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2024-10-23

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共12篇)

1.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篇一

语言接触中文化归因的思考与用语习惯的剖析

萨丕尔曾经说过:“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相邻的人群互相接触,不论程度怎样,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某种语言上的交互影响”。那么外来语素的词缀化是语言接触中一种更深入移植的结果,是外来语素在借入语言中进一步本土化的一个过程。几乎各种语言都有这种现象:英语在发展过程中,除了积极利用原生词缀派生新词之外,在中古英语时期从法语和拉丁语中借用了很多词和词缀。任何一种语言都不会孤立地存在,不同文化间的接触交流,总会导致语言间的相互吸取,汉语正是在和外部的语种及内部方言的接触中不断充实和完善的。在中国的历史上,吸收外来语的高峰时期都是发生在文化交流的巅峰时期,如汉代张骞出使西域进行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佛教文化盛行时期以及大唐文化的鼎盛等时期,各种各样的语言之间相互接触相互融合产生了众多的新词,如葡萄、琉璃、玻璃、狮子、刹那、佛、佛陀、魔等语词。而“XX门”语言现象的形成就是英汉语言接触过程中美国政治文化的直接影响。

当大量的外来语被吸收到汉语中时,历史上汉语处理外来语的方式主要有音译、半音半意译、意译等三种,而在这当中,中国人最喜欢的是意译,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用语习惯。而“门”这种外来语素只借“义”(丑闻、内幕),不借“音”。因为其读音跟外语-gate的读音没有任何联系,于是在读音上不能溯源,而意义又是汉语常用词“门”,所没有的新鲜意义,也不能说是半音半译。那么“XX门”可以归为意译,但我们之所以仍用“门”做后缀,其原因不仅在于都包含了“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的内涵,也包含了我们国人的在语言接触过程中的对词缀的类推,即仿照一个词,更换其中的某个语素而创造新词语,这样的词语经过长时间、高频率、大范围的使用,所保留的语素就变成了语言中的一种固定的词缀。所以就会在“XX门”的基础上产生大量的新词语。

2.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篇二

对于一个由C++编译的程序进程的内存空间而言,可以在逻辑上大体分成4个部份:代码区、全局(静态)数据区、堆区和栈区。另外还有一个专门放常量的地方称为常量存储区。这些内存空间都被分配在用户独享分区。由于数据在堆区和栈区都是动态分配和释放,本文将堆区和栈区统称为动态数据区。

C++通过类和对象实现了面向对象的封装、继承和多态,本文以Visual C++6.0为编译环境从内存分配的角度对这三大机制进行了底层分析。

1 封装

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中,封装是指将一个数据与这个数据有关的操作集合放在一起,形成一个能动的实体———对象。封装保证了模块具有较好的独立性,使得程序维护修改较为容易。封装的对象是数据和方法,封装实际上把对象的数据和方法在逻辑上进行封装。从内存分配角度来看,C++程序里面定义的类将根据类成员不同的属性在不同的内存区域进行分配。

1)如果类成员不包括虚函数,对象存储空间由非静态数据成员构成。一般利用new申请的类对象内存空间分配在堆区上,其他的在栈区上。如果对象由new创建,程序里必须要用delete释放,否则容易发生内存泄露。

2)静态数据成员为该类的所有对象所共享,但不属于任何对象的存储空间。静态数据成员存储在全局数据区,逻辑上所有对象都共享这一存储单元,对静态数据成员的任何操作影响共享这一存储单元的所有对象。

3)类成员函数可以分为静态成员函数、非静态成员函数和虚函数。非静态成员函数在对象创建时第一个参数为this指针,为指向此类对象的const指针。调用时对象的地址作为函数的第一个实参首先压栈,通过压栈将实参传递给函数的隐含参数this。在实际处理过程中,非静态成员函数跟C里面的外部函数一样,但通过隐藏的this指针逻辑上被封装在类里面。静态成员函数不需要借助任何对象,没有隐含参数this指针。C++成员函数代码被分配到代码区。

4)如果类成员包括虚函数,则内存分配给对象的第一个单元为虚函数入口地址表首址,这个地址指针单元再加上非静态数据成员的内存单元便构成了一个具体的类对象的实际内存空间。虚函数入口地址表并不在类的存储空间内,具体的虚函数同样被分配在代码区。

下面是一个例子:

虚函数地址不能直接利用地址运算符获得,我们可以轻易从VC除错器上观察到a的成员变量和虚函数的地址,如图1所示。

通过上面的实验结果我们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几点:

1)编译器事实上为类ClassA所生成的对象a分配了2个内存单元。由

于对象a的内存空间并不是由new申请所得,因此对象a的两个内存单元实际上是分配在了栈区上。如果我们利用new进行对象创建,将分配一个指向该对象的指针,对象的内存空间将被分配在堆区。

2)由于定义了虚函数,因此对象a内存空间的第一个单元是虚函数入口地址表首址,即图1所示的__vfptr,传统上我们把这个单元记作vptr,第二个单元是非静态数据成员a_data1。

3)静态数据成员a_data2的内存地址是0x0042AD50,很显然它没有跟对象a划分一起,而是存储在全局数据区。从图1可以看出,静态数据成员a_data2虽然不属于对象a的内存存储空间,但仍被对象a所拥有。

4)上面的结果只显示了对象a的数据成员,虚函数vfunc1和vfunc2以及成员函数func1代码存储在了代码区。在对象a调用成员函数时,第一个参数为this指针,因此成员函数func1(int n)在实际处理过程中被编译器处理为含有this指针的函数func1((ClassA*)this,int n)。

依据上面的分析并理清虚函数指针关系,我们可以有图2所示ClassA的实际内存分配图。

2 继承

面向对象方法中的继承机制使子类可以自动地拥有父类的全部属性和操作。派生类在继承已有类型的数据和函数成员的基础上只需定义原有类型没有的数据和函数成员。从内存分配角度来看,在创建派生类对象时,派生类的存储空间等于基类的存储空间与派生类新增成员的存储空间之和,但基类和派生类的所有静态数据成员必须除外。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基类包含虚函数,派生类对象的第一个内存单元仍是虚函数入口地址表首址vptr,但这个地址指针指向的虚函数地址表与基类的虚函数地址表并不相同。派生类对象的剩余内存空间由基类和派生类的非静态数据成员构成。

2)如果基类没有定义虚函数,而派生类定义了虚函数,则派生类的对象存储空间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继承于基类的非静态成员,第二部分为派生类虚函数入口地址表首址,第三部分为派生类新定义的非静态数据成员。

3)基类和派生类定义的静态数据成员被分配在全局数据区,其中基类定义的静态数据成员为基类和派生类所共享,但它们不属于任一类对象的内存空间。

4)派生类继承于基类的成员函数如果没有重载,则这些成员函数在内存中只创建一份,为基类和派生类所共享;如果成员函数被重载,则重载的函数在内存中另外分配空间。

5)上面分析的主要都是针对单继承类,对于多继承类还要考虑虚基类的问题。

创建派生类ClassB如下:

创建类ClassB的对象b,并对其数据成员进行初始化,在main函数里面输出对象a和对象b的地址信息进行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同样利用VC除错器我们得到图3所示的对象a和b的成员变量和虚函数地址信息。

通过对上面的基类ClassA和派生类ClassB的地址信息和成员变量的比较,可以分析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1)派生类对象内存空间包括三个内存单元:虚函数地址表首址单元vptr和继承于基类定义的非静态数据成员a_data1,并新增非静态数据成员b_data1。

2)基类定义的静态变量a_data2的内存地址始终是0x0042AD50,它不属于对象a的内存空间,也不属于对象b的内存空间,但在逻辑上它为基类ClassA和派生类ClassB所共享。

