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的抒情散文(精选7篇)
1.星空的抒情散文 篇一
一、窥一斑而见全豹———紧扣题眼
抒情散文的内容包罗万象, 阅读时要获得对文章的整体印象, 首先应从标题入手, 因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抓住标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如 《白杨礼赞》一文中, 通过对 “白杨”进行 “礼赞”, 借白杨树高大的形象, 赞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抗日的北方军民, 歌颂他们坚强、质朴、力求上进的精神。《囚绿记》中作者借助对绿色植物常春藤的赞美, 表露了自己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追求光明的圣洁灵魂。作者以“常春藤”为“绿友”, 朝夕相处, 息息相关。被囚的常春藤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作者借助绿色的生命, 意在当时异族入侵、祖国受辱之际, 展示自己向往光明的心境, 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的激情, 赞颂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精神。
二、双针竞引双丝缕———穿针引线
线索是贯穿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 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 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抒情散文如果没有恰当的线索, 全文将是一盘散沙。找准文章的线索, 就可以理清它的结构。散文的线索多种多样:以“游踪”为线索, 如《绿》, 作者的三个观察点是坐在亭边、走到山边、站在水边, 观察的视角分别是由远及近, 由低到高, 再由高到低;以 “某种感情”为线索, 如《灯》《蒲公英》《故乡的榕树》, 则分别以“灯”“蒲公英”和“故乡的榕树”为线索。顺着线索读下去, 可以提炼出文章的纲要, 为深入理解文章主题奠定基础。。
三、中心有朵耍花儿———慧识文眼
抒情散文大都采用寄情于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文章的中心, 而文眼就是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 反映文章中心的词语或句子。抓住了文眼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主旨, 这样就可以以点带面、层层推进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济南的冬天》以“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着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为文眼, 写出济南的冬天暖和安适的特点, 中心明确清楚。
文眼就是文章的中心, 体现文章中心的句子一般在文章的结尾, 有时也可能在开头或中间, 有时还可能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如《鼎湖山听泉》的文眼在结尾几段。作者在听完鼎湖山的泉水后写道:“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 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 历史的变迁, 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 新陈代谢的声部, 由弱到强, 渐渐展开, 升腾而成为主旋律。”这里通过听泉, 从而透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 把山泉当做山的灵魂来写, 表现了对山泉的喜爱之情, 并不断升华, 写出了自己对人生的见解:美是无处不在的, 是充满生机的, 历史是向前发展, 生生不息的这一主题。
四、刻样衣裳巧刻绘———由文生画
