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精选13篇)
1.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篇一
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
[作者] 谢亚群
[内容]
一、培养交际能力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
我们进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
个工具?大家知道,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外语教学的
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
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
布的英语教学大纲。
几十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走过不少弯路。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
因,我国的外语教学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培养
出不少的学生,他们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不能真正具备交际
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手段得以引进,我国的外
语教学水平提高得很快,尤其是明确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
际能力,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二、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的提出
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交际能力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是针
对语言能力而言的。语言能力通常是指语言规则内在化的体系,即语音、词汇、
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而交际能力的概念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运用,
说通俗一点就是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看来要完成某一门语言的交际能力
的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因为语
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辞海》里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
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为便于
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为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
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为知识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
等称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交际文化。
当然,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
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
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
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
个难题。
三、要注意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
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
力的同时,更多地让同学们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见到老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而像我们中学英语课堂上常用的“Good
morning, Teach-er“就不是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
般不用作称呼,应改为”Good morning, Sir“或”Good morning,Madame“。
“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
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
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几年前一个美国退休教师讲学团来我系讲学十天,我们的接待工作热情周到。有
一位老先生临别对笔者说:“I have been spoiled these days”。因为在美国,
个人均讲究独立,老人也不例外,否则他的自尊心将受到伤害。
笔者见到我系年轻的外籍教师,称赞他“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时,
他总是笑着回答:”Oh,thank you!“,其实他只会说一点极简单的汉语;而
当笔者称赞中国学生”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他不管心里多高兴,嘴里
却说“No, no,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其实他英语说得真是不错,
但谦虚是美德嘛。然而如果这样回答英国老师的赞扬,就不太得体了,因为在这
种场合他总是希望得到Thank you这样一类肯定的答复。
反之亦然。英美学生学汉语也要首先了解中国的交际文化。笔者一同学在某大学
给外国留学生讲授汉语。一天,他请新同学作自我介绍,一位同学很认真地用汉
语说:“我没结婚,没有孩子。”这句话中国人听起来总觉得那么别扭。老师纠正
他说,汉语只要说没结婚就够了,在中国人印象中没结婚一般是不会有孩子的。
这位留学生对中国的交际文化了解不够。
禁忌语和体态语言也属于交际文化范畴。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
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
表示”二“,可美国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我
们的”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的眼里却是”二“,就这个”二“和”八",在中美
交往中闹出过不少笑话。
英汉交际文化上的差异很多,这里只信手拈来几个例子,不--赘述。
四、关于中学英语交际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1、要明确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
的能力这个根本目标。
2、《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0)对英语交际文化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
求,即教学大纲的附表一--功能意念项目简表。我们的英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
这个附表的重要意义,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3、教师要理智地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介绍一种文化内容时,要持中立态
度,不要轻易他说别人的如何不好,我们的如何好。反之亦然。
4、要充分利用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Junior English for China,这套教材将中
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交织在一起,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进行交际文化差异的教学。
2.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篇二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组成部分, 语言既承载了人类的大部分文化, 又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文化。而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 其语言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精彩纷呈的文化特色, 导致不同民族语言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既反映在语言的表达形式上, 也反映在语言的内涵上。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在实际交际活动中正确、得体地运用该语言。要达到这一目的, 交际双方都必须充分学习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 对其文化内涵有深入的了解。外语学习与跨文化交际如唇齿相依, 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 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正在与日俱增, 我们日渐加深对西方社会的理解, 但同时, 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异国他乡的文化, 西方人的很多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的截然不同, 这就是为何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 文化冲突的事例时有所见。胡文仲教授认为:“只注意语言的形式, 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胡文仲, 1999:16) 。著名语言学家Thomas认为:“若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错误, 他可能被认为是没礼貌和不友好。他在交流中的失误便不会被归咎于语言能力的缺乏, 而会被归咎于粗鲁和敌意”。由此可见, 要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最佳效果, 我们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的规律, 而且还必须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文化对比是外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只有学习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增强文化意识, 才能在奠定良好的语言根基的同时, 为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固的基础。
二、跨文化学习的重要内容
1、文化词汇
汉英语言丰富多彩, 中西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文化对语言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J.Lyons说:只有当人们充分了解文化或文化的作用时, 才能全面理解由语法和词汇表达出来的语言和各种意义。在外语的词汇学习中, 要达到熟练掌握和正确使用外语的目的, 只懂得词汇的发音与其表面的几个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外语中概念意义与母语中一致的两个词很可能在文化意义上大相径庭”, 而那些具有文化附着意义的词汇 (culturally-loaded words) 可能成为英语学习和跨文化交际的巨大障碍。Seeiye认为:“如果一个学生 (或教师) 没有意识到一个词语的文化内涵, 他就不能算是理解了这个词”。
尽管英汉两种言语背后潜藏的巨大文化差异使该两种言语中完全对应的词汇很少, 语法和词汇的障碍在外语学习中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学习者应该意识到外语学习中最大的障碍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障碍, 这种障碍甚至超过了语法和词汇所引起的障碍, 可见在外语学习中进行文化的对比学习是何等重要。例如, 在阅读时, 要理解词汇的涵义, 学习者需要理解词汇的文化特征。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从而造就了具有各自特色的表达方式、思维逻辑与推理判断方式。只有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有较全面的了解, 把文化知识的学习融入到的词汇的理解与课文的分析中, 才能准确地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英语里的“blue”, 原意指蓝色, 除此之外, 还含有“悲伤, 忧郁, 沮丧”等意义, 如“be blue about the prospect”意指对前景悲观。法国名曲“Love is blue”的字面意思为“爱情是蓝色的”, 其含义为“爱情是令人忧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a blue movie”却是指色情电影。“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吉祥的象征, 中国人视孔雀开屏为喜庆与吉利。但在英语中, “peacock”的涵义却是骄傲、炫耀、洋洋自得的意思, 是一个贬义词。“politician”在英语中的词义为“关心政治, 从事政治, 特别是以政治为职业的人”, 但它的涵义是“不讲原则, 当面一套, 背后一套, 能言善辩, 言而无信”, 尤其指善于玩弄权术者, 含有贬义, 与汉语意义上的“政治家”有很大区别。
词汇就像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特点, “它揭示出它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的内涵” (贾玉新, 1998:245) 。外语学习者应该时时保持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深入了解词汇内里的深层文化涵义, 从本质上提高理解与沟通的能力。
2、语用规则
言语行为受制于该语言所属民族的社会格局和人际关系的取向, 人们在具体运用该语言时还会遵循一套不成文的语用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如何称呼对方, 如何见面打招呼, 如何提出要求, 如何接受或拒绝对方的要求, 如何回应对方的赞美, 如何告别等等。由于至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总结某一种语言的语用规则的专著, 因而掌握这些规则比掌握语言规则要困难得多。
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常用的问候语有“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啊?”, “刚去哪儿啦?”等等, 被问的人明白这仅仅是一句问候的话。但如果我们直接把这些问候语翻译成英语作为对英美人的问候, 被问者会把“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认为是对他们个人隐私的窥视, 感觉自己受到冒犯;把“Have you had your lunch already?”当做是一种邀请的信号, 进而导致双方产生误会。英美国家常用的问候语有“How are you doing?”, “Lovely day, isn’t it?”等。当我们用英语交际的时候, 就应该按英语文化的要求规范我们的言语, 选一些双方都可以接受的话题, 避开如年龄、收入、婚姻状态、宗教等英美国家人士感到敏感的内容。
在称谓方面, 汉语有许多诸如“您、局长、敝人”等敬语谦词, 要求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要用敬词。而英语中的敬词谦词则远远少于汉语, 西方人注重个人价值的体现, 个体主义 (Individualism) 是西方人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它在西方文化中处于中心的地位。充分尊重个人、体现个人价值成为西方人社会交往的首要原则。在西方, 不管对方年龄大小与地位高低, 都可直呼其名, 但值得注意的是直呼其姓是英美人不能接受的。
在受到对方称赞或赞美时, 中西方人的反应也大相径庭。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交际时, 讲求“卑己尊人”, 当受到别人赞扬时, 受赞扬者往往会否定自己的成就, 甚至自贬一番, 以表谦虚有礼。西方人如果不了解中国文化, 会对中国人的自贬感到惊讶, 甚至认为中国人不诚实。而西方国家的文化习惯却刚好相反, 当西方人受到赞扬时, 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 you”以示接受。这再次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于个人价值的重视程度。
