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2024-08-30

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方法(17篇)

1.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一

谈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方法

摘要:文言文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于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当前的文言文教学结果却并不理想,由于教学方法陈旧,而且文言文是古代语言,理解难度比较大,所以,学生们学习起来非常困难,也不利于新课标的改革。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学习文言文的同时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化积累,所以,我们必须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前言:

语文是初中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同时也是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也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一部分,大部分学生都比较难掌握[1]。学习文言文有利于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了解古代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文学情操,并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进行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重视文言文的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

一、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文言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文言文是古代语言,与我们的现代汉语有比较大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起来总会感到有些困难,甚至力不从心。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必须要采用创新的方法来让学生主动爱上文言文的学习。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开始讲课之前,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把课文中的一些比较特殊和常见的字词和句型提前告诉学生,让他们做好准备,自己去查阅资料,提前进入状态。此外还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上网查找上课所需的资料,例如课文中没有提到的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现状的等,做好这些课前预习工作,学生们会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和兴趣,这就达到了预习的目的,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另外还可以讲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有趣的故事和典故,联系生活实际,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响应,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消极抵触心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在上课前,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查阅一下课文中的一些难词难句,查阅一下历史上有没有仲永这个人,“伤”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猜测一下仲永为什么最后变成了一个普通人?同学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等等,通过老师设置的这些问题,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提前带入到这样的情境中去。

二、多读多想,领会文章含义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而,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通读课文,并且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仔细品味,体会课文的内涵和意义。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盲目的去读,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重点来制定一个合适的阅读计划,仅仅如果只是依靠课堂上的时间是根本不够的,所以,在课下老师也要安排学生去阅读课文,只有多朗读、多理解,才能消化所学内容,老师在开课时期就应该做好计划,明确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按计划去诵读文章,把课外和课堂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其次还可以进行多样化朗读训练,分小组或是分男女来进行朗读合作,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提高学习效率,把握所学的知识[3]。例如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别扮演邹忌、齐王以及旁白等人,通过进入角色进行朗读,深刻体会人物当时的内心和情绪,从而正确把握文章的格调和主旨,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除此之外,还可以把文章故事改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加深印象。

三、主动探索,加深课文印象

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课文翻译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文言文毕竟是古代的语言,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所以,翻译文言文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课文,理解所学内容。

但是在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老师通常采取的是一字一句进行讲解和翻译,老师说、学生记,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不高,课后只能是自己不停的死记硬背,效率也不高[4]。所以,为了更好的学习文言文,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老师可以采取一些阶段性的方法来训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首先老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理解文章,通过查阅一些课外书和字典等的工具书,自己解释字词和句子,去翻译全文,不需要全懂,只要译出文章的大体意思就可以;其次是等到学生们都大体翻译出文章的意思后,可以分组让他们进行交流学习,互相讨论;最后让学生分小组翻译全文,对于学生存在争议、理解不准确的地方,老师要及时进行纠正和指导,并且对于重点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例如一些特殊字、特殊句式等。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训练,不仅能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学会翻译课文,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合作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结语:

总之,老师要积极探索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自学意识,降低文言文的学习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学好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文化底蕴,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晓玲.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162.[2]黄玉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02:182.[3]张爱玉.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111.[4]周成荣.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0:82+219.

2.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二

一、关注课前预习效果,加深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熟悉度

文言文教学与语文其他教学内容不同,理解难度比较大,在课堂上,学生要跟得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就需要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通过预习熟悉文言文内容。初中语文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缺乏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他们认为课前预习可有可无,而且会占用课外的自由时间,所以不愿意进行课前预习,或者敷衍了事,这使得课前预习难以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关注学生课前预习的效果,监督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如让学生对文言文进行注释和翻译,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内容,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奠基。

现以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出师表》为例,这篇文言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给予的期望,言辞恳切,表达了诸葛亮的一片赤诚之心。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文,并通过预习描述文言文主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点名让平时学习习惯较差的学生翻译文言文,通过他们翻译的情况,就可以基本了解到全体学生的预习情况。对于翻译比较好的学生,教师给予表扬,使学生从课前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课前学习效果差的学生,教师要针对他们课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中,如果课前预习与课堂教学脱离,会出现学生跟不上教师教学节奏的情况,增加了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难度,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形成了不利影响。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课前预习,关注学生课前预习效果,对学生课前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纠正,促使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增加对文言文内容的熟悉度,这对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减小文言文内容理解难度

多媒体信息技术以现代化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创造充满魅力的教学情景,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注意力,而且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还可以帮助学生梳理重点知识,构建系统的知识框架,减小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文言文重难点教学中,教师必须合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文言文内容化难为易,确保学生可以真正理解文言文。

仍以《出师表》为例,教师先利用投影仪展示了刘备、刘禅、诸葛亮以及北伐战争的简介资料和文章写作背景,再以风趣的语气讲述刘备、刘禅以及诸葛亮的故事,通过故事,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然后教师再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逐句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难度,在教师的引导和详细分析下,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文言文内容。

将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使教学充满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还可以有效简化文言文内容的理解难度,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知识,对实现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

三、背诵文言文,增加学生文言文语言积累量

背诵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式之一,主要是因为文言文在考试中也占据着非常大的比重。试题中的文言文题目一般都是原文填空和文言文分析,因此需要学生背诵文言文,通过增加文言文语言积累量,实现文言文知识的实践应用。

仍以《出师表》为例,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采取了比赛背诵文言文的措施,将文言文背诵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在好胜心的刺激下,学生认真背诵文言文,文言文背诵的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为了进一步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默写,因为默写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掌握程度,也可以避免学生“会读不会写”的情况出现,确保他们能在考试中正确填写相关文言文内容。

3.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有效教学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言文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构成部分之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展文言文教学不仅可以传承中华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更好地完善教学结构继而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该如何推进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从而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论述。

一、朗诵教学要先行

“读书万遍,其义自现”这句话所论述的就是“朗诵”的意义。在文言文的教学之中,朗诵尤其的重要。

因为朗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全文,朗诵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提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好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引导学生朗诵文言文。

朗诵文言文并不是指简单地将课文读一遍就完事,而是要在朗诵的过程中注意一遍又一遍地推断文言文的层次性,去推敲文言文的含义,去摸索作者的主旨含义。所以,在文言文教学的朗诵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去开展朗诵教学。

二、听朗诵音频文件

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言文篇目都是古代大家的作品,而这些作品也被很多的朗诵名家进行了朗诵。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朗诵的断句等内容,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这些名家的朗诵音频文件,从而让学生去学习如何朗诵文言文。

此外,在听别人的朗诵的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别人的朗诵与自己的朗诵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发现自己有待提高的地方,继而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开展朗诵竞赛

朗诵这种意识一定要树立起来学生才会在文言文的学习之中自觉地做到“读书百遍”。所以,为了培养起学生的朗诵意识,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借助一些趣味化的活动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定期或者是分单元开展小型的朗诵比赛。通过这种比赛的形式将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朗诵意识,也将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诵比赛中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继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四、做好训诂教学工作

文言文的学习难点就在于如何将每一个文言文字、词的释义找准确。所以,要想促进文言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促进学生的进步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好文言文训诂教学。

所谓文言文的训诂教学工作就是将文言文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单元,并且对文言文的理解要细致到每一个字词、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做好训诂教学工作又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下面笔者就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进行论述:

读准字音

在文言文之中有不少字词是学生之前没有见过的,还有些字词是学生之前认识但是在文言文中却是另一种读法。而读音是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基础的一步,所以一定要读准字音。例如:

嗜—shi,四声;

俟—si,四声;

容臭—xiu,四声;

烨——ye,四声;

谒——ye,四声。

通过将《送东阳马生序》中的难字、生字的读音读准了,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这篇课文的朗诵,也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好这篇课文。

释准字词

字词是构成一篇文章最基本也是最简单、最小的单元,同时这些小部件对于课文的理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之中,将一些关键的字词解释准确也是一项基本而又艰难的课程。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想解释准确字词就一定要翻阅古汉语字典,并且掌握某些字词的关键用法继而将其放在一个整句中进行理解。例如:

