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电会计信息系统

2024-06-26

杭电会计信息系统(共8篇)(共8篇)

1.杭电会计信息系统 篇一

1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现状

1.1 教学目标不明确

只有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 才能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 相对于会计学的其他核心课程而言, 各个高校并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观点。比较各个高校可以发现, 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重点还是教学方式都有较大的随意性。

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目标大致分为两部分:如何使用财务软件, 如何构建会计信息系统。对于这两个目标的理解, 特别是如何构建的部分, 各个高校、不同老师的理解差异较大。笔者认为从课程培养的能力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 更符合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门与实务紧密结合的课程的特点。

1.2 教学内容随意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交叉课程, 涉及的内容非常多:计算机基础、网络、数据库、软件工程、管理学、会计学、管理会计、管理信息系统等。当对于课程的教学目标认识不同时, 各个高校在安排具体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设计教学方法上缺乏一个普遍认同的标准, 也使得学生在学完这门课程后把握不住课程的精髓。

1.3 缺少和实务紧密结合的教材

会计信息系统现有的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以讲述软件为主, 按照系统的模块逐一展开, 通常结合某一种软件进行;二是以系统开发为主, 详细阐述系统开发方法、系统分析的工具, 并使用某一种计算机语言进行程序设计;三是较为全面地介绍会计信息系统的知识, 包括开发、实施、管理、操作等;另外, 也有些教材把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纳入会计信息系统课程。

以上几类教材各有利弊, 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和实务结合得不够紧密、理论和实际脱节, 特别是系统维护、流程重组等内容, 缺少典型的案例支持。讲述软件部分的内容大多数又以某个软件的操作为主, 缺少具体问题的讲解;而系统开发的部分往往需要较好的编程基础, 实际上课的效果并不理想。所有这些问题使得学生对于书本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刻, 也不够贴近学生未来的工作。

2 从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出发确定课程的教学

2.1 从系统的功能和结构角度确定教学

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与会计的功能是一致的, 起到对企业经济业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作用, 前者借鉴了信息技术的手段。计算机技术的介入极大地拓展了这些功能的效用:更高效便捷的数据处理、更及时的信息披露、更完整的辅助决策信息等。

从会计信息系统自身的功能和结构出发研究和组织课程的教学, 有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胜任相关工作。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分布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各个环节:会计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业务系统凭证、工资、固定资产、总账等) 、会计数据的输出 (报表) 、会计数据的分析 (管理会计) 、系统的维护 (会计制度和流程的设置) , 按照这种架构组织教学可以更充分地研究并理解整个系统的运作及其精髓。现有的教学中对于会计信息系统数据的分析、系统的维护部分, 无论是教学还是教材都不够深入和具体。

笔者并不赞成在本课程中花大量课时讲授系统的开发, 一方面会计专业人员未来从事系统开发的可能性并不高;另一方面, 对于会计人员而言, 本身就是站在会计的角度参与系统开发, 只有在充分理解系统的功能、结构、运作之后, 才能胜任这一角色。

2.2 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

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定义为利用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和处理, 完成会计核算任务, 并为企业经济活动管理和监控的分析、决策提供有用的辅助信息的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可以归纳为:输入功能、处理功能、输出和反映功能, 会计信息系统的实际运作又与企业经营过程紧密结合, 完成会计过程。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会计信息系统为例, 企业会计过程如图1所示。

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具体为:

(1) 输入。会计信息系统的输入是对企业业务数据的确认和收集过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会计信息系统, 大量数据是通过与业务模块的关联取得的, 这一功能的实现需要制定各种会计规则和方法。

(2) 处理。处理功能即加工业务活动数据的过程, 会计的凭证处理、过账结账等均属于此部分功能。

(3) 输出和反映。这是会计过程的最终成果, 包括各种报表和报告, 不同的使用者按照各自的需求取得会计信息, 从而进一步做出预测决策。

3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培养的能力

3.1 系统操作的能力

系统操作的能力是指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可以熟练解决事务型工作的能力, 即完成相关各个模块的日常业务操作。系统操作能力是所有会计人员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

未来会计人员需要熟练操作的模块除了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等财务子模块外, 还有各个业务模块中涉及的财务部分, 如供应链中的成本核算子模块。因此, 要具备系统操作能力不仅需要掌握会计专业知识, 还需要了解相关业务 (如采购、销售) 的处理流程, 理解模块与模块之间数据的传递关系, 并同时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步骤。

3.2 系统管理与维护的能力

信息系统从建设到运行涉及企业大量的资源, 只有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促进企业目标的最终实现。系统管理能力来自于对系统的深刻理解, 来自于对企业运作流程的熟悉及业务流程再造方法的掌握, 来自于对风险和控制的认识。

3.3 数据分析的能力

信息系统借助信息技术收集了海量的数据, 集成了企业方方面面的情况, 只有将这些数据进行分析, 提供更高效的预测与决策信息, 才能真正发挥信息系统的作用。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 需要掌握管理会计等专业知识和方法, 能够构建各种分析模型, 此外要掌握一定的数据挖掘方法, 能从信息系统中取得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

在现有的教学中, 对于系统操作能力的培养较为成熟, 而对于后两个方面, 特别是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欠缺的, 这使得在实际工作中信息系统的效用打了很大的折扣。

4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内容

4.1 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知识

会计信息系统基本知识是个宽泛的概念, 目的是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认识和理解会计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知识应包括信息化的概念、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特点、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历程, 会计信息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会计信息系统的结构、会计信息系统运作的流程等。

基本知识部分以教师讲授为主, 重在理解, 并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布置给学生作为课外补充。阅读材料可以是国外经典教材、行业的故事等。

4.2 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

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是未来工作中最基本的技能, 操作部分需要在较为熟练操作某一软件的基础上, 能够触类旁通理解其他软件的操作。

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应包含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两部分。理论部分要对会计软件常见的模块, 如总账模块、人力资源模块、往来核算模块、固定资产模块、会计报表模块等, 讲解各个模块的功能、数据的传递、以及操作流程和操作方法。

对于会计信息系统操作的讲解, 要加强理论的讲解, 只有和理论相结合的实验操作才能使学生以后对各种软件都能较为容易地上手。虽然是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 但为了理解信息的来龙去脉, 笔者认为要加入业务模块 (采购、销售等) 的部分, 又由于课时的限制等原因, 业务模块可以是已经启用的并且已有业务发生。

实验操作用到的软件需要慎重选择, 作为学生首次接触到的软件, 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果课时允许, 可以操作两种不同的软件 (如国内一种, 国外一种) , 之后从理论和操作两个角度将两者进行对比。

4.3 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

会计信息系统的实施部分讲解的内容包括系统平台的选择、不同商品化软件的介绍、业务流程重组的知识。

会计信息系统实施的讲解要结合案例进行, 选择一个或多个典型的案例, 才能把理论讲述透彻。实施的讲解如果可以请财务软件公司的专业人员参与进来, 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

4.4 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包括会计信息系统岗位的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风险的管理、系统的评价、日常运行中的软硬件维护等内容。

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和维护是进一步发挥系统效益的工作, 会计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的讲解要结合信息系统的操作、信息系统的特点等知识进行, 融会贯通是深入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要求, 同时在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实验中也应该对此部分内容有所涉及, 比如加入总账系统维护的内容。

4.5 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

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的内容包括数据挖掘技术的基本知识、数据分析的模型及应用。此部分内容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将信息深度分析作为决策的依据。

会计信息系统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的讲解应基于具体的应用和模型进行。数据挖掘技术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一是财务状况的判断;二是财务危机预警;三是客户关系管理;四是供应商的选择;五是投资项目的选择。

5 结束语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还取决于这门学科的科研水平,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在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上相对薄弱, 缺少会计信息系统方向的学科带头人, 会计信息系统领域的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少。理论研究的欠缺是导致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方面一系列问题 (诸如教材、教学内容等) 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门融合了多个学科的、又与商品化软件及实务密切相关的学科, 以何种方式展开有效的科研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周南.会计信息系统[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

[2]杨周南.会计信息系统——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

[3]狄湛.关于高等院校 (本科)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结构设置的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 2007 (7) .

