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成语故事素材

2024-10-05

高中作文成语故事素材(精选17篇)

1.高中作文成语故事素材 篇一

迎刃而解

杜预是曹魏尚书仆射杜畿的孙子,幽州刺史杜恕的儿子。杜预学问广博,通晓历代兴亡成败的道理。最初,杜预的父亲杜恕与司马懿不和,结果被关在监牢中死去,杜预很长时间不能释怀。

司马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父兄的位子,杜预娶了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妻,被任为尚书郎,继承其祖父的爵位丰乐亭侯。在职四年后,进入司马昭的相府中担任军事幕僚,参与了曹魏灭蜀的军事行动,因功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曾经做过镇南大将军、荆州总督等高官。他做镇南大将军的时候,曾带兵攻打吴国,不到十天就占领了吴国的许多重要城池。他觉得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差,就率兵趁胜追击。正在此时,有人认为吴国实力雄厚,就出来劝阻他:“吴国建国多年了,国力积蓄得很厚实,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打跨。现在又是夏季,天气炎热,我们晋国的士兵从小就生活在北方,对南方的气候条件很不适应,与他们作战对我们很不利。我劝你还是趁早收兵,等夏天过去天气凉爽后,再考虑攻打吴国吧。”

杜预听他说完后,考虑了一会儿,说现在我军连胜数仗,士气非常旺盛。而吴国则连败数仗,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落。我们这种士气旺盛的军队,去打败那些士气低落的军队,其形势就如同用锋利的刀子劈竹子一样,只要把竹子的前几节劈开了,后面的几节,将刀放在竹子中,就会一下子破开。我们只要乘胜追击,一定会扩大战果,彻底打跨吴国。

于是,杜预就带领晋军大举进攻,结果真如他所说,很快就把吴国灭掉了,从而实现了全国的统一。杜预还朝,被封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九千六百户。武帝仍命杜预镇守江南,杜预在这里兴修水利,兴办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杜父”。

2.高中作文成语故事素材 篇二

一、故事素材应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也只有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才能够真正了解学生需要学什么,适合学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效率,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故事素材的应用应该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上。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才能够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故事素材最适合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所以,教师在选择故事素材的时候应该坚持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故事要具有趣味性,只有有趣的故事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故事素材在教学作用中的作用。其次,故事素材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教师在选择故事类型和内容的时候要以学生现阶段的真实理解能力为基础,选择的故事要能够被学生理解,也只有这样,故事素材才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

例如,以“有趣的假期”为题目,作一篇不小于700字的文章。让学生学会写记事类的文章,是小学六年级上册的要求。教师在讲解如何写作的时候,可以引入相关的小故事,然后进行分析,让学生模仿小故事的记事方式,来进行写作。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习惯,让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假期生活的乐趣。首先,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假期生活大多和娱乐有关,所以教师应该选择类似的故事素材。其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所选择的故事要尽可能地有趣,能够吸引住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所选故事要具有代表性。在此次作文教学课上,教师可以选择《疯狂的假期》作为故事素材,首先,故事里面的主人公大多是和学生年龄相仿的小孩,具有很好的代入感,能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这篇小故事也是和假期有关系的,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模仿。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脑中一片空白,适当地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故事素材应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语文学习中,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讲故事和写故事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词汇应用能力。首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来讲故事,然后让学生发表感想,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安排学生写听后感,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可以通过学生自己讲述故事,可以是自己经历过的,也可以是自己以前读过的,然后让学生讲讲自己的感受。再次,可以安排学生来写故事,可以是创造的,也可以是真实经历的。

例如,“心目中的老师”为题目作一篇文章。教师可以讲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有趣的小故事,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来判断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进行写作。也可以先让学生发言,谈谈在他们印象中,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或者讲一下有关其他老师的小故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词汇应用能力,并且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写作的兴趣。再比如,要求学生写一篇20年后的自己。首先可以让学生发言,讲一下自己现在所想象20年后的自己是什么样的。大多数学生会想20年后自己在干什么或者扮演着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是警察、富翁还是科学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思考,比如20年后自己的样子、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工作会怎么样,等等。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如果要求小学生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和说明文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方面,他们没有那么多的词汇储备,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自身知识储备非常有限,很难对事情有什么深刻的见解,学生写起来也比较困难。而如果让学生写小故事就不一样了,首先,学生容易下手;其次,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学习,只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写作水平就会相应提高。

三、故事素材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故事素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现代小学生的作文,很多都是内容比较空洞的,缺乏必要的创新,在形式上也大多仿照已有的作文模式。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也是一个整理思路的过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所讲故事必须不相同,这样,后面讲的学生就会主动去思考,该讲什么故事,该怎样讲,这就如同在写文章的时候,去思考写什么样的文章,该怎样写。这样就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不断积累,学生的写作能力便会得到提高。

例如,要求学生写关于人物的故事,学生可以以一个小物品展开,这个物品可以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普通物品,也可以是所描写人物所特有的,然后围绕这件物品所发生的事情,再通过这件事情来表达某种思想或者体现人物精神和性格。也可以鼓励学生读一些预言故事,通常,预言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够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教学生如何将预言故事应用到写作中,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练习写作的积极性。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教师也可以围绕故事来展开,这样学生便会主动地去完成所布置的任务,使教学效果得到很好的体现,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所以说,故事素材的应用对于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3.高中作文素材的积累探究 篇三

关键词:写作;素材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4-096-1

一、在课本中寻找

在学校,学生接触最多的是课本,而语文课本也是丰富的写作资源。很多学生一边在感叹素材的缺乏,一边对身边的“宝藏”(课本)却视而不见,这是很多学生常犯的毛病。教材选编的课文,或是结构清晰,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构思独特,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凡人琐事、名人名言等无所不有,对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非常有帮助。成天忙碌的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涉猎和加工浩如烟海的作文材料,那么,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就近取材,充分利用语文课本的丰富资源。

