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相关研究现状

2024-10-27

革命老区相关研究现状(精选8篇)

1.革命老区相关研究现状 篇一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介绍

【中心性质及沿革】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是主要从事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包括四川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四川革命老区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的学术性研究机构,是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是以四川文理学院原“川陕苏区历史文化研究所”、“巴渠文化研究所”为基础,为整合校内资源,有效发挥我院立足川东革命老区,辐射全省而申报成立的。

【中心宗旨】

加快老区发展,既是一项经济工程,更是社会工程、政治工程,是一项利党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支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再次明确规划了扶持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内容。为加快老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建设和谐老区,推动四川学术界更好的总结老区发展的辉煌成就;分析老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挖掘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的巨大潜力;设计加快老区发展的各项目标和具体实施内容,提升四川文理学院的学术品位和科研地位,为区域统筹发展,提供理论支持而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心主要业务】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每年编制、发布和评审有关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的各种研究课题;策划、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承办或主办省级以上相关学术会议;编辑、出版有关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的各种文献与社会发展的相关资料或丛书;举办各种论坛论坛以及学术讲座;建设“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网页;接受“中心”课题承担人或其他学者来“中心”从事专 项研究和访问研究工作;收集有关四川革命老区发展与建设的各类资料

【发展规划】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的建设与发展拟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

1、科学研究方面

通过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促进四川革命老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理论研究,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四川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及社会和谐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

通过课题发布,凝聚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形成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团队,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3、学术交流方面

通过举办全省、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接受访问学者、文献资料集成与传播、研究成果集成与推广、建立互联网站等

措施,使“中心”成为“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的学术交流、文献信息交流的重要基地。

4、咨询培训方面

通过主动承揽政府和社会各界委托的研究课题等,为党政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成为重要的咨询服务基地和培训基地。

5、管理体制方面

通过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科研机制创新等措施,形成良好的自身运行机制,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的示范。

2.革命老区相关研究现状 篇二

左右江革命老区曾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红色根据地,在全民健身运动大力发展的今天,走出一条具有老区特色的群众体育发展之路,是该区体育事业的当务之急。研究该区全民健身发展现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双重价值,将会更进一步推动其全民健身运动的健康发展。

2 左右江老区全民健身发展现状

2.1 健身管理系统完善

该区全民健身管理系统完善。其全民健身管理体制由政府管理系统、社会管理系统、基层大众体育组织三大模块构成。政府管理系统由政府专门管理系统和政府非专门管理系统组成,社会管理系统由体育社会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组成,基层大众体育组织由公益性组织和经营性组织组成。

2.2 依法办事仍需加强

目前,该区各级部门已相继制定了相关的群众体育法规,所有的市(地)级和县(区)级都以市政府和县(区)政府的名义颁布了《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与之配套的《全民健身法规》、《全民健身规章制度》。但是,在执行方面还没有相对稳定的明文规定的体育执法队伍,目前只由一些群体干部临时负责。建立完善的全民健身法规是该区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迈出的第一步,而真正做到在全民健身运动中严格执法、依法办事还有待加强。

2.3 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足

该区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供求不平衡,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严重不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0.5平方米,落后于1.03平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和0.75平方米的广西平均水平。其次,发展结构方面失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和乡村、区域之间,存在发展不均衡状况。如某些经济欠发达乡(镇)的基本公共体育设施为空白,约有40%的行政村没有公共体育设施。第三,场地类型发展失衡,大型体育场馆少,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少,布局不合理,不能够满足群众就近锻炼的需求,也没有能力承接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举办。

2.4 体育人口和民众健身意识有待提高

依据我国多数居民实际情况确定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为体育人口,也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按照此标准对该区群众进行调查问卷并统计,发现其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约在10%左右。而在全国,在2014年,我国体育人口已经达到了33.9%,其中20岁以上的体育人口为14.7%,城镇居民体育人口为19.5%,乡村居民体育人口为10.4%。因而,该区体育人口比例远远未达到国家水平。

该区群众参加健身活动的锻炼动机以强身健体和消遣娱乐为主,众多人不参加健身活动的原因主要是缺乏余暇时间和认为体力劳动可以代替体育锻炼;也有部分人认为,我可以吃可以喝,又没有生病,不用锻炼。对于大多数群众来说,健身运动属于个人行为,每天锻炼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早晨、傍晚。群众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场所主要在非正规的运动场所,如空地、自家庭院、公路街道边、附近单位体育场所,极少到收费体育场馆进行集体锻炼,极少参与集体体育活动。由此可见,该区群众全民健身意识有待优化,锻炼意识有待形成。同时,健身意识的优化和锻炼意识的形成是提高该区体育人口的重要因素。

2.5 全民健身活动类型多样但缺乏红色元素

在全民健身运动中,该区群众开展较多的运动项目有篮球、气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跑步、游泳等。还有如武术、骑车、登山、健身操等受场地限制少易举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也是群众较为爱好的。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在该区广泛流传,壮族体育传统项目大约有34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约37项,项目种类及参与人数多,影响力大,是少数民族运动会、节庆活动、歌圩等重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比赛或表演项目,是该区重要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

该区全民健身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品种繁多。但是作为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在当下全国红色体育得以良好发展的今天,其红色体育还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广泛的挖掘和合理的开展,体育活动的内容缺乏红色革命老区的红色元素。

2.6 全民健身运动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仍然严重不足

按照《全民健身条例》的要求,该区各级政府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2011年,除上级部门拨款外,百色市、河池市及崇左市一共投入全民健身经费3157.52万元,三市一共30个县、区,平均计算,每个县、区一年对全民健身活动的投入大约105.3万元。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经费总投入5511.48万元,如平均计算,每个县、区一年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投入大约183.7万元。由此可见,该区全民健身经费的投入远远低于中东部地区水平,低于国家要求,与轰轰烈烈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所需要的经费还有很大差距。

从事业支出情况看,以该区百色市为例,2012年该市(包括市直)体育系统事业支出82957.6万元,群众体育支出8028.2万元,仅占体育系统事业支出的9.7%。2012年该市各县(区)体育事业资金支出1536.8万元,群众体育支出281.8万元,占各县(区)体育事业支出的18.3%。数据显示,全民健身经费的投入在事业支出方面比例偏少。

在左右江革命老区,虽然政府在经费上对全民健身运动给予了最大力量的支持,经费投入也在逐年提高,但还是难以跟上快速发展的全民健身运动步伐,在全民健身体育设施的投资和全民健身活动的安排上都存在资金严重短缺的问题。

2.7 社会体育指导员紧缺,有待规范管理、合理安排

右江革命老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工作落后。该区三个市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为214人,其中国家级4人,一级205人,二级5人,三级0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发展由国家体育总局负责,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发展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负责,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发展由地级市体育局负责,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发展由县级体育局负责,这一数据说明该区地市级和县级体育局没有组织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实地的调研结果也表明由于经费和培训教师的原因,地市级和县级体育局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存在一定的困难。已发展的二级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并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只是持有证书,但是由于没有经过规范的培训、没有足够的支持材料,很多不能纳入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系统。这种现象主要源自于培训的不正常和管理的不规范。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是义务性的,所以其使用存在很多现实问题,难以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该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但人数少,而且部分还处于徒有虚名的状况,他们多为县、乡、镇中、小学的体育教师兼职,因忙于工作,真正深入群众,直接与社区群众、农民群众接触,进行专门指导的时间很少。

