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特兄弟的故事

2025-02-01

莱特兄弟的故事(精选16篇)

1.莱特兄弟的故事 篇一

美国的莱特兄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架动力飞机的设计师,他们为开创现代航空事业做出了不巧的贡献.他们的故事在全世界广为传颂.

哥哥威尔伯·莱特出生于1867年4月,4年后,弟弟奥维尔·莱特出世.年幼时,这对兄弟俩就已经显出对机械设计、维修的特殊能力.他们善于思考,富于幻想,每当他们闲暇时,兄弟俩要么讨论某一个机械的结构,要么就去看工匠们修理机器.他们手艺精巧,还经常做出好些有创新意义的小玩具,比如会自由转弯的雪撬等等.

一天,出差回来的父亲给莱特兄弟带来一件礼物:一个会飞的蝴蝶.父亲轻轻地给玩具上了上劲,小东西便在空中飞舞起来.小兄弟俩高兴得不得了,但是他们觉得它飞的不够远,于是仿造玩具的样子又做了几个更大一些的.这些仿制品有的能够飞越树稍,有的飞了几十米远,但兄弟俩的一个尺寸很大的仿制品却遭到了失败.但这没有让他们难过,反而激起了兄弟俩制造飞机的念头.

1894年,莱特兄弟在代顿市开了一家自行车辅.由于他们俩工作认真,手艺好,再加上价格公道,店铺的生意兴隆.富于创新精神的莱特兄弟当然不会满足于这些,他们不愿终生与这些自行车零件打交道,于是,他们决定开始去实现童年时的梦想.

莱特兄弟造飞机的想法得到了斯密森学会的赞赏.副会长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件,并寄来了好多参考书藉.兄弟俩大受鼓舞,一有时间,他们就钻入书堆内如饥似渴地饱读着航空基本知识.很快,他们有了造飞机的能力.

1910月,他们的第一架滑翔机试飞了,但是,试飞的结果不尽人意,飞机只能勉强升空而且很不稳定,问题出在哪儿呢?经过认真的分析才知道,原来他们所沿用的前人数据有理论上的错误.于是,他们制造了一个风洞,以便通过实验修正数据,设计飞机.

这个风洞仅仅是一个6尺长,每边12寸宽的木箱,箱子的一端,鼓风机以一定的速度向里吹气.与现代的高速风洞相比,它真是简陋至极,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辅助工具却帮了兄弟俩大忙,他们通过它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根据它,兄弟俩设计出的第三架滑翔机获得了成功,无论是在强风还是微风的情况下,它都可以安全而平稳地飞行.

滑翔机的留空时间毕竟有限,但假如给飞机加装动力并带上足够的燃料,那么它就可以自由地飞翔、起降.于是,兄弟俩又开始了动力飞机的研制.

莱特兄弟废寝忘食地工作着,不久,他们便设计出一种性能优良的发动机和高效率的螺旋桨,然后成功以把各个部件组装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动力飞机.

2.莱特兄弟的故事 篇二

从此表看, 汉族地区的两兄弟纠葛型故事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上较藏族地区都有很大优势, 是两兄弟纠葛型故事的主要流布以及流布较早的地区, 故事型态发展较为完整。

此类故事在汉族地区得以广泛的传承是基于汉族农耕社会广泛存在的均分财产的制度。这种财产继替制度要求处于同一血缘关系的兄弟要在成家立户后平均分配父母的财产以实现各自的独立。而现实生活中又往往存在种种并不均衡的分配现象, 年长的哥哥, 更多的是在嫂子的唆使下, 要求在财产分配时占有得更多。往往留给年幼的弟弟很少的财产, 这多少会引起人们的强烈的不满。人们为了表达对这样一种现象的鄙夷和憎恶的情绪, 就编讲了一系列兄弟纠葛的幻想故事, 把不满、愤懑以及对弱者的同情消融在故事的神奇幻想里。

藏族生活在海拔较高的雪域高原, 低压、高寒、土地贫瘠且少雨, 生存条件极为恶劣, 这就使得藏族社会中兄弟关系比较密切, 建立了“优势亲属关系”, 因此兄弟倾向于不分家甚至共妻, 并由此发展了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喜马拉雅地区, 主要为藏缅语诸民族 (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夏尔巴人等) 以及周边藏文化影响的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比如云南的纳西族等) 是历史上两大一妻多夫制分布的地域之一。[1]最近的一项人类学调查表明, 至今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地区仍然存在着兄弟共妻的现象。藏族传统民间肯定兄弟共妻, 认为这样可以让兄弟和睦不分家, 不进行财产分割, 使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家族财产得以集中, 从而有利于家族在经济上的延续。较之兄弟纠葛型故事的少量传播, 藏族地区的民间故事则存在大量的兄弟友好型故事, 该地代表性的文本集《尸语故事》及各地区的其他故事集都有相当数量的记载。一定的民族风俗习惯及民众生活方式形成了它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期待视野。这种特定期待视野的满足也需要与其相适应的召唤结构。只有这样才能唤醒该民族民众内心深处积聚的“集体无意识”, 触激起原发动机, 最终获得审美的愉悦。从这一角度讲, 无论是故事讲述者还是听众都更倾向于选择兄弟友好型而非兄弟纠葛型故事作为他们的审美对象。

笔者在在材料搜集过程中察觉到的一个现象——狗耕田型故事在藏族地区几乎没有流传, 对于其原因, 除了上面提到的藏族地区民众的家庭制度之外, 我们还想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 藏族存在着广泛的犬图腾崇拜的习俗, 在古老的藏族部落中这一习俗就一开始流行。“犬为吐蕃图腾, 唐人以为其祖先”。[2]《突厥传下》亦云:“默棘连……谓振日‘吐蕃, 犬出也, 唐与为昏”。

既然存在着对狗的图腾崇拜, 那么部落的人们对狗就有着一种敬畏和避讳之心。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指出:北美洲大西洋沿岸印第安狼氏族成员不称自己为狼而为圆脚, 龟氏族不称自己为龟而为爬行者, 居住在威多特地区的狼氏族成员不称自己为狼而为咬骨头的人, 鹿氏族不称自己为鹿而为徘徊者;鹰氏族成员不称自己为鹰而为飞翔者。所以唐廷不称吐蕃为狗而为苟。因为吐蕃先民狗当作自己的祖先保护神, 当然也就不能直呼其名, 这不仅禁止在本氏族内, 而且其氏族成员也不能直呼其名。[3]因此, 自认是狗氏族的人们就对“狗”字有避讳之心。

根据丁乃通先生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抽绎的“狗耕田”故事情节中我们可以看出, “狗”在这一故事类型中有着极为特殊的叙事功能, 起着故事基干的作用, 背后也凝聚着汉族深厚的文化意义。狗之所以被选择进入故事, 首先是因为狗是汉族农耕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动物;其次, 狗对于农耕社会民众生产的推动并无实质性的意义, 特别是故事中提到狗可以耕田, 可以说有着神奇的色彩, 无怪乎商人等过路者要与弟弟打赌。

在藏族民间故事中, 狗都是助人为乐, 神通广大的。它或是神的化身, 或是造福于人类的天使。狗一出现, 就标志着人的命运的好转, 情形开始向着善的方面发展。所以故事中的狗均非凡畜, 它是藏民族以自己图腾为原型, 经过千百年众多故事能手和作家生花妙笔的高度艺术化, 调动自己非凡的想象力, 加工创造而成的。狗懂得人情世故, 世态冷暖。犬形象是在藏族古老的文化基因和当时人们审美观相结合下完成的, 在它身上文学性, 科学性, 历史性融于一体, 形象丰满, 内涵丰富。这其中浸润着对祖先力量的神秘莫测, 对犬图腾的虔诚的崇拜。藏族地区有很多故事记述了狗如何从天上盗得粮种, 例如《青稞种子的由来》以此来维持人类生存的需要说明了这一点。

在农耕社会中, 牛、马等可以作为蓄力用于耕作在一个家庭财产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财产的分割中如若有幸获得这份财产那将是极为值得欣喜之事。相反, 诸如狗、猫、鸡、鸭等对农业生产没有实际帮助动物地位则相对较为低下。而处于狩猎时代, 狗不仅是一切民族的保护者, 而且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吃饭问题。西藏地区虽然也有诸如雅砻河谷之类的耕作区, 但相对于整个藏族居住地来说这个地域是相当狭小的。广大的藏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还处在牧猎文明时期。人们生活生产资料的绝大部分来源于牧养家畜和猎获的飞禽走兽。不论是放牧还是狩猎, 狗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牧人看守牧群毡包, 也能帮助猎人追捕猎物, 同时狗又以无比的忠诚性赢得了人们的信赖。狗成了藏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几乎每家都有自己的犬只。也正因此, 西藏成了狗的故园。时至今日, 我们依然可以在藏民的院落, 牧区的周围看到很多的犬只。藏地土生土长的藏獒也跻身于了世界名犬的行列。

既然藏族自身的土壤, 不利于兄弟纠葛型故事的产生, 那么近期在藏地流传的这些兄弟纠葛型故事就不可避免地源自外域文化因子的介入。众所周知, 文化是交互影响, 相互渗透的, 特别是近域文化圈的边际地带, 此类活动更为明显。调查中我们发现, 在我国境内, 西藏临域的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都有大量的兄弟纠葛型故事流传。而且在这些地域流传较为广泛的亚型与藏地流传的兄弟纠葛型故事又相吻合。如此看来, 不能不说这其中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西藏有着我国其他地区所没有的地理、文化、历史和政治等诸多方面的复杂性。周围高山壁立, 原上大河切削, 既是近似的封闭体, 有着独立的风貌, 又透过一个个的切口吹进他域文化的风, 与周边包括印度在内有很多交流。历史上, 西藏同中原汉域的联系并不密切, 呈现出各自为政的状态。但自唐代起, 特别是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入驻西藏后, 这一局势就被彻底的打破了。两种文化开始进行一种前所未有的交融, 汉藏成为真正的一家。汉族不断把内地先进的技术、成熟优秀的技艺、制度等传入西藏, 西藏也把具有异域风情的民族生活、生产、娱乐方式输到内中原。与此同时, 民族居住的隔离状态被打破, 藏、汉人民逐渐形成交错杂居的局面, 民族生存范围也大大地延展开来。在这一过程中, 民族文化载体之一的民间故事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 不可避免地在两个民族的民众之间传讲。而数量、类型都极为丰富的兄弟纠葛故事也借此机会和平台传入藏区, 并被藏族民众进行了有选择性地接受, 并且进行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改编, 以此来适应本民族民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需求。