3)派生类继承了基类的成员函数func1(int)、vfunc1()、vfunc2(),并重载函数func1(int)、vfunc1(),这两个重载的函数在内存空间上另外分配,没有被重载的函数vfunc2()将被基类ClassA和派生类ClassB所共享。这些函数同样通过this指针区别不同的类对象。

实验结果显示基类ClassA的内存分配没有变,只是虚函数地址表地址发生变化,可以参考图2。图4是派生类ClassB的实际内存分配图。

3 多态

面向对象的多态性是指同一个消息被不同的对象接收时,可产生不同的动作或执行结果,即每个对象将根据自己所属类中定义的操作执行。C++支持编译时多态性和运行时多态性。编译时多态性通过重载(函数重载和运算符重载)来实现,运行时多态性通过继承和虚函数来实现。由于多重继承和虚拟继承对虚函数的支持比较复杂,而且有时效率较低,本文以单继承为例,从内存分配的角度探讨c++怎样利用虚函数实现多态的。

1)如果类成员包括虚函数,则虚函数地址表首址存放在对象的起始单元(不同的编译器可能有所不同)。对象调用虚函数时,虚函数地址表指针找到虚函数地址表,然后通过这个表找出虚函数的真正地址。这样对象便可以动态绑定相应的函数成员,从而使虚函数随调用对象的不同而表现出多态性。

2)派生类继承了基类的虚函数,并创建相同的虚函数地址表,如果派生类没有重写虚函数,派生类和基类的虚函数地址表将具有相同的地址值,而且虚函数将被基类和派生类所共享。

3)如果派生类重写了虚函数,虚函数地址表中元素所指的函数地址将不再是基类的函数地址,而是派生类的虚函数地址。

4)如果派生类增加基类里没有定义的虚函数,新增的虚函数地址将添加到派生类的虚函数地址表中。

我们同样以上面的例子进行分析,根据上面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基类和派生类虚函数调用关系如图5和图6所示。

从图5和图6所示的内存分配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派生类ClassB继承了基类ClassA的虚函数vfunc1和vfunc2,并重载了虚函数vfunc1,由于没有添加新的虚函数,因此派生类具有基类相同格式的虚函数地址表。

2)被重载的虚函数vfunc1()与基类定义的同名虚函数分布在不同的内存空间,当调用虚函数时编译器将根据对象所属的类别动态调用虚函数。这样对于一个指向基类ClassA所生的对象的指针,其调用的虚函数vfunc1是位于内存地址为0x0040100f的ClassA::vfunc1(),对于指向派生类ClassB所生的对象的指针,其调用的vfunc1是内存地址为0x0040103C的ClassB::vfunc1(),这样就实现了面向对象的多态性。

3)没有重写的虚函数vfunc2将被两个对象所共享。

4 结束语

面向对像的封装性实际上是一种对数据和方法逻辑上的封装,在实际内存管理上编译器将根据类成员的属性进行不同区域的内存分配。虽然类成员在内存中没有被封装在一起,但这并不影响类的逻辑封装性,类对象通过不同的方法可以访问不同内存区域的类成员。派生类在继承了基类的数据和方法后,通过新增类成员、重载函数等构造自己类的空间,基类的一些成员将在派生类的内存空间共享。派生类通过重写虚函数在内存代码区构建另一存储空间的虚函数,使得类对象指针在访问虚函数时做出正确的调用,实现了面向对象的多态性。

摘要:从内存分配角度分析了C++类成员在内存空间的实际分布,通过类存储空间的比较论述了面向对象的继承机制在内存上的实现情况,并着重探讨了利用虚函数内存地址调用实现面向对象的多态性。

关键词:面向对象,内存分配,封装,继承,多态

参考文献

[1]Stanley B.Lippman.Inside the C++object model:深度探索C++对象模型[M].侯捷,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2]Stephen Prata.C++Primer Plus[M].孙健春,韦强,译.5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3.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篇三

关键词:语言接触;普通话;阳谷方言

1 语言接触理论

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指出,语言,像文化一样,很少是自给自足的。相邻的人群互相接触,无论程度如何,性质怎样,一般都足以引起某种语言上的交互影响。语言的演变除了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外,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关于语言接触与历史比较语言学,陈保亚打破了我们在历史语言学研究中长久存在的思维,认识到语言之间的相互接触对语言演变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历史比较法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两种或几种方言或亲属语言的差别的比较,找出相互间的语音对应关系,确定语言间的亲属关系和这种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然后拟测或重建它们的共同源头——原始形式。这是研究语言发展规律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陈保亚指出,这一套如此严谨的语言学研究方法,如果考虑到语言接触,就会遇到困难。笔者认为,“一个根本的改进就是要调整关于语言演化的观念,即不能只从语言分化的角度看问题,应该把分化和接触看成是语言发展历史的两个方面”。

陈松岑认为,语言之间的接触主要是指地域方言或民族语言这两种变体之间的接触。关于其他语言变体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变异,将在语言历时变化中提到。语言的接触通常是在一个交际频繁的社会中,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的民族语言或地域方言。

戴庆厦则认为,语言接触是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由于社会活动中的相互接触而引起的语言接触关系。

徐通锵和叶蜚声认为,语言接触是社会接触的结果,历史上原本没有接触的不同的社会,后来可能会开始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会因迁徙、战争征服、海外殖民而造成地域上的邻居或杂居。

2 方言口音普通话

传统的语言学观点认为,语言的结构是一种同质的系统,要求区分语言的“内”和“外”,把语言与社会联系之类的因素都排除在外,认为它不属于语言系统的研究范围。其实语言是一种有序异质的结构,语言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变异。对于个人来说,普通话很可能受到方言的影响而形成带有口音。这就是语言变异的结果。

方言口音普通话,就是指夹杂了方言成分的普通话。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通行于中国大陆及海外华人华侨间的共通语言。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都有各自的方言,各地的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使普通话中也会带有明显的方言口音。这些方言口音就是普通话和当地方言语言接触的见证和最终结果。当然,也会有很多人从小生活在标准普通话的环境,没有方言情境,这样,他们所说的话就是标准普通话。标准普通话就是完全符合普通话标准的普通话。

3 普通话的声韵调系统

第一,普通话声母。普通话共有22个声母,其中包括一个零声母(如表1)。

4 山东聊城方言声韵调系统

本文所写的方言声韵调系统,是根据笔者的方言发音测试来写的,可能与标准的山东聊城阳谷方言声韵调系统有一些差别。

5 山东聊城阳谷方言系统和普通话对比

第一,声母系统。山东聊城阳谷方言贺普通话的声母系统差别不大,最显著的差别是普通话中的[t?][t?][?]在阳谷方言中不存在,分别和[ts ][ts ‘][s]合并,即阳谷方言中不分平翘,只有平声。

普通话中的[?]在山东话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是[z],一个是舌尖后,一个是舌尖前。

另外,阳谷方言很有特色的一个特点是,[su]发成[f],如“树”“水”“睡觉”“说话”“树”分别发成[fei][]fe[][fu]。

第二,韵母系统。普通话有39个韵母,阳谷方言只有35个韵母,主要差别如下:

合口呼中,普通话的[uai]在山东话中成为[u?];

齐齿呼中,普通话中的[iou]在山东话中成为[i?u],[iɑu]在山东话中成为[i?]。

开口呼中,山东话没有普通话的[?],且普通话中的[?]在山东话中为[],普通话中的[o]在山东中为[?],并且山东话中多了[?][e]。

第三,声调系统。普通话和阳谷话都有四个调类,但是具体的调值不同。普通话的阴平声字,大致跟古清声母的平声字相当,阳平声字也大致跟古浊声母的平声字相当,上声字包括古清声母和部分浊声母,去声字包括古去声字和另一部分古浊声母上声字,古代入声调类在普通话里消失。

在阳谷方言中,古代入声调类也消失,全部归入阳平。阳上归入去声。从调型上看,普通话和阳谷话中都是一个平调、一个降调、一个升调、一个曲折调。

6 山东聊城阳谷方言口音普通话的特点

第一,不只是阳谷方言,整个山东地区方言口音普通话都带有一个特点:平翘不分。即[?][?‘][s]和[t?][t?‘][?]不分。遇到翘舌音也念成平舌音。

第二,普通话里的55调在阳谷方言中为24调,35调为53调,214调为55调,51调为213调,所以,声调的不同构成了普通话和阳谷方言的主要语音面貌的差异。

7 结语

方言口音普通话是方言和普通话接触后的结果,具体来说,是普通话受方言的影响产生的变体。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外出求学多年来大部分时间说普通话的人来说,方言口音普通话中方言特征已经不是特别明显,这个表现在词汇上更为明显。一些方言词汇正在被普通话中相应的词取代。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钱乃荣.现代汉语[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3]曹晓燕.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12.

