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写作教案

2024-07-28

汉语写作教案(8篇)

1.汉语写作教案 篇一

场景描写专题写作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关于场景写作的重点词汇及句式,形成体系架构;

2、掌握篇章段落结构,脉络清楚,过渡自然,顺畅简练;

3、提高学生场景写作技巧,写出地道的汉语表达;

4、场景写作与其他写作专题能够协调共用,相互促进,形成整个写作框架。

二、教学重难点

1、与场景描写相关的字词、句式;

2、句子关联词、关联句的使用;

3、汉语地道表达;

4、关于场景描写的词汇库、句式体系、句群体系建构。

三、课型

写作课

四、课时

六课时

五、教具

电脑、网络、投影仪

六、教学内容及经过

第一、二课时

一、准备阶段

教师走进课堂,打开电脑、投影仪,和同学交流沟通,话题选取于天气、早餐、服装、发型、日常生活及现象,观察学生态度、情感、精神风貌,关注学生生活,走进学生世界。

二、分发文章

给学生分发两段简单的场景描写文字,一为静态描写,一为动态描写,选材于经典现代汉语名著,略有改动,尽量照顾相关词汇、句式、结构脉络,考虑学生接受水平,保证有对学生的实际指导意义。

1、阅读文章

给学生时间阅读文章、熟悉情景、标注不懂的地方。

2、讲解文章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文章讲解,分析文章中的句式、写法、架构。

三、场景、场景描写介绍

1、场景:观察者看到的日常生活中的一幅画面或一段情景,可以是静态,也可以是动态。

2、静态:

3、动态:

4、场景描写:运用地道的汉语准确、流畅地把场景中的情况表达出来。将三维的静态或动态图像转化为二维的语言文字表达。

四、场景描写分类与相关句式链接

1、量少、轻松的动作

相关句式:动词重叠

(1)单音节动词重叠:时短量少

形式:A——A了A Eg:听了听,试了试 情景设置:买衣服

(2)双音节动词重叠:时短量少 形式:AB——AB了AB Eg:转悠了转悠,休息了休息

(3)离合词重叠式:时短量少、轻松 形式:AB——A了AB Eg:唱了唱歌,喝了喝茶

2、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

相关句式:动词+时量补语 形式:V+了+一下

Eg:休息了一下

V+了+一会儿

Eg:停了一会儿

V+了+具体时间

Eg:呆了两天

V+了+好长时间

Eg:饿了好长时间

V+了+好长时间=V啊,V啊,V啊

Eg:我等啊,等啊,等啊,她还是不愿意嫁给我。

情景设置:挑衣服;聊天

3、表示动作主题的空间位移

相关句式:趋向补语

形式:V+来/去(下来/下去/过来/过去/上来/上去)来/去:在三维空间里,以我为中心,迎着我的的目光的方向为“来”,顺着我的目光的方向为“去”。

情景设置:摘下/带上手表,走上/走下讲台,走出去/近来

4、在人的作用下,物体发生空间位移

相关句式:“把”字句

形式:N/Pron+把+N/Pron+V+补语 Eg:我从家里把电子词典带学校来了

我把电子词典带学校来了 我从家里把电子词典带来了 我把电子词典带来了

“把”字句使用环境:当涉及人和东西时,使用“把”字句。

5、以观察者的视角讲述画面(中存在、出现、消失的人或事物)

相关句式:存现句

形式:处所词/时间词+动词+名词宾语(存在、出现、消失的人和事物)(1)静态描写:处所词+V+着+名词宾语

Eg:柱子旁站着一个人。比较:我站在柱子旁。(不是场景描写)(2)动态描写:处所词+V+趋向补语+名词宾语

Eg:对面跑过来一个人。

6、场景中的连续动作

相关句型:连动句

定义:包括两个或多个先后发生的动作的句子叫连动句。类型:

1、V2是V1的目的 Eg:我烧开水泡茶

2、V1是V2的方式、工具

Eg:他坐在路边弹吉他

3、V1+V2重叠形式

Eg:手机放在家没带来

4、前后动作因果联系

Eg:我跑步崴脚了

5、一个肯定、一个否定,从正反两方面说明

Eg:饭菜都吃完不准剩

五、作业

复习文章,熟悉各种句式。

第三、四课时

一、准备阶段

二、检查上节课内容

通过讨论、问答的形式,复习上节课所分发的文章,所列的场景描写的相关句型句式,询问学生的复习情况,回答学生的疑问。

三、电影场景讨论

1、播放影片《幸福额度》,对影片进行简单介绍,突出一个演员同时扮演两个角色的特征,提高学生的观赏兴趣。

2、在影片中选择好的场景,让学生进行表达,教师从旁引导指正,做好影片场景、学生思维、所需词汇的系连工作,使学生将思维流程走熟、固化。

场景枚举:

(1)房间的布置

(2)姐妹俩睡觉前的场景

(3)女子从舞厅冲出来时的画面

(4)女子走开时被男子一把拉住的场景

„„

四、写作

给学生留出时间进行场景描写练习,教师指定场景内容,鼓励学生选择多种句式进行描写。

作业:练习场景描写的思维模式,练习关联词、关联句的运用。

第五、六课时

一、准备阶段

二、分发学生作文

三、改错,将学生易错的句子展示在屏幕上,教师进行讲解

四、难易句、高低水平句置换

针对学生水平,抽出学生写作中的部分句子,转化为高水平的句子,教师先提问学生进行转化,再进行讲解,将所选句型、所注意问题、思维模式交代给学生,让其记忆、固化。

例:

这个杯子好,还很便宜——这个杯子又好又便宜 „„

五、讲述句子关联词、关联句,将句式连在一起,形成句群

六、做小练习

作业:课下巩固场景描写专题

2.汉语写作教案 篇二

一、对教学过程进行阶段化处理, 宏观把握

初级写作阶段, 即受众是中级汉语水平的学生, 阶段目标是从语段训练到语篇训练, 能够进行概念化写作。中、高级写作阶段, 受众是具有一定汉语水平, 或具有高级汉语水平的学生。阶段目标是在用汉语进行思考的过程中,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脱离写作模式的束缚下, 进行自由写作, 最终形成文学创作。笔者认为, 在中级班的写作教学中, 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基础写作部分, 练习重点是写作的基本技能。包括听后写、自我介绍、看图写故事、扩写故事。

第二阶段是应用文写作部分。重点介绍一些常用应用文的内容、写法与常用词语。目的是增强写作课的实用性, 突出强调写作课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与日常生活相联系。

第三阶段是自由写作部分。以简单的叙述性说明文为主, 给学生一个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 以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

当然, 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 以及不同国家学生学习汉语的实际情况, 这些阶段目前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

二、精讲多练, 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1.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过程。以字、词、句为基

本, 以段、篇为重点。做到重点突出, 详略得当。在段篇训练的同时, 注意字、词、句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汉字的书写规则、字形错误、结构错误、词语使用是否准确, 句意是否连贯等等, 这些问题要随时发现随时解决。在写作课堂上不宜对字、词、句作专项练习, 该项练习应是初级班综合课的教学任务。简言之, 在中级班开设的写作课, 应在字、词、句的基础上, 加强语段、语篇的训练。

2. 模式化教学。

在初学写作阶段, 要首先明确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即是“怎么写”的问题, 而不是“写什么”的问题。也就是先要“写得出”, 然后才是“写得好”。所以, 在初学写作阶段,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模式化的东西, 即写作模版。所谓的写作模版分为两类, 一类是常用句式的模版———“句式模版”;另一类是文章内容顺序的模版———“内容模版”。不会写的学生可以套用这个模版来练习, 练习的时间久了, 再逐渐地扔掉“拐棍”, 独立自主地写作。

比如, 在讲“自我介绍”时, 可先把自我介绍分成开学时的自我介绍、就业时的自我介绍和交友时的自我介绍三类, 并把每一类的内容顺序分别设计成一个“内容模版”, 并用版书的形式体现在黑板上, 方便学生整理记忆。以开学时的自我介绍为例:

第一段:基本情况 (姓名、国别、年龄、籍贯……) ;

第二段:学习经历 (成绩、希望、打算……) ;

第三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

第四段:自己在新环境中生活学习的初步感受。

当然, 给出这个模版的目的并不是告诉学生们必须这样写, 而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写作框架, 让学生把内容填充到模版中去, 填的时候就不再需要注意内容方面的问题了, 只需要注意这堂课的知识点就可以了。而“词语省略”这个知识点恰恰就是让句与句连接得更紧密的方法。这样一堂课下来, 学生们不但写得出来, 而且连句成段也做得更好了。

另外, 这种模式法写作, 在应用文的教学中效果最为理想。应用文中的模版, 主要指的是“句式模版”, “内容模版”也做了简单说明, 但不是主要的。以辞呈为例, 内容模版可简单说明如下:

A工作时间

B工作现状 (肯定)

C辞职原因 (略)