当然, 兄弟纠葛故事在藏族能够流传, 周边汉族人民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这绝不是唯一的。印度作为西藏文明源流之一的又一个近邻, 对其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佛教入藏并成为西藏民众精神信仰的中心, 左右着民众的精神生活。随着佛教一起进来的佛家思想也深深影响着民众的审美取向, 尤其是崇善惩恶, 因果报应等观念形成了诸种禁忌驻进了民众的心里。随之而来的佛教故事也为人们所接受, 这其中也携带了一部分的兄弟纠葛故事。

总之, 兄弟纠葛故事在藏族流传既数量少又类型单一, 并且在汉族中流传最广泛的狗耕田亚型几乎没有。这些源自藏族民众特有的社会亲属结构关系和精神信仰。而兄弟纠葛型的故事是异域输入的结果, 其中汉族与印度, 尤其是汉族起了重要的作用。但西藏并非被动地接受, 而是进行了具有自我特色的民族化, 使其呈现出特有的雪域高原的风貌。

摘要:兄弟纠葛故事是中国民间故事的一个典型类别, 广泛流传于华夏大地。但是, 在汉族和藏族地区却有着不同的流传现状。深入剖析这一现状很容易发掘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基因以及它们蕴含着的各自独特的社会历史构成和文化积淀。

关键词:兄弟纠葛故事,藏族,流传,差别,沟通

参考文献

[1]徐阳尚会鹏:《藏族一妻多夫婚俗:一项文化人类学分析》, 《青海民族研究》, 2009年第一期。

[2]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注》, 科学出版社, 1985年版。

3.《莱特兄弟》:对创业者的忠告 篇三

大卫·麦卡洛及其作品

大卫·麦卡洛被公认为“历史叙述艺术的大师”“无可匹敌的作家”,曾两次获得普利策奖,两次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并荣膺“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最高的平民荣誉)。麦卡洛于1933年7月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市,他的父母和祖母都酷爱阅读,并把小小的麦卡洛也带入了书籍的海洋。他在童年时代就展现出了广泛的兴趣爱好,但大人们经常探讨的历史话题却是最令他着迷的。1951年,麦卡洛进入耶鲁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并于1955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那里,他受教于小说家和剧作家、普利策奖获得者桑顿·怀尔德(Thornton Wilder),后者的启发和引导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68年,麦卡洛的第一部作品《约翰斯顿洪水》(Johnstown Flood)问世,并广受好评。这部他潜心三年、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的作品使他在历史小说创作舞台上崭露头角,也拉开了他专职写作生涯的序幕。不久之后,麦卡洛接连推出了两部作品,其中,发表于1977年的第三部作品《跨海之路:巴拿马运河的诞生》(The Path Between the Seas: The Creation of the Panama Canal)获得国家图书奖。从第四部作品开始,麦卡洛发表了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其中,描写西奥多·罗斯福的《马背上的早晨》(Mornings on the Horseback)(1981)使他再次获得国家图书奖,《杜鲁门》(Truman)(1992)和《约翰·亚当斯》(John Adams)(2001)两次斩获普利策奖。

麦卡洛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迄今为止共发表了10部作品,并在多部历史纪录片和电视节目中担任解说。他的写作和叙事风格引人入胜、清新隽逸,即使是大部头的历史作品读起来也毫无艰涩之感。他认为历史应该使人愉悦,像文学、艺术和音乐一样,历史是人生经历的延伸。麦卡洛善于用讲故事的手法挖掘历史背后的故事,他笔下的历史事件不是故纸堆里的陈年旧事,而是绘声绘色的情景重现,读之无法释卷。他喜欢从人性的角度书写传记,他塑造的人物既彰显出过人的禀赋和历史的特殊性,又决不脱离尘世,而仿佛生活在你我之间。耶鲁大学授予他荣誉学位时评价说:“作为历史学家,他用文字作画,呈现给我们的人物是有生活、会呼吸的,更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面对的也是诸如勇气、成就和道德这样的人生基本命题。”

《莱特兄弟》是麦卡洛最新的一部人物传记。他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讲述了美国俄亥俄州西南部城市代顿的两兄弟威尔伯·莱特(Wilber Wright)(1867—1912)和奥威尔·莱特(Orville Wright)(1871—1948)如何以坚定的信心和不懈的努力实现了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发明之一——完全受控制的载人动力飞行。

梦想孕育

传记以一张兄弟俩的合影开始。照片拍摄于1909年,照片中的两人平静得几乎面无表情,威尔伯甚至没有看镜头,而是目视远方,似乎若有所思。照片中他们悠闲地并排坐在自家后廊的台阶上,似乎在度过一个普通而又闲暇的下午。可只有了解他们的人才知道,兄弟俩总是忙忙碌碌,鲜有无所事事的时候。事实上,他们一周工作六天,只有星期天除外。按他们父亲的话说,两个人“像双胞胎一样形影不离”,他们一起工作,一起休息,一起思考,连笔迹和说话声音都难分彼此。莱特兄弟始终共同从事发明创造,以统一的形象面对公众,共享成果和荣誉。

莱特兄弟所生活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是美国经济发展史上的狂飙时期。美国以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准完成了近代工业化,赶超德国和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大国,并开始了以电力革命和内燃机革命为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莱特兄弟的故乡代顿市由美国独立战争元老所建,祖先留下的澎湃激情和开拓毅力以及世纪之交的革新思潮,使这个仅有4万人口的小城焕发出昂扬向上的活力。代顿市不仅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而且每年新申请专利的数量与当地人口的比例位列全国第一。

促使莱特兄弟加入创新创业领域的大概是一次事故。威尔伯在打冰球时受伤失去门牙,原本性格外向的他开始变得孤僻,上大学的计划也不得不被搁置。在他闭门不出、独自养伤的日子里,莱特家的藏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书籍的抚慰下,威尔伯终于康复了,和当时还在读高中的奥威尔开始了他们的首次创业——办报纸,不久又组建了印刷厂,但兄弟俩对这两项事业没有报以持续的热情。1893年,在全国自行车热的影响下,莱特兄弟决定转行,全身心地投入自行车事业,并很快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莱特自行车公司。两人对机械的热爱使他们并不止步于销售,而在创办公司的第三个年头就建立了作坊,开始组装自己品牌的自行车,先后推出了两个型号的车型,还取得了不错的收入。莱特兄弟的机械才能初露端倪。

展翅翱翔

1896年,德国滑翔飞行家和航空先驱奥托·李林塔尔在试验自制滑翔机时不幸遇难。消息传到美国,令莱特兄弟唏嘘不已,但正是这位折翼天才的事迹把兄弟俩的目光吸引到了航空研究上来。

不同于前人企图依靠氢气球腾空的做法,李林塔尔从鸟类身上学习“飞行艺术的秘密”,他认为鸟类飞行时拱起的翅膀是它们驾驭空气的关键。他潜心研究鸟类飞行原理,设计制造了最早的实用滑翔机,在人类飞行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李林塔尔的研究和试验给莱特兄弟带来了莫大的启发,在对前人的经验进行总结,且大量阅读了与航空相关的书籍和文献后,莱特兄弟认为人类动力飞行将大有可为。威尔伯致信著名的博物馆机构史密森学会,咨询有关航空学的资料和出版物,得到了包括诸多同行及前辈的帮助。就这样,莱特兄弟坚定地迈出了追逐梦想的第一步。

nlc202309081236

莱特兄弟不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还孜孜不倦地从鸟类身上学习。对此,奥威尔给出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跟鸟类学飞行就好比跟魔术师学变魔法。每逢星期天生意歇业的时候,他们总会骑着自制的自行车去郊外观察鸟类飞行,一待就是大半天。兄弟俩发现,飞行最重要的因素是平衡,飞行的难点不是如何上升到空中,而是如何停留在空中。李林塔尔的致命问题在于对飞机缺乏足够的控制。莱特兄弟在对鸟类经过长期而仔细的观察后发现,它们在飞翔时总是采用积极有力的方法保持平衡,通过调整双翼尖端的角度对不断变化的气流做出可操控的动态反应,由此实现驾驭空气的目的。

沿着这一思路,莱特兄弟在自己的自行车作坊里造了一架全尺寸双翼滑翔机,并选定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蒂霍克小镇作为试飞场地。他们之所以选择基蒂霍克是因为参考了美国国家气象局提供的气象数据,那里有稳定的风力便于飞行,还有柔软的沙丘便于着陆,同时考虑到旅行及食宿费用,离家不远的基蒂霍克就成了莱特兄弟的首选。

1900年和1901年的夏天,莱特兄弟先后两次前往基蒂霍克这个偏远小镇测试了两架滑翔机,先是像放风筝一样把它放上天,获得一定的操作经验后,他们趴在飞机骨架上体验了低空滑翔。然而,这两次试飞之行的结果都无法令他们满意。兄弟俩大胆质疑前人成果,怀疑可能是前人对机翼角度和翼展数据的设计有缺陷。莱特兄弟决定通过实验来论证这一猜测。他们制作了小型风洞,并测试了上百种机翼。最终,经过改良的第三架全尺寸滑翔机成型,并于1902年的夏天在基蒂霍克小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试飞效果。现在,是时候考虑给飞机安装发动机了。

