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教学建议(共15篇)
1.诗词 教学建议 篇一
建议..
书目必背诗词
朱东润作品选全部
唐宋散文三十篇,以韩柳欧苏为主。
时间在研究生入学之前。如未完成,应在第一学期解决。
入学后再背200首。李白杜甫至少各五十首。
(这是最低标准,作品多记为上)
研究生复试之后必读书目:
老子庄子(陈鼓应本)论语孟子(杨伯竣本)诗经楚辞搜神记
唐诗选宋诗选唐宋词选 古文观止
唐文选宋文选唐人小说人间词话 红楼梦
专书精读:
陶渊明集世说新语李白集校注杜诗详注
王右丞集笺注东坡选集
经典性研究著作: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祝尚书宋代科举与文学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莫励锋江西诗派研究
邓小军唐代文学的文化精神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
有意味的书
李泽厚美的历程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吴 宓文学与人生熊宪光纵横家研究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孔飞力叫魂
李怡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
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
神话-原型批评(编)余秋雨文化苦旅
陈 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舒展编钱钟书论学文选杨东平城市季风玄峻联想与印证傅道彬晚唐钟声郑也夫代价论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林语堂中国人(吾国吾民)苏东坡传
(以上著作亦可收藏)(各门课程参考书另见
2.诗词 教学建议 篇二
一、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积累学生的语言文字知识
事物的一切发展都是建立在必要的知识储备上的,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一切终将都是纸上谈兵。因此,语文教学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大量诵读诗词教学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让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文字呢?
在实践中首先是学校的力量。以我校为例:我校把诗词教学融入学生的各个学习角落。课间活动的音乐采取由诗词教学歌曲,并且于此同时也把诗词教学《三字经》作为我校文化墙的一部分,让学生在玩耍的时候时刻都能看见,慢慢读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不知不觉已经学生们已经可以记得很多,遇到不认识的字词还会主动一起查字典、问老师。不奢望学生读了就会,读了就懂,但每天读一次,每次收获一点点,时间长了,自然而然收获将会更大了。知识都是在慢慢积累中形成的。
二、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语文的语感
语感———语文教学之本。语感好的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自然会更透彻一点。许多专家都认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语感,刘大槐在《论文偶让》中写到:“(读古人书),烂熟后。我只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而诗词教学中的用词造句往往都是经过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的,一字一句都不肯随便。如《提李凝幽居》中的“推”改为“敲”,作者也是反复斟酌过的。而且诗词教学诗句优美,有的讲究对称,有的讲究平仄,有的讲究押韵,读起来有重有轻,有快有慢,有起有伏,而且每首诗词都有各自不同的节奏停顿和不同的蕴义,读起来都是那么的朗朗上口,也因此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不知道作者,不知道诗题,但是看了上句便立刻知道下句。
三、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诗词教学本身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是其它一般的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在诗词教学中,具体、生动、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画面就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诵读诗词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诗词中所描绘的场景,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更可以延伸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对诗词的更深一步理解。如:《江南》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当学生每每读到这首诗时,脑海中就一定可以浮现诗词中所描绘的鱼儿成群的在莲叶间游来游去,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在西,一会儿在南,一会儿在北的情景,也更容易理解诗词的意思了。
四、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词教学中有很多经典的词句不仅优美,而且描写的意境也很优雅。无疑的是,多读诗词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向我们展示了这么一幅画面:一望无际的绿绿的、圆圆的荷叶一张接一张,其间探出的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的格外的美丽。多么美丽而富有生命力的风景画啊!在教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闭目想象,然后自由诵读。这样,学生就很自然的体会到了美、欣赏到了美。
五、强化诗词诵读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般来说孩子的表达欲望较强,他们心中积累了一定的诗词、警句后,总是想找个机会表达出来,或吐之于口,或倾之于笔。而习作时恰当的引用诗句能增强表达效果,为文章增添色彩,画龙点睛。因此,诵读诗词教学能调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由于当时学生的兴致非常高,有学生还把这些诗词进行归类,发现同为咏春的诗,既可以写花,也可以写树,写花写树又可以用不同的句子来表达。更激发了学生诗词教学积累的兴趣。诗词教学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源于诗人仔细的观察自然、细心的感悟生活以及丰富的想象力。相信如果能经常启发学生,鼓励学生诵读诗词教学并且联系实际,那么,就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强化诗词诵读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我国诗词教学内涵深刻,意义深远,包含着很多哲理,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因此,让学生诵读诗词,有助于组早学生高尚的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无息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正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诗词教学都含有深刻的哲理,读这样的诗词,怎能不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呢?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精心的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让诗词教学诵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成为像一日三餐一样缺少不了的习惯!
摘要: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中国古代的诗词是我们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积淀,是我们国家历史的缩影,其中蕴含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其经典文化的价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把诗词教学的诵读作为诵读的基本内容完全是有必要的。
关键词:诗词诵读教学,语感,积累,情趣,修养
参考文献
[1]邓明菁.感受诗词教学的意境美[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年35期
[2]钟淑凯.走进诗词教学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2004年32期
3.对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几点建议 篇三
一、诵读为主
现代心理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机械识记占优势的黄金时期,过多的讲解势必会降低小学生诵读古诗词的兴趣、效益和质量。这一时期的儿童往往处在记忆力最佳状态,诵读古诗词经典,有益于人格智能的培养、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对文学造诣的训练,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科学家研究证明:儿童诵读经典的过程类似念唱,可以同时动用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有同步效用时,学习效率可增加2至5倍。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学生不但要能背诵古诗词,还要逐字逐句地背诵释义,这样一来,严重地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违背了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我认为,在学习古诗词时,有必要遵循“诵读为本,不求甚解”的原则。我们要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小学阶段重在开发学生的记忆,以背诵、积累为主,不必加重学生负担,非要学生弄懂不可。古诗词具有高度概括的特点,小学生在学习时往往不能深入理解诗词的内容,这就需要结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不求甚解”。新课标要求,小学古诗词教学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热爱古代文化,学会朗读、体会诗词思想感情。教师不要过高要求,更不要过深过细地讲析,而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参与增长知识,学生学起来轻松,知识掌握得牢固,何乐而不为!古诗词教学应遵循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科学灵活掌握,把握好节奏、方法,让学生在诵读古诗词中自己去欣赏它、学习它。也许有许多诗句他们并不全懂,不必太在意,当他们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就会逐渐体会到那些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懂的诗句的真义。
