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教案

2024-10-07

少数民族教案(精选9篇)

1.少数民族教案 篇一

活动目标

1.在交流分享中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2.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产生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活动准备

少数民族玩偶、少数民族知多少、录像、幻灯片

活动过程

1.观察导入

(1)出示少数民族娃娃

提问:你知道这些娃娃都是什么民族的吗?他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结:少数民族的服饰、鞋饰、头饰等都是不一样的。

2.深入了解

(1)讨论

提问:你们见过少数民族吗?是在哪里见到的,他们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的生活习惯?

(2)观看影视资料(藏族、傣族、蒙族)

提问:他们是什么民族?服饰、住房、食物、生活、劳动、娱乐是怎样的?

3.幼儿操作

(1)请幼儿将图片中的人物与民族用连连看方式进行配对。

(2)交流分享,请幼儿介绍操作结果,说出理由。

4.延伸活动

知道我们中国一共有多少个民族吗?他们还有很多有趣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下面请你们欣赏一段民族舞蹈,猜猜她们又是什么民族的?

活动生成与建议

1.提供少数民族相关信息和书籍,让幼儿通过查阅资料获得更多的少数民族信息。

2.活动可以与艺术结合,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乐器等,引导幼儿学习各民族儿童舞蹈。

2.少数民族教案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5月在天津考察时曾勉励大学生,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转变择业观念, 坚持从实际出发, 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 把人生的路一步步走稳走实, 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李克强总理2013年8月在兰州大学考察时再次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就业和创业, 继而成为当地发展的“种子”, 为当地经济带来效益。

多年来, 国家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 帮扶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 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就业。期待措施逐步落实, 能让少数民族地区真正富起来。

全国帮扶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多重优惠鼓励学生投身边远地区

2012年11月, 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教学[2012]11号) 。该文要求各地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省级工作部门要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进一步拓宽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鼓励毕业生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和岗位就业, 大力开发农牧业技术、医疗卫生、治安管理以及双语教师、幼儿园教师等公共服务岗位。要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时调整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要根据少数民族毕业生特点, 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就业技能培训。

2013年, 中央发布国办发[2013]35号文要求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给予必要的帮扶与指导, 鼓励他们自主创业。承担对口支援西藏、青海、新疆任务的地区要组织本地用人单位积极面向受援地高校毕业生开展各类招聘活动, 并将到本地求职的受援地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扶持政策范围。承担对口支援西藏、青海、新疆任务的中央企业要结合援助项目建设, 积极吸纳当地高校毕业生就业。

在帮扶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创业同时,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就业的政策文件, 如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财政部、共青团中央于2009年联合发布的《关于统筹实施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 (人社部发[2009]42号) , 国务院于2011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1]16号) , 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公务员局2014年9月印发的《关于做好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4]61号) 。近年来, 中央开展了三支一扶、西部计划、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多个基层项目, 上述文件的出台, 为学生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就业提供了更完善、更多重的制度保障。

目前, 学生到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就业可享以下多方面优惠:

(1) 公务员招录优惠。国家每年拿出公务员考录计划的一定比例, 专门用于定向招录服务期满且考核称职 (合格) 的服务基层项目人员。国家适当降低了基层公务员招录门槛, 如适当降低招考职位学历要求, 最低可到高中、中专;放宽招考专业限制, 乡镇机关可不限专业;适当调整报考职位年龄条件;不限制工作年限和经历;合理确定开考比例, 报考人数较少的可降低开考比例;此外, 对艰苦边远地区基层职位可以单独划定笔试合格分数线。

(2) 事业单位招聘优惠。从2009年起, 到乡镇事业单位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服务满1年后, 在现岗位空缺情况下, 经考核合格, 即可与所在单位签订不少于3年的聘用合同。同时, 各省 (区、市) 县及县以上相关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 应拿出不低于40%的比例, 聘用各专门项目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高校毕业生。

(3) 考学升学优惠。服务期满后三年内报考硕士研究生初试总分加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高职 (高专) 学生可免试入读成人本科。

(4) 国家补偿学费和代偿助学贷款政策。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 服务期在3年以上 (含3年) 的, 其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由国家实行代偿。每位毕业生每学年国家代偿金额最高不超过6000元。

(5) 高定工资或放宽职称要求。对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就业的高校毕业生, 在机关工作的, 试用期工资可直接按试用期满后工资确定, 试用期满后级别工资高定1至2档;在事业单位工作的, 可提前转正定级, 转正定级时薪级工资高定1至2级。高校毕业生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 申报相应职称时, 可不参加职称外语考试或放宽外语成绩要求。

国家要发展, 民族要强盛, 都离不开知识, 离不开人才。一直以来, 党和国家将更多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少数民族地区投入, 为的就是让少数民族群众过上幸福, 最终实现民族共繁荣共发展的宏伟目标。为了这一共同目标, 各地也推出了众多优惠政策。

湖北少数民族学生可直接落户创业将获扶持资金

湖北省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录取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 入学时可不迁移户口;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毕业后在湖北省内就业创业的, 凭毕业证、就业创业相关手续和住所证明, 直接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少数民族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毕业超过两年的, 经教育部认证的本科以上学历或者学士以上学位留学回国人员, 符合就业创业地落户基本条件的, 可申请在当地落户。

此外, 湖北划拨专门资金用于促进大学生在湖北创业发展, 特别是将少数民族地区在校大学生纳入了重点扶持范围。

湖北省规定, 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家庭大学生在湖北省内自主创办企业、个体经营或从事农业合作社, 并依法登记注册、取得工商营业执照的创业项目。根据项目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科学技术含量、市场前景以及吸纳就业能力等因素, 分别给予2万元至20万元无偿资金扶持。

广东到农村从教可退学费

为吸引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 提高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广东自2008年起实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满1年后可享受退还学费的政策。退费的标准按每人每年6000元计算。本科及以上学历 (学位) 高校毕业生上岗退费以4年为限, 从上岗满1年后逐年退费, 连续退费4年;大专学历高校毕业生上岗退费以3年为限, 从上岗满1年后逐年退费, 连续退费3年。

2012年, 广东发布了《关于将欠发达地区农村幼儿园纳入上岗退费实施范围的通知》 (粤教师函[2012]50号) , 决定将在广东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的“上岗退费”适用学校类型范围扩大为:乡镇 (不含县城所在镇) 及乡镇以下的中小学、幼儿园和中等职业学校。

黑龙江到边远地区就业, 户口可保留原籍

黑龙江省自2006年陆续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毕业生到边远地区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县及以下单位、农垦和森工下属的农场、林业局、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 户口可保留在原籍或迁往就业地区, 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提供免费人事代理服务;工作3年以上的, 流动到省内其他单位不受户籍限制, 有关部门给予办理相关手续。

到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工作的高校毕业生, 录用到机关的, 可直接享受试用期满后定级工资, 试用期满考核合格的, 在一、二类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 可高定一个级别工资档次, 在三类艰苦边远地区的, 可高定二个级别工资档次;聘用到事业单位的, 可提前转正定级, 转正定级时, 在一、二类艰苦边远地区或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 可高定一级薪级工资, 在三类艰苦边远地区的, 可高定二级薪级工资。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艰苦边远地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 其工作业绩应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定专业技术职务, 并可免于外语、计算机考试。志愿在基层、艰苦边远地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的硕士、博士研究生, 工作满1年即可分别直接申报中级、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3.少数民族教案 篇三

关键词: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内容

在中国现有的民族分布格局下,少数民族经济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虽然存在着一致性和交叉性,但又是相区别的。

