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与反思(12篇)
1.《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与反思 篇一
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1—12页“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用连除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教学目的】:
1、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使学生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这类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推理能力,在自我探究、小组合作等过程中,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中激发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重点难点】:
重点:用连除或先乘后除的方法解决连除的实际问题。
难点:弄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会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根据条件提问并列式解答:
有224本书,平均放在两个书架上,()?
师:利用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每个书架上有多少本书? 师:怎么列式呢?
2、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3层,每层放了28本书,()? 师:这里给我们提供了几条信息?你能把这些信息读一读吗? 师:利用这三条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两步计算的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本书?
师:在你们的练习本上列式计算看看。出示两种不同的方法:(1)2×3=6(本)
(2)28×3=84(本)
6×28=168(本)
84×2=168(本)答:一共有168本书。
答:一共有168本书。师:你能说一说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小结:同学们能用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带大家走进学校图书馆看看那里有什么数学问题等待我们去解决。
★设计意图:用除法解决的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和用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知识,两道有针对性的复习设计,对本课新知的学习能起到迁移和渗透的作用。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都爱看书吗?学校图书室买来许多新书,图书管理员要将这些书放在两个书架上,怎么放才好,你们来帮帮他好吗?
1、观察分析:
(1)课件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2)师:你从这幅图上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3)师: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有两个书架,每个书架有四层,一共放224本书。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想到什么?
(4)师:图书管理员让我们给他帮个忙。(课件出示问题: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你们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吗?
2、合作探究:
(1)现在请4人一小组在一起商量讨论,可以怎样解决,最后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最好,开始!(小组讨论商量一下,怎么解决)
3、汇报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组的方法?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方法一:224÷2=112(本)
方法二:4×2=8(层)
112÷4=28(本)
224÷8=28(本)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
答: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28本书。师:第一步算出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先算它?它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来求的? 第二步是根据哪两个条件求的?
师:好,谁能完整地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第一种方法:第一步先求出每个书架多少本,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第二种方法:第一步先求出两个书架一共多少层,第二步再求每层多少本。【如果学生出现方法三224÷4÷2,则请他说出理由,如果他说不上理由,就请同学们讨论讨论,看看谁能帮助他解释清楚!(师适时指点:这位同学的看法很特别,大家都是竖着看,而他却横着看,最后再把它和其它两种方法比较,哪种方法更容易理解和解释,建议他及其他同学尽量选择自己能解释的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多人的思维在碰撞中会发出炫目的火花,在这里安排小组合作学习,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又让一些无法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得到伙伴的帮助。
4、讨论比较。
师:这两种解决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两步计算,第二步都是用除法,最后一步都是求的是“平均每个书架每层放多少本书”。
不同点:第一步求的问题不同;第一步计算方法不同;单位名称不同。★设计意图:及时地安排对比,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及时反思的好习惯,逐步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间还存在着一些联系呢,224÷2÷4也就是224除以2乘4的积,既224÷2÷4=224÷(2×4)(边讲边板书)
★设计意图:两种方法的联系,实际在练习一中已经有所孕伏,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可以理解。
小结:其实,有很多数学问题都会有几种方法解答呢,虽然解法不同,但目的却是一样的,都达到了解决相同问题的目的,这两种方法最后都求出了“每层放多少本书?”所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可以用连除,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用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板书: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当然有的时候也可以用先乘后除的方法来解决,以后你们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可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还要提醒你们,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你要清楚每一步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并正确写出单位名称。
三、拓展应用,解决问题
1、师;你们帮图书管理员解决了问题,他很高兴,不过他还有一个问题,想请你们再帮帮他,好吗?明天是周末,上图书馆看书的人很多,他想把三年级144人分成两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出示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图)
(1)你从图中收集到了哪些信息,你们能再次帮图书管理员解决这个问题吗?
(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核对结果。(用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2、听说同学们今天学习用连除解决问题的本领,连老爷爷也要来请小朋友们帮忙了,大家愿意么?(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图)
(1)你能看图说题吗?(2)独立完成。
(3)汇报交流,每一步算出了什么,核对结果。(用投影出示学生的解题过
程)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图,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看图说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间相互说说你每一步算出了什么。
4、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图,师:请同学们自由地看图说题。
(1)独立完成
(2)同桌间相互说说你每一步算出了什么。
师:这道题跟前面几道题有所不同,虽也用连除方法解决,但连除时,用哪一个数作第一个除数或作第二个除数都是可以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独立思考、汇报交流等形式进行反复的练习,让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丰富知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5、师:同学们的学习能力都很强,老师很佩服你们。老师这儿还有一道智力考验题想挑战吗?(本题可作为机动题)
(1)师:打开课本第12页,看思考题。同学们先用几分钟的时间独立思考,思考后再跟小组里的其他同学合作讨论,试一试,填一填。(友情提示:用铅笔试填,这样可以方便修改。)(2)汇报交流,指名板演并讲述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这里教学时先让学生在不断试验中探索,然后展开讨论,在互相交流中发展思维能力,为后面解答类似的较复杂的思考题做铺垫。
6、布置课后作业: 想想做做第4、6、7题
师:这些题都可以用两种方法解题,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也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检验。
四、总结全课 质疑解难
今天我们一起探究了用连除解决实际问题,同学们学得都很好,会选择合理的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题,还有什么问题课后可以跟其他同学一起探讨,也可以找老师一起探讨。
姜堰市罗塘小学:王珣
2.《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与反思 篇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际问题;解决策略
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实际问题
1.单元教学造成学生解题思维僵化
现行的课堂教学,都是按照教材编排的章节进行的,而某一个具体章节几课时的教学内容,不管是实际问题的内容,还是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就造成学生学习因思维的简单僵化导致做题的模式化,给学生思维能力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方程(一),学生学会了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整个单元也都在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导致学生遇到“杨树有65棵,柏树的棵数是杨树的4倍。杨树有多少棵?”这样简单的一步计算问题时也会想方设法地列方程来解答。
2.强调课改造成教师否定传统教法
在教学思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确实传统的教学已经难以适应现在的课堂教学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也不例外,不管在教学理念上,还是组织形式上,都与传统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教学方法是教师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其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的教师特点,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传统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的许多优良方法还是值得继承的。