二、激发兴趣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激发兴趣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在姚明小时候,姚明的父母并没有刻意鼓励他把篮球当作自己将来的事业,他们只是让姚明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希望小姚明和普通的孩子一样读书、上大学、找工作,然后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但姚明最终还是选择了篮球,后来他也发现自己真得非常热爱篮球,如此成就了一代巨星。可见,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长时间持续的注意力,尤其是面对他们不熟悉、不理解的古典诗词,这就要求教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诗词中闪现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凡此种种皆可成为引趣之点。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必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情感熏陶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如是说。优秀古诗词,将会改善学生为人做事的质地,不断加厚和刷新学生的人生底色,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中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人文精神对学生情感的感染、人格的熏陶和语文素养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李白的《赠汪伦》让学生感受到友情的珍贵,使孩子们团结友爱;孟郊的《游子吟》让学生体味到母爱的伟大,使他们尊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陆游的《示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他们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一首首优美的诗词使孩子们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词作为语文课程的一个载体,它所包含的思想和情感必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高尚其情怀,高雅其趣味,完美其人格。自主感悟一百个人读《哈姆雷特》就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小学生也不例外。教师不要觉得小学生天真幼稚而轻视他们的学习感悟。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小学生也会根据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悟诗词的内涵,教师重要的是引导而不是告诉,而且诗词的幽深意蕴和思想魅力也不是教师三言两语而能概括得了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此有明确的要求。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打破传统模式,放开自己放开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深切体会古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音韵美和形象美,实现能力和素质的同步提高。当我们放飞笼中的小鸟,它会飞得更高更远,也会更自由更快活。当我们放开学生思维,让他们在诗词的反复吟诵中,根据自己的体验,从多种角度进行多元解读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更加喜爱古诗词的。
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对于培养小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都具有极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不能忘记因材施教的原则,要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根据他们的认知力和思想水平,让小学生理解和喜欢,这才是最重要的。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只要能根据诗歌固有的特点、学生实际情况和自身教学能力等因素,合理运用教学形式和手段,一定会走出古诗词教学的被动局面,使之生动有趣。
4.古诗词教学 篇四
【内容提要】
新批评方法认为一首诗可以用不同的意思表达,是含糊的,任何明确的表达都有相对的不确定。不仅意思是多重的,情感也是多重的,研究他可以感受不同的情感。他们提出了对作品“细读法”和“作品的四层面分析法”如能按照这样的办法去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从学生自己的角度去欣赏诗歌,将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读诗要有自己的见解,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对诗歌的兴趣,进而对语文感兴趣。
【关键词】 细读法 四层面 声音 语义 意象 象征
一、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声音美
新批评方法认为文学作品里有韵律、节奏、拟音等所有音乐性的要素。
人的精神成长和生命演变如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一样,时序是不能变更的。儿童时代是人生的早春,这是一个想象丰富,充满梦幻的时期。我们不能跃过这一重要时段,让冷酷的冬天过早地降临。否则,就是悖逆了孩子精神成长的自然法则,其结果只会导致孩子童心丧失,灵性泯灭。诗歌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诗歌所具有的抒情性、音乐性特点,通过一套切实可行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步入诗歌的殿堂。
案例描述:
教例: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四季的脚步》教学片段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四季的美丽景色,并配乐朗读诗歌。
(学生欣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一脸陶醉)
师:美吗?刚才从你们那专注的神情中,可以知道你们已被深深地吸引。
师:说说你刚才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知了的叫声。
师:是啊,还有可爱的知了呢!你能不能把话说完整呢?
生:我听见知了在树上叫着。
师:瞧,听得多仔细呀!
生:我听到了落叶落下的声音还有雪花飞舞的声音。
(师生对话,交流感受最深的情景。)
师:此时此刻,你的头脑里想到了哪些好词好句?
生:六角形的雪花无声无息地飘着,地上、树上、屋顶上全都白了。
师:这个句子美,你的声音更美!
生:花儿在春风的吹拂下张开了花瓣,燕子在天空中一边飞一边欢快地叫着,仿佛在祝贺着春天的来临。
师:真好,你肯定是一个爱学语文的孩子!
生:夏天的雨后,空气是那么新鲜,其中还带着泥土的芳香味。
生:河两岸新生的小草,笑眯眯地像是正在和蒲公英的小黄花悄悄说话。
师:在大作家、小作家的笔下,四季显得更加多彩。可见,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
师:有一位叔叔把四季的美景写成一首诗。(教师板书课题)师:刚才你听到什么声音就用什么声音读课题吧
(学生齐读课题)
师:认认真真把这首诗默读一次,思考:这首诗有几个小节?节与节之间有什么共同点?看谁发现的规律最多。
生:老师,它们的行数都是五行,而且句式差不多。
生:我发现每个小节都有“——“。
师:你的小眼睛真亮!
生:诗歌中的“到、道、蹈”读音很像!
师:你真会动脑筋。不仅只有这些,还有“悄”、“笑”等,我们称为押韵,那这些字押的都是什么韵呀?
生:“ao”韵!
师:还发现了什么?
生:“小溪”、“金蝉”、“落叶”、“北风”都唱起了歌儿。
师:他们都唱起了什么歌呢?
(指导学生读好象声词)
„„
师:来,我们分四人小组学习,先将你喜欢的季节读一读,再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巡视指导。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会学习!现在,来谈谈你的收获吧!师:刚才我们读诗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了读诗的声音朗朗上口,好听。生:我发现了诗歌里边有音乐。
师:对啊,诗歌里有各式各样的旋律,只要你多读,认真去体会就可以感受到。
【分析与讨论】
文学是语言艺术,音乐是听觉艺术。但是从艺术的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音乐具有着细致、优雅、朦胧之美,而语文的世界是人性的、情感的、审美的世界。诗与歌本是一家,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只要充分利用诗歌的思想内容,让诗与歌融合起来,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从中受到教育和陶冶,进而产生共鸣。
