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做中学理念

2024-10-18

教学设计做中学理念(共8篇)

1.教学设计做中学理念 篇一

首先,它从时间分配上转换了师生角色。

传统课堂老师在讲台上似乎讲得越清楚、越透彻,学生就理解得越到位,而实际上老师越讲自己越明白,学生却是越听越糊涂。高效6+1课堂中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两个环节属于老师的点拨、讲解、归纳、总结,其余环节属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积极展示、补充完善、迁移运用……这样在学习时间上给予学生充分的保障,由过去的老师摘桃子喂给学生吃,变为学生自己摘桃子来品尝。学生能更多的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更激发了他们求索的兴趣和学习的热情。这是一个教学理念上的突破,我们老师更是在实践中不断被学生的创造性所震撼。

其次,它从学习方式上体现了高效性

美国权威杂志《Science》发表的中国科学家研究成果,结论是:动用感官越多,学习和记忆效果越好,当视觉、听觉等全身多个感官一起调动起来的时候,大脑会产生更加深刻的“烙印”。高效6+1课堂体现了多器官、多途径的学习方式,如视听结合的导环节、阅读理解的思环节,分组讨论的议环节,动嘴动脑的展环节,手脑结合的练环节等方式综合使用,调动了口、眼、耳、脑、手等多种器官综合活动,利用了更多的大脑通路,从而建立了更多的神经链接,在大脑中产生了更深刻的“烙印”。

高效6+1课堂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引领着我们老师不断前进,经过一年多的实践,我们更多的体会到了6+1课堂的奥秘,且受益颇丰。一是“精心”:主要体现在备课

上好一节6+1的课,备课很重要。在初备时要求组员要精心分析自己的学生,精心设计思的问题和议的问题,并且设计怎样突破重点与难点,还要考虑课堂的突发事件,这样才能在集体备课时有收获,才能把握对本节课思路,才能集本组的智慧与你的课堂上。

在集备时点名发言,在发言过程就会发现初备的情况,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评价。整个教学流程发言的一般为两到三个人,其他人作补充,并说出自己的展示方法、导与检的内容,然后主备人把初备的提纲发到组员中,说出自己的思路,然后共同探讨、修正提纲。定出议和展的问题和方法,定出最佳的导和检,集集

体智慧与本节课。然后再教研明天的提纲、课件,根据上节课的情况再修正和重复明天的各个环节,保证明天高质量的完成一节课。

集体备课完后,提纲一定要进行调整、修正、补缺。提纲是上课的基础、是本节的魂,在做提纲时,本着以考纲为准,以学情为基础(根据学生试做提纲情况,初步了解学情,确定提纲的量),以夯实基础目标,做到一轮复习的知识点的全覆盖,重点要突出。学生能通过提纲上的导向性信息能通读课本,填写常考的知识点,并能够记准记牢。重点的内容设置梯度,使学生能自学或讨论能答出规范的答案,达到基本能够掌握。高考的频点可以以总结的形式出现在提纲上,为评打基础;或改编成题的形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时分析掌握。所以集体备课完后,一定要对提纲再次修正和补缺,加上必要的导向性信息,细化每一个问题的提出,细化每个知识点在提纲出现的形式等。

但有了初备和集备还是不行,重要还有复备,要上好一节6+1的课复备太重要了,要求组员要认真分析提纲上的问题你要如何操控,重点怎要让学生突破,虽然议展在集备时已经确定,但还得研究自己课堂议展的把控,这都必须仔细分析,精心安排。所以说初备上好课的基础,集备是课堂高效的一个保证,复备才是课堂成功的关键,要想上好必须“精心”备课。当然还要要检查复备的情况,我们年级要求组长至少一周听四个人的课,并且当天下午第四节至少要评课15分钟,我常常在评课时,对组员的课整体做一评价,指出不足,让改正,同时要把一节课做的好的也要告诉他,以后要保持和发扬。

二是“放手”主要体现在课堂

首先是“思”的环节,这个过程要督促学生认真的思考,还要注意学生的思的情况,要发现学生做导学提纲的共性的问题和个性的问题,为议、展、评做准备。这个过程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开放学生的思维。

其次是“议”的环节

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议,比如课本上的基础知识点的填空,可以不议,再者思的过程中几乎都能填对的不议。其次学生开始议后老师尽量做一个聆听者,不要在某一组那里指手画脚,不要评价学生议的对与错,不要打断学生们的议,不要把老师思想灌输进去,老师一定要“放手”。老师可以在议的过

程中找出要展的对象,比如学生共性的问题,听学生议的过程的错误说法,这可能就是本节课的易错点和易混点,老师要对应提纲做好相应的记录,为展或评时打基础。

最后说“展”的环节

生物课上的展我把它分成几类,不同的课堂展的方式和方法不同,一种是课本基础知识的展示,要求学生背着回答,巩固课本知识。第二种是是典例分析的展示,典例分析主要侧重基础知识点和易混点的考察,要学生分析题干和分析运用到哪些知识点都要展示出来,看学生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第三种是合作探究的展示,合作探究常常考察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展示时要说出获取信息的出处,是题干还是图形,还是选项等,要求教师逐步渗透审题的方法和策略,使学生逐步的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为二轮复习做铺垫。在展的环节要一定“放手”,要学生大胆展示,提出自己和小组的观点,老师不要打断、不要代劳,我充分体会到学生的思路比老师广,比老师点子多,相信学生,放开学生,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你会发现他们有多么的聪明。尤其让学生展示共性问题的或比较规范,有益于学生深刻的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课堂

1、课堂要做到“精讲、互动”,教师讲授的时间累计不超过课堂时间的1/3,并做到“两精讲”、“四不讲”。即精讲重点、难点、易混点,精讲思路、方法和规律;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通过探究能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不讲。使课堂每一分钟的效益发挥最大化,彻底改变“满堂灌”、“一讲到底”的现象。

2、教师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体现出探索(观察)、研究(思维)、运用(迁移)三个认知层次。

3、科学设计导向性信息,让学生在教师导向性信息的诱导下,完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导向性信息一定要体现科学性、渐近性、诱导性、发散性。

4、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鼓励学生积极热烈讨论,人人踊跃发言,竞相大胆展示。

5、整个教学过程要让学生做到“七动”,即动手做、动耳听、动眼看、动口议、动情读、动笔写、动脑思。总之,要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探究,全身心投入,充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6、每节课的教学高度,“要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桃子”即为知识,“让”强调的是教师的诱导,“跳一跳”强调的是学生的努力探究,“摘”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的过程。“桃子”不是教师从树上摘下来强行塞给学生。

7、每节课都要把握适当的节奏和达到适度的信息量、思维量。

二、教师课堂表现体现四个“有”:

1、有忘我的激情。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思维火焰,让课堂活起来;

2、有鲜明的个性。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有创新的亮点,让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吸引学生,使学生的思维为之一悦;

4、有精巧的设计,把教学内容和对学生的期望融入到教学当中,有效地达到预期目的。

三、分层管理,分类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低进优出”。

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学习个性、不同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提升空间,这是他们的学情;生源质量明显较差,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这是他们的校情学情。我校立足学情校情,确定了“面向全体,分层管理,分类教学、夯实基础、发展特长”的教学思路,学校或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或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或根据学生的学科优劣进行分组,由科任老师承包,扬长避短,讲求实效,注重激励,挖掘潜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我校都能“低进优出”。