抒情散文的阅读, 需要仔细品味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抓住景物的特征。如朱自清的《春》一文, 作者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发的五幅图画。第一幅是春草图, 描写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它的色彩、质感、覆盖面在描绘中具体可感。 第二幅是春花图, 树上———树间———树下, 动静结合, 色味结合, 虚实结合, 高低结合, 明暗结合, 绘出了一幅色彩鲜艳、春意盎然的立体春景图景。第三幅是春风图, 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描绘。第四幅是春雨图, 着力描写春雨的多和细密, 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句“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展示了春雨的特点和人们对春雨的喜爱。第五幅是迎春图, 作者着力写春早人勤。最后赞美春天, 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鼎湖山听泉》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鼎湖山的泉水, 来到不同的地点, 描绘不同的图景, 文章描绘了鼎湖山四幅图画。第一幅图是初闻泉声图。作者下了江轮过了寒翠桥时就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泉声, 泉声非常清朗、悦耳动听, 使人的心情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而“顿生雀跃之心”。第二幅图是初见泉影图。顺着行踪来到山中, 由于到达山间树林茂密, 泉水隐入其中, 有时在林木疏朗之中隐约可见, 一闪而过, 再去寻找时却不可得。此时作者把它形象地比喻为 “膝下的爱女”, 当“我”伸手欲揽时, 她却远远的跑开;当“我”假装不顾时, 却悄悄跑近, 依偎在“我”的身边“好一个调皮的孩子”。第三幅图是近听泉声图。依山拾级而上, 来到补山亭, 越是向山的高处攀登, 树木越茂盛, 绿意就越浓, 但泉影就越不可寻, 而泉声却越发悦耳, 写出了山泉青春的气息。第四幅图是倾听泉声图。听到钟声, 依山而上, 来到庆云寺。借宿寺旁客房, 如枕泉而眠, 倾听鼎湖山的泉声, 表达听泉的感悟。
五、品味语言———闲境总能精妙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它反映了作者的创作个性, 品味文章的优美语段, 能够陶冶读者的情操, 赏析文章的语言有效地进行积累, 可以开阔视野增强语言的表达能力, 提高文学素养。抒情散文语言的一大特点就是优美凝练, 富有音乐美, 简洁准确, 质朴自然。例如朱自清的《春》中,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 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一个“闹”字用得很传神, 写出了春天到来时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的特点, 蜜蜂赶来采蜜, 也写出了花的清香、浓郁、醉人。又如“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写出了春天“新”的特点, 具有生命力、活力,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作者的行文方式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语句组织形式。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欲扬先抑、对比衬托、夸张等。例如借景抒情的手法, 《夏》通过对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暑气蒸腾、农民辛勤劳作几幅画面的描写, 写出了夏日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表达了对夏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白杨礼赞》文中茅盾用尽笔墨描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笔直挺立的干, 紧紧靠拢的枝, 片片向上的叶, 光滑淡青色的皮, 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树, 着重写它的神采、姿态、精神和品格, 给予它激情的讴歌。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是把它当做一个象征体, 象征着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着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每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 都寄托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独特感悟, 凝聚着作者的深情。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 读懂是前提。读懂这类散文的最大技巧就是整体感知全文, 把握阅读技巧和方法, 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 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悦读”抒情散文。