(一)、音乐的感染可以渲染主题氛围,引人入胜,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品味意境,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能力。在学习第一小节时,一曲欢快动听的《春天在哪里》,很快就将教师和学生带入春天盎然生机的意境中,桃花、梨花、蜜蜂、蝴蝶„„随着这一串串音符扑面而来,对春的喜爱和赞美已蕴在心底。这就不仅仅是活跃了课堂气氛,将学生带入美好无比的春天,使学生身临其境。学生在美的享受之中,读通了课文,读懂了课文,读透了课文,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二)、用音乐的形式沟通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不仅融洽了感情,而且充分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在新课伊始播放与文本内容及情感相应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诗歌,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自然就能扣动学生心弦,诱发学生情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的诗歌教学,朗读是必不可少的,在案例中的老师充分注意到诗歌的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感、韵律美,使学生产生爱学诗歌,乐学诗歌的感情。《四季的脚步》
整首诗押的是“ao”韵,如“悄、到、笑、道、蹈„„”,而且采用反复吟诵“XX的脚步悄悄,悄悄地,她笑着走来——”的手法,老师让学生读诗歌,找出节和节之间有什么特点,这样从整体入手,学生更易于品味诗歌的整体意韵。所谓“三分诗,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让歌与诗中的内容结合到一起,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沟通情感,并让“歌”为“诗”的情感升华,一浪高过一浪,从而激发学生的情趣,实现“我”、“诗”、“歌”三者的共鸣。
我们的教育,我们的诗歌教学,应用灿烂的阳光照耀他们,应用清纯的雨露滋润他们,更应用优美的乐曲熏陶他们,使它们在明媚的春光中盛开多彩而艳丽的花朵。
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画意美。
新批评认为作品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意思表达,是含混的,作品通过字面的意思使真实的意思隐藏起来,说话者的真实意思不同于他的表达意思,目的是引起人们注意并且激发新的意思。
宋张舜民有诗云:“诗是有声画,画是有形诗。”自古至今,便有诗画同源之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诗者多识画,能画者多知诗,二者同体也。人们也常说“如诗如画”,由此可见,诗与画这两种艺术形式经常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歌里的画,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诗歌里的诗,即诗中的景物及其所诱发的想象空间、场景里蕴含的情思韵致。诗画相融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意境。中国的优秀诗歌都是有意境的。而阅读、欣赏诗歌一个必
要的也是一个很难的环节就是入画入境。诗有可解、有不可解、有不必解,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诗词多属于不必解作品,教师除了帮助学生作必要的字词疏通外,不必把过多的精力放在旨意的挖掘上,而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入画入境。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就是一首将多幅富有动感的画面高度浓缩于46字之中的传世佳作。但它又只不过是等待读者激活的一串符号,在教学中如何能让学生从文字进入画境,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面,显得尤为重要。按照新批评方法,我们用作品四层面分析法里的第二层(语义层)的分析办法,先引导学生想象茅檐、青草、小溪等单独的画面,然后又通过小溪这条线将“瓮媪”、“大儿”、“中儿”、“小儿”等多幅画组合成一幕有立体感的生活场景图,然后,她又引导学生想象画中人物的动作、神态„„不知不觉中,孩子们脑海中的画面被激活了,变得有血有肉有生命了。
教学《长相思》也是如此,1.对诗人纳兰性德身在何处的生活画面描述。
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
2.对“故园情景”画面的描述。
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
这就是诗中的画,它的意蕴无限,内涵无穷,它能将人带回到古代诗人的生活中,让读诗的人走进诗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诗激活画,让孩子们脑海中的意象立起来的过程,不就是学生读懂诗词的过程吗?
三、让学生透过诗里的画感悟诗里的情。
新批评方法认为,读作品我们要透过字面意思看到里边隐含的情感,当然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情感。“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诗歌的目的即表情达意,情意统称为意蕴。意蕴中情是根本。因此读诗的最终旨归是入得其情、会得其意。在《清平乐·村居》的教学实录中,我们可引导学生在诗画中品情会意。例如:
师:让我们好好看看这个“卧”。看图,小儿的“卧”是什么意思?
生:(七嘴八舌)趴、躺。
师:把“趴”“躺”送进诗句中,说说感受。
„„„„
师:小儿的两个脚丫翘起来,想分开就分开,想合上就和上,想前后摆就前后摆„„总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送他一个词!
生: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天真无邪。悠闲自得„„
师:这是“卧”动态的时候,可“卧”还指“睡觉”或休息的时的安静,例如“卧佛”,多么安详宁静。那你再看小儿“卧”剥莲蓬的表情,再送小儿一个词!
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旁若无人„„
„„„„
从诗中的一个“卧”字入手,让学生反复咀嚼想象,不仅激活了孩子们脑海中关于小儿的那副画面,而且又透过画面十分自然的想到了使这幅画面有灵性的小儿身上流溢出来的那份悠闲自得,若无旁人之情。
同时,“醉”字也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推敲的一个诗眼。当学生明白了瓮媪为什么而醉,醉成什么样的时候,我们也醉了。诗人心中那丰富的生活情趣,极富人情味的内心世界不就跃然纸上了吗?
诗中有画,诗中有乐,画乐中渗融情意。“读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蹉叹之,蹉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感”。因此,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样做:
1.从主题展开。面对奇特的自然景观,变幻的社会生活,曲折的个人经历,无论谁都不禁心生感慨,嗟叹不已。于是,面对同一轮圆月,多少诗人写下自己心中情;面对同一处庐山,多少诗人表达出心中感慨;面对一次次朋友的分别,多少诗人描绘了对友情的眷恋。这种围绕同一主题而抒写的诗作,在诗歌的宝库里比比皆是,只要加以恰当的运用,就会对学生情感的触动作用巨大,意义明显。如教学《村居》这首古诗,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中“醉”的理解是“让人陶醉”,究竟是哪些景物让人陶醉呢?结合学
生学过的描写春光的诗句,学生纷纷回答,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橘黄柳绿时”„„对春天赞颂的情感,一触即发。在诗句诵读中一次次撞击儿童的心胸,以一首整合多篇的呈现方式,让生情与诗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2.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3.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因此,必须加强朗读。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入情。所以,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品味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要求学生反复颂读,把热爱春天的感
情读出来,读着,读着,我惊喜地发现学生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看着他们的表情,似乎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中,在美好的春光里神游遐想。读后,心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无限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于是,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图画。”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方肯罢休。
四、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新批评方法认为我们读诗要透过联想看到更大的空间。也就是象征(神话)这一层次。小学生不象我们成人有丰富的社会经验,但,孩子能感受到的东西我们承认往往给忽略了。所以我认为在这个层次里因为有前面的层次做铺垫,可以让孩子畅所欲言,让他感受到什么就说什么。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
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问”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学习诗歌,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种享受,一种积淀,更是心灵与诗歌的融合。语文教师尤其应身体力行,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让诗歌的精华,渗融于他们的血液中,使生命在诗歌的滋养中得以鲜活的成长,与诗歌相伴,芬芳一生。我们透过新批评的方法,拉着孩子们的手,去靠近诗歌,走进诗歌。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当代高度发达的物化生活里,揉进生活的诗情画意,那应该是一种非常美妙的诗化生活。一个炎黄子孙,能得到古诗词的熏陶浸润,也许更能谱写出自己的诗意人生。在语文课堂里,让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呈现“万紫千红”的美丽,让我们的引导也有“润物无声”的渗透力,让我们的“用心教学”也能“春种一颗粟,秋收万颗子”吧。来,挽起孩子们的小手,快快乐乐,走进古诗词!
参考文献、资料:
1、《文学批评原理》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国文学鉴赏》 作者:袁行霈
3、《文艺理论教程》精编版2002童庆炳
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5.经典诗词教学教案 篇五
二、解题。
提问:我们从题目中可以了解到有关本诗的哪些情况?
