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课程》学习心得

2024-06-25

《人文课程》学习心得(12篇)

1.《人文课程》学习心得 篇一

人文课程学习心得

教学点:xxxx专业学校 专业:临床医学 学号:13020139 姓名:xxx 记得刚入大学时,曾右手紧紧握拳站立于校门口大声许下古希腊医圣希波克拉底宣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那时认为医者是神圣的使命,是一向光荣的职业。直到现在学习了人文课程,我才清晰的意识到医者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种责任,一种希望,一种福音。它不允许我们有半点的马虎和懈怠。医学也不再只是一门社会学科,而是一门以人为对象,以人作为根本需因人而异量身定做的学科。它所做的不仅仅是救治病人,更重要的是抚慰病人被病痛摧残折磨的内心。作为医者的我们,在行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重视、尊重、关心、爱护病人的一种仁爱精神。

网络《人文课程》每一讲都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临床妇产科医生,在观看到《北京孕妇死亡事件的启示》时更是颇有感触。因为之前看到新闻时只是为病人感到惋惜,为医生感到无奈。在听了北大医学部卫生法学教研室副主任王岳、北大医学部伦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丛雅丽、北京协和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刘宇的讲说后,我对这种案例的处理又有了新的领悟。首先,王岳副主任给纠正了大多数医生都会误解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医院如果在确定急救手术能挽救患者的情况下,没有违反医疗现象,是不用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同时急诊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的,不构成医疗事故。这是很多临床医生都误解的。当然了,与此同时,刘宇副处长指出医学本身就是一种有害产品,医学的治疗只能两害取其轻。这就有了知情同意的重要性。所谓知情同意,就是在了解病人情况的基础上,向病人讲解现患病情,以及疾病的治疗方式,使患者了解自己将面临的风险,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取得的收益的基础上自由做出选择,毕竟身体是患者自己的,我们医生要尊重患者,从而维护患者的利益。医生的特别干预权前提是患者处于不清醒状态且其家属不在身边或者其他状况。而本例或者我工作中很多都是患者强烈要求,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应先知情同意并尊重患者。

在《误诊的反思》一节中,我初步了解到中国的误诊率为30%,误诊的原因主要有医师自身的技术问题、患者误导、病情复杂、辅助检查不完善、医生看诊时间短、时间紧迫等等。针对这个问题,个人能觉得,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我们要坚持学到老,活到老的精神。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医技。所谓“搏击医源,精勤不倦”,只有拥有精湛的技术,方可修德济人,才能最大可能的减少误诊。同时,要学会正确的与患者沟通,语言是交通的工具,我们必须善于运用语言技术,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将心比心,用一种博爱之心,一种换位思考的思维去体验病人的心理,从而让患者知道我们理解他,尊重他,才能让患者对我们放松警惕,我们才能了解到与患者疾病有关的全部信息,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从而也能减少一定的误诊率,因此,在诊疗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应用安慰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劝说性语言、赞美性语言、自我保护性语言、简洁性语言、幽默性进行沟通。与此同时,我们要确保在给每一位患者诊疗时考虑周全,必要时完善辅助检查或请多科室会诊,将每一个病号误诊的客观条件降到最低,务必保证质,不在于量。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不仅要有超高的技术,而且要时刻保持一颗博爱之心,面对人们的疾病,我们必须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他,同时尽最大努力减轻那些饱受折磨的人们的痛苦,将裘法祖先生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践行。也许我们不能像华佗、扁鹊,仲景、李时珍这些古人那样伟大,但我们可以学习他们广施人道不分贵贱、救世济人敢于直言、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尝遍名草造福后人的那份对医学的执着与满腔热血,学习他们以德修身养性,用行动诠释毕生恪守的信念。我相信,只要我们多给予病人人文关怀,尊重病人,理解病人,把病人当成我们的亲人来对待,医患关系一定会有所改善,病人和医生相互理解的时代终会到来。总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会把仁和精诚这四个字深烙在心里,时刻以仁爱、慈善之心,和患者共战病魔,不断提到医术,真诚对待每一位患者。

2.《人文课程》学习心得 篇二

一、培养对《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每一课程的学习, 都必须先有兴趣, 才能有动力将其学好。对此, 笔者培养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是多看各个风景园林设计大师的设计作品, 因为风景园林大师们的设计作品都比其他普通的作品更有特点, 更有艺术, 更吸引人, 由此可以增强自己对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兴趣。

二、《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学习方法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学习方法多种多样, 学习的内容也很多, 该课程不仅要求有扎实的设计理论基础, 并且要求有较强的绘图能力, 以便较好地将设计理念表现在图纸上。《风景园林设计》的学习可以分为风景园林设计知识理论的积累学习和风景园林设计表达能力的学习。风景园林设计知识理论的积累学习, 主要是学习风景园林设计的理念、思路和方法;风景园林设计表达能力的学习主要是加强手绘功底和电脑制图的能力, 以便更好地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想法表达出来。较强的手绘和电脑制图能力, 可以绘制出更为合理和美观的设计方案, 让人耳目一新。因此掌握设计理论知识是学好《风景园林设计》的基础, 而手绘和电脑表现能力则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1. 风景园林设计专业知识的积累。

风景园林设计知识理论的积累学习有很多的途径, 当然主要的学习途径是课堂上老师的教授。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之外, 我们自己还要在课余时间多积累风景园林设计的知识。主要的学习方法有:学习国内外的风景园林大师设计案例;“边走边读, 走万里路”;学习同学的优秀设计作品;反思自己的设计作品。 (1) 学习国内外的风景园林大师设计案例, 《风景园林设计》是一门思维开阔的课程, 其要求我们要以创新的思维, 开阔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思想来学习。风景园林大师们一般总是走在学科的前头, 领衔着学科的发展, 所以他们的园林设计作品都是十分标新立异的。学习国内外风景园林大师的设计案例, 不仅提高了我们对风景园林设计作品的欣赏能力, 而且学到了如何能更好更美地进行合理地设计。例如, 彼得·沃克设计的哈佛大学“泰纳”喷泉。沃克设计的喷泉十分简单, 就是运用159块石头排成一个直径18m的圆形石阵, 雾状的喷泉设在石阵的中央, 喷出的细水珠形成漂浮在石间的雾霭, 透着史前的神秘感。泰纳喷泉是一个充满极简主义精神的作品, 这种艺术很适合于表达校园中大学生们对于知识的存疑及哈佛大学对智慧的探索。从这个设计案例中, 我们受到极简主义设计理念的启发, 一个优秀的风景园林设计, 不一定是很复杂, 花重心思去营造的, 只有合理的运用, 才会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景观。 (2) 边走边读, 走万里路,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古训, 我们耳熟能详, 意思就是只是学习书上的知识还是不够的, 要在实践中学习, 得来的收获和体会才更深刻。学习《风景园林设计》课程也是一样, 在实地考察中学到的知识比在课本中学到的要深刻, 在学习该课程中, 我们应该多抽空, 利用课余时间积极主动地多去公园绿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到实地进行考察, 感受特定的风景园林景观给游人的感觉, 并在实地学习中加深对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解, 辩证地看待风景园林设计的好与坏。 (3) 学习同学的优秀设计作品,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同学彼此之间的学习也是一种提高自己设计能力的方法。同一个设计作业, 各方面要求一样, 评改的标准也都完全一样, 那么别人的优秀作品就是一面镜子, 它反映出自己设计作品的优缺点, 通过对比, 我们更加清楚自己的设计能力, 因此也更好地定位自己, 找出自己和别人的差距, 并“对症下药”, 找到提高自己设计能力的方法。 (4) 反思自己的设计作品, “一日三省吾身”, 意思是要我们每个人都要反省自己, 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 并加以改正。学习更是如此, 要学好《风景园林设计》课程, 就必须善于反思自己的设计作品, 找出设计中的不足之处。“学习—反思—改进—创新”这是一个良好的循环学习模式。只有在学习中反思, 在反思中改进, 在改进中创新, 才能达到更高的设计高度。同时, 反思会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 设计的个性, 有助于慢慢培养自己独特的设计观。