由于当时市面上没有质量轻且动力强的飞机引擎,兄弟俩和他们自行车店的雇员查理·泰勒共同动手组装了一台合适的发动机,并把它应用在了“飞行者”上,这是他们克服技术障碍后制成的第一架负载外部动力的飞机。1903年,莱特兄弟带着它第四次前往基蒂霍克的试验场。这次,历史将迎来新的一页。

1903年12月17日上午,奥威尔趴在“飞行者”的骨架上等待起飞。在一切准备就绪,发动机启动后,他松开了拴着飞机的绳子。上午10点35分,奥威尔迎着海风飞上了天空。这次飞行跌跌撞撞地持续了12秒共120英尺(36.6米),还不及半个足球场大。但正是这次看似不起眼的飞行改写了历史,它是人类的首次载人动力飞行。威尔伯·莱特和奥威尔·莱特经过近8年的刻苦钻研,终于突破了人类机械飞行的难题。当天上午,兄弟俩又轮流试飞了几次,最大飞行时长和距离达59秒和852英尺(259.7米)。尽管距离全世界普遍认识到这些飞行的价值还有一段时间,但莱特兄弟已经成功了。当场仅有的五位见证人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宝贵的历史时刻。

取得成功的莱特兄弟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第二年,他们在代顿郊区选择了新的试飞场地——霍夫曼牧场,并成功试飞了“飞行者二号”。1905年,他们制成了动力更强且结构坚固的“飞行者三号”,这是世界上第一架实用性飞机。随着飞机性能的不断提高,飞行距离、高度和操控性也逐步攀升。莱特兄弟的飞机不仅轻松实现了直线飞行,还可以转弯、绕圈甚至飞8字形,人类机械飞行的难题被彻底征服。

与初次成功的冷清场面不同的是,周围居民都纷纷前往霍夫曼牧场观看试飞。当人们亲眼看到莱特兄弟驾驶着飞机像雄鹰一样翱翔蓝天时,人群沸腾了。1908年年初,莱特兄弟应美国军方的要求在基蒂霍克举办飞行表演,使这个曾被誉为“世界尽头”的偏远小镇一度成为“世界的中心”。同年8月,威尔伯应邀前往欧洲进行了100多次飞行表演,差不多同时,奥威尔也在华盛顿进行了数十次飞行表演,兄弟俩不断刷新飞行纪录,在大西洋两岸同时引起轰动。人们惊叹于这项令人叹为观止的新发明,当莱特兄弟的飞机飞越拥挤不堪的观众席时,人群为之欢呼雀跃。欧美两地的各界社会名流、贵族政要纷至沓来。很多人不满足于地面观看,纷纷要求搭乘他们的飞机过把蓝天瘾。

光环背后

莱特兄弟在欧洲的飞行表演赢得广泛赞誉,在法国等地掀起了飞行研究的热潮。他们的故乡美国也不甘落后,一时间各种庆祝活动不断。1909年6月,他们被时任美国总统霍华德·塔夫脱授予美国航空协会俱乐部金奖,莱特兄弟名声大振。美国军方正式向他们订货,来自欧洲的订单络绎不绝。年底,莱特公司正式成立,他们的发明成果进入商业化阶段。

莱特兄弟的贡献是人类航空史的关键转折点,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但通往成功的道路总是遍布荆棘。可以说,莱特兄弟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不理想,“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没有受过正式的技术训练,除他们自己外没有与他人合作的经验,没有高层人脉,没有资金支持,没有政府补贴,只有自己口袋里的一点点钱”,但两个来自民间的业余爱好者丝毫不为简陋的环境所动摇,仅靠着售卖自行车所得的收入,兴致勃勃地投入了对航空学的钻研。

然而钻研的过程是辛酸的。自行车店是莱特兄弟维持生计和支撑梦想的唯一经济来源,他们不得不花费一些时间精力来维持店铺生意。他们的试飞地点基蒂霍克小镇也不是景色宜人的海边度假胜地,而是与世绝离的岬角,那里远离人烟,仅有的文明迹象就是几座救生站和气象站。从代顿前往基蒂霍克需要坐两次火车,再搭乘颠簸的渔船,耗时三四天,其中辛苦可想而知。试飞场地附近没有旅馆,他们只能自己搭帐篷,自己生火做饭,在简陋的条件下勉强维持生活。更要命的是,海边的夏季蚊虫袭扰,苦不堪言。

幸运的是,当地居民在生活上给莱特兄弟提供了一些帮助,条件逐渐有所改善。不过,在当地人眼里,新来的两个年轻人可不是什么胸怀大志、追逐梦想的有为青年。研制飞机在当时看来是一件根本不靠谱的事,莱特兄弟的发明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周围人的质疑和不屑。人们嘲笑他们放着正经生意不做,而“像傻子一样”把时间浪费在“荒谬的事情”上。即使在他们成功后,公众也没有马上意识到飞机将会带来的意义。甚至在当时很多人眼里,飞机只不过是个娱乐工具,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如果不是对机械飞行技术的坚定信心和对梦想的坚持,莱特兄弟恐怕早就在怀疑声中随波逐流了。

如果说不利的物质条件和社会舆论仅仅是外部干扰,那试飞的危险性才是真正致命的。前辈李林塔尔的遇难就是最沉痛的警示。莱特兄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任何想要长期致力于这一领域的人都不应该去冒险,粗心大意和过度自信甚至比故意冒险还可怕。在这方面,威尔伯表现出了兄长的气度。为了保护弟弟,在试飞滑翔机的最初阶段,威尔伯总是身先士卒,担任驾驶员,他要求弟弟留在地面。莱特兄弟唯一一次同机飞行是在1910年的飞行表演中,并且是在征得父亲同意后进行的。此前为防止意外,他们从未一起飞行过,因为万一一人遭遇不幸,另一个还可以活下来,继续两人共同的事业。尽管有足够的重视,意外还是不期而至。奥威尔在1908年的华盛顿飞行表演中因故障坠机,机上乘客——一名美军中尉不幸遇难,奥威尔摔断了一条腿和四根肋骨。事后,年迈的父亲写信勉励他说:“磨难使我们受益良多,逆境使我们的心更加坚强。”

引人深思

今天,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我们居住的广袤星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世界,连浩瀚的宇宙都似乎近在咫尺,这一切得益于一百多年前两位杰出发明家的功绩。

尽管莱特兄弟的成就令人欢欣鼓舞,但合上书,我的内心非常平静。莱特兄弟的逐梦之旅虽然不能说一帆风顺,但少有惊心动魄的时刻。他们的事迹甚至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宁静致远。就像电影《阿甘正传》中不停奔跑的主人公一样,莱特兄弟所做的正是一门心思向前奔跑。从蹒跚起步到获得社会的普遍认可,这一跑就是13年。尽管面对挫折、困苦、质疑和嘲笑,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平稳静谧的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即使在功成名就,各种颁奖和庆祝活动缠身之际,他们依然显得心如止水,像往常一样继续着手头的工作。这样宁静的心态在我们当下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显得尤为可贵。

今天,像莱特兄弟这样的自主创业者越来越多,如何摆正梦想与现实的关系?如何在眼花缭乱的世事中认清方向?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

4.莱特兄弟读后感 篇四

莱特兄弟从小就爱好发明,做一些小发明。有一次,他们做了一个有灯的风筝,在晚上偷放,居民恐惧万分,以为是鬼火。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自食其力,自己制造出了自行车,还受到了热销,自己制造打印机,办了一家报社。他们越做越来劲,对飞机的制造更是情有独钟。终于在1912月17日,第一架载人飞机“飞机一号”试飞成功。但一件又一件飞机遇难的事触动着莱特兄弟的心:飞行技师皮尔机毁人亡,重机枪发明人马克沁试飞失败,航空学家兰利连飞机带人摔入水中……航空事业连连受挫,这使大多数人认为飞机依靠自身动力的飞行完全不可能,但莱特兄弟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努力奋斗,曾做了200多个机翼,进行了上千次试验。莱特兄弟的亲妹妹凯瑟琳莱特,是莱特兄弟的支柱,自从他们的母亲过世后,凯瑟琳莱特就承担了一切家务,除了要照顾父亲,还要帮哥哥们看管自行车厂和报社。有一次,奥维尔试飞失败,凯瑟琳莱特在医院照顾了奥维尔一个月……莱特兄弟把一生的精力投入了飞行事业,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莱特兄弟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功,是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他们花费了常人上百倍的努力。而我们生活中,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例子。就说我吧,今年我暑假里才去考上海钢琴7级。7月份我在家里练得不认真,本来我学得时间就没其他同学学得时间长,再加上不用功,就弹得最差劲。妈妈狠狠地批评了我的惰性,于是,接下来的8月份,我每天坚持练4个小时的钢琴,手指经常练到发麻才停止,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我才通过了上海钢琴7级考试。

5.兄弟之间的故事 篇五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不少兄弟之间的故事,有的情深义重,有的发人深省,有的则令人啼笑皆非„„

卖香屁

从前有两兄弟,父亲宠老二而轻老大,去世前,给弟弟留了两头肥牛,只留给哥哥两条狗。哥哥想了个法子,耕地时在地的两头各放一个饭团,当两条狗看到饭团,耕地时便像公牛一般快。

弟弟听说了,觉得很奇怪,就要求哥哥把狗借他用几天,善良的哥哥答应了。可弟弟是个既吝啬又恶毒的家伙,不懂得在田头田尾放上饭团,所以那狗也就一动不动。弟弟一气之下把狗打死了,之后还把尸体扔到山沟里。

有一天,哥哥上山为妻子采药,无意间在一条山沟里看到了两条狗的尸体,非常伤心,但也很无奈,就把尸体背了回去,葬在自家房前。

过了一年,那狗的坟上居然长出了一簇茂盛的竹子。哥哥砍了两根,编了一个竹篮,挂在堂屋门前。

令人惊讶的是,所有路过的飞禽总会在竹篮里留下一颗蛋。弟弟听说后,又非常嫉妒,就把哥哥的竹篮偷来,挂在自家门前。可是,所有路过的禽类,都只给他拉一堆粪便留在篮子里,这让弟弟非常生气,一把火把竹篮烧了。