2.教学设计做中学理念 篇二

开发中职网络专业实训教材要结合职教新理念

教材开发实践表明, 必须融入新的教学理念, 实训教材才能做好、做精。

(一) 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必须运用“做中学、做中教”的理念

中等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比较, 显著的区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更具有职业岗位的针对性, 其目标是培养适应职业岗位需求、具有很强职业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中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比例较大;与基础教育的普遍性和高等教育的优选性相比, 中职教育更具有被筛选性, 学生的学习习惯、文化基础、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师资队伍, 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居多, 他们具有丰富的行业、企业实际工作经验和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 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教师特长的情况看, 其教学模式更适合运用“做中教、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二) 网络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必须紧靠“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念

由于没有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 近年来, 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教学活动只能按照中职教学大纲开展, 缺乏创造性和灵活性。表现为以下几点: (1) 未能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由于只有大纲可依, 且大纲并没涉及具体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 所以, 本校的网络专业只能按学科体系设置课程, 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计算机网络硬件基础”、“操作系统原理”、“Windows 2003 Server”等课程。这种课程模式既没有考虑到服务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没有顾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脱离了培养人才应该遵循的原则。 (2) 课程设置未能兼顾实操教学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 理论教学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的方针。本专业绝大部分的教材取自社会上的能力训练教程, 这种类型的教材往往存在两种偏向:一种是忽视应用能力的培养, 追求理论上的系统性、完整性;另一种是不注重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教学, 培养的人才是简单操作型人才。这两种倾向都极具危害性, 造成理论和动手能力的双重欠缺。 (3) 未能做到以需求导向为原则培养学生一专多能。我校位于中山市小家电生产重镇东凤镇, 由于大部分企业自动化程度不高, 网络应用范围狭窄, 这直接导致网络人才需求的不稳定, 给学校进行市场调研了解职业岗位的人才供需情况及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此, 必须对中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和创新, 融入“做中学、做中教”这种先进的理念, 使课程改革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开发切合学校教学现状的实训教材, 渗透职教新理念

要真正做到“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 学校为“做中教、做中学”这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所搭建的实践平台必不可少。我校计算机科组的两大优势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开展。

(一) 学习型的专业教学团队

“一流的师资造就一流的学校”。职业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大批师德高尚、专业技能扎实的教师。我校计算机科组有一支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学习型团队。科组师资力量雄厚, 现拥有高级教师3名, 一级教师9名, 软件设计师4名, 网络工程师3名。科组还有二名教师完成了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在职硕士的进修, 一位教师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在职硕士的进修。因为计算机科组拥有了一大批优秀的一线教学骨干, 所以能更好地开发以新的理念指导的实训教材, 也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

(二) 网络专业实训设施及顶岗式的实习实训基地

职业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实训场所的建设, 实训场所设施设备的投入占了职业教育经费很大的部分。东凤理工学校一直非常重视计算机科实训场所的建设, 东凤镇政府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大力的支持。现新建成一栋全新的计算机楼, 建筑面积达八千多平方米, 空调网络齐全, 配置有一个神州数码网络配置实训室、一个锐捷网络配置实训室、一个VCOM综合布线实训室、一个Windows服务器配置综合实训室、一个计算机硬件实训室等几个专业的功能实训室。另外, 还配备了计算机应用实训室五个, 平面设计实训室两个、网站设计制作实训室两个等多个计算机专业实训室, 每个室均配备了投影仪、教学音响、56至64台教学电脑及相应的教学实训软件。另外, 还建成了计算机多媒体课室六个, 每个课室均配备了多媒体控制平台、投影设备、音响等设备。该实训楼的建成及设施设备的配备, 有力地保证了计算机科教学实训的开展。

近年来, 学校在对外的校企合作方面也取得了突破。学校成立了一个校企合作的外联部, 专业负责对外企业的联系交流。在开展校企合作过程中, 学校先后与美的集团、铁将军集团、丽音电子等多个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主要分为二种形式, 一是送相关专业学生到企业实训, 学生通过在企业一线车间或办公场所的实际操作, 掌握就业岗位必备的技能;二是校企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训基地, 在企业内办学, 让学生到企业半工半读, 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同时, 也为企业提供员工技能的再培训服务, 培养优质熟练的技术工人。目前学校实训环境在本地区同类学校中保持着明显的领先优势。

运用新职教理念, 开发网络专业实训教材

现阶段, 计算机科组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开发校本实训教材。我们充分考虑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 结合“做中教、做中学”的新职教理念, 在分析科组的实际情况后确定计算机网络专业实训教材的开发应包括如下环节。

(一) 立足本地经济, 调查职位需求

中山市东凤镇是广东省著名的小家电生产重镇。镇内既有众多的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 如美的电器集团、铁将军集团、玉峰玻璃集团、天乙炼油集团等, 又有为数众多的小家电、五金企业。随着网络自动化的不断推进, 镇内几乎所有的企业厂房、办公室及销售网点均处于网络化进程中。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一直是企业紧缺的人才。所以, 学校一直将计算机网络专业作为学校骨干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二) 保障学生就业, 职业岗位及关键技能分析

市场职位供求决定学生的就业形势。经过计算机科组多次调研, 包括发动教师到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企业岗位调查, 以社会问卷调查的方式向本镇及周边各镇企业负责人发出问卷, 召开毕业生代表座谈会, 向已毕业学生了解他们所在企业的职位状况等方式, 计算机科组了解的网络专业核心岗位有: (1) 大、中、小型网络管理员。熟练掌握Windows 2003 Server、Windows 2008 Server、Linux等网络操作系统的配置, 能够完成一般的网络设计、安装及维护任务。 (2) 网站设计制作师及Web维护管理员。能够熟练运用网页三剑客等软件开发Web网站, 掌握ASP、ASP.NET、PHP等动态网页制作技术, 具有网站日常维护的能力。 (3) 电脑维护员。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能独立进行计算机硬、软件的组装与维护。

(三) 分析、确定课程设置及编写课程标准

了解了专业要培养的核心工作岗位后, 再分析某个特定的职业岗位所要掌握的知识体系由哪几大专业方向的课程组成。对于以上三种核心岗位培养方向, 具体可以分为三大专业方向课程:计算机网络管理类、计算机软件应用类及计算机销售与维护类。计算机网络管理类课程具体包括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硬件与维护、交换与路由配置、Windows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等。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网络实际维护配置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课程具体包括网站制作之色彩搭配、PS平面设计、静态网页制作、Flash动画制作、动态网站制作、数据库原理、Ms Sql Server等。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的网站制作技能及网站维护能力。计算机销售与维护类课程具体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具体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能力。表1是2010网络班培养网络管理员的部分课程结构及开发。

(四) 确定实训课程, 组织团队开发

分析就业市场需求、确定核心培养岗位、确定专业培养方向、确定具体的课程设置后, 就到了网络校本实训教材的开发阶段。

分阶段开发考虑到市面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材从数量到质量都不能适应本校学生的学习基础, 更不能贴近本地区经济建设和市场需求, 计算机科组决定自主开发一系列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材。由于要开发的教材数量过多, 考虑到本科师资力量有限, 开发经验也不足, 所以决定选取当前急需的、所教课程开发力量相对雄厚的课程进行开发, 其他的后续再开发。

