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江南教案设计(共10篇)
1.哀江南教案设计 篇一
《哀江南》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哀江南》课堂实录及说课
余党绪
6月15日,我赴辽宁沈阳东北育才中学上了一节《哀江南》的研究课。下面是课堂实录和说课。
实录
师:沈阳 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有著名的沈阳故宫,有福陵与昭陵,葬着清王朝的两个皇帝: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许多东北人民流落关内,有一支著名的歌曲就唱出了当年东北人民国破家之痛,流离失所之悲。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哀江南》也涉及了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一支同样反映亡国之悲的曲子,这座名城是南京,而这支曲子就是《哀江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上关于《哀江南》的介绍。《哀江南》选自《桃花扇》续四十出《余韵》。这个“余韵”相当于现代戏剧或小说里的“尾声”。既然课文选自“尾声”,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全剧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了解到,《桃花扇》这个名字里的“桃花扇”象征着爱情。《桃花扇》也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我们刚刚学过《长亭送别》,现在就来比较一下《桃花扇》与《西厢记》在故事情节上的异同。我们一起来看投影。(投影1)
师:古典戏剧在爱情题材上基本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故事情节模式。第一步是“才子佳人,一见钟情”。《西厢记》里的张生与崔莺莺是这样,《桃花扇》里的侯方域与李香君也是如此。侯方 是明末名士、复社文人,在文化界和社会上都有一定的影响。李香君是秦淮河边的名妓,色艺双全,才艺俱佳,两人果然是一见钟情。第二步是“风云突变,节外生枝”。美好的爱情注定要经受更多的磨难。侯李二人生不逢时。明末崇祯皇帝即位后着力整顿朝政,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代中兴之主。他清除魏忠贤,魏忠贤余孽四处流。有一个流窜到南京来的阮大铖,如丧家之犬,急着要与以复社文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修复关系。明末知识分子在社会上是很有影响力的。所以他抓住侯李成婚的机会,给侯方域送了一份厚礼,但是却遭到李香君的拒绝。 句古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这话用在李香君身上就很不公平,李香君是个很有气节和见识的女子。李香君的拒绝在侯李与阉党余孽之间埋下了矛盾的伏笔。正在这个时候,李自成入京,崇祯皇帝带着他的后妃女眷自尽了。作为陪都的南京,就上演了一出立新主子的闹剧,结果阮大铖这些阉党占了上风。他们成了一个偏安朝廷。历史上的东晋和南宋都是偏安朝廷,毕竟还做了一些 复国土的努力。这南明王朝却只顾窝里斗,只顾争权夺利,醉生梦死。于是,侯李的苦难也就开始了。侯方域被逼逃亡,李香君先是被逼改嫁他人,不从,以死相拼,血洒宫扇。这扇子便是侯方域送给李香君的定情之物。有人稍加点染,勾勒成“桃花”样子,这便是“桃花扇”的来历。这就是第三个阶段,我把它叫做“一波三折,苦苦相争”。侯李二人对爱情忠贞不屈,苦苦相思,与张生崔莺莺无二。
师:大家知道,张生与崔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这就是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的“大团圆”结局。那么,《桃花扇》是这 吗?
生1:不是。侯方域与李香君最后虽然相见,最后却又分手,两个人双双入道了。
教师:知道为什么吗?
生1:好像是国家灭亡了。有一个世外高人指点他们,他们意识到连国家都没有了,爱情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醒悟了,就出家了。
师:是啊。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个高人是怎样点拨这一对男女的。 (投影2)
师:就是这句话叫两个痴情男女幡然醒悟。原来,正当侯李二人双双沦落的时候,清兵南下,南京岌岌可危。阉党和他们的主子仓皇逃亡。国家亡的时候,侯李二人却大团圆了。从爱情的角度来看,他们终于修成正果,但是孔尚任却让这一对男女双双入道,可见作者另有寄托。这就是“课文导读”里提到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戏剧表现的重点是“兴亡之感”。
师:知道了故事梗概,我们就来看课文。课文由宾白与曲词两部分构成。中国古典戏曲以唱为主,所以“白”叫做“宾白”,“宾”就把“ ”的作用讲得很清楚。这与西方尤其是古希腊戏剧不同。古希腊戏剧以“白”为主,而“唱”(合唱队)往往作 背景而出现。但是,“宾白”是戏剧的有机部分,读曲品曲必须注意宾白。我们来读这段宾白。我想请三位同学来诵读这段宾白。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声音比较适合朗读这段宾白?
众生:沧桑的/悲伤的/低沉的/成熟的……
师:是啊,虽然我们都还不够成熟,也没有经历过什么沧桑,但我们可以揣摩人物的心态,体验人物的情感。情感的体验是可以超越时空和年龄的。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支配乐,名字叫“哀郢” 这是根据一首同名诗谱写的曲子。这是谁的诗作?
生2:屈原。“郢”是楚国的故都。这是屈原在秦国灭亡了楚国后因怀念祖国而写的诗歌。 师:这个同学知识面很广。 曲子表达的也是深沉的亡国之悲。曲子用中国最古老的乐器“埙”演奏。当代作家贾平凹说过“埙”能表现旷古的悲凉与沧桑。现在我们就在配乐朗诵中体验这旷古的悲哀和绝世的伤感。(生分角色朗诵)
师:在朗诵中我们可以体验出人物的心情。读宾白,我们要解决三个问题。首先,这段对白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的身份分别是什么?
生3:苏昆生,樵夫;柳敬亭,渔翁。还有一个老赞礼。
师:要注意“渔樵”二字的组合。你们在哪篇文章里见到过这种组合?
生4:《赤壁赋》。“渔樵于江渚 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师:对,“渔樵”在汉语里本来就有隐逸的意味。推荐一支古曲《渔樵对话》,也是表达逍遥、遁世、逸的。值得一听。
师:第二个问题:苏昆生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他在南京究竟过哪些地方?
生5:明孝陵,明故宫,长桥、旧院等秦淮河一带。
师:他的 情是什么样的?
生6:哀,恸,还有伤心。
师 明白了这些,我们就来读以下七支曲词,看看下面这些曲子是怎样与宾白的这些信息对应的,又是怎样表现这种“哀”“恸”与“伤心”的?我们先来一起朗读,读的时候思考一下,这七支曲子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不一样。
(齐读七支曲词)
生7:前六支曲子是间接抒情 是寓情于景,第七支则是直抒胸臆,所谓“放悲声唱到老”,也就说明了抒情时不加掩饰,痛快淋漓。
师:很好。既然是“放悲声唱到老”,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放声朗读第七支曲子,如何?
(生齐声再读第七支曲词)
师:这段里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
生8:“ 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师:这是“谁”在“看”?
生8:苏昆生。
师:好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他以这样一个局外人的语气来表达,说明他对南明王朝的极端恨和失望。
生8:统治者忙着醉生梦死,忙着大兴土木,忙着穷奢极欲,挥霍享乐,也正是这些忙碌,决定了他们必然灭亡,讽刺了南明这个短命王朝的必然命运。排比句给人一种很急促的感觉,好像历史盛衰在一瞬间发生。
生9:“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最让我感慨。我想起了刘禹锡的古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物是人非。莫愁湖是那时南京的繁华市区,现在却了无人烟,晚上只有鬼哭了,很恐怖,很阴森。前后对比,叫人感慨。
师:两位同学的分析很到位,让我们心里很有感触,我们再来读一遍吧。
(生齐读)
师:接下来我们来欣赏前六段,鉴于时间关系,我们做一个分工。每个人选取自己最欣赏的一段来谈谈,作者是怎样表达那个“哀”“恸”与“伤心”的?
