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中医药情况汇报

2024-09-17

医院中医药情况汇报(共12篇)

1.医院中医药情况汇报 篇一

***中医院

关于中医药壮瑶医药工作开展情况的汇报

根据**区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十大重点工程实施方案等通知要求,我院准确把握现阶段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作思路、重点和关键措施,深入推进发展中医药壮瑶医药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很多地方需要进一步改善,现将我院中医药壮瑶医药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院概况

***中医院始建于**年,经过***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县级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和爱婴医院,是平南镇的计划免疫、预防保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定点医院。医院现有在职职工***人,高级职称***人,中级***人,开放床位***张,住院部开设有内儿科、外科、骨伤科、妇产科、针灸推拿科、脑病科、手术麻醉科,其中骨伤科、妇科、脑病科是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医院拥有*****等先进医疗设备。

二、严格坚持办院方向,积极发挥中医特色,确保中医药的主导地位

1.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年吸收了***名中医临床专业技术人员,今年选送医务人员进修学习***人次,外出培训学习***人次,有***人通过了副高级职称考试,医院的人才梯队结构和中医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中医类别医师的中药技术人员在同类人员的比例也逐步得到提高。

2.科室建设。临床科室设置要充分体现中医特色,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门诊建设。

目前我院已经完成了****三个省级重点专科建设,针灸推拿科 病区及门诊日趋完善,坚持中医药继承创新,拓宽服务领域,使其成为各具特色和独到之处的特色病区和门诊,以扩大品牌效应,提高规模效益。

3.充分发挥在农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中的龙头作用。

我院承担着培训全县乡村医生和指导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科建设工作,提高中医药的覆盖率。积极配合市、县卫计委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培训应用。大力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在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全院使用中药饮片***种,开设有代煎中药业务,医院每天代中药***人次。

5.落实医改政策,执行药物零差价销售。从***年***月***日起,我院正式实施了药物零差价政策,今年我院共有***多个药品品种零差价销售,药品价格下降**%,***年药品零差价让利群众***万元。

三、加强基础设施及硬件建设,促进中医药发展。

一年多来对医院的就医环境进行了改造,整合收费、报销窗口,简化服务流程,缩短患者就诊时间,建设开放式护士站,增加公共手机充电装置,增加轮椅、候诊椅等便民措施,深受患者的好评。

四、加大中医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实施中医人才素质工程

根据***基层中医民族医师承项目培训,我院充分利用***名本院老中医的人才资源,对遴选出的有培养前途的***名年轻中医人才,举行了隆重的中医拜师仪式,进行中医传承“师带徒”式重点培养,可以系统地开展经方的临床研究工作,挖掘继承经方的理论精髓,系统地应用于临床,教学相长,效果显著。此外,我院选派***名中医骨干参加了***中(壮瑶)医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中医药优秀骨干人才培训等,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以及我院派出到上级中医医院 2 的进修学习和短期培训,和***医院对我院的名老中医工作室(脾胃病科)建设、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对我院的对口帮扶等,促进了中医的薪火相传,以及年轻中医人才的早日成才,使我院的中医药人才梯度得到了充实和加强。

五、积极开展中医非药物治疗,提高中医疗效

充分发挥中医药“简、易、便、廉”优势服务群众,临床科室中共开展中医外治法、特色治疗腹针、温针、埋针、放血、火针、隔物灸、姜疗灸、小针刀、烫疗、贴敷、套管针、液针刀等***余个中医外治项目,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深受欢迎。医院配备有用于连接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的计算机系统、投影仪等设备,开通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视频网络平台,中医药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每周组织医务人员观看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视频,使医务人员的中医适宜技术不断提高,更好的推广常见病多发病中医适宜技术,提高中医诊疗能力,增强疗效。

六、中药资源普查方面,协助自治区中药资源考察队到***进行考察,总计***天/人次,完成野外中药材标本采集种、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当地中草药收购等调查数据表**多份。通过多次考察及资源整理,使考察队更全面地掌握我县中药材资源状况,充分挖掘我县中药特色和资源优势,以便做好传承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为平南经济建设服务,真正让百姓享受到中医药事业改革发证成果。

七、发展民族医药存在的问题

1、人才短缺,特别是缺少影响力大的名老中医及学科带头人,影响了医院部分学科的发展,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需进一步提高。

2、对本地中药材情况有了初步了解,但是缺乏系统整理及创新精神,不能发挥地道中药材优势。

3、医院占地面积不足**平方米,建设面积**平方米,与**万人 3 口*的中医服务机构不相协调,不适合医院的长期发展规划及医改要求,严重影响全县中医药服务能力的发展。由于业务用房严重不足以及陈旧,部份用房已成危房,影响了医院正常运转,规划**建设一幢门诊住院综合楼,该项目已经先后完成了****。

八、改进措施及建议

1、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及引进,加强师承跟师教育,提高中医药技术服务能力。

2、国家应当给予倾斜政策,特别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为更好的发挥中医药作用创造良好条件铺平道路。

3、加强中医药壮瑶医药文化宣传,营造良好中医药氛围。

4、强化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的灵魂,中医药是 祖国医学的瑰宝。我们要发展地方药厂,描准市场,勇于标新立异,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用高科技含量、适用性强的新业务、新技术、新成果发展中医药事业。

5、医疗业务用房没有得到撤底解决,长远发展计划就是争取整体搬迁。

***中医院 2017年6月29日

2.医院中医药情况汇报 篇二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09年~2014年的《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文中所指的中医医院包括中医综合医院和中医专科医院,不包括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院;本文的研究指标包括中医医院的机构数量、人员数、床位数、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及资产情况等。

1.2 研究方法

通过Excel 2007对数据进行整理,主要运用构成比、年均增长率等指标对全国中医医院的相关发展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全国中医医院的数量变化情况

2009年开始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中医医院的机构数量呈持续增加趋势,2014年为3115家,较2009年增加了387家,增长了14.2%,年均增长率为2.2%。机构类别以中医综合医院为主,2014年为2 649家,占85.0%,较2009年增加315家,增长了13.5%,年均增长率为2.1%,略低于中医专科医院年均2.8%的增长率。机构等级方面,以二级中医医院的数量最多,2014年为1 629家,占比超过50%;一级中医医院的年均增长率最高,达23.3%,无等级的中医医院数量逐渐减少,表明我国中医医院提档升级的速度加快,上等级的中医医院越来越多。床位数呈逐年递增趋势,2014年最多,达665 005张,年均增长率为9.5%;其中500张床位以上的中医医院数逐年增加,2014年有323家,比2009年增加211家,增长了1.9倍,年均增长率达19.3%,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医医院规模得到扩大,服务能力得到提高,见表1。

2.2 全国中医医院人力资源情况

我国中医医院的在职职工总数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80.5万人,较2009年增加了28.7万,增长了55.3%,年均增长率为7.6%,《全国中医医院组织机构及人员编制标准(试行)》规定,中医医院病床与职工的比例为1:1.3~1:1.7,而2009年~2014年,我国中医医院病床与职工比呈递减趋势,2014年仅为1:1.21,尚未达到文件规定的标准。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中药师的人数均逐年递增,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1%、4.8%、5.9%、10.2%、4.0%、3.9%,可见注册护士的增长速度最快;医护比从2009年的1:0.85增加到2014年的1:1.16,而2014年综合医院的医护比为1:1.44,虽然医护比在增加,但与非中医类综合医院的医护比相比还有一定距离,床护比2014年为1:0.4,详见表2。

2.3 全国中医医院的万元以上设备情况

2009年~2014年,我国中医医院的万元以上设备总价值呈快速增长趋势,2014年较2009年净增长了144.5%,年均增长率达16.1%;设备台数从2009年的205 296台增长到2014年的442 501台,增长了115.5%,年均增长率达13.7%。其中,10万元~49万元、50万元~99万元、100万元及以上的设备台数均呈增长趋势,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4%、12.5%、17.4%。表明我国中医医院的现代医疗设备水平不断提高,保障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服务的能力[4],见表3。

2.4 全国中医医院的基础建设情况

2009年~2014年,我国中医医院的房屋建筑面积、业务用房面积总量呈增长趋势,2014年较2009年分别增长了45.0%、53.8%,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4%、7.4%;床均业务用房面积从2009年的63.1m2下降到2014年的56.3m2,这与中医医院建设标准中要求的床均业务用房面积为85 m2的差距越来越大;可喜的是,危房面积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表明国家对中医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已显现出一定效果。见表4。