2. 风景园林设计表达能力的学习。

风景园林设计表达能力的学习主要包括手绘制图和电脑制图两个方面的学习,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有影响。 (1) 手绘制图的学习, 手绘是最基本的一种设计表现方式, 可以最直观最快地将设计者的设计意图灵活地显现在图纸上, 所以手绘功底的加强有助于更好地进行风景园林设计。因此有较好的手绘功底, 是学好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手绘学习的方法很多, 不过要想拥有好的手绘能力, 平时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手绘的学习无非是多练多画, 多看多思。要勤动笔, 多练习, 要多到实际的场地中进行写生。此外要学会思考, 多观察要画的景物, 在提笔之前做到胸有成竹, 才能将景物画得出神。 (2) 电脑制图的学习, 风景园林设计课程需要运用的最基本的电脑绘图软件有三种:Auto CAD, 3D MAX (或Sketch Up) 和Photoshop。灵活运用这些软件有助于更好的把自己的设计意图表现出来。这些软件的基本运用, 我们都开有必修课程来学习, 所以只要平时多加运用练习, 就能灵活运用。电脑制图的优点就是能更加精确而又美观地把设计方案表现出来, 不足之处是表现的速度没有手绘的快, 不够灵活。

3.学习十年课程改革心得 篇三

总之,在语文学习的各环节中,始终要围绕“听、说、读、写”开展活动,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

如何知道学生修改作文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构思好以后,下笔不停,一气呵成。写完后不能就此结束,应该对自己写的文章进行反思。教师应要求学生最少将自己写的文章读三遍以上。在读的过程中要三看:一改主要看内容,选材切题主题明;二改主要看结构,层次分明思路请;三改试读每句话,语句通顺心情畅。

数学学习金字塔

屯里联校沟上小学 曹学芳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如改革家庭作业形式,突出应用性操作。比如学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以后,我布置学生双休日随父母去菜市场买菜或购物,按单价独立计算价钱,学生兴趣十分浓厚。重视了数学学习的应用性操作,畅通了学数学、用数学的联系,使学用紧密结合,这正是片面应试教育所严重缺乏的,也是我们改革数学教学必须要不断加强的。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可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在学习“米、千米”的教学中,我领着学生去操场上数步伐,估计长度等。

这一教学理念在短期 这内不一定有效果,但长此一往,效果凸现!希望这一理念得到全体老师的普及应用,将课改进行到底!在塔尖,是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在上面说,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

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达到20%。

第四种,是“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

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

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

4.学习教师人文素养心得 篇四

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个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那就是教育到底是什么。迄今为止,还没有人比爱因斯坦说的更为透彻。他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勿庸置疑,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点化和润泽生命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教育的本源。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教育是生命活动的需要;也就是说,学生学习,不只是学习知识,也不只是训练能力,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心灵、完善人格。因此教学更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张扬学生的人文精神。朱永新先生说得好,关注人文,实际上就是关注我们人类自己,关注我们人类的未来。如何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呢?

一、要打造教师的育人理念。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要培养出健康加健全的人才;两个“健”字中,最重要的蕴涵是学生理想的人格的培养。没有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没有灵魂的教育。秦立老师说的好:“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底气的新人。”所谓“有灵魂的教育”,就是人格培养的教育,就是富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而“底气”从何而来,当然从科学和人文的交融中而来,决不可能从一条腿的瘸子和侏儒中来。

二、要审视三个世界。

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需要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长和社会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首先由学校完成,再通过自己的终身教育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熏陶来逐渐完善。所以,教师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三个世界,尤其是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精神,使学生从心灵深处流淌出人文精神之泉。

读《教师素养》随笔

金城镇仁政小学 原伟宁

一、强化几个意识。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必须强化教育中的几个意识。第一,国际意识。善于理解世界潮流,正确把握世界大势。教育中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又要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集思广益,厚积薄发。第二,信息意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传统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培养自己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第三,服务意识。教师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成材服务,为学生的成人服务。

二、重视两组关系。

第一,人文教育要人文化。人文精神是诗性的,充满浪漫色彩和美好理想;但它同时又是理性的、经验主义的。它尊重每一个活生生的人生体验和智慧,尊重每一个人独立的认知、情感和价值选择的自主性,尊重每个人避苦求乐的自然人性和对美好生活追求。胡绳说:“每个人都是独立自主的,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有自主决定能力,有思想行为自由。”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也说“人类伟大来自思想”。只有尊重思想自由,人们才能独立思考、探索,才有创新思维的生成,才有科学真理的不断发现,才有美好人格的最终形成。

由此看来,没有人文教育不行,只用灌输式来推动“人文教育”更不行。人文教育应该以人文化的形式进行。应该抛弃传统教学中的权威性、强制性、灌输性、说教性、训导性等呆滞的教育方法,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发现法、探究法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感知、体验,讨论、对话、实践、反省,来唤醒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在讨论中使学生双方的立场得以展现,在对话中使双方的观点受到质凝,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在反省中使学生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只有通过这些方法,人文教学才能克服抽象的、空洞的、无力的弊端,把人文知识换算成滋养人类脆弱心灵的氧份和脑白金。

第二,人文知识要精神化。

人文当然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但是,应该知道,人文教育并不等于只向学生传授某些人文知识,使其掌握某方面的技能。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

鉴于此,教师要重视引导,重视经历,重视唤醒,重视感染,重视熏陶,并以此来强化学生重视感受,重视体验,重视创造,从而引领学生重视„内化‟,自我提升,自我塑造。

提升教师素养

金城镇仁政小学

栾熙芬

一、提高教师阅读涵养

语文要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去,必须抓住人文教育的核心。人文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震撼人的灵魂为出发点和归宿,是一种精神的再造。那么这种精神的再造,如何进行呢?

朱永新先生认为:“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通常一个人只有几十年的阅历,很狭小的生活空间,很难支撑人精神世界的大厦,因此,必须借助阅读来丰富心灵,提升精神品格。阅读什么?当然是阅读经典。

由于人类的文明和文化,除了少部分以物化的方式延续下来,更多的是蕴藏在经典作品中。一代一代的人把那个时代的精神,把那个时代的高峰用文字记录下来,所以经典作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并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和维生素。

而且经典作品,还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并能给人永恒持久的魅力。经典作品还能给人关于全部人类文明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给人丰富深厚的人生体验。另外经典作品中包含着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以及得失荣辱、贫富贵贱、安危穷达、爱恨善恶的深刻思考,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能很好的抚慰和赞助人类单薄的生命。因此在《巴黎圣母院》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安徒生童话》里面,我们读到了什么是同情,什么是爱心。在《老人与海》中,我们认识了什么是坚强,什么是坚韧,“人生,不是可以用来打败的!”,更是掷地有声……

经典阅读给人的阅读体验,就像林语堂所言,“是灵魂的壮游!”接受经典,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说:“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是谈不上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而拒绝经典的人是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底蕴的。任何真正的创造者总是从经典中吸取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

因此,阅读经典无疑成了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

加强经典阅读,决不是口头的提倡,而应该动真格,下大气力,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强化实施。

第一,促使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转化。功利阅读的目的一是放松,二是考试。但是经典阅读却可以优化人的心灵。通过对人的智慧高峰的攀登,对人类文化珍果的品尝,可以帮助学生扩展心灵,提升心灵,充盈心灵,成为精神丰富的人。回归经典阅读,关键在于教师引导。老师一定要制定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书目,和更为详尽的阅读计划。同时开设阅读指导课程,介绍文学流派,走进大师生平,赏析精彩片段等,为学生阅读提供方法。

第二,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转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促使学生阅读的最大保证。但兴趣阅读常常是随意的、片面的、情绪化的;而一些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经典作品,学生却不一定有兴趣。由此看来,阅读仅仅靠兴趣来支撑,不但不长久,而且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因此,教师的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学生的兴趣,而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和磨练,促使学生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攀升。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势必要开动脑筋。首先,通过分解目标导引,加强阅读的定向作用,以此强化学生的阅读的动力。其次,是强化阅读的成功体验。经常开展读书节、报告会、名篇荐评等活动。一方面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效,另一方面就是深化学生阅读的成功体验。成功的体验总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不仅大大消减阅读过程的艰辛,甚至有可能演变成阅读的乐趣。

