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共11篇)
1.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一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教育论文
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是成人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职能之一,是成人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保障一直是以外部质量监控发展为主,主要方式是教学评估;教育系统内部质量保障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成人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障。为全面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构建系统的、科学的、有效的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与外部监控相统一的,以内部文化自觉为主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施教学质量的全面管理,促进和保障成人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建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是成人高校应该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制约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因素分析
我国的成人高等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成人高等教育事业为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却一直不能令人满意,也遭到不少非议。
1.教学过程监控失衡
教学监控往往偏重于课堂教学,而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监控不力、检查不到位,忽视了对执行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监控;对教师教学活动监控较严格,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控较松弛;偏重于对学生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缺少规范的制度和办法。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还不够完善、系统和规范,缺乏全员参与和系统的教学质量管理。
2.教学质量意识淡化
成人高校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大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现成模式,对成人高教的社会性、职业性、实用性和对象性等特点不能很好地把握,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一些成人高等教育机构由于受到狭隘的、片面的功利主义教育质量观的影响,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质量管理和教育对象的满意度以及监控评估体系的建立。大多数成人高校的教师都承担了普通高校繁重的教学任务,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教学工作上,不能够很好探讨成人教育的内在规律,仅仅把成人教学当做一项临时性任务来完成。目前,教学质量管理成了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缺乏从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培养目标的要求出发的全面质量管理与监控;只重视学校教学科研人员和课程的质量,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学术环境与校园文化质量的建设;教学质量监控流于形式,往往停留在表层,使教师和学生对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缺乏积极性和认同感。
3.教学管理不到位
教学计划的制订、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与教材建设等条件跟不上现实的要求;教学计划的随意性、教学实施的主观性、评价手段的单一性十分明显,理论与实际内容脱节。同时,注重理论传授,忽视了技能培训;注重教师主导,忽视了学生主体;成人高校普遍存在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针对性、操作性不强,没有反馈制约制度,有些制度没有严格执行,听之任之的问题。
4.职责不明确
成教管理部门与各院(系)之间的职能界定不清,职责分工不明,沟通与协调不畅,对学员要求不一致;成教管理部门与教学站点之间,往往受到办学主客体双方主观意愿驱使,有制度但落实不到位。所有这些严重影响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
5.重视外部教学质量监控,忽视内部教学质量监控
对教学监控与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缺乏快速反应、及时反馈、跟踪验证和有效解决的`措施。对发现的教学管理问题往往得不到及时处理和整改,使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流于形式。常常只是发现了问题,但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更没有限期整改或整改后检查。
6.成教学生动力不足
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生,其出发点大多仅仅是“混”得一纸文凭来为其职位的晋升增加筹码,而非真正想从理论上提升自己。一些学生讲的是考试分数、追求的是大学文凭,内在素质提升的动力不足;加上许多单位支持力度不够甚至采取经济手段阻挠学生脱产学习,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由于思想认识错位、动力不足和工学矛盾,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教学质量。
上述分析表明,要从根本上解决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问题,教学管理监督与检查工作应在整个成人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从严格管理的角度看,仅仅靠“人治”不行,还必须建立与外部质量监控相统一的“评教、评学、评管三位一体”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横向上建立“教”、“管”、“学”三方监督机制;纵向上建立上级职能部门、学校管理部门、督导小组和教学管理人员的“三方监督机制”,使重视质量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从而达到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
二、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由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对于教学工作的实施是一种全方位、全程性的质量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转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并具有鲜明的导向性,这就要求把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不仅仅作为一项行政工作看待,而应把它视为一项科学行为。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而且其中有一部分是很难用量化指标来衡量。质量监控体系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将监控对象、实施方法、实施机构、参照标准加以整体地分析综合,构成一个封闭而通畅的回路,从而保证质量监控的有效运行。因此,在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方法上应注重科学性,使定量监控和定性监控互补,并采用多渠道监控的方法。
2.全面性原则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全面”作为指导原则,实行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教学是教育过程的核心任务,也是学校的基本职能之一,影响教学的因素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在制定教学质量监控方案时,必须对各种要素通盘考虑。其次,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对整个行为进行监控,从师生的教、学准备,到实际教学的开展,再到对教学过程的考核等各个环节都必须纳入监控的视野中。再次,影响教学的因素还包括学生以及与教学工作相关的教辅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他们不仅是管理和监控的对象,同时也是实施监控的主体。教师有义务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考核,学生也有权利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正常的测评和评价,教学管理人员在管理相关事务的同时,也成为师生共同评价的对象。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必然使每个部门、每个教师、每个学生的相关情况都置于较为严密的监督和调控之下。如果相应的制度和措施跟不上,有可能出现学校及管理部门的职工不能达成共识。因此,要充分调动全体职工的积极性,重视教学质量,树立没有全面的质量管理就没有整个教学工作水平提高的大局意识,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严格把好每一道质量关,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3.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就是在制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过程中,根据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质量标准,并依据学校的发展及时调整监控指标体系、监控方法等,使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具有可行性。既要体现全面监控思想,又要满足经济适用、便于操作的要求,保证体系思路清晰、程序简单、便于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作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需要引进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将理论融于实践中,立足于现实。
三、建立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构思
1.健全教学管理组织机构
从学校、各(教学点)到中介评价机构,都要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负责。学校要通过专门负责成教的部门,对成教工作作出总的计划和规定,推选教学督导,成立教学管理工作小组,全面负责教学检查、质量评估工作;学校下属各院(系)也要有专门负责成教工作的办公室,来选派成教师资队伍并加以培训以保证其质量,成立专业的教学评估小组严把教学质量关;各(教学点)要有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负责教学质量的评价与反馈。中介评价机构,主要是建立成人高等教育的社会评价机制:如行业之间、办学部门之间的中介评估机构,以及建立新闻媒体对办学机构的监督机制。
2.增强院系教学管理活力
大学要赋予院(系)更多自主权,使其成为成人教育教学管理的中心,促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扩大院(系)教学管理自主权,进一步推动院(系)教学改革。挖掘其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潜力,增强院(系)管理活力和竞争力,提高教学管理成效。为此,各院(系)要切实履行相应的职责,努力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挖掘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潜力,增强院系管理的活力和竞争力,最终提升整个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
3.建立多元化的评估体系,完善监控评估制度
目前,我国正处于刚刚步人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有效的质量评估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从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形式看,主要是政府主导型评估。应该逐渐建立起政府主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院校自身、企业、学生等多元评估制度。建立起权威的、公正的、科学和有效的并具有反馈功能的评估体系将是我国今后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改革的目标和必然选择。
(1)完善教学督导制度
成人高校应成立成人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主要组成人员为从各院(系)一些思想政治素质好、学术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热心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责任心强、坚持原则、办事公道、有较高威信、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和成人教育管理者。由他们对教学进行随机抽查、听课、座谈,及时把握教学运行动态,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法。
(2)健全教学质量测评制度
提高教学质量,是成人高校的重要任务。而有效的成人教育教学测评工作则是防止、遏制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滑坡,促进成人教育课程建设,确保成人教育教学质量及办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健全成人教育教学质量测评制度,坚持观念创新,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方式方法创新,提升测评方法的技术含量。
随着我国高校内部教学测评活动的深入开展,教学质量测评已成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借鉴我国高校内部教学测评活动经验,成人教育的教学测评可由学校组织,教学督导全程参与,成教学生直接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打分,其评价结果直接与教师的津贴、评优挂钩。
(3)建立双线听课制度
一条线是组织教学督导员随堂听课,进行教学指导、教学评价,以及听取督导员与教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检查各教学环节的执行情况、教学管理运行情况等。另一条线是广泛开展院系负责人听课制度,鼓励学校各级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课堂,及时了解教学运行情况,通过开展深入教学调查研究,找出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充分研究论证,为开展教学改革和调整教学工作做前期的准备。
(4)强化评价反馈制度
一是可以实行“成教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学校可选出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的学员担任信息员,收集、反映成教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宣传学校有关的各项政策和规章制度,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二是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要多方听取学生工作单位以及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评价,建立人才培养的外部评价机制,充分利用座谈、调研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倾听他们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意见和建议,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服务的指导思想。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5)规范评估中介机构
评估中介机构是处于政府、社会和学校这三者之间的组织,具备独立性、公正性、权威性,主要任务是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组织实施各类评估活动,设计和制定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制定评估程序与规则,开展评估理论、评估技术和评估方法研究,组织评估专家队伍,实施具体评估业务,面向社会开展评估信息咨询服务,开展对有关高校或某专业的教学质量、社会声誉进行评估。中介评估机构本身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通过对学校质量的督导、评鉴等行为影响并促进高校的教学质量,给学生、家长、社会提供更多的关于高校质量价值信息,实际上对高校起着间接的制约作用。
4.推行监控评价网络化
由于成人教育具有分散的特点,所以利用先进科学技术的网络化远程教育成为成人教育的发展趋势。那么,对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也可以实行网络化。如开发网络化管理软件,建立教学信息收集网络,建立网上师生信箱等,通过网络收集、反馈教学质量信息,可以使信息的收集更加广泛,结果的处理和反馈更加迅速快捷。
5.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具有可操作性的质量指标体系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科学性的关键。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套科学的评价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即成人教育机构改革的规划及实施措施和领导重视程度;成人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及教学资源占有率等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的规模、职称、学历,以及建设规划和实施情况;成人教学管理队伍、管理经验及其管理制度;成人教育专业建设、结构调整、总体规划、毕业生就业;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主干课、基础课、优质课、公共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手段、考试情况等课程体系建设;成人教育实践环节及其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成人教育考试水平、成绩分布、毕业论文、学生科研成果、用人单位反馈意见等教学效果;成人教育的学风与教学环境;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特色等。可见,注重质量体系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已成为政府及学校制定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时所关心的首要问题。我国目前评估指标整体结构尚待推敲,具体观测点有些难以操作,致使评估效能大大降低。因此,应该加强高等教育质量理论研究,在国内外公认的框架内,结合各受益方的需求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连续性的能科学、真实反映教育质量的指标,确保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和监控相对稳定。
2.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二
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立足教学实践,围绕省级研究课题着力统整教学与研究资源,形成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师的教学研究之间的积极互动;形成日常的教学与主题性教学研讨活动的积极互动;形成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积极互动;形成教师的个体研究与学校的课题研究的积极互动。深化了教学实践与现代课堂教学质量体系的研究,为我校教学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智慧与力量。
形成学校教学管理与教师的教学研究之间的积极互动
我们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质量, 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从何着手呢?大家形成共识, 狠抓内涵发展, 突出高效的课堂教学, 为此, 我们利用团队文化的引领作用, 做到“在研究中教学”。