开发流程计算机科组成立了科组内的计算机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 由一线核心专业教师组成, 专门负责解决教材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本学期, 委员会下设三个教材开发小组, 分别是《网络互联技术实训案例教程》开发小组、《ASP动态网页制作》开发小组、《服务器配置实训教程 (基于Windows 2003Server) 》开发小组。教材实际开发前, 委员会和所有开发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做中学、做中教”的职教理念, 结合本校的实训环境及师资力量, 决定把“精讲多练、市场实际应用的教学项目、能结合实操环境或到实际企业中实践”这几点作为教材开发的核心守则, 所有教材都必须符合以上守则。开发小组明确守则后, 根据统一规定的文档格式先制作教材目录及样章, 交由委员会评审, 委员会通过分析核心岗位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及市面上存在的专业教材, 对开发小组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并督促开发小组积极修改。教材目录及样章通过委员会审核后, 该教材就进入实际开发阶段。《服务器配置实训教程 (基于Windows 2008Server) 》的部分目录如下页表2所示。

开发小组在编写教材具体项目时, 还要考虑教材在实际教学中必须能通过项目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并且要考虑教学评价的方案。以安装Web服务器为例说明项目教学法的应用。 (1) 明确项目任务:给出一个ASP网站源代码, 要求配置一个具有一定安全性要求的网站服务器。 (2) 制定计划:让学生在项目实训表中书写实操步骤及一些关键的配置内容, 如IP的设置、网站权限的设置、流量的限制等。 (3) 实施项目:让学生在网络实训中进行项目的配置。 (4) 检查评估:服务器配置的评估应该从配置完整性、配置可用性及配置安全性等几方面进行, 让学生了解一个强大的Web服务器所应具备的功能。 (5) 归档:学生根据实验过程及结果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再对实验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与分析, 指导学生找出原因。

网络专业实训教材开发成果显著

经过将近三个学期的教材开发, 由肖学华、黎帝兴参与编写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已由广东省语言音像电子出版社出版;由罗文剑编写的《网络互联技术实训案例教程》也已经与南开大学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 准备出版;由黎帝兴负责编写的《服务器配置实训教程 (基于Windows 2008 Server) 》、邬建彬负责编写的《ASP动态网站建设》等多本教材也在学校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应用, 并积极联系出版社准备出版。

参考文献

[1]吴文林.运用“做中教、做中学”教学理念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7) .

[2]黄琨.中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开发的探讨[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8 (1) .

[3]岳经伟, 张国清.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3) .

[4]朱伟, 刘群.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

[5]耿健.“做中学, 做中教”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阅读, 2012 (5) .

3.教学设计做中学理念 篇三

[关键词]基础会计 做中学 做中教

《基础会计》是中等职业学校财经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会计的入门课程、它是学习会计的“门槛”,要学生会计专业,就必须跨过这个“门槛”。《基础会计》主要介绍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从大部分教材来看,其内容理论性较强且枯燥乏味,加上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大部分学生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的教学如果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照本宣科,学生就会很难接受和掌握《基础会计》的内容,许多会计专业的学生觉得专业课理论性强、抽象、枯燥无味、非常难学,因而对会计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根本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调动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和信心,让他们真正掌握会计的实际操作能力,这是每一位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教师一值在探讨的问题。

一、调整《基础会计》内容的教学顺序

调整《基础会计》内容的教学顺序——以培养学生掌握会计实际操作能力为目标,以激发学习会计的兴趣为目的,对《基础会计》内容的教学顺序进行调整。从现行《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体系上看,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作法,即着重讲解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对会计基本操作技能的讲解及训练较少。讲解会计的基本方法时没有与会计实际工作相结合,学生无法做到边学习、边模拟实际工作中的情景进行实践操作,很难调动其学习会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现行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会计》教材(高教版)为例:第一章是会计概述,第二章是会计要素及会计平衡公式,第三章是账户和复式记账,第四章介会计凭证,第五章是会计账簿,第六章是主要经济业务核算,第七章是财产清查,第八章是会计核算程序,第九章财务会计报告,第十章是会计工作组织与管理。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顺序已无法适应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刚开始就学习枯燥无味、抽象的会计理论知识,让学生无法理解和接受,很容易失去学习会计的兴趣和信心。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培养他们的会计职业技能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同步进行,对原有教材的内容、学习顺序进行改革,激发学习会计的热情,让他们做到边学边练,使其能够真正掌握实际会计工作中所需的职业能力。在教学中,应本着“教学做合一”的思路,对《基础会计》内容的教学顺序进行重新调整,将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同步进行,运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增强学好会计的自信心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重新调整后的教学顺序及教学内容与要求如下:

这样的教学内容及顺序安排,避免了学生一开始学习会计就接触枯燥无味的会计理论,失去学好会计的自信心。从会计认知、原始凭证的填写开始学习,围绕着会计工作三个主要环节,按照实际工作要求,循序渐进地设置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邊学边做,真正运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做到“教学做合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二、改变《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

改变《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以让学生在学习中就能掌握与实际会计工作相一致的操作技能为目标,以调动他们学习会计的积极性为目的,对《基础会计》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目前,许多会计教师在讲授《基础会计》这门课程时,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讲授书本上的知识为主。讲解会计处理时,依然只按照书本的要求进行讲述,没有按照会计工作的实际操作进行讲解。课堂上以讲为主,很少让学生动手操作。这样的教学方法,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许多学生上课听不懂,觉得会计不好学,失去学好会计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讲授《基础会计》这门课时,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课堂上也要让学生动起来,必须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并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每一个项目分四个步骤进行,即第一步是项目认知学习,让学生了解本项目涉及的知识及操作要求,这一步主要以学生自学、讨论为主;第二步是项目操作示范,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本项目按照会计工作的操作要求及操作过程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和掌握本项目的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第三步是项目操作练习,针对本项目的内容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操作练习,教师在现场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本项目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步骤;第四步是项目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讲评,教师针对学生课堂操作练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与讲评,让他们对项目操作中的错误加以重视。项目教学法运用了“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真正体现了“教学合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会觉得会计课枯燥无味,让他们觉得会计好学,有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三、改变《基础会计》的考试方法

改变《基础会计》的考试方法——以检查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情况为目的,对考试方法进行改革。

目前,许多教师对《基础会计》这门课成绩的考核依然停留在理论上,涉及实际操作的内容非常少,这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学生甚至放弃本课程的考试。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地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基础会计》的考试方法应该进行改革:以考核学生掌握实际操作技能为主,建议实际操作技能成绩占课程成绩的80%,理论只考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三种题型,成绩占课程成绩的20%。实际操作技能成绩可以按课堂操作练习20%、作业操作练习20%、平常操作测试20%、期末综合实训作业20%计算。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会计》教学,必须按照“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培养出具有实际动手能力的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4.教学设计做中学理念 篇四

来源:中国陶行知研究会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陶行知研究会主持召开了“做中学”与中国教育改革研讨会。会上,来自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部分学生围绕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与正在实施的“做中学”项目进行了探讨。那么,当年来自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被陶行知先生加以改进之后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与今天从法国引进的“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之间又有些什么关联呢? 