(学生读书。思考。组织表达语言。)
生10:我特别欣赏《驻马听》这支曲子。古代社会地位最尊贵的是皇帝,皇帝最尊重的人是他的父亲,是他父亲的父亲,是他父亲的父亲的父亲……可是现在,埋葬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明孝陵却成了牧场,山羊在这里自由自在地吃草。其中一个“群”字说明了不是一只偶尔来此,而是经常有许多羊来,可见这里荒无人烟啊。“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中的“抛”,说明鸟儿根本没有忌讳,胆子很,没人照看。还有“罩”字,说明枯枝败叶积聚得很厚。
师:说得真好。最后一句“牧儿打碎龙碑帽”其实也同样很精妙。这位同学很注意达技巧。他特别强调了明孝陵墓主的身份:皇帝。他的话揭示了宗法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所谓宗法社会,就是按照血缘关系来决定人的社会地位与价值的社会。中国人非常敬重死去的先人,不要说皇帝,就是普通老百姓,也是这样。有句俗话,说“好像被人挖了祖坟似的”。大家知道的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和盛宣怀,不就因为主张修铁路电报而遭人咒骂么?因为修铁路排电缆,要动地脉要挖人家的祖坟啊!十三陵,沈阳福陵、昭陵,那么大的规模,那么大的气派,也可想见当年也一定把守森严!可是如今明孝陵却成了牧场。这其中包含了多少变化啊!
生11:我特别欣赏《沉醉东风》一段,写明故宫的。这里 强烈的对比。墙倒塌了,玉柱也倒塌了。以前皇帝和大臣议论军国大事的地方,现在却“舞丹墀燕雀朝”。我觉得这话里似乎有讽刺的意思。
师:何谓“讽刺”?
生11:以前这是大臣朝见皇帝 地方,可是现在皇帝没影了,大臣们也不见了,只有燕雀在这里朝拜。其实,燕雀只是在这里游戏觅食而已。
师:好。我也想告诉大家,别看朱元璋是个乞丐出身的人,可是做起帝来,还真像个皇帝。明朝是个君主专制登峰造极的时代,宫廷礼仪很森严。朱元璋很注重自己的威仪,大臣上朝时必须跪着回答皇帝的问话,我们在电视上看到宣读皇帝诏书时总是以“奉天承运”开始,这也始自朱元璋。朱元璋认为自己是天下的皇帝,也就是全天下人的父亲,把君父的权力推向端,实行极其严酷的刑法和廷杖制度,打首辅大臣如同打自家孩子。可以想见,皇帝上朝的时候,宫廷里该是多么威严肃穆,大臣们多么肃静庄重!可是如今,却只有鸟雀在这里玩耍了。借助于权力、暴政来实现万世不衰的梦想,今天看来是多么不可靠啊!
生12:我最欣赏《折桂令》一节。我喜欢这里的对比。“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秦淮河曾经盛极一时,勾栏瓦肆,富商云集。可是现在到哪里找他们啊?人说“物是人非”,我说是“物非人也非”啊!
师:总结得很精妙。
生12:还有“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说的是现在生意没法做了,当年逢年过节的喜庆活动也没有了。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以前的秦淮河,一定是热闹非凡。我把这句话改成“灯船端阳闹,酒旗重九飘”,就是以前繁华时的景象了。
师:精彩!这样灵活地化用文章中的词句,很有表现力。尤其是这个“飘”字用得好!
生13:还有《太平令》一节。“不怕小犬”一句,没有狗叫了,说明这里没有人烟了。还有“枯井颓巢”,说明旧院一带没了人气,荒凉冷落了。
师:好的,今天我们的曲词鉴赏先到这里。快下课了,我想我们再回到我们开头说的“兴亡感”。南明王朝匆促间起来,眨眼间消亡。改朝换代,尤其是频繁的改朝换代,赵钱孙李,你方唱罢我登场,周吴郑王,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给社会生产、百姓生活、文化发展带来了很多灾难,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也给社会心理带来许多阴影,人们好像总是生活在末世之中。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人,在这个潮流中常常有一种无能为力和难以把握命运的渺茫感。这不能不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感慨。所以,《哀江南》虽然表达的是对南明王朝的思考,是对三百年大明江山的思考,但传达的却是一种能够超越时空的历史领悟。
(投影3)
师:想当年,据说秦始皇来到南京,看到这个地方虎踞龙盘,颇有帝王之气。于是便下令开凿秦淮河,以泄去金陵王气。他以为这样就没人可以和他争夺江山。可是修建秦淮河并没有能保住他的一统江山。朱元璋加强专制,统治严酷,控制森严,同样没能摆脱灭亡的命运。历史总是在兴亡盛衰的循环中转圈子。这是值得每一个人思考的问题,包括我们现代人,包括我们中学生。
师: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课外阅读书。
(投影4)
师:《华丽家族》是华东师大教授萧华荣先生写的一本反映六朝时王谢家族兴衰的书;《万历十五年》是一本反映明朝政治的书,其中写到万历皇帝、张居正、海瑞、李贽、戚继光等人物,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明朝,写法也与一般的历史著作有很大不同,可读性强。这些读物可以帮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历史。建议一读。下课。
说课
在语文教学上,我一直将语言的魅力、文学的韵味和文化的视野作为我追求的三要素。
语文课无论怎样翻新,无论怎样百花齐放,语言都是这门课的核心要素。如果放弃了语言这一核心要素,不管教学过程有多么花哨,教学手段多么先进,课堂氛围多么热烈,它都有可能异化成空中楼阁。我听人讲《逍遥游》,整堂课不涉庄子《逍遥游》,却大谈特谈诸如自、逍遥、绝对的自由与相对的自由,等等,不仅远离文本,也远离了庄子命题的历史文化背景。语文的人文价值是由语言来负载的,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我在设计《哀江南》的教学时,首先关注的,是课文的语言因素。我认为,能够引领学生体悟课文言约意丰、精美雅致的语 魅力,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一方面,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诵,通过朗诵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分析,通过对语言的咀嚼和理解来把握课文表达的历史沧桑感。繁琐的语言分析总让人厌倦,而静心的体味却能让人陶醉,精当的点拨更能人启迪。《哀江南》是戏剧中的登峰造极之作,它的语言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比如宾白,虽然寥寥几句,却把人物 其身份、心态表露无遗。通过分角色朗读,我们可以感受到苏昆生的儒雅、柳敬亭的粗犷和老赞礼的持重。作为民间艺术家,柳敬亭关注长桥旧院、秦淮粉黛,而老赞礼则更为关心皇城。柳敬亭的反应是捶胸顿足,而老赞礼的反应却是一句深沉的感叹。如此的语言表现功力,不能不令人惊叹。七支曲子语言优雅,表现力更是非同凡响,通过对明孝陵、明故宫和秦淮一带的荒凉萧瑟的渲染,淋漓尽致地反映了时代变迁的印迹,这样的分析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内涵着眼于语言这个根基,文学的韵味乃是题中应有之义。《哀江南》本来是一部文学经典,而不是历史文献。所以,以欣赏的姿态面对文本,以主体的情思占有文本,是阅读必须的。我个人的体会,教学中最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与想象活动,一旦学生的情感体验被激发,想象空间被扩展,教学就能走进文本,走进作品人物。《哀江南》字字看来都是血,每一处景致都渗透着亡国之痛,家国之悲。我在设计课堂导入这一环节时,从历史文化名城开始,从沈阳的“一宫两陵”开始,进而谈到“九一八”,谈到《松花江上》,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沉思与想象的状态;中间播放的古埙曲《哀郢》也是希望营造一种体验的氛围。从课堂实效来看,这些铺垫对于激发学生有效的情思活动是产生了积极影响的。文学作品是一个“场”,要引导学生走进这个“场”,全身心地沉迷于这个“场”。进了这个“场”,他的情思活动就能直接指向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效率由此就产生了。本课将曲词品鉴作为教学目标,虽然也有重点字句的反复品味与分析,但对于课文里出现的修辞手法、表现方法、字句的锤炼,还是作了淡化处理。我想,只要学生理解了历史兴亡感这一主旨,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语言技巧服务于表达的需要,离开了表达,语言技巧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许因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太重视技巧层面的分析,学生心生厌倦,反而不去思考这些技巧的表现作用,经常是大而化之地敷衍了事。说到“比喻”的好处,总是形象啊生动啊更有表现力啊之类的套话,学生几乎形成了条件反射,一见比喻就将这一套术语搬出来了。语言分析必须服务于内容的表达,文学的追求要求我们少一些匠人的气息,多一些艺术的特质,多一些整体把握,少一些零敲碎打。
语文教学还应该追求丰厚的文化底蕴。语言背后站立的是文化,汉语的背后站立的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一个词语就是一部经典,一个诗句就是一部历史。我希望语文课有更多的文化色彩。我将《西厢记》与《桃花扇》作比较,是希望学生能在阅读中形成总结、归纳和比较的思维习惯。我将“渔樵对话”“埙”“明朝的宫廷礼仪”“帝王的陵寝”“秦淮河的开凿”等问题做了介绍,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我介绍朱明王朝的宫廷礼仪制度,就是为了将当年的帝王威仪与后来的破败对比,显示王朝破落的历史必然性。残酷的剥夺、严密的控制、森严的等级、滴水不露的教化,都难以改变其破落的命运。王朝更迭,历史盛衰,任何专制统治都难逃这个历史的命数。
专家评课
大气实在的一堂课 陈钟
《哀 南》一课,党绪上得很大气,有板有眼的,不花俏,不张扬,很实在,也很成功。文本的内与外、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讨论、师 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活动之间的关系都处理得比较好,学生有较充分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方式诵读课文。
《哀江南》选自孔尚任《桃花扇》第40回“余韵”。三百年前,新编历史剧《桃花扇》的诞生 曾轰动了整个北京城,王公贵族争相传诵,连康熙皇帝也派人找来观看。读后连声骂道:“弘光皇帝太可恶!太可恶!”整部《桃花扇》的演出,很少带“余韵”。“余韵”常以传统折子戏的形式出现。《哀江南》文学欣赏价值极高。它生动地抒发我国古代文人沉重 亡国之痛和社会变迁中的那份沧桑感。因此,它往往能够超越时代,拨动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弦,激起深深的共鸣。
谁教《哀江南》教得最好?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在风云变幻的动荡时代,梁启超自身特有的人生体验、深厚的文学功底以及对昆曲艺术的挚爱与娴熟,边说边唱,边拍板,边落泪。凡聆听过梁 生讲课的莘莘学子无不为之动容。今天,我们已经不可能再达到梁启超先生那样的境界了。但是,曾经多少人倾倒、痴迷的昆曲艺术中的典雅,古诗词中的含蓄、细腻,以及根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难道不是当代语文教育应当汲取的营养吗?