余幼时即嗜学:即——就;嗜——喜欢、爱好。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有办法;致——取得、得到,文中引申为“买书”;以——连词,用来。

这样将每一个关键性的字词进行了细化的解析才可以更好地理解好整篇文言文,继而更好地开展文言文教学活动。

译准句子

字词构成句子,字词的理解是课文理解的基础,也是句子理解的关键。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还要注意到的一点就是要译准句子。唯有如此,学生才可以从一个现代化的思维去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理解出作者想在文中表达的主旨。例如: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去借书。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有时候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无法弯曲和伸直,也不能放松抄写书本。

将以上三个步骤一步步地落实到了文言文的学习之中,必然可以做好文言文训诂教学工作,也必将可以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最终将实现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五、注意延伸性的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的开展也是对学生的理解能力的一种培养,因为任何一篇文章的存在必然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主旨在其中。

所以,理解任何一篇文言文都必须要加强学生对文言文主旨、思想内涵的理解,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实现学生的能力提升。例如:

在《送东阳马生序》这篇文言文的教学之中,就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注意理解文中所传达的“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主旨。

当然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还可以推介一些文言文数目给学生。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以上几个方法是文言文教学中的常用方法,也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简单总结。但是这些方法只是文言文教学方法中的九牛一毛,还有更多的方法等着语文教师去挖掘,去寻找。

【参考文献】

[1]赵彩娟.训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点滴——学生实习有感[J].现代企业教育,2008年第4期

[2]左顺孝.关于《岳阳楼记》中两句译文的商榷[J].陕西教育,2007年第5期

4.初中语文文言文语法知识的复习 篇四

文言文实词:

1爱:①爱,亲爱,友爱。《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故以其爱不若燕后。”《韩非子•五蠹》:“非疏骨肉爱过客也。”②亲爱的,心爱的。李朝威《柳毅传》:“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③爱护,爱戴。《史记•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怜惜,爱惜。《左传•子鱼论战》:“若受重伤,则如勿伤。”苏洵《六国论》:“向使三国各爱其地。”⑤舍不得,吝啬。《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又:“吾何爱一牛?”⑥喜爱,爱好。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按:àn ①用手摁压。《梦溪笔谈•活板》:“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抚,握。《五人墓碑记》:“缇骑按剑而前。”③控制,抑止;放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④查看,巡察。高启《书博鸡者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⑤核查,查验。张溥《五人墓碑记》:“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按语”即本此义。

3白: bái ①白色。《史记•鸿门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大王。”[白丁]无功名的人。刘禹锡《陋室铭》:“往来无白丁。”②光亮,明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③纯洁,皎洁。白居易《琵琶行》:“唯见江心秋月白。”④明白;洗雪。高启《书博鸡者事》:“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⑤禀告,告诉。柳宗元《童区寄传》:“虚吏白州,州白大府。”

4拜: bài ①表示恭敬的礼节,跪地,两手合抱于胸前。《史记•鸿门宴》:“哙拜谢,起,立而饮之。”②拜访,拜见。《孔雀东南飞》:“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③拜谢。《左传•之战》:“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④授予官职。《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⑤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⑥敬词(有时含上奏、上进之意)。《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下面一行小字,道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郡王穆莳拜手书’。” 5谤: bang ①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②毁谤,诽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暴:一pù ①晒。《荀子•劝学》:“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②暴露。苏洵《六国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③显露。张溥《五人墓碑记》:“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

二bào ①猛烈。蒲松龄《促织》:“屡撩之,虫暴怒。”②突然,猛然。《吕氏春秋•察今》:水暴益,荆人弗知。”③暴躁,急躁。《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雪。”④凶残,残暴。《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⑤欺凌,侵害。《世说新语•周处》:“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⑥祸患,祸害。纪昀《唐翁猎虎》:“近城有虎暴。” 7卑: bēi ①低,低下。《资治通鉴•淝水之战》:“且东南卑湿。”②地位低下,卑微,低贱。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③贬低,降低。《韩非子•有度》:“卑主之名,以显其身。”④低劣,差。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⑤以„„为卑,轻视。晃错《论贵粟疏》:“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⑥衰微,衰落。《左传•昭公三年》:“公室将卑,其宗族枝叶先落。”⑦谦词。如“卑职”等。

8备: bâi ①具备,完备。《荀子•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②齐全,周详,周到。李渔《芙蕖》:“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③副词,尽,皆。《左传•城濮之战》:“险阻艰难,备尝之矣。”④充数,充备。《史记•毛遂自荐》:“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⑤防备,准备,预备。《左传• 之战》:“郑有备矣,不可冀也。”⑥设施,措施。《韩非子•五蠹》:“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9倍: bâi ①反背,背叛。贾谊《治安策》:“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畔:通叛)②违背,背弃。《史记•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③背对,背后。《史记•淮阴侯列传》:“右

倍山陵,前左水泽。”(大意为:右面背后是山陵,前方左边是水泽。)④在原数上增加的相等的数,一倍。《孙子•谋攻》:“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日]一日作两日用,一日走两日的路程。《史记•孙膑减灶》:“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⑤加倍,更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说明]“倍”和“背”,本义不同,但某些引申义相同。这是不同源的同义词,并非通假字。

10悖: bâi ①违背,抵触。《左传• 之战》:“勤而无所,必有悖心。”②叛逆,背叛。《史记•秦始皇本纪》:“殄媳暴悖。”(殄:消灭)③谬误,荒谬。《吕氏春秋•察今》:“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④昏惑,糊涂。《战国策•楚策》:“先生老悖乎?”

11被:一bâi ①被子。屈原《招魂》:“翡翠珠被,烂齐光些。”(烂:光亮的样子。齐光:指翡翠与明珠的光彩相辉映。些:语气词。)②覆盖。蒲松龄《促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③加在„„之上,加于,给予。李朝威《柳毅传》:“幸被齿发,何敢负德?”④遭

受,蒙受。《战国策•荆轲剌秦王》:“秦王复击轲,被八创。”⑤介词,被。表示被动。《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二pí通“披”。①穿,披。《史记•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②分散,散开。《史记•屈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12比: bǐ ①并列,挨靠在一起。《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成语有“栉比鳞次”。[比邻]近邻。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②齐等,同等。《战国策•荆轲剌秦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③认为和„„一样,比拟,比作。《三国志•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④勾结。《论语•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团结,和很多人接近。)⑤接连,连续。《史记•吕太后本纪》:“又比杀三赵王。”[比比]屡屡,处处。洪亮吉《治平篇》:“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⑥比较,相比。柳宗元《捕蛇者说》:“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⑦较量。贾谊《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⑧等到。《论语•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13鄙: bì ①边远的村邑,边疆地区。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鄙俗,鄙琐。《左传•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③轻贱。《孔雀东南飞》:“人贱物亦鄙,不足留后人。”④鄙薄,轻视。司马光《训俭示康》:“孔子鄙其小器。”⑤自谦之词。王勃《滕王阁序》:“敢竭鄙诚,恭疏短引。”(恭疏短引:恭敬地写了这篇短序。)[鄙人]、[鄙夫]

1、村野百姓,乡下人。《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2、自我谦称。表示鄙陋。马中锡《中山狼传》:“鄙人不慧,将有志于世。”

14币: bì①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又泛指礼物,包括帛、玉、皮、马等。《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②贷币,钱币。王安石《伤仲永》:“或以钱币乞之。”

15毕: bì ①打猎用的有长柄的网。又为用长柄网捕捉。《诗经•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②完毕,结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③竭尽,终尽。《列子•愚公移山》:“吾与汝毕力平险。” ④副词,全,都。林嗣环《口技》:“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16蔽: bì ①遮蔽,遮挡。《梦溪笔谈•雁荡山》:“既非挺出地上,则为深谷林莽所蔽。”②蔽护,掩护。《史记•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③隐藏,躲避。柳宗元《黔今驴》:“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④蒙蔽,受蒙蔽。《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⑤总括,概括。《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话概括它。思无邪:思想纯正。)