2.杭电会计信息系统 篇二

关键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会计信息化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目标

在任何情况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目标都是与企业整体的内部控制目标相一致,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1]。在主体目标的指导下,会计信息系统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将目标分为多个层次和类型,但其都是为主要目标所服务的,因此各个目标之间是相互推动和联系的(参见表1)。

表1: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目标

資料来源:笔者整理

二、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特点

会计信息系统是原始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与延伸,其通过对会计信息处理工具的改变,实现了对快进信息的高效化处理和高质量保证[2]。笔者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掌握与了解,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与归纳,具体情况参见图1:

图1: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内部控制特点

(1)二元化控制对象

在会计信息工作当中想要保证信息质量,就必须做好的企业财会人员工作行为的控制,同时做好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此为“二元化控制对象”[3];

(2)程序化控制方式

在会计信息系统当中绝大多数控制方法和措施都能够编制成与之相对应的程序,从而避免人工干扰,提高信息质量;

(3)数据化控制内容

在会计信息系统当中,企业的会计数据是储存在计算机当中的数据。会计数据不仅能够方便储存和使用,还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会计人员对其的篡改和破坏,从而保证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5];

(4)现代化控制技术

会计信息系统想要完成上述的对会计信息的控制,就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依靠,来支撑其整个系统的运转。目前,会计信息系统的现代化技术对会计信息数据的保护措施也非常完备[4]。

三、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现状分析——以J公司为例

J公司为服装生产公司,成立于2001年。该公司在2007年收购了2家服装公司,并将其合并为一个企业法人,公司现有4个分公司,13个部门和中心[5]。由于分公司在合并前所用的系统软件有所不同,所以各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为了方便,继续选择使用原软件信息系统。公司为了实现对分厂的控制,于2009年引进了统一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然而,在新信息系统引用之后,公司却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基础上,出现了利润减少的情况,笔者经过分析发现,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结构协调性差

J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的组织结构设计方面,虽然部门十分健全,但各部门之间彼此相对独立,部分工作很难有效展开。此外,J公司内各部门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虽然十分过硬,但在部分协调工作当中的技术水平普遍偏低。以会计信息系统为例,信息中心人员的对会计业务不够熟悉,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的会计信息水平普遍偏低。在这种前提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维护等相关工作很难及时展开,因此对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威胁[6]。

2.投资管理科学性差

2009年公司为了实现更好的管理,引进了会计信息系统,对于这方面的投资J公司进行了相关的预算。但在预算过程中,J公司只是制订了预算编制流程,并对投资成本以及投资收益进行了粗略预算,在系统实际建设过程中,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来对预算编制进行调整。这使得企业的成本预算工作无法实现对项目投资的有效管理。

3.信息构架不统一

由于分公司在合并前所使用的管理软件不相同,在合并后公司将会计核算软件的数据标准进行了统一,而没有对分公司的管理软件进行统一,这使得各分公司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交流障碍、信息的集成率大大降低[7]。

四、J公司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改进措施

针对J公司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将上述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与改进,为此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1. 组织构架改进措施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水平和效率,笔者建议在财务部门当中增加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部门[8]。该部门主要负责会计信息系统的操作、管理与维护等工作。为了保证该部门的工作效率,企业需要引进部分专业技术人才。会计组织结构详情参见图2:

图2:会计信息系统组织结构图

2.投资管理改进措施

J公司应当将投资选择和预算编制工作的职责落实到人,提高对投资分析重要性的认识。在对新系统引进的预算过程中,必须要对成本及效益进行详细分析,例如系统引进的资金、专业人员的引进资金、系统运行成本以及系统使用年限等等。在实际引进过程中,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对预算内容进行调整,并分析预算与实际投资之间出现差异的原因,并将其解决。会计信息系统预算费用计算方法可以参考如下公式[9]:

3.信息构架改进措施

为了真正将会计信息系统的作用激发出来,笔者建议J公司将总公司和所有分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统一,虽然这是一次较大的投资,但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来看,这样不仅能保证会计信息资源之间的有效沟通,还能方便公司的管理。同时,还需要在各分公司内建立起会计信息管理部门,组织各分公司的相关人员进行统一的业务培训与提高,增强他们对新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当中,企业要想真正做到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促进企业发展,就必须要做好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为此企业可以通过不断的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实现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使其为企业的良好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丽梅.网络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32:292+299.

[2]张永芳.信息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J].科技信息,2012,10:434.

[3]石志勇.ERP环境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2,08:178+180.

3.杭电会计信息系统 篇三

关键词: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会计运用,数据仓库

1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和基于事件驱动会计系统的比较

1.1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及其弊端

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基于手工会计信息的处理模式,通过实现会计核算的电子化,根据系统中的数据完成相应的操作指令,如查询输出,更改数据、自动地生成财务报表等,并以视图的形式输出。由于传统的基于视图的会计信息系统仅是对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方式的模拟,决定了其具有诸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会计数据处理有限。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处理对象只包括货币现金流动的结果,而对一些比较重要的会计信息如可靠性等缺乏关注,即使在后期普遍采用脚注来弥补不足,也无法满足企业决策层对各项会计信息的实时需求,影响企业的决策水平,不利于企业的长远战略发展。(2)会计数据缺乏实时性。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具有严重的滞后性,由于受到信息处理和传送能力的局限,数据库数据与实际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严重脱节,并且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传递时也缺乏实时性,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会计报表的生成严重滞后于业务活动,最终使得决策层的决策偏离于最优决策,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3)会计数据冗杂。在传统的基于视图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各信息子系统对数据的分类标准不同,来源于原始凭证的企业的业务活动的相同数据就可能被层层的记录,一方面浪费了资源,造成数据冗余,另一方面数据层层录入难免会出现不一致,破坏了数据的一致性。

1.2 基于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及优势

基于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本质上是基于业务过程或事件来构建的,通过企业的日常业务活动完成信息搜集、处理、使用,在业务处理的同时完成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等实时操作。同时充分借助于网络通讯的优势实现会计数据的及时传输,高度共享。相比较于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模式具有以下优势[1,2]:(1)信息的采集更加科学。新型的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在数据的采集时更加注重于企业业务活动中全方位,多方面的信息的搜集和记录,进而灵活地利用这些全面的数据生成高质量的报表,为企业的决策提供科学支撑。(2)会计数据集成存储和处理。新型的会计信息系统充分运用了数据仓库技术,实现了财务数据的高度集成,即通过在各相关财务记录之间建立相互关联的逻辑连接进而形成一个逻辑数据库,减少了数据库中的冗余信息,提高系统用户的响应效率,同时保证了数据库中数据的一致性。(3)实时控制。信息手段的现代化使得会计信息系统之间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输,增加信息的透明度,使得企业资源在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提高效率,同时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机制,及时发现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减少决策损失,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综上,相对于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基于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更能适应当前信息化的要求,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实现自身价值。

2 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

2.1“事件驱动”思想———数据的采集

所谓“事件驱动”思想是指该事件是系统运行的触发器,通过系统定义的某些事件发生,系统就会自动运行相关的操作过程进行处理。当经济活动发生时,会计信息系统就会自发地根据定义的“会计事件”执行相关的操作。

2.2 网络通讯

互联网应用的普及是当前企业会计处理的大前提,会计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实现会计数据的高效传输,降低企业经营的成本。在新型的会计信息管理系统中,通过信息化手段将企业会计信息子系统的各个节点连接起来,实现数据共享。

2.3 数据仓库思想———数据存储处理智能化

数据仓库在会计信息系统中的引进是会计数据处理的一大飞跃,实现了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智能化。在新型的会计信息系统中,业务活动发生时,业务事件数据被系统实时采集并按照一定的原则存储在数据库的相应位置,当系统受到系统用户的操作指令后,系统被触发,按照系统的自定义选择合适的模型或处理工具,自动从数据库中读取相应的数据执行指令,最后反馈系统用户的请求,以视图的形式输出。