一般人教《哀江南》,很少注意词曲前的一段宾白。党绪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真是个有心人。这段宾白写得太精彩了。苏昆生是李香君的 师,从他把明孝陵说成是“宝城”“享殿”,便足见这位老艺人--唱曲名家的职业修养。对于苏昆生南京一行的叙述,老赞礼与柳敬亭由于身份、遭遇、性格的不同, 注的重点是不同的。当苏昆生讲到“皇城墙倒宫塌,满地蒿莱”之时,老赞礼暗自“ 泪”,叹道“不料光景如此”;而大胡子柳敬亭则不然,原是个说书人,闯江湖,走码头的,听苏昆生说“长桥已无片板,旧院剩了一堆瓦砾”,禁不住“胸”直喊:“恸死俺也!”两人表达自己内心苦痛的方式也是不同的。三个老人就是这样栩栩如生地活跃在我们的眼前。
苏昆生一直在江南秦淮河一带教曲,为什么要编一套北曲呢?因为南曲一般比较委婉、缠绵,而北曲慷慨、苍凉。这套沉郁、悲怆的北曲好唱出了《哀江南》的主题。开 之前,苏昆生有句叫白“俺樵夫啊”,道出了自己如今只落得退隐山林,以砍柴为生的尴尬处境一种无奈与自嘲。渔樵(柳敬亭做了樵夫)对话本是散淡的、远离尘世的,但面对现实的巨变,怎能掩饰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怨恨呢?这就是昆曲艺术的细腻处,它很少有费笔,有多余的笔墨。我还想补充一点苏昆生大段吟唱前还交代了一个动作--击板,因为昆曲的演唱是没有过门的。板声一起,器乐演奏与演员演唱是同时开始的。著名学者赵景深概括昆曲表演的特点,用了八个字:“同起同落,载歌载舞”。在苏昆生放声悲歌时三人都有非常美妙的舞蹈动作,苏昆生的稳重、老赞礼的儒雅、柳敬亭的粗犷,构成一幅叫人赞叹不绝的动人画景。
孔尚任说:“凡胸中情不可说,眼前景不能见,都借词曲咏之。又一事再叙,前已有说白者,此则以词曲代之。”作者在这里提醒读者要关注曲词与宾白的关系。
在新课程标准的观照下,怎样教好《哀江南》,我非常同意党绪的见解:紧紧抓住“辨析”与“诵读两个环节,以促进师生互动,共同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梁启超说:《哀江南》是哭声泪痕之书。语文课应该通过辨“词”析“字”, 隐含在曲词中的“哭声”与“泪痕”揭示出来。首曲中“猛抬头秣陵重到”一个“猛”字,陡然一转,写出了苏昆生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而一个“重”字,则起到了提领全篇的作用,表明南明灭亡、事态变化今昔之时间界限,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的基调。课堂上,党绪示范性地重点分析了一曲,余下的曲子交由学生自己钻研,细细品读后全班交流。非常高兴的是,我到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也在那里逐字逐句地揣摩。谈到一个“剩”字时,一个学生说:“剩”表示原来是有的,而如今只残存一片废墟了。这个字贴切地表达了故国情怀。我想,读这篇《哀江南》,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细腻,大而之,又怎能感悟它的精髓呢?
诵读的指导重在节奏与情 的准确把握。郭沫若先生说:“节奏是力与时间的组成。”它不是纯粹的技巧,同样建筑在对文本的正确理解上。不少学生,包括有些青年教师在读到“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时,一句比一句响,一句比一句快,一句比一句激烈,这显然符合苏昆生此时抒发的“哀”与“悲”之情。同样,整套曲的结尾“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读这个“诌”字,要读出苏昆生在两位老友前的“自谦”与“自侃”。诵读“放悲声唱到老”六个字,声音要略带沙哑与苦涩,一字一字地有力地吐出来,声断气不断;特别是最后一个“老”字,第三声,首腹尾都要读清楚,要表达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沧桑。这样才能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可以有一二分钟的静场,让学生在沉思中结束一节课的教。
我不太赞成把《哀江南》的教学纳入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轨道上;也不太赞成整理出一条苏昆生到南京的行走路线图,概括出一个“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可能我的观念老化了,我总觉得现今有些语文课有点像数学课把课文演绎成一个公式,印证某个概念或某个术语的材料。语文课的语文味全没了。复旦大学学者王德锋教授在一次上海的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说,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性灵的启发,而不是理性的思考。语文课怎能只重结论,而轻感受呢?这个意义上,用点精力在对《哀江南》《长亭送别》《游园惊梦》这些经典篇目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文章请注明来源于:中学语文大观园 www.zxyw.cn
2.《哀江南》.. 篇二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瀑发,动人心魄。
(二)《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臣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孳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漕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诗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三)曲词鉴赏。
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秣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
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谢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
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于景物描写之中。
[1][2]下一页
3.《江南》 教案设计 篇三
《江南》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3江南
备注
教学时
两时
上教师
罗钰绚
教学目标
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两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字和竖钩、竖弯两个笔画。
2正确朗读文,背诵文。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重点
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文,背诵文。
教学难点
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2记清鱼在诗中游动的先后顺序。
教学方法
视频法、图片法、游戏法、创设情境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时
一、视频导入,揭示题
l导入语:同学们,这节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我们要去哪里呢?请看视频。
(播放“最美中国——江南水乡”的视频,老师配合视频进行讲解)
l讲解语: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的地方叫江南。江南可大了,长江南面的广大地区都是江南。无锡、苏州、杭州好多地方属于江南。江南可美了,这里就是江南水乡。瞧,这儿有一条条清清的小河,河上有一座座弯弯的小桥,河里有一条条各式各样的小船,河的两岸有一座座古老的建筑。人们特别喜欢到江南水乡游玩。夏天,当我们乘船来到江南的荷花塘边,你就会看到一番迷人的风景。
l老师提问:谁来说一说,视频里是什么地方啊?