2.5 全国中医医院的收支情况

2009年~2014年,我国中医医院的总收入、财政与上级补助收入、业务收入均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1%、15.4%、16.9%;2014年我国中医医院的院均总收入、院均财政与上级补助收入、院均业务收入分别为7831.6万元、707.9万元、6992万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6%、12.9%、14.4%;其中财政与上级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政府对中医医院的财政补贴有所下降。

2009年~2014年我国中医医院的总支出、财政专项支出、业务支出均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6.9%、20.3%、13.9%,2014年中医医院的院均总支出、院均财政专项支出、院均业务支出分别为7487.3万元、317.7万元、6148万元,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4%、17.7%、11.4%;中医医院的收支结余大幅度增加,2014年较2009年增长了219.2%,2014年的收支结余率为4.4%,这表明我国中医医院的经济运营状况越来越好。详见表5。

2.6 全国中医医院的资产与负债情况

2009年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后,我国中医医院的总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负债、净资产都呈逐年增长趋势,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1%、19.2%、11.4%、20.2%、9.7%;值得关注的是中医医院的资产负债率逐年增加,2014年达49.48%,而同期综合医院的资产负债率为46.95%,同时,2009年以来综合医院的资产负债率均低于中医医院,表明中医医院处于负债运行状态,且负债情况较综合医院严重,这与中医医院扩大规模、新建房屋和购置大型设备有关,同时也说明财政投入相对不足[5],故政府应加大对中医医院的财政补助,以减轻医院的负债压力。详见表6。

3 讨论

3.1 2009年~2014年全国中医医院得到快速发展

“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的方针,2009年的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也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重点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从卫生资源配置情况看,2009年~2014年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全国中医医院的机构数量、床位数、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万元以上医疗设备、总资产、房屋建筑面积等指标均呈增长趋势,且中医医院的危房所占比例逐年下降,表明政府对中医医院采取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中医医院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3.2 政府应加大中医医院的财政投入以增强其偿债能力

2009年~2014年,中医医院的负债总额依次递增,2014年负债总额较2009年增长了2.01倍(201.8%),年均增长率高达20.2%,2014年的资产负债率为49.48%,比2009年增加了13.35%,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高于非中医类综合医院的资产负债率。有研究[3]表明,资产负债率超过40%就可能会出现财务风险。可见我国中医医院存在较高的偿债风险隐患;此外,虽然财政与上级补助收入逐年增多,但占比总体呈下降趋势,2014年较2009年降低了0.86%,这就使得中医医院会更多地寻求外部资金来求生存和发展,导致医院的资产负债率较高,财务风险较大[6]。故政府应注重加强对中医医院的财政投入力度,对补助资金进行合理安排,以减轻中医医院的资金压力。另外,中医医院应积极采取多种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和不同的投资主体,获取社会援助,缓解医院资金方面的困难[7];中医医院还要加强自身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合理的风险预警机制,使医院管理者尽早采取措施,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从而避免风险的出现,保持医院平衡持续地发展[8]。

3.3 中医医院应加强基础建设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齐全完备的基础设施是中医医院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9]强调,要加大对中医的扶持力度,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从前文的分析可知,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来,中医医院的床均业务用房面积逐年下降,2014年仅为56.3m2,与中医医院建设标准的规定差距越来越大,表明业务用房的增长速度落后于床位的增长速度,而房屋建筑面积,尤其是业务用房面积不足将不利于满足居民对于中医药卫生服务的需求,故中医医院应加大对业务用房的建设。其次,10万元以上的设备台数虽然占总设备台数的比例一直在增加,但增长缓慢,2014年的占比也仅为23.3%,说明我国中医医院十万元以上的设备台数总体偏少。现代医疗诊断越来越依赖于高精尖的医疗设备,所以中医医院需加强对十万元以上设备的投入,同时积极推动“互联网+”中医医疗,大力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与传统中医药有效地联系起来,整体提高中医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窦蕾,唐淑云,尹爱田.基于秩和比法对山东省县级中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3,30(3):377-378.

[2]许允兵.2016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3-06)[2016-06-01].http://edu.china.com.cn/2016-03/06/content_37950443_2.htm.

[3]新华社.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EB/OL].(2016-02-26)[2016-06-01].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6/c_1118173232.htm.

[4]孙晓东,郑格琳,陈思,等.我国中医医院资源与经济运行情况简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30(9):51-53.

[5]敖检根,万贻平.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风险规制[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79-81.

[6]程薇,房耘耘,柴冬丽.中医医院的经济运营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2):22-25.

[7]虞兰香,李丽勤,张文斌.湖北恩施州某县级中医院的发展现状及策略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3:181-183.

[8]于洁琼,杨科,孙经杰,等.山东省医改前后县级中医医院资产负债情况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4,33(10):84-86.

3.建设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院文化 篇三

关键词:中医药特色医院文化中医医院

中医是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望、闻、问、切”,重视“脉象”的变化。[1]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中国特有的医药文化,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为主题,注重中医药文化建设,打造了一个中医药特色文化浓厚的中医医院。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中医药特色文化建设,关键在内涵建设,即是要在医院形成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从医院员工的行文规范及文化娱乐等在内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管理文化着手。龙川县中医院创建于1963年,是全省建院最早的33间中医院之一,广东省首批“中医名院创建单位”,是一所中医特色突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近年来,医院在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不断深入,吸收各方面的优势文化,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团体形象等。医院建立了以德术兼修、大医精诚的医院精神;弘扬国粹、惠福于民的医院宗旨;仁爱、精诚、求知、致和的院训;铸就名医、打造名科、创建名院的医院发展战略。

二、作为中医医院,要深刻认识到中医医院在突出中医药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医院按国家《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要求,把中医药文化建设作为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为抓手,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

1、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活动,加大中医药文化传播与普及力度,加强中医药传播能力建设,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形成“信中医药、爱中医药、用中医药”的浓厚中医药文化氛围。[2]医院从内部装潢、诊疗环境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了庭院、大堂、走廊、候诊区等区域,广泛宣传了中医药文化。同时结合科室业务特色,以科室开展的中医药优势病种为主题,制作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文化知识宣传栏,以及中医药护理手册,在科室走廊悬挂、张贴,积极营造中医药文化氛围。

2、医院规范管理上,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各种规章制度、工作规范中。医院制作具有中医药特色文化的院徽、院歌、院训、员工手册,对中医文化的价值观、行为观等进行了全面阐述,对全院员工进行培训学习,广泛倡导、大力弘扬大医精诚的中医文化和医院文化精神,在广大的员工心目中建立起导航系统,让员工进一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

3、科室制作传画册和健康教育处方,介绍科室中医特色服务、宣传中医药相关知识,向人民群众宣传中医药文化,推介中医药特色优势,让人们在中医院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同时主动接受中医药服务,加深对中医院、对中医药的认知、认可。通过诊疗环境和流程、行为规范的改进,彰显医院特有的中医药文化特征,提高医院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中医药文化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造就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培育一批中医药文化与科普专门人才,培养一批中医药文化管理工作者,建立一支适应中医药文化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探索建立从事中医药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才激励机制。[3]我们坚持一条:“重视人才、爱护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提升人才”的人才理念。“要想县中医院这艘船在医海中不落伍、不沉没,中医药人才的建设和培养至关重要。”基于这种认识,我院在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上从不含糊也舍得投入。根据医院实际,先后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机制,真正做到用好、管好、提升好中醫院人才。近年来,通过引进了中医专业硕士研究生,招聘本科学历以上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共30余名。在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上,医院始终保持每年选送10余人到上级中医医院进修学习。通过对中医药人才的的培养,有效地促进我院中医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开展中医药科研课题20余项。

四、中医医院作为中医药文化继承和创新、展示和传播的重要场所,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有利于巩固中医医院的发展方向,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医院的核心价值体系是医院精神理念、价值取向、道德观念的总和,是医院员工信奉和遵守的共同观念,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4]在医院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应结合医院自身特点以及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特点,通过将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融入医院宗旨、发展战略、院训、院歌以及行为规范、环境形象等方面加以体现。

中医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全面加强中医院文化建设是中医院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中医院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实基础,通过不断加强中医院文化的内涵和实践建设,提升中医院新形象,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医院持续和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魅力中医药》2010年第4期.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2012年4月.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2012年4月.

