起交流反思。感觉我们自己平时的数学教学侧重点是知识的难度深度和应用,有时忽略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研究。特别是高一数学的教学,速度和难度往往是我们不能控制的,甚至是大家追求和竞争的热点。往往导致高一的学生畏惧数学的现象。还有我们在很辛苦的埋头自己教学教研,却忽略了与别人的交流,甚至有的老师感叹自己内部交流都太少了。
总得说来,大家在这次活动中收获很多,反思很多,相信在今后的教学教研中会有很大的收益。
11.在交流中成长,在探究中学习 篇十一
关键词:交流;探究;学习模式;小学数学
G623.5
“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知识、启发思维、尝试创新、开展实践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因此,如何应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以小学数学教学为切入点,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与讨论:
一、改革教学理念营造探究氛围
(一)以人为本
教师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是数学课堂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开展。唯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机会和探究的空间,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实现独立思考与合作发展。
(二)教学相长
为了培养学生交流的自信和探究的热情,为学生的合作探究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心理氛围,教师应该打破传统教学中“师道尊严”的枷锁,与学生形成一种和谐平等、教学相长的良好关系,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在细心观察、认真分析、细致交流、精诚合作的基础上提出质疑、实现创新,实现合作探究与共同进步。
(三)方法指导
在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当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探究与实践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变知识灌输为方法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思考、表达与合作,为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激发兴趣
要想真正的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与创新意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合作探究活动当中,教师就应该认真研究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将知识讲解与小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使小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融入到合作探究的氛围当中。
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没有采取平铺直叙的教学方式,而是利用“找对称”的小游戏,让学生以老师的鼻子所在的竖线为“轴”,尝试找出人体中存在的轴对称图形。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还通过抬胳膊、翘腿、闭眼、等方式干扰学生的判断。在热闹而轻松的游戏氛围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小组讨论等方式,研究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哪些不是轴对称图形,对于轴对称的图形的概念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找出几个学生代表,尝试阐述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并带领全体同学,对于阐述结果进行分析与整合,进而总结出科学而准确的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中心,是交流的对象,是探究的主力,教师只需要在重要的节点进行指导与点拨,学生就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知识的体验与获取,使学生在轻松而和谐的游戏氛围中参与探究、学会探究。
二、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探究机会
为了构建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应该改革教学方法,尽量采用启发式、合作式和体验式教学方法开展教学,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
(一)连环提问引发思考
连环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要而常见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能够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斗志,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结成“同盟”,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平行线与相交线”的概念及特点的时候,教师采用连环提问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的平行线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我们生活中的相交线有哪些?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平行线和相交线最大的区别是什么?能否相互转换?教师“连珠炮”式的问题,给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了挑战,也给学生的交流合作创造了机会,鼓励学生在问题的指引下开展合作探究,发现数学规律、揭示数学本质。
(二)小组讨论鼓励探究
如果说“连环提问”是间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那么“小组讨论”就是直接要求学生开展合作探究。针对一些难度较高、知识点较为复杂的问题,教师可以直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思考、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交流和反思,进而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实现合作探究。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以“分-总-分”的形式,先通过观察不同的三角形,总结三角形总的概念及特点;再将三角形进行分类,并总结不同种类三角形的概念及特点,最后以列表的方式进行汇报总结。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会“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数学思想,掌握探究的规律、学会探究的方法。
(三)课后实践拓展延伸
探究是贯穿数学学习始终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开展课后实践,实现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拓展延伸。例如,在学习完“圆形”和“三角形”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课后探究题目:生活中的圆形和三角形有哪些?分别利用了二者的什么特性?能否互相替换?请每个小组以观察和分析报告的方式上交探究结果。以这种方式,将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渗透到学生的生活实践当中,鼓励学生无时无刻不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三、改革评价方式激发探究潜能
在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当中,传统的“以分數论成败”的评价方式显然无法对学生做出科学而全面的评价。因此,教师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改革评价方式:
(一)丰富主体
在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当中,学生是学习、合作与探究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自评、组员互评、小组互评等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二)革新内容
在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当中,除了考试分数之外,学生是否具备端正的合作态度、正确的探究方法、良好的探究能力等内容,都应该受到关注与重视。因此,教师应该革新评价内容,将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情况和能力提升情况纳入到评价范围当中。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实际教学中,除了上述内容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革新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等多种途径提高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希望广大教师持续加强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与讨论,使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得到广泛而科学的应用。
参考文献:
[1]秦进英.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J].学周刊(理论与实践),2015(07).