[4]傅灵.方言与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10.

[5]萨皮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陈保亚.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7]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8]戴庆厦.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建筑力学研究的对象 篇四

结构按几何特征分:杆件结构、薄壁结构、实体结构

杆件结构分:梁、拱、桁架、钢架、组合结构

建筑力学包括:静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

力的三个要素中任何一个改变时,力的作用效应也要随之改变

单位牛顿1kgf=9.8N一吨=10KN

刚体:在力的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静力学又称为刚体静力学

静力学的基本公理:二力平衡公理、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推论一:作用在刚体上的力可以沿其作用线任意移动,而不改变它对刚体的作用效应

推论二:若刚体在三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且其中有两个力的作用线交于一点,则地三个力的作用线必须通过该交点(三力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公理: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找到作用点明确对象)

三个力交于一点,物体不一定平衡

根据斜边求领边乘以弦值,根据领边求斜边除以弦值

当力的作用线垂直于某轴其投影等于零,当力的作用线平行于某轴其投影等于本身。力系的合力在某轴上的投影等于各分力在同一轴上投影时代数和称为合力投影定理。力对物体的作用效应,除了使物体产生移动效应外,还可使物体产生转动效应。

力矩是反应力对物体转动效应的物理量 M=Fd

5.可扩展的冲击-接触并行计算研究 篇五

可扩展的冲击-接触并行计算研究

冲击-接触计算模型在汽车碰撞、金属成型等的模拟计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鉴于冲击-接触计算过程复杂和计算量大,本文在分布式可扩展的并行计算平台上,设计并实现了冲击-接触的并行计算.算例证明,计算平台稳定可靠,算法简单实用,且具有较好的并行效率和可扩展性.

作 者:寇哲君 程建钢 姚振汉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北京,100084刊 名:计算力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CHINESE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MECHANICS年,卷(期):20(3)分类号:O34关键词:冲击-接触 并行 可扩展

6.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篇六

本文是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对面向对象编程思想的教学进行了初探。

1 面向对象编程的教学中常见问题

1.1 学生更易于使用面向过程的方式进行思维

多数院校在讲授JAVA课程之前,都会在前一学期开设C语言课程,通常这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编程语言,而C语言是典型的面向过程的编程语言,学生熟悉了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思想,现在突然要其转变思维方式,学生难以接受。

1.2 面向对象中的概念较为抽象

在进行面向对象教学时,一般先接触到的概念是类和对象,这两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用到,相对好理解一些,再继续学习面向对象的基本特征时,接触到封装、继承和多态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了,还要通过代码把这几个概念表现出来,就更困难了。很多同学都是在这个时候打了退堂鼓,放弃了对JAVA的学习。

1.3 按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面向对象的思想

在讲授面向对象的基本特征时,通常都是先讲概念,然后举例进行代码验证,这样的方式第一学生会觉得枯燥,容易失去学习兴趣,第二代码验证通常都是比较单一的,前后例子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没有获得综合性的体验,缺乏对知识点认识的统一。

2 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确定

我们专业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提出了JAVA教学的新模式,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大纲,要求该课程紧紧围绕“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提升实践能力”目标展开教学,对每一单元都提出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本单元的三个目标分别是:

知识目标:掌握类的定义与对象的创建,熟悉构造方法的作用及应用,深入理解面向对象三大特征: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的Java语言实现。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的编程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及沟通协调能力,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探索未知,不惧失败的精神。

为了达成上述三个目标,确定了以计算图形面积为主的相应教学内容,共需22个学时。

3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探讨

3.1 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构建性,支持学习者完成任务的自主权和中心地位。换言之,它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1]。

在教学中通过计算图形面积将面向对象的三大特征关联起来。具体教学过程为:先让学生用面向过程的方式求解圆的面积,再转换成面向对象的编程方式,加深对类和对象的理解。通过给半径赋一个负值,提出问题,引出解决方案:封装。当我们要求学生计算其它图形的面积时,又可以引入多态的概念。通过这些小小的任务,学生既理解了概念,又能把知识点贯穿在一起。

3.2 行动导向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就是在基于高等职业环境条件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其更强调职业情境要求突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知识的性质和表征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能有效培养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实践能力,并彰显职业教育魅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正逐步成为职业教育教学界的一种思潮,为国内外的职业教育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积极研究并积极推广应用[2]。

我院近几年一直在大力推广行动导向教学,从各系各专业推选出多门示范课,对老师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我们根据学生情况推出了“快递打印系统”这个项目,并将项目分成6个情境,通过情境将知识点连接起来。通常实施会分为(1)确定项目任务、(2)制定项目计划、(3)实施和(4)检查评估四个步骤[3],在第一步中学生会积极查找熟读资料,了解项目内容和功能,第二步教师按照软件工程方法,要求学生制定项目计划书,教师需要在这个阶段帮助学生控制好进度和难度,第三步实施过程,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困难,指导和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第四步评价以鼓励和建议为主,提高学生的成就感。

3.3 改变按知识点顺序进行讲解的方式

对任何人而言,无论什么事情,有兴趣才有动力,才会主动去探求,去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尤其是。一般Java教学都是按知识点的编排顺序进行讲解的,如讲授java基本数据类型,如果一个个地讲解它们的定义、特点和范围,学生是很难集中注意力的[4]。我们在讲授之前会先演示“快递打印系统”项目,让学生明确课程学习完后可以达到的目标,同时搜集并演示一些java编写的典型小案例,提高学生兴趣。讲解新知识点之前,会先设计好相应情境,并提出问题,学生在解答问题过程中逐步掌握新内容,而不会觉得枯燥。

4 考核评价的督导作用

为了能让学生配合好教学,我们尝试通过过程性评价来帮助督促学生的学习。我们采用了小组学习法,5至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小模块完成之后,由一个小组成员代表进行讲解,其他成员可以补充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最后老师再综合进行评价。每次评价都记录在册,期末进行综合统计,统计结果作为过程性评价的最终分数,占到该门课程总成绩的60%,由于占比较高,学生在平时也要努力认真才能取得好成绩。另外这种评价方式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

5 结束语

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进尝试,我们取得了初步成效,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还要不断改革创新,提升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思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摘要:该文首先分析了在Java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考核评价方式的转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JAVA,教学方法,考核评价

参考文献

[1]唐红杰.JAVA语言程序设计之基本语法的教学研究[J].软件,2014,35(6):23-25,29.

[2]江务学.行动导向教学法在java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计算机,2011(4):37-39.

[3]尹元元.行为导向教学在高职java课程中的实践[J].科技教育创新,2008(8):232-233.

