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设计

2024-09-22

研究性学习设计(精选12篇)

1.研究性学习设计 篇一

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

研究课题名称: 寻找春天

所教年级 小学二年级 研究学科 语文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教学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和自然环境,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有计划、有意识地开展思维活动。通过观察社会、观察自然、观察实物等来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思维活动的“加工”,提高学生自己的观察能力,从而达到审美能力、丰富知识、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新课改重视本土、校本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新课标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热情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这个研究主题意在引领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对春天的特点有更深的了解,并通过研究,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3、课题介绍

本次研究性学习的选题是以本地的自然环境为主要资源,适合小学生兴趣,通过对身边的景观、动植物的观察和研究,设计了“寻找春天”的研究性学习主题,以观察和认识“春天的特征”为线索,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活动,让学生去读解春天、赞美春天。由此培养学生观察、应用、表达、欣赏的综合性语文能力,感悟大自然文化,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和环保意识,并通过网上搜索、访问访谈、成果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研究能力和积累应用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小学二年级小学生喜欢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分析、求知欲强,思维活跃,他们善于探索、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知识增长速度快,已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分工,孩子们还难以处理,因此本次研究要强调学会分工与合作,并对存在困难的小组提供相应的帮助策略。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了解春天、欣赏春天的活动旨在让孩子们在课程研究的活动过程中走进春天、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天和大自然的美。通过小组成员的协作互助,收集春天的童话故事、描绘春天的秀丽景色、赞美春天的诗文与歌曲等,增加学生课外知识量,开发返朴归真的语文教学观;通过学生自己撰写赞美春天的文章和口头描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从多方面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通过上网查资源、阅读书籍、调查访问、、展览交流、成果汇报等一系列活动来达成预定的目标。

学生可能选择的子课题有:

1. 春天的花草;

2. 春天的的动物;

3. 春天的赞美诗;

二、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通过本次研究性主题学习,搜集春天的资料,制定小组研究方案,并按照自己的活动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克服困难,最终取得研究成果,过程是辛苦的,成功是快乐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乐趣,积累和丰富课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生在合作研究学习中,做到资源共享,学会与他人分享,同时通过收集、分析、整理信息、上传资料,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果会以调查研究、诗歌朗诵、歌曲欣赏、故事会、作文评比、图画展览、摄影大赛等形式展现出来。最后集中各小组的研究成果,通过课题网站的建设,上传资料、展示交流,分享成果的喜悦。

六、资源准备

以身边的大自然环境为主要资源,结合图片、影视等。

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知识。认真听取《研究性学习》主题讲座,掌握学习课题选择的技巧、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的研究方法,并预习相关材料、做好准备。指导老师讲解研究性学习要点。给学生做一个关于《研究性学习》主题讲座。(准备演示文稿)1课时

第二阶段: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1、讨论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2、酝酿适合自己的课题。

1、通过头脑风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值得关注的课题研究主题。

2、全班同学与老师共同对每个同学提出的课题进行分析和讨论,然后选择出具有可行性的研究课题。2课时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成立课题组

1、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2、讨论分工。

1、老师通过指导提供给学生关于研究学习的课题,供学生选择

2、老师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工指导,明确细则。选出相应的负责人进行落实。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1、根据小组分工,由组长制定计划,组员按照计划进行调查、研究,查找素材。

2、通过查找素材,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完成方案设计表。

3、各小组完成方案后进行总结,分享研究成果。

1、教师提供研究方案设计表给组长。

2、听取小组的报告、总结。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和意见。

1、观察、收集各方面资料,整理并总结。

2、综合整理资料。

3、自主展示,交流研究结果。

1、指导、组织开展交流活动。

2、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多给与鼓励和帮助,如果有疑问及时解决。3-4课时

第四阶段:评价、总结与反思阶段

1、小组汇报和分享研究的成果。

2、对自己的研究进行总结,小组进行点评。互相交流,共同促进。

1、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并给与点评。

2、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有效的进行调查研究。

3、组织学生写好心得体会。落到笔头。留下学习的宝贵经验。为下一次研究性学习开展做好铺垫。1-2课时

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成功是快乐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的乐趣,积累和丰富课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学生在合作研究学习中,做到资源共享,学会与他人分享,同时通过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和网站建设、上传资料,提高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研究性学习设计 篇二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1]研究性学习活动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以个性健全发展为根本,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实际是[2]“学生中心说”理论的一种教育实践。因为在学生中心说主张:在教学要素结构中,学生是中心;在教育内容的范围上,经验是中心;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活动是中心。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正好与上述观点基本一致。

1 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与制作是一块重要的内容。我承担的“网页美工设计”课程主要讲解网站的界面设计,是一门必修主干课。由于我校正在进行项目课改,即通过项目的方式来学习相关软件的知识和技能。我精心选取了几类在界面设计上具有不同特点的典型网站作为项目,学生通过完成这些项目来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这里我将以网上商城这个项目为例来介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因为网上商城跟电子商务专业结合最为紧密,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网上商城这类电子商务网站的页面布局和配色要点,掌握Photoshop软件的操作方法和使用技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利用网络等各种工具进行信息收集、整理、加工的能力。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研究、探索和创新,用指定的内容素材设计出某网上商城的网站界面,包括网站的主页、一级页面、二级页面。

2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目的和方法可按布鲁姆目标分类法或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来进行阐述。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操作领域三个领域,共同构成教育目标体系。其中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以分为从低到高的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见表1[3])。

3 参与者特征分析

参与的学生处于高中年龄阶段,对电脑、网络使用普遍比较熟练,能较好地利用这些工具收集资料和信息。由于这是本课程的第二个项目,学生之前已经做过一个简单的项目,对Photoshop软件有一定的基础。由于这个项目内容较多,学生之间又有个性差异,因此最好分组完成,分组时要注意均衡搭配,以保证任务的完成。

4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本课题主要的研究目标:

1)了解网上商城的界面特点(从内容、格局、配色等方面)。

2)组织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设计出某网上商城的网页界面,要求界面整齐、美观、大方、内容充实完整,首页和子页在设计风格上协调统一配套。

为了达成以上的研究目标,本课题主要分为以下研究内容:

1)指导学生分别通过查阅图书、资料、上网浏览室等途径收集具网上商城界面,经过类比、总结出这类电子商务网站的界面特点;

2)以自由组合和调配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完成网上商城的界面设计,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分工,老师加以指导和监督。

5 资源准备

1)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资料室、图书室。

2)软件:部分同类型的网站界面、Photoshop、ACDSee、Word、PPT等。

6 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

为了更加明确、有条理地表现该课题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我将全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每个阶段学生和教师的具体活动内容见表3:

7 总结与反思

以上的教学设计方案,我在11级电子商务专业的网页美工课程中进行了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下自身的心得体会:

