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育孩子发散思维(精选14篇)
1.如何培育孩子发散思维 篇一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方法及事例
1. 发挥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
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一位妈妈从市场上买回一条活鱼,女儿走过来看妈妈杀鱼,妈妈看似无意地问女儿:“你想怎么吃?”“煎着吃!”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又问:“还能怎么吃?”“油炸!”“除了这两种,还可以怎么吃?”女儿想了想:“烧鱼汤。”妈妈穷追不舍:“你还能想出几种吃法吗?” 女儿眼睛盯着天花板,仔细想了想,终于又想出了几种:“还可以蒸、醋熘、或者吃生鱼片。”妈妈还要女儿继续想,这回,女儿思考了半天才答道:“还可以腌咸鱼、晒鱼干吃。”妈妈首先夸奖女儿聪明,然后又提醒女儿:“一条鱼还可以有两种吃法,比如,鱼头烧汤、鱼身煎,或者一鱼三吃、四吃,是不是?你喜欢怎么吃,咱们就怎么做。”女儿点点头:“妈,我想用鱼头烧豆腐,鱼身子煎着吃。”
妈妈和女儿的这一番对话,实际上就是在对孩子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既要靠老师,也要靠家长。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2. 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有一篇题为 《一切为了考试》的中学生作文,记述了一个“奇怪的梦”:
“记不清是哪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真是莫名惊诧。
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是什么?
茅盾原名?——教科书上写着:沈雁冰——老师说是沈德鸿,无所适从。
烈日当空。氢氧化铝分子式。蚊子叮在脖子上,啪!电视节目是《血的锁链》,父亲不让看电视。春眠不觉晓,多困啊!又是可恶的二元二次方程式,监考老师严峻的脸。一张53分的数学试卷,我吓得大哭…
氢原子只有一个电子,我只有一个脑子,怎么塞得下这么多的化学方程式。宪法为什么是国家根本大法? 一切为了考试。”
文章生动而形象地再现了一个中学生的梦境。这是一个中学生在殚精竭虑的拼挣和无奈时的呐喊。作者将强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思维方式引进作文,思想信马由缰,纵横驰骋,内容腾挪闪错,时空交替变换,意境奇幻诡谲,传神地表现了一个中学生临考前不胜重负的心理,读后发人深思。
3. 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这就超出人们的想象了。
而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把“创”扼杀在摇篮里,何谈还有“造”呢?
4. 大胆质疑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全对的。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处,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书本,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质疑能将机械性记忆变为理解性记忆,让学生尝到学习、创造的乐趣。
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学会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5. 学会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其次,反向思维不满足于“人云亦云”,不迷恋于传统看法。但是反向思维并不违背生活实际。
我国生产抽油烟机的厂家都在如何能“不粘油”上下功夫,但绝对不粘油是做不到的,用户每隔半年左右还得清洗一次抽油烟机。美国有一位发明家却从相反方向去考虑问题,他发明了一种专门能吸附油污的纸,贴在抽油烟机的内壁上,油污就被纸吸收,用户只需定期更换吸油纸,就能保证抽油烟机干净如初。这就是反向思维的典型实例。
20世纪50年代,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制造晶体管的原料——锗。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将锗提炼得非常纯。诺贝尔奖获得者、日本的著名的半导体专家江崎和助手在长期试验中,无论怎样仔细操作,总免不了混入一些杂质,严重影响了晶体管参数的一致性。有一次,他突然想,假如采用相反的操作过程,有意地添加少量杂质,结果会是怎样呢?经过试验,当锗的纯度降低到原先一半时,一种性能优良的半导体材料终于诞生了。这是反向思维的又一成功事例。
美国朗讯公司的贝尔实验室,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那里培养了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产生了改变世界的十大发明。很多理工科毕业生把进入贝尔实验室工作看做是一种无尚的光荣。贝尔实验室作为世界一流的研发机构,它有什么特点呢?在贝尔实验室创办人塑像下镌刻着下面一段话:“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有的东西”。
让我们也常常潜入“森林”,另辟蹊径,去发现、去领略那前人从未见过的奇丽风光吧,这时,你就可以欢呼:“啊,这片天地是我首先发现的,大家都来看吧!”
