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共9篇)
1.课题研究报告--《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一
茶山中学举行《初中作文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研究》课题研讨活动
2010年5月14日,茶山中学举行了《初中作文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研究》课题研讨和课题阶段成果汇报活动,石龙片区初中学校和本镇教学科研骨干教师5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市教育局科研办钟健强副主任和课题视导员刘台芳老师以及茶山教育办有关领导也应邀出席了这次活动。
本次活动由课例展示、阶段成果汇报、教师评课、专家点评等环节组成。首先茶山中学陈凤珍老师和占澜老师分别进行课例展示,接着由占澜老师代表课题组向与会专家领导和老师汇报了课题的研究情况。然后老师们踊跃发言对课例进行了评议,提出了许多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课题视导员刘台芳老师和教育局科研办钟健强副主任对课例以及课题研究做了深刻而又具体的点评。
刘台芳老师首先肯定了课题组的工作,同时也对课题组在课例呈现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对课题组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希望。
钟健强副主任着重从课题研究要注意的问题的角度为大家做了即席发言。他的发言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要注意抓住核心概念展开研究;二是学科课题一定要以成功的课例来支撑研究思考;三是课题组的老师要时时反思自己的研究。钟主任的发言,宏观思考与微观思考结合紧密,给了与会老师极大的收获。
茶山中学领导及课题组老师表示,一定认真听取各位专家和老师们的意见,一定认真研究落实课题下一阶段的工作,把课题研究做细做实。
附:钟健强副主任在本次研讨会上的即席发言——中小学课题研究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茶山中学占澜报道)
中小学课题研究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在茶山中学《初中作文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研究》现场研讨会上的即席发言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
东莞市教育局科研办 钟健强
我很赞赏茶山中学以专题研究为抓手来推进教学改革,也很赞赏课题主持人能够通过专题研究来提升自己,提升教学质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从整个东莞“十一五”各批次共几百项立项课题情况来看,小学和高中的课题立项数最多,初中却没有多少,这是一个怪现象。由此,人们就联想到评高、评特、评名师时初中占的比例情况。如,广东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东莞评上了三个,其中小学占了两个,高中占了一个,初中却没有。要知道,初中这个层面是相当大的,但是没有,原因主要有哪些?我看,这与初中老师少搞或不搞专题研究很有关系。没有专题研究,怎能催生名师?
课题研究是一种专题研究。作为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它不是纯理论研究,它更多的是定位于研究和解决我们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新问题,研究的指向主要是为教育教学服务。
从今天的课题现场研讨情况来看,刚才前面几位同志都谈得很好,我很赞同,不再重复。我所要说的就是课题研究要注意的三个问题。
一是要扣紧核心概念开展课题研究。离开了核心概念来展开研究那就已经不是搞课题了。今天研讨的这个课题,教研员朱河清老师来指导过,台芳老师也指导过几次。我来之前,一直在思考什么叫做“分层异步”教学。我和台芳老师通了电话,在电话里,我就同刘老师说:什么是“分层异步”呢?既要分层,又要异步啊?这在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情……但我觉得也有人成功做到了:一是偏远贫困山区的复式班做到了分层异步教学。那里的人口少,学生数量少,要让孩子上学就得采用一个办法,即:一个学校就办一个班或者两个班,叫做复式班。复式班中,往往是四、五、六年级的人同一个班学习,客观上它就分层了。四、五、六年级的同学同在一个班上课,怎么上?具体做法为:如老师为四年级同学授课时,五、六年级的同学就做作业。然后,老师为五年级同学授课时,四、六年级的同学就做作业。如此替换着教学。可以说,这种教学就是实施了“分层异步”教学。还有就是二重(或三重)大合唱也做到了:你先唱了我再紧接着唱,整体的视听效果非常震撼,这就是“分层异步”。那么,这种复式教学和这种二重唱的模式能否引进到我们初中作文教学中间来?如何思考与设计? 如何尝试与推行?我想,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
基于以上思考,我认为,首先要搞清楚“分层异步”这个概念,什么是“分层”?怎样是“异步”?“分层”和“异步”这两个词合在一起又将呈现什么教学形态?这种教学是异层互动的,还是同层互动的?……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定位?我想,课题研究者是不能够回避这个问题的。回避了这个问题,课题研究的核心概念就没有突破;回避了这个问题,就势必背离课题研究的指向,就势必影响到课题研究将要产生的效果。这是我想要说的课题研究要注意的第一个问题。
二是学科课题一定要以成功的课例来支撑你的研究思考。搞课题研究的老师很辛苦。课题组的老师既要完成常规教学任务,又要带着研究的思维为学科的专题研究做贡献,这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滋味。这种滋味,辛苦中包含着喜悦。只有付出辛苦取得课题研究成功的人,才能享受到辛苦带来的喜悦。那么,怎样才能证明你的学科课题研究是成功的?我想,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以成功课例来支撑。
现在,我先将话题扯到今天展示的这两节课例上来。刚才几位同志也谈到了对这两节课例的评价。究竟它是成功的课例,还是不成功的课例?我看,就要先看你展示的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你必须要告诉观摩的老师,我是通过这节课来印证我课题研究中的哪一点的。我看了这两节课的教案,都有提到围绕课题研究的教学设想。但是我就觉得还不够明显,就是你的这节课你是想通过它来例证“分层异步”教学的什么?你是用它来呈现“分层异步”教学的方法、途径?还是它的教学流程?还是它的评价形式与方法呢?究竟是什么?所以我想,如果能够更凸显一点,那么研讨时,大家发表的看法就会更聚焦一些,就不会导致把专题研究的课例当作是常规的课例来进行点评,就不会导致研讨之后仍然觉得对课题研究无甚帮助。
《初中作文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研究》究竟要研究些什么呢?我现在没查看到课题组的实施方案,因为平时都由视导员去具体指导。我想,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大概会有以下几步: 第一步就是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以及对策研究,研究的呈现形式是调查报告,这是前期所要做的工作。
第二步就是初中作文分层异步教学的原理及其教学形态、流程等方面设计的研究。这是属于理论层面的,要做好这一点,就要做好文献综述工作,做到承传与创新思考的融合。这一点,刚才刘台芳同志也提到了。
第三步就是初中作文分层异步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个阶段的研究重点就是通过设计的课例来实证“分层异步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流程等,研究形成的东西就有论文和课例。
第四步就是分层异步教学效果的检测研究。是不是这种效果会比同步教学效果更好呢?研究的价值性怎样?这肯定要做一个效果检测。比如:在使用课件教学的时候,国内很多人总是喜欢用一些动画效果,如飞进一张图片、字体跳动等,有时甚至将ppt做得很花哨。关于多媒体教学中使用动画是否能促进学生学习的问题,美国有学者对此做了专题的研究,他们研究的成果是:与静态图片相比,动画效果并没有更明显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因为你把所有要呈现的东西都动态呈现出来了,学生就不用再思维了,就不用再想象了;如果呈现静态图片,再加适当的点拨引导的话,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发,就会去想象这样的静态图片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动态的情景。所以,我想,做“分层异步”教学研究时,就必须要考虑你这样做之后,你的研究效果是不是比平常没展开“分层异步”教学时更好?这结论是你用何种工具、手段、方法去检测出来的? 三是研究过程中,课题组的老师要时时反思自己的研究。这就像写文章一样,要不断反思修改自己的文章,不要在写好文章初稿之后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文章了。
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时时反思一些什么样的问题呢?一是要反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包括核心概念的界定是不是最好的界定?设计的子课题是不是就是最好的子课题?支撑的课例是不是最好的课例?……所有这些都需要不断的反思修正。二是要反思课题研究的价值性。搞课题研究,你必须要注重它的价值,因为你的辛苦付出也理应得到价值的回报。那么,我们这么辛苦做的课题,它的价值何在呢?是不是教育科研成果呢?我想,可以从两个方面思考:一是学术价值,一是实践价值。你的研究是不是属于发明发现了一种理论?如果不是,那是不是对这方面的一种理论做了一些补充、丰富与完善?如果是,那你就应敢大胆的说出来:我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丰富了中学语文教学哪个理论领域的哪些东西……如果你对自己的研究结论能自圆其说且被公认,那么,这个理论领域的专家也许就在这个课题研究中诞生了。其次,你通过这个研究是不是总结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流程、模式。如果是,那你在讲它的价值的时候,你可以大胆的说,通过我的研究,我探索出或者归纳出什么什么样的程式、流程或者策略,填补了某某领域的国内空白。如果你归纳出的是大家认可的,又经实践验证是有效果的,那么,这就是你对初中作文教学研究的贡献,这就是你课题研究的价值。再次,如通过你的研究编写出了一本专著或者案例集,可供大家学习、借鉴或推广使用,那么也算是你课题的成果价值。
所以,我想,当你的课题研究进行到中后期的时候,是到了应该要思考我这个课题究竟有何价值的时候了,这就好像果农种果一样,我的果子到了成型时候,就要思考它有哪些价值?能够卖上价钱吗?课题研究也一样,你要通过反思研究的价值,反过来促进你对课题研究的修正。
许多人在汇报课题研究情况时,都会说到我的研究已经取得很多成果。什么叫成果?怎么界定成果价值?刚才我已在前面说过了。我认为,你的研究有没有成果,不是看你的资料有多重,而是看你的研究在学术上和实践效益上有没有价值。因此,在研究中,我们要从学术价值和实践效益这两个层面去思考它的价值在哪里?价值出来没有?假如还没有出来,能不能出来?我们应该怎样做,它才能出来?