1)在本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自己查阅、搜集资料,对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充分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使大部分学生由被动的“等老师教”向主动的“自己学”成功转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选题较好,与专业非常对口,加强了学生对电子商务专业的了解。

3)通过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认识到个人和集体的关系以及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

4)本项目给定了网站的内容(即大家都必须将同样的内容放到网站上),增强了可比性,为最后的评价奠定了好的基础;但本项目并没有给定样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不同的版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5)制定了详细的评价标准,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的平台,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使完成好的学生获得认同感和成功感,完成情况不理想的学生也得到了改进意见,可以通过修改得到提高。

虽然通过教学实践积累了一些研究性学习的经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学校的网络速度较慢,影响了搜集资料的速度;有个别组还是存在分工不均的情况(有的成员做得多,有的成员做得少);有的小组没有按计划中的时间表完成任务,比较拖拉;如何更科学地分组,让每个组员都发挥最大的主动性,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另外,对于作品提交、点评后,应该还有一个让学生根据点评意见再修改提高的环节,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比修改前后的效果,总结出改进方法,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摘要:本文意在探讨如何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应用到电子商务专业的网页美工课程实践中去。笔者选取了一个跟电子商务专业结合度最高的网站——网上商城作为典型项目,详细地制定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方案,来指导学生完成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借以此文分享经验与不足。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网站界面设计,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曾祥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J].课程与教学,2011(3).

[2]黄甫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修订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平面设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篇三

一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现状

平面设计作为一门软件课程,其实践性非常强,平面设计理论课只有36学时,因此,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要学习软件的基本知识点,又要进行平面设计综合能力的训练,是不现实的,也达不到平面设计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从事“平面设计”课程的多年教学中,笔者发现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兴趣不高、学习内容零散、知识不系统、学习流于表面等问题,学生设计的作品缺乏创新和灵性。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发现对“平面设计”课程开展信息化学习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献很少,并且现有的文献论述不深入,缺少实践。

因此,笔者就尝试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在教学中尽量利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协作式教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从中筛选更适合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方法。平面设计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理论与实践并举、艺术与技术结合,还要具备随场景灵活应用的能力,它最好采用研究性学习,不仅因为研究性学习代表了先进的教学理念,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将学习知识内化为素质,这是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对大学教学的要求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强调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提出要在各学段、各学科中普遍开展研究性学习。目前,发达城市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好多师范大学都加入到研究的行列。作为地方性师范院校,我校是以培养宁南山区教育师资为办学目的,应该引领和指导当地的基础教育改革,师范院校的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二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研究性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策略或学习模式。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1]

将研究性学习用于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中,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教学过程由传统单一被动的满堂灌变为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发现的过程,从而建构起知识的意义。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际协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使学生由被动地听变为主动地学;使教师由教变为导,成为学生学习的咨询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对话;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方式,从重知识获得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重过程和能力的过程性评价和综合评价。

三平面设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设计

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宁夏师范学院平面设计课程教学的现状及特点,提出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中应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发现的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研究能力。平面设计课程的内容琐碎,知识点多,要设计出作品,必须要掌握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平面设计方面的知识,故研究性学习应该贯穿于该课程的教学中。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系统地计划和规划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在平面设计课程的研究性学习中,笔者把学习过程设计为创设情境,引出研究的问题,提供素材,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并进行评价,最后对研究性学习过程进行总结。[2]

1创设情境,引出研究的问题

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要总结一些探究性学习内容,研究教学过程的规律性。

要充分利用教材信息或与教材相关的信息,引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学生感兴趣的可研究的问题,选择的研究问题,一定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创设一个可供学生探究的广阔思维空间。

平面设计课程的显性知识模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要实现画面色调效果的不同,方法就有图像菜单中的一系列命令、创建新的填充或者调整图层等。Photoshop的综合应用涉及广告设计、画册设计、包装装潢设计、企业产品设计、宣传画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众多设计领域。并且平面设计知识覆盖面广,设计的广度和深度大,特别是结合社会需求的设计、设计行业的现状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需要让学生早一点了解、早知道、早动手做准备。因此,我们针对“平面设计”课程研究进行设计,具体就有Photoshop在上述各领域的应用。

2对提出的研究问题进行可行性分析

要进行可行性分析,必须收集资源和约束条件等有关信息,结合学校现有的条件,对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设施、设备、现存文献、资料、知识背景等进行分析。为了使学生能迅速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必须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学会资料的查阅搜集方法、掌握科学的数据统计方法、规范实验操作的技能、利用网络论坛或其它聊天软件交流讨论信息的方法、传播发布信息的技能等。在学生掌握加工处理信息和传播信息技能的基础上,指导老师应提出多个切实可行的可供研究的课题供学生选择,并提供与主题研究相关的尽可能多的资源、工具等,学生从中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研究。教师将学生按其性别、能力等进行分组,为后续研究做好准备。

3提供素材,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

平面设计课程的实践性质决定了素材的搜集对于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由于学时限制,学生不可能在课堂上再去收集素材,因此,教师须将经过处理的图像资料、影像资料再现给学生,学生以此为基础,设计出初步方案,拟定详细的、操作性较强的研究计划。由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特有的学习风格,所关注研究问题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思考问题的方法也有所不同,这样会形成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小组之间要紧密合作,共同探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深入交流,在交流中评价,促进自主探究,对所有的初步方案进行评议,以找出最佳方案。学生根据提出的最佳方案,自己探究课题,在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疑惑时,能与学习的同伴、指导教师见面讨论。教师要组织学生以个人或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探究(允许学生走动),加强纪律监督以防止杂乱无章的一锅粥现象。endprint

由于课时限制,课堂上的探究只能解决个别问题,或解决某问题的某几个阶段;而留下的问题,只能放到课外进行。因此说,课堂研究主要是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设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在这一平台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相关的问题,养成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和态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在进行课外研究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参考文献和网络资源等,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能在课外继续探究。这样使研究性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使其在课外得到延伸。只有这样,才能使研究性学习既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可以激起学生研究的兴趣,鼓励他们以学者的身份进行回答问题,使学生的心理状态由“被动的接受型”转化为“主动的探究型”。[3]

4成果展示与评价

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自己小组制作的平面设计作品展示给其他小组,交流、总结参加研究性学习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对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议。由于平面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操作性均很强的课程,因此其课程的考核必须充分考虑到这几方面的因素,使得学生既能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原理,又能熟练掌握平面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巧。评价时,学生首先参照平面设计课程的评价标准进行自评,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评价,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并结合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给出最后的成绩。

成果展示和评价阶段的目的在于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学习的交流和信息的分享,学生可以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来充实自己,对自己通过探究所获得的研究成果有喜悦感和满足感,真切地感受到与同学和老师之间讨论、交流、争辩的乐趣;研究性学习也可以让教师掌握每个学习小组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为以后的研究教学提供宝贵的经验。[4]

5总结提高阶段

在这个阶段,师生要共同总结和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以后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可以借鉴好的经验,避免不足。对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感性认识进行概括、验证,以扩充和发展理性认识。教师也可以调查学生,收集学生的建议,获取更丰富的指导经验。总结一般有个人的自我总结和小组之间的互相总结,不管是哪种总结,教师都要参与到总结的活动中。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4.