12.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篇十二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堂应该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而“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探究知识。一堂成功的课可以不拘形式,可以各有特色,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要闪现出“亮点”,这个 “亮点”应该是师生智慧的结晶,令师生惊讶,让学生兴奋, 使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我在教学设计中,为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思考,经常有意识地设疑布阵,引导学生思考,甚至有意提出带有冲突性的问题,诱导或激起学生进行思辨,在辩论的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兴趣与学习动力,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一种愉快同时又具有竞争和挑战的氛围中, 挖掘自身潜能,使探究更加深入,从而让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人格尊严权时,我就设置了一个“冲突”: “上一节课我们讲生命健康权是公民首要的人格权,现在又提倡“士可杀不可辱”“廉者不受嗟来之食”,那么到底生命重要还是尊严重要呢?”这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有争论的,有窃窃私语的,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争论的激烈程度是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有学生说:“生命当然比尊严重要,人首先需要活着,才能享受到其他的一切权利,如果没有了生命,谈何尊严?历史上如果没有“忍辱偷生”甘愿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哪儿会有后来备受尊崇的大将韩信?”话音未落,另一位学生就立即反驳:“尊严要比生命更重要,试想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人格尊严,那他活着还有何意义呢?这无异于行尸走肉,苟且偷生,与动物又有何区别呢?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尊严,有价值。”另一个学生也举手发言:“生命和人格尊严都重要,丧失了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成为真正的人。丧失生命, 人会死;丧失人格尊严,人生不如死!”其他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不同看法,最后,大家一起进行了总结归纳:生命和尊严都是每一个人所必须具备的。只是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有人舍弃生命捍卫尊严,有人为赢得更高的尊严而忍辱负重,对他们我们都只有敬重。可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学会全面、辩证、发展地看待问题。
13.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 篇十三
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
在体验中学习 在学习中体验 江西省大余县东门小学 王万辉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体验”来刻画数学活动的过程性目标,这个过程性目标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经历某个过程,获得某种体验,在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这两个具体目标的阐述中也多次提到了“体验”,由此可见,“体验”在学生的探索与研究活动中的重要性。 “体验”是指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在体验中学习”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 “在学习中体验”就是让学生在接触现实的过程中,将初步建立的感性认识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以形成理性认识,再进一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从而形成实践能力的过程。 如果说“在体验中学习”学到的是知识,那么,“在学习中体验”就是形成了技能。 案例1: 在教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秒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观察钟面,并找出走得最快的指针――秒针。接着,让学生仔细观察秒针的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并尝试着用数数或拍手的方法体验“1秒”的实际意义,然后让学生同时观察分针和秒针,体验“分”与“秒”的关系,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 (1)数出一位同学1分钟跳绳的次数; (2)数出一分钟自己脉搏的次数; (3)闭上眼睛体验1分钟; (4)随“眼保健操”的音乐,做“眼保健操”,体验1拍就是1秒; (5)估测写10个“钟”字所花的时间;在教室内走1圈所花的.时间。 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进而形成估测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案例2: 曾经听过这样的一节“统计”课:上课伊始,老师让同学们谈谈自己在课外最喜欢的体育活动。同学们热情很高,有的说喜欢跳绳,有的说喜欢踢球,有的说喜欢跑步,……接着老师问大家:能否想出一个办法知道我们班同学的体育爱好?有的同学说让所有的同学挨个说一说,有的说让同学们举手数一数……老师说这些方法都行,但哪种最好呢?接着就让大家分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后展示,最佳方法是:把体育运动归类写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一个一个上去打钩,如:喜欢跳绳的在跳绳类下打钩,喜欢跑步类的在跑步类下打钩……接着组织学生数一数喜欢各项运动的人数,这样就得到了一些数据。接下来让学生讨论用什么形式更直观地表达这些数据。老师出示一张画有跳绳类、踢球类、跑步类……的图,让学生把手中的小卡片摆在图上你喜欢的运动项目类下。 