首先是深化集体备课,把好教师课堂教学的课前关,各备课组在每周一次的教研组活动基础上,每周另有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这样从时间上保证了集体备课较为全面地商讨研究该周课堂教学内容,在集体备课研究中,有系统的内容安排,有固定的集体备课地点,有明确的中心发言人,有组内教师的群议(人人发言,形成智慧性碰撞),有学校的检查督导。这些使教师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研究,优化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尤其是有利于青年教师拿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关键点,使备课组内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均衡和谐,促进了年级学科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在集体备课中,注重研究小练习,明确小练习的目标、内容的覆盖面、各试题的难易度,保证了课后的精练,高效率地发挥了练习的功能和教学反馈作用。这样,使教学研究常态化、全程化,让课堂教学质量研究浸透在教师的教学行动中。
其次,为突出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我们精心研究教学问题,用问题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引领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强化课堂教学的及时反馈,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效益。
再次,研究课后答疑的成效,强化对个别化辅导的研究。
最后,研究小练习的使用,我们形成了教学“五必”,即讲必练,练必阅,阅必评,错比纠,纠必查。
因此,通过常规研究与教学行动,做到精致备课,精典练习,精心辅导,实施精细化教学。这既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也使课题研究有效地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动,避免了课题研究的“虚化”现象。
形成常规教学与主题性教学探讨活动的积极互动
我们学校坚持常态化地追求高效的教学质量,还注重利用一年一度的主题性教学研讨活动来引领与深化教师的高效教学行为。近年来,全校教师形成默契与共识,相约在一年一度的主题性教学研讨活动中共同探讨高效的课堂教学问题。因此,主题性教研活动的主题就浸润在每个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中,让大家有了经验与感悟的积累过程,有了理性思考课堂教学问题的过程,使主题性研讨活动奠基在教师丰厚的教学经验基础上,奠基在教师的教学困惑上,奠基在教师理性思考以及阅读他人经验与理论基础上,这样,激起了教师教学认知与观念的强烈冲突,丰富了主题性教研活动的内涵,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积极转化。在主题性研究活动中,我们既有课堂展示,也有教师代表的专题报告,还有一年来教学成果大总结。这样,利用主题性研究的目标导向作用,让日常的教学活动与主题性研究活动相互融合,充分利用了日常教学与主题性教研活动中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等教师发展资源,强化了每位教师的教学质量意识,促进了教师的经验改造,提升了教师的理性认识,也使课题研究的问题系统化。
形成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积极互动
没有研究的教学是浅化的,离开教学的研究是虚化的。我们全体教师始终树立起质量意识与实践意识,因此,不断利用集体备课与教师的个体教学实践来丰富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强化行动研究。反之,又利用学校的《现代课堂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省级课题研究与教师自我的微型课题研究,积极研究课堂教学质量,以不断调整教师自我的教学实践。事实上,当教师在面对教学实践时,教师会产生许多的教学困惑,例如,高一年级组专题研究成都市内学生与成都郊区县和成都市外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与认知上有何差异;高一语文组在研究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的调查中,发现了意外的问题,教师任教的班级不同,学生自觉阅读文章的习惯差异悬殊,引发了任课教师的强烈反思,促成对该课题研究的转变与深化,有效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此同时,学校对课堂教学质量也进行了跟踪观察与积极反思,我们对教师与各教研组进行自我的纵向比较反思与他者的横向比较反思后,发现教学质量优异的教师、教研组与备课组的共同特点:集体研究上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突破的方法;精心有序安排小练习;及时关注学生。这样的研究是基于教学实践与教学管理实际而不断深化的,促成了教师或教研组、备课组不断改善教学行为,促进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及时改进与调控,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也有利于他们消除迷惘与困惑,避免挫伤教学自信心甚至是乱了阵脚,易于消除教师或教研组、备课组的焦虑心理,缓减了大家的教学压力。
形成教师的个体研究与学校的课题研究的积极互动
我们在狠抓课堂教学质量过程中,力求每位教师都有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力求每位教师的每一堂课都是高效的。所以,我们注重教师“教学后研究”。一是注重教师的教学实践理性化,我们进行了教学设计评比活动,可以观察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逻辑、教学过程逻辑与学生学习逻辑,从中反思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观念,引发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教学观念的积极改善,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二是注重教师的教育叙事。教师每年都在寒假后交一篇教学案例,通过教学案例增强教师的教学反思意识与能力,利于教师不断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注重经验的点滴积累与经验改造,而且这样的经验反思,既是深化教学实践,也是教师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理论与教学主张的过程,促成教师形成自我的教学风格。三是注重教师的理性反思。每年的暑假中,每位教师都要撰写一篇教学论文,这利于每位教师提炼教学经验,系统认识教学中的某一个问题,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四是注重校园内的微型课题研究。学校特意引领教师或者以个人或者以备课组等团队围绕现代课堂教学质量问题进行微型课题研究,既体现教师的个性化研究特点,又尽量考虑省级课题研究涉及的方方面面,做到分工合作性研究,例如,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有《高中英语学习单词记忆策略方法研究》《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学案为主题的高三复习课改初步探索———化学平衡》《高考政治解题方法指导》等数百个课题。研究者随时申请立项,随时结题,微型课题研究使教师在“教学中研究”,也保证了学校课题研究的持续性,大家在研究中细化了学校课题研究的内容与内涵,为学校提炼并总结省级课题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为深化学校的主题性研究课题提供了大量的真知灼见,促进了课题研究关注教师教学实践与教学困惑的针对性。
在学校教师进行研究的同时,学校的职能部门也进行了探索,例如,学校青年教师学习小组,积极探索教师成长的问题,促进教师高效的课堂教学。我们在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中,注重学习内容的系统化,例如,引导青年教师研究怎样备课、怎样上课、怎样批改作业、怎样撰写教学案例、怎样观听课、怎样选编习题与命题、怎样反思教学实践等。这些研究,注重教学实践,注重对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的学习(这些内容是青年教师能够习得的),注重培训者与学习者以及学习者之间的研究与交流。
学校每位教师围绕学校主题进行研究,围绕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的做法,较好地调动了大家研究的积极性,使教师能研究,在为学校课题进行研究,在为教学实践而研究,使学校课题研究得以深化与细化,也促成了学校课题研究的系统性。反之,学校组织的省级课题研究,也提升了教师的理解,开阔了教师的视野,在深化每位教师的研究意识的同时,也彼此达成理解与共识,形成狠抓教学质量的责任与使命。这样,较好地做到了在研究中互动,在研究中提高能力,在研究中增长智慧,在研究中形成学校质量发展的共同愿景,有效避免了各自为阵,七零八乱的研究带来的主题不明,缺乏指向,力量分散,缺乏系统,疏于实践,缺乏互动与效用的弊病,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学校在教师微型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省级课题研究组的核心人员与教师研究积极互动,在不断调整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内容与方向的同时,自己也不断地梳理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整合,深化认识,形成了既有实践操作性,又有系统性和一定的理论性的省级课题研究成果。
3.芬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篇三
关键词:芬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外部审核;内部自我评估
一、形成与发展
芬兰是欧洲最早推行高等教育系统化评估的国家之一。20世纪80年代,芬兰政府已开始实施高等教育改革,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建立新的质量管理系统”。为了进一步监督和保障高校的办学质量,芬兰政府于1995年成立了专门的质量保障机构——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FINHEEC)。1999年,包括芬兰在内的欧洲29个国家签署了博洛尼亚宣言。为了使本国的质量保障体系能够与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相适应,芬兰在结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建立了内外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作为外部质量保障机构,发挥外部的质量评估和审核作用;高校内部则主动建立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至此,芬兰较为完善的内外结合的质量保障体系正式形成。[1]
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形成后,芬兰高等教育的外部质量保障由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实施。在芬兰教育文化部公布的《2013-2015年教育评估计划》中,根据卡泰宁总理的政府计划,芬兰将成立一个新的国家教育评估中心。新的评估中心能提高芬兰教育评价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它由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芬兰教育评估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合并而成,于2014年开始正常运作(见图1)。[2]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外部审核
在芬兰,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是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实施机构,它由5名大学代表、3名技术学院代表、2名贸易工业代表和2名学生代表组成。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主要通过审核的方式对各高校质量保障体系进行监督和评估,使其标准能与欧洲质量保障标准相适应。从2005年起,该委员会开始对高等院校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到2011年底,芬兰所有高校已完成第一次审核或已开始第二次审核。通过审核的高等院校可获得质量认证,其有效期为6年。没有通过审核的高校无法获得质量认证,仍需再次进行审核。审核的内容、过程、原则如下。
(一)审核的内容
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的外部审核关注的是高等院校的质量体系,该体系由高等院校依据自身需要和目标发展而来。其审核评估集中在高等院校的质量政策、管理操作和战略、质量体系的发展、质量管理的基本责任等方面。
(二)审核的过程
审核的过程一般包含九个步骤。第一,高等院校提出审核申请。高校和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依据申请形成初步的审核时间框架。第二,双方签署审核协议。审核协议内容包括审核目标、审核程序和时间框架、审核小组成员、审核使用的语言(芬兰、瑞典或英语)、巡察持续的时间(3~5天)、审核的费用以及关于重新审核的考虑。第三,安排审核小组成员。审核小组有国内审核小组和国际审核小组两种。审核小组的人员一般由5~7人组成,选择具有良好的高等教育体系知识、有评估或审核的经验、具有质量体系的知识审核人员。第四,自我评估报告的准备和审核资料的汇编。资料由高校撰写的自我评估报告和基本资料组成,至少提前12周提交给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第五,讨论活动。在审核巡查开始之前4周,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的项目负责人和审核小组的主席共同访问被审核的学校,组织一场由全校师生共同参加的公开活动,目的是讨论审核的目标和审核的实施。第六,审核巡察。审核巡察的目的是依据审核资料,对高等院校的质量体系进一步核实并提出意见。第七,报告及审核结果的公布。审核小组依据评估期间收集的资料及这些资料的分析结果,撰写出审核报告,指出高等院校质量体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给出进一步完善的意见。评估委员会决定这些高等院校是否通过审核。第八,总结研讨会。在审核结果公布的一个月内,高等教育委员会和高等院校共同安排一次研讨会,使院校的师生有机会和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的代表以及审核小组开诚布公地讨论审核结果。第九,反馈。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从审核过的高校和审核人员处搜集反馈信息,以便进一步完善他们的评估活动。
(三)审核的原则
审核者在审核时需要遵从以下四个原则。第一,公正和客观性。审核人员对它所审核的高校必须采取公正客观的方法,同时也要承认其权力的地位以及与之相关的责任。第二,透明而有依据的评估。审核必须依据系统的应用标准,审核过程中资料的收集也需要有理有据。第三,保密性。除了在报告中公开发布的之外,在审核过程获得的所有信息都要保密。第四,互动性。审核的执行需要和高等院校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合作和交流关系。[4]
三、自我评价:以赫尔辛基大学为例
内部质量保障一般是由高校内部负责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活动。在芬兰,高等教育委员会支持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校内质量保障体系,高校可依据自身制定的教学评价系统,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对自身教学质量进行及时评价和反馈,最终达到提高教育质量和自身竞争力的目的。以赫尔辛基大学为例,该校的校内质量保障主要体现在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由校内评估小组,依据教学评估体系,采用自我评价的方式进行。
(一)自我评价的内容
依据赫尔辛基大学制定的教学评估体系,该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包括三个环节,即目标和计划、实施、评价。目标和计划环节主要从教学管理和规划、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学习目标和核心要素、教育质量保障、招生、教师资格、教学技能、教学和学习环境管理等指标进行评价;实施环节从教学方法、教学指导、学生建议、学习策略、学习资料、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等指标进行评价;评价环节主要包含学习评价标准、学习评价方法、给学生的反馈、学生对教学和指导的反馈、劳动力市场的反馈等指标体系。
(二)各指标等级评价标准
依据该校教学评估体系,该校教学质量的各项指标评价标准分为四种,尚可的质量和结果(passable quality and results)、改善的质量和结果(improving quality and results)、良好的质量和结果(good quality and results) 、优秀的质量和结果(excellence quality and results)。比如,“教学方法”这一指标的四种评价标准(见表1)。
(三)自我评价的原则
在实施教学质量的整体自我评价时,各院系单位应该考虑到自我评价的一般原则。第一,大规模参与评价。在考虑自我评价实施的方式时,各院系单位应该采用一种能够将所有的教师和学生群体包含在评价内的方式。各院系单位也应该考虑各单位负责人如何听取不同的观点,各单位成员如何参与报告写作、提供反馈等问题。第二,自我评价的协调。指派一个协调小组去开展评价活动,确保大规模的人能参与到项目和自我评价报告的撰写中。第三,自我评价的报告。各院系单位应该在自我评估报告中描述他们的评价方法和评估结论,注明评估过程中发现的优势和改进意见。
总之,该校每三年举行一次优秀教学中心评选活动,各学院依据教学评价体系,通过自我评价的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向学校提交自我评估结果。学校根据各学院提交的报告,组织质量保障小组对其进行评估,评估结果优秀的院系可以评选为优秀教学中心。在结合学校各学院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学校会向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委员会提交该校的自我评估报告,接受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的审核。
四、特色与启示
芬兰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相结合的格局,为芬兰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也做出了有益探索。
(一)特色
1.重视学生在评估中的参与
芬兰的外部高等教育评估和高校内部的质量评估均重视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作为芬兰实施高等教育外部质量保障的实施机构,其成员中有2名学生代表。该机构在制定评估计划时,2名学生代表平等参与计划制定与决策过程。同时,该机构也会和学生组织建立合作机制,而且评估计划还会发布在芬兰多科技术学院学生联合会公报上,以便征求意见。芬兰的高校质量评估指导小组也要求有学生成员,或是邀请学生评论评估计划。学生一般可以通过代表或是直接加入自我评估小组参与评估,还可以在审核小组审核巡查时,通过访谈或是研讨会等形式参与高校的自我评估。此外,学生可以独立写出评估报告,附在高校自我评估后面,或在参与教职工和学生研讨会时,提出自己对院校自我评估的看法,参与高校的自我评估。[6]
2.高校主动参与质量评估
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不仅需要外部评估机构的审核与监督,更需要高校自身的努力。在芬兰,《大学法》(Universities Act)规定,大学必须评估该校的教育、研究、艺术活动及其影响。虽然政府与法律并未强制规定高等学校必须接受外部评估与审核,但为了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提高在高等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芬兰高等学校仍然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外部评估[7]。为了使高等院校能够更好的参与到质量评估过程中来,从起草绩效协议到最终确认,芬兰教育部与高等学校开展了大约为期一年的协商。整个过程包括多次提议、说明、反馈、研讨与修改。
3.外部审核的灵活性
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发挥质量保障的外部审核和监督作用。每一次审核之前,审核小组会和申请审核的高校进行审核事项的协商。在协商的基础上,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根据高校自身情况制定审核内容。审核结束后,高等教育评估委员会向高校和审核人员收集反馈信息,为下次审核计划的制定提供修改意见。
(二)启示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学生数量增多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成了高等教育发展中最受关注的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应当认真学习与借鉴其他国家在质量保障方面的经验与做法:鼓励学生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估,扩大高校自主权,推动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高校的自我评估制度。同时,注重外部保障与评估,拓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国际视野,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估机构的合作,使我国的质量保障与国际接轨,进而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7]王俊. 芬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 2010(7).