(一)少数民族经济

少数民族经济是以某一少数民族为主体,具有共同历史、共同特征、共同利益关系的群体的经济,或者把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几个少数民族的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也可以把55个少数民族作为一个整体,虽然内部存在着差异,但在经济发展的很多方面具有共性的特点,面临着共同的发展问题。少数民族经济强调的是作为人们共同体的特定群体的经济,其研究的重点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民族经济类型的形成和变化,民族内部及与其他民族的经济交往关系,民族经济发展的特征及与其他民族的差异,民族经济发展及其面临的问题,多民族聚居和杂居地区民族间的经济利益关系。中国民族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在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状况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其中,大部分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于主体民族,少数民族间发展也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少数民族经济具有内部共同性和外部差异性的特点,这是少数民族经济作为独立研究对象存在的基础,特殊性是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出发点。[1]这种特殊性既是前面提到的由自然环境决定的生计方式或产业类型的特殊性,也可能是由发展阶段决定的发展水平的特殊性。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间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特殊性会逐渐消失,共同性增多,少数民族经济研究的内容也会发生变化。但民族间的经济差异或特殊性不是短期内就能消失的,即使在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民族间,也存在着共同性基础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像最初那样表现在生计方式和产业产品结构等实体经济层面,而表现在经济管理模式、企业组织形式等企业文化层面。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经济结构单一,活动空间有限,民族分布集中,同一民族从事的经济活动具有许多共性的地方,民族经济的特征十分突出,这些共同性特征是其区分于其他民族经济的主要标志。即各民族的经济生活或从事的经济活动往往是不同的,或是有差异的。即使是同一种经济类型,也因其发展历史、自然条件而有所不同。历史上汉族基本从事农耕经济,在小农经济条件下的基本形态是“男耕女织”,以及家庭养殖业。少数民族从事的农耕经济有些与汉族是基本一致的,如清代中后期以来的部分蒙古族由游牧转向农耕,发展到今天与汉族的旱作农业没有太大的区别。一些少数民族虽然也从事农耕经济,但所处的自然环境使其具有明显的地域和民族特征,如南方一些少数民族的山地农业、新疆维尔族的“绿洲农业”。

民族作为人们共同体,“共同经济生活”是其存在的重要条件。在多民族国家,共同经济生活既表现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致性或相似性,也表现为各民族不同的经济发展和利益的诉求,以及对本民族共同经济利益的认同,在特定时期或条件下和其他民族之间的利益矛盾。这时少数民族经济又有了相应的利益要求和政治内涵,并有可能引发不同民族间的利益冲突和民族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时有民族间为了争夺草场、森林、土地、水资源等而发生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最典型的是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间的关系,形成了大致以长城为界,南耕北牧的生产格局。双方在经济类型、产品结构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和需求,这种需求既可以通过互市形式实现,"茶马互市"是其代表形式;也可以通过军事入侵和武力掠夺,武力冲突自汉朝至清朝未曾中断。还有居住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民族,为了争夺土地、森林和水源而发生各种冲突和矛盾,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屡见不鲜。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协调民族间的利益关系,这种冲突和矛盾大幅度减少,但仍存在着利益差异和矛盾。只要民族共同体存在,这种利益关系就存在。

在多民族国家,在主体民族占多数的情况下,少数民族经济往往是非主流经济,其发展与国家或地区层面的经济发展可能是相背离或不一致的。

(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共同地域是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在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地域是空间基础。民族经济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并由其生存繁衍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经济类型和生计方式类型,因此民族经济不能脱离其空间形式而独立存在。但少数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是有区别的。如果某一区域生活的是单一民族,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具有高度一致性,如果同一区域生活着多个民族,民族经济与区域经济存在着区别。区域经济代表一定空间的发展条件、发展概况、发展趋势等。在中国现有的行政管理格局下,区域经济除大的三个地带或几种不同的经济区划外,大多以行政区划为主,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区域经济研究很普遍,区域经济利益也主要以行政区域利益表现出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在民族视角研究的基础上,大部分是基于区域层面的研究,即一定地域或行政区划范围内的少数民族经济研究。这首先是由于少数民族经济的研究离不开其生产生活的地域空间,少数民族的分布又具有相对聚居的特点;其次是由于基于单纯民族视角的研究受到民族间杂居分布的影响,地域与民族在大部分情况下不是高度一致的;同时,中国现有的经济统计都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逐级统计的,而以民族为对象的统计除人口统计外,很少有专门的经济统计。因此,在实证或发展战略研究方面,基本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研究,而少数民族族群的研究相对薄弱。

4.我国的少数民族教案范文 篇四

汉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维吾尔族

执教者:檀圩镇中心小学 谢燊辉 教学目标:

1、了解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的分布、人口、传统节日。

2、通过对这五个民族的了解,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了解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的分布、人口、传统节日。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团结精神,构建和谐社会。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播放歌曲《爱我中华》

1、从歌曲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我们中华大家庭中有56个民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大家庭中的五个成员,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

板书课题:汉族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维吾尔族

二、自学指导

自由读课文第7—9页,完成表格。

1、学生自学填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展示相关图片和完成表格填写。

三、阅读与思考

1、读一读,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什么?想一想,回族男子通常会戴什么颜色的号帽?

2、看一看,从这三幅图中你了解了什么?

3、想一想,蒙古族的“马头琴”名称的由来,是否与马的头部有关系?

四、探究与体验

1、情景对话。

要求:两人一组扮演这节课中认识的民族,相互介绍有关民族的节日和习惯。

2认一认邮票上的民族。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有关的分布、人口以及传统节日。几千年以来,我国的各个民族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和谐相处,以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共同建设了美好的家园。我们美好的生活离不开各族同胞的努力,所以我们各个民族更要团结一致。

板书设计:

第二课

汉族 蒙古族 回族

5.少数民族教案 篇五

活动目标:

1.在交流分享中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2.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激发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活动准备:

幼儿前期经验、调查表、PPT等 活动过程:

一、讲讲知道的少数民族

价值取向:回忆已有的经验,引出内容。

1.教师:最近我们正在研究一些少数民族,谁知道什么叫少数民族?你都知道哪些民族?请你们用好听的、有节奏的声音说说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名字。(这里你的要求是用好听的节奏说,那么用什么样的节奏呢,最好你先预设一个节奏,比如老师先有节奏的说一说?)

2.出示地图(地图上标有代表56个民族标志):刚才小朋友说了好多少数民族,看,它们就分布在我们伟大祖国的四面八方,除了小朋友说道到,你们看,还有(让幼儿简单知道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

3.这么多的少数民族,你们知道一共有多少个吗?(用数字表示出来)

总结:哇!祖国真大啊,原来我们一共有56个民族了,每个民族都有它们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特色,藏着好多好多有意思的秘密。

二、幼儿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价值取向:通过相互学习初步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三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教师:前几天,老师让你们自由组队重点调查了几个少数民族,今天请你们来说说你们的发现,轻轻的商量下派个代表上来介绍。(把幼儿的调查贴在黑板上,每个队从少数民族的吃,穿,住,运动四方面介绍)。1.第一组幼儿代表介绍:维吾尔族

①幼儿介绍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教师:你今天介绍的是什么族?(维吾尔族)你可以从这个地图上找出它的位置吗?(在地图上维吾尔族的旁边插上小红旗,幼儿介绍)

②幼儿提问,幼儿解答。

教师:刚才这个队的小朋友介绍了许多关于维吾尔族的知识,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或者有什么还想要了解的?(幼儿之间互相提问,解答)