2.8 社会体育组织有待发挥作用,健身点、健身俱乐部有待发展

该区建有体育总会、行业体育协会、单项体育协会及少数民族、老年人、农民、青年、残疾人、学生等人群体育协会,但是社会体育组织的规模不大,每个乡镇(街道)平均拥有体育组织为1.4个。按照广西群众体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要求:“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该区社会体育组织已经按照基本要求建立起来,但还不够广泛,一些落后的街道和乡镇还没有建立。调查表明,虽然每个县都成立了农民体协,但由于经费、管理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其所能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其它的一些体育组织大多数也形同虚设,未能在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应有作用。

近年来,由于该政府对全民健身的进一步重视,发展了590个健身点,233个健身俱乐部,26978个俱乐部会员,根据其乡镇(街道)总数353个来分析,平均每个乡镇(街道)有1.7个健身点,平均每个乡镇(街道)有0.7个健身俱乐部,平均每个乡镇(街道)有76名俱乐部会员。由此看来,健身点、健身俱乐部和俱乐部会员都还太少,远远达不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的要求。要使体育人口达到35%以上,必须大力发展健身点和健身俱乐部,提高健身点和健身俱乐部的品质,吸引更多群众去健身。

2.9 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相对薄弱

随着该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群众对科学健身的指导有了新要求,全民健身的科学健身服务也被提到了日程上。要求当地全民健身主管部门根据上级的精神成立全民健身测试站,编印全民健身科普知识书籍,开展全民健身科普知识宣传讲座,以提炼健身方法、介绍健身手段、传递健身知识、宣传健身活动。但从调查来看,该区在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方面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只有河池市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据了解,由于经费、人员以及专业素质等原因,这些测试(点)也是存在困难,无法为健身者提供更多的科学健身指导和服务。

3 对策

综上,该区全民健身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民众健身意识、活动类型、运动经费投入、健身指导人才、社会体育组织等方面存在不足。鉴于此,建议:首先继续完善全民健身管理系统,建立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将全民健身制度化和法规化。其次,充分利用国家对边境老区的政策优惠以及民间力量,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专门的指导人才;同时加快体育产业化步伐,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以承包、利润回报等方式,吸纳社会资金,搞好建设。第三,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学校和单位场地,帮助解决场地不足的问题。第四,继续保持已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开展,深入挖掘“红色”和传统体育活动,尽量走一条特色之路。第五,鼓励街道一级的政府部门多组织体育活动,充分利用好他们的协调功能,吸引更多的民众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最后,利用海量的网络资源和公共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介绍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引导民众参加体育锻炼和科学锻炼,提高民众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水平。

摘要:从全民健身基本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民众健身意识、活动类型、经费投入、健身指导人才、社会体育组织等多个方面出发,分析了左右江革命老区全民健身发展的现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力求为研究该区全民健身发展打下理论基础,促进该区全民健身运动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左右江革命老区,全民健身,现状

参考文献

[1]肖建国.河北省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2010,3(34):1-10.

[2]刘玉兰.新疆城市社区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东大学,2009:1-62.

3.革命老区相关研究现状 篇三

《复函》指出,海陆丰革命老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海陆丰革命老区发展建设取得了明显成就,但由于受区位、自然、历史等因素影响,部分老区市县发展还相对滞后,部分老区人民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依然繁重艰巨,应统筹各方面力量,进一步加大对海陆丰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的支持力度。

《复函》强调,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工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革命老区的重要批示精神,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了《关于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已于2015年底以中办发文件印发实施。《指导意见》提出了支持革命老区脱贫攻坚与开发建设的主要目标、建设任务,特别针对革命老区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在财政、投资、金融、土地、生态补偿、干部人才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特殊支持政策。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认真履行牵头职责,会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全国革命老区开发建设座谈会精神,结合《指导意见》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做好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推动包括海陆丰革命老区在内的欠发达革命老区加快振兴发展。

《复函》明确,2011年5月印发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后,国家相继调整确定了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和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县名单,由于广东省没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没有县市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范围,因此没有实施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但是,按照中央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针,海陆丰革命老区内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村仍可执行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安排基础设施、农林水利、社会事业等领域中央预算内投资和相关资金时,商广东省发展改革委进一步加大对海陆丰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在“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中,积极指导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帮助海陆丰革命老区谋划一批关乎长远发展、关系民生改善的项目。国务院扶贫办、民政部等有关部门也将在实施产业扶贫、转移就业、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低保兜底等精准扶贫措施时,商广东省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海陆丰革命老区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的扶持力度。建议广东省充分发挥经济发达省份优势,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继续加大省本级财政对海陆丰革命老区的投入力度,加快老区脱贫发展。

4.革命老区考察学习报告 篇四

在我们抵达的几天里,井冈山风和日丽,天气格外地好。我们参观走访了井冈

山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斗争展览馆、黄洋界、红军造币厂、红军医院、毛泽东和部分红军将士在大井和茨坪的旧居。在黄洋界上,我和其他学员一起重温了入党誓词。我在井冈山地区虽然只呆了几天时间,但所见所闻对我的影响,更确切说应该是冲击是巨大的、难忘的。

来之前,我读了《井冈山精神》一书,并在以前学习党史时,也接触过井冈山斗争史。真是百闻不如一见,这次亲临井冈山,站在当年毛泽东和红军将士浴血战斗过的山冈上、树林里,看着壕沟、木房、枪炮,仿佛也使自己置身于当年血与火的生活之中,更使自己加深了对井冈山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下山之时,我深有不枉此行的强烈感觉。

井冈山的斗争史,历时两年多,但它留下的精神,它所探索的道路却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解放军乃至全中国人民的命运,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我是抱着一种让自己重温党的这段历史的心情上井冈山的。随着对井冈山历史的深入了解,我却不知不觉地被带入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惨烈的斗争场面,感受到了我们党内存在的激烈思想交锋和斗争;体味了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探寻真理,勇于走自己路的艰辛;看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坚定理想信念,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人民解放之路的奋斗历程;领略了毛泽东等红军将帅高超的军事才能,他们指挥中国工农红军,依靠根据地人民的无私支持,硬是在人数少、武器差、缺乏训练的劣势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斗争的胜利;见识了红军和根据地人民克服敌人封锁所带来的缺衣少粮、缺医少药、物资极端匮乏等困难,以惊人的毅力战胜饥饿、寒冷、疾病、寂寞等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折磨和考验,炼就了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本领。

回程的火车上,我的脑海里一直涌动着几个问题,井冈山精神实质是什么?产生井冈山精神的原因是什么?现代共产党人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井冈山精神?

