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输血不良反应(精选8篇)
1.输液输血不良反应 篇一
临床常见的输血,输液反应的原因及预防
一.静脉输血的目的、不良反应、原因、症状及护理措施:(一).什么是静脉输血
静脉输血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是急救和治疗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静脉输血的目的: 正常成人的血容量应占体重的8%。一般情况失血不超过人体血量的10%时,对健康无明显影响,机体可以通过一系列调节机制,使血容量短期内得以恢复;失血20%时对人体不明显影响,可能出现各种缺氧表现;失血超过30%时可危及生命,导致血压下降,脏器供血不足,特别是脑细胞供血不足出现功能降低至昏迷,必须立即 输血。(1)补充血容量,提升血压。(2)增加血红蛋白,纠正贫血。(3)补充抗体,增加机体抵抗力。(4)增加蛋白质,纠正低蛋白血症。(5)补充各种凝血因子,改善凝血作用。(6)促进骨髓系统和网状内皮系统功能。
(三).输血的适应症
(1)、急性失血:主要适应症;一次失血低于总量的10%(500ml)时,可不输血;,低于总血容量的20%时,首选晶体液、胶体液或少量血浆增量剂;当超过20%时,可输入适量全血。(2)、贫血或低蛋白血症 浓缩红细胞;血浆及白蛋白(3)、重症感染 抗体及补体(4)、凝血功能障碍:相关血液成分
输血是急救和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输血前,输血中,输血后我们都要进行严格的三查八对,即 三查: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及血液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八对: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瓶)号(储血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血液的型号种类、血量。但输血也可引起不良反应,有时甚至非常严重,带来了一定危险性。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即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后24小时内发生的和输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的。
(四)不良反应
一、过敏性反应和荨麻疹
输血后可发生轻重不一的过敏反应,轻者只出现单纯的荨麻疹;中型为过敏性反应;重度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和死亡。这些反应属于血浆蛋白免疫性反应,即抗原抗体反应。
1、原因:
(1)IgA抗体:有些受血者缺乏IgA,当输血或其他刺激后产生抗IgA抗体(可不一定有输血或妊娠史),当输入相应IgA时便发生IgA的抗原抗体反应。
(2)过敏体质:对普通变应原(如花粉、尘埃等)敏感的人,易发生中度至严重荨麻疹,这可能由于IgE抗特应性变应原所致。
(3)被动获得性抗体:献血者的抗体(如青霉素)通过输血传给受血者,当受血者接触相应抗原时可发生过敏反应。
(4)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此种患者当注射免疫球蛋白时易发生过敏反应。
2、症状和体征
(1)轻度:痛痒、局部红斑、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关节痛。血液中嗜酸性细胞增多。
(2)重度:支气管痉挛,发绀、呼吸困难、肺部有喘鸣、脉快、低血压、胸骨下痛、胸部压迫感、休克、喉头水肿以至窒息。有的患者易伴有发热、寒战、咳嗽、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3.防治
(1)预防:①勿选用有过敏史的献血员;②献血员在采血前4h内不吃高蛋白和高脂肪食物,宜用少量清淡饮食或糖水。
(2)处理:
①过敏反应时,轻者减慢输血速度,继续观察,重者立即停止输血;
②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应给予抗休克治疗; ③根据医嘱给予0.1%肾上腺素0.5~1ml皮下注射,或用抗过敏药物和激素如异丙嗪、氢化可的或地塞米松等
二、发热反应
在输血期间或输后1-2小时内体温升高1摄氏度以上并有发热症状者。
1、原因
(1)热原:热原是由细菌和不洁物产生的,如蛋白质、死细菌及细菌产物。
(2)免疫反应:多次输血或妊娠后受血者产生白细胞抗体(也可以是血小板或血浆蛋白抗体),当再次输入血细胞(也可是全血)时可产生抗原一抗体反应,激活补体,进一步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原。
2、症状和体征
常表现为畏寒、寒战、发热、出汗,体温可达38-41摄氏度。反应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一般在输血开始后15-120分钟内发生,当患者白细胞凝集素效高时,可在开始输血5分钟就出现面潮红、热感,输血后1小时出现高热。某些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皮肤潮红、心悸、心动过速和头痛,反应持续30分钟至数小时后完全消退。3.防治
(1)预防:严格管理血库保养液和输血用具,有效预防致热源,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处理:反应轻者,减慢滴数即可使症状减轻。严重者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给予对症处理,并通知医生。必要时按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三、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输血后红细胞受到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有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型溶血性输血反应之分。
1、原因
(1)免疫性溶血反应:
一、ABO血型不合:抗体为IgM抗体,为天然完全抗体,主要是血管内溶血。
二、Rh血型不合:抗体为IgG抗体,为免疫性不完全抗体,主要是血管外溶血。
三、其他血型系统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如MNSs、Lewis、Kell、Di等等,发生的溶血有血管内或血管外溶血。
四、献血者间血型不合:见于大量输血或短期内输入多个献血员的血。
(2)非免疫性溶血反应:此类反应较少见,包括低渗液体输注;冰冻、过热或机械操作作破坏红细胞;某些药物的混入;献血或受血者红细胞有缺损(如某些红细胞缺陷性疾病)
2、症状和体征
(1)这类反应多半在输血过程初期,输入数十亳升后发病,表现为寒战、面潮红、呼吸困难、低血压、创面渗血,出现血红蛋白尿,尿少,尿闭以至发展成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常于反应后1-2周变得明显)。
(2)患者可突发休克,可发生广泛渗血及凝血障碍而一步引起DIC。(3)迟发性溶血反应:主要属于血管外溶血。常见于Rh血型不合,偶见于其他血型系。在经产妇或有输血史者,输血后数天或周发生原因不的发热、贫血、黄疸,症状轻微,网织红细胞增多,球形红细胞增多,结体球蛋白降低,可有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尿少见。防治
1.预防:认真作好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前仔细查对,杜绝差错。严格执行血液保存规则,不可使用变质血液。
2.处理:
(1)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保留余血,采集病人血标本重做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
(2)维持静脉输液通道,供给升压药和其他药物;
(3)静脉注射碳酸氢钠碱化尿液,防止血红蛋白结晶阻塞肾小管;
(4)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敷双侧肾区,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5)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并做好记录,对少尿、尿闭者,按急性肾能衰竭处理;
(6)出现休克症状,即配合抗休克治疗。
(7)Rh系统血型反应中,一般在一周或更长时间出现反应,体征较轻,有轻度发热伴乏力、血胆红素升高。对此种病人应查明原因,确诊后,尽量避免再次输血。
四、细菌污染的反应 在现代设备和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可以做到血液不受细菌污染,但实际上,由于各种原因,细菌污染仍然或多或少地发生。
1、原因
(1)血袋、采输血器具消毒不严、破损。
(2)开放式采血和制备血液成分、输血。
(3)献血者皮肤消毒不严,采血部位有化脓病灶。
(4)血液保存、管理不严。
2、症状和体征
轻者以发热为主。重者于输少量血(10-20毫升后突然病情加重,极度不安,发生剧烈寒战、高热、大汗,恶心、呕吐、呼吸困难、干咳、发绀、面部潮红,皮肤粘膜出血,腹痛、腹泻,血压下降、脉细弱等,严重者可发生休克、DIC和急肾衰而死亡。可发生血红蛋白尿和肺部并发症。
一般情况下,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是常见特征。休克为温暖型,皮肤潮红而干燥。体全麻患者可能只有血压下降和创而渗血,而无寒战与发热。
五、循环系统负荷过重
大量输血或受血者心功能不全时,输血可致心衰、肺水肿,严重者则可在数分钟内死亡。这是由于输血过多过快、超过患者的正常血容量所致。
1、原因
(1)老年心功能较差、儿童血容量少,这都不能耐受大量输血。
(2)原有心肺功能不全者,慢性严重贫血者。
(3)大量快速输血输液,或输注高浓度白蛋白(20-25%)而引起大量组织间隙水分进入血管内,引起心脏负担过重。
(4)血浆胶体压下降(如低蛋白血症)或肺血管渗透性增加(如大面积肺炎)时输入量虽不多,但只要血管内压升高,即易引起肺水肿。
2、症状
早期的信号是全身静脉压升高,伴肺血管内血量增加和肺少量减少。输血中或输血后1小时内患者突然心率加快、心音变弱、脉搏微弱、呼吸困难、胸紧、头痛、头胀,发绀、咳出大量血性泡沫痰,直坐时颈静脉怒张、肺部出现湿性罗音,可发生心房颤或心房扑动,严重可于数分钟内死亡。临床症状加上收缩压迅速增加6.7kPa以上时,可作此诊断。
3、处理
短时间内输人大量库血时,应密切观察病人意识、血压、脉搏等变化,注意皮肤、粘膜或手术伤口有无出血。可根据医嘱间隔输入新鲜血或血小板悬液,以补充足够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六、高血钾
全血和红细胞在保存期间,随着库存时间的增长,其血浆中的钾含量也逐渐增多,这是由于红细胞中K+的外溢,大量输血可引起钾中毒,患者血浆中钾浓度达到8毫摩尔/L时,可引起心电图显著改变,约为10毫摩尔/L时,可认为是即刻死亡的原因。