③放PPT提升,梳理幼儿的经验

教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维吾尔族的介绍,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PPT)

服装: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维吾尔族的姑娘-: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

维吾尔族的花帽:是维吾尔族美丽的标志之一,四楞小花帽,冬天是用皮做的,夏天用绫,有的帽子前面插上动物的羽毛,帽子的花纹是四边对称的。

舞蹈:他们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女孩子擅长扭脖子,男孩子一般单膝着地,会耸肩膀,女孩子会围着男孩子跳舞。

这里老师要引导幼儿边看边观察,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提问穿插的方法和幼儿产生互动

教师:让我们带上四楞帽子,一起来跳一段维吾尔族舞蹈吧。(播放音乐背景,教师领舞,幼儿学一些基本的动作)

特产:维吾尔族不仅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还被成为“水果之乡”呢,知道为什么叫它水果之乡吗?(产葡萄)维吾尔族是我们中国的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除了葡萄你们还知道有那些吗?(哈密瓜,巴丹木,无花果,葡萄 香梨)。

2.第二组幼儿代表介绍:蒙古族(找一找地图上在哪里插上红旗)

①幼儿代表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②幼儿提问,幼儿解答。

③放PPT提升,梳理幼儿的经验(PPT)

教师:来看看老师准备的蒙古族的资料

服装: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男子腰带上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女子用红,蓝色手帕缠头(回忆比较一下和维吾尔族的衣服有什么不一样)

蒙古包:包就是家的意思。蒙古包是造在大草原上的,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里面的内饰也很多有。。

摔跤:

蒙古人还有献哈达,敬酒,敬茶等风俗习惯,(最老爱幼、老师介绍礼貌用语,幼儿学)

勒勒车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它轻便宜骑。

蒙古人有草原马背上的民族的称号(跟音乐学骑马的动作)

蒙古族是一个世界民族,哎世界各地都散落着蒙古部族。

看的时候和刚才一样提问和讲解和幼儿产生互动

3.第三组幼儿代表介绍:藏族

①幼儿代表介绍他们的风俗习惯及特色。

②幼儿提问,幼儿解答。

③放PPT提升,梳理幼儿的经验

服装:宽腰,长袖,大襟。冬天长袖长袍,夏天穿无袖长袍,腰前系一块彩色的花纹围裙。(刚才看了维吾尔族和蒙古族的衣服你们觉得少数民族的衣服都有一个什么特点)

西藏是世界上住的最高的民族,谁知道为什么?(因为有个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采花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是藏族传统节日采花节。传说,很久以前藏族的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西藏特产酥油茶

出示哈达这是什么?为什么哈达是雪白的?为什么要献哈达?学习献哈达的动作)

藏族同胞特别喜欢哈达,把它看做是最珍贵的礼物,每次有喜庆之事,远客文档仅供参考

来临,或远行送别都要以献哈达以表敬意。献哈达也有他们的礼节,是这样献的,教师演示。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还有哪个民族也献哈达的?(蒙古)那今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他们的风俗,把最珍贵的礼物和祝福去送给远道而来的客人老师,献哈达的时候送上你的祝福话。(背景音乐,送哈达)

三、结束部分

价值取向:激发幼儿继续探索民族风情的兴趣

1.教师:今天我们知道了这3个民族的知识,了解了他们的不同风俗习惯及特点,除了这3个你还了解其他的民族吗?(抽2个简单介绍,表扬幼儿勇敢)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我们一起来看看。(诸多民族风俗节日的多媒体,边看教师简单的说明)

2.小结:这些少数民族和我们一样都是中国人,我们五十六个民族生活在一起,一起劳动,一起唱歌跳舞,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共同建设我们的国家。

教师:让我们一起邀请客人老师一起来跳我们的民族集体舞吧!

爱心手语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用手语关爱聋哑人,体验爱与被爱的情感交流。

2、知道通过手的不同动作可以表达多种情感,感知他们他们的非言语交往和表达方式。

活动准备: 电脑一台、课件 活动过程:

一、看手语图片,引入活动T: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学习一样新的本领,看,图片上的阿姨在干什么?对了,这个阿姨是在做手势,你知道这手势是做给谁看的?小结:聋哑人和我们一样也需要交流,他们听不到、也说不出来,只好用手势做手语和别人交流。

二、初步认识手语你们会做手语吗?老师做几个让你们猜一猜。(教师示范:你、我、他、哭)今天老师还帮你们请来了一位小熊教授,请他来教你们做手语。播放小熊FLASH学习:你好、早上好、我爱你、等等

三、讲述故事,有帮助聋哑人的想法教师配乐讲述:出现小女孩的图片(有一个天生失语的小女孩,爸爸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和妈妈相依为命。妈妈每天很早出去工作,很晚才回来。每到日落时分,小女孩就站在家门口,充满期待地望着门前的那条路,等妈妈回家。妈妈回来的时候是她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候,因为妈妈每天都要给她带一块年糕回家。在她们贫穷的家里,一块小小的年糕就是无上的美味了啊!有一天,下着很大的雨,已经过了晚饭的时间了,妈妈却还没有回来。小女孩站在家门口望啊望啊,总也等不到妈妈的身影。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小女孩决定顺着妈妈每天回来的路自己去找妈妈。她走啊走啊,走了很远,终于在路边看见了倒在地上的妈妈。她使劲摇着妈妈的身体,妈妈却没有回答她。她以为妈妈太累睡着了,就把妈妈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想让妈妈睡得舒服一点。但是这时她发现,妈妈的眼睛没有闭上!小女孩突然明白:妈妈可能已经死了!她感到恐惧,拉过妈妈的手使劲摇晃,却发现妈妈的手里还紧紧地撰着一块年糕......她拼命地哭着,却发不出一点声音......)T:如果你遇到这个小女孩,想不想帮助她?你想怎么帮助她?可她是个聋哑人,听不到你们说的话,对了,我们可以文档仅供参考

用手语来和她交流,谁先来?(幼儿用自己想出的手语动作将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6.政治教案-民族的形成-教学教案 篇六

[ 教学难点 ] 民族与种族的区别;共同心理素质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 [ 教学方法 ] 讲授与讨论法 [ 教学准备 ] cai课件 [ 授课类型 ] 单一课 [ 教学时数 ]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导入新课)

cai展示 师:“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里的“民族”、“花”、“兄弟姐妹”特指什么? 生:民族。

师:那民族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系统的学习。大家先看五分钟的 书,同时带着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民族具有四个特征,它的地位怎样? 第一节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民族及其基本特征

一、民族的形成(板书)1、时间 2、过程

师:民族形成于什么时候? 生:原始社会末期

师:为什么不是其它时候?(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师:因为私有制和阶级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 展经由了一个由氏族到部落再到部落联盟的过程。随着氏族社会的解体,氏族社会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人们的共同体也随之瓦解,新的以地域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即民族逐渐形成。

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副板书)

师:所以,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二、民族 1、概念 2、特征 1)、共同语言

师:民族的第一个特征是要有共同的语言,为什么呢?(学生回答略)

师:简单来说,因为它是人们(活动和交往的工具 板书),是不是说同一种话的 就是同一个民族呢? 生:略

师:不是,有时,几个民族可以共同使用同一种语言。在我国,回族和汉族使用的 就是同一种语言。所以,《爱我中华》中说“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是不科学 的。与此相对应的,一个民族是不是只有一种语言?也不对,我们怀集就有好几种 语言。再来看第二个特征: 2)、共同地域 师:共同地域是指一个民族生存、生活的自然环境(板书)。这是民族与氏族 部落的重要区别,地域关系代替血缘关系,也是民族形成的最关键的一步。既然这 样,那是不是居住在同一个地方的都是同一个民族? 生:略