方明(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

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 1月22日,《光明日报》三版发表了一则关于“教育部‘做中学’科学教育计划启动”的消息。这则消息一开始就说,“强调以动手的方式开展科学教育是国外科学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类似‘做中学’的科学教育方式,在美国和法国已分别经历了14年和5年的研究探索,取得了比较成熟的经验。”接着又讲了我国科学教育的不足,即“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间接传授、轻亲身体验的偏向,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与法国科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将法国的‘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引进中国”。

这则消息给人一种感觉,似乎类似“做中学”的科学教育完全是外国的东西,其实不然。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中这类优秀教育遗产很多,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其中的突出代表。陶行知早在75年前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其方法论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要在做上教,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陶行知进一步强调“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质疑问难”,进而“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做之所以然”,要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所说的“做上教、做上学”也就是“做中教、做中学”的意思。陶行知甚至把是否重视“做”作为衡量教育是否真实的标准。他明确指出:“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而“不能引导人做之教育,是假教育;不能引导人做之学校是假学校;不能引导人做之书本,是假书本。在假教育、假学校、假书本里自骗骗人的人,是假人--先生是假先生,学生是假学生”。

“做”的实践

陶行知不仅从理论上论证了“做”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而且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突出了“做”的重要作用。早在晓庄时期(1927年开始),陶行知就要求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和科学实验活动,从“做”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上个世纪30年代初,陶行知在上海开展“科学下嫁”运动,通过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等途径,向工农大众、特别是向少年儿童进行科学教育。在此期间,他始终坚持采用“做上教、做上学”的方法,把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到工农大众和少年儿童中去。他提出了“玩科学把戏”的口号,并亲自到上海的一些小学去,和小学生一起玩科学把戏,以引起儿童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他希望中国的儿童从“做”中学到科学知识,变成科学的孩子,抱着决心去创造一个科学的中国。陶行知实施“做上学”是与时俱进的,到40年代前后办育才学校时期,陶行知对“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先后在学校中开展过兴学月、创造月、创造年、科学年活动,设立了少年研究生、少年秘书、少年干事等制度,让学生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学会治学治事,也就是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人生之道。1941年6月,陶行知在《育才二周年前夜》一文中,对探讨的学习方式,提出:“探讨之路有五,即行动、观察、看书、谈论、思考„„”“教师可于一星期前公布探讨纲目,提示参考图书,并指点探讨之路。”再由学生组织实践、观察现状、收集信息、集体讨论、整理成文,“使学生在集体创造上学习创造”。可见当时育才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之一斑。育才的许多学生通过“做中学”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足以证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的卓有成效,足以证明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教育史上就有过非常成功的“做中学”科学教育实践。在学习外国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妄自菲薄,不应该忘记我国教育传统,尤其是人民教育传统中一切有用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陈秀云(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秘书长):

“教学做合一”的来源

1917年,陶行知从国外回来以后,面对的是当时中国封建的、陈腐的教育和一种盲目洋化、照搬照抄的情形。当时他分析概括中国陈腐的教育状况有几句名言:“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当时是一种传统的灌输式的、“填鸭”式的教育,他要从根本上改革那种教育,改变那种教育的方法,因而提出了针对旧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当时,陶行知在中南大学任教育系主任,他提出要把“教授法”改为“教学法”,即“教学合一”。他提出学习不应该是单方面的,也不是灌输的,应该是教与学双方的,学生是主体。但是他的教学法没有被通过,后来,陶先生辞职,开始搞平民教育。他的“教学合一”后来发展为“教学做合一”,在他办的很多学校里推广,并取得很好的成效。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有三大部分: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时是从杜威(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做中学”而来,杜威是把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缩影、雏形。陶先生将它“翻了半个筋斗”。他要学国外的东西,但是他不拉洋车,不做“洋车夫”,而是在学习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教学做合一”与“做中学”的不同

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学做合一”与杜威的“做中学”有这样几个不同之处:首先是培养目标不同。做中学是个方法论,跟它的培养目标是不能分的。杜威是教育无目的,教育即生长,因为要适应当时资产阶级社会的需要。陶行知提出要“做真人,做整个的人”。要自立、自主、自动,做一个整个的人。要有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健全的人格和人生必须的知识技能,有优美的和乐的感情。他的很多关于德育的要求对今天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第二是内容的广泛程度不同。杜威的“做中学”比较狭窄,仅局限在课堂里面,杜威是将社会上的东西搬到学校里来了,像小银行、小商店等,在学校里训练学生完成对社会的学习任务。陶行知是以大自然、大社会做教材,范围更广阔,内容更丰富,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培养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人才。

第三,杜威的“做中学”没有强调老师在做中教和指导的作用。而陶行知提得很明确,能者为师,“会做的教人,不会做的跟人学”。他提出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关系,教和学是相互的,老师也可以当学生,学生也可以当老师。60岁的老翁、几岁的小孩子都可以当老师,“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曾经有个小孩子给他的文章改动了一个字,改得特别好,他于是拜那个孩子为师。他提出了要师生互学、教学相长、大家进步。包办代替和放任自留这两种倾向都要避免。对我们来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不是已经过时了,用这些思想来改进我们今天的教育是大有可为的。

储朝晖(北京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

教育必须“做”起来

“教学做合一”包含四层意义:一是指教育教学法,即“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二是教学课程论,认为课程的性质、内容和形式最终都由“做”决定,课程本身必须是“教学做合一”的;三是教育教学原则,是贯穿终身和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的,“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学”;四是教育原理,即是说它是对生活或教育固有特性的说明,是一条普遍存在于生活和教育中的规律。

“教学做合一”是一个先进完备的教育理论体系,陶行知特地将其中的“做”定义为“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具有行动、思想、新价值之产生”的特征,可以简要地概括为自主性创造活动。

我们目前的教育还普遍停留在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合一”的层面,要从观念到行动全方位地将现今普遍实行的广种薄收、急功近利的“教学”与“做”不联系的教育,提升到“教学做合一”的层次,或者说教育必须“做”起来,这是解决我们教育问题的关键。这里“做”即是陶行知所定义的自主性创造。

教育必须“做”起来,首先是当前生产力发展对教育目标所提出的新要求所决定的,这个目标就是自主创新主体。当今时代,整个人类生产力的发展已迫切要求教育培养出大批的自主创新者,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也向中国提出了这一要求,教育应对这一要求就必须积极地“做”起来。教育必须“做”起来,也是受教育者对教育的期待。在人们生活水平还处在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受教育的主要目的自然是获得一个职业或“饭碗”;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就想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模式,想成为一个接近完美的人,成为一个一生充满情趣和幸福的人,这就需要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更理想的发展,而自主创新的起点是“做”。

教育必须“做”起来,还是人才成长规律所决定的。古今中外无论是在哪一方面做出巨大成就的大家巨子,都是有大量的亲知作为他成就的根基的,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目前广泛实行的“不做”教育是毁灭人的创造力的教育,要改变现状,教育就必须“做”起来。还可以从个体发展的过程来理解这一规律,不做的教育是难以引发个体体验快乐、产生新的需要的,没有快乐和新的需要就没有发展的动力,也就不会有新的发展,最终必将枯萎下去。现行教育使得不少学生还没走出校门就已经开始枯萎下去了,大面积地产生厌学症,只有做才能不断地使个体体验到无穷的乐趣并产生做的需要,不断地获得新的动力,不断地得到新的发展。

教育必须“做”起来也是教育回归其本质、实现其价值的内在要求。实现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教育的本质和内在价值所在,也是教育实现其社会价值的根本途径,然而在功利驱动及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获取功名利禄的门槛和工具,复制或加速社会既有阶层分化的社会机器,从而出现了重形式而不重内质,重文凭而不重能力的现象,使本原的教育和教育价值遭到严重扭曲。只有注重内质,抛弃附着于教育上的众多浮躁物,真正地“做”起来,教育才有可能回归本真。

实施中“做中学” 

甄奕(教育部“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心成员,北京市实验二小教师): 