[2][3]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Finland.Education Evaluation Plan for 2012-2015 [R]. Finland:2013.
[4]The Finish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uncil.Audit Manual for the Quality Systems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2011-2017[R].Finland:2012:13-21.
[5]University of Helsinki. Using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Matrix in Departmental Self-assessment Instructions for Self-assessment[EB/OL].http://www.helsinki.fi/julkaisut/aineisto/hallinnon_julkaisuja_44_ 2007.pdf, 2014-04-20.
[6]方展画,薛二勇.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的学生参与——以北欧五国为例[J].教育研究, 2007(1):67-68.
4.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四
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蓬勃开展的同时,开拓创新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之路,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教育发展要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与持续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一、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内涵和构成
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指学校外部为了对学校教育质量实施连续有效的质量监控所建立的监控体系,由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专门机构组成。这些机构的主要任务是领导、组织、实施和协调高等教育质量鉴定活动[1]。
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具有保障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功能的整体,其构成主要包括保障目标、保障主体和保障客体等[2]。
保障目标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目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目的是保障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应定位于通过监督、调控、指导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促使高等教育最大限度地满足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需求,为社会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科技进步作贡献。
保障主体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主体是政府和社会,包括国务院各部委、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专业评价委员会、社会评价机构等。保障主体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切实发挥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作用。
保障客体是指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活动所指向的对象。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客体是高等教育实施机构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过程。在我国,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实施的主要机构,所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的客体是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
二、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一直是以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评估为主,属于行政性评估。
自1990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发展很快。从1993年到,我国已有170多所高等学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的评估,有80多所高等学校申请参加了优秀教学工作学校评估,其中已评估了13所高等学校。,国家教育部又对全国25所本科院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的试点工作[3]。
2月,教育部在《20-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行以五年为一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从而将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这些措施,在促进高校提高教育质量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积累了经验。
三、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以政府行政性评估为主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在保障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方面虽然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但是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立法滞后,评估工作缺乏法律依据和规范。
我国在教育评估法制建设方面,至今除了《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这一部行政法规外,其余的只有散见于其他法规中的零星评估条款。《暂行规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其中关于评估目的、评估主体、评估机构等有关规定,不适用于新时期评估工作的开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社会与高校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职责与权限迫切需要通过立法加以界定和规范。 (二)质量保障主体单一,政府对评估工作进行独家控制。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完全是行政性的政府行为,社会其他各方面很少实质性参与评估过程,评估的.目的、标准和价值取向只能体现政府的愿望[4],这样就会产生多方面的问题。
1.评估活动封闭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由行政部门发起、实施,评估结果由其解释和使用,有很强的封闭性,这样既不利于高等学校的各项信息向社会传递,又会影响到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评估失真
由于政府部门的工作与高校工作的规律不同,评估人员大多也并非专业出身,使得政府不可能收集到全国几千所高校准确、全面的质量信息,会引起评估结果的失效,乃至决策的失误。
3.评估效率低下
政府是评估的唯一主体,带有明显的权威性。高校对政府自上而下的评估结果只能消极地接受,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难以起到真正的作用。
(三)市场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不强。
专门性评估机构是一种社会机构,政府职能部门把教育评估看作是一种既定利益而不愿委托给社会机构。专门性评估机构要解决不少“生存”问题,例如接受委托问题、与行政部门的关系问题、评估市场开发问题等,只有政府转变职能,形成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评估机构之间相互竞争与合作的评估市场,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四)质量保障机构职能重叠,设置分散。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机构还没有形成一个分工明确的有机整体,有些组织之间在职能上还存在一定的交叉与重叠。而且,国家没有统筹规划专业评估机构的设置,没有按大区设立评估组织,使得专业评估机构多而分散。另外,无论是政府评估机构,还是各专业评估机构,其专业化程度不高,特色不强。
四、健全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制度化的过程。借鉴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健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加强立法,使评估和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我们应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针和政策,吸收其他国家质量保障的法治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理论和实践,对《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进行修改和完善,对政府、社会与高校在质量保障中的职责与权限加以界定和规范,从法律上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机制。
(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外部保障组织体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一直是由政府主导,外部保障组织体系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表现出很大的行政依附性。对此,政府应转变职能,变行政管理为政策调控,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法规、财政拨款资助、组织评估检查等非行政指令性的措施来发挥作用,逐步建立起独立于高等教育各利益主体的质量保障组织体系[5]。
(三)加强评估中介机构的建设,发展中介性评估。
发展中介性评估,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效益的有效途径。评估中介机构要通过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和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提升机构人员的专业素质,建立评估信息网,积极开展评估理论与方法研究,建立探索符合实际、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办法,形成评估机构的特色和专业优势[6],坚持独立性与公正性,树立权威形象。
(四)构建彼此协作、上下贯通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
分工协作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有助于节约评估开支,减轻多重评估给高校带来的负担。应分别建立国家和地区级的专业性评估中介组织,分别领导、组织和协调相应范围内的评估活动,实行分级设置、管理,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和职能,并促进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形成一个上下贯通、责权分明的外部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是深入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只有健全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外部保障体系,切实加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外部监控,才能保证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实现高等教育健康、持续和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恩舜.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及其运行机制[J].高教探索,.
[2]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3]贺祖斌.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质量保障[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4]张波.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应予关注的几个问题[J].高教发展与评估,.
[5]许建领.论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指向与建构[J].高教探索,.