17弊: bì ①破败,败坏。苏轼《教战守策》:“数十年间,甲兵顿弊。”②弊病,害处。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③困乏,疲惫。贾谊《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18辨: biàn ①分别,辨别。《孟子•鱼多所欲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辩论,申辩。通“辩”。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①并列,并 如: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核舟记》

②等到。如:比去,以手阖门。

③齐等,同等。如: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①边界:蜀之鄙有二僧-《愚公移山》

②庸俗,浅陋: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轻视:孔子鄙其小气

①武器:收天下之兵 —《过秦论》

②兵士:得选兵八万人(信)五万兵难卒合③军队:而秦兵又至矣《六国论》 吴起„„制其兵《过秦论》

①疾病,生病: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

②弄成病: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

明显;精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东方朔《答客难》

察察 cháchá 洁净的样子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察纳 chánà 审查采纳 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

(四)从

①跟随: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祭)

②使跟随: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鸿门宴》

③由,自: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④合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⑤堂房亲属:谢安,字安石,尚从弟也(《晋书》)

⑥顺从,听从: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烛)⑦依傍,挨着:樊哙从良坐。——《鸿门宴》

⑧特指“跟(向)„„学习”: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木兰说》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h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正此)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师说》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念奴娇•赤壁怀古》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13行程:道理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10此言得之(对、合适)

①攻打:大兴师伐秦(屈)其后,秦伐璨(廉颇蔺相如)

②砍伐:后因伐木,始见此山(梦)坎坎伐檀兮(伐)

③功业:此五霸之伐也(信)

④夸耀: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9故臣复取壁(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列)——《六国论》

11病故,物故(死亡)

1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出师表》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文言文的固定结构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例如:

1.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之战》)

3.与不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4.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2---4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5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6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

7.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8.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

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例如: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5.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五

1.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基本原理……………………王荣生 童志斌 2.实现“文化渗透”的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基本要领…………………褚树荣

3.读者主体和文本主题的深度同化与调节……………………孙绍振 4.文学本位▪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试论诗歌鉴赏的三个视角……………………………朱子辉 5.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

——古典诗歌赏析和教学的诀窍…………………………程海滨 6.基于课标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的选择 ………………… 贾龙弟

集体备课

7.在文本细读中品味作品“前景化”的语言 ——《桃花源记》共同备课的启示 8.追求文言文教学中“言”“文”的真正统 一——《黠鼠赋》共同备课的启示 课例研讨

9.品味语言,把握“寓言”之“意 ——朱震国《黔之驴》课堂教学研讨

6.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六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仅在于考试,文言文在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这些方面应给予足够的认识,注重教学的系统化,字句只是文言文的一个方面,要让学生充分吸收文言文的精髓,要创新教学方法,确立教师本身的指导地位,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如《两小儿辩日》一课,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又可以使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的语言犀利,对文章的记忆起着潜在的作用。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古文魅力的关键。

3.2深入挖掘内涵,丰富文言素养

文言文的魅力不是在于考试题,而是其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是我国人民从古到今的文明,要深刻体会古代圣贤的思想境界,在学习课本内容之余,要学会拓展课外文言知识,找到与课文相关的书籍,充分了解时代背景与历史知识,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提升自身的思想境界,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使文言文的魅力对自身产生长远影响。

3.3培养学习兴趣,添加学习动力

俗话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一切动力的不竭源泉,学生要注重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真正感受文言文的魅力,反复体会经典作品的韵味,如学习《木兰诗》中敢于承担的高尚精神,《愚公移山》中永不言弃的精神,真正受到文言文魅力的熏陶和感染,提高艺术修养,克服对文言文的恐惧感,改变应试的观念,使文言文对自身的长足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总之,文言文阅读的兴趣培养,是我们值得探究的课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浓厚了,课堂生动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了,新课改赋予我们的目标也就达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也就在我们的教育下而发扬光大!

7.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七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教学质量

在我国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同一件事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述。比如,询问别人是否吃了饭,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表述,就是“饭否?”。这里的“饭否”就是文言文。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学价值。它传承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也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健康的情感观念和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资源。初中文言文教学,能使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汲取古代优秀文化的精髓,这将为他们进一步了解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初中教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各种手段加强教学方法。

一、以兴趣让学生感知文本

任何学习的动力往往都是因为兴趣。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提不起兴趣和欲望的时候,教师应适当通过讲故事、表演或小互动游戏等活动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例如,在讲《童趣》一文时为了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一开始教师讲自己童年时抓虫子摘花草玩的趣事,或者请个别同学分享自己童年时期观察渺小事物的经历,接着以引入课文内容,整堂课就在同学们追忆童年的高昂激情下饶有趣味性地开始了。又如上到《晏子使楚》一文时,请学生分组分别扮演楚王、晏子、二吏、楚人,表演文中的精彩情节“吏二缚一人诣王”的情节,再让每组对表演进行互评,既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和对课文的理解。

二、以诵读让学生感知文本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把书熟读了,自然而然就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因此,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进行反复朗读,而非死记硬背,死背的记忆是短暂的且遇到长篇文言文显然行不通。在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这样记下来的知识才能长期被保存在脑海了,成为长久记忆,到用时就能信手拈来。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有效的记忆法,如:情景记忆法。《核舟记》中“船头三人”一段,课堂中课通过如教《核舟记》一文,表演第三段“船头三人……”的情形,把苏轼、佛印、黄庭坚三人的所在位置、动作、神态等生动地直观地展现出来,不但让观看者容易牢记,还能使表演者加深印象。文言文讲究韵律,教师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读出语气和感情,在诵读中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情感及意境。

三、以积累让学生扩大阅读量

在语文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帮助学生有效地对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及其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现象,有系统地进行积累。如实词、虚词一词多义现象的归纳(《捕蛇者说》):“貌若甚戚者”中的“若”是“像”的意思,“未若赋吾赋不幸之甚也”中的“若”是“如”的意思,“若毒之乎”中的“若”是“你”的意思,一个“若”翻译成现代有三个不同的含义,这就是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此外,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从课外拓展学习,推荐学生阅读文言名著,如《西游记》《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积累文言知识。课堂上教师适当补充讲一些内容,如讲到《木兰诗》时,拓展介绍南北朝时期的战乱纷飞,政权更替频繁的历史背景。了解时代背景和积累大量词有助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课文。

四、以规律让学生了解翻译方法

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学习文言文的主要过程。因为,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是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理解的重要途径,也能锻炼学生对现代汉语的掌握和运用。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如:“宋有富人,天雨墙坏。”(《韩非子·说难》)直译为:“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使墙倒塌了。”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可直译,互文不可直译。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意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让学生通过掌握这些翻译方法在古今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翻译的具体方法还可分为:留、删、补、换、调、变,如最常用的“调”,多用于倒装句型。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这句用的是倒装句中的后置定语前移。

学习文言文,应通过掌握这些语法规律来了解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作品每一篇都堪称经典,因为每一篇都是编者从卷帙浩繁的古典文集中精心挑选出来的。通过学习文言文,你会发现它们文质兼美、情感真挚、充满理趣。文言文教学是对语文教师一项基本功的训练,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开发学生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朗读,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规律。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阅读、自主积累语言的习惯,全面促进学生文字理解与运用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在初中文言文教学取得良好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喻春林.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策略探讨[J].新课程学习(中旬刊),2014(10).

