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发改委文件(精选6篇)
1.四川省发改委文件 篇一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提高国产陆上
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能源市场供求形势变化,国内天然气价格偏低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促进资源节约,理顺天然气价格与其他可替代能源的比价关系,引导天然气资源合理配置,决定适当提高国产天然气出厂价格,完善天然气相关价格政策和配套措施。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国产天然气出厂价格,完善相关价格政策
(一)适当提高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取消价格“双轨制”。各油气田(含西气东输、忠武线、陕京线、川气东送)出厂(或首站)基准价格每千立方米均提高230元。同时将大港、辽河和中原三个油气田一、二档出厂基准价格加权并轨,取消价格“双轨制”。调整后的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基准价格见附表。
(二)扩大价格浮动幅度。国产陆上天然气一、二档气价并轨后,将出厂基准价格允许浮动的幅度统一改为上浮10%,下浮不限,即供需双方可以在不超过出厂基准价格10%的前提下,协商确定具体价格。
上述出厂(或首站)价格政策自2010年6月1日起执行。
(三)明确今年进口中亚天然气价格政策。鉴于2010年进口中亚天然气数量较少,进口中亚天然气价格暂按国产天然气供同类用户价格执行。
二、合理安排天然气销售价格
(一)从紧控制销售价格提价幅度。天然气出厂(或首站)基准价格调整后,各地调整销售价格要按照从紧的原则安排。配气价格和城市燃气公司收益偏高的城市,要适当降低配气价格,缩小提价幅度。
居民用气价格调整,应按有关规定,履行听证等相关程序。
(二)简化气价分类。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划分用户类别,气价分类复杂的城市,要适当归并简化分类。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有关精神,进一步落实国家鼓励类服务业用气价格与工业用气同价政策。
(三)研究推行差别气价政策。用气量季节差、峰谷差较大的城市,可以研究推行天然气季节性差价、峰谷差价和可中断气价等差别气价政策,以引导用户合理消费,提高天然气利用效率,缓解天然气供应压力。
(四)理顺车用天然气与汽油比价关系。各地要按照与90号汽油最高零售价格不低于0.75:1的比价关系,理顺车用天然气价格,保持车用气的合理比价。目前车用天然气价格较低、一步执行到位确有困难的地区,此次可先按不低于0.6:1的比价关系调整,两年内调整到位。
三、健全相关配套措施
(一)确保出租车和城市公交行业稳定。车用天然气价格调整后,与用油相比,用气车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本次天然气价格调整对出租车的影响,各地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已建立的燃料价格与运价联动机制,通过调整出租车运价或燃料附加标准予以疏导;运价调整前,统筹考虑当地用油、用气车燃料成本差异和补贴情况,以及经营者承受能力,由地方政府采取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缓解气价提高对出租车行业影响,确保出租车行业稳定。对城市公交,由地方财政给予适当补贴。
各地在合理核定CNG加气站购销差价的基础上,车用天然气销售价与购进价之间的价差扣除CNG加气站的合理购销差价后形成的收入,上交地方财政,统筹用于天然气价格调整发生的补贴支出,具体办法由地方价格主管部门商财政部门另行确定。
(二)妥善安排低收入群体补助。各地要通过统筹安排对困难群体的各项补助,确保低收入群体不因民用天然气销售价格调整而降低生活水平。
四、加强市场监管和舆论宣传引导
(一)保障市场供应。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公司以及其他天然气经营企业,要认真做好天然气生产和运输工作,保障市场供应,同时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天然气价格政策。
(二)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和监测。各地价格主管部门要加强天然气价格政策监督检查,严厉打击违反价格政策的行为,维护天然气市场稳定。同时要加强天然气市场动态和价格监测,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会同有关部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三)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工作。各地要认真做好此次天然气价格调整的宣传解释工作,加强与当地新闻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引导社会舆论准确把握相关政策规定及政府的决策意图,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争取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附: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或首站)基准价格调整表
国家发展改革委 二○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2.四川省发改委文件 篇二
一、把握新机遇、新定位和新使命
把握重庆改革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机遇。中央历来重视重庆改革发展, 在不同时期对重庆作出了不同的战略部署。《意见》将中央对重庆“314”总体部署正式写入文件, 明确了重庆作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战略定位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使重庆在区域发展和全国改革开放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为突出。落实《意见》明确的战略任务、工作措施和工作要求, 必将为重庆中长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增强动力, 奠定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
把握中央对重庆在全国及区域发展中的新定位。在“314”总体部署基础上, 《意见》进一步对重庆作出了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贸易大通道、内陆出口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等重要定位, 明确了长江上游生态文明示范区、“会展之都”、“购物之都”和“美食之都”、区域商贸会展中心、中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等特色定位。这些“黄金定位”使“314”总体部署更加充实完善, 工作任务更加具体清晰, 将推动重庆各项建设提速, 进一步发挥重庆在区域发展中辐射带动作用。