发散思维的定义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发散思维的特点
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
一、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
例如,一词多组、一事多写、一题多解或设想多种路子去探寻改革方案时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个好方法。它可以通过纵横发散,使知识串联、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 ,其缺点是评分难以制定出切实的标准答案,容易渗入主观因素。
创造性思维
二、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例如,风筝的用途可以“辐射”出:放到空中去玩,测量风向,传递军事情报,作联络暗号,当射击靶子等等。
2.如何培育孩子发散思维 篇二
(一) 发散思维的内涵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 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 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 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 与聚合思维相对。不少心理学家认为,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 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流畅性是指智力活动灵敏迅速, 畅通少阻, 能在较短时间内发表较多观念, 是发散思维的量的指标;灵活性是指思维具有多方指向, 触类旁通, 随机应变, 不受功能固着、定势的约束, 因而能产生超常的构思, 提出不同凡响的新观念;独创性是指思维具有超乎寻常的新异的成分, 因此它更多表证发散思维的本质。
(二) 发散思维的作用
国际德柏诺创新思维机构就曾经提到过。在他们做的调查中有些学校将思维教学作为比修课程, 像语文、数学一样教学, 而且这种教学模式也得到了很多方面的验证, 包括一些非常叛逆的学生, 在经过思维训练之后, 学生的犯罪率降低到1/20, 还有学习成绩也能提高, 英国有些调查证明学习能提高30%到100%。所以在小学教学中积极的运用思维方法培养来作为教学手段是可以很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素质。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 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 而对小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让他们能突破原有的思维局限, 从点到面的去思考问题, 学习知识, 寻找更多更新的方法、答案或设想。
二、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的策略
关于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 运用快速反映的训练培养发散思维
快速反映是发散思维的第一个层次, 是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 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如果能通过每天持续的快速反映的训练, 是可以让学生在对事物的在进行发散思考时能快速的搜集到素材或者资料, 训练快速反映能力的方法有很多, 最简单的就是在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快速的思考完成一些任务, 这可以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 例如在十分钟内让学生联想几个事物, 可以是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快速的画出10个以上的联想图形, 可以每天给学生提一个问题:“砖 (眼镜、茶杯等) 有什么用处”, 用10秒钟说出10个答案。而且定期变换任务, 缩短时间, 这样就能逐渐的缩短学生思考的时间, 而且这种训练可以在教学中的任何时候都运用, 这样就会逐渐锻炼其学生搜集素材进行快速反映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在对事物进行发散思考的时候能快速的将各种知识素材进行搜集、组合和整理。
(二) 运用多变性思考的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多变性是较多层次的发散特征, 即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位, 灵活思考, 这种思考方式可以是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达到的, 在对小学生的教育中更多的核心内容应该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 使他们成为一个较好的理解者、一个较好的学习者、一个较好的记忆者、一个对已学知识的较好的概括者、一个能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开拓者。例如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从正反两面分析问题。充分发挥联想具有由此及彼的思维泛化的特点, 引导孩子用逆联想来克服两个概念在意义上或形式上的差距, 把它们联结起来, 揭示其本质属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理解知识的本质。
(三) 运用多变的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新颖性是发散性思维的最高层次, 也是求异的本质所在, 即培养学生大胆的突破常规, 敢于创新, 别于众人, 不随波逐流的性格与心理。由于小学生的智力发育还不是非常成熟的阶段, 所以学生们就会出现思考模仿, 视野狭窄, 概念模糊的时候, 在这种情况下要学生自己拓展思考方向是比较困难的,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些教学设计给予学生提示和探询, 启发他们发散思考的方向。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培养分层法、对称构思法、联想理解等等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分层法就是凡事均有等次差别, 学生可以将事物按照左中右、正反合、前中后、上中下等层次分解话题, 对所选问题进行分析。对称构思法就是围绕作文题目确定中心, 从其相反、相对、相近、相似的角度进行联想, 从而极大的拓展思维的深度。联想理解就是利用各种不同事物的穿插构想来发掘更深层次的联系, 扩展和加深思维。例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 老师可以在黑板上写下“尖”字, 让学生现场运用拆字析词法, 构思自己的作文。学生们可以发挥想象, 表达自己的创意。例如有的学生会把尖字拆成‘小’和‘大’。‘小’代表拔尖的人, ‘大’代表众多的支持者, 学生就构思自己作文的主体为做不了最拔尖的人, 也要做支持拔尖的追随者。还有学生可以把尖拆成‘小’和‘大’。认为‘小’代表的是蚂蚁的小力量, 而‘大’代表的是大石头。学生就可以联想到作文内容可以写像蚂蚁那样小的力量, 只要坚持不懈也能搬动大石头。每个学生拆字后对“尖”字的想法都不大一样, 这样可以让他们不断的发散自己的思维, 写作出各种想法碰撞出的新颖的作文。避免了在作文中千篇一律的情况。类似这种运用培养分层法和对称构思法以及联想理解的教学设计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结论
当然, 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 还需要教师在自身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学习、总结和创新, 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能力, 还要不断内的发掘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且还要积极的鼓励学生们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 可以在讲评作业的时候, 鼓励创意, 表现有个性的同学, 对于对老师提问题的数量进行评比奖励等等, 使学生的思考能够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不要象克隆的一样, 让他们张扬自我, 创新思考、发散思维。
参考文献
[1]翟文明:《学习力提高手册》,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年。
[2]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3.如何培养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 篇三
所谓知识树状图就是让学生由一个知识点可以联想到和它有关的所有知识。托尼?布赞在他的新著《脑图之书――发散性思维》中说,大脑是将信息存储成树状的,它以分类和关联存储信息。因而,你越能用大脑自身的记忆方法工作,你就会学得越容易、越迅速。拿三角形来说,学生就可以想到若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可联想到它的判定和性质、三角函数等;若按边分,可分为一般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由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可联想到它的判定和性质。
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
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这就超出人们的想象了。而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
鼓励学生一题多解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才能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为了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多向性思维,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放开手让学生去动手操作,让学生自己分析,自己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多例题都可以锻炼学生的多向思维,能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判断力、思考力,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学会知识,掌握难点,并能灵活地运用。例如,几何证明题就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证明和解答。在教学《平行线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熟练应用,发展其发散性思维,我出了下面这样一道题。
2数学思维训练
从课堂设计问题入手
小学生由于年龄所限,独立性不强,不能独立地思考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合理的示范、引导以及指导就显得很重要。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能够认真地,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设计课堂问题,且设计的问题具有启发性、创造性,这样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思维的能力,而且进行有益于思维发展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能得以加强和提高。