3 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中的的运用

3.1 业务过程

业务过程指企业通过创造为客户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商品或服务等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得到资源的逻辑活动的集合,其涉及企业日常业务活动的全过程,在会计信息系统中一般都会涉及获取和支付过程、转换业务过程和销售和收款过程等三个基本的业务过程。

3.2 信息过程

信息过程是指信息的获取和存储、挖掘及反馈的全过程。一般可以把企业的信息过程分为以下三类,即业务数据的实时采集、会计相关数据的存数和维护和会计信息的反馈:(1)业务数据的实时采集、存储和维护。首先,会计信息系统中要实时记录业务活动数据;其次,对于收集的数据要进行筛选,分类处理,符合要求的业务数据连同与数据库其他业务数据之间的关系一并存入事件驱动数据库相应的内存单元,方便以后的处理调用;最后要进行数据的定期更新和维护。(2)联机分析处理(OLTP)。联机分析处理主要是针对用户对于系统提出请求操作,系统会根据用户的指令要求,调用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并套用相关的技术模型在线的予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所需要的数据,最后进行有效集成发现其中的规律,并以视图的形式输出给用户结果的处理过程,为企业的决策过程服务[3]。(3)数据传递和反馈。数据的反馈主要是指企业决策者根据会计信息系统处理会计数据时所作出的高质量的指标信息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

3.3 决策管理过程

决策管理过程是系统的管理者或是系统的用户在设计、更新和控制以及评价业务过程时的决策活动。例如设计和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触发事件,更新设备决策时触发处理设备业务事件等。

4 加强会计系统内部风险控制

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相对于传统的基于视图模式在系统性能、处理能力以及数据的有效性等方面都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面对当前复杂的企业经营环境,当前的基于事件驱动的系统模式也面临巨大的风险挑战,基于此我们应积极的予以应对。

4.1 存在的风险

(1)软硬件故障。硬件能力的不足以及软件系统也可能由于自身存在的漏洞而崩溃,以及网络本身的故障也会给系统数据的安全性带来巨大的威胁。

(2)误操作和蓄意破坏。基于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基于内部公共共享平台的实时处理的分布式系统,从而决定了它可能会受到会计人员的误操作以及系统之外人员的恶意攻击的威胁,导致系统的一致性和信息的准确性降低[4]。

(3)信息的安全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会计数据在互联网上的安全传输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的信息系统从而决定了其更容易受到来自互联网上的攻击。

4.2 相应的处理策略

(1)完善会计软件的设计。无论是会计软件的开发公司还是各级会计软件的评审机构,要加强对软件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检查,确保软件产品在数据的输入,处理以及传输过程均有高强度的安全保护功能,注重对内部控制机制功能的开发和检验。

(2)规范会计人员操作。首先应将系统中不相容的权限进行分离,便于会计人员在系统中的分工,然后指定严格的操作规范,设立严格的监督稽查机制,对会计人员的操作加以严格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的安全可靠,减少误操(下转第172页)(上接第160页)作。

(3)加强内部控制。首先应在会计信息系统中加强操作控制,即信息的设计中加入相应的控制程序,设置操作权限,过滤掉一些无效的或超越权限的会计处理,保证会计数据的完整性;其次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控制,定期对会计资料、机内数据和书面资料的一致性等进行审查,加强监督机制,保证系统的高效运转。

参考文献

[1]张荣贤,郑艺龙.构建基于事件驱动的会计信息系统[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7(3)

[2]江其玟.基于数据仓库的业务事件驱动型会计信息系统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9(5)

[3]石道元.事件驱动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J].财会月刊(理论),2006(5)

4.浅析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 篇四

【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的广泛应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在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目前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信息安全;会计信息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会计系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会计信息化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会计信息系统将会面临更多的新问题。其中安全问题是实施会计信息化必须首先加以认真考虑,并切实有效加以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现状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新的高科技计算机的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方面也面临日益突显的若干问题。

首先,会计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会计信息系统目前仍然是一个封闭式的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开放性除了应体现在企业内部个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之外,还应体现在系统向外界披露信息的内容和发布方式上。但目前会计信息系统既不能通过Internet网络向股东发布财务报表等信息,也不能通过网络直接向税务、财政、审计、银行等综合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更不能有选择地披露相关人事、技术、设备以及股东所关心的其他信息。

其次,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难度增大。会计信息安全问题在传统的纸质信息载体和手工处理阶段就存在。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中的运用,会计的组织管理、日常维护与管理均发生了变化。会计信息系统不是单一系统而是人机一体的复杂系统,其安全不仅涉及设备安全,而且涉及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安全控制内容广泛,安全控制的方手段比手工账务处理时期更加复杂,这就增加了安全管理难度。

第三,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财政部先后制定了有关会计软件开发、评审及管理的相关规定,促进了会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但实施会计信息化以后,与会计核算相关的会计工作规范仍然按传统的手工算账、记账为制定标准,因此信息化会计法规的建设和会计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不相协调。

第四,会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人的素质决定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质量,不少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人员是由中专学历层次的会计人员经过短期培训而来,他们业务经验丰富,但计算机专业知识却很匮乏,难以胜任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业务工作。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对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掌握的不熟练,对软件的认识有局限性,对软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导致会计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二、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会计信息化得到广泛应用。一方面,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保证了会计工作质量;另一方面,给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会计软件本身因素

首先,会计软件本身保密性欠佳。目前市场上的不少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受开发技术的限制,加之开发人员不了解账务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漏洞,使得软件的内部控制功能很不完善,造成在软件数据输入、存储、处理、传递、输出以及信息保管过程中形成制度漏洞。其次,一些财务软件对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特点考虑不充分,因此软件难以适用于不同的行业。结果不少实行会计信息化的单位仍需要会计人员去做辅助管理工作。此外,我国信息化会计软件应用还暴露出一些弱点,如系统的初始化工作量大;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材料、工资、往来等模块之间彼此分隔,缺乏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不同公司生产的会计信息化软件之间无法进行数据交换,很难形成整体的管理信息系统。

(二)内部控制制度因素

信息技术的普及使会计信息化作为一种新型的会计核算和管理方式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会计信息化的使用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化的应用还停留在初中级水平上,会计人员职责权限的划分和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还不完善,由此造成会计人员职能权限分配混乱、会计数据丢失的事件频繁发生。这些弊端对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三)会计人员自身因素

会计信息化的应用对会计人员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信息化既要求会计人员要牢固地掌握一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熟练地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以及财务软件的使用和维护知识。现阶段,多数会计人员业务经验丰富,却匮乏相应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他们对财务软件功能掌握地不熟练,不能及时排除软件运行的故障,难于胜任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工作。这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了重大隐患。

(四)网络环境因素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环境,财务信息传递是需要借助网络进行传输的。因此如何避免财务信息被不法分子截取和篡改成为威胁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课题。近来,网络黑客频繁非法侵入内部网络和操作系统,截取商业信息或通过窃取系统合法用户口令、密码以实现合法登陆会计信息系统,非法获取重要的商业秘密。这会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措施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新技术革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涉及到人员、法律规定、单位内部制度、信息技术等多方面。因此,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防范措施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改善会计软件本身界面的友好性

软件开发人员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信息技术知识不熟悉的用户着想,使其开发出来的会计信息系统软件易懂易用。当会计人员把经营期间所发生的业务信息输入系统时,系统能够自动生成所需的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自动生成功能可以有效地保证会计报表数据源真实可靠。

(二)建立健全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应健全单位内部牵制制度,严格管理人员职责范围。健全内部牵制制度是保证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措施。会计信息系统管理员以计算机技术人员担任为宜,负责操作系统的日常维护,处理操作系统出现的软件及硬件故障。系统管理员的维护活动要受到一般操作员和特权操作员的监督。应用软件源程序应对系统管理员保密;特权操作员一般由会计主管担任,他除了负责日常的账务处理以外,还要对系统管理员和一般操作员的日常操作实施监督;一般操作员包括记账员、复核人员和综合操作员。这就把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过程分解成几个部分。不同的人员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责,这就减少了舞弊事件发生的概率。