重点培养科学探究的态度

对于这个项目,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参与面大了,学生可以百分之百地投入。不是学生在那儿听老师讲,看老师做演示,或是看几个同学去做演示,而是每个人都可以亲自动手去做这个实验。第二,实验的时间大大地加长,这学期开始我们有几节课做了一些统计,差不多有一半时间是学生自己在做实验,等于大量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可以使他们印象更深,效果也自然会更好。

我觉得“做中学”项目跟陶行知先生的理论有相通之处,只不过它在科学教育的领域提得更明确一些。它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科学探究的态度,要求学生要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科学,为了发现更多的科学知识去做实验。这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特别有帮助。

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前我们自然课的教材,一节课是一个小主题,必须要完成,否则,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没有完成,无论学生怎么参与,也不能算是一节好课。但是“做中学”的课程里,简单的一个内容可以分散到一个比较长的周期里,比较宽泛一些。尤其是学生刚开始涉猎自然科学学习的时候,它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王练(教育部“做中学”科学教育中心成员,北京中华女子学院学前教育管理系副教授): 

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要在幼儿园开展“做中学”项目,教师培训就特别重要。通过实验,我们感觉到它对教师自身的科学素质和设计课程的能力要求非常高。而过去传统的师范培养教师的体制中,老师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就有一定的缺陷。比如说,幼儿园的老师过去都是中专幼师毕业生,课程学习没有经过高中阶段,所以像数理化这些基础知识接受得比较少。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虽是有大专或本科学历的幼儿园老师,但也是文科生,对理科的知识在高中阶段接受得少,大学基本上没有这些内容。

这学期我们学前教育系开设了“做中学”的选修课,因为受课时的限制,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做中学”的理念、教学环境,教他们应该怎样去设计课程。这学期上下来以后,我感觉学生自身的科学素质是个很大的欠缺。以前培养学生我们更侧重于从教法角度,但现在看来是不够的。要让他胜任一个好的幼儿教师,他自身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关键是他要能够将科学知识设计成孩子容易接受的课程,给孩子传授科学知识。这就需要老师提高对科学概念把握的能力,以及他自身的教学技能。因此,我们还必须调整整个课程体系,给学生增加一些科学方面的课等,这都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背景资料 

什么是“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

这是一项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倡导,在幼儿园和小学进行的科学教育改革项目。旨在促进我国幼儿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研究,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渐自己构建知识体系。孩子们的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给出假设、设计和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等步骤,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对探究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由教师、教育研究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共同参与。吸取了美国“handson”和法国“lamainalalate”等国外先进科学教育改革计划的经验。

5.教学设计做中学理念 篇五

山东省平度市门村镇唐田中学赵书高

[关键词]历史课改;概念教学;学科渗透与整合;科技创新;名人名言

[摘要]

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基础知识教学的主旋律:主要手段是加强概念内涵教学,进行概念的比较与辨析,注意概念的细微区分等;加强学科渗透与整合,激活历史课堂教学:主要手段是建立函数关系,运用数学覆盖原理,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等;运用科技史料,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运用历史名人名言,洞察民情,砺炼意志,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会停滞不前,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所以,教育科研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进行开拓性的工作。

——作者手记

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教育教学领域一场深刻的革命。我有幸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躬身实践者,并由此走上了治学的道路,我深深感谢我所经历的伟大时代。在新课改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几番耕耘,几番收获,几番艰辛,几番欣慰。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新一轮历史教学改革中的收获与体会和大家共同交流与商榷。

一、此情犹思:加强历史概念教学,仍是基础知识教学的主旋律

历史概念仍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材,虽然淡化了历史概念的定性描述,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略讲甚至不去推究历史概念,相反,我们应根据教材的需要,从内涵、外延、方式等多个角度去丰富完善和把握它,以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历史知识,因为概念毕竟是历史学科知识的细胞。

加强概念内涵的教学,能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以“禅让”为例,在我国古代发展史上,在由“禅让制”向“世袭制”的过渡中,“禅让”是一个重要环节。而“禅让”这一概念,新教材上只是运用例举法介绍的,倘若教师照本宣科式地讲读,学生仅能得到粗浅认识,为了丰富其内涵,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加以补充说明:禅让实质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联盟首领必须德才兼备,以身作则,没有特权,是社会的公仆等。这样学生就会准确地把握“禅让”这一重要的社会政治制度。

进行概念的比较与辨析,也能使学生获得对历史事物的本质认识。以“新文化运动”为例,教材中对“新文化运动”大致是这样表述的:1915年,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进步知识分子为代表,为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的一场文化运动。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从课本中,学生仅仅能获得表层认识。这时,教师应在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诸如此类,“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作出了思想准备;“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讲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历史中的“文艺复兴”,实质是一场促使人们思想解放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进一

步说,就是以“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名而开创的新兴资产阶级的新文化、新思想运动等。上述具有同类性质的概念还有很多,教师要及时发现并加以对比研究,才会从中引出一些具有共同规律的东西来。

注意概念的细微区分,也是学生准确清晰地把握历史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一些历史考卷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像“西安事变”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部分学生常混为一谈,看成同一概念,其实差异很大。平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多强调:“西安事变”指的是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这一史实;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是指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面的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张学良释放蒋介石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人们常说,切”,这种观点同样可运用于历史教学中。

二、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与整合,激活历史课堂教学

我认为,新课改后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加强了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因此,作为一名现代历史教师,必须具有中学各门学科基础知识,虽不能说精通,但必须至少做到略通。这样才能在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使历史教学充满生机。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充分挖掘各学科在历史教材中的渗透内容,发挥各学科知识的功能与优势。下面结合几个典型事例加以分析。

建立数学函数关系式,年代计算“别有洞天”

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通用公元纪年。所谓公元纪年,就是把传说耶稣诞生的那一年定为公元元年,即公元1年。这一年以前称作公元前多少年,为了与国际接轨,便于时间计算,我国政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确立公元纪年。按照这种纪年方法,西汉(前202—9

结束了民国纪年。我翻阅过不少地区的历史试卷,涉及公元纪年与民国纪年的换算,在实际考查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存在模糊现象,如当我提出:

公元哪一年”时,不少学生哑然失声。针对这种状况,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探究。那么“民国纪年”是怎么定义的呢?历史教科书指出:

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年就是民国2年,1914年就是民国

束。为了准确迅速地反映这种换算关系,我创造了这样一个函数关系式:

其中T表示民国纪年,t表示公元纪年,它们的取值范围分别是:

≤38。如当t=1912时,T=1为民国元年;当

一简洁的函数式在反映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关系中是何等的准确迅速?!由此,我们不得不惊叹数学的力量。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严正地指出:

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真正地发展了。

运用数学覆盖原理,答案“托盘而出”

“罗马帝国的初年,相当于中国的西汉;而与罗马帝国并存的东方大帝国却是东汉。这个问题刚提出时,学生感到愕然,迟迟不得其奥妙。这时,我拨动思维之琴弦,将罗马帝国、西汉、东汉的存在时间进行对比。罗马帝国:前

年—9年;东汉:25年—220年。如果将它们存在的时间反映到历史数轴上,运用数学不等式组的公共解集观点,即覆盖原理,问题的答案便显而易见了。罗马帝国与西汉并存了36年,与东汉并存了195

次领略到数学的力量。

马克思指出:“外国语是一种人生斗争的武器,新课程标准下的历史教材,外国语在历史教材中的应用也日渐凸现出来。年代计算,在历史教学中常常用到。1912年就是民国元年,即民国3年„„1949年就是民国t=1949”历史学科教学也何尝不是这样呢?。我在讲世界史时,经常进行中外对比。如”极言外语应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细节决定一 这一年以后的叫公元多少年。“中华民国八年五月四日是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1年,191338年。至此,民国纪年结T=(t+1)-1912,1912≤t≤1949;1≤TT=38为民国38年。你看,这“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在成 ”27年—476年;西汉:前202现在举例说明,年)是惟一跨越公元前后的王朝。新中国成立后,我国“1912”由此看出,时,年。当问题分析到此处时,学生便豁然开朗!我们再一