例如:在教学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王小路家距离学校有40公里,孙乔乔家距离学校的路程是王小路家的1/4,李懿萱家是孙乔乔家的1/2,那李懿萱的家距离学校是多远呢?”这道题学生很难用“1”这个单位量确定,这时我用画线段的办法演示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根据线段图,学生理解了概念,很快列出了算式:40×1/4×1/2=5(公里)。通过直观地画线段的办法,启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也实现了学生从直观的感知向逻辑思维能力的转变,同时也是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表现。
从进行积极的说理训练入手
小学数学中有些知识容易混淆,对于这部分知识,我发现用说理训练的办法效果就很好,尤其是口头说理训练不仅能避免错误,而且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在说话当中,大脑在不停地运转,那么大脑运转的过程同时就是思维的过程。记得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时,对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内容学生经常出错,为了减少错误,我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说理训练的方法。讲授完相关内容后,我进行了一定的启发,鼓励学生自己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然后让学生根据改写方法说出自己是如何做出的详细步骤。经过这样的口头说理训练,学生学得有条有理,这节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如何培育孩子发散思维 篇四
中学英语教学如何多方面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一、引 言
在全民族越来越重视教育的今天,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两大热点。而要真正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师生如何共同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效率是一个很值得研究,推讨的课题。笔者以为多方面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创新求异意识的好方法,故以新教材中的部分材料为例,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和经验,拙笔成文,抛砖引玉。
二、何为发散思维及如何多方面开发
发散思维,即创造性思维或多向性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进行多侧面理解,多方面思考,通过联想、比较、归纳,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人脑智力的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教学双方都有用,对各门学科都有益。
那么,中学英语教学如何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又从哪几方面开发呢?下面从四个方面举例略述。
(一)对话的听说教学
新教材从初一到高三上半学期每一单元开头都要求教学对话,充分体现了听说领先的原则。教师可以通过放录音、放幻灯、问答、替换、简笔画,低年级还可以通过唱歌、跳舞、讲故事、做游戏等启发学生开展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对低年级的初学者尤其重要。苏联教育家科罗寥夫说过:“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这是今后教学的潜力所在。
以新教材高二上册Unit8 Lesson 29 Dialogue为例。教师教这一对话有许多方法,如用发散思维引导教学,一开头教师不直接教对话,而是先向几个学生提问: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当然学生会有各种回答,最多的答案可能是On foot和By bike这两种。然后教师又可以问回答 By bike的学生: Have you ever seen a bike accident on your way to school? 如学生回答 Yes,就可以继续问 What did you do to help him? 或How did you help her? etc.如学生能具体回答,给予表扬和鼓励。如回答 No.或 I’m sorry.或一下子答不上来,教师可以继续问其他同学,也可以把问题换成 Have you yourself had a bike accident in the street? 如有肯定回答,就可以问Who helped you? How did he/she help you? 以此来模拟日常的交谈话题,训练学生free talk 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启发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力,增加他们的知识。最后顺理成章地很自然地引入对话,通过听读讲练再进入第二部分Discussion。讨论时又可以采用不同的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求新求异,巩固提高。
(二)整体阅读教学
课文整体教学好几年前就得到提倡、肯定和应用。新教材课文多,篇幅长,应用整体教学是最佳的办法。那么如何把发散思维具体应用到课文阅读的整体教学中呢?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小方面进行。
1.一句多问。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对课文某一个句子从不同层次,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多以特殊疑问句为好)展开相互问答(也可以先在师生间进行示范)。使学生复习旧知识与学习新知识同步进行,使发散思维和口头交际能力同时得到锻炼。
如教高中第一册(下)Lesson 94时,可以问以下一些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
China is our motherland, isn’t she?
Do you like her?
Why do you like China?
What is China famous for?
What else is she famous for?
Anything else?
如学生的各种回答中,没有涉及到农业,教师可以问Was China famous for farming?或 Was China famous for agriculture?在得到回答后(不管是肯定或否定)都可以用Why do you think so? 等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进而引入课文,展开讨论,进行教学双向活动。
2.以一句多说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在老师的启发下用不同的句型,按学生自己的理解用英语解释课文中难度不是很大的句子。
如高二下册Lesson 50中一句Einstein had always been fond of music and had learnt music as a young boy.此句可启发学生展开思考,然后得出如下的各种解释:
(1)When he was a little child, Einstein had learnt music and he likedmusic very much all his life.
(2) Einstein enjoyed music from his childhood and he had learnt it when he was very young.
(3) Einstein learnt music in his boyhood and he had great interest in it throughout his life.
(4) Even when he was a young boy, Einstein had learnt music and music had always been what he liked.……
用这种方式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旧带新,由新温旧,综合运用;学生注意力集中,肯动脑,兴致高,效果颇佳。
3.分析课文语言特色或 篇章结构,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新教材高中课文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许多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不同的结构安排为文章增色不少。教师可启发学生加以思考、对比、模仿、表达。
如在高中第二册(上)Lesson 38中有这样的句子:…Do me the favor to put on this shirt, and this suit.Ah,it’s just the thing, the very thing!The trousers are all right; now the jacket; aha,right again! Look at that now,sir!Perfect ――the whole thing!这样活生生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形象生动,教师在此处不必过多地讲省略和分析句子结构,而应启发学生回忆以前还学过哪些类似的句子。如学生一下子回忆不起来,教师可以适当提醒。这样就有可能会有学生说出是在(高一下册的)The necklace中,然后再启发学生复习以下的句子(有学生背出应及时鼓励):M::… I wasn’t ill.I know I look older than my age now. That’s because of hard work――ten years of hard work.
J:I’m sorry, Mathilde.Have times been hard for you?
M:Yes, Very hard.Years of hard work, very little food, only a small cold room to live in and never a moment’s rest.
如时间允许,学生热情高,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程度好一些的学生即兴编造类似的句子。
同理,在分析一些 篇章结构和主题句时,可以启发学生回忆、联想以前学过的类似课文中的`类似句子和 篇章。甚至可以把学生自己看到过,听到过的口头表述出来,还可以布置相关笔头作业,以求巩固、提高。如教高中第三册(下)Gandhi这一课时,就可以启发学生回忆学过的其他名人。如同册书中的 Annie Sullivan,以及以前学过的 Walt Disney, Abraham Lincoln, Karl Marx, Albert Einstein , etc.这些课文 篇章结构,所用的句型有许多类似之处,可以要求学生课外配合复习。
再如教一些说明文或科普文章时,可以要求学生找Topic sentences,归纳段意和文章大意,启发学生抓纲举目,纲举目张。逐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列纲写作的能力。
(三)句型与词汇教学
英语中词汇丰富多采。一词多义,一词多类现象普遍,同一个单词在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时表达的意思就不同,同一个意思又可用不同的词汇和短语来表达。所以,教师无论是教新知识还是复习旧知识,都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如在高三复习not only…but also这一句型时,通过教师的适当启发引导,学生就能把“她能说英语,也会说法语”,译成如下10个句子:
1.She can speak English and she can speak French, too.