3.问题难度造成学生恐惧畏难的心理
在教学中,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具有一定难度或步骤较多的实际问题时,容易产生紧张、胆怯、畏难等心理。例如,对于计算类或记忆类的知识,对于学困生来说,他们通过努力,通过反复巩固,还是可以掌握的,但是像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理解类的知识,他们就会没有信心,产生畏难情绪,久而久之,产生学习障碍,会做也变得不会做了。
4.教学目标不明确,方法不得当
明确教学目标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也是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但是完成教学目标并不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很多教师仍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注重教学目标的完成,却忽视了教学效果,忘记了教师的行为、态度对学生的影响。
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实际问题的策略
存在的种种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找到问题的症结,目的不是把他们罗列出来,而是应该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改善解决实际问题教学。
1.沟通、衔接内在联系的知识
因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都是按单元划分的,各单元之间的联系不是非常紧密,学生在探究新知识时不会借助新旧知识的联系,这样会淡化旧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了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把相关单元之前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既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又有助于知识之前的迁移,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实效。
2.继承、发扬传统教学的精华
随着课改持续深入,新课程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传统教学方法受到置疑、冲击,以至于一说到课程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手段,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就是一种成就!其实,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取其糟粕。传统解决实际问题的糟粕部分,教师应该杜绝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出现类似的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精华部分,教师应合理、灵活地加以吸收、借鉴、运用。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例如,在解决“圆柱的侧面积”实际问题时,合理运用公式和正确灵活计算成为学生最为头痛的事情。针对这一情况,教学中抓住三点:一是运用公式,二是正确列式,三是合理计算。通过这样的训练,几课时下来,学生对圆柱的侧面积计算越来越好,正确率越来越高。
4.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明确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愿意动脑想,愿意动手做,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树立学习信心,还要对他们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先成人再成才。数学教师要努力做到“先育人后教书,边教书边育人”。只有树立这样的教育观,数学教师才不会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不会只是为了完成教科书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不会只是单纯地追求学生考到高分数,课堂教学才会出现新的活力和生机。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提高自身素质来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3.《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与反思 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P53例
4、做一做及练习教学目的: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渗透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初步体验两种分析策略对解决问题的作用。
3、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4、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与习惯。
5、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重点:
1、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生活问题。
2、初步体验分析问题的两种一般策略——分析法和综合法,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进行回顾反思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难点:主动获取信息,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相关生活问题。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语:
师:同学们,第一次和大家见面,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三个故事,我们来看大屏幕:课件出示: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文彦博树洞取球。通过这三个故事你有什么启发? 生发言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图中这三个小朋友解决问题的能力非常厉害。想不想和图中的这三个小朋友一样聪明。学完这节课你就可以做到。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一、情景导入
师:为了准备六一联欢,三年级的女同学正在进行集体舞排练。想不想去看一看? 生:想。
课件出示例题4的文字和插图 师:谁来读读题 师:你真勇敢,你来!生读题
师:声音真洪亮。请坐 1.阅读与理解
师:哪个同学能把这道题的已知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再完整的说一遍? 生:知道了要把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再平均分成3组。问题是“每组有多少人”。
师: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2.分析与解答
师:怎样分析与解答呢?
师:现在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把你的想法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并且要根据屏幕上的问题在小组内说一说解题过程。看看那个小组想到的方法多。好开始。
(屏幕问题:1.每一步算式是根据题中哪两个信息得出的?2.你列出的每一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
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师: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想法? 生说师板书
生1:60÷2=30(人)30÷3=10(人)生2:3×2=6(组)60÷6=10(人)生3:60÷3=20 20÷2=10
师:能不能结合屏幕上的问题说一说你的解题思路?
生1:我的方法是先通过“将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这句话,求出平均每队有多少人?列式:60÷2=30(人)。再将这30人平均分成3组,这样就求出了每组有30÷3=10(人)。我的方法汇报完毕,谢谢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用“根据„„先求„„根据„„再求„„”的句式来提炼总结。)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师:谁可以把这种思路再说一遍? 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好。他说我们要先求什么? 生:每队有多少人
师课件展示“每队有多少人”
师:根据哪两条信息求出来的?怎么求的? 生:根据有60人参加表演和平均分成两队 师课件出示示意图
师:然后又用到了什么信息? 生:又用到了每队平均分成三组。师课件出示结构示意图
师:这个图同学们能看明白吗?谁能看着它再说一说这种方法? 生叙述
师:回答的很清楚。
师1:谁能将这两个式子列出综合算式?在下面写一写吧!
师2:我刚才发现有的小组列出的是这两个综合算式?谁来汇报一下!生:60÷2÷3=10人(师板书)师:你们同意这种写法吗? 生:同意
师:在这个综合算式中要先算什么?
生:60÷2 60÷2表示什么?得到的结果÷3又表示什么? 生回答
师:看来这个综合算式是正确的,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用连除解决问题。(师板书)
师:我们再来看第2种方法? 生说师板书
生:我的方法是先求出一共可以分成多少组?2×3=6(组),再求出每组有多少人?列式:60÷6=10(人)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他这种方法是先求什么? 生:一共有多少组
师课件展示“一共有多少组” 师:根据哪两条信息求出来的?
生:根据有平均分成2队和每队平均分成3组得来的 师课件出示示意图
师:然后又用到了什么信息? 生:又用到了一共60人这个信息。师课件展示:
师:哪个同学能看着它再说一说这种方法? 生回答,集体校正
师:回答的同样很精彩。
师:这两个算式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指生上台板演。生1:60÷(2×3)=10人 生2:60÷2×3 师:同学们认为哪种列式正确? 生:第一种
师:为什么?(这个括号能不能去掉?)
生:不能,因为只有加上括号我们才能在计算综合算式时先求一共有多少组。不加括号就要先算60÷2然后在用所得的结果乘3,得到的结果和原来不符。师:我们用乘除混合同样也解决了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第三种方法 60÷3=20 20÷2=10
师:能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吗? 生说,集体质疑
师:看来这种方法不行,解释不通。我们列出的每一个算式都是要有依据的。不能乱列。
师:同学们其实像这样一类问题我们还有另外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要求每组有多少人,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1:一共有多少人 生2:一共有多少组? 师课件出示
师:看来用这种方法也能解决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种思路和刚才我们学习的有什么不同呢?小组讨论一下!(师课件出示示意图对比)生:倒过来了,原来的问题在下面,现在在上面。
师:对,原来我们是通过信息去一步步解决问题,所以问题在下面,现在呢? 生:我们是根据问题找合适的信息。
师: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信息去一步步解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出发去找需要的条件,两种方法都可以解决问题。3.回顾与反思:
师:刚才我们用不同方法都得到了每组有10人,问题解决的正确吗?我们应该怎么验证?(课前要给学生讲授验证的方法)
生:每组有10人,因为每队平均分成3组,那么3组就是30人;也就是说每队30人,2队正好是60人。这就说明解答是正确的。
师总结一下方法:将结果作为已知条件,带回原情境,检验由此推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原有的条件,是一种很好的验证方法。
师: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问题。
三、层次练习,感受两种策略的作用 1.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有一种杯子,6个杯子装一盒,5盒装一箱。12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师:同学们先独立试做,看看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做完后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生汇报