明确:季节——春,时间——夜,表现的对象——雨,诗人的心情——喜。
提示:诗歌就是扣住这几点来写的,我们阅读的时候要注意。
三、朗读。
四、理解内容。
1、一、二两句写什么内容?其中有没有诗人的感情?句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一、二句是赞美春雨来得及时,开篇就扣住了题目。一个“好”字,既是对春雨的赞誉,也流露了作者欣喜的心情。一个“知”字说明运用了拟人手法。)
2、三、四两句是正面写雨,写出了春雨怎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写出了春雨轻、细的特点,这从“潜”、“润”、“细无声”等词语中可以看出。)
3、我们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其中也有写春雨的句子,想一想,是怎样写的?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同样也是写出了春雨细、轻的特点,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4、五、六两句写什么情景?跟春雨有什么关系?两个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两句写的是雨中的自然景色:因为下雨,天低云暗,野外是黑沉沉的,可是江中的渔火却闪着点点光亮。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春雨,但诗人描绘了一幅意境幽美的雨夜图,显得春意盎然,从侧面表现了春雨的可爱。
这两句在结构上互相对应:“野径”对“江船”,都是偏正短语;“云俱黑”对“火独明”,都是主谓短语。两个句子的调性完全相同。因此,对仗非常精工。)
5、最后两句写的是实景还是想象之景?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这两句写的是第二天早上雨后的景象,根据题目来看,应该是想象之景。)
6、诗题为“春夜喜雨”,诗人为什么要写第二天的情景呢?
(这是因为诗人一生饱经战患流离之苦,当时定居在成都郊外,生活得到了安定,面对绵绵春雨,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在描绘了雨夜的景象之后,又展开想象,写出了雨后天晴,成都城里百花盛开的美好春景。)
7、小结:读完全诗,我们不难领会,诗中尽管没有出现一个“喜”字,可是字里行间无处不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正因如此,这首诗成了吟咏春雨的名篇。值得指出的是,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不仅用字精工,体物入微,还蕴涵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现在常被用来形容对人做细致的思想工作),成了千古名句。
五、分析韵律。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八句,可分为四联,每两句为一联。押韵的字是“生”、“声”、“明”、“城”。古代韵母i ng和eng相通,现代各地方言还保留着这种读法。
6.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浅析 篇六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的积淀。但是在当前的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灌输模式依旧存在,应付考试心理占比重等等。诗词教学缺乏文学本位意识。因此,新形势下,中学语文教师要发扬我国诗词文化传统,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诗词,理解诗词的内涵。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浅析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诗词是我国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语文教材中的诗词的占比也在逐年增加,入选的诗词都是经典作品中的精华内容。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帮助中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一、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有待创新
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与时俱进。多数教师认为,诗词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能掌握其中的生僻字即可。按照教材要求,能背诵诗词,能应付考试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完全不注重诗词本身的文化内涵,文化表达。其中,还有的教师本身的文学素养不够,对诗词的阅读不多,没有诗词积累,缺乏深厚的驾驭诗词的文学功底,在诗词教学中,很难融入自己的情感在里面,无法激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一篇好的诗词作品,其中的内涵不能很好的被表达出来,学生学的过程也就难免枯燥单调了。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教学方法传统,没有创新性。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注重的仍旧是应试性,以考试为主,诗词本身的艺术性、抒情明智的特点往往被忽视。诗词的教学方法仍旧是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思想等,本来内涵十足的诗词和其它类型的文章没有了区别,诗词本身的趣味性被降低了。
(二)中学生在学习诗词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中学生在诗词学习方面的困难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本身对诗词的兴趣不足。诗词的特点就是以简洁著称,往往几行字就表达很多意境,不像有的文体叙事性很强,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多数的学生就是为了应付考试,很多学过的诗词考试一过,基本上也就忘了。对于诗词的学习只是在浅层面,诗词的内涵基本掌握不了。第二个原因就是,诗词阅读对于中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古诗词,一首诗词里面会出现很多的生字,还有一些典故,对古文化了解不多的学生,学习起来会比较困难,这是从字面本身的角度来看。如果从诗词表达的内涵角度来看,更难理解。诗词的作者一般都是以诗言志,表达的情感有自己的抱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或者对世俗一些偏见进行抨击等等,作为中学生来说,人生阅历不够,古诗词知识积累比较少,是无法很好的理解诗词的内涵的。
二、解决当前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策略
为了提高中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诗词教学质量,一线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本身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对诗词的积累量,一些经典的、优秀的诗词要吃透。这样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将诗词的魅力展现出来,才能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要创新,不能单纯的为了考试而学,一首诗词在学习之前,首先要了解写作的背景。诗词的内容和背景都有很大的关系,只有了解了诗词的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本身的内容。不能只是知道了每句话的意思,了解了文章的意思,按照大纲的要求,能背诵就行。
2.激发学生要反复阅读,尽量在课外也阅读诗词。诗词的掌握首先需要反复的阅读。阅读之前,要掌握文中出现的生字和多音字,这就需要借助工具书来完成。通读几遍之后,熟悉了诗词的内容,再阅读的时候要掌握语速和语感。诗词的阅读一般都讲究节奏分明,停顿准确。最后,有感情的阅读。理解了诗词的大意,明白了作者的意图,要善于融入诗词中的境界,有感情的阅读。例如宋词中婉约派的主要特征是侧重儿女情长,语言清丽,有柔婉之美,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李清照;豪放派则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激情澎湃,语言以豪放、大气为主,风格多变,想象力丰富。阅读不同作品时,融入的感情也不同。这样,才能与作者共鸣,才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境,体会到作者的喜怒哀乐,才能更好地掌握诗词。
3.反复阅读,推敲诗词中的句。往往一首诗词中,包含了很多的事物和意境。因为诗词本身的语言比较简洁,抒发情感就要靠表现手法来实现。例如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江南春景喻胡天雪景,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反映出唐朝边塞诗人内心的浪漫和英雄主义情怀。因此,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会抓住诗词中的关键句、,并仔细推敲,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领会诗词的意境,把握全文的内涵。
诗词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表达及其丰富。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作为中学的语文教师,更有责任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当然,提高中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合理运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有条件的可以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传统的诗词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增强诗词的鉴赏性,让学生真正理解诗词的内涵,提高中学生诗词的鉴赏能力。
7.诗词 教学建议 篇七
一、一读正音——字字落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同时也明确提出要让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古诗词是“歌”性文体,朗读时对字的读音要求很高,要求字字咬准,声音响亮、饱满,做到朱熹说的“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我记得四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首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其中有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的“塞”字应读sài,而不是读sāi,也不是sè。预习时,强调学生不认识或不确定的字要请字典老师帮忙。课上,教师要检验学生落实每个字的读音,也可以小组合作,对子之间进行讨论学习,互相检查每句诗是否读准了字音,为后面学习整首诗词打下良好的基础。读古诗词时,我们可以采取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进行小组比赛读、男女生比赛读、对子对读、抽读等,提高学生读诗兴趣。在读诗时,要让学生注意认真听取别人的建议,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二、二读得韵——朗朗上口
古人读诗吟词都是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感情是诗歌的灵魂,形象性和音乐性是诗歌的表现形式。然而,教学古诗词时,我们都会发现,学生读诗时就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没有感情、没有节奏、没有理解,毫无美感可言。可是要怎么读才好呢?教学时我会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怎样读诗更优美。如教学《渔歌子》时,我模仿学生,故意用很快的速度将这首词念完,毫无节奏、感情,再请学生评价。学生一听,顿时茅塞顿开,迫不及待地举手总结出这样读诗缺点太多,接着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读诗词要有节奏,有韵律,有感情才优美动听。可是怎样才能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和韵味呢?我想应该指导学生划分诗的节奏。如七言律诗的节奏划分有二二二一式、二二三式、四二一式、二二一二式。如《渔歌子》可以这样划分: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但在划分节奏时,还要根据诗词的含义来。我一般会让学生在组内先尝试划分节奏,并在组内读给其他学生听,通过控制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抑扬顿挫地读诗,再让其他学生说说自己的建议。这样既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能让学生读出诗词的节奏美。我再根据诗的节奏、韵律极有感情地范读。我范读时要求学生听着我读的节奏给诗划分节奏,然后请学生对老师的范读进行点评,最后再鼓励学生自己大胆尝试朗读。我发现有了目标和方法之后,学生读得更大胆、更响亮了!
