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双方合作就业合同

2024-09-15

校企双方合作就业合同(精选6篇)

1.校企双方合作就业合同 篇一

甲方:

乙方:

身份证:

住址:

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双方本着诚挚合作,互利互惠,团结协作的原则,互相共赢的方式达成共识就跟公司动车车站和各装修工程。为了确保工程顺利进行,经双方协商,就合作工程管理达成以下协议,双方共同遵守执行,清、双包工程着协议条款:

第一条 总则

1.1本协议为双方一次性联合协议。协议的各项条款仅对工程具有约束力。

1.2各项条款均应遵守国家颁布的各项法律、法规。

1.3合作双方是独立的平等伙伴,按照双方的职责分工进行合作范围内的经济及生产活动。

1.4工程项目依据国家、行业、地方标准以及甲方的各项规章制度和要求必须建立工程项目的各项管理制度、质量、环境与安全保证体系,且必须服从甲方各职能部室的管理、监督、检查。

1.5乙方与甲方合作期间的合作内容、合作事项不得超越本协议所赋予乙方的权限,乙方享有甲方在本协议中赋予乙方的权利,并承担责任与义务。

第二条 工程项目的安排及费用

2.1.工程款必须进公司账户。由财务收到工程款后即向甲、乙双方告知,并由甲、乙双方共同协商各工程的付款计划,再下达财务支付。

2.2.甲、乙双方动用每一笔资金,必须在申请单栏目内签字生效,由会计支付。

2.3.所有报价必须由甲、乙双方协商达成。双方有权利、义务知晓并执行。无任何提留或任何借口着提成。

2.4.所有班组和外包工,必须由双方共同商量再订立施工合同,并遵守执行。

第三条 乙方职责

3.1乙方负责承接工程。由甲方委托乙方鉴定工程总合同,并由乙方按总合同的约定,催付工程进度款到本公司账户上。

3.2协调工程上业主的项目经理和工程所用材料的进场日期、堆放地点。

3.3 乙方对所承担的工程任务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维护甲方的企业信誉。因该工程施工所产生的债权、债务由乙方负责。乙方对承担的工程任务的工期、质量、安全等承担全部经济及法律责任。

第四条 甲方职责

4.1甲方负责提供有效的营业执照等及资质证明文件。

4.2甲方责任和义务,积极配合乙方各投标工作,负责各工程施工选用,施工合同的鉴定,财务支付款项。

4.3甲方同意并无条件参照执行总合同的约束和奖罚制度。

4.4本协议一式贰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乙方:

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

委托代理人:(签字)委托代理人:(签字) 年月日 年月日

2.校企双方合作就业合同 篇二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校企双方合作前相互之间缺少必要了解、匆忙签约, 结果矛盾百出。一些高职院校对欲合作的企业的资质、实力、整体形象和社会影响力缺乏必要了解, 只是受职业教育界兴起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风的诱惑, 出于攀比心理, 为图虚名, “为校企合作而校企合作”, 盲目签约, 结果使双方在权利与责任问题上屡生芥蒂, 最后分道扬镳。

(二) 校企双方合作过程中高层领导重视不够、缺乏沟通, 对在权利与责任上出现的各种抵牾不能及时化解, 导致最后不欢而散。一些校企双方高层领导并没有在思想观念上真正高度重视校企合作, 校方没有把它当作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大事加以重视, 企业也没有把它看作是一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给予高度关注。不少校企高层领导只是把校企合作当作一种“好看”、“好听”的“点缀”和“饰物”, 而让没有决定权的“副手”甚至让一些无关紧要的富余人员去管理, 自己很少过问, 合作中出现问题, 不能及时与对方沟通、处理, 结果矛盾越积越多, 最终导致分手。

(三) 校企合作双方决策者对合作的基本宗旨、各自需求、合作目标以及各自的权利与责任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考。签署合作协议时没有采纳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的意见, 协议内容缺乏可操作性, 为后来的合作埋下了隐患。合作协议本是校企双方协商认可的规范双方权利与义务的根本依据, 是约束双方合作的“法”, 具有法律效力, 但是一些校企合作的决策者 (尤其是公办学校一方) 却对如此重要的协议往往缺乏必要的重视, 签署协议时没有字斟句酌, 权衡利弊, 使协议内容过于笼统、空洞、宽泛甚至模糊, 权利与义务不明确。协议形同具文使具体执行者难以把握、无所适从, 最终导致合作流产。

(四) 没有真正建立由学院领导、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和企业管理四方人员参与、沟通的协调机制, 使协议规定的各自权利与责任难以体现, 校企合作处于无人监管的松散、零乱状态, 加剧了校企合作的困顿。有的校企合作只是双方领导层进行了必要接触而匆忙合作, 并没有成立由学院领导、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和企业管理四方人员组成的协调机构, 无法在实际合作中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进而难以形成由学院领导、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和企业管理四方人员齐心协力、解决出现各种矛盾的“合力”。有的只是成立了由学院领导、指导教师和企业管理三方人员组成的合作机构, 却把合作的具体实施者———众多的实习学生排除在外, 不能及时反映实习学生的心态、感受和呼声, 结果无法调动实习学生的积极性, 消极怠工、迟到早退等违纪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即使成立了类似机构也是形同虚设, 并没有真正坚持开展工作。还有的学生实习处于“放羊”状态。这些现象使得校企合作更加步履维艰。