(板书题:江南。并出示生字卡“江”“南”,全班同学齐读题。)
l学习“江”。
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
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l学习“南”。
导学:引导学生关注l的发音,不能错误地发成n,以及是前鼻音而不是后鼻音。
二、创设情境,逐句初品文。
第1、2行(第一句)诗的教与学:
l【谜语导入】老师提问:江南有一种东西特别漂亮,同学们来猜猜它是什么?
上出示谜题: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白衣裳,坐在绿船上。(谜底:荷花/莲花)
l【补充外知识】江南的荷花特别美丽。荷花也叫莲花,有白色的、粉色的、红色还有紫色的。夏天荷花盛开,接着它们会结出果实,叫做莲蓬。莲蓬里面藏着莲子,把莲蓬剥开取出的莲子是绿色的,我们要给它们再剥掉皮。你们都吃过莲子做的什么食物呢?
l【学习第1行诗句】平时我们不会直接去采莲子,在市场上就可以买到。那今天我们跟着江南采莲的姑娘一起去采莲了,看到景色那么美,莲蓬那么多的时候,会想说什么?——“江南可采莲”
(采莲姑娘想告诉大家,哇,江南的莲子是个好东西啊,大家快来一起采!)
l【学习生字】采莲姑娘在这句话里还想教同学们一个生字:可。
重复先前的学习要求:先读准字音,然后看清字形,再想一想用什么好方法记住这个字。
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同学们先观察。
同学们跟着老师按笔顺书空。
(4)然后在本上描红并跟着书写三个。完成得比较快的同学,老师提醒在生字上标上拼音,学有余力的还可以把PPT上的词语抄上去。
l【学习第2行诗句】采完莲子,我们和采莲姑娘一起在荷花池上划着小船。这时,采莲姑娘对你说:“你瞧,这是莲叶!”(出示莲叶的图片)大家看到的莲叶是什么样子的?(PPT上出示:________的莲叶)
我请同学来说一说。(引导学生从莲叶的颜色、形状、数量以及观感来说→多、绿、美)
(出示第二行诗句:莲叶何田田)这行诗中有一个词语也是写荷叶多的、美的,我看哪位同学最先把它找出来?(田田)
【指导第1、2行诗句朗读】全班有节奏地齐读,分小组读第一、二行诗。(出示第一、二行诗句)让我们把江南荷花、荷叶的美读出来好吗?
第二时
2第3-7行诗(第二、三句)的教与学:
l【学习第3-7行诗句】采莲的姑娘一边采莲,一边唱歌,她们多快乐呀!姑娘们美妙的歌声吸引了我们的水里的小精灵——鱼儿。可爱的小鱼在荷花池里干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读就可以知道了。
(1)小鱼们在莲叶间玩游戏,它们游来游去。
(出示第3行诗句:鱼戏莲叶间)
我们跟着采莲姑娘一起来观察一下,鱼儿是怎么游的?
(出示鱼儿游动方向的动画图【PPT】)
(2)我请一名同学来回想刚刚鱼儿是怎么游的?
(3)【堂小游戏】再请四位同学拿着“东”“南”“西”“北”的生字卡片分别站在室四周,其他同学扮演“鱼儿”,在老师读到哪句诗,就朝哪边站(结合多媒体的动画和小游戏的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更快地记清本诗鱼儿游动的方向)
l【学习生字】好,我们的“鱼儿”(同学们)游累了,停下来学习两个生字补充能量。学习要求会写的生字“东”、“西”。先要求同学们跟着老师书空,再打开本描红一次,跟着写生字三次。完成得比较快的同学,老师提醒在生字上标上拼音,学有余力的还可以把PPT上的词语抄上去。
l【堂链接生活】鱼儿能记清自己游去了什么方向,那我们的同学们呢?有没有分不清“东南西北”的?没关系,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来分清楚。
(PPT上出示:早晨上学去,面向太阳走。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左面是北,右面是南。)
l【检验需认生字学习情况】老师这次故意没有先教同学们学习生字,可是在每句诗上都标上了拼音,不知道同学们刚刚能不能认识所有的字了。所有,现在老师想来考考大家。
(1)在PPT上先一个一个地出示需要会认的生字,全班同学拼读。
(2)PPT出示9个需要会认的生字,男女生比赛认字、开小火车指读。
l【整体朗读文】老师进行节奏和感情上的朗读指导,通过带读、全班齐读、分小组读等方式,旨在让同学们熟读成诵,尽量在堂上能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朗读文,背诵文。
4.《江南的冬景》教学教案设计 篇四
课堂上借助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让学习者在问题驱动下进行深层研讨,在交互讨论中,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体味“散文的心”。教师要构建核心问题情境,方式有两种:一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是教师预设问题情境。本设计主要采用第二种。
【目标定位】
通过赏析语言走近古典诗词修养极高的作者,感受作者消受“江南冬景”的方式——散步。
【教学环节】
一、导入
以欣赏“江南印象”的多媒体课件导入教学,背景音乐《江南采莲曲》,图片中穿插诗句:“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接着,由江南印象引入江南才子郁达夫,让学生通过课前看“江南的郁達夫”资料,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1927年:不满于同仁的软弱,宣布脱离“创造社”。
1933年:时代更加风雨飘摇,先生携爱妻回到杭州,停止了心的漂泊,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江南——精神的家园。
1938年: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离开了江南。
教师总结:这期间有他在那个发黄时代的苦闷和奋斗、爱情和友情、忧郁和美丽。本文写于1935年12月,也就是作者回到江南想寻找自己精神家园的那段时间。那么,这段时间里作者眼里、心中、笔下的江南又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建构起对文本内容的初始感受,为问题探究做好充分铺垫。具体操作如下:自由朗读文本,找出作者认为的江南冬景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明确:明朗的情调。
三、细读文本
教师预设问题,让学生鉴赏画面情境,引导其进行审美感受,有表情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处,然后描绘自己的感受。如喜欢的一个画面、一种色彩、一种气氛。
一种颜色:“绿”,根边总带点绿意,所以,让人感觉不到岁时的肃杀。因为,那就是希望,就是春天的信使。“白”的雨与“乌蓬小船”渲染的就是一幅中国古典水墨画。
“红黄”的加入,让这幅江南农村悠闲的水墨画有了一份柔柔的暖意。
一种气氛:老翁小孩曝背谈天,那是一种最淳朴、最暖心的画面,是最让游子心里柔软的一种气氛。
这种“明朗的情调”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课件提示思考角度:词语锤炼、句式修辞、观察描写(色彩、白描、工笔、写意、各种感官、各种角度……)、视觉层次、表现手法……
明确:这种“明朗的情调”首先得益于五彩的文字。灰的云,白的霜,红的叶,雪白的桕子,根边带着绿意的赭色的草,青天碧落,白的雨,淡墨的远村,乌蓬的小船,红黄的垂暮天,白茫茫的雪野……
这种“明朗的情调”还得益于变幻多姿的角度和丰富多彩的层次。①北国的正衬,闽越的反衬,德国的推测,最有把握的是北方的夏夜,藉了这正衬和反衬,江南的冬景焉能不诱人?②一个人郊野的独处,三五人把盏喧哗,一群人在大门前的曝背谈天。③雪景图中时间的顺序:日暮→冬宵→更深人静→第二天早晨。下雪的程度:欲雪→微雪→风雪→深雪。④濛濛烟雨的静与喧哗酒客的动;雪夜的明暗交辉;霜与晨土的明暗交辉;对饮候雪、深夜独归、以雪月梅为伴深居畅饮、黎明踏雪寻梅。⑤天空、屋檐、泥地、树巅、草地、江岸、山野、河港——丰富的视角,高下参差,长桥远阜,远近相接。⑥前三幅细细描摹,写雪景雪趣时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雪有雪的情致,微雨有微雨的韵味,晴天有晴天的快活——无法拒绝的自然美,无法拒绝的人情美,无法拒绝的心境美。藉着这样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明暗相衬、高下相倾、远近相映、疏密相间的变幻的角度和丰富的层次,江南的冬景焉能不鲜活?