师:同在中华大地上,但是有五十六个民族,我们怀集也有好几个民族。3)、共同的经济生活(板书)

师:这是指民族内部的(经济联系 板书),每个民族都会在长期的生产、交换活 动中形成自己的经济特点和经济关系。如蒙古的游牧经济,彝族的纺织经济等。正 是这种经济上的联系才把人们牢固地联结为一个共同体。4)、共同的心理素质

师:大家齐读共同心理素质的概念:

生:是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 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

师:比如大家熟悉的歌曲《小背篓》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个特点。(放音乐或教师亲自唱〈小背篓〉)

师:这是由宋祖英演唱的一曲脍炙人口的土家族民歌,她就是凭着这一首歌而一炮 走红。在这首歌里面就很好的体现了土家族的风俗习惯。吃——糍粑

住——吊脚楼(副板书)用——小背篓

师:同时,我们在投影上看到绚丽多彩的衣服就是土家族的服饰。(穿——衣服)师:其实,土家族还有很多风俗习惯,其他少数民族也一样。以后讲少数民族时再 给大家介绍。这些风俗习惯一旦形成,就有很大的稳定性,从而成为我国民族文化 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正是因为心理素质的稳定性,才使之成为区别民族的最 显著的特点。

师:民族的这四个特征有什么关系呢?(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师: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共同地域和共同的经济生活师民族形成的首要的前 提条件,为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咯额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而共 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师:关于民族及其特征我们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我们来区分几个概念:

三、民族与氏族联盟、种族有什么不同?(板书)(学生讨论,老师归纳)

师: 1、关于民族与氏族部落

a、产生的时间不同,民族产生在氏族部落之后。

b、基础不同,氏族部落以血缘为基础,民族以地缘为基础。2、关于民族与种族

a、民族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种族是自然现象。

7.少数民族教案 篇七

1.助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

2010年1月4日, 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 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 旨在2020年将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 使之成为开放之岛、绿色之岛、文明之岛、和谐之岛。黎苗风情作为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排头兵, 对国内外游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可以与云南的丽江, 湖南的凤凰, 贵州的丹寨, 广西的阳朔, 台湾的原住民地区等民俗文化游相媲美。俗话说“风景美不美, 全靠导游一张嘴”, 因此少数民族的导游就如同传播文化的使者, 带领游客徜徉在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海洋中, 将他们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因此, 加强对海南黎苗少数民族导游的培训与管理能给游客与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带来双重效益, 推动国际旅游岛建设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

2.本土化趋势带来广阔的就业空间

少数民族导游的身份优势能给游客带来信任感, 大部分游客在黎苗少数民族景点区更愿意选择本土导游, 在游客心目中本土导游更能够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 因而加强对黎苗少数民族导游的培训与管理, 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与职业道德能进一步推动导游本土化趋势向前发展, 同时也为少数民族导游自身带来更加广阔的就业空间, 缓解少数民族地区的就业压力并进一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

3.促进黎苗少数民族文化的崛起

少数民族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少数民族文化迁移的现象,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 大量的异族或同族异地的游客涌入, 会带来不一样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等, 那么当地的黎苗民族文化就会被逐渐同化、弱化甚至面临消失的局面。比如延续了几千年的黎族文身习俗, 尽管承载着黎族独特的民族记忆, 但随着文身老人的离去, 文身的工具、工序、技法等都将永远的消失。掌握黎锦技艺的黎族妇女在20世纪50年代约有5万人, 到20世纪70年代数量减少了一大半, 目前人数已不足1000人, 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其中掌握纺染技艺的不足200人, 掌握双面绣技艺的仅有5人, 龙被制作技艺则已无人能够完整地掌握。加强对海南黎苗少数民族导游的培训与管理, 能够唤起他们对自身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 也能够加强他们对自己少数民族居民身份的定位, 同时, 向各地各民族的人民展示本民族丰富的文化特色与悠久的历史传统, 能够增加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 巩固民族的团结, 促进民族发展。

4.推动黎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当地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低, 一个民族世代耕耘, 坚守着一方土地, 他们历史悠久、民风淳朴、与世无争, 但也逐渐失去了民族不断发展前进的动力, 以及与时代共同进步的机会, 他们改变经济条件的方式不是通过发展文化教育, 用知识改变命运, 而是通过不断的繁殖后代来获取劳动力,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民受落后价值观的熏陶与侵蚀, 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 加强对海南黎苗少数民族导游的培训与管理的过程本身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 少数民族导游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 思想与心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熏陶和洗涤, 有利于推动黎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二、海南黎苗少数民族导游的培训与管理存在的缺陷

1.导游资格考试通过率低

导游资格证是国家对从事导游服务人员从业资格的证明, 想要跨入导游行业大门的人员, 获取导游资格证是第一步。但从相关数据显示来看, 少数民族导游的通过率相对而言要低很多, 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 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因而少数民族导游的劣势具有历史原因。 (2) 少数民族地区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学生无法接受和吸收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研成果。 (3)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在培养当地导游方面投入得太少, 同时受当地经济条件的制约, 使得少数民族地区的导游培训始终停滞不前。

2.重理论轻实践, 定位不明确

在中国几千年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体制下, 学校的教育始终都是重理论轻实践, 一切向高分看齐, 学生学习的理论大都是千篇一律, 导致少数民族旅游产业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匮乏。由于少数民族导游很少到旅游景点亲身实践, 一旦真正走上岗位, 对景点的解说词也都基本雷同。而且由于对少数民族导游的定位不够清晰和明确, 因此教学内容没有针对性, 不能体现出少数民族的特色, 学生由于对于少数民族特色的理解不够深刻, 工作时也就觉得非常茫然。

3.学习动力弱, 目标不清晰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 真正意义上的力度开发都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 由于信息闭塞, 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比较落后, 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 学员接收的旅游资源十分有限。而且由于长期生活在一个小的区域, 因此他们的生活学习状态大多是安于现状, 缺乏学习的动力。海南少数民族旅游业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 尽管大部分学员在毕业后都从事导游工作, 但是却没有一个清晰的职业规划, 因此, 经常都会面临毕业代表失业的尴尬局面。

4.数量快速增加, 质量参差不齐

任何产业都是以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 以市场为向导、以营利为目的, 旅游产业也不例外。近年来, 尤其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后, 旅游业迅猛发展, 形成了一股“海南热”, 许多人盲目跟风, 投身在这股海南热潮中。同时少数民族旅游业由于在人员管理上并不完善, 具有松散性的特点, 使得少数民族导游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许多旅行社和旅游管理部门不愿意花费较多的资金培养高素质的导游人才, 在人才紧缺时期宁愿花高薪挖角, 因而少数民族的导游素质存在严重的参差不齐的情况, 甚至许多少数民族导游不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自从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以来, 在国家的政策帮扶下, 确实有力地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 相关产业链也在不断拉长, 但是游客普遍认为海南少数民族旅游业的软实力跟不上发展的步伐, 突出的表现为导游的服务水平较低, 所谓的旅游潜规则问题比较突出, 宰客、欺客、收回扣的现象屡见不鲜, 每到旅游旺季, 央视都会播出一些海南少数民族旅游业的负面新闻, 丧失了很多回头客, 这样一来虽然可能暂时获得了短期效益, 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却是不可取的。