[2]张正德.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经济影响[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3]曹军.基于研究性学习的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4.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篇四

指导思想:

1、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我们周围存在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大家的关爱。让学生在活动中去理解关心他人,服务他人,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让残疾人与我们一起携手超越残缺,营造一个完美的世界。

2、在活动中不断地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人格臻于完善。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一些残疾人发奋图强的故事,了解一些残运会的知识。

2、能力目标:懂得一些收集资料的方法,大胆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与人交流,提高学生观察生活、参与实践的热情和能力。

3、情感目标:爱护弱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残疾人生活中的困苦,不讽刺挖苦残疾人,处处为他人着想,伸出友爱之手关心身边的人。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确定课题,制定计划

一、看录象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舞蹈,请同学们好好欣

赏。播放舞蹈《千手观音》

2、刚才的舞蹈你觉得怎么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3、这段舞蹈引起的震动是非常大的,不仅因为舞蹈本身的美,更因为跳舞的这些人都是聋哑人,她们既听不见美妙的乐曲,也不会说话。

二、交流身边的残疾人

1、你知道什么是残疾人?

2、你身边有残疾人吗,你看见过残疾人吗?他们是什么残疾?

3、那你了解他们在生活中有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不方便吗?说说你了解到的他们的不便之处。

三、指导实践

1、同学们刚才说的是我们看到的,也有的是猜想的。残疾人到底会遇到多少麻烦我们正常人是很难体会的。

2、你们说说我们怎样才能了解到他们到底遇到了多少麻烦。

3、看来方法有很多,那你觉得哪种方法最直接呢?

4、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样的残疾人呢?指导学生了解的残疾的不同进行分组。

四、小组制定实践计划

1、教师指导说说计划要写清什么?

2、学生制订计划。

3、交流计划学生互相评议,指出计划中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注意实践与人交往要有礼貌,考虑好实践活动中的安全等。

第二阶段:研究问题,实施方案

1、全体学生参观聋哑学校,了解聋哑儿童的数量、身体状况、生活情况以及他们的家庭情况。

2、邀请聋哑学校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关心、照顾孩子的事迹。

3、学生与聋哑孩子一起联欢,表演自己排练的文艺节目,使孩子们感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关心。

4、组织学生各自寻找一位小伙伴,送给他自制的小贺卡,献上一两句祝福的话,跟伙伴聊天谈家常,彼此增进了解,并互相留下通讯方式。

5、组织学生给自己找的小朋友打扫房间卫生,整理床铺。

6、每人写一则活动日记。第三阶段:成果展示,总结交流

一、导入

1、看录像片,引导学生感受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1)张海迪阿姨人残志坚,坐在轮椅上看书、读报、写文章,自学成材。2)歌手郑智化自强不息,成为家喻户晓、大家喜欢的歌唱家。3)残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在比赛项目中勇夺

冠军,走上领奖台。

师:同学们,看了这三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2、看录像片(选段),社会各界关心帮助残疾人。1)警察叔叔搀扶盲人阿姨过马路。2)几位小学生为手拿地图的聋哑人夫妇指路。

师:现在社会上都很关心、帮助残疾人。我们班的同学对残疾儿童也很关心,你们是怎样帮助他们呢?

二、展示

1、制作朋友档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制作朋友档案的工作纸,在正面画上朋友的肖像,在反面写上朋友的姓名、性格、年龄、兴趣爱好、生日、联系地址等内容。

(1)以小组为单位介绍自己朋友的情况。

(2)向同学介绍自己和朋友一起在家里度过的一段美好时光,谈谈自己的感受。

(3)以班级名义写一份倡议书,号召全校同学以及自己身边的人都来关心帮助身边的弱势人群。

三、讨论

制定以后献爱心活动的计划和方案,填写“爱心活动计划表”,定期去看望儿童,开联欢会,也可以打电话慰问。

四、总结:歌曲《爱的奉献》。

反思:综合实践活动课是综合性的学科,它是以一门学科为主体,贯穿多学科的学习活动,是面向学生生活而设计的一门经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是学生的活动。因此应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参与综合实践活动。

要想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必须有新课改的理念做指导。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新课改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新课程,它是一门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它最能全面地反应新课改的宗旨。《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其最大的特点是在于它不以讲授知识为目的,而是为学生搭建一个主动获取知识的大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改造自我和发展自我。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人,可以自己选择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和同学一起共同探究、共同学习。在整个的实践活动中,突出了新课改的自主性,合作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学生有很深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这些特点和新课改的理念是相通的,因此我们只有掌握了新课改的理念,才能灵活运用,把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因而在教学中,必须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大胆行动,运用新的形式、新的手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在实施过程中,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

5.语文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篇五

——名著阅读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让他们初步掌握文学名著鉴赏技巧,扩大阅读范围,我制定了“初中语文名著阅读研究性学习方案”:

一、活动目的:

1、以人类的先进文化影响学生,引导学生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及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发展打基础。

3、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促进其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阅读任务: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参照语文版教材中“名著引读”评介的书目,遵循经典、循序渐进和课内外结合的原则,选定课外名著必读书目如下:

阅 读 书 目:《西游记》、《童年》、《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述书目要求全体学生按时按量共同阅读,教师进行统一的指导和评价。另外,推荐《三国演义》、《汤姆?索亚历险记》等数十部中外名著作为选读书目,鼓励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

三、实施步骤:

以《西游记》为例来说明各部名著阅读的实施步骤:

(一)导读阶段(安排1-2课时)本阶段,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名著导读”的相关内容,并向学生补充导读材料,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简析等,让学生对作品先有个大体的了解,然后布置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统一阅读进度。另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长篇小说的基本方法。

(二)积累性阅读阶段(安排10周左右)本阶段要求学生以泛读为主,每周阅读十回左右的内容。每周设计作业如下:

1、摘抄语段:摘抄本周阅读到的精彩语段,并做简单点评;

2、内容概括:概括本周阅读的内容,不少于500字;

3、写读后感:每篇围绕一个中心来写,力求有自己的见解,不少于500字。(考虑到学生差异,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从以上作业中任选其二来完成。)本阶段,教师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形成良好阅读习惯为中心目标,每周抽查学生作业并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在逐回阅读完全书后,安排1课时,由学生发言、讨