1、井冈山精神是民族精神在革命斗争岁月中的锤炼和升华,江泽民同志对井冈山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倚靠群众、勇于胜利。

2、之所以能有井冈山精神,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我党不断探寻中国革命斗争之路的品格;二是井冈山斗争实践孕育了井冈山精神;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为井冈山精神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四是毛泽东与广大红军将士在军队建设、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

3、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党和红军之所以能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恶劣条件下坚持下来,不断壮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始终与人民同甘共苦,建立了水乳交融的党群关系、军民关系。党以自己正确的政策、模范的行动、钢铁般的纪律,集中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井冈山斗争的实践证明,只有依靠群众,我们党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才能得到群众衷心拥护和支持。今天,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手中握有管理国家的大权,肩负着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重任,我们每个共产党人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历史使命,坚持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艰苦奋斗优良作风不动摇,坚持密切联系群众不动摇,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动摇,尽己所能,服务社会,让井冈山精神在我们中间发扬光大!

5.沂蒙革命老区考察学习报告 篇五

沂蒙革命老区考察学习报告

(篇一)心灵的震撼 灵魂的净化

*年11月9日至12日,根据教学课程计划,省委党校第六期县处级中青年干部培训班赴山东省临沂市沂蒙山革命老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全体学员在孟良崮、沂蒙红嫂、莒南齐鲁红都等党性教学点以及华东烈士陵园、台儿庄等地认真听取英雄事迹介绍、瞻仰先烈们战斗过的遗迹。大家一致认为,此次教学活动十分圆满,成效显著,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一次震撼与洗礼,灵魂得到一次净化与升华。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沂蒙山革命老区概况

沂蒙山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其主体部分在临沂市境内。这是一片洒满鲜血的红色热土。在20世纪艰苦卓绝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和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中,沂蒙山区一直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在这里与日寇厮杀,华东野战军在这里与国民党军血战,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近500名开国将军在这里转战。发生在这片土地上那些惊心动魄、可歌可泣的故事,曾经震撼了世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关系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决战中,神圣的沂蒙大地承载了历史赋予的光荣而特殊的使命。这是一片充满着浓郁鱼水深情的红色热土。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及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心心相印,血肉相连。党和人民军队出生入死,拯救民众于水火。人民群众舍生忘死,支援革命:前赴后继,十万英雄儿女埋下忠骨;车轮滚滚,百万民众拥军支前。

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根据地,是我党我军在革命战争时期创建的全国最重要的革命根据地之一。这里北连华北,南接华中,东临黄海,两靠津浦铁路交通枢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长达12年的革命斗争中,这里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与敌人决战、夺取全国胜利的重要战略基地。l961年,毛泽东在回忆这段历史时曾说过:“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了和包围了,只有山东全省是我们完整的、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北占东北,南下长江,都主要靠山东。”特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沃土、淳朴忠勇的沂蒙人民,决定了历史必然选择沂蒙山。

以沂蒙山区为中心的山东根据地,其创建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开创前期,这一时期主要是在山东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山东八路军部队和地方武装开创了部分游击区和小片根据地,为大规模创建根据地奠定了思想、政治和群众基础。第二个时期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挺进沂蒙后,带领山东军民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在反“扫荡”、反封锁斗争中,根据地从小到大,不断发展。第三个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第一一五师进军东北后,新四军进驻沂蒙,华东野战军与山东人民群众一起粉碎蒋介石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直到解放战争全面胜利。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根据地420万人,120多万人次拥军支前,有20多万人参军参战,有10多万名革命烈士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生命。革命战争年代,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感天动地,沂蒙母亲和沂蒙“六姐妹”的事迹至今催人泪下、广为传颂。

二、赴临沂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几点启示

在沂蒙老区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全班同学净化了心灵、升华了思想境界,坚定了理想信念。不少学员心头萦绕着的这么一个简单问题---在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广大人民群众为何如此死心塌地地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前赴后继支援革命?在此次考察过程中很快找到了答案。此次考察,收获很大,启示颇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启示之一:中国共产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赢得了老百姓的真心拥戴。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行为,深深地感染和教育了沂蒙人民!沂蒙人民从中看到了出路和希望,进而自觉地把满腔热情倾注到支援中国革命上,才会涌现出同仇敌忾与敌人血战到底的“抗日模范村”渊子崖、舍生忘死救助伤员的“沂蒙红嫂”群体、宁愿饿死自己的亲人也要抚养好革命后代的“沂蒙母亲”、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在血与火的生死考验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山东地区党组织及其武装力量与人民群众同心协力、生死与共、浴血奋战,夺取了革命的胜利。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从亲身实践中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英明伟大,从而形成了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热爱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政治追求,并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拥军支前、参军参战,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义无反顾地支持党和人民军队,支持中国革命。

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学员,小时候就从电影上知道了“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这次,我们才得知“红嫂”是一个英雄的群体,用乳汁救伤员的明德英只是这个群体中的典型代表。电影《沂蒙颂》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1941年冬,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根据地。日本鬼子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八路军山东纵队司令部突然被日军包围。激战中,一位年轻的战士身负重伤突围,踉踉跄跄地向马牧池乡横河村奔来,身后跟着一群追击的鬼子。明德英是横河村的一位普通村民,从小聋哑,当她发现八路军伤员危急时,立即掩护他躲进一座空墓,然后用树枝盖好。鬼子赶过来,围着墓转来转去,就是不见八路军战士的影子。鬼子让明德英找出八路,她顺手向西边指了指,鬼子便向西山追去了。见日寇走远,明德英便急忙将小战士背回家。这时,伤势很重的小战士已经昏迷不醒、生命垂危。当发现他嘴角干裂,呼吸困难,急需用水时,明德英毫不犹豫地解开衣襟,将奶水挤进了战士的嘴里。小战士终于苏醒过来,明德英又急忙用盐水为他清洗伤口,并把家里仅有的老母鸡杀掉,熬成鸡汤给伤员滋补身体。半个月过去了,在明德英的细心照料下,小战士终于痊愈,重新回到了部队。1940年,方兰亭看到八路军战士生活困难、忍饥挨饿,偷偷将亲生女儿卖掉换了20斤粮食做饭给战士们吃。战士们得知后,无不为之落泪,纷纷凑钱将女孩赎回。我们含着热泪看着这些感人至深的事迹介绍,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我们从这两个真实的故事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民群众是政党生存发展的根基,脱离了人民群众,政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共产党是全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法宝,这也正是沂蒙精神的真谛所在。人民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任何政党、任何组织都不能忽视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党舟民水,载舟覆舟。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民心向背,是检验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的试金石。一个政党,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在今天,我们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启示之二:要率领人民实现伟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必须既要相信群众,又要善于发动、组织群众,万众一心朝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定不移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地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党才有了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力量,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顾忠盈同学在微信里和同学交流时说:“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山东战场的关键一战,来之不易的胜利中凝聚了沂蒙人民的全力支持与无私奉献,是‘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最好注释。之所以涌现出王换于、沂蒙山六姐妹等红嫂英雄群体,是因为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目标高度一致,是军民鱼水情的首要基础。”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群众,只有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才能永远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才能无往而不胜。要让人民群众了解党的宗旨,人民群众就会紧紧跟着党走。要相信群众,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中蕴涵着无穷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人民群众是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智慧和力量源泉。l944年,在沂蒙根据地滨海区洙边村,18岁的识字班队长粱怀玉,不仅长得美丽,而且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当时,日军对沂蒙根据地进行疯狂的封锁和“扫荡”,沂蒙根据地遭到了严重的创伤,部队急需补充兵员,根据地广泛发动青年参军入伍。为了带好这个头,在动员参军的大会上,梁怀玉第一个走到台上,大胆地对台下的青年说:“谁第一个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报名结束后,她真的嫁给了第一个报名参军的小伙子刘玉明,该村也因此一次就有十几名青年参加了八路军。刘少奇同志曾经充满深情地说过:“如果我们党不去紧紧依靠群众,就会失败,甚至死亡的。”