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的经济大危机。危机过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为了反映工人失业人口多,就业工人工资大幅度下降以及就业难度大等严重的社会现象,课文中插上一幅“英国失业者街头求职”广告牌,内容是一段英文:“Iknow 3 trades, I speak 3 languages, fought for 3 years, have 3 children and no work for 3 months, but I only want one job。”由于部分学生外语水平不是很高,面对这一广告牌不得其解。为了增加教学生机,体现教学的主动性,我根据已有英语知识积累,借助《英汉大辞典》,将其流利地翻译为:“我会三项技能,我会说三国语言,我已经有三年工龄了,我有三个孩子,我已经失业3个月了,我现在仅仅需要一份工作。”学生乍一听,惊呆了:我们的历史老师真棒!接下来教室内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攻玉”,这话一点也不假。教师的准确翻译,既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增添了教师自身的魅力,何乐而不为呢?

现代历史教学中,各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日益密切。又如历史小论文的撰写与语文有关;历史中关于台湾问题可与时事政治相联系;

诸如此类,还有许多事例可举。

三、科海泛舟:运用科技史料,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

历史课是一门知识小百科,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无所不包。如果能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科技创新精神,必将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实现上述教育目标。例如,我国南朝时期的数学家祖冲之,从小就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注意学习前人的成就,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一千年。不仅如此,祖冲之还撰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

在这段史料教学中,要着意分析其思想意义和教育价值。从现在做起,树雄心立壮志,做一个“小小科技发明家”

本领报效国家。又如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他顽强地坚持对医药学执著的爱,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广泛采集药物标本,搜集民间药方,亲自进行药物学性能试验。在刻苦钻研大量古代医药学书籍的基础上,历经个春秋,终于在晚年写成《本草纲目》一书,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在我国教育史上曾有这样一种观点,便是这样典型的代表。李时珍的成长成才,当代青少年只要敢于吃苦,勇于克服困难,就会不断走向成才之路。在成才的道路上,不论出身高贵或低微,只要雄怀远大志向,执著追求,也定会有所探索,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科技发展的历史。综观世界科技发展史,不难看出,许多科学家的重要发明创造,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敏捷的青少年时期。如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时是

时,分别是22岁和28

起源》;爱迪生发明留声机时是

居里夫人发现钍、钋、镭三元素的放射性时是

岁,提出广义相对论时才

大志向,并积极投身于实践创造而取得的。我们的历史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开发利用历史教材以外的相关资源,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造就一大批创新型人才。

四、走近名人:运用历史名人名言,洞察民情,砺炼意志,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俗话说,“学史使人明智”,长大之后做一名大科学家。爱科技,爱祖国,将来以实际29岁,发明电灯时是37岁;等等。他们的杰出成就大都是从青少年时代就树立远,名人名言将从诸多方面给我们后人以启迪。如伟大的爱“他山之石,可以历史事物的空间分布与地理学科相关。“自古英才多磨难”。不错,李时珍“逆境成才”38岁;牛顿和莱布尼茨发明微积分22岁,后来写出了著名的《物种31岁;贝尔发明电话时是31岁;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时才2729岁;26,唐朝时被用作学校的课本,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等国。教师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但落榜不落志,也再一次验证了定律。我认为,岁;达尔文进行环球航行时是

国诗人屈原《离骚》中有诗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译成现代汉语便是:“我长叹一声禁不住流下眼泪,哀怜人民的生活这样多灾多难。”诗句既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困苦处境,也反映伟大诗人屈原挚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思;南宋抗元大臣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浩瀚的海面,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反映了文天祥浓烈的爱国情怀;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更是激励后人在各种环境下成才的警言佳句;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体现了崇高的人生价值观,成为历代英杰或仁人志士追求的目标„„我荡漾在中华民族浩瀚的精神海洋里,流连忘返,禁不住感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之博大。揭示世代更替和历史发展规律一类的名言,更应纳入我们教学的重点。如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商鞅,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舌战群雄,竭力发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呐喊。是的,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又如《吕氏春秋·察今》中云“时变法亦变”,意思是说,时代变了,法律或法令制度也要随之相应地变化。的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学习历史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揭示和把握历史规律,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历史教科书中的名人名言,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现行考试体制的影响,不少历史教师淡化了对历史名人名言的教育与运用,结果造成重要资源的流失,很是令人遗憾。我认为,我们要深刻挖掘名人名言资源并充分利用,不能因现行考试体制的影响而动摇。虽然这似乎有点“带着镣铐跳舞”的味道,但惟其如此,我们才能回归历史教育之本位。学史贵于用,俗话说,“以古为镜,可鉴知往来”,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个人,只有正视历史,才能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飞翔。因此,我们再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历史考卷中的“选择、填空和解答”了,我们确实需要获得历史学科中内在性的东西,真正把握历史学习的灵魂。因为,我们国家现在需要的大概不是最会考试的人吧!

6.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体制及理念论文 篇六

一、当前中学管理体制

(一)当前中学领导体制。当前中学学校领导的体系和制度是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负责制符合我国目前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和现代管理科学的要求。校长负责制的正确涵义应该是校长全面负责,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脑,他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管理学校。校长是学校行政工作的决策者和统一指挥的中心,对学校的办学方向、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负有完全责任。

(二)当前中学组织机构。当前中学组织机构的体制和制度是当前中学学校管理体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中学应设置高效能的组织机构。学校的组织机构,包括行政组织机构和非行政组织机构两种。学校管理的行政组织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等。决策机构,是指以校长为首的学校领导班子。咨询机构,是指各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及教职工代表所组成的校务委员会。执行机构是指校长领导的下属各级授权执行系统,如各处、室、组等。学校还有非行政组织系统,如团委、学生会、工会以及学术组织等。非行政组织系统,也是学校组织中不可忽视的组织。

(三)中层干部队伍的相应职责。学校中层干部是校长与教职工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返的信息通道,他们居于最高层级校领导和基层教职工之间的中间层。是最高处决策的执行者。同时,在他们各自管辖的职权范围内,掌管着该部门的决策性问题,影响所在部门的下属人员,并推动着他们去实现部门的目标,达到实现学校工作的总目标。对学校的全局产生重要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层干部是学校具体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的带头人,是学校各部门工作的计划者和组织者,是学校具体育人劳动过程中的设计师和指挥员。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管理好了中层干部,就等于管理好了一所学校。学校各处室、年级组以及群团组织的负责人构成了学校的中层管理队伍。他们是学校的骨干和中坚,是学校整个领导群体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人;他们的大量具体工作直接作用于基层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贯彻着校领导的指令,体现着学校的意志,反映着校情动态,维系着学校的正常运行,从而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当前中学管理主要理念