哥哥听说,伤心难耐,他在留下的灰烬里发现了两颗略微烧焦的蚕豆,就吃了。然后他来到了集市上,因为先前吃了两颗蚕豆,便忍不住放了个屁,不料这屁竟有一股奇香。不少达官贵人听闻,觉得新鲜,纷纷前来看稀奇,还赏了哥哥很多金银和布匹。

弟弟听说了这件事,又开始嫉恨哥哥了。他也效仿哥哥,烧了一把蚕豆吃了。到了集市上,他就大喊:“卖香屁,卖香屁。”可是,当他放了个屁时,把所有人都熏坏了,愤怒的人们只好把他赶出了集市。

兄弟打虎

从前,山里有兄弟二人,各有一身好拳脚。有一段时间,村里常发现有老虎出没,村民惶惶不安,于是兄弟俩商议上山打虎,为民除害。

这天,两人拿着钢叉和铁棍上山埋伏。时近黄昏,一阵冷风吹过,一只老虎从密林中闯了出来。老二年轻气盛,拿起钢叉,冲着老虎迎了上去,顿时惹得老虎抖起虎威,“嗷”的一声,跃起前腿,居高临下扑下来。老二不失时机,把钢叉对准老虎的脖子叉上去。老虎被叉在半空,前腿乱踢。这时,老大急忙用铁棍打折老虎的前腿,老虎便不能再抖威了,兄弟俩趁机双双举起铁棍和钢叉往老虎身上猛打乱刺。不一会儿,老虎就断了气。

从此以后,兄弟俩就以打虎为生,日子过得颇为顺心。一晚,老二向妻子讲起了打虎时和哥哥如何默契配合。妻子听后很不以为然,觉得丈夫出力多,和大哥平分得利实在不合理。

弟弟经不起妻子的怂恿,也认为自己吃亏了。就这样,夫妻俩打起了小算盘。

隔天,老二夫妻俩没叫大哥,悄悄拿了家伙上了山。埋伏了一阵儿,终于等来了一只老虎。老二拿起钢叉熟练地与老虎周旋几下,就把老虎叉了起来。可老二妻子见到老虎胆战心惊,站都站不稳,差点没昏过去。老二看到妻子没法帮他,心里也发慌了,就大声呼喊救命。他心里明白:如果不能把老虎前腿打断,就难得虎口余生。

正当危急之际,只见他的大哥拿着铁棍赶来了。原来,老大一早找不到老二夫妇,钢叉铁棍也不在,预感大事不妙,急忙抄小路赶上山,当看到人虎相持的架势时,老大赶紧挥动铁棍,把老虎的两条前腿打折。老虎趴下死了,老二也无力地躺在地上喘大气。

经此教训,老二的妻子再也不敢搬弄是非了,“打虎亲兄弟”这句话就流传开了。

爱撒谎的两兄弟

从前,有兄弟俩都喜欢撒谎,不同的是,弟弟的鬼主意更多些。久而久之,别人看穿了他们,都不愿与他俩来往。

有一天,弟弟对哥哥说:“咱兄弟俩撒谎成瘾,别人都不相信我们了。听说前山有个清水潭,只要去那儿洗个澡,就能戒除恶习,我们不如到那里去洗洗澡,洗去撒谎的习惯。”

哥哥点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兄弟俩来到水潭边,弟弟先脱下衣服,顺手从衣袋里摸出几块肉干,捏在手中,然后跳进潭里,潜入水中。

过了一会儿,他上岸来,摇头晃脑地嚼着肉干。哥哥见了,好奇地问:“你从哪里得来的肉干?”

弟弟回答说:“海龙王正在宴请宾客,见我去了,便赏给我这些肉干。味道非常特别,不知是什么龙宫珍味。”

哥哥听后,也脱衣跳入水中,谁知用力过猛,他一头撞在水里的石头上,碰得鲜血淋漓。哥哥好不容易浮出水面来,弟弟见了大吃一惊,连忙问道:“怎么回事,你的头怎么破了?”

哥哥愣头愣脑地回答说:“或许是龙王嫌我去得晚,命虾兵蟹将打了我一顿!”

家丑不可外扬

家里有两兄弟,哥哥在外从商,弟弟在家读书,弟弟学问虽长进不大,却仗着自己粗通文墨,喜欢到处卖弄,经常用一些虚词,以增加文气。

有一次,他写信给哥哥,讲述家里的情况。当时,邻居家死了一个人;市场上肉价上涨得厉害;他的嫂子怀孕,即将分娩,由于家里人手不够,所以新雇了一个佣人。

上一页12下一页

他给哥哥的信却是这样写的:“邻居家死了一个人,其肉卖至一百七八十钱一斤。家中新雇一个佣人,所以,嫂嫂的肚子又大了。”

由于他加进了“其”和“所以”这两个虚词,信的文气虽然增加了,意思却完全变成了丑闻、绯闻。

憨厚的哥哥读完信,大惊失色,急忙回信说:“家丑不可外扬,人肉岂容乱卖?”

勤俭匾

传说古时候,有个老汉日子过得挺好,乡亲们都佩服他有办法,纷纷登门求教。老汉没有说话,只是用手朝正屋墙上的一块朱红匾指了指,这匾上写着“勤俭”两个大字。乡亲们明白了,原来“勤俭”两字就是老汉过好日子的办法。

后来,老汉得了病,他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说:“儿啊,我死后,你们兄弟俩要照匾上的字过日子。”不久他就死了。

转眼兄弟俩长大成人,由于不团结,就分了家,他们分家可真彻底,一家分一间偏房,连正屋中间也打上竹笆,抹层泥,一家一半,匾也隔成两半。哥哥住东边,只能看见匾上的“勤”字;弟弟住西边,只能看见匾上的“俭”字。兄弟俩没有忘掉父亲的嘱咐,只是老大光顾“勤”字而忘掉了“俭”字;老二光顾“俭”而忘了“勤”。

老大夫妻俩起早摸黑,上山种田,成天忙忙碌碌,手脚不停。屋前鸡兔,后塘鹅鸭,栏栅里还圈着肥头肥脑的大猪,架上豆角棚上瓜,收得也不少,可是他们不注意节俭,大手大脚,一开春,米桶肉罐就空了。幸而还没有碰上荒年,要来个荒年可怎么得了呀!老大夫妻俩总是闷闷不乐。

老二夫妻俩计算着吃又计算着穿,从不浪费一点儿。身上总是穿着补补缝缝的旧衣裤,连巴掌大的布片片也都缝起来做裤衩穿。吃的又是什么呢?该吃稠的喝稀的,该喝稀的喝口汤,连一小块盐巴颗粒也砸开分几颗吃。可是他们俭而不勤,一到开春,米桶肉罐也都空啦,所以夫妻俩也总是闷闷不乐。

一天,舅公走来一看,哎哟哟,不对不对!怎么每个人都耷拉着脑袋呀?一问,哦,原来都发愁呢。他想了想,不觉哈哈一笑,把四个人拉到门口,指着正屋中间的匾说:“勤是摇钱树,难填无底洞;俭是聚宝盆,没余聚不成。勤俭兄弟匾,一字不能少,要勤又要俭,团结家业盛。”

两兄弟一听,连连称是,两妯娌也羞得满脸通红。于是舅公领着大家拆去隔墙,把匾洗刷干净,安放好。从此,兄弟俩齐心合力,既勤又俭,日子越过越好,后来人们就把“勤俭匾”称为“兄弟匾”了。

黑天送米

某村有两兄弟,成年后分别娶了媳妇分了家。时逢灾年,虽然两兄弟都过着半饱半饥的生活,但他们却很和睦,从不吵架。

秋天到了,哥哥称了一下米,心想:我的粮食不多了,一共只有十袋,但弟弟还要少,应该帮助他。

天黑了,哥哥背了一袋最好的米,向弟弟家走去。路上,他遇到一个人,不过由于天黑,看不清是谁。哥哥把米背到弟弟家里,放下了米,又急忙回家,准备再给弟弟背一袋米去。当哥哥回到家里一看,却搞糊涂了。他原来有十袋米,刚才背走了一袋,可现在还是十袋,一袋都没有少。他来不及多想,又背上一袋,向弟弟家走去。

在回家的路上,又遇到了一个人,但因天黑,看不清面孔。哥哥回到家里,又出现了同样的情况:他的十袋米,现在还是十袋,真奇怪!“要是这样的话,我给他背两袋去!”哥哥自言自语。

于是,他又顺着熟悉的小道,到林子另一头去了。这时,月亮出来了,照亮了小路。当哥哥刚走到半路,看到迎面又走来一个人,这人也背着东西。当那人走近时,哥哥认出来了,原来是自己的弟弟!

哥哥问:“弟弟,这么晚了,你还要上哪儿去?”弟弟反问:“哥哥,你这么晚到哪里去?”

两兄弟马上明白了,大家高兴地笑了。原来弟弟也决定帮助哥哥,把自己的粮食分给他。他们在同一时间互相给对方背米,所以哥哥的米才一直没见少„„

老二行医

有兄弟二人,老大饱读医书,成了医生,老二聪明却不学无术,只能种地糊口。

老大给人治病,总是被主家好酒好菜招待。老二呢,终日粗茶淡饭,爱吃不吃。

老二觉得不公平,就对哥哥抱怨道:“你不用出力,却净吃香喝辣的。我呢?天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累个半死,也混不上口好吃的。”

老大说:“你眼馋,下次再有人求医,你去。”老二说:“去就去。”

第二天,果然有个人家的媳妇难产,来求医生。哥哥也有点怵难产的,就问弟弟:“你去?”