七、枸橼酸盐中毒(1)原因:
临床输血中的血液大多数是用ACD或CPD抗凝,当大量输血或换血时,血浆中的枸橼酸盐盐很容易达到中毒水平(约1g/L),如肝功能不全,枸橼酸钠尚未氧化即和血中游离钙结合而使血钙下降,以至凝血功能障碍、毛细血管张力减低、血管收缩不良和心肌收缩无力等。(2)症状:
表现为手足抽搐、出血倾向、血压下降、心率缓慢,心室纤维颤动,甚至发生心跳停止。(3)处理:
①严密观察病人的反应。
②输入库血1000ml以上时,须按医嘱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lOml,以补充钙离子。
八、氨血症与酸碱失衡
随着血液贮存时间的增长,血中氨的浓度将逐渐增加,贮存到3周的血中氨的浓度可约等于新鲜血中氨浓度的8-9倍,所以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不应给大量贮存血。
九、出血倾向
1.原因 输入的库血中缺乏血小板及凝血因子;过量的枸橼酸钠引起凝血障碍。2.临床表现 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穿刺部位可见大块瘀斑或手术伤口渗血,严重者出现血尿。3.护理(1)密切观察 观察患者意识、血压、脉搏的变化,注意皮肤、黏膜或伤口有无出血。(2)预防 在输入几个单位的库血时,按医嘱间隔输入新鲜血液或血小板浓缩悬液,以补充血小板和凝血因子。
临床医师在考虑输血或输成分血时,应权衡对患者的利弊,在患者具有明确适应证,并考虑到输血的价值大于可能的危险性和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时,才能决定输血;检验科和输血科(或血库)人员应做好实验室检查;护理人员应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做好观察和护理工作,以减少或避免输血治疗的危险性。
(五).输血反应预防报告处理制度(一)输血反应预防制度
1.取回的血应尽快输用不得自行贮血。输用前将血袋内的成分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需稀释只能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2.输血前后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冲洗输血管道。连续输用不同血者的血液时前一袋血输完后用静脉滴注生理盐水冲洗输血器再接下一袋血继续输注。
3.预防发热反应输血器具应严格清洗、消毒输血器在输血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对白细胞及血小板凝集素阳性的患者应输入无白细胞及血小板的红细胞悬液。4.预防过敏反应有过敏体质者在输血前30min给予口服或注射苯海拉明或异丙嗪可减轻或避免过敏反应。不选用有过敏体质的供血者要求供血者在供血前4h禁食。
5.预防溶血反应强调输同型血在输血前要认真负责作血型鉴定及交叉配合试验。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在取血时、输血前要2人以上反复查对血型、姓名、床号等。不使用过期血。
6.输血量过多输血量过多、过快可引起循环负荷过重输血时应控制输血量及速度尤其对老年人、贫血或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更应注意。
7.预防细菌污染血液反应要求采血、配血、输血各过程均应严格无菌操作技术严格遵守规定的程序。
8.预防输血后疾病传播必须严格选择供血者对供血者应进行体格检查并询问病史有肝炎或黄疸原因不明暂不可献血疟疾未经治疗或“治愈”未满3年者不应献血.9对大量输血应输新鲜血。为避免出血已有出血倾向者应输新鲜血补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或用激素改善血管功能。
10输血完毕后医护人员将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报告单贴在病历中并将血袋送回输血科血库至少保存一次。
(六)输血反应报告处理制度
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入速度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如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1.减慢或停止输血用新的输液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
2.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和输血科值班人员报告医务处、护理部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3.疑为溶血性或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护静脉通路及时报告上级医师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a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b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c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d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查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e如怀疑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抽取学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f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g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到7h测血清胆红素含量。h做好护理记录。
4.输血完毕医护人员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患者输血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输血科血库每月统计上报医务处科。
二.静脉输液的原因、目的、不良反应及护理措 1.什么是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是利用大气压和液体静压原理将大量无菌液体、电解质、药物由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2.静脉输液治疗的目的: ①补充水、电解质及调节酸碱平衡的药物。②补充机体所需的能量及营养物质。③静脉输入快速起效又不能经口服及肌注的药物。
3、静脉输液的优点: ①不能经口服的病人,可经静脉给与液体、药物、营养和其他溶液。②起效快,静脉给药可经血液循环迅速到达全身,在抢救病人时,争取宝贵时间。③通过控制给药速度,使血液药浓度保持相对平衡,最高血药浓度比较低。④按需给予,及时起效,如病人自控镇痛泵。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住院患者静脉输液给药方式的使用比例高达70%以上,高出国外20%~30%,稍有忽视很容易发生输液反应。
4.什么是输液反应
输液反应包括发热反应,系静脉输液时由于致热源、药物、杂质、药液温度过低、药液浓度过高及输液速度过快等因素引起。发热反应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冷、寒战、面部和四肢发绀,继而发热,体温可达41~42℃。可伴恶心、呕吐、头痛、头昏、烦躁不安、瞻望等,严重者可有昏迷、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和呼吸衰竭等症状而导致死亡。发热反应发生的早晚,导致热源进入机体内的量、致热源的性质及患者的个体耐受性而异。5.输液反应的病例分析
输液反应是输液不良反应的简称,系输液引起或与输液相关不良反应的总称,有时临床上也称之为“热原反应”。但严格地说,“热原反应”只是输液不良反应的一个部分。临床最常见的输液反应是热原反应和类热原样反应所致的发热、寒战、呕吐等,其他尚有菌(细菌、芽胞、真菌)污染反应,过敏反应等。本文报道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69例输液反应,并根据原因和预防措施做一探讨。临床资料
69例中,男 48例,女 21例;年龄19-74岁,平均 50.5±15.5岁;其中单纯静脉滴注大液体13例,大液体+西药制剂24例,大液体+中药制剂16例,大液体+中药制剂+西药制剂16例;大液体中加药种类1-8种,平均3.7±1.2种,其中加药1-3种31例,加药4-5种15例,加药6-8种10例;加药安瓿数1-20支,平均 6.6±2.2支。发生反应时输液量75-500mL,平均203±35mL;发生时间最早在输液后 15分钟,最迟 80分钟,平均35±8分钟。输液反应的参考诊断标准如下[1]:在输液后 15分钟至 1小时内,发生冷感、寒战,发热 38℃以上,于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腰部及四肢关节剧痛,皮肤苍白、湿冷、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讨论
发生机制 热原是指引起动物体温升高物质的总称。广义的热原包括了细菌性热原、内原性高分子热原及其化学热原等,药剂学上的热原通常是指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现已证明热原主要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它是由脂多糖、磷脂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微粒异物也是引起输液反应的重要因素,静脉输液中的不溶性微粒异物如橡胶微粒,不溶性无机盐、活性炭微粒、纤维、配伍用药过程中产生的微粒以及输液过程中空气没经滤过而进入输液的致病菌或灰尘等,可引起类热原样反应、静脉炎,血管肉芽肿、肺水肿、栓塞、过敏反应等。热原由静脉输入血液,刺激脑下垂体发热中枢,引起发热反应。6.输液反应的原因
输液反应是临床输液治疗中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诱发临床输液反应的原因较多,主要有:
(1).液体与药品质量不过关:液体或药品在生产过程中把关不严,混入了致热源。致热源进入人体导致寒战发热反应;
(2).液体配制程序不过关:护士在液体配制过程中麻痹大意,未能履行“三查七对”,对液体外观未予仔细查验;配药种类多,加药次数频繁,或未做到“一人一管”、“一液一管”,用同一支注射器给多人加药,污染的机会就会增多。治疗室的空气所有净化不符合要求,这也是造成输液反应的原因之一。