论,教师归纳、总结,最终理清整部《西游记》的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三)探究性阅读阶段(安排2周左右)

1、分析人物形象(2周)本阶段安排学生精读有关情节,指导学生重点分析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及诸神魔的形象,并以“我眼中的×××”为题写一篇作文,然后按学生作文所分析的人物形象进行分组交流,最后推荐出优秀作品展评。

2、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安排2课时)由教师开设一次“名著欣赏专题讲座”,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组织学生根据讲座指导,查找资料,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尝试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

(四)总结阶段(安排1周左右)本阶段准备开展《西游记》影视欣赏、读书笔记展评、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一方面继续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教师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

6.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中外文化 篇六

设计者姓名 所在学校

所教年级

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外文化的渗透及交流也在逐步增强和深化,中外文化在各个领域都存在着差异,中外的节日文化也不例外。结合高中英语(3)课文Unit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次研究性课题,意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外节日文化存在的差异,从而帮助学生从理解国外文化,增强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

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力图使学生了解中外节日文化存在的由来和差异,针对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于节日的探讨,从而帮助学生从理解中外节日文化,到扩大知识面和开拓视野;从学习和理解外国节日文化,到加深对外国文化借鉴和吸收,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产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课题介绍

以中外节日文化差异为研究性学习课题,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搜集古今中外节日文化的有关资料。通过了解中外节日文化的类型、由来、意义及人们的活动习俗,分析、整理、归纳、总结出不同节日文化的所存在的差异。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不仅了解我国的节日文化,而且对外国的节日文化也有所了解,从而开拓视野,增进中外文化知识交流。通过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节日的英语词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和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表达的能力,最终实现英语教学的目标。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的阐述)知识与技能:

1、掌握和运用课文中出现的节日英语词汇,了解和学习更多的节日英语词汇。高二 研究学科

英语

2、了解由于各国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乡土民俗等方面的不同,节日文化有所不同。

3、掌握中外具有代表性的节日类型,了解这些节日的起源、活动内容及庆祝方式。

4、分析比较外节日文化的差异,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体验研究学习的乐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5、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6、通过本此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开拓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根据优差组合原则,把学生分成小组,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内容,明确分工,预定成果。

2、利用课本、图书馆、网络、调查、采访等多种方法,搜集中外节日信息资料,并归纳整理成完整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3、围绕节日这一话题,小组织进行广泛交流,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途径,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4、经过探讨学习,整合资料,写出研究报告,汇编英语小报,制作PPT文件,制作专题网站来展示学习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到更多的节日英语词汇,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2、了解中外节日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小组成员相互帮助、相互配合,体验团队合作乐趣。

4、培养自主学习、探索发现、开拓创新能力。

5、懂得学习英语和使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的重要性。

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1、高二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英语基础相对较好。但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流还不够灵活。

2、他们善于表达,个性突出,独立性较强,在对事物的认知上,有自己的观

点和看法,但缺乏团队合作能力。

3、善于探索,敢于质疑,标新立异,有创新精神。但知识面还不够宽,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中外文化认识不足。

4、对电脑网络及多媒体应用比较熟悉,有一定的网上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但分析归纳总结能力有限。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掌握节日英语词汇。

2、增进学生了解中外节日文化的差异,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3、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

4、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使用英语和他人进行交际的能力。

6、提高英语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1、通过知识竟赛活动,比赛哪个小组搜集节日英语词汇最多。

2、通过整理归类节日英语词汇,达到了解中外节日文化的异同。

3、通过开展节日模拟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及探索创新能力。

4、通过对节日类型的分析比较,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5、通过小组讨论、答辩,相互协作,促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团队合作。

6、把获取的节日信息经过思维处理,写成报告、论文、PPT文件等,锻炼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是以

1、汇编节日英语中英文对照词汇表。

2、中外节日文化差异英语小报。

3、PPT幻灯片展示。

4、节日文化专题交流网站。

5、报告、论文、心得体会。

六、资源准备

1、教师提供一些网址供学生搜集中外节日信息。

2、教师提供一些中外节日活动的文字图片供学生参考。

3、学校开放图书馆、阅览室、多媒体教室,提供电脑网络。

4、学生准备录音设备、照相器材,移动存储器,电子英语词典等。

七、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语言是一门艺术,它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日常工作生活进行交流和学习的工具。要想让学生学好英语这门语言,仅仅靠教课书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学生经历搜集、整理、归纳、总结各个环节,了解到由于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地理位置、历史背景、物质生活、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中外节日文化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体会到主动探究自主式学习的乐趣,意识到自己的潜力和成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本次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但也有少数学生在活动中由于方法不当,遇到困难有点心灰意冷,但在老师和小组同学的及时鼓励和帮助下,也能完成学习。对于学生个人的报告和小组的报告,老师都应给予真诚评定和恰当的表扬,增强学生在活动的自信心。通过小组成员的通力合作和老师同学的鼓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次活动中,是让学生通过思考、查找资料、调查、讨论与合作等方式,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完成所设定的课题。老师在此活动中不再处于中心的地位,学生是整个活动的中心,是活动的主体,老师只能以一个协调者的身份出现,协助他们解决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学生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和小组分工合作,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既可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也同时促进了老师素质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评价表1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表述

得分(☆☆☆☆☆)

1、你对活动的主题是否感兴趣?

2、你是否积极参加小组活动?

3、你用何种方式搜集资料?

4、在活动期间你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5、本次活动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6、你对本次活动所取得成果是否满意?

注:评分采用“五星级”标准

☆代表Little, ☆☆代表A little, ☆☆☆代表OK, ☆☆☆☆☆代表Very well.评价表2 同学互评 互评内容 评价表述

得分(☆☆☆☆☆)

1、小组的每个成员是否都尽职尽责?

2、组长对小组成员是否帮助指导?

3、小组成员是否积极听取别人意见?

4、小组成员合作是否愉快?

5、小组成员合作取得哪些成果?