4.医院中医药情况汇报 篇四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2014工作汇报

通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项目实施以来,在各级领导关心和支持下,通过全院干部职工的努力,按计划完成了相应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基础设施及硬件建设,促进中医药发展

2012我院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的36层中医大厦已投入使用。计划投资1.8亿元,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的19层门急诊大楼已破土动工,拟于2015年10月投入使用。投资80余元万元购置先进的膏方制作设备开展冬季膏方制作。

二.创国家三级中医院 中医发展跃上新台阶

我院在保持了中医快速发展优势的前提下,经过全体员工长期的共同努力,2012年9月7日,我院顺利通过了国家中管局组织的国家三级中医院评审,使我院的中医发展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加大中医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实施中医人才素质工程

1.成立陈亦人学术传承工作室,开展经方临床实用研究

我院2014年成立了陈亦人学术传承工作室,系统地开展经方的临床研究工作,挖掘继承经方的理论精髓,系统地应用于临床,教学相长,效果显著。

2.搭建中医研修平台,培养中医人才。

我院为提高全院中西医专业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和服务技术水平,2014我院又投资了200余万元,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办了第二 届132人的“西学中”研修班(分医疗、护理、药材班),每周由大学派教授来我院授课,优化了专业结构。

3.实行中医传承“师带徒”,促进中医薪火相传。

我院在积极配合国家“青苗计划”积极开展院内中医传承“师带徒”工作。

2014我院充分利用7名本院老中医的人才资源,对遴选出的有培养前途的10名年轻中医人才,举行了隆重的中医拜师仪式,进行中医传承“师带徒”式重点培养,促进了中医的薪火相传,促进了年轻中医人才的早日成才。

4.举办“中医大讲堂”,学习中医老专家临床经验

我院举办了6次“中医大讲堂”,邀请了6名中医专家讲授从医几十年的中医临床经验、典型脉案、用药心得,使800多人次中青年中医人员收益匪浅。

5.开展中医“经典读书会”活动,提高中医内涵。

我院投资7.8万元购置了中医经典电子图书库,利用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平台,构建了电子阅读平台,方便了中医经典的学习。同时还投资了7.2万元购置了纸质中医书籍,丰富了中医阅读品种和范围。2014我院举办了6次“经典读书会”,240多人次参加了该次活动,提高了我院的中医内涵。

四.积极开展中医诊疗,提高中医疗效

1.积极响应国家农村基层中医药服务功能提升工程的号召,我院2014积极响应国家农村基层中医药服务功能提升工程 的号召,成立领导小组,针对我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实施方案,协助县卫计委组织及实施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工作,为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积极开展中医非药物治疗,体现中医特色

中医非药物治疗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法,如针灸、推拿、药浴、熏洗、刮痧等等,简便易行,疗效显著,深受欢迎。2014我院中医非药物疗法,对部分病区实行主动参与方式,由针灸推拿科派出专职推拿专家,参与儿科腹泻的专项推拿,此举治愈了众多顽固性小儿腹泻,收到了患儿家长的欢迎。还派出针灸专家主动参与妇产科产后无母乳的治疗,进过非药物的针灸和推拿,促进了母亲的及时开乳,保障了母乳喂养,得到了产妇及其亲属的一致好评,此举是我院中医工作的亮点之一。

五.开展中医“治未病”,隆重举办首届“膏方节”

自2012年起至2014年我院已经成功举办了的三届“膏方节”,成为我院发展中医的新亮点,2014年膏方节特邀请了以江苏省中医院汪悦院长为首的5名省级中医专家现场坐诊,为广大患者和市民开具膏方,传播中医养生保健的知识。当天开出膏方240多付,通过我院首届“膏方节”的举办,使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切身体验到中医药在医疗保健中的独特作用。

六.积极开展中医文化建设,促进中医发展

1.积极实施中医医疗惠民工程,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14我院围绕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严格执行国家中医医疗收费价格标准,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原则,全面落实价格公示制度;积极开展中医医疗下乡活动和支援农村中医卫生工程,努力打造中医的“诚信品牌”。

七.严格坚持办院方向,积极发挥中医特色,确保中医药的主导地位

1.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我院合理配备各类卫生技术人员,提高中医药人员在医务人员总数的比例,2014年我院中医类别医师的中药技术人员在同类人员的比例逐步提高。

2.科室建设。临床科室设置要充分体现中医特色,进一步加强中医特色门诊建设。

2014年我院已经有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市级重点学科3个,坚持中医药继承创新,拓宽服务领域,使其成为各具特色和独到之处的特色门诊。以扩大品牌效应,提高规模效益。

3.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中医药工作中的龙头作用,真正成为农村中医药医疗、预防、保健中心。

我院积极指导农村卫生院工作和培训乡村医生,提高中医药的覆盖率。积极配合市、县卫计委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加强重点的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大力发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在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七.全力打造中医院品牌。

1.2014年医院投资80余万元,对于一些院内环境进行中医文化改造,以古色古香的仿古设计、装修,营造中医氛围,进一步增强中医院影响力。

2.成立中医“治未病”中心,开展中医体质辨识,中医体质评估、中医干预指导、健康调养指导,中药膏方、药膳、中药熏蒸、扶阳罐疗法等。2014年在全院范围内开展夏季“三伏贴”、“冬病夏治”和“冬季膏方”工作,就诊患者达1100多人,广受患者青睐。

九.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 1.中医内涵不足,急待建设。

2.中医教育体系不合理,加强师承教育。3.中药质量良莠不齐,严重影响临床疗效。

4.中医颗粒剂部分地区不能纳入医保体系,制约中医的使用。

5.医院中医药情况汇报 篇五

一、概况

我院始建于1955年10月,现有占地面积21161.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9446.1平方米。现有职工535人,其中高级职称95人,中级职称139人。有省名中医、名中西医结合专家6人,市名中医13人,有市政府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享受政府津贴专家4人,有“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市“135”医学重点人才4人,市“111”人才培养对象6人,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5人。床位编制400张,设临床一级科室18个,二级临床科室14个,医药技科室6个。有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个,省级重点专科2个,省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个,有市级临床重点专科8个。有市“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个。全院固定资产总值1.41亿元,其中医疗设备总值4618.79万元。2009年门急诊诊疗量408592人次,住院病人15752人次。全年业务总收入1.2亿元。近5年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6项,其中省新技术引进奖2项,省级鉴定成果2项,市级科技奖25项,市新技术引进奖9项,编著出版医学专著5部。近年来,我院结合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围绕迎接“三级甲等中医院”复评工作,溧化内部运行机 制改革,狠抓内涵质量,推进中医药特色建设,使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二、迎评情况

近几年来,我院不断巩固创建“三级甲等”中医院的成果,在医院管理、技术建设、科研教学、中医特色等方面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自去年市卫生局在自主经营目标责任书中明确“三级甲等中医院”复评1:作目标以来,我院把迎接复评作为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2009年9月初召开了全院职工迎评工作动员大会,向全院提出了“同心协力,奋力拼搏,确保高标准通过三级甲等中医院复评,打好品牌保卫战”的要求,与各科室签定了迎评工作责任状,成立了迎评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人员组成迎评工作办公室,大力宣传迎评工作的重要意义,营造了浓厚的迎评氛围。对照评价细则剖析r医院存在的差距,明确了迎评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迎评实施方案。为了保证迎评工作循序渐进如期达标,各科室成立了迎评工作小组,上下形成了一套周密而又完整的迎评工作网络。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我院将迎评任务分解到各科室,落实了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平时,不断检查督促各科室迎评进度,办起了《迎评简报》,定期通报各科室迎评工作情况,及时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我院紧 密结合医院中心工作,对照三级甲等中医院评价细则,把评价指标与医院管理年活动评估要求,细化落实到日常管理各项工作中,把迎评的过程作为各项工作上层次、上水平的提升过程。先后多次由院领导带队到省中医院、浙江、上海、常州等地中医院参观学习在中医特色、中医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扩大了眼界,拓宽了视野,促进了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三年来主要工作情况