为了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 学习者必须清楚认识到中英的社交规约是有很大差别的, 要尽力避免将中国文化的社交规约不知觉地转移到英语去, 正如贾玉新在其《跨文化交际学》中所说:“要想达到有效交际, 就必须了解有关文化的社会规范。只有当我们充分了解不同文化中的社会规范或规则, 我们才有可能正确预测不同文化人们的行为, 而且一旦交际失误, 我们才有可能分析错误的根源。” (贾玉新, 1998:192) 。Thomas指出:“语法错误可能使人不愉快, 或影响交际, 但至少在规则上, 它们是一清二楚的, 听话人会立即感觉到它的存在, 而且一旦意识到说话人的语法能力较弱, 对其是容忍的。然而语用失误则不然, 如果一个非本族语者说话流利, 对方不会把其明显的不礼貌或不友好的行为归因为语言缺陷, 而会认为是粗鲁和恶意的自然流露”。一个不合时宜的问题或一个对“恭维语”的不恰当的反应, 均有可能被视为没有修养, 甚至会被当成有意的冒犯或侮辱。由此可见, 学习者在掌握语音、语法、词汇与语言结构的前提下, 还需要熟悉和掌握语用规则, 以避免误会与交际障碍, 顺利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
3、非语言交际规则
人类的交流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 一种是言语行为, 另一种是非言语行为。所有不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 统称为非言语交际。David Abercrombie指出:“我们用发音器官说话, 但我们用整个身体交谈。”心理学家Mehrabian指出:“谈话中的93%的意义是通过非言语形式传递的, 38%通过声音, 55%通过面部表情”。体态语是是非语言交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包括手势、身势动作、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体接触、讲话的音量和时间观念等等具有交际意义的非语言行为。人类的体态语具有一定的共性, 语言不通、地域不同、文化相异的人们可以通过体态语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有效交流。但是, 人类大多数的动作姿态由后天习得, 它们根植于本国、本民族、本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中, 具有相当的族群性与区域性, 它们所发出的视觉及触觉信号并不一定能完全为异域他乡的人们自然地领会。在跨文化交际中, 若不能领悟到这些自成一体的视觉及触觉信号, 将造成人际交流系统的失效。
在英美文化中, 谈话时双方的眼神接触 (Eye-Contact) 是非常重要的交际手段, 谈话时直视对方的眼睛标志着为人诚实与态度的专注。而中国文化强调的是谦卑, 谈话时双方并不长时间盯着对方的眼睛, 这意味着礼貌与对对方的尊敬。但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谦卑”目光行为运用在美国文化里, 会被对方理解为“我并不在乎你”;相反, 把英美文化中直视对方眼睛的做法运用于中国文化, 会被中国人理解为不礼貌, 甚至是挑衅。
个人空间 (Personal Space) 指一个人与另外的人之间所保持的空间距离, 是围绕在每个人身边的一种无形领域。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他人进入这一空间, 我们会觉得受到了威胁。如果他们离这一空间太远, 我们又会觉得受到了歧视”[7] (P242) 。中国人和西方人对此空间的适宜距离有着非常不同的观念, 中国人习惯近距, 西方人则爱远离。例如, 英美人交谈时彼此至少保持一臂之距, 这样双方才会感觉舒适;英美的同性朋友交往时很少有亲近的接触, 他们视同性者的频繁体触为同性恋。而中国文化中并没有强调注重个人空间, 人们对近距离的接触习以为常:谈话时主动靠近对方以示亲切;对吸引人的地方不会因为人多而回避, 反而乐于挤上前去“凑热闹”;同性年轻朋友的手拉手与勾肩搭背也是屡见不鲜。
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 也应该多方面了解与细心观察不同文化人们的习惯性行为, 提高认识非语言行为的规则, 以求达到理想的跨文化交际效果。
三、跨文化学习的方法
由于各民族、各语言之间有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外语学习者应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 学会尊重、理解与欣赏异域文化。平时应该广泛学习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 如历史、地理、宗教信仰、文学作品、节日庆典, 了解西方人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等。现代先进的互联网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快速高效的平台, 学习者可以经常上一些国外的英文网站, 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来浏览;欣赏原声的外语影片可以直观地领略到英语国家的文化;传统的英语歌曲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气息, 学唱英语歌曲也可以很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另外, 广泛地阅读英文书籍, 如小说、诗歌、报刊杂志, 甚至是英文原版的儿童读物等, 都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有效途径。
四、结语
语言和文化如唇齿相依, 二者缺一不可。不同的语言根植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 每一种语言都折射出该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者不能只满足于熟背单词与掌握语法, 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之处, 领悟文化的积淀, 学习语言深层的睿智与思想。在现今全球都开放的信息时代, 要提高我们跨文化意识和做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我们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流利的外语, 还有外语所带给我们的文化以及语言这个文化载体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参考文献
[1]、许果, 梅林,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重庆大学学报》, 2002年第8卷第6期。
[2]、张玉荣, 汉英语言的文化差异,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9月第16卷第5期。
[3]、徐慧娟, 中西文化对比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12月第19卷第4期。
3.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篇三
关键词: 高校校园英语文化活动 高校英语教育 交际能力
高校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在高校英语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也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密切,企业对于具备一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对高校英语教学提出挑战。研究表明,丰富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对于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通过加强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丰富校园英语文化活动是推动高校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丰富校园英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尽管目前各大高校都注意到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关于高校英语文化的构建体系仍不完善,如何使得校园英语文化活动能够起到优化教育的作用仍然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为了使校园英语文化活动以更丰富活泼的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学生认可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体系。
1.高校传统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包括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唱比赛及英语广播等,除此之外,高校还应积极推动一些英语趣味活动的开展,如英语电影配音大赛等,加强校园英语广播站的建设,充分发挥宿舍英语文化的导向作用和辐射功能。
2.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外文化,开阔视野,高校可举办一些英语主题类的文化节、英语图书文化节及外国文化馆的体验活动等,让学生感受不一样的异国风情。
3.开展对外交流活动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和国外留学生面对面地交流可以大大挖掘学生的语言潜能。这样的对外交流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能使课堂上的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以上活动的开展中,为了确保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应给出具体的安排与指导,将实用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根据英语专业类学生和非专业类学生划分活动的难易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实现英语学习的延伸和良性循环,使校园英语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开展英语第二课堂,助推高校英语教学
作为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环节,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对于高校英语教学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高校师生应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有力着陆点,在第一课堂为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英语第二课堂的延展性。
高校第二课堂是一种综合理念,是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的,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校园活动。由于英语课堂时间的限制,老师无法让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内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的训练,此时就需要第二课堂以丰富的形式为第一课堂做补充。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不仅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英语“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有力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第二课堂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除了以上提到的相关英语校园文化活动外,还应该根据高校学生的需求,针对性地搭建第二课堂的活动中心。学校除举办各类英语竞赛等,还可举办大型集体英语系列活动,如一天一晨读、一周一英语角、一月一英语读书报告交流会、一学期一英文主题班会等活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改变单一而又枯燥的英语学习方式,将第二课堂的趣味性与第一课堂的实用性相结合,使高校英语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搭建隐性英语教育平台,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大学生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校园英语文化潜移默化地熏陶。为进一步促进校园英语文化的建设与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升,隐性英语教育平台的搭建不可或缺。相较于英语第二课堂的趣味性,隐性教育体系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显得更突出。
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不同需求,为学生搭建有效的英语教育平台,使学生积极参加校园英语文化活动,首先需要明确其参加校园英语文化的目的及需求,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英语交际能力必不可少。
1.搭建英语考证平台,推送相关考试信息。在大学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人学习英语的动力就是为了要通过四六级考试,针对此现象,学校可开设相关的网络平台,推送相关的考试信息并安排专人答疑解惑,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水平和英语交际能力。
2.提供英语实训基地。高校大学生除希望自己能通过相关的英语考试之外,还有一些人希望自己毕业时的英语水平能达到与外国人熟练沟通的程度,去外企实习,或是出国深造,这便对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有一定要求。在此种情况下,学校可为想要出国学习的学生开设英语口语培训基地,为想要实习的学生提供英语模拟实习平台,无论从哪方面说,都在无形中为学生搭建隐性的英语教育平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四、结语
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开展对于提升学生整体交际水平的作用不容忽视,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是促进校园英语文化建设的助推器,还是使高校英语教学不断推进的强力催化剂。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阵地,实现英语第二课堂的延展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英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对于提高高校大学生英语交际能力无疑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高燕鹏.丰富英语第二课堂助推地方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以第二课堂活动为例[J].亚太教育,2015(24).
[2]孟宪丽,王晓敬.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校园英语文化活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3]齐晓燕.大学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漫谈[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4).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计划创新项目“广西理工科高校校园英语文化建设模式的探究及应用”。
4.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篇四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口语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文章从英语口语教学的要求和特点人手,着重探讨英语口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作 者:唐媛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永州,425100 刊 名: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 年,卷(期): 10(2) 分类号:H319 关键词:跨文化 交际能力 英语口语教学
5.对外语交际能力的跨文化因素研究 篇五
外语作为外国文化的载体,其交际能力的每一方面都渗透了目标语社团的.文化因素,因而外语交际能力具有跨文化性.经过逐一分析跨文化因素对外语学习者的目标语交际能力每个方面的影响,提出“跨文化意识提升”的概念,指出跨文化意识提升在培养外语交际能力中的重要地位.