以上意见,仅供给课题组参考。谢谢各位!
(根据讲话录音整理,整理者:刘台芳,经讲话者审核时,有删节)
二〇一〇年五月十四日
2.课题研究报告--《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二
1 中学体育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必要性
1.1 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客观存在
由于受遗传基因、生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中学生在身体发育、兴趣偏好、运动心态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而当前很多中学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都是标准化, 即采取标准化的教材、课时和教学目标, 忽略了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差异, 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分层教学策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实施, 要求教师要正视学生之间的差异, 在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内容安排等方面要采取差异化策略, 尤其是对于那些身体虚弱、运动基础差的学生, 要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 帮助他们实现应有的进步与成长。
1.2 分层教学法能够防止两极分化, 提高学生的整体体育水平
在分层教学模式下, 能够在班级内部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集体氛围, 促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使所有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心理素质都实现应有的提高, 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在整体的上升, 有效预防个别同学兼顾不到而出现掉队的情况。同时, 教师借助分层教学策略, 可以在体育基础薄弱学生的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评价方式, 实现更多的激励和帮助, 使这部分学生实现更快的进步与发展。
1.3 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近年来, 随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学体育教育事业也实现了巨大的进步, 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实现了应有的创新和发展, 体育教学投入持续增长。但是, 相关调查显示, 在校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重视。为了更好的满足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的需求, 中学体育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和研究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坚持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将分层教学策略进行实践和检验, 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 分差教学策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2.1 学生主体分层
中学体育教师根据班级内中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 对班级内学生的体能、体育能力、运动素质及心理素质进行综合性的考评, 并以此为依据, 将班级内学生分为A层、B层和C层三个层次。其中, A层主要是那些身体素质、体育技能和运动基础比较高的学生;B层主要是指那些身体素质、体育技能和运动基础处于中等或平均水平的学生;C层学生则是指运动能力较差、存在身体缺陷或者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后, 在教学实践中就可以针对每层学生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 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 并获得相应的体育乐趣和成功体验。同时, 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基础上, 还可以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 与分组教学策略充分结合起来。例如, 教师可以根据每层学生的兴趣爱好, 分为足球组、篮球组、乒乓球组、健美操组等, 并且每堂体育课都给每个小组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 这样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2.2 教学目标分层
在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 将学生合理的划分为对A、B、C三个层次之后, 中学教师应当根据每个层次学生的具体特征, 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使体育教学目标既要有统一也要有区别。按照中学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 课本教程规定了“三基”, 即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及基本技能, 这是每个学生都能应当达到的, 然后就是教材广度、教材深度、教学速度、深层次知识理解和高难度体育练习等教学目标的制定, 这时需要教师根据班级分层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在具体实践中, 教师可以根据A、B、C三个层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分别制定具有创新性、发展性和基本性的教学目标, 即:A层次学生选择创新性的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和运动素质的基础上, 对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拓展, 将学生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B层次学生应当采用发展性目标, 在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前提下, 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拓展;C层次学生选择基础性目标, 重点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锻炼学生的基本体育素质。
2.3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分层
首先, A层次的学生一般都是整个班级中的体育尖子生或特长生, 体育能力整体较强, 有自我表现和进一步发展的强烈欲望, 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以学生体育特长的发展和整体运动能力的提高为主线, 让学生在接近于体育实战的场景中进行锻炼和学习。例如在篮球教学中, 教师可以针对性的组织小组对抗赛, 在提高学生基本篮球技能的同时,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篮球意识和对技战术的理解能力。
其次, B层次的学生一般是班级中的中等生, 具有一定的学习潜力, 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以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主, 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运动潜能。例如“任务教学法”在B层次学生体育课堂上的应用, 能够激发学生彼此之间的积极配合和彼此鼓励,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再次, C层次的学生一般是班级中的学困生, 体育基础较差, 缺乏体育学习的自信心, 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 这时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起参加体育运动的自信心和兴趣, 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 养成参加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例如“游戏教学法”、“助教制”等教学方法的应用, 可以对C层次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学习成果进行动态化的管理, 提高学生的体育成绩。
2.4 分层评价, 全面考核
在对A、B、C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 应当在坚持全面性、合理性原则的基础上, 制定差异化的评价策略, 实现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运行潜能。例如, 对于C层次的学生, 教师可以制定以激励为主的评价策略, 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 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学生自评有效结合起来, 这样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 端正学习态度, 培养对体育的乐趣, 养成爱锻炼的好习惯。
3 结语
综上所示, 中学体育教育中分层教学策略的运用, 顺应了素质教育背景下社会对体育教育的基本要求, 符合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能够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此, 中学体育教师一定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 认真领悟分层教学策略的实施要求, 多加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体育分层教学策略的有效贯彻与实施,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在整体上的进步, 不断提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运动能力。
摘要: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体育教学承担着重要的教育任务, 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但中学生在身体上和兴趣偏好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 就必须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本文在分析中学体育教育中运用分层教学策略的必要性的基础上, 结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实践, 就分层教学策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进行理论探讨。
关键词:分层教学,中学体育,素质教育,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赵猛, 李占平, 高原.实施体育分层教学优化学生的个性品质[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3) .
[2]卓英韬.论高中体育教育现象[J].新课程 (上) , 2012 (1) .
[3]张伟民.对高中体育分层教学的若干思考[J].体育师友, 2010 (4) .
[4]“如何在体育实践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讨论与争鸣[J].中国学校体育, 2009 (7) .