我梳理了高中语文课本(以苏教版为例),发现了丰富写作素材。

1.理想志向。

(1)毛泽东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他在青年时期就有伟大的理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他当时的写照。(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司马迁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完成历史巨著《史记》,他勇敢地选择了宫刑而活了下来,最后完成了使命。(司马迁《报任安书》)

2.恒心毅力(逆境成才)。

(1)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在双腿瘫痪的厄运降临后,他曾彷徨,但最终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战胜了自己,成为一名著名作家。(史铁生《我与地坛》)

(2)“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遭宫刑而成《史记》。(司马迁《报任安书》)

3.热爱祖国。

(1)屈原忠心爱着自己的国家——楚国,他虽遭楚王的疏远,但他还是不忘为国尽忠而远走他国。(屈原《离骚》)

(2)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等能为中国的前途欣然前往政府请愿,最后她们英勇牺牲了。(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4.崇高母爱。

(1)史铁生的母亲在儿子陷入双腿瘫痪的困境时,她承受了最大的心理压力,她凭借伟大的母爱让史铁生重获新生。(《我与地坛》)

(2)“儿寒乎?欲食乎?”母爱就表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归有光《项脊轩志》)

5.胸怀豁达。

苏轼虽因“乌台诗案”被贬到荒凉的黄州,但他仍唱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仁义英勇。

(1)烛之武凭借他的智与勇,说退秦军。(《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2)刘邦明知去鸿门赴宴有生命之忧,但他义无反顾赴宴了,最终凭着胆识和机智得以在鸿门宴上脱身。(司马迁《鸿门宴》)

以上是我简单的对语文课本中蕴含的写作素材的梳理,还不够全面。但不可否认的是语文课本大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著,那一段段优美的文字、那一幕幕感人的情节、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那一位位各具特色的作家……多年来他们正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净化着我们的灵魂。我们何不从中选取写作素材呢?

二、在课外阅读中寻找

读书与作文的关系,古今中外都有许多名人名言。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老一辈语文教育大家张志公先生也曾说:“读和写之间,读是写的基础,必须在多读的基础上进行写的训练”。以上这些话,包含了他们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写作经验,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课本上的知识是毕竟是有限的,要拓展知识,课外进行阅读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老师在教授某种文体的课文时,可在教会学生独立阅读后,向学生推荐同类文体的文章,以达到课内得法,课外受益的效果。对于高中生,应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品味语言凝练、内涵丰富的古诗词、歇后语、格言等等,领略不同的朝代、不同地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三、在生活中寻找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仅做生活的旁观者。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人,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扩大学生的生活面。同时,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主动获取写作素材。中学生要随时随地地汲取生活中的给养,用眼、用心、用耳去感知生活的美、自然的美,看花开花落,日圆月亏,听自然万籁,秋风落雪……把世界的美写得淋漓尽致,把罪恶与丑陋批驳得无地自容,把一个鲜活的年轻的心灵描绘得绚丽多彩。

4.高中成语小故事作文素材积累 篇四

汉哀帝得知他如此草菅人命,非常气愤,就派遣官员对此案进行调查。刘立非常害怕,就装做一副生病的样子,卧床不起,希望能够逃过此劫。办案官员故意透露风声说,皇帝对梁王很不满意,要收缴梁王的印玺,把他囚禁起来,让他知道知道厉害。

这一下,可把梁王吓坏了。他意识到事态已经发展得很严重,急忙取下王冠,跪在地上请罪。他说自己犯罪是因为从小失去父母,在宫中受到宦官、宫女们的坏影响,走上了邪路;而一些大臣也喜欢离间皇室骨肉,在天子面前说他的坏话,以至于天子对自己的看法不佳。

紧接着,他又说道:“我无故杀害中郎曹将,本来想到冬季快要过去,一到新春就会有大赦到来,那时就可以无罪了。我非常怕死,所以想装病来拖延时间,希望拖到明年春天,得到皇帝的赦免。”

5.高中成语典故作文素材 篇五

相传在尧的时代,中国有大川三百条,支流三千多,小的河流到处都是,一旦发生大水,江河横溢,常把田地和房子都冲毁了,人们生活十分痛苦。后来大禹担起了治河的重任,他亲自拿着治水的工具,和人们一起开通水道,疏通洪水,终于汇聚地面的水而使它归入大江河。因为太劳累,以至腿上无肉,小腿上的汗毛也被磨光了,身体常常浸沐在暴雨中,头发被强风给吹动着,每天顶着烈风急雨不断辛勤地工作,只希望早日消除洪水,让天下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庄子·天下》记载,墨子称禹“沐甚雨,栉疾风”,因此,要让后世的墨家,多用羊皮、粗布做衣服,用木鞋、草鞋做服饰,日夜不停地操劳,把自身清苦看作是行为准则。并且还说:“不这样做,就不符合夏禹的主张,也就不配称作墨家。”

6.浅谈高中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六

一、博览群书, 养成良好的阅读的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这话强调了多读书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 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读书, 放宽视野, 广发涉猎。鲁迅先生说过: “必须如蜜峰一样, 采过许多花, 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 所得就非常有限, 枯燥了。”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所反映出来的多种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唯有博读群书, 才能从书中饮其甘霖琼浆、尝其佳肴鲜羹, 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语文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要引导学生把阅读的眼光从课内, 延伸到课外。比如,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建议的一些经典作品, 如《西游记》《骆驼祥子》《名人传》等; 还有一些反映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如《平凡的世界》,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还能从中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我们可以安排一定的阅读课, 可以安排零散的时间督促学生阅读, 并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过程中, 要专门准备一个作文素材本, 遇到一些精彩的语句和片段, 遇到了一些较好的素材, 不妨做个有心人, 摘录下上面的事例或优美的语言, 体会其内涵和意蕴, 并且自己可以随时翻看。如此一来,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了知识量, 也扩大积累面。