第三,从学生阅读向师生同读转化。

阅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只有爱读书的老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体验阅读的甘苦,才能和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模仿央视的“同一首歌”,我们也开辟了一个版块——“同一本书”,每隔一段时间,师生都要同读一本书。教师力争与学生有相似的天真,相似的梦想,当然作为学生阅读的领路人,教师还要多读经典名著的评论文章,指导学生,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同时还要和学生及时沟通,进行心灵对话,交流阅读经验,分享阅读成果,必要时还可仿照央视的“对话”栏目,开展对经典名著的研讨、交锋、辩论。为了活跃气氛,在节假日,要有意识的播放一些经典老片,开展影展、影评等新颖的活动,来辅助经典作品的阅读。

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提高素养

金城镇仁政小学

栾熙芬

一、环境濡染。

人文精神是深入心灵的东西,千万不要忽视环境的濡染。泰戈尔就曾说过:“不是锤的击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环境濡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班级文化。

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内度过,因此,打造班级文化,对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至关重要。班级文化建设,可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几个方面来进行。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同行、同心、同乐”的民主氛围,在集体之内,力争做到人人心胸开阔,个个阳光灿烂,让生命获得一种安全感,让微笑从心底流淌出来,让每个个体都赢得统一的尊重,得到同样的重视,获得同等的发展机会。让每个个体都有成功感,都有灵魂的依靠,都感到做人的幸福和快乐。

在环境布置上,我采用“每周一新”的方式,包干到组,每组四人,每周之内,让班级焕然一“新”。通过张贴大师画像,名言精粹,介绍名人传奇,名人业绩,让班级充满文化气息。同时让资料的提供者,举办一次主题名人的讲座或故事会,让名人的经典在学生的脑海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在活动开展上,我坚持一项原则,活动内容由学生讨论决定,不拘一格,唯求实效。可以是经典影片的影评,可以是读书经验的交流,可以是有关阅读的辩论,还可以是文化遗迹的走访……特别是美文荐评活动,深受学生欢迎,成效显著。学生用自己的眼光,荐评美文,再把它编辑出来,“奇文共赏”,“疑义相析”,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第二,书香校园。

朱永新先生曾积极倡导“书香校园”,何为书香校园?我的理解是,校园之内,到处书香弥漫,人文洋溢,就可称的上是书香校园。如何建设书香校园呢?

从硬件方面,学校要有较大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并且要免费对学生开放。教师要为学生开列书目,并写上推荐理由,指导学生阅读,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读书一族”,成为书香校园里的书香人。

从软件方面,学校领导要从过去的行政领导、权力领导、制度领导,向道德领导、道德管理方向转化。大到人性化的规章制度,小到给每幢楼、每条路、每道水、每块石头,都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哈佛楼、北大路、清华水,张骞石等等。学生徜徉其间,耳濡目染,善莫大焉!再有就是“大师冲击波”,把大师请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例如,让周国平谈哲学,余秋雨侃文化等等,这种震撼影响和冲击作用不可低估。最后,就是校训,我主张把校训立为四个字“大爱、大智”。清华大学的老校长梅贻琦说:“大学之大,不在大楼,不在大师,而在大爱!”人文的精髓就在于一个“爱”字,爱自己、爱别人、爱人类、爱社会、爱国家、爱自然……如何去爱,如何达到“大爱”,当然还要有智慧,这就是“大智”。真正的书香校园,就在于让所有的师生都成为“大爱和大智”之人。

第三,引领社区。

很多学生在校园里,往往是乖孩子,可一旦出了校门,回到社区,不少人又成了脱僵的野马,沾染上世俗的恶习。由此可见,很多老师认为学生回到社区就与学校无关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相反,学校应该引领社区,发挥积极作用。当然,学校发挥作用,主要还是着眼于学生,通过学生的读书活动,带动父母的读书活动,让父母离开酒桌和麻将桌,业余活动从庸俗走向高雅。孩子所写的亲情文章,老师也请父母参与评价,打破代沟,冲破隔阂,沟通从心开始,感情由此升华,以此营造浓郁的家庭亲情氛围。学校还通过家长学校,密切家长之间的交往,定期举办家长联谊会,坦诚教育的挫折和辛酸,分享教育的经验和快乐,家长们的感情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感情也更加牢固,而且有助于教育的社会化。

实践证明,我们通过引领社区文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通过鼓励家长非功利性的交往,打破邻里之间的壁垒,使社区成为人们经常交流的地方,成为互相帮助的地方,成为情感聚焦的场所。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人与人之间有充分交往,深度交流的共同体中,养成诚实守信、互助友爱、热情善良的优秀品质,为学校的人文教育开辟一条新路。

5.人文素养学习心得体会2 篇五

-—大兴区团河小学郝洪洁

何为人文素养?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和基本能力也就是师德,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无论是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来说,人文精神都是非常重要而且不可缺少的。弘扬了人文精神,社会才会生气勃勃、兴旺发达,人才活得有意义,才是一个真正的人。

教师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是文化的传承、体现和创新。我们说教师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就是因为教师承担着这严肃的使命。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被赋予了塑造学生的任务。教师的这种社会定位,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做表率,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是礼仪的表率。

“教师的人文素养”

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学识底蕴、儒雅风度以及对事业与学生真诚的热爱。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人文素养不仅仅是教师自身形象的要求,更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完善的需要!

一、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完善

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尊敬的人,是最直接的榜样,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教师的人文素养,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教师的素养之光对学生心灵的铸造深刻且久远,甚至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有了这样的“心心相印”,学生的人格的成长会在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的教师的影响下,逐步成熟与完善起来,而学生的人格的完善,是一切良好的学习心理的基础。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直接与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完善。

二、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

一位人文素养深厚的教师,肯定是一位有抱负有追求的教师,往往呈现出人格形象完整,精神焕发,精力充沛,性格坚毅,乐观向上,作风严谨,给人以力量感。在他教育与影响下的学生,必会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不知不觉受教师的影响,使学生也形成坚强的意志与自制力,因而更加富有理性,善于思考,发奋学习。这样会自觉不自觉地树立远大的目标。教师的追求与抱负已经深深地成为学生人生发展的指标。教师的努力与成功,激励他们的学生追求更远大的目标与成功。

三、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学习动机与效果

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表现的比较单纯,情绪化比较重,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一个学生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好坏,与他是否喜欢教这门功课的教师相关。教师的师德状况、人格水平是他的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学能力固然很重要,人格修养同样很重要。学生的学习动机强烈,学习效果自然就好些,而这一切还是取决于教师的人文素养。

四、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与监督者,教师的行为举止与爱好习惯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作为榜样被学生所模仿,并以潜移默化地方式发生作用。教师对学习习惯作用的认识如何,直接制约着学生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集中反映了教师的精神风貌,它包括教师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能力水平、认知策略、对学生的态度及其教师的主观追求等。拥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在学生中自然拥有较强的影响力,这样,教师的正确要求就容易化为学生的行动。

6.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学习心得 篇六

通信工程学院3班 张亚琼*** 科学精神要求实事求是、创新,人文精神更看重个人自由和共同体的善意。科学精神首先是实事求是,它要基于证据,可重复、可被实践来检验,同时,还需要超越前人的创新、实验科学的合作,以及与人文科学非常相似的批判精神和民主精神。人文精神有三条主线:人性、理性、超越性。做哲学、数学等探索时,理性尤其凸显。超越的对象涵盖自我、现实、时空。

人文精神旨在追求人性、生活意义、公平正义背后的价值。它有两个核心维度:个人的自由和共同体之善。在这个意义上西方的人道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是相通的。共同体的善意是对个人自由的制约,同时也是法学的理想。

科学精神希望用一个最简单的模型尽可能逼近真相,而人文精神最重要的是保证人类的发展。在逻辑上这两点会有冲突。当真相和发展相互矛盾时,人文和科学某种程度可以交融和相互提升