弟弟一声不吭,跟了来人就走。

老二到了病人家,看了产妇一眼,说道:“这个好治。”

病人的婆婆说:“快请先生开方。”老二说:“你们去拿一面锣来就行了。”

弟弟拿着锣,悄悄来到那产妇的窗外,冷不防“当当”地敲起来。产妇受了惊,一抽搐,婴儿竟生了下来。主人家大喜,连忙烫酒炒菜,让老二吃了个酒醉饭饱。

再说老大在家,心想老二去了也是白搭,人家过一会儿肯定还得回来另请他。谁知等到日落西山,只见弟弟骑在马上,由人家送了回来,而且喝得红光满面。

哥哥心中又惊又纳闷,连忙问弟弟是怎么看的病。老二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老大不明白:“敲几声锣能治了难产?”

老二洋洋得意地说:“你想想,连大人听到热闹都想往外跑,何况是小孩!”

上一页12下一页

The following error occurred:

6.两兄弟的故事 篇六

有一次,穷的那位到森林里砍柴,碰巧看见一只鸟,比他见过的任何一种鸟都漂亮。他捡起一块小石子向小鸟扔过去。石子打中了小鸟,但小鸟却挣扎着飞走了,只掉下一片羽毛。他拾起那羽毛,拿去给哥哥看。

哥哥说:“是纯金的呢!”就给了弟弟许多钱买下了金羽毛。

第二天,穷弟弟爬到一棵白桦树上想砍两根树枝,又见前日那只鸟从树上惊飞起来。他找了一阵,发现一个鸟窝,里面有只金蛋。他把蛋又拿去给哥哥看。

哥哥说:“是纯金的呢!”又给弟弟一些钱买下了金蛋。

“我真想要那只金鸟呢!”哥哥最后说。

穷弟弟第三次来到森林里,那只金鸟正停在树上。他捡起一块石子,一下打中了金鸟。他把金鸟拿回去给哥哥,哥哥给了他一大堆金银。

“这下我可以安安稳稳地度日了。”穷弟弟一边满足地想着一边往家走去。

当金匠的哥哥精明狡黠,他很清楚这只鸟是什么宝贝,他对老婆说:“去替我把这只鸟烤熟。当心别掉了什么。我要一个人吃。”

原来这鸟非同寻常,谁要是吃了它的心和肝,他枕头下面每天就会出现一块金子。

妇人放上调料后把鸟穿到铁叉上去烤。她有事离开了厨房,刚巧双胞胎兄弟跑了进来。他们转了转正烤着的鸟,结果鸟的心和肝掉出来了。

一个孩子说:“我们把这两小块吃了吧,我饿坏了,谁也不会注意到这么一点东西的。”

妇人走进厨房,看到两兄弟在嚼东西,于是问:“你们吃什么呢?”

“鸟身上掉下来的一点点小东西。”他们告诉她。

“那准是心和肝。”妇人吓坏了。

为了不让丈夫发现少了东西而发火,她立刻杀了只小公鸡,取出心和肝放到鸟边上。烤好之后,妇人把鸟端给丈夫,金匠一个人把鸟吃得干干净净。

第二天早上,他一醒来就摸了摸枕头底下,以为会发现金子。

可除了平时那些,根本没多出一块来。

而两个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交了好运,第二天起床时,有什么东西叮叮当当地滚落到地上,他们拾起来一看,竟是两个金币!他们把钱交给父亲,父亲惊异地问:“怎么会有这样的事?”

接下来一连几天都是如此,所以穷弟弟把这奇怪的事情告诉了哥哥。哥哥一听就明白了怎么回事,知道准是他们吃了金鸟的心和肝,于是他满心嫉妒,只想报复。他对弟弟说:“你孩子和魔王勾搭到一起了。别要那些金子,也不要再让他们住在你家,因为魔王已经控制了他们,否则你就没命了。”

这位父亲出于对魔王的畏惧,尽管于心不忍,还是把双胞胎兄弟带到森林里,怀着沉重的心情离开了他们。

兄弟两人在森林里到处寻找回家的路,可怎么也找不到,反而离家更远了。最后他们遇到一个猎人,“你们是谁家的孩子?”他问。

7.贝莱特:国内最大的蓝莓繁育基地 篇七

2005年8月, 李德虎在温哥华的莱里农场发现几百亩地的蓝莓。蓝莓是“水果之王”, 亩收益竟能达到2万元。这么好的东西, 中国能不能种?11月, 他邀请莱里农场主来到中国, 分析了杭州地区的土壤酸碱度、疏松性、水分含量以及气候、年降水量等资料, 结论是:能种。

秉承自己的一贯风格, 要么不做, 做就往大做, 李德虎开始穿梭于各大研究中心, 着手选地建园、选苗。

2006年, 他在安吉县承包了1500亩地, 建立了天子湖蓝莓园区。从中科院 (南京) 植物研究所引进了兔眼系列13个品种。并从该所蓝莓研究中心聘请5名技术工人, 对300多名员工统一培训种植、培育技术。中国的蓝莓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没有成熟的技术作参考, 他只能和工人们一起探索种植技术。

没人知道剪枝的标准, 看着好不容易长起来的蓝莓枝, 大家舍不得剪太多。施肥的时候, 化学肥、复合肥, 都不能用。蓝莓长得太慢, 李德虎就辟出几块试验田, 根据不同方案, 反复实验。比较后得出答案:这个品种的蓝莓, 前期必须大幅度修剪, 才能长得更快、更壮;肥料上, 只吸收有机肥;根部要保湿, 但又不能积水, 他全部实行滴灌。

他种植蓝莓的标准, 已经成了浙江省省级技术标准。2007年, 他又承包了2000亩地, 建成了杭州余杭仙宅蓝莓园区。蓝莓种植技术越来越成熟, 李德虎却动摇了:才两年, 就投入了3000多万, 每年, 农场的管理费还要300多万。国内没有成功经验、效益慢、投资大, 也就算了, 连附近农户也来凑热闹。

2007年, 浙江沿海遭遇台风、暴雨天气, 很多农户的鱼塘被冲垮。本来这件事和李德虎没有任何关系, 但气急败坏的农户却封了进农场的路:“这片地本来是蓄水池, 你改成农场, 影响水流, 我们鱼塘被冲的损失, 都得你赔。”面对蛮横的村民, 李德虎哭笑不得。最终, 还是靠着政府的协调, 事情才得以解决。

同步实施多种措施实现“最大、最专业”

李德虎的蓝莓种植基地已被农业部定为“农垦现代农业示范”, 被国家林业局定为“全国蓝莓生产示范基地。”获得“杭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等一系列荣誉。同时还被认定为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为了刺激当地的蓝莓经济,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农户可以免费领取蓝莓种苗, 到产果期, 以果抵贷。但每家种植面积需达20亩, 农户可以合作社的方式同公司合作。或者, 几十万株蓝莓苗, 可以半价购进。现在, 和李德虎合作的农户, 已有20多家, 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

一棵树苗, 8—12元, 到2009年蓝莓第一次结果, 他就收入了500万。野生蓝莓又酸又涩, 鲜果不能吃;驯化后的酸甜可口, 可以直接吃。经销商、超市合作销售他的鲜果。杭州的华联超市, 已经把他的种植园当成了合作基地。“现在, 中国人吃蓝莓, 只是品尝性消费, 不是习惯性消费, 让蓝莓成为普通消费品, 还需要时间。蓝莓的鲜果市场, 还没正式打开。”即使这样, 到2010年6月, 半年的时间, 仅蓝莓种苗、鲜果的利润已达到800万元。

李德虎同步发展蓝莓观光旅游业。2009年, 蓝莓首次结果, 他举办了余杭蓝莓采摘节。开采仪式、开采活动、鲜果品尝、盆景展示、种植区考察、图片展示……一系列蓝莓文化展示活动精彩纷呈, 吸引了近千名游客。今年的采摘节, 他还增加了少儿蓝莓摄影比赛。

现在, 李德虎开始涉足蓝莓深加工。公司研制的蓝莓果汁饮料、NFC蓝莓原汁、蓝莓酒即将上市。

8.三兄弟的童话故事 篇八

大哥回答:

“饭有问题是因为米粒又长又粗。我知道这种稻米是长在坟地上的,因为那里土壤非常肥沃。坟地上的稻米不是有问题的吗?”

二哥说:

“山羊肉有问题是因为它太肥了,我知道这只山羊不是母山羊喂大的。”

弟弟说:

“我知道苏丹有问题是根据你的外表。”

苏丹非常生气,他把种植园工头叫来,问他大米的事。

“是的,老爷,稻子的确是长在坟地上的。”他回答。

“山羊呢?”

“是的,老爷,它很小的时候,母山羊死了,它是母驴的奶喂大的。”

“他们的话是正确的。”苏丹想。随后他叫母亲,要她讲出有关他身世的全部真情,母亲对他说:

“是的,我的儿子,你不是已故苏丹的儿子,你是我的第一个丈夫贝陀因人的儿子。”

“这些年轻人的智慧是无人比得上的。”苏丹想,他慷慨地赠给他们很多钱财,并且送给三匹好马,让他们回家去。但是苏丹害怕他们把他不是已故苏丹儿子的事告诉人们,便决定把他们杀死,但必须叫谁也不知道。在兄弟们准备动身的时候,他拿三件红衣给他们穿上,叫自己的三个儿子们穿上白衣。

“去送送客人。”苏丹对儿子们说。他们走了以后,他叫来士兵,命令他们跟在后面,把三个穿红衣的青年杀死。

但是,三兄弟已经猜到了苏丹的意图,他们对三个王子说:

“红衣是苏丹权力的象征,我们没有资格穿;而白衣是悲哀的标志,我们穿才合适,因为不久前我们的父亲死了。让我们交换吧。”

他们交换了衣服。王子们穿上红衣,而弟兄们穿上白衣。可国王给士兵的命令是杀死那三个穿红衣的青年,他们也就这样做了,杀死了苏丹的三个王子,而三兄弟骑着马回家去了。

9.五指兄弟的故事400字作文 篇九

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一个小房间里却吵闹不休。“哎!你算什么呀?”、“就记得吹牛!”、“我才是最好的……”三更半夜了,谁还在争吵呀?哦!原来是五个指头在相互比本领呢!