积累的目的就是学以致用, 所以要引导学生多背。背诵无疑是增加积累最有效的途径, 只强调读而不注重背诵的结果是, 当时记住了, 过后又原封不动地还给了课本。所以我们要及时提醒学生, 对积累本上的精华要有选择地背诵, 只有记住了, 并且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在考试时, 这些素材才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我们教师要带领学生荡起双桨, 去遨游书海, 让学生品尝读书破万卷的甘苦, 享受下笔如有神的乐趣。有了充实的素材文章自然就能够言之有物、论之有据、饱满充实了。

二、观察生活, 关注细节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 其中蕴含着许多的哲理, 如果能够做一个有心人, 关注生活, 随时记录我们周围的点点滴滴, 这些既可以作为我们的作文素材, 又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为了强化同学们的观察力, 每节课我都给学生一个课前五分钟演讲的时间, 并对演讲内容做了相关规定: 必须是针对身边发生的事或时事热点问题或者历史上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评论。演讲当场老师进行点评, 一方面梳理学生提到的事件, 一方面对学生的观点进行引导,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为了这个演讲, 学生必将关注一些社会问题或历史事件, 把眼光伸向生活, 去关注身边发生的事情, 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和现象。殊不知, 来源于生活的素材是最感人, 最有说服力的。这对于学生而言, 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生活反思和素材积累。

三、立足课堂, 回归教材

很多学生都是“书到用时方恨少”, 但如何让用的时候不少, 很少去考虑。其实, 语文课本是作文素材的无尽宝藏, 三年高中语文课程下来, 课上所涉及的东西就很多, 关键还是要有积累的意识。认真挖掘课文内涵, 我们会发现, 从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到课下注释、单元主题, 都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富矿”。那么如何让这些变成自己的素材?

( 一) 多角度深入挖掘教材

一篇课文, 它所传达的主题往往不是单一的, 可以多角度地深入挖掘, 如果遇到相关主题的作文就可以有效利用了。

比如, 学习《沁园春·长沙》时, 除了欣赏诗歌之外, 我们在感悟毛泽东的胸襟抱负的同时, 也感悟到了他的顽强自励及高远的志向。于是我补充了有关毛泽东的一些材料: 他为了锻炼自己, 在风雨交加的恶劣环境下, 勇敢地向山峰攀登, 激发自己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就像美国人特里尔所说:“在中国的历史上, 特别是在20 世纪的中国历史上, 毫无疑问, 也许只有毛泽东通过顽强的自我激励成就了他自己和他的时代。”于是, 凡是涉及到“志向”和“爱国”的作文, 同学们就会很自然地想到这些素材。

多角度地深入挖掘文本, 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主题, 又可以有效的积累素材, 充分高效地利用好教材。

( 二) 专题素材的积累

我们把一个作家或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作品可以做一个纵向或横向的整理, 既帮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 又可以作为专题素材的积累。

比如, 我们将《 < 论语> 七则》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及《 < 孟子> 二章》放在一起, 不仅帮助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儒家的思想, 理解儒家的“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 理解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在遇到修养自身或有关道德修养和浩然正气的主题时都可以运用到这些素材。

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 而作文素材的积累又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很多, 但是要想有所收获, 必须狠下功夫。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来, 就要从现在做起, 从自己做起, 关注生活, 关注细节。

摘要:中学生写作, 最大的障碍就在于素材的缺乏, 想表达观点心有余而力不足。高中生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作能力, 但很多学生的作文却是空洞无物, 因此, 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积累作文素材。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 也是应对高考作文的一大重要策略, 只有这样, 写起文章来才会文思泉涌, 亮点多多。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积累

参考文献

[1]周滢.浅谈高中语文作文素材的积累[J].中学语文, 2009, (36) .

7.浅谈高中作文素材积累方法 篇七

关键词:高中作文;素材;积累

当前,高中生在作文时常常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写作素材的匮乏成为他们普遍惧怕作文的致因。如何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不仅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更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有了丰富而系统的素材,学生作文时自然会得心应手。高中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有很多,现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一、博览群书,开卷有益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都强调了多读的重要性。阅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最重要的方法,也是作文的基础。因此,在日常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应将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博览群书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从而使学生在作文时有东西可写。首先,我们应引导学生在多读课文的基础上广泛涉猎一些与课文有关的精品散文、美文、小说等,并从中撷取一些精彩的语句。其次,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选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列出的一系列经典作品,如《西游记》《骆驼祥子》《格列佛游记》《名人传》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可以周为单位为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量,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暑假、寒假等假期来阅读这些文学名著,并为学生布置读后感、读书笔记等写作任务。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积累量,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最后,我们要鼓励学生多背诵。作文素材的积累不仅要讲求数量,还要保障质量。如果学生只是走马观花地阅读,而没有记住和理解所阅读的内容,那这样的阅读是无效的,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也没有任何帮助。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对所积累的素材,尤其是古诗文中的名篇、名言警句等,必须做到熟练背诵。如果学生能够对古今中外的名篇美文出口成诵,作文时自然会文思泉涌,下笔成文。