6、小组合作在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提高? 注:评分采用“五星级”标准

☆代表Little, ☆☆代表A little, ☆☆☆代表OK, ☆☆☆☆☆代表Very well.评价表3 教师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指标

得分(☆☆☆☆☆)

☆☆☆☆代表Quite well,☆☆☆☆代表Quite well,1、活动态度 A.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B.与同学合作是否和谐融洽。C.是否尽职尽责、善始善终。D.是否勇于克服困难。

2、知识技能 用能力。

A.是否能独立完成某项任务。B.研究问题的方法是否新颖独特。A.搜集资料能力。B.归纳整理能力。C.阅读理解能力。D.知识应

3、探索创新

C.活动方法是否灵活多样。

4、综合能力 结能力。A.团队协作能力。B.资源应用能力。C.交流表达能力。D.分析总注:评分采用“五星级”标准

☆代表Little, ☆☆代表A little, ☆☆☆代表OK, ☆☆☆☆代表Quite well, ☆☆☆☆☆代表Very well.评价表4 综合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评价量规 评价内容 得分(☆☆☆☆☆)

自 评 互 评 教师评

1、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2、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信息资料。

3、工作认真负责,努力完成任务。

4、主动提出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5、相互沟通,彼此尊重。

6、主动配合同学,有团队合作精神

7、勤于思考,善于提问,乐于动手实践。

8、解决问题方法独特新颖。

9、能克服困难主动探索。

10、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

11、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多样。

12、能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行反思。

13、关爱他人、关心小组、关注班级体。

14、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

15、能总结经验,自主学习,不断成长。小计 总评 小计=星星总数÷15

总评=(自评小计+互评小计+教师评小计)÷3

注:评分采用“五星级”标准

7.研究性学习设计 篇七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型课程,认识,参与,实施

【教学目标】明确“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课程”的基本特点和实施方式;了解学生对“研究型课程”的认识程度, 对课题研究的兴趣所在, 对学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问卷形式, 让学生初步接触“研究性学习”的一般内容, 培养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掌握研究性学习及其特点;认识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的关系。

【教学难点】“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导言

1. 对学生完成“自读练习”的情况作简要小结。

肯定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及对“研究性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指出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研究性学习性质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许多学生的自信心不够强, 主体意识还不够明确。

2. 对学校的总体计划作简单介绍。

简述学校的“实施方案”, 并补充强调:所举办的研究性学习系列讲座是从学生提出的“讲一些理论”的要求出发, 强调“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但是这还不是“研究型课程”的本身;与这个讲座并行组织的科研方法、研究动态等一系列讲座, 主要作用是由各方专家介绍一些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等, 其主要目的是“教授方法、拓展视野、启发思路”, 但是这也不是“研究型课程”本身!

3. 交代任务:

本节课我们将明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

二、明确认识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

1. 揭示误区。

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的认识“误区”主要有三类: (1) 看作“课内的延伸”; (2) 等同于“课外活动”; (3) 认为是另一种“积累知识”的方法。

2. 说明三种“片面的理解”:

(1) 是“实践性很强的课”; (2) 是“迎合兴趣、脱离题海的课”; (3) 是“研究至今仍无法理解的问题的课”。

3. 明确认识“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课程”。

(1) 从“学习的革命”切入——

教育面对着“信息爆炸”有两条思路:

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其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 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 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 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 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 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学习的革命》一书就是这个思路。但“高效的学习”只是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学习的效率。它强调“授人以渔”, 但实际上并不关心打到的是什么“鱼”。高效的学习所追求的是掌握知识的量, 而不是质, 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工业时代注重单位时间效率的观念。

另一种思路是“研究性学习”。其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 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 因此, 应该提供研究性的学习, 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 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 学习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 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研究性学习更关心学习的过程, 而不是结果。研究性学习也讲求方法, 但较少强调学习知识的技能和方法, 更关注培养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习者关键是能否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 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换句话说,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 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概念的学习, 通过概念来了解事物的性质;二是规则的学习, 懂得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问题解决的学习, 即运用概念和规则来解决实际问题。研究性学习主要是第三层次的学习, 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是它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根本区别。

研究性学习与高效的学习并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互依存, 相互转化的。但从学校教育的时代特征来看, 研究性学习无疑应该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 倡导和探索中小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未来的教学组织形式将是研究性学习加上个别化的集体教学, 并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中教学形式的主要特征。

(2)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学习即接受性学习的不同。

(1) 让学生阅读“研究学习指南”、“写给学生的话”的内容。 (2) “电脑幻灯片”展示, 明确自主性、实践性、创造性为核心;做到五点:批判的精神、亲身的实践、真实的体验、能力的综合、合作的锻炼。 (3) 出示“电脑幻灯片”:

注:教师对上述文字中有的关概念略做解释, 并以“废旧电池案例”为例 (ppt) 说明之。

(3) “研究性学习”。

定义: (ppt)

所谓“研究性学习”, 是指“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自然界以及人类自身的发展中选取研究专题 (课题、主题) , 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其着眼点就是要改变学生那种单纯地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帮助和指导学生在开展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同时, 形成一种对知识技能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终身学习。

理解:

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 应该贯穿在整个学校教育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在现行的所有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都可以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加以引入, 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 在新编制的各门课程中, 已经安排并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的内容。

例如 (ppt) :

生物——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 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调查生物工程制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观察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收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收集有关生态农业的信息, 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情况, 设计一个农业生态系统;通过调查, 对社区的生态系统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物理——调查家用电器的发展带来的安全问题, 研究用电量与电路负荷的矛盾, 雷电通过电磁感应对计算机等电器的破坏等问题;讨论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氟利昂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 氟利昂中某些物质与臭氧的作用, 臭氧层与人类的关系, “臭氧层空洞”问题对策。

历史——分析总结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巴尔干问题的由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与影响、世界近现代史上著名科学家传略、中国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化学——调查市场补钙保健品的种类、钙的存在形式和钙元素的含量;调查本地区燃料的种类、性能、发热量、价格以及燃烧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提出合理使用的建议;调查常用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性能价格比以及电池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了解回收废电池的意义和价值。

地理——观测月相, 记录并总结月相的变化规律, 尝试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找两幅或两幅以上不同时期的家乡地图, 看地理要素的变化, 结合该式域面积、人口等统计资料, 分析变化的特点和原因;了解家乡种植结构的变化, 为学校设计一个绿化方案。

数学——分析说明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等。

(4) 研究型课程 (ppt) 。

对于研究型课程, 目前学术界有以下三种界定:

目标界定:所谓研究型课程, 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 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 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 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课程。所谓研究型课程, 是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课程。

过程界定:研究型课程是以问题为基础、以探究活动为过程的一种综合性学习;研究型课程是一种通过儿童对研究型课程作业的探究活动, 旨在培养与发展对问题、现象进行探究的基本素养, 形成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及问题进行主动、积极、科学的探究的基本素养;研究型课程是一种旨在为儿童探究意识、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条件与时间, 使儿童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研究型课程不仅仅在于使儿童进行探究式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为儿童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由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组织的专家研讨会上, 一些课程研究方面的专家和学者从过程的角度分析的含义。)

目标与过程结合界定:有研究者认为, 可以这样来描述研究型课程:在课程目标上, 研究型课程指向培养儿童或学习者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在课程的内容上, 它涉及各类学科领域及学科间交叉的领域;在课程的实施和组织中, 它主要通过组织一些探究性的课题研究活动来进行;在课程评价上, 研究型课程主要通过过程性的评价方式来进行。