四、由思而悟,深度阅读文本
作者认为消受“江南的冬景”的最佳方式就是“散步”。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散步”?
明确:作者在第5、6、9、10段中明确写出了自己用“散步”来消受这儿的美景。实际上,“散步”贯穿了文章的始终。作者走到了门前,走到了山郊,走到了河港,走到了村头村尾。这表面看是身体的散步,实际上是心灵的散步,是作者走出阴霾,走出狂躁,走出苦闷,走出低迷,走到阳光下,走到和风中,走到微雨里,走入纯净的世界,不管霜风雨雪,都一如“明朗”,这是心的境界。这也是美学的境界,是美学的散步,作者在这里发现笑容,发现色彩,发现生机,发现温度。
【教后反思】
5.哀江南教案设计 篇五
1、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每首诗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通过学习惠崇《春江晓景》,体会江南水乡的早春景象,感受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学习《江南春》,让学生在美丽、凄迷的景色中,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5、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感受春天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
这是两首描写春景的诗,一是画中景物,一是现实中的景物,要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的意境。
二、难点
1.学习惠崇《春江晓景》中诗人边观察边展开想象的写作方法。
2.学习《江南春》,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3.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出示《春江晓景》图,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l.简介惠崇。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著名的画家,善于画鹅、鸭等小动物。
2.揭题:(点击课件)《春江晓景》图,这是惠崇画的一幅画。
3.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他在诗、词、散文的创作上都有很高造诣。惠崇《春江晓景》这首诗就是他为好友惠崇的这幅画题写的。
二、自读诗句,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熟读诗句,勾画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组内交换意见,扫除理解障碍。
3.指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深入探究,引发学生展开想象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节奏、语调、语速)。
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1)认识蒌蒿、芦芽、河豚,减缓想象难度。
(点击实物或图片)
蒌蒿:长在洼地的一种野草。
芦芽:芦苇的嫩芽。
河豚:味道鲜美但肝脏等部位有剧毒的鱼。在近海,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2)抓住诗中具体景物,展开丰富想象。
①边吟诵,边想象画面。
②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3.诗人从哪些景物感受到春天就要来了?
(桃花刚开,鸭子戏水、蒌蒿长势很旺、鲜嫩的芦笋从土里钻出。)
4.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面上的景物吗?
(不是,是作者依据画面景物展开的想象。)
四、小结
1.读了这首诗,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抓住了画面上几枝桃花、嬉戏的鸭子、满地的蒌蒿、短短的芦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活生生的江南水乡春景图。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正是河豚欲上时”从画面上看得到吗?
(这是作者通过观察岸上、水面之物弓没的联想,它在告诉人们:桃花开放、春江水暖、蒌蒿满地、芦苇冒尖,也就是河豚上游产卵繁殖的季节。)
五、指导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对照画面朗读。
2.背诵古诗,想象画面。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l.指名背诵第一首诗。
2.指名描述诗意。
过渡:诗人苏轼笔下描绘画中的江南春景是那么美,现实中的江南春天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二、揭示课题
1.解题《江南春》:江南的春天。
2.介绍作者: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二十六岁中进土,曾做过幕僚,很不得志。他关心民生疾苦,在任地方官期间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楼台”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点拨:《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朝展的酒旗。)
6.归纳: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7.讨论: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8.有感情地朗演这首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9.背诵古诗
四、延伸拓展
1.两首古诗同是诗人笔下描绘的江南春景,可表达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想一想,自己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2.为《江南春》完成一幅诗配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为课后生字扩词。
4.用自己的话说说两首诗的意思。
六、板书设计
6.忆江南教案 篇六
一、诗情画意中触情。
1.赏读江南诗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课,课内外贯通)
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江南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的最爱,赞颂江南的诗我们积累了很多,你能背出其中的一些诗句吗?
2.欣赏江南风光(拉近学生与江南的距离,消除陌生感)
江南为何如此独具魅力?想感受一下吗?(音乐起,乐声中播放江南风光)师旁白:这就是草长莺飞、杏花春雨的江南,这就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的江南,这就是小桥流水、曲径回廊的江南……江南,以其山明水秀、景色宜人的独有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3.明确江南方位(学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江南指那些地方,有同学知道吗?(出示中国地图)师生共同交流明确:江南一般指长江以南的地区,长江把大地分为两部分,长江以南的地区称为江南地区,长江以北的地区称为江北地区,这是地理学上的叫法;文学作品中的江南一般指的是以苏、杭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一带。
4.紧扣题眼读题(抓住题眼培养学生的语感)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年青时曾漫游江南,后来又在江南为官,江南旖旎的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诗人又创下一组千古绝唱(板题:忆江南)
①看到这个题目你怎么读?-----忆江南(怀念之情)
②这是67岁的白居易在回想江南啊,该怎么读?----忆江南(深深的怀念)
③这是67岁的白居易远在河南洛阳追忆江南啊,该怎么读?----忆江南(痴痴的想念)
二、读通读顺中悟情
1.读准字音(学生自主读书)
诗人为什么如此想江南呢?请大家放开声音,反复地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争取熟读成诵,不读到自信十足不要停下来。
谁来准确地读给大家听。教师相机指导读准“ 谙ān 居 jū 不bú”的读音。
课件出示需要指导学生读准的字句。
师:别看这首诗只有短短27个字,有几个字音还真不好读,我们一起读准它。“谙”是个生字,请大家跟老师写一次这个字,写完后多读几次,记住它的字形,再看看注释,弄清它的意思,然后想一想“风景旧曾谙”的意思。
2.读通诗句 字音读准了,谁能流畅地读给大家听。
3.了解词性:
读着读着大家是不是发现这首诗和别的诗有些不一样啊?(学生会发现诗句长短不一。)
师:像这样句子长短不一的诗体叫做词,关于词同学们有那些了解呢?(师生相互交流中共同明确)
词,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句子长短不一,原是配乐吟唱的,句子的长短随歌调而变化,词又名长短句。
忆江南是词牌名,又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谢秋娘。
古人写了一首词,按一定的旋律来吟唱,这旋律的名称就叫词牌名。
4.读出节奏,理清层次(合作学习)
因为词当初都是要配乐吟唱的,所以,词又是有节奏的,是朗朗上口的,试着读读看,与你的同伴交流一下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自读、合作、交流中明确词的节奏与层次)
江南好,第一层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第二层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第三层
5.理解词意
读了这么多次,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吗?
三、品味语言中生情
词意读明白了,我想同学们一定也明白诗人的心声了,诗人在述说什么?(教师据学生的理解相机交流)
1.赏读“好”中感情:
诗人在赞江南(向往江南)。那个字告诉你?(好)诗人开篇就用一个通俗的“好”字来赞颂江南,就请你读出诗人的赞扬之意,向往之情。
2.赏读美景中的深情
①、江南风景好,什么风景,(江花、江水)好在哪里呢?(江花红胜火,江水绿如蓝)
②一红一绿色彩艳丽,对比鲜明,就请你读出这红花胜火,绿水如蓝的美。
③花比火红,你如何知道?一个“胜”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那你怎么能把这花读得更红、更艳? ④这里的花为什么比火还要红?
⑤江南的花在你的印象中应当是什么颜色?那诗人为什么只说红?(红是江南所有明艳与生机的代表)一个“红”字多凝练呀,它写尽了江南所有的生机与明艳,让我们一起读出这生机盎然的美。
⑥“蓝”指什么?(出示蓝草图片,认识蓝,了解其用途)
⑦从这个“蓝”字你又感受到什么?这水为何会如此碧绿、晶莹、清纯、明亮?那么你怎样把这春水读得更美?
⑧这样的美景想看吗?下面请大家跟老师到开满鲜花的江边走走(音乐起),教师深情地吟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学生闭幕静听,想象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身临其境,你会怎么说?会怎么做?(会大声感叹,会把它画下来,拍下来,会流连忘返……)多美的江南春景啊!