(3).液体与体温温差过大:临床中输液反应常发生于酷热或寒冷季节。如果存放液体的房间,冬天供暖不足,夏天制冷过度,都会使液体温度过凉,使液体与人体温差加大,过凉的液体输入人体而导致输液反应;
(4).输液速度过快:静滴含有K +、Ca 2+、Mg 2+ 等离子的药物时,如滴速过快敏感患者可引起输液反应。对体质较弱或敏感患者一定要控制滴速。凉的液体快速进入人体而致输液反应;
(5).联合用药的影响: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易造成液体pH值的改变,pH值的高低直接影响机体的缓冲能力,可出现酸碱中毒,输液配伍其他注射剂时热原量的累加作用,像青霉素粉针、维生素C、林可霉素等注射虽规定作热原检查,但热原检查是一限度试验,且要保证药液的热原总量就会因累加作用而增加,一旦达到人体耐受的限量时,即可引起热原反应。配伍的品种越多,如有的一组液体中加入青霉素、病毒唑、双黄连或穿琥宁、地塞米松等,加上液体本身的药物成分共5--6种之多,热原量累加就愈大,引起反应的可能性就随之增大。这都有利于输液反应的发生。(6).药物本身具有不良反应 如头孢类对过敏体质者可能发生过敏反应;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既有副作用也可以引起过敏反应;个别中药注射剂因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输液反应。
(7).患者对热原质敏感程度的个体差异
a疾病:病人有炎症、发热性疾病或体质虚弱、免疫力失调等患者,可使反应率升高。排除药物及操作方面的因素后,判断为病情发展变化所致。
b患者年龄:老年患者、幼儿免疫功能低下或不健全,对细菌内毒素敏感性增强,输液反应发生比例偏高,输液时应注意年老体弱和幼儿患者。
c个体差异:不同患者对细菌内毒素有不同的耐受阈值,所以对敏感体质患者输液时要特别注意。
一般来说,营养不良、体质差、基础体温偏高的患者,对质热原相对敏感。由于输液制剂的热原检查为限度试验,有些产品虽然合格,但热原质含量相对较高。如果对热原质敏感的患者使用这种产品即有可能发生热原反应。另外,某些疾病自身也可增加机体对热原质的敏感程度。我们在临床调查中注意到,患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患者,输液反应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这种相关性及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8).液体配制后放置时间过长 即启封加入药物后存放时间过久,有时长达5h之多。在存入过程中,因药物存放时间过久,使药物降效和致敏物质增加,导致输液反应和毒副作用。如青霉素,配制后稳定性较差,易形成过敏性物质青霉稀酸。连续输液时间在24h以上,未能做到每天更换输液器具,尤其是开放式输液,由于时间过长,液体及输液器具更易被污染而导致输液反应的发生。7.输液反应的预防
(1).把好输液质量关 原辅料必须符合《中国药典》要求,严格操作规程和输液工艺流程环节,要掌握活性炭的用量,把好药品质量检验关,是预防输液反应的关键所在。
(2).医护人员要掌握常用药品的理化性质、毒副作用和静脉给药的配伍禁忌知识,做到合理用药,正确使用。对于新特药要慎重使用,尽量不在同一瓶液体中配伍过多的药物,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3).树立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消毒规范和无菌操作要求 病房配药室应加强无菌和空气净化管理,护理人员要强化“无菌”、“微粒”意识,严格操作,同时尽量减少联合用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细菌、微粒污染和热原量的累加作用。
(4).严格执行大输液作用前的检查制度,发现异物应拒绝使用,不能马虎从事,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5).药品生产部门要切实加强质量均一性管理,确保临床提供热原最低且水平均一的优质输液制剂。
(6).严把大输液产品和输液器具的采购质量关,防止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医院使用。
(7).护理人员应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增强对的预见性,进而减少其发生率。
(8).可输液可不输液的患者,坚决不输液。可口服用药的尽量口服,可肌注用药的尽量肌注,特别是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尽量少输液。
(9).建议国药局器械局尽快组织研制具有除热原功能的输液终端滤器,这是避免临床的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道关键措施。
8.输液反应及预防
(一).发热反应
(1).发热反应是常见的输液反应,主要是细菌内毒素经过静脉输液剂进入体内累积量超过人体的耐受量时,便发生热原反应。也因输入致热物质(致热原、死菌、游离的菌体蛋白或药物成分不纯)、输液瓶清洁消毒不完善或再次被污染;输入液体消毒、保管不善变质;输液管表层附着硫化物等所致。(2).症状:主要表现临床症状是高热(轻者发热常在38℃左右,严重者高热达40-41℃)、寒颤、皮肤苍白、瞳孔散大、血压升高、白细胞减少;严重者伴有恶心、呕吐、脉快头痛以至于昏迷、周身不适等症状,甚至休克、死亡。
(3).防治方法: a反应轻者可减慢输液速度,注意保暖(适当增加盖被或给热水袋)。重者须立即停止输液;高热者给以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或激素治疗,针刺合谷、内关穴。
b输液器必须做好除去热原的处理。
(二)心力衰竭、肺水肿
(1).由于滴速过快,在短期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担过重所致。
(2).症状:病人突然感到胸闷、气短、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时稀痰液可由口鼻涌出,肺部出现湿罗音,心率快。
(3).防治方法:
a输液滴速不宜过快,输入液量不可过多。对心脏病人、老年和儿童尤须注意。
b当出现症状时,应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让病人取端坐位,两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减轻心脏负担。
c按医嘱给以舒张血管、平喘、强心剂。d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将湿化瓶内水换成20%-30%酒精湿化后吸入,以减低肺泡内泡沫表面的张力,使泡沫破裂消散,从而改善肺部气体交换,减轻缺氧症状。
e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扎止血带(须每隔5-10分钟轮流放松肢体,可有效地减少回心血量),待症状缓解后,止血带应逐渐解除。
(三)静脉炎
(1).原因:由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强的塑料管时间过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因输液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2).症状: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红、肿、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3).防治方法:以避免感染,减少对血管壁的刺激为原则。a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如红霉素、氢化考的松等,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b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c用中药外敷灵或如意金黄散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d超短波理疗,用TDP治疗器照射,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四)空气栓塞(1).原因:由于输液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缝;加压输液、输血无人在旁看守,均有发生气栓的危险。进入静脉的空气,首先被带到右心房,再进入右心室。如空气量少,则被右心室压入肺动脉,并分散到肺小动脉内,最后到毛细血管,因而损害较少,如空气量大,则空气在右心室内将阻塞动脉入口,使血液不能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引起严重缺氧,而致病人死亡。
(2).症状:病人感觉胸部异常不适,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严重紫绀,心电图可表现心肌缺血和急性肺心病的改变。
(3).防治方法:
a输液时必须排尽空气,如需加压输液时,护士应严密观察,不得离开病人,以防液体走空。
b立即使病人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位置在吸气时可增加胸内压力,以减少空气进入静脉,左侧卧位可使肺动脉的位置在右心室的下部,气泡则向上飘移右心室尖部,避开肺动脉入口由于心脏跳动,空气被混成泡沫,分次少量进肺动脉内。
c氧气吸入
d在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更换水枪时,应在病人呼气时或嘱病人屏气时进行,以防空气吸入,保留硅管或换液体时的任何操作环节,均不能让硅管腔与大气相通。9.常见的输液反应类型:
(1).热原样反应 由于输液中不溶性微粒引起的类似热原的反应,主要受生产、贮存、输液器具、输液操作过程及输液环境等污染。
(2).过敏反应
除表现有皮肤瘙痒、红斑样皮疹等一般过敏反应外,临床常见有类似热原反应的严重过敏反应,难与热原反应区别。
(3).细胞污染引起
被细胞或真菌污染的液体进入体内而引起的一种比热原反应为严重的急性细菌性感染反应,如严重的菌血症或败血症。
(4).药物
a大输液:大输液若在贮存、搬运、使用中发生玻璃碰撞出现的细小裂纹或瓶盖松动,会造成漏气而致微生物污染大输液。所以使用前一定要仔细检查。发现输液瓶口松动、瓶壁有细微裂纹及澄明度不合格,则不得使用。
b添加药物:①添加的药物质量不合格,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必须使用合格的药物。②添加药物剂量过大,浓度过高,也易造成输液反应。应降低药物浓度。③添加药物与输液发生物理变化或分解、聚合等,从而导致疗效下降,引发输液反应。应避免药物配伍禁忌。④药物致热停用后,患者体温即恢复正常。⑤大容量注射液选择不当,中草药针剂应与葡萄糖注射液混配稀释后静脉滴注,不宜与生理盐水混配。原因为中草药针剂与生理盐水配伍后常可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从而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c热原累加:静脉给药时,当进入体内热原质细菌内毒素达到一定量,患者即发生热原反应。静脉滴注给药时,应尽量减少配伍药物品种。