①方法一:
(1)12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盒? 120÷6=20(盒)(2)可以装多少箱? 20÷5=4(箱)120÷6÷5=4(箱)②方法二:
(1)一箱共有多少个杯子? 6×5=30(个)
(2)120个杯子可以装多少箱? 120÷30=4(箱)120÷(6×5)=4(箱)师: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2.请你选择正确的算式。课件出示:
让学生说一说每步求的是什么。游泳比赛在400米游泳比赛中,运动员要游4个来回,这个游泳池的长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解决了不少生活问题,想要又好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一个科学的思考方法,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两种分析思考问题的方法,你还记得吗?你会用吗?谁再来说说是什么方法? 板书设计
用连除解决问题
60÷2=30(人)3×2=6(组)30÷3=10(人)60÷6=10(人)60÷2÷3=10(人)
4.《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与反思 篇四
1、引导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关键句。如“白色皮的块数比黑色皮的块数的2倍少4块”,引导学生顺着句意把文字叙述‘翻译’成数学语言),很容易写出等量关系:白色皮的块数=黑色皮的块数×2-4。
2、根据学生已经熟练地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3、根据几何公式建立等量关系。
5.《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与反思 篇五
1、现在学生相对的分析说明能力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点,我让学生多观察以及及时的分析说明,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
2、等量关系的寻找对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很重要的,针对它的重要性,我相机渗透了一些简单的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每一题都要说一说数量关系。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方程时对数量关系的重视,也在间接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般的步骤是必须要遵守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书写格式,虽然是模仿,但也算是有接受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一方面也让学生有计划的记忆。在解题以及展示过程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说,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4、强调了算术方法与方程的区分。通过例题与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发现每道题实际上都可以找出三个数量关系,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这种列方程实际上是在用算术方法解题,而不是方程的方法,这样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关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新课标教材中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解决逆思维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如果学会抓住关键句来分析与思考,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6.《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与反思 篇六
关键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能力途径
一、提高阅读能力,理解题意
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读题。学生通过读题,为正确地理解题意打下基础。在完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从题目中找出所给的一些条件进行分析,逐次推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从一些错例中,也可以反映出很多都是对题目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没有分辨清楚,有的甚至连题目要求什么也没有弄清楚,从而对数量关系不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导致没有认真审题就急于列式解答。
一个工程队要修一段5000米长的水渠,挖了2天,每天挖450米,还剩多少米要挖?有学生解答为:450×2=900(米)。很明显这是道两步计算的题目,他们只做了一步就完成了,解答的过程中并没有弄清题目所要求的是什么,就是审题不清的缘故。这就要求学生在读题时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意读通顺。通过读题,复述题意,正确地找出条件和问题,从而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整个解决实际问题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二、加强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时效性
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解题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有很多学生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明明是会做的,其中所涉及的条件之间的关系也非常简单,可往往还是会在计算上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例如,看错数字、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看错运算符号等。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在计算的过程中一定要看清数字和符号;弄清楚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还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验算不仅能检验我们所求的答案是否正确,并且可以帮助我们再次判断答案的合理性。
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些内容超出学生生活、实践经验和认知水平,就会给他们的解题增加困难。比如低年级学生不理解“贵”和“便宜”的含义,对“求应找回多少钱”究竟求的是什么等叙述不理解,难以分析数量关系进行正确计算,因而产生了解题障碍。
有这样的一个习题:4月份有30天,你知道4月份有几个星期零几天吗?看见这样的题目有的学生有些摸不着头脑了,没有办法只能草草的列了一个算式:30÷4=7(个)……2(天)。显然这样的列式是错误的,学生对生活常识的不了解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解题能力。其实在教学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积累生活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的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7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四、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加强对比,拓宽解题思路
思维定势也是影响解决实际问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往往由于以往解题的大量练习形成心理定势,容易被一些词句所误导,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只要遇到题目中有“少”“去掉”“拿走”等字样,学生便以一种固定方式判断其用“减法”计算;而遇到题目中有“多”“增加”“添上”这些字样学生便认为都是用“加法”计算。这一些解题中的心理定势都直接对题意理解产生干扰而导致错误。分析这种错误主要是因为低年级儿童观察不全面,认知较差,思维主要依靠表象调节,进而影响儿童解题水平。
小红做了11个黄风车,黄风车比红风车的5倍少4个。红风车有多少个?错误解答为:11×3-4=29(个)我根据这一题进行延伸又增加了如下对比题:
(1)小红做了11个黄风车,红风车比黄风车的3倍少4个。红风车有多少个?
(2)小红做了11个黄风车,红风车比黄风车的5倍少4个。蓝风车个数正好是红风车和黄风车的总数,蓝风车有多少个?
通过这一组习题的对比,学生自然而然的弄清楚了其中的数量关系,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定势。
五、图形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用图形把题意表达出来,题中的数量关系就会具体而形象。图形可起到启发思维、支持思维、唤起记忆的作用,有利于尽快找到解题思路。
有一个正方形苗圃,一面靠墙,其他三面围竹篱笆。竹篱笆长24米,苗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不画图的话很容易产生误解,用24÷4=6(米)先求出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可见这样的话第一步已经是错误的了,如果这个时候画一张图:
就可以清楚的理解题意。学生会发现一面原来是靠墙的,围上竹篱笆的只有3条边。所以求边长只要用24÷3=8(米)即可。
7.连乘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篇七
2.加强小组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从问题入手,找出需要的数学信息,然后进行独立思考再小组探究,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说说算式表示的实际意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再配合课件动态演示每种方法的每个步骤,从而让学生在说算式的意义、说思路、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本节课中我觉得学生在分析数量关系,清晰地理清解题思路及用不同的解决办法方面掌握得比较好。
3.本节课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在交流之前,我都会安排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序思考的习惯——在交流时,说说你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让学生掌握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认真听,这样才会发现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
4.由于我本人对课堂的驾驭能力不是很强,课堂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觉得自己的语言不够精练,不时过于罗嗦。学生能说的问题,我总生怕他们不会,而“扶”得太多,没做到“扶放结合”,有时还没做到关注全体;课堂上我给学生的激励语言还是比较少,该表扬时又忘了,没能调动学生的.情绪,这是我今后需要加倍努力的地方。
8.《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与反思 篇八
在回顾解题过程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对两步连乘实际问题的一些感受,自主归纳方法。
9.《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与反思 篇九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讲解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数学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跳绳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先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让学生复习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