人文和科学很多时候相互融合。音乐和代数自古希腊开始都是关于数字1到7的学问;文艺复兴时画家L·B·阿尔贝蒂提出透视学,促成后来射影几何学的诞生;法国数学家彭赛列入伍后远征莫斯科被俘,在集中营里冥思苦想发展出现代射影几何学。音乐是时间艺术的代表,绘画是空间艺术的代表;19世纪之后,两者结合产生了电影。

艺术对于科学来说是了解自己的工具。比如摄影,其实不是在拍其他,而是在拍自己。结构上的动感让人有欲望去交流。我觉得艺术既是对结构的遵循,也是对其有意义的破坏。三个伯克利大学的博士生建立一个音乐分析网站,海量下载乐曲,分析其背后的和弦进程,虽然有变化但都有相同结构。如250多年前莫扎特的《小星星变奏曲》传世已久,但现代版的爵士钢琴对其和弦进程做了调整,依然很美。

艺术家的作品可以供我们了解大脑的途径。“通感”的表现手段极为丰富和怪异。对纳博科夫来说,字是有味道的,就像对李斯特来说音乐是有颜色的。一般以为是客观的时间,在绘画《达利的钟》里是主观的。科学和技术是一个圈地的野马,技术可以把艺术推到不同的平台上去,比如在互联网上2000多人一同大合唱。

科学精神在中国并非完全的舶来品。总结先秦数学知识的《周髀算经》已经提到32+42=52,《周礼》的“六艺”中就包括算术和艺术;但孔子的著作里已找不到数学和科学的内容。名家惠施是个哲学家和数学家,学说包含牛顿“无穷大”的原理,被认为是微积分的先驱。墨子也是一个数学家。一个人缺乏挑战精神,对世俗实用性的追求都阻碍了个人内心萌发出浓厚兴趣与强烈好奇心。

7.体育课程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篇七

1 人文精神的由来与发展

人文精神”是和“人文主义”相关联的概念,人文主义是外来语,它是19世纪西方学者用来指称欧洲14世纪至16世纪即文艺复兴时期发生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文化思潮,那时的人文思潮,提倡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的宗教思想,他们肯定和注重人的价值和尊严,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神学禁锢中解放出来。从个人修身入手,直到经邦济世,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经世精神。这种执著的经世精神,即早期的人文精神。在中国历史上,虽有淡化之时、变形之象,却始终延绵不绝。经世观念在中国文化史上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与时俱进。“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学术界展开了关于“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人文精神是个历史的概念,在人类历史上,并不是只有西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才有人文精神,或者人文精神只有人文主义一种形态,世界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存在着不同性质和特点的人文精神一定的人文精神只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一个民族或一个阶级的人们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下对某种价值取向的认同,特别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一种共同取向和判断标准,表现在个体身上则是对某种人生意义的态度和理性追求。

近10年来,文、史、哲等专家和学者们,专门讨论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与人文学科的关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中西人文传统的异同、现代人文精神的内涵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经世致用的人文思想已深入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骨髓,左右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对于现代人文精神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中国对人文关怀的最高概括,具有超越时空的价值。人文精神赋予了中国文化顽强的生命力,经世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是我们建构现代人文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全球知识体系的分科化、专业化愈演愈烈,导致了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知识分子由于专业化的原因越来越缺少人文关怀,我国著名教育家杨淑子先生在华中理工大学率先提出要加强人文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思考。继承中国文化的经世传统,建构现代体育人文精神,具有与世界奥运人文精神对话的现实意义。现代人文精神以彻底的人道主义为至高无上的原则,追求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体育尤其是奥林匹克毫无疑问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2 人文精神与体育密不可分

2.1人文精神是体育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内涵

人文精神是体育的生命线,它决定着体育的发生和发展,体育发展的历史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阿尔菲斯山的山崖上刻着这样一段话:“如果你想健康,跑步吧!如果你想健美,跑步吧!如果你想聪明,跑步吧!”这是古希腊人对跑步、对体育的召唤,它说明体育是为人的健康,为了健美,为了聪明,为了人的身体健康。黑格尔认为,古希腊人的体育不单纯是感性的娱乐,而是表现“同感官的自然性相反的人格欢乐的意识,表现人格,表现人的尊严。”还认为在体育里“人类显出了他的自由,他把他的身体变化成为`精神'的一个器官”。人的身心健康正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奇葩的奥运会,也是在这样的人文精神基础上产生的。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产生了三大思想解放运动,其实质是人的解放,是古代人文精神的复兴和发展,从而被神学否定了的人得到了肯定,得到了关注。随着这种人文精神的高扬,体育又渐渐地发展起来。教育家夸美纽斯对学校体育进行系统地论述,主张学校应设宽阔的运动场,开展广泛的体育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参加体育活动使身心健美。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尔————论教育》中阐述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他要求教育与体育紧密结合,主张按自然法则进行体育教育,按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以及儿童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体育活动,以培养“身心两健”的人才。可看出随着人文精神的发展,体育也在发展。随着人文精神的发展,现代奥运会也蓬勃发展,北京申奥时提出要把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口号,就是充分的证明。

2.2 体育是人文精神的形象表现

体育来源于人文精神,又反过来推动着人文精神的发展。这就是人文精神和体育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因此,为了发展体育事业,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必须维护人文精神和体育之间的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对目前存在的一些损害甚至破坏这种统一的思想倾向,必须进行严肃的批评。这些倾向可归纳为:一是单纯生物体育观。即把体育仅仅局限为人的生物体的健康,而忽略了体育在人的精神健康方面的重大作用,结果也就否定了体育自身。二是金钱挂帅。把体育降格为赚钱的工具,于是便出现运动员也成了赚钱的工具,体育运动中的黑哨、饮服兴奋剂、踢假球等导致体育被异化。三是金牌挂帅。把夺金牌作为体育运动的宗旨,运动员也成了金牌的奴隶。四是单纯娱乐观点。把体育降低成了感官娱乐的低级活动,最终必然使体育走上邪路。总之,维护人文精神和体育的统一,体育才能成为一种文化形式、美的形式、娱乐的形式,才能在满足人们的需求中不断地显现它永恒的生命力。

3 传统体育课程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学校体育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始终落在运动技术技能的教学上。运动被异化为动作技能的不断重复和强化,生动活泼的体育活动被演化为枯燥呆板的身体练习。大部分学生体质的增强、健身意识的形成、健身能力的培养、健身文化的陶冶、健身习惯的养成被忽视,影响了个性、人格、尊严、价值及社会生存和适应能力的健康成长、发展和完善。”应试教育被生硬地搬到了体育教学之中,其代表便是体育教育考核的核心都以运动成绩的好坏为其主要依据。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已很难适应21世纪人类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了迎接人类社会对新型合格人才培育的需求,自1993年我国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来,党和政府及国家领导人多次就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作过讲话指示并颁布了许多相关决议其中根本的一条即是,学校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除重视学生的专业水平外,更注重对人格的培养,强调应根据个人的条件与特长,注重发展人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独立意识和竞争精神。这些在以往体育教育中往往容易被忽视的人文精神所体现出的非智力因素,有时比智力因素更能表现出时代所需要的对人品质的独特需求。国外的研究证明,成功的企业家有3种类型其中之一为运动员型,即这些成功的企业家此前曾从事过体育或很热爱体育。长期的体育运动所受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其人格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对他们的人格产生了许多积极的影响作用。

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技术的浪潮,导致了人类自我的迷失。主要表现在人类越来越成为物的“奴役”对象,向物欲屈服,从而忘记或遗失了人文精神。在体育领域也深受各种物质主义的影响,导致人文精神的缺失。如某些运动员日益缺乏正义感、使命感、责任感,而成为金钱的奴隶。一些运动员把唯利是图、急功近利、金钱万能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假球、黑哨、服用兴奋剂等弄虚作假的现象在世界范围内泛滥成灾、屡禁不止。即使是神圣的奥林匹克也蒙上过贿选的阴影。学校教育作为体育的一部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社会发展,文明进步,需要学校提前进行人才的培养和准备,学校教育始终需要改革。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如何发展。学校是人与社会的中介环节。因此,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学校进行超越社会发展,发挥功能的出发点。