在台儿庄战役纪念馆,我们看到一幅以前从未见过的图片:台儿庄战役中,当地老百姓抬着土特产赶到硝烟弥漫的战场犒劳与日本侵略军浴血奋战的国军将士。而在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我们听到讲解员这样的介绍:国民党军队来到山东之前,山东老百姓就已经坚壁清野。张灵甫的部队在孟良崮找不到吃的喝的,最后没办法只好宰杀战马解渴充饥。同样的国军,同样在山东,同样的老百姓,为什么遭遇截然不同甚至发生了天壤之别呢?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涵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标准”。于是,答案不言自明!

在今天的和平建设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战胜重重艰难险阻,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历史经验表明,无论是社会的物质文明,还是社会的精神文明,都凝结着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和智慧的历史。毛泽东曾经明确地指出:“应该使每一个同志懂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革命战争年代是这样,和平建设时期也是这样。战争年代的地雷战、地道战、游击战,革命根据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包干、企业改革、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等,都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发明和创造。群众是智慧的源泉,只有充分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善于集中群众的智慧,我们党才能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从胜利走向胜利。

启示之三:只有铭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全体学员都深深感到:我们的今天确实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纵观世界政坛,党派间为争夺执政权,分合聚散,河东河西,你方唱罢我登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深究其中奥妙,道理其实很简单:“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谁离开了老百姓,谁就会被老百姓抛弃。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任何执政党,不管党员多少、执政时间长短,如果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垮台就是必然的后果。苏联共产党垮台就是最好的例证。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之所以取得胜利,源泉在于人民的支持。我们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也已经证明: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密切,事业就会兴旺发达;什么时候党群关系受到损害,事业就遭受挫折。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的支持,就必然垮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我们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就必须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形势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今年7月 23日,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湖北省领导干部座谈会时又强调:转变作风就是要打破“围城”、“玻璃门”和无形的墙,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接接地气很好。一枝一叶总关情。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

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面对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种种诱惑,我们将牢记毛泽东同志的谆谆教诲:“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最近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继续扎实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党中央做出的最新部署。学员们表示,要认真学习总书记一系列讲话,贯彻落实好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精神,以赴山东沂蒙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为契机,深刻领会三中全会精神,切实牢记党的宗旨,增强群众意识,坚持走群众路线,不断提高自身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建设美好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篇二)弘扬沂蒙精神 坚定党的群众路线

11月16日至19日,省委党校第5期省级机关处级干部培训班赴山东临沂地区进行了为期4天的学习考察。通过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红嫂革命纪念馆、山东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观看教学片《孟良崮》,听取《沂蒙母亲》等事迹报告,瞻仰华东革命烈士纪念碑,吟唱革命歌曲《跟着共产党走》等活动,使学员们深受教育,并深切地感受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以及新形势下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必要性。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东南部,其主体部分在临沂市境内。它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20世纪艰苦卓绝的中国抗日战争和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中,沂蒙山区一直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八路军第115师在这里与日寇厮杀,华东野战军在这里与国民党军血战,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500名开国将军在这里转战。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那些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故事,曾经震撼了世界,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一粒米当军粮、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是沂蒙人民踊跃参军支前的真实写照。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面对着日本侵略者的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围攻,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用31000多人的生命和鲜血,创立了沂蒙山根据地,写下了光辉的革命业绩。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沂蒙人用小车推着革命前进,用小车推出了胜利,推出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响应党的号召,面对落后的面貌、脆弱的经济、恶劣的生态环境,顽强拼搏,整山治水,努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沂蒙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不动摇,方向明确,目标远大,将沂蒙精神融进了尊重科学、改革创新的新内涵,从而使沂蒙精神升华到了一个新境界,达到了一个新水平,焕发了新光彩。

二、革命老区沂蒙精神的内涵、特征以及现实意义

沂蒙精神,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沂蒙山区所独创的特定区域性的红色革命精神。她是指生活在沂蒙山区的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尤其是在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共同价值趋向和群体意识,属于地域文化的范畴。她植根于东夷文化与齐鲁文化,发轫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年代,成长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其基本内涵是:“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她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沂蒙精神具有以下四个特征:一是人民性。同其他革命精神相比,沂蒙精神呈现出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它是沂蒙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先进群体意识,其创造主体是人民群众,它是人民群众思想观念、道德意志和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二是民族性。沂蒙精神来源于中华民族精神,它继承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精华。三是时代性。战争年代,沂蒙人民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踊跃参军参战,全力支援革命,这是那个时期时代精神的主流;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沂蒙人民开拓创新,不懈奋斗,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主流。四是先进性。沂蒙精神体现了沂蒙人民崇高而神圣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对党的无限忠诚与信任;体现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体现了党与人民群众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正因为这样,我们的党才有了克敌制胜的法宝,才有了保持先进性的法宝。

沂蒙精神,集中体现了山东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精神风貌,生动展现了我们党、军队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意和血肉联系。我们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对于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主要学习体会

通过4天的学习考察,学员们深受教育,也深受启迪和鼓舞,大家通过切身地体验和感受,接受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群众路线教育,普遍感到受益匪浅、不虚此行。具体体会主要有三点:

一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伟大的沂蒙精神。毛泽东指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是对唯物史观最简明最深刻地阐述。沂蒙精神诞生于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当时环境恶劣、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我们的党和军队把群众当成爹娘,用生命保卫胜利成果,保卫群众利益,人民群众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支持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这种精神是永恒的,是不可战胜的。在新的时期、新的社会条件下,我们同样需要沂蒙精神,需要发扬沂蒙精神,来共同建设富裕文明的小康社会,让广大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

二是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沂蒙精神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保持党、人民军队同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正是秉承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我们党才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功。在新时期,我们要适应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始终根植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认识到人民与党血肉联系的强大生命力,对于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感觉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摆正党员干部与群众的位置。要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永远是主人,党员干部永远是公仆。要永远与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不能脱离群众;永远为群众谋福利,不能侵犯和损害群众的利益,更不能利用职权搞特殊、谋私利。要

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要主动和群众交朋友,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疾苦,多为群众谋福利。

三是更加坚定了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去年总书记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宏伟的蓝图,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党,关键在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沂蒙精神就是我们强大的动力源,是精神支柱,是奋发向上的力量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需要沂蒙精神,需要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推动改革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历史和现实昭示我们,要勇于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不断赋予沂蒙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历久弥新、永葆活力、世代相传,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放出灿烂光芒。只要我们铭记历史,弘扬沂蒙精神,勇于拼搏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实现。(篇三)感受沂蒙精神 感悟群众路线

11月26日至11月29日,第11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在省委党校学员处张建宁副处长的带领下,赴临沂市委党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现场教学实践。