工人老师傅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個零件?(要求列综合算式)
学生列式计算如下:
12×3+4=12×7=84(个)
教师设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对吧?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0.《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与反思 篇十
人们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是可以通过某些方法产生的,但对创新方法缺乏了解,欲求无门。在寻找一些工程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中,通常采用头脑风暴法、试错法等方法。例如爱迪生实验发明灯泡就用了1600多种金属材料和6000多种非金属材料。碱性电池的发明经历了50000多次失败,查尔斯·固特异用毕生精力只解决了一个难题。命中率低、耗时长,难以解决复杂的技术问题是上述方法的弊病。那么有没有一种有效的技术创新方法理论呢?回答是肯定的,TRIZ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技术创新最好的方法,是前苏联的国术,被喻为神奇点金术。
TRIZ理论方法与解题模式
TRIZ理论体系包括术语、工具和算法。其中工具又分为创新思维、创新规律和创新方法。
TRIZ创新思维方法
突破思维惯性的关键是对问题本质的深入准确的认识,这是创新性解决问题的前提。对于复杂的问题,只有摒除干扰因素,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才可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这就需要一些科学的方法,TRIZ理论就包含了许多系统、科学而又富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思维方法,如多屏幕法、STC算子法、小矮人法、金鱼法、幻想法、最终理想解法等。
透过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有助于突破思维习惯的束缚,让许多看似很难、无从下手的问题变得简单。
1.TRIZ的40个发明原理
TRIZ认为技术系统的发展不是随机的,而是遵循同样的一些进化规律,所有的系统都是向“最终理想解”进化的,即用最少的资源实现尽量多的功能。TRIZ技术系统进化理论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被并称为“三大进化论”。它告诉我们技术系统是如何进化的,为技术创新指明方向。
例如收音机,它的进化之路是电子管收音机-晶体管收音机-集成电路收音机-MP3收音机-手机收音机。它的进化规律就符合TRIZ的进化法则。
2.TRIZ解题模式
利用TRIZ解决工程实际及创新问题是有明确的步骤的。
首先要对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做详尽分析,可借助TRIZ的因果分析、系统分析、功能分析等分析方法,最終找出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即TRIZ问题。
然后利用TRIZ工具如技术矛盾法、最终理想解法、40个发明原理和标准解等找出TRIZ问题的普适解。
最后应用行业知识,将TRIZ普适解具体化为针对该实际问题的具体解,就得到了解决方案。
TRIZ在测井工程中的应用
1.利用TRIZ系统功能分析与最终理想解法解决注水井同位素测井沾污问题
1.1问题描述
目前,吸水剖面测井主要采用的还是同位素示踪法。在测井过程中,同位素颗粒会沾污到节箍、配水器及管壁上,严重影响测量的准确度,给资料解释带来极大地困难。
1.2系统功能分析
功能分析的作用是发现并裁减系统中不必要的功能,完善或替代系统中不足或有害的功能,改进系统的功能结构,提高系统功能效率,最终确定关键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系统功能模型
从功能模型中可以很直观地找出系统功能不足和有害功能,改善功能不足,减小或消除有害功能,从而找出根本问题,即同位素颗粒易吸附到油污和沉积到工具上。
1.3运用TRIZ工具解决问题-最终理想解法
在解决问题之初,自先抛开各种客观限制条件,通过理想化思想来定义问题的最终理想解。在给定的条件或约束下,最终理想解是“消除不足,保持优点,没有复杂,没有缺陷”。据此,在上面找出的资源中寻找解决方案。共提出三个技术方案。
F1:给同位素颗粒表面增加不沾油涂层,可以采用纳米技术,使其具有不浸油和水的特性。
F2:在测井前借助热场和化学场或声场清洗井下管柱工具,清除或减少死油。
F3:改进井下工具的结构,减小工具组件间的空隙,以减少同位素颗粒在工具上的沉积。
F4:利用TRIZ的不足或过量作用原理,加大同位素的量,以部分抵消同位素粘污对测量的影响。
F5:利用TRIZ预先防范原理,先注入冷球(无同位素)让其吸附沉积到管壁及工具处,再同位素测井。
对以上方案进行评价,从中选出可行方案为F2、F5。
2.利用TRIZ九屏图法预测测井装备发展趋势
2.1问题描述
预测未来的测井装备如何演变,从而为分公司科技发展规划及专利布局提供参考和帮助。
2.2九屏幕法
TRIZ的创新思维方法及进化法则,可以创造性地开拓思维,并利用技术系统的进化规律,预测技术系统的未来。比较常用的方法如多屏幕法、STC算子法、小矮人法、金鱼法、幻想法、最终理想解法等。
电缆遥测系统是测井装备的一个核心技术系统,以此为当前系统,采用九屏幕法创新思维。
可以预见未来的地面系统将进化为增强型电脑,符合TRIZ进化法则9与10。地面系统的主要功能将转到如何更好地分析和利用数据,给出直观快速的解释上来。同理,可以预测未来的井下仪器将进化为具有网络接口的嵌入式智能终端,随着电缆数传瓶径的消除,它能提供的信息量将极大丰富,智能化水平大大提高。操作员可通过电脑以网页浏览的方式实时查看井下仪器状态及地层信息,方便直观。
通过以上分析,测井装备未来发展的核心技术将是网络通信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因此建议分公司在制定长远科技规划时应重视这些技术的推进,做到早投入、早布局。
结束语
TRIZ作为专门研究技术发明与创新的理论,可以帮助人们打破思维定式、拓宽思路、正确地发现产品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具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而且TRIZ理论可以应用在不同的工程及科学领域,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当然,任何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对于复杂技术问题的解决还需要相应的行业知识及知识库的支持。对于学科前沿技术、基础理论研究及管理问题,TRIZ也是不适宜的。另外TRIZ本身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目前,大庆油田开发已进入中后期,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测试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试技术与仪器创新势在必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并有效运用TRIZ这一技术创新利器,必将大大提升测井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效率,从而快速有效地找到新方法,推出新仪器,解决新问题,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1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篇十一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方程,学会解只含有一步计算的方程的基础上,运用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既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又是十分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对以后的数学乃至其他一些学科的学习发挥着基础作用。例题本身是一道需要逆向思考的减法实际问题,教材也比较完整的呈现了列方程解决这个实际问题的步骤,其中解方程的过程留给学生去完成。教学时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列方程方法的多样性。
我认为本课的关键是教会学生会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并列出相应的方程。因此要做到:
1、现在学生相对的分析说明能力比较薄弱,针对这一点,我让学生多观察以及及时的分析说明,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及分析能力。
2、等量关系的寻找对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很重要的,针对它的重要性,我相机渗透了一些简单的寻找等量关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每一题都要说一说数量关系。既加深了学生对于学习方程时对数量关系的重视,也在间接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3、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般的步骤是必须要遵守的,老师可以让学生模仿老师的书写格式,虽然是模仿,但也算是有接受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自主探索,一方面也让学生有计划的记忆。在解题以及展示过程的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说,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真正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
4、强调了算术方法与方程的区分。通过例题与试一试的练习,让学生发现每道题实际上都可以找出三个数量关系,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这种列方程实际上是在用算术方法解题,而不是方程的方法,这样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关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新课标教材中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解决逆思维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如果学会抓住关键句来分析与思考,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分析关键句的同时,我们要通过找出关键句、用语言分析关键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爸爸的年龄是小红的4倍,爸爸比小红大24岁。爸爸和小红的年龄各是多少?”这一题中,先让学生说说单位“1”的量以及怎样设。再根据哪一句可以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我在教学中采用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和提高,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关键句、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2例6是这个单元比较难的内容,它集中了单位“1”未知和多(或少)百分之几两大知识点在内,上学期求单位“1”的方程,只学了单位“1”未知时求多(或少)多少的一步方程。所以这一知识点还是有难度的,难在找数量关系式。学生不太习惯从“比九月份节约20%”这样的条件中找数量关系式,虽然这一条件上学期已经常分析,但是主要是应用“九月份用水量×20%=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而本例题确要利用这一关系句和线段图找出“九月分用水量-十月份比九月份节约的用水量=十月分用水量”,因而这是此例的难点所在。
今天教学了这一课的内容,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找单位“1”的量学生是没问题的,主要是数量关系式有一部分学生还是掌握得不好。