就在五个指头争的不可开交时,忽然一个皮球飞了进来,说:“你们谁能把我举起来,谁的`本领就大!”“这还不容易!”大拇指仰着头,“让我来!”大拇指还没把球顶起来,就拌了一跤。“太弱了!我来。”食指上前碰了一下皮球,却怎么也没法顶起球来,懊恼极了。其他的三个兄弟看见大哥和二哥败下阵来,都不敢上前。小指嘀咕道:“我们一起来吧!说不定可以呀!“大家一致赞成:”好呀!来吧!一、二、三……抬!“大家终于把皮球抬了起来:“哦!我们成功了!”

皮球微笑着面对五个指头说:“团结就是力量,每个人都有优点和长处,只有一起合作才能做好每一件事。现在,你们还有什么可吵的呢?”

10.莱特兄弟的故事 篇十

信息技术能否改进教与学?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类似在我国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本源性问题, 困扰着很多教育决策者和一线的校长、教师。莱特博士认为, 有“六个因素”在影响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更恰当、更好地应用。

第一, 教师能否利用技术做不同教学的策略规划, 让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更多的学习内容。让课堂教学从单纯教师教的过程转变成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互动的过程;第二, 教师能否接受良好的、系统的培训;第三, 技术能否真正帮助学生实现不同方式的学习;第四, 技术能否让学生更有自主性、自觉性和自动地学习;第五, 技术能否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小组学习;第六, 技术能否帮助教师更好地去获得学生的一些反馈, 尤其是及时的反馈。

“这‘六个因素’我认为对教师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能够帮助教师把技术真正用起来。第三个因素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去学, 我认为也是比较重要的。”莱特博士表示。对于从“人灌”到“电灌”的现象, 莱特博士认为, 信息技术如果不能帮助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再先进的技术也很难发挥它的效果。教学是学生和教师互动的过程, 所以要让学生更多地投入和参与到学习中去。

11.紫藤花下的一对兄弟 童话故事 篇十一

每天黄昏的时候,小个子猫就拿着自己的小红玉碗,匆匆忙忙地去紫藤花下了。

有那么一次,大个子老鼠看见了,感到很好奇,就拿上自己的小蓝玉碗,轻手轻脚地跟着小个子猫去紫藤花下了。

紫藤花下密密麻麻,紫藤花一串一串地开放着,香气逼人。

大个子老鼠还没有看见小个子猫的影子,就听见小个子猫的.声音了。

小个子猫粗声粗气地说:“喂,再来一大碗。什么,让我自个儿倒?好好好,我来了!”

大个子老鼠感到很奇怪,紫藤花下还有什么人?小个子猫怎么这种声音呀?小个子猫在喝什么东西?

大个子老鼠用脑袋伸进紫藤花丛中,探头探脑一瞧,嘿,他看见小个子猫站在秋千上,一只爪子拿着小红玉碗,一只爪子抓着一枝紫藤花在摇晃。

小个子猫一边摇,一边说:“嗯,好酒,好酒,再来一大碗。”

紫藤花上的露珠,一颗一颗掉进小红玉碗里面了。

啊,小个子猫每天都在这里喝酒呀。这酒是紫藤花的露珠。大个子老鼠觉得太有趣了,忍不住跑了出来。

大个子老鼠说:“小个子猫,小个子猫,我也来一碗酒!”

小个子猫转过身,喝了一口小碗里的露珠,斜着眼睛问:“兄弟,看着面生,你这打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呀?”

嘿嘿嘿,大个子老鼠想笑,但他忍住了。他说:“这位兄弟,我和月亮打东边来,准备和月亮到西边去。我闻到了酒香,就想来这里喝上几碗。”

小个子猫说:“好,欢迎,欢迎,这是有名的花露酒。自个儿倒吧。不过,小心点,这酒劲儿大着呢。”

大个子老鼠不用上秋千,一只爪子就抓住了紫藤。他轻轻摇了几下,蓝玉碗里就盛满了露珠。

大个子老鼠说:“好酒,好酒,还没喝,酒香就扑鼻而来。”

小个子猫说:“秋深露重,兄弟,多喝几碗驱驱寒。”

大个子老鼠说:“晓风残月,我这旅人要多喝几碗的。”

紫藤花下的一只蟋蟀笑了,这两个怎么把背诵的唐诗宋词全部用这儿了。

小个子猫说:“兄弟,我的眼睛有点红了。”

大个子老鼠说:“兄弟,我的眼睛有点绿了。”

小个子猫说:“我有点醉了。”

大个子老鼠说:“我已经醉了。”

小个子猫说:“那么,我要在杨柳岸上睡一会儿。”

大个子老鼠看见小个子猫躺在小小的秋千上,知道了小个子猫说的杨柳岸就是小秋千。

大个子老鼠说:“非常美妙,我要在十里长堤上睡一会儿。”小秋千对面,是个很长的秋千。

小个子猫说:“哎呀,这酒在我肚子里翻江倒海呢。”

大个子老鼠说:“哎呀,这酒在我肚子里乌云滚滚呢。看样子是睡不着了。”

小个子猫说:“兄弟,平常我一个人喝酒,喝多了睡一会儿可舒服了。今天不知怎么了,睡不着了。”

大个子老鼠说:“我知道我知道,今天我们都喝多了。说说话,说说话。”

小个子猫说:“兄弟,我有个好朋友和你同名同姓呢。”

大个子老鼠说:“这么巧啊,我也是。可你为什么不邀请他一起分享美酒呢?”

小个子猫说:“这个朋友就喜欢火腿肠,粗人,看这月光,这星星,这紫藤,多美呀。他不懂得享受的。“

大个子老鼠说:“嗯嗯,你说的多么深刻呀。不过,你假如邀请一下他,说不定他像你一样喜欢呢。”

小个子猫说:“哦,我虽然喝多了,但你这一句话我可记住了。有道理,明天我就邀请他。”

天阴了下来,起风了,似乎要下雨的样子。

大个子老鼠说:“要下雨了,我们是不是该回去了?”

小个子猫说:“可是我们醉了,是没有办法走回去的。如果有人能看见我们两个醉鬼,把我们抬回去,那倒是个不错的注意。”

紫藤花下的那只蟋蟀说:“有人,人多着呢。都出来吧!”

一大群老鼠和一大群猫都出来了。

老鼠们说:“我们抬猫,猫个子小。”

猫们说:“我们力气大,我们抬大个子老鼠。”

12.对联故事——兄弟巧联 篇十二

一日,魏氏三兄弟相聚,以吟联为趣。兄魏祥先吟:

鸟穿樟树,飞往玉山铅山;

弟魏礼应对:

鱼过萍乡,游入吉水修水。

谁料魏禧却笑著说:“兄长、贤弟此联虽佳,但句中地名,间有杂字,算不得妙联!现在我出一上联,你们能对否?”说罢,吟道:

永修铜鼓万年万载;

兄弟俩听了,不由倒吸一口气,苦思不得佳句。眼见日薄西山,长兄魏祥,灵感一闪,应对道:

新建石城乐安乐平。

魏禧一听,笑道:“兄长所对真妙!”兄弟三人,遂笑而相贺。

上述两副对联中的“樟树”、“玉山”、“铅山”、“萍乡”、“吉水”、“修水”、“永修”、“铜鼓”、“万年”、“万载”、“新建”、“石城”、“乐安”、“乐平”均系江西省地名。

13.莱特兄弟的故事 篇十三

A Dutch teenager has invented a device that he claims could clean up some 20 billion tonnes of plastic waste from the world’s oceans.

While Slat was diving during his holiday in Greece, he saw more plastic bags than fish in the sea. Frustrated he wondered“why can’t we clean it up?”And so began this special project.

Boyan Slat came up with the idea of a series of floating booms and processing platforms designed to collect floating plastic rubbish at the age of nineteen.

Millions of tonnes of plastic debris are littering oceans and have accumulated in areas of high concentration called gyres—which are essentially floating rubbish tips.

This litter directly kills millions of aquatic animals annually but also spreads and introduces harmful algae and invasive species as well as man-made pollutants into the food chain, costing governments and organizations millions of dollars to clean up every year, according to Slat.

While he believes humans must end their reliance on disposable plastic items and manage waste responsi⁃bly, his innovation could make a big difference to the cleanliness of oceans in the shorter-term.

“It will be very hard to convince everyone in the world to handle their plastics responsibly, but what we humans are very good in, is inventing technical solutions to our problems, ”Slat said on his website.“And that’s what we’re doing.”

The“ocean cleanup”concept is designed to capture the floating plastic but allow life like fish and plank⁃ton to pass through unharmed, while saving the waste materials to be recycled.

Slat believes that once operational, his device could dramatically reduce the amount of rubbish in the oceans in just five years.

What started out as a college paper earned Slat the Best Technical Design award from 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 proposes fixing sea water processors to the sea bed, which are also attached to the floating platform so that the water can move through them and generate energy.

His concept also includes using floating booms instead of nets to cover vast areas of water effectively, while no mesh and a very low speed, means there will be“virtually no by-catch”and unfortunate animals getting tan⁃gled in nets that are meant to help conserve their habitat.

Writing on his website, Slat said: “Although this hypothesis still has to be tested, even the planktonic species—due to their density being close to that of the sea water—may move under the booms along with the water flow.”

In a bid to solve problems of conventional clean-up measures, including rubbish escaping, emissions and high costs, he said his contraptions are “completely self- supportive” and get their energy from the sun and waves.

“By letting the platforms’wings sway like an actual manta ray, we can ensure contacts of the inlets with the surface, even in the roughest weather, ”he said.

As well as solving an environmental problem, Slat also believes his invention could make up to$500 million a year from recycling the waste collected.

He said:“This concept is so efficient, that we estimate that by selling the plastic retrieved from the 5 gyres, we would make in fact more money than the plan would cost to execute.In other words, it may potentially be profitable.”

Slat believes that many people need reminding about the environmental disaster affecting the Earth’s oceans.