4 体育课程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由于传统的教学导致师生的失我化,体育教师为完成国家“统领”的课程任务,失去了教师个性、情感、风格。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的关怀。我国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就强调了重视学生文化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渗透。学校体育课是一门传授身体文化知识的课程,体是人类为发展自己的身心而创造出的身体文化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对自身文化的一种了解。体育与人文有着天然而直接的联系,它们围绕着人这个主体,以人为本,共同指向人的生命层面上的终极关怀。在人文知识上抽取出来的共同问题和核心————对人生的追求,就构成引领人们不断进步的人文精神。

4.1 体育课程人文精神的回归要求课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人文精神进入学校体育,将促进体育课程改革,一改以往单调而枯燥的传统体育教学训练,采用轻松活泼、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方式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体育必须以人为本,树立体育人文精神的观点,让学生从学龄时就开始打下讲文明、讲道德的基础,并深刻认识参与体育运动的最高价值的理念,使我国青少年能够科学、有效、真正地投入到体育运动当中,并给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带来终身受益。

4.2 体育课程人文精神的回归要求课程在运作中实现真正自由的对话、交流和互动

具体表现在:课程三级管理,国家没有了统一的教学大纲要求,弱化了统编教材的权威性;弱化了教师对教材的绝对执行权威。学生有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教师授课,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已初步建立了一套主体间真正自由的对话、交流和互动的机制;角色的可互换性,使学生不再被排挤到边缘,而成为一个实然的言说者。体育课程则能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被个体愉悦地接受使学生不再被同一的标准所约束、限制,他能在自己的“历史”中自由地解读,建构课程的意义,以促使每一个体的不同,而又与他人的和谐协调的发展。

4.3 体育课程人文精神的回归要求课程指向“人”的“终极关怀”

教育是面向人的,而现代的科技理性把作为学校教育核心的课程推离了活生生的“人”的意义。人的终极关怀是人最原初、最切近的关怀,终极关怀是无限开放了价值指向,它并不详尽地表明什么,而是以其变迁性指向未来、指向目标、指向人的存在之本真的,它统帅着各种各样的具体的关怀,离开了终极关怀,人就会失却灵性、失却意义而陷入困惑。正因为如此,人类才需要不断地从具体繁杂的关怀中返回关照终极关怀的境界,因而,现代课程必须实现“人性”的回归与完美,并以此来完成面向“人”的教育。

5 小结

中国的体育文化源远流长,所蕴涵的人文精神我们应当加以继承和发扬,在新的时期内赋予新的内容,使其为体育文化的发展服务,为人的完善和发展服务。应当以全民健身发展为核心,以青少年体质发展为关键,以竞技体育为目标,通过群众体育活动、学校体育教育、竞赛体育,培育体育的人文精神。体育运动将以实现以人为本、走向群体利益为重,长远关注个体和人类的发展,显示人文精神,突出文化内涵,满足人的全面需要。

人文精神体现人类对自身的重视和关怀,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终极目的。人文思想在西方有广泛的社会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述道:“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表现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文精神,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马克思又在《资本论》中论述共产主义社会时进一步指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显而易见,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包括人的身体的发展,这是我们体育课的主要任务。马克思强调了人个体生命的具体性和存在状态,这充分体现出西方人文精神在我们信奉的马克思学说中就有很好的阐述。这也正是我们倡导体育人文精神的基本依据。我们舶来品的体育是西方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身体文化,它浸透了西方人文的“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精髓。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吸收西方体育的人文内涵。

现代西方体育更加倡导人文精神,把人在体育中的价值体现看作追求的目标,关心和重视自身的体育感受,重视个体意义上的体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随着社会发展,体育的这些世界性的文化价值得到承认,体育人文精神得到弘扬。以现代奥林匹克思想为核心的体育文化理念在全世界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旗帜。人文精神标示着人类对未来的追求方向。以西方为主的体育文化是世界共同的文化财富,体育人文精神是学校体育传播的核心和精髓。时代高扬人文精神,学校体育改革就必须深刻理解和贯彻体育所表达的人文理念牢固确立人文价值观。

摘要:教育愈来愈明显的专业化趋势所引发的问题引发了课程教育改革中人们对于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人文精神和体育之间关系甚为密切,人文精神是体育教育的思想基础和指导精神,体育教育则是人文精神的形象体现。在对于传统体育教育问题反省的基础上,我国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强调了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人文精神贯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种强调不仅要求对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而且还要求这种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其目标的设计和任务的确立中内含对于人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人文精神,体育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吴树平,等.易经.贲卦.彖辞[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

[2]欧阳柳青,沈建华,康昌发.论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现代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

[3]黑格尔[德]著,王造时译.历史哲学:第二部-希腊世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

[4]疏韵.人文精神与体育的辩证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5]许方龙.加入WTO后高校体育素质教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3):59.

[6]陈义.体育教育中的人文主义精神[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

[7]刘剑,胡跃红.人文主义视野中的体育课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1).

8.数学人文课程建设初探 篇八

【关键词】课程基地;数学人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6-0071-02

【作者简介】吴晶,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5)教师。

我校在“自主·共享·成长”的育人理念的指引下,以“高中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这个平台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现代技术运用的层次、育人环境建设的水平。我校的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在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营养的同时,更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源头活水,有力保证了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和教师成长的可持续发展。

围绕学校“人文学科特色课程基地”的建设,自然科学学科也开始思考和探索如何加强人文教育渗透。本文即以我校数学人文课程建设为例加以阐述。

一、数学人文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强调数学学科所具有的严谨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人文性的教育关注不够。在数学教育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是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的“业”,而极少传递富有“人文精神”的“道”;注重的是教给学生如何求“真”,而忽略了教会学生如何去求“善”、求“美”。

必须承认的是,在数学教育中应该传授数学知识、逻辑方法和科学思维,但也需要认识到数学教育也是充满了文化和生活气息的,以便使数学教育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使学生们真正地学以致用。因此,体现数学的人文价值,重视数学课堂中人文课程的开发和建设,从而实现人文教育与数学科学教育的整合,这也是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除了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外,更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人文教育以“育人”而不是以“育才”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天性,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无限潜力,让学生获得全面、持久的发展。

二、数学人文课程建设探索

近年来,我校不断完善学校课程体系,数学组也依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做好课程设置、评价标准、学分认定等方面的具体工作,进一步探索数学学科校本课程实施的高效模式,提高课程实施质量。积极开发实施校本课程,构建出具有学校特色和数学学科特色的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1.在数学常规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的渗透。

教师通过有意识地改编一些数学题目,借助于一定的情景或故事引入等手段把数学课堂学习内容与人文教育整合在一起进行人文价值的渗透。教师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将原本隐藏的人文价值要素进行拓展和升华,并不失时机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例如,可以结合必修和选修的数学课程,有意识地介绍一些国内外数学家的动人故事和丰富有趣的数学史料,让学生们了解到我国在数学领域从古至今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古代的数学家刘徽,为我国古代数学赢得了近十项“世界第一”;当代数学家陈景润,对近现代数学的研究,尤其是对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上是居于最前列的。其他还有像“勾股定理”“杨辉三角”等,这些史料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地看到我国在数学发展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这一代有责任、有义务并且有能力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又如在“复数”这一知识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自然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复数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向学生展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曲折过程,这样既揭示出了复数产生的知识背景,也使得学生接受了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并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复数知识的积极性。

2.完善校本课程中人文数学的构建。

数学组大多数教师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并实施,在研发校本课程的同时注重提高质量,形成自己的特色。《数学与生活》《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方法与人文科学》等课程都是我校数学组开发的人文数学课程。

例如,在《数学文化》课程中关于“数学美”的学习,从资料的收集、目标的制定,到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成果的反馈,无一不凝结了数学组教师们的智慧,也展现了学生们巨大的学习潜力。

数学美是数学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通过挖掘数学学科中美的内涵,培养学生的数学美感和审美心理,用美的特征去观察、思考、类比、联想、猜测,可以洞察其内部的隐性的联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会被数学的巨大魅力所吸引,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乐趣,这才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展现数学问题所揭示的外在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和统一美,更注重表达数学的内在美,使学生对数学美的认识和欣赏不止停留在表面,更能提高到文化的层面,达到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丰富想象、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目的;同时就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普遍联系而言,数学是其他学科的研究工具,其他学科在数学的帮助下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快速发展,这种完美结合,也体现了现实世界的和谐与统一。