把握中央赋予重庆改革和发展的新使命。新形势下, 党中央、国务院对重庆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赋予了新的使命。《意见》将重庆改革发展提升到事关全国改革开放、区域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和生态安全等国家战略的重要层面, 明确指出:加快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 对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探索解决我国城乡二元结构路子, 加快形成沿海与内陆联动开发开放新格局, 努力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有着重大意义。这些都是重庆改革和发展中必须切实担负的新使命。同时, 《意见》要求, 坚持城乡统筹、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改革开放“四项原则”, 要推进实施“一圈两翼”开发、扩大内陆开放、产业优化升级、科教兴渝、资源环境保护“五项战略任务”, 我们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 必须贯彻上述要求。
二、以贯彻落实《意见》为主线加快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
(一) 抓投资、消费“保增长”
积极扩大投资规模, 保持消费旺盛增长势头, 力争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 支撑经济尽快走出低谷并逐季回暖, 确保全年经济增长不低于12%。一是结合抓扩大内需机遇争取中央更大投资。在《意见》贯彻中, 要对接新一轮扩大内需政策确定的“三农”、社会事业、民生、生态环境、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等重点投向, 充分利用部市合作机制, 争取更大的投资份额。二是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促进《意见》与西部开发、三峡库区、保税港区等政策优势联动, 面向日韩等周边国家、欧美等金融危机“重灾区”精心组织一批重大招商活动, 开展集群式、集团式引资, 争取吸引更多牵引力强、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的项目和优质服务机构来渝发展。三是切实搞好重大项目服务工作。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 加快用地、环评等前期工作。拓宽融资渠道, 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跟进, 改善企业资金供给状况。四是以服务业大发展促进消费快速增长。着力打造“会展之都”、“购物之都”、“美食之都”, 鼓励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发展, 努力完善服务业发展外部环境, 千方百计保持消费增长的积极态势。
(二) 抓开放、产业“调结构”
《意见》用大篇幅论述了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 核心是要通过苦练内功和引入外力, 加快重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一是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着力打造汽车、装备制造、化工、铝、材料、轻纺、电子信息、生物、能源九大产业链, 全面实施高技术产业基地行动计划, 引导关联企业、优势项目向重大产业基地集聚。二是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对接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企业及其他国内外知名企业引进项目, 搞好东西部共建产业园区开发, 争取全年实际利用内资增长25%达到1000亿元, 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8%达到32亿美元。三是推进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各种区域合作平台, 加强同周边省市、长江沿线、沿海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配合国家编制并实施成渝经济区规划, 协调落实渝黔“1+16”合作协议, 促进重庆与周边省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资源共同开发、产业分工协作。进一步加强渝沪、渝浙、渝粤、渝鲁、渝闽、渝苏等合作。四是着力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加快完善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基础设施, 探索水空、水陆联运的有效机制, 力争今年内初显形象。推动北部新区在投资贸易、要素集聚、市场运行、科技创新、管理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 着力打造现代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加快论证两江新区方案。
(三) 抓城乡统筹“建机制”
《意见》明确了统筹城乡改革试验的“两段式”目标、工作要求和措施, 是指导重庆试验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一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和林权改革。完善规则和服务体系, 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组织实施现代农业建设规划, 支持规模粮食种植, 建设蔬菜、柑橘、生猪等规模化特色农产品基地, 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稳步实施林权改革, 完善林权抵押贷款、林业政策性保险、生态效益补偿等配套政策。二是围绕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引导资源要素双向流动。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和转移帮扶, 鼓励和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 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引导、规范城市资源到乡村发展, 推进农村金融创新, 实现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与农村资源要素有机结合。加快振兴“两翼”, 加大市对“两翼”的投入, 促进“一圈两翼”公共资源共享和产业发展合作, 完善整村推进扶贫机制。三是围绕统筹城乡建设管理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完成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 加快规划向乡村延伸, 加强专项规划的协调。