教师强调:无论如何界定其含义, “研究型课程”最突出特征是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由选题, 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

(5) 研究性学习与研究型课程。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除了在各学科教育中予以实施外, 还必须有规定性课程的实施渠道, 即必须有列入课程计划, 作为一种有目标、有实施要求、有评价的课程实施渠道, 这就必须设置研究型课程。通过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实施的研究型课程, 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一种现代学习方式, 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 而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改变, 学会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的提高。研究型课程是研究性学习的物质载体, 是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形态。

总之, 设置研究型课程, 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对学校创建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来说是一种突破性的改革, 无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三、实施“研究型课程”

1. 内容:明确研究型课程的内容就是要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教师强调:这门课程学习的来源应该是生活中的问题。围绕着这些问题, 调动已经掌握的、还未掌握但已有方向的知识, 来解决问题;在解决过程中, 学习、提高自己。 (举例说明)

2. 方式。在此要解决“应该怎么学”的问题。

介绍成功实例:如《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24日第1版的报道, 国际青少年科学研究者大会是由莫斯科大学等俄罗斯100所大学发起的、面向学生和青年科学研究者的世界大会, 每6年举办一次, 凡28岁以下的科学研究者都可以参加。来自世界各国的1000多名青少年带着近千个科研项目参加了今年的大会。我国是首次应邀参加这次大会。代表我国参加大会的6名中学生分别来自北京、上海两地。据介绍, 在这次大会上, 生命、环境科学组总共只有5个项目获奖, 我国占了3个, 其中来自上海吴淞中学的胡欢、张军、张翼等提交的项目《自清河污染治理的生态模型筛选》获得生命、环境科学组的一等奖, 来自北京101中学的陈炜和人大附中的洪哲分获二、三等奖。另外, 来自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的周一凡提交的研究项目《基于矢量特征提取的彩色图像景物识别》获得信息科学组的特别参与奖。最后, 归纳成“流程图” (ppt) , 要求学生对照“指导手册”的内容自己分析。

本节课我们明确了“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课程”的具体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下一步我们就应该积极地参与学习, 请同学们牢记这十六个字 (ppt) :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 踏踏实实, 力求创新。

参考文献

8.研究性学习设计 篇八

一、研究数学问题的内涵及其特征

所谓研究数学问题学习,即是强调从具体数学问题出发组织学习和教学,教学过程其实是以一系列数学问题而展开的数学活动过程,由一个由问题引出的情景、实验或悬念,启导学生去动手、动脑,并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现、产生新的问题,进一步思索、猜想、反思、寻求方法……使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教学程式为:问题情景——假设推测——活动验证——作出结论。显而易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引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器,是维系数学活动的纽带。因此“问题”的呈现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点,尽量超出学生的预期,体现出一定的“最近发展区”。

要具体把握这里所涉及的“问题”的特点,可以从它一般教学的“问——答”式中的“问题”之间的显著区别来加以认识:①“问——答”式中的提问问题只要求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课堂数学问题是唤起一个连环的数学探索活动,要求的不仅仅是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更为重要的是数学活动过程中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而获取相关的“过程知识”。②“问——答”式的问题一般不留出进一步展开的余地,具有“不可再生”性,属于“完整性”或“封闭性”问题;而课堂数学问题除了引出系列活动外,往往有很多答案,甚至在学生的活动中派生出一系列相关问题或诘问,因而具有明显的“可再生性”和一定的“难以预测”性,属于“开放性”问题。

二、课堂数学问题学习的目标

课堂数学问题学习旨在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⑴建构灵活的数学基础知识。由于课堂数学问题的学习使数学基础知识都镶嵌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从而赋予了生动、丰富的意义。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要提取、分析、整理相关信息,亲历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对知识的概括出自个人化的深层理解。这样的知识由于融入了个体特定教学活动场景中的特定心理体验,对数学学习者本人而言是鲜活的、有生气的、是能够灵活加以迁移的。而不再是惰性的、呆板的不能或很难迁移到复杂的实际问题情景中。

⑵发展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向来被看作数学思维训练的主要标志,但这种思维训练却往往局限于模仿式的操作训练,充其量不过是沿着别人的思维作推理。课堂数学的学习力求克服这种缺陷,着眼于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数学思维能力,即要求学习者本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拓展思路,提高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

⑶提高自主从事数学学习的意识。课堂问题的学习以问题为焦点启动数学学习的过程,充分发挥了问题的独特诱导力,往往能使学生不自觉的融入问题的情景,首先成为一个无意识的参与者。但在一次次的识别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必然需要调动各方面的智力参与,逐渐成为自我激励、自我引导的学习者,并在自我监控和反思的过程中,渐次发展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从事数学学习的意识。

三、课堂数学问题学习的设计实施策略

课堂数学问题学习的实施主要集中在数学问题的设计和展开上。毫无疑问,问题是展开教学的内在动因,规定着教学的方向和特点。因此,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问题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问题,或引导学生探究、提出问题。本文仅就问题的设计和选择提出一些有待发展的建设性策略。

⑴设计课堂情境的问题。许多抽象的数学知识都是基于一定的情景而构建与发展的,设计情景性问题作为学生“再创造数学”活动的依托,也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策略,且由于是在近乎“真实”的生活情景中的活动,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也为学生建构知识搭建了“脚手架”,弗莱登塔尔的“数学化”思想是一致的,例如几乎所有的几何教学都可以利用学生的操作模型的个人体验,设计相关的问题引出活动。而对于代数的活动问题设计虽然相对困难些,但只要细心挖掘,也是容易实现的。如学习“同类项”,教师发给每个学生写有不同单项式的卡片,然后提出问题:你能找出和你“同类”的朋友吗?从而引出一场有趣的活动。这种创造性设计问题的方式,就是对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的结果,是数学活动教学不可缺少的。

⑵使问题尽可能的吸引力。一个能唤起学生活动积极性的问题不仅应具有明确的活动指向性,更为重要的是必需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从而使学生自然生成一种问题探索活动的心向。通常的策略是要使所设计的问题超出学生的预期,从而激起学生的兴趣。

⑶设计具有较强“再生力”的问题。能再生其它问题的问题,本身就蕴盖了丰富的信息,是对材料总体把握的结果。

总之,设计引导性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开发性的问题,方法多样、灵活多变,需要具有“像建筑师设计风格新异的建筑物一样的创意性”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

9.走进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篇九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含义

2、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

3、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载体和基本内容

4、了解研究性学习的分类

过程与方法

教师讲解基本知识点并用生活中的身边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情

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基本知识点的讲解

(一)、含义: •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二)、基本目标: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

(三)、基本的学习载体:

•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制作等为基本学习载体。

(四)、基本内容:

•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注意以下三点:

1、究性研学习不等同于综合课程,虽然在很多情况下,它涉及的知识是综合的,但是它不是几门学科综合而成的学科;

2、究性研学习不等同于活动课程,虽然它是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但它不是一般的活动,而是以科学研究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

3、究性研学习不等同于问题课程,虽然也以问题为载体,但不是接受性学习,而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

二、研究性学习的科学分类

(一)、自环境类 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保护自然、生态建设、农作物改良、动物保护、天文方面与人类生活面背景相关的课题。

(二)、社会生活类

主要从保护人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提出课题:

如学校规章制度的研究、社团活动、城市规划、交通建设等于人们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三)、历史文化类

主要从研究历史与人的发展角度提出问题,如:乡土文化 的研究,名人思想与文化研究,传统道德研究,东西文化比较研究等与个人生活背景相关的课题。

(四)、个人发展类

主要从关注个体成长的角度提出问题,如:学生消费研究,班级制度与文化,行为方式研究,学校制度与学生成长,同学关系研究等学生生活直接相关的课题。

(五)、发明创造类

主要从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中发现物品的特点,进而提出改进的措施。以科技创造为目的,进行科技发明与创造,争取取得成果,然后应用与社会并为社会创造出一定的社会效益。

三、课堂练习

中学生消费现状的研究

提示:如何看待中学生的消费现状

1、中学生消费现状:高消费、乱消费、攀比等。

2、原因: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个人的认知水平,文化层次等。

10.研究性学习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使学生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期的解题做好准备。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与整理前期课题研究开展的工作。

1、组建团队

2、确定课题

3、开题报告

4、课题研究

二、前期收获大家谈(小组讨论)

1、每位组长用一句话总结你们小组开题报告时的成长和收获? 设计目的----(整合集体意见,形成小组共性认识,培养学生协作、交流、整合信息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培养组长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

2、回放我们课题研究过程中经历的美好的、难忘的合作瞬间。(照片为学生与老师共同积累的材料)

设计目的----(播放我们共同经历的时刻,加深学生团队友谊和力量,从而在欣赏中回忆中获得下一阶段团队合作的动力和信心,同时教育学生课题研究过程中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交流展示,分享提高

1、把你们小组课题研究的过程资料展示出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搜集材料的?用了哪些方法?

2、研究过程中你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3、研究过程中你收获了什么?

设计目的------(通过各小组交流,展示课题研究过程中搜集材料的方式,收获,运用的方法,在回顾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主动探求知识的快乐、团队合作的成功,在合作中张扬小组个性,发挥各小组成员积极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引领学生体验学习方式转变后学习的轻松愉悦,加强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凝聚力,在课题小组共同解决困难和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研究的艰辛)

四、教师总结点评 学生回顾这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11.研究性学习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科学研究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对数学进行再创造的过程。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不单是简单的事实证明,而是要让学生有所发现并获得体验,形成探究习惯、探究意识。

一、教学实例

学习内容:比例

师:今日我们学习有关比例的知识。看到“比例”二字,同学们能想到什么?

生:比例是什么样的,什么是比例,比例是不是和比有关系?

……

师:大家所提出的问题都有价值,老师总结一下,你们所问的大概有两方面的内容:比例意义、性质。那么,你们想如何去研究?

生:(不明白)

师:联系学过的知识,试着想想有哪些研究的好方法。你们可以尝试着写出一些比。

师:非常好,那现在开始大家对教材进行研究,看看是否还可以发现有关比例的其他知识?

学生通过自学后开展汇报,并在教師指导下开展思考、研究活动,同时教师听他们的讨论,和学生一起分享。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开全班的交流。有的学生说比例中的一个规律。先举出例子,观察得到结论,再举出更多例子验证此结论。教师再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大家一起思考、发言。

二、案例点评

上述教学案例,为我们提供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规范,它包括明确问题、自主探究、反思体验、应用拓展。

例如,明确问题,这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更是研究活动的开始。能否提出有思维价值的数学问题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让学生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产生进一步研究的心理需求。

三、思考

第一,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合作是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在活动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教材并非学习的全部。教材只是将知识点罗列出来,不完全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教材是学生从事研究活动的出发点而非目的。

第三,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要求对立方面是平衡的。以学习方式来说,并非所有学习内容都适合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接受学习也可产生意义过程及结果。教师要积极地认识学习方式的优点、局限性,从而可以在特定的教学环境、内容、教学对象上加以适当地运用。以教学目标来说,小学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并非是研究,而是让学生保持良好的研究意识,这才是研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只要大胆引导学生研究、探究,重视其学习过程分析,优化数学课中学生学习活动,就一定可以促进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并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就可以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魏雪峰,崔光佐.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分析、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异分母相加”问题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115-120.

[2]刘志平,刘美凤,吕巾娇.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2):84-87.

[3]叶萍恺.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4):201-204.

12.网络学习支持系统设计的研究 篇十二

首先要对什么是网络学习支持系统进行界定。引用如下较为全面的论述:

广义上的界定,学习支持系统是指影响学习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即包括基础通信设施,教学支撑软件平台,还包括对学习过程中的管理活动,学习的组织形式等。广义上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通常又称为学习服务平台或服务体系。

狭义上的界定,是指在某种具体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对学习产生直接影响的学习支持行为,这些支持行为通过软件的功能特征表现出来。狭义的学习支持系统通常也称为“学习”系统或“教学”系统。

二、设计基础

进行设计之前要明确与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

1. 设计理念

“网络教育,服务为本”的口号蕴含着这样的含义:服务意识,是信息化时代教育最重要的意识。学习者,是教育中服务的主体。教育的目的不再是文化的传承和人才的批量生产,而是为学习服务,为学习者服务。

2. 设计原则

具体的设计过程应遵循以下设计原则:

自主性原则: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个性化原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交互性原则:注重交互设计。

社会性原则:体现时代背景与教育理念的指导意义。

协作性原则: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多媒体化原则:注重多媒体的设计与开发。

3. 设计保障

要做好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工作,设计人员要从观念上首先树立教育服务观,在人力方面,要做好教师培训的工作,在财力方面要依赖院校、企业等关心教育事业、支持教育事业的机构投入,在物力方面,要完善硬件、软件设施。

4. 设计目标

学生是网络教育中学习的主体,是服务的对象,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为学习服务。

5. 设计思路

与设计理念一致,设计思路也把重点放在学习者身上。尊重个体差异,帮助学习者构建自己的学习网络,使每个学习者都处于中心,以此来提高整体素质。

6. 一般设计过程

和软件工程方法相似,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包括系统分析、整体设计、产生逻辑结构图和功能模块设计四个过程。