假如此时你就是漫步江南小桥上的游人,你会怎样吟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假如你就是那江中轻摇船撸的船夫,你又会怎样吟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假如你就是词人白居易,你又会怎样吟诵?-----“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赏读“忆”中痴情
这就是词人久久难忘的江南春景啊,想到这生机盎然的江南,词人----能不忆江南?这是个什么句?告诉你什么?那个字告诉你词人想江南?(忆、谙)请你读出词人对江南的想念,深深的想念。
四、探究原因中入情
请再放声地读读全词,看能不能把整首词读成一个词语?找找整首词是围绕哪一个词来写的?(忆)(引导学生弄清总分总的结构,理清层与层之间的联系)
1.词人为什么这样想念江南?因为江南好,好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还有别的原因吗?请大家借助注释,读读白居易远在北方洛阳写的一首春景诗,相信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悟。魏王堤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闲行到日西。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注释: 魏王堤:洛阳城郊一个有名的风景区,堤岸种满了杨柳。
“花寒懒发鸟慵啼,信马行到日西。”写冬去春来,但仍春寒料峭,那种百花争艳、莺声燕语的春日繁华景象还远未出现。看不到一点可以驻足观赏的春天景象,诗人也只好在长堤上信马闲行,颇为无奈地消磨时光。
何处未春先有思?柳条无力魏王堤。” 春天还没有来,但已经使人有了春天的情思的正是魏王堤上柔弱无力地垂拂着的杨柳。
花发得比江南晚,水怎么样呢?洛阳有洛水、伊水,离黄河也不远。但即使春天已经来临,这些水也不可能象江南春水那样碧绿。不难设想,当作者信马寻春,看见的水都是黄的,花呢,还因春寒料峭而懒得开。
这就是诗人此时居住的洛阳的春天,而诗人旧曾谙的江南已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了,触景生情诗人-----能不忆江南,此时再读这句你又体会出了什么?(极度的思念,无限的感慨)请你读出极度思念,无限的感慨。诗人在思念中赞叹,在感慨中想念我们一起读。
3.白居易想念的仅仅是江南的春花、春水吗?江南好,除了景色美,还好在哪些地方呢?(引导学生说:天气好、人好、人杰地灵、美食多……),师:一个“好”字,包罗了诗人对江南的无限赞叹和向往之情,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
《忆江南》是一组词,读读其它两首,看看他还在思念什么? 出示
《忆江南》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杜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翻译】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象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山寺寻找皎洁月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玩赏那起落的潮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重新玩游?
《忆江南》其三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翻译】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象朵朵迷人的芙蓉,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诗人思念杭州的什么?忘不掉苏州的什么?(教师反复引导学生吟诵-----“山寺月中寻杜子,郡亭枕上看潮头。”“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赞美、回忆江南的表情、神态来读,或者想像诗人作诗的心情,大声的赞诵读,或小声的感叹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4.词人想念江南的美景、想念江南富饶的物产,还在想念江南的什么?读读这段资料,看看自己又有怎样的感受?
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市长)三年已满,要离开杭州了。他为杭州人民留下了什么呢?一湖清水,一道芳堤,六井清泉,200首诗。离开杭州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 白居易离开杭州之后,又担任过苏州刺史等职,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师:江南景美、物美、人更美。忆往昔这一切多么妙不可言,一切的一切融合在一起,凝成了白居易词中的一个字——“好”。
想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不由地赞-----江南好; 想到“山寺月中寻杜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白居易又一次赞-----江南好; 想到“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白居易再一次赞-----江南好。江南景美、物美、人更美,让诗人(读)-------能不忆江南? 江南人民对诗人如此爱戴,让诗人(读)-----能不忆江南? 诗人对江南人民深切思念,让诗人(读)-----能不忆江南?
江南是诗人心中忘不掉、抹不去的情结,(读)------能不忆江南?
同学们如果说古诗词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那白居易的组词《忆江南》就是一朵最艳的奇葩,让我们带着对这一组词的独特理解再深情地诵读这一组词,一起背诵这一组词。
结束语:同学们腹有诗书气自华,好的古诗词、好的现代文一定要背,我们正处在背诵诗文、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课后让我们继续积累古诗词,因为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愿同学们在精典诗文的熏陶下个个气质如兰
教学反思:
一、古诗词的教学教师有较高的文化底蕴
古诗教学中既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也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对诗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驾驭全诗,才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诗中“有生命的东西”,才能给学生一个充分施展主动性的天地。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虽然高度重视了这一点,尽量运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感染学生,但由于自身的文学功底不是很深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导语、过度语、以及评价语都还显不精彩。另外,教师虽对《忆江南》这组词有了自己的理解,介绍了诗人与江南的渊源,介绍了江南独特的景色,理解了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等,但还不深不透。因此一定要在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上,在深钻教材上多下功夫。
二、古诗词教学要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意境
本课的教学中我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学中,我多次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是本课教学中较为成功的一点。
三、古诗词教学要注重朗读训练,品味古诗意味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本教例中,我采取引导学生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感悟词的韵律美。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就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例如:教学“能不忆江南”时,虽然短短五个字,教师却反复引导学生朗读,体会“忆”的深刻含义。教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教师采取了个别读,教师引导,齐读,师生接读等多种形式,特别是接读使学生情绪高涨,此时,较轻松自然地理解了内容,体会了情感。重视朗读训练也是本课教学较为成功的一点。
7.江南教案(两课时) 篇七
5、江南(两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反思课文教学1.导入“同学们,江南水乡,河流众多,许多人家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碧波荡漾的池塘,我们一起去看看吧!”2.一行。“这美丽的地方就是江南,江南可采莲,知道莲指的什么呢?”出示莲蓬的图片。3.第二行。出示荷叶图片,“同学们说一说荷叶是什么样子的”“田田”一词的解释。4.第三行。“看到采莲姑娘这么开心,小鱼儿也来凑热闹了”“如果你是一条小鱼,在这池塘中你想做什么呢?”“戏’做游戏。5.4~7行。“鱼儿是怎样做游戏的呢?”出示板书,“小鱼儿在莲叶间,一会儿游到东面,一会儿蹿到西面,一会儿钻到南面,一会儿溜到北面,它们在来莲叶间到处玩耍嬉戏。你觉得这时候小鱼儿心情怎么样“6.放课文音乐。1.学生自由读课文,不懂的字,通过拼音帮忙。2.学生反馈问题。学生想象画面有感情读第一句。3.学生反馈。并读第二句,读出荷叶茂盛的,采莲人很高兴的情感。分男女比赛读。4.学生反馈。读第三行诗句5.齐读课文4~7行。看黑板,指导其理清方向顺序。带着快乐的心情读课文4~7行。分小组读。6.认真听,试着跟着唱识字教学1.出示生字卡片,教读,组词。“今天这首诗里,我们又认识了几个新的汉字了,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熟悉它们吧”2.写字练习。“同学们会认一些字了,我们再来学习写写一些字哟”,教读笔顺笔画,再板书。提示学生书写中注意的事项。1.齐读,学生组词。分组读、分男女生读生字教学完后指名反馈教学识字情况。学生告诉老师她的笔顺笔画。老师板书学生练习书写。板书设计
江南
北
西
鱼
东
8.小学江南教案 篇八
1.会认“江”“南”“采”等9个生字。会写“可”“东”“西”3个生字。
2.掌握竖钩、竖折两种笔画,掌握“氵”“ 十”“艹”3个偏旁。3.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图画和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课时]2课时
(配乐),小朋友们,请大家把眼睛闭上,这时你划着一叶小舟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荷塘中,荷叶长得密密层层,碧绿碧绿的,像一把把碧绿的大伞。荷花也开了,有粉白的,有粉红的,就像一个个美丽的少女。呦,还有那饱满的莲蓬多诱人呀,采莲姑娘们也划着小船来采摘莲蓬了,她们说着、笑着,欢笑声飘荡在荷塘上。小鱼也来赶热闹了,它们在荷叶间游来游去,玩得多高兴啊!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3课《江南》 2.复习:
我们已经在早读课上学习了生字老师要检测你们学习的成果;莲叶和鱼儿下面藏着秘密,谁敢来探秘? 复习生字,齐读词语。
同学们十月的江南处处洋溢着收获的喜悦!1.江南可是个采莲的好地方!引读:江南——
2.看,现在我们就来到了一个池塘的旁边。(指黑板画)清清的池塘里,莲花开了,一朵有一朵的姿态,想婷婷玉立的少女?莲叶长得怎样的?谁能说说看。
3.你要怎么形容这么多的莲叶?诗人也觉得莲叶好多啊,他在诗中就写了一句,表现莲叶的多,你能找到吗?请大声读出来!4.是呀,江南可真是个采莲的好地方,它的莲叶如此之多,不止一片水田,而是两片、三片„„连绵不断地伸向远方,这就是莲叶——何田田!