其次,应健全会计信息系统操作管理制度。首先要加强会计档案管理。具体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会计档案的保管工作。财务部门应定期备份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财务数据,以保证在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以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原有的会计信息系统;二是要做好会计档案的管理工作。由于会计信息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因此在形成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备份,并且每个文件上都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备份文件应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在保存这些档案时还应远离磁场,以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使会计档案丢失。其次,应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操作员岗位轮换制度,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轮岗,避免工作人员在同一岗位上工作时间过长,从而滋生舞弊行为。

(三)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信息化是一门融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会计人员的素质在会计信息化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相关人员培训是提高会计信息化工作质量的重要一环。实行会计信息化的单位要大力开展安全培训、职业道德教育、会计业务培训和信息技术培训,并积极鼓励会计人员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这些业务学习和培训都能够帮助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人员增强安全意识,提高业务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程,避免工作出现失误。

(四)强化网络安全

网络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工作提出了比单机系统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至少需强化以下二方面的措施:

1.建立必要的硬件防护措施

为了防止非法用户和黑客的侵入,可以采用硬件防火墙。路由器的访问控制列表通过设置防火墙、采用身份识别系统等技术防护措施,可以将非法用户拒之网络之外。面对重要商业秘密泄漏问题,可以对软件的重要信息采用加密技术,以防重要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发生泄露。

2.建立预防病毒的安全措施

近年来,计算机病毒呈不断蔓延的趋势。它除了通过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途径进行传播外,还可以通过网络环境进行传播。而且病毒在网络环境下其隐蔽性更强、破坏力更大、传播速度更快。为了防止病毒侵袭,要坚持使用正版软件。在操作系统中安装防病毒软件,在开机时进行实时控制,对硬盘按期进行病毒检测,及时发现并杀死病毒;定期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注意不打开和阅读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等。

总之,会计信息化是伴随着信息技术产生的,也必将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随着会计法规和制度的逐步完善及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控制问题肯定能够逐步解决。辩证地认识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现状,客观地分析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是必需的。

参考文献

[1]陈升杰.对会计信息化的几点思考[J].财税金融,2008(15),12.

[2]沈周.会计信息化安全之我见[J].新西部,2008(02),45.

[3]徐晓琴.会计信息化的风险及其防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05),25.

5.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边界与范式 篇五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科学;行为科学;边界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2)01-0098-07

[收稿日期]2011-12-20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项目《信息技术引发的企业重大错报风险研究》,项目编号:JAll051S。

[作者简介]1.牛艳芳,女,山东财经大学(筹)会计学院讲师,会计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会计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审计。(济南250014)2.阳杰,男,温州大学城市学院讲师,会计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会计信息系统与计算机审计。(温州325035)

一、问题的提出

会计研究通常被视为一种应用性研究,因为它关注的是在社会和组织环境中会计实务人员所使用的技术和技术性实务方面的内容。但是,当前会计研究主要关注经济事件对标准化的财务信息的综合、分析、验证和报告过程的影响以及所报告的信息对经济事件的影响。这类研究虽然具备学术上的严谨性,但缺乏实务上的相关性,因而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学界的批评(Parker et al.,2011)。会计要作为一门学科存在,其研究具备学术的严谨性是前提,但如果忽视学术研究对会计实务问题的解决,那么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将难以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自身的调整,其现有的竞争优势可能会持续丧失,甚至有被另一门信息学科取代的危险。

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主动适应信息化环境、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结果。在会计信息化的背景下,会计和信息技术(IT)相结合产生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AIS),AIS也由此成为研究会计与IT共生互动关系及其结果和后果的学科,相比会计研究而言,处于会计信息化变革时代的AIS研究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务问题,它与实务的相关性要更强一些,而且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所有的会计研究都必须考虑IT所带来的影响,这些研究不可避免地会被纳入到AIS研究的范畴。

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AIS研究面临着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AIS已经并非一个独立的信息孤岛,而是已经融入组织中综合信息系统之中(如ERP),这使得AIS的边界开始模糊,甚至消融,由此也导致了AIS研究者对其研究范畴感到困惑,学界对于AIS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似乎并不关心,AIS正面临着“身份危机”,所以,厘清AIS研究的边界与范畴,是AIS研究的前提;其次,过去大量的AIS研究侧重于对实务应用的总结或者设想,虽然具有高度的实务相关性,但由于未能进行理论的构建和评价,因而被认为缺乏学术严谨性,其科学性也经常被质疑(Ferguson&Seow,2010),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研究范式,将传统会计研究的严谨性和AIS研究的相关性有机结合,作为高质量AIS研究的基础。

二、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边界

(一)AIS边界的模糊

在手工会计时代,会计无论是采用单式簿记还是复式簿记,都是以企业唯一正式的信息系统身份而存在。企业经营业务所引发的所有货币性数据都汇集于会计部门,这些数据通过会计模型的加工与浓缩,最终以财务报告为最终信息产品加以呈报,由此也就决定会计信息为决策和控制提供支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先前沿袭着纸和笔操作的手工会计系统,依靠不断改进和升华的会计理论与方法,基本能够满足决策和控制的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此时的会计边界明显而清晰。但随着近半个世纪的企业环境的急剧变化和信息用户对信息需求的与日俱增,手工会计系统益发受到时代的挑战,会计信息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无疑让会计研究者看到了会计变革的曙光。步入IT应用初期的AIS,凭借着百炼成钢的十分规范的手工会计规则和流程的模型,以及会计数据处理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首要与核心地位,促使企业将手工会计系统引进IT成为必然。西方AIS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企业中推行的会计信息化只是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一个必要的组成步骤,而AIS作为企业唯一使用的信息系统的持续期十分短暂。从1946年到1985年美国主流会计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来看,在电子计算机诞生的当年,就有论文对电子计算机在会计领域中应用的前景加以展望,直至上一世纪50年代中叶,许多论文都集中在探讨如何实现会计业务自动化方面。

在实务应用领域,会计信息化的成功起步,给企业内其他部门信息化的开展起着很好的示范效应,过去为AIS提供原始数据的业务部门开始梳理其业务流程,并且借助管理科学与IT发展,也逐步实现了信息化。AIS与其他信息子系统组成了形式上独立、逻辑上关联的管理信息系统(MIS)。这个时期的MIS还只是将过去企业内部的非正式信息网络实现了自动化,通过数据接口实现与AIS的对接,它并没有触动传统的会计模型,因而AIS的边界依然清晰可见。在MIS中,对同一业务事件的局部特征数据,是由不同的部门来采集的,而且是分散存储的,这限制了MIS中的会计模型和管理模型的发展。要从根本上提升MIS所提供的信息质量,就必须借助IT的发展,将MIS中的子系统加以集成,进而构建综合(total)的信息系统。综合信息系统所采集的业务事件的主要特征是实现数据一次采集、集中存储于一个全局共享的数据库,丰富的数据源为会计模型和管理模型的变革提供了可能。也正是从综合信息系统概念形成伊始,AIS的边界便开始模糊,AIS研究的发展方向开始出现分歧。