(一)医院运行机制改革。从2003年开始全面实施综合配套改革以来,我院根据内外发展变化的形势,不断对医院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方案进行充实、调整。在甫卫生局每年与我院签订自主经营目标责任制合同的基础上,建立了院内目标责任分解体系,与各科室签订综合目标责任书,实行院、科两级负责制。年终,院领导、中层干部分别向全院不同层次的人员述职。近年来,在人事制度改革上,对全院所有中层干部实施了两轮竞聘上岗;对全院职工开展了两轮双向选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竞争上岗。根据因事设岗,岗薪对应原则,为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在全院职工中推行了三级十二等岗位工资。在分配制度改革上,将每个人的工资构成分成基础工资、岗位工资、考勤工资、绩效工资四大块,使档案工资与实际报酬分离。2009年在部分病区实行了主诊医师负责制,进一步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在此同时,不断完善成本核算系统,取得了成功经验。经济运行质量也得到提高。2009年,我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低于省控5 0cYo的指标,在药品价格连年下调的情况下,毛收益率仍达到51.36%,比3年前上升0.06个百分点。

(二)硬件及基础设施建设。自2006年以来,我院共投入4000多万 元,先后购置了超级伽玛刀、磁共振、DR、血透机、电子胃镜、肠镜、ICU及脑外科、耳鼻喉科手术设备以及一批中医药特色医疗仪器设备,进一步增强医院的综合实力,提高病员的信任度。2007年,按国家GPP标准,改建了制剂楼,引进了一批中药生产设备,现正常生产57个剂型的特色中成药制剂。作为国家对重点地市级中医院建设项目的16000平方米门急诊楼工程,2008年批准立项,列入市政府2009年为民办实事工程,2009年破土动工,争取2010年底投入使用。

(三)重点专科建设。近几年,我院始终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分层次有步骤地开展了专科专病建设。确立以“省内一流、市内领先”为目标,要求全院各临床科室十一,五期间必须都达到市级以上重点专科或重点专病门诊水平,并按照先国家,后省级,再市级的梯次,选择有基础、有特色的科室,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制定五到十年的专科发展规划,骨批、分期,逐层推进,精心培育。儿科是我院最早成为省级重点专科的科室,消化内科是我院第二个省级重点专科,近几年,他们发挥全院重点专科建设的引领作用,在人才梯队、特色优势病种、临床科研成果等方面不断提升内涵,规模不断扩大。通过几年的重点专科建设,目前,我院已形成以省级重点专科——儿科、脾胃科、肿瘤科为龙头,以骨伤科、肛肠科、心血管内科、肝胆内科、胸外科、神经内科为主力的一批优势专科。特别是肿瘤科,近几年在手术治疗、化疗、放疗、介入、中医中药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手段不断丰富,设立了肿瘤内科治疗中心、肿瘤外科治疗中心、肿瘤放化疗中心,在本地区形成了较强的技术优势,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我院的专科建设在市内外已相继形成较大的品牌效应和社会影响,对周边市、县具有较强的业务辐射能力。每年外市县病人慕名前来就诊专科的患者逾万人次。儿科年门诊诊疗病人从5年前的11000余人次增加到35200余人次,出院病人从500余人次,增加到2000人次;肿瘤科年治疗病人从5年前的3000余人次增加到11000余人次。

(四)中医特色建设。近年来,我院把中医药特色建设,作为树立医院品牌,增强医院竞争力的重点,不断总结挖掘特色优势,提高中医药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

一是制定中医药特色发展方案,努力提高相关特色指标。我院在《“十一·五”期间中医发展规划)中,确立了以重点中医临床专科建设为龙头,带动中医药特色的发展。近年来,围绕《江苏省三级中医医疗机构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考评细则》、《中医医疗机构评价指南》,先后制订了《中医治疗率达标方案》、《医疗、护理质量管理目标》及中医工作相关规范、医疗质量考核、门诊、病区中药饮片使用率达标等措施,突出中医特色专病门诊开设,注重发展中医优势病种,培育本院中医特色制剂等,使中医治疗率、辨证论治优良率逐年上升。

二是重视中医传承,总结拓展优势病种。在重点专科对中医药特色诊疗病种和特色疗法进行了进一步葸结,形成了完整系统的一批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的优势病种和特色疗法方案。全院正常收治病种数522个,其中,中医特色优势病种45个。儿科运用中医药技术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脑瘫、小儿顿咳、哮喘、顽固性腹泻等疑难重症疗效独特,研制的“痉咳静”等中成药与消化内科的“舒胃丸”、“管炎灵冲剂„整肠宁丸”等中成药,成为多年来病患者来我院求医问药的特色品牌。肿瘤科、肛肠科、心内科、肝胆内科、骨伤科等重点专科都形成了一套在本地区赢得广泛信任的独具特色的中医药优势疗法。还在重点中医专科和整体护理病区开展了独具特色的中医护理,将中医护理知识编入《病员手册》,作为康复和辅助治疗的指导。我院的中医药特色在2009年l2月份接受治疗两名经省市专家的会诊确认的甲流重症患者中,疗效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患者病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比人民医院收治的病例见效快,预后好。

三是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夯实中医理论基础。院继续教育委员会对全院医务人员制订了中医“三基三严”训练计划,下发了中医《-基》题库、《病历书写规范》等多种学习资料,制定了西医人员学习中医的5年计划。凡新分配来院的大学生、引进来院的技术骨干等西医人员都要求必须接受中医基础知识的培训。对护理队伍不断完善中医护理常规和操作作规程,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的学习与培训。要求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都进行不少100学时的中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还派出多名护理管理骨干到省中医院进修学习中医护理知识。全院每季组织一次中医考试,成绩记入技术档案,与奖惩挂钩。

四是开展冬病夏治、举办中医膏方节,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根据国家省、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要求,我院制订了治未病的方案,组织临床科室不断开发研究冬病夏治以及冬令进补的方案。在实施冬病夏治中,我院不断扩大项目科室和治疗病种。儿科开展了贴敷治疗小儿哮喘,呼吸科开展了贴敷治疗老年性慢性支气管肺炙、消化科开展中药治疗慢性肠炎、皮肤科开展了中药外治疗冻疮,骨伤科采用中药内服加浸泡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等都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在冬季进补中,通过举办膏方节扩大社会影响。在膏方节前后开展临床、药剂人员培训,拟定了相关科室膏方的基本方剂,购置加工设备,编撰印制膏方宣传手册、展板,举办大型义诊,扩大影响力。2008年结合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宣传活动,我院成功举办了盐城市中医院首届膏方节,2009年入冬后又举办了第二届膏方节。

五是建立奖惩机制,落实发展措施。我院将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内容,列入院科综合目标责任书及院科综合目标考核之中,为了提高饮片使用率,每月通报各科门诊、住院的饮片使用率情况,制定了饮片使用率的奖励措施,加大对临床科室中医治疗率、中药饮片和特色制剂使用的考核力度。每个月随机组织专家对全院中医药特色的有关指标进行考核,对考核小组考核和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检查出来的问题,院技术委员会定期进行疏理,讨论分析原因,提出整改的措施,并将考核成绩与个人绩效工资、继续教育学分、职称晋升晋级、评先评优挂钩。对并对责任人予以从重处罚,责任追究到位,中医饮片使用率等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的指标较去年有了明显提高。

(五)服务质量管理。我院坚持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作为医院管理的 主体工程,充分发挥质量管理委员会及院科质控网络的职能作用,强化服务质量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了医疗质控制度。近年来先后完善并实施了《病历书写规范》、《影像建设规范》、《药房建设规范》、《麻醉建设规范》、《急诊建设规范》、《放射建设规范》、《手术审批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范化和制度,重点强化首诊负责、三级查房、疑难危重病人会诊与讨论、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三查七对、病历书写等七个核心制度的实施,对危重病人管理、围手术期管理、输血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创诊疗操作等四个关键部位。

重点把关;严格实施医务人员准入制度;加强对进修、实习人员的带教工作规范簪理,界定责任,促进医疗行为规范化,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保证。

二是完善了医疗质量管理措施。健全了医疗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修订了《医疗服务质量整体评估管理办法》及《医院考核细则》,对核心制度执行情况不断进行监督与检查。加强了病历质量的考核,实现由终末质量管理到实时质量管理的转变。随机组织相关专家对全院医疗文书每月考核一次,结合不定期考核,院病案管理委员会不断抽查门诊、住院病历。对考核出来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措施,并对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还经常组织专家对十二项核心制度及《处方管理办法》的执行情况进 行抽查,下发考核情况通报,及时整改到位。对所有45岁以下的医务人员人员进行十二项核心制度、《处方管理办法》、执业医师法等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考核,不断强化自控意识,防范质量和安全隐患。