高强度推进农村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 引导基础设施运营网络由城市向乡村延伸。创新基础设施建管机制, 推行“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四是围绕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和职业培训体系, 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做好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 继续提高农民工养老、大病医疗保险参保率, 推进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全市覆盖。适时调整城乡“低保”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以实施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工程为重点, 加强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文化建设, 建设十大公益项目, 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投入保障机制, 大力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四) 抓“五个重庆”“惠民生”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建设宜居、畅通、森林、平安、健康“五个重庆”, 《意见》对“五个重庆”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撑。一是抓好宜居重庆建设。继续实施城镇工矿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 加快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做好主城滨江地带城市设计, 统筹山城步道、无障碍通道、景观小品等功能设施, 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二是推动畅通重庆建设提速。抓住《意见》出台机遇, 争取铁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推进主城交通“卡口”工程建设, 开展城市交通示范路口和示范路段创建活动。三是加快森林重庆建设。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森林重庆建设的部署, 建成鸿恩寺、龙头寺等10个城市公园和40个社区公园, 新增城市绿地300万平方米、城周森林屏障22万亩, 建成三峡库区周边绿化带, 启动森林生态镇和绿色村庄建设。四是持续推进平安重庆创建。以建设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为契机, 加强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和应急报警体系等平安重庆基础建设, 推进百镇千村平安建设示范, 完善城乡火灾防控网络。启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强化基层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基础管理。五是乘势推进健康重庆建设。加快组织实施健康重庆卫生、体育行动计划。加大卫生投入, 完善城乡卫生服务网络。掀起全民健身热潮, 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为大众体育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3.四川省发改委文件 篇三
川发改政策[2010]130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印发《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
标准招标代理机构比选文件》的通知
各市(州)、各扩权试点县(市)发展改革委(局),省级有关部门:
为进一步规范我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的选择,防止指定招标代理机构,提高竞争透明度和比选效率,保证比选活动公开公平公正进行,促进比选竞争制度化、规范性、标准化,我委针对招标代理机构比选中存在的问题,会同有关部门广泛、公开征求了各级招投标监督部门、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等的意见和建议,修订并重新编制了《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标准招标代理机构比选文件》(以下简称《标准比选文件》),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在四川省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委托招标的,招标人只能按《标准比选文件》的规定确定招标代理机构,不允许以其他名义或自定方法、标准规避比选和排斥潜在申请人。但国家有关部门直接管理招投标的项目已经按有关规定另行确定了招标代理机构的,从其规定,项目业主应将其规定、项目审批和招标事项核准情况、委托代理合同报送我委备案。
二、《标准比选文件》分为合格法和评分法两种比选办法。总投资在5000万元人民币(含5000万元;总投资以审批、核准、备案或下达的资金计划文件为准)以上的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比选,应实行评分法;总投资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由比选人在合格法和评分法中自行选择一种比选办法。实行评分法比选失败后,比选文件备案部门可以将评分法变更为合格法。
三、招标代理业绩申报自2010年3月22日起开始。招标代理机构的招标代理业绩申报、公示和公告办法,以及招标代理机构的信用(良好信用和不良信用)记录和公告办法,另文公布。
四、《标准比选文件》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比选文件〉的通知》(川发改政策[2004]399号)、《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招标代理机构比选文件中有关问题解释的通知》(川发改政策〔2005〕118号)、《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招标代理机构代理业绩确认的通知》(川发改政策[2005]456号)、《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招标代理机构代理业绩(2005—2006年度)确认工作的通知》(川发改政策[2006]399号)、《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四川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比选文件〉(公开比选规范文本)中几个具体条文修改的通知》(川发改政策[2006]661号)同日废止。