(二)AIS研究的分歧

IT在商业领域中的应用,起步于会计部门,故早期AIS或MIS的研究者都隶属于会计部门,AIS也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学科。由于AIS从一开始就作为企业内部唯一正式的信息系统,思维惯性使部分AIS研究者倾向于从会计的角度思考问题,且将AIS转化为综合信息系统。他们的基本观点是,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根本目的就在于满足决策制定者的信息需求(Borthick,1992),信息需求和技术进步,推动着AIS不断发展,在IT应用的背景下,有必要将基于财务信息的管理,向基于管理信息的会计转变,新的会计模型需要兼容财务和非财务、货币和非货币、定量和定性的数据,会计的确认、计量规则需要改变,财务报告也需要重新设计。从上一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主流会计刊物上的AIS论文,主要是基于这一思路来进行研究的。例如,有学者提出对会计中的交易概念进行修订,让更多的业务事项特征数据进入AIS,以满足管理的需求。这种思想随后发展成了会计的事项法。事项法虽然与会计相联系,但基于事项法所构建的信息系统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AIS,而且更是一个综合信息系统。此后数年,随着关系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关系数据库模型引入会计领域,并形成了以REA会计模型为代表的AIS新思想。正是事项法这种研究思潮的出现,导致了会计概念的泛化。Firmin & Linn(1968)认为,随着会计概念的发展,会计未来是否仍称为会计,已显得不重要。与此相关,美国会计学会在1971年发布的《会计与信息系统研究报告》中就指出,信息和管理理论以及技术的发展,使得会计在企业信息系统中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对于会计的真正含义是什么,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往往会被学界认为是“做空事”(empty exercise)。其实,会计作为一个人造的信息系统,它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而且它要受技术、环境、组织、社会和道德等因素的影响,现在被视为会计的核心可能在以前被认为是属于会计的边缘问题,过去看似边缘的实务,在未来可能属于会计的核心‘,因此会计的边界具有易变性和机动性,它是不断生产出来的,而非事先给定的,这就决定了无论是财务会计边界,还是管理会计边界,都是不断变化的。

nlc202309020926

与上述学者看法不同的是,部分原先从事AIS研究的学者认为,在综合信息系统之中,会计已经退居次要地位,管理者更多的是从其他信息子系统中获取所需的信息,从AIS中获取的仅仅是某些综合性的报表信息。综合信息系统中的数据库存储的数据丰富多彩,传统的财务信息仅占其中的少部分,财务会计需要受到公认会计准则和公认审计准则的约束,准则所具的经济后果的性质又决定了财务会计不可能在短期内发生突变。同时,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同源分流,决定了后者的发展必然要受制于财务信息的质和量。如果管理会计研究者试图将更多其他类型的业务事件数据纳入管理会计的范畴,那么,一旦它所用的其他类型的业务事件数据量超过财务信息,这时的管理会计可能更应该看作是管理科学领域发展的分支,这也许是导致AIS研究方向出现不同的缘故。持这一观点的AIS研究者同时认为,AIS已经成为综合信息系统一个小部分,如果只是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综合信息系统,难免会有局限性,因此,会计理论研究应由传统会计领域的研究者来完成。而目前从事AIS研究的学者更应该研究IT环境下的管理理论和实务的变革,对IT的管理和控制以及利用IT实现企业战略等问题。这部分AIS学者的典型代表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会计学教授Gordon B.Davis,他于1967年创立MIS学科,使该学科从会计学科中独立出来,该领域的研究,之后得到迅速的发展,并进一步发展为更加一般性的信息系统(IS)学科。

(三)AIS研究的边界

IS学科与会计学分离之后,它着眼于人员、技术和组织共生与互动过程中的丰富现象,主要包括五个核心研究领域:信息技术和组织,信息系统开发,IT和个体,IT和市场,IT和群体(Sidorovaet et al.,2008)。会计虽然也是一个信息系统,但在IS中以AIS表现出来的会计属于IS的一个子集,它的每个领域都要受到IS的影响,美国会计学会为此还专门在2002年出版了《将会计作为一门信息系统学科进行研究》(Researching Accounting as an InformationSystems Discipline)论文集。相比IS而言,会计更加关注的是信息本身,会计的大量工作是用于决定哪些经济事项必须进行确认,以及对这些经济事项应该如何进行计量,同时,通过有效的内部控制来确保信息质量,而这些是IS研究所不关注的,因为它们关注的是一般性的IS问题。

其实,AIS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正是由于会计长期垄断着组织的经济信息管理,由此形成了一整套的信息加工和利用的娴熟技巧和技能,这是普通IS人员所不具备的。而且会计是一门通行的商业语言的观念已被普遍接受,它不仅高度重视信息质量,同时也重视这些信息的经济后果。AIS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另一个理由就是,研究AIS的前提是要对会计和IS领域有充分的了解,在当前会计信息化变革的时期,并非所有会计研究者都能洞悉IS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将AIS研究独立开来。当然,在会计信息化迈入成熟阶段之后,所有的会计研究都必须考虑IT的影响,传统会计研究和AIS研究将走向重合。

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动态性,决定了组织内的信息供求矛盾长期存在,这就使AIS研究的核心应着眼于帮助“在信息使用者需要信息时,根据他们想要的形式来提供他们所需的信息”(Borthick,1992)。所以,我们将AIS研究边界定义为IS环境下的信息管理。它是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标,将信息作为战略性资源来管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了进行战略开发、系统引入以及为提高信息质量和提升信息价值所进行的管理。

(四)AIS研究的范畴

创刊于1986年,由美国会计学会信息系统分会主办的会刊——《信息系统杂志》,标志着AIS被学术界正式认可而成为一个新的学术研究领域。然而,那时的AIS研究者过多地对过时的信息系统研究进行复述,只是在研究过程中增加了些许的新变量,而较少立足会计环境进行研究。同时,许多AIS学者都是从传统会计领域角度对AIS进行研究,多数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也仍然出自于传统会计研究者之手,由此难免使AIS研究囿于传统会计研究之中。时至今日,摆脱传统会计思想之束缚、针对AIS自身的内核和范畴研究的成果仍然很少。

会计和IS学科的不断演进,必然促使上述三者集合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地深入与拓展,尽管西方学者对AIS研究范畴已经尝试提出其研究方向或重点,但我们认为,试图对AIS研究范畴进行清晰的定义在近期内不可能完成,AIS要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存在,应该在对会计和信息系统学科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来培养自己的研究内核。这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突出会计的核心竞争力。会计虽然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但到目前为止,财务会计在确认和计量方面的核心竞争力还依然保持着(Kinney,2001)[6](275-284)。AIS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升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它必须立足于会计信息用户的需求进行研究。为此,相对于信息系统研究而言,AIS更应当立足于IT环境,围绕会计的确认和计量进行深入的研究,比如,XBRL、连续财务报告、IT内部控制、连续审计和认证相关的研究。管理会计是会计与管理紧密结合的领域,它既使用财务信息,也使用非财务信息,因此受Is的冲击最为直接,从管理会计发展历史来看,成本管理一直是其专属领域,加上后来发展起来的绩效评价系统,这是管理会计的两种标志性的职能,也是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所以,AIS应该更多地关注管理会计和控制如何与IT紧密结合,以及当企业实施新战略的时候,通过实施新的以成本管理或者绩效评价系统为核心的控制系统会带来什么后果。

第二,对AIS的研究空间进行延伸与拓展。研究空间是问题、理论、方法和背景四个研究维度的函数(Berthon et al.,2002)。研究空间延伸就是对现有的研究课题换一个视角进行探索。这有两个方向:其一,在IT导向下,对现有会计研究加以延伸,例如,财务报告是会计研究的一个经典问题,IT应用与财务报告的结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研究空间,同样,我们也需要研究IT环境下的内部控制和审计问题。这类研究要对AIS研究有贡献,就必须阐明为什么IT导致了差异的存在;其二,以会计为导向,现有的信息系统研究进行延伸,例如,将XML应用于会计领域的结果就是现在的XBRL,另外,人工智能、知识管理和技术采纳应用于会计领域的问题,也是AIS研究的重要领域。研究空间拓展就是对尚未探索过的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它同样包含两个方向,一是在IS背景下研究新的IT导向的会计问题,例如,对IT内部控制的连续监控;二是以会计为导向,对现有IS研究进行拓展,例如,对IT治理的审计。进行研究空间拓展的关键在于,要对会计和IS领域的研究历史和现状有一个详尽的了解,这样才能确保创新性。在明确研究问题后,我们就可以从理论、方法和背景中的一个或者多个维度进行研究空间延伸与拓展,具体从哪一个或几个维度进行研究,这取决于研究者的知识背景和研究条件。

nlc202309020926

第三,开发特色理论。AIS领域中所发生的现象,需要有理论来进行解释。对AIS实务研究而言,我们所关心的不应该仅仅是问题的解决,更应该关注“是怎样”和“为什么”方面的问题,如此方能体现不同于实务操作人员的优势,关注“是怎样”和“为什么”有助于我们发现新理论。对AIS学术研究而言,我们在将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引入AIS研究之后,首先应该着重分析这些理论在AIS之中的适应性,以及这些理论能否从AIS的角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如果我们能从AIS研究中所产生的理论解释其他学科中的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现象,那么这些理论就可能是AIS学科的创新思想,日积月累,AIS学科才能逐步确立自己的研究体系和成果。