在系统分析阶段,首先进行目标分析,确定学习主题、知识结构体系以及学习内容;然后,进行学习者分析,包括学习者的认知特征、知识结构、社会背景等;随后,进行教师角色分析,网络学习中的教师应该是辅助者、评估者、研究者、技术者、设计者、管理者;最后,是外部环境分析,即学习者的软、硬件分析,如:机器配置、上网速度、浏览器功能等。

在整体设计阶段,主要对环境、学习者、教师和支持系统四个方面进行总体规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网络学习支持系统。一般包括学习过程、学习资源、技术和教学管理四个方面。

随后是逻辑结构图分析。一般的逻辑结构图由底到高分别为:数据库层、系统功能支持层、用户层。

最后就是功能模块设计,也就是详细设计过程。这是本文的重点所在,将在以下部分进行详细论述。

三、设计理论依据

在第二部分中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路中都已提及,网络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学习者服务,以学习者为设计思路,这是设计理论的重点之一;同时,还要看到系统的特殊性,即:网络环境。这是设计理论的另一个重点。

1. 学习者

对于学习者的分析主要包括先验知识的掌握、元知识能力和动机及情感的保持。

首先是先验知识的掌握。在加涅的“学习的条件”理论中提到,先前习得的性能构成了学习必要的内部条件。在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中也提出,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同时,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对新的问题情境作具体分析,找出问题的起始状态与最终结果之间的联系。

其次是元认知能力分析。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其核心是对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两部分。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个人的认知活动以及影响这种认知活动的各种因素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认知任务、认知目标、认知策略以及学生自身的能力等。元认知监控是指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元认知知识通过元认知监控起作用。学习中的元认知可以提高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认识,是学生学习策略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策略迁移的关键。因此,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网络学习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是动机情感保持。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智力水平不低于一定的临界点的前提下,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的效果起决定作用。主要就是动机、情感等。学习与动机的关系极为密切。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变为活跃状态,形成积极性,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情感也是促进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情感往往是学生首先选择学习内容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2. 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对人的影响通常是多方面的。

网络环境提供交互支持。西方教学互动理论认为:学习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互动是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

网络环境提供学习资源支持。网络学习环境中,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学习到他们想学习的知识。

建构主义理论在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的应用

杨冰

(湖南城市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系,湖南益阳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数字信号处理教学的现状,指出了数字信号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教学的分析,应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进行数字信号处理教学改革。

关键词:建构主义数字信号处理创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一步完善,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更加迫切。“数字信号处理”在无线电通信、数字电视和媒体、生物医学、数字音频和仪器等关键性的技术领域产生着日益增加的重要影响。[1]“数字信号处理”目前已成为计算机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专业、通信专业等工科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教学内容量大,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设计复杂,前后联系紧密,因此教学难度较大,不好理解,枯燥乏味,学生普遍反映难学。因此,本文应用先进的教学理论进行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改革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网络环境提供导航支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及时的导航,引导新知识在学生原有知识体系建立联系,促进学习的发生。导航主要提供指引、帮助功能。

网络环境提供管理支持。网络环境下管理支持是指对学习资源的采集、分类、汇总、传递等,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对自主学习平台中用户权限、用户操作的管理等。

网络环境提供学习内容的内置支持。在学生使用电子教材时,通过学习内容的内置支持就可以实现与学习内容的真正交互。

四、具体设计过程

理论基础将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起指导作用。首先以“学习者”为思路,从以上三个部分分析设计过程;然后,从对网络环境所能提供的支持出发,具体论述支持方法。

从“先验知识掌握”看,要充分发挥“先验知识”的启发作用,为学习者构建脚手架,可以通过学习资源支持,为不同的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资源库,学生可从资源库中提取出相关的先验知识。大量的资料的确给学习者总结先验知识提供了很好的资源,但是定位自己所需的先验知识会造成时间、人员的浪费,因此,需要导航系统的辅助以更快更准地搜索资源。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设计许多先行组织者,并对其进行分类或形成许多问题,放在导航模块,学习者可以从导航模块中获得相关的快速链接或帮助。

“元认知”分为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要形成对元知的认知,从元认知知识方面,要增加学习内容的内置支持设计;从元认知监控方面,要利用学习管理来支持。

从“情感、动机”来看,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学习者、交互技术等各个因素,提出情感互动的目标,将情感互动真正作为网络教学中的一个要素。从动机方面,最重要的是要将外部动机转换为内部动机,如:明确学习目标,变社会需求为学生自己的内在需求;丰富学习资源,变间接动机为直接动机等。因此,这部分需要交互的支持。

接下来,对网络环境所能提供的支持来具体论述相关的支持方法。

从资源支持方面,可采用建立积件库、电子图书馆等。

从导航设计来看,主要有三种导航设计。地图导航把导航图设计为知识点结构。启发式导航运用启发式策略,提高学习

吴德华

1. 教学理论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虽然教师教学很认真,独角戏演得也很好,可学生只是看戏者,其结果是教师仅仅教会了学生这一门课程的知识,并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而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众多教育理论中,只有建构主义理论特别强调学习者的自主建构、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并要求将这种自主学习与基于情境的合作式学习、与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因此特别有利于学习者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2]

克林伯格说:“教与学是统一的,但不是同一的。教师的某一种活动未必能使学生必然的产生相应的活动,即所期待的学生的反应。学习不是教授的简单的反射。”[3]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者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历史记录导航是将学习者操作路径记录下来,根据需要再呈现给学习者。

从交互设计方面,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留言板进行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同时还有学习内容内置的交互。

从学习管理方面,主要包括作业管理和用户管理。学生可以通过作业管理提交作业,获取作业批改结果,并根据教师建议来修改和编辑作业,最后教师对作业结果做出评价。用户管理负责管理用户信息,同时,将学生的使用资源库的情况进行记录,包括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路径,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

学习内容内置支持相当于一组正规的、与内容有关的补充、扩展学习材料的详尽讨论,例如预先和事后提问、计划安排、说明、目录、索引、任务、摘要、导读、目标、所学内容回顾、学习指引,等等。学习内容的内置支持也提供了一部分导航支持和交互支持。

综上所述,在具体的网络学习支持系统设计过程中,在明确设计理念、设计目标、设计思路后,根据“学习者”为设计思路,利用网络环境能够提供的各种支持来设计。

参考文献

[1]赵长明.基于Internet开放资源的学习支持系统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计算机教育应用,2004.

[2]付海东.基于网络的学习支持系统的交互设计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2006.

[3]赵苗苗.网络课程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2003.

[4]孙音弦.网上适应性学习的支持系统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2003.

[5]张红军.具有网络环境的学习支持系统设计与实现[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2006.

[6]薛伟.开放大学学习支持系统的比较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5年8月,第八期:61.

[7]李梵.学习支持系统三元素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2月,第七期:13.

上一篇:村主任助理工作报告下一篇:家庭困难证明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