2.She can speak English and she can also speak French.
3.She can speak English and she can speak French as well.
4.She can speak French as well as English.
5.She can speak both English and French.
6.She can speak not only English but also French.
7.Not only can she speak English, but she can also speak French.
8.She can speak French besides English.
9.Apart from English, she can speak French.
10.She can speak either English or French.
在教新的词汇和复习时往往可以利用构词法(主要是前后缀),同义、反义词等,采用发散思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使相互间巧妙有机地连接起来,真是由“趣”生“乐”,由“乐”长“知”。乐趣无穷,妙趣横生。如衣食住行是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这里以“衣”作为基本发散点:cloth→clothe→clothes→clothing→coat→overcoat→jacket→shirt→sweater→trousers→skirt→dress, etc.再由衣服的fashion联想到beaufiful,而由此又可以派生出beaufifully → unbeautifully以及beaufify和根词beauty等。由beauty(美丽,美人)联想到更多的人和物。如一个美人穿上漂亮的衣服,她一定会感到very happy,然后由happy发散到happily/ happiness/ unhappy/ unhappily/ unhappiness。再扩展到词组live a happy life,再以常用词替换其中的happy,这些词可以是good, quiet,simple,bad, miserable, etc.这样不断发散,求新求异求变化,刺激大脑保持兴奋,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语法复习教学
语法教学如照本宣科,师生都感到苦燥乏味,气氛沉闷。语法复习课要上得生动活泼更非易事。这里仅以复习复合句中的状语从句的种类和用法加以说明应用发散思维的好处。
复合句中的状语从句种类最多,共有九种。用法也较复杂,如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并利用记忆法中的首字缩略法,即成:时地原条目,比方让结,分别代表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目的、比较、方式、让步和结果这九种状语从句。
但上面这一缩略句也不太好记,教师可以再发散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想一种情景帮助记忆,如:你正在编一本书,书中要用到许多有关时间、地点的条目,但原来的一些条目编排没规律,你现在用比较的方法,按一定的规律让它们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好记多了。
复习用法时,教师可按照上面的次序,叫学生回忆学过的有哪些从属连词,常用的有哪些,分别可以引导哪(几)类状语从句。教师可以写出或打印出一些句子叫学生辨别说明在用法和意义及结构上有何不同。这里以as为例,如:
1.The earthquake happened in the evening as people were travelling home.(时间)
2.As he is too young, he can’t dress himself.(原因)
3.Child as he is, he has written several poems.(让步)
4.He worked as fast as his master.(比较)
5.You must do everything as I do.(方式)
如要进一步复习、比较,归纳as的用法,可以启发学生突破状语从句的框框,引导学生说出诸如:
1.As I know, what he has said is not true.
2.He’s bought the same dictionary as I have.
3.I’ll tell him such a story as you’ve told me.
4.He liked light music very much as a young boy.
5.As a great scienfist, Einstein made great confributions to science.
这样,as在定语从句中的用法,as作介词的用法也得到了复习巩固,学生的思路,始终处于兴奋点,活跃了气氛,提高了效率。这一方法用在复习句型转换上效果也很好。这里由于篇幅所限,不再举例说明。
三、小 结
综上所述,运用发散思维开发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失为教学的好方法。但在运用过程中要以启发为主,要因材施教。发散开去的范围和难易度要把握好。能集各种教学法于一身,取百家之长于一体,熔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智能潜力,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总体素质,提高教学效率。
主要参考书目: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人民教育》
《外语与外语教学》
5.如何培养孩子数学思维 篇五
2.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且在于学习方法,培养数学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小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体现。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3.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思维。理论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应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讲些生活与数学联系紧密的例子,让数学理论知识从课本走进生活,使得理论知识更具体生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理论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增强,从而实现教学的根本目标。
4.从具体到抽象认识来培养数学思维。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时,应重视概念定理的学习,由于此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不易理解,学习起来也较吃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具体实物着手,再逐步脱离具体实物,转入抽象定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运用相关定理。
3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培养孩子
孩童时期,不用刻意的拿数学书来教孩子,因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一天,一个三岁的小孩子想吃棒棒糖,我就问他,你要多少个啊?他想了想,竖起三个手指说:“我要三个.”我便给他买了三个棒棒糖,他很高兴的吃了起来,这时候,我问他:“小朋友,给你买了几个棒棒糖啊?”他高兴的说:“三个”.“现在你吃了几个啊?”“一个”“.还有几个啊”?他想了想说,“还有2个”.我想,如果你直接问他,“3-2等于多少啊?”他肯定不知道.所以,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现实生活。
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小学数学过程中,某些老师会有随意降低教学目标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一是一味追求结果或结论,忽视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出现了目标定位偏低,使教学停留在直观的实验操作上,忽视了从直观上升到抽象的过程。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广角―搭配问题”,有的老师出示了多种内容(如上衣与裤子的搭配、早餐搭配、去公园的路的搭配等)都只是让学生画一画来解答,整堂课,就是连线搭配,解决问题的策略停留在直观状态。这样做,没有抽象,就缺少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二就是,不注重学生探究过程的体验,喜欢简单明了地“先告知学生。如有教师上五年级的《找次品》时,就明确告诉学生:将要找的产品分成3堆,而且要尽可能的平均分。3个称一次,9个称2次,27个称3次……”然而,为什么要这样分呢?学生没有经历过,没有活动经验,这种避开活动过程“从繁就简”的做法,如同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无法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所以教学时,我们既不能随意降低教学目标,更不能“拔苗助长”这都违背了我们教材的编写初衷。教学时,我们应该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做到目标定位张弛有度,要纵观全局,融会贯通。这样他们就比较好理解了。