三、出现以上缺陷的原因

1.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处于老少边穷地区, 他们消息闭塞, 仍然保留着最传统的观念和最原始的生产方式, 农业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来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少数民族地区对导游的培训和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投入, 生产力落后, 收入十分有限, 导致地方政府投入到旅游业中的经费并不可观。再者, 我国目前对少数民族导游的培训与管理并不十分重视, 还没有认识到导游的质量直接决定着旅游业发展的好坏, 同时政府在旅游业的投资上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弊端, 中央政府每年拨出的经费大部分都被用于旅游业发达地区或热门景点区, 而少数民族地区所接收的旅游拨款所占的比例少之又少。因此, 生产力落后是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导游培训与管理滞后的根本原因。

2.落后单一的培养模式

目前, 我国对少数民族导游的培养大部分还局限于课堂之内, 采取自上而下的教学模式,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体, 很少有机会能够拓展和创新。同时他们学习理论并没有和实践有机的结合, 惟一的实践就是毕业实习, 但大多是走走过场, 敷衍了事, 因而对于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体会都只是知其一不知其二, 并不能够充分理解背后的文化与内涵, 每到一个景点都是背书式的讲解, 当游客提出更深入的问题时, 却无法作答, 使得很多游客不能尽兴而归, 大失所望。

3.忽视了对导游综合素质的培养

自从国家发布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许多人将海南岛看成了淘金的宝地, 将旅游业当成黄金产业, 作为旅游业“活资产”的导游自然成了众人争抢的香饽饽, 许多人一窝蜂地考导游资格证, 导致海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导游市场过度饱和, 同时也给有限的培训与管理资源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因而一些少数民族导游就在拔苗助长式的培训方式下上岗了, 他们其中有些人根本就不具备一个优秀导游该有的综合素质, 更有甚者唯利是图, 将旅游业的潜规则运用得淋漓尽致, 例如强制消费、收回扣, 随意变更旅游路线, 中途强制收费等, 这些都给海南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四、如何改善黎苗少数民族导游培训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与管理突出地方特色

少数民族地区区别于一般景点就在于其独特的民族风味, 如果缺少了独特风味, 那么少数民族的旅游景点也就会丧失对游客的吸引力, 导游是连接游客和景区的中介, 因而对黎苗少数民族导游的培训与管理一定要突出地方特色, 只有具有强烈的针对性, 才能让少数民族的导游全面地向游客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精髓。例如海南丰富的特色民族菜肴。黎家竹筒饭、苗家三色饭、小黄牛、什玲鸡等这些以海南民族食材为主题的传统民族菜肴多年来一直流传于民间, 2009年已经获得了政府部门的首次正式认定, 吸引了大批游客慕名而来。海南还有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节日:海南七仙温泉嬉水节、“三月三”、“军坡节”、“换花节”、“苗家姐妹节”等。海南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槟榔谷、黎苗民族歌舞长廊、天涯黎苗欢乐谷、椰田黎苗风情村等都是海南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这些都应该由导游全面地展示给游客。

2.加强对黎苗少数民族导游的思想道德建设

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为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 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和道德风尚, 对黎苗少数民族导游的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以促进旅游业健康平稳发展为目的, 以游客的利益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树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成为行业的先锋和楷模, 让游客能够相信少数民族导游、依赖少数民族导游, 喜欢少数民族导游, 这不仅是黎苗少数民族旅游业能够在竞争激烈的旅游业中脱颖而出的需要, 也是响应中央及各级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号召。

3.校企合作

老师只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社会才是最好的舞台, 一味地课堂式教育早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因此对黎苗少数民族导游的培训与管理可以采取学校教育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模式, 半学半用, 活学活用, 这样学生既能够打下坚固的理论基础又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既不耽误学习, 又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了准备, 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毕业即将失业的问题。例如湘西州内各职业院校的导游专业都曾与凤凰古城旅游有限公司、安达旅游公司, 以及各旅行社之间有过或多或少的合作, 但这种模式一旦确定下来, 学校就要在一定高度上认同旅游企业为旅游专业教育所提供的价值, 并在合作中切实解决好双方存在的实际问题, 重视和采纳来自旅游企业的对于导游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4.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固步自封、闭关锁国是行不通的, 一个人的精力与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要想不断向前发展、屹立不倒, 只有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吸收先进的文化成果, 根据本身的国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也是同样的道理, 要想进步就要加强与其他少数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学习别人先进的培训与管理模式。其实在中国的旅游业发展史上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先例, 例如贵州每年都会举办以全面提升各少数民族导游服务质量为主题的"旅游论导"培训班, 这也是"导游进课堂"培训工程系列活动之一, 推动少数民族导游培训机制不断改革创新, 全面提升导游服务质量, 同时建立贵州少数民族导游师资库和导游师资储备库。现已在全省选拔首批31名少数民族导游员入师资库, 并由贵州师大旅游管理学院采用国外先进的"体演教学法", 进行师资教学强化培训后, 分期分批"送教上门"到各市、州、地, 巡回培训在岗少数民族导游员和景区讲解员, 走进旅游院校课堂及导游员岗前培训课堂, 进行言传身教、案例教学等。

5.提供展示少数民族导游风采的舞台

不论做任何事情, 只要有信心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因此帮助少数民族导游树立自信心、认识自我价值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机会为少数民族导游提供能够展示自身风采的舞台。例如以“弘扬民族文化, 共建和谐家园”为主题的全国少数民族导游员风采展示大赛, 参赛选手镇定自若的临场发挥、精彩纷呈的才艺表演和妙语连珠的景点讲解与介绍, 让评委专家和现场人员身临其境, 真切感受到众多风景名胜区的秀丽, 领略到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风景名胜区的文化内涵, 也见证了各个参赛单位和选手的实力和魅力, 大大增加了导游员在工作中的激情与奋斗欲望。

摘要:在任何行业, “人”都是核心参与因素, “人”永远都是第一生产力, 而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 游客所要享受的是过程与优质的服务, 因此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 海南自古以来就是华夏版图中一个具有独特地理环境和人文气息的岛屿, 这里哺育了独具特色的海南文化, 尤其是灿烂的黎苗文化。作为海南古老的﹑朴素的﹑有着丰富传承的民族, 海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地方特色鲜明, 一般人甚至是本土居民也很难能够彻底理解民族文化的精髓, 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服务游客, 所以培养高素质的本土旅游服务人员应该被提上议事日程。本文从剖析海南黎苗少数民族导游培训与管理的缺陷, 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 对如何加强海南黎苗少数民族导游的培训与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并简要论述了如此所带来的优势与好处。

关键词:少数民族,导游,培训

参考文献

[1]刘芳, 唐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导游人才培养大有可为[J].现代企业, 2009.

[2]顾华祥.民族地区教育实现科学发展的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 2008, (28卷) 121.

[3]王建国.国际旅游岛建设要挖掘本土文化[J].新东方, 2009.