练习四的第6、8、9两题我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第六题形同例题,仅有3个孩子解答不正确。第八题正如我所料,错的学生不少。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用乘法;单位“1”的量是未知的,用解方程或除法。第9题的第(1)个问题学生错的较多,尽管在例题和做练一练的时候已经强调多的量或少的量,但做这题的时候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会把10%X与节约的量对应起来,学得不够灵活。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3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第8—9页。这部分内容是在理解方程的含义,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主要解决列方程求“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问题。学好本节内容将为以后学习打下基础。教材通过例7,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第5、6、7题完成任务。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学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更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用算式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有不同的地方,除了形式上的不同,更有思考方法上的不同。教材安排的“例7”是一幅情境图,理解图的意思是必须的,我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摘录:小刚的跳高成绩是1.39米,比小军的跳高成绩少0.06米,小军的跳高成绩是多少米?情境图虽然直观,但表达的信息零星,需要整理,整理也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其中摘录是常用的整理方法。理解情境图的意思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条件,算式方法、方程方法都必须有这一环节。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方程既然是等式,就要从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入手思考,上题可以从关键句“小刚的跳高成绩比小军少0.06米”寻找,这句话蕴含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有二:一是小军的跳高成绩-0.06米=小刚的跳高成绩;二是小军的跳高成绩-小刚的跳高成绩=0.06,应用“大数-小数=相差数”这一规律悟得。
在明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小军的跳高成绩不知道,可以设为x米,再列方程解答。”这里教师的讲授,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列方程解决要把未知量与已知量结合起来进行列式,体验和算式解决问题的不同。到此,形成了“整理信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思维框架。至于“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书写格式,可以通过模仿课本、讨论交流、教师指导、作业反馈来熟悉,熟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答句”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
第一堂课学生的课堂作业有许多毛病,如:解写了两个,“设”前面写了一个,解方程时又写了一个;假设未知数x时后面缺了单位;求得的未知数的值的后面多了单位等等。虽然有诸多的问题,但利用课间小组长的力量和练习课的专门辅导,基本得到全面解决。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用方程方法解决问题的起始阶段,让学生明晰“整理信息—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思维框架,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们可以用这样的思维框架去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复杂的实际问题。还有,要重视找数量间相等关系方法的积累,如根据“部分数+部分数=总数”、公式、常见的数量关系式等去寻找。长此以往,随着解决问题经验的不断丰富,数学学科的质量也会同步提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4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数(已知)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求另一个数。教学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让学生明确正确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是最为关键的。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反思这一节课,做得好的方面是:一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循序渐进,通过“句——式——方程”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感受方程解题的基本方法:即找到了等量关系,方程就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二是练习形式多样,练习有层次。由简到难,有坡度,但目的只有一样,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练习能很快找到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不足的方面是:练习的重点在于找准数量关系式。课堂上大量提问了学生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并进行了专项训练,但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只满足了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应该让中下学生再再说说关键句是什么,是根据哪句话找出来的,分析题时可先用铅笔画出来,分清已知量和未知量,用相应的未知数和具体数字表示出来,转化成等式,从而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再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5这是一节练习课,我在课的第二部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作了调整,把相遇问题、追及问题作为本课的重点,其余9、10、11题只在课堂上练了一道,其余两道作为课堂作业。行程问题中相遇问题学生数量关系比较熟悉,学习比较顺利。而我补充的追及问题,学生很生疏,我画线段图给他们看,引导他们说数量关系,他们还是有些茫然,好像结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是我强塞给他们的,而不是他们自己发现的。我后悔不及,应该先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让他们自己画图,这样肯定弄得明白了。作为弥补,我再请学生演示追的过程,再次引导说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总算勉强通过。
本节课重点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我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重视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的训练,学生能够有序思考、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但,可能是我一贯的作风——节奏慢,我总是要到中下学生心领神会了,我才放心地进入下一环节;也可能是我与这些学生的磨合期还没过,怎样听别人讲、怎样回答问题、怎样讨论,也成了我常说的问题。所以,我常完不成一节课的预定任务,课堂作业常带到课外完成。这个问题我要尽量克服。
想起这节课对追及问题的处理,其实增添这个内容是因为看到《补充习题》上有这类问题,课上不提出来,学生课后解决有困难。转念一想,我在做了一个追及问题之后,最好接着练习一个同类型的问题,这样这个新知识才会学得扎实。
这节课,一个突出的问题:我对追及问题的认识不足,处理不够恰当。究其原因,因为我没有正确把握学情,我不知道学生对这类问题很生疏。我这个一直教老教材的教师,新教材体系我要好好熟悉,学生原有的学习情况,我要及时地了解。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6《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四年级下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种解决逆思维的解题方法。本周教研活动我们四年级组内听刘淑萍老师的课,对刘老师的课堂给予很高的评价,一赞刘老师课堂敢于放手,把主动权教给学生;
二赞小组合作交流分工明确,真实高效;
三赞刘老师平时注重习惯的培养。课后评课我们都羡慕这样的课堂,都迫不及待的让刘老师传经送宝,之后我也在课堂上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刘老师的课堂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课堂还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等量关系式分析训练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会抓住等量关系来分析与思考,就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在解决问题时刘老师采用以三人小组交流的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如:1号同学讲,2号、3号听;或是3号、1号分析题意,2号书写等,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小组内交流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表达,因此刘老师的课就是思维的课堂,知识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升华。同时小组交流的一大好处就是带动后进生,带动跑神的学生,让他参与到课堂中,带动他们一起进步!与刘老师的课堂相比,我需要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像刘老师所说,刚开始不能急,要慢节奏,教给孩子怎样说,怎样小组交流,正如磨刀不误砍柴工,练上一个月,一个学期,你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三、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思路训练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刘老师让学生总结出了七步:读(读清题意)--找(找数量关系式)——解设(未知数x)——列(列方程)——解(解方程)——检(口答检验)--答(写答案)。方法的引领比获得的知识更重要,告诉学生以后碰到类似的问题如何解决。教学中刘老师一节课教学内容我用了两节课时间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辨析、交流与反馈表达中不断开阔思维,从中感受到小组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习效果很好,初步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课堂属于学生,课堂的精彩不在于老师多么优秀,在于学生的出彩,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慢慢践行放手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更大的展示空间,让我的数学课堂更有魅力。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7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五年级(上册)初步认识方程,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简单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种解决逆思维的解题方法。通过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还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标准量分析训练。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标准量,根据标准量找出题目中直接的等量关系,然后列出方程,解答问题。接着通过练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的实际问题。因此学生学会抓住标准量来分析与思考,就能很快提高解题能力。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
在分析标准量的同时,我们要通过找出标准量、用语言分析标准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妈妈的年龄是桐桐的4倍,妈妈比桐桐大24岁。妈妈和桐桐的年龄各是多少?”这一题中,我先让学生说单位“1”的量(即标准量)以及怎样设。再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学生在小组交流相互补充,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标准量、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了,也掌握了探究知识的方法。