5.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五
高等学校质量内部保障的最终目标是高等学校自身通过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控、管理和评价,发现制约质量提高的因素,提出改进措施,改革质量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内部保障体系是由涉及到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的各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和环节所组成的整体,这主要涉及到由谁保障、保障什么、怎样保障三个方面。当前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中的三个主要环节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保障主体不明确,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保障机构职能不明确,质量管理行为不协调,各所高校纷纷成立了关于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专门机构,如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评估办公室等部门,但这些机构的设置缺乏制度保障和固定的运行机制,组织成员多为兼职,这样的多主体下教育质量保障的效果难以保证,工作效率也十分低下;另一方面,质量保的具体人员角色错位,由于学术权力弱化的情况普遍存在,学术管理的质量保障本应由专业人员进行,但行政人员代为行使这方面职责,使得教育质量最关键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由“局外人”保障,自然严重影响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许多高校对于教育质量保障的内容不明确。如一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队伍建设不力,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没有得到科学论证等等,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些方面才是教育质量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三、许多高校大谈要保障质量,却不知如何保障,在实际工作中,顾此失彼、“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较为普遍。很多学校没有建立较为完善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例如,许多高校在内部评估机制方面,对评估技术手段缺乏科学的论证,评估的过程存在随意性,评估对象存在被动性。信息反馈机制方面,教育质量保障信息交换渠道不畅通,在外部竞争加剧的环境下,高校不能积极主动与外界交换信息,以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由于信息交换不畅,使高校内部各部门对质量管理工作缺乏总体把握,形成片面看法,采取不当措施。如何进行教育质量保障己成为制约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这些问题在有些高校甚至己经成为综合症,严重制约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和提高,有学者就把这些情形概括为:“松散的部门联系,微弱的教师保障,缺乏学生的参与,严重的传统约束”。
建立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首先就是要协调教育质量保障主体之间的关系,建立分工协作的教育质量保障主体。高校教育质量内部保障,需要高校内部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并建立多个机构和组织,共同完成质量目标。在人员的参与上,应以专门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学督导员、教学信息员等为主。在机构的组建上,应以教务处为中枢,协调好教务处、院系和教研室等机构之间的关系。所有的质量保障主体,既分工又合作,使质量保障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这个方面必须通过教学制度建设实现,通过制度规范,使各个保障主体职责明确。这样,通过学校多个质量保障主体相互协作,从而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吸收广大学生参与质量建设,将质量保障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工作的各方面。
其次,高等学校进行教育质量保障,必须明确教育质量保障的内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容可分为四大方面:输入质量保障、过程质量保障、输出质量保障、系统效率。输入质量主要包括教育目的、师资、生源、高校质量文化等方面。过程质量包括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输出质量包括社会输出质量(如学生毕业率、就业率等)、学生学习质量两个方面。系统效率主要包括师生比、生均培养费用、时间效率、综合效率等方面。各高等学校必须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定位和教育本身发展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在以上四个方面进行质量保障;最后,不断完善适合自身特征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首先,要建立教育质量的自评机制。高等学校建立一支科学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估队伍,是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基础,不仅保障教育质量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还可以确保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建设在国家统一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教育质量的特色化。教育质量评估队伍应由学术造诣高、立足教学前线、教学经验丰富,同时具有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与方法、道德高尚的人员担任;其次,建立教育质量的激励机制。高等学校应该针对学校内部缺乏质量保障的内在动力、缺乏质量文化氛围等现实情况,建立切实可行的激励机制,通过教学比武,教学经验交流,名师评选等方式,使教师树立教研教改的意识,激发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热情,自觉主动地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优化教学内容,从而保障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后,完善教育质量信息反馈机制。教育质量信息,是指教育教学实践中能反映教育质量的各种数据、报表和凭据。建立灵敏的教育信息反馈体系,可以使高等学校及时收集和分析教育教学实践中各种信息,为学校决策者提供依据。高等学校应通过不断完善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考评制度等制度,使学校和广大教师及时发现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工作方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6.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六
知识经济的发展、教学资源竞争的加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以及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挑战,高等教学质量问题备受关注。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的重任,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命和灵魂,教育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各类教学评估工作是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在宏观方面进行的监控与评价,有力地推进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高等学校内部也应该相应地建立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保证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内涵
教学质量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导致对教学质量的不同理解和把握”。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教学质量进行了界定或说明,其中有以下两种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其一,教学质量是指教育所提够的成果或结果(即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满足教育目标系统所规定标准的程度;其二,教学质量是指学生获取的知识、技能及价值观与人类和环境的条件及需要相关的程度。一般将教学质量定义为:教学质量是指教学过程中,在一定的时间和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变化达到某一标准的程度以及不同的公众对这种发展变化的满意度 [1];而“监控”是以某种技术手段为工具对实体施以外部作用的过程,教学质量监控就是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政策性行政技术为手段对教学质量的过程、效果实施外部作用的活动过程 [2] ;“保障”则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涉及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包括校外(社会)办学环境和条件 [3]。
因此,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就是把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的所有因素有机地联结起来,形成一个能够保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稳定、有效的整体,并对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学管理实施监控、评价和及时调控的活动过程。
二、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教学工作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关系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和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继续加快,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与保障体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观念。”要求“高等学校要根据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优化教学过程的控制,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内部评估和认证机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的质量监控指标要求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科学、完整、运行有效,特别是对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有得力的监控设施。可见,在中国现有发展条件下,建立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对于更有效地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教学和管理效能,提高办学水平,意义十分重大。
三、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内容
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是对高校内部教育系统进行监督和控制,主要由教学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过程监控体系、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信息反馈体系等组成。
1.约束与激励机制。教学质量的管理与监控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取得高效,必须建立相应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一方面,通过完善和严格执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如制定《教学工作规范》、《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规定》等制度,在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的管理与教学活动中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机制,自觉做好本职工作,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具有导向性作用的激励政策与措施,如举行“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制定《优秀教学成果奖励办法》、《教学优秀奖评选办法》等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教学过程监控体系。高校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设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员等组成教学质量监控队伍,通过听课评课、期中教学检查、座谈、学生评教等各种形式,加大监控力度,检查和监督教学各个环节的秩序和质量,并在对监控过程中出现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整改措施,促进广大教师改进教学工作和规范教学管理。
3.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校内教学质量评估是实施内部质量监控的有效方法,学校应该有适合本校的合理规范的质量标准。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的新形势,应该加强对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这种体系应该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体现大众化的特征,适应国家化的要求。教学质量评估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以评促建,重在建设,通过评估为教学主客体的自我反馈调控提供直接的依据,为决策咨询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增强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4.教学信息反馈体系。教学质量评价的信息是整改和建设的重要依据,真实有效地采集教学质量信息是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前提。信息的采集和反馈有多种渠道,如通过随堂听课直接获取课堂教学的第一手材料;通过组建学生信息网等及时掌握教学动态,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通过教学信息反馈,认真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另外,毕业生就业率也是评价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在人才市场上,毕业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学的什么专业很重要,就业率是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检验。建立由毕业生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和校友组成的毕业生信息网,反馈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估、从事专业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对高校改进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建议,使学校能更好地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人才。提高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是全社会的要求,是高等学校的责任和教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所有与高等教育相关的人员,包括大学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政府教育厅行政部门等的行政官员,应该共同承担责任,积极参与,全面提高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内容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采取措施稳定教师队伍,努力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大名师引进力度。扩大教师培养规模,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加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培养层次。努力形成鼓励广大教师安于教学、热心教学、投入教学的运行机制。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必须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学校通过网络等手段公布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要适时检查教师的教案和备课情况;教师要注重教学研究,重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并通过教改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业务水平。