D辞去职务

E请求原谅

句式模版:

在写内容A时, 可以使用常用词语“本人、任职、已有”等, 构成句式如下:本人在……任职已有……年

写内容B时, 前面可以用一个句子———承蒙关照, 工作……

写内容C时, 前面可以用一个词———鉴于。鉴于……的原因……

写内容D时, 前面可以说———经慎重考虑, 本人决定辞去……一职

写内容E时, 一般说成———敬希见谅

这样, 一篇辞呈用模版就写完了, 不仅用到了常用句式, 而且内容也相对完整。

3. 一问多答。

传统的提问回答方式一般都是一问一答, 或一问齐答。这种提问方式自然是值得肯定的, 但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 尝试一些新的方法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如, 教师提出问题, 让学生们七嘴八舌地一起回答。在充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同时, 也便于即时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收到了“全面撒网、重点捕捞”的良好效果, 也就是专心听一个同学的答案, 有时偶尔有意外收获———在众多答案中听到不同的声音, 或者是发现新的问题, 这样就更容易集中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

这种“一问多答”的方式还有一个好处, 就是调动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谁也不能懈怠, 避免了以往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其他学生由于目的语习得过程中的“听说障碍”而产生“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的感觉。

4. 有效掌控课堂时间。

中高级班的写作课课时安排十分有限, 要想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可以在很多细节上节省时间, 如写作课阅读例文的时间、知识点的讲授时间、合理进行版书的时间等, 都要做到精打细算。

5. 因材施教。孙子云:“知已知彼, 百战不殆。”根据学生的实际,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是非常必要的。

三、选择方法, 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

“我们现有的第二语言教学法大都是从英语第二语言教学那里借来的, 有些根本不适合我们的汉语第二语言教学, 我们需要探索出符合汉语特点或者说是符合我们汉语学习内容和教学特点的方法。”[2]

1. 计效作业。

把平时的作业成绩与期末成绩挂钩, 并让作业成绩成为写作期末成绩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就提高了学生们对每一次作业的重视程度, 杜绝了以往的应付作业的现象, 作业质量明显提高。

2. 双作业制。

在作业内容方面则可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 布置难易两个作业, 让学生按照学习情况自由选择其中之一, 也可以两个都作, 这样既可以避免个别程度高的学生“吃不饱”, 又必免了程度低的学生因为作业过“难”而放弃练习的机会。同时, 通过学生选择作业的情况, 也可以让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程度低的学生, 这一次选择了容易的作业, 顺利完成后, 可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与信心, 同时也可以让他产生压力, 下次在课堂上更加努力地学习, 争取完成较难的作业。

3. 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的原则要特别注意三个字———少而精。要做到“少而精”的方法有三点, 一是强化语言点、知识点的训练;二是段落训练、口头训练为主;三是注意练习的效率、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这种练习方法可概括为“三个决不”:能放到课后练习的, 决不占用课堂时间;需要教师进行指导性训练的, 决不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不得不在课堂上进行长时间练习的, 决不超过一节课的时间。

四、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与处理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非母语性, 决定了它是一门教与学都有相当难度的课程。留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偏误, 虽然有些与我国学生的外语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同小异, 但是, 也存在一些特有的问题。

1.“延用”母语标点或“自创”标点。由于受到母语标

点符号的影响, 许多留学生在书写汉语标点符号时, 常常会“延用”自身母语的标点符号或者“自创”出许多标点符号来, 这一点, 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特别的注意。

2. 书写格式不规范。

汉语的书写格式要求, 文章标题前至少要空四格或四格以上, 段落前要空两格。而韩国学生往往喜欢段前空一格, 俄罗斯学生则常常顶格写。在用稿纸进行写作时, 经常会发现这样类似的问题。

3. 错别字多。

出现别字的原因多是由于有些字形相似或音相近而导致的, 出现类似错误较多的学生多数为母语与汉语同属同一语系国家的学生, 其中以韩国人和日本人居多。而错字中, 以形错字最多, 音错字较少;形错字则以笔画错最多, 结构错较少;笔画错又常以增笔和减笔、特别以减笔错最多, 出现这类错误的学生大部分为欧美国家学生, 由于他们的母语和汉语的差异很大, 所以常常出现类似错误。我们了解了这些问题, 就很容易对症下药, 规范学生的汉字书写。

4. 病句错误类型多种多样。

在留学生的习作中, 经常会出现病句, 教师应在如下方面加以指导:一是表意不明;二是语序错误;三是动词使用的偏误;四是量词使用不当;五是其他词语选用的偏误。在留学生的习作中, 很多时候, 如果仅从一句话来看, 准确率比较高, 词汇、语法方面都能基本正确, 但是就整个篇章段落来看, 句子与句子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常常是一些句子的简单相加, 而不是连贯自然的语段。句子连接、语意照应、词语省略等诸多问题也非常突出。而从整篇文章来看, 往往缺乏过渡与承接。这就需要我们强化语段、语篇训练中的相应知识点, 如句子的衔接、词语的省略、文章的过渡和照应, 必要的时候, 也可以进行一些“模版”化的训练。

总之,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写作教学, 这决定了它与母语写作的差别, 也造成了留学生习作中的错误及偏误。教师应及时发现这些问题, 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在东, 蒙坚.对外汉语教学方法初探[J].石油大学学报, 2001 (4) .

3.汉语写作教案 篇三

关键词:小学汉语 写作教学 提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习作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要提高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写作能力,就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这无疑对过去那种要求学生要写有积极思想、有意义的作文,放宽了尺度,降低了难度,也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福音。那么怎样实现这一要求?

一、激发学生内心倾诉的欲望

当前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不喜欢写作文,也不知道写什么、怎么写。这样势必要我们教师思考如何去激发学生内在的需要,因为每个人其实都有倾诉的欲望,只不过好比矿石,没有被挖掘采集出来。大多数的学生对老师有种天生的敬畏,而学校教育也没能给师生足够的交谈时间,不是忙于上课,就是忙于改作。所以有话一般都不敢或没空闲当面与老师交流、讨论。

有教育学者认为作文就是对话,是孩子和老师、和同学、和父母、和自己的对话。写作,因为不受外界干扰,所以能把思想表达完整。而老师面对本子,能细细斟酌,反复思量,也就不会枉下断论。因此,为了常能与学生进行书面对话,及时有效地捕捉学生内心的讯息,我布置了一个百字短文的作业,每两三天一次,不求字数,不拘形式、内容。

起初学生写的很短,内容也很单一、枯燥。我并不责怪。面对一个学生连着三次“秋天……”“冬天……”“春天……”我答:“一年四季的确很美,看来让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美景,也有许多有趣的、难忘的事,记下来也会很值得回忆的。”还有一学生抱怨 “今天又写百字短文,虽然只有百字,可我还是觉得无话可说。写什么呢?写以前写过的东西,您肯定不喜欢,唉……”看得我当时哭笑不得,我回话:“你能写出心里所想,我很高兴。写心理真实的想法,也可以成为一篇佳作。比如你可以写写对老师的想法,只要是真实的,我都喜欢。”

就这样不管他们写什么,我都认真地真心地与他们对话,渐渐地他们把作文当成了自己生活中倾诉的对象。他们不必担心惹怒老师,不必违心地编一些道貌岸然的谎言;不必担心因立意不高、篇幅太短受到教师的指责;也不必担心暴露了心中的稚嫩,而被别人耻笑。

二、不断积累写作素材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阅读加摘录

善于阅读的人才更有发展潜力。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汉語课内的阅读,更不等同于汉语课本的学习,还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们在班内设了一个图书角,发动每个学生从家里拿来几本书与大家“共享”,并定期更换。这样就解决了书源,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丰富的好书可看。

在学生有书读的情况下,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选择性阅读。第一单元,我爱读书这一主题的学习中,学生就学到了许多读书的方法,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拿到一本书,首先得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些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获得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品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的要点、自己的感受以及好词佳句、古诗名句和名人名言等,分门别类地摘在笔记本上。再对这本书其他内容进行快速的浏览,得到想要的要点或具体的信息,就停下来,把它们记下。每天阅读至少30分钟,在阅读中寻找快乐,把阅读当作一种习惯,正是我们所努力追求的目标。

2、观察与思考

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生前有一个习惯——随身带着笔记本,他说:生活中什么都可以记。世界上的东西都是有趣的。的确,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在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很多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观察时应调动一切感官,充分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进行细致的观察。对观察到的现象,要给自己多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勇于向别人请教,要进一步分析、综合、比较、判断,以获取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觉得很有收获的就记下来。

三、改进写作命题

教师的命题如果脱离了学生生活的话,更会让学生无话可写。学生头脑中本来具有的丰富生活感受也得不到开发,不能成为写作的素材。因此采取适当的命题方式显得尤为必要。这是写作教学的第一步,将命题的限制性变成一种激励,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命题方式多样化