此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所展现出的优美得体的教态、严谨精辟的分析、生动准确的语言、工整清晰的板书以及精美恰当的实例,也是一种美的传递,把数学之美赋予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美丽和谐的课堂,也能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加深对事物的认知、理解和掌握。

三、数学人文课程开发的优势效应

通过对数学学科中人文教育的渗透和深化,学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好体验。他们看到了数学极具魅力的一面,再也不是以往数学课上的繁复的定理、难记的公式和复杂的计算,而是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他们学会了用发现美的眼光来学习数学、掌握数学,了解到数学知识在各个领域的进步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些课程也带领学生们沿着数学史的长河,去追随伟大数学家的足迹,了解曾深刻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三次数学危机,体会到数学中丰富的人文精神等。

不仅如此,教师们也在人文数学特色课程的教学中实现了教学相长,提升了自身的数学素养和人文情操。教师们用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朴实的教风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用理性和自律的人格魅力去熏陶每一个学生,用诚实求是的人生态度去影响每一个学生。

教师们以简明扼要和科学准确的语言准确表述数学中的概念、定义、定理和结论,处处可见严谨的思维和超强的条理性。通过这种数学精神的长期感染,既能够让学生去除浮躁,净化灵魂,又可以塑造教师自身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执着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数学课中用各种资源来渗透人文精神,对教师来说是“功夫在诗外”的事情,要求教师熟悉哲学、地理、风土人情、军事、文学艺术等等,要有较广博的知识面,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教师的这些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大量的阅读,在长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沉淀下来的。

9.职业素质课程心得学习心得 篇九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讲述我对职业素质的具体的深刻的理解,并且阐述自己的相应观点,以求自己在剩下的两年里能够提高完善自己的职业基本素质。

关键词:经济学、职业素质、职业作风、职业信誉、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技能、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理想

正文:

今年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特意为我们09级经济学系学生安排了四个学时的职业素质拓展心得,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学到了很多东西,了解到了当今就业模式,深深感到的遗憾就是这个课程的时间安排的太短,使我们学到的东西不得不受到一定的局限。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体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绪等方面。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三个方面。了解了职业素质的具体内容后我就要在平时的生活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去刻意的锻炼这方面的素质,以使自己在将来的素质方面的到逐步的提升。

职业技能:职业技能,即指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职

业技能教育在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就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延迟就业、缓减就业压力、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增进社会和谐稳定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所以我们就应该对此制定相应的培养职业技能的计划,以求自己将来在毕业的时候能够顺利的找到相应的就业岗位,并且能够轻而易举的胜任工作,得到领导的认可!

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从业人员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的涵义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职业道德是一种职业规范,受社会普遍的认可。(2)职业道德是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3)职业道德没有确定形式,通常体现为观念、习惯、信念等。(4)职业道德 依靠文化、内心信念和习惯,通过员工的自律实现。(5)职业道德大多没有实质的约束力和强制力。(6)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是对员工义务的要求。(7)职业道德标准多元 化,代表了不同企业可能具有不同的价值观。(8)职业道德承载着企业文化和凝聚力,影响深远。职业道德是你能否成为一名合格职业者的重要考察指标,也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基本职业素质的最低体现!

职业精神: 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精神。社会主义职业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为人民服务。职业精神又具备多种必备要素,比如:职业作风、职业信誉、职业良心、职业纪律、职业技

能、职业责任、职业态度、职业理想等。每一项要素都对我们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去锻炼自我。

根据调查主考官们在面试应试者的时候所重要考察的应试者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排序把临场发挥、临危不乱排在了沟通合作、顺畅自然以及专业技能、知识结构之前,可知现在的职业素质要求我们不但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知识团队合作意识、更要求我们个人临场不乱、处事有方,要求我们具备更高的个人心里理质!

针对职业素质的各个方面的内容,我将会相应的采取不同的方式去磨练自己。职业技能,我们经济学专业的特点就是内容广泛而且抽象,但是它具有完善的理论支持,往往也能够顺藤摸瓜式的学习。职业道德,这与每个人的道德息息相关,但又有很多不同,我们要追求两项完美的最佳结合。职业精神,要求我具有深刻的而且持久的责任心,并且有丰富的创造力。这就要求平时应该多加练习这方面的内容。总之,持之以恒,会使我实现质的飞跃的!

10.课程学习心得 篇十

——对中国陶瓷发展的认识

课程:中国陶瓷艺术欣赏 院系:艺术与传媒学院 专业:工业设计 姓名:易云芳

学号:091214130

对中国陶瓷发展的认识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东汉时期烧制出了成熟的瓷器;自魏晋南北朝而到隋唐时代,制瓷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制瓷业进入了发展兴盛时期,创烧出了许多新的品种,由单色釉发展到多种彩色釉,装饰纹样繁华复杂;由名窑的此消彼长,最终使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

下面结合考古出土资料,极其简略地介绍中国古代瓷器在历朝的主要发展。在殷商时代出现的“早期青瓷器”,最早属于郑州二里岗时期,标志着中国瓷器的起源。在郑州商代中期居住遗址和墓葬中,在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墓葬中也都出土一批“早期青瓷器”。商代晚期的早期青瓷在河南安阳殷墟,辉县琉璃阁,河北藁成山东济南大辛庄,山东益都,江西清江吴城等地都有所发现。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早期青瓷器选料尚不够精,工艺较简陋,器型品类较少,釉层厚薄不匀,而且容易剥落,与成熟的瓷器尚有一定距离。西周时期青瓷发现比较普遍;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西安,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溧水,江苏句容等地遗址与墓葬中均有发现;器类、胎釉等方面较之商代有了较大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如江、浙、赣等省及东南闵、粤、桂、湘、台等省区,中原如预、晋等省都出土了大量早期青瓷器,胎质细腻、成型端好,釉质均匀、器类增加。在浙江,发现了发现了烧造早期青瓷的龙窑窑场(一说殷周时期湘、赣一带已有发现),也有用圆窑烧造早期青瓷,用陶瓷碎片及扁圆形垫珠,未见更先进的窑具。战国晚期,早期青瓷的烧造因为楚文化的东进而出现一次中断。秦、两汉又见一些同类的产品,东汉是“早期青瓷”终结期。东汉时期是成熟的青釉瓷器出现期。古代工匠在浙江上虞一带烧成了成熟的青瓷器,胎土细致,瓷胎已烧结,胎釉结合紧密,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釉色纯正,透明而有光泽。此时还出现了黑釉瓷。此时龙窑有了很大改进与提高,出现了斜底直筒状垫座、束腰喇叭形垫座、三角支钉等专门的窑具。东汉时期是中国瓷器使上的重要阶段。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魏晋南北朝时期,制瓷业有了很大的进步,浙江越窑青化瓷器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江苏宜兴、浙江温州、浙江金华以及川、鄂、湘、赣等地的青瓷烧造,也都各有特色。两晋时金华婺州窑在粗质瓷胎上首先应用了化妆土。东晋浙江德清窑的产品中出现光亮如漆的黑釉瓷。在南方青瓷器中出现了褐色点彩乃至釉下彩绘新工艺。北朝后期,在北方出现了白釉瓷器。这一阶段除了龙窑的改进,北方出现许多馒头窑烧制瓷器,许多新型窑具出现了,例如高大粗壮的各式垫具、坯件叠烧时用的各种间隔具,还有精微的泥点托珠、盂形垫具、三角形分叉窑具,等等;南方瓷业中出现了最早的匣钵烧造。这一时期青瓷发展到极高水平,并为“南青北白”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隋唐五代时期,形成了中国瓷器史上“南青北白”的局面,既南方以生产青瓷为主,北方以生产白瓷为主。青瓷以越窑产品的质量最高,白瓷以邢窑产品质量最高。这一时期是重要的窑具“匣钵”普及发展的时期,使得瓷器制作与造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胎壁由厚重趋向轻薄,底足由平底、饼形足变为玉壁形底、圈足,釉面不受窑内烟熏污染,从而保持了色泽纯净,器物造型趋向于轻巧精美。这时还出现了绞胎瓷、花釉瓷、秘色瓷等高级品类,长沙窑普遍使用了瓷器高温釉下彩、釉上彩新技术。中国瓷器的外销出现了较大的规模。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两宋、夏、辽、金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的繁荣时期。瓷器的品种繁多,釉色缤纷,除了官窑之外,民营的次窑兴起。根据产品在工艺、釉色、造型、装饰等方面的特点,形成了不同的窑系。比较著名的有北方地区的定窑、耀州窑、钧窑、磁州窑,南方地区的景德镇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德化窑,等等。其中自然包括享誉已久的“官、哥、汝、定、钧”等名窑。此时除了龙窑烧制外,出现了由龙窑改进的阶级窑。在青花彩瓷出现之,两宋、辽、金瓷器达到了造型、施釉、纹样装饰等工艺的最高水平。