2.加强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优良校风、学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要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环境建设,促进各具特色的良好学风的养成。开展主动活泼的学风建设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形成校、院、系齐抓共管,教师以身作则,学生努力良好的教学环境。要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就业观。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
3.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要千方百计采取措施,新建一批学生公寓、食堂、教学楼、实验室等,保障基本的教学条件。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鼓励使用优秀新版教材。建立科学的高等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讲义,防止教材编写上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4.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不仅要进行内容更新和改革,还要进行课程的整合与优化,即课程体系优化和系列课程的整合。改变过去各门课程划分过细,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要把当前国际通用的基本知识和法规引入教材、引入课堂。同时增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教材。充实高等学校教材的内容,大力推广双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大力推广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针对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方面与“精英高等教育”学生的差距,教师应该付出更大的努力,让课堂重新成为最吸引学生的地方。
5.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学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CAI课件等教学手段的作用,推广网络教学。同时注重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内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创新活动,参加前沿课题的研究,尽早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提高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教学管理部门是校内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直接执行者,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主动、科学、高效地为教学服务,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7.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七
1 创新思路,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的新模式
1.1 开拓思路, 创新思想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 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把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活动与职能合理的联系起来, 组成一个分工明确、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 以进行有效的教学质量监督和调控, 建立合理、流畅的教学信息反馈机制, 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监督和促进的作用。主要监控和检查教学工作的运行和管理、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及时发现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 防微杜渐, 扬长避短, 总结经验, 规范教学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性决定了教育教学的目标, 就是要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即针对某一行业或岗位群, 要求有更加专业的从业知识和娴熟的职业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质量保障体系时要有的放矢, 重点放在从业能力的职业性和实践能力。
1.2 与时俱进, 体现特色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 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的变化, 所以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适应人才需求的变化, 及调整培养模式, 以适应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理论知识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 充分利用各种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保证实践类课程的课时和质量, 务求使学生直接得到对应的行业或岗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教学建设工作中强调工学结合的重要性, 建出规模, 建出特色。
2 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质量标准体系在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 包括专业质量标准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专业质量标准是每个专业宏观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是每个专业教学过程的目标要求和管理办法;教学质量监控的执行体系是在专业质量标准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前提下, 教学管理和督导机构依据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进行检查、督导和有效地调控。专业质量标准和专业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的详细规划, 是专业建设的规范化要求, 是教学质量监控执行的前提和基础。
质量标准体系主要包括:
2.1 专业质量标准
专业质量标准主要包括: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计划、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实验或实践教学大纲、见习大纲、实习大纲、毕业综合考核大纲。 (2) 专业建设规划及相关支撑材料。 (3) 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对培养目标、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支撑关系分析。
2.2 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主要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实验/实践教学、考试/考核、见习实习、毕业综合考核。
2.2.1 教学准备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课程体系、教学任务书; (3) 教学基本资料:课程表、教学大纲、课程及选用教材分析、教学计划 (包括实验/实践教学计划) 、教案、多媒体课件、音像等教学资料、课程主要教学方法及教学改革说明、教学设备、器材使用说明等; (4) 师资情况:任课教师资格审核、青年教师岗前培训、传帮带情况。
2.2.2 教学实施
(1) 课堂教学; (2) 作业与辅导; (3) 教学改革与创新。
2.2.3 实践教学
(1) 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条件、发展规划; (2) 技能类考试/考核标准; (3) 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校内、校外外实践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
2.2.4 考试/考核
(1) 课程考试/考核方法、标准; (2) 教考分离、试卷管理及试题库建设; (3) 课程教学总结与质量 (试卷) 分析。
2.2.5 见习、实习
(1) 见习、实习相关管理规定; (2) 见习、实习大纲; (3) 见习、实习实施方案与监控措施。
2.2.6 毕业综合考核
(1) 毕业综合考核的管理办法及相关规定; (2) 各专业毕业综合考核实施方案及考核标准; (3) 考核情况资料建档、质量分析与反馈。
3 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
(1) 教学质量监控的目标体系: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作为教学质量监控的总体目标, 以专业质量标准和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作为具体目标。
(2) 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主管校领导全面负责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运行管理;教务处、教学系及教研室构成三级质量监控的管理机制, 分别从三个管理层面进行质量监控;学校督学组负责进行教学运行与管理的督导工作。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学校其它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这些部门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3) 教学质量监控的方法体系: (1) 教学检查——学校期初、期中和期末的定期检查, 日常的不定期教学抽查, 各系对师生上课的考勤; (2) 教学督导监控——对各个教学环节的所有教学活动、各种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等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和督导; (3) 教学反馈调控——通过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及时总结归纳教学工作中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为学校及时调整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4) 教学质量监控的评价体系: (1) 教学评价与反馈——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教、教学信息反馈、听评课、学生代表座谈会、教学检查等常规教学信息的收集, 掌握教学工作情况, 给予教学客观、合理的评价, 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 对质量工程项目的检查评估; (3) 考试/考核的质量分析; (4) 毕业综合考核; (5) 毕业生跟踪调查。
4 建立质量保障体系的长效运行机制
4.1 教学检查与评估
教学检查采用定期检查和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检查主要为期初、期中和期末检查, 根据教学检查实施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随机抽查是指在学期的任何阶段随机对某个系或者某位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检查, 根据不同阶段的工作目标确定检查的内容。
学校组织专家组对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 及时处理、解决相关问题, 对问题较大的项目责令其限期整改, 对建设不力、问题严重的项目予以撤销立项的处理。以督促质量工程项目的建设。
4.2 听评课制度
学校所有教师均须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听评课, 教师听评课须认真填写听评课表, 每学期要达到学校要求的听课次数。
4.3 教学评价制度
教学评价制度主要包括: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和教师自评等。教学评价能够有效的反映教师的授课情况和学生的上课情况, 也能使教师及时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学评价的结果将作为年终考核、晋职晋升、评优评先、津贴发放等的参考依据。
4.4 教学信息反馈
教学信息反馈的途径主要包括: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学生代表座谈会、教师代表座谈会以及各种检查调研中的信息反馈。
4.5 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坚持一个月一次的教学工作例会制度, 由主管校领导主持, 教务处各科室负责人、各系主任及相关部门人员参加。
8.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篇八
关键词:职业教育;保障体系;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014-02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13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36万所,年招生1016.7万人,在校生2933.8万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1.2万所,年招生698.3万人,在校生1960.2万人,分别占高中阶段教育的45.9%、44.5%。高等职业院校1321所,年招生318万,在校生973.6万,分别占高等教育的45.5%、39.5%。“十一五”以来职业院校累计为国家输送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占新增就业人口60%,成为我国中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现培养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已经成为我国技能人才的主要来源,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发展实体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在取得良好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与欧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相比,在教育理念、制度设计、教学方法、校企合作等方面我们与之还有差距,特别是在整体的教育质量方面,达不到社会的要求。
一、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的表现及原因
(一)教育师资队伍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需要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学历达标率低,结构不合理。从整体上来讲,不如高校教师队伍素质高。特别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比率偏低,各类技能型专家严重偏少。大部分教师缺乏实际经验。有些教师从学校到学校,从没在企业工作过,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上课就空讲理论,而职业类学生在理论学习能力本身就差。由于职业学院经费紧张,不仅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修以提高并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 而且也无法实现学生必要的职业实习。另外,职业教师社会地位低,在工资待遇,职称评聘上,都普遍低于高等院校,这不仅影响了高质量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职业学校自身办学的吸引力, 而且也挫伤了广大学生入读职业学校的信心。
(二)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备缺乏
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系列中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虽然国家教育会议每年都有提及,并且近几年中央多次召开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专门会议,但是实际发展中,职业教育仍然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欠缺发展的动力和相关配套条件。由于许多职业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导致许多学校缺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最基础的设施和设备。职业教育的经费短缺尤为严重,比较突出的表现是对财政投入政策的落实不力, 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职业教育投入比例偏低。预算内经费增长不大,甚至呈下降趋势。他们导致我国部分职业教育办学档次低、规模小,培养出来的职业人才素质不高。
(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无法深入