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现代心理学认为: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境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也会品尝到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感受到借助数学的思想方法,会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6.如何培育孩子发散思维 篇六
发散性思维的相关概述
1. 发散性思维的定义
发散性思维是将大脑作为人的思想的中心点, 思维模式从中心向外发射或从外部聚合到中心方向, 从而产生多向的思维模式, 从而产生更多的创作灵感。
2.发散性思维与集中式思维的对比
著名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指出:“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 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部分。”这里所说的发散性思维是指与集中性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对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索, 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 从正反两极进行比较, 因而视野开阔, 思维活跃, 可以产生出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相对于发散性思维, 集中式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 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相比于集中思维, 发散性思维更适合于从事作为极具创造力产业的设计行业, 培养发散性思维的设计意识极其重要。
如何培养发散性思维
受传统的特别是中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 刚刚开始进入创造力开发阶段的学生往往无法从固定的一题一答的程式化训练中摆脱出来, 对视觉语言的认识也相对简单模式化, 这一问题也就成为他们跨越思维模式进入正规专业实际训练的最大障碍。因此, 如何培养未来从事艺术设计的专业人才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成为从事艺术教育事业的教师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
1.“见多识广”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基础
在图形的创意过程中, 不断累积的知识积累是产生发散性思维的基础, 人们每接触一个事物, 看到一个物体, 便相应在大脑中形成记忆或印象, 长期以来, 形成的这种积累越多, 接触的新鲜事物越多, 想象力就越丰富, 发散性思维能力就更加灵敏迅速地被激发, 图形的创意能力就越发活跃。好比一棵大树, 从根部吸取的营养成分种类越多, 发散性思维的枝丫就更茂密。因此, 逐步引导学生多周围观察事物, 习惯性的多关注有关艺术与设计类的相关知识讲座, 形成多看多想的习惯, 在日积月累的过程中培养设计意识, 潜移默化的积累专业知识经验, 为发散性思维提供良好的基础。
2. 想象力的开发
想象是一起创造性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人类生活以及一切创造性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最能代表想象发挥能力的群体应当是儿童, 我们往往会注意到对待同一事物, 儿童往往表现出极其丰富的想象能力, 在儿童的绘画作品中, 天空不再是蓝色, 房子不再是白色, 楼梯直上云天, 自己会给自己加上翅膀……而这些具备发散思维因素的活跃的想象力在有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当中因后天教育或周围环境而退化掉, 思维活跃或教育背景较多面性的人则保留下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重新激发并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意时所需要的非绝对性思维能力, 只有这样, 他们的想象能力才能无限制地被开发, 创意及灵感才有可能源源不断, 打破一成不变的呆板模式, 进而发散性思维能力才能一点一滴地培养起来。
3. 打破传统的固定思维模式, 激发多面思维
长期以来, 应试教育培养的1+1=2的固有思维模式对设计类人才来说是极其不利的一面, 设计是需要灵感、创意、阅历、知识等诸多方面结合起来的, 固有的一成不变的思想只能阻挠我们的思维模式, 再加上我国在学生成长教育中长期缺少创造力开发的培养模式, 学生多半对知识只是全盘接受, 进而缺少发散性思维能力的训练, 思想及思维模式被受限制, 这对于设计类学生来说是极其被动和可怕的。因此, 进入专业学习阶段, 打破传统思维模式, 激发学生的多面思维能力是设计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
4. 以点线面的图形语言发挥发散性思维
诸多心理学家认为, 发散性思维是大脑在思考时呈现的流畅、灵活、独创的多维发散状的思维模式, 是测定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吉尔福特认为, 发散思维几乎可以与创意并称, 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意。发散性思维就像一棵大树的主干, 主干上长出几枝副枝, 从而再发出无数的枝丫, 最后形成一棵参天大树。
在图形的设计中, 我们让学生用点线面的表现方式进行抽象思维, 尽最大能力对生活中的同一事物进行无限制地开发, 也就是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开发。为此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研究, 鼓励学生进行team work, 将他们分成不同小组, 每个小组通过探讨共同选择一样生活当中最感兴趣的一样东西, 所选择的物品可以是生活用品, 可以是蔬菜水果, 可以是螺丝铆钉, 更可以是电话酒瓶, 而后每个小组再对各自挑选的相同事物每人设计4个~6个不同的草图, 最后, 我们将每组的针对同一事物变形设计的作品摆在一起, 就连学生自己也吃惊于仅仅用简单的点线面的形式对同一事物就能变化出如此精彩的视觉语言, 进而他们也恍然大悟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性。下面是利用发散性思维用榴莲进行的设计。
综上所述, 发散性思维是和聚集性思维模式完全对立的思维模式, 发散性思维主要面对的是从事艺术文化事业的人群, 聚集性思维主要面对的是从事技术与科学等理性的从业人员, 具备灵活多面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是成为优秀设计师的先决条件, 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需要见多识广的知识积累, 需要丰富的想象能力, 更需要打破传统的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和以点线面为抽象思维表现的设计语言。只有具备这些, 未来的设计类人才才将更快的具备设计素养, 中国的设计师才具备更强的市场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贾荣林, 陈大公, 杜潇潇.图形创意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8.
[2]罗胜京.图形创意与表现[M].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9.
[3]吴维妍, 汤梅洁, 乔润薇, 姜雪瑶, 李誉译.感官设计[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7.
[4]加文·安布罗斯, 保罗·哈里森.图形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5]王绍强, 图形创意新灵感[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4.
[6]蒂莫西·萨马拉著, 齐际, 何清新译.设计元素[M].广西美术出版社, 2008.