5.指导朗读:谁再来赞叹一下莲叶!何其多,怎么这么多
正是因为江南可采莲,吸引无数采莲人来到这里,她们乘舟穿梭在莲叶间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鱼儿也被她们感染了也一起快乐起来!听他们在干什么?播放音乐 引读:小鱼一会儿游到(),一会儿游到(),一会儿游到(),一会儿游到(),好像再跟莲叶()。3.让我们也来做一条快乐的小鱼吧!4.指导朗读:
做小鱼的感觉怎样?你最喜欢到哪边玩耍,就读那句
用高兴的心情来读读这几句!要让人听出小鱼游动时的各种姿态,比如你想像鱼游得快时,就读快些,想像鱼在自在地游,就读轻松点。江南那么美,鱼儿那么快乐,同学们那么 让我们快乐的背诵
六、指导写字。
1.接下来,让我们写一个字,其实,字写好了,也是一幅漂亮的画。出示“鱼”:
师边范写“鱼”边述:这是鱼头,“田”是鱼身,鱼尾巴在水里就是“—”。生练写两遍。
2.自己观察“可”、“西”二字,说说注意点,集体书空笔顺。3.练写生字。教学反思:《江南》是一首选自《汉乐府》的古诗,描绘的是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诗句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插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展现了一幅荡舟采莲、莲叶田田、鱼戏莲叶的美丽画卷,可谓有景、有情、有韵。孩子们读来心情愉快,琅琅上口,便于在诵读中陶冶儿童美的情操。由于在开学初就让孩子们背诵了这首古诗,所以读准字音的时间就可以省去不少。不忍放弃这美轮美奂的《江南》,所以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调整为诵读。课后反思整堂课,有三处较为出彩的设计,对学生诵读、理解古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美景美乐,入情入境。
“同学们,能背过《江南》吗?”“能——” “那你们想看看《江南》吗?”“想——”
伴着优美的古典乐曲,一叶小舟驶入眼帘,秀美少女浅笑盈盈,乘舟徐徐穿过满池无边翠绿的莲叶,仔细采撷半睡的粉莲„„教室里静悄悄的,孩子们似乎被这美景惊呆了。抓住这个时机,我播放了配乐的范读,短短几句小诗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有的孩子禁不住小声地跟着诵读起来。整个课堂似乎顷刻间移到了莲池边。
二、巧妙讲解,渗透诗意。
创设了这样的情景后,将画面转换为第一句诗的景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句诗中的“何田田”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没有单独讲解字词的意思,而是将其融入对整句诗的描述之中。“现在,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湖的莲叶,你想说些什么?”“莲叶真多呀!”“莲叶真美呀!”“莲叶又大又绿!”“满湖的莲叶又大又绿,绿油油的,像一把把大伞,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学生交流后,引导朗读:“小朋友们说得真美啊!老师好像也划着小船,到了湖面上。我们一起来把第一句读一读,看看能不能把莲叶的大,莲叶的绿,莲叶的美读出来。”鼓励学生站起来,配上动作读。学生入情入境的神情,陶醉的眼神,稚纯的语音,舒缓的动作告诉我,“何田田”一词在学生的脑海中已形象可感,他们已经悟出了文字间蕴含的美。
三、品读美文,拓展深化。
最后一个环节,我引入了另外一首写莲的诗篇:(唐)王昌龄《采莲曲》,同样配画配乐让学生欣赏。可能他们对具体词句的理解并不准确、深刻,可是从孩子们饶有兴味的诵读中,看得出江南、莲池、古诗已经深深地吸引了他们。本节课我的教学目标已经实现。当然课堂中也有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
一、我将本课的目标和重点定为诵读古诗,所以对识字的处理就比较简单,没有对生字做具体分析。如果将分析、识记生字和书写生字全部放到下一课时进行,那么教学任务就比较紧,应在第一课时进行部分生字的识记。
二、将理解难点“何田田”放入整句诗的叙述之中,有的孩子并不能很好的理解。课后问“莲叶何田田”是什么意思,个别孩子不能说出“莲叶很多很绿。”这说明课堂上的处理还不够,需在第二课时进行强化。
三、整堂课以诵读为主,识字处理简单,写字也没有设计到。若在出示课题时,进行“江”“南”二字的识记和写字教学,既可以分散重难点,也可以训练学生的多种技能。
9.古诗《江南春》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朗读古诗,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从中感受自然美。体会诗歌的内在节奏美。
2、入情入境,读中感悟,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方法,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教学用时:0.5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举行诗歌朗诵赛,引入新课,理解诗题,感受美。
1、分组举行小型诗歌朗诵赛(侧重写景方面的诗)
2、点击课件出示配景诗《江南春》,板书课题:江南春
(师)江南指的是长江以南,大家对江南应该并不陌生,能不能回忆一下,哪些诗人曾带我们游览过江南的美景?
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江南的诗词。如《忆江南》《泊船瓜洲》等。
3、(师)“春”又让你联想到哪些诗词呢?