三、三读见画——历历在目
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渔歌子》中的景物很多,我通过课件和背景音乐的展示,启发学生先从字面找出词中景物。接着我利用古筝的悠扬,声情并茂地范读,引导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学生的反复朗读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逐渐感受到诗词的美感。这时,我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畅所欲言,用笔抒写心中感受,再请每组学生派代表展示:
“我仿佛看到了西塞山前有许多的白鹭在飞。”
“我仿佛听到了潺潺的溪水,看到肥美的鳜鱼在流水中尽情地嬉戏,美丽的桃花竞相开放……”
“诗人戴着斗笠,穿着绿蓑衣,独自一人乘着一叶扁舟,在碧波荡漾的江上无忧无虑地垂钓……”
不知不觉中,整首词的画面已浮现在学生的脑海,学生仿佛身临其境,陶醉其中,而诗词的含义就已经完全出来了。
四、四读悟情——心心相印
诗者,心之声也。每首诗词都寄托着诗人的一种情感。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读诗悟情,是诗词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渔歌子》中诗人为何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在斜风细雨中垂钓一直不愿回家呢?难道真的是因为留恋美景?还是因为没有钓着鱼?看看诗人写诗的历史背景与诗人简介才让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是不愿意回到腐败的官场,从而理解诗人对当时社会制度的彻底失望而宁愿隐居山野的心情,达到悟情的目标。如此一来,学生更能将本首词的思想感情及含义融会贯通了,读起来更加得心应手,韵味十足!
8.诗词故事给古诗词教学的启示 篇八
启示一:走进故事,事中识诗人
诗词故事是编者根据古诗词的内容,以故事的形式生动地介绍诗词作者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学生读了故事,了解了创作背景,再来学习古诗词,就很容易亲近作者,理解诗词,进入诗词的意境。
[案例1]《清平乐 村居》一课教学的开场片段
师:想听故事吗?
生:想!
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文书、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了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力大无比,求您不要杀我。”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夺回军印,回营复命。这位年轻人就是辛弃疾。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建议抗金,但都没被采纳。
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这张画像,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
师: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意见不被采纳! 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被罢免了所有官职。辛弃疾就来到了江西上饶县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一天归家途中,他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词,词题是“村居”。
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讲这个关于词人的生动的故事,不露痕迹地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对于他们来说,辛弃疾,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历史人物,他智勇双全、对国家赤胆忠心,怀才不遇的鲜明形象可触可感。带着对词人的亲近感、认同感再读这些诗词,学生自然更容易走近诗词情境。
启示二:还原画面,画中会诗义
一首好诗犹如一幅形神兼备的艺术画面,每一篇诗词故事都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在读者眼前还原出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小学生凭借故事中对物象的具体描述,理解艰深难懂的诗句就容易多了。可见,采用画面还原法,把凝练含蓄的句子还原成形象的画面不失为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好方法。
[案例2]《江雪》一诗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人们常说“诗中有画”,意思就是说我们读了一首诗,眼前就仿佛出现了一幅画。如果今天我们要把《江雪》这首诗变成一幅画,你觉得画面上该画些什么?请你读读诗,画一画。
师: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画?请说说这样画的理由。
生:(展示画)我画了很多座山,很多条小路。因为诗中写到“千山”“万径”。
生(反驳):小路都被大雪覆盖了,应该画不出来了;
生:从“鸟飞绝”的“绝”可以看出鸟儿都飞走了,所以我就把天空画得十分的干净,白茫茫的。
以上教学片段中,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把凝固的文字还原为生动的画面。这个还原的过程,即为“举像”的过程。在还原的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了“千山”“万径”“绝”等字词的意思,更难得的是凭借原有的图式经验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沉潜到诗句之中。其次,诗句表达的意境是由一个艺术画面构成的,阅读古诗,不能孤立地理解一个个物象的意思。而这种画面式的还原就是一种整体的建构,它有利于沟通物象间的联系,让学生整体感受画面的内涵,进而体会诗人创造的艺术境界、思想感情。当然,这里的画面不仅仅指静态的,也可以是一个动态的场景;也不局限于以画还原,还可以采取演一演、写一写,甚至唱一唱等方式。
启示三:意与境会,境中悟诗情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可见,“造境”对于学生悟情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再看诗词故事用以包“诗”的“文”,绝对不是对古诗诗句的简单直译,那些描述性的語言起到了很好的“造境”效果。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的意思是:在这遥远的地方我也可以想象到,弟兄们在家登高、人人佩戴茱萸时发现少我一人,正思念我呢。而在课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学生读着这情真意切的语句,很自然的就置身于“思念”的情境中,感悟到诗人深深的思乡情,这就启示我们感悟诗情必须伴随着对诗境的体验,“造境”和“悟情”是水乳交融的。
[案例3]《清平乐 村居》的教学片段
师:除了喜欢这几个儿子,还有没有令词人心生喜欢的?
生(捂着嘴笑):我从这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到,那对老夫妻恩爱的样子是作者所喜欢的。他们甜甜蜜蜜的,说着亲热的话,还喝点小酒,多让人羡慕呀!
师(笑着说):是呀,这老两口,有房,有田,还有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一个顽皮的小儿子,他们在亲热地聊些什么呢?走入词中,你就是老婆婆(指着全班女生),你就是老公公(指着全班男生)。把你和老伴的对话写下来。
师:谁先写好就站起来读。(生写)
生:老伴呀,你看咱们的生活多好呀!有了这三个儿子,咱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师:是呀,还是你这个当爹的教育得好呀!
生:老伴,你看咱们的小儿子多可爱呀,一点烦恼也没有,真让人羡慕!还有那两个大儿子,多勤劳呀!
师:那还不是你给我生的好儿子,还要感谢你喽!