为加强新技术、新项目的管理、控制,严格技术准入,我们制订了《关于开展新技术新项目管理的暂行规定》,严格依法执业。对直接参与病人诊疗的每一位医生,必须持有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方可从事门诊或病房病人的诊疗工作,对进修生和实习生严格管理,规定进修生和实习生在没有上级医师在场的情况下不得单独处理病人。

三是完善了质控网络。医院调整了质量管理委员会,建立了院、科、个人三级质控网络,医疗质量管理工作由业务院长牵头,医务科长护理部主任把关指导,专人负责具体工作的实施。由于医疗质量管理形成了网络,由单纯终末管理转为以环节管理为重点的全程管理,实现了以科室为单位的组织管理的严密性、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技术操作的严格性和临床思维的严谨性,突出解决了首诊负责制、会诊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及三级医师查房等制度的落实。

四是切实开展了“医疗质量管理年”和“医疗安全无差错”竞赛活动。近年来,根据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在全院开展“医疔质量管理年”活动,以增强广大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确立“质量第一、病人第一”的服务理念,制定完善了“医疗质量管理年”的实施方案和考核标准,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人员进行考核,并将考核成绩记入到个卫技档案中,推动医疗质量的提高。3年来,全院无重大差错事故发生。

(六)中医文化建设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加强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中医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指南》的要求,我院制定了《盐城市中医院医院文化建设规划》和《盐城市中医院关于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并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逐项实施。首先,确定了医院核心价值观念体系:

长期建院方针:中医为主,特色办院:行为规范,制度治院:人才荟萃,科技兴院;开源节流,勤俭办院;风清气正,以德立院。

医院精神:厚德尚道,敬业自强

院训:团结博爱奉献勤勉

院徽:(正在征集设计)医院的价值观:基于“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的传统理念,将医院的价值观概括为:仁、和、精、诚。

其次,确定了建筑环境的文化体现。结合门急诊楼工程的建设,在内外装修上正在着手体现中医药文化的设计,将围绕中医药文化的元素,突出重点景点,在广场建好一排石质浮雕墙、一个太极坛、一组中国结灯杆;在中庭布置一面紫铜浮雕图、一条医院精神标语:在二楼、三楼通道布置《药性赋》、《大医精诚》等内容的书法艺术作品;在“名医堂”作仿古典堂馆装饰;在门诊与病房之间布置一条书画长廊等;在绿化上适当安排银杏、翠竹、药草、石景等。

第三,强化中医文化的院内外宣传渗透。近年来,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我院把强化全员中医药文化建设意识作为加强医院管理,提升技术内涵,打造医院特色品牌的基础工作,从管理理念、人才培养、医学继续教育、诊疗行为规范、重点专科建设等方面,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多层次渗透。在管理理念上,连缤三年来一直强调以人为本,人和第一,突出中医的。每年医院工作思路的要点:根据国家和省、市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的要求,研究制定并实施了“冬病夏治”以及“冬令进补”等治未病和特色疗法实施方案。学习和借鉴先进中医院的经验,全面实施中医“治未病”工程。每到夏季,开展“冬病夏治”、秋冬季节开展秋季进补、冬季膏方。结合深入推进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三进”工程,通过印发宣传手册、利用院内宣传画廊、橱窗、网络、电子屏幕、展板、道旗等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医药知识的宣传,还结合举办“中医中药中国行”大型科普宣传活动,组织一批中医药科普知识宣传展板,配合省市名中医到社区义诊,加强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宣传;在院内举办了两届中医膏方节,请省中医院部分专家来院与我院专家一起,为患者开展膏方咨询、体 质辨识等特色医疗保健活动。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让人民群众更加体验到中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魅力,扩大了中医药的社会影响力。2009年11月,为扩大中医膏方的社会影响,我院还联合市级机关工委,开展了“为机关送健康”活动,把膏方义诊咨询做到了市行政中心大楼。通过摆放膏方宣传展板、赠送宣传手册和保健书刊、举办冬季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讲座和膏方知识咨询,组织专家现场把脉、开取膏方,受到了机关工作人员的欢迎。

(七)临床科研与科技创新。近几年,为提升业务技术,我院不断派出临床骨干参加各类新技术推广学习班,到上海、南京、北京等地上级医院进修,与上级医院开展技术协作,请上级医院专家来院讲学、坐诊,逐步提高技术水平。与上海仁济医院脑外科合作,聘请全国著名脑外科专家江基尧担任名誉主任,定期派出专家来院坐诊。大大提升了我院脑外科的技术层次。远两年与二军大上海长海医院保持协作关系,聘请内科、妇科、肿瘤科、耳鼻喉科、眼科、内分泌科、检验科等7名专家每月定期来我院坐诊、会诊,并开展了专家教学查房、疑难病例门诊分析、举办学术讲座、手术带教等,丰富协作内容,促进了相关科室临床业务水平的提高。2009年底与上海曙光医院联系,正着手拓展中医治未病方案。我院每年用于临床科研的经费近30万元。并逐年增加科研投入,调动了大家的科研积极性。近几年,我院通过科研课题立项,获得的省市有关部门的科研资助经费每年达20余万元。目前,全院共有在研立项课题41项,其中己获省级成果鉴定2项。2009年,我院先后获得省部级立项课题3个(国家中管局立项课题),市厅级立项课题8个,其中省中医药局立项课题2个,南京中医药大学立项 课题2个;市科委立项课题4个,共获科研经费20余万元。获市科技进步奖6项,其中,“艾柱灸足三里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的临床研究”、“脑中风偏瘫病人的静脉给药部位与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健脾活血法治疗NSAIDs相关性溃疡的研究”、“超早期电针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初步研究”等获得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黄诃液湿敷加透明敷料治疗压疮”获得了省新技 术引进奖二等奖;“健脾和胃法并用内镜下热极治疗完全型疣状胃炎的临床研究”获得市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肿瘤科2009年参加了国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肿瘤重点专科协作组,承担了主攻病种临床验证相关任务,还与上海一科研单位确定了生物免疫治疗技术合作意向。儿科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标准化项目“小儿口疮中医诊疗指南”和“风疹中医诊疗指南”两个课题的实施任务。脑外科与上海仁济医院开展了“严重颅脑创伤病人救治”国家科研项目的协作,承担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有关病例选择,手术/治疗实施、数据采集等工作,从而,也促进了该科业务技术的提高。

(八)廉政行风建设和服务满意度。为推进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我院每年与各科室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责任书,与中层干部签订拒绝商北贿赂承诺书,年终开展述职述廉。去年,开展了创建“无红包医院”活动;今年,还开展了廉政风险排查和防空机制建立工作。实行医院、科室、岗位三级廉政风险防空承诺。对热点科室、岗位,通过院务公开、纪检监察参与等形式,进行过程监督。为保证门急诊楼廉政工程,与市检察院建立了预防职业犯罪工作小组。全院廉政行风建设保持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我院始终奉行“人医精诚”“医乃仁术”的价值观念,把“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渗透到医疗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坚持质量第。

6.医院中医药情况汇报 篇六

按照卫生局党委《关于转发关于开展党费和发展党员工作检查的通知的通知》(卫党【xx年】67号)文件精神,医院党总支高度重视,对我院党费和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组织学习,传达文件精神。

结合单位实际,院党总支复印下发《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关于印发发展党员票决制、预审制、责任追究制试行办法的通知》、《关于加强基层党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至各党支部,指导支部贯彻落实。各党支部认真组织党员传达学习文件,使每名党员了解党费收缴、使用、管理的规定和党员发展、转正的程序、票决办法,增强了工作透明度。

二、加强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工作。

医院党总支始终把加强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作为党支部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按照党费交纳比例收缴党费,安排专人做好党员党费收缴工作,及时上交上级党组织,并每年向党员公布一次党费收缴情况,自觉接受党员监督。xx年年前三季度共收缴党费收集元。对上级党组织按比例下拨的党支部上缴的党费,院党总支按照规定管好、用好,严格规范审批手续,做到先审批、后使用,经集体讨论决定,用于支部订阅报刊杂志、评先评优