二、归纳整理,学以致用

高中语文考试题量大,时间紧,加上考场上情绪紧张等原因,很多学生在作文时都很难及时调出日常积累的作文素材,这是导致许多学生语文考试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考生想在考场上顺利调出所需要的素材,那么他们的大脑中就必须储存有一个系统的素材库,而素材库的形成则依赖于平时的积累。学生平时所积累的作文素材内容繁杂,但语文考试要求学生的素材库必须清晰、简洁、条理性强,这就要求学生要对日常积累的作文素材进行归纳整理。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如下方法对已积累的素材进行归纳整理。首先学生可以从题材方面对素材加以整理,如道德修养、人生感悟、成长奋斗、处世为人、情感志趣等。其次,学生也要对与典型人物有关的作文素材进行系统的整理。例如,学生都很熟悉的宋代文豪苏轼,在烟瘴四布的密州仍然“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体现了他的洒脱;在凄风苦雨的黄州仍然“何妨吟啸且徐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了他的超然;独处荒僻的琼州仍执着地吟唱“九死南荒吾不恨,慈游奇绝冠平生”体现了他的乐观。这些均是学生应重点把握的素材,如果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定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三、回归教材,回归生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文章,就必须掌握丰富的作文素材,而作文素材的源头活水就是我们的教材,就是我们的生活。因此,作文素材的积累要回归教材,回归生活。现在的高中生历经十几年的语文学习,名人事迹了解不少,名句名篇背了很多,课外书读的也不少,但每次写作时仍然觉得无素材可用,常用的还是李白、苏轼、李清照、爱迪生等陈旧的素材,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没有新意。“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学生也常常为此而苦恼,越写越缺乏自信,那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其实如果仅仅就高中三年语文教材中的作文素材和学生生活中的作文素材来说就已经相当可观了。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古今中外的经典人物和经典事例都可以作为优秀的作文素材,如鲁教版第一册教材中就有荀子、贝多芬、梅兰芳、余光中等十几位经典人物,更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至理名言。同时,教材中的内容是学生最熟悉的,因而学生运用教材中的作文素材进行写作也就更加得心应手。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教材这一身边的作文素材的宝库,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整理。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只要学生在作文时不急不慌,灵活运用、合理调度平时积累的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就一定能够写出内容充实、情真意切的文章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和语文打交道,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和语文事件,如精彩的店名、广告词、对联及宣传标语等,这些都是可以运用到作文中的有效素材。总之,回归教材是最便捷的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而回归生活是积累作文素材的不竭源泉。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文素材的积累是作文的基础。在高中作文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素材积累的重要性,并对学生进行素材积累方法的指导。以上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总结、分析了几种常见的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途径虽多,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作文素材的积累是没有捷径可走的,学生要想有所收获,就必须从现在开始狠下工夫,这有这样才能积累更多的作文素材,形成一个丰富而系统的作文素材库,从而为写好作文带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锐.拾得金粉 铸成蔷薇——谈高中作文素材来源及应用[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03).

2.邱春岚.善用素材 争当“巧妇”——从高考阅卷看高中作文素材训练的几个误区[J].语文教学通讯,2009(28).

3.范蓓蓓.以专业精神引领高中生积累写作素材[J].吉林教育,2012(32).

8.成语典故语文作文素材高中 篇八

元朝末年,封建朝廷愈加腐败,各地农民纷纷举起义旗,反抗元朝的统治。这时朱元璋已经领兵攻下安徽和阳,准备继续南下。

在过年那天,他与大将徐达,同乘一条小船,从长江北岸渡过长江。船主是对老夫妻,船夫知道船上坐着的是大名鼎鼎的朱元璋,便高声喊看号子向他庆贺说:“圣天子六龙护驾,大将军八面威风。”

朱元璋明白这是祝贺帝王的话,心里非常高兴,便和徐达轻轻地踢着脚,互相表达庆贺之意。

9.高中作文素材禅理故事 篇九

x前几天读过这样一则故事。唐朝的慧宗禅师因讲经弘法而云游四海,一次临行前,他特别嘱咐他的弟子要好好照顾那几盆未开的兰花。弟子知道师父酷爱兰花,所以每天都特别殷勤地照顾。但在一个狂风大作、暴雨如注的晚上,弟子们因大意未把花搬进屋,第二天看着棵棵兰花憔悴不堪,狼藉满地,弟子后悔不迭。师父回来后,他们忐忑不安地迎接师父。师父知道这件事后,只说了句“我不是为绝望而种兰花”。弟子们肃然起敬之余,更是如醍醐灌顶。

“我不是为绝望而种兰花”,因为禅师眼里没有绝望,他更不希望弟子们绝望。

回想我的人生,失败总是多于成功。我每天在为成绩在班级的排名而奋斗,在为那个六月不再是黑色而努力,然而失败总如影随形,月测考试后那可怜的成绩单,回家后父母脸上写满的失望,老师的目光不再关注,同学们嘲笑的眼神……那一刻,欲哭无泪,失望如潮水一般涌上心头。

“我不是为绝望而种兰花”,如一道闪电划过心头,划开失望厚厚的包围,点燃心中的希望之火,并且开始蔓延。我不禁开始低吟桑德堡的诗句:

我告诉你昨日是已停止的风

是落下西天的夕阳

我告诉你这世上没有别的东西

只有一个充满明天的海洋

一个充满明天的天空

……

10.对高中作文教学中素材收集的思考 篇十

素材从何而来呢?闭目塞听,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里,当然会没什么可写。要收集素材必须做到“走出去”和“勤动手”。

一、“走出去”,多阅读课外书籍

孔子批评自己的儿子说:“不读诗,无以言。”这是与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紧密相关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仍可以套用说一句:“不读书,无以言。”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可是现在每年的书籍数量哪里只是几何增长,人一辈子就算是每天读一本也难穷其九牛一毛,所以读什么书是要有所选择的。

对于高中生来说,如何选择呢?经常有人一说起读书,就向别人推荐名著,但大部分高中生能从这些名著中得到的精神食粮是相当有限的,很多时候反而是读完了不知所云,久而久之,对名著阅读甚至是对阅读都产生了厌恶感。这和名著高深的特点有关,当然也与学生快餐式阅读习惯的养成有很大关系。名著能够上百年来,甚至千年来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很多时候与它讲述的是人类的共通情感有关,可是在触摸这些宏大主题,如关于爱、关于生命与死亡等时,十几岁的学生又能有多少感触呢?归根结底,还是他们的阅历太浅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学生比较能读懂的、容易有感触的文本更有助于他们记在心里,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并在考场上发挥出来,进而提高作文水平。