(一)人本的意识。“以人为本”,这里的“人”首先是处在中学管理系统中的人。传统东方管理文化哲学是以人为核心的。孔子的主要思想之一是“仁”,“仁者爱人”。所谓“爱人”,是人际关系协调中的一种理想状态。以人为本,在学校管理中要尊重人,关注人的发展,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里所说的人,既包括学校,也包括教师。所以“以师为本”是学校管理过程中“人本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学校管理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虽然,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存在着领导和服从的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但绝不是老板与下属的关系。由于学校系统管理的目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使得学校管理系统内所有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的三种状态。因此,在学校整个制度制定的过程中要充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尤其在涉及教学专业领域问题事不宜过细过密,要给教师教学创新和专业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制度中有些内容的设计,不但要突出执行的结果,也要看到其执行过程,完美的制度建设应使人在整个执行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在执行后体验到一种自身价值的实现与满足。

(二)服务的意识。知识经济时代的学校管理是一种重服务的管理。学校管理不仅需要为学生持续学习、教师的完满工作提供必需的各类物质形态资源,而且需要为全体师生员工的个性的发展、创造力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精神氛围,以满足其作为人的各种需要。毋庸置疑,在知识经济时代,学校管理将不再是外在强力控制或命令式的,向以服务性为主导的管理观念的转变已变为大势所趋。提高学校的服务管理能力。把育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以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教师为导向,改进学校各项管理制度。

(三)绩效的意识。作为学校,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绩效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发展,中小学绩效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素质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小学学校管理的目的和任务。绩效管理在学校的正确实施,不仅对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而促进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学校中层管理队伍的角色定位

(一)教师角色与教学提升。“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中层干部首先是教师。中层干部不能只用管理的条条杠杠去评价别人,一味地对普通教师进行考核评价。中层干部的落脚点也必须植根于教学实践!作为中层干部,尤其是业务部门的中层干部,就必须用自己精湛的教艺为普通教师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指导与帮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层干部,即使行政事务再忙,也要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书育人首先要教好书,教好书的前提是要有强烈的敬业精神。个别中层干部表现出的教学水平不高,不完全是能力问题,而是用心不够和投入精力不足,要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考核中层干部的教学水平,以严谨的教风带动工作作风的好转。

(二)管理者角色与合作发展。中层干部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担负着多种管理职能,要把校长负责制在管理程序上具体体现出来。从这个方面讲中层干部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者,作为校长办学理念的拥护者,每一位中层干部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帮助校长全面掌握学校情况和信息,做出正确、科学的决策。同事,学校部门之间、中层干部之间要比贡献,比工作,更要比合作,只有合作,工作才能环环紧扣,作为中层干部每个人都有一定权力,不能把部门权力庸俗化。

7.教学设计做中学理念 篇七

软件生产工程化思想的提出为解决软件危机带来的软件发展上的困扰提供了指导性原则。随着软件工程实践的深入, 相继提出了许多技术、方法、原则等, 丰富了软件工程的理论基础, 使软件生产摆脱了软件危机的梦魇, 走上了迅猛发展的道路。由于软件工程在软件行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软件工程作为一门学科被列为高等学校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性学科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软件工程课程设立的宗旨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工程化的理念、技术和方法, 合理而有效地设计出高质量的软件, 并进行有效的软件维护。软件工程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毕业之后是否能胜任其所从事的软件开发岗位, 是否能够快速为企业创造价值。

然而, 软件工程在传统的授课方式下, 被大量的理论、原理与概念所包围, 使得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都颇感枯燥和乏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所学习到的知识只能是理论加理论, 死记硬背, 一到实际环境运用中, 就不知该从何入手, 无法应对眼前的问题, 动手能力严重滞后于工作环境中的真实要求。长此以往, 带给人们的感觉仿佛软件工程这门课程对实际软件工程项目的指导意义不大, 认为软件工程这门课程类似于文科, 考试时做两道练习题、背一背理论概念就可以了。至于工作以后, 跟着公司项目组的要求做项目就可以了解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 开发方法和技巧也可以在工作当中慢慢摸索和学习。但这是软件开发公司所需要的人才吗?公司喜欢启用的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新手呢, 还是新人一到公司就能够马上融入到项目组为公司创造效益的新人呢?显而易见, 是后一种。

软件公司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对项目有宏观认识, 不仅有基本的分析设计的技能, 还要有遇到问题多层次、多角度、灵活地处理问题的能力。不仅需要在技术方面有扎实的基本功, 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软件工程的现行教学模式显然已经落后于市场的实际需要了。

一、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

(一) “做中学”原则与建构主义

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 是美国“进步教育”运动的先驱。“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论中的三个核心命题, 提出了举世闻名的“做中学 (Leaming by doing) ”原则。杜威认为, “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 “从做中学是比从听中学更好的学习方法”。主张在教学中学生必须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而教师则是学生活动的协助者。

“做中学”是以“做项目”为主线来组织课程, 以用导学。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必要的知识, 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 强调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知识运用的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理论, 则体现出建构主义的思想。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时空 (思维空间) , 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它强调学生是信息的加工主体, 是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给学生设计的问题很多是学生现有知识经验不能解决, 并能够引起他们强烈认知冲突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或疑难学习者须在他人帮助下经过积极地回忆、探究、建构, 才能加以解决。教师通过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 主动发现, 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为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 CDIO教育理念

CDIO是在2001年4所前沿的工程大学 (瑞典查尔姆斯技术学院、瑞典林克平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技术学院) 合作开发的一个新兴型的工程教育模型。它的目标就是将企业界的需求以工程学基本原理来表述。CDIO是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运作 (Operate) 4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技术、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它是“做中学”原则和基于项目的教育与学习的集中体现。CDIO的指导思想是以诚信、职业道德培养为基础, 以工程设计任务为导向, 以培养个人能力、团队能力和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为主要目标,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

CDIO的关联原则强调了工程项目实践全生命周期的教育, 应着眼于能力、知识的教、学、做过程的关联, 而不是专注于具体工程项目的知识内容。

(三) 三种教育理念的融合

上述三种教育理念都重视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着重培养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个人工程素质。三者之间也各有侧重点。CDIO更强调整个学科乃至专业上的统一协作关系, 强调知识的关联性。它是一种较为宏观、全局性的教育策略, 为整个工程教育搭建了一个骨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 “做中学”则体现为一种实施策略。它强调在基于项目的反复学习训练中, 形成各种能力。学生在此过程中学到一些必要的知识, 但不是所有知识, 更重要的是获得自学、应用的能力;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引用建构主义思想则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 培养学生知识的自我获取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些能力的获取正是学生终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在有限的学制中任何专业教育都不可能将今后工作中所需的知识完全教给学生, 而只能教给学生在产品生产的过程中, 如何去“做中学”, 如何运用已有知识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这正符合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目标。图1表述了在软件工程课程背景下如何将这三种思想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鱼骨的骨架以软件开发基本流程中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实现与测试和软件维护, 分别对应CDIO的构思、设计、实现和操作, 作为贯穿始终的主线, 最终完成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在此基础上每一个阶段都采用“做中学”的方式从引导入手, 根据不断提出的问题和任务,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完成各个阶段中的任务。在引导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应用建构思想搭建相应的学习环境, 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二、融合模式下的课程设计

一个软件项目的生命周期是从用户的问题定义开始的。因此在课程一开始, 首先抛出一个项目背景, 同时给出相应的任务,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体系构建和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和知识的不足。此时的教师扮演着加油站的角色, 从“用”的角度为学生梳理要学习的知识点, 并着重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讲解, 使学生在“做中学”, 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知识的理解。在课程设计中对整个需求分析阶段设置了5个任务。引导任务的作用是将学生引入到当前阶段的环境中, 后续的四个任务则是一步步引导学生在不断进行的知识补充过程中逐步完成阶段性目标。图2需求分析阶段课程设计鱼骨示意图详细描述了此阶段课程设计的细节。下面结合软件工程中需求部分中需求定义部分 (任务2) 内容, 探讨一下在融合模式下的实施过程。