作 者:蒋宇红 JIANG Yuhong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刊 名: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年,卷(期): “”(2) 分类号:G05 关键词:交际能力 跨文化因素 跨文化意识提升
6.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篇六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涉外交际活动也越来越多,与世界接轨已成定势,社会生活和实践证明,仅仅掌握语言知识并不能保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成功的交际,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把语言知识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才能顺利进行交际。一个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不了解或了解很少的人,即使语音,语法正确,拥有几千个词汇,不了解文化背景,没有文化意识,犹如只抓住了外壳而不领悟其精神(胡文中,1995)0因此,作为英语学习者来说,在与来自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时,不仅仅要掌握目的语正确的语法,地道的语音,语调和一定的词汇量,还应该了解他们的社会习俗,价值取向,言语规则甚至非言语交际方式等,否则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影响和妨碍人们正常的交际。
二、什么是文化意识?
所谓文化意ip(culturalawareness),指的是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对文化成员的共情能力,以及对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的觉察和反省。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目的语使用的适宜性是在跨文化交际的框架中定义的,“学生需要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能够受益于语言文化教育”(Byram&Morgan,1994)(高一虹2002)。
三、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请看,苏:一顿便饭,为您洗尘,请。沃尔夫:噢,这简直是一次盛宴,每个菜都是佳肴,我很喜欢,不过,我觉得这些菜对我们来说太多了。苏:哪里哪里,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不过一点小菜和薄酒,不成敬意,以后有机会可以好好安排,让您更满意。
饭后,沃尔夫马上给总公司写了一份备忘录:苏先生不是一个合适的合伙人,他的管理不切实际。在我看来,他更愿意把资金投资在饭桌上而不是工厂的产品生产线。
苏先生的盛情款待得来的是这样出人意料之外的结果。
为什么要有文化意识呢?这是因为,像发生在苏先生公司的这起事件一样,文化上的误解会妨碍公司在跟外商合作时顺利开展商务活动。人们在文化方面犯错误可能不是故意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但有些很可笑的文化方面的失误却使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有些致命的失误几乎使企业濒于破产。往往是因为其决策者不了解文化的奥秘。他们需要了解人们的语言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有在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之后,群体和个人语言,行为方式才能被他人所理解甚至被他人所预见。也惟有如此,公司才可以蒙受重大的经济损失或免于破产的命运。
我们在和来自其他文化的人交往的过程中,或者在和其他的文化价值观接触的时候,要清楚自己传达给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同时也要了解对方的文化价值观。除此之外,还要认识到,在这个过程中很可能存在“鸿沟”。亨德里克.谢里(HnedrickSerrie)曾写过一篇文章,探讨了解他人视角的必要性,他指出,“把握好行为的分寸比掌握语言还重要,可是很少有人懂得这个道理。
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贾玉新认为如果把几乎所有的、不同程度的交际都认为是跨文化交际,那么,跨文化交际将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文化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1)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能力;(2)以最少的损失和曲解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3)在适当程度上顺从别人并与人合作的能力。以上这些方面的能力明显地体现在各种行为特征上,例如领会、尊敬、灵活性、对模棱两可事物的容忍性,及与别人在互动中的操纵能力等。
五、注重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只注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听读),而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说写译)(曲政、俞东明1997)Wolfson(1983)指出,“与外国人交往时,本族人对外国人在语音和句法方面往往比较宽容。而违反讲话规则却常被认为是不懂礼貌,因为本族人不太可能认识到社会学的相对性”。由此可见文化方面的错误可能会引起更为严重的交际失误。
请继续看,一位中国女士在宴会上听到别人称赞她的衣服样式时说的一句话:
That’salovelydressyouhaveon.No,no,it’sjustaveryordinarydress.在汉语中,当听到别人的称赞时,人们常说:“过奖过奖,惭愧惭愧”之类的自贬的词语,以示礼貌,谦逊;而在西方文化中,在这种情景下,受赞扬者直接用“Thankyou”,“Iamverygladtohearthat”之类的话语应答即可。否则,听话人会认为这种答话暗示着答话人在嘲笑说话人不懂衣服样式的好坏,缺乏审美观和鉴赏力,严重的后果是会引起对方不快,导致交际中断。
六、寓文化教学于语言教学中
(一)注重文化意识导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许国章先生曾经说过: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当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的信息的容器和载体。概括的讲就是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或环境(束定芳,庄智象1996)。联系到外语教学,既然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在外语教学中导人文化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美国社会学家Hymes认为交际能力有四个重要参数,即语法性,适合性,得体性,和实际操作性,其中适合性和得体性的实质就是语言使用者的社会文化能力。也就是说,使用者应能在英语环境中遵循一定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恰到好处地同他人交往,遵循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不冒犯别人的隐私和忌讳等。例如,不能在葬礼上说“Alovelyday,isn’tit?”不能问外国人“Whereareyougo-ing?”也不能问女士“Howoldareyou?”或“Areyoumarried?”等关于个人隐私方面的问题。Canale和Swain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方面的,其中社会语言能力是指在各种不同的交际场景下,语言使用者能根据话题,说话者的身份,交际目的等因素,恰当地理解和表达话语。这与Hymes的适合性和得体性有着相似的内容。由此可见,在中国的英语学习环境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就包括培养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或者确切地讲,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由于我们的学生母语文化根深蒂固,用母语的逻辑进行思维和表达已成定势,所以学生习惯于把母语的文化习惯和文化模式套用到所学语言中去,从而发生文化干扰。
笔者在校园里不止一次地经历这样的问候语:”Goodmorning,teacherChen”,“Helloteacher”"Hi,teacher”…在我们的文化里,老师,主任,院长,经理等表示职业,职务的名称,在日常交往中常作称呼语来使用,以示尊重,直呼其名,是不恭不敬的行为。但在大多数的西方国家里,人们推崇平等主义,崇尚个人成就而忽视个人在团队中的地位,因此除了Mr.Mrs.MissMsDr.等之外,人们是不会用工作名称或职务来作为称呼语的。同样,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同辈,孩子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挚友之间往往直呼其名;更有甚者,孩子对父母,长辈,老师也都可以直呼其名,以示亲切,接纳,否则就觉得被拒千里之外。如西德影片《英俊少年》中的孩子海因切,直呼其父为卡尔,呼其外公为威廉;美国连续剧《我们的家》中媳妇洁茜也直呼其公公为格斯,这在中国人的交际中是绝对不允许的。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利用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他们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了。
文化意识中的许多内容回会激起学生们的强烈兴趣,又特别实用,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欢迎程度往往大于普通的语言知识。英语教师如果能在课堂适当融人这些内容,不仅不会影响教学进度,反而能从主观上增进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并同时帮助他们了解西方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规范。
七、结束语
7.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篇七
跨文化交际能力一直是英语课外辅导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 语言文化与交际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要在中学生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并培养其文化交际能力, 就要在英语课外辅导时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 使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并重。这样做既是由语言文化的本质内涵所决定的, 也符合语言为交际服务的思想, 同时达到了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核心课程标准的要求。现阶段我国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到底如何?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提升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通过对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研究, 找出目前课外辅导中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不足, 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 从而为提升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供一定的帮助。
2 研究过程
2.1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属于量的研究范畴, 而访谈法是质的研究体系中的一种。质的研究具备人文性、情境性和灵活性等优势, 量的研究更具科学性,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2.2 研究对象
对湖北省黄石市的课外辅导机构的学生采取随机抽样, 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 发放60份问卷, 收回问卷60份, 回收率100%, 有效问卷50份, 有效率83.3%。同时还对调查对象进行了关于跨文化交际的模拟训练, 以此考察初中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对有效问卷50份的统计, 得到表1。
由表1可知, 被试男学生居多 (64%) , 女生偏少 (36%) , 在课外外辅辅导导机机构构中中, , 男男生生补补习习英英语语的的较较多多, , 女女生生补补习习英英语语的的较较少少。。从大体上来讲, 可见男生比女生在英语方面要弱。由于针对的是中学, 所以普遍年龄分布在12~15岁, 其中14岁居多。在被调查的学生当中, 大部分的学习年限在6~10年, 占比64%, 少部分学生在1~5年, 占比36%。
2.3 调查结果
在数据输入和整理工作完成之后, 首先统计了各种策略的平均分, 得到表2。表2可初步反映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能力的总体水平和趋势。
通过整理、统计数据后, 获得了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得分情况。从平均值结果来看, 中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对西方习惯 (习俗) 的了解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外国人交流时表现趋于一般。从这三个方面看, 中学生比较了解西方习俗, 中外文化差异的意识比较淡薄。从标准差结果来看, 中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的表现方面个体差异最大, 在对中外文化差异的了解程度方面个体差异最小。总体来看, 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低于一般水平且个体差异较大。
3 调查结果的讨论与分析
男性中学生参与课外辅导居多, 英语学习的年限达到6~10年。由此可见, 尽管英语学习年限较长, 但是学习效果不甚明显, 尤其是男学生。这从侧面反映出男学生在英语知识或者英语文化方面有待提升, 学习需求明显。
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处于中等水平。中学生对外国文化包括历史、地理知识、文学知识、社交规则、宗教礼仪、政治经济文化、非语言交际知识、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表现出了解不足, 且差异性不大, 换句话说, 中学生对外国文化了解不足是普遍现象。中学生对习俗的了解相对较高, 但整体水平不高, 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中学生对外国习俗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不够全面。与外国人交流方面处于中等水平, 且个体差异较大。近年来, 英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但是成效甚微, 且学生的个体差异明显。有的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比较突出, 但是仍有许多中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会表现出羞涩、胆怯等不良情绪。