7.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篇七

[关键词]接触体验理解主动探究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37

一、学生接触、体验、理解真实英语语言必须主动

当今世界正处于发展和调整的时期,处处必须变革。由此可知,义务教育所开设的英语课程教学,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英语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语言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素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初中学生很多对学习英语没有兴趣,导致没有兴趣的直接原因是升学的压力。虽然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接触、体验并理解英语语言,但花的时间比较多,看不出主动学习的兴趣。英语学科课程的具体特质告诉我们:课堂教学必须多思考如何形成学生良好实践性和应用性的态势,这态势的形成和稳固,需要学生在接触、体验、理解真实英语语言上主动积极一些,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还是教师。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阅历和学习方面的经验,但还显得不是十分成熟。所以,作为教师必须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形成学生学生接触、体验、理解真实英语语言的主动性。

二、学生接触、体验、理解真实英语语言必须探究

英语课程以科学发展观和先进的外语课程理念为指导,所涉猎的学习内容利于形成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和一定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以初中毕业为终点,其间划分了一定的级别,这级别的划分体现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认知特点,各个阶段学生学习英语的探究性要求还是相当明确的。因此,对于初中英语教学而言,学生接触、体验、理解真实英语语言必须探究,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应当是丰富多彩的,可以是文本内容的探究,也可以是结合文本单元主题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的探究。例如,就“Changes in Shanghai”可以提出主课题“家乡的变化”,以这样的主课题对家乡的一切进行研究,可以让学生去研究家乡的环境,如家乡的房屋建设;可以让学生对家乡的交通进行研究,如砂石路、水泥路、柏油路等;人民群众的生活变化,电视、网络进家园。以这样的课题让大家进行探究,不但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热爱家乡的观点,更能够让学生直接接触、体验、理解到诸多真实的语言。也可以是对西方英语国家文化的探究,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在学生阅读一些原著时,也能尽早或者尽快地接受异国文化的浸染,异国文化具有怎样的特色,与我国语言文化形成怎样的比较都可以是学生能够或者必须探究的内容。

三、学生接触、体验、理解真实英语语言必须合作

新教育积极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在阐述新教育之梦时曾这样说:“理想的智育,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从英语语言特色看,它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应当为学生发展综合运用语言能力打基础,甚至是完全意义上的打好基础。初中学生打好英语学习基础的理想条件是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可以是一种动态性思维活动的往来。相互之间的往来频繁,不仅仅是增进知识,而且可以增进友谊,更为理想的是能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下发展智慧。在初中学生的英语合作学习上,我们似乎既有认识的误区,也存在不够科学的做法,如一谈起合作学习,似乎就成了用于“作秀”、向人“炫耀”的代名词。公开教学前,使劲地彩排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公开教学时表演学习中的合作,这种摆摆花架子、做做秀的合作当是不可取的。殊不知初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应当秉承求实的观点,应当抱有求实的态度,因为合作学习在于求实、求真、求效。求实,当是学生在實实在在的合作探求;求真,当是学生能够行之有效地获取合作;求效,当是学生学习效果渐渐提高的体现。它是一种严实的学习策略、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一种倡导的学习模式。学生的合作我们也不能奢望其获取奇效,但如果利用可以合作的项目由课外合作学习途径去完成,其效果也还是不错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

[3]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9).

8.民法调整对象的认识与研究论文 篇八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民法所调整的在特定领域内的社会关系,即一定社会生活中特殊的社会矛盾,这是决定民法这部法律部门存在的客观基础,同时也是其同邻近的法律部门相区别的基本标志。因此,调整对象是任何一个法律部门必须明确的问题,往往也是议论较多的理论问题。民法的调整对象问题,亦复如此。

一、关于民法调整对象的学说

自古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法学者们关于民法调整规范的学说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表明了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及开放的永恒课题。

最早关于民法调整对象的学说是盖尤斯将民法概括为调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后来萨维尼对盖尤斯的论断进行了继承和补充,他认为“法律调整人本身和法律关系。后者包括人身关系、债的关系、继承关系和家庭关系。”1961年《苏联民事立法纲要》将民法的调整关系强调为财产关系以及与人身有关的非财产关系。此学说也对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民法通则》通说认为民法所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二、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

按照民法同商品经济相辅相成的规律以及前人的研究结论,因此民法的“商品关系说”是有一定根据的,具有较大的说服力。财产关系历来为民法所调整的对象,民法是“将经济关系直接翻译为法律原则”,和“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的“准则”。但是,财产关系并非都是民法调整的对象;民法只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财产关系。这种财产关系的特点一是民事主体在民法上的地位是平等的。无论任何人,一旦进入民事领域,便在平等基础上发生具体财产关系,都不允许任何一方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人。二是等价有偿。不等价交换与民事法律关系的本质相抵触。民事主体之间的关系无论发生在公民之间、法人之间,还是发生在公民与法人之间,都是由我国民法所调整的。

三、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

民法只规定有关商品关系的内容,而将与商品经济没有直接联系的人身关系排除在民法之外,并不符合《民法通则》的立法精神。原因是:第一,民法是反映社会关系的法律形式。它不能够像照镜子一样只反映那些单纯、直接的经济生活条件,而必须同时反映与之特定的商品关系有联系的一切社会关系,才能发挥其最佳效能,起到宏观调整作用。第二,继承权是公民个人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延伸和公民取得财产的一种法律形式。但继承权同商品经济并不存在内在联系,它本身不属于商品范畴,但也需要民法来加以规范和调整。第三,债权是财产的流转和归属状态,也反映了一定的商品关系,它的内涵除了以合同为核心内容之外,还包括侵权行为、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等原因而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而这几种情况都不反映商品关系,却都需要民法来加以调整。第四,我国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中带有明显的人权主义色彩,强调尊重人格、诚实信用和相互协调等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人身权利也越来越加以重视,这是物质文明建设的灵魂和方向。[2]所以,我国社会主义民法在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同时,强调对人身关系尤其是人身权的调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四、结论

一部完备的法律要具备以下四部分即主体、行为、权利、责任,民法也不例外。[3]首先,一切的权利和义务必须依托于一定的主体,即财产需要有自己的“监护人”。没有承担义务的主体,则一切权利都将成为一纸空文。所以民事主体无论是公民个人,或是作为法人的社会组织,以及以民事主体身份出现的国家,都是社会经济活动的实体。其次,主体要真正取得民事权利,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还要通过民事法律行为。它可以是亲自进行民事活动,也可以通过合法方式由代理人代为实施,其法律后果是相同的。只有通过行为才能在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具体的权利义务。[4]再次,一切行为追求的目标是权利,这是民法的核心部分。民事主体正是为了取得某种权利,主体才有意识地实施法律行为,以达到预期的法律后果。最后,民事责任是权利得以实现的法律保障,它体现的是国家意志,具有强制性。

9.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篇九

传统的基于像素的遥感影像处理方法都是基于遥感影像光谱信息极其丰富,地物间光谱差异较为明显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于只含有较少波段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传统的分类方法,就会造成分类精度降低,空间数据的大量冗余,并且其分类结果常常是椒盐图像,不利于进行空间分析.本文采用面向时象的`影像分类方法,考虑了对象的不同特征值,例如光谱值,形状和纹理,结合上下文关系和语义的信息,这种分类技术不仅能够使用影像属性,而且能够利用不同影像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在时诸多对象进行分类后,再进行精度分析.在此研究提出了一种面向对象的方法结合模糊理论把许多的对象块分成不同的类别.这一过程主要有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分割.图像分割将整个图像分割成若干个对象,在这个过程中,分割尺度的选择会影响到后续的分类结果和精度.第二个步骤是分类.在这个步骤中,特征值的选择和隶属度函数的选择都对分类结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作 者:郑文娟 ZHENG Wen-juan  作者单位:宝鸡市市政工程管理处,陕西宝鸡,721001 刊 名:北京测绘 英文刊名:BEIJ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年,卷(期): “”(3) 分类号:P237 关键词:面向时象   多尺度分割   模糊分类  