当然,很多学生一本书读完了,吸收的营养是有限的,能自觉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作文中的就更是凤毛麟角了。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问一问最近他们在读哪些书,帮助他们吸收运用书中的素材。比如,目前学生除了一贯爱读的武侠、玄幻、青春文学类小说外,还有龙应台的《目送》,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等。了解之后,教师应尝试阅读,然后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挖掘教学点。

比如笔者就选择了龙应台的《目送》和《(不)相信》两篇文章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文章涉及的可利用的作文素材及适用话题。我先把文章呈现给学生,交代任务,“找出文章中可以运用到作文中的相关片段情节,并指出适用的作文话题”。学生最开始读《(不)相信》时直呼读不懂,我就让他们多读几遍,然后继续第二篇《目送》。最后他们反馈给我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几乎所有学生都能找到两三个适用的作文话题。比如从《(不)相信》中,他们总结出可以写“信任是有条件的”“事物有两面性”“多角度看问题”“年龄增长会影响对问题的看法”“一直持有希望”等话题。最后我针对他们找到的适用的作文话题及文章本身并结合他们的自身经历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讲解。学生听得挺认真,也很积极地与我互动,因为这篇文章他们也积极思考过,所以有话可说。

利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一些相关素材,更可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收集素材的习惯。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如讨论、辩论给定文章,相关素材链接接龙等。毕竟我们的选材是学生爱读的书,而不是架空的作文材料,所以,比较之下,他们应该更有话说。当然名著也是可以读的,只不过不能放任学生自己去读,因为他们的能力还达不到,教师应在其中起桥梁或掘矿人的作用,为学生搭建发现名著中宝矿的桥梁,必要的时候还要帮他们挖出来。

二、“走出去”,走进社会,走向世界

有这么一句话:“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这句话道出了旅行与读书对充实一个人生命的重要作用。旅行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是亲历社会、接触世界的途径。那么,不想读书的时候,就打开胸襟去拥抱这个世界吧。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各地的风土人情,领略春夏秋冬四季变换,观赏海内外名山大川。光怪陆离、精彩纷呈的大千世界,一定会给学生带来或多或少的感悟。

这些都是可下锅的粳米,可是这些好米常常因为司空见惯而被人们忽略。更何况学生课业负担重,对于灵感是很容易遗忘的,于是“勤动手”记录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但是不可能要求学生做到随身携带笔和本,心有灵感便记之,因为那不现实。我们可以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积累。现在几乎所有学生都有一两件移动设备,而且这些设备是他们会随身携带的,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这些设备去积累收集素材。

比如学生对某幅画面“心有戚戚焉”,那么就利用手机或相机拍下来,然后附上文字说明,当然拍视频也可以,但是也必须附上解说稿。无论是照片、视频还是文字,都将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下锅之米”。可以隔一段时间在班上召开一次展示大会,对完成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对前段时间的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在评价时标准很关键,因为我们的素材最终还是服务于写作的,所以在我看来,材料及文字对写作的实用性应作为最主要的标准,当然如果能够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也是很不错的。

可能有人会指出,学生接近自然、社会的时间很少。这的确是事实,不过就算是在学校,也是有新鲜事的。比如课堂上哪个学生闹了笑话,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当时主人公是什么样的表现?他有怎样的神态、动作?其他人又是什么反应?老师说了哪句话很经典,为什么大家觉得他说得好?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素材,更不用说现在的学校大多都会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了。所以说学生不管在哪儿,校外亦或是校内,素材总是有的。生活处处皆语文,关键看我们有没有深入挖掘它。在这其中教师一定要发挥作用,不断提醒、强化学生,使之形成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也这样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比如,我们完全可以在假期的时候给学生布置这样一个小作业:利用暑假走入自然社会,拍下一幅让你有所感悟、或者让你心旷神怡的照片,配上你当时的心情或评论性文字。学生能完成得非常好,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有自己的一点思考,并且不少学生真地从身边找到了适用于作文的素材。这样的活动如果能够经常开展,对于学生养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是非常有利的,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还会在写作文时缺少素材吗?

当然,作文素材的收集渠道是很多元的,但是无论渠道有多少,“走出去”“勤动手”都是必不可少的。素材的收集方式也不用面面俱到,恰当地选择、有计划地进行就好,关键是要形成一套规范,使之常态化。

11.高中作文成语故事素材 篇十一

文化素材,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长期积累的文化、文学、文段等内容,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材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教材选编了一些经典、耐读的文章,这些文章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极大的丰富了高中语文内涵,也为我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下面就如何利用高中语文素材中的文化素材进行深入分析。

二、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分析

1. 显性文化素材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明显的汉语言文化内容,例如在 《滕王阁序》中,文章内容结构之美、语言组合之美,都将汉语言文化展现出来,而这些内容也正是高中语文课程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在高中语文教材中,还含有很多民俗文化,如各种民间故事、 民间神话、民间歌谣等,鸿门宴、窦娥冤、孔雀东南飞、等民俗文化素材运用于高中语文教材中,极大的丰富了高中语文教材,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以 《荆轲刺秦王》为例,这个故事可以说是广为流传,学生对这个故事十分熟悉,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不需要对故事进行详细讲述,而是开展不同形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对更深层次的文化进行探析,要引导学生思考 “荆轲为什么对燕太子忠心耿耿”,进而引出中国文化中的 “士为知己者死”的文化。

2. 隐性文化素材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除了一些显性文化素材外,还蕴含着很多隐形文化素材,也就是那些不被察觉,却会对文化内容造成影响的素材。高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全面培养人的课程,教材内容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精神实质和道德认同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 始终包含着 《孟子》、《论语》等为代表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从孔孟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底蕴。