在命题方式上,教师不能总是采取一成不变的命题方式,要避免因为命题的难深和要求众多而限制学生的发挥。在命题时尽量做到提供选题的范围,提示所写的重点内容,而不多作硬性规定。教师在命题时还可以采用儿童的视角进行命题,这样可以更加贴近学生,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我和小树交朋友》。或是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的类型如《大城堡里的小故事》之类。这样的文题可以放开学生的被束缚的手脚,让学生全心投入写作中。

(2)命题准备充分化

在写作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在课堂前不做任何准备。直接布置写作题目,进行写作指导后就放手让学生去写。在这样的写作课堂上,学生由于心理反应和材料回忆的滞后性,所以往往感触不深。这种无准备的命题也会让学生产生反感,让学生觉得在打无准备之战,如临大敌。因此在写作教学指导之前,教师最好给学生提前布置写作题目,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搜集整理资料,认真唤起生活中的记忆。这样在写作指导中学生才能有所准备,在教学过程中与教师产生共鸣。

总之,“教无定法”,只要我们汉语教师勇于探索,就能不断开拓和丰富作文教学的形式,使学生想象的翅膀更加丰满,兴趣更加浓厚,使我们的作文教学真正面向每一个学生。

参考文献:

[1]高岩.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策略分析[J]. 学苑教育, 2015年19期

[2]曹军韬. 简析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 2013年10期

4.写作---学习汉语的方法 篇四

假如你是张华,你的加拿大朋友Dave来信向你了解学习汉语的方法,清根据以下要点用英语写封回信。除以下外再提出一条建议。

要点:

1.加入汉语班学习,可向老师学习并与同学练习汉语;

2.看中文电视、读中文书、报纸、杂志;

3.听、唱汉语歌,有助于汉语词汇;

4.交中国朋友,即可练习口语又可了解中国。

要求:

1.要点齐全,可适当发挥;80词左右(开头和结尾已给出,不计入总词数);

2.文中不能出现自己的地址、姓名及所在学校名称。

Dear Dave,I’m glad to get your letter asking for my advice on how to learn Chinese well.Here is my advice.Firs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Yours

Zhang Hua

Dear Dave,I’m glad to get your letter asking for my advice on how to learn Chinese well.Here is my advice.First, as a foreigner, you need to go and join a Chinese learning activity group,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o remember as many Chinese words as possible.Second, if you want to improve your listening ability, you’d better read Chinese books, listen to the tapes and radio programs in Chinese.You can watch the Chinese TV programs or DVDs.Third, you make some Chinese friends.Your friends can teach you a lot of Chinese songs and introduce some Chinese festivals to you, too.I think we will have a good time.Write to me soon.Yours

5.应用写作(汉语)名词解释 篇五

一、填空题

1、按照行文关系和行文方向的不同。

2、一份完整的公文格式,是由、、三大部分组成。

3、发文字号由、4、签发人是指

5、完整的公文标题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

6、一份公文的主题词一般不能超过个。

7、对重要事项或者重大行动作出安排,奖惩有关单位及人员,变更或者撤消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要用;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要用。

8、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要用用。

9、根据内容和功用的不同,可将通知分为、等几种。

10。

11、报告是属于文种。按性质的不同,可将报告分为的直接目的的不同,可将报告分为性报告和性报告。

12、通报的特点是

13、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要用

14、报告与请示的区别主要体现为:(1)不同;(2)不同;(3)不同。

15、答复下级机关的请示事项,一般要用

16、不相隶属的机关之间商洽工作时,可用

17、会议纪要应当具备两大特点,一是;二是

18、调查报告的特点主要体现为:(1)(2)(3)

19、计划通常是由

20、按其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可将总结分为性总结和性总结两类。

21、总结的正文一般包括、和几个部分。

22、常见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1);(2;(3

(4)。

23、经济消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24、撰写产品说明书,必须注意以下两点:(1)要有意识;(2)要有意识。

25、产品说明书的特点是、、。

26、广告的作用主要有、、、。

27、民事起诉状通常是由、、三个部分组成。

28、民事起诉状的正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民事答辩状的首部一般包括、、等项目。

29、刑事自诉状的案由和诉讼请求应写明

30、各类法规与规章的共同特点是:和。

31、撰写经济新闻,必须注意:、、报道要及时几个方面。

32、撰写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必须注意:;;(3)要及时完成报告。

33、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作用有:(1);; ;(4)预测功能。

34、合同应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合法性;(2)_________;(3)___________;(4)________。

35、公关文书就是在36、字据是人们在处理财物或其他有关问题时所书写交付对方的是字据的主要特点。

37、启事通常由标题、、三个部分组成。

二、名词解释

1、公文

2、上行文(举例)

3、下行文(举例)

4、平行文(举例)

5、主题词

6、发文字号

7、函

8、调查报告

9、计划

10、总结

11、规章制度

12、章程

13、经济新闻

14、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15、民事起诉状

16、行政诉讼文书

17、公关文书

18、字据

19、启事20、可行性研究报告

21、条例

22、行政答辩状

23、合同

24、产品说明书

25、签发

三、简答题

1、简述公文的基本特点。

2、简述公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3、写作公告、通告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4、写作请示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5、批复与复函有什么区别?

6、写作会议纪要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7、在计划的制定中,主要应当依循哪些要求?(2008年1月)(2009年7月)

8、合同主要应当具备哪些特点?

9、在广告的写作中,主要应当依循哪些要求?

10、在写经济消息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11、简述撰写求职信的注意事项。

12、简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注意事项。

13、谈谈读书笔记的作用。

14、经济合同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010年1月)

15、在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写作中,主要应当依循哪些要求?(2009年1月)

16、在合同的撰写中,应当依循哪些要求?(2007年1月)

名词解释(部分答案)

1、公文:即法定公文,主要是指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列出的十三类公文,即: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这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

2、上行文:上行文是指下级机关向所属上级机关呈送的公文,主要有报告、请示等。

3、下行文:下行文是指上级机关向下级机关发送的公文,主要有命令(令)、决定、通报、通知、批复、意见等。

4、平行文:平行文是指向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送交的公文,主要有函等。

5、主题词:是标示公文的内容特征和归属类别的关键性词语。一份公文的主题词一般不超过七个。上报的文件,应当按照上级机关的要求标注主题词。

6、发文字号:发文字号简称文号,又称公文编号,是发文机关同一公文排列的顺序号,由发文机关代字,年份和序号组成,如国务院文件“国发[1999]2号”。

7、函: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8、调查报告:简单地说,就是对某一个事件或某一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之后所写出的真实地反映情况的书面报告。

9、计划:是某一个单位、部门或个人,对预计在一定时期内所要做的工作或所要完成的其他任务加以书面化、条理化和具体化的一种文书。

10、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或某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即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帮助和借鉴的一种文书。

11、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国家机关、业务主管部门、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机构制定的,在一定的范围内要求有关人员共同遵守的实质文书。

12、章程:是党派或团体等组织,用于规定自身的性质、宗旨、组织机构、活动形式和性行动准则等内部事务的一种文书。

13、经济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工作事实的报道。(主要是指狭义的经济新闻即经济消息,是对当前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具有一定价值或具有一定影响的事实所作的简要报道)。

14、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是企业和经济管理部门常用的一种专业文书。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是在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基础上写成的,而经济分析是以科学的经济理论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为知道,以现实和历史的计划指标、会计核算、统计资料以及有关原始记录和调查材料为依据,对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状况或某一向经济活动的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的一种行为。反映分析内容和结果的书面报告,就是“经济活动分析报告”。

15、民事起诉状: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自己的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其他发生争议时,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据事实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时制作并使用的法律文书。

16、行政诉讼文书:是司法机关为处理各类行政案件及当事人、律师为解决行政纠纷,提起行政诉讼而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或法律意义的文书的总称。

17、公关文书:就是在公关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文书,公关文书是公关活动的重要凭借和工具,目的明确、格式规范、用语得体,是公关文书应当具备的几个最为突出的特点。

18、字据:人们在处理某些日常事务时,往往需要留下书面凭证,这样的书面凭证就是字据。字据的构成大都比较简单,标题、正文和落款是几个必备项目。

6.韩少功:现代汉语的写作 篇六

韩少功:现代汉语的写作

今天讲演的题目,是格非老师给我出的。我在这方面其实没有特别专深的研究,只有拉拉杂杂的一些感想与同学们交流。我想分三点来谈这个问题,讲得不对,请同学们批评。

走出弱势的汉语

来这里之前,我和很多作家在法国参加书展,看到很多中国文学在法国出版。我没有详细统计,但估计有一两百种之多。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量。我们很多中国作家在那里出书一本、两本、三本、四本法文的书。这个翻译量,完全可以与法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量相比。虽然在翻译质量上,在读者以及评论界对作品的接受程度上,中法双向交流可能还不够对等,但就翻译量而言,中国不一定有赤字。这已经是一个惊人的现实。以前我多次去过法国,知道这种情况来之不易。以前在法国书店的角落里,可能有一个小小的亚洲书柜。在这个书柜里有个更小的角落,可能放置了一些中国书,里面可能有格非也可能有韩少功等等。很边缘呵。但现在出现了变化。这次书展足以证明,中国文学已开始引起世界瞩目。有些法国朋友告诉我,一般来说,这样的专题书展一过,相关出版就会有个落潮。但他们估计,这次中国书展以后,中国文学可能还会持续升温。