3.课题研究报告--《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三
[关键词]初中语文;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60-02
[作者简介]沈艳芬(1979—),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省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袁桥初级中学,中学一级。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也强调“面向全体”的教学。在分层教学模式下,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共同提高、共同发展。那么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有效开展分层教学呢?本文将结合以往教学经验进行探讨。
一、合理分组,高效搭配
对于不同的教学模式,要采取不同的分组方法。教师要结合教学的目的及教学内容,将分层分组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针对要求较高的内容,如文言文课文《送东阳马生序》《陋室铭》的教学,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依据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进行合理分组,可分成三组,一组是理解能力较高的,一组是一般的,一组是较差的。在分组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每个组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使教学活动有针对性,提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进步。而对于那些理解起来相对容易的课文,如《往事依依》《童年记趣》等,分组可以突出互助性,成绩高低不同的可以分为一组,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可以相互帮助,不仅能融洽同学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分组学习方式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巩固知识的练习机会。
二、因材施教,分层提问
分组之后的教学,要求教师结合组内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对于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的提问难度不要太大,让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前提下,对课文有进一步的理解;而对于那些学习成绩很差的学生来说,只能提一些他们能够回答上来的简单问题,让他们在巩固提高基础知识的同时去理解课文。比如,在学习《陋室铭》这篇课文时,对于学习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问:“‘无丝竹之乱耳’是什么意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追求?”对于一般的学生可以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是什么意思?”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则可提问:“本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陋室之陋?”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回答要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学习文言文的快乐,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精神。
三、循序渐进,梯度合理
即便采用分层教学,教师也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既不能一味向“学困生”提难度极低的问题,布置最简单轻松的任务和作业,也不能一下子要求学生实现跳跃式的进步,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此,教师应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阶梯式的教学内容,引导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向教师和同学求助、不断积累等途径实现进步,既不让他们丧失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也能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在充分了解每位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具有差异化、针对性的问题、作业或课堂任务、考查策略,并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提高提问、作业或课堂任务、考查内容的难度,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激励他们向着下一个学习高度进发。
四、动态分组,激励进步
在分层教学中,学生的能力与基础是不断变化的,下一层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教师的引导,很有可能超越上一层的学生,那么就应适时使其晋升一层,而上层的学生也有可能因为思想上的懈怠、心理问题或学习方法上的偏差而落后于本层和下层的学生,这时教师应适时将其降层,通过更简
单、更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消除其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使其重拾学好语文的信心。这样一来,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会为了追求更高的层级而不断努力,教师无需一一点拨和开导就能轻松地维持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机。而除此之外,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向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教师应向每个层次的学生设立相应的学习目标,以此向学生指明奋斗的目标与方向,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动力与热情。
五、打消顾虑,积极进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为的是引导每位学生更好地学习与进步,而不是为了给学生“打标签”“分等级”。但初中生刚刚步入青春期,心理敏感、情绪稳定性差,如果教师在分层教学中使用了不恰当的方法或语言,极容易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热情,甚至使他们对学习语文产生顾虑和压力。为了消除学生们的心理压力和顾虑,使其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信心、勇往直前,教师应潜移默化地消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做好教学中的心理工作。对此,最有效的方法是,采用“分食制”的教学策略,通过划分学习小组,分配学习任务等方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就可采取分层作业的方法,向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A层学生的任务是续写或改写此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B层学生的任务是写一篇读后感;C层学生的任务是翻译全文并查找与辛弃疾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让每个层次的学生派代表来展示作业完成情况,并给予相应的肯定和鼓励,这样一来,由于分工不同,学生对分层学习少了一份顾虑,多了一份责任和热情,自然都能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六、小结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应当是面向未来、面向全体的,同时也是能够充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学习能力、个性与情感均衡发展的。在此背景下,教师只有积极创新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才能适应新课程教育背景下的新形势、新要求,而如何在同一时空下,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成为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在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心理素质千差万别的情况下,相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必然不能使每位学生都实现健康发展,乃至造成“差生更差”的尴尬局面,因此,实施分层教学势在必行。对此,教师应结合任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积极践行分层教学,关注每位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参考文献:
[1]钱琳静.浅谈初中语文教学分层管理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4.课题研究报告--《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四
一、提出问题
现代社会,阅读是一种学习能力,更是一种生存能力。通过阅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培养审美情趣,塑造伟大人格。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人类精神和灵魂的结晶,书籍在社会进步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其他任何事物无法与之媲美的。我国哲人云:“一日不读书,百事荒芜”、“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这些都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良好的素养、渊博的才学从哪里来?从阅读书籍中来。特别是中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是获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培养健全人格的最佳时期。因此我们中学生应该广泛阅读。阅读是新时代知识的革命。
教育家们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就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越早越有利。另外,阅读也是人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它可以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人们直接同中外古今大师对话,或聆听他们的教导,或与他们切磋辩驳,因此,一个人的健康成长也离不开阅读活动。可以说,任何有成就的人无不从阅读中并继续从阅读中获得知识,培养性情,汲取营养和前进的力量。加拿大一位作家在其书中写道:“阅读,几乎如同呼吸,是我们的基本功能。人离不开呼吸,人就离不开阅读。”
二、理论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启示——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学习文学,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准备好复述他背熟了的东西。一个人每走一步都会遇到生活安排的考试。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教师的责任在于教给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方法。”教师要真正地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必须扩展学生的课外学习,否则,学生的智力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课堂教学除了传授一定的知识外,还要启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启发他们跳出课堂教学的范围,到广阔的课外去阅读、研究、思考。开展课外阅读对拓宽学生视野极为重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
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已成为必须。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为能更好地贯彻这一新课标要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校将积极开展大阅读教育,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书香校园,使读书成为学生的习惯,使校园更富人文底蕴,充满智慧和生机。
三、阅读现状
我们对农村中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全面综合调查。其方式是:
1、家访。了解农村家庭的背景及文化氛围、经济收入等状况。共走访农村学生家庭120户左右。120户中80%的男家长常年在外打工,女家长操持家务,负责责任田和饲养多种家禽。共同的情况是无暇顾及孩子是否读书或读什么样的书。在节假日里,农村孩子以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为最大愿望,(闲)剩余时间是看电视或帮父母干家务,或到责任田里除草剪枝。
95%的农村家庭没有放书的书橱之类的用具。仅有5%的家庭中有存书的橱或柜之类的用具。所有书目也只是孩子用过的课本,偶尔有存课外书的,也只是旧杂志或地摊上购来的盗版书。
农村家长的文凭较低,120户中仅有5位家长是高中毕业,占1.2%,其余全是初中或初中以下的文凭,这些家长共同的愿望以考学为本,根本不了解当前的教育形势,不能正确引导孩子进行阅读。
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低也是制约课外阅读的重要因素,很多家长舍不得花钱让孩子买昂贵的课外书籍。
2、问卷调查。我们对乡镇初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0余张,收回120份有效问卷,其中有以下典型题目。
①一年中购买课外书籍的钱是多少。约75%是5元以下,30元以上的仅有5%,其余都是10元左右。购书费用的来源,大都是节省下来的零花钱或节约下来的饭钱,约有5%是父母直接给的。
②知道多少名著。85%回答是四大名著,但对其中故事情节却知之甚少,即使了解些也是在影视剧中了解到的或听别人讲述的,很少是自己读的。
③购买的课外书属于哪些方面内容。80%的同学回答是作文指导一类的书籍,即便借阅也是作文选,偶尔借本文学类的也是武打小说、言情小说等。
④有没有摘记名句或名段的习惯。50%的同学非常笼统地回答有,约有40%的同学回答在学校由老师督促做些读书笔记,只是为了应付。10%的同学回答有摘抄积累习惯。
总体现状表明,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严重不足,我们以新课程为标准,初中一年级的阅读量每天不少于200字,初中二年级的阅读量每天不少于800字,初中三年级的阅读量每天不少于1000字。而现今学生的平均阅读量每天不足500字。其次,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不强,77%的学生只选择老师推荐过或课堂上讲过的有关内容,10%的学生只为完成某次作业去阅读,这就说明学生阅读的自主性不强,阅读处于被动状态,存在着为完成任务而阅读的现象。再次,学生的阅读方法不恰当,约有20%的学生对借阅的图书只是粗粗的看一遍,收获甚小,只有30%的学生在阅读时能够做一下摘录,有一定的收获。第四,学生不会选择图书,热衷于阅读武侠、情色作品,对农村青少年有严重的危害,这与他们的经济条件,图书的拥有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家访、问卷虽然比较简单,没有深层次的问题,但重点考虑到农村中学生的知识面而确定的。通过以上调查,老师们却看到了农村教育中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想到时代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下,农村孩子的阅读资源及阅读习惯已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最突出的问题和危机。伴随着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三农问题已引起全国上下的重视,作为教育工作者倍感欢欣鼓舞,同时也意识到责任重大。
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研究的目标:
①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②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力求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自觉用“大教育”、“大语文”观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加深对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目标的认识,避免活动中的盲目性、随意性。
③通过此课题的研究,组织读书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一定的基础。
④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提高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⑤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建构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课外阅读模式。
⑥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建立浓郁的书香校园的文化体系。
2、研究的内容:
①激发学生拓展阅读兴趣,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的研究。
②探索课外阅读方法指导的策略。
③建构合理的、科学的、高效的课外阅读模式的研究。
④提高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的效率的研究。
⑤课外阅读中评价策略的研究。
五、研究的策略与方法
1、开展研究的具体方法:
①调查研究法:调查学生当前阅读水平,分析影响学生阅读水平的原因。
②实验研究法:确定实验班,较规范地进行有对比的研究。