跟随总书记的足迹,第11期省管干部进修班在4天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现场教学实践活动中,先后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观看了教学片《孟良崮》、参观了红嫂革命纪念馆、聆听了《沂蒙母亲和他的女儿们》的革命事迹报告、参观了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和沂蒙根据地群众工作展馆、瞻仰了华东革命烈士陵园、重温了入党誓词。

沂蒙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之一,1926年沂蒙就建立了党的组织。以八路军115师挺进沂蒙山区、创建沂蒙革命根据地为标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地处沂蒙腹地的临沂市是沂蒙山抗日根据地和山东解放区的首府所在地,是中共中央华东分局、山东省人民政府、八路军115师、抗大一分校、大众日报社等党政军机关驻地,刘少奇、徐向前、陈毅、罗荣桓、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战斗过、生活过。革命战争时期,沂蒙山区420万人口,有120万人参战支前,20万人参军入伍,10万英烈血洒疆场,在沂蒙老区,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是一块红色的热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培育下,沂蒙人民与山东党政军一起战天斗地,坚定革命信仰,共同创造了“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永不服输、敢于胜利、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伟大沂蒙精神。伟大的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共同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这里,有用乳汁救活伤员的“沂蒙红嫂”—明德英;在这里,有为了中国革命奉献了无私无畏之爱的“沂蒙母亲”—王换于、祖秀莲;在这里,有拥军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冀贞兰、公方莲);在这里,有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中国抗日第一村”渊子崖村;在这里,有被毛泽东称作“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典型厉家寨;在这里,有宛转悠扬、风靡大江南北的一曲民歌《沂蒙山小调》;在这里,有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开国元勋陈毅、徐向前、罗荣桓、开国第一将粟裕、谷牧、罗炳辉、抗日英雄张自忠、刘震东等一大批革命英雄群体,留在这一片片充满神奇和静谧的土地上。

现场教学实践时间虽短,但留给进修班学院的记忆却是永恒的。短短4天的实践体验,全体学员真正感受了沂蒙精神的生动内涵和真实写照,感悟了群众路线的内在本质和具体要求。全体学员一致认为:沂蒙精神是沂蒙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群众实践的有机结合,是群众路线的实践结晶、典型表现。同时,沂蒙精神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时代性,因而对于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对于群众路线的丰富发展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精神动力作用。(篇四)与时俱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11月16~19日,省委党校组织我们到山东临沂进行了教学实践,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红嫂革命纪念馆、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党性教育教学点,看了以后很受震撼,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一次洗涤,特别是沂蒙母亲和她的儿女们、沂蒙六姐妹、最后一口粮食留给伤员、最后一个孩子送去当兵等老区人民支持革命的感人故事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深深体会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是数百万乡亲用小车推出来的。

6.参观革命老区心得体会 篇六

四月三号下午放假后,我们组来到了迁西县的一革命老区——黑洼村,这革命老区是我们组员李妍的家乡,由于到达目的地时天色已晚,我们就在李妍家先住下了。第二天,在李妍的带领下,我们怀着激动和无比崇敬的心情走访了当地的几户人家,听了当地老人讲述了抗战时感动事迹。

老人说,当时万国来一家人为创建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活动做了不少具体工作,像筹措经费,购置枪、弹等,在经费困难的情况下,他拿出卖地和做生意的140元钱买了“洋炮”10支,连同各方面购置的枪支,共26支,他还动员妻子和3个女儿用自家的布连夜制了红旗、袖标,为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做了准备。当然,这只是其中故事中的一小部分,还有其他先进的事迹和人物,我就不一一说了。

通过李妍的带领,老人的讲述,我们寻找了先人的革命足迹,切身体会到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这片土地上许许多多的英雄诗篇,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共产党的先进性,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以及当地百姓对祖国的热爱,到现在还令我心潮澎湃难以平静。

如今的这还是和当时一样的平凡,这里的居民也和当时一样的朴实、善良。我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参观了如今的革命老区,表达我们对党的忠诚与热爱。凭山远眺,四周都是蜿蜒小山,想象过去,仿佛看到了红军战士和像万国来一样的先进党员的不惧风险的面容,如今,他们走过的山路上,种满了栗树,让后人领略到当年红军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百姓热爱祖国的情怀。

红色革命,是人生的大课堂,参观革命老区,聆听了革命故事,我的心灵又怎么能不受到震撼,思想怎么能不得到升华!革命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它永远是我们努力奋斗、富国富民的精神动力,是我们自强不息的力量源泉,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

7.革命老区相关研究现状 篇七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全面深入, 以及为完成2020年国家全面小康的宏伟任务, 老区联片开发成为目前老少边穷地区的主要任务和热点研究问题。 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副处长陈晓军认为, 要振兴发展革命老区, 首先要给予老区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优惠, 关注绿色产业, 打造文化软实力, 形成绿色产业政策体系。 西南大学马强教授认为, 川陕革命老区的资源优势是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并重;目前川陕革命老区应该大力开发生态旅游资源, 而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则需要组织专家考察挖掘, 科学论证, 避免无序盲目开发。 中央苏区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龙教授认为, 新时期推进赣闽粤中央苏区县发展的总体战略, 应按照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 逐步建立区域协调发展长效机制为保障的思路, 进一步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的金融信贷扶持, 充分发挥中央苏区县的特色优势, 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努力提高苏区人民的幸福指数。 四川文理学院傅忠贤教授认为, 应该将培育和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列入革命老区川陕苏区“十三五”规划的战略重点。陕西理工学院陕南秦巴山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冯明放教授认为, 利用川陕革命根据地丰富而有特色的红色旅游资源, 将秦巴地区打造成为一个红色旅游带, 是带动当地扶贫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四川文理学院教授靳能泉认为, 应该在熟悉国家和省里有关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大扶贫观念赢得连片开发的系列支持、坚持三个面向做好扶贫连片开发工作等方面下功夫。

老区社会治理研究, 是与会者讨论的话题之一。 四川文理学院陈仲教授认为, 达州市政法工作服务民生要立足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重视法治和德治两个依据的结合, 采用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三种方式, 构建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和依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和政法保障五种力量。 百色学院凌绍崇教授认为, 革命老区乡村文化建设是打造“文化老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增强“活力老区”、“美丽老区”、“幸福老区”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四川文理学院王秀珍副教授认为, 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农村生态养老服务体系, 是解决达州严峻老龄化问题, 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一种可行的选择。 四川文理学院陈熙隆副教授针对四川省达州市中小学信息化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即科学认识教育信息化、完善和优化信息资源管理平台模块、更新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和整合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等。