所谓中国文学,就是用中国文字写成的文学。中国文学在法国以及在西方的影响,也是中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重新确立重要地位的过程。汉语,在这里指的是汉文、华文或者中文,是中国最主要的文字。

大家如果没有忘记的话,在不久以前,汉语是一个被很多人不看好的语种。在我们东边,日本以前也是用汉语的,后来他们语言独立了,与汉语分道扬镳。在座的王中忱老师是日语专家,一定清楚这方面的情况。同学们读日文,没有学过的大概也可以读懂一半,因为日文里大约一半是汉字。另一半呢,是假名,包括平假名和片假名,是一种拼音文字。平假名的历史长一些,是对他们本土语的拼音和记录。片假名则是对西语的拼音,里面可能有荷兰语的成分,也有后来英语、法语的音译。在有些中国人看来,日文就是一锅杂生饭,一半是中文,一半是西文(众笑)。当然,日本朋友曾告诉我:你不要以为日本的汉字就是你们中国的汉字,不对,有时候用字虽然一样,但在意义方面和用法方面,有很多细微而重要的差异。我相信这种说法是真实的。但他们借用了很多汉字却是一个事实。日语逐渐与汉语分家也是一个不诤的事实。

我们再看韩文。韩国人在古代也是大量借用汉字,全面禁用汉字才一百多年的历史,是甲午战争以后的事。在那以前,他们在十五世纪发明了韩文,叫“训民正音”,但推广得很慢,实际运用时也总是与汉语夹杂不清。我在北京参加过一个中韩双方的学者对话,发现我能听懂韩国朋友的一些话。比方韩国有一个很著名的出版社,叫“创作与批评”,发音差不多是chong zhuo ga pei peng(众笑)。你看,你们也都听懂了。还有“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等等,我不用翻译也能听个八九不离十。韩文也是拼音化的,是表音的,不过书写形式还用方块字,没有拉丁化。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日文是有一部分的字好认,但发音完全是外文;韩文相反,有一部分的音易懂,但书写完全是外文。这就是说,它们或是在发音方面或是在书写方面,与汉语还保持了或多或少的联系。

我们环视中国的四周,像日本、韩国、越南这些民族国家,以前都大量借用汉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构成了汉语文化圈的一部分,正如他们在政治上构成了中央帝国朝贡体系的一部分。但后来随着现代化运动的推进,随着民族国家的独立浪潮,他们都觉得汉语不方便,甚至很落后,纷纷走上了欧化或半欧化的道路。其中越南人经历了法国殖民时期,吃了法国面包,喝了法国咖啡,革命最先锋,一步实现了书写的拉丁化。日语和韩语的欧化多少还有点拖泥带水和左右为难。这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当然不是。其实,不要说别人,我们中国人自己不久以前对汉语也是充满怀疑的,甚至完全丧失了自信心。早在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就成立了文字改革委员会,提出了拉音化与拉丁化的改革方向。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共产党政府不管与国民党政府在政治上、在意识形态上多么不同和对立,也同样坚持这个文字改革的方向。只是没有做成而已。你们也许都知道,改来改去的最大成果,只是公布和推广了两批简体字。第三批简体字公布以后受到的非议太多,很快就收回,算是胎死腹中。

汉语到底应不应该拼音化和拉丁化?汉语这种方块字是不是落后和腐朽得非要废除不可?这是一个问题。我们这里先不要下结论,还是先看一看具体的事实。

学英语的同学可能知道,英语的词汇量相当大,把全世界各种英语的单词加起来,大约五十万。刚才徐葆耕老师说我英语好,只能使我大大的惭愧。五十万单词!谁还敢吹牛皮说自己的英语好?你们考TOEFL,考GRE,也就是两、三万单词吧?《纽约时报》统计,最近每年都有一到两万英语新单词出现,每年都可以编出一本新增词典。你学得过来吗?记得过来吗?相比之下,汉语的用字非常俭省。联合国用五种文字印制文件,中文本一定是其中最薄的。中国扫盲标准是认一千五百个字。一个中学生掌握两千多字,读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不成问题。像我这样的作家写了十几本书,也就是掌握三千多字。但一个人若是不记住三万英语单词,《时代》周刊就读不顺,更不要说去读文学作品了。汉语的长处是可以以字组词,创造一个新概念,一般不用创造新字。“激光”,台湾译成“镭射”,就是旧字组新词。“基因”,“基”本的“因”,也是旧字组新词,对于英文gene来说,既是音译又是意译,译得非常好,小学生也可猜个大意。英语当然也能以旧组新,high-tech,high-way,就是这样的。但是比较而言,汉语以旧字组新词的能力非常强,为很多其它语种所不及,构成了一种独特优势。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汉语也闹出个五十万的用字量,你们上大学可能要比现在辛苦好几倍。

第二点,说说输入的速度。因特网刚出现的时候,有人说汉语的末日来临,因为汉语的键盘输入速度比不上英语。在更早的电报时代,否定汉语的一个重要理由,也是说西语字母比较适合电报机的编码,而汉语这么多字,要先转换成数字编码,再转换成机器的语言,实在是太麻烦,太消耗人力和时间。在当时,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就是机器化,一切不能机器化的东西都是落后的东西,都应该淘汰掉。我们先不说这一点有没有道理。我们即便接受这个逻辑前提,也不需要急着给汉语判死刑。不久前,很多软件公司,包括美国的微软,做各种语言键盘输入速度的测试,最后发现汉语输入不但不比英语输入慢,反而更快。据说现在还有更好的输入软件,就是你们清华大学发明的,什么智能码,比五笔字型软件还好,使汉语输入效率根本不再是一个问题。

第三点,说说理解的方便。西语基本上都是表音文字,刚才说到的日语假名、韩语、越语等等也是向表音文字靠扰,但汉语至今是另走一路。这种表意文字的好处,是人们不一定一见就能开口,但一见就能明白。所谓“望文生义”,如果不作贬义的解释,很多时候不是什么坏事。有日本朋友同我说,日语中“电脑”有两个词,一个是汉字“电脑”,发音大致是den no;另一个是片假名,是用英语computer的音译。这个日本朋友说,他们现在越来越愿意用“电脑”,因为“电脑”一望便知,电的脑么,很聪明的机器么,还能是别的什么东西?至于computer,你只能“望文生音”,读出来倒是方便,但一个没有受到有关教育和训练的人,如何知道这个声音的意思?有一个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教师还说过,有一次,他让几个教授和大学生用英语说出“长方体”,结果大家都懵了,没人说得出来。在美国,你要一般老百姓说出“四环素”、“变阻器”、“碳酸钙”、“高血压”、“肾结石”、“七边形”,更是强人所难。奇怪吗?不奇怪。表音文字就是容易读但不容易理解,不理解也就不容易记住,日子长了,一些专业用词就出现生僻化和神秘化的趋向。西方人为什么最崇拜专家?为什么最容易出现专家主义?不光是因为专家有知识,而且很多词语只有专家能说。你连开口说话都没门,不崇拜行吗?

第四点,说说语种的规模。汉语是一个大语种,即便在美国,第一英语,第二西班牙语,第三就是汉语了。我曾到过蒙古。我们的内蒙用老蒙文,竖着写的。蒙古用新蒙文了,是用俄文字母拼写。你看他们的思路同我们也一样,西方好,我们都西化吧,至少也得傍上一个俄国。在他们的书店里,要找一本维特根斯坦的哲学,要找一本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难啦。蒙古总共两百多万人,首都乌兰巴托就住了一百万,是全国人口的一半。你们想一想,在一个只有两百万人的语种市场,出版者能干什么?他们的文学书架上最多的诗歌,因为牧人很热情,很浪漫,喜欢唱歌。诗歌中最多的又是儿歌,因为儿歌是一个少有的做得上去的市场。他们的作家都很高产,一见面,说他出了五十多或者八十多本书,让我吓了一跳,惭愧万分。但我后来一看,那些书大多是薄薄的,印几首儿歌(众笑)。但不这样又能怎么样?你要是出版《追忆似水年华》,一套就一大堆,卖个几十本几百本,出版者不亏死了?谁会做这种傻事?这里就有语种规模对文化生产和文化积累的严重制约。同学们生活生活在一个大语种里,对这一点不会有感觉,你们必须去一些小语种国家才会有比较。我还到过一个更小的国家,冰岛,三十多万人口。他们有很强的语言自尊,不但有冰岛语,而且冰岛语拒绝任何外来词。bank是“银行”,差不多是个国际通用符号了,但冰岛人就是顶住不用,要造出一个冰岛词来取而代之。我们必须尊重他们对自己语言的热爱。但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小语种里,怎么写作?怎么出版?绝大多数冰岛作家都得接受国家补贴,不是他们不改革,不是他们贪恋大锅饭,是实在没有办法。相比之下,我们身处汉语世界应该感到幸福和幸运。世界上大语种本来就不多,而汉语至少有十三亿人使用。打算其中百分之一的人读书,也是个天文数字。再打算其中百分之一的人读好书,也是天文数字。这个出版条件不是每一个国家都有的。