7.如何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 篇七
1、量变到质变的渗透原则 由于数学表层知识与深层知识是有机的整体,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协同发展。数学思维方法总是以表层知识为载体,在表层知识中实现深层知识。又由于数学思维方法是表层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的反映,它具更大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说数学思维方法还具有某种形式的话,那么数学思维就难找到固定的形式,而体现为一种意识或观念。因此,它的教学不能一蹴而就,而要长期渗透;只有反复渗透,才能螺旋上升;日积月累,才能水到渠成。
2、启发性原则 所谓启发,用作指点别人有所领悟。教师应循循善诱,注意向学生讲清概念的形成过程,有意识地利用启发性原则,用发展的眼光有目的地去指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学生实际出发,由简到繁,由此及彼。启发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掌握自我摄取知识的方法。要运用比喻。恰当的形象生动的比喻,能使要阐述的内容通俗易懂,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启发式教育的关键就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启发式教育,能启发培养出第一流的人才。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前551~前479)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正是启发式教学的体现。
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4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
多媒体教学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多媒体作为常规教学的辅助手段,越来越受到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视,这与它的积极作用是分不开的。幻灯、投影的特点之一就是具体形象、生动直观,能给学生提供鲜明、生动、明晰的视觉形象,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量角器的认识和使用”一节,如照书本插图或模型教具讲解,可见度太低,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假如把透明量角器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通过投影进行讲解,则能满足学生视觉直观需要,使学生聚精会神、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起源于观察,观察又给思维提供资料。幻灯、投影能在较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的感官和思维处于活跃状态。如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若运用活动而色彩鲜艳的幻灯片,再辅之以简单明确的表达,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激发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切割、拼凑方法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同时搞清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以后学习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打下良好的基础。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幻灯、投影不仅为学生提供从未涉及过的事物或现象,而且为直接感知观察这些事物或现象创造了条件,并且把间接知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既突出了事物的重点和本质特性,又便于学生观察,形成表象,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观察力。如讲“圆柱体表面积”一节内容时,投影圆柱体和圆柱体表面展开后的复合幻灯片,学生就能清楚地认识到圆柱体的表面积是由“两个相同上、下底圆面积和一个侧面积组成”。而侧面展开后恰好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上(或下)底面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巩固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练习是数学教学中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不可缺少的。”通过练习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结果反馈课堂教学信息,掌握和了解学生的而思维过程,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加以调节。学生练习中往往对概念、公式、法则、定理等缺少正确理解,因此,练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要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找出问题所在,纠正错误,还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批判力和思考力,不要只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做书本的奴隶。
8.如何培育孩子发散思维 篇八
运用发散型习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数学习题的.教学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剐是发散型习题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对学生的能力发展起着催化刑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习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切实有效地运用发散型习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作 者:颜茂龙 作者单位:兴化周庄初级中学,江苏,兴化 刊 名: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英文刊名:EDUCATION FOR CHINESE AFTER-SCHOOL 年,卷(期):2009 “”(8) 分类号:关键词:数学教学 发散型习题 发散思维9.如何培育孩子发散思维 篇九
第一, 应从知识点出发, 启发和诱导学生逐步进入发散思维空间。
知识点如同“食物链”一样具有一定相关性, 在实际教学中讲授某一知识时, 不能仅仅单纯地“就事论事”解决问题, 而应启发和诱导学生从一个问题出发, 联想到其相关联的大量知识, 进而顺利地解决问题。例如, 我讲椭圆的定义时, 我先取一条定长的细绳, 把它的两端都固定在同一点, 然后套上铅笔拉紧绳子, 移动笔尖, 画出一个圆, 然后让学生一起动手将细绳的两端拉开一段距离, 再移动笔尖, 让学生联想、观察:可以画出一个什么图形?为什么?这样能让学生从单一领域进入综合领域, 为发散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 多设问,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多端性。
所谓发散思维的“多端性”就是在思考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案, 在解决问题时注重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同样, 也在讲椭圆的定义时, 要让学生找出为什么一定要满足“2a>2c”这个条件, “2a=2c或2a<2c”又是怎样的曲线?这样一题多问, 一题多解, 既做到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还让学生认识到数学这门学科内在的逻辑性和规律性的互动性。
第三, 灵活多变, 克服思维定势,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在数学教学中, 通常中学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 按照单向思维方式从题目的条件和结论出发联想到已知的定理、公式和性质, 只从某一方面思考问题, 采用某一方法解决问题。如果长期地按照这种方式去思考问题, 便会形成“思维定势”。学生只会按照教师所讲书上、书上所写去机械地模仿, 使学科教学仅成单纯知识遗产的传递和前人思维方式的继承, 这更严重地制约学生的发散思维。而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程度, 集中表现为能够根据问题的基本条件, 及时挖掘符合题意的隐含条件, 改变思维角度, 进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联系。在平常教学中, 本人也常常利用学生作业中有多种不同特色的解法, 加以归纳、整理, 然后在课堂上评讲, 使学生的思维受益匪浅。