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也是与会学者关注的问题。 四川文理学院范藻教授认为, 红色文化的传播策略即建立“三网合一”的传播平台, 实施“主体引导”的传播技巧, 实现“媒体互动”的传播效应, 丰富“红色旅游”的传播载体, 打造“红色经典”的传播艺术。 四川文理学院图书馆馆长严庄认为, 革命老区高校图书馆在红色文化建设中应该发挥文化阵地的作用, 宣传教育的作用, 资源建设的作用, 同时革命老区高校图书馆还应在参与研究、提高服务水平, 嵌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加强横向联系、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方面有更大作为。 西华师范大学黄涓副教授认为, 川陕革命老区应加强川陕地区的红色文化遗产教育, 这样既能使这些红色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利用, 又能使受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历史, 缅怀先烈, 升华爱国情怀。 遵义师范学院裴恒涛副教授认为, 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大贵州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对于传承红色文化, 推动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川文理学院教师王盟认为, 在互联网时代重构和再现红色历史记忆工作, 要充分发掘和拓展博物馆、纪念馆等红色纪念场所的记忆再现功能, 在触摸历史的过程中完成对大众历史记忆的重塑。

与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老区历史文化进行了讨论。 西华师范大学蔡东洲教授认为, 龙爪城在宋元战争中是双方争夺的军事堡垒, 洋州治所曾侨置其上。 清代道光以后, 寨子设施被改建成龙山书院, 到光绪后期龙山书院又改为小学堂, 是晚清达州传统书院转型为近代学堂的一个缩影。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长江教授认为, 刘湘一生的政治选择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即极力维护自己在四川的统治地位, 不管是在军阀混战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其身上均伴随有四川军阀“统一全川”和“川人治川”的观念。 厦门大学副教授王明前认为, 川陕苏区在延续鄂豫皖苏区苏维埃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成功经验的同时, 也具有自身的历史特色。 陇东学院温金童教授认为,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坚持医疗卫生工作的统一战线, 吸纳了国际主义战士和国统区的爱国进步医务人员和医疗团队来到边区, 建立起了较为正规的完善组织机构, 形成了以预防为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工作原则和方法, 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卫生工作经验。 遵义师范学院裴恒涛副教授认为, 全方位、多层次地加大贵州红色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 对于传承红色文化, 推动贵州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央苏区研究中心副教授钟日兴认为, 川陕苏区在实现对各级苏维埃政权的权力制约与民主监督方面, 与中央苏区相比, 其突出特点是十家代表制的群众监督和扩大贫农团权能的社团监督。 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何先成博士认为, 川陕苏区创建之初, 苏区政府暂时承认了鸦片的合法性。 由于川陕苏区的苏维埃政权是一种战时体制, 这就使得戒烟运动并没有完全根除苏区的烟毒。

学者也较为关注巴文化及其它文圈层。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明泉教授认为, 巴文化与蜀文化, 以及与周边的楚文化、秦文化、吴越文化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巴文化研究目前还不够深入, 我们要凝练内核, 理清文化特征, 搞清某些文化符号, 如宣汉罗家坝出土的“巴蜀图语” (或“巴巫图语”) 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要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和优势, 推动发展相关产业经济。 根据目前的研究, 川东米仓古道、荔枝古道与宣汉罗家坝考古遗址、渠县城坝遗址都是巴文化的重要遗址, 它们是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实证, 川东境内的米仓古道、荔枝古道是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对巴文化的研究可以纳入一带一路的大视野来考察, 巴文化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文化+的催生力, 推动文化事业的新发展和新繁荣。 四川文理学院李万斌教授认为, 巴文化的内生力对推动川东北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具有积极的激活作用。 沈阳师范大学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鲍明教授就辽宁地区的区域文化符号与文化定位研究进行了经验与学理交流, 对族属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启发。 湖北民族学院李莉教授对湖北恩施一带中国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详细地调研, 她对巴文化及其它周边族属文化研究中应注意从文学的视野来观照进行颖异的思考。 巴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刘兴国则从巴地民俗和建筑对巴文化具体文化符号进行了详细调研和考察。 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院长何易展博士认为, 巴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 它同其它地域文化一样, 具有空间维度, 但同样具有时间维度, 只是这种时间的限制性要比所谓苏区文化、革命老区文化等所隐含的时间维度要宽泛得多, 延展得多。 因从而从历史地视野来看, 这一特定区域的所谓“老区”、“苏区”文化可能都为成为百年后的巴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节点或某一维度。 文化研究中的地域情缘或现象是多样而复杂的, 其在具体而微的某些方面可能存在某种差异, 同样也存在共性, 而影响这种双重特征的应主要是自然地理与人性。 巴文化的形成就与西南特殊的自然山地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会学者认为, 此次会议主要有如下特点: (1) 出席会议的学人分布面广, 青年学者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 (2) 研究内容丰富、研究领域广泛。 (3) 研究视野宽广、研究方法独特。 (4) 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 体现了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与巴文化研究院一直以来所秉承的“繁荣学术, 以文化人;咨政建言, 服务地方”的学术宗旨和社会责任。

摘要:“新常态下革命老区发展暨巴文化研究”学术交流会是2015年由四川文理学院主办、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与巴文化研究院联合承办、达州市社科联协办的一次重要学术活动。与会学人围绕老区经济发展研究、老区社会治理研究、老区革命精神研究、老区历史文化研究四大专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四川文理学院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与巴文化研究院的学术宗旨和社会责任。

8.赴江西革命老区考察报告 篇八

一、江西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

江西省的老区工作开展比较早,针对老区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大的扶贫方针政策指导下,江西省的老区扶贫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老区扶贫方面,江西省采取的以下几种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1鄱阳湖地区移民建镇

移民建镇是1998年长江洪水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由于解放以后长江上游地区的滥砍滥伐,中下游地区的盲目围垦,使生态循环遭受严重破坏。对大自然的索取并没有解决湖区群众贫困的世代承袭问题,反而造成当地农民无限制地向鄱阳湖索取资源,导致鄱阳湖地区的贫困状况一直没变,人均GDP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左右。在1998年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中央安排江西省14期共移民22.1万户,90.28万人,中央补助资金36.7亿元,移民户数和补助资金约占四省总数的35.5%。到2003年底,共新(扩)建集镇126个,中心村363个,基层村2097个,累计完成投资72.24亿元,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07亿元,完成建房投资59.17亿元。通过移民建镇,在沿长江鄱阳湖地区的广大农村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的新跨越: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新跨越。过去的沿长江鄱阳湖地区的广大农村缺水少电,道路泥泞且不平,出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通过移民建镇,各级政府投入7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水、电、路,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敬老院、邮政、电信、绿化、环境卫生等设施。二是人居环境的新跨越。过去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鄱阳湖周边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行蓄洪面积缩小,湖区湿地锐减,血吸虫病盛行,十年九灾,广大群众淹苦了、淹穷了、淹惨了、淹怕了,有相当多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通过移民建镇,居住条件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并远离了水患,血吸虫病的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是移民生计的新跨越。移民建镇伊始,江西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恢复与发展结合,当前与长远结合,治穷与致富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的方针,并制定了“一年安置,二年恢复,三年发展”的总体目标,从而实现移民真正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不返迁。