8.初中语文文言虚词的复习方法 篇八

一、学会处理好文言虚词的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基本上是比较“加点词的用法”的异同,虽然说是比较词的用法,但实际上我们在做题时一般会考虑两个方面,即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按理说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但很多时候我们只要知道加点词的意义就可以做出正确的选项,这也是一种很实用的方法,如:

(2013年南宁市中考)第14题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故时有物外之趣 学而时习之

B.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战则请从

C.为之怡然称快 然胡不已乎

D.以丛草为林 不以疾也

A中“之”前一个是“的”,后一个是“它”;C中“然”前一个是 “……的样子”,后一个是“那么,既然这样”;D中“以”前一个是“把”,后一个是“认为”;B中“则”的意思是那么,因此正确答案是B。

二、学会将纷繁复杂的虚词加以归类的同时,特别识记虚词常用的用法与特殊用法

新课程初中语文常见的文言虚词有之、然、故、其、或、于、则、以、而、自、何、也、乎、乃、且、若、为、者、焉、虽等。从近几年中考试题来看,虚词的难易程度还是适中的,基本上检测的是虚词用法中的常用用法,很多时候区分度就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如:

(2012年南宁市中考)第14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B. 必先苦其心志 其如土石何

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人不知而不愠

D. 管夷吾举于士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做虚词,它常用的虚词用法是做连词,意思有:原因、缘故;所以,因此;本来,原来。而A选项中的“故”都是连词,所以的意思。“其”可以做:代词,意思有他的、她的、它的、这些、那些;语气词,表示反问、揣测或命令;连词,如果、假如。在“其”的用法中做代词、连词时是比较容易掌握的,而作副词表示加强语气时就比较难,所以在平时的复习中就要特别积累它的这类用法的句子。如B选项:前者是代词,他的;而后者是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而”常用的虚词用法是做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转折关系、修饰关系等,C选项都是连词,但前者表示承接关系,后者表示转折关系,用法不同。“于”的用法有:作介词,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译为“在”“方面”“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作介词,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作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等。D选项:前者是介词,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后者也是介词,表比较,比的意思。

三、养成多读多思的习惯,在读中培养语感并体会文言的乐趣

在文言虚词的用法中有一种是语气词,这类虚词的用法学生掌握起来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这一类虚词也更能体现出文言的韵味,在中考中也常见。如(2012年南宁市中考)“其如土石何”中“其”是语气词,加强反问的语气。又如(2009年南宁市中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是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在语法不做要求的前提下,读一读这类句子,在读中体会句子内在的关系,在读中体会文言虚词的妙处。如把“其如土石何”和“如土石何”对比读,你会发现句子的音韵、节奏、语气都不一样。又如读一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你会觉得很有趣:如果从停顿和语气来读,你会觉得作者的感情色彩完全不一样,“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强调的是莲出淤泥而不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强调的是予独爱莲)。如果把“之”去掉和不去掉对比读,你会觉得文言的韵味也完全不一样,有“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长句可以变成短句,读起来不费劲,语气比较舒缓,有一种韵律美。没有“之”“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感觉文言的韵味没有了。 像这类文言虚词课文中还有很多,如也、乎、何、若等,平时在积累之空隙拿这些句子读一读,相信你也会乐在其中的。

9.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 篇九

初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1、项为之强 强(jiāng) 通僵 《童趣》

2、不亦说乎 说(yuè) 通悦 《〈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rǔ) 同汝 《〈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zhì) 通智 《〈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 见(xiàn) 通现 《西江月》

6、一切乌有 乌(wū) 同无 《山市》

7、裁如星点 裁(cái) 同才 《山市》

8、尊君在不 不(fǒu) 通否 《陈太丘与友期》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 通攀 《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 材(cái) 通才 《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 帖(tiē) 通贴 《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yé) 通耶 《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 知(zhì) 通智 《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 坐(zuò) 通座 《口技》

15、止有剩骨 止(zhǐ) 通只 《狼》

16、便要还家 要(yāo) 通邀 《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 同又 《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 诎(qū) 通屈 《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 甫(fǔ) 通父 《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 衡(héng) 同横 《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简(jiǎn) 通拣 《核舟记》

22、选贤与能 与(jǔ) 通举 《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 矜(guāng) 通鳏 《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 曾(céng) 通层 《望岳》

25、略无阙处 阙(quē) 通缺 《三峡》

26、蝉则千转不穷 转(zhuǎn) 通啭 《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 反(fǎn) 通返 《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sì) 通饲 《马说》

29、才美不外见 见(xiàn) 通现 《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cái) 通才 《马说》

31、其真无马邪 邪(yé) 通耶 《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zhī) 通肢 《送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pī) 通披 《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 具(jù) 通俱 《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zhǔ) 通嘱 《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 羞(xiū) 同馐 《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 直(zhí) 同值 《行路难》

38、发闾左m戍渔阳九百人 m(zhé) 通谪 《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 唱(chàng) 通倡 《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 以(yǐ) 通已 《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pī) 通披 《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 错(cuò) 通措 《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 仓(chāng) 通苍 《唐睢不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n) 通伸 《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 已(yǐ) 通以 《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 简(jiǎn) 通拣 《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 阙(qūe) 通缺 《出师表》

48、公输盘不说 说(yuè) 通悦 《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 距(jù) 通拒 《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圉(yù) 通御 《公输》

51、公输盘诎 诎(qū) 通屈 《公输》

52、亲戚畔之 畔(pàn) 通叛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 曾(cēng) 通增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 衡(héng) 通横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bì) 通弼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bì) 通避 《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biàn) 通辨 《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dé) 通德 《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xiāng) 通向 《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 獭(biàn) 通遍 《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 《愚公移山》

62、汝之不惠 惠(huì) 通慧 《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wǘ) 通无 《愚公移山》

10.初中语文文言文《祖逖》复习 篇十

祖逖少有大志,中夜闻鸡鸣,起床舞剑,后来闻鸡起舞就成了有志者及时奋发的典故。东晋王朝偏安于建康(今南京市),祖逖力主北伐,收复失地。他征募士兵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情辞慷慨。宋以后的诗文多用中流击楫这个典故比喻收复失地的决心。

范阳祖逖(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②,同寝,中夜闻鸡鸣,蹴(cù)琨觉(jué),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渡江,左丞相睿(ruì)③以为军谘祭酒④。逖居京口⑤,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⑥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⑦既遭残贼⑧,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⑨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jǐ)千人廪(lǐn)⑩,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课文注释:

①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十》。《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主编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著名的史学家。祖逖(266321),东晋时人。曾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55岁时病逝于雍丘(今河南杞县)。

②【司州主簿】官职名,主管文书簿籍。司州,治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

③【睿】司马睿,袭封琅琊王,后西晋灭亡,睿在建康即位,为东晋元帝。

④【军谘祭酒】官职名,军事顾问。

⑤【京口】今江苏镇江市。

⑥【戎狄】旧指我国北方的民族。

⑦【遗民】沦陷区的人民。

⑧【残贼】残害。

⑨【郡国】这里指全国各地。郡,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国,晋王朝分封的藩国。

⑩【廪】米仓,这里指军饷。

【部曲】汉朝军队建制,这里指军队。

【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古人设誓之辞。意思是:我祖逖如果不能肃清中原的敌人再渡江回来,就像这大江的水,一去不回头。济,渡过江河。

译文:

当初,范阳人祖逖,年轻时就有大志向,曾与刘琨一起担任司州的主簿,与刘琨同寝,夜半时听到鸡鸣,他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就起床舞剑。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马睿让他担任军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骁勇强健的壮士,对司马睿说:晋朝的变乱,不是因为君主无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乱,而是皇亲宗室之间争夺权力,自相残杀,这样就使戎狄之人钻了空子,祸害遍及中原。现在晋朝的遗民遭到摧残伤害后,大家都想着奋发杀敌,大王您确实能够派遣将领率兵出师,使像我一样的人统领军队来光复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会有闻风响应的人!司马睿一直没有北伐的志向,他听了祖逖的话以后,就任命祖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仅仅拨给他千人的口粮,三千匹布,不供给兵器,让祖逖自己想办法募集。祖逖带领自己私家的军队共一百多户人家渡过长江,在江中敲打着船桨说: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复成功,就像大江一样有去无回!于是到淮阴驻扎,建造熔炉冶炼浇铸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继续前进。

字词详解

(1)祖逖(tì):(266321)东晋名将。字士雅,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

(2)与刘琨俱为主簿:和刘琨一起做司州主簿。刘琨(271318),东晋将领,诗人。字越石,中山魏县(今河北无极)人。司州,地名,今河南洛阳。主簿,主管文书簿籍的官。俱:一起。