三、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的范式

会计、IS和AIS都是人造系统,是一种人工物(artifact)。人工物是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产物,用以满足人的需求,它凝结着人的目的,这是它与自然物的根本区别。这种构造人工物的科学在西蒙(Simon)于1969年出版的《人工物的科学》(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一书中被称为设计科学,并将它视为与自然科学并列的一种科学形态。设计科学后来由Sutton&Arnold(2002)引入AIS领域,并将AIS研究区分为设计科学和行为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对应)两种研究范式。

设计科学关心的是“可以是怎样”,目的在于构建和评价人工物来解决现实中尚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对已解决的问题采用一种更加有效和高效的方式。它以“效用”为核心,侧重于综合和创造。这是早期AIS研究的主导范式,它着眼于会计信息化过程中实践问题的解决,体现了实务相关性。行为科学研究的是“是什么样”的问题,它是通过开展实验研究和实地研究,进行理论评价,测试假设和开展统计分析,目的在于对人工物在它所处的情境中如何有效(或无效)、为什么有效(或无效)进行理论开发,并对该理论进行证明,它以“真理”为核心,侧重于分析和发现。这是传统会计研究的主导范式,体现了学术严谨性。

设计科学和行为科学两种范式是紧密结合,互为补充的。在AIS中,如果将它们单独应用,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行为科学范式过于强调情境理论,而没有能够对IS的技术能力进行充分的识别和预测,这潜在导致了AIS理论针对的是过时的或者无效的技术。设计科学倾向于关注IS的技术,这潜在地导致AIS作为“设计良好”的人工物,在现实的会计情境中显得毫无意义。此外,设计科学强调相关性,行为科学具有很强的严谨性,两者联系十分密切,我们根据设计科学所构建的有效AIS人工物,能够引发行为科学对与之相关的AIS理论的开发和证明,而行为科学所形成的AIS理论则可以作为未来开展AIS设计科学研究的基础。因此,研究将上述两种范式融合起来应用于AIS之中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基于Hevner(2007)所提出来的Is研究的设计科学研究框架和指南,构建了一个用于AIS研究的范式整合框架(如图1所示)。

图1的一个最大特点在于突出三个研究循环,即相关性循环、核心循环和严谨性循环。之所以加入这些研究循环,是因为人的有限理性,决定了我们预测未来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将人工物的理论研究建立在一个多层次、多角度、多系统、多因素的空间和多变量的基础上,以求不断寻找期望值的定位的过程,而绝非仅立足于一个单向的过程。从图1还可以看出,环境定义了问题空间,它是由人员、组织系统和技术系统组成的。AIS研究者可以通过个人对环境的感知,来获取对环境中的问题和机会的理解。这种感知要受AIS研究者角色、能力和特征的影响。一旦感知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存在着研究机会,就会引发对设计科学研究的需求。同时,环境还提供了对AIS的研究结论是否能够被采纳的标准,通过该标准对人工物进行测试,决定它在改善环境中的效用。这就构成了一个相关性循环,它能够确保所设计出来的人工物与实务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测试所获取的对人工物效用的反馈,可以决定是否需要对设计进行完善,从而进入下一个相关性循环。

知识库提供了用于AIS研究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来自与AIS相关学科(比如IS、经济学、组织行为学、认知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成果,它们给AIS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工具。知识库中还包括定义应用领域现状所需的经验和专长,在应用领域中已存在的元人工物,也就是过去已经设计好的人工物及其设计流程。知识库是设计科学和行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它用以避免重复研究,以确保研究能够快速产生新的知识,进而体现其严谨性。正是这种严谨性,将设计科学与实务的设计活动区别开来,因为,AIS实务中的设计活动只是将知识库中的知识用于设计,它并不能产生新的知识。AIS研究所产生的新知识,反过来又能够充实知识库,如此也就彰显出严谨性循环的特点。

相关性循环和严谨性循环两者给中央的核心循环提供研究输入。核心循环是AIS研究必须完成的硬性工作,即,构建并评价AIS人工物(设计科学),开发并证明其相关理论(行为科学)。AIS的人工物可分为概念、模型、方法和实例。概念是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进行定义和表述的语言,它是模型构建的基础。模型是用以帮助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理解,通常表示了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构成之间的联系。方法提供了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指南。实例是将概念、模型和方法在一个系统中实施,来证明它们的可行性,以及它们是否能够达到期望的目标。在AIS研究中,可以针对这四类人工物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研究。针对每种的人工物,都存在着四种研究活动:人工物的构建、评价,理论的开发、证明。构建指的是构建一个用于某项具体工作的人工物,证明这种人工物可以被构建。评价是证明该人工物是否表现出了与现有人工物更高的绩效。理论开发是解释这种影响为什么会发生,它是如何发生的。理论证明是通过执行经验和理论研究来测试所提出的理论。March&Smith(1995)认为构建和评价属于设计科学研究,理论开发和证明属于行为科学研究。一个完整的研究应该包含这四类人工物和四种研究活动。不过,在技术成熟度曲线的不同阶段,由于可以的技术应用程度不同,所能够获取的实践经验和数据也有差异,而且研究者的认知本身也有一个过程,因而通常只是对一种或几种人工物进行研究,所进行的研究活动也是其中的一种或几种。例如,在XBRL的初期研究中,我们只能研究它的概念、模型和方法,由于当时尚未进入实践阶段,所进行的研究活动只能局限于对概念、模型和方法的构建。研究的结果需要回放到环境中进行测试,借助于测试结果进而证明对环境有所改善的AIS人工物和相关理论,最后又作为新知识用以充实知识库。

四、结语

研究企业如何实现财务与业务的一体化,首先要明确各类数据的收集与获取的来源,由此,也就不免要研究AIS与其他子系统的边界问题,并由此涉及AIS研究的范畴与范式问题。AIS作为企业不可或缺的信息系统,当它被综合信息系统取代之后,其边界开始模糊。一部分AIS研究人员倾向于通过改造传统会计模型,将AIS转化为综合信息系统,另一部分AIS研究者则认为,不能只从会计的角度来研究综合信息系统,综合信息系统不能局限于AIS原有的范畴,AIS应该研究更为一般性的IS问题。由此导致了AIS研究的分化。

我们认为,AIS和IS的区别在于它在经济信息管理方面的传统,以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会计信息加工和利用的娴熟的技巧和技能,因此,AIS研究的边界可以定义为IS环境下的信息管理。AIS要作为一门独立的研究领域存在,需要培养自己的研究内核,从而确立自己的研究地位和作用。科学的研究范式,对确保AIS研究的实务相关性和学术严谨性至关重要,为此,我们构建了一个将设计科学和行为科学加以整合的研究框架,以便设计出AIS领域中的概念、模型、方法和实例,同时,通过行为科学研究来开发和证明AIS理论,以求所面临环境问题的解决和知识库的不断充实,进而推动AIS学科的发展。

[责任编辑 丛光]

6.杭电会计信息系统 篇六

会计档案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财会部门或会计人员在经济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并按照同一规律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核算材料, 以及实行会计电算化后的存储软件、电子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会计档案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各单位的重要档案之一, 在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现代会计档案信息交流的需求, 应推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各个经济载体运作信息化、网络化以及会计档案信息服务高效化、便捷化, 以最大程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真正实现会计档案管理现代化。因此, 会计档案的科学管理对已步入信息时代的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档案信息系统的优越性

任何工作都脱离不开对信息及数据的依赖, 及时、准确、全面的会计档案信息是组织管理的可靠依据。传统的文档管理都是由人工的方式来操作的;在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后, 档案管理开始采用计算机智能化管理, 采用计算机作为工具的、实用的计算机档案管理程序来帮助档案管理人员进行更有效的档案管理工作。会计档案信息系统是依托在电算化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 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商务的同时, 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会计工作中, 代替人工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原始凭证的录入、复式记账、算账与报账, 以及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 帮助企业加强组织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 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 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 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 实现会计核算工作无纸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信息技术认识的加深, 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 并建立大范围的会计档案信息处理系统。