三、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有效运用策略

1. 认知显性文化素材

显性文化素材,是高中语文教材中容易被感官上认知的东西,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很多感性的文化素材,这些素材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例如在 《成语: 中国文化的微缩景观》中,详细的介绍了成语的来源,在中国汉语成语中,古代经典作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来源,而越是突出的作品,其成语也就越多,比如 《荆轲刺秦王》一课就出现了: 图穷匕见、悲歌击筑、切齿拊心、发上指冠、 无可奈何、变徵之声等几个成语。成语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体现,也是提高个体修养的重要素材,通过成语的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全面促进个体的发展。

2. 认知隐性文化素材

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求教师让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内容,更是要在感性素材的基础上,开展理性加工,要让学生将感性的知识转变成自我知识结构的一部分,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素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隐形文化素材。例如在 《说 “木叶”》中,这类文章在高中语文素材中是比较少见的,这是一篇文艺随笔,文章通过美学触觉,对 “木叶”意象进行了深入的展述,并细微的辨析了木叶与落叶、树叶的文学意象差别,从而指出 “木”的两面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找出木叶的相关古诗词材料,并让学生在感性材料基础上,深入分析诗歌意象,从而理解诗歌情感,懂得古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真正让学生学会通过感性认知来重组自身的学习方法。

3. 有机整合文化素材

各类文化素材,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语文作为文化传承的一个重要方向,本身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体系,如民俗文化体系、社会历史文化体系、语言文化体系等,可以说汉语言的发展本身就是语言文化的一个发展历史,字形字音的改变、词语的更迭、成语的形成、修辞的发展等,这些内容使得高中语文素材更加丰富多样。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对文化素材的整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才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才能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

4. 融合生活素材和教学

常言道: 文学就是人学,生活就是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应用文化素材时,不仅要对文化素材进行有效的整合,还要将文化素材和生活素材有机结合起来,例如我们学习 《赤壁赋》,就应让学生能体会到苏轼那种面对逆境那种忘怀得失,胸襟坦荡,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就是生活,生活也是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体悟文化,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

四、总结

在高中教学中,注重文化素材的应用,不仅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特别注重语文教材中的显性文化素材的运用,也要注意隐性文化素材的挖掘,将其合理的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摘要:语文教材,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特别是高中语文教材,通过对文化素材的利用能极大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能有效地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新环境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语文教材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就需要充分挖掘利用语文教材中的文化素材。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文化素材,运用

参考文献

[1]李国华.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有效运用的策略研究[J].时代教育,2013(24):118-119.

[2]潘瑾.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化素材的运用[J].中学语文旬刊,2014(1):13-14.

12.我和书的故事高中作文素材 篇十二

第一次接触的书,是一本童话。刚翻开,我便被那栩栩如生的插图吸引住了,我开始阅读,不久就沉浸在书的情景中,宛如身临其境、无法自拔。当时的我天真的认为书只有童话,童话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使我那幼小的心灵十分单纯、美好。不懂人间疾苦。

后来,我长大了,知道书不仅有童话,还有许许多多的类型,它们统称文学作品。

我后来接触的文学作品,便是四大名着。都说文学作品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一个时代的心声,是一个时代的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果不其然,我阅读《三国演义》时,欣赏刘备的仁德、曹操的策略、孙权的胆识。崇拜孔明的神机妙算、云长的义气云天、翼德的豪爽大气、子龙的七进七出。他们使我领略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的品质。《水浒传》让我看到了奸臣当道,一百零八位侠肝义胆、豪气冲天、有勇有谋的好汉只能在梁山泊落草,以“替天行道”为号,集结成当时一股不小的势力,与奸臣抗衡。

后来我又学习了诗歌,祖国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尽收眼底。还有四季、名胜。一一为我打开新的世界。“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庐山的神秘与美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瀑布的磅礴。“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写出梅花的顽强,不畏严寒。“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小草那顽强的生命力和源源不断的动力。

现在我已经学习了小说、散文、诗歌、童话,我学习了如此多,他们统称文学作品,他们不仅仅是一本书,是一位良师,是一位好友,是一盏路灯,是一味良药。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人生,少不了老师的教诲,朋友的陪伴,路灯的照亮,心灵的安慰。

13.热爱生活的名人故事高中作文素材 篇十三

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病导致高位截瘫。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她没有沮丧和沉沦,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张海迪现在的身份是作家,但写作是痛苦的,她得了大面积的褥疮,骨头都露出来了,但她还在写。她又做过几次手术,手术是痛苦的,她的鼻癌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实施手术的,她清晰地感觉到刀把自己的鼻腔打开,针从自己皮肤穿过。第一次听说自己得了癌症,她甚至感到欣喜--终于可以解脱了。张海迪说:我最大的快乐是死亡。但是,她却活了下来。

海伦凯勒

20世纪,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以其勇敢的方式震撼了世界,她——海伦·凯勒,一个生活在黑暗中却又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一共度过了自己生命中的88个春夏秋冬,独自熬过了87年那些无光、无声、无语的孤绝岁月。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被迫把自己幽闭在盲聋世界里的人,竟然奇迹般的毕业于哈佛大学德克利夫女子学院;并用自己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立起了一家家盲人,聋哑人的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海伦.凯勒创造这一奇迹,全靠她那一颗不屈不挠的心。海伦接受了生命残酷的挑战,用自己所有的爱心去拥抱世界,以惊人的顽强的毅力面对人生刻意制造的困境,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属于人生,属于自己的光明面,最后又把慈爱的双手伸向全世界。海伦·凯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盲聋女作家和演讲者,她凭借坚强的意志考入哈佛大学的拉德克里夫学院,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大学教育的盲聋人,曾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人类十大偶像”之一,被授予“总统自由奖章”。次年,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她以一个身残志坚的柔弱女子的视角,告诫身体健全的人们应珍惜生命,珍惜造物主赐予的一切.本书中收录的《我的人生故事》,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 海伦.凯勒,可惜自幼因病成为盲聋人,但她自强不息,克服巨大的困难读完大学。一生写了十几部作品,同时致力于救助伤残儿童、保护妇女权益和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活动。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104岁的萧伯纳