我国校企合作一直进展缓慢,这也是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无法实质提升的原因。我国需强化校企合作,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保证,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没有校企合作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现代职业教育。学校通过合作企业反馈与需要,可以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技能,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主要的原因企业与学校合作,企业没有感到有实际的利益,在政策激励方面也缺乏相关制度,严重影响了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
(四)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保障不完善
我国职业教育缺少法律保障。德国在此方面做得比较突出,其法规明确具体,操作性强,保证了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与组织实施有法可依,保障了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比如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它明确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修订于1986年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可享受减免税等优惠政策,而没有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则须缴纳相应基金,来用于职业教育。由于我国近代职业教育起步晚,教育观念落后,师资力量不强,实训设施差等都是制约职教发展的客观原因。长远来看,我国职业教育是否能良性发展,还得看整个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
二、对我国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设想
(一)树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观念
从教育的分类来看,职业教育应该是一种教育类型,而不是一个教育层次。但是我国长期以来把职业教育归为低层次的教育,认为普通教育高于职业教育,这种看法不利我们高等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这主要是由于我国职业教育缺少合理的顶层设计、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而造成的。因此,我国要尽快落细落实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加快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专科高等职业学校、应用技术大学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系统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引进吸收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创设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具有国际水准的教育标准,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保障。
(二)完善职业教育有关的法规,保障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健全和完善我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来构建我国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框架,将职业教育相关的政府、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的职责、利益、权力、明确下来,规范其行为,避免行政越权行为,保障资金来源,建立校企合作基础,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德国的职业教育立法较早,从政府推动开始,职业学校、行业和企业等多方参与为德国的高质量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职业教育在法律保障上缺乏可操作性,行业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立法的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从体制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建立职教质量保障体系
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经费政府稳定投入机制和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制定鼓励民间资本和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投资政策,健全职业教育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促进教育公平,为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条件。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试点工作,培育示范典型,带动整体发展.可在高端制造业及跨国公司集中的深圳、广州、东莞等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校企合作,改进职业教育的试点工作;从企业方面而言,要激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热情,调动社会专业培训第三方机构的积极性,参与职业教育中来。职业教育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手抓外部引进,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相关政策,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保障。一手要抓内部培养,要倡导教师进企业实践学习,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职业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的人才动态需求,实现深层次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改革并完善职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我国职业教育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四)坚持培育高质量技能应用型人才教学原则
教育部指出,职业教育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原则,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重视实训和实践的教学环节,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与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观念上树立突出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创新性人才的原则。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学生具有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实现以全面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职业教育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专业性特长,为胜任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做最充分准备。
三、结语
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庞大,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尽管有国家的政策支持,但如何能在政府的引导下探索建设一个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外很多国家经过长期的实践已形成了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因此,对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探讨是十分有意义的,职业教育根据经济发展变化主动适应新经济、全面服务新经济,为科学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我国劳动者素质。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高职院校年招生300余万 占高校招生总数超四成[EB/OL].(2014-6-26)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4/06-26/6322874.shtml
[2]李淑玲.充分利用高校资源促进职业教育水平全面提升[J].理论观察,2014(4):144-145.
9.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篇九
学校在认真总结了本科教学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理清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思路,形成了以教学质量目标、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等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框架。在此框架内以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和教学质量改进机制为主体打造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此全面梳理和修订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
1.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在原有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督导制度之上,增设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和教学工作定期检查制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由过去的单纯学生问卷评价改为学生网上评价与院系评价、教师自评相结合,促进教师教学改进。在过去学生座谈会、问卷调查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学生反馈教学信息的机制,本学期正式了启动学生教学信息员工作,加强学生监督力度,发挥学生的监督主体作用。完善了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使得教学管理规范化,保证整体教学质量。
2.积极构建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评价机制。加强校系两级教学管理建设,提高院系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适时出台了《石家庄学院院系教学管理工作评价指标(试行)》,并在试评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评价方式。通过对院系教学管理工作的评价,促进了院系对教学质量的自我评价,形成了良好的教学质量改进机制。
3.多种渠道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以教学团队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以青年教师导师制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形成全面提高师资水平的良性机制。针对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修订了教师进修管理办法,鼓励教师通过访学、课程进修、挂职锻炼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师资不足的问题,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出台了《石家庄学院外聘教师管理办法(试行)》,为构建稳定的高水平外聘教师队伍,更好地发挥外聘教师作用提供了保障。
10.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十
为切实加强煤巷锚杆支护质量管理,提高巷道支护的可靠性,确保生产安全, 结合我矿实际,依据《煤矿安全规程》和集团公司的有关规定,制定锚杆支护安 全质量控制与监督保障体系,指导煤巷锚杆支护安全施工。
一、指导思想: 以锚杆支护理论为指导, 不断完善锚杆支护监测手段, 实施锚杆支护动态设计。加强支护材料、现场施工的质量管理,建立符合我矿实际的锚杆支护安全质量控 制与监督保障体系。
二、体系目标: 实施煤巷锚杆施工质量控制和监督闭合管理,煤巷锚杆支护率不断提高,锚 杆支护监测符合规程要求。坚持“支护质量谁施工谁负责,谁监控谁负责”的原 则,确保安全生产。
三、体系组织
四、体系职责界定
1、领导职责
(1矿长对锚杆支护管理体系负总责。(2掘进矿长对锚杆支护施工管理负责。
(3 总工程师负责组织对不同地质条件下锚网梁索支护参数进行研究、会审选择 合理的支护参数,对支护质量负技术责任。
(4安全矿长对锚杆支护施工安全管理和支护质量的监督检查负总责。
(5 掘进副总对锚杆支护技术培训、支护设计、现场质量检测、锚杆支护设计修 改完善负责。
2、部门职责(1生产技术部职责
①负责锚杆支护设计、设计校核、论证及修改工作。
②负责锚杆支护材料的动态抽检和定期试验以及存档记录工作。③负责锚杆支护施工工艺、质量检测及巷道监测等技术培训工作。
④负责建立锚杆支护技术档案,抽查锚杆支护施工质量,监督检查检测仪器的安 装及使用工作,收集分析处理各种监测数据,确定合理的支护参数。定期出《锚 杆支护简报》。
⑤负责做好地质预报工作,做好巷道顶板岩层钻孔收集、观测及分析工作。⑥负责组织相关人员检查施工单位锚杆(索施工台帐,督促指导施工单位锚杆 支护的日常工作。
(2安全监察部职责
①负责全矿锚杆支护巷道施工质量的现场监督检查工作。组织相关科室人员进行 质量检查及验收。
②负责对安监员业务培训、支护设计审查、措施的学习贯彻工作,监督检查措施 整改落实情况。
③安监员对锚杆支护施工过程现场监督检查验收。(3区队职责
①施工单位对锚杆支护技术管理、业务培训、现场施工管理、监督检查等负责。②掘进队对施工巷道及其生产系统以内巷道锚杆支护施工质量、检查、监控、整 改、加固等负责。
③当班对本班锚杆支护施工质量终身负责。
3、现场施工管理人员及施工人员职责
(1 区长负责本单位锚杆支护施工质量管理工作, 完善、落实锚杆支护施工质量 监测及验收制度,建立健全本单位考核机制,审查锚杆支护记录台帐。组织落实 整改措施。
(2 技术负责人负责全区锚杆支护技术管理工作;协助区长做好本单位锚杆支护 施工质量管理工作。技术员负责本队顶板离层仪的安装、巷道位移测站的建立及 数据采集。负责锚杆支护日检记录整理和存档工作,按规定做锚杆拉拔力试验。(3 队长对本队锚杆支护施工质量负责, 严格执行锚杆支护管理规定, 建立健全 本队小班管理考核制度,监督检查小班施工质量;对所施工巷道及沿途巷道进行 巡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负责锚杆检测仪器的使用和保管。
(4 班长对当班锚杆支护施工质量负责, 认真执行作业规程及措施规定, 完工后 对当班施工的锚杆在 M 型钢带上喷号留名 , 对当班施工的锚索在托盘上喷号, 对当 班锚杆(索 施工质量终身负责。
(5 当班安监员认真巡查施工巷道及沿途巷道锚杆支护情况, 发现异常立即汇报、处理。当班安监员对本班锚杆、锚索施工质量负责,必须对当班的锚杆锚索安装 角度、间排距、外露长度、锚杆扭矩等进行检查,发现不合格的,责令重新施工。对当班锚索施工进行全过程监控,并签字验收。
五、质量控制与监督流程
1、支护材料(1材料选择
生产技术部对支护材料进行选型时, 必须严格使用本矿统一规定的锚杆支护材料, 不得擅自使用规定范围以外的其他支护材料,如有其他更改,必须请示掘进矿长 同意后,以联系单的形式下发执行。详细规格型号见附件一。
(2材料采购
①物资供应部必须根据生产技术部下发的材料选型标准进行采购。
②物资供应部对采购锚杆、锚索支护材料的质量把关, 锚杆支护材料必须具有 “ MA ” 标志,符合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每批材料厂家必须提供生产材料的出厂检验报 告。
③物资供应部必须采购固定厂家的支护材料,变更厂家时,必须经过掘进矿长批 示,并通过相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采购。
④物资供应部负责管理锚杆支护材料的仓库管理人员必须对每一批到货的产品名 称、规格、产品编号、生产日期、到货时间、生产厂家、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发放情况等建册登记,以便鉴别生产厂家和产品质量跟踪。
(3材料验收
建立锚杆支护材料动态抽检制度和定期试验制度, 由掘进副总组织, 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物资供应部、施工单位技术人员参加,每月抽检一次,每季度试验 一次并记录存档,不合格材料严禁入井使用。
物资供应部成批次购进锚杆支护材料以及更换厂家时,必须对锚杆支护材料进行 抽检试验。
(4材料发放与领用
①物资供应部应严格按施工单位材料单上的规格型号发放。
②施工单位对所领用的支护材料进行检查确认,并且登记存档,不符合要求的材 料拒绝领用。
2、支护设计
必须严格完善锚杆支护设计过程,作到设计规范化。设计流程主要为:初始设计 →编制地质说明书→施工设计(至少含三种设计方案→动态设计。
(1初始设计
生产技术部设计组在巷道施工设计时按照工程类比法进行巷道支护的初始设计, 为施工支护设计提供依据。
(2编制地质说明书
地质组根据巷道设计提供掘进地质说明书,说明书中必须详细编制顶板 10m 范围 内岩性柱状图。
(3施工设计
①锚杆支护组根据掘进地质说明书进行施工支护设计,施工支护设计中必须明确 规定正常情况下和过断层(落差小于设计巷高的和地质预报已知的、破碎带、淋 水带、复合顶板等处的支护形式及支护参数。
②施工支护设计拟定后,交相关生产矿领导进行会签,再以联系单的形式下发到 施工单位和相关部门。
③施工单位根据支护初始设计、掘进地质说明书、施工支护设计编写 《作业规程》 及措施。
④巷道按照施工支护设计施工后, 锚杆支护组、施工单位立即进行全面矿压观测, 进入动态支护设计阶段。
(4动态设计
③生产技术部对全矿使用巷道锚杆支护情况定期进行调查, 分析总结巷道支护的 可靠性,为支护设计提供依据。
3、支护施工