二、解决路径与对策

(一) 合作前双方决策层必须充分搞好调研, 要详细了解与对方合作的现实可能性和必要性, 尤其是公办学校决策者务必要知悉合作企业的具体资质、整体实力、社会形象和社会影响。校企合作是关系到校企双方切身利益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需要反复论证, 权衡比较, 不可匆忙行事。就全国校企合作来看, 这方面各地有过不少经验教训。有的公办高职院校出于寻找合作企业心切, 错把一些实力不强甚至是仅有几个人的“皮包公司”引进学校, 出地出房, 组织学生实训实习, 结果效果不佳, 双方均叫苦不迭, 最后只能不了了之。高职院校尤其是公办院校一定要多联系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 才有可能实现“双赢”。这一点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与红豆集团的成功合作堪称典型案例。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原是一所中专学校, 2000年10月升格为高职院校。该校领导层对校企合作高度重视, 对欲合作的企业进行了充分调研考察, 最后选中了当地著名的大型服装企业———红豆集团进行合作。红豆集团是全国民营百强企业, 江苏省重点企业集团。自2006年合作以来, 双方合作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立足国内、走向海外, 在订单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开发、师资队伍培养、学生实习就业等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2011年荣获全国校企合作先进单位。

(二) 校企双方领导层必须把校企合作当作双方凸现自身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加以高度重视, 而不能仅仅看作是权宜之计, 更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或“饰物”。企业应该看到, 高职院校具有人才智力、理论政策研究、产品研发营销、职工培训所需的师资与场所、职工队伍储备、社会知名度美誉度甚至地理位置较为优越等独有的社会、人文、智力、环境等优势;高职院校也应看到, 企业具有学校不具备而发展职业教育不可或缺的诸如资金、技术、设备、销售渠道、企业管理制度、管理资源、实习场所、实战岗位、教师实践、开发产品及课程、编著教材、学生就业、社会服务等优势。校企合作就是要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各取所需, 最后实现共创共赢。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 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实践育人, 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只能通过与当地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来实现。“企业是最好的课堂,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 大量校企合作成功的范例启示人们, 高职院校只有走校企合作之路、扎扎实实搞好校企合作, 坚持“走出去 (组织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 ”、“请进来 (引进企业兴办‘校中厂’定期组织学生就近开展教学实践, 进行实训实习) ”, 才能使学生在企业特有的管理文化氛围的熏陶中、在企业师傅的“手把手”的言传身教下, 特别是经过自己在企业实际岗位上的亲身历练和实际操作, 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并通过反复练习使之演变成职业技能, 逐渐由“生手”变为“老手”, 最后变为“高手”。不仅如此, 通过校企合作提供的岗位实践平台, 学生们还会真正感悟和体会到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 进而逐渐养成作为职业人最需要、最宝贵的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 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只有通过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才能彰显自己“实践育人”的独特优势, 才能实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目标。

(三) 校企双方决策者对合作的基本目标、各自需求以及各自的权利与责任必须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签署合作协议时应该多听取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的意见, 对协议内容一定要反复推敲、字斟句酌, 确保合作协议具有鲜明、具体的可操作、适用性。校企双方决策者对合作的各自需求、基本目标以及各自的权利与责任等重大问题, 必须深思熟虑, 尤其是对合作协议的内容更不能等闲视之。合作协议是双方商定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合作行为的基本规则, 明确了双方的权利与责任 (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法律关系) , 一旦签订, 就要受到法律保护, 就要享有各自的权利、履行各自的义务, 不能随意更改, 否则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 签署协议必须慎之又慎。但是, 在各地的不少校企合作中由于都是双方的领导层出面洽谈, 而高层领导 (尤其是公办高等职业院校) 往往从宏观上看问题, 对具体直接问题很少过问, 而又未能及时听取负责具体合作事宜的教师和企业专家的意见, 签署协议缺乏必要的谨慎, 结果常常导致了协议内容过于宽泛、笼统, 使执行者在具体合作中难以把握和实施, 进而加剧了合作的困顿。所以, 校企双方决策者对合作的基本意图、双方的权利与责任等大问题一定要深入思考、反复论证, 签署协议务必多多听取下属的意见, 在协议内容上务必认真推敲, 确保协议具体明确、切实可行, 切忌笼统、空洞, 言中无物。

(四) 建立由学院领导、指导教师、实习学生和企业管理四方人员参与、沟通的协调机构, 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 齐心协力及时化解矛盾, 促进校企合作。矛盾无处无时不在, 关键是如何对待和如何化解。校企合作一般可分为三个层面:决策领导层 (校企的高层) , 是合作的决策者、协议的签署者, 在身份上是学校校长, 在企业则是总经理或厂长;管理布置层, 是合作的具体推行者、落实者, 在身份上是学校的系主任, 在企业则是部门经理;具体的实施者、实践者, 由专业老师、实习学生、企业师傅等组成。三个层面都是校企合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 要使合作进入良性循环、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务必建立决策领导层、管理布置层和具体的实施层共同组成的协调机构, 形成及时沟通、化解矛盾的机制。需要指出的是, 校企合作决不能忽视最直接的受众, 也是最终的实施者、受益者———众多的学生群体。校企合作的决策领导层不仅要认真听取管理布置层的意见, 更要注意及时采纳具体的实施层特别是广大实习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让学生代表直接进入校企合作的协调机构, 听取学生干部和学生代表的真实声音, 在合作中注意尊重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吸纳学生的正当要求, 屏弃任何把学生视为廉价劳动力的想法和做法, 不但不会阻碍校企合作, 反而会极大地推动和完善校企合作。类似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 其中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因与世界著名超市集团——沃尔玛公司的成功合作而成为众多星辰中最耀眼的一颗星座。近十年来, 该学院工商管理系与沃尔玛 (中国) 公司实现了深度合作, 由于注意建立各个层面参加的协调机制, 成功地建立了一套“标准化体系”, 实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赢。