生:老婆子,你看咱家的豆田长得多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生:老头子,咱家的鸡长得也很肥,今晚我杀一只鸡给你补补身子。
师:那谢谢你了,老伴。来,让咱们再喝一杯吧!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还有陶醉。
师:这就是“酒不醉人——”
生:(齐)人自醉。
很多老师教学这一句词的时候仅止于让学生理解“吴音”“相媚好”的意思,对“醉”的理解停留在喝了点酒,有点微醉的层面。而这位老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抓住“相媚好”,让学生想象老翁媪会说些什么,而且是以第一人称对话交际,营造了农家朴素恬静的生活情境。由境入情,情景交融,学生自然就走进了老夫妻俩的内心世界,深得这“醉”的内涵。
诗词故事中的“文”,为学生搭建了自主走进“诗词”的桥梁,与“诗词”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我们的古诗词教学也应该借鉴诗词故事的匠心所在,追求诗词与人、诗词与画、诗词与境的妙合自然、和谐统一。
9.古诗词教学反思 篇九
站在教师的角度上,深度掌握好古诗词的教学,首要的前提是理解、体会古诗词的大意、情感及站在诗人的角度上看待问题。在此次古诗词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好一首诗或词并非易事。尽管如此,在此次古诗词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正确的向学生解读诗的体裁、题材和了解到诗人是在什么环境下作诗的,向我们传达了什么信息,这都是在学习古诗词所要求掌握的。这也是古诗词教学中的第一步。
2.在教学中,我做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通读全诗,指名朗读,齐读。
3.明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描绘出诗歌的大意。
4.在划分好节奏后,能够指导学生按照节奏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开火车朗读,接着范读。
5.在解读诗的每一句大意前,我能够指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上找出诗的每一句的字眼或意象,从中体会意境美。通过这些,学生能很快地找住并体会领悟出诗人思想感情。如,在此次教学中,我选择的是杜甫的七言绝句——《绝句》。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中的关键词是“两个”“翠”,意象是“黄鹂”“翠柳”;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的关键词是“一行”“上”,意象是“白鹭”“青天”。这两句写的是动态景,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
6.在讲解完诗歌的思想内容后,指导学生自由的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做到背诵。再让学生以吟诵的方式朗读,指名读。
7.在此次教学中,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一些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思考感悟,让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8.在教学中,凡是能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我都能予与表扬,即使他们的回答离答案相差甚远,也能够委婉的纠正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在此次教学中,我还看到自己在教学上和知识积累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没有要求学生以吟唱的方式朗读诗歌。
2.由于课堂上的气氛活跃没能掌控好,没能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导致讲课的效果不明显。
10.浅析高中语文诗词教学 篇十
摘要: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在高中语文诗词鉴赏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要更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感和文化素质。
关键词:高中 诗词鉴赏
古诗词积淀着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在语文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汲取古代文化的精华,涵养心灵。高中古诗词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有很多,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好地领略古诗文的一些语言技巧,提高鉴赏诗词的水平。
一、在意境中体会诗词意象
意象往往是学生选择分析诗歌的重要角度。意象教学即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作者所展现的情感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辨明格律、品味诗词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1.活跃思维,激发想象。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所在,读诗词,赏诗词,抓住了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例如,在《春江花月夜》的学习中,学生通过阅读将作者描述的景致拓印在脑海: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作者用词精准、凝练,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品味、比较诗词的语言在听觉、视觉方面的美感,让学生沉浸在诗作中,激发他们的求索热望和乐学情绪。
2.在情境中感受意象。古语“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例如,温庭筠的《更漏子》中“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明朝夏完淳的《卜算子?断肠》中的“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雨打芭蕉”也像“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其苦之深、其愁之重可见一斑,无不营造出深入肺腑的感伤和无奈意境。
3.借助意象教学品味诗词意境,感悟审美情怀。例如,在讲柳永的《雨霖铃》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把握特定意象的内涵来理解作者的情感。“杨柳”“残月”“酒”“长亭”等意象烘托出了作者浓重的离别情:此一去,天涯相隔,前路迷茫,愁云惨淡,如此“相思”啊!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审美情怀自然而然生发出来。
二、通过诵读体会诗词的言辞之美
“诵”即指朗诵或吟诵,是审美主体感知古典诗词的最主要途径。通过朗读,学生可体会诗歌所蕴涵的超越时空的喜、怒、哀、乐,在感情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强化语感,又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让学生终身受用。
1.掌握古诗朗读节奏,读起来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体会诗词的感情色彩,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学生才能够理解寓藏在诗句中的思想感情。
2.配乐齐读,体会情感,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可以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例如,在教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配上《春江花月夜》的乐曲;在朗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配上一曲古韵十足的《高山流水》。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可以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三、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诗词教学过程,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具有演示方式生动形象、包含信息丰富等明显优势,可以为诗词鉴赏教学提供有效的帮助。学生对于诗词的学习感觉枯燥乏味,学习效率十分低下。而在语文课程中,古代诗词却是重要的学习内容,所以,教师要恰当、适量、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让古诗词重放异彩。
1.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时,教师首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再现古诗意境和内容的图片以及文字说明,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收集的信息和来源。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和技巧,借助具体可感的画面去领会文字的内涵,真切地感悟到诗词意境的高妙。
2.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情感交流,拓展训练学生丰富的形象思维能力。诗词鉴赏需要具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在教学古诗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
3.调动记忆内存,创设教学情境。例如,教授《金缕衣》中“劝君须惜少年时,劝君莫惜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等化理性为感性、化静止为形象,让学生感受到光阴如剑,懂得珍惜时光。
四、把握诗歌的语言风格
鉴赏诗词的语言可通过整体性语言风格比较来进行。“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这句话点出了咀嚼、推敲的重要性。因此,要想在诗歌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就要强化诗词教学,强化诗词教学中的语言欣赏。