摘要:初中生要做到“悦读”抒情散文, 要抓住标题,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准线索, 理清文章的结构;找出文眼, 把握文章中心;描绘画面, 明确景物特点;品味语言, 感悟散文语言之精妙;分析手法, 领悟写作技巧。
2.杨朔抒情散文创作的局限 篇二
杨朔的抒情散文代表了散文“诗化”创作方向,众多的文学史都肯定了他的这一贡献。让我们挑出几篇最具诗意化的散文来分析他的创作,看看究竟能有一些怎样的思考。《荔枝蜜》已烙在了我们那一代学生的记忆里,《茶花赋》、《雪浪花》、《香山红叶》给我们深深的印象。当再一次细读这几篇散文的时候,已经不再是一种模糊的好的印象,它已引起了我强烈的思考欲望。以前的欣赏只是泛泛的印象感觉,不涉及任何创作规律内在的思考。当拔开那层掩盖在其上的红花翠叶之后,一个清晰的骨架已呈现出来。因此,在杨朔的散文世界中,一切纷繁复杂的表象下面都可以找出一些简单的构架。
毫无疑问,这些来源于生活中的散文材料还是很广泛,空间的跨度也很辽阔,并且在具体的事物选择上也注意事物本身的诗意特征,枫叶,浪花,茶花,蜜蜂等事物在我们的视界里(传统中也如此)都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带褒义感情色彩的,作者能借助这些事物再融入自己的体验或传说故事来营造意境,生成一种独特的散文文体,一般的阅读印象便是如此。但当仔细去思考他的散文构筑方式时,同时也发现一个让我惊讶的现象:散文创作样式的同一模式,或者说复制现象。以上所举的四篇文章进行解析,为了便于明晰的理解,示图如下:
《荔枝蜜》通过我对蜜蜂的感情为线索,以喝荔枝蜜的甜美生活体验,而抒发对劳动人民对甜美生活的创造的情感,最后升华到自己变成蜜蜂;《茶花赋》以我在异乡求人作画解乡愁为由,联系自己在云南见到茶花之美,而抒发劳动人民创造生活之美的情感,最后画与茶花成为一体;《雪浪花》以海边礁石议论的见闻为发端,通过描写老泰山一生为线索,而抒发祖国建设就是千千万万的老泰山的集体力量所成,最后升华到老泰山就是一朵雪浪花;《香山红叶》通过我游香山为绪,穿插老向导的动人叙说和他自己的人生经历,抒发人们对香甜事物只有在好的时代才能自觉的情感,最后升华到老向导也成了一片可爱的红叶。这四篇文章都采取借物抒情的方式,从具体的事物联想到生活美好的一方面,其想象方式和想象的过程也显现出基本一致的倾向。
横线上下则是作者设计的两条抒情线索。以上部分是文学的显性层面,是审美抒情,其构造方式是完全同一的,由一物而想到这种事物所对应的一个褒义审美特征,并通过这种审美特征象征人的精神品格,最终达到物与人的合一。以下部分是政治的隐性层面,属政治抒情,其表达没有超出诸如生活、人民、劳动、集体、时代等范畴,体现着时代的鲜明烙痕。而连结这两条线索的是人类的美好情感体验,既是他所借的那个物本身所能具有的特征,同时又指向抒情双线中那些体验的对象,对象在享受着这些美好情感时,同时又显现着这种美好的精神品质,于是便顺理成章地将物与人实现合一。这样就呈现出了杨朔散文外在表现庞杂而内在同一的精神模子,就好比我们工业生产中的模具一样,用的是同样的模子,塞进的材料不一样罢了,有些人感觉出它们的花花绿绿,煞是可观,而细致的人则看出了他们不过是规格稍有出入,内里骨架却完全一样的东西,久而久之便感觉出单调来。这恐怕是杨朔散文致命的软肋吧!
也许,在今天这样一个偏重个性和审美的时代里去苛求杨朔散文,显然是一种苛责,也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宽容一些,回到他的创作年代,那样的散文就是难能可贵的。可淘洗经典的重要液质莫过于时间了,时间的长河流得越远,我们的宽容也就越少,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而无法让评价的法则圆满,结果只能是像杨朔这样的作家在反前一阶段的畸形要求下被抹煞了。又说回来,任何一种怎样的模子,他也会产生成熟的作品,骈文就是一幅戴在创作者身上的镣子,但镣子也能成就人,王勃不也能写出《滕王阁序》这样的千古绝唱吗!但《滕王阁序》只能是唯一的,我相信,在一种正常的批评风气里,杨朔的散文极少数还会时不时地被人提起,会在某一个时期走进我们的语文课本。
3.抒情作文 仰望星空 篇三
那是一个个怎样的夜,漫长而又黑暗。在一次次激烈地争吵之后,我的家庭像一面镜子般破碎了。碎片漂浮在我眼前,我曾努力地想要抓住它,可每次都力不从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越来越碎,最后化作粉末,消散在空气之中。我恨,恨自己的无能为力,恨父母的不负责任,恨造成这局面的一切。在眼眶中酝酿许久的泪终于滑落,滴溅在地上,敲醒了一心的梦幻,也许我再也找不到属于我的那颗星了吧。
父母分离后,我被迫选择和几乎没怎么见面的奶奶生活在一起,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接近了自然的寂静。在那里有鸟语花香虫鱼,有小桥流水人家,若真要形容,那便是世外桃源。于是,我一下子就爱上了这里,也在这里生活了下来。