(1施工单位严格使用《作业规程》规定的锚杆、锚索及相配套的支护材料,施 工锚杆、锚索时做到钻孔直径、杆体直径、锚固剂直径必须“三径”匹配。(2锚杆安装
首先打好锚杆眼 , 然后穿过托盘或钢带孔眼向锚杆孔装入 2卷 K2350型树脂药卷, 人工用装好的锚杆慢慢将树脂药卷推入孔底。用搅拌接连头将锚杆钻机与锚杆螺 母连接起来, 然后升起锚杆钻机推进锚杆, 当锚杆钻机升到锚杆接触顶板岩面时, 停止升锚杆钻机, 搅拌 20秒后停机。等待 3分钟以上, 再次启动锚杆钻机, 拧紧 螺母,使托盘紧贴岩面,并保证锚杆扭矩在 120N.m 以上。
(4锚索安装
首先打好锚索眼 , 然后向孔内依次装入 1卷 K2350锚固剂和 2卷 Z2350型锚固剂, 用钢绞线慢慢将药卷推入孔底。用搅拌连接头将锚杆钻机与钢绞线连接起来,然 后升起锚杆钻机推进钢绞线,边搅拌边推进,直至推入孔底,搅拌 20~30秒后, 用木楔将钢绞线固定, 然后卸下锚杆钻机。等待 15分钟以上, 方可用风动张拉机 进行张拉,并保证张拉力在 36Mpa 以上。
4、质量控制
锚杆支护质量检测实行 “四项制度” , 即:动态抽检制、区队日检制、小班自检制、质量终身负责制。
(1动态抽检制
①由安全监察部组织的动、静态检查和每周隐患排查中对全矿锚杆支护质量进行 抽查,同时检查锚杆锚索施工台帐,并在锚杆锚索施工台帐上签字确认。
②走动式动态检查:矿领导、职能科室人员对锚杆、锚索质量、锚杆锚索施工台
帐随时抽查。
③锚杆支护组每月对全矿锚杆支护每个掘进头进行不少于 2次的锚杆、锚索质量 抽检工作,抽查内容包括:锚杆(锚索的间排距、外露长度、安装角度,并填 写检测记录台帐。
④对抽检不合要求的掘进工作面进行追查并下达整改通知书,由区长负责落实, 限期整改,由锚杆支护组进行复查。
(2区队日检制
①队长负责本队前三班施工锚杆、锚索的抽检工作,对抽检达不到设计要求的, 及时采取处理措施。
②队长在本队锚杆(索施工台帐上签字,对于使用完一整页的锚索施工台帐要 及时将副本带回地面,交区长审阅, 区长、技术主管签字, 技术负责人存档备查。(3小班自检制
①班长负责自检本班的锚杆质量是否符合 《作业规程》 规定, 内容包括:间排距、外露长度、安装角度等。
②班长负责对锚杆进行根根检测,填写锚杆扭矩力监测记录表。扭矩达不到要求 的应进行二次加固,确保扭矩达到规程规定,安监员在现场监督。
③小班施工锚杆及时编排号,锚索喷号,班长认真填写锚杆施工自查表。④安监员对锚索的现场施工全过程(锚索长度、锚固剂数量、安装程序、搅拌时 间、养护时间、预紧力 进行现场监督, 合格的在锚索施工记录台帐上签字确认, 不合格的必须要求立即整改,生产单位拒不整改的,汇报矿调度停止进尺。锚索 施工记录台帐一式二份,对于使用完一整页的锚索施工台帐,一份(副本由队 长负责带往
地面存档,一份在现场与锚杆施工台帐一并保存,以便监督管理人员 查验。锚索施工记录台帐上没有安监员签字确认的,视为不合格。
(4锚杆施工质量终身负责制
施工人员必须对施工的锚杆、锚索质量终身负责, 巷道在施工过程或使用过程中, 因质量造成的冒顶片帮事故的,追究施工人员、安监员和当班班长(或队长责 任。当班班长是施工锚杆质量第一责任者,当班安监员是施工锚索质量第一责任 者。
5、顶板监控、矿压监测(1顶板监控
①当班班长负责本班锚杆孔、锚索孔的顶板岩性描述工作,并记录锚索施工台帐 上。
②巷道每施工 20m ,本队技术员必须垂直顶板施工一个不小于施工锚索长度的探 查孔,若在正常锚索孔深度范围内,探查顶板岩性不能满足锚索支护强度要求, 则继续向上打不少于 2米,编制上覆岩层柱状图并做好记录台帐。
③巷道每施工 50m(特殊情况除外 , 生产单位在指定位置垂直顶板施工一探查孔, 观测工作由锚杆支护组负责, 地质组和技术员参加。地质组负责影像资料的分析, 必须作到当天观测当天分析。
(2矿压监测
①监测工具必须齐全,并装箱上锁保管,箱内不得存放与检测无关的物品,检测 仪器箱距迎头不得超过 100m。检测仪器箱由队长负责统一管理。
②顶板离层仪孔同时作为顶板岩性观测孔使用,施工单位必须按时、按指定地点 施工。
③顶板离层仪必须由本队技术员现场安装,锚杆支护组成员现场监督。技术员负
责顶板离层仪的数据测读,队长负责保护管理。
④巷道位移测站由技术员在安装顶板离层仪时同时建立并定期测读,队长负责保 护管理。
⑤施工单位将竣工巷道移交给接收单位时,连同巷道内顶板离层仪、牌板及资料 一起现场交给接收单位,接收单位负责对巷道内顶板离层仪和牌板的保管。施工 单位技术负责人把相关锚杆支护监测资料移交给接收单位技术员,接收单位技术 员继续对顶板离层仪进行测读,做好原始记录并存档。生产技术部将以联系单的 形式办理移交手续,一式四份,生产单位、接收单位、安全监察部、生产技术部 四方签字并各持一份。
6、信息传递与处理
(1 生产技术部地质组每月必须做好各工作面的地质预测预报工作, 地质预测预 报必须在每月 3号之前上网发布。
(2 施工单位每周二上午技术例会上将监测数据交生产技术部, 生产技术部收集 整理,结合钻孔探测资料,质量抽查情况等进行汇总,报送矿领导。
(3 生产单位在施工过程中突遇断层带、破碎带、淋水带时, 当班班队长必须立 即在现场按《作业规程》的规定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同时利用现场电话向区值 班汇报、区值班立即向生产技术部汇报。
(4生产技术部接报后,必须在 1日内派锚杆支护小组成员对现场施工的锚杆、锚索进行现场测试,确认加固方案是否满足现场支护需要。如不能满足现场支护 需要,必须立即停止进尺采取补打锚索、打挑棚、架工字钢棚等多种加固措施, 并报总工程师,由总工程师组织安全矿长、掘进矿长、掘进副总及相关部门研究 制定支护方案后方可继续施工。
(5生产技术部现场验证后,随后将(一天之内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批准 的支护方案业务联系单下发到生产单位、安全监察部。
(6 现场施工中突遇未知落差大于巷高的断层, 必须立即停止进尺, 对迎头进行 加固,当班班队长汇报至区值班、区值班汇报生产技术部,生产技术部及生产单 位立即派人现场看查,查明情况,待制定专项措施后方可施工。地质预测预报中 预报的断层施工单位技术员必须提前编制专项措施指导施工。
7、加固支护
(1 针对已施工巷道及正在使用的巷道, 通过隐患排查和巡查发现的安全隐患, 必须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①顶板离层仪超过警戒值 40mm 时,必须加大观测频度,及时关注顶板离层状况。由使用单位观测,观测结果及时汇报生产技术部。
②巷道变形严重、顶板离层仪超过危险加固值 60mm 时, 要及时采取补锚杆(索、补喷、锚注、套棚、打挑棚等符合现场实际的补强支护措施。
③锚杆(索孔集中淋水严重地段,要进行套棚加固,防止锚杆(索长期受水 浸蚀,锚杆(索失效。
(2正在施工的巷道加固支护 执行《作业规程》中规定。
六、奖罚标准
锚杆支护工程质量督查细则与奖惩标准 督查类别督 查 内 容奖 惩 标 准
管 理
1、支护材料的材质、品种、规格、强度、结构经抽检不合格的罚 物资供应部长 500 元/项
2、擅自更换固定厂家采购支护材料的罚物资供应部长 500 元
3、材料发放错误的.罚物资供应部长 200 元
4、施工单位擅自更改支护方式、降低支护强度的罚区长、书记、队长各 500 元
5、施工单位汇报不及时,或汇报情况与现场实际不符的罚班长 50 元、队 长 100 元
6、施工单位不能按照联系单要求及时采取巷道加固的罚区长、书记、队长 各 200 元
7、锚杆锚索施工台帐缺页、未及时填写以及填写不齐全的。罚队长 100 元/页
8、小班安监员未在锚索施工台帐上签字的罚当班安监员 100 元
9、备用支护材料没有的、有而不齐全的、未按指定地点存放的。罚队长 100 元
10、施工单位锚固剂没有按规定领用和存放的罚队长 200 元
11、现场抽查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不会操作的锚杆、锚索施工过程的。罚 区长、技术主管各 500 元,罚队长 100 元、罚当班班长、施工人员各 50 元 锚 杆
1、锚杆的锚固力必须符合规定,顶板为 9 吨,压力表读数应为 24.24Mpa 不符合规定,罚队长 100 元/根
2、锚杆顶板扭矩必须达到 120N.m 不符合规定,罚队长 50 元/根
3、锚杆外露长度规定在 1.5cm--5cm 之间不符合规定,罚队长 10 元/根
4、严禁锚杆无盘无帽不符合规定,罚队长 10 元/根
5、严格锚杆的打装角度,顶板锚杆严禁穿皮现象不符合规定,罚当班班长 50 元/根
6、锚杆排数必须按顺序连续编号,编号紧跟迎头不符合规定,罚当班班长 50 元/次
7、随意截锚杆的,卸锚杆托盘的。责任人按严重“三违”处理
8、定期做拉拔力试验,并做好记录存档。未做或无记录,罚主管技术员 100 元/次 锚 索对于发现不合格的锚索(工作面迎头 20m 范围内)若经过安监员签字的,将追究其安监员与施工单位的共同责任。罚安监员 100 元/根,罚施工单位 200 元/根 对于发现不合格的锚索(工作面迎头 20m 以外的沿途巷道)责令施工单位 重新补打 检测工具
1、每个掘进头必须具备完好的锚杆拉力计、指针式扭 力扳手及配套套筒、锚索张拉机具。缺一项,罚队长、主管技术员 100 元/项
2、迎头必须有存放检测工具的上锁专用工具箱,并距 迎头不超过 100 米。不符合规定,罚队长 100 元/次 探测孔
1、施工单位未及时打顶板岩性观测孔的罚队长 50 元/次
2、施工单位技术员未及时打探测孔或没有编制岩层柱状描述的。罚主管技 术员 100 元
巷道表 面位移
1、记录牌填写内容必须齐全,且填写内容必须与实际 相符。缺一项,罚技术员 100 元/项
2、表面位移观测数据电子版及书面资料每周二必须递 交技术部锚杆支护小组分析。不能及时递交,罚技术员 100 元/次
3、递交的观
测数据必须真实,不许造假,必须与技术 部下井抽查数据相符。错一项,罚技术员 20 元/项 顶板离 层仪
1、顶板离层仪安装必须有技术员在场安装。不能到场,罚技术员 100 元/次
2、待安装的离层仪距迎头必须≤15m,若离层仪损坏的不符合规定,罚主 管、技术员 100 元/次
3、离层仪牌板填写内容必须齐全,且填写内容必须与 实际相符。缺一项,罚技术员 20 元/项
4、严禁有离层仪无牌板或有牌板无离层仪现象。不符合规定,罚技术员 100 元/次
5、离层仪观测数据电子版及书面资料每周二必须递交 技术部锚杆支护小组分析。不能及时递交,罚技术员 100 元/次
6、递交的观测数据必须真实,不许造假,必须与技术 部下井抽查数据相符。错一项,罚技术员 20 元/项 附件一: 锚杆支护材料选材标准一览表
一、煤巷支护材料 名 称规 格 型 号直径 mm 长 度 m 用 途备 注 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 MSGLW—335¢182.2 锚固顶板符合 MT146.2—2002 右旋全螺纹锚杆 MSGLD—335¢202.0 锚固帮部符合 MT146.2—2002 玻璃钢锚杆 K60¢222.2 适用综采巷道 树脂锚固剂 K2350、Z2350¢230.5 锚固锚杆、锚索符合 MT146.1—2002 锚索 SKP—15/1860¢15.245.4、7、9 加固顶板符合 MT/T942—2002 托盘 M 型托盘长×宽×高= 140mm×140mm×8mm 与锚杆 M 型钢带配合使用
M 钢带 M3 型钢带宽 183mm、长度根据 现场需要加工起连接锚杆锚索作用 ∏钢带∏2 型钢带宽 60mm、长度根据现场需要加工起连接锚杆作用 钢筋网井型¢6 ¢8 宽 1m、长度根据现场要求加工。防帮、顶破碎脱落
二、岩巷支护材料 名称规格型号直径 mm 长度 m 用 途备 注 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 MSGLW—335¢182.2 锚固顶板符合 MT146.2—2002 树脂药卷 K2350 Z2350 K2850¢23 ¢280.5 锚固锚杆、锚索符合 MT146.1—2002 锚索 SKP—15/1860¢15.245.4、7、9 加固顶板符合 MT/T942—2002 托盘方型托盘长×宽×高 140mm×140mm×8mm 与锚杆配合使用 M 钢带 M3 型钢带宽 183mm、长度根据现场需要加工。起连接锚杆锚索作用 ∏钢带∏2 型钢带宽 60mm、长度根据现场需要加工。起连接锚杆作用 钢筋网井型¢6 ¢8 宽 1m、长度根据现场要求加工。防帮、顶破碎脱落 附件二: 锚杆支护监测的有关规定
一、顶板离层仪
1、安装距离:在开窝三叉门或四叉门靠近巷道口处顶板,必须安装离层仪,正常 巷道每 50m 安装一套顶板离层仪,特殊情况下按技术科联系单要求安装。安装的 离层仪距迎头必须≤15m,并制定离层仪保护措施。
2、安
装要求:顶板离层仪沿巷中安装,深基点应固定在巷道顶板 5m 深处,浅基 点应固定在与顶板锚杆长度相同深处。用水泥锚固剂将离层仪固定牢靠,并挂好 离层仪记录牌板。为方便测读,离层仪锚固区内、外的初始读数必须固定到零位。
3、数据测读:顶板离层仪测读周期:从安装之日起,正在施工和使用的巷道每 3 天测读一次,其余巷道每 7 天观测一次,并及时将测读数据填写在记录牌板和记 录本上。
二、巷道位移测站
1、测站布置距离:正常巷道每 50m 安装一套顶板离层仪,特殊情况下按技术科联 系单要求安装.2、测站布置方法:采用“十字布点法”布置测站,并用漆做好测点标记并挂好记录 牌, 记录牌内容:布站日期、测站位置、测站编号、初始读数、布站人。测点布 置见下图。
用线绳将 CD、AB 连接起来,测量巷道宽度时用钢卷尺分别量取 CO、OD 之间的读 数,CO 为巷道左帮宽度,OD 为巷道右帮宽度,即巷道的宽度 CD=CO+OD。测量 巷道高度时用钢卷尺分别量取 AO、OB 之间的读数,AO 为巷道顶板下沉量,OB 为 巷道底鼓量,即巷道的高度 AB=AO+OB。这种布站方法的优点:既能分别测出巷 道两帮的位移量,又能测出巷道顶板下沉量和底鼓量。
3、数据测读:从安装之日起,20 天内 3 天测读一次,20 天后每 5 天测读一次,60 天后每 15 天测读一次。
三、拉拔力试验
1、检测工具:统一采用 LDZ---200 型锚杆拉力计,最大量程 200KN。
2、锚固力设计要求:(1)岩巷:顶部、帮部均为 9 吨。(2)煤巷:顶板为 9 吨,帮部为 5 吨。
11.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多维视角 质量保障体系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10-021-04
在当下中国,高校、教师个人经济价值追求和学生对社会、政治、人文的冷漠与“虚无”中,导致高等教育内容的空洞化、衡量标准的金钱化、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学术追求的痞子化、专业学习的功利化、办学导向的纯市场化和大学机构的国企化,沦为社会的“舔燥”。因此,经过十多年“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大学教育有必要向“精益生产”转变,与“刺激经济”之类的功利性思维隔绝,重新审视教育发展规律,多层次、多视角创新高等教育,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找回高等教育应有的社会“尊重”和推动社会“前行”的胜任力。
一、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的多维视角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追求“令人眼花缭乱的成功”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下寻求创新的边界有多宽?以及因教育资源的垄断性、教育程度的分化而使高等教育不应有地承担起界定个体的生存发展路径和固化阶层的利益分化格局的“不能承受之重”角色,其创新的阻力有多大?这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不可绕开的两个根本性问题,涉及大学自主办学需怎样的运行机制保障和如何实现特色发展适应社会多元需求两个发展命题。因此,从多视角全面阐释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有利于厘清高等教育改革的种种误解,重新厘定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的价值、趋向和发展意义。
1、教育创新主义视角
教育作为一个公共政策和对社会特别是个体发展甚至命运影响深远的“政治”命题,质量保障体系创新政策不仅影响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更直接与间接冲击现存的社会结构。
191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首次提出“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一个“内在的因素”,相应地,经济发展是“来自内部自身创造性的关于经济生活的一个变动”,并特别强调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和技术创新之间的联系。作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大学教育也就应该是一个“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社会经济系统的过程”,通过创新回归教育的本真,即给所有阶层提供突破权力、金钱、人脉等方面的阶层封锁、提升自我及为社会贡献价值的机会。
经历“扩招”狂欢的高等教育遵从的教育范式,既源于从西方引进的适应工业时代需要的学院教育理论,又交织着尚未在思想上根本消失的“科举”和“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国式书塾传统;教育思想融刻了农耕时代“传承型”和工业时代“标准件型”的双重烙印。显然,在高等教育遭遇全民“吐槽”之际,熊彼特创新理论与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致力于通过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努力不谋而合。201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就是对高等教育质量下滑的理性纠正,其中一措施是停止本科扩招,摒弃原有的以数量换质量、盲目大众化和市场化利益驱使办学思维,趋于理性,全面走向创新主义思维。
高等教育创新应该是一场教育的彻底变革,首先是教育思想与价值观的创新,应从社会本位向社会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转变,从急功近利向追求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相结合理念转变,从片面知识观向素质主导的多元化质量观转变;其次是教育概念的创新,应从关门办学向大爱育人转变,培养大学生高端的“读书观”,学会如何做人,成长为社会人,学会如何思维,成长为理性人,学会掌握必要的知识及运用知识的能力,成长为自我实现的人;再次是教育模式的创新,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环境,打破学科和专业限制,培养学生多领域的知识结构体系,打造数字校园,建设共享型的知识资源平台,引进高端师资,鼓励教师与学生“走出去”,树立教育全球化视野;最后是运行机制的创新,学生评价标准真正要从单纯的考试成绩与僵化的思想考评相结合向学业成绩与社会服务能力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转变,避免“冰山一角”式评价,教师评定应从奖惩型评价与情感管理向形成型评价与制度管理相结合转变,避免绝对化科研导向评价。
2、新制度主义视角