d微粒累加:配液顺序不当也可使微粒增加、甚至超标。配药受空气污染,尘埃微粒较多,配药针头过大,致使输液胶塞橡皮进入输液中,导致输液微粒增加。应改变配液顺序,配药室要设净化设施,使用小针头配液,可减少输液中微粒的数量。10.临床处理关键:
输液反应的处理 一旦发生输液反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及液体(保留备查),做好抢救治疗准备。但不能拔针,因为再次静脉穿刺可能有困难,导致抢救治疗延误。
对发热及血清样反应立即用地塞米松静脉滴注0.3~0.5mg/kg、异丙嗪0.5~1mg/kg肌注,同时给予保暖、吸氧、物理降温或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治疗。如患者出现寒战、高热、唇紫绀、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症状时,立即肌注肾上腺素0.01~0.03mg/kg,并每隔15~30分钟反复用药。同时静滴氢化可的松5mg/kg,24小时内可达3~4次。血压过低时快速补充胶体及晶体液,并在充分扩容的基础上,应用多巴胺、间羟胺或去甲肾上腺素分别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滴。对气管持续痉挛并出现呼吸困难者,给予氨茶碱静注、喷雾吸入布地奈德、0.5%沙丁胺醇并配合吸氧。喉头水肿引起呼吸道梗阻时应紧急行气管切开。对急性肺水肿者立即停止输液,取坐位或半坐位,减少静脉回流;给予经20%~30% 酒精湿化的氧气,必要时给予氨茶碱5mg/kg缓慢静滴或速尿1mg/kg缓慢静注,甚至可用西地兰等强心治疗、甘露醇治疗脑水肿等。11.发生输液反应时的应急预案:
(1).立即停止输液或者保留静脉通路,改换其他液体和输液器。
(2).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必要时行心肺复苏。
(4).记录患者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5).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科、药剂科、消毒供应中心、护理部。
(6).保留输液器和药液分别送消毒供应中心和药剂科,同时取相同批号的液体、输液器和注射器分别送检。
(7).患者家属有异议时,立即按有关程序对输液器具进行封存。12.静脉穿刺进针与拔针方法的探讨
(1)不同患者的静脉穿刺法 对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正面或旁侧进针;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要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易成功;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患者,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充,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水肿的患者,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向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糖尿患者因血流处于高凝状态,如血管过细,可使针头阻塞,造成穿刺失败,应选粗直的血管。同时护士高度的责任心,谨慎、稳妥的心态,也是取得穿刺成功的重要因素。
(2)静脉穿刺进针角度的探讨 为减轻静脉穿刺时疼痛,近年来,陈氏研究静脉穿刺时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进针角度,约60°角时,无痛、微痛者占94.5%,而对照组用传统进针角度,约30°角,无痛、微痛占76.7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是因增大进针角度时,进针速度快而痛觉小。
(3)静脉穿刺后拔针方法的改进 输液完毕通常用棉签按压皮肤穿刺点,防止局部皮下淤血,现在提出正确的压迫点在皮肤进针点和皮肤上方垂直方向,才可避免血液漏出血管。同时不主张在用力按压血管时拔针,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而应轻压皮肤,迅速拔针,拔针后再稍加力量按压。
综上所述,静脉输液技术在临床应用半个多世纪以来,输液方法已发展为多途径、快速度、长留置的趋势,对输注液体的安全性更为重视,不仅要近期无热源反映,也追求近期反应无微粒、无污染;穿刺方法尽量做到无痛、微痛,提高一针见血的成功率,避免对血管机械性、化学性损伤,使输液技术向快捷性、准确性、安全性发展。
2.输液输血不良反应 篇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在过去几年间采用输血治疗的临床患者病例资料, 共抽取8896例次。其中有输全血73例次, 输红细胞悬液2787例次, 输洗涤红细胞65例次, 输血浆5205例次, 输血小板766例次。
1.2 方法
研究中将输血回报制度进行建立, 将患者实施输血治疗的情况在输血记录单上进行详细记录, 同病历一同保存。在输血结束后的24h内将输血回报单向血库进行回报。由血库对输血回报单进行统计分析, 对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详细记录, 并作分析处理。
1.3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 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血制品良反应发生率统计
在本次研究中8896例次输血中共发生50例不良反应, 经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56%。并且经统计发现, 输全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最高, 与其他血制品比较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注:*与输全血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不良反应类型统计
本次研究中所有不良反应均为非溶血性发热或者是一些常见变态反应, 不存在明显的溶血性输血反应, 未发生因输血所引起的相关传染并以及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详见表2。
3 讨论
作为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与辅助治疗手段, 输血能够对手术的顺利进行、一些疾病的治疗、挽救危重患者的生命等均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然输血不是绝对安全, 因血液成分存在明显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因此在展开输血治疗的同时也使得一些不良反应得以发生, 并且很难避免。一般情况下临床上输血不良反应分为溶血性与非溶血性不良反应者两类[2]。本次研究中, 50例患者均为非溶血性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发热、过敏等。
血液或者是血制品呢具有致热原, 在多次受血后会出现同种白细胞或者是血小板抗体 (HLA特异抗体) , 能够导致免疫反应的发生致使白细胞遭到破坏使内源性致热源得以释放, 一般情况下临床会出现溶血反应、变态反应、发热、非心源性肺水肿、血小板输注后紫癜, 在将被细菌污染的血液予以输注后所引起的反应以及因短时间内输注大量血制品发生的反应等[3], 主要的临床特点包括有:在输血过程中发生发热、寒战、头痛以及恶心等, 严重时会发生呼吸或者是心力衰竭, 甚至是休克等症状, 大多数情况下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以及变态反应为发生率较高的输血不良反应[4]。
对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而言一般是在输全血、血液成分、输血后1~2h内体温发生升高幅度不小于1℃, 临床表现为寒战以及发热并用其他原因不无法对其进行合理解释,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白细胞抗体以及在血液保存中出现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多在存在输血史或者是妊娠史者中发生, 在发生妊娠后母体受到胎儿血的免疫刺激的影响, 很容易出现抗人类白细胞的抗原抗体, 当再次对含有相应抗原的外来血液进行接受时会出现明显的抗原抗体反应, 从而致使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的发生[5]。
综上所述, 临床上在采用输血进行治疗的过程中, 应对输血指正进行严格控制与掌握, 对输血治疗措施予以合理实施, 使不良反应发生率得以有效降低, 从而提高输血安全。
摘要:目的 对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 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 提高输血安全相应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在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8896次输血记录单与输血反应回报单, 对其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经统计发现, 8896例患者中有5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0.56%。结论 临床上应对输血指正进行严格掌握, 合理实施输血治疗措施, 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输血安全。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输血安全,分析
参考文献
[1]向东, 刘曦, 王健莲, 等.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的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18 (12) :132-133.
[2]崔徐江, 杨柳青, 李达.对输血不良反应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09, 19 (23) :241-242.
[3]赵晓姬, 方华.98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 (输血与检验版) , 2011, 24 (12) :393-394.