(3)寝:睡。

(4)中夜:半夜。

(5)蹴(cù)琨(kūn)觉:踢醒刘琨。蹴,踢,蹬。觉,读jiào,睡醒。

(6)恶(è):不好。恶声,传说半夜鸡叫是不吉之兆。

(7)因起舞:于是起床舞剑。因,于是。舞,指舞剑。

(8)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左丞相司马睿派他做军谘祭酒。睿,即司马睿(276323),东晋元帝,当时为琅琊王,任做丞相。以为,即以之为,派他做。军谘(zī)祭酒,军事顾问一类的官。

(9)京口:地名,今江苏镇江。

(10)纠合骁(xiāo)健:集合勇猛健壮的人。纠合,集合。骁(xiāo)健,指勇猛健壮的人。

(11)晋室:晋王朝。

(12)怨叛:怨恨反叛。

(13)宗室:皇帝的宗族。

(14)鱼肉:比喻残杀、残害。

(15)戎(róng)狄:我国古代称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16)中土:指中原地区。

(17)遗民既遭残贼:沦陷区的人民已遭到残害。遗民,指沦陷区的人民。残贼,残害,伤害。

(18)自奋:自己奋起(反抗)。

(19)大王诚能命将出师:您如果能任命将领,派出军队。大王,指司马睿。诚,假如。命将出师,任命将领,派出军队。

(20)统之以复中原:统率他们来收复中原。复,收复。中原,当时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21)郡国:指全国各地。

(22)望风响应:听见消息就起来响应。望风,这里是听到消息的意思。

(23)素:向来。

(24)豫州刺史:豫州长官。豫州,地名,在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一带。刺史,州的长官。

(25)廪(lǐn):官府发的粮米,这里指军粮。

(26)铠仗:铠甲武器。铠(kǎi)仗,刀戟等兵器的总称。

(27)将其部曲:统率他的部下。部曲,当时世家大族的私人军队。

(28)中流:江心。

(29)击楫:敲打船桨。

(30)济:渡。

(31)屯(tún)淮(huái)阴:驻扎在淮阴。屯,军队驻扎。淮阴,地名,今江苏淮阴。

(32)起冶铸兵:起炉炼铁,铸造兵器。

(33)进:进发。

11.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3

1 引言

本研究以下将影响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进行介绍与分析,以期为了探索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而提供有力依据,从而以提升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与水平。

2 影响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2.1 文言文语言环境与现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文言文的语言环境相较于今天而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使得现代的人们对文言文内容表示难以理解,这也使得学生对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文言文学习并不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以至于严重影响到整体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由于语言的应用与当时社会背景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今的社会生活与文言文语言环境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这样则使得人们对文言文中的词语意义、语法等应用表示陌生且难以理解,事实上,初中语文教材选择的文言文大多数是文质兼美的,如果不能将其传达于学生,则会影响到学生德育、智育与美育等方面,追究其中原因可以了解到,正是因为文言文语言环境与现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以至于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障碍影响,由此对此学习表示不高的兴趣。

2.2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形式存在很大差异

文言文的出现源于当时社会环境背景,其是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由当时读书人所使用的,因此,其应用相较于市井口语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可以说其并不是大众所应用的语言,有着读、写作用,然而如今的学生,汉语应用具有着听、说、读、写作用,并且教师授课及学生之间的交流都是现代汉语,没有人应用文言文进行沟通,但是文言文所蕴含的哲理、高尚情操等是现如今学生所需要学习的,因此,学习文言文有着一定的必要性。但是在开展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将文言文作为“第二门外语”对其“字词”“段落”等进行逐一讲解分析[1],这样则形成本末倒置情况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感枯燥乏味,致使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3 教师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缺陷

文言文具有着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提升其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受其影响而实现提高其品德修养、高尚情操水平,然而教师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往往将其“肢解化”,使得一篇精美且蕴含较多哲理的文言文被讲解地支离破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听到“字词”“段落”的“翻译”而并没有体会到文言文的美感及其传达的哲理,加上文言文的学习与现实生活本身存在着明显差异,以至于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表示厌倦、反感。

3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3.1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价值的认知水平

首先,文言文中的字里行间均渗透着当时的历史环境背景时事,并且记载着我国古代历史时代的民族文化,在如今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学生需要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文言文的学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部分,由此培养其传统文化素养而促进其未来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精神[2];其次,文言文与现代汉语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现代汉语是基于文言文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文言文的学习对于现代汉语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此进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第三,众所周知,语文教育活动的开展主要实质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语言文字能够记载当时社会时期的历史文化等,从而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有力依据。由于古代文言文其往往及成语典故及叙事的方式记载着当时时期的事件,并且其中也体现出古代官职姓氏、典章制度等,因此,对其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古代历史的认知程度,提升自身的阅读品味。

总之,在今后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与学生讲解一些有关语文文言文学习的重压价值,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中。

3.2 挖掘文言文字词中的文化之趣

漢字是记录语言的重要工具,不同时期语言记录的方式存在着不同,比如说古代历史时期,人们应用文言文记录着当时的语言;而如今的汉语记录着今天的语言,而今天的语言的发展源于古代文言文,由此可见,汉字是一种源源不断发展的语言文本,因此,有必要学习文言文,从而为更好地运用汉语语言提供有力依据。由于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是以汉字为介质向学生传达汉字的意蕴与文化特征,如果只将其作为一种语言工具进行传播的话,那么汉字的蕴含及文化特征会逐渐流失,使其原来的意义,因此,在当前语文教学活动中,文言文的学习十分有必要。为了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文言文教学活动中,则可以通过挖掘文言文字词中的文化之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礼记·月令》中的“鹰乃学习”,其中的“习”字在甲骨文上刻的是两根羽毛[3],然后下面有个太阳,表示鸟儿在阳光下练习飞翔的意思,后来人们对字进行了简化而以便书写,只取了羽毛的一半,即“习”,因此,“习”的意思就是飞翔的意思,后来在《说文·习部》中指出“习,数飞也” [4],意识是鸟儿反复的飞,因此,“鹰乃学习”并不是指今天所指的“老鹰也学习”的意思,而是“小鹰反复练习飞行”的意思。通过对学生讲解其中“习”字的由来与发展则会激发学生对此的兴趣,并且会更加深刻的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结语:

根据上述内容可以了解到,学生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点:①文言文语言环境与现今的语言环境存在很大差异,以至于学习对其表示难以理解而对此不感兴趣;②文言文与今天的汉语形式存在很大区别,其不具备有“听”、“说”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③教师对文言文讲解方面存在一定误区,学生只是听到枯燥的文言文字词“翻译”,由此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对此,本研究最后针对这些而提出若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以期提升语文文言文教学效率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静.扬起兴趣之帆 徜徉学习之海——提高中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效率之我见[J].学周刊. 2011(07).

[2]李炯.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提问教学法[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S1).

[3]梁峰.激发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兴趣的几点尝试[J].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18).

12.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十二

通过近十五年的语文教学活动, 我曾不断地勇于创新和尝试, 深深地领悟到: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平台。所以,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词的教学。通过这一教学环节, 才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也实现了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同时, 这样很好地解决了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瓶颈”问题。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对文言词的积累, 应分门别类, 切入文意, 立于语境作以理解和积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通假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通假类型。

1) 昂首观之, 项为之强。 (“强”通“僵”) (七年级上册《童趣》)

2) 当窗理云鬓,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七年级下册《木兰诗》)

3) 便要还家, 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 (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

4) 为天下唱, 宜多应者。 (“唱”通“倡”)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古今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古今类型。

1)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爱士卒, 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今义:可怜、怜悯)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2) 秦王色挠, 长跪而谢之。 (古义:道歉;今义:表示谢意, 感谢)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3)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古义:一天天;今义:指太阳)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对于古今类的文言词, 既要理解、积累古义, 也要理解、积累今义。

多义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多义类型。

对于多义类的文言词, 有的多义类文言词义项可供选择。根据当时的语境, 即可选择性确定。例如:

之———

1) 用为第三人称代词, 代人、代事或代物。是“他们”、“她们”、“它们”。

2) 用为指示代词。是“这”、“这样”、“这种”。

3) 用为结构助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得”。

4) 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没有实在意义。

5) 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 作为宾置动前的结构标志。例如:

1)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属于第一种) (九年级下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2)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属于第二种) (九年级下册《公输》)

3)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属于第三种) (八年级下册《岳阳楼记》)

4) 孤之又孔明, 犹鱼之有水也。 (属于第四种)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5) 孔子曰:“何陋之有?” (属于第五种) (八年级上册《陋室铭》)

称谓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称谓类型。

1)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指刘备)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2)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指刘禅)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 孤不度德量力, 欲信大义于天下。 (指刘备)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指秦王)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疑问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疑问类型。

1) 安陵君不听寡人, 何也? (“为什么”的意思)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2)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怎么能”的意思)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3)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哪一个”的意思) (九年级上册《隆中对》)

4)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难道”的意思)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语气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语气类型。

1)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示反问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吗”)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2)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表示限止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罢了”) (七年级上册《孙权劝学》)

3)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表示感叹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啊”) (七年级上册《论语》)

4) 与臣而将四矣。 (表示陈述语气, 相当于现代汉语“了”) (九年级上册《唐雎不辱使命》)

对于语气类文言词, 是要根据句式特点来判断, 就表示何种语气。有的语气词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某个语气词。

活用类。例如下列文言语句中加粗的文言词属于活用类型。

1) 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妇拍而唔之。 (“喂乳”的意思) (名词活用为动词) (七年级下册《口技》)

2) 亲贤臣, 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远离”的意思)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3) 父利其然也。 (“认为……有利”) (意动用法) (七年级上册《伤仲永》)

4) 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使……发扬光大”) (使动用法) (九年级上册《出师表》)

5) 狐鸣呼曰:“大楚兴, 陈胜王。” (“像狐狸一样”) (名词用作状语) (九年级上册《陈涉世家》)

对于活用类文言词的理解与积累, 应根据文言词所处的语境理解和积累活用的意思。

其它类。根据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和理解与积累文言词的需要, 有侧重点的积累一些文言词。主要是一些陌生、重点难点的文言词。

另外, 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词组, 其表达的意思是确定的、唯一的。例如:“如太行、王屋何?”一句中的“如……何”, 是“把……怎么样”的意思。

以上九种类型的文言词, 是我们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必须掌握和积累的。其类型是切入文言文文意和当时句子的语境而划分的, 也是文言词归类积累的需要和学生便于识记积累的要求。但不是唯一的, 应在语文实际教学中灵活对待即可。源于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是按分散到集中, 少到多, 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科学性的顺序编排, 我们初中学生一定要学好文言文, 也一定要继承和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必须从理解和积累文言文的文言词做起!

摘要:文言文教学应按“通读文言文 (字音确读、断句、熟读) ——练说文言文 (用自己的理解性语言翻译) ——积累文言词——解悟文言文 (体会文言文的人文性) ——品读文言文 (体会语言美) ”的教学思路来设计教学流程。其中, “积累文言词”这一教学环节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这是符合《语文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的, 也真正体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显著特点。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积累,文言词

参考文献

[1]叶青.现代视野下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发现及其改革构想[D].湖南师范大学, 2006.

[2]焦翠霞.高中文言教学状况的调研和对策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 2006.

13.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模式 篇十三

一直以来,初中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一、重诵读更重理解,采用固定程序阅读法

可以对文言文采取固定的阅读法,(1)标题;(2)作者;(3)出处;(4)基本内容;(5)文中涉及的重要史实;(6)文章特点及有争论之处;(7)文中的观点及可取之处。由于这七项内容中,不单要有一般记忆,还需要有思考;要边读边思索,取其有用的信息、资料,同时也略过其对自己用处不大的内容。所以用这种方法去教学生阅读文言文,不但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速度,而且对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能有效提高。

二、重讲解更重理解,采用讨论式阅读法

新大纲、新课改要求: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文言文讨论式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只强调基本阅读方法的自由选择和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可经采用“通读全文--初步感知--互动感悟--局部突破--鉴赏创造”的策略步骤。其基本形式如下:

(1)通览全文,初步感知:以学生的习惯、情趣和对课文的熟悉程度选择朗读、默读、全文阅读或是重点阅读,边读边想边记,获取初步印象--题材、内容、思想情感、艺术手法。

(2)互动感悟:把阅读所得以及产生的联想和想象在课前或课始向大家宣示,生生、师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形成对文章内容、结构等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要能通过复读印证别人的见解,完善自己的认识,或提出更新更深的感悟。

(3)局部突破:教师总结学生的感受后,针对学生异议或重难点,对解决问题的关键和突破口进行引导分析,可以抓住时机,灵活采用多种方法。这既是阅读技巧的指导,又是阅读能力的练兵。(4)鉴赏创造:文言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通过掌握必要的文言知识,达到阅读浅显文言文的目的,而且还应该学习文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写作知识、领悟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以至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三、重课内也重课外,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立足课内,向外延伸”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所谓“立足课内”就是采用“分层阅读法”进行教学。教师实施这种阅读法时,课前要给予明确提示,明确阅读要求;课堂要教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具体操作法是:

(1)第一遍通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

(2)第二遍细读全文,疏通文章大意,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

(3)第三遍精读全文,试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并将自己理解中的难句梳理出来,准备在课堂上提出来并解决,再试着说明文章的写作特点;

(4)第四遍速读全文,把课文内容用故事的形式讲出来。所谓“向外延伸”就是教师让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环节的教学任务之后,把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一一点拨、讲解,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

14.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 篇十四

一、之

0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

(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③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02、作代词用。(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0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

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

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

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者

1、结构助词

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

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

(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2)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2、作连词

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 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3、用作动词

可译作“认为”。

如:

(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

通假字,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

五、而

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

2、承接关系

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3、递进关系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 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修饰关系

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②面山而居。

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学而不思则罔

六、其

1、代词

(1)表示第三人称,译作“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也可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复前行,欲穷其林。

③其一犬坐于前。

2、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一定”“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①其真无马耶?可译作:“难道”

②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大概

③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其:可译为“恐怕”。

④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一定”。

七、为

1、作介词时

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èi,“给”)

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

2、当“为”作动词时

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刻”,“是”等。

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

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3、特殊用法: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名词,心理活动)

八、于

1、引进动作

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跟”、“对”、“给”等。例如:

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

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

③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2、放在形容词之后

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

②皆以美于徐公。

九、焉

1、疑问代词

相当于“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熟语)

2、语气助词

如: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3、代词

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

相当于“于何”“在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5、兼词

相当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十、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如:①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十一、然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如: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出师表》

3、助词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翼然临于泉上、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2)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

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十二、以

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俯身倾耳以请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三:则

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2.表示判断,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十四、因

1. 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例: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 介词,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 副词,可译为“因此”。

例: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十五、且

1. 副词

(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2.连词

(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十六、乃

1.副词

(1)可译为“竟然”。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十七、矣

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

相当于“了”、“啊”。

例: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了)(《论语》十则)

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

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15.浅谈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篇十五

一、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言修养

由于现在的中学教师工作较繁重, 很少有时间重新学习, 尤其在文言文这个离生活相对遥远的科目上, 教师在资料的积累上显得相对不足,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连续几年在教案上只字未改, 完全是以前的积累, 这样是不利于教学的发展的。教师要把文言文带进生活去感悟, 将作品的思想感情尽量地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因为中学语文文言作品所选篇目中所表现的更多是赞颂“真、善、美”, 批判“假、恶、丑”, 所以, 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可以找到与作品中相似的融合点, 这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在生活中找到了类似的融合点, 就可以运用到教学中。在文言文教学中, 学生不喜欢文言文,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与现代不合拍无法引起感情的共鸣。假如教师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点, 可能学生会做得更好。教师应当重视语言研究和语言积累 (针对古汉语)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要完成教学的任务, 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就必须在语言文字方面下功夫, 抓紧时间多积累、多学习、多研究。首先要在学习研究中加深自己对语言的热爱, 提高对语言的鉴赏能力。只有如此, 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