10.论农业法学的研究对象 篇十

关键词:农业法学:农业公法关系;农业私法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99—02

一、农业法学的定义

农业及农业制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我国更是如此,而有关农业的法学的系统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之所以如此,与我国改革开放后的农业政策及当前面临的关于农业的严重问题是紧密相关的。在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农业法学的研究便成为一个热点及焦点问题。所谓农业法学,就是以研究农业法律法规现象以及与之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法学学科[1]。农业法学的研究是全方位的,它既研究横向法律关系中的各种现行制度的性质、差异,又研究纵向法律关系中的农业组织管理关系及农业法的产生、发展、变化规律。中国加入WTO后,农业的发展更是面临着全新的问题,这些都是农业法学需要研究的。

二、农业法学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及成果

在经济法学出现后,伴随农村深化改革和农业立法实践的发展,对农业法学研究对象的理论研究亦开始出现,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农业经济法一词,这无疑是农业法学研究历史的进步。农业经济法研究各级农业行政管理关系和经济管理部门在领导、组织、指挥、管理农业经济组织、联产承包和个体经济产生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2]。也研究农户等农业法主体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这一学说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但由于其过分夸大农业法与经济法的共性而忽略了农业法的个性,导致农业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显得比较片面。事实上,关于农业法学的研究对象仅靠经济法是无法包容的,它应当还包括社会法和环境法的内容。

20世纪90年代,伴随我国《农业法》的颁布,开始出现以农业法取代农业经济法和农业社会法的现象。但是农业法还是被定义为调整农业经济管理关系和在农业经济管理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流转关系与经济协作关系。实质上,农业法还是处于经济法的话语环境之下。

农业法学是一门综合的法学学科,仅以农业经济法学取代农业法学显然是不够的,在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现行许多农业制度与WTO规则存在不协调甚至矛盾[3],这必然使农业法学扩大其调整范围。有学者将其归结为“农事关系”一词,所谓农事关系,是指在农事活动过程中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逐层交融而形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总和[4]。具体包括农事组织关系、农民权益保护关系、农业资源环境关系、农业科技教育关系、农村社会保障关系。此种提法将农业法学调整范围概括为这几个方面,没有加以分类,也没有体现农业法学兼具公法和私法性质的属性。

三、农业法学的研究对象归纳

(一)农业公法关系

1.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制关系。国家权力机关可以成为农业法律关系的主体,农业及农村决策与规划法律关系是农业法律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的农业决策与规划最终是由权力机关制定的,在批准和监督法律关系中,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尤为重要。我国权力机关具体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以及地方各级人大机构,它们在国家农业立法关系中处于主体地位,而法的制定是一个根源性的环节,是以后法的执行等环节的前提条件。国家权力机关通过制定各种有关农业的法律、法规及规章,以求起到对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制作用。现代农业经济一般情况下应以市场调节为主,国家宏观调控为辅,但由于农产品属公共产品,且农业问题事关国计民生大局,因而,对农业市场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与管制是重要而必须的。

2.农业行政法关系。从早前的农机行政管理中也可以看出农业法学的行政法学属性,不过与普通行政法是存在区别的。农机行政管理是指农机机关或法律授权的组织对农机公共事务进行组织、管理的活动[5]。

农业行政是指农业行政主体依法对农业行政事务进行组织、执行、管理活动,属于行政法上的行政权。包括农业行政的规范制定权、农业行政指导权、农业资源行政配置权、农业行政执法权、农业行政司法权。农业行政具有自身的特点,它的主体是农业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农业行政关系是指与农业行政有关的、基于农业行政权的取得、行使和接受监督所产生的社会关系。既然为行政关系,则必须遵循“依法行政” 的原则。这种关系可依法律规定产生,如《农业法》第9条,各级人民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统一负责,组织各有关部门和全社会做好发展农业和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各项工作。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工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林业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关的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工作;又如《宪法》第107条第2款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这种法律关系也可因行政授权而取得,如村委会可依授权成为行政主体。还有的是行政主体把自己的职权部分或全部赋予一个组织,使其成为行政主体,如通过核发兽药许可证、植物检疫证书、畜禽产品检疫证明、种子经营许可证等形成这种关系。还可通过进口饲料许可、农药登记等形成这种关系。其种类可概括为以下几种:(1)农业行政管理关系。(2)农业行政监督关系。(3)农业行政救济关系。

3.农业经济法关系。从农业法学的角度加以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在农业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管制关系还是农业行政关系中,经济法中的绝大多数内容,如税法、产品质量法、国家投资法等,都与农业法学息息相关。而农业法学主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中的经济管理关系,集中体现在《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动物防疫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等。农业经济关系的运行必须遵循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如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原则、经济组织本体利益和充分体现社会整体利益相结合的原则、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公平公正原则等。农业经济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经济管理关系。国家对农业经济的管理关系,是国家对农业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和其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部门进行统一组织、指挥、协调和管理的关系[6]。(2)农业经济监督关系。这是国家经济监督管理部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监督时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或者劳动者之间形成的关系。(3)农业经济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流转和经济协作关系。包括农业承包关系、土地租赁关系、农产品购销关系等。

(二)农业私法关系

1.农业民事关系。民法的基本观念是主体平等、意思自治和权利本位。而农业法学中的民事关系是与农业及农村生产经营活动分不开的。这些主体包括农村合作社、农场、农民个人以及其他享有农业生产经营权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市场主体的地位一律平等,农民等民事主体参与市场的机会逐步增多,农业法学的民法学属性也体现的更加明显,尤其体现在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中。如《农村土地承包法》第56条中关于违约责任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承担违约责任,这尤其体现了当事人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土地承包经营权属于自主性质的权利,农民、农村承包经营户对自己分得或承包的土地,依照法律的规定,平等自愿的享有所有权中除处分权之外的权能,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加以干涉,一旦构成侵权,则农民、农村承包经营户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这是一种救济性的权利。还可因私法产生申诉、举报和公法诉讼权。

2.农业商事关系。农业商事关系概括体现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当中。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一定数量的劳动者按照合作原则、以促进其成员的经济和社会进步为目标,以资金、实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入股,自愿组织起来,依法从事各种生产经营和服务活动,实行民主管理,并实行按劳分配和按股分配相结合的经济实体[7]。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包括社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股份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法》中,规定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法》第二章中关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规定集中体现了农业法学的商法学性质。这种专业经济组织依法设立,成员、资产等也适用商法的规定。它的变更、解散、清算、终止也适用商法中的规定。农民

或农民集体成为其中成员时,发生纠纷,也应用商法进行处理。

四、关于农业辅助法律关系对农业法学研究对象的补充

农业辅助法律关系,也可称为农业派生法律关系[8],这类法律关系不与农业法律关系直接相关,但也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当然,未列举的农业辅助法律关系还有很多,这里本人只是对具有代表性的进行了论述。因为目的不是为了穷尽农业辅助法律关系,而是从一个角度来明确农业法学的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李昌麒,吴越.农业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

[2]艾衍辉.农业法调整对象探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12).

[3]赵霞,张涛.WTO下的中国农业[J].兰州学刊,2004,(3).

[4]艾衍辉.农业法调整对象探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12)

[5]网络资源,http://www.jznjxx.gov.cn/njzl/njwd/njwd-2.htm.

[6]朱伟方.农业法律基础[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40.

[7]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编.农业法制建设[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04.