2深山区搬迁式扶贫

江西省目前有90余万贫困人口,其中有25万人生活在库区、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大部分贫困山区缺水严重,自然村落不通机动车,不通广播,无电视信号,没有动力电,照明电时有时无,村里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走数十里山路,孩子上学也要走很远的路,且路上也不安全。由于山高坡陡,严重缺水,耕地少、土壤贫瘠,粮食靠天收,缺乏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大部分劳力远走他乡,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温饱问题根本无法解决。长期的扶贫实践证明,就地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难度大、成本高、操作难、效果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深山区搬迁式扶贫的决策,并于2003年开始在九江市修水县、吉安市万安、遂川三县进行试点,2004年起在全省铺开,用5年时间把这部分困难群众搬出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江西省移民扶贫试点工作的原则是: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县为主、省市支持。移民搬迁的原则是整体搬迁,有土安置为主,无土安置为辅。搬迁的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操作办法是先易后难,先搬迁边远偏散地区群众。为了使移民户搬出后有生计,规定有土安置的,要保证人均5分田,无土安置的要实现每户1人务工或经商。国务院扶贫办认为江西的移民扶贫工作做到了四个到位: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实施移民扶贫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扶贫工作的一种创新与突破。江西还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3山江湖工程

山江湖是鄱阳湖和流入该湖的赣、抚、信、饶、修5大河流及其流域的简称。这是一个完整、独特的水系,山江湖区域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国土面积的97%。由于历史上出现毁林种粮、盲目围垦和酷渔滥捕等短期行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造成鄱阳湖湖体萎缩,湖泊功能下降,湖区洪涝灾害严重,进而导致湖区群众贫困。1983年开始,开展了鄱阳湖和赣江流域综合科学考察,发现治理鄱阳湖的关键在于解决泥沙淤泥问题,要解决泥沙淤积只有从山区和源头抓起。由此得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科学共识。在流域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与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规划与实施经验,制定了《规划纲要》,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根据山江湖的区域特点和发展现状,遵循“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战略构想和“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方针加以制定,并在省人大立法。具有法规效力的《规划纲要》,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广大农民在山江湖区域开展开发和治理工作。山江湖工程积极贯彻“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建立和加强了与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关系。先后实施了UNDP一、二期无偿资金6360.20万元,贷款42.50万元。此外,引进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参与式农村发展途径、开发式小额信贷扶贫方法、探索湖区替代产业途径等),为江西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4“参与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是江西省革命老区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所采用的一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扶贫方法。所谓“参与式扶贫”,是指通过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扶贫资金,以贫困村为平台,为贫困农户创造表达意愿的机会,赋予贫困农户知情权和监督权,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愿,发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过程,从而提高贫困农户自主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施“参与式”扶贫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公众参与扶贫行政过程的机制,使公众能介入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监督过程,提高扶贫行为的可持续性,使扶贫行为的目标瞄向更为准确,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扶贫资金的中间渗漏更少。从2002年开始,江西省扶贫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12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采用“参与式”的扶贫方法。为实施好“参与式”扶贫工作,对全省

扶贫系统的工作人员和业务骨干以及1200个重点村的扶贫骨干进行了培训,重点学习“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制订的要求,重要工具、实施步骤、重点环节。在规划小组的组织和召集下,对村级基本情况进行“参与式农村调查”。掌握当地的自然地理状况、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和资源情况、社会状况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为规划的制订提供依据。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全乡、全县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提出有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市场前景好、适合自身发展并能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的产业,形成村级规划的发展思路。将扶贫项目及其支持体系进行整合,形成项目规划,制订阶段性实施计划,确定阶段性目标。村级扶贫规划制订后,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报上级扶贫部门批准后付诸实施。规划经批准后,重点村的整个扶贫工作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整合资源、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取得的主要成效:首先,政府扶贫部门工作方式的转变,使扶贫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其次,增强了贫困群众改变家乡面貌和脱贫致富的责任感与义务感。第三,贫困地区群众和村级组织议事、决策、干事的能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了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第四,扶贫政策的目标瞄向更为准确。通过对农户进行分类,从中确定了社会保障户,贫困户,有利于采取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办法,解决他们的脱贫致富问题。第五,贫困地区发展思路更切实可行。通过综合分析贫困的现状,经村民和贫困户的充分讨论,明确了要重点发展的项目和存在的困难,选择了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扶贫项目,并逐个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保证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连续性。

5以工代赈扶贫

以工代赈是江西省政府针对需要救济的特殊困难群体(一般为低收入者,如贫困人口或受灾人口),通过组织其参加工程建设,取得劳务报酬(物资或资金)的一种特殊的赈济方式。以工代赈管理始终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按照基本建设程度实行项目管理。国家将以工代赈计划指标和建设任务下达到省区,以省区为主实行以工代赈管理。江西省老区面积广,山丘面积大,重点贫困地区基本分布在东西南北四边,由于地理、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依据贫困县的不同特点划分为四大片区即赣南、井冈山、鄱阳湖、赣西北片区,针对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片区规划和年度项目建设计划,紧紧把握扶持目标和重点,确保项目和资金安排向人口集中连片且贫困程度深的乡村倾斜。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分年安排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效益。江西省以工代赈工作按照“直接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突出建设重点,实行综合配套治理,切实提高扶贫效益”的原则,帮助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建设了一大批生产生活设施等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定点扶贫模式

所谓定点扶贫,就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到乡,工作重点在村,扶贫措施落实到村。中央国家机关在江西省有5个定点扶贫单位,确定江西省贫困县18个。2000年后,中央国家机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在江西省定点扶贫单位增加到8个,确定贫困县增加到21个。从省内来说,“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江西省确定的贫困乡为492个,现在增加到563个,重点乡覆盖到全省82个县。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全省各级有2000多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加了定点扶贫工作,定点扶持了493个贫困乡、2171个贫困村。新时期的定点扶贫工作有新的进展,2002年,全省各级定点单位共派出干部64200人次赴点开展工作,使受扶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各类扶贫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7小额贷款扶贫

在“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国家下达江西省扶贫贷款净增计划20.7亿元,实际投放20.2亿元,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共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实体5955个。发放扶贫到户贷款13.74亿元,直接投放到贫困户37.7万户,解决了贫困户的生产资金需要,因地制宜的种植或养殖项目加快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结束以后,从2001年起,江西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多种扶贫贷款到户的模式:一是因地制宜直接支持农户发展种养业,实现扶贫直接到户。集中力量支持其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以增加收入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着力优化种养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二是支持农户介入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通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品,使农村贫困户受益。三是支持农户连靠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项目辐射到户。在大力推进重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同时,鼓励支持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工厂+基地”的新机制,发挥其对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种养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四是积极支持贫困农户进入市场,采取订单农业等措施,扶持贫困地区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通过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到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中介桥梁。五是支持农户开展劳务输出,通过精心组织农民进城务工,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途径。

8井冈山老区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是把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广大老区贫困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导农民依靠科技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实践。科技部领导多次亲临井冈山区检查、部署工作。至“九五”期末,科技部先后为井冈山区科技扶贫设立项目82项,投入资金4300多万元。十多年来的科技扶贫实践,使井冈山区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与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是促进了井冈山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壮大了一批支柱产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扶贫,择优选择了能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的蚕桑、笋竹、水禽、果茶四个主导产业作为区域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从良种推广、建立丰产样板,到产品深加工,进行系列技术的组装配套与开发,使之逐步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三是建立了“井冈山科技扶贫计算机信息系统”,并与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心网联网。山区各县的相应机构也配备了电脑和打印机等终端设备,大大改善了科技服务条件。四是培训了一批科技管理和乡土技术人才。五是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科技文化的交流,促进井冈山区的对外开放。