三.重视学生的综合训练。
在学生学会找准标准量、分析标准量的基础上,还要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等训练。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训练学生的基础表达拓展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有效。如通过基础训练:苹果是香蕉的1.5倍,如果香蕉是x千克,那么苹果和香蕉一共有xx千克,苹果比香蕉多xx千克,香蕉比苹果少xx千克……,类似这样的题目,让学生弄清每一个式子所表示的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这样的实际问题解决时就能熟能生巧。不仅如此,还通过适当的变式题目,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提高。
最后跟孩子们一起回顾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并总结出了六步曲:找数量关系式——解设——列方程——解方程——写答语——检验。教学中我反复训练,让学生在学习、辨析、交流与反馈表达中不断开阔思维,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学习效果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8例5是已知朝阳小学美术组的总人数,以及其中女生人数是男生的百分之几,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的实际问题。这是两个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的问题,对题中的两个数量关系学生并不难理解,难点在于如何合适的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题中两个未知的数量。
教学中,我进行了铺垫。我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改成了“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后,让学生方程解决问题。集体订正时,要求学生说说单位“1”是哪个,怎么找,解方程后要注意什么。然后将题目改回“女生人数是男生的80%”让学生尝试。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好,仅有两人做错。一问,学生齐答:“80%就是,跟刚才的题目一样的。”
哈哈,以不变应万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9今天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等式与方程,并学会应用等式性质解一步计算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需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相关方程的解法,积累分析数量关系以及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的经验,进而适时地把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解决其他一些类似的问题。
因为之前我们学习的是列方程并解答,今天这是解决实际问题,我是按“写设句——列方程——解方程”这样的步骤来引导学生的。其中最难的是让学生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所以在教学之前我板书了2题应用题,专门和学生一起来分析数量关系,待学生知道怎样找数量关系后再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就容易了一些。
出示本课例题后,我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并表述题意,请他们找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大部分学生找出的数量关系是“去年的体重+2.5=今年的体重”,还有学生找出“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关于如何解设的,我是先让学生看书自学,然后根据自己找出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进行解答。结合介绍我板书出设句,以示范书写格式。列出方程后,我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求出所列方程的解,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答句。“今年的体重-去年的体重=2.5”根据这个数量关系列出的`方程是“36-2.5=Χ”我告诉学生这样列方程不能体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特点,所以一般不要这样列。
一节课下来,整个解决问题的流程和步骤学生已经掌握了,但是对于题中的等量关系还有些生疏,列方程解答已经没有问题了。下节课要重点练习找应用题中的等量关系,因为只有会找题中的等量关系,才能列出正确的方程,加强练习,争取使学生能熟练解答此类应用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0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与学生之前学过的算术法解决问题的相同之处都是需要分析数量关系,区别在于思考方法不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把未知数用字母表示和已知数一同参与列式,运用顺向思维列出方程,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有着明显的优势。如:“已知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求这个数”的问题若用算术法解,需逆向思考,思维难度大,用方程解决,思考是顺向的,学生容易理解。
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难点是找等量关系,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学会找等量关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训练。
1、引导学生先找出题中的关键句。如“白色皮的块数比黑色皮的块数的2倍少4块”,引导学生顺着句意把文字叙述‘翻译’成数学语言),很容易写出等量关系:白色皮的块数=黑色皮的块数×2-4。
2、根据学生已经熟练地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3、根据几何公式建立等量关系。
总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方程就可以了,等量关系式变化多,因此方法也多,从不同的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对于理解水平较弱的学生不能仅仅满足于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并且要养成良好的检验习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1今天学习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经历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学习过程,在练习中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掌握不太好。
本节课我重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列方程与数量关系的对应的方程。如:例7的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米,对应的方程是x-1.39=0.06,如果数量关系:小军的成绩-0.06米=小刚的成绩,对应的方程是x-0.06=1.39。
本节课学生设未知数x的后面单位名称会丢掉。在本节课教学中使用的数量关系,实际上就是以前的“…比…多…”和“…比…少…”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大数-小数=差,大数-差=小数,差+小数=大数。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2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生能正确寻找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掌握了数量关系式,问题便可迎刃而解。问题是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缺乏这样的训练,对如何分析数量关系没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这给教学此内容带来了诸多不便,为此,教者在学生的数量关系的分析上还要多花时间,多帮助学生,磨刀不误砍柴功,为了能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教者始终把数量关系的训练作为教学的主线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教者复习了等式的性质后,出示了看图列方程并解答的实际问题,学生有了前面的学习基础,很容易根据图中表示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但这并不是教者的最终目的,学生解答师生共同评价,在此老师向学生抛出了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关系来列方程的?此时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量关系对列方程解决问题的重要。那么,我们怎样写出数量关系式?师出示第2题复习题根据条件,写出数量关系式。学生通过这次的练习后,对解方程的已有了足够的经验储备,这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例题,让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便自然地想到了数量关系,那列方程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者还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对问题展开思考和研究,并要求学生把方程解法和算术方法进行比较,寻找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重点要求学生不能列出诸如X=0.06+1.39(例7)这样的方程,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列。像学生在解答中出现36-X=2.5(练一练1)、144X=1.5(练习二7)这样的方程,教者应给予肯定,但也要向学生讲清这类方程用我们现在所学的等式性质解决有一定困难,只有以后进一步学习新的本领才能很容易解决这类,在这里既有对学生获得知识的肯定,也有善意的提醒和无声的激励,为学生进一步努力学习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探究的天地。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3虽然是第四年教学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但教完第一课时仍觉迷惘,想想我对本单元的认识真是非常功利,认为本单元只要让学生学会两点,
二、列方程解答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总之,一切以“解”为出发点,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结果。经过学习,我知道其实更深意义的教学应当另有所求:即以“学解”为出发点,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这一单元的价值在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方程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回顾我第一课时的教学,成功之处在于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首先我设置了这样一个导入题:西安小雁塔高43米,(师述:大概14、15层楼高)而大雁塔的高度是它的2倍少22米,大雁塔有多高?然后由导入题引出关键句,标准量,数量关系式三个名词概念(为将来的学习作一铺垫)。再将导入题与例1进行比较异同,在对比中明确例1为什么要用方程来解比较合宜,从而体现了用方程解作为一种顺思维它存在的价值,让学生较轻松的构建方程模型。
失败之一:
由于高估了学生的已有能力,解方程过程教学过于放松,没有强调书写规范,更甚者对4X=36÷4这样的错误没有预见,以致于课堂作业很不中看,不过这些问题课后用十分钟和同学们讨论,同学们都能认识到错误,顺利过关。然而,追求尽善尽美的我们还是应当引以为戒。
失败之二:
没给出点时间让学生探寻其他解法。其实我私自认为将这一过程放在第一课时,有点难为我的学生。我应当先给他们建一个完整的方程模型,然后再是模型之上的升华。