总之,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能否实现职业教育“实践育人”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路径, 而如何解决校企合作中双方因权利与责任出现的龃龉以推动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则又是需要高等职业院校和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思考并努力解决的一大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职成司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成功案例选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高质量内涵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中职“校企合作”与学生本地就业 篇三

【关键词】中职本土化校企合作;本地就业

一、实施本土化“校企合作”,促进学生本地就业的意义

1.便于把握本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为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提供信息

中职学校在与本地企业实施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能及时掌握到一线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秦巴山区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及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现状,进而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开发及课程体系建设,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

2.使校企合作更加高效便捷,促进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

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各方频繁地协作互动,耗时费力。本地化校企合作使校企间具有“零距离”的地理优势,能极大地整合区域内的人才、设备、政策,信息等资源,建立高效、开放、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效率和水平。第一:更易于建立与维持经常性的沟通,彼此了解,避免企业需求信息失真,对校企合作中的问题能更好地实时调整。第二:使校企人才培养方案更易实施。校企“零距离”,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学校学习与到企业实训实习;教师学校授课与企业煅炼;企业技术人员入校指导与在岗工作时空上的矛盾,避免了人员的长距离车马劳顿,使校企合作组织形式更加灵活高效,为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拓展了空间。能尽快把科研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最终增强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和服务秦巴山区区域经济建设的能力。

3.提升“两型”社会的建设水平,促进秦巴山区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通过中职学校与本地企业间紧密的校企合作,培养大量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的中职毕业生到本地企业就业,则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技术支撑。毕业生既能就近照顾家人,解决老人贍养等问题,也能安心工作,将更多精力倾注于自身职业发展;对企业来讲员工队伍更加稳定,企业减少招聘和培训新员工的成本,更多高质量的熟练工人,也有益于企业的升级换代;也是政府实现新型城镇化,完成精准扶贫,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实施本土化的校企合作能将区域内的政府、职校、企业、信息、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有效的整合在一起,极大的提升秦巴山区工业建设水平,促进本地经济的跨越式,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校企合作与学生本地就业的阻碍因素

目前,达州以天然气化工、机电制造、冶金建材、纺织服装、食品和中药村加工、商贸物流、旅游等为重点产业。全市“1+7”产业园区,达州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加速发展,宣汉、大竹被列为全省首批14个工业强县示范县。各行各业大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企业,这些企业的用工政策、福利待遇都不低于沿海地区同类企业。各级党政,各中职学校在提高毕业生本地就业率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培养的学生还是不愿在本地企业就业。据不完全统计,我市职业学校学生就业率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占75%以上,内地企业近20%,本市企业不足10%,造成我市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短缺。中职生为何看轻本地企业?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中等职业学校与本地企业的校企合作工作没有做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设置雷同严重,资源配置结构欠妥

由于秦巴山区区域经济相对落后,中职学校发展空间有限,生存压力大,极易出现专业设置雷同现象。以达州市为例,2015年共有中职学校35所,88.57%的中职学校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45.71%的中职学校开设了会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40%的中职学校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34.29%的中职学校开设了学前教育,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全市计划招收中职学生25808人,上述6个专业计划招生数占到全市招生总数的51.28%,有20所中职学校雷同专业招生人数总和占其学校招生总数的50%以上,专业建设雷同,人才培养集中度高的现象十分严重(见下表)

专业设置雷同,不能充分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加之培养质量不高,很难满足当地企业对人才的强烈需求,对学校长远发展极其不利。同时,学生过度集中在几个专业,而本地企业容纳能力有限,从而制约了这些专业广泛深入地开展本地化校企合作,也为中职学生本地就业增加了难度。

专业设置缺乏特色,各中职校在专业建设上抛开自身的特色,在目前生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为争抢生源,而勉强开设所谓热门专业,而未考虑是否具备开设相关专业的条件。这样不仅会导致中职学校专业的重复设置,也会极大地耗费本就有限的教学资源,造成教学设施设备资源及教师资源浪费,还会使这些专业人才整体培养质量下滑,对专业向有特色、高质量的方面发展产生阻碍。

2.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服务社会能力不足

近年来,达州市高度重视中职教育发展,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开展,各中职学校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量、素质较高的技能人才,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总体来讲,由于本地区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落后、设备缺乏、“双师型”教师匮乏、生源质量较差,加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有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所以即使经过两年的中职学习,学生对职业能力的要求认识也有限,技能水平不高,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能力不强,从质量和规模上还远不能满足本地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社会认同感和公信力还普遍较弱,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效应,中职教育适应市场、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3.校企合作层次不深,人才成长环境不佳

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是熟悉企业一线生产流程、岗位要求、接受企业文化熏陶的过程,使其在工学结合中成长为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职业能力优良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但是,调研中我们发现,实际效果远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大部分校企合作只停留在提供实习场所、员工交流培训、教师岗位实践等方面,难于进入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严重不足,时间分布不合理,工学交替安排不当;实训内容简单、实训方式单一,很多企业出于自己生产效益的考量,对技术岗位、管理岗位主要采取让学生“参观”为主,实习流于形式,动手机会少,提供的实习岗位主要集中在要求简单、操作机械的一线岗位;实习期漠视“学生身份”,各中职校对学生第三年在企业实习期间的指导和管理不足,企业则大多关注短期效益,将学生当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员工”,对人才的持续培养不够。近年来,虽然许多学校都安排了专门教师对学生企业实习期间进行跟踪指导与服务,很大程度缓和了上述问题,但其力度不足,效果不佳,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不多。较难满足培养学生高层次的实践能力的需要。