1.揣摩咀嚼,品味作品语言。例如,《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抒发的是杜甫的痛惜之心与壮志未酬之愤,通过揣摩咀嚼语言,我们可以准确表达作者当时的生活环境、遭遇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等。
2.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诗歌的艺术归根结底就是语言的艺术,要想深入到诗人的内心,必须细心品味诗歌中的语句。例如,李煜的《虞美人》用语平淡,但感人至深。因此,我们只有在语言文字上多下些工夫,才能够深入体察诗人的良苦用心。
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让诗歌更容易走进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积累,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有效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参考文献:
11.初中诗词教学漫谈 篇十一
一、抓住关键词欣赏情感美
品读诗词,就是要通过关键的诗词名句,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与先辈们的内心去碰撞,激起心灵的火花。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诵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时,你看到的是铮铮铁骨的易安居士,还是“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通过这样的对比,其人其情,立体地呈现了出来,答案就在诗中,老师没有必要过多的讲解,让学生自己去体悟。
当我们吟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华民族的的脊梁所在,民族魂所在,民族精神所在;当我们低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看到的是一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当我们吟唱“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时,看到的是一个矗立天地之间,伟岸而凛然不惧的一代名臣的形象,想到的是一个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撑起的中华民族的不朽魂灵。每当读到这些感人肺腑的诗词名句的时候,豪迈之气在胸中油然而生。我们要在反复的朗读中,引领学生从这些诗词中汲取精神营养,谱写自己美好的人生篇章。
二、注重“送别诗”的情感意境
人人都送别过自己的亲朋好友,心中会感慨千万,这种情感在诗人的笔下就被巧妙的表达了出来。有人说“西出阳关无故人”,怎么会没有朋友呢?不是说朋友遍天下吗?经过一连串的思考追问,就明白作者的情义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生死与共心心相印的情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天底下都是你的朋友,像这种诗词的感情就大度多了。一路上都是朋友,因此你是不会感到孤独的。
同样是送别朋友,有人只字不提送别的意思,只是描写风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送朋友走,但却不和朋友说上几句勉励的话。只顾远眺滚滚长江东逝水,哦!明白了,原来把这长江之水比作是你和朋友间的情谊啊!太伟大了,流不尽的江水就是朋友之间的绵绵情谊啊!难怪你抽刀断水呢!朋友间的情感能斩断吗?越断越流的。所以,既然朋友走了,那你就在江边停留一会儿吧,把对朋友的愁思,等到明月升起来了,让月亮代表你的心吧,“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在教学中,老师要组织学生细细分析,诗词里那一幅幅的情感画面,美得难以数清。
三、对学生渗透爱国理想教育
诗词的灵魂在于其中蕴含着诗人不屈的精神。虽然说人生旅途中遇到了风雨,但心是不死的,跳着的一颗心依然是鲜红的,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蓝蓝的天空,就那一只鹤在极力扶摇直上九万里,其他的鹤呢?为什么这只鹤不惜生命的疲劳要孤独的飞翔呢?哦!是诗人的情之所在啊!难道说诗人仅仅是想作诗吗?我想肯定不是的,他是借助作诗来表达自强不息的信念,不管高空有多危险,我都要一飞冲天。这是一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其情其感令人肃然而敬。更有比这细腻动情的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死了也要去护花,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敬重吗?活着的时候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是不灭的,就是化作泥土也要滋养万物。话说于此,已经是完美无缺了,可歌可泣啊!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美
王国维把诗词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不管哪种境界,我们要的是它的艺术美,一种艺术的享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作者是早上来的还是晚上月亮出来才来的,时间也是可以想象的,王维选择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竹林,那竹子长的怎么样,值得作者这么上心?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想象。你想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王维弹唱的是什么曲子呢?值得他那么“长啸”?就不怕别人笑话吗?经过一连串的问题,一个隐居的诗人形象就丰富起来了,人物的精神面貌就勾画出来,这样一幅月夜弹琴的画面就完整地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非常优美的一幅画面,远离尘世的嘈杂,远离人事的纷扰,完全是天人合一,在这样的境界里,忘却一切,追求的只有精神上的完美。
12.浅析高中诗词审美教学 篇十二
一、架设桥梁, 体会作者情感
文学审美是语文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具有审美教育的学科, 教育要关心学生情感, 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完善其审美意识, 提升其审美情趣, 让学生在富有感知的美育中获得创造能力。中国是诗歌的国度, 传承下来的优秀诗篇数不胜数, 这些诗歌承担着美化人的精神使命, 同时以其独特的真理启迪世人。那么,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接受诗歌的审美情趣, 进而提升情感教育呢?
语文教材中的诗词作品, 都具有极强的美学价值和浓厚的艺术感染力。在实际教学中, 要想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首先教师要领悟诗词情感, 并且教师的体验要尽可能地接近作者情感, 要在课前深度探究发掘作者的内在情感;随后, 将自己的体验所得融入到教学中, 让自己充当学生和诗词的桥梁, 让学生在教师充满感染力的带动下体悟诗词情感。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只有教师自身修养 提高了, 才能用丰富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 开启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 进而让学生走进诗人的世界, 感悟其独特的情感魅力。
二、营造氛围, 培养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是让人在带有情绪色彩的活动中体验美。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以恰当的情绪走进诗词的意境就是审美情趣培养的开 始。营造良好的氛围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的必要手段, 而营造良好的氛围首先是朗读。正如《毛诗·大序》“诗者, 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情感人, 因此在朗读过程中要利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语感朗诵出真诚, 借此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变化。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美读就是将作者的情感读出来, 要了解作者说了什么, 想表达那些情感, 只有与作者心灵相通才能有巨大的收获。”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 要先引导学生增强语感, 加深对文本的感知程度。以《蜀道难》为例, 文章的主旨始终贯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已经彰显了诗歌的咏叹基调。朗读《蜀道难》首先要确定作者对蜀道的三叹: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烈。第一叹要引导学生平缓且稍作停顿地诵读, 借此明其主旨;第二叹要指导学生富有感叹色彩进行朗读, 略表意犹未尽之意;第三叹要读得平缓同时也要有感慨之意, 用以引人深思。当学生抑扬顿挫地朗诵, 语感自然被激发出来, 在心中也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个性化情感。
三、揣摩意境, 感悟诗词魅力
艺术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首先要从诗歌中感受意境。诗人对意境的描绘正是主观思想的表现。诗歌因为 其语言精练, 因此创造出来的内涵也相对深远, 在反映生活的同时能感染读者在美中泛舟。意境是诗歌最基本的审美要素, 情景是构成意境的重要因素, 也是诗人情感与事物的融合, 诗词艺术也是通过这种形神具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感受诗词艺术魅力, 将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生动的画面, 想象思维是重中之重, 只有丰富的想象才能推动读者揣摩意象, 在咀嚼文字的同时走进作者内心, 感受古诗词的美韵。
以《琵琶行》为例, 学生在读通文本后都能找到相对应的写景的句子, 教师如果在这个时候引导学生想象勾画找出来的句子, 并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就走进了审美的重要环节。在诗的开篇, 作者用秋夜的江水、荻花以及枫叶这些意象后营造出清晰的意境。即, 秋凉袭身中感受到作者的愁惨凄凉之情。“别时茫茫江浸月”正给人一种景中含情的意境美。茫茫的月色, 茫茫的江水, 让世人满是离愁别绪的心慢慢融化, 与自然产生了强烈的感应。在写音乐结束的时候, 环境变得寂静无比, 作者又用了“唯见江心秋月白”来将情感扩散, 夸张地写江月也被音乐所打动。这种情景交融的令人回味的意境油然而出。当诗中的一切景物都变成了饱含 情感的意象时, 诗境就变得恍若忧郁凄美的月光。这时学生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在不断丰满的美感中, 也能感受到作者自身真性情的美感。正因此, 王国维才会说:古诗词经久不衰的魅力在于真景物与情感所融合后的意境美。学生学习诗歌的过程不仅是知识的学习也是审美情趣培养 的过程, 只有教师充分开发学生想象, 揣摩诗歌意境, 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走进诗词所蕴藏的美妙世界, 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情感熏陶。