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选取一种方法,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会知道数据的统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这个经历本身就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反思: 以上两个案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思考,从而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发现所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体会数学,体验“做”数学的乐趣。对此,我深深体会到:学生要想牢固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必须让他们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特征,以获得数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符合小学生学习活动的体验情境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因其思维特点的限制,在学习活动中的体验需要具体情境的支持,它们是: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 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索、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是丰富多彩的,不是复杂的数字游戏,它有着实实 在在、生动活泼的生活背景。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来的数学才会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情境,把现实生活引入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的现实内容,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发展数学。 二、创设操作活动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思维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实践操作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思想,使学习变成儿童的精神追求。数学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摸一摸、剪一剪、数一数、拼一拼……掌握思维的方法,促进思维的发展。通过活动,促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在思考中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中发展思维能力,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的探索过程。在这样的操作活动情境下,学生兴趣盎然,能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创新。
14.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 篇十四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过程,经历学习体验。为了更好地凸显数学学习中“体验”的重要性,我与同组的几位数学教师经过讨论,决定选择《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来开展研讨课。我们围绕着为学生多创造有效体验活动的目的,进行了多次的研讨,最终,我们的课堂成果展示受到了全校教师的一致好评。下面,我就结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节课的教学,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数学教学中体验活动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验
探究
操作
能力
一、让学生体验,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这一教学理念,在这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例如:在围绕着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究过程这个环节,教师为学生共创设了五次体验活动。第一次是:课前导入部分,利用提供的学具,让学生思考如何求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从而初步体验了转化思想。第二次是:当学生说到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立刻为学生提供利用数格子得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体验报告,让学生经历了亲自数一数的体验活动。第三次是:当学生发现还用数格子的方法不能求出大大的鱼塘的面积时,教师又让学生大胆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呢?当他们猜到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时,教师又及时让学生经历了“通过量一量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算一算乘积,再与之前数出的那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进行比较”的体验过程,最终通过实践所得出的数据推翻了这一猜想。
第四次是:验证第二次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是底乘高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来初步体验。此时学生有的沿平行四边形的高剪,拼出了长方形或正方形,有的没有沿高剪,仍然拼出平行四边形或其他图形。这时教师请学生汇报为什么拼成长方形,怎样拼成长方形的?重点让学生理解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是将我们不会计算面积的图形转化成我们会计算面积的图形。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为学生创设了第五次动手操作:让每位学生沿平行四边形的任意一条高剪、拼,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有了这样切实的体验后再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将自己的发现填写在《体验报告