4 培养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模式
4.1 教师设计不同情境的教学任务
教师在文化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教师应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其次, 教师应具备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熟悉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最后, 教师要善于依据实际的交际情境设计不同的教学任务, 将文化教学渗透其中。
4.2 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实际交际情境为依托
既然很多学生对教材不太满意, 对英语学习兴趣不高, 那就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来设置中学英语课程, 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结合,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情形紧密结合, 帮助学生顺利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通过设置不同的工作任务, 要求学生协作完成, 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方法。社会需求既要来源于现实, 又要高于现实, 要有长远的目光。这些因素都应为教学内容的选取作参考。
4.3 教学方法多样化, 教学形式灵活化
不同于传统的中学英语教学, 本文注重学生基础能力的培养、交际能力的塑造。不同的教学目标,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能力的培养采用互动式教学, 以期在短期内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设置阶段性教学目标, 逐步实现。交际能力的塑造采用现场实践式教学, 带领学生体验、自己探索,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和提高。我们的教学方法也可以以内容为主, 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以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5 结论
8.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篇八
几十年来,我国的外语教学走过不少弯路。解放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外语教学只是偏重语言形式(语音、语法、词义)的讲解传授,培养出不少的学生,他们精通语法规则,却只会认读,不会听说,不能真正具备交际能力。改革开放以后,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理论与教学手段得以引进,我国的外语教学水平提高得很快,尤其是明确提出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我们进行语言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学习、研究语言本身,还是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大家知道,语言具有社会交际功能,是一种交际工具。我们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认真严格的听、说、读、写训练的基础上,培养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的被明确写进了国家教委颁布的英语教学大纲。
二、交际能力与交际文化的提出
那么什么是交际能力?它的内涵是什么呢?交际能力是一个语言学术语,它是针对语言能力而言的。语言能力通常是指语言规则内在化的体系,即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规则体系;而交际能力的概念不仅包括语言能力,还包括语言运用,说通俗一点就是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看来要完成某一门语言的交际能力的培养,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的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因为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文化是一个涵义极广的概念。《辞海》里对文化是这样定义的:从广义上说,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但为便于区分,人们习惯上将文化分为两类,把社会、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技成就等称为知识文化;把社会习俗、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行为准则等称为交际文化或常识文化。本文着重探讨的是交际文化。
当然,人类文化中有着许许多多共性的东西。但也不可否认,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差异,尤其是在交际文化方面,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给我们学习与正确使用英语带来一定的困难。有时对同一个词汇,对同一个称呼,对同一个手势,对同一句话,英美人的理解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大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英语教学,几乎是从第一天起就开始接触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差异这个难题。
三、要注意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交际文化涉及面非常广,从日常见面问候、称赞、致谢、道歉到了解掌握委婉语、禁忌语乃至体态语言等,所以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更多地让同学们识别和了解英汉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见到老师总是称呼:“老师,您早”;而像我们中学英语课堂上常用的“Good morning, Teach-er"就不是太正确,因为在英语里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一般不用作称呼,应改为"Good morning, Sir"或"Good morning,Madame"。
“小张、小李”在汉语里是很亲切的称呼,而用“小米勒”称呼一位英国青年却是不礼貌的;用汉语称呼“张老、李老、老人家”,中国老人听得心里美滋滋的,很自然地接受年轻人对他们的尊敬和照顾。可是英美老人对此却不习惯。
几年前一个美国退休教师讲学团来我系讲学十天,我们的接待工作热情周到。有一位老先生临别对笔者说:“I have been spoiled these days"。因为在美国,个人均讲究独立,老人也不例外,否则他的自尊心将受到伤害。
笔者见到我系年轻的外籍教师,称赞他“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时,他总是笑着回答:"Oh,thank you!",其实他只会说一点极简单的汉语;而当笔者称赞中国学生"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他不管心里多高兴,嘴里却说“No, no,My English is not gOOd enough,"其实他英语说得真是不错,但谦虚是美德嘛。然而如果这样回答英国老师的赞扬,就不太得体了,因为在这种场合他总是希望得到Thank you这样一类肯定的答复。反之亦然。英美学生学汉语也要首先了解中国的交际文化。笔者一同学在某大学给外国留学生讲授汉语。一天,他请新同学作自我介绍,一位同学很认真地用汉语说:“我没结婚,没有孩子。”这句话中国人听起来总觉得那么别扭。老师纠正他说,汉语只要说没结婚就够了,在中国人印象中没结婚一般是不会有孩子的。这位留学生对中国的交际文化了解不够。
禁忌语和体态语言也属于交际文化范畴。我国电影的“金鸡奖”,先译成Golden Cock Prize,谁料到cOck一词除"公鸡"外,还有"雄性器官"的意思,在英语里属于禁忌语,后改译为Golden RoOster Prize。伸出食指和中指,中国人表示"二",可美国人表示V(胜利);我们用大拇指和食指表示"八",可我们的"八"字造型在美国人的眼里却是"二",就这个"二"和"八",在中美交往中闹出过不少笑话。
英汉交际文化上的差异很多,这里只信手拈来几个例子,不--赘述。
四、关于中学英语交际文化教学的几点建议
1.要明确中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时刻不忘培养学生的为交际初步运用外语的能力这个根本目标。
2.《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90)对英语交际文化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教学大纲的附表一--功能意念项目简表。我们的英语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个附表的重要意义,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3.教师要理智地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在介绍一种文化内容时,要持中立态度,不要轻易他说别人的如何不好,我们的如何好。反之亦然。
9.语言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论文 篇九
1.系统性原则
虽然每种文化都各成系统,但至今为止,在外语教学中关于如何学习跨文化还没有定论。教师们通常遇到什么文化现象就浅尝辄止地说明一下,给人的感觉就是话题不定,随意性很强,缺乏系统性。这也是困扰大多数外语教师的问题。细川认为“在教授日本事情的时候,教师对所教知识在大脑中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规划,比如这部分对学习者来说将来会起到多大作用,为了扩大所起的作用,接下来要讲哪部分必须要想好”[3]20。如果不这样的话,也许课堂气氛会很活跃,也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也许什么都学不到。那么在外语课堂中教师到底需讲授什么样的知识以及如何讲授,这就涉及到教学大纲的问题了。在制定教学大纲时,要参考外语专业的社会、事情、概况等课本及相关的大纲,明确对待跨文化的原则、内容、方法、手段及学生的学习目标等。只有这样,才能使系统性的文化讲授成为可能。
2.适度性原则
课堂中所导入的文化知识必须要适时适度,本着紧密为传授语言知识服务的原则,不可喧宾夺主。因此在外语教学中需要导入的文化必须要与外语知识学习或交际能力培养相关联。如果理解成文学、艺术、音乐、历史、地理、哲学等,那就大错而特错了。这样大量的导入,不但超出了大纲的范围,而且也与教学目的和目标背道而驰。文化的导入目的应该是外语学习的补充,更好地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掌握。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理解和吸收能力随时对内容进行调整,太难或太易的内容都是不适合的。还应合理地把握时间的分配,注意既不能影响教学的进度,又能达到文化导入的目的。
3.主流性原则
文化的种类丰富多彩,多种多样,既包括高尚的,也包括低俗的部分。应该导入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既包括政治、经济等,也包括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风俗、习惯、礼仪等等。通常会有很多人认为“讲什么都行”,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什么都行”中选择出“什么(即所教授内容)”[4]95。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挑选,尽可能的选取那些能为课堂知识服务的主流文化。
二、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手段
在外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室中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充分利用文字资料
包括课本、杂志、参考书等书籍的阅读。阅读书籍是学生系统学习目的语国家文化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非常利于人们对该国文化的理解和把握。因为某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学作品是该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精华、是传统文化的积蓄。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通过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修养、欣赏作者的创作技巧,还应该对文学作品所包含的社会背景、历史时代及文化风俗进行详细地剖析,这样才利于学生对该作品所包含文化的理解和吸收。从而培养其对跨文化的理解意识和运用能力。因此推荐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外语教师的一项重要责任。另外,杂志往往会及时地登载一些最新的信息,通过阅读杂志可以了解目的语国家最新的文化发展动态,以此来推察该国文化的变迁,以便系统完整地理解该国文化。
2.合理利用视听资料
现阶段人们使用的视听资料主要有幻灯、收音机、录音机、录像、电影、网络等。视听教育是把声音或影像资料作为素材进行教学的。在外语教学中,充分发挥视听资料的长处,有机地使声音和影像结合在一起,就会使外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的“听”与“看(另一种形式的读)”有效地结合到一起,提高效率。而且视听教材能够把抽象的文化通过客观的声音、图像等以影视剧等形式,再现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5]。
3.充分发挥实际指导者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指导者是指来自于目的语国家的外语教师、留学生、研究人员以及对跨文化感兴趣的人士。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邀请外籍教师来担任会话、听解、社会事情、作文等课程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与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进行接触和交流,可以很自然的习得通常情况下在教室和课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文化。例如:我们中国人从小就知道,与人见面时为了表示诚意,要主动把自己的手伸给对方,通过握手来传达友好。而我们在书本上也学到了日本人见面时,要把自己的头低下,通过鞠躬来传达一种敬意。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可是实际上,对于互不了解对方文化的双方来说,当时的姿势、视线、表情、时间的长短、使用的语言等都是难题。而且这些东西不经过反复实践是很难掌握的。所以,在生活中通过与目的语国家人们的实际接触会很自然地掌握。为了更好地发挥人的媒介作用,除了聘请外教外,很多学校还邀请外国留学生走进外语课堂,互相做学习伙伴,以便在实践中学会跨文化交流。