③行动研究法:组织骨干教师结合自身及班级实际,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不断创新。
④经验总结和案例研究法:及时总结经验和典型案例,并加以理性分析、归纳。
2、实施研究的策略指导建议:
①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②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③营造阅读氛围
首先,营造学习场所的文化氛围
其次,营造良好的阅读资料氛围。
④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第一,帮助学生明确的阅读动机
第二,指导学生制定读书计划
第三,引导学生多读、多思、多记、多用
第四,以写促读,以读促写,共同提高
第五,组织阅读兴趣小组
⑤推荐适合学生的阅读书籍
⑥开展读书活动,加强激励和评价
六、课题研究步骤
1、启动阶段:2011年5月——12月,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论证,组建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组织开题会。
①筹建课题研究小组,进行教师培训,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使教师清醒的认识到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②开展调查研究(学生和老师方面),整理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综合问卷调查表,实地调研样本班级情况记载,调研总结报告(现状)分析总结报告。
2、实施阶段:2012年1月——2012年12月,开展课题研究,召开中期成果交流会,积累过程资料。
①学习有关文献,用理论指导实践,围绕课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②定期开展课题研讨活动,组织教师交流汇报研究情况,积累资料,定期进行阶段小结。
3、结题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撰写课题结题成果报告,汇编优秀成果。
①整理研究资料,总结经验,汇编成果集,展示研究成果。
②撰写结题报告,请专家鉴定,进行结题活动。
七、课题保障
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农村中学生渴望获取课外阅读的现实条件,促使农村教师树立起了强烈的责任意识,积极为农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条件。
2.充分发挥学校现有图书的作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学生的阅读需求。
3.充分利用现有的图书借阅平台,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
5.课题研究报告--《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五
开题报告
我校《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是大连市西岗区“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1. 背景与意义
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时代,它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如果不及时地、有效地解决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基于这样的形势和背景,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指出了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为贯彻《决定》精神,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课程管理、课程评价、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教师培训培养等各方面规定作了定性描述,形成了新时期课程改革的理念和策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诸方面的一次大力调整和彻底变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设。其中,教学改革是整个新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贯彻《纲要(试行)》精神,达成课改目标,落实课改理念,体现课程功能(课程体现课改理念)的必然途径。
2002年9月新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在神州大地上铺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了这次课程改革的宗旨。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又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本课题旨在改变以往“灌输式”的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发展,在知识的获得过程中造就良好积极的情感体验。做到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任务,目的在于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按照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然而,审视目前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低效、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传统的被动、单一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呆读死记、题海战术、机械操练、反复练习的做法依然制约着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搀一步,挪一步,教师是辛辛苦苦工作,不敢放松一步。学生是“容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占据讲台滔滔不绝,充分扮演“演
员”的角色,学生则充当忠实的“听众”和“看客”。这种一个教师牵着几十个学生鼻子走,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是否愿意听的“填鸭式”教法,严重忽视了天真活泼的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扼杀了学生智力潜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国内外大量研究说明,不同的学习过程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操练式学习对发展学生的高层次思维非但没有显著效果,有时甚至还有负面效果。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改变,仍然按照老一套教学,“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或者只是换一套教科书,教师的教学理念、角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考试评价制度都不发生改变,那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教学变革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一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将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必须加强课堂教学变革实验与研究,以教学研究和教育科学研究来推动课堂教学变革,以课堂教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就是我们研究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2.教学现状分析
在实施新教材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广大教师的观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维目标得不到落实,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新课程理念与教师传统教学方式的矛盾,影响了课程改革的逐步有效的推进。
因此,进行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我校的现状来看,我校西岗区的薄弱学校,主要表现在,生源差,学生家庭教育薄弱,我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借读的农民工子女,他们大部分都来自于偏远的贫穷地区,教育落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上初中以前都没有接触过英语,他们的父母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家庭教育环境跟不上。他们相对于其他孩子在起点上就落后。如何让这样的学生同样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是高水平的教育,“二等苗同样能结出一等果”能和其他学生一样成才,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教学质量来自课堂的高效率。在我们这样的学校进行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是势在必行。
二、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
1、课题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就国外研究来看,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它的核心问题是教学的效益,即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我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果的唯一指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开之际,讨论和研究如何促进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思考,我校申请了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并被列为我校的重点工作来抓。
为了了解这一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箸、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从中我发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如何组织、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有效的课堂教学的成功模式还远没有建立起来,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虽然,许多学校和教师接爱了课改新理念,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但教和学的有效性还不高。特别是缺少成功的有效课堂教学的案例研究,而且只有教师自己才适合于做这种研究,当然专业人员的参与不可或缺。也需要提炼总结出有效性教学的一套策略。所谓“策略”,即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解决具体问题的行为方式。
有效性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实施有效教学,在探索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2、对本课题理念内涵的基本解读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师生既要共同完成预定的学习目标,又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创造出高效的学习效益。二十世纪西方国家提出的“有效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1.概念界定:
① “有效”:是指教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关注的是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者学得好不好。
②“教学”:是指由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关注的是“教”学生如何“学”。
③策略研究:“策略”一词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本课题中的“策略”就是根据教材因素,学生实际而采用的艺术和方式方法。“策略研究”就是为创设学生主体活动的情景,激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由地获取知识而运用的艺术及方式方法的研究。2.有效教学的具体内容:
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要明确“教学”是如何“教”,学生是如何“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
要正确理解时间和效益的关系,教学效益并非教师在规定时间内教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多少内容。③有效教学要有明确的测量性,即评价目标。
每一时段的学习都要建立评价的目标,要让学生明确我学懂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④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种反思的意识。
要求每一位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是否还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⑤有效教学更是一种策略
要求教师对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提出系统具体的问题行为解决方式即教学策略。
3、已有的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的研究成果
(一)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间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划一目标发展,部分学生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
这里,“分层”是为了确保教学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递进”则是不断地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1)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必须变革单一的。“制度化”教学时间结构,把制度化学习时间和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教学时间的统一性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机结合起来。
(2)提高课堂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比率,综合达成各项课堂学习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按照递进嵌套的层级关系把课堂教学时间区分为分配时间、教学时间、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等不同类型,后一变量较之前一变量其时间范围逐渐由宽变窄,其与学习结果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
这就是说,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不能寄希望于大量额外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是要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和知识有效性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时间损耗,提高课堂学习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
同时,由于实用时间、学术学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模式结构、教学目标间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样的实用时间和学术学习时间既可用于较低认知水平的“题海战术”,也可用于较高认知水平的学习。
因而,还应把课堂教学时间的分配与教学目标、内容等因素联系起来,注意科学分配以不同教学组织形式完成各种认知的、情感的、技能的等课堂教学目标任务的实用和学术学习时间。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综合、全面、高效地完成培育新人的各项任务。
(三)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加强学习策略.教学知识掌握过程实质上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都认为,教学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认知结构)和如何有效运用这些知识加工所面临的学习材料(学习策略)。
因此,优化学生认知结构和加强学习策略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1)动态协调教材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的关系 只有当这三种结构形成内在的协调统一,才能使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将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为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的方式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把全班个体学习、成对学习、小组学习和全班统一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更适于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