奶奶的脾气不是特别好,我也不是特别听话,总是会和奶奶闹矛盾。过分的话语经常惹她气得她浑身发抖,她拿起竹条来抽我,我便逃,逃得她找不到。可时间稍稍久了,她就会到处找我,甚至连她最紧张的庄稼也不管不顾了,生怕我会有什么闪失。我却还是任性地觉得这是应该的,因为她打我。
渐渐长大,我也渐渐明白了许多:她用竹条打我是因为虽然很疼,却不会伤筋动骨,又能让我铭记教训;她让我干活,也许不仅仅是因为忙,更想让我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她几乎不给我零花钱,也许是因为她觉得零食无益于身体健康……日子久了,我也和“讨厌”的奶奶渐渐有了感情。
前不久,她因为高血压失足摔下楼梯,摔得浑身是伤。若不是意志坚强也撑不到人来救。我是放学之后才了解到大概情况的。当时我整个人都愣了,再也没了平日里的嬉笑,没了平日里的不解和怨恨,突然起了奶奶种种的好,想起这些年与奶奶在一起的点点与滴滴。
那天,一阵风吹得我莫名的有些萧索。身后是为我回去拿车费的奶奶,气喘吁吁地朝我递来,我一把夺过,顺手把它塞进了书包,继续等着那辆唯一的班车。奶奶因为我刚才的漫不经心而碎碎叨叨,不久又说到了我的学习。本就烦躁的我终于爆发了,转头顶了她一句“烦不烦啊,一天到晚就知道说……”也没在意自己的语气是否过分,自顾自地上了停在面前的客车,找了个位置坐下。车窗开的很大,风不停地往里灌,正想关窗地刹那,我突然发现:奶奶那满头蓬松的白发在车后风尘飞扬的空气中,显得枯槁又了无生命力,我懵懂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现在想想,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平日强势的奶奶其实已是如此的年迈与衰老,也是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奶奶那一直被我忽略但是有形的爱。
天渐渐黑了下来,山涧不时传来一两声鸟的低鸣,树叶在风的作用下“簌簌”作响,月亮洒下的微光映得树影斑驳,显得凌乱又清整。路旁池塘里泛着微波的池水倒映着夜空,一轮明月,无数星光。刹那,我突然想起了老师说过的话――月亮也是星星。对呀,月亮也是星星!我笑了,笑得璀璨,笑得失了一池的风光。我似乎明白了,该如何选择。因为我找到了另一个我一直忽略的星星。
4.描写星空的散文 篇四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我想成为风中的流云,夜下的繁星,但是现在我只是我,什么都改变不了,总会有那么一天我一定要跳出我的身体,我要摇晃在夜空下,努力像群星那样耀眼。当然,不是一个我就能点亮漫天的星空;不是一个我就能成为群星中最耀眼的明星;不是一个我就能让万人仰天赞叹。我始终是卑微的,为他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
星空下的剧场
一颗闪亮的星星,能带来多少明亮,是一米,两米,还多少米……不管如何的明亮,它永远都不可能照亮整片大地。风儿,轻轻的滑过那微微红润的脸颊,在盛夏带来一丝微凉。夜下的繁星急剧的变幻,清光皎皎,天空中细微的变化都呈现在仰望者的眼里。是美是坏不是我一人说的算,都凭借着观赏者们的眼。话语的掉落,星空的黯淡,一幕幕哭剧在星空的见证下出演着。
人生若只若初见。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曾经那星空下的见证,现在都全部都成为了过眼云烟。星空下那曾经是那么明亮的繁星现在却变得如此的黯淡无光。每一幕话剧的落幕又是新的开始,就像从来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全部都成为了时间里的烟雾。星空下的见证也许是虚假的,是浪漫的,是幸福的、是痛苦的…真实的或不真实的承诺一次次的呈现着,无论是什么,漫天的繁星永远为你见证。
星空是梦开始的地方。
星空深邃,无法企及边界,也正是这种无法望到最远的目标,让遥望它的眼睛也永远不至呆滞,而是自始至终的寻找属于自己的终点,向前移动,带来新的奇迹。
星空的深远沉静让我们能够在一天的忙碌之后反省自己的过错,平静燥动的心情,除去痛苦的情绪,将一切思想归为起点,澄静、毫无瑕疵、宽广、无所羁绊,以一个归零的`状态重新进行下一天的生活,不带有杂乱的心情,皱紧的情绪,愉快而豁达地行走。无限的星空,照耀着夜晚的黑暗,照耀着他们前进的道路
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抬起他的头,又会在不经意间看到那美丽的一幕,让自己沉醉在这美丽的一幕那该会有多好啊。但是天永远都不会让人那么的如意,总是会想尽方法到处刁难着你,让你不会那么快乐。但能明白黑暗也许会是新的开始的,又有几人?星空下的见证,见证着你的成功,你的失败,一切的一切都在它的见证下实现。不要以为它只有在夜晚出现,只是在白天时,它隐藏了身上的光芒,默默的关注着它所认定的每一个人。
曾经有人对我说过,每一个人都会有着一颗属于他的星星,在你成功时它再为你闪烁,为你感到高兴;在你失败是它还是在为你闪烁,在为你鼓起。漫天的繁星每一颗都岑今凝聚了你的心血,都陪你走过一幕幕开心、不开心的时光,它是你最忠诚的伙伴,永远都不会背叛你,不关成功还是失败,它永远会在你的背后默默的支持着你。