二、赴江西革命老区扶贫考察的的启示

对江西省革命老区进行的实地考察,虽然时间比较短暂,不能深入系统地学习江西省老区扶贫工作方面的理论方法,但是,江西省针对革命老区所采取的扶贫策略,取得的一

系列成功经验,对于内蒙古搞好革命老区建设还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结合内蒙古革命老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老区扶贫工作,我们认为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正确处理好全区与老区的关系

虽然,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全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存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扶贫开发仅仅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今后面临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就我区老区农村牧区而言,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因为他们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更差的山区、浅山丘陵地区、黄土沟壑区、荒漠区等地区,与全区总体贫困水平相比较,脱贫的难度更大;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巩固温饱的任务也很重,一遇到天灾人祸,极易返贫;农牧产品卖难,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在贫困地区更为突出;虽然这些都是局部问题,但却与全局紧密相联。少数地区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到位,对扶贫开发工作抓得时紧时松,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认真解决。

老区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牧区的稳定。就当前来说,老区农村牧区能否稳定主要取决于党的家庭承包经营、减轻农牧民负担、扶贫开发的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家庭承包经营解决的是农牧民能否掌握基本的生产资料问题,减轻农牧民负担解决的是以农牧民轻徭薄赋的问题,而扶贫开发则是解决农村牧区中弱势群体生存能力、生计能力低下的问题。这三项政策是互相联系的,都关系到农牧民的生存、生计问题,无论哪一项没有落实,老区农村牧区都难得稳定。老区农村牧区稳定不了,就谈不上农村牧区的发展和农牧民的富裕。扶贫开发,也直接关系到我区老区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全区的崛起,必须也要有这些老区贫困地区的崛起,否则,必然拖全区的后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历史上较之于其他地区的相对贫困,但由于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一旦开发对路,较之于其他地区的崛起也更有潜力。为了实现全区的崛起,必须着力促成这些地区的崛起。

老区扶贫开发,还直接关系到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尚未解决温饱的、尚在温饱线上徘徊的群众是最需要我们去帮助和关心的,是最需要我们去为之服务的。

2坚持开发式扶贫思路,不断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

对老区扶贫,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增强老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老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增强“造血”功能,这是开发式扶贫的真谛所在。要继续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解决老区贫困地区的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努力改善老区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要从大力发展老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转移到直接扶持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生产和提高收入以及帮助目标人群摆脱困境上来,从改善自然条件更多地转移到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上来,使老区贫困地区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群众生活的改善,并逐步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特别是增加老区贫困户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是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开拓增加群众收入的渠道。一是下大力气在老区贫困地区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老区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牧业和多种经营。我区革命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老区群众近靠山水林区,旅游资源丰富,天然林、次生林、混交林名贵树种很多,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摇相互应:纯天然野生动植物如:山兔、野鸡、山野菜、棒子,蘑菇、藏菜、山杏核、中草药等品种繁多且存有量丰厚。另一方面,革命老区又存在大量的革命早期历史遗址、人文事迹,通过开展革命文物的募集、整理和研究,维护、修缮革命遗址,开展红色旅游,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加强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资金引导,支持和鼓励革命老区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牧户游”,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的有机互动,着力打造老区旅游品牌,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向前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增加老区贫困户收入。要以旗县、乡苏木为主,因地制宜,努力培育1—2个单一品种超粮食产值的扶贫支柱产业。二是要结合村嘎查、乡镇苏木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异地安置扶贫,将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的贫困群众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帮助他们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提高群众收入。三是要组织好劳务输出,加快老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要把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大力抓好贫困劳力岗位职业技能培训,优先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务工。要切实减轻贫困户的负担,为老区贫困户创造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条件。

3要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处理好扶贫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建议自治区政府,一是将革命老区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对每个革命老区旗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项投入。在进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重点向革命老区予以倾斜。二是从2010年起,设立用于革命老区发展的专项建设基金,专户管理,定向使用。三是参照国家今年拿出了近2亿元的彩票收入资金,用于江西、陕西等四个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做法。建议自治区也从彩票收入中安排一块资金,专门用于扶持老区旗县发展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利用特色资源,精心培育老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四是协调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农牧业厅等有关部门按照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安排专项资金的时候,对革命老区予以重点倾斜。

在扶贫资金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正确处理扶贫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有关规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应把财政扶贫资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帮助老区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专项贷款中的一部分也要原则上重点用于老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尤其向龙头企业倾斜。扶贫信贷资金要尽力用足、保证用好。金融部门要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简化程序,适当放宽扶贫项目贷款条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更有效地发挥扶贫贷款的扶贫作用。小额信贷扶贫是行之有效的,应认真总结经验,大力推广。扶贫资金的分配,应尽量向革命老区倾斜,使用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接受群众监督。

4要强化科技文化扶贫,正确处理治穷与治愚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老区农村牧区的贫困问题,从长远来看,必须解决好治愚的问题,即解决好农村牧区的教育和科技问题。农村牧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农村牧区教师的素质和待遇,老区贫困儿童的经济承受能力,科技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等等,哪一项都是涉及全局的大问题。各级政府新阶段扶贫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老区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摆在重要位置上。

要加快发展老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要保证适龄儿童都能上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允许出现贫困户子女辍学现象。要加强老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为老区贫困地区培养技术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革命老区农牧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非农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新型农牧产业,尽快增加老区收入的重要途径,关键就在于培训。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偏远,科技教育落后,必须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提高劳动者的能力。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多方配合、加强协作,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牧民培训工作。要从老区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加快良种良法的推广步伐,在进一步完善各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设科技扶贫示范园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做到老区重点村能通邮、通广播电视,逐步实现老区贫困地区信息网络化、通讯现代化,改变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状况。在老区重点乡苏木要完善卫生院建设,在有条件的重点村嘎查要建立卫生所,要继续动员全社会为扶贫开发共同努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把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帮助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坚持贯彻的一条重要经验。

5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重视革命老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老区农村牧区人口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问题,是新时期扶贫的一项重大课题。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也就是建立农村小康社会的过程。只有在老区农村牧区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将建国后的60年来,国家实行的以户籍制度为表征,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为核心的城乡隔离的二元体制逐步打破,进而加速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革命老区的社会事业投入较少,现阶段发展的步伐明显滞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各有关部门对革命老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方面:老区农牧民参加医保的积极性很高,但有的乡村参加医保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大力推动农牧民参加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保险,改善老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确保农牧民病有所医。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农村牧区的保障水平偏低,由于低保的额度与地方的资金配套能力挂钩,处于相对贫穷的革命老区农牧民参加低保的比例很低,有的虽然过去参加了,但近两年却出现了断档的情况,有关部门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国家的要求协调配合,力争使老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到低保的范围,享受低保政策。在老区子女上学方面:老区农牧民由于居住分散且偏远,子女上学距离学校较远,有些孩子还需要父母到县城陪读,成本很高。必须针对这部分困难群体,有针对性地提高老区子女助学补贴,出台更加直接的优惠政策,降低辍学率,保证老区贫困农牧民的子女能够上得起学。

上一篇:建筑工程概论期末考试下一篇:机车报废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