二、会计档案信息系统对内部控制的作用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是单位建立内控制度体系的基础, 会计档案信息要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 真正做到不相同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内部控制充分涉及单位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 它既要符合单位的长期规划, 又要注重单位的短期目标, 还要与单位的其他内控制度相互协调。会计档案作为一种经济档案, 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 上市公司需要对外披露真实准确的财务信息, 其合法经营的全部经济活动和经营成果都储存在会计档案中;其次, 企事业单位对外融资、投资, 都需要向协作单位提供多年的有关会计数据, 而会计数据也都来源于会计档案。内部控制的客体最终表现为企业的资金运动、物资运动和各业务信息处理过程, 即整个组织的活动。在会计档案信息系统中, 数据的处理、存储均集中于系统职能部门。内部控制的合理运作与职能完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因此, 内部控制的重点必须随之转移到对会计档案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监控上。

三、会计档案信息系统数据的挖掘和整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经济活动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会计档案保留了企业全部经济活动的“痕迹”, 为日后分析经济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供依据, 只有加强会计档案的科学管理, 才能充分发挥会计档案信息的重要作用, 为国家、社会、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及时、准确、全面地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会计档案信息的数字化是整个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础, 其他的一切工作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传统的会计档案大都是纸质载体, 实现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必须向数字化档案管理转变。未来的会计档案室就是会计档案的数据采集基地, 是数据存储、管理、处理、查询、检索、传递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工作基地。在会计档案数字化的基础上, 必须建立企业会计档案数据库, 可以按企业会计档案的内容分类建立若干个主要的数据库, 如按标准制度、原始凭证、会计账簿、指标文件、工作资料等建立几个主要基本数据库。数据库一经建立, 立即着手数据的录入, 将本单位的会计档案资料都录入计算机。

四、会计档案信息系统应用的高效能

档案的最大价值在于利用, 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实现将为档案信息的充分利用提供广阔天地。建立完善的财务档案信息系统, 一方面可以将业务上级的文档以及本级各单位的相关文件直接进入或转换进入档案数据库, 减少档案人员的重复录入工作, 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实行联机公共目录查询、光盘远程检索服务, 通过电子邮件或BBS等方式开展会计档案信息咨询。总之, 会计档案的计算机管理, 可以大大减少会计档案在形成、调阅上的时空差, 实现会计档案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跨越, 整合财力资源、人力资源, 提高会计档案管理能力和质量。如传统会计实务下的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是一种独立的数据的概念, 并不是实时数据, 仅仅是对财务数据在一定时点或时期的反映形式, 这些数据一旦形成, 就不再需要其他数据的支持。即当一定时期的账簿或报表形成后, 即使凭证数据转移或丢失, 账簿和报表数据依旧存在, 而且不会发生任何变动。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账簿和报表不但会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 还不利于数据信息的实时更新。而在会计信息系统下, 会计账簿与报表已经成为由基础数据支持的表格输出形式, 数据能够实时更新, 查询数据及时准确, 不存在因缺少个别系统管理步骤而引起查询数据不及时的情况, 因此, 传统“记账”这一过程也就不复存在。

综上所述, 会计档案信息系统的应用, 提高了会计核算与物资管理的准确性、规范性和工作效率, 减轻了财会人员的劳动强度, 使财会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繁琐的核算事务中摆脱出来, 更好地参与单位的经营决策, 加强财务管理, 并由此推动会计档案工作的全面改革和发展。但需要注意的是, 会计档案信息化也有不足的一面, 如具有系统依赖性, 即需要一定的软硬件环境支持, 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打开, 不具备传统档案的直接可视性, 还具有易遭毁损、难查痕迹的特点, 同时它们又受载体的质量、载体存放环境、载体存储信息的有效期等条件的影响, 即对会计电算化档案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更高。因此, 即使实现了会计档案管理的信息化, 在归档中也需要实行会计稽核和复核制度。稽核人员要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 对会计凭证、会计账簿和会计报表等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复核, 特别注意账证、账账、账表的数字勾稽关系, 做到核对无误、万无一失。

7.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问题思考 篇七

第一,教学目标不统一影响教学效果。就各个高校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情况来看,我国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不统一的。虽然大部分院校都是把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的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门专业课设置,但是,由于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因此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师主要分成两类,一类是理工学科背景的教师,一类是会计学科背景的教师。教师专业背景的不同使得各院校对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各持观点,缺乏一致的共识。对会计信息系统认识的不同使得实践教学中会计专业出身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任课教师一般倾向于重会计、重实务而轻计算机,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任课教师则一般倾向于重系统分析与设计及程序设计而轻会计与实务,且两种倾向的教学内容差异较大。目标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使得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反应。显而易见,教学目标的界定直接影响着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设计、学生具备的学科素养等。

第二,教学内容偏离实际导致实用性不高。(1)偏离实际业务需求。当前,会计信息系统教材大体上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模块为线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以及程序设计等;另一种是以介绍会计信息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操作为主,也就是以某一特定的会计软件为例介绍其主要功能与操作,理论性弱而偏操作的训练。然而,无论是哪种类型的教材,其教学内容都不同程度的偏离实际的工作需求。它们对于如何根据实际的信息处理与管理的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处理方式,如何从信息系统中获取所需数据,如何从信息系统提供的或是Internet网络发布的企业会计数据与信息中提取进行个性化决策所需的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等内容介绍不多甚至没有。而这些内容恰恰是与实际紧密联系且是培养学生发挥创造性、提高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内容。(2)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与要求的关注。随着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等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软件的开发主体已经由原来的各用户自行开发变为主要由专业会计软件公司开发。而会计软件公司所需要的开发技术人员绝大多数都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很少会从会计专业的毕业生中选择。因此,会计专业的学生可能会存在两种学习要求:一是希望侧重对系统分析与设计及程序设计方面的学习,以期未来能从事软件分析与设计等相关工作;二是希望侧重对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尤其是财务业务一体化处理方面的学习,以期未来能够从事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方面的工作。由此,对存在第二种学习需求的学生而言,以系统开发、详细介绍会计信息系统各子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而对存在第一种学习需求的学生而言,仅仅介绍某一软件的功能操作又满足不了其深入学习的需求。而目前的会计信息系统教学对于这方面的问题关注较少,基本都是一刀切,即所有的学生都以学校选定的某一教学要求进行学习,忽视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需求,使得学生对该课程普遍不感兴趣甚至抵触,这对于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三,教学资源缺乏影响教学质量。(1)缺乏会计信息化方向的教师。会计信息系统的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掌握会计知识,还要具有计算机技术、信息系统论等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要接受过会计和计算机两方面的教育或是会计信息化方向的研究生教育。而目前,由于综合课程的学习较难、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数量有限,很多教师未受过这方面的培训。大多数都是依赖单一的会计专业的教师或者是单一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而这必然限制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2)支持教学的软硬件缺乏。首先,支持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专门软件较少。现在,会计信息系统教学使用的软件绝大多数都是各财务软件公司商品化软件的演示版,而演示版软件的功能、性能本身适合实际企业,而非针对教学的需求与特点设计的,同时对数据处理等一些操作也有一定的限制,直接用于教学显然是存在问题的。其次,用于支撑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硬件资源不足。目前,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实践还只停留在随堂上机,并且还受到机器数量、上机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另外,会计专业的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会计信息系统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对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教学问题改进建议