综上所述,从用字的俭省、输入的速度、理解的方便、语种的规模这四个方面来看,汉语至少不是一无是处,或者我们还可以说,汉语是很有潜力甚至很有优势的语言。我记得西方有一个语言学家说过,衡量一个语种的地位和能量有三个量的指标:首先是人口,即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口数量。在这一点上,我们中国比较牛,至少有十多亿。第二个指标是典籍,即使用这种语言所产生的典籍数量。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汉语也还不错。近百年来我们的翻译界和出版界干了天大的好事,翻译了国外的很多典籍,以至没有多少重要的著作从我们的眼界里漏掉,非常有利于我们向外学习。这更不谈汉语本身所拥有的典籍数量,一直受到其它民族羡慕。远在汉代,中国的司马迁、班固、董仲舒、杨雄他们,用的是文言文,但动笔就是几十万言,乃至数百万言,以至我们作家今天用电脑都赶不上古人,惭愧呵。第三个指标:经济实力,即这种语言使用者的物资财富数量。我们在这第三点还牛不起来。中国在两百年前开始衰落,至今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因为如此,汉语在很多方面还可能受到挤压,有时候被人瞧不起。英美人购买力强,所以软件都用英文写。这就是钱在起作用。香港比较富,所以以前粤语很时髦,发了财的商人们都可能说几句粤式普通话。后来香港有经济危机了,需要大陆“表叔”送银子来,开放旅游,开放购物,于是普通话又在香港开始吃香。这种时尚潮流的变化后面,也是钱在起作用。

以上这三个量的指标,在我来看有一定的道理。正是从这三个指标综合来看,汉语正由弱到强,正在重新崛起的势头上。我们对汉语最丧失自信心的一天已经过去了,提倡拼音化和拉丁化的改革,作为一次盲目的文化自卑和自虐,应该打上句号了。

来自文言的汉语

前面我们是展开汉语外部的比较角度,下面我们进入汉语内部的分析,着重回顾一下汉语的发展过程。

我们常常说,现代汉语是白话文。其实,这样说是不够准确的。要说白话文,要说平白如话或者以话为文,世界上最大的白话文是西文,比如说英文。英文是语言中心主义,文字跟着语言走,书写跟着读音走,那才够得上所谓“以话为文”的标准定义。从这一点看,现代汉语顶多是半个白话文。

我们的老祖宗是文字中心主义:语言跟着文字走。那时候四川人、广东人,山东人等等各说各的方言,互相听不懂,怎么办?只好写字,以字为主要交流工具。秦始皇搞了个“书同文”,没有搞“话同音”。一个字的发音可能五花八门,但字是稳定的,统一的,起主导作用的。你们看过电视剧《孙中山》吗?孙中山跑到日本,不会说日本话,但同日本人可以用写字来交谈。不是言谈,是笔谈。那就是文字中心主义的遗留现象。

古代汉语叫“文言文”,“文”在“言”之前,主从关系表达得很清楚。从全世界来看,这种以文字为中心的特点并不多见。为什么会是这样?我猜想,这与中国的造纸有关系。一般的说法是,公元一百零五年,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现在有敦煌等地的出土文物,证明公元前西汉初期就有了纸的运用,比蔡伦还早了几百年。有了纸,就可以写字。写字多了,字就成了信息活动的中心。欧洲的情况不一样。他们直到十三世纪,经过阿拉伯人的传播,才学到了中国的造纸技术,与我们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差。在那以前,他们也有纸,但主要是羊皮纸。我们现在到他们的博物馆去看看,看他们的圣经,他们的希腊哲学和几何学,都写在羊皮纸上,这么大一摞一摞的,翻动起来都很困难,也过于昂贵。据说下埃及人发明过一种纸草,以草叶为纸,也传到过欧洲,但为什么没有传播开来,为什么没有后续的技术改进,至今还是一个谜。

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没有纸,人们怎么交流思想和情感呢?如果文字在生活中不能方便地运用,那些古代欧洲的游牧民族骑在马背上到处跑,怎么可能保证文字的稳定、统一和主导性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欧洲的语言不是以纸为凭和以字为凭,大多只能随嘴而变:这可能就是语言中心主义产生的背景,也是他们语言大分裂的重要原因。你们看看地图:他们北边是日尔曼语系,包括丹麦语,瑞典语,荷兰语、爱莎尼亚语,德语等等,原来是一家,随着人口的流动,你到了这里,我到了那里,说话的语音有变化,文字也跟着变化,互相就不认识字了,就成为不同的语种了。他们南边是拉丁语系,包括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等等,原来也是一家,但一旦扩散开来,在没有录音和通讯等等技术设备的条件下,要保持大范围内读音的统一是不可能的,要让他们的表音文字保持统一也是不可能的,于是也只好闹分家。

有一个专家对我说过,阿拉伯语在这一点上类似汉语。比如伊拉克人与沙特阿拉伯人,使用同一个字时可能有不同的发音,但含义上相通。我在这方面只是听说。

中国有个研究历史的老先生叫钱穆,十多年前在台湾去逝。前几年台北领导人马英九还主持了了一个仪式,说以前我们对钱老先生不大公道,现在应该给他落实政策——大概是这个意思。钱老先生号称国学大师,在谈到中国为何没有像欧洲那样分裂的时候,谈了很多原因,文字就是重要的一条。在他看来,正因为有了“书同文”的汉语,中央王朝和各地之间才有了稳定的信息网络,才保证了政治、军事以及经济的联系,尽管幅员广阔交通不便,但国土统一可以用文字来予以维系。欧洲就没有这个条件。语言一旦四分五裂,政治上相应的分崩离析也就难免。现在他们成立欧盟,就是来还这一笔历史欠账。

汉语不但有利于共同体的统一,还有利于文化的历史传承。我们现在读先秦和两汉的作品,还能读懂,没有太大障碍,靠的就是文字几千年不变。一个“吃”字,上古音读qia,中古音读qi,现代音读chi,读音多次变化,但文字没有变化,所以我们现在还能读懂这个“吃”。如果我们换上一种表音文字,就不会有几千年不变的“吃”。同学们可能知道,莎士比亚时代的英语,乔叟时代的英语,现在的欧美人都读不懂,说是古英语,其实不过是十六世纪和十四世纪的事,在我们看来并不太古。这更不要说作为英语前身的那些盖尔语,凯尔特语,威尔士语等等,今天的广大欧美人民就更没法懂了。这是因为表音文字有一种多变的特征,不仅有跨空间的多变,还有跨时间的多变,使古今难以沟通。

当然,中国人不能永远生活在古代,不能永远生活在农业文明的历史里。随着生活的变化,尤其是随着十八世纪以后的现代工业文明浪潮的到来,汉语也表现出僵化、残缺、不够用的一面。以文字为中心的语言,可能有利于继承,但可能不利于创新和追新;可能有利于掌握文字的贵族阶层,但一定不利于疏远文字的大众,不利于这个社会中、下层释放出文化创造的能量。这样,从晚清到五四运动,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正是痛感文言文的弊端,发出了改革的呼声。