4.利用各种渠道拓展第二课堂
语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外语教学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对学生加强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和学校利用各种渠道开展教学实践满足学生对语言实践机会的需求,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有效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第二课堂的形势主要有外语角、原版影视作品欣赏、外语专题讲座、外事活动见习和去外企社会实践等形式。通过以上途径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掌控能力,并能切身体会感悟和检验课堂中所学相关文化在语言应用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指导,让学生领悟文化在交流中的重要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语言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规律分析
教师通过不断探索,发现人们对跨文化的认识,通常有以下五个阶段。在课堂中学生对跨文化的接触吸收也同样要经历这样五个阶段。以日语学习为例。第一阶段:接触跨文化(Contact)。大部分日语专业的学生都是进入大学才刚刚接触日语的。由于要接触一门崭新的语言和文化,所以他们往往表现得非常兴奋和期待,习惯于用自己固有的文化观去审视新接触的文化,觉得这也新鲜、那也新奇,而忽视了对文化深层内涵的挖掘。经常听到的话语有「日本人は優しい」「和室がき」等。第二阶段:否定自我(Disintegration)。随着对日本文化理解的加深,第一阶段的新鲜感逐渐消失,两种文化间的本质差异渐趋明显,特别是开始与日本人接触时,本来自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对方却不能理解,对于如何与日本人接触显得束手无策,于是慢慢的对自己失去信心,甚至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怀疑。情绪陷入低谷。代表话语有「私はだめだ」「言語的な才能を持っいない」等。第三阶段:自我调整(Reintegration)。在这一阶段严重者甚至会全盘否定目的语国家文化,以恶语攻击目的语国家的人或者事儿。从而排斥该文化,美化本国文化。在旁观者看来简直就是一种退步。这就需要学生重新调整自己的心情,以冷静的公正的态度来重新审视该文化。第四阶段:自律(Autonomy)。这一阶段在明确两种文化异同点的同时接受该文化。逐渐从以本国文化观看待事物的态度转变到适应接受该文化,即要具有「人に頼らなく自分でやっいけるようになった。自律性を獲得した!」的自我满足感。这样就能深入地理解目的语国家文化,恰当地应对各种问题。第五阶段:独立(Independence)。经过以上各阶段的磨炼,在此阶段基本上能够把握自己的行为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目的语国家文化的影响,而且也能够根据具体情况自如地选择采用哪种文化观并付诸行动。在评价目的语国家的人时也不再笼统地归类,而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特点。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在了解以上五个阶段的特点后,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以传统讲义的方式把相关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包括让学生自己阅读有关文化、历史、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但是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学生很难获得使自己发生根本改变的信息,也不能持续地从文化交流的实际掌握改变自己的交流技巧。因此,我们不太赞成学生通过此种方法学习跨文化交流。其二是经验学习法。这里的经验学习法并不是简单地重复见闻过的事情。而是强调通过“交流”这一重要因素进行实践。其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客观地重新思考和审视以往经验的机会和过程。具体的做法就是教师设置题目,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某些事情,然后询问学生的心理感受,让其进行客观性的分析。
四、结语
10.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篇十
摘 要: 本文以苏州大学英语更高要求0班级的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实证调查材料为佐证, 揭示了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阐明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提出了大学
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对策。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对策研究
1.引言
自从Hymes(1972, 参见许力生, 2000)提出交际能力观以来, 国内外学者(Ruben, 1976;Imahori & Laniga, 1989;Gudykunst, 1991/1997;Kim, 1992;Spit zberg, 1994;林大津, 1996;贾玉新, 1997;胡文仲、高一虹, 1997;许力生, 2000;高永晨, 2005)对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尤其是对跨文化交际能力(int
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 ence)的讨论一直没有间断。各种交际能力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模式层出不穷, 但不管学者们如何界定与划分, 交际能力至少应包括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或称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 ence)以及影响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能力。换言之, 交际能力既包括言语行为的语法正确性, 又包括言语行为的社交得体性。而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 ion)与普通交际(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差别就在于一个/ 跨0字, 即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际双方文化背景不同, 就容易造成交际障碍, 因而了解不同文化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宗教礼仪、非语言交际等就成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 年1 月颁发的5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6(试行)指出: / 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 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 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0提出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那么, 处于更高要求阶段的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状况? 存在着哪些主要的问题? 如何通过深入的教学改革有效地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对此我们在苏州大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和实证研究,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主要对策。
2.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苏州大学2003 级/ 更高要求0(注: /更高要求0班级的学生在2004 年6 月举行的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 成绩均达74 分以上)的6 个班级(由商、法、数、理、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6 个学院的学生组成)于2005 年3 月上旬在开设/ 跨文化交际0课程之前进行了调查。苏州大学是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180 所试点高校之一。我们根据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和英语教师、教室配备等实际情况, 将60 分以下的学生划为/ 一般要求0班级, 60 分至73.5 分的学生定为/ 较高要求0层面, 74 分以上的学生定为/ 更高要求0 水平。通过调查和分析,获得苏州大学非英语专业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了解全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
状。调查和分析的结论, 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
本次调查共设计37 道选择题, 全方位了解学生的情况。限于篇幅, 我们这里仅选择围绕大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与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自我评估与分
析、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途径及可行性等3 大方面展开。参加人数合计264 人, 共发放问卷264 份, 收回有效答卷257 份, 回收率为97.3%。采用无记名答卷方式, 结果比较客观可信。
3.结果与分析
3.1 英语语言能力的自我评估及分析
3.1.1 大学生在英语语言能力上的自我评估
英语语言能力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译5 个方面, 问卷调查的结果如下: 以上5 张表格提供了本3.1.2 英语语言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因分析通过上述数据归类, 对照教育部颁布的5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
求6(试行)中规定的/ 更高要求0层次的学生在听、说、读、写、译5 种英语语言能力方面的要求, 可以发现, 尽管这些学生均以74 分以上的成绩通过了英语四级, 但是, 他们还仅仅具备了/ 应试0 语言能力,与实际从事跨文化交际要求的能力还相距甚远。首先, 这与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以/ 通过四、六级0考试为导向具有内在关系。长期来, 很多高校将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作为英语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之一;作为教师定级、定岗、评定职称, 甚至是获得奖金的条件;作为学生获得学位、毕业证书的必备条件。迫使学校、教师和学生围绕其指挥棒转, 迫使学生英语知识的框架结构与其相契合。应试教育的直接后果是出现/ 高分低能0、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强等现象。
其次,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尤其是理工科类学生, 往往习惯将本专业的学习方法照搬到英语学习中, 忽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程的影响, 他们对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学、宗教习俗、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 影响到应用语言从事实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再次, 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方面的其一, 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教学中往往注重书本知识, 而对如何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西方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知识, 拓宽知识面重视不够。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国内外的著作也汗牛充栋, 但是, 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类的大学生读得很少。对于西方文学、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经典著作, 读得更少。在狭窄的知识结构制约下, 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二, 与教学方式密切相关。教学中普遍存在着/ 四多四少0现象: 一是语言输入多, 文化输入少;二是课堂知识输入多, 课外知识输入少;三是抽象的理论分析多, 进行具体感悟少;四是对语言能力重视多, 对实际交际能力重视少。
其三, 与教学重点密切相关。教学中偏重语法和句法以及偏重语言交际, 忽视文化因素以及非语言交际。不懂得文化比语言更重要, 所犯文化错误比语法错误更严重(Wolfson, 1983), 非语言交际更能反映一个人所暗藏的真实态度、心理活动和深层的价值观念等道理。
其四, 与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感悟和自我体验密切相关。不懂得文化既有共性, 也有个性, 对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的了解是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获得的, 关键是帮助学生在参与交际实践中悉心地感悟和总结。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动态的能力系统, 跨文化交际实践是推动这一能力系统发展的强大动力。
3.3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途径的调查与分析
3.3.1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途径的调查
表11 您在跨文化交际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
A.传统教学模式引起的30.25%
B.教师教学不当引起的2.47%
C.缺乏跨文化交际氛围引起的58.64%
D.自己不重视引起的8.64%
表12 您认为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主要是?