4.各方意识落后,合作力度不够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但现在最大的困难是本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本地化校企合作不能有力地开展,关键是政府、企业及学校思想保守,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促进本地化校企合作对提升技能型人才育人水平、促进企业发展,加快地方经济繁荣的作用与意义。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投资周期长,见效慢,甚至认为是为发达地区培养人才,而不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大。没有形成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内在动力,对校企合作缺乏应有的指导。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处于被动和消极的态势。认为校企合作只对学校和学生有利,为学校提供了教学实习场地设备、培养了“双师型”教师、锻炼了学生的技能,提升了学校办学声誉。而对企业来说参与校企合作将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得不偿失,是“赔本买卖”,难以带来短期的经济效益,与其花大力气培养人才,不如直接选聘成熟人才。学校认为校企合作就是为学校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提供参考,补充学校实习、实训教学资源不足,联系学习实习、实训单位、解決学生的顶岗实习。由于认识落后,合作意识不强,使得校企深入开展合作乏力。

5.风险利益不对等,机制保障不健全

近年来,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现存的政策法规主要是一些指导性原则,法律法规性文件少,可操作性较差,缺失与滞后严重。国家对企业参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不足,对企业的利益考虑不周,保护不够。缺乏相关法律制度、实施细则的约束,学校热,企业冷。现在校企合作大多是自发性的行为,这些合作多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合作的成效参差不齐,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较差。此外,政府也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促进校企合作。

三、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学生本地化就业的对策

1.积极转变观念,加强校企联系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环境和资源,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通过校企各环节“零距离”接轨,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实现技能人才加速成长。中等职业学校要提高学生当地就业率,就必须转变观念,主动作为,积极与当地企业互动。

首先,校企互相加强需求对接。学校组织人力深入本地企业,对企业各岗位所需要人才的专业要求、技能要求、所能提供的薪资、福利待遇等情况进行调研,精确掌握市场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企业选派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兼职授课等方式,对学校的场地设施、专业建设、师资水平、社会声誉进行考察,评估,加深对学校办学和学生培养能力的了解。

其次,积极推介本地优秀企业,营造良好本地就业氛围。每年在学生顶岗实习前夕,采用制作本地企业人才招聘专题网站,举办“当地企业人才卖场招聘”活动等方式,通过企业微信公众号、现场报告会、现场参观、现场招聘等渠道,创造条件让本地企业充分展示、推介自己,让学生及家长与本地企业“零距离”接触,充分了解本地企业,形成良好的就业心理预期。

第三,促进校企文化融合,凸显校园文化职业特色。充分利用橱窗、墙面、网站、大屏幕等文化载体,以及邀请本地知名企业专家进校开设讲座和组织师生参观访问企业等形式,将本地企业的价值理念、生产经营、职业素养等融入校园文化,课堂文化,通过校企文化对接,扩大企业品牌与无形资产。

第四,坚持本地优先的原则,让优秀人才服务当地。利用学生到本地企业见习、实习及企业导师到学校指导实训等环节,使学生与企业充分接触,让本地合作企业优先挑选、录用表现出色的学生,降低企业员工培训成本和风险。

2.立足地方实际,打造特色专业

中职教育直接面向具体实用技能的培训,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专业设置和改革既要考虑学校自身办学条件,还要考虑到专业设置与培养的人才是否紧密地联系区域实际,是否能满足本地用人单位的需求。前面提到的部分专业开设雷同率高、覆盖面窄、与本地产业结构不相符等问题,均是由于专业建设与课程设置一味跟风或凭着自己感觉走,并未与本地企业对短缺人才的质量规格进行有效沟通造成的。

因此,中职职业教育应注意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主动地根据市场需求做到专业设置有特色。达州市地处秦巴山区腹地,是传统的农牧业地区,同时二、三产业体系不断壮大、完善,产业结构日益优化。除对农业、林业、畜牧、水利等第一产业人才有巨大需求外,新兴工业,现代服务业人才也严重短缺,那么在专业设置和改革中就应多考虑这些方面的因素,通过打造特色专业给力本地优势产业,这样才能使学生觉得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办学良性循环,增强学校的活力与发展后劲。从而更好地为当地产业的发展服务。

3.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校企融合

要提高学生本地就业率,必须在校企间构建以“招生”为起点、以“基地”为的纽带、以“教学”为核心、以“师资”为保障、以“管理”为抓手的“五位一体、互动促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联合招生,充分展示校企优势

近年来,由于学生总量的减少、各县域职教中心规模的扩大,许多中职学校面临生源枯竭的状况,招生难是各中职学校能否正常办学的最大问题。校企联合招生,可以利用企业优势为学校在招生前调整专业设置,明确招生计划等方面提供比较准确的信息。招生时做到有的放矢,既解决了学校招生难,又解决了人才供求的矛盾。学校利用招生宣传的有利时机,在推介自身专业设置、学生培养、就业去向的同时,推介当地企业,介绍当地企业规模、业绩、职工工资、福利待遇及用工政策;介绍当地企业培养方式与学生就业;介绍本校毕业生在本地企业的工作状况及成长经历,让学生及家长对当地企业形成直观印象。推进学校招生,企业招工的一体化建设。