经由经济学说史的研究路径,美国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等人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了新制度主义理论,建构起对制度的反思及制度与个体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的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新制度主义认为制度本质上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并提供“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构成一种经济秩序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大学、高等教育就是典型的正式制度安排,存在于一定的教育合约权利制度环境中,而教育的制度创新是非正式制度安排,是高校教育变革的最主要内容,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多元化的层次结构、多样化的表征结构、跨学科的专业结构、非均衡的地区结构、金字塔式的资源配置结构同在,使得高等教育形式在性质、内容、结构、功能上差异巨大,导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存在巨大的层次、地区差异。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创新要以教育分类为基础,开展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在教育市场失败和不完善的教育市场非均衡发展的结果,当内在约束成本大大超过预期的净收益时,通过克服“风险的恐惧心态”,产生创新的内外部动力,一项制度安排就会被安排,从而增加教育的投资收益。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创新在经由“四重过渡”,即高等教育在性质上从精英教育向后大众化教育过渡、服务对象从不发达的封闭的农业和产品经济向面向全球的外向型经济过渡、高等学校的地位从社会边缘向社会中心过渡、体制化背景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后,旧有的体制红利、人才红利、政策红利、人口红利、特权红利逐渐式微,在政府社会教育投资一定的情况下,随着扩招和教育成本的高企,教育质量无可避免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而由教育质量的下滑直接导致高等教育的信任危机。因此制度创新势在必行,但又面临多重制度逻辑的制约,一是高校既得利益者的功利性行为保守选择;二是基于梯度发展的社会、政府、家庭、个体对高等教育的层级化投资、评价价值判断;三是基于阶层流动、分层与封锁判断的高等学校合法性认同危机。因此,当前的教育质量创新应遵循均衡投资——重塑大学——变革体制——创新模式——朝向市场——公众认同制度创新逻辑,使得政府主导的强制性教育制度变迁能准确切入民间推动的诱致性教育制度变迁中,形成一种“恰当性逻辑”的教育制度安排。
3、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
20世纪80-90年代,发端于爱德华·戴明、约瑟夫·朱兰两位质量管理大师所倡导的质量管理革命席卷了企业和公管领域,引爆了企业管理的革命,特别是日本,在企业经营领域全面引进全面质量管理后促进了日本企业在80年代的繁荣。质量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在于对于顾客等相关利益群体利益的持续关注,服务于组织内外的所有个人、群体、机构,为他们提供满意、合乎道德、符合审美情趣、合格的产品与服务,并结成忠诚的利益共同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质量管理变革的先导性理论命题。教育作为一个影响广泛的公共政策领域,教育质量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高校本身的声誉和发展,更涉及多领域的群体利益,特别是高等教育走向社会中心舞台,被动地成为社会阶层、利益分配的“标尺”,近些年“清华”、“北大”热持续高温不退,因为清华北大在某种程度上给个体披上了不同的生命发展路径,谁进去谁就能进入体制内,否则只能体制外挣扎生存。所以,政府、家庭、社会、个体都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利益群体,政府关心的是高校是否能有效利用公共教育资源,改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教育处境,实现“帕累托改进”;家庭关心的是通过不菲的教育投资能否在毕业后换来更好的工作并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改善家族的“非强势”命运或巩固强势地位;个体关心的是通过纠结式的教育学习能否按照自己意愿实现匹配式就业,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社会关心的是教育能否实现更好的人才分布,促进国民财富的生产和增长,优化整个社会的智力结构和阶层结构。
事实上,中国高等教育和高校本身不断受到公众挑剔式的批评,质疑其教育质量,社会渴望得到易于理解的、关于是什么造就了一所好的高校的信息。从实然角度看,高校利益相关者思维还集中在市场化经营领域,功利色彩比较浓厚,而且由于高校本身的非透明化、功利化,阻隔了公众对高校的信息获取、认识判断与利益参与。普通民众、政府机构等对高校的评价、判断与选择都是非理性和直观的,认为“好”的大学只有“学”与“学后”的好处,没有“术”的价值要求,一所高校有多少院士、博士点、顶尖科研成果成为衡量一所学校的最主要标准,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主要是大学学术生产力的评估,而不是大学教育核心竞争力的评估。因此,高等教育质量创新首先要建立社会问责机制,向利益相关者负责,提升教育的价值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和服务质量,才是应然之举。
当然,学生是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也是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是高校的当然主体。高校应高度关注学生在高校中有什么样的权力,获取权力的方式与途径是否易得,学生能否参与大学的各项教育改革决策,学生参与获得怎样的政策和运行保障等,而不是因为热衷批项目、搞经费、弄课题而只关注高校外部教育资源分配者等外部利益相关者。
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的政策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已经经历了两次革命性的变革,一是概念性变革,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二是技术性变革,从以“教育扩招”导向的教育规模化发展走向以“教育评估”为导向的教育指标的技术量化。高考人数的连年递减、大学生的退学风潮及大学生的冷漠式学习等无不暴露了大学教育的脆弱质量,既保证不了学生“学的好”,也无法确保学生“学而优”,学生用脚投票放弃大学教育无疑是一种现实的理性选择,因为大学无法改善大学生的发展境地。因此,即将开始的第三次变革必将是一次理念性变革,改变高等教育长期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实施全面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
社会问责——高校内外部的持续关注
亚历山大·阿斯汀认为有两种高等教育质量观,一为质量的声誉与资源观,二为最好的高校能够最大限度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才能发展”质量观。但囿于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大学普遍处在一种公众的不信任发展处境中,公众对高校普遍存在发展的焦虑感。在此情况下,提高大学的质量声誉与学生的才能发展是当务之急。而通过建立社会问责机制是重塑公众对高校信任的唯一路径。首先,要创建一种强劲的问责制和透明文化,改变高校半封闭的运作方式,规避“象牙塔”腐化为“蛀牙塔”的可能性,为外部群体审视和检查大学内部的财政状况与教育活动开启方便之门,在问责制的要求下,大学必须就诸如成本、价格、学生学习结果等事务进行报告和证明,与学生及其家庭等利益相关群体分享信息,使高校时时有一种紧迫感与压力感。其次,改变“公报”式的总数据发布方式,建立从市——省——教育部建立统一的高校发展综合数据网,包括各院校的特性、毕业分类数、人力资源、毕业率、财务、学术项目等,弱化原有的综合性数据,完善各级各类各省市的完整的教育详细数据,具体到每一个教育单元、财政微支出、科研单元、人事变动、学生注册,为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择校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使社会问责“落地”。最后,建立自愿式社会问责体系,包括学生特征、财务状况、院校特性、学科发展、教师特色、学生经验与感受调查的结果及学生学习评估的结果,鼓励各高校资源加入,政府对其实施一定的倾斜性财政支持,同时,由于政府与公众给予的更高的信任度,实现“”信任的外部化”,社会奖赏性评价更高,使高校在学生择校与就业市场更具竞争力。
政府行为——从行政管理走向战略管理
随着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对高等教育的重视不但深化,突出表现在以财政梯级配置建构起各级高校的“财政依赖”,以教育立法和教育行政手段实现政府公共教育权力向高校内部的延伸,以科研项目差别化分配建构起各高校及内部的“学术依附”,以教育评估建构高校声誉层次体系,政府行为体现在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方方面。应该说,政府凭借社会制度优势和资源占有优势,具有承担发展高等教育重任的天然优势。但是,高等教育除了公共性质,更多的是自治性质和私人性质。因此,政府应重新定位自身的教育管理角色,尽可能地减少对教育的行政干预,更多的战略管理。首先,重新制定教育发展目标,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间》所提倡的“改变人们对教育的作用的看法”,“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高等教育的目标应从当前的“寻找与培养下一个打工者”向“寻找与培养下一个未来领袖”转变,不能矮化教育的作用,要以信息经济时代为着眼点,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劳动者在未来社会的“角色需要”为出发点,高瞻远瞩制定《中国未来教育发展战略》。其次,规范发展社会各种高校评级机构和认证机构,使之成为真正的脱离政府、高校直接管治的第三方独立运行组织,政府通过对第三方认证、评级机构的注册管理实现对高校的监督,建构起政府、市场与学术的三方配置力量,“在中心——边缘之间合理化并大规模重新分配职责”。再次,落实高校自主权,除了科研项目自主申报权、教材选用权、培养方案设置权教学事务决策权继续全部下放外,尽快推动学科发展的自主权包括学位授予权、学位文凭决定权、二级学科研究生学位点设置权、重点学科设置权、二级学院设置权及本科专业设置权的下放,改变学校在政府与高校之间的严重失弱状态,给予学校相应的自我发展的空间与自由,使高校自主权限的边界不断得到拓宽。最后,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援助的杠杆调节作用和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作用,建立基于学生学业成绩和就业能力为导向的财政援助机制。
学生参与——被动接受者到主动参与者
传统的国家中心与行政中心的治理模式中,政府与高校之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往往处于被忽视、被边缘,而由于缺乏回应性机制和利益表达机制,利益相关者的公共教育权受到侵害时缺乏正当的利益诉求渠道。在当前公共教育不断市场化的过程中,适当引入学生参与模式区别于学生参与管理长期缺位的行政管理模式,对学生赋权与分权,有利于教育权利的“归位”。一是“学的自由”,学生可以在学习内容与大学生活方面拥有自由选择权,包括学生选课、学生择师、转学、转专业和使用图书馆、课本的自由,“从而在知识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二是明确学生的地位与作用,应修改《高等教育法》中的关于“学生”的管理色彩浓厚的内容,增加学生的详细参与管理的具体内容事项,使学生参与有法理基础,并在“总则”中增加一条:“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正式成员,是国家高等教育区建设过程中有能力的、积极的和有建设性的合作伙伴,应鼓励学生全面参与高等教育治理。”三是丰富学生参与的内容,而不仅仅是与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职能管理,如教育管理、后勤管理、图书馆管理与教学管理等,应着重提升参与的层次,对学校发展目标战略规划、学科发展定位、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优化、课程改革与行政学术权力变革的决策等进行深入的参与,不能停留在摆设层面上。四是整合高校学工处、团委、青志协、学生会等参与职能机构,理顺关系,避免这些机构退化成学生评奖评优、入党、评干的逐利场合,特别要增强青志协、学生会等纯由学生组成的组织的独立性,弱化其依附性,使其成长为评教议事、利益表达的校园内第四方监督评估组织,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参与权益。
制度创新——建构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从来都不是静态的,而是随着环境改变和调整的机构。”大学成长于大学制度的建立,大学发展于大学制度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人才培养的多样型、科学研究的社会化、大学责任的厚重化、办学方式的国际化与高校管理的多元化,各高校在建构现代大学制度基础上,都应朝向建立“进取性大学”这一新型大学而内化为自身的发展使命。在当前,由于现有的行政体制的强大束缚力与管理惯性、经济体制的强大诱惑力与功利导向以及大学制度变革的脆弱动力基础,应着眼于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举办权、管理权与办学权的分离,教育行政部门不能直接参与高校的管理,从关注“做什么”转向关注“怎样做好”即只管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高校自身通过三权的分离,逐步去行政化,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分离,并组建教授治校委员会及评议委员会,明确学术权力的主导地位,形成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约束;二是对大学制度进行章程式立法,西方国家大学章程普遍是在法律框架范围内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由立法机关量身打造的,使章程成为国家立法体系的组成部分,从而在法理上赋予高校独立法人地位,实现高校管理的人格化,当前,中国各高校应根据法律制定有特色的章程并经人大讨论通过从而具备法律效应,高校按自己的章程运转,确立办学自主权;三是完善校长的生成与退出机制,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高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实行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管理架构,只是一种模糊的校长负责制,应改校长委任制为选任制或聘任制,既可以从全校正教授中择优选择校长人选并经教工大会表决通过,也可以根据学校的地位有选择地在全国或在全球公开招聘校长,校长只对高校本身发展负责,而不对政府高校宏观管理负责,形成大学强有力的领导机构。
参考文献:
[1]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90 .
[2]叶平.创新教育新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7.
[3]潘懋元 肖海涛.改革开放30年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的转变[J].高等教育研究,2008-10.2-4.
[4]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225-226.
[5]王一兵.走上四重过渡立交的中国高等教育 [J].高等教育研究,2006-11.1-6.
[6]曹如军.制度创新与制度逻辑——新制度主义视野中地方高校的制度变革 [J].高教探索,2007-5.7.
[7]威廉姆·耐特.院校研究与质量保证——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8-8.19.
[8]杰夫·惠迪等.教育中的放权与授权:学校、政府和市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6.
[9]刘亚荣.我国高校学术自主权变迁的实证研究 [J].高等教育研究,2008-7.39.
[10]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 北京:三联书店,2002.137.
[11]菲利普·G·阿特巴赫: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
Study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rom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He-Yonggang
(Politics and Law College Yichun University, Yichun 333600 jiangxi China)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is a Supportability engineering ensuring health development of politics,economy,culture and society in a country, an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s basic condition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nly setting up the full, efficient , humane and righteous higher education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higher education will be able to undertake own unique mission in various "rise" proposition, providing society with all kinds of value talents country needs and exporting moral, ethics, concept Etc ideological knowledge people needs stably, To become personnel training Highlands and ideological agitation temple.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略谈现代财务管理体系论文10-29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06-18
辽宁现代服务职业技术学院06-24
现代职业教育与班主任08-21
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07-09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运行管理考核办法06-14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管理实施意见(试行)06-19
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指南07-13
语文现代媒介素质教育模式论文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