学生诵读有关描写春景的诗词。如《游园不值》《惠崇春江晚景》等。
4、(师)江南之春是一番怎样的美景呢?(生发挥想像,自由表达)我们一起看看诗人杜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卷。
二、整体感知,初步自学古诗,品词析句,体会美。
1、(师)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听朗读,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点击课件,出示景——诗——配乐朗读。读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自由表达。)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对照注释,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或根据需要进行探讨研究,合作式学习)注意读准生字的音,观察生字的形,老师随机点拨提醒学生生字的音、形跟哪些字的音、形易混,注意读正确、写正确。然后抽读,齐读。
3、(师)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呢?把诗中描写描写景物的词画出来。啼莺 绿树 红花 水村 山郭 酒旗风 寺庙 楼台 烟雨
4、(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景物加以描绘,说说词语所表达的意象。
辽阔的千里江南 黄莺在欢快地歌唱 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 傍水的村庄 依山的城郭 迎风招展的洒旗 数不清的寺庙 迷蒙的烟雨
5、(师)想像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江南春景图?(江南地域辽阔,春景繁富。“千里” 之内,处处杂花生树、红绿相映、黄莺歌唱;“千里”之内,水村山郭,处处酒旗飘扬;“千里”之内,“南朝四百八十寺”点缀于山水佳胜之处,金碧庄严,楼台隐现。霏霏细雨,淡淡轻姻,使无边春色在烟雨空蒙中更显出迷人的风韵,这正是“江南春”的典型特色。突出这一特色,就把“江南春”写活了。)
三、理解诗意,感悟情
1、面对同一情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因为每个人的认识和经历都是不同的,你猜测杜牧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下这首诗的呢?这种心情在诗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2、学生有的认为杜枚是愉悦的,有的认为他当时是有些伤感的,结合课文及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展开辩论。
3、(师)诗人在在赞美风景秀丽的江南时,暗含着对祖国命运深深地忧虑,他是借景抒情,这是古诗常用的表现手法。(例举《夜泊秦淮》等诗进一步说明)
板书设计: 江南春 唐•杜牧
10.哀江南教案设计 篇十
小学音乐《江南小曲》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音乐
3、课时: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网上聆听歌曲
二、教学课题
以“走进江南”为主题情景,用看江南——唱江南——赏江南三个系列情景将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在听、唱、看、学等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茉莉芬芳》的美、《茉莉花》的情。
1、能用柔美纯真的声音学会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
2、能安静的聆听古筝独奏曲《茉莉芬芳》,感受乐曲优美的旋律。
三、教材分析
《茉莉花》是一首人们喜听爱唱的民间小调,流传于全国。江南各地有很多不同的曲调,都各具特点,而《茉莉花》是传唱较多的一首。它以抒情秀美、婉转流畅的旋律和既纯真又含蓄的音乐形象征服了外国人民的心。
《茉莉芬芳》是一首写景的乐曲,主旋律优美抒情,完整的向我们展现了一幅以春光明媚的江南水乡、清纯少女、鸟语花香为背景组成的画面。教学中结合听赏,引导学生领略其江南美景,为之陶醉。
教学重点:
能用柔美纯真的声音演唱《茉莉花》
教学难点:
唱好歌曲第五乐句中的八分休止符:“03”。
教学准备:
教学用琴 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件一套 录音机 教学磁带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听、唱、想、说、动”五个方面着手进行,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课堂中去,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去感知歌曲、演唱歌曲和表演歌曲,使他们在爱学、乐学的基础上获取音乐知识、形成技能。
五、教学过程:
(一)、看江南
1、情景引趣:
在老师的记忆中,有一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多么美的景色!诗句中描写的地方就是我国美丽的江南,请大家欣赏一下老师收集的图片。
1)幻灯片展示江南秀丽的风光。
2)说说江南:
再刚才的图片中,有没有你们熟悉的地方?有谁到过这些地方?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江
南?(学生畅谈、回忆)
再百度搜索图片:
杭州的西湖 &W1024&H680&T6924&S132&TPjpg让熟悉古筝的学生说说古筝的音色特点(婉转、秀丽、动听)介绍演奏古筝的姿势,并学一学。
师:演奏乐器有很多种,让生认识一下其他乐器。(生搜索其他乐器并小组交流)。
3)主题欣赏
引导学生创设情境,随乐哼唱主题音乐并参与表现。
想象自己正在美丽如画的湖畔边演奏古筝边欣赏美景。
(二)、唱江南
1、激情导入
江南的美景真是美不胜收!描写江南景色的乐曲也是这样美!那江南的歌又是怎么样
呢?让我们一起来听赏一首江苏的民歌——《茉莉花》!
2、听一听
教学磁带:听赏歌曲《茉莉花》感受歌曲优美旋律。
百度搜索茉莉花图片点击展示。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fm=detail&lm=-1&st=-1&sf=2&fmq=***09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DC%D4%C0%F2%BB%A8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茉莉花》只是其中的一首,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茉莉花”的作品呢?(小组合作,百度搜索)。找生回答找到的“茉莉花”的音乐,有熟悉的音乐跟唱一下。
3、动一动
师:茉莉花美不美?这么多描写茉莉花的歌曲直接说明了茉莉花的美丽。
说说茉莉花的颜色、形状。
师:请你试着用手来模仿茉莉花,让我们身边也开满茉莉花吧。
随乐边听边模仿花状,闻花(呼吸),参与表现。(百花齐放)
4、说一说,唱一唱(解决难点)
美丽的茉莉花真是让人爱不释手!“让我来将你摘下,送给别人家”听到这一句的时候,你有什么感想呢?
1)引导学生想象自己闻着茉莉花的香味,正要摘花。
2)体会自己想摘花又舍不得的心情。
3)带着对茉莉花爱惜的心情,(课件展示)第五乐句,唱一唱,感受八分休止符“03”(空半拍)。解决难点。
4)课件展示歌曲《茉莉花》,学唱茉莉花。
5)师弹琴,生完整的演唱歌曲。
5、歌曲的演唱及处理
1)说说自己对歌曲情绪的理解。(优美、婉转)
2)谈谈对歌词的理解,引导学生说出相同的乐句(歌曲的第一、二乐句)在演唱时应用怎样的情绪?(力度增强)
3)随乐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并能用手模仿花瓣参与表现。
4)生自由练唱
5)小组合作练唱,巩固。
6)展示
(三)、拓展
师:《茉莉花 》是一首誉满中外的歌曲,有很多的歌唱家和演奏家都曾演唱和演奏过这首歌曲。我们湖南的歌唱家宋祖英在奥地利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演唱的开场曲就是《茉莉花》!这也是中国的歌唱家第一次站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舞台上。现在咱们先来认识一下宋祖英!(生自己动手搜索宋祖英图片)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这精彩的一幕吧!
百度搜索点击大屏幕播放:
http://video.baidu.com/v?word=%CE%AC%D2%B2%C4%C9+%CB%CE%D7%E6%D3%A2+%DC%D4%C0%F2%BB%A8&opt-video=on&ie=gbk
1)说说自己的感受(骄傲、自豪)
2)说说宋祖英演唱的歌曲跟自己演唱《茉莉花》在情绪、节奏上有什么不同?并跟唱。(进一步掌握歌曲)
师:茉莉花的演唱形式很多,宋祖英是以独唱的形式来演唱的。你知道这首歌还有哪些演唱形式?(巩固知识:歌曲的其他演唱形式。)
3)除了歌曲以外,很多演奏家也很喜欢这首《茉莉花》。而且曲调更加优美、动听!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听赏由中国“女子十二乐坊”演奏的《茉莉花》。
百度搜索点击播放: http://video.baidu.com/v?word=%C5%AE%D7%D3%CA%AE%B6%FE%C0%D6%B7%BB%DC%D4%C0%F2%BB%A8&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oq=%C5%AE%D7%D3%CA%AE%B6%FE%C0%D6%B7%BB&f=3&rsp=8
(四)、课结
边听音乐边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聆听了江南小曲——《茉莉芬芳》,学会了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共同领略了江南的美景,收获真不少。以后老师会带大家去更多的地方,去感受风格各异的民族音乐。让我们一起随《茉莉花》走出教室吧!
教学反思:
《茉莉花》是一首人们喜爱的民间小调,曲调抒情、优美。其学唱是非常简单的,课前我就让学生在网上聆听了这首歌,所以学生学的非常快。我把重点放在了歌曲的处理上,通过欣赏、对比让学生有感情的去演唱这首歌,但是有些同学在情感方面还是表达不出来。课中,我让同学们模仿花的形状用手势表示出来,扮闻花状,闻的过程中,有的同学便顺利的做出了吸气——呼气的过程,更好的运用到歌曲中,抒发歌曲的情感。歌曲中的休止符是我作为难点去解决的,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理解各不相同,关键是让学生注意到这里有休止符,学生难以自主发现,主要靠老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能理解并能在歌曲中正确表现即可。这个班的学生在休止符的处理上还是很不错的,只有个别同学体现不出来。
《茉莉芬芳》是一首写景的乐曲,教学中结合听赏,引导学生领略江南美景。在课堂中我通过互联网百度搜索与之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知、听赏,最大限度的开拓学生的视野,不仅提高学生的感受力,也对课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搜索一些音乐和图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因为现在的孩子对微机特别的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对他们而言都是“小菜一碟”,根本难不倒他们,所以兴致会非常的高。这也就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注意情景问题设置上,力求在符合新课标基础上,以精确而生动的语言来牵引、唤起学生活动思维,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音乐课堂教学的特点,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诸如舞蹈、尝试对歌曲的改编创作、小品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多角度学习。同时要鼓励学生、用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在课堂上想唱就唱,充分唤起学生活泼好动爱跳爱
唱的天性,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平台,让音乐课成为“活”的课堂。
姓名:高莉莉
学校:昌邑市都昌小学
联系电话:***
【哀江南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语文《哀江南》说课稿12-09
江南小镇教案06-30
《江南》教案10-04
江南教案01-05
六年级上册语文《江南春》精选教案12-23
江南 教学设计09-15
语文《江南》教学设计06-08
忆江南教学设计10-12
《忆江南》教学设计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