13.古诗词教学反思 篇十三
第一,课时的安排。朗读单独占用一节课。
我用了四节课讲了三首古诗词,但是并不低效。这是从我班的学情出发的。我班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可以说很差劲,声调、节奏都不行。因为朗读不出感情和韵律来,所以学生不爱古诗。我国是诗的国度,诗词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培养孩子们热爱诗歌就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核心了。要让孩子们喜欢诗,就要让孩子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因此,我将朗读作为落实所有目标的重点目标和前提。我采用教师泛读、听读录音来实现这个目标,而且逐字逐句,有条不紊。为了激发孩子们读诗的热情和认真,我采取了小组赛读个人风采读及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字正腔圆,咬文嚼字,感情基调和节奏把握的很好。看着孩子们那收获时的那一张张笑得灿烂的脸,我觉得我的苦心得到了安慰。
第二,对诗词的理解上,我采取了每首诗一节课的策略。
这样的考虑是出于孩子们以前背古诗意思绝大多数是死记硬背的考虑。这样的学违背了诗词教学,而且既不深刻,有没有乐趣。《乡村四月》我采取了详讲的教学方法,但是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观察课文插图,结合课下注释,说说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请你发挥想象并结合诗意给这些景物加上形容词,然后再将这些词语串联起来,通顺地表达诗句的意思。第二首《四时田园杂兴》采取了半引导半自学的方式教学,第三首《渔歌子》更是要求学生模仿前两首古诗的教学方式自学,可以先找出前两句都写了哪些景物等。可以说,这样做大大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放手让学生们去做,你会收到意外的惊喜,孩子们也会收获意外的自信。
14.诗词教学心得体会 篇十四
那么,如何让孩子们领略古诗的美,让孩子们通过古诗的学习,进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我们的老师往往陷入两难的境地:讲多了,破坏了古诗的整体意境美;讲少了,我们的孩子们又难以逾越理解的障碍。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古诗审美教学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一、反复吟诵,感受形象美。
通过反复吟诵来体会文章的美感。”只有经过充分地、反复地诵读,设身处境地进入诗的境界,细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领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二、深入理解,体验情趣美。
古诗的语言凝炼含蓄,耐人寻味,经常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古诗语言简洁所带来的一些特点,比如词序倒置、成分省略、语句浓缩、意思跳跃等,都构成了孩子们学古诗的障碍。先让孩子们理解重点词的意思,进而理解整行诗、整句诗、整首诗的意思。解释时,只要将意思说通即可,不必按字的顺序来解释。通过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三、多方迁移,领悟意趣美。
我们在古诗教学中有时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我们何不让孩子们对内容做回味、做迁移呢?
1、将古诗改写成短文。
在孩子们领悟了古诗描绘的那种美的意境之后,让孩子们将古诗改写成短文。当然在改写之前,还要提醒孩子们诗的内容,除了古诗所描绘的内容外,还可以做合理的想象。改写是对孩子们一种美的熏陶,还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促使他们进一步理解古诗内容。
2、链接课外阅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古人写作的秘诀。每学好一首诗,就要求孩子们去找同一类的诗,这样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学能力。
15.初探初中语文诗词教学 篇十五
一、投其所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由于自身文学素养不完善, 对于含蓄、意义丰富的诗词不能够直接了解, 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 结合学生的个性特征, 投其所好,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教学中将枯燥的诗词以故事的形式来讲述给学生听, 使抽象的诗词故事化,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其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李清照的《醉花阴》时, 笔者将其诗词的创作背景, 作者李清照的生平等融入一起, 讲给学生听:李清照是我国宋代最著名的女词人, 她出身书香门第, 从小博览群书, 才思敏捷, 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尤其擅长写词。在她18岁时候, 和当时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结了婚, 两人志趣相投, 婚后生活很幸福, 但是, 这种日子仅仅过了两年, 赵明诚就被派到了离京城数十里的一个县城做官, 开始和李清照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丈夫不在身边了, 李清照感觉很寂寞, 一天天的数着日子盼丈夫归来, 这样长时间的思念使得她越来越憔悴, 一天天的瘦下来。在重阳节的时候, 李清照看着院子里的菊花, 想起来以前丈夫在家的时候陪自己赏花的情境, 越想越觉得自己凄惨, 尤其到了晚上, 翻来覆去睡不着, 就走到窗前往外看, 月光下, 菊花随风摇曳, 其孤单的身影和自己的身影颇为相似, 有感而发写了一首《醉花阴》。通过这个故事, 学生对这首词的背景有了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对词的大意有了一定的掌握, 纷纷自主阅读起来。
二、整合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中, 诗词的数量很多, 在安排上一般是根据单元的核心内容将诗词打乱编排的。这样给学生记忆诗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很容易发生混淆、记忆不牢固的现象。对此,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以作者为单位, 整合教材内容, 使诗词内容呈现集中化、条理化, 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初中第一册苏轼《浣溪沙》的学习时, 笔者将教材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整合在一起学习, 让学生对苏轼这个人的个性特征有个较为完整的认知。进而根据诗词的创作时间, 先学习《水调歌头》, 因它写于1076年中秋节, 词人苏轼4l岁被贬到密州, 做了小小的太守, 政治上不如意, 与弟弟也有六七年没见, 这就出现了词中“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抑郁不欢, 而结尾的词:“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体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再学习《浣溪沙》, 是词人在1082年创作的, 时年三月, 词人再次被贬黄州, 政治上不得意而且身体也不大好, 但词中却写到:“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又体现了词人的乐观和热爱生活。由此可知, 苏轼的性格是乐观、旷达。这样安排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便于他们更好地体验、感受作者的内心, 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三、优化教学资源, 拓展语文诗词教学
语文教材内容数量有限, 不可能把所有的名家名作收入在册,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 适当地拓展教学范畴, 如向学生介绍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者和此诗词创作手法相近、相异的作品等, 优化教学资源,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其相关的诗词, 从而来提升自身的文学修养, 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词《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 首先向学生介绍辛弃疾的生平, 在介绍过程中, 顺便介绍随着作者处境、内心的变化而创作出许多名作, 如《登建康赏心亭》《京口北固亭怀古》等, 其内容都是属于借古讽今, 感慨自我的壮志难酬。笔者在教学《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过程中, 让学生自主阅读、分析、总结其他两首词的大意、蕴意等, 延伸语文诗词教学, 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总之, 诗词教学可以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教学内容, 适当地去其进行整合、优化, 不断探究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从而确保初中语文诗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9:146.
【诗词 教学建议】推荐阅读:
诗词课堂教学的一些建议10-02
基于古诗词特质的诗词教学08-31
古诗词教学感受08-23
古诗词鉴赏教学初探08-30
初中古诗词教学反思10-03
让古诗词教学焕发活力07-13
古诗词教学比赛评课08-21
我爱背古诗词教学设计06-11
关于古诗词的教学设计07-05
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模式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