5.《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的散文 篇五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影片用一封无法投递的信件串联起梵高在去世前最后六周里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之间的秘密,与观众一起走进那个古老的年代,看着伟大的天才画师走进自己的终点。。片中梵高的`人物原型就是以梵高的自画像为基础,更贴近人物原型,还原一个真实的梵高,让观众在享受美得令人窒息的视觉盛宴时,更清楚的了解梵高这个伟大的·天才。
梵高的死亡是必然的,在那个时代,在那个社会中,在那个家族中,文森特.梵高犹如一个神灵,不为家族所理解。别问梵高是怎么死的,为什么死了?。我们不如问,一个被世人排挤的人,怎么能不死,指望什么活?在这个人情世界,在这个复杂熔炉,在这个凉薄世间,把自己的骨头血肉燃烧殆尽换取的热量,能撑多久?说梵高式画风10分钟看厌的人,您看什么画风才不犯厌?说故事平淡无味的人,这是基于真人真事的改编,您还期待怎样的轰轰烈烈、新奇狗血、惊天翻转?
6.浅析朱自清抒情散文的写作特色 篇六
第一, 细腻委婉的描写极富画面美。朱自清在散文 (特别是写景散文) 中善于运用描写来细腻的刻画对象, 力求做到逼真、形象, 给我们带来一种画面的美, 就好像是一卷工笔的画卷, 丝丝入扣, 栩栩如生。比较典型的就是《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从第四段开始描写月下的荷塘。首先看到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接着看到的是叶子中间, 零星点缀着地白花。那些花儿形态各异,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吹过, 展示给我们的是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接下来又写月下荷塘整体的形象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最后写荷塘四周的灌木、杨柳和远山。作者从形、色、香几个方面展开联想和想象, 将一幅的月下荷塘的美景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第二, 多样的写作手法极富情趣美。朱自清用精湛的技能, 将观察到的声音、色彩等用比喻、拟人、通感等艺术手法传达出来, 描绘了一幅幅幽远宁静、声色俱全、可感可触的艺术画卷。在他笔下, 一切事物都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风轻悄悄的, 草绵软软的。……野花遍地是 :杂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花丛里, 像眼睛, 像星星, 还眨呀眨的。……“吹面不寒杨柳风”, 不错的,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各方面描绘春天。《荷塘月色》中通过众多的比喻, 用“舞女的裙、明珠、星星、美人”等可感可触的事物、“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声音来形容静止的, 呆滞的荷塘、荷花、荷叶、荷香, 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体验来表现月下荷塘的美感。这种化静为动, 点石成金的表现手法被作者运用得炉火纯青。
第三、巧妙的构思, 精确的剪裁, 使文章在很小的篇幅里表现出丰富的内容。朱自清的散文, 虚实结合, 详略得当, 充分展现其精密的构思。《春》从“盼春”到“绘春”到“颂春”的精巧构思, 不仅用鲜明、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了春天的景色, 而且行文的安排上也独具匠心。作者先全面、整体地观察春景, 从山色、春水和阳光几方面勾勒出春景的轮廓, 总体观察后, 再微观描绘, 有次序地、精细地观察春天的各种景象。“绘春”中描述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 在这五幅图的顺序安排上作者也下了一番工夫。先写“春草”是因为它是春的使者, 是人们最先看到的春天 ;次写“春花”, 因为花迎春, 它是春的象征 ;三写“春风”, 因为它让人感受到春的温度 ;四写“春雨”, 雨润春, 既体现了春的特点又表现了人们对春到来的喜悦, 自然就过渡到了“迎春图”。尽管各幅画面观察的方法, 描写的角度不一样, 可都抓住了它们各自的特点, 融入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对未来的喜爱赞美之情。“迎春图”中, 作者就像是一位丹青高手, 用含情的画笔描绘了春天的各种景物, 赋予各种景物以鲜明的感情色彩。结尾以三个形象的比喻, 进一步揭示了春天有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