二、创设美景, 精彩导入, 激发文言之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 教师应该努力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语、过渡语、总结语, 妙语连珠, 聆听一堂课就是聆听一堂精彩的演讲。合理创设情景, 学生才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那么应该如何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合理地利用教学资源, 挖掘教材内涵,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机智地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

1. 利用资源, 巧设美景导入

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 巧设美景导入, 比如在教学《木兰诗》时, 先让学生欣赏动画片《花木兰》或者比赛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来激趣;学习《三峡》《与朱元思书》《爱莲说》等文章, 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与课文有关的配乐的优美的图片风光, 让他们获得感性认识;学习《口技》可以让学生利用电视先观看现代的口技表演的影像资料, 再引导他们去了解古人精彩绝伦、惟妙惟肖的口技技艺。这样一来, 上课伊始, 教师就激起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牢牢抓住了他们的心。

2. 利用活动, 巧设情境激趣

利用巧设悬念、合理质疑、竞赛等方法, 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研讨情趣, 为学生进入主体参与和学习做好情感上的准备, 进入文言情境。如教学《狼》这课, 就让学生比赛讲故事或者画连环画。当然, 无论采取哪种激趣方式, 都应该力求形式多样, 富于变化, 不断地给学生以新鲜感和美感。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 认真研究学生心理, 找到两者的契合点, 就能够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要求的材料, 用来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 达到优化目的。

三、挖掘语言特色, 引领学生自主感悟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跃动着各种各样的美丽文体, 语言之美, 恰似那清泉流水, 又似那急湍险流, 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 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纵观新编初中语文试用教材, 其对文言文的重视是空前的, 分别选取了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这些入选篇目, 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 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 这些文章, 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美丽、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 不一而足。使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语言之丰富凝练、含蓄深沉。所以在教学中, 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 我们应该把准文体特点, 挖掘语言特色, 引领学生自主品味感悟、倾心陶醉, 去领会中国古代文化真正的美。

四、促进学生感悟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强调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与理解”。我们都清楚, 应该给学生留出感受、体验与理解的时间, 让学生在阅读中想象、体验、品味、咀嚼。那么, 教师此时的要务是帮助学生形成感悟, 因为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点。在文言文教学中, 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教师对某篇课文的分析, 而是在教师的启发下, 学生自身感受到、领悟到什么, 有什么进步与提高。阅读不能只停留在字词理解的浅层面上, 而应把文言文视为一种文化、一种文学。讲析环节与现代文讲析所体现的教学理念一致, 采用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合作、讨论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 不再细说。另外, 古文教学还需注意从以下方面帮助学生感悟:1.鉴于历史原因, 教师适当补充一些内容, 如课文涉及的有关历史掌故、典章制度、风俗习惯等。2.加强与现实的联系, 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 近可在眼前”, 调动情感, 关注体验。3.指导学生感悟作者情感, 进而解读文本。

五、指导背诵

“腹有诗书气自华”。朗诵和背诵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学习文言文的实际过程中总结出的好方法和好经验, 我们也一向重视背诵。需要说明的是背诵不是死背, 而是巧背。按新课程标准要求, 初中阶段需背诵诗文80篇, 对许多学生来说是难题, 他们很怵背古文。原因可能主要是背诵经常作为课后练习来处理, 致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尽管学生也背书, 但目的在于应付检查, 又因是强记手段, 记忆当然难以持久。对此, 可以多介绍名人的诵读经验、感受和方法。茅盾能背诵《红楼梦》, 巴金曾说过“现在有二百多篇文章储存在我的脑子里了”。我们提倡遵从熟读成诵的自然规律, 熟读中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感悟, 这样记下来的东西才能在头脑中长期保存, 到用时信手拈来。向学生推荐一些记忆方法, 如:情景法:《核舟记》中“大苏泛赤壁”一段, 选三人表演人物各自神情, 给人印象要深得多, 表演者自己就更为深刻了, 容易记且记得牢。线索法:《三峡》从夏水到春冬之时到晴初霜旦的顺序。化整为零法, 即连句成段, 连段成篇, 适宜较长的篇幅如《醉翁亭记》。

16.初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技巧分析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教学技巧

文言文教学是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断地更新语文教学理念,但是对于文言文的教学仍无太大的实效。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基本模式固定,即文言知识串讲、重点字词的整理、整篇文章的翻译,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文言文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发现。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应不断改变文言文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趣解文言文常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阶段文言文的学习需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上课伊始,教师就将文章的来源、作者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一起介绍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暂时性地记忆,一段时间过后,这些知识将被学生遗忘。同时,这样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不仅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相反,可能会使学生厌倦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文言文知识时,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地参与课堂教学,趣解文言文知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给学生讲解陶渊明的生平以及主要作品时,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讲起,让学生对陶渊明进行评价并激发学生继续了解陶渊明的兴趣,引导学生将陶渊明高洁的品格与现代的一些贪官污吏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思考,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自己收集陶渊明的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陶渊明。

二、优化课堂教法,扎实基础知识

掌握扎实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优化课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进而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首先,要强调学生多诵读文言文,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诵读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进一步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教學中,教师要重视范读的作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文本,读出自己的体悟,在朗读中积极地思考。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文言文知识和语境距离现代较远,这就使得学生在理解文言文语境时存在一定的障碍,这些教学障碍凭借教师的口头表述不能很好地解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多媒体技术,将生动的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是运用相关的视频进行教学,为学生学习理解文言文创设良好的氛围,扎实学生的文言文知识和文学常识。最后,将文言文教学与文言文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字词的同时应注重文言文整体篇章结构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字词的同时能够对文章有整体把握,更深入地了解文言文。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的文言文知识后,进行写作练习,做到学以致用。

三、把握文言文中的人文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言文首先是文,即文言文是文章,只是距离现代较远的文章。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的教师只是注重文言文中字词句的理解,这就使文言文的教学进入了一个误区,枯燥的字词教学使得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注重字词知识的基础上,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让学生的思想情感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人文内涵,提问:“愚公真的愚吗?为什么?”学生在了解课文的基础上会知道,愚公并不是真的愚蠢,相反,愚公身上的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坚持与奉献精神是充满正能量的。再如,在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总之,文言文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深入挖掘这些人文精神,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人民复杂细腻的情感,并启迪自己的人生,帮助学生更加健康、全面地成长,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总之,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掌握有效的教学技巧,并灵活运用这些技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地掌握文言基础知识,通过深入地挖掘文言文的文本内涵,提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黄玉芳.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学周刊,2011(2):182.

[2]赵春花.探究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6):96.

[3]黄东升.刍议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J].才智,2013(25):125.

[4]袁晓玲.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162.

17.初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十七

(一)敏慧

1.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文化常识】“太后”及其他。自从秦朝起,天子称“皇帝”,皇帝的妻子称“皇后”。“太后”(或皇太后)指皇帝的母亲(周朝诸侯王的母亲也称“太后”),皇帝的父亲称“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皇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思,因此皇帝的医生叫“太医”,皇帝的老师叫“太师”,皇帝的祖庙叫“太庙”。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诏②奇

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

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

2.神童庄有恭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③神格:神条与气质。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⑤厅事:指大堂。⑥火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

3.曹植聪慧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

【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识】

文学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

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⑥囋:叮咬。

【文化常识】

食客。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和②亦③并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5.曹绍夔捉“怪”

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合:指频率相同。

【文言知识】

说“彼”。“彼”有两个含义:

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

二、指“他”、“他们”。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已②善③俄④作⑤盛馔⑥冀⑦具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6.杨亿巧对

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

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为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7.解缙敏对

解缙尝从游内苑。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识】

说“卿”。“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上文“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对解缙的称谓,相当于“您”。“卿卿”是夫妻间的爱称,有时也用在朋友之间。《红楼梦》第五回:“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凤,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对②说③方④遽⑤应⑥既⑦敏

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龙”的意思是

(二)学习

8.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求索。见而欲笞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④樵薪:砍柴。⑤执苦:干苦活。

【文言知识】

说“经”。“经”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经典著作。上文“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中的“经”,也指《春秋》。《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经”。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