把思维空间打开, 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四, 一题多变, 发展求异思维,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过程, 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 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在创造思维品质的发展中, 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各处不同的地位, 起着不同的作用。所以在培养学生集中思维的同时, 必须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 因此可提供一些一题多变的题目, 使学生在寻求各种结果中, 表现思维的创造性。求异思维的本质是创新,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好方法。让学生在变化中思维, 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 在训练题的设计中, 题目由浅入深, 并多采用一题多变, 由只改变题目中的条件、结论和解题过程三者之一的封闭训练, 逐步发展到改变三者之中的两者以上的开放型的变式训练。例如在讲导数的应用时, 已知函数f (x) =2x3-9x2+12x, 求函数f (x) 的极值, 这是一道比较容易的题目, 把题目改动一下, 已知函数f (x) =2x3-9x2+12x, 求函数f (x) 在区间[-1, 3]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就变成了2008年江苏卷的一道高考题。如果再变一下, 已知函数f (x) =2x3-9x2+12x, 函数f (x) 的图像与直线y=k有三个不同交点, 求k的取值范围, 就变成了2009年陕西卷高考题。通过题型的转换,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促进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寻求各种解题途径的方法。促进思维向着横向、纵向、逆向及发散等方面深入发展, 从而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第五, 教会学生“概括”, 做到触类旁通。
教学中的各种变化训练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我们的目的是培养灵活多变的解题思路。因此, 在教学中不能盲目地追求多做题, 追求多种变化的形式, 而是精选例题, 按类型编选适量的训练题, 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 训练中要着眼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将问题分成若干类型掌握, 通过解一道题的训练, 掌握解一类题的方法, 总结出解这一类题的经验来, 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程度。
10.如何训练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十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用有用的数学,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的目标。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知识的层面上,还必须学会应用。只有这样数学才灵动富有生命力,才能真正实现数学的价值。当学生能对遇到的问题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他一定会将学会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加工,促使思维向纵深发展。
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如在四年级下教材中有一个实践活动是怎样滚得最远,课前我为学生分好组,布置好每组所带的材料,课上我先在教室进行了示范实验,明确实验操作的规范和要领,然后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分组进行活动,实验结果下来只有两组同学的数据统一,其它组的答案都不相同,很多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老师,我们的实验为什么得不到一个统一的结果呢?这样的实验有意义吗?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的不同结果?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着这个物体的滚动?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体现了应用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并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思维不断深化。
鼓励合作交流,促进思维
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智力的发展和他形成的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思维是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地反映。虽然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但语言本身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功能。
11.汇聚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篇十一
在现有方式中进行选择,汇聚式思维是最实用的方法。然而,汇聚 式思维并不擅长探査未来或创造新的可能性。想象一个漏斗,开口较大的那端代表范围很广的初始可能性,而开口较小的那端则代表经仔细汇聚后的解决方案。很明显,这是盛满一支试管或者找出一系列精雕细琢式解决方案的最有效途径。
如果解决问题的汇聚阶段能够推动我们找到解决方案,那发散式思 维的目的就是增大可能性以创造新选择。这些也许是对消费者行为的不同见解,也许是对提供新产品的另类远见,或者是从创造互动体验的不同方式中所做的选择。通过测试相互矛盾的想法,更有可能得到更大胆、更能创造性地打破常规、更引人注目的结果。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说得最好:“为了有个好主意,必须先有很多想法。”
但是我们的想法仍然要切合实际。更多选择意味着更复杂,这就使 事情变得更困难,对于从事控制预算和监控进度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多数企业的自然倾向是筛选过滤问题,并限制选项以支持显而易见的渐进 式增长。虽然这种倾向在短期内也许更有效,但是长远来看,这会让组织变得保守、僵化、经不起外在改变游戏规则的想法的冲击。发散式思维是创新的途径,而不是障碍
12.如何培育孩子发散思维 篇十二
人的创造性受众多因素的影响, 大脑的发散性加工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创造性是“一种以发散加工为核心, 收敛加工为支持因素的, 发散与收敛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就创造性思维的本质而言, 它产生于发散思维之后的收敛思维之中.可见,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需要, 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理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竭力把自己的课堂变成赏识学生、培养学生思维的场所.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际, 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谈一点浅薄的感受, 抛砖引玉, 以期与大家共同探讨研究.
一、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 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条件
随着时代的进步, 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笔的数学教育模式已经成为过去, 伴随而来的是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手段.为了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许多教师盲目地追求设计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课件, 这些课件画面精美绝伦, 图像显示动静有致, 文字出现翻转飞动, 色彩各不相同, 叫人眼花缭乱, 教学活动在机械的“一问一答一显示”中次第展开, 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承受能力, 短短45分钟的一堂课, 包含了太多的知识量, 让学生难有阅读、思考、反馈, 或者正思考时, 画面早已切换到下一个板块, 屏幕上的归纳总结也早已“物是人非”了.在这种“繁忙”的教学过程中, 试问:学生究竟能接受多少、理解多少、积累多少?学生在处于疲惫地应付消化所学知识的情况下, 各知识之间还未有机地进行融合, 又何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善于抓住时机, 在课堂上渗透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1.特征联想
在课堂练习中, 当题目给出的信息过于抽象, 导致思维受阻时, 可将思维聚焦于特征信息, 从数字规律、式子对称的“和谐”特点出发, 通过联想、类比、拟合, 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 “设undefined, 求:undefined的值.”此题如果直接计算, 计算量非常大, 在学生思考的同时, 适时地进行引导, 让学生发现undefined, 由此特征出发, 学生通过进一步思考, 结合之前所学的知识, 本能地会联想到问题:“若x1+x2=1, 会不会有f (x1) +f (x2) 为某一常数?”进一步验证得到undefined, 进而可快速得出结果:undefined
2.化繁为简
罗莎·彼得曾经说过, 数学家们“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正面的攻击, 而是将它不断的变形, 直至把它转化成能够得到解决的问题”.对于结构复杂的数学问题, 若使用常规解法, 过程必定繁琐.对这类问题, 可以从其结构入手, 将结构进行简化, 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 “已知a, b, c, d是互不相等的正数, 求证:undefined.”对于这个题目, 大多数学生首先想到的都是“平均不等式”, 但直接使用, 不仅过程繁琐, 而且得不到所需结论;也有学生想到了“通分”, 但过程仍然是繁冗复杂, 达不到目的.此时, 可以启发学生对不等式进行“换元”, 将不等式进行简化, 令x=a+b+c, y=b+c+d, z=c+d+a, w=d+a+c, 这样学生可以得到化简后的不等式为undefined, 进而转化为证明undefined, 至此学生自然就会联想起刚刚学过的一个不等式undefined, 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摸索验证的兴趣, 因为a, b, c, d是互不相等的正数, 所以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 验证成功, 接下来的证明就变得异常简单了.