萧伯纳,爱尔兰著名作家,后移居英国。一生写过五十余部剧本和多部小说以及许多其他论著,他活了104岁,这是世上罕见的长寿。

萧伯纳长寿的主要原因:他除了为人开朗幽默以外,那就是他酷爱体育活动。他每天清晨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洗冷水浴,一年四季从不间断。游泳、跑步,到海边晒太阳,骑自行车,打拳,也是他经常运动的项目。

他生活有规律,无抽烟、喝酒嗜好。据他自己说小时候身体和智慧都平平,但他下苦功,坚持在智力、体育两方面加强锻炼。终于成为杰出的长寿的作家。

居里夫人坚持锻炼

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荣获两次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她所以能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从事长期繁重的科学研究,应该说得益于坚持体育锻炼。

14.高中阶段如何积累写作素材 篇十四

在笔者看来,高中阶段的写作主要包含两个方面,首先就是学生的写作技巧,包含各种修辞手法、整篇文章的构思以及在文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法。然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写好一篇文章,学生还需要有着充足的写作素材积累。根据笔者的调查,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开始进行素材积累,来进行初期的写作训练。很多学生认为,初中所积累的素材,足够高中使用了。这种想法是极为不可取的,学生之所以需要进入高中,就是要学习更加深奥的知识,同样的,进入了高中语文写作素材也需要更新,否则,学生的文章就会显得稚嫩。笔者认为,要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积累素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学生的生活着手积累素材

笔者曾经和参与批改高考作文的教师进行过交流,结合高考满分作文选集,笔者发现,这些文章之所以能够取得高分,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感悟,极其贴近生活,无论学生写作的手法是高是低,只要能在字里行间让人感受到一种亲切感,就能称之为一篇成功的文章。除此之外,学生进入高中,意味着在心智和思想上都趋于成熟,他们对于事物的看法同样会产生一定的变化。因此,学生应该对于周围的事物有着更深的认识,能够从一些独特的视角,看到生活中的问题或者得到一定的感悟。比如,同样是对于社会中的“老人扶不起”事件,若是放在小学初中,学生可能只是斥责这种不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而到了高中,学生应该看到这种表层现象下所包含的社会问题,并能对其进行一定的分析。这种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也是学生应该重点积累的素材。

二、从阅读材料中攫取素材

学生到了高中,寻常生活中的积累对他们来说略显不够,这就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来主动获取写作素材,扩大自己的素材储备,开阔眼界。根据笔者的调查,高中阶段的学生主要有两种读物,学生读的最多的自然是语文课本和对应的读本,其中甄选了大量极具价值的文章,学生如果如果能够通过阅读,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素材,会有着较大的收获。除此之外,大部分学生会读类似《课堂内外》的高中生杂志,这里面同样包含着很多新鲜的素材,能够极大地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深化学生的思维。以上是高中学生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

(一)课内阅读,获得素材

对于学生来说,课本才是他们最为熟悉的读物,同时,每隔几年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就会进行一定的更新,保证了其时效性。因此,对学生来说高中语文课本本身就蕴含着大量的素材。

比如《荷塘月色》一课中,“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就是用了通感的手法,而学生如果能够将其进内化为自己的素材,在进行叙事文写作时,就能使用通感的手法来进行适当的环境渲染,这会使学生的文章增色不少。同样的,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学生可以将整篇文章作为自己的素材,在进行议论文写作时,将“拿来主义”换做其他论点,将其中的实例换做其他事件,从而使得整篇文章增色很多。

(二)课外阅读,拓宽素材面

在进行课外阅读积累素材时,笔者认为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首先要让学生买一些高考满分作文选集,这都是同龄人所写的文章,对他们来说较容易理解,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能够明白自己和这些满分文章的差距,从而在写作时更加注重构思,甚至可以将这些满分文章进行合理的改变,内化为自己的文章。2、可以鼓励一些高三学生买散文选集等,阅读散文,加深学生的思想深度,还能提高他们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让他们的文章变的更有文学气息。3、教师需要在报刊、杂志中选择一些对学生来说有一定作用的文字,然后投影在白板上,鼓励学生对其记背,在班级中形成积累素材的风潮,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体来说,素材的积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仍旧十分重要,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对学生的构思和审题进行训练外,还要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事物,用一种更加成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除此之外,还要教育学生争取正确认识课内教学素材,将课文当做写作素材进行积累,在阅读课文读物时,也要认真吸收文章中有利于写作的素材,不断加深思考深度和对于素材的驾驭能力。

15.高中名人故事素材 篇十五

那时正逢经济萧条时期,要想找份工作非常艰难。一家知名医药企业刚刚贴出招聘科员的告示,就引来了数十名应聘者,他也在求职大军之列。

招聘者被一一编了号,他排在50多号。求职者相继沮丧地从招聘室走出来,说:“条件很苛刻,没有大学文凭,没有两年以上的从业经验,一概不收!”门外的应聘者一听,呼啦一下走了不少人。他也不符合应聘条件,可他没走。

不久,又有几名应聘者走出办公室:“年龄要25周岁以上!”

应聘者又散去了不少,但他继续耐心地排队等待。后面的应聘者问:“看你25不到吧?”他点头。那人又道:“肯定也会被淘汰的,不如走掉算了!”他笑着说:“机会难得,即便是不符合条件,也应该试一试!”