(2)加强学习策略教学 学习策略种类繁多,其主要内容包括理解和保持知识的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应用知识解题的问题表征策略、具体求解策略和思维总结阶段的反思策略,以及掌握知识过程中的自我监控等元认知策略。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科实际,通过分解练习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三、课题研究重要性和意义
新课程主张以人为本,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追求教学整体效应和最大价值,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角色体验中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活动热情,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通过多层次的师生互动,彻底改变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确立学生的人本地位,通过学生自主能动的学习,使所有学生有效学习,以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标,这正是本课题的理论和实践上最具有意义的地方。
学校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必须要减负增效,这就触及到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一主题,即教学要有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有一个感知、理解、记忆与迁移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有效教学,要珍惜学生在教学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认识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是教师最大的失误,让45分钟分分秒秒都产生效益。这要求学校领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掌握最佳的教学方法,选择最佳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真正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因此,进行历史中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与方法、原则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形成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初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2)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3)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4)研究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使之行之有效,构建相应有效教学模式;
(5)结合我校实际,进行教和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大面积提高本校教和学的效率。
2.研究内容:
(1)影响课堂教学学生有效学习行为的因素分析。
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
(2)教师有效教学和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与策略的研究。
针对师生低效教学行为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对学生而言,学生有效主动参与的策略,主要有探究、合作、活动策略。对教师而言,主要有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价策略等。
3.研究方法:
(1)文献借鉴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情报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有效教学策略实施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实验过程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发展,为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
(3)对比实验法。在同年级平行班中进行对比实验,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设,搞好包括分层教学、综合活动、有效测试等实验设计和实施。同时记录学生学习方法及其成效,并及时进行必要调整,随时总结改进提高。
(4)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
4.研究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丰富理论,提倡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紧密结合,积极参与。(2)发展性原则。一切有效教学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均以学生积极的终身的发展为前提。
(3)整合性原则。新课改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论(如认知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进行整合、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整合等。
(4)主体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5)可操作性原则。有效教学策略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这是教学策略属性的本质规定。
5.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拟用五年时间(2005年9月——2008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和准备阶段):学习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开展活动的方案,进行策略和理念内涵的研究,梳理有关理论,调查分析总结已有的有效性教学经验。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上课以及实践活动,实验总结具体的有效教学策略和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收集整理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进行研究。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的专集,进行课题总结、验收。
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是相互交叉进行的,只是各有侧重。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和研究方案,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学习与积累,努力寻求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通道。
课题研究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它需要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点点滴滴数据、信息、经验。为此,我们课题组设计了《课题研究活动记录》,要求课题组成员围绕研究课题,设立本学年或本学期研究的子课题,并围绕自己研究的子课题积极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努力开展教学实验活动。在《活动记录》上记下每次学习、活动的内容,并反思自己实验过程中的所作所为,总结归纳有关数据信息,从而为期末撰写教科研论文积累一批翔实、有价值的素材。在这些活动记录中,既有理论学习的记录,又有实践印证,还有各课题组成员的心得体会,它不仅将各课题组成员的思维导入深处,同时也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向更高的台阶迈进。
(2)关注过程,求真务实地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每学期初的理论学习之余,我们要求每个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组内推出一堂实验课,并及时落实人员、上课时间。每次上课之前,子课题成员集体备课,各子课题成员准时认真听课。上课后根据本课题研究主题和《课堂教学评价表》实事求是地评议。评议中,课题组成员在探讨过程中相互取长补短,探索规律,获得了共同的提高。
(3)加强反思,对研究情况进行事实求是的评析、总结。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中逐步走向完善的。我们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产生新的问题,不断琢磨、推敲。在申报本课题后,我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对方案进行了论证,使其更趋科学合理而富有研究价值。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对照新课程标准,在本课题研究中及时调整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平时,在教学中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实验经过,善于发现本课题研究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与他人合作解决,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及时撰写下来,形成教学案例、论文。
五、实施课题的保证措施
1、精选课题组成员,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网络。
2、充实教育资源库,设立“教科研”专柜。
3、加强理论学习、观摩与研讨、对话与交流制度。
六、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整理学习笔记,撰写相关论文和各种报告。
2、编写有效课堂教学实验报告和案例。
3、形成研究报告。
主要参考资料:
1、陈厚德,《有效教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2、胡捷利、杨扬,《关于有效教学策略思想的阐述》,《教育研究与实践》
3、李康,《教育策略及其类型探析》,西北师大学报
4、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中国教育学刊
《中学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大连七十一中学
6.课题研究报告--《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六
科研课题实施计划
北厂小学课题组
一、指导思想
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2000——2010年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指出了要建立评价指标的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强调建立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评价目的,需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美术课程评价理念与评价方式。反对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我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方式的多元方式。重视学生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如何解决问题的。因此评价不应该过于看重于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及作品的优劣,而应强调对评价对象人格的尊重,强调人的发展,特别关注学生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及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采用形成性评价的方式,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同时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才华、努力创新。
二、研究目标
1、建构多元化评价的操作方式方法(等级评价、展览评价、评语评价);
2、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展示生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三、研究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学评价观要由竟争本位、分等排序为核心的评价观转向经人的发展为核心的评价观。评价观是教育观的反应,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决定产生什么样的评价观。通过尝试等级评价、展览评价、评语评价等方式的研究,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让学生用绘画的方式展示生活、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
四、研究步骤与具体工作
第一阶段从2013月开始,在北厂小学选取五(1)班进行试点; 实验前先对课题实验的教师进行培训,明确实验的目的意义,探究多元化评价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实验中每学期组织课题实验的教师进行交流总结,撰写论文,收集典型问题讨论及较好的组织方式。(1)制定和论证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组建教育科研组,负责课题的组织学习和实施;(3)收集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培训;
第二阶段从2013始,在北厂小学先4—6年级各一个班,进行对照实验;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分类指导工作;
(2)全面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工作;(3)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适时作出调控。
第三阶段从2013年3月开始,在北厂小学所有班级中推广实验。(1)整理、分析各项资料;(2)撰写专题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3)组织课题成果鉴定。
科研手段:采用调查、分析、研究、总结的科研手段。课题组、项目组人员分工: 组 长:王静 副组长:王建萍
7.课题研究报告--《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七
[关键词] 农村初中;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策略;思考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类型而分群体选择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分层教学的原则是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经过笔者多年数学教学实践体会到,选择分层教学,能促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帮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
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1. 把握学情,动态分层
学生学习的差异首先表现为学习能力的差异.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思维灵活,逻辑推理具有系统性、顺序性,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强;有的学习能力则显得一般;而有的思维水平较低,感知、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较差,错误多. 如果我们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差异的客观存在,往往会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而有些学生“吃不了”的现象. 长此以往,“吃不饱”的学生慢慢会失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吃不了”的学生慢慢会丧失数学学习的信心. 因而,每当接手新的班级,通过一个阶段的接触了解,笔者都会根据所任班级学生的智力、学习基础和学习态度等,把学生大致分成三个层次:A层:基础、智力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成绩欠佳;B层:基础和智力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学习成绩中等左右;C层: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学习成绩优秀. 当然,这样的分层,不向学生公开,只有笔者自己教学时心中有数,教学时有针对性就行了. 不向学生公开,还可防止成绩较好的同学自满,成绩较差的同学自卑,尽量保护学习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 然而,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体现在有时通过某段、某一章节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也有明显变化. 因此,对这些学情应该把握,随时注意学生学习层次的变化,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日本教育学博士佐藤学指出:“学校的责任与使命在于不让一名学生掉队,保障每个学生的学习权利,保障每个学生都得到高质量的教学. ”因此,为更好地实施分层教学,我们要掌握所教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及家庭情况等信息,同时,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不断进行调整,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挖掘他们学习的动力源.