我省国家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确定实行统一的《标准比选文件》制度。本《标准比选文件》施行后,各地各部门的规定和要求与《标准比选文件》不一致的,以《标准比选文件》为准,并对不一致或抵触的内容要及时进行修改和废止。
五、招投标标准规范工作重点在编制,关键在执行。各招投标监督部门和市场主体在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给我们。对《标准比选文件》不适应现状和发展要求的,我们将及时作出修改、补充和解释。
六、本文件同时在省指定比选网站公布,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等招投标市场主体和社会公众查阅、下载本文件的标准文本,可登录四川日报招标比选网站(http://)。
附件:
4.发改委工作打算 篇四
2014年,发展改革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按照“寻标、对标、达标、夺标、创标”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重大战略实施、重点项目建设、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改革和重大问题研究,突出抓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加大部门协同合作力度,强化稳增长的一揽子政策措施研究,力争全年经济增长10.5%左右。做好工业、服务业重点行业和企业调度,协调解决企业生产运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保持企业生产稳定。密切跟踪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变化,加强经济运行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围绕贯彻落实好市十一次党代会重大战略实施方案,对我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统筹城乡、社会民生等重点领域开展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组织开展全市“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向市人大汇报评估情况,适时调整完善规划纲要。
二、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抓好市级重点项目建设,落实责任分工,细化节点责任,畅通“绿色通道”,确保204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建设,竣工50个,带动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及时跟踪国家最新政策导向、投资方向和资金分布情况,推进25个需国家、省审批的重大项目进程,争取轨道交通二期建设规划、董家口港区码头、大唐青岛天然气热电联产等项目获批,争取将轨道交通快线纳入全省快速铁路网规划修编,力争青连铁路尽快获批。加快地铁3号线、蓝色硅谷城际铁路、**铁路等项目建设,争取铁路**北客站等项目竣工,实现重庆路改造整治工程主线通车。制定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建立民间投资招商项目储备库,面向社会公开部分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项目,吸引民间投资。加强项目稽察监管,实施青岛市政府投资项目稽察办法,推广应用政府投资项目科技防腐网络系统,确保政府投资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三、着力推动产业升级。促进服务业较快发展,推进高端服务业“十个千万平米工程”开工在建2100万平方米以上,竣工870万平米以上。跟踪推进投资过10亿元的100个服务业重点项目。研究“十个千万平米工程”支撑项目园区化、集聚化发展意见,争取市级服务业集聚区数量达到25个,1-2个服务业集聚区成为国家级示范区。在上海、深圳组织开展主题招商活动,力争新引进100个投资过亿元的现代服务业大项目,滚动储备100个服务业招商大项目。启动市级服务业发展担保融资专项基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制定十大千亿级产业链建设推进方案,每条产业链重点抓好10个重点项目、10个重点企业、10个招商项目,同时抓好10个工业功能区建设,推进青岛石化搬迁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青钢搬迁早日开工建设。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出台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页岩油气产业发展规划,争取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获国家批复,推进150个重点项目建设,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争取1只基金获得国家参股支持5000万元,发挥市创投引导基金作用,力争年内推进1-2只参股基金注册设立。做好我市淘汰落后产能工作。
四、加快蓝色经济发展。协调推进“一谷两区”建设,争取国家批复西海岸新区发展规划,配合推进蓝色硅谷核心区规划建设和招商工作,协助引进海洋生物质新材料及医学生物工程研发中心等项目。完善蓝色跨越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推动140个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建设,争取90%以上开工建设。建立2013蓝色经济招商项目库,储备招商项目100个以上。培育壮大100家海洋特色重点企业,做好省“两区”建设专项资金申请工作。加快推进8个海洋特色产业园建设,争取3个以上被认定为省级特色园区;培育8个海洋特色新园,制定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奖励细则,鼓励支持企业、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向园区集聚。推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争取在离岸金融、海域使用、生态补偿等领域实现突破。办好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