元代是古代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起着承先启后的重要作用,源自宋代的钧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德化窑等名窑继续发展。景德镇窑开始使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使得二氧化二铝的含量进一步提高,烧成温度由此也可以相应提高,烧出了颇具气势的大型器。元代还烧制成功卵白色的“枢府”釉。在景德镇等地白瓷高度发达的基础上,高温釉下彩品种——青花、釉里红瓷器普遍出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又一里程碑。

明清时代的制瓷业以景德镇为中心,御窑厂(官窑)制品更是穷极精丽,可以说是千年中国古代瓷器的高度总结与代表。青花瓷器是各种产品的主流,以明代永乐至宣德年间的水平最高。彩瓷发展到空前繁盛的时期,明代初年以铜红釉水平较高,明成化年间以斗彩著称,弘治年间出现低温黄釉,正德年间出现孔雀绿釉,嘉靖时期出现五彩,清代釉色品种更为丰富,如釉上蓝彩、墨彩、釉下五彩、金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各种单色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釉上釉下彩结合,半脱胎、脱胎瓷器等等新工艺。器物品类空前丰富,装饰手法与题材也达到空前的繁盛。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古陶瓷发展史,它虽然是以衰退而告终,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这份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从以上大略的叙述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瓷器文化,一以贯之地体现了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11.挖掘人文色彩,深化课程改革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美术;人文教育;教学策略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加强中学生的人文意识、审美能力在新时期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长期以来,本人一直致力于初中阶段美术学科的人文教育研究,颇有一番心得与体会,现把做法与诸位共享。

一、依托教材,是美术课堂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根本

虽然由于地区、版本的不同,美术教材的内容编排略有差别,但均是以美术专业知识为线索,根据初中生的认知心理与思维特点编制的。故而,依托教材,从中积极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涵是美术课堂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根本。

譬如,《你、我、他》是初中生入学之后的第一节美术课,本人抓着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极力挖掘其潜在的人文因素,在优化师生关系、促进相互了解、强化养成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情景一:学生甲利用简笔画的形式将人物的喜、怒、哀、乐各种表情画在黑板上。

教师评价:通过眉毛、眼睛、嘴巴的变化来体现人物心情,充分说明这名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美术技能基础。同时告诉大家,在未来的三年里,就像这名学生绘画的表情,我们的学习、生活将会酸甜苦辣、五味杂陈,但无论怎样,都请同学们记住,老师永远是你们坚强的后盾,也希望你们能够在经历种种挫折与奋起之后,一步步走向成熟。

情景二:在分析人物特征的表现手段时,学生乙给同桌画了一幅素描,其国字脸的形象画得惟妙惟肖。

教师评价:在绘画人物头部时,的确应当像同学乙这样先整体把握人物脸型,再去刻画人物五官。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无论是同桌,还是班里的其他同学,将是我们今后三年里乃至一生中的挚友,我们唯有相互帮助、理解、信任、合作,才能一起去搏击人生风雨,共创人生辉煌!

情景三:赏析《梵·高自画像》时,学生丙一副不以为然的表情。随着课程的深入,他对梵·高的油画了解得越来越多,开始以顶礼膜拜的神情来欣赏这幅名画。

教师评价:就像梵·高的作品一样,我们每一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打击与挑战,我们都不能轻易言败,应当像梵·高先生一样以乐观的心态、进取的精神、执着的态度去面对人生。记住,是金子就总会有发光的一天,只要我们不懈追求,就总会有成功的一刻!

二、艺术鉴赏,是美术课堂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美术课堂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审美观念,帮助他们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作为初中美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鉴赏课在引导学生广泛地接触多元艺术形式、感受不同艺术的审美趣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美术课堂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关键。

譬如,本人在教学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笔墨千秋》时,就针对一些著名的国画展开了艺术鉴赏活动,引导学生们认真观察、用心思考、积极发言。学生在鉴赏的同时,顺利掌握了中国画的主要特点及表现意境的主要元素;另一方面也巧妙渗透了人文教育,使浓郁的人文色彩浸润于课堂的每一个角落,有效推进了课程改革。

生1:我非常喜欢王希孟先生的《千里江山图》。它从整体着眼、高处把握、以大观小,将祖国的千山万水争雄竞秀的画面表现得大气磅礴、淋漓尽致,气势十分雄伟壮丽,颇有杜甫诗作“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从这幅画中,我认识到了祖国山河的神奇瑰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为建设更加美丽的中国而不懈奋斗!

生2:我对中国画《鹊华秋色图》和西方油画《干草车》比较感兴趣,它们可以代表东西方文化在思想意境、美术技巧方面的主要差异。《干草车》遵循自然真实,讲究光色变化;《鹊华秋色图》则重在通过笔墨的运用、虚实的处理来营造一种含蓄蕴藉的气氛,崇尚气韵生动。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一定要全面发展,更广泛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厚度与广度,学贯中西,让中国的传统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生3:这些作品中,韩滉先生的《五牛图》给我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诚然,这幅画以笔法精妙、构思奇特、线条流畅、形神俱佳传之于世。但细细揣摩作者笔下牛的情态、眼神、举止,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其任重而顺、默默耕耘、脚踏实地的品行。一瞬间,我似乎还想到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似乎更需要一种牛的精神!

……

三、学科整合,是美术课堂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升华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美术课堂已不仅仅教学专业的美术知识技能与艺术情感,更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美术学科与语文、信息技术、思想政治、历史、音乐等学科知识相互整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感受到学科整合不仅是提升美术课堂效率与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更是积极挖掘人文色彩的平台,是有效实施人文教育的升华。

譬如在教学湘教版八年级下册《心灵的关爱》时,本人结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爸爸的花儿落了》、《羚羊木雕》、《再塑生命的人》开展了小组合作教学活动,在有效引导学生掌握卡片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的基础上,升华了美术课堂的人文色彩。

小组一:小组成员徐伟明的父亲刚刚遭遇意外去世不久,他整天沉浸在一种痛苦的情绪当中。本组成员在父亲节来临之际,帮助伟明设计了一个菱形的父亲节卡片,将《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英子参加毕业典礼、帮助父亲寄钱、照顾弟弟妹妹等画面设计在了卡片当中,以“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长大了”的文章寓意来鼓励伟明早日消极情绪,像文章中的英子那样积极面对生活。

小组二:友情是初中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但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时常会遭遇《羚羊木雕》式的尴尬。本组成员面对文中“我”和万芳之间的心理困惑,相互设计了单页的不规则形贺卡,以自己制作礼物的方式来纪念友情,或许这种方式要比文中送羚羊木雕那样贵重的东西更有意义。从本组成员无一例外地均把羚羊木雕的图徽设计在贺卡中,我也陷入了沉思,这个问题或许应当引起所有老师、父母的思考。

小组三: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多年的学习生涯中也不乏莎莉文那样的良师益友。本组成员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设计了“感恩,师魂不朽”贺卡制作活动。在学生的作品中,针对不同老师的不同喜好,有送给老师一束温馨的康乃馨的,有送老师五颜六色的粉笔套的,有送老师一本《三毛散文集》的……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材中深厚的人文底蕴给我们的教学活动以深刻的启迪,激励我们在挖掘人文色彩,深化课程改革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以上几点只是本人的一些浅见,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全体美术教师大胆创新、极力开拓,就一样会让人文色彩在美术课堂中熠熠生辉,为课改活动做出积极的注解。