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9.桓荣勤学不倦

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及为太常,元卿吧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

【注释】①桓荣:东汉人。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文言知识】

说“岂”。“岂”有两个常用义项:

一、指“哪里”,表疑问。上文“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意为哪里知道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啊!“岂敢”即哪敢。

二、指“难道”,表反诘。如“岂吾不若人”,意为难道我不如别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初②厄③嗤④应⑤及

2、翻译:①而荣讲诵不息

②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10.宋太宗学书

太宗朝有王著者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帝听政之余,留心书法,数遣内侍持书示著,著每以为未善,太宗遂刻意临学。又以问著,对如初。或询其意,著曰:“书固佳矣,若遽称善,恐帝不复用意矣。”其后,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注释】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赵光义执政时期。②听政:处理政务。③内侍:此指太监。④规:勉励。⑤益:得益。

【文化常识】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笔,引申为诗文。“翰林”照字面讲,是诗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后成了专有名词。古代在科举考试中,凡优秀者,皇帝除直接任命一部分进士担任某种官职外,把所有人均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实际上是个人才储备所。上文说到王著曾为“侍书翰林”,意为他在翰林院做“侍书”——即为皇帝起草各种文件。翰林可被皇帝任命去外地任职,也有长期在翰林院里的,他们的工作是草拟诏书,编撰史籍,校对文史,为皇帝讲文论道,等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善②刻意③临④或⑤遽⑥绝

2、翻译:①数遣内侍持书示著

②又以问著

③书固佳矣

3、上文“学右军书”中的“右军”是指

11.崔景偁拜师

余始识景偁于京师,与为友,景偁以兄事余。既数岁,已而北面承贽,请为弟子。余愧谢,不获。且曰:“偁之从先生,非发策决科之谓也。先生不为世俗之文,又不为世俗之人,某则愿庶几焉。

【注释】①余:指本文作者张惠言。他是清代文学家。②北面承贽:拜师。北面,面朝北,即向朝南坐的老师下拜。③发策决科:科举考试中获得功名。④庶几:有希望。

【文言知识】

名词作壮语用。在汉语中名词是不能直接用来修饰动词的,但上文“以史事余”中的“兄”,它属名词,直接修饰动词“事”,这“兄”就是名词作状语用(或称之名词活用为副词)。这句话的意思是崔景偁用对待兄长的态度侍奉我。又,《狼》:“一狼犬坐于前。”“犬坐”要理解为像狗一样坐着,“犬”也是名词作状语用。又,“车载之而行”,意为用车载着他前往,“车”同样是名词作状语。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既②弟子③从

2、翻译:①余愧谢,不获

②某则愿庶几焉

3、上文有四个“为”,请依次作解释:①②③④

12.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①大须学问:很应该学习与求问。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③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④莅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

【文化常识】

“朕”及其他。皇帝自称,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朕”。上文的“朕”,是唐太宗自称。诸侯王自称,除了“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孤”、“寡人”。皇帝对臣子称“卿”。臣子称皇帝为“上”、“皇上”、“皇帝”、“陛下”、“天子”等。封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在称谓上有明确的规定。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向②暇③比④四海

2、翻译:①躬亲戎事②不徒言也③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3、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13.读书五失

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注释】①纂录:摘录。

【文言知识】

句末语气词常表达各种感情,有时表疑问,有时表感叹,有时表警告,有时表呼吁。常见的句末语气词如“矣”、“也”、“耳”、“邪”、“乎”、“夫”等。一般情况下用一个语气词,有时却两个甚至三个连用。上文末句“其失又甚焉者也”中的“焉者也”,是三个语气词连用,其实只表达一个“了”的意思。又“人已去焉矣”,“焉矣”也只是“了”的意思。又“室中无人也矣”,“也矣”同样只表示“了”。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择②望③懦④立⑤功⑥长⑦辄

2、理解:①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

②“一未终而更端”中的“更端”,应解释为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

14.颜回好学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①蚤:同“早”。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启发与借鉴】

不迁怒,不贰过。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有迁怒,不贰过”的修养。“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游戏上。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没有这两点,错误会一犯再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恸②对③亡

2、翻译:①门人益亲②弟子孰为好学?

(三)仁爱

15.张孝基仁爱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孝基使管库。其子颇驯谨,无他过。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②如礼:按规定礼节。③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④驯谨:顺从而谨慎。

【文言知识】

说“故”。“故”是个多义词。

一、指“旧”,与“新”相对。上文“不复有故态”,意为不再有旧的坏习惯。所谓“故居”,即原先住过的屋子。

二、指“老朋友”。李白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三、指“所以”、“因此”。《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它还指“故意”、“事故”、“衰老”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不肖②且③恻然④稍⑤怪⑥颇⑦徐

2、翻译:①其子丐于途

②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3、成语“就地取材”中“就”,解释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16.陈实与“梁上君子”

陈实,东汉人也,为人仁爱,时岁饥民馁,有盗夜入其室,栖于梁上。实阴见之,乃起整衣,呼儿孙起,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儿孙曰:“孰也?”实指梁上盗曰:“梁上君子者是也。”盗大惊,自投于地,叩头归罪。实徐谕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省己为善。”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者。

【注释】①归:承认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盗”指偷窃。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栖②阴③夫④斯⑤孰⑥徐⑦谕⑧省⑨一

2、翻译:①时岁饥民馁②正色训之

3、理解:“梁上君子”现已成成语。它是指

17.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文言知识】

词类的活用。上文“君如欲生之”中的“生”,为动词,解释为“活命”,但若把整个句子理解为“您如果想活命它们”就不通了,因为“生”在这句话中要作“使动词”用,即“使……生(活命)”,句意为“您如果想使它们活命”就正确了。又如“人欲死之”,应理解为“人们想要使他死。”这是词类的一种活用方法。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以②竞③然

2、翻译:①示有恩也②恩过不相补矣

3、理解:“死者众矣”前省略了主语

4、上文有“不若禁民勿捕”,其中“禁”解释为“禁止”,那么成语“弱不禁风”中“禁”解释为什么呢?

18.邓攸弃儿保侄

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惟有一儿,曰遗民。时值**,胡人入侵京师,掠牛马。邓攸挈妻子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

【注释】:①胡人:匈奴人。②京师:京城。③挈:带着。④毋:不要。

【文言知识】

“涕”及其他。“涕”现代汉语作“鼻涕”解释,而在文言中指“泪”,而“鼻涕”在文言中则用“泗”表示。上文“妻涕如雨”,意为妻子的眼泪像雨一样掉下。这就是古今词义的不同。又,上文“怀遗民走”中的“走”,不是慢步而行,而是“奔”,这又是古今词义不同。成语“走马看花”中的“走”,是指“奔跑”,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那花当然看不清楚李,所以它用来形容大略地观察一下。又,上文说到“挈妻子亡”,其中“妻子”是指“妻”与“子”。这又是古今词义不同的一例。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惟②值③迫④但⑤担⑥莫若⑦从

2、翻译:①怀遗民走②吾辈尚壮

3、比较:上文有三个“亡”,依次分别解释为:①②③

19.张之万之马

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此乃劣马,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

一、指“比较”。

二、指“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

三、指“并列”、“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②遣③固④未几⑤询⑥盖

2、翻译:①之万怪之②方乘,遂为掀下③连易数人

20.王安石辞妾

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

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实,尽以钱赐之。

【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因封荆国公,故又称王荆公。②知制诰:职官名称,掌握为皇帝起草诏书之事。③汝谁氏:你是谁家的。④军大将:指军中官员。⑤部米运:指监督运米。

【文言知识】

说“物”。“物”指事物,古今相同。但它又指“人”,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上文“何物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东西”,鸸问“什么人呀”。“物”即人。“物化”、“物故”均指人死;“物论”、“物议”均指遭人议论;“物望”即众望,如“物望所归”。成语“待人接物”中的“接物”,即“待人”;小说中的“人物”即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②偿③愀然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妾”是指;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指

上一篇:与安全标志和设施交朋友(教案)下一篇:关于如何稳定基层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