(二)校企共建实践就业基地,实现资源共享

校企共同建设实践就业中心,以此为校企深度融合的平台和纽带。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发挥企业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工艺优势、技能人才优势和企业文化优势,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将学生的学校培养和企业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企业通过安排学生实习,让学生在企业生活、工作、学习,最终达到了解学生,储备人才,满足企业用工和选聘人才的目的。校企共同打造實践就业基地,不仅可在岗位实践中实现学生“零距离”培养,更好地完成学生由岗位实践到岗位就业的过渡,还可为企业员工及社会培训提供便利条件,承担社会化技能鉴定考试、培训等,实现资源共享。

(三)校企共同开发技能型课程,促进教学改革

技能型课程是打造特色专业的依托,实现技能人才培养的载体。通过深入的校企合作,大胆进行课程改革,使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人才评价标准能够体现本地企业的要求。校企分别指派专任教师和技术骨干组成技能型教材编写小组,对企业职业岗位工作进行分析,根据企业的工艺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按照专业设置标准和教育认知规律,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等方式,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编制成新的课程。同时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实施与企业共担,吸收企业的各类技术人员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特别是实作、实训课程要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通过规范的教育培养,使学生首岗适应、多岗迁移的能力明显提高。

(四)校企共建双师团队,实现师资共育

校企双方共同建设一支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是校企合作办学、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保证。因此,中等职业学校须高度重“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是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力争使更多教师向“双师型”转变。定期对专业教师培训,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实习,建立一套“双师型”的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切实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二是加大对骨干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引进。中职学校制定优惠政策预留编制引进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三是聘请企业的行业专家和有专业特长的企业师傅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将企业的能工巧匠请到中职课堂中来,建立一支兼职教师队伍,既解决专业师资短缺问题,又可弥补学校专业教师实践知识之不足。实现校内教师与行业资深技术骨干联手,加强了校企良性互动,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实现校企文化融合,收到很好效果。

(五)校企共管实习实训,完善管理机制

完善的校企共管机制,是保障学生各项实习实训的全面开展的基础。校企间通过共同制定实习计划、共同挑选实习指导教师、共同落实实习任务、共同参与实习成果评价、共同控制实习风险等方面,对学生“双育,共管”,实施角色交互、岗位交互。企业内有师傅带领,人事部主管负责管理,学校有实习指导老师加强学生的日常跟踪管理,同时学校就业部门加强跟踪指导。形成校企共管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及考核评价机制。

4.优化合作机制,提供制度保障

校企合作应该是政府主导下的校企合作,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牵线搭桥:一是地方政府结合其产业结构与人才需求情况,制定区域技能型人才发展规划,对区域内的各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资源配置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布局,对校企合作给予强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二是健全校企合作组织机构。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行业协会、当地龙头企业和学校参与的“校企合作委员会”,通过定期会议的形式,协调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重要问题。学校和企业要建立校企合作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校企的合作关系、强化合作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三是建全运行机制。加强对校企合作投入支持机制、合作动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和评估保障机制建设,制度中应明确校企合作各相关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内容具体、责任到位,以便监管。对不履行或没有履行好相应责任和义务的任何一方,实行层层问责。增强校企合作的外部强制力和内在动力。

5.提高服务水平,畅通就业渠道(一)建立高效的就业管理团队

管理团队的建设是校企合作有效运转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基本任务是为学生就业服务,为企业服务。应根据“企业主体、学校主导”的原则,分别选派敬业奉献,责任心强的专任教师、企业管理人员,优秀学生代表组成,形成以教师主导、学生参与、企业介入的“三力合一”的高效、互动团队,这种灵活、开放的团队保证了校企合作深度发展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创新性。

(二)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共享就业信息

建立招聘信息互联共享机制,实现本区内招聘信息联网共享。充分利用专题网站、微博、微信、移动App应用等新媒体所具有的信息反馈高效、便捷、互动体验丰富等特点,广泛收集,及时定制定向发布行业企业所需的技能人才信息。同时与线下举行多场次行业人才专场招聘会、校企对接会的方式相结合,为中职学生提供更多求职选择,切实服务于广大学生和招聘企业。

(三)加大宣传倡导力度,做好就业指导工作

加强就业宣传引导,形成“以学校就业引导为主体,本地企业积极参与”的就业指导模式。通过就业指导课、职业教育活动周、本地就业指导报告会、本地企业专场招聘会、本地就业市场调查报告、学生就业思想调查报告等全方位、多形式,多渠道、多维度营造良好的本地就业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使学生及家长,社会对职业教育、本地就业、外地就业有正确,客观的认识。同时积极开展职业素质测评,帮助中职生了解自身特点、职业能力,合理确定求职方向,形成教育与指导紧密结合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柯水云教育与职业2009(3)

[2]《校企合作的问题、原因以及解决方法》百度文库

[3]《打造校企一体化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张震机械职业教育,2012(7):3-4

[4]《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王晓琳张克亮2013.9

4.校企合作就业协议书 篇四

甲方:广东科学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 地址: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珠海大道南

地址: 联系电话:0756—7796216 联系电话: 传真:0756—7796215 传真: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很强的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学生学习、实训、就业提供更大的空间,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实行教学内容,为毕业后服务于企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探讨大学生实现创业的新方式,努力开拓教学实践和就业创业的渠道,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聚焦我校区的优质资源,为企业招募人才、产品研发、开拓业务提供新机遇,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

第二条:双方经友好协商,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甲方根据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且在不影响乙方正常生产的前提下,达成一致意向,签订本协议。

第二章:权利与义务

第三条:

(一)甲方责任

1、甲方作为乙方的人力资源培训基地,应利用学校的专业理论培训优势,根据乙方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的为乙方培训有关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实施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为乙方整体提供培训员工的素质服务。校企合作协议书2、根据乙方提供的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修改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适应企业需要。

3、甲方在乙方建立基地有双重功能,既是大学生技能实训基地,同时也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校外基地,甲方在乙方挂牌名称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学培训基地”。

4、甲方安排学生到乙方实训、学习,教育学生遵守乙方的有关规章制度;乙方为甲方学生实训、学习提供必要条件,并指派相关人员指导,在进行技能实践指导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训,对学生实训、实习情况提出考核评价意见,同时根据工作情况给予适当的酬金。

5、甲方应为乙方优先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供乙方选拔和录用。

6、甲方可以资助乙方用于教学与管理的各种设备、仪器等,督促乙方认真维护与有效利用。

第四条:

(二)乙方责任

1、乙方作为甲方的校外实习基地,应尽量满足和保障甲方学生的实习需要;按照甲方提供的实习计划,制定详细的实习内容和安排。

2、负责向甲方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结构状况,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等信息;参与甲方制定专业培养目标,审定专业教学计划和各种培训计划。

3、乙方可参与修改课程计划、调整课程设置。

4、乙方认真维护与有效利用甲方资助乙方用于教学与管理的各种仪器、设备等。

5、对甲方的实习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与考核,以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专业学习。

6、乙方对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或使用有危险性的仪器设备时必须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7、负责安排双方联合培养的合格毕业生就业,做到优先录用。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当地《劳动合同条例》的相关程序,签订就业协议。

8、乙方应确保本单位单位招聘及用工的合法性。

第三章:公共安全,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对办公用品的使用作如下规定:

第五条:复印机使用。供本部呈上对下公文往来中的时效急、数量少的表格、资料、文件等范围的材料。一般数量超过25份的材料都要交打印中心处理。各办公室复印的材料要计算好份数,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凡是各办公室需要复印材料统一交办公室文员。未经部领导同意,不得承接外部门材料复印。无关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进入复

印间。凡复印多余的涉密材料,必须及时销毁。

第六条:办公文具使用。办公文具统一由办公室负责管理,如有需要,一律到办公室领取。如文具损坏,则以旧换新;如文具丢失,则说明丢失原因。办公用纸张需节约使用,凡初稿、未形成正文的可利用已废弃文件纸双面打印,或正反面利用纸张。

第七条:电教器材由组织科负责保管使用与保管。部内所有贵重物品必须指定专人操作、使用、保管和维护。未经部领导批准,一般不外借,本部人员因特殊情况需个人借用,须写借条,并经部领导同意方可使用,用后归还,损坏赔偿。

第八条:网络设备管理。本部微机和网络设备由专门机构和专人负责维修处理,他人不得私自拆卸、自行维修。上网人员需正常使用网络资源,按操作规程正确操作,严禁异常关机。网络设备故障需由有关人员及时与信息中心联系,以便尽快排除故障。

第四章:指导思想

第九条:贯彻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精维修、能操作、会营销、懂管理”和良好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的定位要求,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改变,扩展和密切行业、企业的联系,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找准专业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建立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努力为当地经济服务,

第五章:场地租赁

第十条:甲方租用乙方位于(建筑面积 m2)作为校企合作场地,并收取租赁费用。

第十一条:租赁期限为。

第十二条:费用按每月每平方米 元人民币计算(含租金、管理费、税费、水电费),从 年 月 日开始计,第 年起( 年 月 日)租金和管理费在上年基础上递增 %。

第十三条:本协议租赁费用每两年结算一次。

第六章:其他事项

第十四条:甲方或乙方因特殊原因,提出提前结束实习的,需提前----天通知对方。经双方协商同意后方可结束。

第十五条:实习生因故请假、早退,或缩短实习时间。乙方需提前----天通知甲方,经甲、乙双方协调后另行安排。

第七章:附则

第十六条:双方每年检查评估本协议书执行情况,总结合作经验、调整、完善协议。

第十七条:双方根据全面合作开展情况,适当时候在各类媒体上进行相关宣传,扩大双方影响。

第十八条:双方应遵守有关条款。本协议未涉及的事宜,可形成补充协议或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如一方单方面违约或有损对方利益或形象的行为,另一方有权终止协议。

第十九条:本协议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授权代表共同签字盖章后生效,协议有效期十年。

第二十条:如需延长,在协议到期前三个月双方进行协商。 甲方(章): 乙方(章):

授权代表(签字): 授权代表(签字): 签署日期: 签署日期:

【校企合作就业协议书(二)】

甲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乙方:

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双方就共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 学院 专业教学实践基地事宜,经双方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总则

1. 通过合作,形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 成立组织机构,负责制定学生实习、就业及其他校企合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3. 制定工作计划,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校企合作协议书程和教学资源;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

二、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

1. 甲方同意乙方为甲方的“校外教学及就业基地”,列入协议用人单位,在尊重学生本人意愿的前提下,向应届实习学生和毕业生推介乙方。

2. 甲方与乙方合作,参照职业岗位任务要求,共同开发与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即共同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

3. 甲方与乙方合作,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

4. 甲方与乙方合作,将企业和职业等要素融入校园文化,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

5. 甲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与乙方共同协商后,确定部分课程的时间、内容、人数和要求,与乙方共同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和安排,将课堂设在乙方进行,经双方确认后组织实施。

6. 甲方与乙方协商后,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有组织地安排相关专业学生到乙方进行顶岗实践。