表彰奖励或下拨给各党支部开展党的活动。今年,结合庆祝建党87周年之际,开展了

双先双优

评比活动,评选出院级优秀党务工作者4名,优秀共产党员8名,先进党支部4个;组织临床、行政党支部的党员前往芜湖中医院、六安中医院参观学习,感受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成果,坚定信念,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7.医院中医药情况汇报 篇七

医院编制病床2000 张, 现有临床科室35 个, 医技科室9 个, 中医特色病区8 个。2008 年, 医院被国家发改委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 主要承担糖尿病的研究。医院拥有3 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 中医五官科、中医妇科、针灸推拿学) , 2 个国家卫生部重点学科 ( 中医眼科、中医急诊) , 13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 中医眼科、中医妇科、中医肝胆病、针灸、中医内分泌、中医急诊、中医耳鼻喉科、中医老年病、中医肛肠病、推拿、中医护理、中医神志病、中西医结合) , 6 个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 ( 中医专业) 建设项目 ( 眼科、急诊科、传染病科、妇科、内分泌科、临床药学) , 8 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项目 ( 眼科、肾病科、妇科、急诊科、耳鼻咽喉科、推拿科、传染病科、脑病科) , 3 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 内分泌科、肛肠科、皮肤科) , 2 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培育项目 ( 治未病科、临床药学) , 2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基地 ( 急诊科、传染病) , 6 个四川省重点学科 ( 中医眼科、中医妇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骨科、中西医结合内科) , 1 个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 内分泌科) , 5 个省级重大疾病防治中心 ( 中风病防治中心、糖尿病防治中心、眼科防治中心、妇科防治中心、肝病防治中心) , 1 个省级治未病中心, 12 个省级重点专科 ( 肛肠科、针灸科、呼吸科、肝病科、心血管病科、脑病科、骨伤科、皮肤科、肿瘤科、脾胃病科、儿科、重症医学科) 。医院现有专科门诊30 个, 专病门诊35 个, 常年有300 余名专家、教授在门诊为病员服务。为了充分发挥名医名师的作用, 医院设有名医馆, 常年有名中医60 多人在名医馆为病员服务。

医院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现有13 个教研室, 1 个模拟医院, 2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 中医、中西医临床) , 7 个博士授位点 ( 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骨伤科、中医五官科、中西医结合) , 8 个硕士授位点 ( 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骨伤科、中医五官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 2 个博士后流动站 ( 中医内科、中医急诊) 。

医院作为西部唯一的国家中药GCP中心, 现有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专业15 个 ( 中医心血管、中医呼吸、中医消化、中医肾病、中医内分泌、中医风湿免疫、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眼科、中医神经内科、中医耳鼻咽喉、中医皮肤病、中医肛肠、中医骨伤、Ⅰ期临床试验研究室) 。医院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 个 ( 中医视功能保护重点研究室) , 财政部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3 个 ( 视听生理实验室、中医眼科与视功能保护实验室、中医内科实验室)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2 个 ( 中医眼科实验室、病理生理实验室) , 二级实验室1 个 ( 脊柱力学实验室) , 省级科普基地1 个 ( 视力保护科普基地) 。近5 年来, 承担国家重大专项、攻关计划、支撑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300 多项, 30 余项成果获省、市以上科技进步奖, 获专利21 项; 发表学术论文1093 篇, 其中SCI收录期刊及核心期刊论文313 篇; 在国家级、省级学会担任理事、专委会委员239 人。

医院目前在编职工1172 人, 其中副高职称以上266 人, 博士生导师48 人, 硕士生导师137 人,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7 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1 人,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 人, 国家新药评审专家9 人,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 人,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1 人, 国医大师1 人, 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3 人, 四川省名中医48 人,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15 人,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卫生人才1 人, 四川省卫生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 人, 造就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实力强大的医教研人才队伍。

8.医院中医药情况汇报 篇八

2011年,扬州市政府要求将扬州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迁移至扬州市中医院内,这两大平台相互融合,在全国是第一家,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我们近期就此采访了扬州市中医院院长谈绍安。

谈院长告诉记者,扬州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是扬州文化博览城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前几年建成之后,参观的人数并不多,加上缺乏掌握中醫药文化内涵的讲解人员,宣传效果并不佳。之后,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建设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的要求,扬州市政府希望摆脱原先的模式,提出将中医药文化博物馆融入到市中医院新综合大楼的建设中。谈院长接到通知后,意识到这将是一次“双赢”的合作。他说:“拥有万余种常用中药、万册古典医书、“十万锦方”的中医药文化被放入博物馆中,不是为了供人们当做古董来欣赏,传承的意义是能够在现代科学面前,与时俱进,展现其独一无二的医疗价值与哲学、艺术魅力。”

崭新的综合大楼,整体装修秉承传统风格,既展示扬州建筑特色,又突出中医药博物馆的味道。大厅内有国画、书法等含有中医药元素的设计装饰;廊柱上的花纹也很有讲究,上部分是祥云图案,下部分是古代回文图案。区域隔断上以雕栏、窗格等传统建筑元素为主。我们看到每一层都有一个大浮雕,分别讲述神农尝百草、杏林春暖、华佗刮骨疗伤、悬壶济世的中医典故。浮雕的石材颜色接近人体皮肤颜色,是谈院长亲自去河南挑选的一种大理石。

“与传统博物馆的区别是采取全开放式的布展形式。”谈院长介绍,把新综合大楼作为现实载体,既在医院整体环境中彰显中医药传统文化特色,又能对各种中医药服务进行实景展示。大楼的1-4层将根据扬州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拟设中华百草、长河浩渺、古圣先贤、国之瑰宝四大展示主题。“中华百草”,展示中药标本、相关实物以及扬州著名药号的历史,如毒蛇标本和制药铁船、石磨等;“长河浩渺”,展示不同历史时期扬州地区中医药发展的时代背景、重大事件,如华佗、吴普师徒广陵行医概况等;“古圣先贤”,展示自汉代以来,原籍扬州或主要在扬州地区行医的历代医家,如吴安业、江石溪、耿鉴庭等;“国之瑰宝”,展示祖国传统中医药学在临证、养生、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如针灸九针、脉枕等。

新综合大楼的外部绿化也将成为中医药文化展示的独特方式。种植的所有花草树木都将与中药材有关,植物旁边会有文字介绍这种植物属于中药材的哪一类,可用于治疗哪些疾病。比如牡丹、芍药,这些名花既有观赏作用,同时也是重要的中药材料。据介绍,迁建方案已经提交给扬州名城办公室进行认证,2012年4月底将初步完成搬迁布置,将来市民可以在博物馆的环境中就医,在就医过程中体味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同时作为中医药宣传教育基地,对中小学生开放。

扬州市中医院与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相融合,一个意外的收获是引来在扬州生活的华侨华人的关注。扬州市华商会的许涛处长介绍,目前在扬州投资发展的华侨华人企业达1000多家,其中很多人对中医治疗疾病和养生保健非常信赖。于是扬州市侨办牵头,扬州市中医院挂牌华侨医院,成为华侨华人的定点就诊和体检医院。全市最好的中医资源,加上良好的就医环境,这些都是吸引华侨华人的有利因素。医院还将建立数据库,对体检后发现亚健康的人员定期随访。在新综合大楼内有一个硬件设施齐全的会议室,定期为华侨华人举办健康教育讲座和相关的培训活动。

尽管“中西医并重”一直是我国强调的卫生事业发展方针,但目前两者的发展和地位明显不均衡,中医院在与西医医院及综合性医院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人才储备、资金支持、药品流通、收费体系、药品价格等方面都不利于中医院的发展和经营管理。很多中医院为了求生存,也开始西医化。

尽管如此,谈院长对未来中医药的发展还是充满信心。他说:“其实很少有人相信,从‘神农尝百草’就开始影响中国人的中医药会真正消弭。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西医存在‘治标不治本’的弊端,并且开始厌倦西医‘快餐模式’的治疗流程。在重新转向传统中医药的时候,中医药向人们展示了它的博大精深及从哲学角度研究人体科学的魅力。”

9.中医药工作开展情况汇报 篇九

我中心在区卫生局的正确领导和统一安排部署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医药适宜技术的推广,深入开展中医药工作,狠抓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并且定期对中心临床医生进行中医药知识培训,加强中医药健康教育指导和居民中医药健**健知识宣传,不断提高临床医师的中医诊疗水平和社区居民的中医保健意识,现就中医药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中心辖区共包括7个居委会(**、工农兵、**、越河、立新、新村、清淮),共39258人。