8.云南少数民族美食 篇八

白族的砂锅鱼和泥鳅钻豆腐

砂锅鱼和泥鳅钻豆腐是大理白族的名菜。“走滇西不吃砂锅鱼和泥鳅钻豆腐,就等于白去了一趟大理”,这是大理的一句俗话,由此可看出这两道名菜的分量。

砂锅鱼历史悠久,做法考究:必须选用祥云出产的好砂锅作为炊具,以玉兰片、冬菇、火腿片、鲜肉片、嫩鸡片、木耳、香菌等10余种鲜、腊料垫在砂锅底,将洱海出产的弓鱼(现已近绝迹)或鲤鱼剖洗净,抹上少许精盐,腌10多分钟后放入砂锅内,再加上汤后,将砂锅放在木炭火上用微火炖熟;然后,再配以少许豆腐片、胡萝卜片、白菜心等将其煮熟。上席时,以盘来衬垫砂锅,砂锅中汤仍在滚沸,锅内飘红映绿、五彩缤纷、清香扑鼻。趁热食用,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泥鳅钻豆腐味道独特,在当地众多的名菜中独树一帜,而其做法也颇独特:一是要提前两天买回活泥鳅来自己喂养,喂它面粉,让它吐出肚中污物,待污物吐尽后才能用来做菜;二是在火盆上支起三角架,下烧木炭火,架上一口祥云砂锅,然后往砂锅里放入辣椒、火腿、白菜,加适量清水、牛奶和佐料,最后放入几块鲜豆腐和吐尽污物的活泥鳅;三是火力大小特别重要,刚开始时必须用微火,砂锅里的泥鳅才会随着温度的升高慢慢钻进豆腐里,待泥鳅全都钻进豆腐里面后,可用旺火来煮以节省时间。煮熟了的泥鳅钻豆腐香气浓郁,雪白的豆腐里钻进去一条条泥鳅,不仅花样翻新,而且吃起来味道极为鲜美、清香、爽口。据说,这道名菜还是一剂补药呢。

香飘四方的拉祜族烤肉

拉祜族是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拉祜族”是自称,“拉”意为虎,“祜”意为在火旁把肉类烤到发香的程度。过去,拉祜族居于山野密林中以狩猎为生,解放后,才逐渐迁出森林,过上农耕生活。从“拉祜”二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以烤肉著称的民族。

逢年过节,拉祜族的节日好菜必以烤肉为主菜。过去,他们多用虎肉、野猪的脊肉来制作。现在,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加之政府禁止猎杀野生动物,就多用牛肉和鸡肉来制作。

烤肉的制作方法如下:如果是用牛肉(或猪、羊肉)则把事先选好的精肉切成小薄片待用;如果是用鸡肉,则必须把头、翅膀、大腿、鸡脚等这些骨头多的部位割下来,用刀背把骨头敲碎待用;其余鸡肉部分则分割成块待用。然后,把这些准备好的肉片、肉块,均匀地涂上花椒粉、辣椒面、盐和捣碎的蒜末、姜汁等佐料,稍待一会儿后,再用两条细竹棍夹住,放在火塘边特制的架子上慢慢烘烤。烘烤时火候要适中,要不断翻挪,这样反复烘烤熟的肉,吃起来既香又麻,又辣又脆又酥,有骨头的烤肉可以连骨头也一起吃,极为撩人食欲,使人越吃越想吃。

哈尼族的鸡肉熬稀饭

鸡肉熬稀饭是哈尼族的一道美味。

用鸡肉熬稀饭,首先是准备佐料:把青椒、大葱、蒜、姜、哈尼麻椒、香丁叶、薄荷叶、酸笋条等佐料配齐洗净后,或切细,或捣碎备用;舀上适量新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备用;把杀好、洗净的鸡和一碗酸笋条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汤煮,煮到鸡肉能用手撕成细条状,把它放入锅中与稀饭搅拌匀后再熬上一阵。在鸡汤未干之前,放入已备好的佐料,搅拌匀后再煮上5分钟即可食用。

鸡肉熬稀饭,鸡肉香嫩香甜,稀饭入口即酥化,清香可口,且有滋补作用。

傣族的竹筒饭

走进傣乡这片神奇的土地,便走进了竹的世界。傣家人爱竹,竹与傣家人有不解之缘:用竹来建楼、用竹囤粮,做各种生活用具……而最妙的是用竹筒做饭。傣家人下地上山干活或外出探亲访友,有时需要在外吃好几顿饭,若带上炊具、蔬菜,则相当麻烦,于是,他们就带上米,那漫山遍野的竹林,就提供了随时随地可取的煮饭锅。到该煮饭的时候,就在泉边淘好米,砍来手臂粗细的几节竹筒。其中以一种香竹最佳,留一节为锅底,另一节砍开即为锅口,将米和水放入竹筒,开口一端用青竹叶塞紧,烧起火堆,把竹筒放在火堆上斜靠着烧,由于竹是现砍的,含水分多,里面又装满了水,再加不断翻动,故不会烧着,只会把外面的竹子烧糊。待烧开后米香和竹叶的清香就会四溢,这时就把火撤掉,让余烬继续烘干水分。吃的时候先用刀把烧糊的外层劈掉,注意不能劈到米饭,而要留下薄薄的一层竹衣,最后再边撕边吃就行了。经常用来下饭的是自己带来的腌菜和牛干巴(可将它在火堆余火中烤香烤熟后吃)。这种竹筒饭,吃起来清香可口,妙不可言。

9.民族理论教案 篇九

学校:沾益二中 年级:高一年级(1-4班)授课教师:谢家龙(5-8班)授课教师:张利鹃

0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

第一讲 民族概论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2、明确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特点和“两个共同”

一、民族概念:

民族是“民族理论和政策”课程的研究基本对象。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21世纪之初的世界局势变幻莫测,发展极为迅速。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元化,意识形态的形形色色,使今天的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民族作为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人们共同体类型,与现实世界存在和发生着各种联系。

(一)定义〈由于分析角度的差异存在着学术上的歧义〉(范文谰与苏联学者的不同观点)民族概念的四个来源:

1、西方学术界对于民族的认识。

民族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四百多年前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著《历史》一书。此后,尤其是十九世纪以来一些新兴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民族学家先后给民族一词以各种理解,诸如有民族是“由血统、语言、历史等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广泛的人们共同体”,意大利马奇。瑞士德国的布伦奇里。还有的认为它是“生活在同一规律下并为同一立法机关所代表的人们共同体”,有人指出:“民族首先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而不是政治的实体”,如此等等,众说不一。

英语中与民族相近的词汇主要有这样几个:

nation ; nationality;ethnicity ;ethnic group;Race

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概念。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族”类表述。

有学者考证,我国“民族”一词为外来词〔有蔡元培介绍西方民族学时引进和由梁启超从日语中引进之说〕,它是我国近代进行民主革命要求的产物,也是外国民族主义思想传人的产物。

3、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的民族概念。

4、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概念。

斯大林的民族定义,该定义有三层含义:

1、民族是一个人们共同体;

2、具有四个特征(共同的语言、地域、经济生活、表现在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

3、稳定性。是当今世界最普遍的一种人们共同体类型。

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阐述了民族的六要素: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6+1模式)。

详细解释这六要素。并且进行个案分析。民族概念的几种用法:

1、中华民族:

2、具体的56个民族

3、民族=国家:

4、56个民族之内的亚民族集团„„ 民族与氏族、部落、种族、国家、阶级等其它人们共同体的联系和区别。

关于“少数民族”一词的使用:少数民族一词在我国是专指除了汉族以外的55种民族,它是一个约定成俗的相对概念,是相对于汉族人口的数量众多而言的概念,没有任何民族歧视的含义。少数民族称谓在我国已使用了半个多世纪,最早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主持制定的国民党一大“宣言”中使用。我党最初是在1926年《中共中央关于西北军工作给刘伯承的信》中提出的。建国后领导层也使用“兄弟民族”的称谓。这些称谓约定俗成为人们的习惯用语。

国外对“少数民族”一词的理解与使用情况:

国际社会中对于少数民族这个词的使用是不同的。国际人权文书中,一直未能就“少数民族”的法律含义取得共识。前苏联一直沿用少数民族称谓。罗马尼亚对却境内非罗马尼亚族称为“共居民族”,有时也称少数民族。美国、西欧等国使用的“少数民族”一词。