7. 甲方可以根据乙方的具体要求,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服务。

8. 甲方根据有计划安排教师到乙方参加顶岗实践工作,并协助乙方管理参加定期顶岗实践

的学生。

(二)乙方

1. 乙方管理人员应甲方邀请,作为相关专业的校外专家和企业兼职教师,为甲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出谋划策,并安排相关岗位的一线员工实质性承担甲方的授课任务。

2. 乙方可以接受甲方的专业教师深入到乙方企业参加顶岗实践。

3. 甲方学生顶岗实践期间乙方将按公司现有各类规章制度对顶岗实践学生进行工作管理,按照同等对待,同工同酬的原则,按照____元/小时为学生发放顶岗补助。

4. 在顶岗实践期间,乙方应负责为学生提供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安排实习生在与所学专业相同或相关的岗位上进行工作,不安排实习生从事与学生专业无关的工种和岗位、危险和粗重工种以及其他教育部明令禁止的岗位。结合实际情况,为实践师生提供学习专业知识、从事专业实践活动的机会,并委派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5. 乙方安排专门车辆,组织甲方实践师生的来回接送,并保证其途中人身安全。

三、合作时间

本协议有效期为 年,即 年 月至 年 月。

五、其他

1. 如因不可抗力事件致使协议无法履行,则本协议自动终止。

2. 合作双方本着友好协商的原则来解决协议履行过程中出现的其他情况。

3. 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合作协议一经双方代表签字盖章即生效,双方应遵守有关条款。

甲方(盖章): 乙方(盖章):

甲方代表: 乙方代表:

5.校企农业科技合作意向合同 篇五

甲方:冷水江唐人生态养殖发展有限公司

乙方:湖南农业大学

秉着平等自愿、互惠双赢的原则,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在充分而真实地表达各自意愿的基础上,就有关农业科技合作事项,达成如下合作协议:

一、合作原则:优势互补,互惠双赢,高质高效,共同发展。

二、合作内容:

1、生猪品种改良及配套饲养技术的研究开发;

2、种猪选育基地的建设;

3、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

4、乙方可将甲方确定为湖南农业大学产学研基地,共同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甲方应为乙方提供必要的实习条件;

三、合作方式:

l、乙方根据甲方不同时期的发展目标,乙方采取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和人才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

2、具体合作事宜,应单独签订合作协议,实行一事一议的合作方式。

四、双方的有关负责人在每年的年底进行一次联席会,对一年的工作进行总结和对明年的工作进行部署。

五、本合同有效期自2007年7月1 El~2009年12月31日止,经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六、未尽事宜,双方另行协商。

七、本合同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

甲方:冷水江唐人生态养殖发展有限公司(盖章)

代表

乙方:湖南农业大学

代表:

6.校企双方合作就业合同 篇六

优化机制促就业 校企合作育人才

就业是民生之本。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着力点,紧密结合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实施与企业全面有效对接,进一步优化就业工作机制,狠抓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开创就业工作的新局面,实现了就业质量、就业率“双高”和用人单位、毕业生“双满意”。学院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率均达90%以上。近几年,在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排名中,稳居全省前列。

一、优化就业机制,提高就业服务水平

(一)建立“2345”就业工作机制

深化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两项改革,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建立“学院为主导、系为主体、毕业生唱主角”的三位一体运行机制;形成了学院、职能部门、系、专业“四级联动”长效机制;实施就业考评、目标管理、实习导师、定期排查通报、预警五项制度。

(二)强化四个保障

不断强化就业工作意识,视就业工作为办学生命线。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队伍建设、经费投入、硬件建设和制

度建设等方面,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夯实了基础。

1.组织保障。实施“一把手”工程,学院成立党委书记任组长、院长任副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全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定期召开全院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确保就业工作扎实推进。各系成立了以系主任任组长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具体组织、检查、落实本系毕业生就业工作。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具体负责毕业生就业日常管理服务工作,充分发挥“管理、教育、指导、服务”职能。建立了全院抓就业、全员抓就业、全年抓就业的“三全”就业工作机制,就业工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关爱学生成长、关心学生就业。

2.队伍保障。按照“严把进口、加强培训、提升能力”的思路,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坚持以“双满意”为目标,努力打造思想政治水平高和业务素质过硬的就业工作队伍。一是在人员配备上保证了就业工作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二是重视就业工作人员培训和提高。

3.经费保障。一是经费投入。近三年安排用于就业市场、教育指导、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队伍培训、信息化建设等各类就业经费四百多万元。二是硬件设施。建立了集就业咨询、指导、教育、服务于一体的就业工作阵地,设有就业办公室、就业洽谈室、信息查询室、就业档案室、就业宣讲室等就业办公场所。

4.制度保障。立足自身优势,在就业中体现特色、突出亮点,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实现了就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1)实施就业考评制度。制定了《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考评暂行办法》,按照“既重结果,又重过程;既重横向比较、又重纵向对比”的原则,进行量化考核。

(2)实施目标管理制度。分管院领导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与各系主任签订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书,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确保实现“双高”、“双满意”就业工作目标。

(3)实施就业实习导师制度。推动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加强毕业生顶岗实习管理,实习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生完成实习任务的同时,把推荐就业作为岗位职责,实行实习与就业相结合。

(4)实施定期排查摸底制度。学院定期实行毕业生就业情况摸排,对未就业毕业生逐个分析,找明原因,加强就业指导。

(5)实施就业进展情况月通报制度。1至5月份每月在全校范围通报各系就业进展情况,6月份实施周通报制度,一周一总结、一周一调度。

(6)实施就业预警制度。对就业工作开展不力、措施不到位、对口就业率较低的专业和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限期整改提高。