A.出国深造18%
B.课堂教学19%
C.自学20%
D.引进外籍教师43%
3.3.2 英语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分析
调查发现, 有超过半数的学生(58.64%)认为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下, / 跨文化交际氛围的缺乏0 是阻碍其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相应地, 他们当中也有近半数人(43%)认为, 要想提高交际能力, 相对而言, 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 引进外籍教师参与教学。这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除了被调查者所认为的/ 引进外籍教师0、/ 增进跨文化交际氛围0的手段之外, 还有诸如掌握社会文化知识的教学方法、培养良好态度与技能的教学方法等。大量大学英语教改成功的实践表明, 在缺乏外籍教师的情况下, 只要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 针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在本土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可能的, 也是现实的。
4.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对策
4.1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带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名师出高徒 / 教不当, 师之过。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文化素质, 必然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缺失。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最关键的是抓师资队伍建设。在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 都要围绕素质教育的内容、要求和目的, 围绕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等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采取出国培训、文化讲座、理论研讨、学术交流等多种形式, 建设一支具有较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水平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2 进行综合性英语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内容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 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都要进行一场综合性的改革和创新。要进行一系列的重大转型: 从以教师为中心、应试教学为主转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为主;从以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能够从事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听说、全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主;从以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从原来的以评价语法、阅读、理解为主转变为以评价学生的听说能力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主, 使原来单一测评教学结果逐步转向教学全过程整体监控和评价上来。
4.3 营造跨文化氛围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是环境的产物。营造跨文化的语言文化环境, 有助于学生转变长期形成的由本民族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带来的思维定势的影响, 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沟通中进行自觉的文化移情和文化认同。为此, 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营造跨文化氛围。一是创设语境和制造情景。所谓语境和情景, 就是只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交际活的社会环境。任何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进行的, 创设语境和情景能够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语言, 可
以使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的交际用途, 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正确引导学生在课外去阅读一些英美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 并促使他们在阅读时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多看一些英美原版电影和录像片, 充分利用图片、幻灯片、电视、互联网络等直观教具使学生可以了解和学到许多与英美文化有关的非语言交际的方法和手段。三是认真搞好校园的英语广播、英语沙龙、英语一条街和英语之角等活动, 以其为载体和平台, 让学生多接触英语。四是充分利用外籍教师的资源, 尤其要给非英语专业学生配备外籍教师, 让学生在直接交流和沟通中使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5.结论
调查结果突出反映了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折射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同时也充分说明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 采取相应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是完全能够做得到的。但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高度
重视, 积极参与教学改革, 才能够收到可喜实效
4.结论
伽达默尔的对话逻辑和历史观克服了客观解释学对意义分析的封闭性和静止性, 也提升了译者的地位。伽达默尔虽然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 但解释与对话毕竟又有所区别, 过分地强调/对话0使解释陷入/ 相对主义, 甚至滑向了/ 主观主义0的边缘。伽达默尔过分强调文本的客体主体化, 导致了对理解客体性超越的同时又抹杀了对象的客观存在。理解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辩证统一, 理解虽然具有对话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但同时又有确定性和先在性的特点。在关联理论中, 理解就是以认知语境为条件, 以明示)推理为途径推导作者的意图, 可见在论述翻译的过程中, 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性运用并不否认理解的客观性和意义的确定性, 也不否认译者作为解释者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它强调语言的规律性的同时, 也考虑到认知语境的差异性。从这方面来看, 关联翻译理论不仅具有实践解释学的开放性和动态性的优点, 还具有非主观性的特点。翻译研究在经历了语文学向语言学的范式转换之后, 到20 世纪
年代再转向解构主义范式。语文学范式建立在古典直觉主义哲学之上, 重视译者灵感和直觉, 认为人是/ 万物之灵 和/ 衡量一切的尺度0。这样它把思想与思想的对象化为同一, 导致了理论研究上的主客不分, 给翻译研究蒙上神秘主义色彩。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出现逐渐使翻译研究脱离重灵感和直觉的道路, 转而关注客体, 视语言为理性的代表, 意在通过探索翻译中语言转换的规律找到翻译的对等模式, 而解构主义范式怀疑意义的确定性, 把意义作为对话生成物,虽然消解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逻各斯中心, 但在否定了语言的认知工具理性的同时, 又使自己陷入了反理性的困惑。从上述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关联翻译理论的解释性运用0不仅是以实践为取向的,而且实现了翻译本体论与方法论的融合, 使它避免了其他理论范式所难以自圆其说的缺点。它的/ 明示)推理交际观0认同语言的认知工具理性和意义的确定性, 而它的/ 认知语境0观又包含了理解过程中意义的对话性和历史性, 因而能解释翻译中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现象, 而不像其他理论范式那样陷入/ 似是而非 paradox)的理论困惑。
参考文献:
11.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篇十一
[关键词] 商务日语教学 复合型人才 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二课堂
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说过“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商务日语教育从属于日语语言、遵循日语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要熟练掌握商务日语,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人才培养的要求,商务日语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商务知识和商务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又要重视加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为此,商务日语教学改革要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深入研究新时期商务日语教学发展的趋势和特
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解决专业生存和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一、商务日语教学的现状
语言学家Culadstonen说过:“语言和文化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它是整个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各成分的媒介。” 21世纪科技发展的今天,商务日语人才已不是狭隘的翻译,而是既能熟练运用日语,还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开发能力,了解市场行情,懂得经营管理等,更确切地说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他们需要的是一职多能的复合型商务日语人才。
首先,专业教师要养成用日语来思考、表达的习惯,在课堂中除语法要点用母语来解释外,其他时间尽量用日语来授课。不少教师叹息当今学生知识面过窄,其实我们教师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知识水平的高低。开设的每门课程都不是独立的,比如《精读》这门课程,它的涉及面非常广,可以说它包含了听、说、读、写、译等五大课程。《精读》课不是语法课,不要过分地强调语法,这样会导致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过分地“小心翼翼”而始终开不了口,要鼓励学生说日语,首先教师要以身作则带头营造日语氛围。但是,到目前为止商务日语专业的运行和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其明显的结果表现为:所培养的人才还比较缺乏市场的认同与接纳,许多高校的商务日语教学还是依赖大量使用母语讲解外贸、企业管理类的新单词和语法,这种孤立的、单纯的语言教学是目前日语教学中常见的通病;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文化知识传授的话,势必导致学生交际失误,从而影响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其次是精通日语又具有商务实践经历的“双师型”师资严重缺乏。一般高校中基础日语教师比重较大,商务日语教师偏少且专业性较弱,也势必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低下。
二、商务日语教学改革要面向市场需求
据日本三菱综合研究所的最新统计显示:长江三角洲成为日本企业投资中国的首选区域。目前日资企业在用人上已趋向多面化,社会上大量需求既精通日语、熟悉对日商务惯例又具有较强对日商务操作能力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高校商务日语教学首先就要充分认识到上述大背景,让学生了解和学习日本经贸、金融等方面的最新动向及最新知识,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掌握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和坚实的日语言基本功,并具有较强的商务日语交际能力,掌握经济、贸易基本理论和实务知识能够从事国际经贸活动并具有多方向发展潜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此,商务日语教学改革必须要面向市场。
1.加强专业课程建设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重新确定专业特色,进一步明确了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目标。根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积极开展日资企业生产、服务、管理调研,进一步明确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的方案,根据不同的需要,制定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体系,制订符合市场需要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全系教师经过反复论证,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努力探索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平台+模块”的教学模式。
2.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学生日语水平
课堂教学注重提高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推广课件教学。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等直观的、生动的教学方式,每周安排学生看日本电影或日本电视剧,让学生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通过互联网让学生收集最新资料,丰富学习内容,掌握日语新动态。
3.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
具体的方法主要是采用“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多与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有名的企业家接触,相互沟通信息,了解每个行业的特点。一年一次或两次举办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讨会,邀请地方人事局领导、日资企业高层人物以及外贸公司的优秀总经理来校讨论与研究。保持足够的信息量,多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利用假期到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以及外贸公司参观实习,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口笔译翻译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日语水平。
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途径
21世纪的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形成,国际贸易、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各国跨文化商务活动也处在一个多元和异质的文化环境里。由于各国文化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商务文化类型和定势也不同。
因此,日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教材、课堂和日语教师的传授。因此,日语教师的日本语言及文化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日语专业教师首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正确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日语专业教师必须要具有丰富的知识,不断了解日本的社会、文化、经济、时事等的变迁。还要对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同时有较深刻的了解,还要善于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避免交际过程中的文化误用现象。课余时间给学生补充些杂志,报纸,小说等读物,这些读物大多新颖,有趣味,也贴近生活,容易被学生接受。杂志和报刊的文章要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各方面,文章的难以度要适当,使学生在能够理解和领会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日语词汇量也会不断地扩大。
再者,日语教师要把国内外最新信息和研究成果充分溶入教学之中,充分体现了优化课内,强化课外,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互动,课堂教学中穿插听、说、读、写、译基本技能的实践环节。语言是文化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在教学中,特别是要注意因文化背景不同所产生的非语言性的代沟,帮助学生在系统地学习日语语言的同时,了解日本文化,比较两国的文化,从而扫除在今后跨文化交际上的障碍。众所周知,日本是個等级森严、论资排辈,具有纵向性结构的社会。日本人部下对上司、后辈对前辈史一种以生俱来的敬畏和服从,较横向关系日本人更重视纵向关系。因此,日本的商业活动,对于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要求非常严谨,只有言行得体,才能行事,否则寸步难行。从事中日商务活动的人士一般是根据不同的商务场合,所使用的日语表现也随之发生变化。在商务日语使用上,除了日语语言的“结构规则”,即语言、词汇和语法等起作用外,还有一种“使用规则”在起作用,也就是商务日语交际时的得体性。
比如日语中“この件についてはさせてください”这句话是使外国人感到困惑的有代表性的暧昧句。说这句话,虽然也有可能实际进行研究,但如果是日本人皱着眉头说的话,基本上是表示拒绝,这就是日本所特有的暧昧的表达方式。还有,在日本的商业活动中,日语中的敬语使用主要基于内外关系,其次是上下级关系,敬语规范的使用不仅能够体现商务人员的自身人文素质,还可以营造友好的商务礼仪氛围,促进商务目标的顺利进行等等。
其次,教师要为学生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中日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在课外教师也应最大限度地创设好日语文化氛围,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在阅读,以及交流过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参照教材内容,让学生多参与戏剧表演和仿真情景会话,组织学生观看日本电影、电视剧,让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日本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日本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特别是商务场合的待人接物上,理解中日文化差异的实质和内涵,以便今后在商务活动中恰当、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四、提供实践机会