第四, 写景抒情, 情景交融。朱自清的散文中有着真挚的情感, 无论是写景还是写人往往都倾注了作者的深情。他笔下的自然都是人化的自然, 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写真。他在“继承弘扬以形传神、重在神似的艺术精神这一整体性的审美把握, 加上‘诗可以怨’的审美理想的制导, 生成了风格的隐秀与清逸的色彩。”在《绿》中“我”把梅雨潭的绿当做自己的“女儿”对待, “我用手拍着你, 抚摩着你, 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 便是吻着她了。”
总之, 朱自清的散文以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 树立了“白话美文的模范”, 也奠定了他宗师的地位。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写作特色, 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他的散文, 还能帮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让我们在理解“美”的基础上学习“美”、靠近“美”。
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 他一生创作了130余篇散文, 很多散文都是家喻户晓的名篇,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余光中称赞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心境温厚, 节奏舒缓, 文字清爽。语言洗练, 文笔清丽, 极富有真情实感, 是朱自清散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在其抒情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将以朱自清的《春》《绿》《荷塘月色》《背影》为例, 分析朱自清抒情散文的写作特色, 希望能窥视其文被人称为“美文”的原因。
关键词:朱自清,抒情散文,写作特色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精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7.浅析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征 篇七
关键词:韩愈;散文;抒情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1
韩愈是唐代卓越的散文家,宋代苏轼推崇他“文起八代之衰”;曾巩《杂诗》则云:“韩公缀文辞,笔力天乃授,并驱六经中,独立千载后。”韩愈散文的文道结合、语言丰富、艺术技巧高超等备受世人关注,然而韩愈散文的直率大胆,富有真情实感和鲜明的抒情性,也是造就韩愈散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韩愈散文对抒情手法的借鉴与发扬
抒情散文萌芽于先秦,在先秦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中,蕴藏着作者充沛的情感,《庄子》中的许多篇章都可被看作是较成熟的哲理抒情散文。汉代的历史散文和政论散文,如《史记》《过秦论》等,所用的表现方法主要是议论和叙述。“到辞赋体文学兴起,才发展了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但两汉以下的辞赋却走上了“雕虫篆刻”的道路,因而被韩愈以前提倡“古文”的许多人所鄙弃。韩愈则注意继承、发展前人包括辞赋作家使用描写、抒情方法的成就,特别是唐代传奇文学和诗歌发达,古文家中许多人善写传奇和诗歌,韩愈把它们的写作方法用于“古文”,更加提高了散文描写和抒情的水平。”[1]
韩愈的散文中有议论叙述,更有率真大胆的抒情之作,这类作品往往因为饱含真情实感,写起来形象生动,气势充沛,非常容易感染读者。如悼念亲友的祭文《祭十二郎文》;给好友写的书信文《与孟东野书》;为“文以明道”而作的论说文《师说》《答李翊书》;还有为人才发“不平”之声的论说文《杂说》(其四)等,这些文章体裁多样,写人写事都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对抒情手法运用自如,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
二、韩愈散文的抒情性特色
(一)为明道而抒情
唐代古文运动,是一次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的文学革新运动,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任,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是韩愈古文理论的核心。然而作者的“明道”并非直白生硬的陈述,他以强烈的自信与信仰感染读者,把真诚的感情注入到文章中去,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达到“文以明道”的目的。