主要开展的业务有:中医临床、针灸、中西医结合临床、西医临床、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等。能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有:普通针刺、灸法等。

二、医疗、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10月底,治疗门诊4503余人次,中医诊疗1123余人次,占门诊诊疗人次的24%。住院治疗958人次,中医诊疗67余人次,占住院人次的6%;业务总收入140万元,其中药品收入占20%,中草药及中成药收入占5%。

三、创建了中医科

按基本标准独立设置了中医科室:

(一)分别设立了中医诊疗室、皮肤科、肛肠科、中医妇科、内病外治科,中医针灸室、中医理疗室、中医推拿室、中医热熨室、中医敷贴室、中医刮痧室、中药房等综合中医治疗室。设备配备有:颈、腰椎牵引床、颈椎牵引器、诊断床、治疗床、推拿治疗凳、听诊器、血压计、温度计、电针治疗仪、火罐、刮痧板、针灸器具、药物离子导入治疗仪、艾灸架、超短波治疗仪、康复器材、中药雾化吸入设备、中药打粉机、中药饮片厨、治疗推车、TDp神灯(单头、双头)等设备。

(二)设置了中药房,配置包括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规定品种在内的中成药139种和中药饮片400余种。设备有:中药饮片柜(药斗)、药架(药品柜)、调剂台、药戥等。

四、强化中医科岗位管理职责,加强中医药文化内涵建设

中心制订了中医科标准、中药房标准、中医科工作制度、针灸室工作制度、中药房工作制度、中药饮片储存和设备管理制度等。进一步明确了岗位职责和工作管理规范。建立中医会诊制度,住院病人可根据需要请中医医师及专家进行现场中医查房。制作了重点人群中医药保健方案、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预防保健措施等宣传牌,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中医药文化氛围更加凸显。

五、重视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加强中医养生健康教育

(一)至目前创办中医药健康知识教育宣传栏8期。中医药

健康养生保健4期。

(二)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3期。

(三)深入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活动,上门送医送药送健康,共开展健康教育进家庭活动9次,其中中医健康教育活动3次。

(四)按季度下社区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及免费体检3次。

六、严抓员工思想政治教育及业务能力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江苏省卫生厅将中医药工作列为重点工作,我们医疗卫生系统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将中医药工作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具体要求为坚持集中学习制度,加强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与业务能力,在学习方法上,采取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撰写读书笔记与座谈讨论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中心十分注重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每季度对中心员工进行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

七、今后的打算

(一)积极争取建设项目,扩大业务用房建设。

(二)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进修,全面掌握中医药知识;挖掘聘请知名中医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三)、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增强监管力度,严格遵循中医药各项技操作规范,落实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持续提高。

10.医院中医药情况汇报 篇十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首先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莅临我县、我镇视察、指导,下面我就xx镇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情况作简要汇报,不对不妥之处,敬请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镇地处xx县西南边陲,全镇面积xx平方公里,共有人口x.x万,全镇设镇卫生院x所,村卫生室xx所。卫生院设定病床xx张,其中中医病房x张。全镇共有医药卫生人员xx人,其中中医药或能中会西人员xx人,中医药人员占卫技人员总数为xx.x%。村卫生室聘用人员xx人,其中中专以上学历xx人,中医和能中会西人员xx人。全镇中医药业务量达总体业务量xx%以上。

二、主要做法

1.建立行政组织体系。

①统筹兼顾。将中医药工作纳入到镇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工作目标和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②成立组织。2011年3月,我县开始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县创建动员会之后,我镇高度重视,立即启动,成立了由镇分管领导为组长,镇卫生、财政、民政、教育、农业、宣传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卫生院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③制订方案。根据《xx县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实施方案》,结合镇情,制定了切合本镇实际的创建实施方案。

④明确任务。对照《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标准》和《检查评估手册》,突出重点,有的放矢,科学创建,力求实效。

⑤落实责任。镇政府与各村及相关部门签订中医药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把中医药工作列为对各村及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定期组织人员对中医药创建工作进行检查、督导。

2.建立舆论保证体系。充分利用会议、培训班等形式和广播、宣传栏、宣传单等媒介,多渠道、多层次、广覆盖地宣传党的中医药政策、传统优势、发展成果、防病治病常识,宣传创建的目的、意义、标准、内容和要求。今年以来,已累计悬挂宣传条幅xx余幅,制作宣传板块xx余块,出宣传板报近xx期次,印制健康教育指南宣传单和健康教育处方x万余张,不断增强广大群众参与创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3.建立经费保障体系。为确保创建目标如期实现,镇政府在财力困难情况下,全力倾斜中医药事业,其发展经费实行了财政单列,按每人口不低于0.3元的标准,及时足额拨付,有力地保障了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建立技术支撑体系。镇明确卫生院为创建技术指导部门,要求卫生院成立创建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小组,要求卫生院长亲自抓,并明确专人负责创建工作。镇卫生院自加压力,切实履职,全力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①科学设置科室。卫生院成立了中医管理科,设置了中医科、理疗科、中药房和中药煎药室;加强专科、专病建设,初步形成“院有中医专科,科有中医专病,人有中医专长”的发展格局,目前,我院理疗科已逐步形成特色专科,中医脾胃专科在当地影响日益扩大。另外,全镇所有村卫生室都设置了中医诊疗室。

②组织开展培训。卫生院即时对镇、村卫生人员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中成药)》培训,保证每个村至少有1名以上中医或能中会西人员,每个人员至少掌握4种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进一步彰显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让广大群众得到实惠。

③配足配全药械。全镇有x个村卫生室配备了xxx种以上的中草药,其余村卫生室都配备了xx种以上的中成药,所有村卫生室都配备了针灸器具、刮痧板、火罐、艾条、电子针灸仪、TDp神灯等器材,并能熟练应用于临床。

④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积极开展中医治“未病”工作,全镇将中医体质辨识和健康指导纳入对居民的健康指导和居民健康档案内容,卫生院组织健康服务团队,深入田头,进村入户,面对面向群众普及中医药知识,提高群众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知晓率,引导群众正确应用中医药理论开展健康保健和疾病防治。

5.建立资源应用体系。我镇有着较为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紧邻芦蒲、羊寨等中草药种植基地,为使广大群众能够得到及时、方便、快捷、有效的中医药治疗,近年来,我镇积极开展乡村医生自采、自种、自用中草药试点和推广工作,目前,全镇有4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开展中草药的自采、自种和自用。

三、取得成绩、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通过创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我镇的中医药事业得到了较好较快的发展,中医药应用普及率、群众中医药知识知晓率、患者满意度持续攀升。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镇中医药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人才短缺、特色淡化、创新不够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予以解决。

11.江西省中医院 篇十一

医院现有临床科室28个、医技科室12个、医学研究所5个,临床教学学科组18个。拥有呼吸内科、妇科、中医外科、骨伤科、针灸科、毒蛇咬伤专病、中西医结合急诊治疗中心等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7个;骨伤科、呼吸科、肾内科、急诊科、南方灸疗等省级中医(中西医)医疗中心5个;针灸科、肛肠科等省级领先医学专业2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8个,院级重点中医专科专病100余个。

重点推荐——骨伤科、针灸科

骨伤科是国家级重点专科专病、江西省骨伤中医医疗中心,骨性关节病系省级重点中医专病。该科现分为关节骨科、脊柱骨科、创伤骨科。在治法上突出中医特色,采用中药、传统手法及小夹板固定与矫外手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种骨伤疾病。主要诊治各种创伤骨折、脱位及复合性损伤、骨关节肿瘤和脊柱结核、骨折迟缓愈合和不愈合等疾病,特别是中药内服、外敷治疗急慢性骨髓炎、各类关节炎、颈椎病等颇有特色及独特疗效,并能熟练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及脊柱外科等骨科手术。

针灸科以传统针、灸、推拿与现代康复治疗手段相结合为特色。其针灸专科系国家级针灸重点专科、江西省南方灸疗中心。该科经20年研究,将传统艾灸疗法创新为腧穴热敏灸新疗法,属医院原始创新的核心特色技术。对内外妇儿诸种疑难杂病疗效独特。主要诊治中风偏瘫、外伤截瘫、面瘫、面肌痉挛、失眠、三叉神经痛、偏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慢性病症等。