[8]李昌麒,吴越.农业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6.

11.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篇十一

而在采访的众多对象当中, 少年儿童被公认为是最难采访的一类群体。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我们会碰到一大堆的问题。比如说, 被采访者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 总是绷着一张脸, 对你的采访总是表现出“非暴力不合作”的态度;前一秒种, 还有问有答的小朋友, 在面对镜头时突然失声了, 甚至还哭着要找妈妈。另外, 如果你碰到了一个内向害羞的小朋友, 却无任何与少儿打交道的经验, 或不懂得少儿心理学的话, 你的采访将会变得非常糟糕。

小朋友的情绪忽上忽下, 实在很难把握, 那么碰到性格比较内向的小朋友, 我们该如何鼓励他开口说话?如何化解被小朋友们戒备森严的“柏林墙”?如何让闪烁其词的被采访对象说出他们的真实想法?

笔者认为, 采访的本质就是一种人际沟通,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 采访的过程就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所以要解决上面的困惑, 拥有一个轻松有效的采访, 就必须要从人际沟通的角度入手。人际沟通除了拥有真诚的态度以外, 察言观色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小朋友, 他们毕竟年龄小, 即使他们不愿意自己说或是掩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但是他们却很难掩饰自己的肢体语言。我们可以从察言观色, 从解读被采访对象的肢体语言这个角度切入, 去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 制定相应的采访策略。

一、方位与距离

多数情况下的采访, 往往采用的是面对面的方式。但是如果在采访者和被采访者彼此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 面对面的方式就容易产生问题。因为, 面对面就意味着自己的脸、口、手、身体全部暴露在对方面前, 就会很没有安全感。回想一下, 就算大人在面对镜头的时候, 也会显得手足无措, 说话结巴哆嗦。而且, 面对面通常是两人决斗, 比赛的过程中会采用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面对面不但没有安全感, 还容易使人产生防备和敌意[1]。那么小朋友们, 他们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接受和适应程度都比正常的成年人要低, 所以在采访的时候, 我们更要注意和孩子面对面的方式:尽量不要正面相对, 双方可以以45度角的方位进行交流。因为45度角这个角度, 既能看清对方的表情动作, 又显得亲切温和许多。

除了以45度角来面对采访者外, 作为特殊的采访对象, 我们还要注意和他们之间的身高落差问题。我们常说, 跟小孩说话的时候尽量要蹲下, 要平视。我们这么做主要是从尊重平等的角度出发。其实从沟通的层面看, 没有人愿意说话的时候总是费劲地仰着脖子, 所以不管你是否蹲下来, 只要让孩子与你能够尽量平视就无碍沟通了。

除了刚才说到的方位问题, 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保持一个什么样的合适距离也非常重要。距离太近, 就会有一种个人空间被侵犯的感觉, 被采访对象就会很难受;距离太远, 说起话来就要提高分贝, 沟通起来就会很费劲, 而且双方显得很生疏, 被采访对象是不会说心里话的。因此, 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就很关键了。那么, 什么样的距离算是一个适当的距离?我觉得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首先你不能靠得太近, 因为身体比例的巨大差距会让他觉得很压抑。那么跟被采访的小朋友距离到底多少比较合适呢?这个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外向型的小朋友, 他的个人空间相对较小, 你可以适当拉近距离, 1.5米左右就可以了。内向型的小朋友, 他的个人空间相对较大, 你要适当拉开距离, 2米到2.5米的距离都可以。不过, 以上这些数字只是参考, 到底是多少距离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考量。想要拉近和被采访小朋友之间的距离, 也是有几个窍门的:首先可以送给小朋友一些小礼物, 送礼是表示友好的一种手法;其次, 可以多表扬一下被采访的小朋友, 小朋友受到表扬后, 都会跟你拉近距离;再次, 就是在采访正题前, 可以多跟被采访小朋友聊一聊他感兴趣的东西, 比如动画片、玩具等, 如果能跟他有所互动, 相信后面你们的对话会更容易一些。

二、眼神

我们常说, 眼晴是心灵的窗户。因为眼睛, 更确切地说是眼神, 往往会向外界传递你内心的真实信号。这种信号包含了你的喜怒哀乐、真实、谎言、恐慌、犹豫等[2]。在我们的生活中, 与眼睛有关的形容词非常丰富, 比如“他的眼睛闪闪发亮”, “他的眼睛贼溜溜的”, “他用十分轻蔑的眼神看着我”。所以, 人的眼睛是会说话的。在我们的肢体语言里, 眼睛所传递的信号是最有价值也是最为准确的。当然, 这种准确度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下降, 因为成年人往往比小孩更懂得掩饰和伪装自己, 而小朋友是纯真无暇的, 他们的眼神则更能反射出他们内心的世界。

那么眼睛作为肢体语言的一部分, 在采访过程中, 我们应当怎样去解读它?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些小朋友通常出现的眼神, 看看通过这些眼神表达怎样的肢体语言。

眨眼。在正常放松状态下, 小朋友的眼睛每分钟会眨6-8次, 每次眨眼时睛睛闭上的时间只有十分之一秒。但是只要处在压力较大的状态, 人们眨眼的频率就会显著提升。所以, 如果你发现被采访对象眨眼的频率提升了, 那么他要么比较紧张, 要么没有说心里话。如果你发现被采访对象眨眼时, 眼睛闭合的时间变长了, 可能说明, 他对采访感到厌倦无趣。所以碰到这种情况, 要用鼓励的眼神消除他的紧张感。或转换话题, 重新引起被采访对象的兴趣。

东张西望。采访小朋友经常会出现你问他问题, 但是他却东张西望, 不回答你的情况。当有这种情况出现时, 我们通常认为他是在观察周围的事物。但实际上, 东张西望的神情是人们对于眼前的人或事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你要试图拍拍被采访小朋友, 或者是和他拍手、握手, 给他安全感。

目光向上。如果被采访对象正在回忆某个看过的东西, 他的目光会投向上方。遇到这种情况, 采访者一定不要轻易打断被采访者, 要给他足够的时间, 因为小朋友的思维运转能力没成年人那么强, 他们要把自己想到的转化为语言需要更多的时间, 当然, 采访者还是可以适当地进行一两句诱导。

目光投向左下方。如果被采访对象内心在自言自语, 他的目光就会投向左下方。出现这种情况, 说明你的观点可能和被采访者的心理想法不太一样, 而且小朋友又比较弱势一点, 在跟采访者不熟的情况, 通常不会直接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但也不想同意你的想法, 所以就会出现内心自言自语的情况。

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被采访的小朋友还经常出现游离的目光和闪烁不定的眼神, 这经常会让采访者有一种挫败感。那么, 如何抓住被采访者的目光呢?这是需要技巧的。曾经见过一个记者采访一位小男孩。在采访过程中, 他发现小男孩怎么老是眨眼睛, 而且眼神飘乎不定, 一会儿左边, 一会儿右边。在着急上火之下, 他就对小孩说:“你能不能不要老眨眼睛啊, 眼睛要看镜头。”不说不要紧, 说完之后, 小男孩就更紧张了, 连说话也开始嗑巴了。应当说在采访中, 小孩子比大人更容易紧张, 因为他要面对的说话对象是大人。小朋友紧张的时候, 通常还会低着头, 看自己穿的鞋。小朋友们还有一种很特别的紧张现象会通过眼睛告诉我们, 那就是他们不自然的时候, 或不想面对陌生人, 面对镜头的时候, 他们的瞳孔会缩小。那么,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其实有一个很简单的抓住被采访者的目光的方法。我们都有这样一种感觉, 当魔法师的魔杖挥动的时候, 我们的眼神会不自主地被它吸引, 并一直跟随着它。我们在采访的时候, 不可能使用魔杖, 但我们可以用钢笔、手指或本子等来代替魔杖, 效果是一样的。当小朋友们发现, 他只要看着钢笔不用看着我们或摄像机镜头的时候, 他的紧张感也就消除了一半了。