[4]于卫健, 陈玫, 叶萍, 等.大连市6家综合性医院输血反应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 2010, 12 (23) :782-783.
3.输液输血不良反应 篇三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临床输血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无偿献血者自身的生活习惯、饮食等原因,导致了血液成分的复杂化,而且因受血者个体差异的不同,使输血过程中会出现潜在的输血反应,所以输血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治疗措施,严重时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输血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医院各项操作规程,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发现输血反应的征象,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受血者安全。现将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我院发生输血不良反应资料进行了整理、统计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输血5867例(包括反复输注者),其中输注全血54例,红细胞悬液(简称红悬)3729例,洗涤红细胞12例,血浆2025例,血小板47例。5867例输血患者中出现输血反应37例,年龄5~82岁。
1.2统计方法 每次输血均填写《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患者输血的全程情况记录在《输血记录单》上,保存于病历中;输血后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24h内回报至输血科,由输血科统计《输血反应回报单》情况,并记录发生反应的病状。
2结果
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回报的输血不良反应37例,发生率为0.63%。其中红悬12例,发生率为0.21%;血浆22例,发生率为0.38%;全血3例,发生率为0.05%。输注洗涤红细胞和血小板未发生任何反应。所发生的反应中发热反应22例,占59.45%,过敏反应14例,占37.83%,其他反应1例,占2.72%。
3讨论
3.1输血不良反应原因
临床37例输血反应中主要症状有三种。①发热反应,是输血反应中最常见的。引起发热反应的自身原因是多次输血后,受血者血液中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当再次输血时,受血者体内产生的抗体与供血者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外在原因是由致热原或输血时未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而引起。②过敏反应,多发生在有过敏体质的受血者。由于供血者血内可能含有致敏物质,而受血者体内有相应的lgE、致敏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可导致抗原抗体反应并释放出多种活性物质引起过敏反应。或反复输血后受血者体内产生过敏抗体等原因。③其它反应。如溶血反应、与大量输血有关的反应等。
3.2临床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后,要立即针对症状判断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2.1发热反应。患者在输血后15分钟左右出现症状,有时发生在输血结束后1-2个小时。出现先有发冷、寒战,继而出现高热,体温可达到40℃左右,并伴有头痛、皮肤潮红、恶心呕吐、血压多无变化,一般于1-2小时后逐渐缓解。在全身麻醉情況下,发热反应常不显著。22例发热反应的患者中轻者16例,占72.7%;严重者4例,占27.3%。轻度反应者可减慢输血速度,症状可自行缓解;严重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密切观察生命体症,并给与对症处理,发冷者注意保暖,发热者可给与物理降温,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和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必要时将输血器、剩余血连同血袋一并送检。
3.2.2过敏反应。出现的14例过敏反应中,中重度过敏反应1例。在输血前要详细询问患者输血史和妊娠史,认真填写在输血申请单上,短期内多次输血者,输血前应作抗体筛查试验。过敏反应大多发生在输血后期,轻者仅为皮肤瘙痒或荨麻疹,重者可出现喉头痉挛、支气管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根据过敏反应的程度给予对症处理,轻度过敏反应,可减慢输血速度,给予抗过敏药物,如苯海拉明、异丙嗪或地塞米松,用药后症状逐渐缓解;中重度过敏应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根据医嘱皮下注射1:1000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严重喉头水肿者行气管切开。循环衰竭者给予抗休克治疗,监测生命体症变化。
3.2.3其它反应。本次调查中,无溶血反应。一旦出现溶血反应时要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路,送检剩余血液、患者尿标本和血标本,热敷双侧腰部,保护肾脏,碱化尿液,及时纠正休克,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尿量变化,同时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对短时间大量输注库存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意识、血压、脉搏及皮肤黏膜、伤口有无出血倾向,输库存血3-5个单位,应补充1个单位新鲜血,并根据凝血因子缺乏情况补充有关成分,每输5个单位库存血,遵医嘱给予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10ml预防发生低血钙。对老年人、贫血及心肺疾病患者输血时要根据患者情况控制输血量及减慢点滴速度,定时观察病情,防止出现心脏负荷过重导致的急性左心衰。
总之,输血作为一种重要的医疗救治手段,具有其它任何药物不可代替的疗效,在现代医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临床输血工作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及输血操作技术进行,在加强血液和血液制品质量管理的前提下,提高科学用血意识,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4.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 篇四
NCXMYZYYYSXK
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预案
一、输血不良反应识别标准:
常见的输血反应和并发症包括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循环超负荷、出血倾向、酸碱平衡失调、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和传播感染性疾病等。
(一)、常见输血不良反应
1、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 1-2 小时内,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以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痛,多数血压无变化。症状持续少则十几分钟,多则1-2 小时后缓解。
2、变态反应和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荨麻疹和瘙痒。过敏反应并不常见,其特点是输入几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发生,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喘鸣、面色潮红、神志不清、休克等症状。
3、溶血反应
绝大多数是输入异型血所致。典型症状是输入几十毫升血后,出现休克、寒战、高热、呼吸困难、腰背酸痛、心前区压迫感、头痛、血红蛋白尿、异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术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伤口渗血和低血压。
4、细菌污染反应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类似发热反应的症状。但因多数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输入10~20ml,也可立刻
192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发生休克。库存低温条件下生长的革兰染色阴性杆菌,其内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现血红蛋白尿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5、循环超负荷
心脏代偿功能减退的患者,输血过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环超负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肿。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颈静脉怒张、肺部湿罗音、静脉压升高,胸部拍片显示肺水肿征象,严重者可致死。
二、输血不良反应处理规范:
(一)临床医护人员发现输血患者出现输血不良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管,用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道。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或护士长。在积极处理的同时,要及时向输血科通报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与输血科共同调查、分析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以确定进一步的处理、治疗方案。患方提出异议时,经治医护人员应该与患方共同封存剩余血液、血袋及输血器材等,双方签字后由输血科保管备查。
(二)输血科工作人员接到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后,应仔细询问患者所属病区、姓名、性别、住院号、年龄、血型、既往输血史、孕产史;疾病诊断、用药史、本次输血成分名称、输血量、患者输血后出现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认真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与临床科室仪器确定初步的处置参考意见。
(三)对于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输血科应指派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到临床进行会诊,协助临床查找原因及制定救治方案、观察处理疗效。并把处理情况汇报给医务科,如怀疑血液质量及细菌污
193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染,应及时报告昆明市血液中心。
(四)处理完患者后,及时将《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及血袋仪器送输血科保存,输血科将输血不良反应进行登记,每月汇总分析后,报医务科保存备案。输血科及输血安全委员会要定期做分析及整改,以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五)输血反应的处理:
1.急性(速发型)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置:
(1)如果怀疑为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做以下工作:
a、立即抽取受血者的血液加肝素抗凝、离心,观察血浆颜色,并进行血常规、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测定。
b、核对输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报告单和全部有关记录,以验证受者和所输血液成分有无核对错误;
c、核对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献血者标本及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标本、血袋中剩余血标本,重测ABO、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
d、留取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送检(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属血管内溶血,尿中有血红蛋白)。
e、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一旦怀疑因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应由临床医师为主积极治疗,治疗原则如下:
194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a、迅速补充血容量; b、应用速效利尿剂; c、应用多巴胺; d、碱化尿液;
e、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f、有急性肾功能衰竭应进行透析治疗; g、DIC的防治。
(2)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应按以下程序处理: a、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有细菌污染的可能;
b、取血袋剩余血直接作涂片或离心后涂片镜检,找污染细菌(阴性不能排除细菌污染); c、取血袋剩余血和患者血液,在4℃、22℃、37℃条件下作需氧菌和厌氧菌细菌培养。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如中性粒细胞与输血前相比明显增多,对诊断有帮助。e、一旦怀疑血液污染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治疗原则如下: 1)、尽早联合使用大剂量、强效、广谱抗生素; 2)、加强支持疗法; 3)、及时采取抗休克、防治DIC与急性肾功能衰竭措施。(3)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轻者,先减慢输血速度,若症状继续加重,应立即停止输血并通知医生,撤下输血器注明“输血反应”,查究原因并对症处理(高热给予物理降温,寒颤者保温),遵医嘱应用抗过敏药物,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4)过敏反应:
除按发热反应处理外,按过敏性休克抢救;有呼吸困难者,给高
195 宁城县蒙医中医医院输血科
NCXMYZYYYSXK 流量吸氧,喉头严重水肿者,协助医生作器官切开。(5)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如按急性肺水肿的原则处理,停止输血,酌情帮助病员端坐,四肢轮扎,有效的减少静脉回心血量;高流量输氧通过25-30%的酒精湿休后吸入,以改善肺部气体交换;遵医嘱应用镇静、镇痛、扩血管、强心、利尿等药物,以减轻心脏负荷。2.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处理:
输血完毕数天以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为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受血者如果发现或怀疑为迟
发性输血反应,应有以下注意事项:免疫性的迟发性输血反应属于血液成分的抗原––抗体反应,在检测和确认后,记录于受血者的病历中。其处理步骤同急性输血不良反应。3.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处理:
输血后如果受血者出现可经血液传播的传染病,医护部门应汇同采血机构仔细调查,验证受血者是否确因输注供体血而传染疾病,受血者如确诊感染HIV,应迅速报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输血相关传染病所涉及的献血员,由采血机构按有关政策处理。
5.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操作规程 篇五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注血液制品的过程中或输注后,受血者发生了与输血相关的新的异常表现或疾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达1%~10%,即使按照严格标准执行献血者挑选、血液采集、加工和贮存,发生与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的几率仍然存在,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医生对输血不良反应要有充分认识,并应能积极避免、及时正确处理输血不良反应,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根据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的缓急和临床表现,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急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输血反应两种类型。各种类型输血不良反应具有相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方法。
一、急性输血反应
急性输血反应是指发生于输注血液制品过程中或输注后24小时内的输血不良反应。分为急性免疫性输血反应和急性非免疫性输血发应两种。其中急性免疫性输血反应是由于供受者血型抗原-抗体不合引起的,包括ABO血型不合、Rh血型不合等导致的急性溶血反应;因白细胞抗体产生的发热性非溶血反应;IgA抗体介导的过敏性休克反应;输入抗受者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的血液导致的输血相关性肺损伤及荨麻疹等。急性非免疫性输血反应是由于某些非血型抗原-抗体反应引起的,包括因血制品污染导致的高热、甚至感染性休克;循环超负荷导致的急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细胞因理化因素破坏发生的溶血反应;空气栓塞及输入大量库存血导致的枸橼酸钠中毒等。
根据临床表现及病情严重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常将急性输血反应
分为三种。
(一)轻度反应。
患者在输血数分钟内出现皮肤反应,如:皮疹、荨麻疹伴有皮肤瘙痒。
其常见的处理方法是: 1.减慢输注血液制品速度。
2.肌注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0.1 mg/kg)。一般经以上处理30 min后症状缓解,可继续以正常速度输血,如30 min内无临床病状改善或有恶化,则按照中重度反应处理。
3.一般应在输注血液制品前30 min预防性给予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0.1mg/kg,肌注或静注,或异丙嗪50mg,口服。
(二)中重度反应。
患者一般在输注血液制品30~60 min内出现发热、寒战、面色潮红、荨麻疹、皮肤剧烈瘙痒、烦躁、心跳加快,轻微呼吸困难及头痛。其常见的处理方法如下: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注器械,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通畅。2.将输血器械及剩余血液、新鲜的尿样及从另一只手臂采集的血样(一份抗凝,一份不抗凝)送血库和检验部门分析。
3.肌注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0.1 mg/kg或与之相当的其他药物)。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0 mg/kg)或肛塞退热药物(如吲哚美辛栓50~100 mg)。
4.若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和哮喘等,静注皮质类固
醇药物。一般经以上处理15 min后症状改善,可换一袋血液重新缓慢输注,密切观察;如15 min内无临床症状改善或有恶化趋势,则按照有生命危险的反应处理。
5.对于反复定期输血患者、曾有两次以上输血相关的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者,应减慢输血速度并且可在输血前60 min预防性给予退热药物。如果条件允许,可采用去除白细胞或过滤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三)有生命危险的反应。
常见急性血管内溶血,细菌污染及败血症休克,液体超负荷,过敏性休克,输血相关肺损伤等。
1.急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血管内溶血是由于输注血型不合红细胞导致。患者血浆中抗体与输注的异型血红细胞发生溶血反应。主要见于ABO血型不合,其他的血型不合也有发生,如Rh血型等。即使少量异型血(5~10ml)输注也可以引起严重的溶血。临床表现为发热、寒战、心率增快、低血压休克、呼吸急促或呼吸窘迫、头痛、烦躁焦虑、腰背疼痛、少尿、血红蛋白尿、DIC。处理方法如下。
(1)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注器械,以生理盐水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2)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高浓度面罩吸氧。
(3)循环支持:输注生理盐水20~30 mg/kg,保持血容量和收缩压;如果需要可用强心剂及升压药支持血循环,如肾上腺素、多巴胺及多巴酚丁胺。
(4)预防肾功能衰竭,在保持血容量及血压稳定前提下用利尿
剂,如速尿1~2 mg/kg。
(5)监测凝血状态,预防及纠正DIC。
(6)核查血液标签及送检样本:将输血器械及剩余血液、新鲜的尿样及从另一只手臂采集的血样(一份抗凝,一份不抗凝)送血库和检验部门。核查交叉配血及血型,监测肾功能及血常规变化,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测抗体,并进行血气分析、尿潜血、血红蛋白尿及胆红素水平检查。
(7)出现过敏反应症状,如支气管痉挛和哮喘等,静注糖皮质类固醇药物。
2.细菌污染及败血症休克:一般在输注开始后迅速出现症状,也可延迟至数小时后发生。表现为突起高热寒战和低血压。处理方法如下。
(1)发现症状立刻停止输注,将输血器械及剩余血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所输血液行涂片染色检查。
(2)应用广谱抗生素。
(3)如发生休克,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3.液体超负荷:输血速度过快可导致液体超负荷,引发急性心衰和肺水肿。尤其易发生于严重慢性贫血患者及以往有心血管疾病者。对此类患者应减慢输血速度。
4.过敏性休克:输血相关的过敏性休克相对比较罕见。典型情况发生在血浆置换时使用大量新鲜冰冻血浆。另外任何血制品均可使IgA缺陷受血者发生过敏反应。常在输血开始后数分钟后产生。典型
表现为心功能衰竭,心率加快、低血压、休克、呼吸困难、呼吸窘迫,患者常焦躁不安。处理方法如下。
(1)立即停止输注。
(2)应用抗组胺药物(如氯苯那敏0.1 mg/kg或与之相当的其他药物)。
(3)皮下或静注0.1%肾上腺素。