五、突出重点领域改革。制定全市改革三年工作计划和2014年全市改革工作实施意见,确定重点改革领域、任务和项目。制定改革考核办法,将2014年改革任务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目标绩效考核体系。推进国家级和市级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开展强镇扩权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实施在国家级发展改革试点镇开展强镇扩权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组织开展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试点。推进开发区国家级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和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妥开展新一轮“城中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争取启动和完成10个左右“城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即墨等8家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巩固扩大基本药物制度覆盖面,推进规划内村卫生室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开展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提高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将居民医保、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以上,继续推进重大疾病救助和大病保险。
六、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出台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和2014年工作要点,明确工作重点、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督促各单位开展农村产权、金融、土地、户籍四项重点改革,适时出台专门的改革意见和实施方案。出台县域经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完善领导小组会议、督查考核和信息报送等工作机制。发布实施21个重点经济功能区发展规划,指导各区市编制各功能区总体规划和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我市新一轮城镇化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研究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协调推进现代农业“十大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争取大沽河地下水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项目获批,会同水利部门推进沐官岛水库、新河水库等前期工作,加固16座中型病险水闸、实施29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实施远洋渔船更新改造项目。
七、加快创新和低碳发展。加快自主创新平台建设,争取新增3家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组织认定10家市级创新平台,争取国家认定3家规划布局内软件企业,争创国家领军企业创新试点。做好各区市、各部门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定标”工作,推进节能技改、合同能源管理和惠民工程等重点工程节能建设,探索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量交易试点,推进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试点、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建设,争取2家企业被批准为国家再制造试点,协助董家口经济区争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组织实施低碳城市试点,研究建立城市碳排放目标分解和指标考核体系,选取一个园区、一个行业、一个企业、一个乡镇开展低碳试点。
5.发改委课题简报 篇五
武汉正在经历一次因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资源环境约束共同作用导致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十二五”武汉产业发展体系,实质是把武汉产业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大背景下,来探索武汉在“十二五”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其城市产业结构,尤其是制造业内部结构如何优化升级,产业发展的要素资源如何在城市以及相应的城市圈配置。形成现代产业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课题通过对武汉地区产业结构演进和三大产业在全国的竞争态势分析,归纳武汉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探索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及其优化机制。在历史考察、规范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把武汉现代产业体系的总体目标确定为构建“科技驱动、自主创新、结构优化、特色突出、和谐发展”,并就达成这一总体目标的规划、以及相关对策进行了讨论。课题报告对武汉产业发展中的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武汉市产业体系发展现状解析、武汉市农业体系及竞争力研究、武汉市工业体系及竞争力研究及武汉服务业发展研究。
在报告的第一部分,对于武汉产业体系演进的研究按历史演变、现行结构和未来发展的思路进行。通过对武汉产业发展历史演进和现行结构的纵向和横向研究,可以看出武汉产业发展形成了如下的趋势和特点:农业结构转型,规模化、产业化步伐加快;工业结构调整,重型化、集约化趋势明显;服务业层次提高,现代化、新兴化不断推进;创新能力增强,产业化、区域化逐步形成。但是,从产业体系发展的目标来看,武汉仍然面临着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城市功能不够完善、社会发展压力加重、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区域发展竞争加剧等困难和问题。基于武汉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我们总结了武汉产业发展中的八大矛盾:一是区域产业雷同与竞争优势趋弱的矛盾;二是重化工业过重与“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矛盾;三是新型产业发展和中小企业薄弱的矛盾;四是外部产业迁入与区域综合引力制约的矛盾;五是对重点央企的依赖和该类企业战略外移的矛盾;六是重点企业突进与配套产业链滞后的矛盾;七是区域智力资源富集与区域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八是产业路径依赖导致的先发劣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