2. 分层对待,激发潜能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每一位学生(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潜能,教师的教学要有利于发展与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要为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置“跳一跳就能把果子摘下来”的教学目标和任务,为他们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展提高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系统处于不同层次的激发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不断向高一级目标迈进. 因此,在教学中,笔者依据学情分层对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制定有层次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因此,在备课时,笔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好各层次学生的层次目标. 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笔者制定了如下的层次教学目标:A层:能记住勾股定理,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B层:能掌握勾股定理,并能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稍微复杂的问题;C层:能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并能用勾股定理去解决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问题. A层教学目标是基础性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而且是可以达到的目标,即共同目标. 对A层次的学生,侧重于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自信心,达到A层教学目标要求;对B层次的学生,增强学习动力,在双基的基础上拓展对知识的理解及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达到B层教学目标要求;对C层次的学生,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侧重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达到C层教学目标要求. 层次学习目标的制定,使笔者进一步对立面向全体学生的观念,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发展,并能依此差异组织教学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享受学习的成功.
设计有层次的课堂提问. 我们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及学情,设计一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相匹配的问题,使每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有所收益.
例如,在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时,笔者设计如下的问题:
(1)填写表1:
在学生观察表1后,提问:上述方程的根与系数有什么关系?当二次项系数不为1时这个关系是否还适用?
(2)填写表2:
在学生观察表2后,提问:上述方程的根与系数有何关系?
(3)你能猜想出方程ax2+bx+c=0(a≠0,Δ≥ 0)的两根之和与两根之积分别是多少吗?
(4)请你用数学语言表达这个规律.
重视有层次的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课堂练习,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但数学课堂练习要有一定的知识层次性,让学生在解答这些练习中,逐步领悟数学知识,掌握规律,形成技巧.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选择或自己编写的课堂练习题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本题. 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属模仿性、基础性练习. 第二层次:提高题. 在基本题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检查学生掌握新知的运用能力. 第三层次:综合题. 将新知识融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nlc202309081027
布置有层次的课后作业.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作业观认为:作业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个体差异,要针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设置难易、数量、内容、形式等不同的作业,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层完成,以满足各个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例如,在学习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后,笔者设计了如下作业:
(1)由长为6,8,10的三条线段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2)如果三条线段长a,b,c满足a2=c2-b2,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3)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为a=m2-n2,b=2mn,c= m2+n2(m>n,且m,n是正整数),以这三条线段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笔者要求A层次的学生完成第(1)题,B层次的学生完成第(1)题和第(2)题,C层次的学生完成全部题目.
对症下药,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差异,量身裁衣,更好地因材施教,让分层教学可实施,可操作,可监控;对症下药,既照顾了学生的差异性,又激发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体会进步的喜悦.
3. 尊重个性,多元评价
学生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标准,学生的发展本身就是多样化的. 由于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生理条件、遗传基因等因素,学生在发展程度和发展方向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机会是同等的,而发展方向却可以是有差异的. 差异的标准是多样化的,而不是单一的,以差异发展为核心的差异观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过去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任课教师评价为主,常常是单元结束的成绩评价和学期结束的总结评价. 这样的评价手段单一,缺少过程性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 在实施分层教学中,我们必须用发展、过程和多元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能让那些学习基础差、在课堂上遇到困难的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笔者一般通过口头表扬、眼神的赞许等语言或体态肯定这些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笔者重视过程评价,让评价无处不在. 在学生回答问题正确或敢于回答问题,笔者及时给予鼓励;当学困生有了进步,笔者不吝啬表扬. 久而久之,学生了解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唤起了潜藏的学习激情,求知欲也越来越强. 当然,这种评价,笔者做到不空泛,让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里;另外不泛滥,点评精辟到位.
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思考
通过多年来在初中数学实施分层教学,笔者深深体会到以下几点:一是虽然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智力与能力等多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每个学生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成长的人,有尊严的人. 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不急功近利,实行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与发展. 二是在实施分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更要正视这种差异,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差异资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间的合作意识,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是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对动态的层次,不断反思和修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测试的评价机制等,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弘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和因材施教. ”在实施分层教学中,笔者遵循新课标理念,有收获,也有惊喜,但更需要笔者对分层教学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与研究,让数学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8.课题研究报告--《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八
章 来源
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枝江三中高中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当前我校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和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形式化和低效化的现象,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校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直以来,我校英语教学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学实践和教学结果,而忽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重视对学生双基的落实,而忽视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重视应试教学,而忽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为改革我校英语教学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新教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我校教科室统一规划,落实《枝江三中教育科研规划纲要》,参照枝江三中“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这突出表现在: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整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舒张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象的,也难以企及的。用参加课改的教师自己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传授,我们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在学的过程中有什么样体验。”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因为它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了实处。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科学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是否有效并非依赖于完全客观地标准来判断,实际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它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
(2)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而教学的“效”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
(3)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优化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有效教学强调时间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又反对绝对量化或过于量化,而且将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有效教学必然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在这四个理论的支撑下,我们把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界定为立足于农村高中学科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农村高中学校的教育环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上取得突破,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第一,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和学习上的帮助。教育界著名的“期望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将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英语学习能力不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这是促使这部分学生逐步产生较高的自我期望值的前提。还要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懂得,虽然成功是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但也并非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要想成功,除了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外,还必须打下坚实的科学知识的基础。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授业”和“传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做拔苗助长的事情。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认为,任何人在开始生活的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学习能力不强和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会造成这一部分学生的自卑,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起这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第二,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智力是什么?我国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能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组成,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智力的实质反映出个体准确地、有效地加工情绪与情感信息的水平,是情感与理智(包括认知)协调的结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ardner则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学校里根本没有所谓“差生”存在。美国人类行为学家、心理学博士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认为情感智力其实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二是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的能力;四是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五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说,情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与认知、热情相随相生、与需要、动机、信心和兴趣等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并非母语的英语的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注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及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情绪能力,培养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带动学习,以促进其多维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赞扬为主”和“以批评为辅”的办法。“以赞扬为主”指的是受到老师的经常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进一次提高和完善个人的多维智力及综合能力。
第三,如何使传授语言知识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于英语是高中学生的一门核心学科课程,所以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以“教”为出发点,过多地注重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对词汇的背诵记忆和对语法规则的掌握理解,恰恰忽视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忽略了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际。这样一来,使得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学”。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教学方法只有“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的教学方法或理念。“任务型”教学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采取“任务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学习的乐趣。“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是:转变教师角色,重视学生主体性;突出任务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创设生动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注重全员发展。很多教学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