(二)我国的民族识别 1.民族识别的原因 2.民族识别的依据 3.民族识别的实践

恢复与更改民族成分的政策要求。个案分析:贵州穿青人

二、民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

(一)民族的形成:

时间是在由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阶级社会初期的过渡阶段。

形成条件: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地缘关系代替血缘关系。

(二)民族的发展:

由于各民族形成的条件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各民族的发展在道路、方式和速度上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在中国,各民族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民族应该从本地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加速实现现代化。

(三)民族的消亡:

讲解民族消亡的时间、条件和原因。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表现形式在此需要区别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概念。

民族的消亡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我国对这方面的认识曾经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付出了代价。(个案分析我国五、六十年代曾经出现过的人为刮起的“民族融合风”)。

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充分繁荣发展时期 原因、基本理论、进行个案分析。

四、中国各民族的基本情况

1、中国的民族。(正视民族共同体存在的客观性以及民族问题存在的客观性)

2、民族人口(各民族人口悬殊大。相对数与绝对数。重视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利益问题的现实依据)

3、民族的分布: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插花交错。其中,民族自治地方占全国总面积的64%〈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和120多个自治县〉;我国陆地边境线2.1万公里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占1.8万公里,沿边境线分布着我国9个省、自治区的135个县、旗、市、市辖区,其中,民族自治地方107个;有30多个民族跨边境居住。(各民族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民族关系的重要性、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

4、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进行个案分析。思考题:

1、怎样认识民族六要素?

2、民族与宗教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

3、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是什么?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时期?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 第二讲 《民族问题及特点》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  要求学生对于民族问题的概念、产生的原因、特点有比较系统的了解,帮助学生对于民族问题能够进行理性思考。

帮助学生理解搞好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各种民族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50年代,毛泽东主席提 出了“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之论断。40多年以后,江总书记在总结中国数千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又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 ”,还提出了“民族宗教无小事”的名言。

一、什么是民族问题:

1、民族问题的概念:民族问题是一个有特定内涵的科学概念。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992年中央对于民族问题的阐述。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对于民族问题概念的重申。包括了民族自身的发展,民族与国家、与阶级、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解释这“一个发展三个关系”的内涵。

2、民族问题的表现形式:

民族成员个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民族群体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以国家与国家关系的形式反映出民族关系。

间接关系:民族自治地方与非自治地方或其他国家机关的矛盾和问题。

民族问题的内容可以包括:政治对立、经济利益冲突、文化碰撞、军事对抗„„

3、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有两类:民族自身的原因和社会原因。前者主要表现在民族差异方面。个案分析。后者重要表现在社会制度和政策、社会环境、各种社会关系、社会意识、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冲突、国内外分裂势力的影响等方面。比如:在分析制度原因方面: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曾经精辟地指出私有制是阶级社会中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民族问题的特性:

1、长期性:民族共同体将长期存在,其消亡是在共产主义实现以在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民族交往日益频繁、利益的多元性等因素带来了民族问题方面的许多新情况;同时一些敌对势力利用民族关系进行破坏„„后,各种民族问题的解决也需要长期的过程,比如民族意识。

2、复杂性:其复杂性源于民族种类的众多,彼此的差异和与其他社会问题的交织。

3、敏感性:因为它与人们的民族感情和民族意识紧密相连。与群体利益紧密相连,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

4、国际性:由于民族分布的原因,当一国有某个民族而国外也有这个民族的时候,一国的民族问题往往容易引发国家关注,甚至引起国际干预。比如科索沃问题。5、重要性。

(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发言,之后进行课堂讨论)

目前许多民族问题出现了三个基本动向:一是“明显的政治化倾向。二是“国际化倾向。”:三是民族问题有明显的暴力倾向:表现在它与恐怖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恐怖主义正在日益成为民族分裂主义势力用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手段。在当前特定的时代背景条件下,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在民族问题上制造事端 推行其“西化 ”和“分化”战略,增加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敏感性。

三、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特点:

当前,我国的民族问题的内容主要是:一民族地区的经济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水平还低,与发达地区 还存在很大差距。二是因民族差距的存在,在经济权益、风俗习惯、语言文字等方面,还时常发生影响民族关系的矛盾和纠纷。“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 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的问题上。”换言之,主要是缩小各民族发展上的差 距,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其特点主要是四个交织:

(一)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交织

(二)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交织

(三)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的交织

(四)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的交织

四、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华民族问题的解决

社会主义的性质、制度为各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保证。

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发展观。在1957年青岛民族工作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提出并指出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其含义:一是指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经济建设得到发展;二是各民族自身都得到发展进步,民族素质得到提高;三是各民族自身固有的优点和特点得到充分展 现。该原则的目的是要全方位的促进各民族的全面进步。各民族不但要有平等的生存权,还要有平等的发展权。我国在1982年宪法中指出:国家尽一切努力,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当然,强调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并不等于同步繁荣,这也是我们理解该原则的重点。因为在事实上,各民族的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在我们要承认差距,也要正视差距,更要缩小差距。因此,在步骤上必然要经历不同的过程。具体表现为:

(一)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二)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与民族问题

(三)社会主义本质与民族问题

(四)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与民族问题

(五)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与民族问题

(六)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指导思想与民族问题 思考题:

1、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是否具有现实性?为什么?

2、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民族问题有什么特点?

3、处理好民族关系在我国有什么重要性?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 第三讲 中国的民族状况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增强学生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识

一、各民族共同创建了统一国家

中国的历史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在以往几千年的民族历史进程中,我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并以中华文化为纽带,紧紧凝聚在一起,共同奠定了伟大祖国的千秋基业。

中国长期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境内56种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片广阔的大陆上。其四周有天然屏障,内部有结构完整的体系,形成一个地理单元。也形成了中华民族生存的空间范围。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中华各民族之间在经济上互补,文化上互相交流,政治上互相依赖,甚至血缘上相通。形成了各种不能割舍的天然联系。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56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在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的主流是由若干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具特点的多元统一体。

用史料进行比较分析,以形成一个宏观印象。

小结:长期以来,这世界上多少古老的文明衰落了、中断了;多少庞大的帝国分裂了、消失了。而世界民族之林里,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虽然历经劫难,屡遭挫折,却千百年来延绵不断,仍然以其丰姿巍然屹立。这是为什么?这种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是其中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这就是我国各民族——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分子,对于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

疆域构成中华各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条件。从很早的古代起,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这片辽阔、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

(二)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他不但有悠久的历史,还有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方面对于人类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保持世界上最发达的大国的地位达九百年之久。而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同样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三)各民族共同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中国的历史过程说明:祖国的统一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完成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不但创造和发展了自己各具特色的民族特性,而且通过交流、同化、融合、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尽管各民族有消长,有兴旺,有的民族消失了,有的被同化了,有的则形成了,壮大了。但是,各民族共同凝聚而成的中华民族这个整体却延绵持续,保持了我国可是发展的连续性和推陈出新的创造性,这在世界上实为仅有。由56种民族组成的这个整体,曾经受过无数次的严峻考验,包括外来的打击、内部的分裂,但是由于各民族之间的血肉相联、休戚与共的关系,使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各民族关系的总趋势,每次分裂之后都能够形成新的统一和更加长久的密切联系,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突出的事实。在世界史上,具有如此内聚力的民族唯我中华民族。

(四)各民族共同创建了新中国

个案分析。

(五)各民族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共同奋斗

今天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行各业中都有各民族的成员。为中国的腾飞添砖加瓦。

二、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和利益(布置学生主题发言)

(一)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二)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三)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三、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

(一)民族问题与国家主权

(二)民族问题的国际关注与国际干预

(三)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

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两个方面:既有矛盾、冲突的方面,又有交流、合作、相互依存的方面。后者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国长期统一就是直接表现。

(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我国各民族具有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我国国家法律的保护、党和政府政策的引导,社会制度的保证、民众的普遍认同都成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条件。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我国非常现实的需要。

当前我国民族关系上的“三个离不开理论”。这是由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国情所决定的。反映了目前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基本特点。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为什么说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3.如何理解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

第四讲 民族平等

教学目的:

1、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理论的主要内容

2、了解和掌握我国民族平等的政策

一、民族政策概述

(一)什么是民族政策?