He said: “One of the problems with preventive work is that there isn’t any imagery of these ‘garbage patches’because the debris is dispersed over millions of square kilometres. By placing our arrays however, it will accumulate along the booms, making it suddenly possible to actually visualise the oceanic garbage patches.We need to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recycling, and reducing our consumption of plastic packaging.”

He has now set up The Ocean Cleanup Foundation to raise funds to develop his innovation.

Like many new concepts, Slat’s project receives both criticism and supports. Some people think it is unrealistic while others think this will possibly be the start of a new chapter in ocean cleanup history. Slat and his team are still working hard on this concept, and time will tell us the final answer.

参考译文:

一位荷兰少年发明了一项设备, 称能够清除全球海洋中的200亿吨塑料垃圾。

斯莱特曾在希腊度假潜水时发现在海中看见的塑料袋比鱼还多。他十分受打击, 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能将它们清理干净呢?”就这样, 这一特殊项目启动了。

博扬·斯莱特的想法是设计一系列能够收集漂浮塑料垃圾的浮栅和处理平台。这一年他19岁。

数百万吨塑料垃圾碎片散落在海洋中, 在被称为涡旋——本质上就是漂浮的垃圾场——的地区堆积起来。

斯莱特称, 这些垃圾每年直接导致数以百万计的水生动物死亡, 并将有害藻类、侵略性物种以及人为污染物传播和带入食物链。为此, 各国政府和组织每年耗费数百万美元加以清理。

斯莱特认为人类必须摆脱对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依赖, 负起处理垃圾的责任。不过他的创新发明能够在较短时期内对海洋清洁起到极大作用。

“想要说服全世界每个人都负责任地处理塑料制品, 这太难了。不过我们人类所擅长的正是通过技术发明解决问题, ”斯莱特在网站上如是说, “而这正是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

在“海洋清洁”理念的设计中, 漂浮塑料会被捕获, 但是鱼以及浮游生物等能够无害通行, 同时垃圾材料得以留存, 以进行回收利用。

斯莱特相信他的设备一旦投入运行, 将会在五年内显著减少海洋垃圾数量。

这最初只是一篇大学论文, 却为斯莱特赢得了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最佳技术设计奖。

他提议在海底安装海水处理器。这些海水处理器同时与漂浮平台相连接。因此, 海水能够在它们之间流动, 从而产生能量。

“海洋清洁”理念还用浮栅取代了网, 有效覆盖更广阔的水域。没有网眼、速度极慢, 这两点意味着“几乎不会有附带捕获物”, 也不会有倒霉的动物被困于网中。这将有助于保护它们的栖息地。

斯莱特在网站上写道:“尽管这一设想仍需测试, 但即使是浮游生物——因其密度与海水相近——也可以顺着水流从浮栅下通过。”

他在努力解决传统清洁措施所存在的问题 (包括漏掉垃圾、排放以及高成本等) , 表示他的精巧装置“完全自给自足”, 可以通过太阳和海浪获取能量。

“通过让平台的翼板像蝠鲼那样摆动, 我们能够确保入口与表面相接触, 即使在恶劣天气也不例外。”他表示。

除了能够解决环境问题, 斯莱特还认为通过将收集到的垃圾进行回收利用, 他的发明每年能够创造5亿美元的收入。

他说:“这个理念效率很高。我们预计通过出售从那五大涡旋中收集来的塑料, 实际挣的钱会远远多于执行这项计划所要耗费的数目。换句话说, 它有盈利的潜力。”

斯莱特认为需要提醒很多人注意环境灾害对地球海洋的影响。

他说:“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事实上这些‘垃圾块’没有任何影像, 因为碎片都散落在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水面上。然而通过放置我们的装置, 垃圾就会沿着浮栅堆积起来, 这样人们就能立马真正看到成片的海洋垃圾带了。我们需要强调回收利用和减少塑料包装消耗的重要性。”

现在他成立了海洋清洁基金会, 为自己的创新发明募集资金。

14.宝宝睡前故事葫芦兄弟 篇十四

妖精们摧毁不了这七个葫芦,就把老汉和穿山甲抓去。七个葫芦成熟了,相继落地变成 七个男孩,穿着七种颜色的服装。他们为了消灭妖精,救出老汉和穿山甲,一个接一个去与妖精搏斗。红娃是大力士,身形可以变大缩微,落入沼泽被擒。橙娃是千里眼和顺风耳,却被妖精的迷镜和宝剑射瞎了眼睛,曾被黄娃救出,曾被动物们治好了眼睛,又遭毒计被擒,帮助蓝娃找到宝贝藏匿的地点。

黄娃刀枪不入,能只手劈断大刀,但有勇无谋,由于寡不敌众,被妖精 用刚柔阴阳剑绑住。绿娃会喷火,曾熔化蜈蚣兵的斧子,被妖精用冷泉清凉酒醉倒,又被冰冻。青娃能吞吐江海,海量,被妖精的销魂酒醉倒浮在毒水缸里。蓝娃有隐身术,想去偷妖精的如意,最后因为对小兄弟的宝贝的无知而反被紫娃吸进宝葫芦。紫娃被妖精蛊惑,迷失本性,以为自己是妖精的孩子,不认老汉,成了妖精的手下,将六个哥哥送进炼丹炉后,也被他们诓去自己的葫芦而被活捉。妖精把七兄弟送进炼丹炉,想炼成七心丹。

15.两兄弟的传说故事 篇十五

巴塔是一个很强壮的小伙子,身材健美,皮肤黝黑黝黑的,干活又是一把好手,邻居们都夸奖他。兄弟两人的感情也很好,从来没有吵过架。

有一天,巴塔到地里去干活,不久艾奴卜也跟着去了,他们一起拉着牛在地里耕地、播种。干了一会,艾奴卜发现种子少了许多,便让巴塔回家去拿一些来。

巴塔回到家里,背了三大袋种子在身上,这时正好被刚做完早饭的嫂子看见了,他见巴塔身材魁梧,肌肉发达,像个男子汉,便对他心生好感,有了非份的想法。她对巴塔说道:“你先放下种子,到我房里来洗个澡,我们一起休息休息再去吧。”

巴塔听了嫂子这种要求觉得她很不守妇道,而且也为她感到羞耻,他说:“嫂子,你难道就没有一点廉耻之心吗?你放心,这件事我不会说的,就当没发生过。”说完,巴塔就扛上袋子到地里去了。

但嫂子越想越不对味,怕万一巴塔在外乱说,自己岂不是声名不保。于是她自己精心化妆,用颜料把自己浑身上下涂成伤痕累累的样子,还对提前回家的艾奴卜恶人先告状,说巴塔趁回来拿种子之机要凌辱她,她由于反抗而被打得浑身是伤,于是艾奴卜气得磨好刀等巴塔回来。

好在巴塔以前经常放牛,能懂得牛的语言。在牛告诉了他要小心之后,他就被哥哥追着满山坡乱跑,最后他不得不说:“伟大的天神呀!你知道我是无罪的,为什么不帮我呢?”顿时巴塔身后出现一个大水池,将两兄弟分开来。

“哥哥,你要相信我,”说着,巴塔割下了自己身上一个重要部位的肉,“真的不是我干的,是她想引诱我的。”剧痛再加上辛苦的劳累,巴塔一下子就晕了过去。艾奴卜终于相信了巴塔的话,并且发誓一定要为巴塔把家里那个女人杀了,作为报复。

巴塔一会儿醒了,见哥哥还在,很高兴,就对他说:“你先回去吧,我要一直生活在这个叫松谷的地方。我要把我的心取出来放在最高的松树上做松花,如果它掉下来了,我就死了,你一定要来帮我找到我的心脏,这样我还可以继续存活下去。当你看见啤酒无故冒泡时,也便是我遇难之时了。”巴塔说完,就隐入了茫茫森林中,不见人影。

在松谷生活的巴塔,天天在拉神注视下过着艰苦但却愉快的生活,拉神有感于他的勤劳、善良,决定造一个女人给他,与他同住。

于是一个美丽的女人诞生了,巴塔谢过了拉神的美意,与女子开始了幸福的生活,每天巴塔出去打猎,拉神的女儿便独自在家里做饭。巴塔也曾多次嘱咐她外面很危险,叫她不要独自四处乱转,他还把自己心脏的秘密告诉了她。

一天,她在家里实在是闲得无聊,于是便到松谷中去散散步。快走近林海边缘时,她美丽的容貌被海神看见了,海神掀起大浪要过来抓住她,她只拼命地跑啊跑,一缕头发还是被抓走了,并吹到了埃及国的岸边。

那里有几个法老的洗衣工,每次洗完衣服回去,法老的衣服上都沾满了奇异的芳香。法老很是纳闷,要求手下去查明原因,后来有一个顾问急急忙忙地跑回来告诉法老说:“这是拉神女儿的头发,这是神明赐给您的美好姻缘,她就在彼岸的松谷里生活。”

法老让使者带上金银珠宝去接拉神的女儿回来,那个女人一见这么多的财宝,顿时忘记了巴塔,还将他出卖了。她让他们砍掉那棵高高的松树,当松花落地之时,巴塔也就应声倒地了。

这时艾奴卜的啤酒杯里无故冒泡,他知道一定是巴塔有难了。他迅速地跑到松谷去寻找巴塔的心脏,可是找了几年都没有找到,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巴塔鲜红的心脏。

在艾奴卜的精心调养之下,巴塔终于恢复了身体健康,并且下决心要去报仇。他变成了一头牛,让艾奴卜把它牵到法老那里去卖掉。法老十分喜欢这匹黑亮健壮的牛,但王后却很讨厌它,并要求法老杀掉它。在用刀割牛脖子时洒出了两滴血,这两滴血一落地,立刻变成两棵参天大树。人们都觉得很惊讶,纷纷围观,只有王后说这是两棵妖树,应该砍掉。