结果,他的人生就因“试一试”的勇气而改观。各方面都不符合条件的他,虽然未被招聘为科员,但招聘主管因他形象不错口齿伶俐,破格录用他作了一名药品推销员。参加工作以后,这位没有社会背景和学历的青年,凭借着这份敢于尝试的勇气,一边卖药一边考公务员,短短,就从普通的卖药仔,一路飙升为香港政要。

亚洲金融危机中,他敢于动用外汇金融储备干预股市,以过人的胆识、智慧及谋略捍卫了香港的金融体系。他就是香港特区现任行政长官曾荫权。

后来,在很多场合,他都被问到:成功是不是靠运气?曾萌权就说:“从前人们都说从尖沙嘴坐船到中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水流湍急,会把你带向大海。我不相信,试过一次,意外地发现,虽然坐船到不了中环,但却可以到湾仔或西环,同样是很好的落脚点啊。凡事不要先断定结果,只要你有心尝试,不管是否如你所愿,生活总会给你惊喜!”

16.高中作文哲理故事素材 篇十六

然而在那时,给室内的空气降温,别说是谢多,就连一些科学家也从没做到过。在许多人的实验中。除了高山上的冰雪,这世上根本就找不到可以人工降温的办法。

谢多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工程师,他曾经在矿山工作过,知道怎样稀释空气,从而降低煤矿巷道内的瓦斯浓度。他想,既然空气经过压缩之后会释放热量,那么压缩后的空气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是不是也会吸收热量呢?谢多立即动手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把压缩的空气还原,可以使周围的空气冷却。于是谢多给总统的病房安装了这样的机器,成功地使室内气温从37℃降到了25℃。谢多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台空调的发明者,也使自己由一名默默无闻的工程师一跃成为一种崭新生活的开创者。

吸尘器的发明。同样有过这样“倒过来试试”的经历。有一年,人们在伦敦举行了一次“除尘器”除尘表演。“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就是用风把灰尘吹走,所以当时现场的许多观众都被吹得满身都是灰尘。人们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有个叫布斯的人就想:吹尘看来不行,能不能换个办法。把吹尘改为吸尘呢?布斯回到家之后。他用手帕蒙住自己的嘴和鼻子,趴在地上用嘴使劲吸气,结果灰尘不再到处飞扬,而被吸附在手帕上。后来的吸尘器,就是据布斯的这个设想制造出来的。

17.高中作文成语故事素材 篇十七

高中学生英语写作素材获取的途径,主要涉及到语言素材、内容素材和行为素材三个方面。本文就内容素材的获取途径作一粗浅的探讨。因为写作是对生活的认知与记叙,语言只是一个媒介,所以,学生英语的写作内容素材主要还是通过课内和课外两条基本途径获取的。

第一条课内途径:依托课标,结合教材,创设话题。具体做法:“引→联→演”三步。即:引—从现实中引出话题;联—联系相关课文;演—用英语演绎生活,回归现实。

这样做,就能充分依托《课程标准》,并将《课程标准》为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提供的23个语言基本素材,22种呈现方式,通过高中英语教材中的20个module, 40个unit, 80篇text的学习,化为有效的资源以帮助学生获取英语写作的内容素材和灵感。

比如:在教新世纪高一第一册教材第四单元第七课《Two Metropolises》时,根据《课标》基本素材12—城市和国家(cities and countries),结合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提出问题“What is the theme of the 2010 World Expo?”引出城市这一话题(从现实生活中引出话题)。再通过对课文《Two Metropolises》的学习,了解关于New York and London两大城市的特点(联系类似及相关的课文)。最后由课文中的城市演绎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用英语演绎生活,回归现实生活)。创设三个依次推进,由大到小的话题让学生畅所欲言并落笔成文。结合课文中曾有人对纽约做过预言,让学生预言未来的上海将会是什么样子,提出第一个话题:My prediction about Shanghai. 然后讨论若要实现这个预言上海应该怎样发展,再提出提二个话题:My view on the development of Shanghai. 最后,把上海和自己结合起来提出第三个话题:Shanghai and I. 在提出每个话题的同时,师生一起构建既与话题有关,又和课文有密切联系的主题语料。这样,由远及近,由想象到现实。有利于学生将课文中所学到的知识巧妙的演绎到自己的生活中。

除了自己可以结合教材,创设话题,学生还可以采用摘抄法、背诵法、赏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对课本教材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总结,利于深刻记忆和灵活使用。

第二条课外途径:借助课外阅读,联系日常生活,内化英语知识。具体做法:“选→取→用”三步。即:选—选择合适话题;取—提取内容精华;用—用脑用手实践。

操作以上三步,针对不同的学生,既要注意学生的共同特性,又要允许学生的个性要求。所以,“选”要选其所爱,注意材料的适当性和趣味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取”要取其所需,注意阅读过程的有效性,使其能真正满足学生学习的内需;“用”要用其所思,用其所写,体现实践性和实用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内化知识的过程。

比如:在2010年卡西欧杯作文大赛的题目中,有一篇就是结合上海学生英文报上关于中国达人秀的文章。这个话题当时在学生中间是喜闻乐道的,可以说是选其所爱,符合学生的共同特性;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提取到文章的主旨,也可以提取达人秀比赛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可以说是取其所需,显示学生需求的个性特点;最后,针对“采取这样的方式能否选出中国真正的达人?”展开思考和讨论。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见地非同一般。可以说是用其所思,表现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个性化。不少学生都说这样根本选不出真正的达人。有人认为评委太偏重感情了。也有人认为:刘伟只不过就是用脚弹了钢琴,其弹奏的水平实在是太一般了等等。这个例子说明,因为所选的材料具有趣味性和时效性,提取的话题具有挑战性,所以最后的应用也就具有了真实性和实效性。

上一篇:冬天的风作文150字下一篇:《专业主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