政策研究被作为思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为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民族政策属于社会的公共政策范畴。民族政策,顾名思义,是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实施对少数民族 的 管理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在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政策历来是党和政府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特定的统治集团的民族观和他们的利益要求。

(二)世界范围内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民族政策。

(三)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体系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是与党和政府在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上的政策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一般说来,可以将其分为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两大类别。政策原则体现党和国家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大政方针和基本思路。政策措施则 是党和国家关于处理民族问题的一些具体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可操着性。该体系还可以从宏观、微观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

二、民族平等的含义和基本内容

(一)民族平等的理论渊源

民族平等来源于提一般的平等原则。平等作为一种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关系的概念,作为一种政治口号,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提出来的。但是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出现最早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奴隶制的等级划分;平等最初是针对公民的特权而言的,“人是理性的动物”,作为人都应该拥有相同的权利是平等思想的基本出发点。)从人类平等思想的连续性看,它经历了一个将奴隶排除于人之外到承认同一社会等级内部的平等再到由理性所决定的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这样一个认识上的深化过程;从平等思想的传播看,它由最初个别思想家的一种思想观念逐渐成为公众舆论,再成为一项司法原则。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成为了资产阶级实现自己的社会变革目的的政治口号,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平等的主张。

   资产阶级提出民族平等的理由:

动员和组织民族运动是其必然的手段、民族平等成为实施动员的政治口号

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的民族平等思想,主张在消灭私有制条件下实现民族的真正平等,并且使民族平等成为一种真实的民族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是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先进或者后进都一律平等。因为各民族都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各民族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有自己应有的位置。

二是民族之间没有优劣、贵贱之分,只有发展上的先进和后进之别,而这些发展上的差距不是天生的。对于发展落后的民族,只要给他们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提供发展的机遇,他们就一定会获得进步。主张各民族都应该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坚决反对任何民族拥有任何特权。

三是主张民族平等应该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是仅仅在法律上、政治上。

四是主张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与资产阶级民族平等观的根本区别。五是主张胜利了的无产阶级甚至不惜以对待自己的不平等来抵偿现实生活中实际形成的不平等。从而实现真正的平等。

无产阶级要实现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团结各民族人民。而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基本前提,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结果,二者相辅相成。列宁说过:“没有什么比对待民族不公平、不平等更能够阻挠无产阶级团结的发展和巩固了”。斯大林认为“事实上的不平等仍然是一切不满和摩擦的根源”。因此,实现民族平等成为无产阶级极其马克思主义政党民族观中的主要原则。

(三)民族平等的基本含义

是指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三、国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坚持民族平等是我党的一贯政策。个案分析

四、维护法律的尊严

(一)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及其基本含义

民族平等是以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为前提的。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基本涵义是:第一,在我国,法律对于全体公民都是统一适用的,所有公民依法享有同等的权利并且承担同等的义务。第二,任何权利受到侵犯的公民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的保护,不能够歧视任何公民;第三,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要保证诉讼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当事人。在刑事诉讼中要保证诉讼参加人依法享有的诉讼权利。第四,对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必须同样地追究法律责任,依法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成员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必须同样地尊重法律的规定,都必须懂法、守法。没有拥有特殊权利的公民,也没有拥有特殊权利的民族,(二)权利和义务的对立统一关系

权利和义务关系上相辅相成的关系,奠定了民族平等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基础。没有只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的民族共同体,也没有只有义务而没有权利的民族共同体。在社会生活中,民族的平等往往要通过民族成员个体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来,并且成为调整特定社会关系的法宝。比如: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是指: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任何人都不能够以任何方式分裂国家、接受外国势力支配、割让领土、服从外国势力或者要求外国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必须坚决反对外来侵略或者危害国家政权统一的行为。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指: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维护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任何人都不能够以任何形式制造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该法律规定是我国实现既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因此,对各民族公民而言,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坚决反对任何分裂国家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就是责无旁贷的义务。在这个问题上权利与义务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三)各民族都有维护法律尊严的义务

个案分析。

1、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是维护法律尊严的具体表现,也是任何一个民族公民的义务

2、培育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

3、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民族关系上出现的问题 思考题:

1、民族平等与一般的平等原则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

2、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如何保障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合法权益?

3、贯彻和执行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 第五讲 民族区域自治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是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民族关系的制度保证,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政权学说的一部分,涉及国家的结构形式、政权性质等问题。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个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定位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2.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解释并且分析以上两个对于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定位的原因和内容。

必须明确几个相关的概念:

政治制度、国家形式、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度、单一制国家

二、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一)定义: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解析该定义的内容。

(二)原则:

(三)特点:

(四)类型:

三、为什么我国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一)理论依据:

(二)现实依据:

(三)该政策的优越性;

(四)该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五)目前自治地方的数量、分布、人口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与完善 必要性、执行内容、法制保障、监督机制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地位? 2.如何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和特点? 3.如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理论常识》授课教案 第六讲 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政策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系统了解我国为什么要制定相关政策;

2、掌握这些方面的政策的具体规定和要求。

一、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时代主旋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就要挨打”。中国的发展始终包含着所有民族共同的繁荣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以胡锦涛为首的中央提出了两个“共同”的理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是目前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只有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才能具有强大动力。只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团结奋斗才能具有坚实基础。”“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

 相关的方针和政策

1、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个案分析)

2、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

3、大力扶持边境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

4、发达地区”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5、坚持自力更生,努力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政策

(一)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与发展政策 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概况

2、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功能

3、民族语言文字平等政策

法理依据:

政策内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二)各民族都有保持和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1、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都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

2、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

3、我国对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规定:

法理依据:通过法理分析知道: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实质上是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对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侵犯也就意味着对于民族的平等权利、对于少数民族成员个体的民主权利的践踏。因此法律把侵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视为犯罪。《刑法》将其纳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范围而给予惩罚。

政策内容:“各民族都有保持和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风俗习惯的三种分类。凡是有利于民族团结和人民团结的、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的、有利于民众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就属于好的或者是比较好的。应该提倡、发扬。反之就是不好的。应该改革。至于在一定时期内无法区分好与不好的,则顺其自然。

4、改革风俗习惯的原则规定。

(三)少数民族卫生事业的发展

(四)少数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

(五)其他文化发展政策

三、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开发人才资源

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一)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革命和建设中有着特殊作用 2.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3.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 4.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二)造就德才兼备的民族干部队伍

1、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

2、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基本要求

(三)人才资源开发

1、人才资源开发的意义: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类有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不竭的动力源。开发人才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到当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

2、培养造就“三支队伍”

少数民族地区的党政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少数民族专业技术干部队伍建设。

企业干部队伍建设。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两个共同”的内涵和意义? 2.如何理解加快发展与解决民族问题的关系? 3.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有何重大意义?

上一篇:关于呼唤初一作文下一篇:送给老师的经典教师节祝福语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