我准备在下一课时会补上这一环节。庆幸矣,我能及时领悟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精髓,下面的教学,该是我想方设法来实践了。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新课标教材中使用比较多的一种解决逆思维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它改变了以往解决逆思维题目用算术方法解答而学生很难理解的困惑,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基础,易于学生运用知识的正迁移、结合思维方法正确解决此类的实际问题,学生学得轻松、灵活、有效,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六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单元就是在学生五年级学过的解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我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我觉得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关键句分析训练,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句,根据关键句找出题目中的直接的相等关系,这样可以便于学生列出方程,解答问题。如:例1中的关键句:“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高度的2倍少22米”,根据这句话学生的思维就会直觉的写出这样的相等关系:“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22”。如果小雁塔的高度不知道就可以直接写出方程,这样问题就很快解答了;通过学习和思考,学生就会很快掌握类似这样的“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实际问题,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直觉思考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倍数±几”这种相等关系,如果另一个数是1倍数不知道,可以用方程直接解答。因此学生如果学会抓住关键句分析与思考,能很快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对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分析关键句的同时,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会解答实际问题的层面上,要通过找出关键句、用语言分析关键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关注他们探究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通过交流与学习相互补充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这部分知识的同时,我多次通过语言表达训练学生分析关键句、列出相等关系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例2时我通过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六(1)班有学生48人,男生是女生人数的1。4倍。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讨论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学生根据全班48人,知道用“男生人数+女生人数=全班人数”的相等关系,再结合“男生是女生人数的1。4倍。”把题目中的女生人数看做1倍数,那么男生人数就是1。4倍数,如果用x表示女生人数,那么男生人数就是1。4x,这样方程就很快列出来:1。4x+x=48;
如果把第一个条件改成“合唱组男生比女生多48人。”又如何解决呢?让学生自己讨论和交流,自己解答。学生根据刚才的学习体会,很快找到解决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分析、交流与语言反馈表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主要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相互学习和交流中进行学习上的互补,同时也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学,在交流中可以促进学生直觉顿悟思维的有效组织与思考,便于学生很好的组织自己的语言,理清自己的思维,长期训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三.重视学生的综合训练,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
在学生学会找准关键句、分析关键句的基础上,通过教学我觉得还要结合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等训练,使学生的直觉顿悟思维等有层次、有条理得到训练与提高。
在教学中我多次通过训练学生的基础表达拓展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学生学的轻松、愉快、有效。如通过基础训练:苹果是梨的2。5倍,如果梨是x 千克,那么苹果和梨一共有x千克,苹果比梨多x千克,梨比苹果少x千克……,类似这样的题目,长期用短时间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对这样的实际问题解决时就能熟能生巧。不仅如此,还要通过适当的变式题目,训练学生的综合思维,适当提高学生的解题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提高,如我在教学中把“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3倍,合唱组人数比美术组多12人。”这样基础题目通过改编成以下的题目:“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3倍,如果从合唱组调6人到美术组,则两个小组的人数同样多。”让学生比较、交流与思考,通过比较和思考发现题目的差别,找出题目中两组人数差的共同点,找到解题的共同处,对学生直觉顿悟思维有很好的帮助和提高。
教学中我多次通过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让学生在学习、辨析、交流与反馈表达中使学生的思维在顿悟中豁然开朗,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和反思,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训练和培养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促进了教与学的共同提高。
《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15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的基础上,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经过第一课时的教学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列方程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掌握地还不错,只有个别同学会在“解:设………为X…。”X的后面会忘记加单位名称;还有个别同学会在求出的结果X=…,得数的后面反而又加了单位名称。我想格式上问题经过老师的几次提醒,个别同学会有所改正的。
格式上的问题是比较好纠正的,然而理解上的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难点是:根据实际问题找出等量关系式,再列出方程。但是有些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知道怎样来找等量关系式。所以我在设计第二课时练习课的时候,我想先教会学生找出题目中等量关系式的本领和方法。我小结出平时做的练习题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些等量关系,如下:
1、根据常用的数量关系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甲乙两地相距1820千米,汽车每小时行130千米,求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等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由此可以列出方程:
解:设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X小时。
X×130=1820
X=1820÷13
X=14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14小时。
2、根据几何公式确定等量关系。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1.2平方米,底是5.6米,它的高是多少米?
等量关系式:底×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根据这个公式列出方程。
解:设平行四边形的高是X米。
5.6X=11.2
X=11.2÷5.6
X=2
答:平行四边形的高是2米。
3、根据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确定等量关系。
类似于这样的找等量关系的题目,是同学错的最多的题目,我让学生分两步做:第一,找出题目中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表述的顺序列出等量关系式。
例1:钢琴的黑键有36个,比白键少16个,白键有多少个?
第一,找出有比较意义的关键句“比白键少16个”,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比白键少”,“ 少”就是“减”,用“白键的个数-16个=黑键的个数”,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白键有x个。
x-16=36
x=36+16
x=52
答:白键有52个。
例2:一只大象的体重是6吨,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一头牛的体重是多少吨?
第一,找出找出有比较意义关键句,“正好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第二,按照关键句中文字描述的顺序,“是一头牛体重的15倍”,看到“……的几倍”,应该用乘法,“一头牛体重×15=一只大象的体重”,再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解:设一头牛的体重是X吨。
15X=6
X=6÷15
X=0.4
答:一头牛的体重是0.4吨。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其实每道题目都可以列出三个等量关系式,要提醒学生注意,根据这三个等量关系式,可以列出三个方程,但是,其中有一种方程是X单独在“=”的左边或者单独在“=”的右边,这种情形要避免,因为,如果这样列方程就和算术解法差不多了,方程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12.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的碰撞与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文言文 教学设计 教学实际 反思
作为市级公开课,指定授课文本为《廉颇蔺相如列传》。该文见于高教版职高语文教材基础模块第六单元。因为是篇老课文,比较熟悉,按照自己平时对文言文的教法,对该文本的教学需4课时才能上完,第一节课时主要是朗读课文、梳理字词、整体感知。但在该教材中,这篇课文被安排为课内自读课文,这就意味着一节课就要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
说实话,绝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是有心理障碍的,尤其是职高的学生,这种畏惧心理绝不亚于对外语的学习,用“谈古色变”来形容绝不为过。
基于上述原因,笔者想只能让学生在课前多花时间了,于是马上就给学生布置了预习内容,要求学生能基本读懂文章的大意。认为该文属于比较浅显的文言文,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课文注解也很详尽,语言障碍相对比较少,只要学生认真阅读,基本是可以读懂的。
最后,在认为学生已做了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笔者借鉴并套用教改前沿老师的教学模式,以新课标准为理念,以“让学生抬起头来,个个动起来,在热情参与下有所收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主导思想,制定并拟用了如下的教学设想与过程(有课件):
本节课的整体思路:
读课题(入课)——断课题(切入)——断句子(引内容)——扩句子(识内容)——讲故事(识人物)——写对联(炼主旨)。
第一步:开门见山,由课文题目直接进入新课的学习。
(课堂实录1)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也看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
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声)
师:大声点!