第一,按需分类设置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多层次人才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本身的定位以及学生生源的素质;二是学生自身对于未来职业规划的需求。设置两个层次的课程教学目标:侧重系统分析与设计及程序设计的课程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进行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以及程序设计的能力(简称目标一);侧重借助信息化工具进行会计业务处理的课程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运用信息化工具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简称目标二)。由此,在界定课程目标时需要综合考虑两个关键因素:高校定位与学生需求。从高校定位方面来看,定位为研究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高校可以考虑设定目标一,定位为应用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可以考虑设定目标二;从学生需求方面来看,如果高校里的会计专业已经划分方向了,可以根据不同方向划分学生需求,并设定目标,比如会计、财务管理方向设定目标二,会计信息化方向设定目标一。如果高校的会计专业并未划分方向,则可以根据学生未来规划的需求分为两个方向来进行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分类教学。

第二,保持教学内容框架一致、注重财务与流程的结合。首先,保持教学内容框架一致是实现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基本前提与保证。没有一个一致的内容框架作为指导,各个高校甚至每位教师都按自己的理解进行内容设计,不利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教师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交流学习与把握,更不利于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有效学习与沟通。要保持教学内容框架的一致,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平衡会计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将二者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并界定该课程的一个教学体系框架。其次,注重将财务与流程结合是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培养目标,也是信息化环境下对会计人才的素养需求。传统的会计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的讲授,然而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会计的信息来源、信息的处理等都是离不开经营管理流程中的各项业务,尤其在当前财务转型的实践环境下,企业的财务侧重点、业务流程等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流程、财务业务相结合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如此一来,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仍以会计论会计,即仅仅讲授会计分录的编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实际的需求。因此,在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应侧重将财务与业务流程结合在一起进行讲解。(1)让学生清楚企业的每一项业务的主要流程。比如,销售业务的主要核心流程包括销售合同的签订、销售订单的生成、销售发票的签发、销售出库通知与销售出库单的填制、销售收款等。(2)对每一项的主要流程进行分析并判断哪些具体的业务节点需要进行会计处理,即产生财务信息。并非所有业务流程中的业务活动或单据都会触发会计确认与核算,哪些业务单据会影响财务信息,需要相应的会计处理?哪些业务单据只是整个业务流程中的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没用直接的关联?这些都需要会计人员根据专业知识去判断并进行必要的会计确认与核算。(3)能够根据业务单据自动关联生成记账凭证。例如利用信息系统提供的相应功能进行设置,并自动生成销售发票对应的记账凭证,即“借: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贷:主营业务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4)在业务处理的后期如果发现错误,能够判断业务与财务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找到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或删除。以销售环节为例,审核凭证时发现记账凭证错误,应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根据错误的原因找出修改的方法———删除该错误记账凭证,并找到该凭证关联的销售发票,如果发票已审核等,需要先取消,再在销售发票上做相应的修改。最后,重新审核销售发票,并关联生成记账凭证。

第三,创造任课教师进修、培训等学习与提升的机会。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的一个迫切但短期内又不容易改变的是任课教师的素养问题。如前所述,大部分会计信息课程的教师要么是会计出身,要么是计算机出身,少有二者结合的复合型教师。因此,对任课教师素养的提升是解决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迫切要求。然而,在目前的状况下,很难大规模地对现任的任课教师通过专门的研究生教育进行培养。因此,创造任课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便是提升会计信息系统任课教师素养的一个重要的可行途径。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政策或奖励的方式鼓励从事会计信息系统教学的教师定期进修或定期组织在职培训等;另一方面高校相关部门应积极地组织一些课题或相关活动,为会计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促进两个不同专业教师的相互交流与学习;第三,利用学校或学院的资源积极推动任课教师与软件公司、实施信息化的企业进行合作与交流。

第四,创建任课教师与软件公司的交流合作平台,推进专门用于教学的会计软件的研发工作。会计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其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也应该与实务结合才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的实施。首先,相关部门与高校应创建任课教师与软件公司的交流合作平台。一方面通过这个平台任课教师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务相结合,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理论与实务并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交流平台任课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到信息技术的最新应用、信息系统的后台运行以及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地向学生传递最新的信息,在科研方面可以通过实际问题提升到理论高度形成科研成果。其次,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进专门用于教学的会计软件的研发工作。虽然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大部分功能与会计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一致的,但是教学与企业实际业务处理仍存在区别,这使得商品化软件的演示版直接用于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在遇到这些问题时,任课教师只能选择次优方案,有些问题就无法直接进行讲授与实践。因此,专门针对教学设计的软件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8.浅谈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篇八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 内部控制 风险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

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是指会计信息系统从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系统维护、直到使用期结束报废的生命周期中所面临的全部风险。会计信息系统风险可能带来损失包括:会计数据出错、丢失或被篡改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使其不能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综合而全面的反映;企业重要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泄露,造成企业巨大损失;舞弊造成企业的资产财产损失,损失越大后果越严重;会计信息系统无法正常运行,甚至系统瘫痪,也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巨大风险损失。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在企业管理中,内部控制是从内部牵制发展而来,是其重要组成部分。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提出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该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了公司资产的保护、公司运营效率的提高,以及保证财务报告的准备可靠性和相关法令的遵循性等目标的达成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与企业管理过程紧密融合,其组成要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1、认识控制相关的环境要素

(1)定义:与控制有关的环境要素确定了一个组织的氛围,并影响了管理层和雇员的控制意识产生影响,同时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其他组成要素的基础。

(2)内容:认识控制相关的环境要素包括管理层人员的个人操守、管理能力及道德價值观,管理层人员的经营风格和管理哲学,企业关于员工业绩的评定方法以及员工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管理层人员的授权程序和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和政策等。内部控制的环境要素可以为企业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提供具有约束机制的的关了纪律,并为员工的工作营造了一种强有力的控制环境。

2、风险评估

(1)定义:风险评估即对企业各个过程中出现的影响目标达成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分析、确认和管理,它是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的关键。

(2)内容:一般来说,每个企业都会面临来自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不同风险。企业在建立在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到各个环境因素对风险而产生的影响,以清楚企业自身面临的风险,并适时加以处理。

3、实施控制活动

(1)定义:控制活动是指确保管理者指令在尽可能减少有关风险和损失的情况下实现的各种政策和程序。

(2)内容:企业的各种阶层和各种职能都渗透有不同的控制活动。由于一夜各个部门的性质、规模、组织方式等的不同,所以企业的各个部门的控制活动也有所不同。控制活动按其用途可以分成:用于防止错误和舞弊发生的预防控制,用于发生错误和舞弊情况时进行识别的检查性控制,用于发生错误和舞弊时能进行自动采取调整措施的纠正控制。

4、信息与沟通

(1)定义:企业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取得其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并且交换这些信息。在企业的发展中,有效的内部上下沟通和横向沟通以及外部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2)内容:信息的质量会直接影响管理层人员采取措施和制定决策的能力。企业的每位员工无论是独当一面的最高管理层还是生产线上的工人都应该清楚地获得需谨慎承担责任的信息,并理解内部控制各个角色及责任,以及每个员工自己的活动对他人工作产生的影响,能够在特殊情况发生时,做好有效的沟通工作。

5、监督工作

(1)定义:监督是评估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运行情况及执行质量的过程。

(2)内容:监督的方式有日常的监控活动、独立监督、综合监督(二者结合)。通过监督工作可以在必要时对内部控制活动进行修正。监督工作存在于企业整个内部控制全过程。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目标

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控制对象是信息系统的本身,其根本目标是在信息系统分析风险的基础上降低或者消除信息系统带来风险的危害和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确保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及时、准确、完整;保护信息系统以软硬件及资产的安全性;保证会计信息系统以及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合法性;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效率以及效益。

四、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的局限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也不例外。其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建立一项内部控制的成本比较大,但是取得的效益又不是很明显,这样的控制就比较容易被放弃;会计信息系统在计算机环境下需要通过授权和岗位设置等方式对经常发生的事项进行设置,但是这样的设置不使用一些突发的或者不经常发生的事项;再有效的控制在遇到管理者逾越权限、滥用职权,执行人员的错误理解、粗心大意等情况也都会失效;当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或者外部运行环境发生变换都可能使其失效。

参考文献:

[1]杨周南.《会计信息系统-面向财务业务一体化》 [M].2010(5):电子工业出版社

[2]李立志.《会计信息系统》.[M].2011(1):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一上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象鼻山前孙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