以上只是部分关于眼睛肢体语言的解读, 要想精通它, 没有什么捷径, 在实际采访中的观察、求证, 总结就显得特别重要。

三、手部动作

在中华武术中, 有一句口诀“手是一扇门”, 讲的是在防守的时候手能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从我们肢体语言解读的角度看“手是一扇门”, 手是一扇通往被采访者内心真实想法的大门。科学家们早就已经发现, 人类双手与大脑之间的神经关联远远多于人体的其他部位, 所以, 双手的动作或手势往往能够准备细致地反映出我们内心的情绪状况[3]。与此同时, 由于我们通常会将双手置于身体之前, 所以手部的动作哪怕再细微, 都很容易能观察到。那么在采访小朋友的过程中, 我们都会遇到小朋友有些什么样的手部肢体语言呢?它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意思?面对被小朋友的手部传递过来的信号, 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举手。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手部动作。上课时老师总是希望小朋友们能积极地举手。大家也都认定了, 要发言必须要先举手, 这样才是礼貌的。在采访一群小朋友时, 我们发现, 想发言的被采访对象, 往往会通过举手来争取发言权。同时, 手举起的高低表示举手者发言欲望的强弱。当他特别想发言时, 他就会把手举得高高的, 他觉得这样你就会更容易发现他, 给他发言的机会。而当他举手是迫不得已时, 他就会把手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 同时身体也会做蜷缩状, 希望你不要看见他。而我们也通常喜欢叫那些手举得高的小朋友回答问题, 因为他会给我们想要的回答。但是, 这样做的结果是, 我们往往只能听到一部分小朋友的心声。那些不想举手的小朋友们, 他们是怎么想的呢?其实他们往往有不同的观点, 只是羞于表达罢了。所以我们必须把机会给那些不喜欢举手的小朋友。如果你想让被动举手者积极发言, 就必须先卸除他的防备, 让他起立, 或站到人群之外来, 同时用鼓励的眼神和语言来让他说话。

紧握双手。紧握双手一般表达消极、否定、防御, 双手紧握通常还是被采访者紧张的一种表现。小朋友们在紧张的时候, 会双手紧握, 会扯衣角, 咬手指头, 这些都是双手不知所措的结果。关于小朋友们双手无措的姿势有很多, 像摸头发、摸嘴巴、摩擦一下鼻子等等, 我们就不一一列举。

那么面对被采访者通过手部表现出来的消极、否定、防御、紧张, 我们该怎么去化解他们呢?当他紧握双手时, 我们要让他放开双手。当他双手不知所措时, 我们要让他双手有事可做。这样就能解除他防备的武装, 消除他紧张的心情。比如, 你在采访一个小朋友对某一玩具的看法时, 你可以边问边递上这件玩具。你在采访一个小朋友对某件事的看法时, 你可以边问边递上关于这件事的图片报道等。而且, 你在采访小朋友时, 还可以让他和他最心爱的汽车玩具或芭比娃娃在一起, 这样他或许不会觉得那么紧张。

以上只是关于少儿采访对象肢体语言的一些局部的很粗浅的看法。只是希望我们都能在每一次的采访过程中, 做个有心人。多去琢磨孩子的肢体语言所传达的意思, 从发声语言之外的途径, 去获取一些信息, 从而避免在采访的过程中, 伤到孩子幼小的心灵;当然, 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则更要多一份耐心, 不要急于去在他身上寻求你想要的答案, 而要跟他成为朋友, 当你真正和他成为朋友后, 相信你会得到很多惊喜。

摘要:在采访的众多对象当中, 少年儿童被公认为是最难采访的一类群体。在采访小朋友的时候, 我们会碰到一大堆的问题。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 采访的过程就是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小朋友的年纪小, 即便他们不愿意自己说或是掩饰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但是他们却很难掩饰自己的肢体语言。因此, 本文主要从少年儿童的方位距离、眼神、手部动作等肢体语言角度切入, 提出采访少年儿童的注意点和关键。

关键词:采访,肢体语言,采访站位,眼神,手部动作

参考文献

[1]皮斯, 等.身体语言密码[M].王甜甜, 黄佼, 译.中国城市出版, 2007:156.

[2]皮斯, 等.身体语言密码[M].王甜甜, 黄佼, 译.中国城市出版, 2007:143.

12.语言接触的研究对象 篇十二

一、单项选择

1.经济资源与非经济资源的区别主要在于(B)。

A.它们是否有用

B.获取它们时,是否要付出一定的费用

C.它们价格的高低

D.它们的效用高低

2.资源稀缺性的含义是指(C)。

A.资源的数量较少

B.获得一定量资源所必须耗费的成本相当高

C.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说,再多的资源也显不足

D.资源的价格很高

3.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D)。

A.一国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B.收入的短期波动

C.收入的长期增长

D.一国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4.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A)。

A.一国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B.一国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C.如何生产

D.为谁生产

5.西方学者认为,现在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都是(D)。

A.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体制

B.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

C.自然经济体制

D.混合经济体制

二、多项选择

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经济问题包括(ABCD)。

A.生产什么、各生产多少

B.如何生产

C.为谁生产

D.经济如何才能快速稳定地增长

2.经济学主要是研究一国的稀缺资源(AB)的科学。

A.如何合理配置

B.如何充分利用

C.如何储存

D.如何运输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区别在于(ABC)。

A.研究对象不同

B.研究的假定前提不同

C.研究方法不同

D.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比重不同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表现在(ACD)。

A.双方都以对方的研究对象作为研究的假定前提

B.宏观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C.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D.两者相结合共同组成西方经济学

5.在经济学中,均衡的主要特征是(ABC)。

A.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

B.各经济主体都没有改变自己决策的激励

C.模型中的各经济主体都选择了最优决策

D.市场出清或供求相等

三、名词解释

四、判断题

1.经济学根源于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涉及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4.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采用实证分析法进行研究。(√)

5.静态分析法与比较静态分析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撇开了时间因素。(×)

五、辨析题

1.内生变量是指由经济因素决定的变量,而外生变量是指由非经济因素决定的变量。

错。一个变量究竟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取决于该变量值是否由某个模型本身决定。在一个较小的模型中的外生变量,有可能成为一个较大模型中的内生变量。

2.资源稀缺性的含义是指资源的绝对量比较少。

错。资源的稀缺性不是指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说,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足的。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两者有本质的区别,没有任何联系。

错。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两者还有一定的联系。它们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相互以对方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研究的前提条件。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基础上,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综合构成经济学,其中,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4.实际生活中,人们有时会产生利他心,并不追求私人利益的最大化。因此,经济人假定是错误的。

错。经济人假定是对商品经济中绝大多数人在绝大多数场合下的行为特征的一种本质概括和抽象。与其它相关假定相比,经济人假定对现实社会中的人的各种行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印证。

六、简答题

1.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的配置方面存在哪些主要弊病。

答: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是公有制与集中决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主要由政府占有,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和经济增长等4个基本经济问题由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解决。这种经济体制存在技术与激励两方面的弊病。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由于社会供求信息十分庞杂且瞬息万变,人们无法及时地制定正确的能够将供求衔接好的计划。由于计划赶不上变化,按计划来生产,必然导致供过于求与供不应求并存的弊病。

更严重的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当局即使能够及时地制定出供求衔接得很好的计划,也无法保证人们能够按照计划进行生产。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资源的配置必然缺乏效率。

2.微观经济学为什么又叫做价格理论。

答: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的分析,研究产品价格与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说明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稀缺资源如何在各部门和各经济主体之间得到合理的配置。

实际上,价格的决定过程就是资源的配置过程。一方面,人们总是根据产品价格的高低对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做出相应的选择;另一方面,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就是收入的分配过程。因此,微观经济学也叫价格理论。由于价格是在市场上形成的,所以,微观经济学又叫市场理论或市场经济学。

3.宏观经济学为什么又叫做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答: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总量(一般价格水平、失业率、国民收入、货币存量等等)分析,研究社会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常常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衡量。任何国家的收入在短期总是具有波动的趋势(有时繁荣,有时萧条),在长期则不断增长。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短期波动(失业与通货膨胀)和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故宏观经济学也称作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静态分析法和比较静态分析法有哪些异同点?