那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第一,当时很多西方的事物传到了中国,同时也就带来了很多外来语,这些外来语不合适用文言文来表达。文言文的词,一般是单音节或者双音节,所以我们以前有五言诗,七言诗,就是方便这种音节的组合。但外来语常常是三音节、四音节乃至更多音节。“拿破仑”,“马克思”,你还可勉强压缩成“拿氏”和“马翁”,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你不好缩写成“资义”和“社义”吧?碰上“二氧化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碰上“弗拉基米尔乌里扬诺夫依里奇“,你怎么缩写?能把它写进五言诗或者七言诗吗(众笑)?想想当年,鲁迅留学日本,胡适留学美国。这些海归派带回来很多洋学问,肯定觉得文言文不方便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语言文字的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文言文也不大利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大家知道,白话文并不是现代才有的。宋代大量的“话本”,就是白话进入书面形式的开始,与当时市民文化的空前活跃有密切关系。活字印刷所带来的印刷成本大大降低,也可能发挥了作用。那么在宋代以前,白话作为一种人民大众的口语,同样可能存在,只是不一定被书写和记录。我们现在看一些古典戏曲,知道戏台上的老爷,太太、小姐、相公,讲话就是用文言,而一些下人,包括丫环,农夫,士卒,盗贼,都是说白话。这很可能是古代中国语言生态的真实图景,就是说:白话是一种下等人的日常语言。到了晚清以后,中国处在巨大社会变革的关头,阶级结构必须改变。新的阶级要出现,老的阶级要退出舞台。像袁世凯、孙中山、毛泽东这种没有科举功名的人物,不会写八股文的人物,要成为社会领袖,岂能容忍文言文的霸权?在这个时候,一种下等人的语言要登上大雅之堂,多数人的口语要挑战少数人的文字,当然也在所难免。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五四前后出现的白话文运动,一方面是外来语运动,另一方面是民间语运动。外来语与民间语,构成了那一场革命的两大动力。现代文学也依托了这两大动力。比如我们有一些作家写得“洋腔洋调”,徐志摩先生,郭沫若先生,巴金先生,茅盾先生,笔下有很多欧化和半欧化的句子。当时生活在都市的新派人物说起话来可能也真是这个样子,作者写都市题材,不这样“洋”可能还不行。另有一些作家写得“土腔土调”,像赵树理先生,老舍先生,沈从文先生,周立波先生,还有其他从解放区出来的一些工农作家。他们从老百姓的口语中汲取营养,运用了很多方言和俗语,更多地依托了民间资源。这两种作家都写出了当时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给白话文增添的虎虎生气和勃勃生力。鲁迅是亦土亦洋,外来语和民间语兼而有之,笔下既有吴方言的明显痕迹,又有日语和西语的影响。

外来语运动与民间语运动,构成了白话文革命的大体方位,使汉语由此获得了一次新生,表达功能有了扩充和加强。我们以前没有“她”这个字,“她”是从英语中的she学来的。当时还出现过“妳”,但用了一段时间以后,有人可能觉得,英语第二人称不分性别,那么我们也不用了吧(众笑)。当时就是这么亦步亦趋跟着西方走。包括很多词汇、语法、语气,句型结构等,都脱胎于西文。“观点”,point of view;“立场”,position;都是外来语。“一方面……又一方面”,来自on this side…on other side;“一般地说”,“坦率地说”,“预备……走”等等,也都来自直译。同学们现在说这些习以为常:这没有什么,这就是我们中国话么。但我们中国古人不是这样说的,这些话原本都是洋话。如果我们现在突然取消这些移植到汉语里的洋话,现代汉语至少要瘫痪一半,大部分的研究、教学、新闻、文学都可能无法进行。

当然,大规模的群体运动都会出现病变,没有百分之百的功德圆满。外来语丰富了汉语,但也带来一些毛病,其中有一种,我称之为“学生腔”或者“书生腔”。这种语言脱离现实生活,是从书本上搬来的,尤其是从洋书本上搬来的,对外来语不是去粗取精,而是生吞活剥,半生不熟,甚至去精取粗,不成人话。刚才徐老师说我现在每年有半年生活在农村。这是事实。我在农村,觉得很多农民的语言真是很生动,也很准确,真是很有意思。今天时间有限,没法给大家举很多例子。同学们可能有很多是从农村来的,或者是去过农村的,肯定有这种体验。同农民相比,很多知识分子说话真是没意思,听起来头痛,烦人。中国现代社会有两大思想病毒,一是极左的原教旨共产主义,二是极右的原教旨资本主义。它们都是洋教条,其共同的语言特点就是“书生腔”,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与工人农民格格不入。因为这些“洋腔”或者“书生腔”,是从我们一味崇俄或者一味崇美的知识体制中产生的,是图书馆的产物,不是生活的产物。中文系请李陀先生来讲过课,是吧?李老师曾经研究“毛文体”,有人也将其称为文革时期的“党八股”,就是一种红色的“洋腔”和“书生腔”,一种极权时代的陈辞烂调。“在党的十大精神光辉照耀之下,在全国人民深入开展革命大批判的热潮之中,在大江南北各条战线捷报频传凯歌高奏的大好时刻,我们清华大学今天开学了(众笑)!”这种绕来绕去的语言垃圾,就是当时常见的套话。

在文革前后那一段,我们经历了一个白话文非常黯淡的时期。有人可能说,那一个时期离我们比较远了,我们同学们都是新一代,说话也不会是党八股了,但是这个问题其实并没有完全解决,甚至会以新的形式出现恶化。这些年,我常常听到一些大人物说话,发现他们还是满嘴废话,哪怕是谈一个厕所卫生的问题,也要搭建一个“平台”,建立一个“机制”,来一个“系统工程”,完成一个“动态模型”,还要与WTO或者CEPA挂起钩来。这些大话都说完了,厕所问题还是不知道从何着手,让听众如何不着急?这是不是一种新八股?

我们再来看看民间语运动可能发生的病变。老百姓并不都是语言天才,因此民间语里有精华,也会有糟粕,甚至有大量糟粕。口语入文一旦搞过了头,完全无视和破坏文字规范的积累性成果,就可能造成语言的粗放、简陋、混乱以及贫乏。在这方面不能有语言的群众专政和民主迷信。比方说,我们古人说打仗,是非常有讲究的。打仗首先要师出有名,要知道打得有没有道理。打得有道理的,叫法不一样。打得没道理的,叫法又不一样。皇帝出来打仗,国与国之间的开战,叫“征”,皇上御驾亲“征”呵。打土匪,那个土匪太低级了,对他们不能叫“征”,只能叫“荡”,有本书不是叫《荡寇志》吗?就是这个用法。“征”、“伐”、“讨”、“平”,“荡”,是有等级的,如何用,是要讲究资格和身份的。孔子修《春秋》,每一个字都用得很用心,注入了很多意义和感觉的含量,微言大义呵。但现在的白话文粗糙了。打台湾,是“打”;打美国,也是“打”。这是不对的(众笑)。站在中央政府官史的角度,打美国应该叫“征”;打台独只能叫“平”,顶多只能叫“伐”,对不对(众笑)?又比如说,打仗打得轻松,叫做“取”。打得很艰难,叫作“克”。力克轻取么。虽然只是两个动词,但动词里隐含了形容词。但现在白话文经常不注意这个区别,一律都“打”。打石家打得艰难,打天津打得轻松,都是“打”。这同样是不对的。与“打”相类似的万能动词还有“搞”:“搞”革命,“搞”生产,“搞”教学,“搞”卫生,还有其它的“搞”,不说了(众笑)。总而然之,汉语中的很多动词正在失传,汉语固有的一些语法特色,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互相隐含和互相包容的传统,也正在失传。这不是一件好事。

口语入文搞过了头,汉语还可能分裂。这个情况在广东和香港已经出现了。香港有些报纸,开辟了粤语专页,一个版或者两个版,用的是粤语文,是记录粤语发音的汉字,包括很多生造汉字,我们一看就傻眼,基本上看不懂。但他们可以看懂。如果我们确立了以话为文的的原则,文字跟语言走的原则,为什么不能承认他们这种粤语书面化的合法性呢?没有这种合法性,粤语中很多精神财富就可能无法表达和记录,普通话霸权可能就压抑了粤语文化特色。但如果承认了这种合法性,那么福建话、上海话、四川话、湖南话、江西话等等是不是也要书面化?是不是也要形成不同的文字?中国是不是也应该像古代欧洲一样来个语言的大分家?闹出几十个独立的语种?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办的事,事关语言学原理,也事关政治和社会的公共管理。有一个英国的语言学家对我说过:mandarin is the language of army,意思是:“普通话是军队的语言”。确实,所有的普通话都具有暴力性,压迫性,统制性,不过是因偶然的机缘,把某一种方言上升为法定的官方语言,甚至变成了国语——而且它一定首先在军队中使用。普通话剥夺了很多方言书面化的权利,使很多方言词语有音无字。这就是很多粤语人士深感不满的原因,是他们忍不住要生造汉字的原因。但从另一方面看,如果所有的方言都造反有理,如果所有的口语都书面化有理,世界上所有的大语种都要分崩离析。即便有表面上的统一,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英语就是这样的。有人估计:再过三十年,英语单词量可能是一百万。到那个时候,任何人学英语都只能学到苍海之一粟,各个地方的英语互不沟通或只有少许沟通,那还叫英语吗?再想一想,如果英语、汉语、西班牙语等等这些大语种解体了,人类公共生活是不是也要出现新的困难?