(三)加强就业创业教育

加强就业规划和指导,开设就业指导课,积极引导学生先就业后择业。加强创业教育,积极培养班级创业团队,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开展,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益。如工美系2012届毕业生高维全在校期间,学院为其提

供专门创业工作室,在老师的帮助下,未毕业即注册公司开展创业。

二、强化政行企校合作,实现就业“零距离”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泰安全省旅游文化高地、“一圈一带”(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的重要城市,泰山旅游、优质农产品生产等优势产业和人才需求强劲的独特区位优势,坚持政行企校合作,通过实施“德技并重,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德育为首、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职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并重,实现理论与实践交融,构建了“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培养德高技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可以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为顺利就业、零距离上岗提供了保障。

(一)政行企校合作,探索合作办学新模式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在泰安市政府统筹下主持组建了包括5所高职、23所中职、30家企业,中高职有机衔接、行企充分参与的机电技术职教集团等7大职教集团;与4所中职、4所本科合作办学;与韩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国,及台湾地区的企业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已培养韩国留学生67名,探索并深化政校、区校、企校和校校合作新模式。

(二)深化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始终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与企业联姻,与社会携手,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方向上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一是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世界第一大机器人巨头——瑞士ABB公司,合

作建立山东省唯一“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与上海中锐教育集团合作,共建校内汽车工程实训中心;与东方领航教育集团共同打造校企合作特色航空服务专业;与泰安轻松表计公司合作,将智能电表的焊接、组装、调试等工序搬进了实验室;利用电子专业技术优势,与中天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天电子等离子焊接研究所;利用校内SMT生产线,与泰医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校中厂”,生产“胎儿监护仪芯片”;机电系与泰安厚丰有限公司合作,把车间搬进学院,不仅为学生实践锻炼创造了全真的生产环境,并且运用企业化管理方式和经营方式,创建了学生即员工、教室即车间、教师即师傅的企业运行氛围。二是满足企业急需开设“订单班”。学院常年开设“三星电子班”、“鲁能班”、“晨辉班”、“方特班”、“银座班”“欧典班”等订单冠名班20个,成为学院校企深度合作的最佳典范。三是依托项目建设,校企深入合作。与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泰安五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共同实施了省级科研项目“重型汽车电气系统数字化”;与山东光明起重机械有限公司共同实施了市级科研项目“钢丝绳电动葫芦报警器”。四是探索实践 “实境体验、生产实训、顶岗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即在合作企业接受不少于30个工作日的职场实境体验,在一年内接受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的职业体验测评。之后,通过技能训练中心、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一体化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在进企业顶岗前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在第三学年进入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践,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获得相关工作经验

和一定的顶岗报酬。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培养的人才深受企业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优化专业结构,适应市场需求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与社会需求联系的衔接点。泰山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于市场,着眼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现实和前景,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找准专业定位,调整培养方向,以完全的“市场思维”做好专业人才培养工作。

一是专业设置应“时”而“动”。学院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采取“留、并、撤、转、上”等方式,以机电一体化技术、汽车电子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园艺技术为重点特色专业,建设6大专业群,服务当地支柱产业发展。

二是课程建设应“需”而“变”。以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相关职业资格为标准,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改革课程体系,调整教学内容,增加涉及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以及生态、旅游、泰山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完善以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的课程评价标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学院专业设置随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应“时”而“动”,课程建设随经济社会发展应“需”而“变”,专业建设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上实现了“贴身服务”、“零距离对接”。

三、桃李成才自芬芳,成就泰职品牌

(一)技能大赛获佳绩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大力支持师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参加省级以上技能大赛,累计获奖200多项,体现了学院突出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养成效。2012年技能大赛获奖数量、等次再创历史新高。在学生参加的22项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34个,其中,特等奖1个、一等奖1个;获得省级奖项42个,其中,一等奖7个。

(二)学子事业起飞展风采

学院毕业生秉承“攀登”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坚守职业道德、苦练职业技能,迅速在企业站稳脚跟,涌现出一批企业、行业技能能手,并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中屡屡获奖,展示了“泰职人”的风采,在社会上树立了泰山职教品牌。2012年9月服装设计专业09级学生肖振宇同学的作品淘小子@《唐顿》在第14届江苏国际服装节的中国真维斯杯休闲装设计大赛中取得第四名的好成绩,进入全国总决赛。旅游专业2000届毕业生韩兆君,被评为泰安市终身精品导游,2012年获得全国导游员大赛大奖。2013届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巩熙,现任总装备部上等兵,担任“神十”解说员。毕业生岳文利,毕业一年后就职区域销售经理,第二年个人销售总额突破1300万元。毕业生刘国,毕业后创建了5家公司,解决就业2000余人,年营业额过亿元。

(三)泰职品牌打造就业高地

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毕业生追踪回访制度,密切关注毕业生生存、发展状况。经统计,毕业生就业满意率、用人

单位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泰山职业教育品牌获得社会的高度认可。用人单位认为学院毕业生爱岗敬业,能吃苦、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专业技术扎实并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整体素质较高。良好的品牌效应和社会认可度为泰职学子搭建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高”就业平台。2011年,毕业生2695人,就业率98.77%。2012年,毕业生2337人,就业率98.48%,被省政府授予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6.01%。部分毕业生入职半年就晋升为中层管理人员,2012届毕业生最高年薪达23万元。

上一篇:小学生怎样写好写人作文下一篇:元旦文艺演出节目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