语言环境是学习和使用语言的重要因素。因此,为学生创造并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对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1.在教学环节上,采用分层次教学法,注重因材施教,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建立现代数字化语言实验室,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营造身临其境的商务语言氛围,使学生在踏入社会之前,对基本的商务常识和基本的商务礼仪有所了解,比如商务日语会话中特有的语言表现和敬语表达等,让学生一走入社会,就能显示出良好的综合气质,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积极开展日语角、日语短剧小品、日语演讲比赛、日文歌曲比赛、日文写作比赛,以及日语辩论大会,注重、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使学生的交际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邀请日资企业高层领导来开设讲座,让学生与企业的领导有一个面对面的接触机会,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
4.学校应广泛地接触日资企业,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假期或课余时间到企业见习。
商务日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商务日语语言并使用商务日语进行交际,成功的商务交际除了良好的日语语言知识和必备的商务知识外,隐含在日本语言中的大和民族文化背景知识也不容忽视。当今我国的日语教育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未来,商务日语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最大限度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不断提高、完善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自信,为学生的就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张伊兴朱威烈 主编:《中日学者论外语教学和异文化理解》,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2]皮细庚 主编:《大学日语专业教学国际研讨会》(1997年11月21日~23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国际交流基金:《世界的日本语教育》2005[第15號],凡人社,2005年版
[4]朱法贞 主编:《教师伦理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篇十二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对策研究
1 引言
近年来, 高等职业院校中外合作办学迅猛发展, 无论是合作规模、办学层次还是参与院校的数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连职业技术学院顺应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的新形式, 也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办学竞争力, 主动抓住了机遇, 于2010年开始, 与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 (Holmesglen Institute of TAFE) 合作办学, 开办了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专业。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是澳大利亚顶尖的、最大的职业技术教育 (TAFE) 学院之一, 也是获得中国教育部首批认证的澳洲院校之一。
虽然国外的留学生活令学生们向往, 但是要想获得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的入学资格并非易事, 其中最大的“拦路虎”就是语言, 即跨文化交际能力。该学院入学的最基本条件就是雅思 (IELTS) 5.0分。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英语沟通能力, 即英语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均无障碍。所以, 学生们的英语水平决定了他们能否在雅思考试中达到国外大学的入学标准, 并影响双语专业课的学习, 以及在国外的学习。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 学生要能够听懂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程, 能以英语作为工具语言来理解、参与很多的专业讨论, 并且论文写作等方面的任务也要求用英语来完成。如果学生英语水平达不到要求, 其后续学习会相当困难, 完成后期学业的可能性就很小。同时, 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薄弱、跨文化交际能力较差也会使他们在国外的生活误会频出、寸步难行。鉴于此,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问题在中外合作办学中重中之重的地位就毫无疑问地凸显出来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作为合作办学的基础对实现其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并且直接关系到合作办学的成败。从这一意义上说,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多元化发展需要我们对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及提升的对策进行深层、系统的分析研究。
2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
本课题组于2013年4月至7月通过调查问卷、学生座谈的形式对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的10级和11级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其中对11级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和物流管理专业共27名学生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问卷调查, 该问卷目的是考查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度、容忍度和灵活度, 问卷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10道判断题, 第二部分为20道选择题, 每题1分, 总计30分, 分数高低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弱成正比。学生们按要求在45分钟内完成问卷, 并全部上交。课题组对问卷的数据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如下表:
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数据分析表
通过上表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大多数学生的分数分布在11至20分, 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分数不超过10分, 21分以上的只有5名学生。由此可见, 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差, 急需进一步的提高。
此外, 本课题组还组织国际学院10级、11级共20名学生进行座谈, 座谈的内容是调查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座谈中, 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对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不了解、在上外教课的时候有与外教存在沟通障碍的情况、生活中遇到外国人不知道如何打招呼而感到非常尴尬。可见, 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薄弱确实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困扰。
众所周知, 学生们的英语水平, 即英语听、说、读、写的水平是他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和影响因素, 因此, 本课题组对11级国际学院27名学生的英语过级成绩也进行了统计分析, 分析结果如下图:
通过上图的分析可以看出, 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处于A级水平, 一小部分学生通过了四级考试, 个别学生仍处于B级甚至B级以下水平, 总体来说, 学生们的英语水平都不高, 这也影响了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水平。
3 影响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本课题组通过师生座谈、学生家庭走访调研等形式从以下三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影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因素:
(1) 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 学习态度不端正。调查中发现国际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生源基础非常薄弱, 学生入学英语基础较差, 很多学生的英语入学水平远未达到高职高专教材应具备的词汇和语法基础的起点, 入校后英语学习非常吃力。同时, 较多的学习任务让原本基础较差的学生失去了学习英语的兴趣, 他们把英语学习看做痛苦的事情, 平日不努力、临考搞突击复习, 普遍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此外, 部分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 父母对孩子的物质要求随意满足, 家长和学生都抱着只要有钱就能出国学习的心态, 这也导致了学生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
(2) 教师对学生缺乏了解, 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满足学生需要。通过与部分教师和学生的座谈, 本课题组了解到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英语基础、学习兴趣、学习需求等缺乏必要的了解, 而一味地以英语过级和雅思考试为目标进行授课, 在授课内容上仅仅偏重考试所需要的英语词汇和句型, 满足于学生掌握简单的英语句法, 缺少对跨文化知识的讲授。在授课方法上, 教师多沿用“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一传统的模式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这样减少了学生语言输出的机会, 阻碍了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3) 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学资源配套不完善。在课程设置上, 学校并没有提高与跨文化交际相关的课程比例, 使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浸入较少。此外, 也没有将跨文化相关课程放在外方课程之前开设, 致使学生对外教的授课方式不熟悉, 出现了与外教发生摩擦、跟不上外教上课进度的现象。在教学资源的配备上, 学校较少向学生提供跨文化方面的书籍、报刊和影视资料, 学生所学的知识基本停留在理论水平上, 缺少日常生活的实践锻炼。
4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升的对策
考虑到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中学生在跨文化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 为了减少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跨文化障碍, 本课题组在调研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以下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中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
(1) 充分了解学生, 合理定位培养目标。根据教育部的统计, 中外合作办学开设的专业绝大多数都属于非语言专业, 其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 这符合我国开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宗旨。高职院校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 其培养目标是“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要把学生培养成高级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的生源入学基础比较薄弱、英语底子薄、英语学习兴趣低, 这就要求校方在定位培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一情况, 让学生在学习跨文化知识的同时, 了解不同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矛盾和困难、意识到矛盾的深层原因以及掌握解决这些困难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策略, 从而使之逐步适应不同文化、学习交际策略、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终为我国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2) 增加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浸入。教师在英语教学中, 充分利用教材, 把语言和文化融合成一体。一方面, 在讲授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含义外, 加强对西方国家的历史、气候、地理环境、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经济制度、社会现状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知识的讲授;另一方面, 不断纠正不符合英美文化习俗的语言, 补充在跨文化交际时所应掌握的知识,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并得体掌握所学的语言形式, 避免在今后的交流中产生障碍, 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3) 教师角色的转换。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建构, 但又不能忽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具体地说, 教师要成为激发者, 要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并以积极的心态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创设真实的跨文化情景让学生进行文化学习和实践;教师要成为组织者, 要做好课前准备、课中小组的划分和讨论以及课后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工作;教师要成为参与者, 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 不再是独白式的传授教材中现成的知识, 而是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特别是在语言模拟训练的活动中, 必须把自己放到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并积极地参与, 双方都既是说话者, 又是听话者, 这不仅有利于改善课堂的学习气氛, 也为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供了真实的语境;教师要成为评估者, 要在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肯定学生已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要求。
(4) 完善和优化配套课程设置。基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 配套的课程应该在传统的英语听、说、读、写各门课程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学校可以在第一至第四个学期为学生提供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语学习方法与技巧、跨文化交际、英文电影赏析、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演说技巧与实践、英文论文写作等相关课程。同时, 还可以第二课堂的形式邀请中外专家开办英美文化知识讲座、请外教参加英语角活动, 这样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口语, 还实践了所学的跨文化知识、知道如何得体成功地与他人进行跨文化交流。
(5) 外教资源的最大利用化与中外师资形成合力。引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初衷是引进国外优秀的教育资源, 改良我国高职教育体制和模式。所以, 在合作办学中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 最大化地利用外教资源。一方面可以让外教参与到学生的第一和第二课堂中去, 帮助他们掌握和实践各种跨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加强中外教师的交流学习以形成合力, 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提供最优越的师资力量。
(6)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要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最好的方法是让他们沉浸在目的语言文化的气氛中, 完成对异族文化的理性认识和感性习得。英文电影来源于生活, 电影中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和目的语文化的输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 让他们浸润在真实的语境中感受目的语国家的人文习俗。此外, 英文电影提供了一系列课堂教学活动, 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把所学的跨文化知识应用于实践, 这极大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5 结语
毋庸置疑, 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能否继续赴国外深造、未来留学期间学业完成的效果以及在国内外的就业情况, 甚至决定合作办学项目的成败。因此, 实施合作办学项目的学校和教师应该因势利导, 不断完善教育理念, 更新教学方法, 努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国际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Bianco, J.L.&Crozet, C. (eds.) .Teaching Invisible Culture:Classroom practice and theory[M].Australia:Language Australia Ltd, 2003:11-35.