(4)对于IgA抗体阳性患者,应输注IgA阴性的血液制品。5.输血相关性肺损伤:通常由于供者血浆中含有针对受血者白细胞的抗体。一般在输血开始后1~4小时发病,表现为快速的呼吸衰竭,肺部X线检查见弥漫性阴影。治疗上无特定方法,主要进行呼吸支持治疗。
二、迟发性输血反应
迟发性输血反应是指发生于输注血液制品后数日、数周或数月的输血相关不良反应。可分为输血传播性疾病和其他迟发性输血反应两种类型。
(一)输血传播性疾病。
献血者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输注血液或血液制品均有传播疾病的风险。通常输血传播疾病是指经输血传播的肝炎、AIDS、梅毒、疟疾等疾病。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取决于采血地区感染的发病率。
1.常见的输血传播性疾病。
(1)获得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所致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
(2)乙型肝炎(长期输血的患者应注射乙肝疫苗)。(3)丙型肝炎。(4)梅毒。
(5)巨细胞病毒(CMV)感染(高危人群应输注CMV阴性或去白细胞的血液成分)。
(6)疟疾。
(7)其他少见的输血传播疾病:包括人类短小病毒B19感染、EB病毒感染、锥虫病、布鲁菌病、弓形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莱姆病和克-雅氏病等。
2.血液筛查项目。(1)谷丙转氨酶(ALT)。(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3)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4)梅毒螺旋体。
(5)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1+2)。
3.影响因素。虽然经过严格的血液检验,但依然存在输血传播性疾病,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窗口期”。
(2)检测手段还不够先进。
(3)检测方法本身的误差可造成漏检。
(4)由于某些献血员自身的免疫力差,即便是感染了某些病原
体,机体在短期内不会产生抗体,或产生抗体所需时间长,因而造成输血感染。
4.预防措施。为了保证受血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血液全面质量管理,保障输血安全,采取预防措施如下。
(1)开展无偿献血。
(2)严格筛查:献血前对献血者进行咨询,全面健康检查,拒绝高危人群献血。严格按操作规程做好血液初、复检,对可疑标本进行第三次、第四次检测,直到结果准确无误。同时检测仪器要先进、精密度高,保证检测质量。
(3)开展成分输血:要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合理用血。(4)积极开展自身输血。
(5)提倡应用传播疾病风险小的血液制品和生物制剂:现有的生物制剂如白蛋白,采用低温乙醇法制备,进行了病毒灭活,减少了经输血传播的疾病。某些基因重组或单克隆抗体纯化的生物制品,如重组的FⅧ、FⅨ等,没有病毒传播的风险。
(6)加强采供血质量管理。
(二)其他迟发性输血反应。
主要包括迟发性溶血反应,输血后紫癜,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多次输血后铁超负荷等。
1.迟发性溶血反应: 一般为血管外溶血。临床表现为发热、黄疸、贫血、偶有血红蛋白尿。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有休克、DIC、肾功能衰竭发生时,则按照相应的情况进行处理。.输血后紫癜:多见于女性患者,在输注红细胞或血小板后5~10天发生急性血小板减少,PLT<100×109/L。一般血小板高于50×109/L时可不特殊处理。如低于20×109/L或有明显出血表现可按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处理。必要时应选用与患者抗原相合的血小板输注。
3.输血相关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TA-GVHD是一种致死性的输血并发症。参见第五章“造血干细胞移植”。
4.铁超负荷:反复输注红细胞后,过多铁在机体累积,出现血色素沉着症,甚至导致脏器功能衰竭,尤其是心、肝功能衰竭。采用铁结合因子,如去铁胺,20~60 mg·kg-1·d-1,进行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将血清铁蛋白保持在2000μg/L水平,可以有效的减少铁在体内聚积,逆转心脏及肝脏疾病。
6.输液输血不良反应 篇六
输血不良反应概念:患者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一段时间内,出现一组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称为输血不良反应。
一、发热反应:
1、识别标准: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1-2小时内,受血者体温升高1℃以上,以突然发热、畏寒伴或不伴寒颤为主要临床表现,且排除溶血、细菌污染及其他可能引起发热的输血反应。
2、处理:停止输血,该输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畅;高热时予以物理或药物降温,畏寒者需注意保暖;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测生命体征一次;若需查找致病环节,应留输血前后血样和输血器具等,随时送检。
二、过敏反应:
1、识别标准:以荨麻疹、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为特征,严重者可出现会厌水肿、支气管痉挛和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2、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改输生理盐水保持静脉畅通;
2)有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下降应予以吸氧、心电监护,必要时行气管插管,保持气道通畅;
3)轻度过敏反应一般经抗过敏治疗可很快缓解,重度过敏反应应配合医师给予积极救治。
三、溶血反应:
1、识别标准:溶血反应是由于免疫性或非免疫性因素,使输入的红细胞在受血者体内发生异常破坏而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这类反应属于严重输血反应,分急性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结束后24小时内发生的溶血反应。多见于ABO血型不合的输血者,在输入5~20ml血液后即可出现寒颤、发热、心悸、面色潮红、头胀、腰背部疼痛、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烦躁、血红蛋白尿,可导致休克、急性肾衰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迟发型溶血反应多由于ABO以外血型不相容输血所致,以Rh系统不相容最为常见,表现为发热、黄疸、输血后血红蛋白不升高甚至下降,可有肝脾肿大,血红蛋白尿少见。
2、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用静脉注射生理盐水维持静脉通路。
2)立即给予氧气吸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3)立即通知值班医生和输血科值班人员,及时检查、治疗和抢救,并查找原因,做好记录。
4)在积极治疗抢救的同时,做以下核对检查: ①核对用血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试验记录;②核对受血者及供血者ABO血型、Rh(D)血型。用保存于冰箱中的受血者与供血者血样、新采集的受血者血样、血袋中血样,重测ABO血型、Rh(D)血型、不规则抗体筛选及交叉配血试验(包括盐水相和非盐水相试验); ③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加肝素抗凝剂,分离血浆,观察血浆颜色,测定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
④立即抽取受血者血液,检测血清胆红素含量、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血浆结合珠蛋白测定、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并检测相关抗体效价,如发现特殊抗体,应作进一步鉴定;
⑤尽早检测血常规、尿常规及尿血红蛋白;
⑥必要时,溶血反应发生后5~7小时测血清胆红素含量。
四、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
1、识别标准:多因输入受细菌污染的血液所致。一般情况下,以高热、休克和皮肤充血为最常见特征。
2、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通知医生;
2)观察血袋剩余血的物理性状:如有无混浊、膜状物、絮状物、气泡、溶血、红细胞变成暗紫色、血凝块等,有上述情况之一均提示血液有细菌污染的可能;抽取血袋中血液做细菌学检验;
3)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以利早期发现休克的先兆。
4)抗感染和抗休克治疗。
5)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加强支持疗法; 6)留置导尿管,并记录出入液量。
五、循环负荷过重:
1、识别标准:短时间输入大量血液或输血速度过快,超过患者循环或心脏的负荷能力,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表现为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1小时内患者突然发生呼吸困难、被迫坐起、咳嗽、咯大量血性泡沫痰,烦躁不安、紫绀、颈静脉怒张、两肺布满湿性罗音等,若抢救不及时可于数分钟内死亡。
2、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汇报医生。
2)取端坐位,双下肢下垂于床沿下,注意四肢的保暖; 3)去泡沫氧气吸入(湿化瓶内置50%酒精溶液); 4)遵医嘱给予镇静、强心、利尿、平喘等抢救措施; 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反应处理情况。
六、体温过低 :
1、识别标准:大量输入冷藏的库血,使病人体温迅速下降,导致机体多种功能障碍,如低钙血症、酸中毒和组织缺氧加重、凝血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引起心律失常,当体温低于32℃时,将面临心功能不全和死亡的风险。
2、处理:
1)提高室温,对于大量或快速输血(输血速度>50ml/kg.h)患者正确使用正规的血液加温器,以提高患者体温;
7.输液输血不良反应 篇七
资料与方法
2013年我院接受输血治疗患者5 292人次中所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的人次:悬浮红细胞3 349人次, 冰冻血浆1 716人次, 冷沉淀137人次, 机采血小板63人次, 洗涤红细胞27人次。所有血液成分均由某血站提供, 悬浮红细胞2 U/袋 (400 m L全血制备) , 机采血小板1个治疗量/袋 (250 m L全血制备) , 血浆每200 m L计算1 U。
方法:根据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按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制度》, 患者如出现输血不良反应, 临床医生应该及时做出诊断, 立即停止输血, 对患者进行对症处理, 并在24 h内填写《输血不良反应回报单》送至输血科, 血袋应该送到输血科进行保存。输血科接到通知后, 进行核对和给予相应处理, 并作好相关资料的整理及登记, 定期上报医务科, 医务科对病历进行组织调查、讨论、监督改进。输血前试验:所有受血者输血前均常规采用微柱凝胶技术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 RH (D) 定型, 不规则抗体筛选及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试验, 均为同型血输注。