看来,语言主导文字,或者文字主导语言,各有各的好处,也各有各的问题。最可行的方案可能是语言与文字的两元并举,是两者的相互补充与相互制约。这是我们以前一味向表音文字看齐时的理论盲区。

创造优质的汉语

希腊语中有一个词:barbro,既指野蛮人,也指不会说话的结巴。在希腊人眼里,语言是文明的标志——我们如果没有优质的汉语,就根本谈不上中华文明。那么什么是优质的汉语?在我看来,一种优质语言并不等于强势语言,并不等于流行语言。优质语言一是要有很强的解析能力,二是要有很强的形容能力。前者支持人的智性活动,后者支持人的感性活动。一个人平时说话要“入情入理”,就是智性与感性的统一。

我当过多年的编辑,最不喜欢编辑们在稿签上写大话和空话。“这一篇写得很好”,“这一篇写得很有时代感”,“这一篇写得很有先锋性”。什么意思?什么是“好”?什么叫“时代感”或者“先锋性”?写这些大话的人,可能心有所思,但解析不出来;可能心有所感,但形容不出来,只好随便找些大话来敷衍。一旦这样敷衍惯了,他的思想和感觉就会粗糙和混乱,就会钝化和退化。一旦某个民族这样敷衍惯了,这个民族的文明就会衰竭。我对一些编辑朋友说过:你们不是最讨厌某些官僚在台上讲空话吗?如果你们自己也习惯于讲空话,你们与官僚就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可以原谅一个小孩讲话时大而化之笼而统之:不是“好”就是“坏”,不是“好人”就是“坏人”,因为小孩没有什么文明可言,还只是半个动物。但一个文明成熟的人,一个文明成熟的民族,应该善于表达自己最真切和最精微的心理。语言就是承担这个职能的。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说得既准确又生动。陈词滥调无处不在,应该说是一个社会的正常状况。但知识分子代表着社会文明的品级高度,应该承担一个责任,使汉语的解析能力和形容能力不断增强。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说白话文已经大功告成。白话文发展到今天,也许只是走完了第一步。

至少,我们很多人眼下还缺少语言的自觉。我们对汉语的理性认识还笼罩在盲目欧化的阴影之下,没有自己的面目,更缺乏自己的创造。现代汉语语法奠基于《马氏文通》,而《马氏文通》基本上是照搬英语语法。这个照搬不能说没有功劳。汉语确实从英语中学到了不少东西,不但学会了我们前面说到的“她”,还学会了时态表达方式,比如广泛使用“着”、“了”、“过”:“着”就是进行时,“了”就是完成时,“过”就是过去时。这样一用,弥补了汉语的逻辑规制的不足,把英语的一些优点有限地吸收和消化了。这方面的例子还很多。但汉语这只脚,并不完全适用英语语法这只鞋。我们现在的大多数汉语研究还在削足适履的状态。我们看看报纸上的体育报导:“中国队大胜美国队”,意思是中国队胜了;“中国队大败美国队”,意思也是中国队胜了。这一定让老外犯糊涂:“胜”与“败”明明是一对反义词,在你们这里怎么成了同义词(众笑)?其实,这种非语法、反语法、超语法的现象,在汉语里很多见。汉语常常是重语感而轻语法,或者说,是以语感代替语法。比如在这里,“大”一下,情绪上来了,语感上来了,那么不管是“胜”是“败”,都是胜了(众笑),意思不会被误解。

又比方说,用汉语最容易出现排比和对偶。你们到农村去看,全中国最大的文学活动就是写对联,应该说是世界一绝。有些对联写得好哇,你不得不佩服。但英语理论肯定不会特别重视对偶,因为英语单词的音节参差不齐,不容易形成对偶。英语只有所谓重音和轻音的排序,也没有汉语的四声变化。据说粤语里还有十三声的变化,对我们耳朵形成了可怕的考验。朦胧诗有一位代表性诗人多多。有一次他对我说:他曾经在英国伦敦图书馆朗诵诗,一位老先生不懂中文,但听得非常激动,事后对他说,没想到世界上有这么美妙的语言。这位老先生是被汉语的声调变化迷住了,觉得汉语的抑扬顿挫简直就是音乐。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西方语言理论不会对音节对称和声律变化有足够的关心,不会有这些方面的理论成果。如果我们鹦鹉学舌,在很多方面就会抱着金饭碗讨饭吃。

还有成语典故。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成语典故之多是汉语的一大传统。一个农民也能出口成章言必有典,但是要口译员把这些成语典故译成外语,他们一听,脑袋就大了(众笑),根本没法译。应该说,其它语种也有成语,但汉语因为以文字为中心,延绵几千年没有中断,所以形成了成语典故的巨大储存量,其它语种无法与之比肩。每一个典故是一个故事,有完整的语境,有完整的人物和情节,基本上就是一个文学作品的浓缩。“邻人偷斧”,“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削足适履”,“拔苗助长”……这些成语几乎都是讽刺主观主义的,但汉语不看重什么主义,不看重抽象的规定,总是引导言说者避开概念体系,只是用一个个实践案例,甚至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推动思想和感觉。这样说是不是有点罗嗦?是不是过于文学化?也许是。但这样说照顾了生活实践的多样性和具体语境的差异性,不断把抽象还原为具象,把一般引向个别。在这一点上,汉语倒像是最有“后现代”哲学风格的一种语言,一种特别时髦的前卫语言。

今天晚上,我们对汉语特性的讨论挂一漏万。但粗粗地想一下,也可以知道汉语不同于英语,不可能同于英语。因此,汉语迫切需要一种合身的理论描述,需要用一种新的理论创新来解放自己和发展自己。其实,《马氏文通》也只是取了英语语法的一部分。我读过一本英文版的语法书,是一本小辞典。我特别奇怪的是:在这本专业辞典里面,“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典型环境和典型性格”等等,都列为词条。这也是一些语法概念吗?为什么不应该是呢?在语言活动中,语法,修辞,文体,三者之间是无法完全割裂的,是融为一体的。语法就是修辞,就是文体,甚至是语言经验的总和。这种说法离我们的很多教科书的定义距离太远,可能让我们绝望,让很多恪守陈规的语法专家们绝望:这洁如烟海的语言经验总和从何说起?但我更愿意相信:要创造更适合汉语的语法理论,一定要打倒语法霸权,尤其要打倒既有的洋语法霸权,解放我们语言实践中各种活的经验。中国历史上浩如烟海的诗论、词论、文论,其实包含了很多有中国特色的语言理论,但这些宝贵资源一直被我们忽视。

瑞士有个著名的语言学家索绪尔,Saussure,写了一本《普通语言学教程》,对西方现代语言学有开创性贡献,包括创造了很多新的概念。他不懂汉语,虽然提到过汉语,但搁置不论,留有余地,所以在谈到语言和文字的时候,他着重谈语言;在谈的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时候,他主要是谈共时性。他认为“语言易变,文字守恒”。那么世界上最守恒的语言是什么?当然是汉语。如果汉语不能进入他的视野,不能成为他的研究素材,他就只能留下一块空白。有意思的是:我们很多人说起索绪尔的时候,常常不注意这个空白。在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以后,中国人最应该写一本《普通文字学教程》,但至今这个任务没有完成。

索绪尔有个特点,在文章中很会打比方。比如他用棋盘来比喻语境。他认为每一个词本身并没有什么意义,这个意义是由棋盘上其它的棋子决定的,是由棋子之间的关系总和来决定的。“他”在“它”出现之前,指代一切事物,但在“它”出现之后,就只能指代人。同样,“他”在“她”出现之前,指代一切人,但在“她”出现之后,就只能指代男人。如此等等。这就是棋子随着其它棋子的增减而发生意义和功能的改变。在这里,棋局体现共时性关系,棋局的不断变化则体现历时性关系。这是个非常精彩的比喻,让我们印象深刻。那么汉语眼下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棋局?外来语、民间语以及古汉语这三大块资源,在白话文运动以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白话文运动以后,在经过了近一个多世纪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以后,这三种资源是否有可能得到更优化的组和与利用?包括文言文的资源是否需要走出冷宫从而重新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些都是问题。眼下,电视、广播、手机、因特网、报刊图书,各种语言载体都在实现爆炸式的规模扩张,使人们的语言活动空前频繁和猛烈。有人说这是一个话言狂欢的时代。其实在我看来也是一个语言危机的时代,是语言垃圾到处泛滥的时代。我们丝毫不能掉以轻心。我昨天听到有人说:“我好好开心呵”,“我好好感动呵”。这是从台湾电视片里学来的话吧?甚至是一些大学生也在说的话吧?实在是糟粕。“好好”是什么意思?“好好”有什么好?还有什么“开开心心”,完全是病句。“第一时间”,比“尽快”、“从速”、“立刻”更有道理吗?“做爱”眼下也流行很广,实在让我不以为然。这还不如文言文中的“云雨”(众笑)。做工作,做销售,做物流,做面包,“爱”也是这样揣着上岗证忙忙碌碌make出来的(众笑)?