如《与冯宿论文书》与《答李翊书》这两篇文章,同样是“论文”,以宣扬“古文”为主题,作者在文章中积极地表明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主张。从“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然以竢知者知耳”“以此而言,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直百世以竢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不疑耳。足下岂不谓然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文以明道”的坚持与实践,感受到作者的真诚与热情。
(二)为理想而抒情
韩愈在《与凤翔邢尚书书》中说:“愈也布衣之士也。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二十五而擢第于春官,以文名于四方。前古之兴亡未尝不经于心也,当世之得失未尝不留于意也,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2]这段话表明了韩愈的理想,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他虽然提倡“复古”和儒家道统,但绝不只埋头于书堆,他的文章能真实反映现实社会生活,为自己或他人发出“不平”的声音。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结合自己不得志的感受,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理论,全文由物及人,由人及天,再由天及于人言,浩浩荡荡地用了四十个“鸣”字,充分表现出对友人孟郊的慰藉与支持。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进一步阐发了这一理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讙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3]韩愈意识到,只有这种具有真情实感的不平之鸣,才能成为那个时代优秀文学的代表。作者对于这种现象是感同身受的,因此能够写出抒情特色鲜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文章。
(三)为抒情而抒情
韩愈散文除了论说文、记叙文还包括抒情文,抒情文多见于祭文、赠序、书信之中,如《祭十二郎文》等,作者在文章中寄予了深厚而真挚的情感,或怀念亲友,或给予友人后生鼓励和祝福,或向知己倾诉情怀,无一不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祭十二郎文》曾被后人誉为“千古绝调”,孙昌武先生也说“这篇文章抒写悲情兼有喷薄雄肆和哀婉深沉的特点,文字如强抑悲痛,脱口而出,未加修饰,实则精心结撰,是真情流出的至文” [4]。作者在文中回忆与十二郎生前的深厚情谊,全篇几乎字字句句都在写情,即使是纯粹叙事的语句,也无不渗透着无限深情,使人读之不禁为之动容,发自肺腑的真挚情感正是这篇祭文的魅力所在。
三、小结
韩愈的散文是唐代散文革新的鲜明标志,他的散文在古代散文的基础上,吸取新的语言成分,形成一种宜于说理、抒情、叙事的新散文,而成为中古以来最流行最实用的文体。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说:“呜呼!先生于文,摧陷廓清之功,比于武事,可谓雄伟不常者矣!”[5]古往今来,韩愈的散文都被给予很高的评价,这不仅与他“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古文理论息息相关,更与他革新文体、语言创新、丰富表现手法包括描写和抒情息息相关,其散文的抒情性特色是不容忽视的,可以说,正是韩愈等人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散文之中,大大强化了作品的抒情特征和艺术魅力,为抒情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昌武:《论韩愈散文的艺术成就》,辽宁师院学报,1981年02期。
[2][3][5]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星空的抒情散文】推荐阅读:
学习抒情随笔散文:抒情,星空,夜晚10-09
高一抒情散文:星空900字07-30
我喜欢读星空散文赏析07-22
寻觅的抒情散文09-07
窗的抒情散文09-24
冬天的记忆抒情散文07-03
致青春的抒情散文07-25
不安的夏日抒情散文08-01
告别校园的抒情散文08-04
描写孤独的抒情散文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