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声)
反思1:
设计目的:一是为了入课的自然。现在有很多公开课的导入真是不敢恭维,听起来很是别扭、牵强,根本起不到入课的目的。二是为了减少学生的紧张情绪,为下面学生的踊跃发言打基础。因为是高一新生,初来乍到,加之有领导、老师听课,难免要紧张。三是为了在一开始就营造一种活跃的课堂气氛,尤其是古文教学的课堂更需要这种营造。
第二步:继续由文章题目切入课文。
(课堂实录2)
师:断成三节读出来!
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声)
师:断成两节读出来!
生:廉颇蔺相如∕列传!(齐声)
师:好!为什么这样断?
生:“廉颇”和“蔺相如”是两个人的名字,“列传”是为他们两个写的传记!(齐声)
反思2:
设计目的:合理断句是诵读、理解文言文的最主要的方法与必由之路。设计目的有二,一是以此作为本课教学的切入口,因为本课所在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古诗文的诵读,而诵读又是学习古诗文最重要的一种方法,“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很好的佐证。这样切入角度既小又巧也自然;二是为教学内容的展开做准备,后面要介绍《史记》。
反思3:
以上这两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顺利的实施,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三步的设计是由老师准备了比较难断又能串联起整篇文章三个故事的九个文言句子,在屏幕上打出,让学生继续断句,在此基础上叫学生就这九个句子进行连缀,变成三个完整的故事并分组讲出。设计第三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强调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教学过程的缜密性。还有:一是进一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因为只有读懂课文才能由几个句子连缀成完整的故事并讲出来。二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三是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因为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分组选代表准备故事、讲故事。
(课堂实录3)
师:恩,不错。老师还从这篇课文中找了几个比较容易断错的句子,来考考同学们,了解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和断句能力,好不好?
生:好!(热情很高)
(老师放PPT)(正确的断句如下)
1.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2.使人∕遗∕赵王∕书。
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的。
4.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5.其势∕必不敢留君。
6.臣头∕今与璧惧碎于柱矣。
7.召∕有司∕案图。
8.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9.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
反思4:
但笔者在上课的过程中临时改变了以前的教学步骤,由对课题的断句直接进入了分组准备故事、讲故事的环节。因为笔者担心学生在断句中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导致时间不够用。说实话,笔者是很怀疑我们职高学生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的。这样,就留下了一个问题,正如评课时教研员说的那样,给课题断句的目的是什么?是的,听课者一般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也都会认为本课会以断句引向深入。
第三步(实际教学中的第三步):分组准备故事、讲故事(此做法是我在某老师的新课改市级公开课上学来的,目的是让学生人人参与。稍有改变)。
对本环节的设计是:对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做了难度阶梯处理: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只要求学生能讲出故事梗概;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要求学生讲出细节,讲得生动;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要求学生以书面形式用四字短语串联故事。在这个过程中,以老师提问的方式穿插讲解典型重点的文言词句,朗读重点段落,突出能力目标与知识目标。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反思5:
没想到在第一个故事中就出现了问题:虽有七嘴八舌的讨论,但没有效果,连发言代表也没有选出,在没有人主动站起来的情况下,笔者只能指名道姓地请人讲,讲的过程即使是在老师提示的下也没有办法进行下去,好几次都出现了冷场情况。启而不发,疏而不通。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但教学内容毫无进展。不通则变。笔者只能用问题的方式让学生在回答中草草结束这一环节的教学。耗时25分钟,距离下课时间只剩下10分钟了。原先设想讲解的文言词句、朗读重点段落的教学点也基本没有涉及到。所以笔者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基本是失败的。究其原因,一是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估计过高,在这个过程中,给笔者的总体感觉是学生基本没有预习。二是对学生的文言基础估计太高,这篇文章是属于比较浅显的文言文,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课文注解也很详尽,语言障碍相对比较少,这也许是教材之所以把它编在自读课文中的主要原因吧?所以笔者想只要学生认真阅读,基本是可以读懂的,但实际上学生可能真的读不懂。三是笔者的课备的不够充分,因为是篇老课文,所以从心理有点轻视,加之时间仓促。四是自己即时处理教学内容、方法的能力还很欠缺。在评课的时候,有老师建议笔者应该在课前把译文印发给学生。这点笔者也想到了,但笔者认为如果学生有了译文,那文言文的教学就又会变成现代文的教学了,尤其是在这样的公开课中,学生的眼睛可能只会放到译文上。当然,学生手上有了译文,教学过程可能会很顺利,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或冷场的情况,教学可能会变得比较完美,但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可能会因此大打折扣了。
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
第四步:由学生串联起这三个故事,并体现这三个故事的关系,以突出能力目标。
反思6:
由于时间关系,只能是由老师讲解了。
过渡1(四五步之间):三个故事,一篇文章,二个人物。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廉颇蔺相如是怎样的人,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与品质呢?
第五步: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性格。
反思7:
这点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概括说明。但在此环节设计的做人情感目标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展开。
过渡2(五六步之间):这篇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性强,可以当小说来读,它选自《史记》(学生齐声回答)
第六步:简介作者及《史记》。
由课文的故事性、人物形象的鲜明性,引出对“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简单介绍,呼应开头课题断句中的“列传”。进而激发学生课后阅读《史记》的兴趣。
过渡3(六七步之间):蔺相如廉颇,一文一武,“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有此二人,乃民之福、国之幸也。故,我们有必要写对联以颂之。
第七步:提炼。
结合课文为廉颇蔺相如写一副对联。
反思8:
试图通过写对联的方式对其人其事其课做总结性的提炼。这一步是笔者设计的整节课的高潮部分,也是想出彩的所在。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对写对联很感兴趣,可以做到读写结合,听说并举,全员参与。安排10分钟的时间。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只能在下课铃声中由笔者自己在屏幕上打出事先准备好的对联了。将相和(横批) 相如有勇多谋入强秦不辱使命(上联),廉颇知错能改顾大局负荆请罪(下联)。
第八步:作业。
以练习题的形式检查巩固文言词句。
总体反思:
一节课课就这样匆匆地结束了,笔者摇着头走出了教室。应该说,这是一堂失败的公开课。究其原因,表面是内容安排过多,备课尤其是备学生不充分;深层的原因是囿于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羁绊,囿于对新课标教学方法与模式的不认同和不适应,囿于内心深处对表演课的排斥,囿于自读课文的束缚,囿于已经成型的多媒体课件的限制等等。
【《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教学与反思】推荐阅读:
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设计08-05
高中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困难分析及其教学对策心得体会08-25
论文 安全管理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08-16
解决稍复杂分数实际问题的说课稿08-14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08-17
分式方程解决实际问题06-18
解决问题策略教学反思10-18
按比例分配解决问题教学反思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