参考文献:

[1]赵冠群.人文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于实施[J].中学教学参考,2012(33)

[2]王麗华.试谈初中美术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科学大众,2013(01)

12.《人文课程》学习心得 篇十二

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 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 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重科技、轻人文”, “重专业、轻教养”的情况。在实践中, 不少学校把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从思想上当作选修课程来对待, 培养形式单一, 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走过场, 甚至还会占用人文素养培养课程的课时进行其他教学活动。

从我各系、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以及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回来的整体情况看, 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表现大部分很满意, 认为品德良好, 专业素质过硬, 综合素质较高, 学生在岗位能力方面问题不大, 但在与人交流、合作, 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等职业核心能力方面还有一些欠缺:如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不能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安全意识较差, 由于违规操作等个人原因出现人身安全问题;过分彰显个性以至缺乏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部分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基本的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与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关系紧张;还有部分学生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失去了底线, 对工作敷衍了事, 冷漠自私, 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 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较强;有些学生不喜欢施工工地、车间操作等工作, 嫌脏、嫌累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同时说明学生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我综合企业技术标准、岗位素质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创立了“231” (两体、三层、一主线) 课程体系, 即平行构建了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两大课程体系, 其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人文素养”课程为载体, 同时涉及多门相关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在“231”课程体系中属于从职业核心能力中分解出来的人文素质模块, 是我各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课程设置旨在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 具备了解人生、认知世界、沟通交际等职业通用能力, 具备适应职场的基本素质以及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 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尽管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人文素养”课程为载体深入教学并改革, 教学效果日益凸显, 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拟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人文素养”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教学课时过少

课程内容设计了认知课程、欣赏文学、探究历史、感悟哲学、解读宗教、鉴赏艺术、品味生活等七个学习情境, 但总课时仅24节。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师资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 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团队, 现有师资参差不齐, 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分散于各个系 (部) , 缺乏统一的培养计划。

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尽管我基础教学部人文素养教研组统一了课程标准, 规范了七个教学情境, 但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 教学内容随意性大, 缺乏专业针对性, 内容选择往往拘泥于教师熟悉的方面。

教学模式传统

在“人文素养”课程标准的制定中, 要求在教学中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以能力为本位, 以活动为载体, 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 让学生“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 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和获取知识, 构建起全新的教与学一体、理论与实践一体、课内与课外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但上述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因课时过少等因素, 基本上采取教师讲解、点评的传统套路, 教学局限于课堂, 没有时间开拓与实施课外相关活动。

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以开卷或闭卷考试为主, 死板、单一, 不能有效检测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目前的考核方式较传统, 平时成绩占60%, 包括出勤率 (占10%) 、作业 (占20%) 、课堂实践 (占30%) , 期末考试占40%, 形式为卷面成绩。其中课堂实践因为课时过少, 更多流于形式, 落实有很大的难度。

“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转变办学理念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在注重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 应该科学地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即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 既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深化课程建设

首先, 要尽可能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 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 酌情把人文精神与专业内容融合在一起, 使专业课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接受过程中, 感悟相关人文精神带来的启迪与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 通过教师自身的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 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其次, 要以“人文素养”课程为载体, 深化与拓展人文社科选修课。根据“人文素养”课程课时过少的特点, 可增设文化素质课的选修门类使之互补。目前, 我已开设了二十多门选修课, 其中“艺术修养”、“中国古典名著选讲”、“公共关系学”、“文学鉴赏”、“中国现代史概论”、“中外企业文化经典案例”等课程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但仍需深化与拓展。

借助社团活动平台,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人文精神

应结合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 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侧重潜移默化的道德渗透、修身养性的心理优化、无声浸润的审美养成, 培养高职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1.社团活动可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传统课堂相比, 学生社团以学生活动为载体, 在策划、组织、参与实施、评价过程中, 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发展, 如组织和协调活动的能力, 为开展活动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 与不同层次的人建立关系并持久保持联系的能力, 自我约束的能力, 对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 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以及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都会得到大面积的提高, 这是一般专业课课堂教学不易实现的目标。

2.社团活动可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自主发展起来的兴趣爱好, 本身就利于扩大视野, 陶冶身心情操。社团把不同专业学识背景的人聚拢在一起, 增加了不同专业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 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如我校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机电系、能源系工科办学的特点非常突出, 因此, 更要注意在课堂以外渗透各种人文因素, 通过各种方式开展跨专业、跨系部交流, 普及学生的文学、艺术、经济、商务等社科类及人文类常识, 以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社团活动可培育学生的心理品质。现在教师普遍感觉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 自我调适能力较差。一些学生或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弱, 或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或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 或承受不住巨大的就业压力, 多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和障碍。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自发集体组织, 社团同学之间基本是基于志趣相投走到一起的, 内部是互相协作的关系, 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 彼此之间相对比较平等, 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因此, 参加社团有助于学生找到情感沟通和抒发的渠道, 释放紧张焦虑情绪, 改变孤僻自闭症状, 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 获得社会交往、支持赞同等心理需求的满足。往往一个小小的团体就能成为学生理想的天空和心灵的家园。同时, 紧张有序的社团活动, 也可有效地改善消极懈怠的心态, 有利于形成比较稳定的积极上进、勤勉努力的心理态势, 有助于良好心理品格的养成。

加强专任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 与专任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分不开, 所以专任教师应当突破现有的教育观念, 努力自觉地通过各种有效途径, 拓展和深化涉及人文素养的知识, 以深厚的人文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感染学生。学校可通过实施专任教师素质提升计划, 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定期举办说课、教学研讨会、课件大赛等活动;优化学历、职称结构;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树立“有效课堂”的理念, 完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 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 努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法与措施, 增强专任教师对“人文素养”及相关选修课重要性的认知和理解, 切实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大力提倡以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因材施教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等,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使教育资源和人才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等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手段, 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所学习的内容。

1.在教学方法上,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观摩法、启发引导法等,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 提高学习兴趣, 加强自主学习意识,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情境模拟法可在“谈判”、“求职”等内容的教学中加以实践, 在课堂上设置谈判、求职的情境, 让学生按照要求扮演谈判个体、公司企业面试主管和求职人进行现场模拟训练, 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 熟悉谈判、求职环节的要点、注意事项, 掌握求职和谈判的方法与技巧。角色扮演法可在沟通交际实践教学中加以运用, 在沟通交际和职场礼仪等教学环节上, 让学生扮演各种职业角色进行沟通交际和礼仪演练, 锻炼沟通交际能力。讨论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可在职业人文修养教学中加以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可贯穿于职业人文修养的文学、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讨论阅读、欣赏心得,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艺术鉴赏水平;案例分析法可选用文学历史故事、生活哲学故事等引导学生培养个性气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在总体上, 采用以课堂组织集中讲授为主、以学生实践为辅、注重实践创新和互相交流的教学方式。

2.在教学手段的选用上, 充分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 将教学内容用电子课件和音像、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 让学生直观感受人文知识,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建立科学性教学资源, 除“人文素养”教材外, 建立教学资源库, 包括文献资料、案例库、图文信息等。三是开展、落实多元化实践活动, 正确处理“学”与“做”的关系, 避免传统人文教育只注重知识层面的学习和研究而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缺陷, 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去, 把实践作为“人文素养”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真实的人文环境中进行实地观摩, 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 不断提高和积累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四是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 建立比较全面的课程教学网站, 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 将各种学习内容、作业要求发布到网上, 全面采用课堂、网络、课外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答疑、辅导、测试、实践等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 让学生可以随时学习。

摘要:针对高职生思想浮躁, 人生理想信念淡漠, 实用主义、急功近利意识较强, 不关心他人和社会;道德修养不高, 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 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缺乏远大的理想、广阔的胸怀;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只关心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了解和认识, 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缺乏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身的基本能力等问题,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已迫在眉睫。就“人文素养”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应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社团活动、师资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赵卫东.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培养策略探析[J].继续教育, 2012 (8) .

[2]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3]周秀娥.构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文教资料, 2006 (31) .

上一篇:技术工作报告书写要下一篇:往届毕业论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