报告的第二部分聚焦武汉农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分析。一是通过相关指标的比较,深入分析武汉市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具备的潜力。武汉农业发展的问题在于:农业总产值规模较小;农民收入低,而且来源相对单一;农业生产效率低及农业生产的环保、绿色不够。二是在定位于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大方向下,利用“钻石模型”分析武汉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优势和劣势。三是在借鉴国外都市农业经验的基础上为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提出了包括促进武汉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推行武汉农业人口增收策略,强化武汉都市农业的社会和生态功能,确立武汉都市农业服务业导向型定位在内的系列建议。
报告的第三部分聚焦武汉工业的发展和竞争力分析。第一,通过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武汉的工业化进程,分析武汉工业既定的产业结构特征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区域、环境、制度等约束条件,结合十一五规划以来武汉产业转型的纵向分析和横向研究,形成对武汉工业体系演进和现行结构的基本看法:即武汉工业发展纵向出现结构趋重,横向出现竞争趋弱的现状。第二,构建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产业吸引力-相对竞争力-区域辐射力模型,并分别对武汉汽车制造业、钢铁生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进行了竞争力分析和三力指标计算,一是分析了武汉钢铁产业的外移倾向和以钢铁工程为主导的产业链发展方向;二是将武汉汽车工业的现状概括为“一流集团、二流厂商、三流集群”,提出武汉汽车工业的未来发展应将集群和产业链打造为重心。第三,鉴于专利与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之间的强相关关系,报告从武汉专利申请和授权的现状研究出发,对武汉制造业的结构优化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形成了下述对策:一是要推行武汉制造业内部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二是要鼓励企业家选择创新能力强的企业组织形式;三是政府要支持以企业创新为主导的改革;四是要完善区域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加快知识产权成果转化;五是要充分调动制造业中民营企业知识产权创新积极性;六是要谋求均衡发展,重点提高重工业创新能力。第四,从产业集群与产业链耦合的分析视角出发,对武汉面临的产业迁移和“十二五”招商引资策略进行了研究。在分析武汉产业迁移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产业链耦合的经济学分析,提出产业集群和产业链耦合是武汉解决产业迁移问题和招商引资的有效机制,并将武汉招商引资模式的创新转变总结为:一是由产业的分散招商向有机聚合主导产业转变;二是由追求企业数量的引进向追求产业整合、产业链完善转变;三是由只注
重引进制造业项目向构建“现代制造业生物圈”转变;四是由项目引进为“资源扩张型”向“资源集约型”转变;五是由以“优惠政策”为主要招商优势向提高综合投资环境水准转变。第五,报告分析了武汉工业发展中的中小企业问题,提出武汉中小企业需要通过信用重建、结构重建和能力重建以实现其比较优势的重建,在比较优势重建的基础上,发展武汉中小企业应力求形成产业集群,建立五个中心:一是建立设计中心;二是建立创业中心;三是建立服务中心;四是建立物流中心;五是建立制造中心。第六,分析了武汉工业发展的整体趋势,认为武汉工业发展面临以下困境:一是整体实力不强,工业升级和转型遭遇惯性困境;二是布局和结构失衡,工业发展面临外流压力;三是相关资源不足,工业发展面临后发困境;四是产业政策模糊,工业发展遭遇政策困境。武汉工业破除发展困境的对策有:工业发展应实现“1+8”产业布局一体化,充分发挥武汉在城市圈工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工业发展方向是产业结构高级化,注重发挥工业对在一、三次产业发展的辐射和交叉功效;工业发展最终要符合主导产业“两型化”要求。
6.四川省发改委文件 篇六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以下简称《若干意见》) 近日发布。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份专门针对民间投资发展、管理和调控方面的综合性政策文件。
日前, 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若干意见》进行了解读, 指出金融机构数量不足、结构单一, 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机构严重匮乏, 是导致民间投资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 从长远看也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 按照“金融产品分大小、金融服务分对象、金融机构分层次”的思路大力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策,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草根经济需要草根金融”。
同时, 政府更要强调的是“草根金融需要草根经济来办”, 即放宽对金融机构的股比限制, 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中小金融机构, 这既是扩大民间投资市场准入范围的重要方面, 又是有效解决民间投资融资难的有效途径。《若干意见》主要提出三方面政策措施:一是放宽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和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 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 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单一投资者持股比例限制。二是降低民间投资金融服务机构的成本和风险。落实中小企业贷款税前全额拨备损失准备金政策, 简化中小金融机构呆账核销审核程序。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涉农业务实行与村镇银行同等的财政补贴政策。三是完善担保体系。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信用担保公司, 完善信用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
【四川省发改委文件】推荐阅读:
四川省粮食局文件09-19
四川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文件07-17
四川省开江中学创建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实施方案09-27
四川省网络研修总结07-23
四川省文化传媒学院10-15
四川省藏文学校欢迎你07-16
四川省城市供水条例全文09-07
四川省教育厅电话09-28
四川省工程技术中心11-23
四川省创业导师名单范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