3.巧妙“建模”
数学虽然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但它是源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 我们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常识合理地将数学问题建立一个“模型”, 通过这种处理, 往往会将问题变得浅显易懂,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有这样一个趣闻性的数学问题:“一笼中有鸡、兔共50只, 共有脚140只, 问:鸡、兔各有多少只?”这个题目对学生来说自然不是问题, 可以用方程直接求出结果.但可以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如果每只兔子都抬起前面两只脚, 仅用后两脚站立, 这时, 显然地上有脚100只, 用140减去100得40, 这就是兔子前两脚的脚数, 除以2即得兔子为20只, 则鸡有30只.此时让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方法, 学生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可以得出:①如果每只鸡都抬起一只脚, 而每只兔子的前两脚也都抬起来, 仅用后两脚站立, 这时地上有脚为140只的一半, 即70只, 用70减去头数50, 便可得到兔子的数量是20只, 鸡为30只.②如果把每只鸡的两个翅膀看作是两只脚的话, 那么地上共有脚应为50×4=200 (只) , 用200减去140得60, 即是鸡的翅膀数, 再除以2, 得鸡的数量为30只, 则兔子为20只, 等等.这样一个趣闻性的问题, 将日常实际与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不仅体现了数学的广泛应用性, 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构造反例
数学中的反例通常是指符合某个命题的条件, 但又与该命题结论相矛盾的例子.在数学的发展史中, 反例和论证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一般来说, 构造反例不像提出证明那样有清晰的逻辑途径, 它给人一种不可琢磨的感觉, 但它却是一项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个过程.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对于某个命题或结论, 若从正面“突击”的话, 往往会无从入手, 陷入困境.反例在辨析命题或结论的真伪时, 则具有直观、明显、说服力强的特点.所以, 构造反例是帮助学生深化理解知识、辨析错误、培养思维严密性的有力工具, 也是学生了解数学内涵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载体, 对于强化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发散性思维打破了传统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是让学生对已知信息进行多方向、多角度的思考, 大胆去尝试的思维模式, 有助于学生提出新问题、探索新知识, 其特点是思路广阔、寻求变异, 对已知信息通过转换或改造进行扩散以形成各种信息, 培养了学生的变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 改变了学生思维内容上的求异性和变通性.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在课堂教学中应经常性地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联想、类比、猜想, 对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索, 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进而增强学生的求异欲望和创新意识, 对于学生的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蒋铁伟, 陈翠.联想.激活.创新.中学数学杂志 (高中) , 2004 (4) .
[2]徐鸿斌.数学反例的教学价值.中学数学杂志 (高中) , 2004 (4) .
13.如何开发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篇十三
由于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很慢,因此我们会发现学生思维呆板和功能僵化是大量存在的,这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传统的灌输式和注入式的教学导致学生缺乏应变能力,学生陷于题海不能自拔,不能灵活解题。课堂讲授例题,过多地或片面地强调程式化和模式化,也容易造成学生只会按模式解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数学教学的特点之一是练习较多,这里所说的练习包括口答与笔练。一连串有计划的课堂提问,可以加快学生的思维节奏,使学生的大脑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有些提问是学生无法预测的,因为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出来的。应用各种方法转换教学形式,使学生适应各种变化,加快思维节奏,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很有好处。
3如何有效利用思维导图模式进行教学
设计发散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想出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是从相同的问题寻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校有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相当于住宿生人数的3/5,外宿生人数是多少?”这种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教师不能只注重结果,而是要刻意的指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来探讨:①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是外宿生人数的5/3,外宿生有多少人?②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是全校总数的3/8,外宿生有多少人?③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比外宿生人数多2/5,外宿生有多少人?④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比住宿生人数少2/5,外宿生有多少人?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像这种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之多,我们只要加以分析、探索,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从不同方向思考就能想象出多种可能。只有这样穿插运用才显出效果,才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培养和训练。
运用思维导图模式进行自我评价,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思维导图具有一定的评价功能,老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学生在课上的学习情况进评价,了解内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以后的在教学中采取的措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培养学生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可以有效帮助老师了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学生的领悟能力,给老师一个更直观的画面。
另外,学生在进行思维导图绘制的过程中,也是一个自我评价的过程,帮助学生能够很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在和老师讲解过程中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快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这样不仅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减少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在轻松中提高自己的成绩,从而有效提高了数学的教学质量。
4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巧用思维导图进行复习整理
在小结和复习时使用思维导图精心备课可以让课堂更主动地掌握在教师手中,知识脉络的清晰有助于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每节课的内容多是零散的,理解难免有些片面,容易导致记忆的混乱和理解的不深刻。如何避免? 对学完的完整一节进行总结,是避免这种情形的有效办法。
巧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整理和板书设计
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对全册教材进行书目整理,制作提纲导图。这样的导图可以在学期开始时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既是为学习新知做准备,又能在期末复习时进行双向整合,给学生和老师都带来了帮助。 在板书设计时,教师可以一改以往线形的板书结构,用彩色粉笔勾勒“思维导图”,它把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画,边讲边展示在黑板上,最终学生以知识块的形式保留在大脑中,这与我们大脑处理事物的自然方式相吻合,便于学生参考、复习、记忆。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笔记效率
14.如何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篇十四
如何提高孩子思维能力呢,大部分家长都非常关心,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总结的具体方法:一、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年幼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这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应告诉孩子自己寻找答案的方法,启发孩子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去寻找答案。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而且会产生新的学习动力。二、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当孩子提出问题时,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特别是家长弄不懂的问题,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圆满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三、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读物。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整理,空闲时间翻阅这些资料,讨论感兴趣的问题。四、搞家庭智力竞赛。利用节假日进行,家长和孩子轮流做主持人,设立小奖品或其他奖励措施。为了增强气氛,可以请亲友或其他小伙伴参加。五、引导孩子一起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思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家长应引导孩子并与孩子一起共同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付诸实施。这个过程需要分析、归纳、推理,需要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程序,这对于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帮助。
【如何培育孩子发散思维】推荐阅读:
浅谈中小企业如何培育和留住人才08-26
学校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06-19
家长如何训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06-19
如何把握孩子思维特点的关键期09-02
人才培育战略07-23
培育工程08-02
培育教学计划10-25
绿色经济培育技术体系07-08
森林培育学自己整理08-26
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