[2]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3.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 篇十三
建宁三中廖小玲
摘要:随着“文化教学”的观念逐步深入和人们对英语教学的认识提高,《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将“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列为高中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当前高中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和对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笔者试图通过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教材,探讨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对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并对使用该教材的教师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文化教学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引言
学习外语除了要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以外,还应了解语言所反映的外国文化,以便能跨越文化障碍,得体有效地同外国人交流信息和思想感情。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文化教学”是指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本国文化、外国文化)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目的是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2004,以下简称《标准》)则明确规定了英语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目标。《标准》对文化意识的重视也正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人才的外语素质的要求正在逐步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家所需要的是面向世界、对异国文化有深刻理解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的基础阶段,在搞好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语言交际与文化交流的教学;要求我们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重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因此,高中英语教材,作为中学生获取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的主渠道,对文化因素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重点分析编者如何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以下简称NSEFC)教材是如何渗透对学生文化意识素养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的。
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教材有关文化内容的渗透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02)指出,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如英语)文化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这种敏感度和自觉性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介绍,在课外也应最大限度地创设英语文化氛围,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更好地体会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建立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敏感和意识。
根据外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和语言功能特点,文化可以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知识;交际文化指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传递,可能引起偏差或误差的语言和非语言文化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习语、委婉语和禁忌语。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1-5册中文化内容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NSEFC必修阶段的五个模块25个单元所涉及的话题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体育、音乐、文化、科技、农业、卫生等,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学生祖国文化和其他国家。
(一)阅读篇章中的文化渗透
NSEFC教材中有着丰富的阅读材料,其中也包涵了许多跨文化因素,这为教师开展跨文化教学创造了条件。要充分理解所读材料的内容,不仅要具备足够的语言知识,还要了解一些英语国家的风俗、文化、宗教等。例如模块一第一单元Friendship的主阅读篇章摘自《安妮日记》,其中所描写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欧洲,当时的社会政治状况直接造成了犹太人遭受迫害的悲惨命运,而究其根源则可追溯到遥远的宗教历史。如果学生不了解这些历史背景知识,就无法深切地体会战争曾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也无法理解安妮身上所焕发出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尽管身处险境却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对友谊充满渴望,对生活充满热爱,对人性充满信心。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教师教学用书中所提供的有关资料,对安妮的故事背景进行介绍,以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跨越阅读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增加文化积累。
关于如何激发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NSEFC中模块二第四单元Body Language阅读篇章中所展现出的场面非常具有代表性,文中描述了在上海浦东机场发生的一幕,作为接待人员的“你”被派往机场接待来自世界各地参加会议的人们,结果“你”会发现,他们会面时的神态和身势语各异,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场面。编者以一种最直观却又不失幽默的方式将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其通过对比,发现和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差异,从而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这种跨文化对比是文化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
段,其目的就是通过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使学生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另外,NSEFC中模块二第二单元The Olympic Games以访谈的形式对比了古今奥运会的异同,还引入了与体育相关的希腊神话故事;模块三第五单元Canada—“The True North”则将读者带到了“真北方”的列车上,与两位中国学生一同游历加拿大的美丽风光;模块五第二单元The United Kingdom回顾了英联邦的历史,并且介绍了伦敦的名胜古迹。学生可以从这些融入教材的文化内容中,对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历史、民族习性以及价值观等文化现象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了解,并对目的语国家或其它国家现存的典型社会问题获得初步的认识。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信息,才能使语言和文化学习真正情景化、语境化,提高学生鉴别与鉴赏异国文化的能力,同时加深其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进行跨文化对比时能更准确、深刻地认识到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的异同,建立世界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听说训练中的文化渗透
NSEFC 中的听说训练部分也存在着很多跨文化因素。例如模块一第二单元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学生用书中的听力部分选取了美国南部得克萨斯州一个男孩 Buford 的自述,他带有浓重的南方口音,而他的老师Jane却是英国人,她用地道的英国英语将 Buford 的话复述了一遍。这两段独白给学生造成了听觉上鲜明的对比,同时也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之间也存在着语言文化差异。又如模块三第一单元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练习册中的 Listening task 将日本的盂兰盆节,墨西哥的亡灵节,西方国家的万圣节进行横向对比,不但增长了学生的见识,也让学生领悟到即便是来自不同地域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们,往往也存在着相同的思想寄托与情感需求,而他们表达对死者的怀念和哀思的方式却又都带上了各自文化的烙印。编者将各种功能交际活动的场景设计在真实的跨文化背景之中,让学生用英语参与,如解决某个问题,完成某项任务、交换信息等。教师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听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指导学生注意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发展与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应根据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做出适当的反应,遵守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种相似必然反映到语言中来,如,模块二第二单元 The Olympic Games 的练习册的Talking部分列举了希腊和美国有关健康身体的谚语:“To be happy you need to have a healthy body and a clever mind”;“Early to bed, early to rise
makes a man healthy, wealthy and wise.” 然后要求学生从汉语中找出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并谈谈自己是否同意这些说法。这种文化的偶合现象,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三)词汇学习中的文化渗透
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词汇本身的产生、延伸和新陈代谢,提供了有关文化发展的信息。同时,文化发展过程中因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综合起来的文化意识会影响词汇的意义。在NSEFC模块一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开篇就点明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所存在的词汇上的区别,而后通过对话呈现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英国人和美国人如何用不同的说法来表达同样的含义。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不仅对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中常见的意同形不同的词汇做了总结,还列举了许多被收入英语词汇的中国词汇,如:kow-tow(叩头), kungfu(功夫), tofu(豆腐)等。教师在教授此课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总结中文词汇中的外来词,不仅可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学习动机,更可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三、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跨文化意识能力培养的建议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因此,英语教师的英语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师提高文化素养的途径是接受专业培训,学习英语文化课程,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条件。英语教师还应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
教师要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在课外教师也应最大限度地创设好英语文化氛围,如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在阅读过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参照教材内容,以课本剧为依托,让学生参与戏剧表演,组织学生观看外国录像、电影,让学生通过感官与心灵接触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以轻松愉悦的心情体验外国文化并感悟其文化内涵。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与外国人接触,进行面对面交谈,或访问网站,与外国网友交流,让学生在直接的交流中理解外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的培养既
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在高中阶段,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外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付丽芳,“高中生跨文化意识的调查报告”,《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 年第 4 期;
2.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
3.刘道义(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 1-5 必修 学生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年;
【文化差异与领导干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推荐阅读:
英语教育中的文化交际能力培养09-16
以文化力提升班组创新创效能力10-26
中西艺术文化的差异07-10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10-14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08-31
文化差异英语07-28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06-19
中美篮球文化差异07-07
中西餐桌文化差异07-25
论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