(一) 根据一个项目的实际背景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讲述完需求工程概述, 对于需求阶段的任务有了一个总体上的认知之后, 向学生抛出一个问题:“你认为为了促成软件的实现, 需求规格说明书中需要提供哪些方面的内容?”学生可能会根据目前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项目经验, 通过查阅资料进行自主学习, 提出“系统功能描述”、“系统运行环境”、“用户界面要求”等多项内容, 同时以书面的方式进行提交。

(二) 抽取项目小组进行需求描述评审

以抽签的方式选派项目小组代表陈述小组的成果, 同时其他项目小组的学生扮演评审委员会的角色, 对陈述内容进行评价, 指出不足。学生在争辩的过程中, 很有可能自己就会提出疑问, 发现问题。通过评审, 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教师最后作一下总结, 指出遗漏的内容和其中存在的问题, 引出需求规格说明书中需要写明的内容及其原因。对比和强调需求规格说明书与用户需求说明书之间的区别, 指出构建需求模型对于后续软件开发工作的重要性, 并解释需求模型的组成内容及其关系。

(三) 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 引入需求模型知识点

学生在经过了自己的思考之后, 会对新引入的知识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之上对需求模型中的各部分内容进行讲解, 例如比较难掌握的功能模型—数据流图, 学生将会以前面的知识需求为背景, 在听取老师的讲解过程中找到相应的答案, 从而达到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的改善。

(四) 运用新知识到自己的项目中

虽然对知识进行了重新的构建, 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肯定还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 知识的及时运用非常关键。在老师讲授完新的知识内容之后,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项目背景重新修改、完善先前提交的项目需求文档, 强化学生的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到此, 该阶段的教学内容告一段落。

三、总结

针对软件工程课程存在的一些困惑, 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CDIO理念“做中学”的软件工程课程新的教学模式, 强化了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目前这种教学模式仍处在一个摸索的阶段, 虽然通过实践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 但是在一些细节上仍然需要在继续深入领会融合模式精髓的基础之上做好进一步实践、完善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査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3) .

[2]徐学福.找寻迷失的人性:探究学习的终极关怀—柏拉图“回忆”学习、杜威“做中学”与建构学习比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4, (4) .

8.教学设计做中学理念 篇八

为贯彻好基础教育改革精神,中学历史学科必须改革“喂养型”课程模式,尝试“做中学”的课堂教学实践。基于此,笔者在“历史小论坛”“文科综合实践课程”两个教学模块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历史小论坛的“做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方式要根植于学生生活世界去设计探究活动,要让学生在各种历史情境中感受其鲜活变化,让学生对历史学习感兴趣,在“做”中自主学习历史。笔者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创设了“历史小论坛”这一教学环节,从中学生的学情、心理特点和终身发展角度出发,搭建了历史学习方式转变平台,并把它纳入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教学之中。设计“历史小论坛”评价量规,优化“历史小论坛”内容及形式,以教师的示范引导学生参与“历史小论坛”。

那么,什么是历史小论坛呢?就是学生个人或小组结合自身的学习兴趣及教材重难点,在教师的示范、引导下,以过程性评价量规为依据,针对某一主题查找资料、提炼观点、组织语言阐述认识、制作历史学习课件,并以PPT制作、视频制作、论坛等多种方式,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予以展示。

学生首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课本的重难点确定主题。比如制作“百团大战”课件的学生,比较热衷于战争、武器等知识的探究。而实施过程中,学生第一步就是确定好论坛主题,第二步就是搜集整理信息。此后,还要确定制作方案,确定所选用的资料以及展示的形式(如果合作完成,还要明确制作步骤和具体分工),动手制作完课件或展示视频后,还要配上相应的文字说明,介绍历史小论坛的具体内容。

笔者将历史小论坛的内容变成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大家采用“你说—我听”“我疑—合议”的探究模式来学习历史,常常激起课堂的热烈讨论,让历史课堂真正“活”起来。

课堂展示之后,学生所展示的内容还要依据评价量规进行评价,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同学问互评以及教师评价三部分。

学生在制作和展示历史小论坛的过程中,促使自己主动学习,产生了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把生活与学习相结合,主动探究。事实证明,课堂上积极发言的人多了,敢于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大胆争论了。学生还能做到有效温习和预习,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课了。此外,历史小论坛丰富的学习内容,也使学生接触到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拓展了知识面。

正如一位学生所说:“这个历史小论坛,不仅可以填充我们头脑中的知识空缺,更是我们在紧张学习中的一个减压阀。”

二、文科综合实践课程的“做中学"

文科综合实践课程打破原有学科界限,以全新的课程观实现不同学科在内容、结构和功能方面的横向整合。在课程呈现方式上,以专题形式关注社会热点,实现学科交叉并开展社会实践;强调所研究知识对象的整体性,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及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减轻学业负担,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教学活力。

以文综课程《南水北调》为例,该系列课程分为“丹江口之旅、聚焦南水北调、珍惜生命之源、社区节水宣传”四部分。在“丹江口之旅”社会实践课程中,笔者带领学生亲赴南水北调工程的供水区丹江口实地考察,丰富学生的史地知识,提升他们观察、观测、调查、实验、访谈、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技能,增强他们的创新与探究意识和学科综合意识,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在前期学生有了一定认识和体验的基础上,“聚焦南水北调”课程则回到课堂,探究南水北调的基础知识,以小组合作形式绘制南水北调三条调水路线图,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发展历程,讨论南水北调的技术问题、政策路线等。教师提出一些探究问题如:从1952年10月毛泽东提出南水北调的宏伟构想,到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其间为什么隔了那么长时间?这说明了什么?东、中、西三条线路哪条是最先完成通水的?请从工程量、工程难度、现有条件等方面,分析主要原因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塑造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中,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多次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还将“珍惜生命之源”和“社区节水宣传”作为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进行“节水妙招分享”,通过各种自创小实验,建言各种节水措施的有效性;策划社区节水宣传活动方案,并于5月的第二周即全国节水宣传周之际,在北京东花市南里社区开展节水宣传。学生们发挥聪明才智,策划出了既能充分调动市民参与积极性,又能提高市民节水意识的活动方案,使得当天的活动大获成功。

在“南水北调”的后续课程中,教师立足于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利用丰富的社区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生活中的社会热点、实际问题、熟悉的环境出发,发掘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自主探究、实践躬行过程中,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真正走出课本,跳出学科藩篱。

课程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与能力发展,从指导思想、学生参与程度、创造性的发挥以及学校生命教育的办学特色等方面,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评价。

一是遵循“四重”“四性”原则。“四重”即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四性”是指过程性、激励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二是评价程序的过程性。将评价贯穿于本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重点评价学生的参与体会。即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学习态度、积极性、合作能力等。

三是评价方式的激励性。在评价方式上,采用教师主评、学生自评互评的多元激励性的评价方式。

四是评价内容的丰富性。根据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实践体验、方法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五是评价手段的多样性。评价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书面材料评价与学生口头评价、活动展示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方法。

基于“做中学”理念所开发的历史小论坛及文科综合实践课程,是对中学历史课“喂养型”教学模式的变革尝试,它符合深入推进素养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要求。事实证明,只有改变重知识、轻能力、轻素养的教学现状,才能真正使中学学科教育的发展与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相适应。

上一篇:办公用品购置申请下一篇:我想要的自由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