第四,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在我们的周围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原因,一是因为这位教师的课讲得有滋有味,二是因为这位教师对学生非常关心。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便容易学好这位老师教的课。加上这位老师的课再讲得好,他的学生便容易普遍出成绩。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的认识活动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因此,只有真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实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不仅指“传道授业”的本领,还包括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本领。每上完一节课,都不仅仅是学生经历了一次新的学习历程,同样也是教师经历了一次新的教学历程。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体现人文关怀,如何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呢?笔者认为,只有走进学生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必然能够做到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新鲜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更新、更美的境界中愉快地学习。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同样是对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与学生相处得和谐、融洽,不仅有利于情感的沟通,加深师生之间彼此的理解,而且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如何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课前十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一些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倘若教师只知道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的气氛,因而对知识也就毫无兴趣可谈,也就更谈不上学习的轻松。无数例证表明,营造一个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使师生的情感交融,还能使师生双方都感觉到教与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一般来说,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创设思维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愉悦感;二是在讲授中,运用多种技巧使学生获得愉悦感;三是通过大胆的、合乎情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使学生获得愉悦感;四是引入竟争机制,通过学习的成功获得愉悦感;五是开展合作性学习和任务型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第六,如何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意义:
第一,促使教师增强素质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引导教师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第二,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法指导、更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及健康丰富的情感。
第三,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
四、研究内容、重点
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教”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内容主要有:教学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反思策略(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
(二)研究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开展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有效训练练习的研究,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学校的有效评价体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通过建构农村高中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标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研究有效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重点 :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研究如何让学科课堂富有个性,使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充分发展;难点是如何引导教师建立新课程观念,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脚踏实地地落实实验步骤,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策略
研究的思路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高中生应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掌握学习方法,有较好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能力,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融会整合英语知识的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形成富有个性的英语学习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要端正态度,坚定信心,以高涨的热情冷静的头脑面对课改,除传统之弊,兴课改之利,具体措施:
(一)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继承传统优秀教法。
(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三)重视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合理使用现代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实效。
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三年的实验研究
1.准备阶段: 2009年9月~2009年12月,在高一一年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新教材的特点,进行现状的分析,确立研究方案。研究人教版教材体例与英语课堂教学指向之间的关系。
2.实施阶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课程改革中具体实施,实践探求,总结分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重点研究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效果评价,总结交流,论文结集。
研究的策略:
1.比较法:比较旧教材体例与人教版教材体例的差别
2.调查实验法:实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调查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比较,然后进一步完善。
3.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便因材施教。
4.文献借鉴法:借鉴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支撑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研究过程。
六、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改变以前只是被动地听讲,做题的习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独立探索、积极体验、协作学习等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提问、思考、交流,课堂气氛要明显比以前活跃,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
2.教师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构建新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本课题属于学校“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分课题)隶属于学校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的管理。本部分课题由英语二级子课题组成,二级子课题由英语教研组管理。二级子课题由实验教师承担实验,所有文字材料均须向教研组和教科室报送电子文稿。英语一级子课题组信箱:x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枝江三中高中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当前我校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但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和领会不到位以及由于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形式化和低效化的现象,故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校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直以来,我校英语教学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学实践和教学结果,而忽视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和研究;重视对学生双基的落实,而忽视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重视应试教学,而忽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为改革我校英语教学与新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现状,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实施新教材,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即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我校教科室统一规划,落实《枝江三中教育科研规划纲要》,参照枝江三中“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验方案,特制定本方案。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这突出表现在:1.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和过程有机整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2.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对人的情感和道德的普遍关注是舒张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所难以想象的,也难以企及的。用参加课改的教师自己的话说:“现在的课堂不能只有知识的传授,我们还要关心学生是怎么学会的,他们在学的过程中有什么样体验。”这实在是了不起的进步,因为它把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落到了实处。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教学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科学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教学是否有效并非依赖于完全客观地标准来判断,实际上对教学有效性的判断是一个价值负载的活动,它取决于人们的教学价值观和教学目标观。对教学目标的不同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有效性的不同判断。
(2)有效教学旨在促进学生的学习。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一整套为促使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策略。有效教学的着重点在于“有效”,而教学的“效”则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上,体现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上。因此,判断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学习。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承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
(3)有效教学呼唤效益意识。优化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强调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底线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有效教学强调时间合理而充分的利用,追求有限时间内学生发展的最大化。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又反对绝对量化或过于量化,而且将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工作表现。
(4)有效教学需要反思与创新。有效教学必然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有赖于教师持续的反思与探究。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创造精神,也需要教师具有经验意识,从经验中学习,形成自己的实践智慧。
在这四个理论的支撑下,我们把高中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界定为立足于农村高中学科教学实践,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农村高中学校的教育环境,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系统借鉴、整理、选择教学经验,对成功的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在有效的教学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教学评价策略上取得突破,形成有效教学策略体系和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三、研究目标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第一,如何对学困生进行心理上的指导和学习上的帮助。教育界著名的“期望效应”实验,证明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态度和评价将对学生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对那些英语学习能力不强、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值一定要适度,这是促使这部分学生逐步产生较高的自我期望值的前提。还要让这部分学生真正懂得,虽然成功是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的,但也并非努力了就一定能成功;要想成功,除了必须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外,还必须打下坚实的科学知识的基础。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善于“授业”和“传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做拔苗助长的事情。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阿德勒认为,任何人在开始生活的时候都具有自卑感。学习能力不强和学习成绩不理想,往往会造成这一部分学生的自卑,因此教师一定要树立起这一部分学生的自信心。
第二,如何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智力是什么?我国学者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能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组成,其中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智力的实质反映出个体准确地、有效地加工情绪与情感信息的水平,是情感与理智(包括认知)协调的结果。美国著名心理学家Gardner则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学校里根本没有所谓“差生”存在。美国人类行为学家、心理学博士丹尼尔·古尔曼在《情感智力》一书中,认为情感智力其实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了解自己情绪的能力;二是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三是自我激励的能力;四是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五是维系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因此说,情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非智力因素,是学习和工作的内驱力,是沟通师生关系的桥梁。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与认知、热情相随相生、与需要、动机、信心和兴趣等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注重情感因素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因此,英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对于并非母语的英语的接受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注意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及语言表达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控制情绪能力,培养学生以良好的情绪带动学习,以促进其多维智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赞扬为主”和“以批评为辅”的办法。“以赞扬为主”指的是受到老师的经常表扬,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使学生自觉自愿地进一次提高和完善个人的多维智力及综合能力。
第三,如何使传授语言知识与“任务型”教学相结合。《新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于英语是高中学生的一门核心学科课程,所以一直以来教师在教学中都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以“教”为出发点,过多地注重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过多地强调了学生对词汇的背诵记忆和对语法规则的掌握理解,恰恰忽视了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特点、智力特点和思维特点,忽略了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用来交际。这样一来,使得英语课堂教学基本上体现的是教师的“教”,很难体现出学生的“学”。能够改变这一现状的教学方法只有“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的教学方法或理念。“任务型”教学关注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生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采取“任务型”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感受学习的乐趣。“任务型”教学的特点是:转变教师角色,重视学生主体性;突出任务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创设生动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注重全员发展。很多教学实践证明,“任务型”教学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效果是明显的。