于是法老又叫来两个木匠把树给砍倒了。

16.康莱特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篇十六

1非小细胞肺癌治疗

王振兴等[2]将8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试验组39例 (采用NP方案化疗同时加用KLT静脉滴注) , 对照组41例 (单用NP方案化疗) 。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59.0%和36.6%, P<0.05;试验组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3.1%, 而对照为43.9%, P<0.05;试验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 对照组为24.4%, 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及体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临床受益率 (CR+PR+SD) KLT联合多西他赛组高于多西他赛单药组 (82.9%、63.4%) , 且有显著性差异 (P<0.05) 。两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5个月和9.8个月, 无显著性差异。KLT联合多西他赛组病人化疗时生活质量优于多西他赛单药组, Ⅱ度~Ⅲ度骨髓抑制率下降, P<0.05。李杰等[7]采用随机分组将68例患者分为KLT加EP方案放化疗组 (观察组) 和不加KLT组 (对照组) , 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完全缓解率及有效率分别为61.8%、35.3%和88.2%、76.4%,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 明显改善了生活质量, 提高了患者免疫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血液学毒性反应。仇晓军等[8]将48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综合组25例 (采用盖诺+顺铂方案同步放化疗, 同时加用KLT静滴) , 对照组23例 (采用盖诺+顺铂方案同步放化疗) , 结果两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24.0%和13.0%, P>0.05;有效率分别为76.0%和69.6%, P>0.05;综合组3级以上骨髓抑制发生率为40.0%, 而对照组为69.6%, P<0.05;综合组3级以上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 对照组为34.8%, P<0.05;综合组无3级以上放射性肺炎发生, 而对照组为4.4%, P>0.05;综合组3级以上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16.0%, 对照组为43.5%, P<0.05;综合组治疗前后KPS评分及体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钱军等[9]将25例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随机接受单药Iressa250mg/天或Iressa250mg/天联合KLT治疗, 25例均可评价疗效和毒性, 获得部分缓解6例, 有效率为24%, 疾病控制率为84%, 中位TTP5个月;以女性和腺癌患者疗效较好。联合组在疾病控制率和症状改善率方面均高于单药组, 但在统计学上未见显著差异。

2鼻咽癌治疗

任浙平等[10]收治老年鼻咽癌患者75例, 分为治疗组 (KLT+放疗) 39例和对照组 (单纯放疗) 36例。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和1年生存率分别为94.9%、97.4%和91.7%、94.4%, P>0.05:两组3年生存率分别为79.5%和69.4%, P<0.05;放射性口腔炎对照组明显重于治疗组, P<0.05;Karnofsky评分治疗组好于对照组, P<0.05;T淋巴细胞免疫活性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万震等[11]将符合标准的12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放疗配合KLT) 和对照组 (单纯放疗) 各60例。结果治疗组CR 54例, PR 3例, SD1例, PD2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 (P<0.01) 。放疗把有形积块消除后, 加KLT静滴益气养阴、消瘀散结, 有明显增效作用, 总有效率为 (CR+PR) 95%。治疗组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大大降低, 说明KLT具有减毒作用, 可避免同期放化疗副作用增加。王卫东等[12]将收治的Ⅲ、ⅣA期鼻咽癌患者62例分为综合组 (KLT联合放疗组) 与单放组各组31例。结果综合组和单放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6%和83.9%, P>0.05;两组生活质量提高率分别为71.0%和19.4% (P<0.05) ;主要毒副反应的发生率综合组均明显低于单放组 (P<0.05) 。

3食管癌治疗

赵光日等[13]将64例经过手术治疗或经病理确诊的晚期食管癌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 (CF, 5-FU, DDP化疗+放疗) , 治疗组33例 (在对照组放化疗基础上, 加用KLT静脉滴注) 。结果治疗组近期疗效略高于对照组 (P>0.05) , 但KLT联合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 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戴淑琴等[14]采用前瞻性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60例施行现代二野清扫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 治疗组术后应用KLT。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应用KLT能明显改善现代二野清扫术的胸段食管癌患者因肿瘤及手术而引起的免疫细胞抑制作用, 尤其是以AgNOR、CD3+、CD3+CD4+、CD4+及CD4+CD25+T淋巴细胞的功能改善最为明显。

4原发性肝癌治疗

陆浩等[15]将48例原发性中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KLT加TACE) 24例;对照组 (单纯TACE) 24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5.01%, 明显优于对照组54.17% (P<0.05) ;两组治疗后AFP比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 (P<0.05) , 且治疗组带瘤生存时间 (1.2年) 优于对照组 (P<0.05) 。迟惠昌等[16]将152例转移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KLT联合化学药物动脉灌注) 79例、对照组 (化学药物动脉灌注) 73例。结果治疗组的稳定率为87.3%, 1年生存率为73.4%, 2年生存率为50.6%, 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可减低血液高凝状态, 提高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缓解化疗药物的毒副反应,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朱晓锋[17]将80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两组, 治疗组 (KLT+介入化疗栓塞) 与对照组 (单纯介入化疗栓塞) 各40例。结果在临床症状改善、抑制肿瘤瘤体生长、体重增加、Karnofskv评分提高、减轻介入化疗骨髓抑制毒性反应 (白细胞、血小板下降) 和增加方面,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而在血红蛋白下降、肝功能损害、恶心、呕吐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5胰腺癌治疗

缪建华等[18]用KLT+生长抑素治疗12例晚期胰腺癌, 虽然有效率仅8%, 但通过治疗抑制了肿瘤生长, 且调节了机体免疫功能, 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活力增强, 增加了机体抗肿瘤能力。75%的患者全身状况得以改善, 临床受益疗效评价提示疼痛缓解阳性率为54.55%, 行为状态阳性率和体重变化阳性率分别为41.67%和33.33%, 未出现严重毒副反应, 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生存期得到明显的延长。李青山等[19]采用KLT+顺铂+氟脲嘧啶联合治疗12例晚期胰腺癌, 发现总有效率为16.67%, PR 2例, SD7例, PD3例, MST为6个月, CBR率为58.33%。同时发现除CD8+外, 治疗后NK、D3+、CD4+、CD4+/CD8+值显著高于治疗前, 进一步证实KLT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山长平等将65例晚期胰腺癌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 (KLT+小剂量FP方案化疗) 和对照组34例 (小剂量FP方案化疗) , 结果治疗组CR 3例, PR 7例;对照组CR 2例, PR 5例。两组比较P<0.05, 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毒副作用较对照组明显减轻。

6胃癌治疗

姜祖光等[21]对入选的114例均已经过手术治疗且经病理学确诊的胃癌患者, 随机分组为实验组57例 (化疗联合KLT) ;对照组57例 (单纯应用化疗) , 化疗方案为FAM。结果实验组CR为50.88%, PR为35.8%;对照组CR为36.84%, PR为31.58%。总有效率实验组为87%;对照组为69%,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 。

7大肠癌治疗

王越华等[22]对46例未能完全切除肿瘤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对照组:化疗用OFL方案;治疗组:在同对照组的化疗基础上, 加用KLT。治疗组在经过化疗后, 外周血NK细胞活性明显提高, 在治疗结束后继续上升, 而对照组NK细胞活性则在化疗后逐渐降低。治疗组治疗前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治疗后相比无统计学意义 (P>O.05) , 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及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化疗后血浆TNF—α和ILlβ含量与治疗组比较, 明显升高 (P<0.05) , 治疗结束后与治疗组比较, 升高愈加明显 (P<0.01) , 表明KLT能阻止恶病质的发生, 减少恶病质对机体的影响, 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

8晚期肾癌治疗

王丽茹等[23]将36例晚期肾癌病人随机分为KLT治疗组和最佳的支持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7.8%, 体重增加66.7%, 卡氏评分升高83.3%, 症状改善88.7%。对照组有效率为16.7%, 体重增加11.1%, 卡氏评分升高22.2%, 症状改善27.8%。初步研究结果提示KLT可抑制肾癌细胞生长, 改善晚期肾癌患者生存质量, 无任何毒副作用。

9转移性乳腺癌治疗

陈日新等[24]将41例均为术后、放化疗后复发转移的乳腺癌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 (KLT联合NP方案化疗) 及对照20例 (单纯NP方案化疗) , 结果观察组CR 3例 (14.29%) , PR 12例 (57.14%) , SD5例 (23.81%) , PD1例 (4.76%) , 有效率 (CR+PR) 71.43%。对照组CR 1例 (5.00%) , PR 7例 (35.00%) , SD10例 (50.00%) , PD2例 (10.00%) , 有效率 (CR+PR) 40.00%。

10恶性胸水治疗

姚亚民等[25]将KLT联合顺铂治疗癌性胸水患者85例, 结果CR 41例, PR 33例, NC11例, CR+PR 87.1%, 中位生存期10.4个月。贾英杰等[26]将60例恶性胸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KLT与顺铂胸腔注射联合局部热疗) 和对照组 (仅用顺铂胸腔注射) 各30例, 结果治疗组显效9例, 有效16例, 无效5例。对照组显效5例, 有效10例, 无效15例, 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 (P<0.05) , 并且治疗组副反应少于对照组。

11晚期癌症治疗

周毅等[27]将晚期癌症恶液质患者61例, 分为对照组30例, 单用胃肠外营养, 治疗组31例用KLT配合胃肠外营养。结果治疗组卡氏评分提高大于10分的占74.2%, 对照组提高10分的占30%,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治疗组体重增加的占54.8%, 对照组占40%, 两组比较, P>0.05:治疗组癌症疼痛缓解率为74.2%, 对照组为23.3%, 两组比较, P<0.05。何敬波等[28]应用KLT注射乳剂治疗晚期癌症。结果患者食欲比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1) ;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疼痛程度减轻, 疼痛缓解率为77.8%, 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王梓瑛等[29]选择54例晚期癌症患者, 接受KLT治疗, 结果卡氏评分提高85.2%, 疼痛缓解率为46.9%, 食欲改善22.2%。

12结语

上一篇:我不能不爱我的祖国(国庆诗歌朗诵)下一篇:【工伤认定文书】工伤认定举证答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