我有一个朋友,中年男人,是个有钱的老板。他不久前告诉我:他有一天中午读了报上一篇平淡无奇的忆旧性短文,突然在办公室里哇哇大哭了一场。他事后根本无法解释自己的哭,不但没有合适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感情,而且一开始就没有语言来思考自己到底怎么了,思绪纷纷之际,只有一哭了之。我想,他已经成了一个新时代的barbro,一天天不停地说话,但节骨眼上倒成了个哑巴。就是说,他对自己最重要、最入心、最动情的事,反而哑口无言。事情上,我们都要警惕:我们不要成为文明时代的野蛮人,不要成为胡言乱语或有口难言的人。

7.汉语写作教案 篇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英语已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 如何能得心应手地使用这个交流工具, 对于生活在生存竞争日益激烈环境中的人们来说,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英语学习包括很多方面, 其中英语写作是最主要的一方面, 写作能力的高低能体现出学生英语的综合素质。目前, 由于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英语语言习得过程是处于汉语语境中, 缺乏系统的认知心理表达训练, 所以在用英语写作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汉语的影响, 而按照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或思维方式强行组成词句, 致使在写作中错误百出, 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式英语”。

一、汉语对英语写作的干扰因素

1、因认知角度和使用形象不同造成的错误

学生在学习英语写作的过程中, 由于对汉英语言文化间差异、不同文化背景所产生的不同思维方式不甚了解, 导致用词错误。有些学生在实际写作过程当中, 脑子里想的是中文句子, 然后把所想的中文句子翻译成英文。在翻译的时候努力寻求一一对应的关系, 希望找到与中文词汇相对应的英文单词。结果单词的选用和句子的结构都受到中文的影响, 致使他这篇文章的读者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写作时用词规范不仅能准确表达思想, 而且能展示作者规范使用语言的功底和驾驭语言的能力, 因此学习的着眼点应放在同义词和近义词的使用、词汇的搭配以及惯用法上等。例如, 在“out of sight, out of heart.”中, “heart”在英语中作“心”讲, 而汉语“心”有两重意思, 一是指“心脏”, 二是指“精神”。该句表达的意思显然是指“精神”, 但由于受汉语影响, 而误用了“heart”, 所以应将“heart”改为“mind”。英汉语言使用的形象不同、两个民族的思维习惯不同也造成了许多语言错误。例如, 中国人在受到表扬时经常会回应“哪里, 哪里”, 但被翻译成英文时往往翻译成了“where, where”这样就造成了严重的笑话, 而使外国人不知所云。这种机械的对应思考方法, 往往造成严重的用词错误。

2、因语言措词不同造成的错误

英语词语和汉语词语各有各的特征, 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语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现象比较普遍。例如“be”一词在英语中有多个解释有很强的游移性和灵活性, 能根据不同的上下文产生不同的情景意义, 比如“是”、“意味着”、“象征”、“等于”“值得”、“扮演”、“生存”、“逗留”“举行”、“从事”“感到”、等多种解释。相反, 现代汉语词语的涵义范围比较狭窄, 词义比较精确、固定、严谨, 具有较强的独立性。由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掌握的英语词汇和语言知识有限, 对英语特点了解不深或把握不准, 在其写作过程中会无意识地套用汉语的语言规则和思维方式, 然后再译成英语。因此, 往往凭借自己已有的汉语和英语构词感觉造词, 展开一些不正确的联想或假设, 使其英语写作受到母语词汇构成和词的涵义的影响。

3、因习惯表达方式不同造成的错误

在写作中英汉语语法结构、词序、句子连接手段等方面有各自明显的特征, 而这些特点就是双语习惯表达方式的差异。在句子表达上, 汉语是先偏后正的造句原则, 先交待时间地点等, 时间或地点状语自身之间的排列一般是从大到小, 然后再进入事情本身。而英语则不同, 它侧重重要的部分应放在句首, 不表示强调的状语以地点、时间的顺序排列在句尾, 地点状语一般放在时间状语之前, 时间或地点状语自身之间的排列一般也都是从小到大, 例如:The President of the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requests the honor of your presence at the Celebration of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University at 2:00 p.m.on Friday 12th September, 2008.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时往往按照汉语的习惯, 形成了“句首状语句”这一中文式英语句子结构, 这是中国学生在英语作文中受汉语的干扰而常犯的错误之一。另外, 英语中常用倒装句和被动结构, 而汉语中却少用;英语中经常使用冠词、连词、代词、关系副词等, 而在汉语中很少出现。所以, 中国学生写英语作文时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表达方式的影响, 导致他们的英文习作成了机械式的汉语英译。

二、解决汉语干扰因素的对策

1、加强汉英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由于中国学生在中国成长, 受一定的中国文化的影响, 受汉语思维定势的禁锢, 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教材出发, 在不超越教学大纲要求和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 尽量设计一些提高学生跨文化知识的练习题。教师必须通过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找到最佳方法进行教学, 讨论, 才能激发学生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也才能从根本上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同时, 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入英, 汉两种语言在不同概念上的语义对比, 说明用法, 然后让学生练习。从学习词汇的角度来讲, 孤立的解释英语的词汇是不够的, 必须把词汇融入到一定的语境中去使用, 去练习。只有不断的大量的练习, 才有可能把母语干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2、加强阅读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应培养学生大量阅读的习惯。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习者了解语言本身, 同时也让他们了解相关的文化因素, 形成一种英语思维的习惯。如果有意识的重视阅读文章中出现的各种语言现象, 我们就可以在真实的语境中掌握语言知识, 培养语言技能, 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写作当中。我们在写作中需要的词汇、语法、句型, 都可以在阅读文章中找到大量真实生动的例子。教师应在培养学生以阅读促进写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领会, 要想有很好的输出, 必然要先有一定量的输入, 阅读能力对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影响作用。所以只要我们不断在阅读中日积月累, 细心汲取各种生动地道的表达, 那么在表达的时候就会更加游刃有余。才能实实在在地通过阅读提高写作, 写出好文章。

3、加强英汉对译训练, 译写结合

中国大学生生存语境的局限性造成了她们英语写作中的言语失误。母语的思维严重影响了英语的表达。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翻译练习来指导学生进行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 以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 熟悉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篇章结构的特点, 促使母语在二语写作中的负迁移向正迁移的方向转移, 以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结束语

总之, 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 只要我们不断发现和纠正错误, 就能减少和排除干扰, 克服教与学中的盲目性。英语基础不扎实是写作出错的关键, 所以提高写作水平必须从基础抓起, 必须加强基础语法与句型的训练, 使学生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同时教师也应提高自身水平, 加强词汇教学, 注意英语词每个意义的使用条件与用法, 充分利用好字典。教师要及时讲评作文, 准确预见学生易犯的错误, 通过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 把母语和目的语进行比较, 找出两种语言的差异。长期坚持以上做法, 学生的错误就会逐渐减少, 就能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和写作教学效果。

摘要:本文列举了学生英语作文中经常出现的典型错误, 分析了由于汉语干扰因素的影响而使学生不能正确表达词义的原因, 并针对这些错误, 提出了避免错误的对策,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及写作教学效果。

关键词:英语写作,汉语干扰,错误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齐辉:《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

[2]孙艳:《英语写作中汉语干扰因素分析》, 《双语学习》, 2007年。

[3]秦耀咏、林玉梅、覃卓敏:《英语写作中汉语干扰因素分析》,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高教研究专辑) , 2006年。

[4]贾少溥:《英语写作中汉语干扰因素分析》, 《外语教学》, 2007年。

8.初中汉语文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篇八

关键词:初中汉语文;写作;策略;兴趣;情境

汉语作为藏族地区的第二语言,因为受到先天性的比较差的汉语文学习基础的影响和制约,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扰。汉语文的写作要求较多,包括对于词汇的理解和应用,句、篇的写作手法,作文结构和格式的要求等等,对于原本就对基本汉语不熟悉的藏族初中生来说,写作文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说,在藏族汉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写作能力是重点也是难点。

一、加大阅读广度和深度,提高写作能力

对于很多学生,特别是藏族地区的初中生来说,他们在写作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头脑一篇空白,很茫然,不知道写什么,即使老师指定了题目,提笔又不知道怎么着手去写,再者即使是写了出来,也是内容空洞,感情匮乏。俗话说:“读书皮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改变现状,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要增加学生的阅读空间,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和情感见地,为汉语文写作打下基础。

二、加强互动情境的创设,提高写作教学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所以,教师们要转变观念,更新教学方式,时刻吸引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兴趣的动力驱使下积极主动的学习。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出一些相关的写作话题,如“制止犯罪,有勇有谋”的写作话题训练,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互动的情境,在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的基础上,進行实际情况的表演,锻炼学生的胆识,在积极的思考中进一步认识犯罪,争取以智取代替武力。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体会游戏的快乐,还能在不知不觉中积累知识,体会情感变化,提高写作质量和写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有兴趣写作,想写作,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完成有血有肉有生命的作文。仿写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在仿写的过程中充分地体会文章的段落详略和谋篇布局的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和观察事物,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马谊花.如何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写作教学[J].成才之路,2008(24).

(作者单位 青海省果洛州达日县寄宿制藏文中学)

上一篇:小学生作文评语怎样写下一篇:关于学校招生办年度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