第四,如何体现人文关怀,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在我们的周围往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教师深得学生喜爱的原因,一是因为这位教师的课讲得有滋有味,二是因为这位教师对学生非常关心。学生喜欢这位老师,便容易学好这位老师教的课。加上这位老师的课再讲得好,他的学生便容易普遍出成绩。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人的认识活动伴随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当情感因素受到压抑时,人的自我创造潜能就得不到发展和实现”。因此,只有真正尊重和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其实教学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不仅指“传道授业”的本领,还包括了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本领。每上完一节课,都不仅仅是学生经历了一次新的学习历程,同样也是教师经历了一次新的教学历程。那么如何在课堂上体现人文关怀,如何运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内在发展动力呢?笔者认为,只有走进学生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必然能够做到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新鲜的生命活力,让学生在更新、更美的境界中愉快地学习。加强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同样是对英语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与学生相处得和谐、融洽,不仅有利于情感的沟通,加深师生之间彼此的理解,而且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第五,如何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课前十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开展一些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倘若教师只知道在课堂上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地位,没有什么轻松、愉快的气氛,因而对知识也就毫无兴趣可谈,也就更谈不上学习的轻松。无数例证表明,营造一个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不仅能使师生的情感交融,还能使师生双方都感觉到教与学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一般来说,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创设思维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愉悦感;二是在讲授中,运用多种技巧使学生获得愉悦感;三是通过大胆的、合乎情理的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使学生获得愉悦感;四是引入竟争机制,通过学习的成功获得愉悦感;五是开展合作性学习和任务型学习,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
第六,如何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研究意义:
第一,促使教师增强素质教育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引导教师强化教学目标意识,克服教学的随意性。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第二,开发非智力因素,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法指导、更新教学手段。为学生打好英语基础。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方式,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及健康丰富的情感。
第三,构建科学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
四、研究内容、重点
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教师的有效教学策略。以教师有效的“教”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内容主要有:教学准备策略(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利用、开发与整合、教学行为选择的研究);教学实施策略(主要教学方法、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媒体);教学评价反思策略(做好教学后记、教学案例和教前反思的研究)。
(二)研究学生的有效学习策略。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开展有效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有效训练练习的研究,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完成知识的建构,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研究学校的有效评价体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评价改革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要通过建构农村高中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标准、学生有效学习评价标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研究有效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研究的重点 :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研究如何让学科课堂富有个性,使学生学习成绩得以提高,个性得以充分发展;难点是如何引导教师建立新课程观念,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现象,脚踏实地地落实实验步骤,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
五、研究的思路、过程与策略
研究的思路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高中生应该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掌握学习方法,有较好的阅读鉴赏、表达交流能力,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融会整合英语知识的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形成富有个性的英语学习方式。
在研究过程中要端正态度,坚定信心,以高涨的热情冷静的头脑面对课改,除传统之弊,兴课改之利,具体措施:
(一)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继承传统优秀教法。
(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三)重视英语课程资源的开发,合理使用现代媒体,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实效。
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将进行为期三年的实验研究
1.准备阶段: 2009年9月~2009年12月,在高一一年的基础上,比较分析新教材的特点,进行现状的分析,确立研究方案。研究人教版教材体例与英语课堂教学指向之间的关系。
2.实施阶段: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课程改革中具体实施,实践探求,总结分析,资料积累,撰写论文。重点研究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总结阶段:2013年1月~2013年6月,效果评价,总结交流,论文结集。
研究的策略:
1.比较法:比较旧教材体例与人教版教材体例的差别
2.调查实验法:实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调查课堂教学的效果,进行比较,然后进一步完善。
3.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就是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人而具体研究的方法。个案研究的对象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个别团体或机构。前者如对一个或少数几个优生或差生进行个案分析,后者如对某先进班级或学校进行个案研究。个案研究一般对研究对象的一些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也就是所谓“解剖麻雀”的方法。同时个案研究不仅停留在对个案的研究和认识的水平上,而且需要认识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提出一些积极的教育对策,以便因材施教。
4.文献借鉴法:借鉴教育理论和教改发展动态,支撑构建本课题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5.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研究过程。
六、预期研究成果
预期研究成果:
1.通过实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改变以前只是被动地听讲,做题的习惯,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独立探索、积极体验、协作学习等方式,使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学习、提问、思考、交流,课堂气氛要明显比以前活跃,学生的知识面更加广阔。
2.教师在教学中方法更加灵活多样。构建新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准确体现高中英语课程的价值追求,让高中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本课题属于学校“农村普通高中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的一级子课题(分课题)隶属于学校课题实验领导小组的管理。本部分课题由英语二级子课题组成,二级子课题由英语教研组管理。二级子课题由实验教师承担实验,所有文字材料均须向教研组和教科室报送电子文稿。英语一级子课题组信箱:v教科室信箱:b
本课题组织管理采用各级分管制
一级子课题负责人:谢保宜负责分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管理好各个子课题的正常活动。
二级子课题承担人:负责每个子课题的正常开展,并作好本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c教科室信箱:c
本课题组织管理采用各级分管制
一级子课题负责人:谢保宜负责分课题研究工作,并组织管理好各个子课题的正常活动。
二级子课题承担人:负责每个子课题的正常开展,并作好本子课题的研究工作。
ww w.Y k j.CoM文9.课题研究报告--《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 篇九
一、课题的提出:
传统的班级授课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的出发点并不是完全针对和适应每一个具体的学生的,普遍出现“同内容、同进度、同目标要求、同评价标准”等“一刀切”作法,根本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严重防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致使优生“吃不饱”,学困生“难消化”,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因而感到课堂是那么的乏味,进而厌恶课堂。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常常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忽视意志的锤炼,忽视价值观的形成,这对学生的自觉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十分的不利。
那么,课堂教学是不是就钻进了死胡同,无路可走了呢?不是!我们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班级授课仍将是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而在班级授课中实施“分层教学·小组合作”的方法,把班级教学、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扬其长而避其短,即能最大限度地克服过去班级授课制中的种种弊端,又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最充分的发展,使“不同的人学到不同的知识”、“人人都学到必需的知识”。
二、课题界定
所谓分层教学法,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智力、非智力等因素,运用模糊学的方法,把全班学生分为短期性的(即处于发展变化状态而短期内又相对稳定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群体学生的差异,区别对待地制定分层教学目标、设计分层教案、采取分层施教、进行分层评价,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所谓全体发展,就是全班每一个学生个体均能在原有的不同基础上得到相应的最好的提高和发展。
三、理论依据
1、因材施教原则。我们通过大量调查,发现造成学困生的最主要原因不在于智力,而是在于知识迁移过程中日积月累造成的断链与破网。布鲁姆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时间与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能够学习一门学科,并达到高水平的掌握。”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因个别学生之材施教,尽量缩小学习新知识前的“认知前前提能力差异”,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提高个别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性的“情意前提特征”,提高教学质量将会有切实的保证。2“最近发展区”原理。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通过在他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跳一跳,摘到桃”。让每个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以“成功”来激励自己,发挥求知的“内驱力”(内驱力是一个人成功的首要因素)。
四、研究目标
1、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在不同基础上得到提高与发展。
2、形成一种便于操作的分层区别教学的模式。
3、通过好、中生的相互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创新能力。
4、通过对学困生的直接教学和个别辅导,消灭“陪读”现象,更好地补差、防差,实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素质教育要求。
5、通过分组区别教学的教改实验,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他们驾驭教学的水平,和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五、研究内容
1、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调研成绩,和对学生的能力素质鉴定为依据,把班内学生分为好、中、“差”三个群体,一般比例为:3:5:2左右。然后以相邻前后4人一组。为消除“标签效应”和“差生”的自卑心理,分组可以是显性的(征得学生及家长同意),也可以是隐性的(只告诉学生本,甚至连其本人也不告诉)。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分组都是相对的,并非一成不变。要通过施教,根据学生实际,有层次间的升降变迁,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
2、教学2.目标分层
改变以往教学目标要求划一的状况,针对同一班内不同层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具体可分为:(1)最低限度的课程标准,教材要求。(2)标准、教材的全部基本要求。(3)对课程标准、教材基本要求的适当提高、加深。鼓励不同层次学生在达成本学习领域共同性目标后,选择高一层次的目标进行学习,用不断递进的分层目标来引导和要求学生,使教学要求和学生可能性的关系,始终处于动态协调之中。
3、教学过程分层
改变传统班级授课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合——分”式教学结构,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双有兼顾各组的“分”。保证在一节课内既有统一的讲解、答疑、矫正、小结,也有分组的教学、自学、合作学,还有分层次的练习和个别指导。
4、练习作业分层次
不同组别完成不同程度的作业,A组学生完成基本题,B组学生完成基本题加综合题,C组学生在此基础上再加上一些有利于思维发展,培养能力的提高题。对同一道题目,也可以有不同的要求。练习中,教师要鼓励并创造条件让低层次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体现弹性,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同时,教师要不断巡视,把握信息,并作个别点拨和矫正。
5、评估测试分层
为了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考试的评价功能,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帮助各层次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之以学为乐,不断进取,积小成为大成。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考查中,学困生做基本达纲题,中等生加试综合题,优等生再加试提高题,让各组学生在考查中充分发挥各自的水平和能力。
六、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9年2月,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收集资料。
(二)实施阶段:2009年2月-2009年9月(1)拟定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计划。(2)选择实验班、组,全面开展,教学模式研究。(3)做好实施过程的指导,反馈工作。(三)总结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6月(1)汇总所有资料和研究成果。(2)撰写研究报告。(3)巩固研究成果,并做好后继研究工作。
七、研究前准备
1、必须正确对待学生的反复现象,绝不可气馁、灰心或放弃教育,而要理解学生,允许他们反复,然后找出反复原因,因势利导,使他们在反复中得到教训,克服反复,巩固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农村初级中学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研究》】推荐阅读:
中学校本小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9-24
初中英语情景教学方法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07-14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课题上半年研究总结06-20
《小学高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解题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09-16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课题研究方案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