输血不良反应诊断标准: (1) 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FNHTR)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短期内体温升高1℃, 并排除其他原因的发热。 (2) 过敏反应: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出现的荨麻疹、红斑、胸闷、气短、呼吸困难、低血压休克、过敏性休克。 (3) 细菌污染输血反应:由于保存液或采血器具消毒不严, 或血液在采集、制备、储存、运输和输注过程中被污染所致。 (4) 溶血反应:输血后几分钟、几小时甚至数天后发生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及黄疸为临床特征的不良反应, 主要由免疫应答引起。
结果
输血患者5 292人次中发生不良反应32人次, 不良反应发生率0.6%, 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不良反应12人次, 发生率0.4%, 输注冰冻血浆不良反应19人次, 发生率1.1%, 输注机采血小板不良反应1人次, 发生率1.6%;发生发热反应10人次 (31.25%) , 发生过敏反应22人次 (68.75%) , 没有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见表1和表2。
讨论
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 因输入血液或者其制品而产生的不良反应。其中主要原因是输注血液中的抗原性与非抗原性物质相互作用, 从而导致机体发生免疫性与非免疫性反应。在我院临床输血中, 悬浮红细胞及冰冻血浆是最常用的血液品种, 引起的输血反应中以过敏反应、FNHTR为主。表1统计数据显示, 我院输注冰冻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1%, 悬浮红细胞发生率0.4%, 从而显示输注冰冻血浆引起的不良反应较高于悬浮红细胞的比率, 与先前类似文献报道调查结果基本一致[1], 主要原因是血浆多是反复输注且临床用量日益增加所致。输注洗涤红细胞没有发生输血反应是因为洗涤红细胞在洗涤的过程中已去除绝大部分血浆和白细胞, 血浆蛋白清除率可达90%以上, 白细胞清除率可达80%以上, 同时钾、氨、乳酸、代谢物质和抗凝剂也基本去除所致[2]。
输血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FNHTR、溶血反应、细菌污染反应、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输血后紫癜等。在我院的输血不良反应中, 以过敏反应和FNHTR为主要反应, 过敏反应22人次 (68.75%) 、FNHTR 10人次 (31.25%) 。过敏反应中以输注血浆者多见, 主要与血浆蛋白、血浆蛋白衍生物的输入, 或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 A抗体有关[3]。对血浆蛋白过敏者, 建议尽量申请经洗涤后的血液制剂, 或选择自体输血。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FNHTR) 中以输注悬浮红细胞者多见, 原因是同种异体白细胞免疫产生抗体, 再次输血时, 抗原与抗体之间发生反应, 对补体进行激活, 导致白细胞溶解, 引起热源释放。另外, 在贮存期间, 血液中白细胞活化后及其释放的细胞因子, 如:IL-1、IL-6, TNF-β等, 均会导致FNHTR[4]。本次调查还显示输注机采血小板发生过敏反应1例, 可能有3方面原因: (1) 患者病程较长, 常常需要反复、多次输血, 由于反复多次输血, 患者产生同种异型抗体, 当再次输血就易引起同种免疫反应; (2) 患者的血浆成分引起的过敏反应; (3) 血小板在22℃时容易受到细菌的污染, 长时间的储存条件下, 血小板中残余的白细胞能够引起大量的细胞因子释放, 引起发热[5]。也有文献报道血小板衍生的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的分泌因子 (RANTES) 的浓度在浓缩血小板中升高, 从而引起输血过敏反应发生率增加[6]。
有研究表明, 输血前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无法预防输血反应的发生[7]。目前国内外学者认为, 对于无输血反应史的患者, 在输血前给予抗组胺药或皮质激素治疗, 无法对输血反应发挥预防的作用。抗组胺药或皮质激素具有抗过敏和抑制免疫作用, 能够治疗输血反应, 但是并不能对白细胞抗体的产生具有抑制效果, 所以它们对FNHTR无明显的预防作用。许多输血反应的早期临床表现仅有发热、皮疹而已, 如果不给予仔细观察鉴别, 只是常规使用抗过敏药及糖皮质激素, 可能会导致病情被掩盖, 耽误治疗。
据有关报道现阶段国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1%~10%[8], 本次调查发现我院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0.6%, 较国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并且没有发生严重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主要原因有我科已常规开展ABO正、反定型、Rh (D) 定型、不规则抗体筛选试验、抗人球蛋白交叉配血试验, 其成分输血使用率达100%。这样就有效降低了输血反应的发生率, 并且我院在输血管理中严格执行和贯彻落实输血相关法律法规, 临床医生对血液制剂的临床适应证认知度较高, 能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近年来我院常举办专家输血知识讲座及定期培训考核, 从而提高了医务人员输血知识水平。
综上所述, 为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 首先要加强医务工作者对输血相关知识的掌握, 对输血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认知度, 能够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血液成分, 最大程度地避免输血风险[9];同时要积极杜绝输营养血、保险血、安慰血的现象发生;其次对需反复多次输血的患者, 建议使用洗涤红细胞或辐照红细胞等新型血液制剂, 也可在输注悬浮红细胞时使用白细胞过滤器;在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医护人员在患者输血过程中应严密观察其有无异常情况, 如发热、寒颤、荨麻疹、烦躁不安、胸闷、恐惧感、心率加快等症状, 以便及时发现输血反应。最后, 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临床输血不良反应, 应大力开展自体输血和积极推广血液保护技术。
参考文献
[1]高烽华, 夏永刚, 于艳文, 等.76例输血患者临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调查[J].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4, 27 (4) :308-309.
[2]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22-23.
[3]King KE, Shirey Rs, Thoman SK.Universal Leukoreduction decreases the ircidence of febrile nonhemolytic transfusion reactions to RBCs[J].Transfusion, 2004, 44 (1) :25-29.
[4]谭斌, 秦莉, 代波, 等.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与HLA抗体的相关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6, 10 (9) :1030-1031.
[5]彭涛, 赵维齐, 刘敏, 等.138名肿瘤患者输血不良反应病例的回顾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11, 24 (7) :598-600.
[6]蔡晓红.输血超敏反应发生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8, 21 (4) :307-309.
[7]崔徐江, 杨柳青, 李达.对输血不良反应认知及预防的调查研究[J].中国输血杂志, 2006, 19 (3) :239-242.
[8]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93-195.
8.输液输血不良反应 篇八
2006年1~12月我院门诊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 规格100ml:左氧氟沙星0.2g)196例,男性132例,女性64例。其中呼吸道感染98例,泌尿系感染46例,消化道感染52例。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其中发生不良反应17例。
临床表现:①10例患者,男6例,女4例,穿刺部位沿静脉走向周围皮肤红肿,自觉发痒。停药5~10分钟后症状缓解。②4例患者,男2例,女2例,输液过程中出现头痛、头晕、轻度恶心不适。减慢滴速可自行缓解。③1例女患者静点5分钟后出现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立即停药、平卧,给予少量果汁后好转,询问患者有糖尿病史,应用口服降糖药。④1例男患者,引起转氨酶一过性升高,发生于疗程中期,停药后恢复正常。⑤1例男患者,静点约80ml时,穿刺针周围出现皮疹伴痒感,无其他症状。滴速减至20滴/分钟后缓解。
护 理
左氧氟沙星是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的喹诺酮类抗菌药。在治疗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肠道感染等方面有很好的疗效。常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等胃肠道症状;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皮疹瘙痒等;也可出现一过性肝功能异常。应避免与茶碱同时使用,与华法林或其衍生物同时应用时,应监测凝血酶原时间或其他凝血试验。与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同时应用时,有引发抽搐的可能。
通过对196例应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的患者临床的观察护理,体会如下。
操作前认真执行查对制度,严格无菌操作规程,安全给药。
做好给药前的告知制度。
严格控制滴速,每100ml 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应维持30~40滴/分钟,约50~67分钟滴完。
输液时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沿静脉走向皮肤呈红色线状,并伴局部痒感时,应减慢滴速。穿刺部位保暖以减少药液对管壁的刺激,嘱其勿用力搔抓,以免抓伤皮肤引起破损感染。还可以对局部进行轻轻抚摸或采取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以减轻痒感。
表现为恶心腹部不适等胃肠道症状时,鼓励患者进食后输液,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出现头晕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时,嘱其卧床休息,一般能耐受。
如出现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等低血糖症状,应立即停药,给予对症处理,密切监测血糖水平。
如出现静脉炎时,可局部给予硫酸镁湿敷、患肢抬高等措施,有计划选择血管進行穿刺。
【输液输血不良反应】推荐阅读:
静脉输液与输血的安全06-28
第十七章输液与输血07-29
输血不良反应演练07-28
输血不良反应报告和血袋回收登记制度10-30
门诊输液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预防与护理06-23
输血反应与处理09-26
输液反应的处理方法12-07
关于输血不良事件的整改报告09-24
输液告知书11-27