电话: 0791-6363359(门诊部)

12.医院中医药情况汇报 篇十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2012年12月10日—2013年12月10日在深圳市光明新区某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接受中医药理疗的患者。

1.2 调查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的深圳市光明新区碧眼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作为调查点, 对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登记参与中医药理疗病例的基本信息、诊断、理疗方式、治疗时间、费用等进行调查, 同时对中医药理疗所占社区卫生服务比例等情况进行调查。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 运用SAS 9.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χ2检验、趋势检验等。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共登记理疗患者641人, 占门诊人数3.31%;其中男女比例为1∶1.90, 平均年龄为 (45.02±16.55) 岁, 男性平均年龄 (42.84±15.70) 岁, 女性平均年龄 (46.17±16.88) 岁。

2.2 理疗患者主要诊断情况

理疗患者中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关节炎等、腰椎间盘突出等、颈椎病等、急性支气管炎等、慢性腰背疼痛等的比例分别为18.26%、15.60%、12.01%、10.92%、9.20%、4.21%, 共占70.21%, 见表1。上述主要诊断中, 不同类别患者其平均年龄分别为 (41.62±17.86) 、 (48.62±15.60) 、 (50.58±13.65) 、 (48.94±14.60) 、 (46.36±22.68) 、 (40.63±11.00) 岁, 其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rown-Forsythe检验, F=4.64, P<0.01) ;Dunnett T3两两比较, 诊断为慢性腰背疼痛等与关节炎 (P<0.01) 、慢性腰背疼痛等与颈椎病 (P<0.01) 、慢性腰背疼痛等与腰椎间盘突出 (P<0.01) 、关节炎等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P<0.05)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与颈椎病 (P<0.05)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与腰椎间盘突出等 (P<0.01) 的患者其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患者理疗项目构成情况

患者理疗项目前6位为中药封包、拔火罐、灸法、穴位敷贴、针灸、中频脉冲, 分别占总人数的42.59%、32.61%、27.46%、19.66%、18.72%、16.22%, 见表2。患者参加1、2、3、4个及以上理疗项目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41.50% (266/641) 、36.82% (216/641) 、19.50% (125/641) 、2.18% (14/641) 。

主要诊断前5位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患者中, 采用中频脉冲、中药封包、耳穴压豆、穴位敷贴、中药熏洗分别占61.21%、37.07%、29.31%、19.83%和18.10%;关节炎等患者中, 采用中药封包、针灸、拔火罐、灸法、红外线、中药熏洗、中频脉冲分别占51.00%、40.00%、25.00%、21.00%、19.00%、17.00%和14.00%;腰椎间盘突出等患者中, 采用中药封包、中频脉冲、拔火罐、针灸分别占61.04%、50.65%、48.05%和40.26%;颈椎病等患者中, 采用中药封包、拔火罐、中频脉冲、针灸分别占67.14%、50.00%、47.14%和32.86%;急性支气管炎等患者中, 穴位敷贴、灸法、中药封包、拔火罐分别占62.71%、44.07%、15.25%和11.86%, 见表2。

2.4 中医药理疗时间分布情况

参与中医药理疗的患者, 其平均治疗天数为 (1.73±1.03) d, 其中治疗天数为1、2、3 d的比例分别占58.19%、16.38%、22.62%。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急性支气管炎、慢性腰背疼痛等患者其平均诊疗天数分别为 (1.22±0.74) 、 (2.30±1.24) 、 (1.92±0.97) 、 (1.79±0.90) 、 (1.39±0.67) 、 (1.48±0.75) d, 其治疗天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rown-Forsythe检验, F=18.05, P<0.01) ;Dunnett T3两两比较, 诊断为慢性腰背疼痛等与关节炎 (P<0.05) 、关节炎等与急性支气管炎 (P<0.01) 、关节炎等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P<0.01) 、关节炎等与颈椎病 (P<0.05) 、急性支气管炎等与腰椎间盘突出 (P<0.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与颈椎病 (P<0.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与腰椎间盘突出等 (P<0.01) 的患者其治疗天数分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患者参加1、2、3、4个及以上理疗项目的平均治疗天数分别 (1.62±1.03) 、 (1.77±1.05) 、 (1.88±0.99) 、 (2.07±0.83) d, 其治疗天数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61, P=0.05) 。

2.5 中医药理疗费用情况

参与中医药理疗的患者, 其平均治疗费用为 (103.84±91.22) 元;患者参加1、2、3、4个及以上理疗项目的平均治疗费用分别 (63.03±69.49) 、 (107.55±71.03) 、 (170.42±109.53) 、 (222.36±116.22) 元, 其治疗费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Brown-Forsythe检验, F=31.05, P<0.0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等、关节炎等、腰椎间盘突出等、颈椎病等、急性支气管炎等、慢性腰背疼痛等的患者其平均治疗费用为 (63.29±43.04) 、 (148.19±120.45) 、 (154.14±112.43) 、 (140.07±102.40) 、 (65.30±46.24) 、 (88.05±79.29) 元。

3 讨论

WHO指出, 80%以上的居民健康需求可以在基层得到解决[4]。社区中医药作为解决居民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计划生育服务等一系列医学问题的重要手段, 其最大特色就是提供个性化、人性化和便捷、低廉、持续、完整的中医药服务[3]。中医药适宜技术作为社区中医药治疗主要治疗措施之一, 其开展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药服务在社区的实施。为了明确中医药服务在光明新区各社区的开展效应, 本研究随机抽取一社区对其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情况进行分析。根据调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门诊记录分析, 中医药适宜技术已经在社区开展, 但尚处于初步阶段, 其治疗人数仅占总诊疗人数的3.31%。从开展理疗患者的一般情况来看, 绝大部分人为中老年人群, 并以女性为主 (男女比例1∶1.90) , 这提示社区居民对中医药的认识度并不高, 与郭德欣等[5]在河南的调查结果相似。加强中医药在社区的宣传, 提高居民的接受程度十分必要;另外, 中医药服务作为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高社区医生中医药诊治能力, 增强中医药服务比例亦势在必行。

从参与理疗的患者诊治情况看, 理疗覆盖范围较广泛, 但主要集中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急性支气管炎、慢性腰背疼痛等疾病的治疗上, 这暗示患者在症状较轻的疾病以及目前西医治疗尚不能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疾病上, 希望寻求中医药理疗以减轻症状, 本研究中, 患者参与理疗平均天数为 (1.73±1.03) d, 在不同诊断中其理疗时间不同, 慢性疾病如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所需时间较长, 提示患者对中医药理疗效果较为信任, 这表明中医药理疗在社区仍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其次中药封包、拔火罐、灸法、穴位敷贴、针灸、中频脉冲作为社区主要理疗项目与刘春宏等[6]的调查结果相同, 可见其较容易开展, 且其对场地、设备及理疗师的要求较低, 并对多数疾病都有较好的效应, 增强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开展中医药理疗的信心, 但仍需拓展其他中医药项目服务业务。另外, 中医药理疗作为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之一, 其集中体现了社区卫生服务可及、费用低等特性, 本研究中参与中医药理疗的患者其平均治疗费用仅为 (103.84±91.22) 元, 远低于人均门诊费用[7], 具有较高效用。

从社区中医药理疗可见, 社区中医药发展仍任重而道远, 为实现社区中医药服务在社区居民健康维护及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加大投入、提高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以及加强居民中医药宣传教育势在必行。由于本研究未全面对社区中医药服务现状及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仍需对相关影响因素开展进一步研究, 以为社区中医药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业务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魏睦新, 胡平.再探中医科学性[J].当代医学, 2009, 15 (6) :141-142.

[2]陈璐, 鲁静, 陈磊.中医药进社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0, 17 (10) :3-4.

[3]刘艳阳, 李峰, 毛萌, 等.中医药进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河北中医, 2013, 35 (6) :959-960.

[4]范博园.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需求与供给情况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9) :2909-2913.

[5]郭德欣, 赵焕东, 张会萍, 等.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3, 24 (7) :1771-1773.

[6]刘春宏, 许亮文, 李自明, 等.杭州市社区中医药服务现状调查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 2009, 10 (266) :39-41.

上一篇:城投公司监事会工作总结下一篇:论商务谈判的诚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