(二)》中:
至此,学生在独立探究之后,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活动在足够的时间、空间下,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小组的合作操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操作思考;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恰当、精准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更是“知其所以然”,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有利的保证。
二、让学生体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是“听”出来的,也不是“看”出来的,它是学生在自主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于小学生来说,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得出新知识、新方法、新规律,就是创新的表现。这节课中,在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底乘高时,让学生通过两次剪、拼的体验活动,以及在第二次的剪、拼体验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在操作中的感知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转化后的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各部分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完成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的《体验报告二》。这一系列的体验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探究的前提下,再与小组成员边演示边交流,最终成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整个体验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再如,教师让学生大胆去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如何计算,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大胆去创新的体验机会。我们教师在自己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多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创新求异,对学生敢于提出的问题要及时鼓励,保护他们的创新意识,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交往能力、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要素。在这节课中,学生猜想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能是相邻两条边的乘积后,教师紧接着让学生通过测量、计算、对比等体验活动尝试验证自己的猜想,这就是实践能力的体现。
三、让学生体验,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情感的生成。
《数学课程标准》中,在对情感态度方面的阐述中提到了: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建立自信心;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些理念在这节课中也有充分的体现。教师的这种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也感染着学生学习数学不能有半点含糊,要有大胆质疑和科学严谨的态度。当学生用自己的计算出来的实际的数据推翻了原来的猜想时,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在严谨的求学态度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15.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篇十五
“分级学习”是目前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因材施教”的主要模式, 显而易见, 这有利于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较有针对性的学习, 也有利于基础差的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英语水平。本次调查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了解目前学生学习策略使用的基本状况和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重点的差异, 另一方面在于分析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学习策略使用上出现差异的内在原因, 为不同层次班级的任课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提供数据支持, 继从而推广行之有效学习策略和方法, 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本次调查的问卷表共分四部分:第一, 关于被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 包括性别、班级级别、文理科、和在英语学习中最困扰的问题等;第二, 关于听力训练的调查, 包括13种常用的训练方法和策略;第三, 关于词汇学习的问卷, 包括15项记忆词汇的方法;第四, 关于阅读的调查, 包括15项英语阅读中常用和有效的方法。研究结果如下:
一、基本资料研究报告
1.基本资料的调查结果再次验证了我校的学生结构是理科为主, 男生居多的情况, 因此, 此次的结果对理科院校更有参考价值。
2.在对“你在哪项英语学习中花费的时间最多?”的调查中, 调查结果中居前三位的分别是:
另外A级中同时选单词、阅读的占7.2%, 三项都选的占3.9%;B级中同时选单词、阅读的人占7.5%, 三项都选的占1.7%;C级中同时选单词、听力的有2.3%, 三项都选的占2.3%。
由此可见, 各级学生在学习中投入的时间最多为单词, 阅读, 听力。而从比例上看, 级别较高 (A、B级) 的学生, 在阅读, 听力上花费的时间相对较多, 而级别较低 (C级) 学生的花在单词上的时间较多。
3.在对“英语学习中最困扰的是”的选项中, 排名如下:
可见, 听力和单词是学生们普遍感到困扰的内容, 但是级别越高的学生, 提高听力的愿望越强烈, 要求也越高, 随着级别的降低, 单词和语法的部分开始突显, 而对C级的学生, 单词成为最难的部分, 而语法也成为学习的一个难点, 这与之前的学生基础有密切的关系。
4.对“学校自主学习产品适合你哪方面的学习?”的调查表明,
A级:口语33.4%听力27.5%, 同时选口语和听力23.9%
B级:口语31%听力21.1%, 同时选口语和听力18.4%
C级:口语42.5%听力21.8%, 同时选口语和听力8%
由此可见, 三个级别学生对学校自主中心学习产品在听力, 口语方面的作用是认可的。
以上对学生英语学习基本情况的调查表明, 单词, 阅读和听力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学生认同自主中心的产品对听力和口语方面的作用。然而, 基础较好, 级别较高的学生在阅读, 听力上花的时间相对较多, 而基础差, 级别低的学生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单词上, 语法也成为他们学习中不可逾越的障碍。
二、听力问卷调查报告
听力问卷共包括13项内容的统计, 包括听力材料的使用 (第1, 2, 3, 8项) 及听力策略的使用 (第4, 5, 6, 7, 9, 10, 11, 12, 13项) 的问题。
首先, 在听力材料的选择方面, 总体而言, 无论哪个级别的学生都不会选择课文材料为练习内容, 也不会主动找针对性的材料, 而普遍选择英文歌曲, 电影等来训练听力。对于选择模拟题来加强听力而言, A级中有80.7%选择考前模拟题的方式。B级中有44.9%。C级中占43.1%, 可见A级学生的主动性相对较强。
其次, 在听力中使用的策略方面, 当学生们普遍能使用一些常用的策略, 如听力的转折词 (13) 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12) 提前浏览题目 (9) 抓住关键词 (6) 做简单的听力记录 (10) 听语调 (11) 。同时他们也一致否定了“反复听”, 例如, 在“我会经常反复听同一篇材料” (第7项) 中, 各级别的学生都采取否定的态度。
调查中出现分歧较大的是不同级别学生对待听力材料中生词的态度。“在听一篇新的文章是, 尽管有很多听不懂的单词, 但是我会坚持听完全文, 并反复听” (第5项) 的调查结果表明, A班有59.7%的学生认为会坚持听下去, 而B, C班的学生这样做的不超过50%。
由此可见, 学生们能运用一些具体, 简单的方法, 但对于练习听力的长期性缺乏动力。然而, 从提高的听力能力来看, 坚持听, 反复听的提高听力的必由之路, 而在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坚持听、反复听的耐力和毅力。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中, 才会把这些具体的策略运用自如。
三、词汇问卷调查报告
词汇问卷包括15项, 涉及词汇记忆的具体方法 (第5, 6, 7, 11项) 以及词汇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第10, 12项) 等。
首先,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 大多数学生会专门记忆单词, 在记单词的过程中, 学生普遍运用的策略有重复 (6) , 记汉语意思 (11) , 比较 (5) 等。但是, 学生对词汇的运用感觉不容乐观, 这与学生在记忆单词上所投入的大量时间精力是不成比例的。同时, 学生在联系记忆, 词缀记忆的方式使用比例在上升, 级别越高的学生越能用联系和词缀记忆的方法。此外, 对于“自制卡片”这一项, 80%的学生用过这一方法。具体数据如下,
再次, 在记忆单词的范围内A级中50.4%的学生之记忆课本的单词, 而B级中有68%, C级中有65.8%的学生记忆课本单词, 显而易见, 只记忆课本单词, 学生的词汇量是不够的。对于电脑, 文曲星等词汇的记忆辅助作用, 学生们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而在文章中碰见不认识的单词查字典是普遍的做法。所以, 学生们现在记忆单词的方法很简单, 有枯燥。综上所述, 级别越高的学生越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有效的记忆单词, 但记忆单词的范围很有限。
四、阅读问卷调查
阅读问卷共设置15项, 内容包括阅读的范围 (第1, 11, 13项) , 阅读技巧 (第2, 8, 9, 12, 15项) , 以及阅读中对生词难点的处理。情况如下。
第一, 对于阅读的范围, 大多数学生不会在课外做主动阅读英文报纸, 小说等来提高阅读能力。同时, 对所学过的课文也不会朗读。而事实上, 朗读对于听力, 语感的培养是很有效的。
第二, 对于阅读的技巧, 大多数学生会运用一些阅读技巧来提高阅读速度。如根据上下文猜测, 找关键词, 看句首, 句末的中心句等。但学生对于文章的体裁并不在意。大多数认为不会注意文章体裁。
第三, 对于阅读中遇到的生词, 他们大多数学生会做标记。同时, A班中72.8%会就此进行选择性记忆, 而这个比例随着级别的降低而递减。
第四, 对于阅读中遇到的难句, A:49.2%, B:59.9%, C:64.6%因不理解单词而影响对于文章的理解, 他们对于句子的处理是分析句子语法结构找到句子主干, 从而理解句子。可见, 较高级别的学生处理难句的能力较强。
根据以上的报告和分析, 小结如下:
词汇、阅读、是各个级别学生学习的重点, 相比而言, A级学生在听力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最多, C级学生在词汇上用时最多。
在听力学习中, 学生普遍缺乏练习听力的主动性和坚持听、反复听的耐力;在单词的记忆上, 学生采用的是简单的重复记忆, 且对单词的运用效果差, 相比而言, 级别较高的学生能较多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有效记忆词汇, 但记忆单词的范围仍很有限。在阅读中, 学生从课外吸收的内容少, 阅读对词汇量增加的效果不明显, 学生虽然能用一些学习技巧。但缺乏日常积累和训练的耐力。
【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推荐阅读:
体育教学论文:自主探究有效课堂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12-02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究10-14
小学语文自主探究10-25
《涉江采芙蓉》导学案 永宁县回民高级中学自主探究学案(高一必修二)11-16
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06-10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究07-04
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09-05
“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06-27
尝试教学自主探究演讲稿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