答:静态分析法和比较静态分析法的共同点是都撇开了时间因素,假定变量从一种状态走向另一种状态是瞬间完成的。它们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研究的内容上。静态分析法主要研究变量从非均衡状态走向均衡状态的机制,描述变量在某种均衡时的状态;比较静态分析法研究变量从一种均衡状态走向另一种均衡状态的原因,并对新旧两种均衡状态进行比较。

七、论述题

1.为什么说经济学根源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之间的矛盾?

答:经济学根源于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资源的稀缺性是指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来说,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有限的、不足的。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以下四个基本经济问题的产生。

(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资源是有限的,人们不能生产出白己所需要的一切产品,而只能生产那些在当前人们最需要的产品。但是,什么是当前最需要的产品呢?这些产品生产多少最适当呢?这就是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

(2)如何生产。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就必须考虑选择最有效的生产方法,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果。但是,什么样的生产方法才是最有效率的呢?是多用劳动少用资本还是相反?是大规模生产还是小规模生产?是使用A种技术还是使用B种技术?是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生产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生产?这就是如何生产的问题。

(3)为谁生产。产品在进入消费之前,先必须进行分配,以确定每个社会成员所能得到的份额。资源的稀缺性必然导致产品的有限性,使得产品不能按照人们的需要或欲望来分配。那么,社会产品应该按照哪种方式在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呢?这就是为谁生产的问题。

(4)经济增长。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过上更富裕的生活,人们必须谋求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把更多的资源用于积累,发展经济,供当前消费的资源就会减少。反之亦然。人们将怎样在未来消费与当前消费之间分配资源呢?这就是经济如何增长或发展的问题。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就是为了解决上述四个基本经济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为了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和经济如何持续、稳定、快速增长问题,人们就必

须做出选择,以便对现有的稀缺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欲望。由此,便引出了经济学的定义。所谓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或欲望的科学。

2.简述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假定前提、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三个方面。微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充分利用的基础上,通过对单个经济主体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的分析,即通过个量(某种产品的价格、某种要素的价格等等)分析,研究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实际上,价格的决定过程就是资源的配置过程。微观经济学也叫价格理论。由于价格是在市场上形成的,所以,微观经济学又叫市场理论或市场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在假定资源已经被合理配置的基础上,通过总量(一般价格水平、失业率、国民收入、货币存量等等)分析,研究社会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常常用国民收入的增长来衡量。任何国家的收入在短期总是具有波动的趋势(有时繁荣,有时萧条),在长期则不断增长。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收入短期波动(失业与通货膨胀)和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故宏观经济学也称作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互相将对方的研究对象当作自己研究的假定前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综合构成经济学。第二,总量分析必须建立在个量分析基础之上,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3.为什么说“经济人假定”是经济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答:经济人假定的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所有经济主体的行为动机和最终目标,都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满足的最大化,生产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经济主体在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时,都能利用所有可以获得的信息以最小的成本追求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他们精于计算,理性从事,不会犯任何错误。故经济人假定常常被叫做理性人假定。

(3)经济主体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行为,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能够极大地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其效果比个人直接追求社会福利最大化时的效果还要好。

“经济人假定”是经济学赖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选择,以便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欲望的科学。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的必要性从本质上来说,根源于个人最大化自身利益的无限的欲望。如果人们都不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那么,资源的稀缺性和选择的必要性就不复存在,进而也就没有经济学了。

4.学习经济学的意义主要有哪些?

答:学习经济学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1)了解现实世界中的经济运行机制

在生活中,你可能对这一事情惊奇不已:在没有任何人指挥与计划的情况下,各地的人们在市场上竟能够轻易地买到每天所需要的各种东西。学习经济学可以使我们理解现实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比其他经济体制在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方面更有效率,并弄懂通货膨胀、财政赤字、汇率变动、失业率上升和政府对经济为什么要干预以及为什么这样干预等很多重大经济问题,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有头脑的选民,投出理性的政治选票。

(2)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增加自己的效用

在人的一生中,无论是学习、工作、休闲与娱乐,还是进行政治选举和其他活动,时刻都会遇到经济问题,经常要做出选择(是否考大学、是否好好学习、是否考研究生、是否结婚、是否要孩子、是否储蓄、是否增加劳动时间等等)。经济学本质上是有关选择的科学。

学习经济学,可以帮助自己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

例如,对于消费者来说,经济学中的资产组合理沦、消费与储蓄的最优选择理论等可以指导他们的选择行为;对于厂商而言,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厂商定价理论、资本与投资理论等可以指导其投资、生产与销售决策。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分析比会计学中的成本分析对于企业经理人员的决策更具有指导意义。经济学理论对政府的决策行为同样具有指导作用。政府的许多决策如果能够科学地运用经济学知识,就会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3)经济学除了有用以外,它本身是一门充满魅力的科学

经济学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博大精深,被萨缪尔森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它运用数学和统计工具,借鉴历史经验,经过缜密的逻辑思维,对各种经济现象和其他社会问题做出理性的解释与预测。越学经济学,人们的兴趣常常会越加浓厚。

(4)经济学理论是应用经济学等其他研究领域的基础。

国际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会计学等研究领域都以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经济学理论甚至被引入法学、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用于研究人的各种决策行为。学好“经济学”,对于更好地学习各种应用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

5.萨缪尔森认为,人们在研究经济事物的过程中,常常会犯哪些思维方面的错误?

答:在萨缪尔森看来,人们在研究经济事物的过程中,常常会犯后此谬误、不能保证其他条件不变和合成谬误等三种错误。

如果仅仅因为一件事情发生在另一件事情之前,就认为前者是后者的原因。这样的逻辑思维错误叫后此谬误。实际上,前后发生的两种事情之间可能没有什么因果关系。例如,在美国,一些人观察到,在商业周期扩张之前夕与扩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工资和价格上升的现象。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这些人主张采用提高工资和价格的方法来治疗大萧条。然而这是无效率或低效率的政策建议。一方面在萧条时期,由于产品卖不出去,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减少,失业率上升,厂商既不会提高产品价格,也不会提高工资。另一方面,货币工资和价格的提高也不可能推动经济复苏。因为它们会相互抵消,使得实际总需求保持不变,从而就业率与产量不变。

有时,人们在分析经济问题时,不能保持其他相关条件不变。例如,土豆的需求量受其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如肉、蛋等食物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者对该商品的偏好和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土豆的需求量与其价格负相关。但在其他因素也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土豆的需求量不一定与价格负相关。如果在土豆价格上升的同时,一方面,肉、蛋、大米和白面等相对高档的食物的价格也相应上升;另一方面,消费者的收入大大减少。那么,土豆的市场需求量不仅不会减少,而且会增加。如果一些人由此得出土豆是吉芬商品,其需求量与价格正相关的结论,显然是犯了不能假定其他条件不变这个思维错误。

上一篇:友谊能天长地久优秀作文下一篇:建设法规习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